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除术后综合症

2024-07-03

切除术后综合症(精选11篇)

切除术后综合症 篇1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节奏的改变,人们的饮食也发生了结构性改变,不良饮食习惯者日益多见,由此所致胆囊疾病患者也有所增加,胆囊切除术临床应用广泛[1]。胆囊切除术后综合症(PCS)又称再发性胆道综合症,是胆囊切除术后临床常见症候群,约30%的患者术后会出现该症状,但很快消失,呈一过性。少数患者发病后因病症自难缓解而需要进行积极治疗[2]。笔者所在医院近年来以中医药柴胡疏肝汤加减方治疗PCS取得良好临床效果,为进一步探究其用药有效性及安全性,文章现以4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深入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3年1月-2015年1月于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治疗的40例胆囊切除术后综合症患者为研究对象。病例诊断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相关标准拟定[3],具体入选标准如下:(1)胆石症、胆绞痛等病症所致胆囊切除患者;(2)术后右上腹隐痛、钝痛,右侧肋弓称胀感,存在恶心呕吐、腹胀纳差等胃肠道症状,偶伴黄疸、发热或恶寒患者;(3)舌质红或暗紫,苔黄腻,脉弦有力;(4)超声诊断提示胆管壁增厚,回声增强,或伴炎性症状及其他手术改变,体检提示肝区叩痛。病例排除标准:(1)慢性基础性疾病患者;(2)严重器质性病变者,如肿瘤病变、重度肝功能异常等。随机将入选病例均分成两组,每组20例患者。试验组:男6例,女14例;年龄20~80岁,平均(47.7±6.5)岁;胆囊已切除时间5 d~10个月,平均(42.6±8.2)d;胆囊切除原因为胆囊结石12例、慢性胆囊炎6例、胆囊息肉2例。对照组:男7例,女13例;年龄22~76岁,平均(47.5±6.2)岁;胆囊已切除时间4 d~12个月,平均(43.4±8.5)d;胆囊切除原因为胆囊结石10例、慢性胆囊炎6例、胆囊息肉3例、胆囊腺肌症1例。两组患者基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全部患者均行微创手术,借助腹腔镜以3孔法进行胆囊切除治疗,围手术期常规临床护理。确诊为胆囊切除术后综合症后,对照组患者行一般治疗,包括饮食疗法、纠正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等,必要者给予解痉止痛剂、H2受体阻断剂等。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以中医柴胡疏肝汤加减方进行治疗,方剂成分柴胡、陈皮、川芎、香附、枳壳、白术、赤芍、白芍、焦谷芽、焦麦芽、炒山栀、黄芩、甘草各10 g。加减:胁肋痛者加用青皮、郁金;腹泻者加用茯苓、薏苡;口干苦者加用栀子、竹叶;恶寒、四肢不温者加用桂枝、干姜;便秘者加用麻仁;嗳气泛酸者加用黄连、吴茱萸;寒战、发烧者加用金银花、连翘。上述方剂水煎、2次分服,1剂/d,连续用药30 d,用药期间注意调节情志,禁食生冷刺激。治疗期间,观察两组患者上腹部疼痛、消化不良等症状的缓解情况及肝功能恢复情况,观察患者用药后有无不适。治疗周期结束后,随访3个月,统计患者复发率。

1.3 疗效判定标准

本次临床疗效判定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拟定[4]。具体如下:(1)治疗周期内,患者胃肠道反应等症状、体征完全消失,饮食不忌,随访期间无不适感或病症无复发为显效;(2)治疗周期内,患者胃肠道反应等症状、体征基本消失,但随访期间因不适饮食或不良情绪,出现不适感为有效;(3)治疗周期内,患者胃肠道反应等症状体征改善,但随访期间病症复发,或治疗期间患者病症未见好转或加重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处理

以SPSS 20.0系统软件对本次研究相关数据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用药期间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治疗周期内,试验组20例患者胆囊切除术后综合症体征均完全消失,其中12例患者随访期间病症无复发,治疗显效率60.0%。2例患者随访期间病症复发,经回访调查发现,患者高脂饮食或有饮酒,治疗总有效率90.0%(18/20)。对照组治疗周期内2例患者治疗无效,5例患者病症复发,治疗显效率20.0%(4/20),总有效率65.0%(13/20)。组间显效率和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 讨论

PCS是胆囊切除术后常见并发症,它并不是单一疾病,而是与胆系病变有关的症候群,主要临床表现为上腹部隐痛、钝痛或压痛,有时也可波及右季肋部,并伴有不同程度的恶心、腹胀等消化道症状,严重者可出现胆管痉挛绞痛、胆道感染伴高热、寒战、黄疸等,影响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文献[5]报道显示,PCS发病率最高可达50%,致病原因复杂,主要有以下相关因素:(1)手术造成肝外胆管解剖学变异,导致术后胆管狭窄,继发感染或闭塞性胆管炎;(2)术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3)术后缩窄性Vater乳头炎;(4)胆盐代谢异常,影响胆汁排泄;(5)Oddi括约肌狭窄[6]。此外,结石残余或再生、胆源性胰腺炎疾病、胆管遗留过长等因素也是导致PCS发病的常见诱因。有学者曾通过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对PCS患者进行临床检查,研究结果显示缩窄性Vater乳头炎是最主要致病因素,Oddi括约肌狭窄次之[7]。这主要是由于,胆囊在人体中不仅有储存胆汁、浓缩胆汁、分泌黏液的功能,而且还能调节胆道内压力,胆囊切除以后,不仅胆汁存储、浓缩功能消失,胆管内压力也会失衡升高,导致Oddi括约肌长期开放。这样一来,胆汁会回注,淤积肠内或反流入胃,由此诱发胃肠道症状。

碳酸氢钠、氢氧化铝等抗酸剂和雷尼替丁、盐酸苯海拉明等H2受体阻断剂是既往临床治疗PCS的常用西医药物,其应用虽具备一定疗效,但长期药效不佳,不利于患者长远预后。本次临床研究采用柴胡疏肝汤治疗PCS,从中医来看,该病属“胁痛”、“胃脘痛”范畴。肝主疏泄、肝胆互为表里是传统中医学理论观点,受胆囊切除影响,肝胆经络损伤,这会导致肝胆升发疏泄功能失常,气机运行不畅,进而出现脾失健运、肝气犯胃症状,故中医治疗本病,坚持疏肝利胆、健脾和胃的医治原则。柴胡疏肝汤方剂成分为柴胡、陈皮、川芎、香附、枳壳、白术、赤芍、白芍、焦谷芽、焦麦芽、炒山栀、黄芩、甘草。这些中药材多归经肝胆脾胃,其中陈皮和解表里、疏肝解郁;川芎行气开郁、祛风燥湿;香附疏肝解郁、理气宽中;枳壳破气消积,主治胁胀食积、噫气呕逆;白术健脾益气、燥湿利水;赤芍散瘀止痛、清热凉血;白芍平肝止痛,主治胁痛、腹痛;焦谷芽、焦麦芽消食和中、健脾开胃;炒山栀护肝、利胆;黄芩泻实火、除湿热;甘草具有治疗胃痛、腹痛、腓肠肌挛急疼痛之功效,联合用药疏肝利胆、柔肝和胃、清食化积、行气止痛[8]。此外,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枳壳具有解除Oddi括约肌痉挛之功效,利于结石排出;柴胡、黄芩不仅利胆保肝,而且还具有良好的抗菌消炎功效,能有效预防感染[9]。本次临床研究结果显示,给予试验组患者柴胡疏肝汤加减方,用药周期结束后3个月回访,治疗显效率60.0%,总有效率90.0%,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显效率(20.0%)和总有效率(65.0%),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患者用药期间无明显不良反应,提示中医治疗胆囊切除术后综合症效果确切,安全有效,长期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临床治疗胆囊切除术后综合症的有效性。方法:随机从2013年1月-2015年1月于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治疗的胆囊切除术后综合症患者中抽取4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入选病例分为两组。对照组20例,患者行饮食疗法等一般治疗。试验组20例,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以柴胡疏肝汤加减方行中医治疗。治疗周期结束后,对比分析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用药期间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试验组治疗显效12例,有效6例,对照组治疗显效4例,有效9例,试验组治疗显效率(60.0%)和总有效率(90.0%)均高于对照组治疗显效率(20.0%)和总有效率(65.0%),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治疗胆囊切除术后综合症效果确切,安全有效,长期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胆囊切除术后综合症,柴胡疏肝汤加减方,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王飞.中西医结合治疗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临床研究[J].中医学报,2013,28(5):744-745.

[2]张慧芳.中药治疗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100例[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12(23):139.

[3]许正金.胆囊切除术后综合症的病因与防治[J].肝胆外科杂志,2012,20(3):193-195.

[4]陈海,郭玉明,张晶,等.胆囊切除术后产生症状的原因分析及防治[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3):298-299.

[5]任国华,马玫丽,张卫华,等.中医外治法防治化疗胃肠道反应的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3,21(4):210-212.

[6]李锡霞.胆囊切除术后综合症运用护理干预的效果分析[J].四川医学,2014,35(2):279-280.

[7]张世兴,张立平,刘艳,等.中药治疗胆囊切除术后综合症88例[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1,32(11):34-35.

[8]肖明柱.胆囊切除术后综合症的中西医治疗与预防[J].中外健康文摘,2012,9(15):426.

[9]梁胜新.中医药治疗胆囊切除术后综合症62例临床观察[J].疾病监测与控制,2013,7(4):244.

切除术后综合症 篇2

【关键词】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

【中图分类号】R657.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09)12-0115-01

胆囊切除术综合征(postcholecystectomysyndrome,PCS)是指胆囊切除术后由于肝外胆管解剖与生理方面的紊乱而引起的右上腹痛,阻塞性黄疸及腹胀、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1]。我院于2004年3月~2008年4月对收治的PCS患者进行临床分析,并根据患者不同的临床特点采用手术治疗及非手术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4年3月~2008年4月选择在我院接受胆囊切除术且出现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的患者112例,其中男50例,女72,最小年龄17岁,最大年龄86岁,平均年龄54.6±7.4岁。行胆囊切除术的原因:结石性慢性胆囊炎76例,胆囊息肉样病变24例,结石性急性胆囊炎11例,结石性慢性胆囊炎并胆囊息肉样病变1例。所有病例均有右上腹疼痛,性质为钝痛或胀痛,部分向肩背部放射,并伴有恶心呕吐、腹胀及腹泻,大部分症状出现与脂餐有关,其中有21例出现发热及不同程度黄疸,查体有不同程度压痛,但无肌紧张。入选的所有患者均自愿参加,且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治疗方法在所有的PCS患者中肝外胆管结石24例,非手术治疗10例,胆总管切开取石8例,内镜乳头切开取石6例;十二指肠乳头肌炎17例,非手术治疗3例,胆肠Rouxen-Y吻合术3例,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11例;十二指肠憩室4例,非手术治疗2例,2例行BillrothⅡ式胃切除术;胆汁逆返流性胃炎25例,胃十二指肠炎17例,胃十二指肠溃疡13例,单纯性肝胆管扩张10例,慢性胰腺炎1例,均采用非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方法是采用药物治疗及饮食控制的方法加以治疗。具体方法:为预防胆管感染,可静脉输用头孢类等胆管系统分泌浓度较高的抗生素,同时调整输液量,以治疗因腹痛、恶心呕吐、纳差等原因造成的水电解质平衡紊乱;若为胰腺炎,则加用抑制胰酶药物,如贝酯、善宁等;腹痛剧烈者,可选用杜冷丁、阿托品等肌注进行治疗;对腹胀、恶心呕吐者加吗丁啉、普瑞博思等胃肠动力药对症治疗。通过再次门诊复诊、电话问询、问卷调查、信访、住院治疗等方式随访治疗效果,随访时间为6个月。

1.3疗效标准①治愈:症状消失,三个月无复发;②有效:症状明显缓解,但三个月内有反复;③无效:症状无缓解甚至加重[2]。治愈率加有效率为总有效率。

2结果

本组112例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患者经过积极的手术及药物治疗,并对所有的患者进行过随访,其中治愈91例,占81.25%(91/112),有效14例,占12.50%(14/112),总有效率达93.75%(105/112)。

3讨论

胆囊切除是诸多疾病必需的手术方式之一,但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极为常见。常见的原因有胆道残余结石、胆总管狭窄、胆囊管残留过长、oddi括约肌狭窄或功能紊乱等,可由精神刺激,酒精,进油腻性食物等因素所诱发。多数患者出现症状比较轻,不会明显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但有5%~10%的患者的症状较重,明显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据统计,有25%~30%的胆囊切除患者会发生上述综合征,其中2/3患者在术后一年之内出现症状。胆囊切除术后10%~50%的病人出现胃肠道症状,但只有不足5%的病人,因症状重而需再次手术或内镜外科处理。有一些病人胆囊切除术后发生严重的“胆绞痛”而找不到原因,甚至做多次无效的手术。PCS的治疗目的是消除病因,通畅胆道引流,控制感染。目前的治疗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1)非手术疗法,它的适应证有: 胆管结石直径<1cm,胆管下端又无狭窄者;②胆道感染尚无明显胆管梗阻者;③急性或慢性胆囊炎、胰腺炎;④胆道蛔虫症;⑤胆道功能紊乱;⑥胆系外疾病如食管裂孔疝、消化性溃疡、慢性胰腺炎等。具体方法主要有饮食控制、抗生素、解痉止痛或抗酸治疗。(2)手术疗法有胆囊或胆囊管遗留过长者,应行胆囊切除术或胆囊管切除术。胆管结石者应行胆总管切开探查,清除结石及各种胆肠吻合术或经内镜括约肌切开术、取石术等。Oddi括约肌狭窄可行括约肌切开成型术。胆管狭窄者可行胆总管成型修复术,或胆道消化道重建术。如胆总管十二指肠吻合术、胆管空肠Roux-y吻合术、Longmire手术等。本文采用再次使用手术治疗及非手术治疗112例PCS患者,随访发现,其中治愈91例,占81.25%,有效14例,占12.50%,总有效率达93.75%。这表明针对患者不同的临床特点采用手术及非手术治疗能够有效地治疗该疾病

综上所述,根据PCS的不同病因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是临床治疗PCS的一个基本原则。

参考文献

[1]龚昭,周程,闵凯.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J].医学综述,2006,12(15):649-651.

[2]吴丽,于青松.中西医结合治疗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的疗效观察[J].海南医学,2006,17(12):103-104.

切除术后综合症 篇3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2例中男9例, 女3例;年龄19~62岁, 中位年龄为48岁。十二指肠球部溃疡5例, 胃窦部溃疡3例, 胃窦部腺癌4例。5例为急性穿孔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3例, 胃窦部溃疡1例) , 穿孔时间均未超过12 h, 其余7例为择期手术。全部12例均行Bmroth-Ⅱ式胃大部分切除术, 1例使用胃肠吻合器, 均行结肠前吻合;输入襻对小弯侧, 9例在输入襻留置胃管。11例出现输入襻综合征临床表现在术后4~10 d, 均在拔除胃管并开始进食半流饮食后。1例术后当日出现临床表现, 3例表现为突发性上腹剧痛, 频繁呕吐少量不含胆汁液体, 上腹压痛, 可触及有触痛的包块, 呕吐后包块不缩小或消失, 其中1例其后表现为明显的腹膜炎体征;9例表现为上腹胀痛, 继而恶心、腹部阵发性绞痛, 其后喷射性呕吐大量含胆汁的液体。多数患者 (7例) 在呕吐后症状立刻缓解。部分患者 (5例) 在呕吐前可在上腹部触及肿大、触痛的肠襻, 呕吐后消失。仅3例伴发热, 2例表现为阻塞性黄疸。8例行钡餐X线检查, 全部显示残胃及吻合口的输出口钡剂通过顺利, 输入襻扩张并被牵拉成角 (5例) 或不显影 (3例) 。11例行B超检查, 3例行CT检查, 均显示输入襻扩张, 右上腹跨中线的管型液性包块, 内呈液性暗区, 1例见腹膜后渗出。血生化检查:胆红素升高3例, 淀粉酶升高7例。

1.2 手术方式

12例均再次剖腹手术, 术中见输入襻不同程度的扩张, 1例 (有腹膜炎体征者) 可见十二指肠水平段紫红色点状坏死, 有胆汁样渗出液, 剪开后腹膜置胶管引流三根并以大网膜覆盖其上。5例输入襻过短, 在胃-空肠吻合口处被拉紧成锐角, 其余6例输入襻过长、扭曲, 其中1例输入襻穿入输出襻与横结肠之间的间隙形成内疝, 但肠管未发生坏死, 术中松解肠管、复位。12例中4例行Braun吻合术, 即输入襻与输出襻侧侧吻合;8例行Roux-en-Y吻合术, 即在靠近胃空肠吻合口处切断输入襻, 封闭近胃端, 另一端与空肠输出襻行端-侧吻合。

2结果

本组无围手术期死亡。再手术后, 11例的各项生化指标在3 d内恢复正常。1例十二指肠点状坏死者4周后恢复, 发生切口感染2例, 盆腔脓肿1例, 经抗感染、穿刺抽吸2周后痊愈。再手术后追踪观察2~10年, 经胃肠钡餐X线检查, 各吻合口无狭窄, 钡剂通过顺利, 无残胃及吻合口溃疡;胃镜检查未见胆汁返流, 残胃及吻合口未见溃疡。

3讨论

3.1 输入襻综合征发生的原因与预防

输入襻综合征为较少见的并发症, 发生率约为0.3%[1], 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型, 急性型一般发生于术后2周内, 本组12例均属于此型。输入襻综合征常见于胃肠重建方式为输入襻对胃小弯者, 本组12例属于此情况。输入襻综合征发生的原因主要有:①输入襻过短, 十二指肠空肠曲被牵拉成锐角, 或胃与输入襻吻合的一侧切除位置较高使输入襻在吻合口处形成锐角, 本组5例属于此情况;②输入襻过长、扭曲, 本组7例属于此情况, 甚至穿入输出襻与横结肠之间的间隙形成内疝, 本组1例属于此情况;③吻合口过小、吻合口的胃壁或肠壁内翻过多、吻合口因粘连形成狭窄及吻合、口溃疡等。本组1例属于此情况致十二指肠点状坏死;④输入襻空肠胃套叠;⑤残胃癌;⑥输入襻肠结石[2]。前三者最常见, 且与手术操作技术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改进手术技术对预防输入襻综合征非常重要:①输入襻的长度要恰当, 一般认为吻合口至Treitz韧带的长度在8~12 cm为宜, 术中应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吻合口的位置, 在吻合前应检查输入襻有无被牵拉成锐角, 输入襻是否过长, 如发现问题应及时调整;②吻合口大小以3~5 cm为宜, 吻合时要避免胃壁或肠壁过度内翻, 使用胃肠吻合器有助于避免过度内翻;③输入襻对胃大弯的吻合方式对预防输入襻综合征有一定的帮助;④在胃大部分切除后即以Roux-en-Y吻合术重建胃肠道或在Billroth-Ⅱ式术完成胃-空肠吻合后行Braun吻合可预防包括输入襻综合征在内的多种胃术后并发症[3]。

3.2 临床表现与诊断

输入襻综合征的临床表现与梗阻程度有关, 完全性梗阻和不完全性梗阻的临床表现有各自的特点。完全性梗阻的典型症状是:突发上腹剧痛, 频繁呕吐少量不含胆汁液体, 上腹压痛, 甚至可触及有触痛的包块, 呕吐后包块不缩小或消失, 本组3例属于此情况;而不完全性梗阻的典型症状是:上腹胀痛, 继而恶心、腹部阵发性绞痛, 其后喷射性呕吐大量含胆汁的液体, 呕吐后症状立刻缓解, 呕吐前可在上腹部触及肿大的肠襻, 而呕吐后消失, 本组9例属于此情况。部分患者可并发阻塞性黄疸或胰腺炎, 甚至可因输入襻压力高导致十二指肠残端破裂或十二指肠点状坏死而表现为腹膜炎症状, 本组1例属于此情况。

影像学检查:仅靠X线平片无法对扩张的肠管作出正确的判断, 胃肠钡餐X线典型的征象是输入襻不显影, 但因约20%左右的Billroth-Ⅱ式术后患者其输入襻在胃肠钡餐时不显影而出现假阳性。内窥镜检查常因梗阻而不能插入输入襻。B超和CT是目前较理想的诊断手段[4], 都可显示扩张的输入襻有特征性的征象:右上腹跨中线的管型液性包块影, 位于腹腔动脉与肠系膜动脉之间, 内见小气泡影, 部分可见扩张的胆、胰管。螺旋CT可更清晰显示输入襻梗阻特征性的征象[5]。本组11例行B超检查, 3例行CT检查, 均获得明确诊断。其他影像学检查还有MRCP[6]、放射性核素胆道闪烁成像等。

3.3 外科处理

输入襻综合征如不及时治疗, 可导致严重水电解质紊乱, 甚至输入襻肠管坏死穿孔、急性胆管炎或胰腺炎、十二指肠残端因输入襻压力过高而破裂或十二指肠点状坏死等严重后果。因此, 输入襻综合征的诊断一旦明确, 应尽早手术治疗。术中详细检查, 发生内疝的肠管尽早复位, 对因粘连而造成的输入襻梗阻可松解粘连, 对已出现十二指肠残端漏者, 视局部情况而予以缝合修补或于十二指肠残端内放置引流管。胃肠道重建术有以下几种:①Billroth-I式手术。手术较为复杂, 局部水肿较明显, 且由于分离十二指肠残端可能导致十二指肠破裂或术后缺血坏死, 本组12例患者均未选择该术式;②Roux-en-Y吻合术。该手术在靠近胃空肠吻合口处切断输入襻, 封闭近胃端, 另一端与空肠输出襻行端-侧吻合, 手术操作较简单, 临床疗效确切;③Braun吻合术。该手术操作很简单, 仅在输入襻与输出襻侧侧吻合从而解除输入襻梗阻, 且对碱性肠液起分流和转流作用;④空肠间置术, 即在胃和十二指肠之间置入10~12 cm的空肠段。Morii等[7]认为该手术优于Billroth-I式手术。

笔者认为:Roux-en-Y吻合术或Braun吻合术应作为输入襻综合征外科治疗的首选术式, 原因是这两种术式不但操作简单, 而且更符合胃肠的动力学和生理, 对胆汁返流性胃炎、食管炎起到良好的预防作用, 而另外两种术式都必须分离并开放十二指肠残端, 操作复杂, 容易导致吻合口漏。本组8例行Roux-en-Y吻合术4例行Braun吻合术, 效果满意。

因恶性肿瘤所致的输入襻综合征如不能手术治疗, 经皮穿刺或经皮肝穿刺置管引流可缓解输入襻综合征[8], 在B超引导下可选择安全的穿刺路径。

参考文献

[1]万进.关于胃大部分切除术后输入襻综合征问题.临床外科杂志, 2001, 9:349-350.

[2]Carbognin G, Biasiutti C, El-Khaldi M, et al.Afferent loop syn-drome presenting as enterolith after Billroth-Ⅱsubtotal gastricto-my:a case report.Abdom Imaging, 2000, 25:129-131.

[3]文洪明, 旷义炳, 蒋寿林.布朗氏吻合对胃大部分切除术后并发症的预防作用.华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1, 29:85-86.

[4]Matsumoto S, Mori H, Okino Y, et al.Computed tomogramphic ima-ging of abdominall volvulus:pictorial essay.CARJ, 2004, 55:297-303.

[5]Kim HC, Han JK, Kim KW, et al.Afferent loop obstruction after gastric cancer surgery:helical CTfindings.Abdom Imaging, 2003, 28:624-630.

[6]McKee JD, Raju GPR, Edelman RR, etal.MP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MRCP) in diagnosis of afferent loop syndrome presenting as cholangitis.Dig Dis Sci, 1997, 42:2082-2086.

[7]Morii Y, AT, Shimoda K, et al.Jejunal interposeition to prevent postgastrectomy syndromes.Br J Surg, 2000, 87:1576-1579.

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后的护理 篇4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omy,LC)为各种良性胆囊病变需要行胆囊切除的首选术式,作为肝胆科护士除了熟悉LC的适应证和禁忌证以及术前护理外,重点还有LC术后的护理。具体措施表现在以下几点可供参考:

1.建立有效的应对措施

病人在全麻清醒后的短时间内有一种全身不适感和躁动。头晕。不配合护理等表现,要及时告诉本人和家属原因(因全麻后的反应及氧气管。腹腔引流管。心电监护仪的袖带。夹子和电极片等对身体的刺激)。以稳定病人的情绪,取得配合。

2.恶心 呕吐的护理

术后病人应随时保持口腔清洁,防止呕吐物误入气管,应观察呕吐物的性质和量,分析呕吐发生的原因(是麻醉药物刺激呕吐中枢引起的呕吐有关,还是与剥离。切除胆囊对胃肠道产生刺激,干扰胃肠道功能有关)。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及时的处理。

3.保持呼吸道通畅

术后病人回病房后应去枕平卧8小时,头偏向一侧,2小时内病人不能睡觉,指导其家属翻身叩背,即使清除口腔分泌物,防止误吸。

4.肩背部酸痛

病人在改变体位或者平卧时酸痛加重,要向其做好解释工作,帮助更换舒适体位,按摩酸痛部位,告诉其1-3天后症状会消失。

5.血压升高的护理

术后病人血压升高应及时查明原因,对症排除情绪紧张,疼痛或排尿困难的因素,对于原发性高血压的病人术后应继续抗高血压治疗。以防血压持续升高引起钛夹脱落或腹腔内出血。

6.高碳酸血症和酸中毒的预防及护理

术后病人应持续低流量吸氧,以监测血氧饱和度,维持血氧饱和度在96%以上,如值偏底,应检查病人皮肤温度是否过底。吸氧装置是否通畅。如因术中采用CO2气腹导致PaCO2过高引起昏迷,病人呼吸浅慢,心率增快等应静脉输入5%NaHCO3,纠正电解质平衡失调,增加氧分压,行高压氧疗法,以防严重后果产生。

7.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1)腹腔内出血

术后8小时内密切监测血压和脉搏变化,防止剧烈呕吐和咳嗽。若30分钟内引流量大于50ml,应警惕腹腔内出血,立即加快补液速度。出血量大于600ml时立即报告医师并协助处理。(2)胆瘘 术后严密观察病人的体温变化和有无腹痛。腹胀及黄疸,留置的腹腔引流管是否有胆汁流出。

8.心理护理

鼓励病人克服消极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9.健康宣教

肺癌全肺切除术后护理 篇5

1 临床资料

本组资料32例,男22例,女10例,年龄36—66岁,平均年龄58.5岁。术前支气管镜检查均证实为肺癌,行左侧全肺切除28例,右侧全肺切除4例。

2 术后护理

2.1生命体征的观察

予心电监护,密切观察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情况,每30—60分钟测量一次。若心率超100次/分,则需加以注意。注意呼吸次数及呼吸波形的幅度,若浅而快的呼吸波形,大多因术后疼痛及胸带包扎所致的限制性呼吸困难。呼吸幅度大且快,超过35次/分.,则应警惕呼吸衰竭的发生。注意听诊肺部罗音情况,若健侧肺底出现水泡音并逐渐加重,则是肺水肿的有力证据。同时观察患者伤口有无渗血、面色有无紫绀、有无痰液堵塞等。并常规吸氧3~4d(鼻导管给氧2—4L/min)维持血氧饱和度>95%。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2.2体位护理

全麻清醒后如生命体征平稳可采取低半卧位,两周内避免完全侧卧位以免纵隔过度移位引起休克,两周内更不可健侧卧位,健侧卧位时健康肺组织被压迫,影响气体交换,更加重缺氧,为患者翻身时予1/4侧卧位。

2.3胸腔闭式引流管的护理

全肺切除术后均遗留较大的残腔,保留一定量的胸腔积液是防止纵隔移位的必要手段[1],胸引管用止血钳夹闭,根据气管位置及病人状态决定开放胸引管,开放时排液要缓慢,不可过多过快放出胸液,以维持两侧胸腔压力平衡,避免纵膈摆动引起心脏骤停。检查气管位置的方法有2种:(1)将食指、无名指放在胸锁关节处,中指探查气管位置,此方法适合初学者;(2)将一手指指腹放在胸骨上窝,指尖探查气管位置,该法适用于有经验的医护人员。探查气管位置时,病人头要端正,稍前倾,1—2探查1次,发现偏移及时处理。当气管偏向健侧时,说明积液积气太多,应开放引流管,纠正其移位。一般术后48—72小时可拔除引流管。

2.4疼痛的护理

现代护理学是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护理人员的职责就是全方位的关爱每一位患者的健康状况,满足健康需求,提高生存质量。而疼痛作为多种病症的常见症状,对患者的生理、心理都造成了伤害,严重的疼痛不但使人无法正常生活和工作,甚至会使人失去生活的勇气。因此,医护人员必须重视患者的疼痛问题。为其提供优质的镇痛服务。术后应用镇痛泵者应保持镇痛泵持续有效,无镇痛泵者应在患者疼痛不剧烈时根据医嘱使用止痛剂,如肌注平痛新,必要时可肌注杜冷丁,并观察止痛效果。做好心理护理。

2.5并发症的预防

2.5.1防止坠积性肺炎和肺不张 全麻清醒后应鼓励病人深呼吸和自行咳嗽排痰,定时协助患者更换体位,协助叩背、叩背每2小时一次,叩背时让患者取半坐位,操作者将手掌弯曲成弓状,由下而上,由外向内,有规律地叩击患者背部,通过震动使分泌物自管壁脱落而易于咳出。对于体弱无力咳出者,可轻压气管环状软骨,刺激咳嗽。痰稠难以咳出者,可行雾化吸人(庆大霉素8万u、地塞米松5mg、糜蛋白酶5mg、加生理盐水40mL)每日两次、每次20分钟,经过以上处理,痰液仍不易咳出,可采用鼻导管吸痰。

2.5.2防止急性肺水肿 严格限制输入液体的速度和总量,肺组织大面积切除后,残肺内动脉压力升高,液体易渗到肺泡内,形成肺水肿[2]。一侧全肺切除,肺血管床容量急剧减少,心脏后负荷增加,.若输液过多过快,易诱发左心衰竭[3],应限制盐份输入,除稀释抗生素、止血剂所必须的液体外,一般不再增加其他输液。一般24小时500ml—1000ml。如果必须用其他药物,液体总量也一定限制在2000ml以下。生理需要量的其他部分,鼓励病人经口摄入,通过自身调节,减轻心脏负担,输液速度一定要缓慢,除考虑药物在溶液中分解因素外,每日所输液体应均匀输入。需要在短时间内必须输完的药物,滴速也不能超过30滴/分。

2.5.3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术后患者完全清醒后即可指导进行脚踝、脚趾的主动运动,协助进行双下肢的曲、伸、抬运动,减少下肢静脉输液,避免在下肢静脉放置留置针。

2.5.4防褥疮 术后给患者垫气垫床,每2小时翻身一次并记录,观察皮肤情况。

2.6饮食护理

患者麻醉清醒后6h,无恶心呕吐,可饮少量温开水。术后第一日晨起可给予清流质,如凭不适逐渐过渡到半流、软食及普食。宜选用高蛋白、高维生素、粗纤维类食物,少食高脂肪,尤其油腻、油炸食物,多食蔬菜、水果,以防因长期卧床活动量少而引起便秘。

2.7心理护理

要关心和照顾好患者,多讲解术后成功的例子,使患者克服恐惧和绝望的心理,树立战胜病痛的信心,从而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3 出院健康指导

康复阶段,协助患者树立信心,保持良好心态,劳逸结合,合理进食,加强营养,忌辛辣刺激性食物。告知患者及家属定期复查,如有不适,及时回院就诊。

参考文献:

[1]秦笃祥.临床胸部肿瘤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222—223

[2]张天泽.肿瘤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1170—1201.

切除术后综合症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抽取本次研究的90例患有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的患者病例, 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患者中男14例, 女33例;年龄31~84岁, 平均52.4岁;患病时间6d~3个月, 平均22.6d;治疗组患者中男16例, 女31例;年龄32~86岁, 平均52.8岁;患病时间4d~3个月, 平均21.9d。抽样研究对象的年龄、性别、患病时间等自然资料无显著组间差异 (P>0.05) , 可进行科学性的比较研究。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解痉、抗感染、抗炎、饮食调节等常规方案进行治疗;治疗组:对照组基础上, 加用柴胡疏肝汤, 主要方剂组成为白芍、枳壳各15g、香附、黄芩、茯苓各12g、柴胡、川芎、丹参、大黄各10g、甘草5g、大枣5枚, 每日1剂, 分早晚2次。对两组患者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治疗效果、症状改善时间、实际疗程、不良反应进行对比。

1.3 治疗效果评价方法

治愈:症状表现彻底消失, 半年内症状没有再次出现;有效:症状表现改善程度明显, 3个月内症状没有再次出现;无效:治疗15d, 症状表现仍然没有任何改善或进一步加重[2]。

1.4 数据处理

所有资料均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表示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形式, 计数资料进行t检验, 组间对比进行χ2检验, P<0.05表现差异具有显著性, 统计学意义明显。

2 结果

2.1 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治疗效果

对照组患者经西医常规方案治疗后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治疗效果为:13例治愈, 19例有效, 13例无效, 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治疗总有效率71.1%;对照组患者经中西医结合治疗后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治疗效果为:17例治愈, 23例有效, 5例无效, 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治疗总有效率88.9%。两组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治疗效果组间有显著性差异 (P<0.05) 。详见表1。

2.2 症状改善时间和实际疗程

对照组和治疗组患者症状改善时间分别为 (13.28±1.07) d和 (8.41±1.36) d, 症状改善时间组间有显著性差异 (P<0.05) ;对照组和治疗组患者实际疗程分别为 (15.06±1.44) d和 (10.52±1.68) d, 实际疗程组间有显著性差异 (P<0.05) 。详见表2。

2.3 不良反应

两组没有出现药物不良反应。

3 讨论

中医学理论研究认为, 胆囊手术易对肝胆之气造成损伤, 对肝主疏泄产生不良影响, 使胆汁的中清和通降疏泄功能受到损伤, 气阻络痹, 胆气不通, 不通则痛;进而导致肝气犯胃, 使胃失和降, 再加上该类患者在术后脾胃通常比较虚弱, 故可能对出现腹胀、恶心呕吐、纳差、呃逆等消化道症状表现。中医对该类患者进行治疗时应该标本兼顾, 以疏肝利胆、健脾和胃为基本治疗原则。柴胡疏肝汤方所含的柴胡、黄芩主要具有疏肝利胆泄热的功效[3];枳壳主要具有疏利肝胆, 行气消痞的作用;白芍可以起到和中缓急, 养血敛阴的作用;茯苓、大枣主要具有健脾和胃的功效, 可以使机体的免疫功能显著增强;大黄主要具有通腑化瘀的作用, 可以使胃肠的蠕动速度加快;川芎和香附具有活血行气的作用;丹参可以达到祛瘀止痛, 活血通经的效果;甘草可以调和诸药。全方药物联合应用可以标本兼顾, 达到疏肝利胆、健脾和胃, 降逆止痛的治疗功效。

参考文献

[1]韩可祥, 张锐, 王杰鸣.中西医结合治疗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89例[J].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0, 22 (10) :884-885.

[2]汪永平, 陈江洪, 向绍华, 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43例[J].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1, 27 (3) :180-181.

切除术后综合症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999年12月~2010年6月,我院肺叶切除手术术后共发生ARDS 28例,其中,男18例,女10例;年龄40~76岁,平均60岁。术前合并症:高血压、心脏病9例,慢阻肺6例,糖尿病5例,肝肾功能异常3例,肺挫裂伤2例。肺功能检查,轻-中度通气和换气障碍10例,术中发生大出血,低血压,大量输血(≥2 000 ml)6例,术后胸腔内大出血二次开胸止血4例;术后并发症,肺部感染、肺不张11例,支气管胸膜漏2例,胸腔感染2例,肺部感染3例。

1.2 治疗方法

1.2.1 机械通气

治疗全组患者经吸氧、鼻导管给氧,协助排痰或纤支镜吸痰等措施,极度呼吸困难症状无法改善,均采用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经呼吸机辅助机械通气治疗。呼吸机参数:对28例ARDS患者机械通气实施肺保护性策略,即以最低的FiO2、最小的压力和容量保证基本氧合。具体的参数调节:起始FiO2为0.6,缺氧症状纠正后调为0.40,潮气量5~10 ml/kg,频率14~20次/min,呼吸比1∶1.5~1∶2.5;PEEP调节为5~10 cm H2O(1 cm H2O=0.098 kPa),不应高于15 cm H2O。初始呼吸机通气量不宜过大,以免血PH值改变过快致抽搐、低血压及心跳骤停等并发症;低氧血症纠正后,可先将FiO2降至0.40,再逐渐降低PEEP,直至停止。

1.2.2 脱机

停用PEEP,FiO2降至0.40后,如果血流动力学稳定、血气分析正常、自主呼吸恢复,可考虑脱机。使用SIMV模式,加或不加PSV,逐步过渡脱机,或直接带插管吸氧脱机观察。辅助通气时间短(1~3 d)、术前心肺功能正常者多可一次脱机;对高龄、体弱、肺功能差者宜间断脱机;脱机后继续加强呼吸道湿化及呼吸道管理。

1.2.3 合理应用有效抗生素

依据细菌培养和药敏结果不断调整使用有效抗生素并防治二重感染。

1.2.4 营养支持治疗

尽早启用胃肠外营养,加强静脉营养支持,改善患者营养状况,提高机体免疫力。

1.3 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1.0软件,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检验标准α=0.05。

2 结果

呼吸机辅助呼吸最长35 d,最短1.5 d,平均4.4 d;ARDS早期治疗18例(6 h内);使用机械通气治愈17例,死亡1例,死亡率为5.6%(1/18);余10例患者因使用呼吸机较晚,合并症及发症严重,死亡4例,死亡率为40%(4/10),两组比较P<0.01。

3 讨论

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是肺叶切除术后严重并发症,死亡率高[1],决定预后的主要因素是早诊断、早治疗和机械通气[2]。笔者体会治疗肺叶切除术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要注意如下几点:(1)高度重视高危因素:本组肺叶切除术后患者发生ARDS与术后胸腔内负压受损,术侧胸壁稳定性破坏、胸腔积液、积气,术中肺部受损,术后肺部或伤口感染、疼痛、休克、大量失血、再次手术等高危因素有关。ARDS的发生率与致病因数有关性,高危因素越多,肺叶切除术后出现ARDS的几率越大。故对有ARDS高危因素的患者,开胸术前、术后都应尽早采取相应措施,以利早期诊断,提高治愈率[3]。(2)早期诊断和防治:ARDS的早期表现常常不典型,但只要临床医师熟悉ARDS的进展过程及临床分期特征,通过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往往可以早期发现ARDS,从而尽早进行治疗。本组早期发现治疗18例,治愈17例,死亡1例,死亡率为5.6%(1/18);中晚期10例,治愈6例,死亡4例,死亡率40%(4/10)。可见早期及时合理的治疗,对病情逆转可能性大,预后较好。一旦疾病进入严重期,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则预后恶劣。(3)机械通气:ARDS进展后的主要死亡原因是顽固性低氧血症和有害介质损害重要脏器,从而导致多脏器功能衰竭。治疗的关键是纠正缺氧。及早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有创机械通气[4],可纠正低氧血症,降低病死率;由于ARDS时大量肺泡不均匀性萎缩,重力依赖区肺泡萎缩明显而非重力区肺泡保持开放状态但占肺脏比例小[5],传统的机械通气可加重肺损伤[6],使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可以最大限度避免肺损伤;一般采用呼气末正压呼吸(PEEP)模式,主张小潮气量(5~10 ml/kg)通气加适度PEEP(3 cm H2O)开始,最高不超过15 cm H2O。有学者认为以PEEP递减法行肺复张较小影响患者血流动力学,而氧合功能则与CPAP肺复张术相似[7];目前多数学者认为PaCO2不超过80 mm Hg(1 mm Hg=0.133 kPa)是安全的,但一般以PH不低于7.20为宜,否则可考虑静脉输注碳酸氢钠[8]。(4)适当控制补液量和补液速度:保持较低的血管容量甚至液体负平衡,以免肺循环液体静压增加,对急性期患者尤为重要。成人每日补液量不应超过1 500 ml;在血流动力学平稳的前提下,适当应用利尿剂,可减轻肺水肿。(5)合理应用有效抗生素:肺叶术后的ARDS多与肺部感染相关,是决定病情转归的重要因素,辅助机械通气治疗的过程中,致病菌在不断变化,依据细菌培养和药敏结果不断调整使用有效抗生素并防治二重感染对疾病恢复具有积极意义。(6)营养支持治疗:肺叶术后的ARDS患者,机械通气后机体处于高消耗、负氮平衡状态,这种状态致机体抗感染能力及组织修复能力进一步下降。胃肠道营养往往难以满足机体需要,因此尽早启用胃肠外营养,加强静脉营养支持,对维持肠黏膜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完整、保持肠道黏膜正常屏障功能以及增强组织修复能力、减少感染大有益。(7)预防多脏器功能衰竭,注意保护重要脏器功能:ARDS患者因严重缺氧,合并感染以及不适当的通气治疗,极易合并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衰竭,应采取积极的措施,如使用敏感抗生素,积极排痰,清创引流,保护肝肾功能,联合使用心脏营养药物等。

总之,目前尚无特效方法治疗ARDS,加强对开胸手术患者的术前、术后检查治疗,对高危患者的术后监测,及早发现ARDS,及早采用机械通气,控制感染加强营养支持治疗,维护重要脏器功能,是防治ARDS的关键。

摘要:目的:总结肺叶切除术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早期诊断与治疗经验。方法:收集1999年12月~2010年6月,我院开胸术后发生ARDS的28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死亡5例,其中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死亡率低(1/18),P<0.01。结论:早期诊断及早采用机械通气,控制感染,纠正休克,积极治疗合并症、并发症,维护主要脏器功能是防治普胸术后ARDS的关键。

关键词:肺叶切除术,术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参考文献

[1]孙耕耘,钱植生,关国明,等.急性呼吸窘迫症诊治的临床研究[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1998,20(1):20.

[2]王一镗.急诊外科学[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671-672.

[3]陈晓峰,丁嘉安,高文,等.开胸术后发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的病因探讨及治疗[J].中华外科杂志,2003,41(12):906-908.

[4]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47.

[5]Slutsky AS,Imai Y.Ventilator-induced lung injury,cytokines,PEEPand mortality implication for practice and for clinical trials[J].IntensiveCare Med,2003,29:1218-1221.

[6]黄小梅,曾勉.肺复张策略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的研究现状[J].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2006,5(5):393-397.

[7]葛敏.PEEP肺复张术治疗心脏手术后早期ALI-ARDS(附20例报告)[J].山东医药,2009,49(46):58-59.

切除术后综合症 篇8

关键词:综合护理干预,子宫肌瘤,术后护理,效果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官疾病中一种常见的良性肿瘤疾病, 其又被称为纤维肌瘤或者子宫纤维瘤, 患者病发原因主要是由于子宫平滑肌细胞不断增生, 其中少量纤维结缔组织成为一种支持组织, 从而引发患者子宫平滑肌肿瘤[1]。子宫肌瘤切除术是当前临床治疗子宫肌瘤的常见方法, 本次研究将以子宫肌瘤切除术患者为对象, 分析综合护理干预在其中的应用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4月~2014年5月在我院实施子宫肌瘤切除患者95例。排除有合并症以及手术禁忌症患者, 同时排除有过往盆腔手术史、凝血功能机制异常、血液恶性病变、阴道炎症以及子宫内膜病变患者。依据患者入院时间先后分为观察组47例和对照组48例。观察组年龄20~55 (33.1±4.8) 岁;其中肌壁间肌瘤13例、浆膜下肌瘤18例、黏膜下肌瘤12例。对照组年龄21~54 (42.9±4.9) 岁;其中肌壁间肌瘤14例、浆膜下肌瘤16例、黏膜下肌瘤13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采用综合护理干预, 具体措施如下[2]: (1) 患者信息评估:护理人员在患者手术前应该全面评估患者病历信息, 包括过往月经情况、生育情况、雌激素服用历史等, 分析患者当前心理健康程度, 同时护理人员还应该向患者全面介绍本次手术的内容、效果、标准、预后、准备工作以及禁忌事项等, 根据患者自身实际情况并结合患者喜好制定具体的手术方案。护理人员应该于患者术前1d给予患者清洁灌肠、皮肤准备并事先准备好相关手术器械; (2) 术中护理:护理人员在患者手术进行过程中应该帮助患者正确更换体位, 调节手术仪器参数, 根据医生指示完成相关手术内容。护理人员手术过程中应该密切关注患者生命体征, 若患者生命体征出现异常应立即通知医生并协助医生抢救和处置, 做好手术记录工作; (3) 术后护理:病情观察:患者术后应该给予安静、通风、舒适的护理环境, 护理人员应该密切关注患者生命体征指标变化情况, 术后患者去枕平卧6h以上。护理人员应该密切观察患者术后切口出血情况、敷料脱落情况等, 同时给予患者常规吸氧2h, 提高患者氧分压、改善机体缺氧情况; (4) 管道护理:患者术后留置导尿管以及输液管道至少48h。护理人员应该正确连接并保证管道通畅, 确保管道如实固定在床边, 防止其堵塞、扭曲、受压甚至脱落。鼓励患者饮水, 控制每次饮水含量, 争取早日下床排尿。护理人员应该观察患者引流液的颜色、含量、性质, 患者引流液出现异常时应尽早告知值班医生并对症处理; (5) 疼痛护理:患者当前手术切口疼痛程度并不明显, 同时切口较小、疼痛持续时间较短[3]。护理人员应该协助患者保持舒适体位, 必要时可以给予镇痛剂, 护理人员可以给予患者轻音乐以转移注意力; (6) 饮食护理:患者术后6h可以给予流质饮食, 例如少量鱼汤、米汤等, 严禁患者术后食用豆浆、牛奶等产气食物, 防止患者腹部胀气。患者肛门排气后可以逐渐逐渐服用正常饮食, 食物类型应该以高蛋白、高热量以及高纤维素含量为主, 例如瘦肉、鸡蛋等。 (7) 康复指导:患者术后应该进行床上四肢锻炼, 床下活动时注意由专人陪护, 出院休息后1个月内禁止性生活以及重体力劳动, 护理人员应该叮嘱患者保持阴道清洁, 每晚入睡前或者便后清洗会阴, 预防阴道感染。

1.3 观察指标[4]

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效果, 包括手术指标 (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 、护理满意度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 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 (百分率) 表示, 行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指标比较

观察组患者各项手术指标指标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显著 (P<0.05) 。见表1。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7.0%, 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6.3%, 两组比较差异显著 (P<0.05) 。见表2。

2.3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7.7%, 对照组满意度为88.4%, 两组比较差异显著 (P<0.05) 见表3。

3 讨论

综合护理干预是基于一定科学理论、在护理诊断结果的指导下、依据事先预定的干预方法从事的综合、全面的护理行为[5]。相较于以往的常规护理, 综合护理干预突破了常规护理在理念、措施上的束缚, 有效继承了小组护理模式、责任护理模式的相关优点并将其发扬光大, 弥补了常规护理服务中的种种不足, 同时综合护理干预将以人为本的理念与患者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结合起来, 在临床上的应用中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6]。

本次研究结果中观察组护理指标、患者满意度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 (P<0.05) , 证明将综合护理干预应用在子宫肌瘤切除术患者术后护理操作中有着良好的临床效果,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张利荣.护理干预子宫肌瘤切除术患者的应用[J].内蒙古中医药, 2013, 32 (26) :169-170.

[2]郭宽萍, 段嫄.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在子宫肌瘤切除术患者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5, 12 (8) :59-60.

[3]杨丽娟.综合护理干预在子宫肌瘤切除术中的应用探析[J].河南医学研究, 2015, 24 (1) :147.

[4]梁玉玲.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前与术后的干预护理[J].中国伤残医学, 2013, 20 (5) :304-305.

[5]贾莉芹.综合护理干预在子宫肌瘤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分析[J].临床医药实践, 2014, 23 (5) :375-391.

切除术后综合症 篇9

1 病因分析

1.1 诊断错误:

膈疝、慢性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胰腺炎、慢性肝炎以及肝硬化等疾病, 都可以出现类似于胆囊炎或胆石症的症状, 往往容易误诊而切除胆囊。有时上述疾病可以与胆囊炎并存, 而在诊断和治疗上未注意这些并存疾病, 因此, 胆囊摘除后并没有使这些疾病得到良好的治疗。所以, 术前应对患者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 手术时也要注意观察邻近器官是否出现相应病变, 以便使并存疾病得以确诊和早期治疗。

1.2 手术处理不当。

胆总管残留结石:这种情况约占综合征总数的53%~62%。主要包括: (1) 因为胆囊炎、胆石症行胆囊切除术, 术时未检查或忽视检查胆总管内是否存在结石。 (2) 已做胆总管切开探查术, 但只取出几块结石, 未做彻底探查。 (3) 胆总管本来没有结石, 在手术时结石从胆囊或肝内降落至胆总管内。 (4) 肝内胆管结石手术时, 未发现或发现结石无法取出。 (5) 因为没有解除胆总管下端狭窄, 虽然当时已经完全取出结石, 但过一段时间结石又复发。

肿瘤:胆管肿瘤或邻近器官的肿瘤可并发胆结石或胆囊炎, 因此有的医师在手术时发现结石而未注意肿瘤。胆囊切除或取出胆石可暂时解除症状, 但很快复发腹痛及其他有关消化道临床表现, 继而出现进行性黄疸、陶土便。

胆囊管残株和胆囊残余:大多数患者在胆囊炎症水肿期进行手术, 这时操作比较困难、解剖位置不清晰或由没有经验的手术医师操作, 不熟悉胆囊管与胆总管之间的异常解剖关系, 导致胆囊管残留过长, 甚或部分胆囊残留。残株的长度与症状的产生并无直接关系, 有时残株长达4 cm也可以没有症状出现, 有此症状是由残株炎、残株扭曲或残株内结石共同作用的结果。发生症状的时间为术后几月或几年, 残株可由于胆管内压力增高而扩张, 形成“假胆囊”。胆囊残株扩大形成新的“胆囊”, 并有浓缩功能或发生残株内结石, 口服或静脉造影可显示出来, 必要时采用手术切除的方法。

胆囊狭窄:如果手术时误伤胆总管, 当时立即进行修补可避免严重的并发症。但若当时没有及时发现, 手术后早期即可出现出血、胆瘘、腹膜炎和肝下脓肿等情况, 即使经过治疗患者病情好转, 也往往造成狭窄。胆总管的狭窄也可由于切开胆总管时, 缝合技术不当, “T”管周围有胆汁外渗后术后出血继发感染, 而造成广泛粘连及管周围纤维化所致。胆总管本身因长期结石合并炎症或“T”管的长期刺激, 也可造成瘢痕性狭窄。

1.3 术后并发症:

(1) 胰腺炎:可能是术前已经存在, 或由于术时损伤, 或术中、术后造影所引起的。 (2) 术后粘连:手术时由于胆囊炎较为严重, 或已经发生胆汁性腹膜炎, 术后常出现十二指肠粘连于肝下, 已造成明显成角或扭曲。患者表现为大量进食后不适, 不典型溃疡病样疼痛, 这种不适可在体位改变时发生、加重或解除, 钡餐透视可见胃十二指肠畸形。 (3) 胆管蛔虫病:术后肠道蛔虫钻入胆管内, 形成胆管蛔虫病。 (4) 胆囊管切端神经瘤:这可能是胆囊管残株引起症状的主要原因之一。有的人认为这是与四肢截肢后动肢痛性质相似, 所以再次行神经瘤切除术, 但这并不能解除症状。有的神经瘤可向胆管内生长造成阻塞, 导致出现黄疸和胆管炎症状, 此时手术切除可解除症状。 (5) 功能性障碍:除上述器质性病变原因外, 也可能由于正常胆道生理被干扰所致的功能性因素。a.有功能的胆囊切除后, 起初胆汁不断地直接流入十二指肠, 奥迪括约肌失张。数月后胆总管出现代偿性扩大, 胆汁呈间断性排出。因此功能代偿恢复需要一定的时间, 在手术早期不能进食后立即排出足量的浓缩胆汁, 以帮助消化和吸收脂肪, 于是引起消化不良、胀气等症状。b.术后胆盐代谢异常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奥迪括约肌紧张度和胆总管的压力, 影响胆汁的排泄, 对本病的发生可能起一定作用。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年轻女性多见, 表现为阵发性右上腹痛, 伴腹胀、多汗、心率快等, 但无感染症状, X线或B超无阳性发现。c.饮食失宜。许多患者术前一直是低脂饮食, 术后认为疾病解除, 可不再限制饮食。食用高脂饮食后, 胆汁分泌和胃肠功能均不能及时适应, 产生消化不良等症状。

2 手术治疗

2.1 手术适应证:

(1) 较大胆管结石、壶腹嵌顿结石、肝内胆管结石、胆管狭窄合并胆管结石反复发作的患者。 (2) 胆管狭窄反复发作胆道感染, 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的患者。 (3) 奥狄氏括约肌狭窄, 慢性胰腺炎伴壶腹部或胰管梗阻的患者。 (4) 胆囊管残留过长, 形成炎症小胆囊的患者。 (5) 药物难以治愈的食管裂孔疝、溃疡病等胆系外疾病患者。

2.2 手术方法:

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内科治疗效果不佳。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 明确发病原因以决定手术方式。 (1) 胆囊或胆囊管遗留过长者, 应行胆囊切除术或胆囊管切除术。 (2) 胆管结石者, 应行胆总管切开探查术清除结石, 亦可行胆肠吻合术, 或经内镜括约肌切开术、取石术等。 (3) 奥迪括约肌狭窄者, 可行括约肌切开成形术。 (4) 胆管狭窄者可行胆总管成型修复术, 或胆道消化道重建术。如胆总管十二指肠吻合术, 胆管空肠Roux-y吻合术, Longmire手术等。 (5) 症状严重的胆系外疾病, 应给予相应的药物或手术治疗。

3 预防措施

多数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可以预防, 并能得到早期治愈。

3.1 胆系疾病的合理治疗:积极开展中西结合治疗胆系疾病, 掌握好手术适应证, 尽可能减少急症胆道手术, 选择好手术方式。

3.2 术前辅助检查的合理运用:

普及胆道影像诊断方法, 充分了解胆道病理改变。胆道造影、胆道镜检查、胆压测定等有助于提高胆道手术的治疗效果。

3.3 掌握肝内胆管病变手术技巧:

我国肝内胆管病变较为罕见, 手术难度较大, 提高胆道手术技巧十分重要。各种胆道手术应消除病因、预防胆道狭窄、建立通畅引流, 减少胆道术后综合征的发生机会。

胆囊切除术是很常见手术, 为避免术后综合征的发生, 要严格掌握胆囊切除的适应证, 充分术前检查了解有无并存病, 精细的手术操作, 详细地向患者及家属交待手术可能发生的有关问题。

关键词: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胆囊炎,胆石症,病因,手术治疗,预防措施

参考文献

[1]刘荣.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2, 22 (7) :387-389.

[2]孙康, 党胜春, 黄润生, 等.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的病因及治疗分析[J].山东医药, 2010, 50 (10) :40-41.

[3]朱爱军, 石景森.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的再认识[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10, 17 (4) :314-316.

[4]周超.开腹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的分级与评估[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4, (16) :63-66.

[5]饶芳, 肖艳霞, 苗红宇, 等.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的临床观察与分析[J].海南医学, 2011, 22 (8) :81-82.

[6]朱红, 李智宇, 王炳煌, 等.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的原因和处理[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03, 3 (2) :126-127.

[7]龚昭, 周程, 闵凯, 等.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J].医学综述, 20 0 6, 12 (15) :946-948.

[8]江海中, 杨祖奎.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J].国外医学 (外科学分册) , 2005, 32 (6) :429-432.

[9]张海涛.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的治疗[J].山东医药, 2010, 50 (18) :94.

阑尾切除术后出血的预防及处理 篇10

【关键词】阑尾切除术;阑尾术后出血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038-02

阑尾炎是指阑尾由于多种因素而形成的炎性改变,腹部外科的常见病,其预后取决于是否及时的诊断和治疗。目前阑尾切除则是治疗急性阑尾炎的主要手段,但如何降低手术的风险性,减少术后出血则是每一个普外科医生所关心及重视的问题。现将我院2004-07/2013-08施行阑尾切除824例中10例出血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2004-07/2013-08共施行824例闌尾切除手术,术后发生腹腔大出血10例,占同期阑尾切除的1.2%。10例病人中,3例出血原因为阑尾残端结扎线脱落出血,主要原因是结扎不牢或荷包时送钳过猛使结扎线松脱;7例阑尾动脉血管回缩及结扎线脱落出血,主要原因是结扎血管不牢,术中术后血管回缩出血或者组织水肿术中系膜动脉未辨别清楚致未双重结扎。

1.2手术方法硬膜外麻醉和全麻下经右下腹麦氏切口或者剖腹探查切口完成手术,主要方式为阑尾切除术(有常规法和逆行法)。粘连严重者也可行浆膜下切除阑尾。少数阑尾脓肿保守无效时可行切开引流,腹腔渗出多时,放置引流物。

2结果

本组10例出血患者,7例阑尾残端结扎线脱落者,经再次手术清除腹腔积血后残端行“8”字缝合止血,多数再行荷包缝合。3例阑尾动脉血管回缩及结扎线脱落者,清除积血后再次缝扎止血,住院7-14d痊愈出院。随访1个月无后期并发症。

3讨论

分析阑尾切除术后出血的原因:①阑尾残端没有缝扎和收紧荷包时夹线的钳子送入过深致结扎线脱落出血。②阑尾系膜炎性水肿,脆性增加,阑尾动脉分辨困难,结扎时切割断的组织及钳夹时夹碎组织致血管结扎不牢[1]结扎线脱落,阑尾动脉回缩;③术中视野不佳,操作不仔细,结扎阑尾系膜时用力过猛致系膜切割断裂,动脉回缩。④助手操作不熟练,配合欠佳,结扎阑尾系膜动脉时松钳过早致阑尾动脉回缩。⑤肥胖病员术中阑尾动脉分辨不清在结扎时未行双重结扎或缝扎致结扎线松动出血。

因此:必须在进行阑尾切除时作出正确预防及处理。①在进行阑尾切除前,保证患者麻醉充分,操作区视野清晰。②应充分了解阑尾系膜情况及血管有无变异;[2]阑尾残端一定要缝扎,收紧荷包时夹线的钳子送入时要轻柔,适度。[3]系膜肥厚及较宽者应分束结扎,结扎线距切割的系膜要有一定距离,系膜结扎线及时剪除不要再次牵拉以免松脱[4],对阑尾系膜血管结扎应十分仔细,最好用缝扎而不作单纯结扎[5],遇阑尾系膜水肿严重,宜采用分次钳夹、切断法以弯止血钳逐步钳夹切断阑尾系膜直达阑尾的根部,然后用4号丝线贯穿缝合结扎系膜。③阑尾位于盲肠后,位置固定不易切除或阑尾较长伴管端粘连固定,不宜按常规勉强提出末端,可改为逆行切除阑尾。④关腹前再次检查有无活动性出血,术中炎症重,阑尾残端及阑尾系膜处理不佳患者常规放置引流管。⑤术后脉率快,血压低,红细胞比容下降,休克早期表现的病员应高度重视。

阑尾切除术是最为普通、常规的手术之一,但有时很困难,并发症较多,因此,对每一例手术必须认真对待。术者必须掌握手术适应症,熟悉阑尾位置的变异特点,掌握阑尾切除操作技术,提高对术中术后出血的处理及预防,才能降低手术风险,提高阑尾切除技术。

参考文献

[1]黎介寿,吴孟超.普通外科手术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7(2).

[2]风利锋,李斌,李占盈.阑尾切除术中阑尾动脉出血的预防及处理[J].临床医药实践,2010(10):539.

[3]秦国政.高龄大肠癌46例并存病的围手术期治疗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09,8(25):6300.

[4]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0,25:471.

切除术后综合症 篇1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2—2015年解放军第三医院收治的150例PC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其中男73例, 女77例, 年龄37~68岁, 平均年龄55.2岁;原发病:胆囊结石83例 (55.33%) , 非结石性胆囊炎31例 (20.67%) , 胆囊息肉36例 (24.00%) , 合并胆源性胰腺炎25例 (16.67%) 。急诊手术59例 (39.33%) , 择期手术91例 (60.67%) ;行开腹胆囊切除术81例 (54.00%)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69例 (46.00%) 。PCS出现时间:术后即刻29例 (19.33%) , 术后3个月51例 (34.00%) , 术后6个月42例 (28.00%) , 术后6个月以后28例 (18.67%) 。所有患者同期行ERCP检查与B超检查。

1.2 检查方法

B超检查方法:采用RTfino Siemens B超诊断仪, 其探头频率为3.5 MHz, 在空腹情况下, 对肝、胰腺、胆道进行常规扫查, 以超声常规诊断标准为依据。

ERCP检查方法:禁食、禁饮6 h后进行ERCP检查, 老年患者在检查前还应进行心电图检查。检查前需要麻醉, 肌内注射阿托品1 mg与杜冷丁50 mg, 咽部喷洒2%利多卡因。应用本院配置的十二指肠镜 (型号:olympus JF-240) , 调节内镜的方向, 并保证乳头的位置出现在视野中央。此外, 准备好心电监护、吸氧设备以防不时之需。检查后禁食, 注意观察患者是否出现体征变化及任何不适, 次日早晨进行血淀粉酶检查。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 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ERCP诊断PCS的准确率为96.00%, 明显高于B超的40.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论

PCS的病因来源于两个方面。 (1) 胆道原因:包括胆总管结石、残留胆囊管过长、胆管损伤等, 以胆总管结石最为常见, 往往是由于术前漏诊合并有胆总管结石所致, 另外也有可能与术中胆囊较小体积的结石掉入胆总管有关。 (2) 非胆道原因:包括消化性溃疡、心血管系统疾病、胰腺炎等, 一般这类患者在胆囊切除术前就伴有上述病症, 但由于症状严重程度不及胆囊病变, 所以术前遗漏了对合并胆道外疾病的考虑。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相比, 开腹手术的PCS发病率要相对高些, 原因在于: (1) 开腹手术更容易导致胆管损伤; (2) 患者多为急性胆囊炎, 手术时已丧失了最佳的手术时机, 之前有研究指出, 在症状出现72 h内行早期手术对急性胆囊炎患者的意义很大[2]。研究还发现, PCS的发病女性高于男性。

注:与B超诊断结果比较, *P<0.05。

PCS病因多样, 临床诊断并不容易, 除了根据PCS患者的症状表现外, 还需借助各种辅助检查手段来查找病因。目前, B超检查已相当普及, 价格低廉, 但对部分PCS患者不能显示出明显的阳性结果, 一般是用来作为普查项目。B超对胆总管结石的诊断准确率约为50%, 很容易受到腹部气体的影响。而ERCP能够显示出结石的分布情况, 比较准确地判断出有无胆道狭窄及狭窄的程度, 并被认为是诊断胆道疾病、胰腺疾病的“金标准”, 一般敏感性与特异性可达到100%、95.2%, 对PCS具有很大的诊断价值[2]。

本组中PCS症状的病因主要为胆总管残余结石或再发结石所致, 占36.00%。通过与B超结果比较, ERCP诊断PCS的准确率为96.00% (44150) , 明显高于B超40.00% (60/150) 。而造成ERCP对胆总管结石非阳性诊断的原因可能与乳头结石嵌顿、结石泥沙样, 或是造影剂浓度过大有关, 对于ERCP未能阳性诊断但又高度怀疑为结石者可通过减小造影剂的浓度来尝试解决。报道显示, ERCP对胆囊管结石、残留胆囊管过长等胆囊管病变能够起到确诊的作用, 同时也对胰腺结石、慢性胰腺炎及肿瘤等可发挥出较为可靠的诊断价值, 此外, 它还兼具治疗性ERCP的用处。综上, 应用ERCP诊断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是一种可靠的检查手段, 有很高的可行性。

摘要:目的 探讨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 (ERCP) 在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 (PCS) 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2012-2015年解放军第三医院收治的150例PC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所有患者均接受ERCP检查, 通过与B超检查结果对照来判断ERCP检查的准确性。结果 所有患者中, 确诊为胆总管结石54例, 肝内胆管结石33例, 胆囊管低汇流18例, 残留胆囊管过长13例, 胆总管下段炎性狭窄8例, 壶腹癌16例, 肝门部胆管癌8例, ERCP诊断准确率为96.00% (144/150) , 明显高于B超的40.00% (60/150)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应用ERCP诊断PCS是一种可靠的检查手段, 具有很高的可行性。

关键词: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B超

参考文献

[1]李富国.ERCP在胆囊切除术后胆总管结石诊断与治疗中的价值评价[J].北方药学, 2011, 8 (14) :52-53.

上一篇:新技术的开发下一篇:社区管理与服务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