套扎切除术

2024-08-23

套扎切除术(共5篇)

套扎切除术 篇1

胃息肉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疾病, 即使增生性息肉也具有一定的癌变率[1], 临床上一旦发现, 都建议及早内镜下治疗[2]。对于贲门部息肉, 目前治疗方法大多采用高频电凝电切术, 常见并发症是出血或穿孔。我们自2012年2月起开展了内镜套扎技术联合粘膜切除术治疗贲门部息肉, 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应用和护理配合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 对象

2014-2015年我院收治的贲门部息肉患者15例, 男9例, 女6例。年龄32-65岁, 平均52岁。均为常规电子胃镜检查确诊的广基息肉, 大小约0.5-0.8mm, 平均0.7cm, 并排除恶性病变。其中发生于贲门下息肉10例。

1.2 方法

患者取常规胃镜检查体位, 进镜后了解息肉情况后退镜。于内镜前端安装单环套扎器后再次进镜插入病变部位。在贲门部息肉根部注入亚甲兰、肾上腺素和甘油果糖混合液, 使息肉充分抬起, 对准息肉持续负压吸引1-2秒钟, 使息肉被吸引至套扎器内, 释放套扎器。观察息肉套扎是否充分、息肉颜色变化。用圈套器圈套在息肉根部, 行高频电凝电切摘除。观察创面有无渗血, 如有渗血可予钛夹关闭残端止血。最后回收完整息肉送检。

1.3 护理

1.3.1 术前准备

1) 病人准备

病人术前应常规检测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心电图等。如有服用阿司匹林、泰嘉等抗凝剂者, 需停药7-10天后方可手术, 以防出血。为患者安排好治疗时间后, 嘱患者治疗前晚进易消化食物, 治疗当天禁食、禁饮。

2) 心理护理

术前向患者介绍镜下治疗的目的、方法、配合要点及注意事项。在整个操作过程患者完全处于清醒状态, 所以患者可能有不同程度的焦虑与恐惧, 应及时予以疏导, 使患者以乐观、轻松的心情接受治疗。教会患者肌肉放松方式及深呼吸等缓解紧张的情绪。

3) 术前器材药品准备

OLYMPUS GIF-H260电子胃镜一台;圈套器, 秋田气动式单环套扎器, 套扎器为日本住友会社生产;内镜注射针;负压吸引器;止血夹;电凝电切刀。备好各种药品, 如亚甲兰、肾上腺素、甘油果糖、止血药、硬化剂等。

1.3.2 术中配合

内镜前端安装好单环套扎器后前端涂抹润滑油, 以减轻对病人食管黏膜的摩擦。帮助病人尽可能处于舒适体位, 分散病人注意力。因镜前端安装了单环套扎器, 增加了进镜难度及患者咽部不适感, 嘱患者缓慢呼吸、咽部放松, 进镜后避免反复做吞咽动作, 以减少剧烈恶心、呕吐, 而影响操作。在息肉根部注射亚甲兰、肾上腺素和甘油果糖混合液, 使息肉充分抬起 (抬举征阳性) , 对准息肉持续负压吸引1-2秒, 当息肉被吸引进套扎器内后, 听到医生口令, 立即快速注射5-10ml空气释放套扎器, 使橡皮圈迅速套住息肉根部, 整个过程必须连续快速进行, 避免过早释放致息肉套扎不全或过迟释放导致套扎过多。然后使用圈套器准确圈套在息肉根部橡皮圈前处收紧, 略抬拉, 小心机械切割, 再点行高频电凝电切切除, 避免持续时间过长。观察残端创面有无出血, 病人有无特殊不适, 如有渗血可予钛夹关闭残端止血。最后息肉完整回收送检。

1.3.3 术后护理

贲门息肉切除术后应住院观察1天。术后按消化道息肉摘除术常规护理, 遵医嘱给予PPI抑制剂, 还应指导患者正确饮食, 避免粗糙刺激性食物, 减少活动, 并观察大便颜色变化及腹部体征, 防止并及早发现迟发性出血、穿孔等并发症发生。

2 结果

15例贲门部息肉经单环套扎器套扎后联合粘膜切除术切除, 术中创面均无渗出血, 部分患者橡皮圈未随息肉脱落, 1-2天后自行脱落。所有患者术后均无迟发性出血或穿孔等严重并发症, 均顺利出院。

3 讨论

由于食管胃交界处管壁很薄, 内镜下贲门部蠕动频繁可导致视野不清及固定费时困难, 易致切除不彻底。且仍有一定的并发症, 以术后出血、穿孔及灼伤等多见[3], 直接影响切除效果。我们以往临床实践中也发现尤其对于贲门下息肉多采用J型或U型倒镜切除, 操作难度较大, 圈套后张力大, 极易造成息肉被机械切割出血, 且止血较困难。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应用单环套扎可以通过吸引皮圈套扎息肉, 阻断血供, 减少出血, 是消除增生性胃息肉的一个简单、安全、有效的方法[4]。缺点无法完整取到息肉送检病理。单环套扎联合粘膜切除术应用, 既减少出血或穿孔等严重并发症, 又完整取到息肉送检病理。而且便于圈套器准确圈套息肉。

本组患者15例贲门部息肉经单环套扎器套扎后联合粘膜切除, 术中创面均无渗出血, 术后均无迟发性出血或穿孔等严重并发症。术后患者亦无任何不良反应及副作用。因组织损伤少, 黏膜修复快, 无明显并发症, 患者痛苦极少, 易接受。

通过应用单环套扎器套扎后联合粘膜切除术切除贲门部息肉, 我们体会要提高手术成功率,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必须注重手术各环节配合护理, 包括熟悉各种器件及附件的功能和作用, 完善的术前患者及器械准备, 耐心的患者心理护理和宣教, 熟练的医护操作配合技巧, 细致的术后常规护理。关键是术中正确把握套扎时机和电凝电切方法, 而熟练、细致和完善的护理干预配合是手术成功的前提保证。

参考文献

[1]Abraham SC, Singh VK, Yardley JH, et al.Hyperplastic polyps of the stomach:associations with histologic patterns of gastritis and gastric atrophy[Z].Am J Surg Pathol.2001 Apr;25 (4) :500-507.

[2]Oda I, Saito D, Tada M, et al.A multicenter retrospective study of endoscopic resection for early gastric cancer.Gastric Cancer.2006.9 (4) :262-270.

[3]孙庆悦.无痛胃镜下高频电切与皮圈套扎结合治疗贲门息肉[J].中国医刊, 2013, 48 (12) :57-58.

[4]Lo CC, Hsu PI, Lo GH, et al.Endoscopic banding ligation can effectively resect hyperplastic polyps of stomach[Z].World J Gastroenterol.2003, 9 (12) :2805-2808.

“套扎”治疗食管静脉曲张 篇2

为了及时控制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消化科医生常用的方法是药物治疗,立即静脉点滴垂体后叶素等,也可采用三腔二囊管进行压迫,均能暂时止血,但上述两种方法并不能消除静脉曲张。纤维胃镜、电子胃镜的广泛应用,给食管静脉曲张患者带来了福音。50年前,就有人开始用食管静脉曲张硬化疗法,将一根注射针通过胃镜上的活检孔刺到曲张的静脉内,注射一种化学性硬化剂,使曲张的静脉发生栓塞,继而萎缩、消失,达到根治静脉曲张的目的。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展这一技术,其急诊止血率可达90%以上。但是,由于该方法的并发症如胸骨后疼痛、发热,严重的可发生食管溃疡、出血、狭窄等;而且必须由具备一定经验的医生操作,故限制了它的推广应用。

20世纪80年代后期,美国的斯蒂格曼医生发明了食管静脉套扎术。由于该技术操作简单,患者痛苦小,我国引进后正在迅速普及推广。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是在胃镜前端装上一个套扎器。通过胃镜把套扎器送到食管下端,对准曲的张静脉,先进行吸引,将曲张的静脉吸入到套扎器内,再拉动牵拉线,使套扎器内的橡皮圈脱落,套扎在静脉球根部(此时可见曲张的静脉形成紫色静脉球)。由于静脉血流被阻断,静脉球发生缺血、炎症、坏死,七天后静脉球自动脱落,形成浅溃疡,10~14天后溃疡愈合,静脉曲张消失,橡皮圈随粪便排出体外。

这个手术可以是单环套扎术,也可以采用密集套扎术,即在一次治疗中将患者曲张的静脉自下而上全部套扎。一般套扎点都在10个以上,最多可套扎19个。该手术方法静脉曲张的消除率为92.8%。与传统的硬化法相比,密集套扎法只需一次治疗,静脉曲张即可完全消失,因此明显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减少了经济负担和多次治疗的痛苦。另外,套扎治疗不会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并发症。

套扎切除术 篇3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87例, 男52例, 女35例;年龄40~72岁, 平均54岁;主要临床表现:便后出血或大便表面粘附有血迹49例;肛周坠胀感19例;排便习惯改变11例;无症状体检发现8例;病程3d~24个月。全部病例均行电子肠镜检查。电子肠镜可见隆起、球状息肉, 表面易出血, 部分可见溃疡。息肉直径<2cm, 单发36例, 多发19例;息肉直径>2cm, 单发23例, 多发9例。

1.2 治疗方法

术前5h口服硫酸镁60g, 并大量饮水以清洁肠道, 必要时配合生理盐水灌肠。应用PENTAX 3830MK电子肠镜并配合olympus PSD-20型高频电烧灼器及所附属的圈套器、热活检钳等设备。采用彩色视频观察下3人操作法, 患者取左侧位或仰卧位;进镜达病灶处, 仔细观察息肉的形态及大小并固定镜头, 充气至肠腔张开暴露息肉后待肠管稳定并选用合适的热活检钳或圈套器, 小的无蒂息肉可用热活检钳钳夹通电摘除, 有蒂或大的息肉必须用圈套器套扎摘除。钳夹切除息肉时, 必须注意只能钳夹息肉的上2/3部分, 通电烧灼正好达黏膜层, 息肉摘除后局部黏膜变白稍凹陷恰到好处, 严防钳夹过度, 导致穿孔。较大息肉套扎时, 必须使圈套丝达息肉基底部, 边收紧边通电, 选用混合凝切电流比较合适。对于分叶状息肉可分多次圈套切割。切除3枚以上息肉者须住院观察, 禁食补液并给予适当抗生素治疗。所有病例切除标本均送病理检查。

1.3 术后病理结果

管状腺瘤66例;混合性腺瘤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19例;绒毛状腺瘤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2例。

2结果

87例患者中, 有3例因电子肠镜行大肠息肉套扎切除术失败, 改用开放手术治疗。术后随访发现:有68例随访5年, 镜检未见复发, 患者症状消失;5例在随访2~3年时死于其他疾病;有6例发现在其他部位单发息肉, 直径小于0.5cm, 8例多发息肉复查时发现有息肉再生, 再次在电子肠镜下行息肉切除术。

3讨论

大肠息肉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 其中50%~80%为腺瘤样息肉, 它是深部隐窝细胞随着向表面的迁移伴不典型增生发展而来;大肠腺瘤从病理上可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管状腺瘤、管状绒毛 (混合性) 腺瘤[11]。

大量的临床、病理及流行病学资料表明:大肠息肉是一种癌前病变, 其绒毛成分越多越容易癌变[2]。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大肠息肉能很好地防止和降低大肠癌的发生。中老年人大肠息肉患病率高且癌变比例也高[3]。因此, 应将40岁以上作为重点人群观察。因肠道疾病或直肠肛门疾病就诊无明显临床症状时, 尽量做电子结肠镜检查, 大便潜血阳性者必须做电子肠镜检查, 以防漏诊。大肠息肉一旦确诊就应该积极治疗。治疗方式根据腺瘤的部位、大小、数目、蒂的性质而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目前, 临床上治疗大肠息肉大都采用电子肠镜行大肠息肉套扎切除术。

电子肠镜检查已成为诊疗大肠疾病的常规手段。对于大肠息肉, 电子肠镜不但能诊断, 而且能在镜下治疗。电子肠镜行大肠息肉套扎切除术具有并发症少, 创伤小, 病人痛苦小, 费用低等优点。

参考文献

[1]安阿, 主编.肛肠病学 (M) .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278.

[2]常艳, 于晓红, 路聪哲.大肠息肉90例临床及病理分析 (J) .实用医学杂志, 2009, (12) :29.

套扎切除术 篇4

【关键词】痔疮套扎术;痔疮;疗效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4-0138-02

痔疮为肛门直肠底部以及肛门黏膜静脉丛曲张形成一个或以上柔软静脉团的一种慢性疾病,其可分为三种类型,包括内痔、外痔和混合痔,从病情程度又分为轻、中和重度。各种类型痔疮均可出现血栓可能性,可导致患者疼痛、坐立不安,严重者可发生便血,因此对痔疮需及早进行治疗[1]。传统痔疮手术多为手术切除并辅以抗生素治疗,但创伤大,操作困难,出血多,给患者带来较大痛苦。

本研究探讨了痔疮套扎术治疗痔疮的疗效,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资料来源于我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期间收治痔疮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套扎术组和传统手术组。所有患者均确诊为混合痔。

5例0传统手术组患者中:男性32例,女性18例。年龄最低29岁,最高79岁,平均年龄为49.61±2.73岁。病程1-15年,平均病程为4.34±1.13年。其中,有痔核脱出23例,有便血24例。

50例套扎术组患者中:男性31例,女性19例。年龄最低29岁,最高79岁,平均年龄为49.94±2.4岁5。病程1-15年,平均病程为4.42±1.31年。其中,有痔核脱出23例,有便血25例。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和临床症状等资料如上,经检验P>0.05,组间比较有可行性。

1.2 方法

传统手术组采取传统手术治疗;套扎术组采取痔疮套扎术治疗。局麻后采取俯卧折刀位,连接痔套扎器和负压吸引器,插入肛窥镜进行探查,显露齿状线、突出痔块。将套扎器枪头对准突出痔块上方,在距离齿状线2-3厘米处,将负压释放开关关闭,观察负压吸引器,并套扎突出痔块基底,将负压释放开关打开后消除负压,释放被套扎的痔块。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显效:经治疗,痔疮消失,大便复常,肛门无异常;有效:经治疗,痔疮缩小,大便复常,肛门有轻微疼痛;无效:痔疮仍存在,体征和症状无改变。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2]。

1.4 统计学处理

以SPSS21.0软件处理数据,%表示的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处理,以P值低于0.05为评估差异显著性的标准。

2 结果

套扎术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传统手术组,P<0.05。其中,套扎术组显效35例,有效1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00%;传统手术组显效25例,有效15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80.00%。

3 讨论

痔疮为人体直肠末端粘膜下以及肛管皮肤下静脉丛扩张和屈曲所致柔软静脉团,及时发现并及早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痔疮在我国发病率高达49.8%,且可随着患者年龄增长而增大,对患者工作、学习、生活和运动等均造成影响。近年来,痔疮手术治疗方法不断更新,常见包括套扎术、上动脉结扎术、冷冻疗法、血管结扎束痔切除术等,其中,套扎术属于微创手术,患者痛苦轻,术中出血少,临床应用具有明显优势[3-4]。

痔疮套扎术对各期内痔治疗均有效,属于全自动化资料方法,是以肛垫下移理论为基础的一种新型治疗方法,跟现代医学治疗理念更符合,手术创伤小,可减轻患者痛苦,减少术后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住院时间,临床应用价值确切。痔疮套扎术可简化手术流程,确保套扎的安全性和准确性,同时,其在套扎深度方面的控制可通过负压调节和控制达到良好控制效果,有利于克服传统套扎手术视野小、操作难度大、对套扎深度控制不良的缺陷[5-6]。

本研究中,传统手术组采取传统手术治疗;套扎术组采取痔疮套扎术治疗。结果显示,套扎术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传统手术组,其中,套扎术组显效35例,有效1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00%;传统手术组显效25例,有效15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80.00%,说明痔疮套扎术治疗痔疮的疗效确切,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曹阳,高鹏,王翠华等.微创自动痔疮套扎联合改良硬化剂注射术治疗300例重度痔病[J].广东医学,2012,33(11): 1616-

1618.

[2]郑明康,刘婷婷,章庆华等.自动痔疮套扎术治疗妊娠合并痔疮的临床疗效[J].实用医学杂志,2015,24(8):1265-1267.

[3]赵恒飞,郑芳.自动痔疮套扎术治疗Ⅱ~Ⅲ度直肠黏膜内脱垂疗效观察[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6,13(7):970-972.

[4]刘欣,畅碧侠,陈秀霞等.自动痔疮套扎术治疗痔疮出血疗效观察[J].陕西医学杂志,2012,41(6):679-680.

[5]向锋,冯静娟,黄安清等.门诊应用自动痔疮套扎术治疗内痔的临床观察[J].结直肠肛门外科,2012,18(6):347-350.

套扎切除术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2年6月—2014年6月该院肛肠外科收治的混合痔患者50例,将其分成实验组25例,对照组25例。实验组:男女比例15:10,年龄35~56岁不等,平均(43.21±3.51)岁,病程1~10年不等,平均(5.23±2.35)年;疾病分期:Ⅱ期14例,Ⅲ期11例;对照组:男女比例14:11,年龄37~57岁不等,平均(43.47±3.41)岁,病程1~10年不等,平均(5.24±2.44)年;疾病分期:Ⅱ期15例,Ⅲ期10例;排除严重内科疾病及出血性倾向患者,比较两组混合痔患者的基础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一般方法

1.2.1 对照组

观察痔核分布情况,借助钳夹夹住痔组织外缘,牵拉,再借助第2把钳夹夹住痔组织,用电刀沿着痔外缘底部周边分离组织,借助电凝止血,钳夹痔核基底部,借助3-0肠线缝扎,剪去结扎组织,用同样方法处理其它痔核。

1.2.2 实验组

术前清洁灌肠,硬膜外麻醉,消毒铺巾,术前30 min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在肛门放入涂有石蜡油的喇叭形肛门镜。消毒直肠下段,暴露齿线、内痔,观察痔核分布情况,选定需套扎痔核,连接自动痔疮套扎器、负压吸引系统,置入套扎器,若为Ⅱ期内痔,在痔核基底部套扎,若为Ⅲ期内痔,先在痔核基底部套扎一次,再在痔核上方粘膜套扎一次。按住负压口,将组织吸入至套扎器内,当负压值到达-0.08~0.1 MPa时,转动阀门,释放胶圈,松开负压口,释放套扎部位,用同样方法处理其它痔核。退出肛镜,钳夹突起外痔组织,并将其切除,切除的深度于外括约肌皮下部浅面,常规止血,将1枚美辛唑酮红古豆醇酯栓置入肛内。手术结束后,为患者应用3 d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

1.3 疗效评定

参照中国医药行业标准评价手术治疗效果[2]。治愈:便血、疼痛等临床症状消失,痔核消失;好转:肛门坠胀或异物脱出症状明显改善,痔核缩小;无效:临床症状、生命体征无变化。观察两组尿潴留、术后出血、肛门直肠狭窄等并发症发生情况,并进行临床比较。

1.4 统计方法

借助SPSS 11.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行χ2检验,以[n(%)]表示,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混合痔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比较

两组混合痔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实验组混合痔治疗总有效率为100.0%(22例治愈,3例好转,0例无效),高于对照组的96.0%,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注:1表示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两组混合痔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实验组尿潴留、术后出血、肛门直肠狭窄等并发症发生率为12.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4.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注:*表示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混合痔是直肠上下静脉丛共同曲张的静脉团块,刺激性饮食、长期饮酒、习惯性便秘、腹内压增高、肛管慢性炎症、直肠下端慢性炎症均是痔形成的直接病因[3]。

混合痔在临床上比较常见,痔核脱出、肛门不适、便血等症状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及时诊疗具有积极的意义。临床上治疗混合痔的手术方法较多,包括PPH、TST、外剥内扎术等。PPH、TST的治疗成本相对较高,不宜在基层医院普及。外剥内扎术是治疗混合痔的传统方法,但该方法可增加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如血便、尿潴留、肛门狭窄、切缘水肿、切口疼痛),影响患者康复进程。套扎术治疗内痔具有安全、简便、并发症发生率低的优点,已在临床广泛开展。

自动痔疮套扎术是治疗痔疮的微创方式,术后痛苦小、愈合快、疗效满意,颇受患者及临床医生青睐。有学者[4]为40例混合痔患者联合应用自动痔疮套扎术、外痔切除术治疗,结果显示,32例治愈,7例好转,1例未愈,创面平均愈合时间(12.32±1.03)d,出血发生率为0.0%,水肿发生率为5.0%,脱垂改善率为95.0%,提示自动痔疮套扎术、外痔切除术可安全、有效治疗混合痔患者。该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混合痔治疗有效率为100.0%,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近似于相关文献[5],进一步表明自动痔疮套扎术、外痔切除术在混合痔患者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该研究结果还显示,实验组尿潴留、术后出血、肛门直肠狭窄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仅为12.0%,提示自动痔疮套扎术、外痔切除术的安全性较佳,具备临床推广价值。

括约肌痉挛、手术创伤是混合痔外剥内扎术患者术后切口疼痛的主要原因,括约肌痉挛、疼痛刺激、局部受压还会导致回流不畅,回流不畅又会导致切口水肿,提示切断部分括约肌、缓解括约肌痉挛可有效减轻手术疼痛感,减轻切口水肿[6]。套扎内痔组织,上提肛垫,阻断内痔血供(胶圈的弹性压力可阻断痔动静脉吻合支血运与直肠黏膜下血管,促使套扎点发生缺血、坏死、脱落),减少痔疮内血流淤滞,促使痔块萎缩。

自动痔疮套扎术是对齿状线以上组织进行套扎,不影响肛门精细控便功能,不破坏肛垫正常结构,符合医学发展方向。临床大量研究指出[7,8],自动痔疮套扎术简便、省时、省力,是治疗痔疮的微创术式,该术式可有效节约医生时间,增加床位周转率,还能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自动痔疮套扎术可有效治疗内痔,但很多外痔不能通过阻断血供变小、消失,因此,对于混合痔的治疗,结扎术后应给予外痔切除术。

综上所述,自动痔疮套扎术结合外痔切除术治疗混合痔,效果满意,值得各级医院进一步应用、推广。

摘要:目的探讨自动痔疮套扎术结合外痔切除术治疗混合痔患者的实际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6月—2014年6月该院收治的混合痔患者50例,按硬币法将其分成实验组25例,对照组25例,实验组联合应用自动痔疮套扎术、外痔切除术治疗,对照组应用外切内扎术治疗,比较两组混合痔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混合痔治疗有效率为100.0%,与对照组的96.0%相比,差异尤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尿潴留、术后出血、肛门直肠狭窄并发症发生率为12.0%,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动痔疮套扎术结合外痔切除术治疗混合痔患者,效果满意,值得临床进一步应用、推广。

关键词:自动痔疮套扎术,外痔切除术,混合痔,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向锋,冯静娟,黄安清.自动痔疮套扎术联合外痔切除术治疗混合痔90例临床分析[J].成都医学院学报,2013,8(5):575-577.

[2]麦昌文.自动痔疮套扎术联合外痔切除术治疗混合痔的临床观察[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4,36(13):388-389.

[3]魏小海.自动痔疮套扎术配合外痔切除术治疗混合痔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13):141-142.

[4]张贤.自动痔疮套扎术加外痔切除联合中药内服外洗治疗混合痔32例[J].内蒙古中医药,2014,3(16):80-81.

[5]陶洲.自动痔疮套扎术联合外痔切除术治疗混合痔的临床研究[J].求医问药:2012,10(6下半月):312-313.

[6]周伟进,方芳,戴秋安,等.自动痔疮套扎术配合外痔切除术治疗混合痔的疗效[J].岭南现代临床外科,2012,1(4):348-349.

[7]路素英,石丽香,安凤芝.三联术治疗混合痔106例临床疗效观察[J].广西医学,2013,35(4):438-439.

[8]韩小勇,张淑伶,谢振年,等.PPH结合外痔切除术治疗环状混合痔的临床疗效观察[J].河北医学,2013,19(12):1812-1814.

[9]陈富军,牟奇容,贺平.环状混合痔的手术治疗现状[J].结直肠肛门外科,2013,11(2):130-132.

[10]郭晓峰.急性嵌顿性混合痔的手术治疗体会[J].当代医学,2012,18(26):47-47.

[11]韩鑫,卜宪才.环形混合痔手术治疗临床分析[J].中国伤残医学,2013,21(1 2):110-111.

上一篇:经济合同风险管理下一篇:左氧氟沙星的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