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灾后重建资金请示(共8篇)
地震灾后重建资金请示 篇1
**县人民政府关于协调解决地震灾后
恢复重建工程所需**的请示
市人民政府:
今年“5·12”地震灾害,是我县建县以来最严重的一次自然灾害。在****多户受灾群众中,经认真复查并报请市政府认可,共有****户群众民房需恢复重建。针对部分房屋倒塌户和滑坡搬迁户需另行选址建房的实际情况,我县在**、**、**、**、**5个地方集中安置***户****名受灾群众。目前上述5个集中安置点建设正在抓紧进行,房屋主体工程已进入实质性阶段。但是,由于*****供应不足,极大程度地制约着工程建设的向前推进,特别是***、***和***3个集中安置点***紧缺。经认真测算,3个集中安置点建设共需****吨,特请市人民政府帮助协调解决。
二〇〇*年*月*日
地震灾后重建资金请示 篇2
近年来, 我国先后发生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2010年4月14日玉树地震和2013年4月20日芦山地震3次大的地震灾害, 给当地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根据国务院印发的《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 汶川和玉树的灾后重建任务已经全面完成, 芦山灾后重建任务正在有序推进。资金支持是灾后重建的重要保障, 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主要归纳为以下方面:一是重建资金筹措渠道, 如纪尽善、徐玖平和段雪玲、张雪春、那保国和何志毅、幸宇等;[1~5]二是重建资金管理, 如郭明建、周法兴等;[6,7]三是重建资金运用绩效评价, 如王凤京和范嘉毅等;[8]四是灾后重建的信贷支持, 如邵辉、常洪昌和吴俊成、张远国等;[9,10]五是重建资金投向, 如庄天慧、陈秀兰和傅新红。[11]现有文献主要从重建资金筹集、运用和绩效评价展开研究, 而针对芦山灾后重建推进过程中的资金筹集与运用, 尚无相关研究。
目前, 由于对政府平台融资、政府负债的管控更加严格, 与此同时面对复杂的经济形势, 芦山地震灾区在恢复重建过程中的市场化招商效果并不显著。灾后重建是一项系统工程, 资金支持主要涉及到基础设施、住房建设、产业发展、生态治理等方面, 本文以芦山地震重灾区宝兴县为例, 围绕基础设施、住房建设和产业恢复重建分析灾区恢复重建的资金支持状况、存在问题及影响, 以期为重建工作的资金支持政策优化提供决策参考。
二、宝兴县4·20地震灾后重建工作推进情况概述
四川省宝兴县地处芦山县以北, 距离4.20芦山震中仅28公里, 是重灾区之一。宝兴县灾后重建总规划项目共317个, 计划总投资65亿元。截至2014年2月底开工项目135个, 开工项目计划投资38.65亿元, 开工率42.6%, 已完成累积投资11.87亿元 (见表1) 。
单位:个、亿元、%
注:数据截至2014年2月底, 由宝兴县县政府党委办提供。
地震给宝兴县经济带来全面震荡, 从地震发生到2014年2月底, 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23亿元, 同比下降1.6%;公共财政预算收入73.9万元, 下降40.33%;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0.7亿元, 同比下降1.3%;规模工业增加值6.7亿元, 同比下降2.1%。由于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全县投资、转移支付和补助增加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2.2亿元, 同比增长3.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516元, 同比增长9%;农民人均现金收入7519元, 同比增长10.1%。与震前相比, 各项生产性指标虽然有所下降, 但已逐步恢复, 尤其是固定资产投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均有所提高, 甚至超过灾前水平。可见, 灾后恢复重建对投资、城镇居民和农民生活改善的成效较为显著。
三、宝兴县灾后重建资金支持分析
基础设施、住房重建和产业发展是灾后重建关乎大局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下面就这三方面对宝兴县灾后重建资金支持情况进行剖析。
1. 基础设施灾后重建资金支持分析
(1) 基础设施投资完成情况。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是宝兴县城和乡镇恢复重建的重要支撑。如表1所示, 截至2014年2月底, 宝兴县已完工和在建的基础设施类项目共9个, 总计划投资2.37亿元, 已完成投资1.62亿元, 投资完成比68.35%。除去5个已完工项目, 4个在建项目已完成28.57%的投资, 预计能如期完成建设任务。
(2) 基础设施资金来源分析。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事关灾后重建全局, 涉及面广, 具有公共品或准公共品特征, 项目盈利性低, 投资回收期长, 甚至部分项目不能产生直接收益, 因而不符合《商业银行法》提出的“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的商业银行经营原则。因此, 宝兴县基础设施重建资金主要来自国家财政拨款, 主要依靠财政投入;其次是银行贷款, 但是银行的资金支持较少, 如中国农业银行对宝兴县投入的1.8亿元灾后重建贷款, 完全没有用于基础设施重建。
(3) 基础设施资金投入结构分析。宝兴县的基础设施财政投向以城镇为主, 调查显示, 财政资金首先用于满足城镇的基础设施项目重建, 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资金少, 建设相对滞后。
2. 住房重建资金支持分析
(1) 住房重建资金发放情况。在4.20芦山地震中, 房屋损失较为严重, 事关民生大计, 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截至2013年年末, 雅安市城乡住房建设资金发放总额累计达到19.9亿元, 宝兴县共发放0.85亿元, 其中城镇发放0.12亿元, 农村发放0.73亿元。因宝兴县地广人稀, 仅占雅安市总人口的3.95%, 住房受灾总量较少, 住房建设资金仅占全市总量的4.27%。
(2) 商业银行对住房重建的资金支持分析。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等4家商业银行对宝兴县城乡住房重建支持较大, 共计贷款8505.7万元, 其中: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是主要支持者, 贷款6198万元, 占72.87%;中国建设银行贷款974.7万元, 占11.46%;雅安商业银行贷款718万元, 占8.44;中国农业银行贷款615万元, 占7.23%。
(3) 住房建设信贷补助分析。宝兴县住房建设资金主要来自银行, 也有政府财政贴息补助。根据家庭人口数分为1~3人、4~5人和6人及以上三个等级, 分别给予不同标准的财政贷款和担保贷款, 见表2。银行对该项贷款按照同期贷款基准利率的0.6倍执行;政府担保贷款期限 (含贷款展期) 最长不超过8年;政府贴息补助期限为3年, 对补助贷款农户当年实际支付利息金额的补助标准为:第一年补助100%, 第二年为70%, 第三年为50%。
单位:人、元
注:数据截至2013年年末, 笔者在宝兴县财政局收集。
3. 产业重建资金支持分析
截至2013年年末, 宝兴县共投入灾后产业重建资金18350万元, 其中, 61.3%来自银行, 38.7%来自政府财政资金。在银行支持产业重建资金中, 99.4%来自中国农业银行, 仅有0.38%的贷款来自中国建设银行。产业重建资金主要支持大理石原材料开采与出售、旅游等产业恢复重建, 前者主要依赖于自然资源的质量和数量, 后者主要用于基础设施损毁和旅游项目自身的恢复重建。
四、灾后重建资金支持的主要问题及其影响分析
1. 资金支持总量不足, 来源较单一
国家对4·20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总投资872亿元, 中央已安排了460亿元重建基金, 加上四川省级财政筹集资金, 财政性重建资金达到560亿元, 即近三分之二的资金来自政府财政, 而来自银行、社会、单位和个人的资金较少, 投入主体较为单一。同时, 芦山地震重建仍然有36%左右、近300亿的资金缺口, [12]宝兴县的重建资金缺口也较大。因为芦山地震的对口援建工作由四川省德阳等6个城市承担, 宝兴县由泸州市对口援建, 部分援建市是原汶川地震的受灾区, 自身的资金不充裕, 对芦山地震灾区的支持力度较弱;加之, 2012年宝兴县公共财政收入仅有1.2亿元, 灾后财政收入大幅下滑, 县财政支持乏力。资金支持不力, 影响了灾后重建进展, 如项目投资完成率总体较低, 开工项目为30.47%, 在建项目仅27.42%;基础设施项目由于资金少, 建设进度缓慢。
2. 商业银行对灾后重建的支持力度不够
除中国银行外, 中国工商银行等7大银行机构都对雅安市8个区县的房屋建设有不同程度的支持, 但宝兴县仅有雅安市商业银行等4家银行机构给予贷款, 而且支持力度也较低, 如中国建设银行的宝兴县住房重建资金在全市同类资金投入中仅占8.64%, 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均无资金支持。此外, 还存在银行贷款手续繁杂、服务不够及时等问题。
3. 资金投向结构不合理, 使用重点和效率有待优化
资金投向结构方面。一是重城镇、轻农村。宝兴县财政资金投向偏向城镇, 首先用于满足城镇基础设施项目重建, 导致农村与城镇的基础设施重建不同步,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在住房建设方面同样偏向城镇, 导致受损较严重的农村农房建设落后。二是重效益好的项目、轻基础性项目。商业银行对于基础设施的资金支持较少, 该类项目重建主要依靠财政投入。中国农业银行对宝兴县1.8亿元的灾后重建贷款完全没有用于基础设施重建。
同时, 产业重建资金使用限于恢复损毁设施和场地, 没有更多地从提升产业实力考虑。灾后重建还面临着规划设计、投资评审、项目招标、工程管理等繁多的工作内容和更繁重的处置管理要求, 影响了资金使用效率。
五、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1. 研究结论
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 宝兴县的灾后恢复重建资金主要来自政府财政和金融机构。中央和省级政府的财政拨款是灾后重建资金的主要来源, 宝兴县灾后重建项目计划总投资65亿元, 其中, 62.75%来自中央和省政府的灾后重建财政拨款, 37.25%是银行信贷资金、社会捐赠等资金, 体现了政府在灾后重建工作中的主导地位和关键性作用。
(2) 基础设施、住房重建和产业发展是宝兴灾后重建的重要内容。基础设施的资金主要来自财政;住房重建和产业重建的外源性资金主要来自银行, 部分来自财政支持;住房重建信贷资金主要来自农村信用合作联社, 中国建设银行、雅安商业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也有资金支持;而中国农业银行是宝兴县产业重建的主要资金来源。
(3) 灾后重建资金存在着总量不足且来源单一、投向结构不合理、银行支持力度不够、资金使用重点和效率有待优化等问题, 对灾后重建工作的推进带来不利影响。
2. 政策建议
(1) 开辟多种筹资渠道, 着力构建多元化的灾后重建资金支持体系。应逐步构建政府财政、银行、企事业单位、个人出资的多元化灾后重建资金支持体系, 坚持以政府财政投资和银行融资为主, 企事业单位、个人出资为辅的原则, 多方筹集重建资金, 确保重建工作顺利进行。一方面, 坚持资金筹集市场化原则, 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 筹措城镇基础设施重建资金, 把国家财政资金更多地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 县政府应在争取国家财政拨款的基础上, 争取国家政策通过平台公司向商业银行借贷, 将借贷资金以无抵押贷款方式发放农户, 贷款产生的利息由政府财政先暂时支付, 待农户经济收入明显恢复后再分期收取。
(2) 创新金融支持机制, 进一步拓展金融支持的广度和深度。一方面, 要扩大和深化信贷支持范围, 积极开展联合贷款、银团贷款等业务, 增加资金供给。另一方面, 银行业应创造面向城乡、灵活多样的信贷管理模式, 简化贷款手续, 开发适宜中小企业和农户的金融产品, 加大对灾后重建的信贷支持力度。比如:在灾后重建初期, 政府可以采用利率管制并进行贴息的金融政策, 尽最大可能满足灾区恢复重建的资金刚性需求, 防止资金借贷者借机以高利率谋取高额利润, 扰乱灾区金融秩序;在中后期, 政府可以评估灾区重建后的经济效应, 并依据当地金融市场的实际情况, 逐步放开利率管制, 允许银行采用浮动利率形式放贷, 以市场供给需求程度确定利率水平, 促进资金使用效率的提高。
(3) 优化重建资金的投向结构, 加快实施产业重构,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对于高盈利产业项目, 县政府应大力支持, 挖掘潜力, 以形成特色化、产业化的发展态势, 如在原有出售汉白玉和大理石原材料基础上, 提升加工工艺和质量, 注重营销, 打造特色产业链;对于低盈利性、高公益性的产业项目, 政府应与企业合作, 将项目的社会效益尽可能地转换为投资效益和投资回报, 为民间资本和银行融资创造条件;对不能通过向使用者或受益者收取报酬的产业项目, 应该创新融资方式, 如采取融资租赁方式, 吸引社会主体参与, 政府给予投资者其他方面的优惠, 待项目建成后, 再以财政性资金给予社会投资者一定回报。
参考文献
[1]纪尽善.灾后产业重建融资、引资与吸引民间资金的环境条件研究[J].西南金融, 2010, (06) .
[2]徐玖平, 段雪玲.汶川特大地震灾后民营企业重建资金的统筹分配模式[J].系统管理学报, 2010, (01) .
[3]张雪春.巨灾损失评估与灾后重建资金保证的国际比较[J].金融发展评论, 2010, (03) .
[4]那保国, 何志毅.基于CSR视角的“一企一村”农村灾后重建资金筹集模式研究[J].农村经济, 2011, (11) .
[5]幸宇.巨灾后农房重建资金筹集的创新与完善——基于汶川特大地震灾后四川农房重建实践[J].西南金融, 2012, (09) .
[6]郭明建.灾后重建资金管理问题初探[J].财经界 (学术版) , 2011, (07) .
[7]周法兴.管好用好资金推进灾后重建[J].中国财政, 2011, (10) .
[8]王凤京, 范嘉毅.论灾后重建中财政资金的绩效管理[J].生产力研究, 2012, (06) .
[9]邵辉, 常洪昌, 吴俊成.玉树灾后重建信贷模式设想[J].青海金融, 2011, (02) .
[10]张远国.灾区信用体系建设的特殊性[J].中国金融, 2011, (05) .
[11]庄天慧, 陈秀兰, 傅新红.贫困村灾后重建资金投向的影响因素分析——以四川为例[J].农村经济, 2011, (02) .
台湾9·21地震灾后重建启示 篇3
台湾9•21大地震之后所走过的重建道路,也许能给我们带来许多启示……
距离5•12汶川大地震已经过去一个多月了,随着救援工作的不断深入,人们的视线也逐渐从抢救伤员转移到灾后重建上来,毕竟我们不能永远沉浸在过往的悲痛中,只有尽快为灾区人民建立起属于他们的新的家园,才能一定程度上抚平他们的伤痛。
同样是历经劫难,灾后重生,远在海峡另一端的台湾在经历了1999年的9•21大地震后,于2005年宣告重建任务完成。而这近10年来的重建工作的经验与历程,无疑为汶川地震后的灾后重建带来了良多启示。
重建政策与政府部门的协助
依据美国联邦紧急事务管署的定义,像地震这样导致重大死亡、伤害、以及财物损失的灾害,通常无法通过政府一般的程序及资源来处理,而是需要众多政府及民间机构共同做出立即性、整合性、以及有效的反应,以加快复原的速度。地震发生后,因为环境充满不确定性,所以需要尽快掌握救灾、重建状况,使灾区生活可循序渐进地恢复。灾害管理及管理期程,依专业背景与防灾概念的差异而有所不同,但大致都包含紧急救援(灾后12天)、应变(灾后1周内)、安置(灾后1个月,临时住所、工作)、重建(搬回永久住宅)等四个主要的阶段概念。
台湾9•21地震受灾地区幅员辽阔,涵盖7个县市、28个乡镇,且区域特色多属于小规模的地方乡镇与农村、山村等,主要产业以农业、山上作物及日常性商业为主,区域内原住民、福建人、客家人及外省人掺杂居住,呈现多元文化的特征。台湾政府为有效执行9•21重建工作,于是成立了“9•21重建推动委员会”并提出“整体重建发展计划”,计划共分五大项:公共建设重建、产业重建、生活重建、社区重建、防灾计划。
在实际的政策执行方面中,行政部门执行重建相关政策通常面临以下困境:
1.虚弱的行政能力。
2.权限未能厘清。
3.政府间合作认知不足。
4.地方政府欠缺自主性。
5.争端。
在灾后重建过程中,社区或个人所获得的重建资源或援助是影响重建的关键因素,而公共部门资源的进入则能带来极大帮助,但与此同时,解决机制的不足往往使得重建工作进展缓慢。
因此,社区在不同的重建阶段面对了哪些不同的状况?如何运用政策资源进行解决或者以其他方法进行处理?重建过程中与政府部门关系如何?政府政策在不同阶段如何影响社区重建等,都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社区重建与居民参与
在参与式灾后重建中,社区重建机制主要包括“人与组织”、“事与议题”、“终极愿景”、“外来协助”、“社区学习”、“永续发展”等六个方面,另外还有动机与危机(引爆力)、社区领袖(领导力)、志愿义工(主动力)、社区组织(稳定力)、专业知识(促成力)、资金来源(创利力)等七项要素需要注意。
通过参与的方式,可能改变居民投入重建工作的程度,由开始的受制于管理层的操控开始,随后提升至民众完全取得掌控角色的参与行为和机制,让农村地区居民,直接拥有参与地方建设与公共事务的机会。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重建过中居民的参与必须经过某种程度的引导,所以初期可能会有被控制的感觉。
其次,良好的沟通有助于提高居民的参与程度,不同的冲突影响社区重建的进度。社区重建时的冲突主要包括“时间因素及急迫性冲突”、“政治派系权力结构冲突”、“实质利益冲突”、“沟通协调冲突”、“规划单位间规划差距冲突”等五种,不同冲突所应采取的冲突管理策略也不尽相同,应以沟通较佳一方为冲突协商机制的中间人,以重新获得居民信任,延续重建工作的推动。
非营利组织及民间团体的支持
在9•21地震后,台湾许多非营利组织都投入到了社区重建工作中,并通过实际的工作推动获得成果。由于社会福利团体受限于与公共部门的契约内容及专业发展的方向,他们较多作用于福利服务的输送,而较少着力于社区组织的培养。社区营造团体则因为其成员中的社会运动背景,除了具体的社区重建工作外,更重视协助社区成立正式组织。
而分析非营利组织与各级政府的互动情形可以发现,与乡镇公所及县市政府互动良好的原因,主要是基于宗亲、人情关系,以及争取经费资源;与中央政府互动良好者,则是因服务绩效受到肯定。至于与乡镇公所、县市政府互动不良原因,多是涉及政治派系或选举恩怨;与中央政府互动不良原因,则是政策规划或执行不符合民主参与精神。
在灾后重建中,团体或组织必须有能力生存与发展下去,成为实地组织,否则就无法延续社区推展工作,虽然团体或组织在参与经营社区过程中,常有与社区争利情况发生,导致社区出现整合困难情况,但是地方组织经营可以造就地方认同,并凝聚地方意识,这是值得肯定和需要认可的地方。
灾后重建历程
9•21大地震给台湾带来的严重危害丝毫不亚于这次汶川大地震,而全台湾通过了近10年的努力,才基本完成了灾后重建工作。在这一段痛苦与艰难的岁月中,以台中县、南投县为中心的地震灾区,经历了从救援、应变、安置到重建的四个阶段,逐渐从过往的伤痛中平复过来。
(一)救援阶段
救援阶段通常必须在短时间内做出行动反应,如搜救、送医等,也是地震后最关键的时段。地震前已有社区组织运作的社区,在救援应变阶段可顺利发挥组织运作、统筹的功能,进行搜救、应变等相关事务处置,可保障社区居民在地震初期有较佳的生活。而地震后社区救援方式主要分为个人简单救援、社区组织救援、机械救援三种。
“个人简单救援”方面。由于个人所关心的受灾对象不同,且在地震后通讯中断,因此个人救援的对象主要依据自身的关心程度做出选择,大多是血缘亲戚,如父母、子女等,以及附近的亲戚、邻居等。
“社区组织救援”方面。由于社区组织统筹规划系统性的救援,因此,在救援的对象上没有明确的区分,如9•21地震中的北港村就在地震后以社区守望相助队的形式进行居民的救援,使得社区发展协会在短时间内即了解社区的受灾状况及居民救援状况。
“机械救援”方面。通常是发现倒塌的房子中有人未逃出,需要以机械方式开挖救援。在地震后由于灾区机械数量不足以供应救援所需,因此较弱势的居民在第一时间内通常等不到机械救援。
(二)应变阶段
应变阶段为地震后一周内因应地震对生活的影响,采取临时措施的阶段。9•21地震后几天时常出现余震,居民在担心余震的状况下,一直处于警戒的状态。在居住方面不论房子是否倒塌,灾民们都会另寻居住处所以因应余震威胁。因此空旷、容易逃跑、不受建筑物倒塌威胁的空间就成为居民应变阶段的最佳暂居地点。而“住家附近易逃跑场所”和“社区空旷公共场所”通常是主要的居住地点,搭设可简易搭、拆的塑胶篷、帐篷是大多数的临时居住方式。
以“住家附近易逃跑场所”为临时居住处所,农村地区由于大多有稻埕作为农务工作空间,地震之后,日常所需物品仍放置于住宅之内,因此,在亭仔脚下、稻埕上居住对生活所需较为方便。
以“社区空旷公共场所”为临时居住处所,一些灾区因为在地震前就有社区组织运作的社区,所以能在社区的公共场所形成临时居住处所,受灾居民方便彼此照料。
农村社区的重建在应变阶段多由社区自行完成,居民以临时性的住所为暂居地,多居住于住家、社区的空旷处,平日工作以获得日常所需,多余农产则分送亲友,近似自给自足的生活使居民有更多的时间聚集讨论社区与个人未来的重建发展。
(三)安置阶段
安置阶段为地震后3天至搬回永久住宅前的阶段,在此阶段开始有外部的援助进入社区,包括公共部门、非营利组织资源,一般分为公共设施重建、生活重建、产业重建三个方面。
1.公共设施重建:开始拆除房屋、修复道路、桥梁、河川。通过政府资源与外部团队的协助成立重建推动委员会,并进行农村聚落规划。另外,由于重建规划时期的密切讨论,居民对重建社区发展协会(守望相助队) 之后的社区有更多想象与投入,对社区公共工程也较为关心。
2.生活重建:各社区大致皆由社区发展协会提供治安维护、物资发放,村办公室提供受灾证明。另外,部分灾区通过境外援助机构的协助搭设组合屋提供受灾民众的临时居住处所,还有一些灾区地方社区则补助受灾居民各种生活用品,并鼓励社区团队进行学习活动,对地震后灾区居民生活寄托的寻求带来积极的影响。
3.产业重建:透过外部团队的协助寻找产业资源,同时通过政府资源学习新技能或对原来的社区产业进行转型研发,最后再将开发出来的产业知识转移给居民。一些灾区则由当地的管理委员会营造商圈环境让居民重振产业,由当地的文教基金会争取公共部门资源来举办产业活动以活络商圈交易。
农村社区在安置阶段中,政府资源及外部团队的协助扮演具有影响力的重要角色,各社区依不同状况有不同的重建方式,在团队的引导下,社区在安置阶段着重于社区重建规划与新的学习。
(四)重建阶段
重建阶段则是搬回永久住宅,开始重建原本生活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社区居民往往在社区营造的过程中学习新的技能或获得新的想法,在搬至永久住宅后开始建构新的生活方式。
1.生活重建:在此阶段居民开始恢复原本生活,在住宅方面,有能力重建者完成住宅重建,没有能力重建者搬出社区或就近展开新的生活,部分社区透过公共部门资源推动社区生活重建工作,使得各种社区学习课程可持续办理。
在9•21地震过去两年后,当初地震震毁了五万多幢房屋,台湾政府倾尽全力用在灾区重建上,民间社团也群起响应,但仍有1.5万户到2万户还未重建。其中又以集合式的大楼住宅最甚。其主要原因不外乎集合式大楼住户人多嘴杂,对于改建意见分歧,同一幢大楼的住户各拥组织,使得部分改建事宜一直在原地打转。
灾后重建时,各种设施的建设往往是各自为政,因而效果不佳。所以政府应该先调查清楚情况,整合有重建意愿的大楼灾户,以两幢或三幢并一幢方式的重建大楼,重建幢数减少,住户共识强,自然能减少大楼重建的阻力。扶持灾民政府义不容辞,但灾民更应自己站起来,自助人助,毕竟政府只能救急,不可能救穷。
2.公共事务重建
在经历安置阶段之后,社区出现新的愿景,也要求较多公共设施的改善规划,在前阶段居民参与的基础上,公共部门也更愿意协助社区规划,进行社区公共设施的改善。
回顾9•21大地震造成的台湾地区大量房屋倒塌,其环保署协助地方政府办理震灾建筑废弃物贮置工作,为快速解决废弃物贮置问题,并考虑到缩短清理运输路途的问题,普遍将建筑废弃物贮置于市区、公园预定地或邻近村落附近之闲置土地、洼地等处就近贮置,等待后续处理。
台湾的震灾建筑废弃物再生利用工程,将原来毫无利用之废弃物化腐朽为神奇,经分类处理后产生约一百余万吨的再生材料,成功地应用于中二高乌日交流道路堤填筑、台中港加工出口区二期扩建工程、彰滨工业区造陆填方、水利工程堤防修筑及高铁乌日站联外道路级配铺压等各类公共建设,不仅节省了公共工程建设成本,还有效解决了大量建筑废弃物,可说是一举数得,值得倡导的环保工程。
根据环保署已经完成的七处建筑废弃物再生利用处理的经验,其回收重量比约98%为土石资源,一般废弃物所占比例低于2%,对天然资源日益缺乏、民众环保意识日趋高涨的未来,确实是值得深入研究及推广,同时经过环保署执行再生利用工程的成果,证明资源材料永续利用并不只是学术研究议题,在环保署整个再生利用执行过程经验中,已建立诸多如建筑废弃物再生分类处理模式、再生料可供工程应用之材料特性规范及各类用途运用实例等典范。
3.产业重建
地震灾后重建工作总结 篇4
一、灾后提升重建推进情况
(一)全程全速推进项目工作。我县列入市上规划的项目共90个,总投资为3.79亿元(其中对上争取22982万元)。截至目前,已竣工24个,开工41个,其余25个项目前期工作正加快推进,预计5月底前可开工建设。双河镇卫生院已完成门诊楼二楼浇筑和住院楼二楼支模;双河镇中心幼儿园已完成基础工程;双河镇森林防火专业队伍营房、水务站、畜牧站(三站项目)已完成综合楼主体工程一楼,附属设施已上网招标;双河镇应急避难点已完成土石方回填、地下管线铺装和场平等工程,预计7月底可竣工。双河镇敬老院已完成主体工程二楼;双河镇绕城线建设项目已完成主体工程量的35%;双河镇场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城区道路黑化)已完成雨、污水管、检查井安装,双河镇西溪河两岸景观整治工程(**河支流后江河防洪治理项目)已完成金鱼桥头上游土方平整和消防通道基础工程,预计9月底竣工;双河镇危旧房棚户区改造项目(264户),已完成前期摸底、座谈等工作,力争在9月底前开工建设。力争6月底完成总投资的70%,年底前全面竣工并交付使用。
(二)加快推进城乡居民住房提升重建。截至目前,已兑现城乡居民住房恢复重建资金729.15万元;已完成农村居民住房加固维修3888户、提升重建47户,城镇居民住房加固维修103户、提升重建2户。双河镇公廉租房已于4月17日办理了移交手续,第一批85户228人、第二批15户35人已入住公廉租住房;第三批正在按程序申报。笔架新村、前进新村建设加快推进,预计6月底可基本竣工。
(三)统筹推进产业提升重建。以3000亩花椒基地等为代表特色农业及以双河葡萄井凉糕一条街为龙头的乡村旅游加快发展。双河竹食品加工园区已完成规划编制及评审,意向性入驻企业8家。
(四)加强资金使用和监管。对灾后提升重建资金建立专账,实行专户管理,严格按照管理办法监管拨付资金。截至目前,县财政已收到市上到位资金7915.89万元,已拨付资金3940.06万元。
(五)加强质量和安全监管。严格按照项目建设程序推进项目工作,确保依法重建。对隐蔽工程拍照存档,材料双备份;对学校、医院、敬老院等人员密集的公共服务设施,提高抗震设防标准。同时,切实加强灾后重建项目施工安全监管,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和工作台帐,形成完善的档案资料。
二、下一步工作措施
乡镇地震灾后重建工作调查报告 篇5
里,幅员面积36平方公里,辖8个行政村,37个农业合作社,2395户,11000人,其中农业人口9949人。全乡地形地貌以山地为主,地质结构复杂,地表破碎,容易发生水土流失和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左右,汶川县发生8级特大地震,**区震感强烈,造成境内少数人员伤亡、大量房屋垮塌、道路桥梁多处受损、山体多处滑坡,损失较为严重。灾情发生后,区人大常委会立即号召各乡镇人大主席团、各级人大代表紧急行动起来,奔赴抗震救灾第一线。全力以赴的开展抗震救灾。
**区这次灾害与汶川、北川、青川、茂县、理县、平武、都江堰、什邡、绵竹、江油等重灾区相比,虽然遭受的损失是小的、轻的,但却是该区有史以来历次自然灾害中受灾范围最广、受灾程度最深的一次、受灾损失最大最重的一次。就调查的情况看,该区灾后重建工作面临着十一个方面的困难形势。
一是教学设施损毁严重,复课任务艰巨。全区受灾学校223所,其中,中心小学以上116所、村级小学107所。校舍受损总面积达20多万平方米,严重受损近10万平方米,增大了开学复课难度。
二是卫生设施部分损毁,防疫形势严峻。48所乡镇卫生院墙体不同程度受损,面积达2.2万平方米,医疗设备损坏近50台(套)。流行病、传染病高发,手足口病已在该区局部地方出现,加之,地震灾害后极有可能引发新的疫情和外地疫病的趁机流入,防疫灭病等公共卫生工作压力空前。
三是居民房屋损毁面宽,恢复难度极大。农村民房受损面达70%,倒塌面15%左右;城镇民房受损面也较大,特别是修建于上世纪70、80年代的砂砖结构房屋,不少墙体开裂错位,有的整幢出现险情。
四是部分受灾群众生活困难,帮扶救助压力较重。这次地震灾害受灾户达16万余户,受灾人口68万多人,其中,重灾户8000多户,3万余人,有不少居民因房屋倒塌,粮食、衣物被埋,生猪、耕牛被砸死,成为无饭吃、无衣穿、无房住的“三无”特困户。另还有因灾重伤7人,轻伤1300人,还有部分至今尚在医院住院治疗,这增大了政府救助的难度。
五是交通、水利设施潜在隐患加大增多,排查治理维修难。从目前形势看,全区道路、水利设施虽没有明显的、突出的问题,但不能说没有隐患,只是目前尚未显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潜在的问题将逐步暴露。特别是在这次震灾中受损的61处裂变道路、33座损坏桥梁和部分塘、库、堰等水利设施极有可能进一步暴发险情,隐患增多加大。
六是地质灾害随时可能发生,避险防控工作繁重。时值余震期间,又处于暴雨季节,随时可能引发各类地质灾害。省地质灾害防治应急指挥部明电告知,省内部分地区可能发生三级地质灾害,该区是其中之一。
七是灾后重建工作时间紧,劳动力严重缺乏。目前,既要抓抗灾救灾,又要抓“三抢”,劳动力显得十分紧张。如果调剂不好,安排不当,很有可能影响灾后重建和“三抢”工作的进度。
八是受灾群众自救意识不强,等靠要意识较重。很多受灾群众认为这次地震是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应由政府买单,等待政府,自己不主动出钱出力重建家园、恢复生产,而是被动地等待支援,被动地等待领钱领物。这有悖于自然灾害的救灾原则。
九是救灾资金需求量大,资金调度十分困难。该区是全省出了名的财政穷区,只有吃饭钱,没有办事的钱。从本次灾情看,该区不是全省的重灾区,省上还没有更多的专项救灾资金,目前主要靠自力更生。因此,当前资金筹集、调度的难度非常大。
十是受损房屋数量巨大,技术鉴定力量不足。全区各类房屋受损面大,特别是公建设施,急需进行安全等级鉴定,尽管已从市区安监、建设等部门抽派技术人员,加班加点对受损房屋进行鉴定评估,制定整改方案,但由于专家人手少,其进展满足不了工作需求。
十一是警报一时难以解除,部分群众存在恐慌心态。距地震初发已过去十天,灾情的变化趋势仍然不甚明朗。加之,余震不断,大家普遍感到安全难保,心存疑虑,恐惧不安,客观上影响了相关工作的开展。
为及时传达贯彻区委、政府灾后重建现场会议精神,迅速大面积启动***乡农房灾后重建工作,**区***乡召开乡村社干部和倒房重建户户主共200余人参加的灾后重建动员大会,安排部署灾后重建工作。
地震灾后重建资金请示 篇6
——76个重点项目阶段性跟踪审计结果
(二〇〇九年九月十四日公告)
根据《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和《审计署关于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审计工作安排意见》有关规定,审计署自2009年1月开始,统一组织四川、甘肃、陕西3个汶川地震受灾省和20个对口支援省市(含深圳市)地方审计机关,以及审计署驻成都、西安、兰州、重庆4个特派办,累计派出1233个审计组,共4502名审计人员,按照“统筹安排、分级负责、把握总体、分头公告”的原则,对四川、甘肃、陕西3个受灾省的灾后恢复重建情况进行了跟踪审计。截至2009年5月底,重点对3个受灾省的3948个项目进行了跟踪审计。其中,23个省级审计机关组织跟踪审计项目3872个,审计资金1352亿元,阶段性跟踪审计结果将由各省级审计机关分别向社会公告。审计署组织驻成都等4个特派办对投资较大的76个重建项目(以下简称76个项目,涉及计划总投资336.94亿元)进行重点跟踪审计。审计工作得到四川、甘肃、陕西3省各级政府及所属部门、参建单位、灾区有关中央企业的支持和配合,进展顺利。现将第一批76个项目阶段性跟踪审计结果公告如下:
一、跟踪审计情况和审计评价
(一)项目跟踪审计情况。本次公告的76个项目分布在四川、甘肃和陕西10市(州)28个重灾县(区)。其中,农村居民住房项目10个、学校项目4个、交通项目21个、电力和电网项目20个、水利项目7个、通信项目5个、重点产业项目6个、其他项目3个,共涉及10个行业,计划总投资336.94亿元。截至2009年5月底,已完成投资104.72亿元,占31.08%。其中已完工项目14个,计划总投资3.08亿元,已完成投资2.25亿元;在建项目62个,计划总投资333.86亿元,已完成投资102.47亿元。
本次审计以资金为主线,从项目入手,及时跟进,及时查处,及时整改。通过跟踪审计,及时揭示了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前期审批、资金使用和工程管理等方面的问题,以点带面,积极反映重建规划实施等方面情况,及时防止和纠正一些项目建设中违纪违规问题。审计中,各审计组提前介入,全过程跟踪,立足服务,着眼预防,帮助规范,坚持边审计、边整改、边提高,督促各参建单位及有关部门及时整改,充分发挥国家审计“免疫系统”功能。76个项目跟踪审计共提出审计建议36条,有关部门和单位全部采纳,目前已整改完成28条,另有8条正在整改中。
(二)审计评价。审计结果表明,四川、甘肃、陕西3个受灾省各级政府部门和各项目参建单位认真落实《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要求,积极采取措施保障灾后恢复重建进度和工程质量。76个项目中,农村住房重建、学校及交通、电力和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进展比较顺利。截至2009年5月底,9个农村住房恢复重建项目完工率达70%,宝成铁路新109隧道改线工程已于2008年11月提前通车,都汶高速公路和汶马二级公路已恢复通车,映秀湾电站3台机组已恢复发电,二台山变电站也恢复运行。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新基地37个单项合同中,有27个项目完成50%以上工作量,7个单项工程完成90%以上工作量。
76个项目的重建资金和建设管理水平逐步提高。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和项目建设单位对灾后恢复重建资金和工程质量的“高压线”意识较强,不断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项目资金基本上做到专户管理、专账核算,加强了项目建设管理和监督,并对跟踪审计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规范。
76个项目的资金使用和建设管理情况总体是好的,没有发现重大违法违规问题。但跟踪审计也发现,部分项目存在一些应引起重视的问题。
二、跟踪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及整改情况
(一)8个项目规划编制及落实不够准确。其中,四川省安县新县城堤防工程多计地震受灾损失,造成项目规划与实际情况不符,导致多安排中央财政资金1554万元;广元电力局110千伏乔庄站扩建输变电项目包含地震前已建设,并已支付部分设备款的工程;广元市元坝区堤防工程高报概算,多申请中央资金104.3万元;广元市剑阁县剑门蜀道风景区恢复重建项目包含地震前已基本完工的剑门关隧道建设工程,导致规划与实际情况不符;陕西省勉县将震前已支付征地款400万元,并正在实施的诸葛路工程项目纳入灾后重建规划;四川省德阳市中江县省道101线中江段2个道路修复项目和省道106中江到乐至界道路修复项目在规划实施过程中,重复列入当地投资计划,多列1.84亿元。
审计发现上述问题后及时提出审计建议,目前,安县政府已将新县城堤防工程中重复安排的中央资金1544万元收回财政,其他项目多安排的829.3万元中央资金正在整改中;中江县已根据审计意见对投资计划进行了调整。
(二)5个项目建设资金管理使用不够严格,涉及金额2605.73万元。其中甘肃省陇南市成县农村住房重建、康县整村就地重建2个项目因进展缓慢,农房维修加固资金1601万元滞留在乡镇恢复重建专户;陇南市武都区城关镇将农村住房灾后重建项目资金850万元,借给武都区发展改革委,用于2004年、2005年该区扶贫搬迁试点工程;剑门关景区项目指挥部将剑门蜀道风景区恢复重建项目资金150万元拨付剑门关景区管委会,用于支付以前其他项目所欠的设计费;广元市元坝区水务农机局在泉坝防洪工程项目资金中,列支办公设备款4.73万元。
根据审计意见,甘肃省陇南市成县、康县滞留在乡镇恢复重建专户的农房维修加固资金1601万元,已拨付到农户;陇南市武都区、广元市元坝区已归还了被改变用途的资金854.73万元;其他项目资金使用问题正在整改中。
(三)28个项目环境评价、设计、招标等前期工作不到位。其中,省道210线宝兴至夹金山122公里公路、国道108线雅安至菩萨岗段二级公路154公里、中国移动陇南公司生产楼工程等18个项目没有环境评价审批。四川省阿坝州茂县500千伏输变电恢复重建、攀钢集团四川长城特殊钢有限公司异地重建等14个项目边设计审批、边施工。阿坝二台山220千伏输变电恢复重建等8个项目未按规定进行招投标。
根据审计意见,上述项目正在逐步补充完善相关建设审批手续;项目主管和审批部门在简化审批程序、缩短前期工作时间的同时,也在着手规范和加强关键环节审批管理。
(四)5个项目工程建设管理不规范。其中,四川省广元市元坝区堤防工程浆砌石砂浆强度较低、石质较差,工程所使用的部分水泥无检验单;陕西省勉县金牛大道项目设计单位无相应设计资质,12个施工单位有6个无城市市政工程所需资质,且该项目业主单位勉县城建指挥部超付工程款41万元;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汉王镇和两水镇农村住房重建项目拖欠供应商钢材、水泥款946万元;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阳平镇概算投资100万元的水塔加固项目因政府投资未足额到位,建设资金由村民集资和施工单位垫付;四川省安县高川乡灾后防洪堤新建和加固工程在未得到主管部门审批情况下变更设计,导致工程结算价比中标价增加164万元。
此外,审计抽查的汶川县6栋住房维修加固工程,报送的结算价为258.84万元,经审计核实,实际工程造价仅为90.88万元,占送审造价的35.11%。
跟踪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就上述问题及时向有关地方政府和参建单位提出审计建议,各有关项目建设单位正在认真进行整改。
三、审计建议
(一)发展改革、财政、民政、国土资源、住房城乡建设等有关部门和四川、甘肃、陕西3省应按照国务院部署和要求,对重建规划实施情况开展专项调研,尽快启动规划中期评估、修订工作,调整和完善重建规划,进一步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可行性,并明确规划的强制性。
(二)四川、甘肃、陕西3省有关部门在优化建设程序的同时,应加强对关键环节的审核把关。项目可研、环评、土地等政府审批部门要区分项目类型,优化审批程序;对列入规划的中小项目,通过集中办公等方式,并联审批流程、及时下放审批权限,提高审批效率。同时,强化建设用地审批、可研、环评、勘查设计、地质灾害评估等关键环节审批控制,完善相关程序。
地震灾后重建资金请示 篇7
一、四川地震灾区自然条件及区域环境特点
“5·12”汶川大地震主要发生于龙门山脉断裂带,是历史地震的多发区。该区域包括成都、德阳、绵阳地区,既是成都平原经济圈的核心,又是中国成渝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发达的现代工业,也有刀耕火种的传统农业,是现代经济与传统经济的混合区。从自然条件分析,该区域处于龙门山脉,地形山高陡峭,相对海拔3 500~4 300M。东部山地基带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西部山地为干旱河谷气候,年均温5℃~15℃。伴随气候的垂直地带性,龙门山植被垂直地带性明显,山地土壤矿产元素丰富,土质肥沃,适宜农作物生长。龙门山为岷江、涪江等长江上游四川盆地内支流的分水岭,是四川水能资源的富集区。从区域环境分析,其特点:一是区域经济水平差异大。21个县区中,2006年经济密度最高的和最低的区县差距达到400倍以上;人均GDP最高和最低的县区差距达到5倍多。二是产业沿江沿路布局明显。除部分位于成都平原的县区以外,大部分县区基本位于川西和川西北高原山区,水资源分布不均和交通可进入性差,使该区域产业沿江分布的特征十分明显。三是产业结构层次水平低。该区域是中国重要的农牧业交错带,大部分县区的第一产业占有重要地位,以传统农业和畜牧业为主;部分第二产业比重较高的县(汶川、黑水、理县、茂县等)以矿产资源开发型、高耗能型、粗放型工业为主,产业层次低、竞争能力差。四是水电开发布点广强度大。该区域以岷江为主导的水电开发强度大、已建和在建的大小水电站沿江密布,为水能资源开发打下了良好基础。五是农村城镇化进程比较缓慢。龙门山前为平原丘陵区,山后为高山峡谷去,地形多样,耕地资源质量差异明显,农业人口比重为大,人地矛盾突出。且地质灾害频繁发生,交通条件差。地理条件严重制约了城镇化进程。六是生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该区域自然条件独特,旅游资源丰富,既有四川熊猫栖息地、都江堰水利工程等世界遗产地,又有国家级和省级风景名胜区,包括以熊猫为主要对象的自然保护区,以及羌、藏等少数民族聚居地,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多样。
二、以恢复重建为契机,促进灾区区域经济发展
1. 用好灾后重建政策,提高区域经济发展能力
目前,四川灾区应利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区域政策,以及区域经济的恢复性政策和区域经济的发展性政策,加快灾后恢复重建,提高区域经济发展能力。一是用好财政转移支付与税收减免政策,改善灾区生活和生产环境问题。转移支付政策是政府通过实行财政资金转移到灾区人民生活、医疗救助等方面的补贴,使灾区迅速解决衣食住用等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并尽快恢复正常的生活、生产秩序。灾区利用财政转移支付政策,加快受灾地区重大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灾区的生活和生产环境。税收政策是国家实施的灾后重建区域政策之一,使灾区尽快地担负起恢复生产的作用。灾区利用税收减免政策,即有重点、有选择地运用优惠或限制性的税收措施,减免灾区企业的负担,从而改善企业发展的投资环境,对企业恢复生产起到积极作用。二是用好信贷优惠与产业发展投资政策,解决灾区工农业生产恢复问题。灾区利用国家倾斜性的信贷优惠与产业发展投资政策,针对当地中小企业争取信贷支持和灾后贷款投放的需求,积极支持灾后工农业生产尽快恢复。因地制宜地重新规划和布局一批工业企业,以谋求灾区经济稳定发展,利用投资巩固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取增加农业信贷投入,重点支持农户贷款,使灾区农民尽快恢复生产,对灾区农业经济结构进行调整,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三是用好人口管理与开发政策,解决灾区劳动力培训和就业问题。灾区政府应结合实际,制定合理的人口管理政策,积极进行灾区人力资源开发,抓好青壮年的劳动技能培训和教育,提高灾区劳动力素质。在加快重建过程中,尽量地为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切实解决民生问题。同时,认真引导极重灾区的人口本着“自愿、平稳、有序”的原则向外地转移,妥善解决外迁安置问题。四是用好灾区特殊开放政策,鼓励国内外重建资金再投入。灾区政府应利用类似特区的某些特殊开放政策,以各种激励措施吸引其他地区和国外对灾区的投资或引进项目,特别应鼓励、支持和引导民营企业参与灾区恢复重建工作。
2. 利用对口援建支持,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步伐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国务院制定下发了《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方案》,按照“一省帮一重灾县”的原则,建立了对口支援机制,组织东中部地区19个省(直辖市)对口支援汶川地震的19个县(市),每年投入资金下限为各省(直辖市)上一年地方财政收入的1%,连续支援三年。国家确定四川极重灾区和重灾区39个,其中18个重灾县(市、区)得到对口支援省(市)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援,对这些地区的灾后恢复重建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建议当前还要做好两项工作:一方面,统筹安排援建资金,建立使用监督机制。灾区应利用对中央财政建立的灾后支援基金、对口省市援建资金、社会捐助资金,以及受灾地区自筹资金应统筹安排,建立使用监督机制,合理投入利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使灾区各项援建项目落到实处。另一方面,加强与对口建援省市的区域合作。灾区应找准本区域发展的薄弱环节,充分利用援建省市的优势资源,在区位优势、产业优势、资金项目优势等方面,加强区域经济合作,着力把“输血”功能,转化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造血”功能,把短期援建手段变为长期经济发展措施,带动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比如,四川阿坝州松潘县在安徽省的支援下,与安徽省马钢、铜陵有色、中钢天源科技、安徽朝山新材料、皖酒集团等知名企业联系,达成了工业硅加工项目、金矿开采项目、牦牛肉深加工项目、矿泉水开发项目、青稞酒开发项目、锰系列产品开发等项目,起到了带动灾区经济发展的良好效果。
3. 统筹灾区城乡建设,加快区域经济发展进程
加强区域与城乡统筹,是灾后恢复重建的一项重要内容。灾区政府应以科学规划为前提,以重建项目为抓手,以提升产业为支撑,以统筹城乡为载体,来推动灾区经济发展进程。一是完善灾后重建规划。灾区应根据当地自然环境特点和区位优势,调整完善重建规划,提出新的目标与措施。具体来讲,就是在编制乡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时,应从整体出发,合理配置市政基础实施和公共服务实设施的标准,加强区域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引导人口、产业合理布局。重点扶持综合条件较好的乡镇,增强城镇抗灾防灾功能,提高灾区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二是调整重建产业内容。灾后重建是实现结构调整优化的良好机遇,灾区应利用调整灾后重建规划的契机,淘汰落后生产力,调整产业结构,突出当地产业布局,以基础性产业、特色效益产业、骨干优势产业作为重点,加快恢复重建。还要把灾后重建与建设工业园区、开发区和集中发展区相结合,使灾后重建项目实现集中发展,充分发挥规模效益和集聚效益。三是统筹城乡体系建设。以区域优先发展战略带动区域协调发展,同步提升城乡统筹的凝聚力和辐射力,大力提高灾区城乡统筹发展的整体水平,这是四川都江堰、崇州等市县实现灾后恢复重建发展,推动灾区经济发展的基本经验。都江堰市按照城乡统筹整体思路,贯穿“全域成都”理念,借鉴国际国内灾后重建的先进经验,把灾后重建、城乡统筹、突出城市功能等进行重新定位,对接成都打造国际旅游化城市,并且提出“一体两翼三带”的城乡统筹发展格局,带动城乡统筹发展功能,逐步完善构建城乡资源共享体系,起到了区域经济互补、互促、互融的发展效果。这种灾后恢复重建的发展思路和措施,值得其他灾区借鉴。
4. 发挥灾区自然优势,增强区域经济发展效益
加快灾后重建,应结合当地县域经济特点,充分发挥自然优势和区位优势,把现有优势转变为商品优势和产业优势,不断增强灾区经济发展效益。一是着力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灾区应根据当地区域经济特点,充分发挥水电开发、矿山资源、畜牧业、立体农业等自然优势,通过招商引资,着力挖掘现有资源找项目,积极培育水电、铁矿石、煤炭、畜牧、现代中药、茶叶等特色优势产业。通过加大优势资源的力度,提高特色产业经济效益。二是大力发展灾区农业产业化项目。结合灾区农业生产实际,应注重加快灾区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项目对接,以发展牛、羊、猪等畜牧业与茶叶、特色水果、马铃薯等种植业作为龙头产业,加快农业产业化项目建设,不断提升农业综合发展能力,加大灾区农业经济的增产增收效益。三是积极发展灾区生态旅游业。四川灾区的生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加快恢复重建,需要结合藏、羌少数民族特色、世界自然遗产、熊猫自然保护区以及地震遗址等旅游资源,大力开发灾区旅游产品。通过开展国际国内旅游促销活动,扩大旅游业在灾区经济推动作用,充分发挥旅游产业的长远发展效益。
三、重视处理好灾区恢复重建与发展区域经济的关系
1. 重视灾后生产生活恢复与灾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灾区应重视处理好恢复当前生产生活与规划长远经济
发展的关系。不能仅限于恢复紧迫性、急切性和短期性的项目建设,而忽略灾区经济长远发展建设项目,以及整个灾区经济重建的长期性和可持续性发展要求。“恢复”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发展”是“恢复”基础上的延伸,是“恢复”过程中的持续和提升。因此,在加快灾区恢复重建中,既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尽快恢复实现灾区生产生活正常化,这是当前最迫切的任务,又要与灾区优化产业结构调整、生产力合理布局、城镇化推进、新农村建设等问题相结合,研究解决灾区长远经济重建规划和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
2. 重视灾区就地重建与加强生态移民扶贫的关系
灾区应立足于当地经济发展的长期性、可持续性实际出发,充分利用灾后重建投资项目,全面加强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在优势支柱产业、特色效益产业、生态旅游产业等方面,应注重培育灾区产业的持续性潜力,大力发展区域经济的增长点。由于地震灾区多处于边远山区、少数民族聚居区,交通不便,且地质灾害频繁严重,少数极重灾区天然就缺乏可持续发展的生存条件,需要进行生态移民,外迁安置到土地资源相对富裕和生态条件较好的地区。因此,在加快灾区就地重建的同时,还要注重把极重灾区移民与扶贫攻坚工作结合起来,尤其要解决好灾后失地农民外迁安置的生产生活问题,确保生态移民和扶贫攻坚工作的顺利进行。
3. 重视灾区统筹城乡建设与协调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城乡统筹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包括农村组织制度、农民文化在内的社会问题。加快灾区重建不仅要解决恢复重建过程中复杂、多样的经济问题,而且要解决灾区诸多社会与组织制度问题。成都是全国统筹城乡综合改革配套实验区,德阳是四川省级统筹城乡综合改革配套试点市,这些地区具有较好的经济基础。由于四川主灾区域地处成都、德阳、绵阳经济带,又集中在主要平丘县区,因此,加强城乡统筹建设应作为灾区恢复重建的主要任务之一。在加快灾后恢复重建中,应当把灾区城镇与新农村建设一起规划与实施,坚持走统筹城乡一体化路子,逐步形成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协调发展的格局,从而促进灾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制定下发.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方案[R].
[2]刘奇葆.加快恢复重建步伐服务全国经济大局[N].四川日报,2009-01-22.
[3]汶川地震后重建思路和政策课题组.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若干重要问题[J].咨询与决策:增刊,2008:59-61.
[4]钟开斌.汶川地震后恢复重建政策执行:主要困境和对策建议.北京行政学院[J].中国软科学,2008,(12):18-26.
[5]方一平.试论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的九大关系——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第26卷[J].山地学报,2008,(4):390-395.
[6]周克斌,周江,嘉容.恢复重建政策的区域经济影响及其应对——以汶川地震为例[R].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四川省社科院区域研究所,西南财经大学法学院:抗震救灾专题,2008:18-21.
[7]关于对汶川大地震后灾后重建工作的建议[EB/OL].人民网,2008-07-23.
地震灾后重建资金请示 篇8
[关键词] 科技;灾后重建;三生两创新
“5.12”特大地震过去两年,昔日满目疮痍的地震灾区已从废墟中崛起,展现出无限生机。在重建中,科技彰显出其特有的支撑力量,为重建注入了不竭动力。
一、棚花村震前基本情况和受灾情况
1.棚花村震前基本情况
德阳市绵竹市遵道镇棚花村,位于绵竹市西北部,全村幅员面积4.8km2,距离遵道镇3km,距离绵竹市城区10km,距离德阳市47km,距离成都市城区100km。该村先后被评为全国乡村旅游示范观光带、德阳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四川省生态村、德阳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绵竹市“三级联创”先进党支部,并列为绵竹年画长廊。村内经济主要以乡村旅游、经果林、林业、种养殖业为主。
2.受灾情况
“5.12”特大地震中,棚花村遇难人数40人,受伤人数80 人,99%以上房屋倒塌,共计5172间,114315m2(其中,村委会房屋36 间,面积1431m2)。损毁U型沟渠1.5公里,道路4km,粮食损失67124kg。全村农家乐全部垮塌,旅游业损失1600万元,全村共计损失5360万元。
二、对灾后重建新农村科技试点的方案设计
灾害发生后,省科技厅迅速组织相关专家,对绵竹灾区进行深入调研,经过反复比较认为,棚花村的历史地位、受灾现状以及对重建后远景的预期都十分适合开展灾后新农村科技试点,并能够彰显科技在灾后重建中的作用。
很快,省科技厅将该村确定为地震灾后新农村建设试点村。设计出重建主要内容为生活重建、生产重建和生态恢复的方案,通过向此三方面注入科技元素,达到依靠科技推动灾后新农村建设的目的。
棚花村灾后重建新农村思路:以恢复重建新农村为主线,以科技创新、机制体制创新(两创新)为动力,围绕生活、生产和生态(三生),强化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通过部省、市、县(市)联动、产学研结合,示范先进实用技术,打造成果转化基地,培育特色优势产业,着力建设生态家园和构建现代农业,以点带面,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为地震灾区农民生活、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态恢复与重建提供科技支撑。
三、科技在试点中的作用分析
根据上述思路,我们重点研究使用科技手段、集成先进成熟技术以支撑重建工作。围绕“三生”建设,按“AAAA”级景区标准,规划生态旅游、居民聚集点、道路建设、产业布局,做好棚花村重建整体规划。该规划与各方(特别是重建对口帮扶单位)反复磋商后公示,经相关部门批准后实施。试点村建设中聚集科技项目18项,涉及9个领域,100余位专家、技术人员共组成了7个课题组在棚花村开展工作。
1.“三生”建设的关系把握
生产、生活、生态建设对于灾区群众都很重要。俗话说“安居才能乐业”,在广大灾区群众都住在彩条布和稻草搭建的简易住房里的情况下,只有加速建设新住房才能稳定民心,群众才有心思开展生产;发展生产是灾区群众自己动手,恢复元气,完成积累,走向富裕的关键,直接关系到灾区群众看到希望,提升信心,顽强向前的问题,关系到灾区重建任务完成后,可持续发展问题,因此必须尽快发展生产;生态破坏,特别是地震造成的地理性状改变,如山体滑坡等造成的植被破坏,这些生态破坏要得到恢复,必定是一个漫长过程,只能逐步实施。因此从关注民生出发,通过科学分析,重建工作按照以下顺序进行:优先保障生活;加紧发展生产,逐步恢复生态。
2.“三生”建设与技术创新
(1)生活重建方面:在灾区群众生活重建方面,重点关注住房重建和庭院环境建设。一是住房建设。四川农业大学根据再造棚花村年画村的设想,筛选本校房屋重建设计图纸120套,借鉴科技部提供的灾后重建图纸140套,供村民挑选,村民按规划修建住房,技术人员和遵道镇政府相关人员一起,为村民住房重建划线,修建中指导监督,按抗烈度为8°的标准修建。积极鼓励农户采用钢丝网内嵌聚氨酯泡沫的新型墙体材料、经防火处理的木质墙体材料,并对采用新型建筑材料的农户给予补贴。积极协调基础建设部门,尽快按规划修建道路等设施,保证村民生活重建顺利快速进行。对完成永久性住房建设的,设计部门尽快拿出庭院环境建设小规划,逐户设计,逐户实施,做到道路通户,年画上墙,花草掩映,环境优美。
(2)生产重建方面:此方面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已有产业恢复,另一部分是新产业规划。在具体实施中,科技起到了关键的支撑作用,“高起点,上档次,可持续”是重建的主题。
棚花村震前已形成的乡村旅游(农家乐)和梨产业,在恢复时,采用农家乐统一布局,建设图纸统一提供,供业主筛选,形成了以棚花村四组为核心,沿村道排开的农家乐群,现已聚集人气,生意红火;采用高位嫁接市场紧俏的梨新品种,建设“V字型高产高效优质梨栽培示范”基地30亩,同时利用现场会、培训班等加大对果农技术培训力度;在大面积运作上,坚持技术员长期驻扎,协会牵头,统一进行果园管理措施,同时做好检查指导,果农从被动接受技术,变为主动使用技术,仅用2个多月时间,杜绝了以往大面积梨树秋花现象,果农的梨果收入增加了30%以上。
在培育新型产业方面,科技部门召集有关专家做了大量的前期工作,经过反复论证,最后确定了发展猕猴桃产业、獭兔产业、蔬菜产业和特色养殖棘腹蛙产业,其中猕猴桃和獭兔产业是重点。蔬菜产业见效快,对灾区群众增强信心能够起到良好作用;棘腹蛙产业配套农家乐产业,考虑后期发展特色餐饮业。2009年2月,近100亩冬季蔬菜获得丰收,灾区群众得到了地震之后的第一笔自己创造的收入,久违的笑容重新回到了他们的脸上。发展猕猴桃产业和獭兔产业,采用果——草——兔——沼——果的循环农业经济模式,猕猴桃建园,园内种草,草收获后加工成饲料喂养獭兔,獭兔粪便入沼气池,沼渣沼液回施猕猴桃园,减少了农业生产的污染,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两年时间500余亩猕猴桃基地已经形成,獭兔养殖户达20户,2009年出栏4.2万只优质獭兔,增加收入300万元,生产重建初见成效。
(3)生态重建方面:一是按“AAAA”级标准做好生态旅游规划,逐步打造棚花村生态旅游景区。二是做好植被恢复工作。在海拔2300m以上人迹罕至的高山、亚高山、陡峭山区(坡度≥45°)、大面积崩塌形成的裸岩区域、岩石堆积区等不具备人工恢复条件地区,采取封禁保护,树立固定封禁碑(牌),尽量减少人为干扰,以自然演替实现植被恢复。在海拔700~2300m的山区、沿山区采用植苗、点撒播等人工促进恢复方式进行封山育林。在部分海拔700m~1500m的山区沿山区,地势平缓,交通条件良好,土层深厚的震毁林地、因地震荒弃农耕地、搬迁后的宅基地、荒山荒坡等地段以人工造林方式营造混交林进行植被恢复。
3.“三生”建设与机制创新
要充分发挥科技的作用,必须依靠科技人员的踏实工作,必须把技术尽可能完整地传到群众手中,因此在机制上必须做好设计,通过利益纽带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通过专合组织把农户有效聚集在一起。
(1)充分发挥专家大院在重建中的作用:德阳市的专家大院建设颇具特色,在运行中逐渐形成了“三位一体”的模式,即:专家大院(民办非企业机构)的首席专家是专合组织(协会)的副理事长,也是相关公司的股东,且三个单位各有侧重点。专家大院重点从事创新和技术服务;专合组织(协会)重点做好农民的组织工作,是农民从事生产经营和技术学习的代言人;企业作为龙头公司,重点做好农产品的市场营销工作。在灾后重建试点建设中,德阳市的相关专家大院在棚花村都建立了工作站,按照上述“三位一体”的运作,建立起了长效机制,确保即使在试点结束后,科技人员仍然会活跃在棚花村的大地上。
(2)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协会)是带动农民致富的重要平台:在试点工作中,先后引导成立了棚发蔬菜协会、獭兔养殖协会,恢复了棚花果树协会的运转,使农民在协会的领导下,不断强化主人翁意识,不断提高生产技术技能,不断地加速新农村重建进度。
(3)以点带面,示范先行:在试点村建设中,采用以点带面,示范先行的方法,确立永久性住房建设示范户5户,农家乐示范户5户,对有援建基础的棚花村4组率先启动住房重建。生产重建中,蔬菜、獭兔、棘腹蛙等项目都采这种方法,蔬菜协会建立了10亩高产示范田,帮助菜农学习技术;獭兔协会确定5户示范户,让有积极性农户先行发展,迅速带动了灾后重建科技试点工作全面展开。
棚花村的地震灾后新农村重建科技试点村工作得到了国、省领导的关心,得到了各级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关注。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省长蒋巨峰、副省长魏宏等国、省领导先后到该村视察指导工作,对棚花村灾后重建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地震灾区许多地方的同志们纷纷前来参观学习。
目前,省科技厅正准备对棚花村的试点工作进行验收。
参考文献
[1]蔡彦明等,灾后重建讲科学环境保护助农业[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8(4)
[2]廖洪流,赵 敏.低碳理念下的德阳林业灾后恢复重建,气候变化与森林碳汇和水国际研讨会参会论文集
【地震灾后重建资金请示】推荐阅读:
的意见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中行政争议09-20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加强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房屋建筑工程质量06-28
地震灾后房屋鉴定05-29
灾后重建资金管理工作报告05-12
中央管理企业灾后恢复重建贷款贴息资金管理办法(财企〔2009〕154号)11-04
学校重建请示范文07-03
震灾实践10-31
后重建时代06-30
灾后重建景区09-14
震灾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总结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