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系统化能力

2024-08-31

知识系统化能力(共12篇)

知识系统化能力 篇1

新增长理论表明技术进步已经成为影响一个国家经济长期增长的关键因素,然而,一般而言,技术进步来源可分为自主创新和从外部引进、模仿和学习。Cohen 和Levinthal[1,2]认为创新离不开外部知识源,而企业的知识大部分来自外部。Coe&Helpman、Eaton&Kortum、Keller[3]研究表明,技术进步往往不是来自研发,而是外部技术转移、技术扩散的结果。区域创新系统中的地区并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创新系统的一部分。实际上,创新是地区成长和发展的灵魂。知识吸收能力作为一种动态能力,是区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区域创新能力是区域创新系统通过创新行为更新和应用知识资源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而知识吸收能力作为一种管理工具,能够通过知识的获取和应用有效地提高区域创新能力以及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尤其对于经济落后地区,由于基础知识薄弱,应用知识能力不足,有效吸收和应用外部知识意义更加重大。

1 区域创新系统中知识吸收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区域创新系统中知识吸收能力是一个地区经济系统中企业获取、消化、整合和应用外部知识的动态能力。参照Zahra和George[4]的吸收能力的维度划分,区域创新系统中知识吸收能力主要受到潜在吸收能力和现实吸收能力两种能力的影响。潜在吸收能力确保区域创新系统中知识的新颖性和多样性,现实吸收能力表明了区域创新系统在实际的创新过程中运用和创新知识。由于知识吸收能力是隐含在区域创新系统的内在过程中的能力,不能直接对其进行测量,但是能力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引起的,因而,可以通过能力的关键因素作为能力的替代来对其进行测量和评价。潜在吸收能力的影响因素包含区域系统内的先验知识和政府对于创新的支持。先验知识决定了区域系统内的知识存量,有助于各个地区从外部获取更多的知识以及更好地消化和应用知识。政府的作用不仅可以为区域创新系统提供创新的环境,而且提供资金支持,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到重大的促进作用。现实吸收能力的影响因素主要是区域系统内的知识交流能力、应用能力。知识交流能力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是肯定的,能够有效地促进知识存量的增加和更新。应用能力反映了区域系统通过创新过程实现战略目标的能力。其中,先验知识的衡量指标为研发投入(x2)、技术合同成交额(x2)、科学家和工程师总数(x3)、研发人员全时当量(x4),反映了各个地区技术水平的基本条件;政府对于创新的支持的衡量指标为政府用于支持研发金额(x5),反映了政府对于科技支持的重要程度;知识交流能力的衡量指标为上网人数(x6)、本地电信业务总量(x7),反映了各个地区知识交流的程度;应用能力的衡量指标为国内专利授权量(x8)、出口贸易额(x9)和规模以上新产品销售收入(x10),反映了各个地区知识应用的成效。

依据分析目的,选取全国各省份和直辖市作为样本进行分析。由于西藏和青海有些指标的数据偏小,所以在本文中省略了这两个省份的样本数据,实际选取的样本数为29个,各个指标的原始数据来自《2005中国统计年鉴》和《2005中国科技统计年鉴》。

2 区域创新系统中知识吸收能力的评价

2.1 原始指标的标准化

由于所选用的原始指标量纲不完全一致,因而需要对原始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从而使各个指标具有可比性。研发投入、技术合同成交额、政府用于支持研发金额、授权量、出口贸易额和规模以上新产品销售收入用各个地区的企业数来标准化;科学家和工程师总数、研发人员全时当量和,上网人数、电信业务总量用各个地区人口数来标准化。

2.2 因子分析

运用SPSS15.0统计软件对变量进行KMO和Bartlett检验,结果KMO为0.784,Bartlett值为592.491,P<0.001,从而表明相关矩阵不是单位矩阵,可以运用因子分析。10个变量的共同度分别为0.989、0.925、0.974、0.963、0.850、0.941、0.920、0.799、0.984、0.990。这些变量的共同度都接近1,由此可见,这些变量对区域知识吸收能力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通过对各个变量进行因子分析,按照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选入特征值分别为7.08和2.257的两个公因子,其方差贡献率分别为70.799和22.570,累积方差贡献率达到93.369,从而说明这两个公因子包含了所有信息的93.369%,其后的特征值从0.346开始,急剧减少。见表1。但是这两个公因子的含义不清楚,因而运用最大方差旋转,选入特征值分别为5.198和4.139的两个公因子,其方差贡献率分别为51.979和41.390,累积方差贡献率达到93.369。

旋转后的因子载荷情况如下,两个公因子的含义比较清楚。第一个公因子称为潜在吸收能力因子(PAC),主要与平均研发投入、平均技术合同成交额、平均科学家和工程师总数、平均研发人员全时当量和平均政府用于支持研发金额有关,载荷分别是0.970、0.857、0.979、0.974、0.971,均大于0.8。

第二个公因子称为现实吸收能力因子(RAC),主要与平均上网人数、平均电信业务总量、平均各地国内授权量、平均出口贸易额和平均规模以上新产品销售收入有关,载荷分别是0.822、0.842、0.839、0.959、0.891,均大于0.8。

为了比较各个地区的知识吸收能力的大小,把公因子表示为诸变量的线性组合:

PAC = 0.97x2+0.857x2+ 0.979x2+0.974x4+ 0.971x5 + 0.537x6+0.376x7+0.486x8+ 0.01x9 + 0.076x10;

RAC=0.218x2+0.436x2+0.162x2+0.159x4+0.021 8x5+0.822x6+0.842x7+0.839x8+0.959x9+0.891x10

为了表示方便,这里线性组合中的所有变量值为标准值,仍用x表示。

将标准化的原始数据代以该线性组合函数,得到各个地区的两个公因子的得分,再以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占两个因子总方差贡献率的比重作为权重进行加权汇总,得出各个地区的知识吸收能力的综合得分AC,即AC=(51.979 PAC+41.39 RAC) / 93.369

从表2可以看出,在第一个因子PAC上,北京、上海、陕西得分最高,分别为4.616 9、1.009 5和0.870 4,其平均研发投入和平均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以及平均研发人员全时当量指标值较高。陕西落后于北京3.746 5。贵州、海南、宁夏、新疆和福建得分最低,分别为-0.631 9、-0.716 0、-0.795 6、-0.549 6和-0.495 8,原因在于平均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以及平均研发人员全时当量指标值较低。

在第二个因子RAC上,北京、上海、江苏得分最高,分别为4.735 0、1.460 1、0.496 0,其中北京远远高于江苏4.239。山西、海南、贵州、宁夏得分最低,分别为-0.472 3、-0.540 0、-0.544 4、-0.558 1,其平均国内授权量较低。

综合考虑两个公因子,我们发现陕西、四川和山西都具有较高的潜在吸收能力,分别排位在第3、4和13位,但是现实吸收能力排位却相对落后些,位于第12、11和26位。而广东、浙江、重庆和福建潜在吸收能力不高,位于第10、17、22和25,但是现实吸收能力的排位却相对靠前些,位于第6、7、8和18。从而可以看出,广东、浙江、重庆和福建与陕西、四川和山西相比较,能够更好地转化和应用新知识,具有较高的创新能力。

从各个地区的AC上来看,北京、上海、江苏是前三位,其次是陕西、四川、辽宁。位于后五位的地区为江西、新疆、贵州、海南、宁夏。由此发现,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其吸收能力水平较高,具有较高的潜在吸收能力和现实吸收能力。然而,对于落后地区,其人力、财力和信息沟通渠道相对落后,严重阻碍了创新系统外部的新知识的潜在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制约了经济发展。这与我国各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基本相一致。

3 结语

区域创新系统中,一个地区无论其知识量如何,不可能在所有的知识领域都领先,都需要获取和利用外部的知识。研发投入、技术合同成交额、科学家和工程师总数、研发人员全时当量和政府用于支持研发金额是潜在吸收能力的关键因素。上网人数、电信业务总量、授权量、出口贸易额和规模以上新产品销售收入是现实吸收能力的关键因素。因而,制定区域创新系统知识吸收能力的创新政策时,应该从这些关键因素上来考虑,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和健康的发展。针对区域创新系统知识吸收能力来说,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①对于贵州、海南、宁夏、新疆这些落后地区,由于研发投入不足,人力资本基础薄弱,在加大研发投入的同时,应当重点分析知识的流动和应用,注重现实吸收能力的提高。②对于陕西、四川和山西以及广东、浙江、重庆和福建这些地区,前三个地区具有较高的潜在吸收能力,后四个地区具有较高的现实吸收能力,因而,制定创新决策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对于前三个地区来说,应该提供建立知识流动的制度和制定相关政策,建立促进知识流动的畅通渠道。对于后四个地区来说,应该为了经济发展进行政策倾斜,加大研发和教育的投入力度,注重知识的积累,增加知识存量。③区域创新系统中潜在吸收能力和现实吸收能力应该协调发展,不仅需要关注知识的积累,而且还要注重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从而能针对变化的环境做出灵活的反应,而且能够通过创新活动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COHEN W,LEVINTHAL D.Innovation and learning:the two faces of R&D[J].Economic Journal,1989,99:569-596.

[2]COHENW,LEVINTHALD.Absorptive capacity:a newperspec-tive on learning and innovation[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0,35(1):128-152.

[3]KELLER W.Absorptive capacity:on the creation and acquisition of technology in development[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96,49(1):199-227.

[4]ZAHRA S A,GEORGE G.Absorptive capability:a review,re-conceptulization and extension[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2,27(2):185-203.

知识系统化能力 篇2

一、考试内容及结构

《综合知识与职业能力测试》分为教育类、一般类、医疗类。全部为客观性试题,题量为140道,考试时限120分钟,满分100分。

(一)综合知识与职业能力测试(教育类)

分高中、初中、小学三个类别,主要测查考生从事教育工作必须具备的基本的能力素质和专业知识水平。考试内容包括公共基础知识、行政职业能力倾向测验和教育类专业知识(教育类专业知识占70%,内容包括教育教育基础和教育教学技能两部分,大纲参见附件一),其中公共基础知识包括马克思主义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发展、法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行政管理、公文写作、深圳市情和时事常识等七方面内容,行政职业能力倾向测验包括数量关系、言语理解与表达、判断推理和资料分析等。

(二)综合知识与职业能力测试(一般类)

主要测查考生从事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必须具备的基本的能力素质。

考试内容包括公共基础知识和行政职业能力倾向测验两大部分,其中公共基础知识包括马克思主义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发展、法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行政管理、公文写作、深圳市情和时事常识等七方面内容,行政职业能力倾向测验包括数量关系、言语理解与表达、判断推理和资料分析等四个部分。

(三)综合知识与职业能力测试(医疗类)

主要测查考生从事医疗工作必须具备的基本的能力素质和专业知识水平。

考试内容包括公共基础知识、行政职业能力倾向测验和医疗类专业知识三大部分(医疗类专业知识占70%,大纲参见附件二),其中公共基础知识包括马克思主义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发展、法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行政管理、公文写作、深圳市情和时事常识等七方面内容,行政职业能力倾向测验包括数量关系、言语理解与表达、判断推理和资料分析等。

二、作答要求

务必携带的文具有:签字笔或钢笔(最好为黑色签字笔)、2B铅笔和橡皮、简单计算器。

《综合知识与职业能力测试》要求考生必须用2B铅笔在机读答题卡上作答,作答在试卷上的一律无效。

三、《综合知识与职业能力测试》(一般类)题型介绍

(一)公共基础知识

公共基础知识涵盖马克思主义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发展、法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行政管理、公文写作、深圳市情和时事常识等方面。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

例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C.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 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解答:正确答案为D。

(二)数量关系

数量关系主要有两种类型的题目。

第一种题型:数字推理。给你一个数列,但其中缺少一项,要求你仔细观察这个数列各数字之间的关系,找出其中的排列规律,然后从四个供选择的答案中选出你认为最合适、合理的一个,来填补空缺项,使之符合原数列的排列规律。

例题:

1,2,4,7,(A.9),16

C.11

D.12 B.10 解答:这一数列的排列规律是相邻两项之差构成一个等差数列1,2,3,4,5,故空缺项应为11。正确答案为C。

第二种题型:数学运算。主要考察解决四则运算问题的能力。在这种题型中,每道试题中呈现一道算术式子,或者是表述数量关系的一段文字,要求考生迅速、准确地计算出答案。

例题:

若每隔一米远栽一棵树,问在123米的道路上共栽多少棵树? A.121 B.122

C.123

D.124

解答:要考虑到起点和终点两处都要栽树,共124棵树,所以答案为D。

(三)言语理解与表达

言语理解与表达着重考察考生对语言文字的综合分析能力。涉及到词语运用、句子表达、阅读理解与运用等文字方面。其题型主要有三种。

第一种题型:选词填空。这种题型先呈现一个句子,在某些关键词的地方留出空位,要求从题后所给的四个词中选出一个词填入句中,从而使句子的意思表达得最准确、最连贯、最完整。

例题:

这是一个秋季的薄阴的天气,()的云在我们顶上流着,岩面与草丛都从润湿中透出几分油油的绿意,而瀑布也似乎分外的响了。

A.厚厚 B.层层

C.微微

D.浓浓

解答:语境材料中交代了“薄阴的天气”,据此可排除“厚厚”和“浓浓”两项,“层层”和“微微”都适合,但“层层”的云与“在我们头顶上流着”不太合适。所以答案为C。

第二种题型:语句表达。主要考察考生对语气、语序、语法结构等在言语表达中所起作用的理解程度。例题:

从下列所给出的四个句子中找出一个有歧义的句子来: A.他曾经密切地注意电学方面各种发现的发展情况。B.小王请求组织上允许自己到这儿参加工作。

C.他曾经看见两位虎头虎脑的青年从这个桃园茶社里慢慢地走出来。D.孩子们很喜欢离休干部李大伯,一来到这里就有说有笑,十分高兴。解答:答案D中“一来到这里就有说有笑”,可以理解为是孩子们,也可以理解为是李大伯,有歧义。所以答案为D。

第三种题型:阅读理解。主要考察考生运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对言语材料的语法、语义、修辞所提供的线索进行一定的分析、综合和推理。

例题:

有些炎症,西药能治,中药照样能治。中药不仅能与一般的抗菌素媲美,而且副作用小,成本也低。对这段话的最准确复述是:

A.治疗某些炎症,成本低、副作用小的中药比西药更好。B.治疗某些炎症,中药和西药一样好。C.治疗某些炎症,中药和西药都可以使用。D.治疗某些炎症,西药的作用比中药差得多。

解答:通过阅读短文,比较四个选项,可以判断A是正确答案。

(四)判断推理

判断推理是考察考生逻辑推理判断能力的一种测验形式,其题型主要有三种。

第一种题型:事件排序。每道题给出五个事件,每个事件是以简短语句表述的,接着给出表示事件的四种假定发生顺序的四个数字序列,请选择其中最合乎逻辑的一种事件顺序。

例题:

(1)店主生气(2)小明得分(5)孩子们四处奔逃

B.(5)(2)(4)(3)(1)D.(3)(1)(2)(5)(4)

(3)玻璃被打破

(4)孩子们玩棒球

A.(1)(2)(3)(4)(5)

C.(4)(2)(3)(1)(5)

解答:从五个事件来看,主要说明的是孩子们玩棒球把店玻璃打碎这一件事。按照这一事件发展的逻辑顺序应该是先交待背景(4)孩子们玩棒球→(2)小明得分→(3)玻璃被打破→(1)店主生气→(5)孩子们四处奔逃。这一顺序相对于其他顺序而言是最合理的。所以答案为C。

第二种题型:图形推理。要求考生从四个备选答案中选择最符合规律的一个,替代题干中的问号,使该组图形呈现出与前一组图形一定的规律性。

例题:

A B C D

解答:正确答案为B。因为只有B能使两套图形具有相似性,仅仅元素不同,一个是实的曲线,一个是虚的直线,但两组图形中元素的排列规律完全相同。第三种题型:演绎推理。这种题型考察考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在每道题中给出一段陈述,这段陈述被假设是正确的,不容置疑的。要求考生根据这段陈述,选择一个备选答案。正确的答案应与所给的陈述相符合,应不需要任何附加说明即可以从陈述中直接推出。

例题:售价2元500克的洗洁精分为两种:其中一种没有除臭剂,另一种加有除臭剂。尽管两种洗洁精的效果相同,但没加除臭剂的洗洁精在持久时间方面明显不如加有除臭剂的洗洁精。因此后者:

A.味道更好闻些。C.具有添加剂。

B.比其他公司的产品效果好。D.从长远来看更便宜。

解答:从陈述来看,文中没有提到各公司产品的比较问题,售价都是2元500克,所以,B、D两项可以排除。文中也没有提到两种洗洁精中放不放添加剂的问题,故C选项也应排除。因此,A是正确答案。

(五)资料分析

资料分析试题着重考察考生对文字、图形、表格三种形式的数据性、统计性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推理与加工的能力。针对一段资料一般有5个问题,考生需要根据资料所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比较、计算,才能从问题后面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符合题意的答案。

例题:

从垂直高度来看,世界人口分布的不平衡性也十分明显。海拔200米以下的陆地面积占27.8%,而居住在这一高度内的人口比重却占到56.2%,200—500米高度的陆地面积占全部陆地29.5%,而居住在这一高度内的人口为24%,500—1000米高度的陆地占陆地总面积的19%,人口占11.6%。也就是说,世界人口90%以上是居住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比较低平的地区。尽管目前世界上最高的永久性居民点已达海拔5000米的高度(南美洲的安第斯山区和我国西藏),最高城市也达到海拔3976米(玻利维亚的波托西)。

请根据这段文字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居住在海拔200—500米这一高度内的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是? A.56.2% B.27.8%

C.24%

D.29.5%

2.人口密度最大的是在哪一个高度的陆地上? A.0—200米 B.200—500米

C.500—1000米 D.1000米以上

3.居住在1000米以上高度的人口比重是多少? A.10% B.8.2%

C.11.6%

D.9.3%

4.世界上最高的城市是哪一个? A.我国的拉萨

B.南美洲的安第斯

D.日本的广岛 C.玻利维亚的波托西

5.海拔200米以上的陆地面积占陆地总面积的比重为多大? A.56.2% B.27.8%

C.72.2%

D.29.5%

解答:正确答案:1.C,2.A,3.B,4.C,5.C。第1题和第2题可以直接观察资料得出答案。需要注意的是第1题问的是人口,而不是地域,在供选项中,就有面积的数据,千万注意,不要选错。第2题只要具有人口密度等于人口数量除以陆地面积这一概念,就可以直接推理得出,而无需计算。因为世界上一半多的人口分布在200米以下的陆地上,其密度当然是最大的了。第3题要经过计算才能得出答案,算法是100-(56.2+24+11.6)=8.2,答案B是正确的,若仅凭文中“世界人口90%以上是居住在海拔1000米以下……”这句作主观推断,很容易选A这一迷惑性较强的选项。凡资料后面题中出现的四个选项都是数字时,一般都要经过计算得出它的精确值。第4题就是对题意的把握了,材料中并没有明确给你罗列出来,只不过是用一种补充说明的方式点出。而且,材料中也给出了两个最高,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迷惑作用。所以,必须审慎地领会题意,以免陷入出题者所设的陷阱,造成失分。第5题只要找出200米以下的陆地面积在总面积中所占比重,然后用“1”去减就可以了。

四、综合知识与职业能力测试的施测程序

1、施测须知

《综合知识与职业能力测试》试题全部为客观题,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测试材料分为两部分:试卷和答题卡。考生阅读试卷上的试题,然后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的题号下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考后,答题卡通过光电阅读机由计算机统一阅卷计分,因此,参加考试时,考生务必准备好2B铅笔和橡皮。

2、施测方法简述

考试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1)监考老师向考生宣布考场规则。

(2)监考老师发给每位考生一页答题卡,考生首先按规定要求在答题卡上填写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并用2B铅笔填涂自己的准考证号。

(3)监考老师发给每位考生一份试卷,要求考生在试卷上写上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生写完后应把笔放下,等候监考老师的开考指示,不得提前答题,否则会影响考试成绩。

(4)考试时间为120分钟,考生应注意把握答题速度。

(5)监考老师宣布考试结束,考生应立即放下笔,将试卷、答题卡放在桌上,等监考老师收完试卷与答题卡,宣布可以离开后才可以离开考场。若发现考生带走试卷、答题卡或有抄录试题现象,将取消其考试成绩。

3、答题卡填涂方法

由于《综合知识与职业能力测试》是通过光电阅读机和计算机来阅读评分的,所以要求考生非常仔细地按规定要求在答题卡上填写(涂)好个人信息(姓名、准考证号)和所选答案。其基本要求是:

(1)用钢笔或圆珠笔或签字笔在姓名栏填好本人姓名,并在准考证号一栏的12个空白方框中,填写本人准考证上的准考证号(12位数)。

(2)对应准考证号的每位数,用2B铅笔将“准考证号”栏中相应方括号内的数字涂黑,答题时,则用2B铅笔将各题的所选项(其他项不得作任何记号)涂黑。黑度以盖住框内字母为准,不要涂到框外。(3)不要用钢笔、圆珠笔、签字笔、非2B铅笔等涂选项。

(4)修改时要用橡皮彻底擦净。必须保持答题卡整洁,不得做任何其他记号。

(5)不得折叠答题卡。

附件一:教育类专业知识

教育类专业知识

(分高中、初中、小学三个类别,各包括教育教学基础、教育教学技能两部分)

教育教学基础(初中教师)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1.我国的教育方针(第五条)2.我国教育的公益性原则(第八条)3.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第十七条)4.我国的义务教育制度(第十八条)5.国家教育考试制度(第二十条)6.国家学业证书制度(第二十一条)7.国家学位制度(第二十二条)8.对举办学校的规定(第二十五条)9.受教育者的权利(第四十二条)10.受教育者的义务(第四十三条)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1.教师职业的界定(第三条)2.教师的基本权利(第七条)3.教师的法律义务(第八条)4.教师资格制度(第十条)5.初中教师的学历要求(第十一条)6.中小学教师资格认定方法(第十三条)7.教师资格的剥夺与丧失(第十四条)8.教师聘任制度(第十七条)9.教师考核制度(第二十二条)

10.教师考核的原则与方法(第二十三条)11.教师工薪制度(第二十五条)12.教师奖励制度(第三十三条)

13.处分或解聘教师的法定事由(第三十七条)14.教师申诉制度(第三十九条)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1.义务教育制度的性质(第二条)2.实施义务教育的方针(第三条)3.免试和就近入学原则(第十二条)

4.禁止招用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和少年(第十四条)5.学校的设置和规划(第十五条)6.学校的建设要求(第十六条)7.学校的均衡发展原则(第二十二条)8.学校不得违规收费和谋利(第二十五条)9.学生违规的处理方式(第二十七条)10.禁止体罚与侮辱学生(第二十九条)11.教师资格和职务制度(第三十条)12.教师的工资和福利待遇(第三十一条)13.学校的教育教学要求(第三十四条)14.学校和教师的法律责任(第五十五条)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1.未成年人享有的法律权利(第三条)2.保护未成年人应遵循的原则(第五条)3.保护未成年学生对学校的要求(第十八条)4.未成年学生的心理健康等教育(第十九条)5.禁止体罚未成年人等行为(第二十一条)6.学校的安全保障制度(第二十二条)7.应对突发事件的防范措施(第二十三条)8.未成年人伤害事故的处理要求(第二十四条)9.对营业服务性场所的禁止性规定(第三十六条)10.优先救护未成年人原则(第四十条)11.学校侵权的法律责任(第六十三条)12.侵犯未成年人隐私的法律责任(第六十九条)

五、初中生的认知发展

(一)感知

1.初中生感知活动发展的特点

2.感知觉活动规律在初中生教学中的运用

(二)记忆

1.初中生记忆发展的特点 2.遗忘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3.初中生记忆力的培养

(三)想象

1.初中生想象发展的特点 2.初中生想象力的培养

(四)思维

1.初中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2.初中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 3.初中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五)注意

1.初中生注意力发展的特点 2.注意规律在初中教学中的运用 3.初中生良好注意品质的培养

(六)认知差异性

1.智力及其分布特点 2.智力在学业成就中的作用 3.初中生能力的不同发展及表现 4.教学中的因材施教问题

六、初中生的情意发展

(一)情绪情感发展

1.初中生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 2.初中生常见的情绪情感问题 3.情绪情感辅导及常用的情绪调节方法

(二)意志

1.意志的品质 2.初中生行为控制方面的常见问题 3.初中生良好意志的训练与培养

七、初中生的人格发展

(一)自我意识

1.自我意识的构成、发展特点及功能 2.初中生自我意识发展中容易出现的偏差 3.初中生良好自我意识的培养

(二)学习动机

1.学习动机的主要类型

2.学习动机在学习中的作用和影响 3.初中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和培养

(三)品德心理

1.品德的构成要素

2.初中生品德发展的主要特点 3.初中生常见品德心理问题

4.初中生常用品德心理辅导与教育方法

(四)人际关系

1.初中生人际关系发展的特点 2.初中生常见的人际心理问题 3.如何帮助初中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五)人格差异性

1.气质的类型及其表现 2.气质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意义 3.初中生异常人格的预防

(六)心理健康与心理健康教育

1.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准 2.初中生常见的一般心理问题 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

八、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遗传和生物因素

1.遗传与生物因素的影响

2.教师应如何对待初中生的遗传差异

(二)家庭因素

1.家庭教养方式对初中生心理发展的影响 2.父母素质对子女成长的影响

3.教师应如何对待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

(三)学校因素

1.同学和班级集体对初中生心理发展的影响 2.教师威信建立的主要因素

3.教师期望效应对初中生心理发展的影响 4.教师人格特征对初中生心理发展的影响

(四)社会因素

1.社会因素对初中生的影响

2.帮助学生识别与对待不同的社会影响

教育教学技能(初中教师)

一、初中教师的教育素养

1.教育目的观

2.初中教育的性质和作用 3.教师的角色和素质修养 4.初中的师生关系

二、初中德育的实施

1.初中生思想品德的特点 2.初中德育的基本原则 3.初中德育的实施途径 4.初中德育方法的运用 5.德育网络的建设

三、初中班主任工作

1.班主任工作的意义 2.班主任的角色

3.初中班主任的工作职责和内容 4.初中班主任工作的方法

四、初中课外校外教育活动与少先队、共青团工作

1.初中的课外校外活动 2.中学课外校外教育工作 3.初中少先队和共青团组织

五、教学设计技能

1.教学目标编制技能 2.教案编制技能

六、课堂教学技能

1.导入技能 2.讲授技能 3.提问技能 4.板书技能 5.课堂小结技能 6.教学管理技能

七、教学评价技能

情感·知识·能力 篇3

铃声刚响,学生已经分两组对坐,中间的书桌后两位主持人准备就绪,电视也切到了准备好的PPT的画面。两位主持人诵读了开场白,全体默哀、对挽联,表达对朱光亚先生辞世的哀悼;接着是先生的生平介绍,以及两幕情景剧表演(一、我要回去;二、我爱你,我更爱我的祖国)和诗歌朗诵;最后是核物理知识问答及讲解环节。不觉间,下课铃声已响,作为观众,我感触颇深。整个班会组织有序,流程清晰,学生广泛参与。最重要的是它让我感受到班会向学生传达的三个关键词:情感、知识、能力。

都说90后的孩子是橡皮人,意指他们情感缺乏,拘泥“小我”的时候多,胸怀天下的时候少。其实,每一个学生都是一把等待点燃的火炬,如果通过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感同身受,情感的流淌就有可能水到渠成。班会的作用就在于通过大量的相关主题信息创设情境。如此次班会通过诗歌、讨论、话剧等手段的运用将信息的呈现变得自然、亲切、富有美感;使得学生对主题的接纳也渐进、有铺陈。因此,就创设情境、激发情感而言,班会的作用无法替代。同时,班会也是坦陈学生情感的舞台。下面的观众、老师会发现就同一事件,不同学生的情感底色截然不同。如在为朱光亚先生的默哀环节,大部分学生肃立致哀,但即便是在静默的氛围中还是有几个学生会偷笑。这里并没有苛责的意思,毕竟学生从沸腾的课间走进缅怀的情境也才不过十分钟的过渡时间,但是对于这些孩子,场感的缺乏和不能敞开心扉去体会却是我们可以和学生后续沟通的地方。

另外,班会可以通过主观的选题将一些学生日常生活之外的话题引入学生的视野,比如纪念朱光亚校友的班会可以谈人生的选择,价值观;新近发生的“归真堂”事件可以引发学生思考人类在大千世界中扮演的角色和担当的责任。虽然每一个班会的情感基调都各不相同,但异中求同的是让学生体会“真善美”,丰沛情感,敞开胸怀。

说到“知识”,学生对新知的渴求也可以通过班会的形式得到意外的补充。7班的主题班会本来是以情感为主线,但亮点之一在于设计了核能知识问答和原子弹、氢弹爆炸原理的讲解部分。对于台下的一群理科生,课堂所学的物理知识可以和深奥的核物理原理彼此印证,参与同学的成就感油然而生。同时,班会上的知识也是对课堂的延伸和拓展,特别是看到这些新知由同班同学风度自然的流畅讲述,见贤思齐的心思也许会触动好些学生的心灵。当然,班会的开展甚至可以完全采用知识竞答的形式,就某一领域的内容“集中轰炸”,不管是古典诗词还是名曲赏鉴,班会都可以另辟蹊径,以重在参与的轻松氛围帮助学生啃开人类知识的坚果。

而班会中,学生能力的高下呈现则贯穿在整个班会进程中。7班的这次班會,令人难忘的是学生语言的丰沛和准确。看到很多学生能够在公众的场合泰然的传情达意,我不禁心生敬佩,不仅遥问自己当年是否也有这些少年的风采。人们说“语言是思想的外衣。”给自己的思想穿一件得体的衣服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事。通过班会锤炼语言,是班会赋予学生的意外之喜。同时,语言承载的是思想的内涵。一个缺乏思考深度,缺少信息储备的学生很难在众人瞩目的场景下侃侃而谈。学生会看到班会上展现的“台下读书功”,见识到别人的思考力、洞察力,反照自己,也许会有所触动。同时,班会上展现的“思考和语言”是对未来生活的准备:那个讲解核弹爆破原理的同学今后也许会自如的应对公司的新产品发布会;那两个需要随时调动现场氛围的主持人也许可以在今后主持会议的时候把握会场氛围;那些能够有效参与讨论,即刻表达已见的同学也许能够在日后的职场从容应对上司的头脑风暴。因此,班会这种教育形式让我坚信:教育是正在发生的未来,而不仅仅是未来生活的预演。

在当下大家都在畅谈教育改革的时候,我更愿意回归教育的常规、常态,因为它们就在身边,最易改变。也许当我们和学生一起用心关注每一个平凡的细节的时候,这些平实的土壤里会滋养出更多的美丽的花。

背景介绍

知识系统化能力 篇4

一、制约图书情报系统的知识服务能力提升的若干障碍

1.基于图书情报系统的知识服务理念与制度层障碍。其一, 图书情报系统缺乏知识共享平台建设的文化共识。当前图书情报机构偏重于知识共享平台的硬件建设, 忽视对支撑知识共享的文化及价值观的软件环境建设, 这将阻碍共享平台的内部知识交流, 削弱知识共享平台效能。其二, 知识产权相关法规制度制约了图书情报机构运用数字化技术复制处理受著作权保护的作品的能力。知识产权系指智力劳动者通过创造性智力劳动形成的劳动成果, 以及由创造者对该成果及由此衍生出的无形资产所依法享有的权利。随着互联网数字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 数字化图书馆建设方兴未艾, 但知识产权问题成为横亘在数字图书资源加工、组织、传播与其价值实现过程中的首要障碍。《伯尔尼公约》第九条第一款规定, 作者享有批准对以任何方式与形式复制其作品的专有权;《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司法解释 (2000) 第二条规定, 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包括著作权法第三条规定的各类作品的数字化形式。扩大图书情报机构对于著作权人的作品的复制权的适用范围将有助于提升知识服务能力, 但运用数字化技术复制处理其作品的行为则受制于现行法律法规的限制。

2.基于图书情报系统的知识服务技术层障碍。其一, 当前图书情报机构在探索应用新技术以提升客户知识服务体验水平方面存在较高风险。以互联网及数字化技术为基础的第三代图书馆技术具有支持图书情报的开放式存取, 应用分布式信息存储技术, 并提供集成化检索服务的特点。但由于技术的不成熟性, 图书情报机构在应用此类技术时面临着以下风险:一是因数据不完整、不准确而造成的完整性风险, 此类风险主要与界面友好性设计、故障恢复程序、信息安全机制设计等问题相关;二是由信息组织架构设计不合理或信息系统架构与现实业务架构不兼容而造成的体系结构风险;三是影响客户获取数据或信息的获得性风险;四是因数据或信息存取不当而造成的存取风险, 主要与服务器所处物理环境、网络设施与设备运作状态等因素相关。其二, 当前图书情报机构缺乏推进知识协作技术在知识服务领域的应用的实质性进展。知识协作技术系指图书情报机构通过整合机构内外部知识资源的方式, 有效提升机构及其客户的知识组织、学习、利用和创新能力。图书情报机构的知识库采用基于Web1.0 技术的数据库开发组件, 在推进基于Web2.0 技术的知识服务用户的社交与科研协作工作方面缺乏有效进展, 从而制约客户以建立互动式关系为基础并展开以知识创新为目的的知识协作的能力。

3.基于图书情报系统知识服务客户层障碍。其一, 传统图书情报系统采用面向大规模客户的标准化知识服务模式, 这与当前知识服务客户的个性定制化服务需求趋势相背离。图书情报客户信息需求和信息行为的个性化趋势的根源在于社会化分工体系的日趋细致化和客户价值观的多元化, 使得图书情报客户从传统的纸质文献借阅方式向实时在线数字化文献借阅模式发展, 并且对于图书情报系统提出了更为丰富的增值服务要求[2]101。客户对图书情报系统提出了优化知识检索结果, 集成知识呈现界面, 提升专业化知识检索与分析能力等知识服务新内容。这要求图书情报系统切实把握客户的知识结构与信息需求的演化趋势, 并采取积极措施以提升诸如RFID、非关系数据库等现代图书情报技术的应用水平[3]27。其二, 当前图书情报系统在提供知识服务过程中未能有效满足客户的信息安全需求。面向客户的个性化信息服务的智能化进程正日趋加速, 由此衍生出来的个人隐私信息安全的保护问题也日益凸显。基于云端服务器的智能化信息服务需要以大量采集个人信息和对用户的基本信息和查询行为进行分析为前提, 并据此为图书情报需求方提供个性化定制式服务。故随着图书情报系统提供的个性化服务水平的提升, 个人隐私信息泄露的几率也随之升高。

二、基于图书情报系统的知识服务能力优化策略探析

1.革新基于图书情报系统的知识服务理念。优化知识服务理念是提升图书情报领域的知识服务能力的首要之义。具体而言, 图书情报工作者可从如下方面变革其知识服务理念。其一, 建立以目标客户群驱动的知识服务理念。以客户为目标的知识服务的关注焦点在于通过数据挖掘技术, 发现客户收集图书情报的目的和障碍, 并有针对性地给客户以解决方案。客户导向的知识服务的切入点是采集客户需求信息, 并将其需求信息与即有图书情报资源作性态与质量比对。通过后台计算系统对客户需求信息的析取与重构, 由图书情报服务系统为客户提供文献物理获取服务或给出解决客户问题的可行方案。其二, 建立以增进客户知识获取价值为目标的知识服务理念。图书情报服务系统不可拘泥于传统图书情报的存储、采编与管理功能, 须立足信息化视角, 重视信息获取与保障、信息组织与传播、信息分析与研究、知识发现与创新等知识服务能力的开发。图书情报服务系统可以利用其专业知识管理能力, 通过深度介入客户知识需求获取与创新的全过程, 以显著提升客户知识运用与创新效率。其三, 图书情报服务系统应当整合其知识服务功能, 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知识解决方案。知识服务的落脚点在于解决知识需求者的具体问题。知识经济时代特有的信息过载问题是制约客户的信息利用效率提升的主要障碍。客户缺乏充裕的时间与精力来获取并分析海量信息, 图书情报系统应当利用其系统自身强大计算能力, 协助客户分析并汲取有效信息, 增进客户在信息获取过程中的体验价值。

2.建立基于图书情报系统的知识服务开放平台。资源共享与开放合作是图书情报价值的有效实现路径。图书情报管理当局可以从如下方面着手建设基于图书情报系统的知识服务开放平台。其一, 图书情报管理当局应当以促进区域社会与经济发展为核心, 整合区域图书情报资源, 实现区域内的知识服务体系共享平台。图书情报是地区社会与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伴生性产物, 图书情报的价值实现必须以服务于本地社会与经济为前提[4]34。这要求图书情报管理当局依托地方科研院所与高校的优势图书情报资源, 通过资源整合、优势共享的方式, 打造支撑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知识高地。具体而言, 图书情报管理当局可组织区域性图书情报采购联盟, 集约采购资金, 降低贵重图书情报资料的重复采购率, 增进整个采购联盟的藏书规模。其二, 图书情报机构应积极实践开放存取模式, 降低图书情报开发成本, 提升其利用效率。开放存取模式系指运用数字化技术和网络化通信对传统订阅式出版模式进行改造, 以使得以任何方式接入网络的任何人都可以零成本地获取那些接受开放存取协议的图书情报的全文信息, 以提升科研与教育信息的利用效率, 降低科研人员的信息交互成本。考虑到图书情报机构拥有海量图书情报信息资源和良好的信息管理系统, 以图书情报机构为平台来完善开放存取系统, 将显著提升科研与教育工作者的知识分享与创新能力。图书情报机构在实践开放存取模式时, 应充分尊重原作者合法权益, 通过赋予原作者从各种“知识共享许可协议文本”中自由选择适合己方需求的许可协议类型, 以有效降低信息获取成本。

3.提升图书情报系统客户的知识服务体验水平。图书情报系统可从如下方面提升客户的知识服务体验水平。其一, 图书情报系统应当针对差异化客户类型开发信息分类定制服务。客户对其自身的信息需求内容及其特点的把握更为精准, 图书情报机构可赋权客户自行设定信息资源类型及其界面呈现形式。通过按信息需求类型对客户实施分类, 图书情报系统可预先对馆藏图书资源做知识服务前预处理, 形成若干知识服务模板。当客户提出知识服务需求时, 图书情报机构可迅速从服务模板中遴选较高匹配度的知识服务模板供给客户, 从而有效提升知识服务系统应对客户需求的反应速度。其二, 图书情报系统应开发知识智能代理 (Intelligent Agent, IA) 服务模式, 以降低客户信息自处理率, 提升其知识获取效率。部分客户在做知识检索时, 未必能清晰地表达其准确的知识需求类型, 而按预制格式提交分类表格的方式将降低客户知识获取效率。图书情报的智能代理服务系统可由客户端代理与服务器端的系统代理两层结构构成, 客户代理用于跟踪客户行为, 并将其访问时间线、网络节点、主题词等关键信息传递给服务器端系统代理, 由系统代理做后台运算处理后反馈给客户端, 从而实现图书情报系统与客户的实时互动。

参考文献

[1]陈少毅.论档案与图书资源知识服务的人本管理策略[J].兰台内外, 2010 (3) .

[2]穆颖丽.高校图书馆员的知识服务能力建设[J].图书馆, 2011 (5) .

[3]柳进成.试论图书情报事业在新时期的发展及创新[J].兰台世界, 2012 (8) .

知识系统化能力 篇5

教育: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4个特点

1.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个体在社会的生存需要。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4.在教育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活动。

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具有继承性、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影响、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不断探索并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学习教育学的意义:1.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增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自觉性。

2.有助于掌握教育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3.有助于了解教育历史,传承思想遗产。4.有助于了解教师职业及其工作环境。

《学记》是中国古代、世界上最早一篇专门著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苏格拉底“产婆术”/柏拉图“寓学习于游戏”/亚里士多德“教育遵循自然” 昆体良 西方最早教育理论著作《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培养),模仿-理论-练习三阶段。

培根首次把教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提出来

夸美纽斯 “教育学之父” 《大教学论》标志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称教师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最早提出并系统论述班级授课制,遵循人的自然发展,“泛智教育”,教学原则: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自觉性。卢梭 《爱弥儿》 倡导儿童本位和自然教育。康德 教育学作为课程在大学教授。裴斯泰洛齐 “教育史上小学各科教学法奠基人”“教育心理学化”自然主义教育,情感教育,爱的教育,第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付诸实践。洛克 “白板说”和绅士教育。赫尔巴特 “现代教育之父” 《普通教育学》出版标志规范教育学建立。提出“四阶段教学”明了-联想-系统-方法。他的学生齐勒五段教学 预备-提示-比较-总括-应用。

提出教育性教学原则,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知情意统一

杜威 《民主主义与教育》实用主义教育学,新三中心论“儿童(学生)、活动、经验”,主张在做中学,教育即生活,成长,经验的改造。学校即社会。提出五步教学法。

陶行知 人民教育家,师从杜威,主张生活教育理论。克鲁普斯卡娅 《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 最早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探讨教育问题。凯洛夫 《教育学》世界上第一部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 马卡连柯 《教育诗》《论共产主义教育》从事流浪儿和违法者,集体主义教育思想。杨贤江(李浩吾)《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教育学著作。赞可夫 《教学与发展》发展性教学理论和五条教学原则

布鲁纳 《教学过程》提出结构主义教学理论,倡导发现教学法

瓦根舍因 《范例教学原理》/皮亚杰 《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智力

苏霍姆林斯基 《给老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全面和谐教育思想,“活的教育学” 布鲁姆 《教育目标分类学》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

教育对人口再生产的作用(人口功能)

1.教育是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的手段之一(性别结构,文化,职业,城乡结构和人口迁移)2.改善人口质量,提高民族素质 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相互关系

1.生产力对教育具有制约作用(教育目的,课程设置,规模和速度,学校结构,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

2.教育对生产力具有促进作用(教育的经济功能)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2.再生产科学知识。

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相互关系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2.决定教育的领导权。3.决定受教育的权利4.影响部分教育内容。

教育的反作用(政治功能)1.培养合格公民和人才2.是舆论力量3.实现对受教育者的阶级和阶层的选拔,使原有社会政治关系的以延续和发展,或改变旧的社会政治关系

教育与文化的相互作用

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1.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2.内容的选择3.教学方法的使用

教育对文化的促进作用(文化功能)

1.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2.传播和交流文化3.选择(吸收和舍弃)和提升文化的作用4.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人的发展规律

1.个体发展的顺序性2.阶段性(少年期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不能一刀切3.不平衡性4.互补性5.个别差异性 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

1.遗传2.环境3.人的主观能动性4.学校教育(主导作用)

学校教育制度(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处于国民教育的核心和主体地位,体现一个国家国民教育制度的实质。教育制度的影响因素(建立国家学制的依据)

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2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4 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

1902年我国颁布第一个现代学制“壬寅学制”又称《钦定学堂章程》未实行 1904“癸卯学制”又称“奏定学堂章程”正式施行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1912 “壬子癸丑学制”第一次规定男女同校

1922 “壬戌学制”又称“新学制”或“六三三学制” 我国九年制义务教育学制年限划分采取多种形式并存。

我国义务教育包括小学和初中的教育,而基础教育包括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育。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义务性)、普及性(统一性)、免费性(公益性)

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着人才的质量和规格,对教育工作具有全程性的指导作用。教育方针是国家教育工作的基本政策和指导思想,包括教育工作的服务方向、教

育目的、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

教育目的的层次性包括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

作用:导向、激励和评价作用 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教育的培养要求。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教育目的是对所有教育者提出的,而培养目标是针对特定的培养对象提出的,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对象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制定培养目标需要考虑各学校学生的特点。教师的教学目标是微观层次的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基础。课程是为实现教育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的总合。宗教本位论: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

社会本位论:柏拉图、涂尔干、凯兴斯泰纳、孔德、巴格莱 个人本位论:卢梭、罗杰斯、福禄贝尔、裴斯泰洛齐 教育无目的论: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文化本位论:斯普朗格

生活本位论:斯宾塞“教育准备生活说”杜威“教育适应生活说” 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依据

1.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需要。3.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4.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实现教育目的的要求

1.强调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2.要求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3.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是实现的根本途径。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1.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2.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3.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4.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5.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创新教育是核心。德智体美劳动技术46 全面发展教育

德育(灵魂与统帅)智育(前提和支持)体育(物质基础)美育(动力)劳动技术(综合)课程

指课业和进程 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课程的作用

1.实现教育目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保证。2.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依据,是师生联系和交往的纽带。3.是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组织的确定的根据4国家检查和监督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综合课程-怀特海 活动课程(儿童中心课程)-杜威-“连带学习(喜恶)”

克伯屈-“附属学习(态度兴趣情感熏陶)”

学科中心课理论 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斯宾塞、布鲁纳

基本观点:主张教学内容以学科为中心,与不同学科对应设置课程,通过分科教学,使学生掌握各科教学的基本知识、技能、思想方法,从而形成学生的知识结构。

活动中心课程 即儿童中心课程或经验课程,代表杜威和克伯屈

基本特征:1.主张一切学习来自经验。2.主张学习必须和个人的特殊经验发生关系,教学必须从学习者已有的经验开始3.主张打破严格的科学界限,教师发挥协助作用。

社会中心课程即社会改造主义课程主张围绕重大社会问题来组织课程内容的理论。代表人物布拉梅尔德,金蒂斯、布厄迪 制约课程开发的因素:学生、社会和学科特征 1.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发展水平对课程发展的影响 3.学科特征影响课程的编制

课程目标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具有整体性、阶段性、持续性、层次性、递进性、时间性。

课程内容(课程的文本)主要表现为课程计划(教学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教科书)

课程计划包括课程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及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是指导和规定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课程标准的依据。

课程标准是国家依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某门学科的内容及其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包括前言,课程目标(核心内容),课程内容和实施建议。

课程标准的作用:是教材编写、教学活动、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对老师工作有直接指导意义,是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教科书编写的基本原则

1.按照不同学科的特点,体现科学性和思想性2.强调内容的基础性3.在保证科学的前提下,注意其实用性4.合理体现各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受教育者学习的心理顺序5.兼顾同一年级各科之间和同一学科各年级教材间的衔接。

课程评价是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通过系统地收集有关信息,采用各种定性、定量的方法,对课程的计划、实施、结果等有关问题作出价值判断并寻求改进途径的一种活动。

主要模式:目标评价模式(泰勒)目的游离评价模式(斯克里文)-实际效应,CIPP: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成果评价。

影响课程开发的因素:社会、知识、儿童。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发展水平;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课程开发模式

泰勒的目标模式四段论即泰勒原理——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计划

过程模式,斯腾豪斯《课程研究与开发理论》

情景模式,综合以上,劳顿“文化分析”理论。包括情境分析,目标描述,制定教学方案,阐明和实施,检查、反馈、评价和改进五个步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

基本理念:1.三维目标观,即教学的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2.综合课程观3.内容联系观,教学与生活相联系4.学习方式观,强调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自主性,合作性与创造性。5.发展评价观,重视学习的过程评价6.校本发展观,开发学校课程。核心理念:教育以人为本,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1.关注每一位学

生2.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绪体验3.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2.提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4.改善学生的生活方式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和考试制度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国家、地方、学校)

综合实践活动: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课程标准的制订:1.义务教育阶段体现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2.高中课程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选择性,并开设选修课程。

教材的编写 1.教材管理由“国编制”转变为“国审制”,教材呈现方式多样性。2.适当降低知识难度,大量引进现代信息。3.密切联系生活4.重视活动设计,鼓励学生探究创造5.尊重师生个性,给师生广阔发展空间。

学生观学生是发展的人、独特的人、有独立意义的人,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教师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督促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社区型的开放老师。教学行为强调尊重赞赏,帮助引导,反思与合作。

教学 :是在教育目的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特点:

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2.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方面活动组成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意义:1.教学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最有效的形式2.是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人才的基本途径。3.是学校工作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教学任务:形式教育,洛克,裴斯泰洛齐,重在发展学生智力,不注重实用意义,官能心理学。实质教育,赫尔巴特,斯宾塞,强调知识传授忽视智力能力的培养,联想主义心理学。我国现阶段教学任务: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是教学的首要任务2.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4.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认识的间接性,交往性,教育性,引导性,简捷性。

教学规律是指教学现象中客观存在的,具有必然性,稳定性,普遍性的联系,对教学活动具有制约,指导作用。

包括1.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规律即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发展性规律)二者关系: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能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3.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双边性规律)4.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育性规律),二者关系:相辅相成,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思想品德的提高为学习知识奠定基础,二者有机结合,不可脱离。

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1.激发学习动机2.领会知识(中心环节)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

教师教学工作包括五个基本环节: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备课的要求:1.做好三方面的工作,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和设计教法2.写好三个计划,学期教学的进度计划,课题计划,课时计划(即教案)。

上课(中心环节)基本标准:目标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达清晰,组织严密,气氛热烈,板书有序,态度从容。

课的类型:新授课,巩固课,技能课,检查课等,课的结构:组织明确,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等。

教学原则:直观性原则: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包括实物直观,模相直观和言语直观。要求1.要选择直观教具和教学手段2.直观教具的演示要与语言相结合3.要重视运用言语直观。

启发性原则:要求: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3.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4.发扬民主教学。循序渐进原则要求:1.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2.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3.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因材施教原则:要求:1.要坚持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2.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要求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科学性与教学性相结合的原则: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知识与德育相统一。要求:1.要确保教学的科学性2.要发掘教材和教学情境中蕴含的教育性因素,自觉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3.要把这些教育性因素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4.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思想品德素质。

量力性原则:又叫可接受原则,指教学活动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要求1.重视儿童的年龄特征2.了解学生发展的具体特征3.恰当地把握教学难度。

教学方法:1.探究-研讨法 兰本达 2.纲要图示教学法 沙塔洛夫3.暗示教学法(联想,情境,音乐)乔治 洛扎诺夫

非指导教学法 罗杰斯,以学生为中心,只重视态度。我国教学方法

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 读书指导法。p102 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演示法,参观法

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实践活动法。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发现法又称探索法,研究法,布鲁纳

教学方法选用依据:1.考虑教学方法本身特点和功能,灵活选择,综合运用。2.依据学科特点和学习内容选择3.依据教学目标4.依据学生特点5.依据现有多媒体特点。

教学组织形式 班级授课制 优越性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4.有利于学生多方面发展 设计教学法 克伯屈 道尔顿制 柏克赫斯特 p109 教学评价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通过一定的标准和手段,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给予价值上的判断,即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具有诊断作用,激励作用和调节作用。教学评价的种类p111.新型教学观p114.新课程背景下的改革115.感觉,知觉,注意。p122

影响遗忘的因素。1.学习材料的性质2.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的大小3.识记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4.识记的方法5.时间因素6.情绪和动机也影响着遗忘的过程。

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2.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5.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复习方法:1.及时复习。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3.做到分散与集中相结合4.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5.复习方法多样化6.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1.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力的大门3.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知识经验丰富想象力。4.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5.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问题的特征,迁移,定势,功能固着,原型启发,动机的强度。p140 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p146.奥苏伯尔成就动机的分类p149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p150 学习动机理论 行为主义的强化理论 巴甫洛夫和斯金纳 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 成就动机理论 麦克里兰和阿特金森,成败归因理论 维纳。自我效能感理论 班杜拉。

学习动机的培养1.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使学习动机的产生2.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3.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4.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感。

学习动机的激发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3.正确引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4.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学习迁移p156.促进措施:1.关注知识经验,完善认知结构2.选择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过程3.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

学习理论p166.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桑代克 尝试错误说,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认知学习理论: 苛勒的完型-顿悟学习理论,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奥苏泊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 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马斯洛和罗杰斯。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皮亚杰 影响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1.遗传与营养2.早期经验3.教育与教学4.社会实践5.主观努力 影响个体认知发展的因素

1.成熟2.练习和经验3.社会性经验4.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认知发展的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岁,2.前运算阶段2-7岁,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4.形式运算阶段。

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与教育 低级心理机能(动物进化结构),高级心理机能(历史发展结果)即符号系统为中介 心理发展观P188.情绪的分类:快乐、愤怒、恐惧、悲哀。情绪状态分类:心境,激情和应激 情绪理论

詹姆士-兰格理论:情绪的产生是植物性神经系统的产物,忽视了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控制作用。坎农-巴德理论 情绪产生的中心不在外周神经系统,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

阿诺德的评定-兴奋说 情绪的产生来源于大脑皮层对情境的评估1.刺激情境并不直接决定情绪的性质,情绪产生的过程是刺激情境-评估-情绪。2.情绪的产生是大脑皮层和皮下组织协同组织的结果,大脑皮层的兴奋是情绪行为的最重要的条件3.情绪产生的理论模式是,作为引起情绪的外界刺激作用于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通过内导神经,经丘脑传到大脑皮层,刺激情境在此得到评估,形成一种特殊的态度。

沙赫特的两因素情绪理论1.个体必须体验到高度的生理唤醒如心率加快2.个体必须对生理状态的变化进行认知性唤醒。

拉扎勒斯的认知-评价理论 情绪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初评价,次评价和再评价。

情绪的动机-分化理论 伊扎德

中学生常见情绪问题 忧郁、恐惧、孤独、愤怒,特点:爆发性和冲动性,不稳定性和两极性,外露性和内隐性,心境化和持久性

良好情绪的培养方法:1.敏锐觉察情绪2.平和接纳情绪状态3.有效表达情绪4.保持和创造快乐的情绪

学生情绪调节的指导1.教会学生形成适宜的情绪状态2.丰富学生的情绪体验3.培养学生正确看待问题4.学生情绪调节的方法:合理宣泄法,转移注意法,意志调节法,幽默法,补偿法

人格指人所具有的与他人相区别的独特而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具有稳定性,独特性,整体性,社会性和功能性特点。包括气质,性格,认知风格和自我调控P199等方面。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

1.生物遗传因素2.社会文化因素3.家庭因素4.学校教育因素5,个人主观因素 中学生良好人格的塑造

1.激发中学生自我教育意识2.进行人格素质的整合教育3.实施以提高文化素质为基本内容的综合素质教育4.强化情感陶冶与行为训练5.优化育人环境,协调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形成人格培养的正合力6.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7.建立健全良好人格培养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埃里克森的社会性发展阶段理论 八个阶段

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过渡性,闭锁性,社会性,动荡性

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压力产生的来源:1.躯体性压力源2.心理性压力源3.社会性压力源4.文化性压力源

网络成瘾的原因:1.网络自身的诱惑2.网络的相关法规不健全3.家庭环境影响4.上网者自身因素 治疗方法:心理干预1.强化干预(奖励惩罚)2.厌恶干预法3.转移注意力法4.替代,延迟满足法5.团体辅导法。

心理辅导的目标:学会调适和寻求发展。途径:1.开设以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为主的有关课程2.开设专门的心理辅导课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辅导的内容4.结合班级活动开展心理辅导教育5.开展面向个别学生的心理辅导或咨询6.开展小组辅导7.进行对学生家庭的心理辅导教育。

心理辅导内容:学习辅导,人格辅导,生活辅导,生涯辅导。主要方法:强化法

(表扬批评),系统脱敏法-沃尔普,认知疗法,来访者中心疗法,理性-情绪疗法-艾利斯

品德与道德的联系:

1.个人品德的内容来源于社会道德2.个体品德的形成依赖于社会道德3.道德和品德的直接根源不同,但它们的最终根源是相同的,它们都收到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

品德的心理结构:道德认识(核心),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中学生品德发展特点:1.伦理道德具有自律性,品德心理中自我意识成分明显(4个特点)2.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度

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外部条件1.家庭教养方式2.社会风气3.同伴群体 内部条件:1.认知失调2.态度定势3.道德认识 促进中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

1.有效的说服2.树立良好的榜样3.利用群体约定4.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5.价值辨析

一个观念成为个人道德价值观经历三个阶段:1.选择阶段2.赞赏阶段3.行动阶段

道德发展理论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1.自我中心阶段(2-5岁)2.权威阶段即他律期(5-8岁)3.可逆性阶段(8-10岁)4.公正阶段(10-12岁)教育价值1.重视提高学生道德判断能力2.不同年龄阶段儿童需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1.前习俗水平包括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和相对功利取向阶段9岁以下2.习俗水平包括寻求认可定向阶段和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3.后习俗阶段20岁后才出现包括社会契约定向阶段和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最高阶段)教育价值1.提倡民主化的道德教育2.遵循学生的道德发展规律3.尊重学生主体地位4.采用多样化的教育方式 德育

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社会的思想和道德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由政治教育(方向)、思想教育(基础)、法制教育(保障)和道德品质教育(核心)四个部分组成。

德育意义:1.是进行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2.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必要条件3.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保证。内容:1.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2.理想和传统教育3.集体主义教育4.劳动教育5.纪律和法制教育6.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 新时期德育发展的新主题 生命教育

意义1.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基本要求2.是社会环境发展变化的的迫切要求3.是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4.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职责5.是现代学校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途径1.学科教学中渗透2.专题教育中融合3.课外活动中实践4.教师培训是关键5.家庭、社会教育是扩展空间 生活教育 意义:1.学校教育重要组成部分2.家庭教育重要职责3,对个人发展有重要意义。途径方式:1.探究型活动方式2.交往型3.体验型4.创造型

生存教育

意义:1.适应全面发展教育目的的重要组成部分2.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生存观念3.有助于学生提高生存能力。途径:家庭教育为基础,学校教育为主干,社会教育为保障。专题式教育和渗透式教育。

安全教育 意义:1.可以提高学生自我保护能力2.是向社会普及安全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3.培养社会及专业的后备安全防范队伍

途径1.切实提高对学生安全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2.充分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3.突出重点、注意教育实效4.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的安全管理工作5.争取相关部门协作,整治校园周边环境,优化育人环境。

升学就业指导教育 意义:1.帮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个性特点,全面认识自己2.帮学生完成学业,了解社会分工的要求,选择合适的发展方向3.激励学生以新姿态继续学习,走向成功。可以做专题报告会,开展系列的主题教育等。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2.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

3.是组织学生的组织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影响的过程 4.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中学德育的原则

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要求:1.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2.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3.要把德育的理想性与现实性结合起来 疏导原则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

要求1.讲明道理,疏导思想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3.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要求:1.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2.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正确合理,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3.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坚定不移地贯彻到底,督促学生切实做到。

教育影响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进行教育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结合,协调一致。要求:1.要统一学校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2.要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争取家长和社会的配合,逐步形成以学校为中心的“三位一体” 德育网络。3.处理好链接工作,保持德育工作的经常性,制度化,连续性,系统性。

因材施教原则 要求:1.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2.根据学生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努力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3.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

知行统一原则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要求:1.加强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提高学生思想道德认识2.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3.对学生的评价和要求要坚持知行统一原则4.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依靠发扬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原则 要求:1.教育者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分析,客观地评价学生的有点和不足。2.教育者要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将学生思想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3.教育者要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能力,启发他们自觉思考,克服缺点,发扬优点。

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 要求:1.坚持正面教育原则2.坚持摆事实,讲

道理,以理服人3.建立健全学校规章制度和集体组织的公约,严格管理,认真执行。

中学德育途径1.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2.社会实践活动3.课外、校外活动4.共青团组织的活动5.校会班会时事政策的学习6.班主任工作 中学德育方法

说服教育法 要求1.有针对性2.有感染性3.讲究艺术性和科学性 榜样示范法 要求:1.选好学习的榜样2.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3.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

陶冶教育法,老师利用环境和自身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影响 要求:1.创设良好环境2.与启发说服相结合3.引导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

实践锻炼法 要求:1.坚持严格要求2.调动学生主动性3.注意检查和坚持

品德修养法即个人修养法 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自我反省,以实现思想转化及行为控制。品德评价法即奖惩法,公正合理,表扬为主,惩罚为辅,评比要发扬民主

班级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是学校进行教育和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埃拉斯莫斯

作用1.有利于促进学生相互学习与共同成长2,有利于学生社会化和个性化发展3,有利于提升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能力。群体功能:归属,认同,支持,塑造。班集体不是学生的简单集合,不会自发形成。是班级群体的高级形式,班集体的形成需要全班学生和班主任以及各科教师的共同努力。

班集体的发展阶段1.初建期的松散群体阶段2.形成期的合作群体阶段3.成熟期的集体阶段

基本特征;1.共同的奋斗目标和为实现这一目标而组成的共同活动2.健全的组织机构和健强的领导核心3.严格的组织纪律和健全的规章制度4.健康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5.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

班集体建设策略1.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2.确定班集体奋斗目标3.建立班集体领导核心4.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课堂气氛的营造策略

1,准确鉴定,分析课堂气氛是营造„的前提和基础2.时刻保持积极的情绪感染学生3.树立典型,利用榜样示范积极引导学生4.妥善处理矛盾冲突,建立良好师生,生生关系。

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置与矫正 1.制定适宜的教学计划2,帮助学生调整学习的认知结构3.给予精确尔严格的指导4.建立良好的教学秩序5.行为矫正与心理辅导6.协调同伴关系7.与家长合作。课外活动的意义

1.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社会化2.促使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个性化3.课外活动给学习增添乐趣4.课外活动有助于发挥学生特长。课外活动组织管理的要求

1.要有明确的目的2.活动内容要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化,富有吸引力3.发挥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并与教师的指导相结合。教师威信建立的途径

1.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2.培养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3.注重良好仪表,风度和行为习惯的养成4.给学生良好的第一印象5.做学生的朋友与知己。教学效能感对教师与学生的影响与作用

1.影响教师工作中的努力程度2.影响教师经验总结和进一步学习3.影响教师情绪。

罗森塔尔效应-期待效应。福勒和布朗提出教师成长三阶段:关注生存,情境,学生阶段。

教师成长与发展的方法:一是通过师范教育培养新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补充一是通过实践训练提高在职教师素养包括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2.开展微格教学3.进行专门训练4.反思教学经验。布鲁巴奇反思方法:反思日记,详细描述,交流讨论和行动研究。

教师心理健康标准1.能积极悦纳自我2.有良好教育水平认知3.热爱职业热爱学生4.具有积极而稳定的教育心境5.能控制各种情绪和情感6.和谐的教育人际关系7.能适应和改造教育环境。

影响教师心理健康因素:职业压力和职业倦怠

知识系统化能力 篇6

一、 把握基本线索,理清知识点间的纵向联系

基本线索是知识网络体系中的“经线”,它是由许许多多个因果相连的历史事实构成的知识链条。抓住了基本线索,既能帮助我们贯通历史的纵向联系,也能揭示历史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和阶段特征,实现统揽全局、纲举目张。

1. 历史线索中第一种是小线索,即单元内的归纳。可根据单元和课的标题、主题、核心内容,勾勒出历史事物发展变化的脉络。如针对必修三《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这一单元,可围绕“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演进”这一主题,制作如下知识线索演示图:

该线索流程图既可反映出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哪三个阶段(或层次),又可看出每个阶段倡导的核心思想。为了丰富这一流程图的内容,还可以在图上标明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先后出现过哪些政治派别、开展了哪些社会实践活动、对中国近代化有何重大贡献等,从而利用这一线索实现对本单元知识点的纵向归纳,增进对这一历程的整体把握。又如,针对必修二《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这一单元,可构建如下纵向线索图:

这一线索清晰地勾勒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历程和阶段特征。倘若把握了这条线索,遇到2009年江苏卷第6题和广东卷第7题就可轻易化解了。

2. 历史线索中第二种是大线索,跨若干个单元的归纳。可以将分布在不同模块、不同单元的因果相连的历史知识按照先后顺序进行整合,形成大跨度的纵向历史线索。如针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及地位变化”,可编制出如下线索:

春秋战国:产生,只是众多学派之一,没有受到格外重视→西汉: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汉武帝独尊儒术,成为正统思想→宋明:发展为理学,成为官方哲学→明清:受到冲击,仍居主导地位→维新变法:借用儒家思想宣传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禁止儒家思想传播→新文化运动:遭到批判,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这种跨多个单元的大线索有利于将分散的知识点联系起来形成对事物的整体认识,有利于增强知识的宏观把握能力。2009年广东卷第27题就是围绕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史、探索史这一线索,考查了多个单元相关的历史事件和政治纲领的。

二、 总括事物全局,把握知识点间的横向联系

新课程高中历史课本比传统的通史式课本内容跨度大、跳跃性强,同一历史事件的相关内容往往分散在三本必修课本里面,不少考生觉得历史知识比较乱、比较杂,难以统括全局。因此,在复习中我们要善于打破模块之间的界限,通过归纳和综合,搞清历史事物的横向联系,形成一种横向的网络结构。这在高三最后冲刺阶段的复习中显得尤为重要。

1. 对历史知识横向整合,一种是以阶段特征为轴,将某一时期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有关知识进行横向归纳,揭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例如明清时期的阶段特征是封建社会由盛转衰。具体特征表现为:政治上,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经济上,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但其发展受到严重阻碍;思想文化上,思想专制加强,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但正统思想仍占据统治地位;外交上,政策由开放转向闭关。掌握了明清时期的阶段特征及其知识点间的横向联系,不仅可以使我们明白明清之际三大进步思想家为什么会提出“反对君主专制”、“工商皆本”等主张,而且一旦遇到2009年福建文综卷第38题“李贽没能在历史上开拓出一条新路”这样类似的问题时,就可立刻让我们的思路活跃、视野开阔起来。

又如,复习必修三《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这一课时,要联系必修一《古代希腊民主政治》这一课,对两课的知识进行横向整合,认识到:希腊民主政治的繁荣和公民地位的提高,从而促使一些学者把研究主题开始从自然界转向“人”本身,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组织和伦理规范等。这也说明了一个国家的政治影响到思想文化。

2. 第二种知识的横向联系是将同一时期不同国家的历史进行联系整合,来揭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或相互影响。

如复习必修一《新中国外交中有关中美关系的变化》这一内容时,要与美国二战后的冷战政策和美苏争霸的有关知识进行联系。认识到: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发动冷战,对中国采取政治敌视、外交孤立政策,所以新中国初期采取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到了20 世纪70年代,由于美国在经济上陷入滞胀,军事上陷入越南战争的泥潭,外交上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因而与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2009年广东卷第29题“英美两国选举资格的变化及其原因”,就是以英美两国的选举资格这一主题,考查考生横向归纳整合知识的能力的。

三、 通过比较异同,搭建知识点间的类比联系

有许多历史事物、历史人物在其特征、实质、属性、现象、形式等方面有其相同、相似、相关、相反之处,学习中要把它们放到一起进行比较,区分其异同,分析其缘由,以形成对历史事物统一性与多样性的认识。

学习中我们进行比较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1. 从思维方向的角度来看,包括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的比较。

求同思维的比较即找出类比事物的共同点。如中国古代郡县制与行省制的影响有何共同之处;两次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形成的影响有何相似之处;二战后美国、德国的经济都得到快速的发展,它们发展的共同原因是什么等。2009年江苏卷第25题“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相同点”就是求同思维的比较题。

求异思维即找出比较的历史事件、人物的不同之处。如明朝内阁与西方内阁制度在产生的背景、运作方式、职权、作用等方面的不同点;辛亥革命与五四运动的不同点;凯恩斯主义与货币学派、供给学派的经济主张的不同之处;明清之际进步思想与西方启蒙思想在产生背景、思想主张、社会影响上的不同点等。2008年高考江苏卷第12题“孔子和苏格拉底两者思想的不同之处”即属于求异思维的比较题。

2. 从历史时空的角度可分为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

纵向比较即从时间序列出发,对不同时期的历史事物进行比较,找出其差异性、相近性,进而揭示其发展趋势和规律,如对国共两党两次合作的比较,进而得出“合则两利、斗则两害”的认识;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分不同阶段进行比较,从而得出新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并在国际舞台上日益发挥其重要作用的认识。

横向比较即历史事物所处阶段、背景相同或相似,通过比较找出它们的内在联系,如英、美、法、德四国建立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比较;20世纪30年代苏联与美国在社会环境、经济体制等方面差异性和相似性的比较等。

3. 从历史知识的结构来看,还可分为宏观和微观的比较。

宏观比较指站在历史整体的高度对不同历史现象进行贯通或高度的概括,如社会主义工业化与西方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比较;新旧中国对外开放的比较等。

微观比较是指对构成知识体系的要素或概念进行类比,寻找其差异性,如官僚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比较;旧民主主义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比较;特别行政区、民族自治区、经济特区的比较;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的比较等。通过对历史知识的比较,不仅可以更为透彻地理解历史现象间的差异性和相似性,同时也提升了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中运用比较法建立知识点间联系时要注意:(1)所选的对象要具有可比性。(2)不仅要关注两个史实间异同点的比较,还要关注造成这些异同点的原因,以及从这些异同点中可以得出怎样的历史结论和认识。(3)突出中外知识间的联系和比较,这是近年来新课程考试反映出来的一大趋势。

四、 运用史学范式,揭示知识点间的隐性联系

我们在建立整体知识结构时,要针对历史事物的具体特征,善于运用不同史学范式把各个知识重点贯穿起来,揭示它们之间的隐性联系,做到以论带史、史论结合。

例如我们用现代化范式梳理知识点时,要明确现代化的含义是指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演进,包含了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化、文化科学化、生活城市化等内容。进程包括中国和世界的现代化。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主要包括近代前期和新中国成立后两个时期的探索。仅就近代前期来看,主要推动力来自洋务运动(突出其在近代工业、近代军事、近代科技和近代教育方面取得的成就,认识到其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突出其在近代工业上的成就)、维新变法运动(突出其在思想解放上的成就)、辛亥革命(突出其在政治民主化上的成就,即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等)、新文化运动(突出其促进思想近代化,倡导民主、科学,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成就)等。从中,我们还可概括出中国近代前期的近代化重心历经了从经济→政治→思想的不断推进,这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明显不同。

又如我们用文明史范式整合知识点。文明史范式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相互作用、协调发展,共同推动着人类文明从低级走向高级。政治文明突出制度文明与制度创新,主要包括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一国两制、资产阶级代议制等)、政治现象(政治改革、治乱兴衰、统一与分裂、战争与和平、政党政治、法律文献等)、政治思想(治国思想、各阶级各派别的主张等)、政治人物等知识点,其中政治制度是政治文明的核心。物质文明一般从经济形态和生产方式的演进、经济制度(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经济现象(生产力、生产关系的表现形式)、经济政策、经济格局、经济思想(重商主义、重农抑商、工商皆本、自由主义、凯恩思主义等)、经济体制、人类生活的变迁特别是衣食住行等方面整理。精神文明一般从科技(中国古代的重大发明、三次科技革命等)、思想(中国古代的主流思想、启蒙思想、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文学、艺术、宗教等方面整理。从文明史角度整合知识点跨度较大、内容繁多,因此整理时要多视角归纳:一是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碰撞;二是不同类型文明的对比;三是影响文明发展的具体历史事件。

近年来,以新的史学范式的观念和思想主张为取向来考查历史知识的试题明显增多,仅2009年江苏卷就有多道试题出现,如第7题“对近代中国近代化的理解”,第14题“人类文明交往”,第22题“近现代婚姻观念变化”,第23题“英国代议制”等等。

知识系统化能力 篇7

一、制约图书情报系统的知识服务能力提升因素

(一) 知识服务技术水平较低, 具有较大的风险。

图书情报系统的开放式分布信息存储技术不够成熟, 容易出现信息资源不完整、开放服务平台故障等问题, 具有一定的技术风险。而系统业务架构不具有兼容的特性, 架构设计合理性不强, 也增大了读者获取知识资源的风险, 再加上知识协作技术的开发和利用处于初步阶段, 不利于图书情报系统、读者间的互动, 知识协作能力较低。

(二) 知识服务理念落后, 受到法律制度的约束。

近年来, 图书情报系统虽然获得了极大的发展, 但并没有构建相应的知识共享平台, 平台内部不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 其功能得不到发挥。图书情报机构利用数字技术对知识资源进行复制处理的过程中, 会因为现行法规政策对著作权的保护而无法执行, 知识产权问题严重阻碍着知识服务水平的提高。

(三) 读者层知识服务模式存在弊端, 信息安全性不高。

广大读者是图书情报系统的服务对象, 这同针对性的知识服务相背离, 服务模式有很大的漏洞。多元化知识服务是当前读者需求的发展方向, 要求图书情报系统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 传统的服务模式逐渐被淘汰。此外, 网络信息也存在一些安全隐患, 使得基于图书情报系统的知识服务安全性较低, 导致读者信息被泄露。

二、优化图书情报系统的知识服务能力的策略

(一) 加大知识服务开放平台的构建力度。

图书情报系统功能的发挥建立在开放合作和资源共享的前提下, 因此构建知识服务开放平台也是优化知识服务能力的重要手段。一方面可以将开放存储模式进行大范围的推广应用, 减少图书情报开发的费用投入, 最大限度地提高图书情报利用率。可以在开放存取系统的开发过程中, 以图书情报机构作为载体, 深入挖掘教育、科研工作人员的创新性和知识共享能力, 全面维护作者的合法权益, 让作者自由选择许可协议的种类, 使信息交互成本大大降低[3];另一方面, 还应注重对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 发挥图书情报管理机构的带头作用, 对该地区内各大高校、科研院所的图书情报资源进行高效的整合, 打造图书情报采购联盟, 增强采购效率, 确保知识服务共享平台能够覆盖到整个区域范围。

(二) 对知识服务理念进行更新。

更新知识服务理念是实现知识服务能力优化的关键所在, 在实践工作中要将知识服务理念的目标设定为提升读者知识获取价值, 融合现代信息化发展特点, 从发现和创新知识、研究和分析信息资源、传播和组织信息等角度入手, 重点开发知识服务能力, 最终达到提高读者创新、运用知识的效果。知识服务理念还应以目标读者为导向, 根据不同读者的需求, 提供多样化的解决方案。应广泛地采集读者的需求信息, 将需求信息同图书情报资源进行对比分析, 并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进一步的重构和提取, 制定相应的服务解决方案。

(三) 提高读者的知识服务体验水平。

图书情报系统在提高读者知识服务体验水平时, 必须要做到以下事项:1.研制开发智能化知识代理服务模式, 提高读者对知识的获取和处理效率。服务端、读者端代理是构成该模式的主要结构, 前者可以接收由后者跟踪读者时获取的关键词、网络节点及访问时间等数据信息, 并在系统代理运算操作下向读者端反馈, 增强了系统、读者二者间的互动性;2.提供个性化服务, 突出差异化的特点。系统应授予读者更大的自主选择权利, 让读者能够根据自身的需求对系统界面、资源类型进行选择和设置, 进而划分读者的类型, 完成知识服务的预处理工作, 建立典型的知识服务模块, 保证读者能够快速获得准确的信息资源。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 随着数字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进步, 为图书情报系统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在提高知识服务能力的过程中, 图书馆作为知识服务的主体, 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对知识服务的定义、原理和特点进行综合性的把握, 在此基础上优化图书馆的功能和作用, 逐步提升知识服务水平, 使广大的读者都能获得高质量的知识服务, 实现知识的共享, 满足读者的信息服务需求。

参考文献

[1]陈润平.基于模糊多属性决策方法的图书馆员职业能力评价模型研究[J].统计与管理, 2012 (03) :47-49.

[2]孙明, 闫俊霞, 彭炎.基于三角模糊数的高效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指标权重值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 2013 (11) :58.

[3]李丹.浅析图书情报领域知识服务能力[J].科技与企业, 2013 (06) :69-70.

[4]史海燕.基于知识发现的数字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 2014 (09) :146-147.

知识系统化能力 篇8

地处珠三角核心区域的广东省珠海市,近年来自主创新能力稳步提升[6],但同样面临创新能力不足、产业升级等压力。在建设 “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的大背景下,从专利、自主品牌维度探讨珠海创新优势领域、分析创新能力及其不足,是十分必要。当然,创新能力是多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为提升珠海创新能力,文中引入生态学理念,借鉴国内外学者、产业界的研究成果,构建了以创新文化为核心、创业栖息地为特色的珠海创新生态系统模型,从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角度提出了增强创新能力的建议。

1 专利申请情况分析

根据广东省知识产权局统计信息公报[7]及珠海市专利统计简报( 2015 年第1 期)[8],汇总得到珠海市2006—2014 年度专利申请情况,如表1 所示;珠三角9 城市2014 年度专利申请数据对比情况,如表2 所示。

注: 1发明专利人均申请量= 发明专利申请量 ÷ 年末常驻人口( 万) ,表示每万人申请的发明专利数量; 2各市年末常驻人口( 万) 取自广东省统计年鉴( 2014 年) ; 3佛山市数据不包括顺德地区。

从统计数据来看,珠海市2006 年来专利申请有以下特点:

( 1) 专利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专利年申请量由211 8 件增长到899 8 件,增长4. 5 倍。

( 2) 专利申请增速波动大,2006—2008 年度增长缓慢,而2009—2012 年度增长迅猛( 年均增长率在25% 以上) ,2013—2014 年度增速有所放缓。

( 3) 珠三角9 城市横向对比来看,珠海市申请量排名靠后,专利申请总量排名第8 ( 仅高于肇庆) ,发明专利排名第6,表明珠海创新体量不大。

( 4) 专利申请结构持续优化,发明专利申请和实用新型专利申请比重上升,外观设计专利申请比重逐年下降。2014 年,发明专利比重达到35. 3% ,几乎为外观设计专利的2 倍; 而发明与实用新型专利申请的比重达到35. 3% ( 位列第2) 。

( 5) 发明专利人均申请量大; 2014 年,珠海市每万人发明专利申请量达17. 2,仅次于深圳,位列第2。

总之,珠海专利申请量增长迅猛,创新能力得到提升; 而横向对比来看,专利申请总量相对较少,但专利结构最为合理,专利密度大,专利价值相对较高。这也进一步表明: 虽然从辖区面积、GDP、人口等指标来看珠海市总体规模小,但创新氛围好、质量高,符合其 “生态文明新特区、科学发展示范市”的定位,走了一条与其他城市不一样的特色发展道路。

2 珠海技术创新重点领域分析

国际专利分类法( International Patent Classification,简称IPC) 是目前通用的专利分类方法,共分八部、一百余大类; 通过地区专利IPC分布分析,可获得地区技术创新优势领域。由国家知识产权局系统检索了珠海市2000—2014 年的发明专利数据( 检索时间2015 年2 月14 日) ,共获得发明专利数据888 6 条,其IPC分布及申请人情况如表3、表4所示。

从数量超过200 件的IPC大类来看,珠海市技术优势领域相对集中,前11 大类共申请526 0 件,占总申请量的近60% ; 技术创新主要集中在: 1制冷、热领域( 包括F24、F25、F04 三大类) ,共计144 4 件,占总量的16. 2% ; 2 IT技术领域( 包括G06、A61、、G01 三大类) ,共计177 2 件,占总量的19. 9% ; 3 打印、复印耗材领域( 包括B41、G03 两大类) ,共计708 件; 4电气设备领域( 包括H01、H02 两大类) , 共计764 件; 5 医药领域( H04 类) ,共572 件。

从申请人角度即可看出,珠海市发明专利申请集中于大型企业,前10 名申请人共申请349 9 件,占总量的40% ; 其中格力系企业( 含珠海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珠海格力节能环保制冷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等) 更是一枝独秀,申请量达到224 8,占全市总量的25% ; 打印耗材企业( 珠海天威飞马打印耗材有限公司、珠海天威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珠海赛纳打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珠海艾派克微电子有限公司) 发明专利申请量达593 件,占全市总量的6. 7% ; IT类企业( 炬力集成电路设计有限公司、珠海市君天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珠海金山办公软件有限公司、珠海市魅族科技有限公司、东信和平智能卡股份有限公司) 申请发明专利608件,占全市总量的6. 8% 。

以上数据表明: 珠海市在空调制造、打印耗材、信息技术等领域技术雄厚,这也造就了珠海格力电器公司在空调领域的领军地位和珠海作为 “打印耗材”之都的地位; 然而珠海市创新活动主要集中于少数 “领头羊”企业( 如格力电器有限公司、天威飞马打印耗材有限公司等) ,而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专利申请量偏少、缺乏创新成果与活力,专利申请容易受到 “领头羊”企业得影响,这也不难解释珠海专利申请量增速出现波动的原因了。

3 商标( 自主品牌) 情况分析

创新能力不等同于技术、研发能力,技术成果最终需要商业化方可体现其价值,而商业化效果可通过商标这一知识产权衡量; 区域商标( 尤其是驰名商标、著名商标) 情况体现了创新知识的扩散、产业化及市场运作情况。为分析珠海市技术向生产力转化的能力,统计了珠海等9 市中国驰名商标、广东省著名商标情况。其中,中国驰名商标是在中国为相关公众广为知晓并享有较高声誉的商标,需经有权机关( 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商标评审委员会或人民法院) 依照法律程序认定; 广东省著名商标市广东省内具有较高市场信誉、为相关公众所熟知的注册商标,广东省工商行政管理局组织设立的广东省著名商标认定委员会负责广东省著名商标的认定和管理工作; 两者可作为评判品牌影响力的重要参考。

注: 数据采集自各市市政府或工商局相关通报( 截止2014 年) ; #表示未查询到相关数据。

就商标情况来看,珠海市仅有10 件中国驰名商标、90 件广东省著名商标,排名靠后,与深圳、广州差距明显。反映了珠海市整体品牌能力较弱,辖区企业品牌知名度较低,企业 “小而散”,与发展高新技术所需的规模经济不相适应,创新的市场化能力较弱。

4 构建良好创新生态系统,提升珠海创新能力

区域创新能力是诸多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为提升创新能力,学术界、产业界从创新体系、创新系统、创新网络、开放式创新等诸多领域开展了相关研究; 近年来,创新生态系统( innovation ecosystem) 概念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成为研究创新的新视角。

4. 1 创新生态系统的提出

2003 年美国PCAST ( President's Council of Advisors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 发布了两篇关于美国创新问题的研究报告,正式阐述了 “创新生态系统” ( Innovation Ecosystem)的理念; 报告指出国家技术及创新领导地位取决于富有生命力、动态的创新生态系统,创新生态系统是推动技术和经济发展必须的机构和人员的相互作用的动态系统,并提出了支撑美国创新生态系统健康发展的举措[7]。此后,关于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与实践不断涌现。

在创新生态系统概念的界定方面,Adner认为创新生态系统是将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企业,密切合作,将各个企业的创新成果整合成一套协调一直、面向客户的解决方案[8]。Luoma - aho等人指出创新生态系统是在一个生态环境中的长期或临时系统,它可以起到互动和交流作用,在这个生态环境中存在各种创新主体,它们在这个生态环境中相互交流,推动创新发展[9]。Sharke、Satish则提出创新生态系统是一个松散而互联的网络,每家公司围绕创新或创新平台而协同发展,并为生存和整体效益而相互依存[10]。而Russel等人则从系统组成的角度指出,创新生态系统是指由跨组织、政治、经济、环境和技术等个子系统组成,通过各子系统的互动,形成了一个有利于的创新氛围,从而摧毁和促进业务持续增长[11]。李万等人则提出,创新生态系统是指一个区间内各种创新群落之间及与创新环境之间,通过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的连接传导,形成共生竞合、动态演化的开放、复杂系统[12]。杨荣认为创新生态系统是一个由创新个体、创新组织和创新环境等要素组成的动态性开放系统[13]。赵放、曾国屏则在紧扣 “主体之间相互依赖”、 “主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将不同角度或层次创新生态系统的组织统一到一个 “中心———外围”的结构分析框架中,并指出了创新生态系统的层次性[14]。

由此可见,作为一个新兴研究领域与视角,创新生态系统的内涵、边界等问题尚未达成共识; 但多数研究者从生态学角度研究创新活动,把创新活动与生物群落进行类比,看作某种生命体,研究其有周边环境的关系,探索其生长、进化、衰退机理,并强调创新系统的多样性与适应性。因此,创新生态系统可以看作各个创新主体之间、主体与环境之间,传递物质、能量、信息、人力等资源,形成相共生共荣、相互制约具有生态系统特征的系统。

4. 2 创新生态系统的理论模型

生态学是一种考察、研究生态现象的学科,也是一种看待世界、理解对象、提出问题、解答问题、给出方案的方法论,可以扩充特定学科的研究视野。黄鲁成等人的研究表明: 创新系统具有生态系统的特征,以生态学方法研究创新系统是可行的[15,16]。

传统的创新研究,多以 “工程、机械”的角度研究 “输入”、“输出”问题,关注资源的配置及投入产出,创新要素间为静态、线性的关系。而创新生态系统则借助生态学的眼光去看待创新的历程,强调要素的生命特征、要素之间及要素与环境交互的动态性、开放性,从而探索创新系统良性运行的作用的机制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创新生态系统研究方兴未艾,对于创新生态系统的模型( 系统的结构及组成要素) ,目前亦有不同观点: Estrin认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创新生态系统,其构成应该包括两个层面: 核心层面( 由研究、开发、应用三大群落组成) 和影响力层面( 含文化、教育、政策、资金、领导力等因素) ,并提出了三大群落创新生态模型[17]。Bloom、Dees认为创新生态系统主要包括参与者和环境两个方面; 其中,擦浴者包括个体与组织,而环境则包括规范、市场和法律三个要素[18]。Smith、Kenneth认为创新生态系统包括流程、文化与能力[19]。Birol、Deniz则指出创新系统由集群、大学与车友的合作和创新文化[20]。美国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报告指出创新生态系统源于几个出色的组成部分: 发明家、科技人才和创业者; 积极进取的劳动力; 世界先进水平的研究性大学; 富有成效的研发机构; 充满活力的风险投资以及政府资助基础研究[7]。美国竞争力委员会也在其报告中强调,在未来25 年,必须为了创新而优化整个社会,在企业、政府、教育家和工人之间建立一种新的关系,形成一个21 世纪的创新生态系统,并提出了 “人才”、“投资”和 “基础设施”三个方面的目标[21]。

以上观点从均提及了创新生态系统的构成、有其合理性,但提出的创新生态系统模型仍不够完善,缺乏一般指导性。在借鉴这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了以创新文化为精神支撑、创新与创业交互推进的创新生态系统结构,如图1 所示。创新生态系统中,企业、高校与科研机构、政府、中介机构、创业团队为核心种群,根据项目、课题、关键技术攻关等需要,构成了一系列创新共生体、创业共生体。为了清楚起见,图中仅绘出了4 个共生体。

创新生态系统突出创新文化,创新文化成为系统的精神支撑。正如Wallner、Menrad指出,大多数已有的创新模型都包括了文化因素,但并不被视为变量因素; 而创新生态系统中,创新文化则应作为一个关键组成,开发系统范式的原理和创新文化的价值是一致的; 创新文化有利于创新主体之间的认同、联系与合作[22]。Mercan、Goktas认为文化可以解释创新生态系统中结构和制度因素不能解释的部分。因此,我们认为创新文化不能简单的作为背景因素,而应成为创新生态系统的精髓; 创新文化,除了作为系统生态因子外,应当渗透入每一个创新共生体,成为创新主体间的粘合剂与沟通导体,并融入各创新主体的DNA。

创新生态系统突出创业及创新创业的结合,创业共生体( 创业团队、初创企业) 类似于自然界中的饲养者( breeder) ,在技术和市场环境的迅速变化背景下,他们往往是创新的携带者,是保持创新生态系统活力与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系统中的创业共生体在一定环境下,可以成长、演化为稳健的创新共生体; 创新共生体在创新过程中,亦可衍生、分化出新的创业共生体。曾国屏等认为创新生态系统概念首先从美国受到高度重视有其必然性,并内在的将创新与创业相结合。美国在倡导创新生态过程中提出了 “创业美国”的理念,号召联邦政府和私人机构在美国大力推进创业的普遍性和成功,并在5 个领域推出了一系列鼓励创业者的政策。正是在创新与创业相结合的模式下,硅谷模式得以延续,中小企业迅速成长并造就了苹果、Facebook、Google、You Tube等世界级明星企业。

政府在创新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主要为释放创新优势与潜力,创造公平、开发的市场环境,而非单纯的资金投入、税收优惠等 “资金政策”。相对于市场化程度高的经济体,国内构建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各种尝试,往往会遇到市场准入制度和行政性垄断的限制。政府不直接参与创新活动,但它是协调创新生态系统内各主体关系的关键物种之一,还可以制定一系列与创新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等,营造有利于开展创新的外部环境,从而刺激各主体创新活动的开展。

高校和科研机构是众多知识、技术的供给者,它们不仅参与创新知识的开发、生产、传播和推广,也是知识创造及技术型劳动者的培育基地,兼具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的功能,是创新的源头。

以各类商会、行业协会、生产力促进中心、创业服务机构、知识产权交易机构、科技孵化器等为代表中介服务机构为创新生态系统各主体提供专业化、社会化的服务,是创新研发和创新成果转化的桥梁,在创新主体间关系协调、促进资源整合、加速创新成果转化、降低创新创业风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风险投资、创新基金、银行等金融投资机构是创新知识产生及其市场化所需资金的重要来源,可以有效弥补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自身资金有限的缺陷; 此外风险投资等机构在风险把控、项目管理、市场运作等方面有着较为丰富的经验,可以帮助企业得主体更好的开展创新活动。

生态系统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阳光、能量、水、空气等生态因子,同样创新生态系统也离不开基础设施、创新资源、创新政策、法律法规、人文环境等创新生态因子,它们构成了本系统中的 “非生物成分”,构成了创新所依赖的外部环境。

4. 3 珠海创新生态系统存在的问题

结合创新生态系统理论与模型,发现珠海市创新生态系统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在:

( 1)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够突出,需进一步加强创新主体地位

企业是创新生态系统最为重要的物种,提升其创新能力,对于繁荣创新生态系统尤为重要。通过专利及自主品牌分析可见,珠海市目前创新行为主要集中在格力电器公司、天威飞马公司等领军企业,大量的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相对不足; 以珠海市唯一产业链配套完整、上下游产业齐全的打印耗材业为例,目前珠海市共有打印耗材企业600 余家,除天威、塞纳等公司外,但大多数为简单的来料加工、代工企业,商业模式陈旧,自主创新能力差; 2012年整个珠海耗材行业累计产值仅为两百多亿元,反映了珠海耗材业 “大而不强,企业小而散”的问题。

产业化程度低、企业规模偏小、知名企业不多的现状,导致珠海对创新资源的聚集能力不足,需求力度不高,难以形成技术创新的聚集效应和衍生效应。调研发现数量众多的中小民营企业或研发能力薄弱,或担心创新风险高、得不偿失,创新积极性不高,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低

( 2) 中介机构规模不够大,风险投资力度有待进一步提升

由于企业总量不足,珠海在科技中介机构数量、服务人员及服务性收入方面,较为落后; 且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存在专业分工不强,服务的产业覆盖不全,不能充分满足企业科技创新的需要。以企业孵化器为例,珠海目前拥有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南方软件园、清华科技园( 珠海) 等5 家市级科技孵化器,然而孵化器的功能尚不完善,部分孵化器停留在出租厂房或办公楼的初级阶段,为在孵企业提供服务方面明显不足。风险投资方面,珠海现有规模也明显不足,创新型企业获得风险投资的难度也较大,政府在风险投资领域的引导作用不够明显。

( 3) 高校、科研机构的创新能力薄弱,产学研合作氛围不够浓厚

高校及科研机构是众多创新知识的源头,珠海高等教育事业起步较晚,但发展较为迅速; 目前,辖区共有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等10 所高等院校,在校生规模超过12 万,广东省内名列第2,仅次于广州。但从专利角度看,珠海高校累计申请发明专利仅59项,与企业联合申请的发明专利更是屈指可数( 2项) ,表明一方面珠海高校的科研、创新能力不足,另一方面校企科技创新合作水平低下。究其原因,珠海市辖区两所211 院校中山大学珠海校区、暨南大学珠海校区多为文科类专业,且均为分校区; 吉林大学珠海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等4 所本科院校为民办性质高校,其定位为教学型、应用型高校,且办学时间短,受体制、资金等问题困扰,对科研的重视程度不足、科技创新水平有待提高。

科研机构是科技创新中从事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研究的重要力量。依托具有影响力、较强科研实力的骨干企业,珠海市建有各级工程中心38 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珠海分支机构4家,初具规模; 然而横向比较来看,数量、质量仍然存在差异。

4. 4 创新生态系统下提升珠海市创新能力的建议

( 1) 发挥经济、科技政策的引导作用,使企业成为创新投入的主体; 通过科技保险、财税、金融等政策,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改变珠海科技投入少、占GDP比重偏低的窘境; 推动企业( 特别是重点发展领域大企业) 建立研发机构,整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相关力量,组建工程实验室、行业工程中心,构建创新联合体,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激发创新活力。

(2)激发高校、科研机构的创新力,做好产学研衔。鉴于珠海高教事业起步晚、层次低的现状,珠海市应适当增加对高校(含民办院校)科技创新的扶持力度,积极引入上述院校校本部的优秀科研团队、重点实验室等科技资源;辖区高校也应在开展教学工作的同时,加大校区合作、科研力度,做到扎根地方、服务地方,实现共赢。作为创新生态系统中的主要物种,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有必要改变以往“各自为政”的状况,形成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新局面;企业发挥直接面向市场、用户的优势,通过联合研发、委托研发、共建研究、人才共育等形式,建立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创新的战略伙伴关系,形成具有技术优势或市场优势的创新联合体,推动重大科研成果在珠海实现产业化。(3)加强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加速创新资源流动。珠海需强化政策支持和资金引导,壮大科技中介队伍,鼓励科技中介服务机构面向企业,为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提供专业化服务。同时,在重点领域建立政府部门指导的行业协会,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与纽带作用,促进行业创新联盟的形成,提升行业协会在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升级等方面的权威性及影响力。现有的孵化器应提高专业服务水平,为企业提供科技金融服务、科技中介服务、科技信息服务。此外,鼓励各类投资主体参与企业孵化器、加速器、大学科技园区等孵化机构建设,帮助辖区高校利用丰富的教育科研用地建设孵化器,吸引校本部的科技创新资源、人才汇集珠海。

与一般的生产经营活动相比,创新需消耗更多的资金,带来更多风险; 除银行等传统融资渠道,创新生态系统系统更需要风险投资、创业投资等新型资金来源,这也是美国硅谷成果的秘诀。珠海市应进一步发挥珠海红杉投资、招商银科等本地风险投资机构的能量,并积极寻求与境外财团合作。对于起步阶段的创新型企业,可由政府建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与创业投资机构的合作,引导、鼓励投资创业共生体。

知识系统化能力 篇9

一、把握“根基”, 夯实知识迁移教学的基础

“基础不牢, 地动山摇。”这句格言, 对于小学语文知识的学习, 同样具有很强的适用性, 教师在引领学生进行知识认知与教学过程中, 只有切实加强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应用技能, 才能有腾飞跃进发展的根基。对于小学语文知识迁移教学来说, 只有让学生具有较为厚实的语文基础, 对具体形象的事物积累了较多的感性认识基础, 才能更好地引领学生对新学知识进行逻辑推理, 才能引导他们构建出良好的抽象概括能力, 并促使他们对知识的抽象能力不断提升, 从而促使他们通过已经掌握的知识以科学的思维迁移到新知识体系当中, 促进对新知识的理解, 促使在教学过程中避免“填鸭”“灌输”“囫囵吞枣”与“死记硬背”等现象的发生, 从而大大提升对新知识的理解速度与深度, 大大增强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质量与效率。

例如, 教师引领学生对课文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归纳时, 可以从引入曾经教学过的方法入手, 示范性地引导学生把握“中心句子”, 抓住“引领句子”进行思维脉络的梳理, 让他们感知和体验到如大自然般的朴实“意境”和像行云流水般的“思维”, 从而在自己的大脑空间中构建出“中心主题”, 这种把握“根基”向外拓展的方法, 可以有效地夯实知识迁移教学的基础。

二、扭住“启发”, 增强知识迁移教学的内功

教育与教学实践活动表明, 传授学生知识固然非常重要, 但传授学生如何获取知识、如何以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去理解和认知知识的形成与构建过程, 则更为重要。由上可见, “思维启迪”和“智力启发”是教师引领学生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渠道与目标, 在引领学生进行课堂教学实践中, 只有不断加强思维启迪, 促使学生从中获得对知识的求知欲的探究欲, 才能更加有效地吸引他们的注意力集中于课堂教学, 促使课堂教学的参与度得到有效提高, 从而不断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与此同时, 还将有助于培育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有助于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提升语文素养。

例如, 在教学《“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中, 启发学生遇到任何问题切不可盲从草率, 应做到深思明辨, 促使他们得到心灵的启迪和触动, 切实从内心深处理解“汤姆爸爸的良苦用心”, 切实在内心烙下每时每刻、身处任何地方都要自觉遵守社会规则, 由此促使他们的思想受到强烈震撼, 在感知美国相关法律法规的全面、健全与完善之余, 深深地体验和敬佩人们行为的自觉。又如, 引领学生进行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练习六中的“想想做做”教学中, 启发学生实事求是、客观严谨、不以偏概全的探究与思维, 引导学生对学校或自身所处社区的绿化情况进行调查, 客观分析存在的不足, 并有针对性的可行的改进建议, 进而引导他们给校长或相关负责人写信, 为绿化建设工作积极献言献策。

三、扣住“通融”, 拓展知识迁移教学的外沿

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 综合两种或多种知识进行考究, 可以大大增强人的大脑皮层刺激, 对人的思维认知印记更为深刻, 特别是当他们相似因素越多之时, 引发他们产生知识迁移几率就越大, 对相关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就尤为深刻和透彻。而由此实验研究引发的教育教学研究表明, 在教学思维与教学实践活动中渗透“通融”思想、手段与策略, 可以大大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横向联系思考力, 促使学生从已知知识向未知知识的迁移。因此, 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在加强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培育过程中, 要加强不同知识点之间的通融, 从而拓展知识迁移教学的外沿, 增强知识迁移的质量与效果。

例如, 教师引领学生进行《水上飞机》教学之后, 学生对水上飞机主要功能、基本作用、性能与本领具有较为初步的了解, 然而他们对其了解还停留在表面上, 还有很多未知的东西, 比如其外形设计、其动力装置、其安全系数等等。对此, 教师可以引领他们对“空气动力学”“流线体阻力”“安全预警”等方面的知识进行课外自主式探究, 让他们学会查阅相关图书资料或通过互联网获取相关知识, 激发他们进行科学探究的热情, 增强他们爱科学的激情和学科学的兴趣, 还能培养他们动手操作的自动手能力, 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

综合以上,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知识梳理、概括与迁移非常重要, 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 有助于促使学生的智力得到有效开发, 促使他们的学习能力跃升到一个新的阶梯层次。每一位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 只有充分研究和利用好教材, 引领学生学会知识迁移, 才能更加真切地感受到语文世界丰富多彩与无穷魅力。

摘要:知识迁移教学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提升知识认知与应用层次。文章就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引入知识迁移教学方法进行探讨, 立足“把握‘根基’, 夯实知识迁移教学的基础”“扭住‘启发’, 增强知识迁移教学的内功”“扣住‘通融’, 拓展知识迁移教学的外沿”。

关键词:小学语文,知识迁移,能力培育,要点探讨

参考文献

[1]王高良.小学语文教学要重视知识的迁移和运用[J].教育教学研究, 2014 (2) .

[2]钱李玉.知识迁移与小学语文教学[J].新课程研究 (教师教育) , 2013 (11) .

迁移知识 提高能力 篇10

凡是有教育的地方就会有迁移, 从来不存在相互间不产生影响的学习。而且, 学生能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新的学习或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 也是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之一, 可以说, 迁移在学校教育教学中无所不在并发挥着重要作用。那么, 什么是迁移呢?所谓的迁移就是“在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和理解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对另一种情境中的技能、知识和理解的获得或态度形成的影响”。简单的说, 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利用所学的技能、知识等去解决问题。例如:学习一种外国语言, 有助于学习同一语系的第二、三种语言;学会弹手风琴、会一种弦乐器的琴手很容易掌握另一种弦乐器;会骑自行车的人较容易掌握骑摩托车的技术;飞行员利用模拟训练时习得的动作技能去学习驾驶真正的飞机, 解决实际飞行中的各种问题等。

怎样进行迁移, 才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呢?

一、确立明确、具体、现实的教学目标

在每个新的单元教学之前为学生确立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 如有可能让学生一起参与教学目标的制订, 并要学生了解某一阶段学习的具体目标。明确而具体的教学目标可以使学生对与学习目标有关的知识形成联想, 即有一个先行组织者, 会有利于迁移的发生。例如:在我讲述八年级的第三单元《我们的文化经济权利》时, 明确本单元的主题是编写《维权手册》。首先, 在认识学习相关法律知识和道德规范的基础上, 围绕受教育权、财产所有权、财产继承权、智力成果权等, 分组收集侵权表现。其次, 结合法律条款和维权范例, 整理出有效维权的途径和方法。再次, 查询能够给予维权帮助的机关、部门的地址和电话 (如消协等的地址、网址、投诉电话) , 为维护权益提供信息资料。最后模拟法庭、庭审展示, 提高学生的能力。

二、进行教学时, 应具体分析所要教授的内容适合何种迁移

在教学中, 要分析教材内容是易于产生共同要素的迁移还是原理、原则间的迁移。在要学习的新内容与已经学习的内容间有共同要素或成分的, 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这些要素进行学习。例如:我在讲《犯罪必受惩罚》这一课时, 我先回顾了违法行为的定义、类型, 指出刑事违法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大, 属于严重的违法行为, 也就是犯罪行为。从而很容易地讲清了什么行为是犯罪, 犯罪的性质等内容。

三、教学中应注意启发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概括总结

一方面, 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总结出概括化的原理, 培养和提高其概括总结的能力, 充分利用原理、原则的迁移;另一方面, 在讲解原理、原则时要举最大范围的例子, 枚举各种变式, 使学生正确把握内涵和外延;同时应结合原理、原则的具体运用情境进行讲解和学习, 使学生能脱离学习原理、原则的背景, 把握其实质并能在遇到该原理、原则适用的背景时, 准确运用原理、原则去学习新知识或者解决新问题, 即达到对原理、原则的去背景化, 以防止学生对某一原理、原则的理解和运用仅局限于习得该原理原则时的情况的情况。

知识系统化能力 篇11

关键词:学校 知识教学 教师帮助学生 知识向能力转化

一、现状分析

刚从学校毕业的学生来到社会上参加工作,会被许多人认为只是书呆子,没有实际的工作能力,不顶用,因而也常听说有些用人单位在录用新员工的时候,要求被招录人员提供相应工作经历的证明。当然这对于一个刚从学校毕业的学生来说显然是不公平的,但是从另一个方面也说明了学校教育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出了问题。

同时在学生层面目前也流行读书无用的言论,抛开有些学生因为存在比较功利的思想所发的一些牢骚不论,单就读书、学知识本身有用无用而言,读书无用、知识无用这个认识肯定是错误的!但是这个认识确实也是目前许多学生最朴素、最切身的感受。学生们在学校所学的知识也真是没有用!

笔者最近比较认真地调研了一下目前学校教与学方面的问题,发现我们许多教学专业课的老师在进行专业理论课教学的时候非常注重概念、定理、定律的讲解,注重物理过程的陈述。当然这肯定是非常重要的,这是课程教学的主体无可厚非,但是也十分缺乏将理论用于对实践指导的引领,缺乏一些与理论密切相关的技能的训练,致使学生对知识本身的认识、理解仅局限在了概念、定理、定律本身,所学知识只是一些彼此不相关的知识点,而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知识系统。大多数学生在学完专业的理论课程之后,与理论内容相关的能力一点也不具有,比如电子专业的学生,在学完了模电课程之后居然看不懂电路图!诚然有老师会认为,技能培训是实训课老师的事情,与理论教学的老师无关。这个理由也许是对的,不然现代职业教育怎么会提出了理实一体化教学这个新的教学理念呢?

可以想象,接受如此教学的学生从学校毕业后,就凭着在学校里学的这些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知识怎么去干工作?况且也没有哪一项实际的工作对知识的运用就如同查字典那样用时就翻一番就是使用,在工作中知识是转换成能力之后而被使用的。其实这就是学生认为读书无用、知识无用错误认识产生的原因了。

从上述学生认为读书无用、知识无用产生的这朴素的原因中寻找相应的责任者,笔者认为主要在学校,主要在教师,这是由学校办学理念发生了偏差,教师的教学方向发生了偏差造成的。因此为了使学校的教育教学真正做到教育为社会服务,教育为生产劳动服务,教育为学生的未来服务,学校应该端正办学的理念,教师应该明确教学的方向。

二、改变现状的建议

改变现状,笔者认为学校和教师都应该充分认识和做到如下三点:

1、摆正师生关系,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校、教师的教学活动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需求。学生的需求怎么知道呢?看看学生们都到职业院校读书来了,他们需求什么这不是很明显了吗!他们就是要在学校里在老师们的教育下学到一门学科应该掌握的专业的职业技术,使他们能够在毕业后走向社会时一处校门就具有从事某项工作的专业能力。

将专业知识转化成专业能力的途径,就是必须在教學理论课程的过程中始终不忘理论联系实际,要主动引导学生用所学理论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并培养学生把理论联系实际变成一种习惯。同时还要有专门的技能训练课程,以加强多学生的操作能力训练。理实一体化教学理念的提出和实施正是教师帮助学生达成知识向能力转换的有效方式,不过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案的前提,是要有相应的教学场所和相应的师资条件。

2、技能是通过反复的操练形成的,学校和教师都要对此有充分认识并采取切实措施让学生获得相应的专业能力,特别是让学生具有专业的操作技能,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呢?可以这样说,专业能力,专业操作技能的形成绝对不是仅靠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专业相关的理论知识能够解决的,这对于教师来讲,都会明白这是心理学研究中关于技能形成的一个最基本的原理。技能不是学来的而是通过反复地操练获得的,比如让学生完成书本作业,并通过对同类型习题的反复演算,学生会形成求解书本作业的技能,故要学生具有某一专业特定的专业操作能力其实也应该让学生反复地去实物操练,只有进行了持续的专业操作训练,学生才能真正做到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最终形成所从事专业的综合能力。目前学校教育轻视技能训练、教师只重视理论教学的现象比较普遍,这应该就是我们现行学校办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严重缺乏专业技能,专业能力最深刻的原因了。

改变有一个过程,但一切改变从我做起、从身边的点滴做起,从自己所教学的每一章课程做起,无论理论课还是技能课都开始有意识地让学生进行相关技能的操作,这是在尽到教师作为一个师者的责任。

3、为了国家的兴旺发达培养高技术素质的人才,教师也要相应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

职业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必然产物,培养懂知识有能力的技术性人才是职业教育的任务。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兴办职业教育以来,中职、高职教育已成体系,规模越来越大,办学也越来越规范,教学技术也越来越现代化,学习环境的改善对于学生是一个福音,但这也给我们从事教学的教师们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的教师必须与时俱进,既要踊跃学习使用先进的教学技术,也要及时掌握最新的专业技术,并努力把自己培养成既具有丰富理论知识,也具有娴熟操作技能的双师型教师,因为没有双师型的教师很难培养出双师型的学生,这也是达成教师在知识教学中能帮助学生实现知识向能力转化的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 35 号

[2]杨开城著.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设计的理论、方法与经验浅谈[J]. 教育技术通讯,2000.7

[3]冯忠良等著.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交汇知识网络考查数学能力 篇12

一、试题及其解题方法

题目:设两个向量, 其中λ, m, α为实数.若, 则的取值范围是 () .

(A) [-6, 1] (B) [4, 8]

(C) [-8, 1] (D) [-1, 6]

方法一:特例排除

解:由.令, 与λ+2=2m联立, 解得, , 代入λ2-cos2α=m+2sinα, 解得sinα=1 (成立) , 故排除 (B) 和 (D) ;再令, 与λ+2=2m联立, 解得.代入λ2-cos2α=m+2sinα, 解得 (不成立) , 故排除 (C) , 选 (A) .

方法二:构造函数

解:由, 得.消去λ, 得4m2-9m+2=- (sinα-1) 2, 而-4≤- (sinα-1) 2≤0, 即-4≤4m2-9m+2≤0, 解得.而, 得, 即.选 (A) .

方法三:构造不等式

解:设, 得λ=mt, 由, 得.考虑方程组.消去λ和m, 得, 即, 解得-6≤t≤1, 即.选 (A) .

方法四:数形结合

解:由得.设μ= (sinα-1) 2-2, 得-2≤μ≤2.则关于m和λ的方程λ2=m-μ在平面直角坐标系mOλ中表示的曲线是顶点为 (μ, 0) , 开口向右的动态抛物线.故方程组, 的解的几何意义就是直线λ=2m-2与动态抛物线λ2=m-μ (-2≤μ≤2) 的公共点 (m, λ) , 而则是所有这些公共点中的任意点与原点O所成直线的斜率.

如图, 从运动的观点看, 当抛物线λ2=m-μ的顶点 (μ, 0) 从点A (2, 0) 向左平移到点B (-2, 0) 时, 相应的抛物线λ2=m-2向左平移到抛物线λ2=m+2, 其过程经历了与直线λ=2m-2无公共点、有1个公共点、有2个公共点, 解方程组, 可得出直线λ=2m-2和抛物线λ2=m+2的公共点为C (2, 2) , .因此, 动态公共点的集合就是线段CD上所有点的集合, 设直线OC, OD的斜率分别为k1, k2得, 而k1=1, k2=-6, 得, 选 (A) .

二、交汇知识网络、考查数学能力的三个特征

1. 呈现简缩知识点的隐性表述。

该题涉及的知识以向量为依托, 看似单一平常, 但其中内含了除向量外的多种基础知识, 它们依不同的解题方法而呈现。方法一中有:方程组、二次方程、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式、正弦函数的值域;方法二中有:方程组、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式、正弦函数的值域、二次函数的性质、一元二次不等式、分式函数的限定定义域及值域;方法三中有:方程组、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式、正弦函数的值域、二次函数的性质、分式不等式;方法四中有:方程组、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式、正弦函数的值域、二次函数的性质、开口向右的抛物线、直线的斜率。这四种方法共涉及除向量外的10种基础知识, 每种方法至少涉及4种知识, 连同向量的坐标表示与共线向量, 每种方法至少涉及6种知识, 这些知识交织汇合在一起, 用3个变量λ, m, α以简缩的方式给出了隐性的表述。无论考生用哪种方法解题, 都需要具备化隐性为显性的能力, 仅在向量范围内是不好解决问题的。如方法一中, 取为特殊值后, 后续所用的知识与向量无关, 即不能用向量的知识验证该特殊值是否正确, 必须要经历用新知识点检验的过程, 从这一步骤起, 应用新知识和新技能确定解题新目标需要考生具有相应的能力, 这也是设计用特例法解选择题的新尝试, 它使对数学基础知识的考查达到了必要的深度。

2. 体现数学思想方法的综合和灵活运用。

方法一中运用了特殊与一般的思想、整体思想、方程思想, 其中一般问题特殊化处理是解答选择题常用的方法, 该题在如何选取特殊值时需要考生对四个选项进行整体思考, 一旦选定特殊值, 后续的工作主要是在方程思想的支配下求解。

方法二中运用了化归与转化思想、函数与方程思想, 其中化归与转化是贯穿解题思路的主线, 构造函数是实现主线的具体途径, 第一个函数为y=- (sinα-1) 2, 第二个函数为y=4m2-9m+2, 第三个函数为, 其中y就是目标变量.使我们看到该题内部的知识链条:, 这种化归与转化的思路一直转化到求sinα的范围而止, 从而逆回去可逐步求出范围的。

方法三中也运用了化归与转化思想、函数与方程思想, 与方法二所不同的是方法三采用的是先换元 (令) 后化归, 直接沟通t与α的关系, 最终通过解关于t的不等式而得结果。事实上从函数的角度统一看, 方法二与方法三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方法四中运用了数形结合思想、动态思想、函数与方程思想, 揭示数的几何意义是该方法的内涵, 其中, 解释和的几何意义是该方法的思维主线, 而引进函数μ= (sinα-1) 2-2的作用是为了确定动态抛物线的运动特征。

考查数学思想方法是高考数学科的一项基本要求, 结合数学知识考查数学思想方法, 能反映出考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是对考生潜能考查的有效途径。正是由于该题知识点的简缩隐性表述, 才使得考生必须具备较强的综合和灵活运用数学思想方法的能力, 能在由, 得到后, 依自己对该题的认识灵活选择恰当的数学思想方法综合求解。因此, 该题体现了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是对数学知识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和概括的考查。

3. 注重数学思维能力的核心立意。

按照心理学比较认同的看法, “能力”可理解为:对活动的顺利有效进行起直接、稳定的调控作用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在解答数学题这一特定的活动中, 数学思维能力的发挥是影响考生答题质量的重要方面, 也是高考对突出能力与学习潜能考查的要求, 因此, 该题以数学思维能力为核心确定其立意的立足点。从上面的四种解题方法来看, 该题涉及的数学思维能力主要有:发现关系能力、发现属性能力、数学转换能力、模式识别能力、数学变式能力、运算推理能力等。在每种方法相应的解题过程的相邻两个环节中, 从前一环节的入口到出口, 再到连接下一环节的入口处, 相应的能力要求是对考生能否顺利过关的重要检测标尺。同时, 这些能力在简缩知识点的隐性表述及数学思想方法的综合和灵活运用中, 也为考生依自己的能力特长提供了自由发挥的空间。

首先, 该题的四种解题方法都需要考生具有通过来发现三个变量λ, m, α之间关系的能力, 后继所需要的能力各有所不同。方法一通过观察、分析和比较采用了特例排除的方法, 对取特殊值后, λ, m, α的属性 (相应的数值) 是通过解方程 (组) 得到的, 由此才能确定某选项是否被排除。方法二需要考生具有通过消去λ (也可以消去m) 得到变式4m2-9m+2=- (sinα-1) 2的能力, 对该式的模式识别非常关键, 只有确定m的属性, 才能确定的属性。因此要进行转换:由方程4m2-9m+2=- (sinα-1) 2到构造函数, 再由函数y=- (sinα-1) 2的定义域到其值域, 即由函数y=4m2-9m+2的值域再到其定义域, 也即m的取值范围, 最终确定的取值范围。对考生的模式识别能力和转换能力有较高的要求。方法三在换元后如何发现t与α的关系是突破口, 其后需要的转换能力与方法二相同。方法四从解释几何意义入手, 需要考生具有得到变式λ2=m-[ (sinα-1) 2-2]的能力, 从而发现动态公共点的属性, 为求斜率的范围疏通道路。另外, 四种解题方法中的运算推理能力贯穿始终, 是求解该题最基本的能力。

上一篇:掌指关节骨性关节炎论文下一篇:数据传输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