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活动能力

2024-10-23

知识活动能力(精选12篇)

知识活动能力 篇1

知识作为人类认识世界的成果总结, 必然渗透到作为改造世界活动的人类社会各个领域和部门之中, 对于高校知识活动系统也是如此, 其教学、科研以及社会服务活动都是围绕着知识的创造、传播、和应用展开的, 知识以具体不同的形式体现在教师、学科专业、院 (系) 、研究中心等主体参与的知识活动中。[1]所谓普通高校知识活动能力, 就是高校在具有一定知识积累基础上, 高校人员在知识劳动过程中对知识的创造活动、传播活动和应用活动的能力, 是高校知识活动体系的效应。普通高校知识活动系统由三个子系统组成, 分别是知识创造、知识传播和知识应用子系统, 知识创造系统的活动主要促生高校的知识创造能力、知识传播系统主要促生高校的知识传播能力, 知识应用系统则主要促生高校的知识应用能力。但并不是说这三个系统只促生各自对应的能力, 就人类知识活动系统的全息结构特征而言, 人类知识活动系统的任何一个子系统的结构都大致包含人类知识活动系统结构的全部信息, 并且各个分系统除了以本身子系统为主之外, 又相互联系、支持, 都或多或少反映、包含其他子系统的信息, 根据这个理论, 我们可以得知高校的知识创造子系统以拥有知识创造能力为主, 也拥有知识传播和应用的能力;知识传播子系统拥有知识传播能力为主, 还拥有知识创造和应用的能力;知识应用子系统拥有知识应用能力为主, 还拥有知识创造和传播能力。

普通高校分类虽然是一项操作性和技术性很强的工作, 但是依然需要坚实的理论作为基础。根据知识活动系统理论, 任何机构都是人类知识活动系统的缩影, 部分具有整体的全部特征, 所以每一所普通高校都是人类知识活动系统的子系统, 同时每一所高校又都是由知识创造、知识传播和知识应用的二级子系统组成, 在整个知识劳动活动中围绕知识的创造、传播和应用开展, 具有知识创造、知识传播和知识应用的能力。高等学校的工作领域—-“高深学问”中有着由简单到复杂、由框架明晰到脉络不清的层级序列, 知识的类型、深度以及学习、获得和运用的手段都不相同, 在每一所高校中知识创造能力、知识传播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孰轻孰重, 各高校对这三种能力的比例和分配又是多少, 三种能力的比例和构成的相似和异同, 是否可以促生同一类型高校的形成或不同类型高校的划分呢?因此, 本文提出结合高校的基本职能, 以知识活动系统理论作为普通高校分类的理论基础, 把普通高校看成是人类知识活动系统的子系统, 并由知识创造子系统、知识传播子系统、知识应用子系统三个二级子系统所组成的有机体, 把这三个子系统运行中拥有的知识创造、知识传播、知识应用能力作为考察的侧重点, 从而提出基于知识活动能力为目标的普通高校分类。

一、基于知识活动能力的普通高校分类及指标体系构建

本分类指标体系是以知识活动系统理论为基础, 根据普通高校分类指标体系设置的基本原则, 在借鉴现有的大学分类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构建的指标体系, 见表1-1。

依据以上对高校知识活动能力的分析, 可以将高等学校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第一, 知识创造导向型高校。该类型高校在各种大学排行和分类中一般被称为研究型大学, 之所以命名为知识创造导向型并无对这类学校的知识传播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有弱化之意, 而是因为与其他高等学校相比, 知识创造能力更加突出, 而且在知识传播和知识应用方面的强势都得益于高校的知识创造能力, 以知识创造为内核拉动知识应用和知识传播协调发展。知识创造导向型高校是以知识创造为己任, 以学术发展为取向, 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类型高校所承担的科学责任和社会责任, 许多都是国家层面上的, 它们需要不断跟踪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前沿, 催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原创性成果, 以提升国家科技的核心竞争力。

第二, 知识应用导向型高校。之所以命名为知识应用导向型高校, 旨在强调这类高校立足行业和地方建设, 以知识应用为内核, 全面拉动知识创造和知识传播。知识应用导向型高校是以知识应用与社会发展为己任的。如果说国家把在高校的基础研究工作主要交给了知识创造导向型高校, 通过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布点来完成基础研究领域的布点;而量大面广的应用研究则主要由知识应用导向型高校来承担。当然, 知识创造导向型高校同样承担着一部分重大的应用研究项目。也可以这样认为, 知识创造导向型高校是“国家队”, 知识应用导向型高校主要是“地方军”。前者关注的是如何与世界一流大学“对话”, 如何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拥有更多的“发言权”, 通过杰出的科研成果嬴得世界的尊重, 并以知识创造和学术发展为己任;后者更多的是关注科研成果的社会应用以及为地方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2]

第三, 知识传播导向型高校。该类型高校以知识传播能力为内核, 在知识传播和教学的基础上, 根据自身能力适度发展知识创造和知识应用, 切实提高自身实力。知识传播导向型高校的使命是传承文化、传授知识、培养人才、培训技能, 使学生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劳动者, 以知识传授和学生发展为取向。长期以来高等教育属于精英教育的范畴, 接受高等教育是少数人的特权,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 受高等教育的权利范围在社会公众中逐步扩大, 每个公民都有接受高等教育, 学习科学技术文化知识的权利, 知识传播导向型高校满足了社会公众的这一需求。

在现代高等教育机构中, 不同类型的高校承担着不同的社会责任。知识创造导向型高校侧重于知识创造, 是国家知识创造体系的中坚力量, 是基础科学研究的主要承担者;知识应用导向型高校关注知识应用, 强调教学与科研并重;而知识传播导向型高校则是以知识的传播为己任。尽管所有的高校都要承担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职能, 但是不同类型的高校侧重点是有所不同的。

二、对辽宁省普通高校的分类

(一) 数据来源与说明

辽宁省实有普通高校79所, 由于各种原因辽宁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和鞍山高等职业专科学校的数据无从获得, 所以本实例研究的对象为除上述两所普通高校之外的77所辽宁省普通高校。根据基于知识活动能力的普通高校分类的指标体系中三级指标数据的特殊情况, 我们将其分为现时数据和累计数据, 指标是针对各种类型的高校, 为了加强指标对分类的效度, 特别是区分度的问题, 我们的指标也不能只面向国家级的数据, 这样一来没有国家级的很多高校就很难区分开, 所以我们在考虑国家级指标的同时把省级的相关指标都列入了其中, 国家级和省级指标在对知识活动能力贡献量强弱上有所不同, 所以不合并;因为辽宁教育统计年鉴里像经费方面和课题数等很多数据都是按照科技和人文社科两个方面列出的, 二者不可等同相加, 所以把指标体系进一步细化到科技和人文社科两个方面十分必要。本文以知识活动系统理论为基础, 根据基于知识活动能力的普通高校分类指标体系设置的基本原则, 并参考《辽宁省教育统计年鉴2007》《辽宁教育统计手册2007》《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与高校的服务策略》等相关书籍以及教育部、辽宁省教育厅、各学校网站等资料的基础上, 对基于知识活动能力的普通高校分类指标体系针对应用辽宁时进行了适当调整 (篇幅关系, 予以省略) , 以便更好输入数据进行下一步的分析。 (所有数据截止2007年5月)

(二) 分类指标及其处理

根据上文的指标体系, 我们最终进行分类的变量是普通高校的知识创造能力、知识传播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三个要素作为高校分类的依据。在本文中关于普通高校知识创造能力、知识传播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三个要素涉及到比较多的相关变量。这些变量之间重要性有所不同, 彼此间还有一定的相关关系, 因此我们希望利用这种相关关系来构造新的变量, 用为数较少的变量来反映原变量所提供的绝大部分信息, 通过对新变量的分析实现分类的目标。

主成分分析法[3]正是利用线性代数等有关理论, 通过构造原变量的适当的线性组合, 将原来多个指标降维成少数几个互相独立的新变量, 并使这几个新变量尽可能多的含有原变量的信息。由于普通高校知识创造能力、知识传播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的下级指标较多, 各指标对相应能力各方面状况的说明程度各不相同, 彼此之间又有一定的相关性。所以, 在基于知识活动能力的辽宁普通高校分类指标体系的基础上, 应用主成分分析法能够较理想地评价各普通高校的知识活动能力, 并分别计算出辽宁省77所普通高校知识创造能力、知识传播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的得分 (篇幅有限, 辽宁省77所普通高校知识创造能力、知识传播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得分表省略) 。

(三) 分类的实现

运用SPSS软件的聚类分析手段, 根据研究需要得到聚类图2-1, 可以将77个高校分成三大类。

第一, 知识创造导向型高校。该类型有两所高校, 即大连理工大学和东北大学, 这两所学校都为教育部直属普通高校, 系“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 在各种大学排行和分类中都被列为研究型大学, 从知识创造能力、知识传播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的数值上看, 两校具有明显的相似性, 并三项数值都明显大于其它高校。

第二, 知识应用导向型高校。该类型普通高校有15所 (根据聚类谱系图是12所, 由于各种原因, 本文实证分析部分未将大连医科大学、辽宁医学院、辽宁中医药大学这3所普通高校附属医院的相关数据合并统计, 如果将附属医院的相关数据都归于3所高校之下, 那么势必会划入知识应用导向型这一类型当中) , 这些高校都为部、省属重点院校, 而且都拥有博士点 (有的为共建博士点) , 大连海事大学、辽宁大学还是辽宁省另外2所“211工程”院校。虽然相对于知识创造导向型高校, 这些高校的知识应用能力数值还不够大, 但并不能泯灭它们的知识应用导向。

第三, 知识传播导向型高校。该类型普通高校有60所, 占辽宁省普通高校的绝大多数, 包括省、部属高校和市属高校;有普通本科院校, 也有高职和专科院校。

参考文献

[1]刘则渊.韩震.知识活动系统与大学知识管理[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2003. (6) :27.

[2]宣勇.大学组织结构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3]杨维权, 刘兰亭, 林鸿洲.多元统计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1.

知识活动能力 篇2

本卷共分为1大题50小题,作答时间为180分钟,总分100分,60分及格。

一、单项选择题(共50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

1.幼儿社会学习与发展目标可分为两大类()A.幼儿人际交往的学习与发展目标和幼儿行为规范的学习与发展目标 B.幼儿人际交往的学习与发展目标和幼儿社会适应的学习与发展目标 C.幼儿归属感的学习与发展目标和幼儿社会适应的学习与发展目标

2.我国幼儿教育的基本出发点是()。

A.对幼儿实施全面发展教育 B.对幼儿开展智力教育 C.保护幼儿健康成长 D.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

3.()原则是指创设幼儿园环境应考虑不同地区、不同条件园所的实际情况,做到因地制宜、勤俭办园。

A.开放性 B.发展适宜性 C.幼儿参与 D.经济性

4.()是教师观察、发现和指导儿童最经常、最自然、最容易的活动。A.餐饮活动 B.生活活动 C.盥洗活动 D.整理活动

5.选择教育内容的依据是()A.教材顺序

B.教学计划的安排

C.幼儿园的要求

D.幼儿的兴趣与水平

6.我国幼儿园通常不要求在学前阶段教孩子写字,这符合()。

A.独立自主性原则 B.发展适宜性原则 C.保教结合原则 D.综合性原则

7.,国家教委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中规定:“幼儿园是对3周岁以上学龄前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的机构。” A:1995年 B:1996年 C:1997年 D:1998年

8.学前教育学的创始人是哪位教育家?()A.夸美纽斯 B.卢梭 C.赫尔巴特 D.福禄贝尔

9.5-6岁男孩子的身高应该达到()A.95.1-106cm B.106.1-125.8cm C.125.8-130.1cm D.130.1-135.2cm

10.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A.指挥者 B.合作者 C.指导者 D.教育者

11.家园合作的方式()。

A.直接参与式与被动参与式 B.主动参与式与被动参与式 C.主动参与式与间接参与式 D.直接参与式与间接参与式

12.幼儿园小班人数一般为()。A.20人 B.25人 C.30人 D.35人

13.()是课程实施及教育目标落实的重要组成部分。A.游戏 B.环境创设 C.教学 D.目标

14.4-5岁幼儿能够在较热或较冷的户外环境中连续活动()A.半个小时左右 B.一个小时左右 C.两个小时左右 D.两个半小时左右

15.家园合作的原则是()A.平等原则、尊重原则、合作原则、共同参与原则 B.平等原则、尊重原则、责任分担、共同参与原则 C.平等原则、尊重原则、合作原则、互惠原则 D.平等原则、尊重原则、责任分担、互惠原则

16.某幼儿园老师针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提供了不同难度的操作材料,这遵循了()。A.整体性原则 B.因材施教原则 C.活动性原则 D.直观性原则

17.请找出下列作品中表现技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幅是。A:《向日葵》 B:《风景》 C:《星月夜》 D:《日出·印象》

18.布鲁姆认为,()是智力发展的最高点。A.13岁 B.15岁 C.17岁 D.19岁

19.我不在犯罪现场。如果我在,那么我没有犯罪。如果我犯了罪,那么一定是我神志不清。以下哪一项与上述论证最相似? A:我只吃鸡或鱼或鸭。如果我没吃鸡,那么一定吃鱼或鸭。如果我没吃鸭,那么一定吃鱼 B:我从不说谎,如果我说了,那么一定是被迫的。如果我被迫说了谎,那么责任不在我 C:我没借你的书。如果我借了,我不会把书弄破。如果我把书弄破了,那是我不小心 D:她每天按时完成作业。如果她没完成作业,那么,她不会睡觉。如果她睡觉了,那一定是她完成了作业

20.幼儿园不同年龄段班级的人数应为()A.小班30 中班35 大班40 B.小班25 中班30 大班35 C.小班20 中班25 大班30

21.下列有关世界著名建筑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泰姬陵位于泰国.是世界著名的纪念性建筑。有“泰国的珍珠”之称

B:吴哥窟古迹位于柬埔寨。是世界著名的佛教建筑。现在柬埔寨的国旗上就绘有吴哥窟的造型 C:敦煌莫高窟又称千佛洞,位于甘肃省.莫高窟是集建筑、绘画、雕塑于一体的立体艺术,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之一 D:圣彼得大教堂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堂。位于梵蒂冈。教堂内有许多世界著名的雕像和浮雕,艺术价值极高

22.《指南》共有_个学习和发展目标,_条教育建议。()A.30、64 B.30、72 C.32、87 D.32、72

23.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和教育改革的原点是。A:家庭教育 B:教师培训 C:课外活动 D:课堂教学

24.()是一种很危险的症状,如果患者未能得到及时的救治,可以致命。A.烫伤 B.中暑 C.休克 D.切割伤

25.家园合作的原则是()A.平等原则、尊重原则、合作原则、共同参与原则 B.平等原则、尊重原则、责任分担、共同参与原则 C.平等原则、尊重原则、合作原则、互惠原则 D.平等原则、尊重原则、责任分担、互惠原则

26.儿童心理发展潜能的主要标志是()。A.最近发展区的大小 B.潜伏期的长短 C.最佳期的性质 D.敏感期的特点

27.4—5岁幼儿能快跑()A.10米 B.15米 C.20米 D.25米

28.活动法是一种以幼儿的()为主的教学方法。A.自由活动 B.操作活动 C.实践活动 D.交流活动

29.上课时,教师对幼儿的坐姿要求应是()A.昂首挺胸 B.双脚并拢 C.把手放背后 D.坐稳且端正

30.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中发展起来的。A.想象 B.读书 C.写字 D.运用

31.幼儿艺术活动的能力是在大胆表现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A.认识水平B.情感体验 C.创造思维 D.审美经验

32.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儿童在每个年龄阶段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A.个别的心理特征 B.典型的心理特征 C.所有的心理特征 D.笼统的心理特征

33.()是幼儿园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了解教育的适宜性、有效性,调整和改进工作,促进每一个幼儿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A.教育目标 B.教育过程 C.教育结果 D.教育评价

34.1903年中国第一个幼儿园社会教育机构在()创立 A.武昌 B.北京 C.上海 D.广州

35.幼儿寝室每天紫外线消毒()A.15分钟 B.20分钟 C.25分钟 D.30分钟

36.以下哪项中的书法家不属于“楷书四大家”? A:赵孟頫 B:欧阳询 C:颜真卿 D:黄庭坚

37.4-5岁幼儿能连续行走()公里左右。A.2 B.1.5 C.1 D.2.5

38.《指南》中幼儿科学探究的目标包括三个维度。()A.情感态度、方法能力和知识经验。B.知识经验、思考猜测和观察探索。C.方法能力、观察探究和知识经验。

39.与菜花相宜的食物有()A.猪肝 B.黑木耳 C.牛肉 D.鸡肉

40.从社会性发展的角度看,()是社会化程度较高的游戏。A.平行游戏 B.单独游戏 C.旁观游戏 D.合作游戏

41.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原则是()诸方面的教育应相互渗透,有机结合。A.德、智、体、美 B.体、智、德、美 C.智、体、德、美 D.德、智、美、体

42.尊重,爱护幼儿,严禁虐待、歧视、体罚和变相体罚、侮辱幼儿人格等损害幼儿()的行为

A.身心健康 B.身体健康 C.心理健康 D.思想健康

43.艺术是人类()的重要形式。

A.感受美发现美景色美 B.欣赏美接触美发现美 C.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 D.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

44.宋代《清明上河图》的作者是。A:张择端 B:顾闳中 C:顾恺之 D:阎立本

45.教师对新的教育内容从头到尾的示范,这种示范形式属于()。A.分解示范 B.部分示范 C.不同方向示范 D.完整示范

46.自20世纪以来,随着世界范围内经济研究的不断深入和经济活动的不断拓展,对资本这一概念在使用中产生了不同理解。一种是继续把“资本”作为政治经济学中的一个阶级属性概念,用来研究资本主义的运动;另一种是把资本作为商品经济学中的一个自然属性概念,即单纯的经济概念,用来研究“货币生出更多的货币”这一客观经济规律。后者称为现代资本概念。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20世纪的“资本”这一概念是指。A:不断拓展的政治经济学概念

B:阶级属性概念让位于单纯的经济概念 C:世界范围内的现代资本概念 D:阶级属性概念与自然属性概念

47.世界名画《自由引导人民》的作者是。A:大卫 B:安格尔 C:德拉克洛瓦 D:布歇

48.创造者。”这说明教师职业劳动的过程具有。A:时代性 B:随机性 C:无规律性 D:创造性

49.在社会领域,幼儿有自己的好朋友,也喜欢结交新朋友,有问题愿意向别人请教,有高兴的或有趣的事愿意与大家分享的年龄阶段是()A.2~3岁 B.3~4岁 C.4~5岁 D.5~6岁

情感·知识·能力 篇3

铃声刚响,学生已经分两组对坐,中间的书桌后两位主持人准备就绪,电视也切到了准备好的PPT的画面。两位主持人诵读了开场白,全体默哀、对挽联,表达对朱光亚先生辞世的哀悼;接着是先生的生平介绍,以及两幕情景剧表演(一、我要回去;二、我爱你,我更爱我的祖国)和诗歌朗诵;最后是核物理知识问答及讲解环节。不觉间,下课铃声已响,作为观众,我感触颇深。整个班会组织有序,流程清晰,学生广泛参与。最重要的是它让我感受到班会向学生传达的三个关键词:情感、知识、能力。

都说90后的孩子是橡皮人,意指他们情感缺乏,拘泥“小我”的时候多,胸怀天下的时候少。其实,每一个学生都是一把等待点燃的火炬,如果通过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感同身受,情感的流淌就有可能水到渠成。班会的作用就在于通过大量的相关主题信息创设情境。如此次班会通过诗歌、讨论、话剧等手段的运用将信息的呈现变得自然、亲切、富有美感;使得学生对主题的接纳也渐进、有铺陈。因此,就创设情境、激发情感而言,班会的作用无法替代。同时,班会也是坦陈学生情感的舞台。下面的观众、老师会发现就同一事件,不同学生的情感底色截然不同。如在为朱光亚先生的默哀环节,大部分学生肃立致哀,但即便是在静默的氛围中还是有几个学生会偷笑。这里并没有苛责的意思,毕竟学生从沸腾的课间走进缅怀的情境也才不过十分钟的过渡时间,但是对于这些孩子,场感的缺乏和不能敞开心扉去体会却是我们可以和学生后续沟通的地方。

另外,班会可以通过主观的选题将一些学生日常生活之外的话题引入学生的视野,比如纪念朱光亚校友的班会可以谈人生的选择,价值观;新近发生的“归真堂”事件可以引发学生思考人类在大千世界中扮演的角色和担当的责任。虽然每一个班会的情感基调都各不相同,但异中求同的是让学生体会“真善美”,丰沛情感,敞开胸怀。

说到“知识”,学生对新知的渴求也可以通过班会的形式得到意外的补充。7班的主题班会本来是以情感为主线,但亮点之一在于设计了核能知识问答和原子弹、氢弹爆炸原理的讲解部分。对于台下的一群理科生,课堂所学的物理知识可以和深奥的核物理原理彼此印证,参与同学的成就感油然而生。同时,班会上的知识也是对课堂的延伸和拓展,特别是看到这些新知由同班同学风度自然的流畅讲述,见贤思齐的心思也许会触动好些学生的心灵。当然,班会的开展甚至可以完全采用知识竞答的形式,就某一领域的内容“集中轰炸”,不管是古典诗词还是名曲赏鉴,班会都可以另辟蹊径,以重在参与的轻松氛围帮助学生啃开人类知识的坚果。

而班会中,学生能力的高下呈现则贯穿在整个班会进程中。7班的这次班會,令人难忘的是学生语言的丰沛和准确。看到很多学生能够在公众的场合泰然的传情达意,我不禁心生敬佩,不仅遥问自己当年是否也有这些少年的风采。人们说“语言是思想的外衣。”给自己的思想穿一件得体的衣服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事。通过班会锤炼语言,是班会赋予学生的意外之喜。同时,语言承载的是思想的内涵。一个缺乏思考深度,缺少信息储备的学生很难在众人瞩目的场景下侃侃而谈。学生会看到班会上展现的“台下读书功”,见识到别人的思考力、洞察力,反照自己,也许会有所触动。同时,班会上展现的“思考和语言”是对未来生活的准备:那个讲解核弹爆破原理的同学今后也许会自如的应对公司的新产品发布会;那两个需要随时调动现场氛围的主持人也许可以在今后主持会议的时候把握会场氛围;那些能够有效参与讨论,即刻表达已见的同学也许能够在日后的职场从容应对上司的头脑风暴。因此,班会这种教育形式让我坚信:教育是正在发生的未来,而不仅仅是未来生活的预演。

在当下大家都在畅谈教育改革的时候,我更愿意回归教育的常规、常态,因为它们就在身边,最易改变。也许当我们和学生一起用心关注每一个平凡的细节的时候,这些平实的土壤里会滋养出更多的美丽的花。

背景介绍

知识活动能力 篇4

▲关于把握知识体系的理念

一、关于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

1.吃透教材所占的地位和作用, 知识的整体结构、主要线索, 纵横联系, 把握好知识点、形成知识链、构成知识网;

2.吃透教材的编写意图、知识体系, 重组加工教学内容, 把握住教材的重点、难点、训练点;

3.吃透教材中适应多层次的需求内涵, 把握住教学的深度、广度和密度;

4.吃透教材中的育人因素, 把握住知识目标、情感目标、德育目标、能力目标;

5.吃透素质教育对课堂教学的要求, 把握住知识的停靠点, 解决“会学”问题;把握住情感激发点, 解决“乐学”问题;把握住思维展开点, 解决“学会”问题。

二、关于教学思想理念

1.情境创设中愉悦学习;2.在问题解决中理解学习;3.在合作交流中体验学习;4.在实践活动中应用学习;5.在媒体的运用中联想学习。

三、关于操作方法

1.理论学习与课堂教学结合;2.训练的内容要理解和运用结合;3.训练的时间要分散 (平时) 和集中 (暑假) 结合;4.训练的过程要做到体验和感悟结合;5.训练的结果要积累和升华结合。

▲关于知识体系的理解

【数学、物理、化学学科】

一、基础性知识的剖析

(一) 概念

1.概念中重点词语的咬文嚼字;2.概念的正反辨析;3.概念层次的划定;4.概念的对比 (易混的概念对比、新旧概念对比、对立概念的对比、类似概念对比) ;5.概念的应用。

(二) 命题 (公式、定理、法则、性质)

1.注意公式的引入;2.注意公式的推导;3.注意公式的变式;4.注意公式的特例;5.注意公式的几何解释;6.注意公式的成立条件;7.注意公式的联想。

(三) 解题

1.解题的格式要求;2.不同题型的解题方法。是非题;选择题;填空题;求解题;求证题;作图题;综合题 (拆、分、转、想、掘) 。

(四) 实践探究

二、重点知识的拓展

1.明确重点知识的地位和作用;2.现行教学内容与前后相关教学内容的融通;3.重点知识专题化应用 (包括知识体系和训练体系) 。

三、整体性知识的链接

1.摆出知识点、寻找知识链、编织知识网;2.分散、零碎的知识通过归纳疏理达到条理化、系统化、整体化;3.构造整体知识结构图表。

【语文学科】

一、基础知识 (积累与运用)

1.字音、字形、词语、成语;2.写规范字;3.修改常用语语病: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重复累赘、前后矛盾;4.名著阅读;5.语言运用;6.提炼信息;7.古诗文背诵、默写。

二、阅读教学

(一) 总体把握

1.词语理解;2.文意把握;3.信息筛选;4.内容探究;5.写法揣摩;6.分析比较;7.综合理解;8.能力开放。

(二) 具体要求

1.阅读简单的说明文;2.阅读简单的议论文;3.阅读记叙文;4.阅读文言文。

三、作文

1.选题;2.确定文章的内容和中心;3.构思成文;4.写下水文。

四、具体训练内容

1.根据给定的文章, 自己设计5-8道阅读题目;2.根据所给的材料, 自己写一篇作文;3.把期末统考中我校学生作文最好的一篇进行批改。

【英语学科】

一、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的技能

二、语言知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句型、交际功能、话题的讨论等

三、解题方法与技巧

1.听力题解题方法与技巧;2.单项选择解题方法与技巧;3.完形填空解题方法与技巧;4.阅读理解解题方法与技巧;5.任务型阅读解题方法与技巧;6.交际用语解题方法与技巧;7.阅读表达解题方法与技巧;8.书面表达解题方法与技巧。

▲关于各学科课内外习题挖掘的总体要求

一、课内例题的闪亮点

二、课外经典题目的示范点

三、重点问题的专题点

四、创新题目的思维点

五、中考题目的监控点

典型范例列举:典型范例包括知识类和应用类。数、理、化侧重于前者, 而语文和外语则侧重于后者。

范例1:关于物理学科的概念对比

一、概念本质属性被现象掩盖

例如, 热传递现象中究竟传递的是温度还是热量?物体间发生热传递时给学生留下的表面认识是:一个物体温度降低, 另一个物体温度升高, 最后达到温度相同, 表面上看是物体间发生了温度传递。要认识现象的本质, 需要经过充分的分析、理解才能认识到, 这种强烈的表面印象抑制了学生对热传递本质属性的认识。

又如, 对于光和光线,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诸如“这里光线太暗”之类的说法, 显然是用光线代替了光, 在理解“光线是表示光束及其方向的直线”时产生迷惑, 片面认为光线就是光。

二、概念形式相似或意义相近

物理概念中, 有相当多概念与其他一些概念形式上相似, 更多的是意义上的相近, 对这些相似概念区分不清, 就会造成理解的混乱。例如液体压强计算公式p=ρgh, 浮力计算公式F=ρgv排;物体的相互作用力与物体受到的平衡力;功率与机械效率;惯性与惯性定律;汽化与升华;电动机与发电机;音调与音色等。

三、概念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有一些概念尽管物理含义不同, 但在同一类问题或现象中有着密切的联系, 有的学生由于头脑中没有完整的物理情境, 对它们的物理意义理解不透, 容易将它们之间的关系简单化, 不了解它们在本质上的区别, 就会混淆不清。例如, 对于温度、热量、内能这三个概念, 有些学生常认为:热的物体热量多, 内能也大;相同温度的水, 质量越大热量越多等;还有如重力与压力、压力与压强、功与功率、电功与电热等, 都常常产生混淆。

四、在运用中比较

把易混概念运用于某些具体情况中, 常常能获得生动的、直观形象的感受, 使概念之间的区别更鲜明。例如:热量和温度, 学生往往认为热量是一种物质、温度是热量的强度、热量和温度成比例、热传递中是温度被转移等等。教学过程中运用“概念冲突”来促进学生概念的转化, 提供一些实例和需要学生解决的问题, 学生用个人的理解和解释这些实例往往会产生矛盾, 只有运用科学的物理概念才能解决“冲突”, 解释这些现象。再进一步运用“概念发展”深化物理概念的理解, 教学中鼓励学生讨论, 并充分暴露自己的观点, 使自己的观点和认识进一步发展, 同时在和其他同学的观点、教师的科学概念之间的讨论和交流中使自己不正确观点得到转化。

五、对立概念的对比

熔化和凝固现象

1.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现象叫熔化。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现象叫凝固。

2.物质在熔化过程中要吸热, 在凝固过程中要放热。

3.晶体在熔化时要吸热, 但物质的温度不变。非晶体在熔化时要吸热, 物质的温度不断升高。同样熔化了的晶体在凝固时要放热, 但物质的温度不变。熔化了的非晶体在凝固时要放热, 物质的温度不断降低。

4.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是:晶体有一定的熔点, 非晶体没有。

5.理解教材中“晶体的熔化图像”与“晶体的凝固图像”。

范例2:化学学科的概念对比

一、易混的概念对比

二、对立概念的对比

三、类似概念对比

范例3:数学学科命题的相关内容

命题 (公式、定理、法则、性质)

一、注意公式的引入

例:公元前572~公元前492年, 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毕达哥拉斯, 他在一次朋友家做客时, 发现朋友家用砖铺成的地面中用了直角三角形三边的某种数量关系, 请同学们一起来观察图中的地面, 你能发现什么呢?

猜想: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b, 斜边长为c, 那么a2+b2=c2。

全世界许多国家的数学家以及数学爱好者都曾为勾股定理的证明付出过努力, 作出过贡献, 这使得这一定理至今已有几百种不同的证法.请同学们努力思考, 证明你的猜想!

二、注意公式的推导

这就是说:积的算术平方根, 等于积中各因式的算术平方根的积。

注:a, b必须都是非负数, 上式才能成立。在本章中, 如果没有特别说明, 所有字母都表示正数。

三、注意公式的变式

例:原公式:a2+b2=c2。

四、注意公式的特例

例:使用“勾股定理”的前提必须在直角三角形中。

五、注意公式的几何解释

例:如∣x∣=3, 离开原点的距离等于3个单位;

∣x∣<3, 离开原点的距离小于3个单位;

∣x∣>3, 离开原点的距离大于3个单位。

六、注意公式的成立条件

例:b2-4ac叫做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根的判别式。

公式的成立条件:

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 (a≠0) 。

当b2-4acΔ>0时, 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当b2-4acΔ=0时, 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当b2-4acΔ<0时, 没有实数根.

七、注意公式的联想

例:由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根的判别式b2-4ac, 联想到二次函数与x轴的交点问题。

范例4:课内外习题挖掘

一、课内习题的闪亮点

〖聚合型〗

例:如下图, 从C地看A、B两地的视角∠C时锐角, 从C地到A、B两地的距离相等。A到路段BC的距离AD与B到路段AC的距离BE相等吗?为什么? (P1046)

〖发散型〗

原题 (人教版数学教材八年级下册133页15题) , 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 点E是边BC的中点, ∠AEF=90°, EF交正方形外角的平分线CF于F。求证AE=EF。

改编1:在正方形ABCD中, 一直角三角板的直角顶点M在直线AB上, 直角边经过点D, 另一直角边与∠ABC的外角平分线BF交于N, NP⊥AE于点P。

1.如图1, 当点M在线段AB上时, 求证:AD=BM+NP;

2.如图2, 当点M在AB的延长线上时, AD与BM、NP之间又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请直接写出你的猜想, 不需要证明;

3.如图3, 当点M在BA的延长线上时, 直角边MQ交BF的反向延长线于N时, NP⊥AE于P, 连结PC, 若PC=5, 正方形面积为16, 求B点到MD的距离。

由书上的一道习题中的特殊点的位置为基础, 进行发散, 使点不在线段的中点上, 而是在直线的任意点上, 并且由几何问题变化为函数问题, 起到裂变的作用。

二、重点问题的专题点

浮力问题的专题点:

例:一个冰块漂浮在水面上, 冰全部熔化成水后, 水面的升降情况怎样? (以这个问题为背景, 变化条件可以进行专题汇编。)

变式一:一块冰里面有一气泡, 并漂浮在水面上, 当冰完全熔化成水后液面的变化情况是怎样的?为什么?

变式二:一块冰里面有一块小石子, 并漂浮在水面上, 当冰完全熔化成水后液面的变化情况是怎样的?为什么?

变式三:一块石头外面结有一层冰, 当把它放水中后沉底, 若冰完全熔化成水后, 液面的变化情况怎样?

链接一:从行驶的轮船上向水中丢入一铁块, 液面的变化情况怎样?

链接二:从行驶的轮船上向水中丢入一木块, 液面的变化情况怎样?

链接三:从行驶的轮船上向水中倒出一些水, 液面的变化情况怎样?

三、创新问题的思维点

1.创编的背景和载体

原题:人教版三年制数学教材八年级下册100页第7题如图。A'B'∥BA, B'C∥CB, C'A'∥AC, ∠ABC与∠B'有什么关系?

线段AB'与线段AC'呢?

2.创编过程

第一问是利用两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拼出三个平行四边形的过程, 或者是过三角形的三个顶点, 分别作对边的平行线, 三条平行线的交点即为所求的三个顶点。其中还隐含着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第二问主要引导学生, 学会判断在坐标平面内的任意三点组构成的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 此题已知中把∠ABC设计为90°, 这样也可以利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做题。第三问主要利用动点运动过程中, 所产生的两个相似的直角三角形, 利用相似中的正A斜X, 找出等量关系从而解得t值。

3.创编题目的特点

(1) 考查内容全面性:创编题目中涉及到的知识点, 包括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判定, 勾股定理逆定理, 相似中的正A斜X,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包含知识点全面, 但连接紧密。

(2) 知识综合创新性:创编题目虽然涉及到的知识点较多, 但在解题过程中, 知识点的内在联系紧密、合理, 使得解题过程更有条理。

(3) 对学生的启发性:把前后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 对学生学习有指导性, 和方向性多解问题是中考的重点内容, 锻炼学生分析问题, 全面考虑问题的习惯。

4.创编题目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有三点A (-1, 0) 、B (0, -2) 、C (4, 0) ,

(1) 是否存在一点P使以A、B、C、P四点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若存在求出P点坐标;

(2) 把你得到的P点坐标顺次连接, 形成了什么图形?并求出此图形的面积;

(3) 若点M从A点向B点匀速运动, 点N从C点向A点匀速运动。速度均为1cm/s。求t为何值时为直角三角形?

范例5:英语的应用活动

阅读表达解题方法与技巧

阅读表达分 (A) (B) 两题。是一种新题型, (A) 通过一篇短文完成表格, 难度一般不大, 但本题特别要注意书写, 很多学生容易忽略这点, 要注意观察表格里的书写格式, 并与其一致。例如:2008年哈尔滨中考试卷第七题阅读表达 (本题共10分)

(A) 阅读短文, 根据短文内容完成表格, 每空一词。 (本题共5分, 每空1分)

答案:86。根据原文第一句中的decide to do来判断, decide to do等于make a decision, 因此答案为decision 87。此题比较简单, 答案在原文很容易找到。shops88。quick 89。要注意观察表格里的书写格式, 并与其一致。注意大小写。Cause 90。using (B) 是考查学生们在层次上的表达, 定位在写应用文, 具体要求学生们会写下列内容:书信 (电邮) 、通知、日记、广告、海报、天气预报、自我介绍 (发言稿) 、明信片、便条、启事 (失物招领) 。答此题时, 特别注重不同内容的应用文格式及习惯表达法, 要写出具备应用文的特点、可读性强, 不少于5句话、知识表达准确、所给中、英文信息点都要涵盖, 否则是不符合要求的。

(B) 根据所给中英文信息完成应用文。 (本题共5分)

假如你叫葛春, 你的英国朋友Johnson在四川抗震救灾中做志愿者。请根据他的来信内容写一封回信, 感谢他为灾区所做的一切。要求至少写出五句话。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时一定要仔细阅读所给中英文信息, 此题中的“感谢他为灾区所做的一切”可作为第一个答题点。英文信息中的“How are you getting on with your study?”以及“What will you do to help?”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所在。

参考答案:Dear Johnson,

范例6:语文学科关于编写阅读文章有关题目的训练

学校把2008年高考的一篇阅读段落发给每位教师, 要求教师按照训练方案中的要求自行设计题目。下面是苏红梅老师所设计的相关题目。

阅读文本

马樱花

季羡林

曾经有很长的一段时间, 我孤零零一个人住在一个很深的大院子里。从外面走进去, 越走越静, 自己的脚步声越听越清楚, 仿佛从闹市走向深山。等到脚步声成为空谷足音的时候, 我住的地方就到了。

院子不小, 都是方砖铺地, 三面有走廊。天井里遮满了树枝, 走到下面, 浓荫匝地, 清凉蔽体。从房子的气势来看, 从梁柱的粗细来看, 依稀还可以看出当年的富贵气象。等到我住进去的时候, 富贵气象早已成为陈迹, 但是阴森凄苦的气氛却是原封未动。再加上走廊上陈列的那一些汉代的石棺石椁, 古代的刻着篆字和隶字的石碑, 我一走回这个院子里, 就仿佛进入了古墓。这样的气氛同我当时的心情是相适应的, 我一向又不相信有什么鬼神, 所以我住在这里, 也还处之泰然。

我是不是也有孤寂之感呢?应该说是有的。当时正是“万家墨面没蒿莱”的时代, 北京城一片黑暗。白天在学校里的时候, 同青年同学在一起, 从他们那蓬蓬勃勃的斗争意志和生命活力里, 还可以汲取一些力量和快乐。精神十分振奋。但是, 一到晚上, 我仿佛遗世而独立。没有一点活气。寂寞像毒蛇似的偷偷地袭来, 折磨着我, 使我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有一天, 在傍晚的时候, 我从外面一走进那个院子, 蓦地闻到一股似浓似淡的香气。我抬头一看, 原来是遮满院子的马樱花开花了。我站在树下, 仰头观望:细碎的叶子密密地搭成了一座天棚, 天棚上面是一层粉红色的细丝般的花瓣, 远处望去, 就像是绿云层上浮上了一团团的红雾。香气洒满了整个院子, 洒满了我的全身。

花开有香气是常有的事, 但是, 在这样的时候和地方, 有这样的花和香, 我就觉得很不寻常, 甚至有感激的心情了。从此, 我就爱上了马樱花, 把它当成了自己的知心朋友。

可惜不久我就搬出了那个院子, 同那些可爱的马樱花告别了。

时间也过得真快, 才一转眼的工夫, 已经过去了13年。这13年里, 我看了、学习了很多新东西, 走了很多新地方, 当然也看了很多美妙动人的奇花异草。然而使我深深地怀念的却是那些平凡的马樱花。我是多么想见到它们呀!

最近几年来, 北京的马樱花似乎多起来了。公园里, 马路旁边, 都可以看到新栽种的马樱花。给首都增添了绚丽与芬芳。我十分高兴, 仿佛是见了久别重逢的老友。但是, 我却隐隐约约地感觉到, 这些马樱花同我回忆中的那些很不相同。它们不同之处究竟何在呢?

我最初确实是有些困惑, 后来, 我扩大了我回忆的范围, 把当时所有同我有关的事物都包括在里面。不管我是怎样喜欢院子里那些马樱花, 回忆的范围一扩大, 同它们联系在一起的不是黄昏, 就是夜雨, 否则就是迷离凄苦的梦境。我好像是在那些可爱的马樱花上面从来没有见到哪怕是一点点阳光。

然而, 今天的马樱花, 却仿佛总是在光天化日之下。即使是在深夜里, 我看到的马樱花也仿佛总是生气勃勃, 同浴在阳光里一样。它们仿佛想同灯光竞赛, 同明月争辉。同我回忆里那些马樱花比起来, 一个是照相的底片, 一个是洗好的照片;一个是影, 一个是光。影中的马樱花也许是值得留恋的, 但是光中的马樱花不是更可爱吗?

我从此就爱上了这光中的马樱花, 我也爱藏在我心中的这一个光与影的对比。

我愿意马樱花永远在这光中含笑怒放。

阅读题目的设计:

题目1:文章开头两段极力渲染我所住的环境气氛的作用是什么?

题目设计的内容思考:考查与文章内容相关的整体感知, 内容探究。

题目答案:烘托我当时心情的孤寂和时代的恐怖, 同时也为“马樱花”出场铺设了背景。

题目2:文章题为:“马樱花”而前三段却一字未提, 作者这样安排文章的用意是什么?

题目设计的内容思考: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把握及写法的探究感悟。

题目答案:正因前面对我生活环境及心情的描写, 才能突出马樱花对我的重要, 它成了我生活中的朋友, 给了我信心和勇气, 是我生活中的阳光。

题目3:赏析下列句子加点词的用法:

(1) 香气洒满了整个院子, 洒满了我的全身; (2) 一个是照相的底片, 一个是洗好的照片。

题目设计的内容思考:考查对文中生动形象的词语的理解与赏析。

题目答案: (1) “洒”把无形的花香写成了有形的液体, 一个“洒”字可见马樱花在当时恐怖的社会中给作者带来的安慰; (2) 作者把不同时期的花分别比喻成“底片”、“照片”, 说明作者在享受今天幸福生活的同时没有忘记过去的苦难。

题目4:同是马樱花, 作者为什么说现在的花同记忆中的不同呢?

题目设计的内容思考:在理解文章内容基础上, 通过信息筛选, 进行分析比较。

题目答案:因为记忆中的马樱花饱含黑暗生活中的一切苦难, 而现在的马樱花沐浴在阳光下, 是幸福生活的写照。

题目5:通读全文, 理解画横线句子的含义。

题目设计的内容思考:通过句子理解进而把握文意。

题目答案:爱光中的花, 说明作者是一个向往光明和谐美好生活的人;也爱光与影的对比, 说明作者不忘过去生活的苦难, 也深知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会被加珍惜。

题目6:你喜欢影中的花还是光中的花, 你生活中有这种体验吗?请结合自己的感受谈谈?

题目设计的内容思考:能力开放性试题, 考查学生在阅读欣赏作品时, 有怎样的情感体验, 能否从作品中获得启示。

题目答案提示:我喜欢哪种花 (1分) 、结合实际谈 (1分) 、喜欢的原因 (1分) 。

范例7:关于重点知识的拓展和整体性知识的链接

知识活动能力 篇5

动考试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共27题,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 1 个事最符合题意)

1、让3岁左右的幼儿跨过前面的一条线,他往往踏在线上了,这是因为。A:距离知觉发展不完善 B:观察的持续性不够 C:形状知觉发展不完善 D:视力较弱

2、研究发现,教师期望效应的大小要受学生年龄的影响,一般而言,更易受到期望效应影响的是()A:中等年龄的学生 B:年龄上无明显差异 C:年龄较大的学生 D:年龄较小的学生

3、如果飞行员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并且飞机在起飞前经过严格的例行技术检验,那么飞机就不会失事。除非出现如劫机这样的特殊意外。这架波音747在金沙岛上空失事。如果上述断定是真的。那么以下哪项也一定是真的? A:如果失事时无特殊意外发生。那么飞行员一定没有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并且飞机在起飞前没有经过严格的例行技术检验

B:如果失事时有特殊意外发生,那么飞行员一定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并且飞机在起飞前经过了严格的例行技术检验

C:如果飞行员没有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并且飞机在起飞前没有经过严格的例行技术检验,那么失事时没有特殊意外发生

D:如果失事时没有特殊意外发生。那么可得出结论:只要飞机失事的原因不是飞机在起飞前没有经过严格的例行技术检验.那么一定是飞行员没有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4、形成性评价通常发生在____ A:教学过程之前 B:学生毕业时 C:教学过程之后 D:教学过程之中

5、主张运用发现法进行教学的教育心理学家是____ A:诱发性事件 B:信念 C:情绪结果 D:驳斥

6、全面负责一个班学生工作的教师,其重要职责和基本任务是带好班级,教好学生,对学生进行教育,这是()A:班主任 B:科任教师 C:辅导员 D:年段长

7、下列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存在片面性的是()。A.促进学生专业发展 B.尊重学生个性发展 C.教育面向全体学生 D.引导学生协调发展 8、1886年创作的青铜圆雕《加莱义民》的作者是____。A:法国贝尼尼 B:意大利多纳太罗 C:法国罗丹

D:意大利米开朗基罗

9、故宫分为外朝和内

9、我国的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是()A:中庸 B:大学 C:论语 D:学记

10、会讲英语的入学习德语,学得比其他人快,这是属于()A:正迁移 B:负迁移 C:纵向迁移 D:逆向迁移

11、儿童认知能力中,最先发展且速度最快的领域是()。A.注意 B.感知觉 C.思维 D.记忆

12、中小学智育的根本任务是()A:传授知识

B:发展学生的智力 C:形成技能 D:培养个性

13、中国最早的工艺百科全书是完成于l7世纪30年代的《天工开物》。它的作者是()A:徐霞客 B:沈括 C:郦道元 D:宋应星

14、华生的“教育万能论”属于()A:行为决定论 B:教师决定论 C:环境决定论 D:遗传决定论

15、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位,并使之相互联系的学习过程称为__ A.同位学习B.上位学习C.下位学习

D.并列结合学习

16、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理论指导下,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实现预期的课程目标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化的教学活动的基本范型称为__ A.教学方法 B.教学模式 C.教学策略 D.教学方式

17、关于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说法错误的是()A: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

B: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 C:间接经验即学生通过亲自活动、探索获得的经验 D:防止忽视系统知识传授或直接经验积累的偏向

18、人们常说的“天灾人祸”是情绪状态中的。A:心境 B:应激 C:恐惧 D:激情

19、有人少年早慧,有人大器晚成,有人善于言辩,有人长于数理运算。上述现象表明,人的心理发展具有()A.连续性 B.顺序性 C.不均衡性 D.差异性

20、初等教育的普遍实施出现在()A: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完成 B: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完成 C: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完成 D:信息革命的出现

21、学生的学习特点包括稳定性、发展性、灵活性和()A:独立性 B:独特性 C:创造性 D:基础性

22、在小学教学中,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符合____的教学原则。A:17% B:28% C:33% D:70%

23、班主任于老师通过委托任务和组织班级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是。A:榜样示范法 B:品德评价法 C:实际练习法 D:情感陶冶法

24、一种学习中所习得的一般原理、原则和态度对另一种具体内容学习的影响,这种迁移是__。A.正迁移 B.横向迁移

C.特殊成分迁移 D.非特殊成分迁移

25、学生通过查阅文献,像历史学家研究分析史料那样,在求知过程中组织自己的知识,这种学习属于。A:接受学习B:发现学习C:机械学习

D:动作技能学习

26、设计教学法的提出者是____ A:斯金纳 B:布鲁纳 C:苛勒 D:加涅

27、教师角色态度动态发展的关键因素是。A:学生的表现、要求和反馈 B:领导批评 C:家长意见 D:社会舆论

28、安德森的心理技能形成三阶段论的第一个阶段是__ A.认知阶段 B.联结阶段 C.评价阶段 D.自动化阶段

二、多项选择题(共27题,每题的备选项中,有 2 个或 2 个以上符合题意,至少有1 个错项。)

1、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当配置本行政区域内学校师资力量,组织校长、教师的(),加强对薄弱学校的建设。A:学习和培训 B:沟通和合作 C:培训和流动 D:交流和互访

2、《学记》提出课内与课外要相结合,且课外要有丰富多彩的生活。这反映了以下哪个原则的要求____ A:儿童中心论的代表 B:教师中心论的代表 C:劳动教育中心论的代表 D:活动中心论的代表

3、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因素是____ A:气质 B:性格 C:能力 D:兴趣

4、在课程设置上,作为教学计划的核心,它具体勾画出实现培养目标的“蓝图”,是把教育目标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的桥梁。A:教育目的 B:课程目标 C:培养目标 D:课时按排

5、短时记忆的容量有限,大约为个组块。A:5±2 B:6±2 C:7±2 D:8±2

6、在Excel2003中,使用排序、汇总、筛选等功能通过()菜单进入。A:数据 B:编辑 C:格式 D:工具

7、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的教育家是()A:杜威 B:赫尔巴特 C:洛克 D:卢梭

8、提出著名的“白板说”的教育思想家是____ A:巩固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循序渐进原则

9、泰勒的课程设计模式提出了课程编制的若干问题,即__。A.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B.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C.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D.采用哪些教育方法和手段去实现教育目标 E.怎样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10、当前我国推进素质教育的重点是()A:提高学生素质

B: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C: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D:学生的个性发展

11、在近代教学论发展历史上,认为教学是一种情意活动的学派是________。A.主知主义学派 B.行动主义学派 C.科学主义学派 D.人文主义学派

12、下列哪些观点是持遗传决定论认识的__ A.洛克的“白板”论 B.高尔顿的血统论 C.柏拉图的三等论

D.基督教的“原罪说” E.中国的性善性恶论

13、结构化指教材内容的各构成要素具有科学的、合理的逻辑联系。能体现事物各种内在关系如()A:上下关系 B:平行关系 C:并列关系 D:网络关系 E:交叉关系

14、少年期指__ A.3岁-

6、7岁

B.

11、12岁-

14、15岁 C.

6、7岁-

11、12岁 D.

14、15岁-25岁

15、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个体之所以会有服从行为,除了来自合法权利的原因外,也是由于__。A.去个体化 B.责任转移 C.群体思维 D.行为参照

16、我国于____年正式颁布《幼儿园工作规程》。____ A:1994 B:1995 C:1996 D:1997

17、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认为儿童人格发展的每一阶段都有一种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比如12~18岁阶段的危机冲突是____ A:勤奋感对自卑感 B:主动感对内疚感

C: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D:自主感对羞耻感

18、是自律道德阶段的开始,儿童开始依据自己的内在标准进行道德判断,不把规则看成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东西,而是同伴间共同约定的,可以修改的。A:自我中心阶段 B:权威阶段 C:可逆性阶段 D:公正阶段

19、教师生存的基石是____ A:讲解 B:观察 C:示范 D:练习

20、标志着人类从自然状态向社会状态的转变的是__。A.文化 B.教育 C.学校 D.知识

21、下列不属于新课程体系所涵盖的一项是。A:幼儿教育 B:义务教育

C:普通高中教育 D:中等职业教育

22、制定幼儿教育目标的主要依据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____ A:政府

B: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及其需求 C:教育机构 D:家庭

23、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主要表现在。A:普及性 B:免费性 C:基础性 D:强制性 E:教育自由化

24、下列选项中使用比喻修辞方法的是()A:店里冷得像地窖一样,冷气从裤管里向上钻

B:那时候大家简直好像马上就会看见他挥着手帕喊着:“喂!菲利普!” C: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是一幅青绿山水画

D: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25、提出假设的数量和质量取决于两个条件。A:创造力 B:求知欲望

C:个体思维的灵活性 D:已有知识经验 E:好奇心

26、设计教学法的提出者是____ A:斯金纳 B:布鲁纳 C:苛勒 D:加涅

27、教师角色态度动态发展的关键因素是。A:学生的表现、要求和反馈 B:领导批评 C:家长意见 D:社会舆论

知识活动能力 篇6

一、 把握基本线索,理清知识点间的纵向联系

基本线索是知识网络体系中的“经线”,它是由许许多多个因果相连的历史事实构成的知识链条。抓住了基本线索,既能帮助我们贯通历史的纵向联系,也能揭示历史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和阶段特征,实现统揽全局、纲举目张。

1. 历史线索中第一种是小线索,即单元内的归纳。可根据单元和课的标题、主题、核心内容,勾勒出历史事物发展变化的脉络。如针对必修三《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这一单元,可围绕“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演进”这一主题,制作如下知识线索演示图:

该线索流程图既可反映出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哪三个阶段(或层次),又可看出每个阶段倡导的核心思想。为了丰富这一流程图的内容,还可以在图上标明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先后出现过哪些政治派别、开展了哪些社会实践活动、对中国近代化有何重大贡献等,从而利用这一线索实现对本单元知识点的纵向归纳,增进对这一历程的整体把握。又如,针对必修二《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这一单元,可构建如下纵向线索图:

这一线索清晰地勾勒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历程和阶段特征。倘若把握了这条线索,遇到2009年江苏卷第6题和广东卷第7题就可轻易化解了。

2. 历史线索中第二种是大线索,跨若干个单元的归纳。可以将分布在不同模块、不同单元的因果相连的历史知识按照先后顺序进行整合,形成大跨度的纵向历史线索。如针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及地位变化”,可编制出如下线索:

春秋战国:产生,只是众多学派之一,没有受到格外重视→西汉: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汉武帝独尊儒术,成为正统思想→宋明:发展为理学,成为官方哲学→明清:受到冲击,仍居主导地位→维新变法:借用儒家思想宣传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禁止儒家思想传播→新文化运动:遭到批判,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这种跨多个单元的大线索有利于将分散的知识点联系起来形成对事物的整体认识,有利于增强知识的宏观把握能力。2009年广东卷第27题就是围绕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史、探索史这一线索,考查了多个单元相关的历史事件和政治纲领的。

二、 总括事物全局,把握知识点间的横向联系

新课程高中历史课本比传统的通史式课本内容跨度大、跳跃性强,同一历史事件的相关内容往往分散在三本必修课本里面,不少考生觉得历史知识比较乱、比较杂,难以统括全局。因此,在复习中我们要善于打破模块之间的界限,通过归纳和综合,搞清历史事物的横向联系,形成一种横向的网络结构。这在高三最后冲刺阶段的复习中显得尤为重要。

1. 对历史知识横向整合,一种是以阶段特征为轴,将某一时期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有关知识进行横向归纳,揭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例如明清时期的阶段特征是封建社会由盛转衰。具体特征表现为:政治上,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经济上,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但其发展受到严重阻碍;思想文化上,思想专制加强,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但正统思想仍占据统治地位;外交上,政策由开放转向闭关。掌握了明清时期的阶段特征及其知识点间的横向联系,不仅可以使我们明白明清之际三大进步思想家为什么会提出“反对君主专制”、“工商皆本”等主张,而且一旦遇到2009年福建文综卷第38题“李贽没能在历史上开拓出一条新路”这样类似的问题时,就可立刻让我们的思路活跃、视野开阔起来。

又如,复习必修三《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这一课时,要联系必修一《古代希腊民主政治》这一课,对两课的知识进行横向整合,认识到:希腊民主政治的繁荣和公民地位的提高,从而促使一些学者把研究主题开始从自然界转向“人”本身,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组织和伦理规范等。这也说明了一个国家的政治影响到思想文化。

2. 第二种知识的横向联系是将同一时期不同国家的历史进行联系整合,来揭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或相互影响。

如复习必修一《新中国外交中有关中美关系的变化》这一内容时,要与美国二战后的冷战政策和美苏争霸的有关知识进行联系。认识到: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发动冷战,对中国采取政治敌视、外交孤立政策,所以新中国初期采取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到了20 世纪70年代,由于美国在经济上陷入滞胀,军事上陷入越南战争的泥潭,外交上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因而与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2009年广东卷第29题“英美两国选举资格的变化及其原因”,就是以英美两国的选举资格这一主题,考查考生横向归纳整合知识的能力的。

三、 通过比较异同,搭建知识点间的类比联系

有许多历史事物、历史人物在其特征、实质、属性、现象、形式等方面有其相同、相似、相关、相反之处,学习中要把它们放到一起进行比较,区分其异同,分析其缘由,以形成对历史事物统一性与多样性的认识。

学习中我们进行比较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1. 从思维方向的角度来看,包括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的比较。

求同思维的比较即找出类比事物的共同点。如中国古代郡县制与行省制的影响有何共同之处;两次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形成的影响有何相似之处;二战后美国、德国的经济都得到快速的发展,它们发展的共同原因是什么等。2009年江苏卷第25题“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相同点”就是求同思维的比较题。

求异思维即找出比较的历史事件、人物的不同之处。如明朝内阁与西方内阁制度在产生的背景、运作方式、职权、作用等方面的不同点;辛亥革命与五四运动的不同点;凯恩斯主义与货币学派、供给学派的经济主张的不同之处;明清之际进步思想与西方启蒙思想在产生背景、思想主张、社会影响上的不同点等。2008年高考江苏卷第12题“孔子和苏格拉底两者思想的不同之处”即属于求异思维的比较题。

2. 从历史时空的角度可分为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

纵向比较即从时间序列出发,对不同时期的历史事物进行比较,找出其差异性、相近性,进而揭示其发展趋势和规律,如对国共两党两次合作的比较,进而得出“合则两利、斗则两害”的认识;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分不同阶段进行比较,从而得出新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并在国际舞台上日益发挥其重要作用的认识。

横向比较即历史事物所处阶段、背景相同或相似,通过比较找出它们的内在联系,如英、美、法、德四国建立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比较;20世纪30年代苏联与美国在社会环境、经济体制等方面差异性和相似性的比较等。

3. 从历史知识的结构来看,还可分为宏观和微观的比较。

宏观比较指站在历史整体的高度对不同历史现象进行贯通或高度的概括,如社会主义工业化与西方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比较;新旧中国对外开放的比较等。

微观比较是指对构成知识体系的要素或概念进行类比,寻找其差异性,如官僚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比较;旧民主主义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比较;特别行政区、民族自治区、经济特区的比较;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的比较等。通过对历史知识的比较,不仅可以更为透彻地理解历史现象间的差异性和相似性,同时也提升了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中运用比较法建立知识点间联系时要注意:(1)所选的对象要具有可比性。(2)不仅要关注两个史实间异同点的比较,还要关注造成这些异同点的原因,以及从这些异同点中可以得出怎样的历史结论和认识。(3)突出中外知识间的联系和比较,这是近年来新课程考试反映出来的一大趋势。

四、 运用史学范式,揭示知识点间的隐性联系

我们在建立整体知识结构时,要针对历史事物的具体特征,善于运用不同史学范式把各个知识重点贯穿起来,揭示它们之间的隐性联系,做到以论带史、史论结合。

例如我们用现代化范式梳理知识点时,要明确现代化的含义是指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演进,包含了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化、文化科学化、生活城市化等内容。进程包括中国和世界的现代化。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主要包括近代前期和新中国成立后两个时期的探索。仅就近代前期来看,主要推动力来自洋务运动(突出其在近代工业、近代军事、近代科技和近代教育方面取得的成就,认识到其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突出其在近代工业上的成就)、维新变法运动(突出其在思想解放上的成就)、辛亥革命(突出其在政治民主化上的成就,即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等)、新文化运动(突出其促进思想近代化,倡导民主、科学,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成就)等。从中,我们还可概括出中国近代前期的近代化重心历经了从经济→政治→思想的不断推进,这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明显不同。

又如我们用文明史范式整合知识点。文明史范式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相互作用、协调发展,共同推动着人类文明从低级走向高级。政治文明突出制度文明与制度创新,主要包括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一国两制、资产阶级代议制等)、政治现象(政治改革、治乱兴衰、统一与分裂、战争与和平、政党政治、法律文献等)、政治思想(治国思想、各阶级各派别的主张等)、政治人物等知识点,其中政治制度是政治文明的核心。物质文明一般从经济形态和生产方式的演进、经济制度(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经济现象(生产力、生产关系的表现形式)、经济政策、经济格局、经济思想(重商主义、重农抑商、工商皆本、自由主义、凯恩思主义等)、经济体制、人类生活的变迁特别是衣食住行等方面整理。精神文明一般从科技(中国古代的重大发明、三次科技革命等)、思想(中国古代的主流思想、启蒙思想、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文学、艺术、宗教等方面整理。从文明史角度整合知识点跨度较大、内容繁多,因此整理时要多视角归纳:一是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碰撞;二是不同类型文明的对比;三是影响文明发展的具体历史事件。

近年来,以新的史学范式的观念和思想主张为取向来考查历史知识的试题明显增多,仅2009年江苏卷就有多道试题出现,如第7题“对近代中国近代化的理解”,第14题“人类文明交往”,第22题“近现代婚姻观念变化”,第23题“英国代议制”等等。

知识活动能力 篇7

一、把握“根基”, 夯实知识迁移教学的基础

“基础不牢, 地动山摇。”这句格言, 对于小学语文知识的学习, 同样具有很强的适用性, 教师在引领学生进行知识认知与教学过程中, 只有切实加强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应用技能, 才能有腾飞跃进发展的根基。对于小学语文知识迁移教学来说, 只有让学生具有较为厚实的语文基础, 对具体形象的事物积累了较多的感性认识基础, 才能更好地引领学生对新学知识进行逻辑推理, 才能引导他们构建出良好的抽象概括能力, 并促使他们对知识的抽象能力不断提升, 从而促使他们通过已经掌握的知识以科学的思维迁移到新知识体系当中, 促进对新知识的理解, 促使在教学过程中避免“填鸭”“灌输”“囫囵吞枣”与“死记硬背”等现象的发生, 从而大大提升对新知识的理解速度与深度, 大大增强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质量与效率。

例如, 教师引领学生对课文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归纳时, 可以从引入曾经教学过的方法入手, 示范性地引导学生把握“中心句子”, 抓住“引领句子”进行思维脉络的梳理, 让他们感知和体验到如大自然般的朴实“意境”和像行云流水般的“思维”, 从而在自己的大脑空间中构建出“中心主题”, 这种把握“根基”向外拓展的方法, 可以有效地夯实知识迁移教学的基础。

二、扭住“启发”, 增强知识迁移教学的内功

教育与教学实践活动表明, 传授学生知识固然非常重要, 但传授学生如何获取知识、如何以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去理解和认知知识的形成与构建过程, 则更为重要。由上可见, “思维启迪”和“智力启发”是教师引领学生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渠道与目标, 在引领学生进行课堂教学实践中, 只有不断加强思维启迪, 促使学生从中获得对知识的求知欲的探究欲, 才能更加有效地吸引他们的注意力集中于课堂教学, 促使课堂教学的参与度得到有效提高, 从而不断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与此同时, 还将有助于培育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有助于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提升语文素养。

例如, 在教学《“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中, 启发学生遇到任何问题切不可盲从草率, 应做到深思明辨, 促使他们得到心灵的启迪和触动, 切实从内心深处理解“汤姆爸爸的良苦用心”, 切实在内心烙下每时每刻、身处任何地方都要自觉遵守社会规则, 由此促使他们的思想受到强烈震撼, 在感知美国相关法律法规的全面、健全与完善之余, 深深地体验和敬佩人们行为的自觉。又如, 引领学生进行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练习六中的“想想做做”教学中, 启发学生实事求是、客观严谨、不以偏概全的探究与思维, 引导学生对学校或自身所处社区的绿化情况进行调查, 客观分析存在的不足, 并有针对性的可行的改进建议, 进而引导他们给校长或相关负责人写信, 为绿化建设工作积极献言献策。

三、扣住“通融”, 拓展知识迁移教学的外沿

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 综合两种或多种知识进行考究, 可以大大增强人的大脑皮层刺激, 对人的思维认知印记更为深刻, 特别是当他们相似因素越多之时, 引发他们产生知识迁移几率就越大, 对相关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就尤为深刻和透彻。而由此实验研究引发的教育教学研究表明, 在教学思维与教学实践活动中渗透“通融”思想、手段与策略, 可以大大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横向联系思考力, 促使学生从已知知识向未知知识的迁移。因此, 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在加强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培育过程中, 要加强不同知识点之间的通融, 从而拓展知识迁移教学的外沿, 增强知识迁移的质量与效果。

例如, 教师引领学生进行《水上飞机》教学之后, 学生对水上飞机主要功能、基本作用、性能与本领具有较为初步的了解, 然而他们对其了解还停留在表面上, 还有很多未知的东西, 比如其外形设计、其动力装置、其安全系数等等。对此, 教师可以引领他们对“空气动力学”“流线体阻力”“安全预警”等方面的知识进行课外自主式探究, 让他们学会查阅相关图书资料或通过互联网获取相关知识, 激发他们进行科学探究的热情, 增强他们爱科学的激情和学科学的兴趣, 还能培养他们动手操作的自动手能力, 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

综合以上,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知识梳理、概括与迁移非常重要, 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 有助于促使学生的智力得到有效开发, 促使他们的学习能力跃升到一个新的阶梯层次。每一位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 只有充分研究和利用好教材, 引领学生学会知识迁移, 才能更加真切地感受到语文世界丰富多彩与无穷魅力。

摘要:知识迁移教学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提升知识认知与应用层次。文章就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引入知识迁移教学方法进行探讨, 立足“把握‘根基’, 夯实知识迁移教学的基础”“扭住‘启发’, 增强知识迁移教学的内功”“扣住‘通融’, 拓展知识迁移教学的外沿”。

关键词:小学语文,知识迁移,能力培育,要点探讨

参考文献

[1]王高良.小学语文教学要重视知识的迁移和运用[J].教育教学研究, 2014 (2) .

[2]钱李玉.知识迁移与小学语文教学[J].新课程研究 (教师教育) , 2013 (11) .

迁移知识 提高能力 篇8

凡是有教育的地方就会有迁移, 从来不存在相互间不产生影响的学习。而且, 学生能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新的学习或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 也是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之一, 可以说, 迁移在学校教育教学中无所不在并发挥着重要作用。那么, 什么是迁移呢?所谓的迁移就是“在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和理解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对另一种情境中的技能、知识和理解的获得或态度形成的影响”。简单的说, 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利用所学的技能、知识等去解决问题。例如:学习一种外国语言, 有助于学习同一语系的第二、三种语言;学会弹手风琴、会一种弦乐器的琴手很容易掌握另一种弦乐器;会骑自行车的人较容易掌握骑摩托车的技术;飞行员利用模拟训练时习得的动作技能去学习驾驶真正的飞机, 解决实际飞行中的各种问题等。

怎样进行迁移, 才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呢?

一、确立明确、具体、现实的教学目标

在每个新的单元教学之前为学生确立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 如有可能让学生一起参与教学目标的制订, 并要学生了解某一阶段学习的具体目标。明确而具体的教学目标可以使学生对与学习目标有关的知识形成联想, 即有一个先行组织者, 会有利于迁移的发生。例如:在我讲述八年级的第三单元《我们的文化经济权利》时, 明确本单元的主题是编写《维权手册》。首先, 在认识学习相关法律知识和道德规范的基础上, 围绕受教育权、财产所有权、财产继承权、智力成果权等, 分组收集侵权表现。其次, 结合法律条款和维权范例, 整理出有效维权的途径和方法。再次, 查询能够给予维权帮助的机关、部门的地址和电话 (如消协等的地址、网址、投诉电话) , 为维护权益提供信息资料。最后模拟法庭、庭审展示, 提高学生的能力。

二、进行教学时, 应具体分析所要教授的内容适合何种迁移

在教学中, 要分析教材内容是易于产生共同要素的迁移还是原理、原则间的迁移。在要学习的新内容与已经学习的内容间有共同要素或成分的, 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这些要素进行学习。例如:我在讲《犯罪必受惩罚》这一课时, 我先回顾了违法行为的定义、类型, 指出刑事违法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大, 属于严重的违法行为, 也就是犯罪行为。从而很容易地讲清了什么行为是犯罪, 犯罪的性质等内容。

三、教学中应注意启发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概括总结

一方面, 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总结出概括化的原理, 培养和提高其概括总结的能力, 充分利用原理、原则的迁移;另一方面, 在讲解原理、原则时要举最大范围的例子, 枚举各种变式, 使学生正确把握内涵和外延;同时应结合原理、原则的具体运用情境进行讲解和学习, 使学生能脱离学习原理、原则的背景, 把握其实质并能在遇到该原理、原则适用的背景时, 准确运用原理、原则去学习新知识或者解决新问题, 即达到对原理、原则的去背景化, 以防止学生对某一原理、原则的理解和运用仅局限于习得该原理原则时的情况的情况。

交汇知识网络考查数学能力 篇9

一、试题及其解题方法

题目:设两个向量, 其中λ, m, α为实数.若, 则的取值范围是 () .

(A) [-6, 1] (B) [4, 8]

(C) [-8, 1] (D) [-1, 6]

方法一:特例排除

解:由.令, 与λ+2=2m联立, 解得, , 代入λ2-cos2α=m+2sinα, 解得sinα=1 (成立) , 故排除 (B) 和 (D) ;再令, 与λ+2=2m联立, 解得.代入λ2-cos2α=m+2sinα, 解得 (不成立) , 故排除 (C) , 选 (A) .

方法二:构造函数

解:由, 得.消去λ, 得4m2-9m+2=- (sinα-1) 2, 而-4≤- (sinα-1) 2≤0, 即-4≤4m2-9m+2≤0, 解得.而, 得, 即.选 (A) .

方法三:构造不等式

解:设, 得λ=mt, 由, 得.考虑方程组.消去λ和m, 得, 即, 解得-6≤t≤1, 即.选 (A) .

方法四:数形结合

解:由得.设μ= (sinα-1) 2-2, 得-2≤μ≤2.则关于m和λ的方程λ2=m-μ在平面直角坐标系mOλ中表示的曲线是顶点为 (μ, 0) , 开口向右的动态抛物线.故方程组, 的解的几何意义就是直线λ=2m-2与动态抛物线λ2=m-μ (-2≤μ≤2) 的公共点 (m, λ) , 而则是所有这些公共点中的任意点与原点O所成直线的斜率.

如图, 从运动的观点看, 当抛物线λ2=m-μ的顶点 (μ, 0) 从点A (2, 0) 向左平移到点B (-2, 0) 时, 相应的抛物线λ2=m-2向左平移到抛物线λ2=m+2, 其过程经历了与直线λ=2m-2无公共点、有1个公共点、有2个公共点, 解方程组, 可得出直线λ=2m-2和抛物线λ2=m+2的公共点为C (2, 2) , .因此, 动态公共点的集合就是线段CD上所有点的集合, 设直线OC, OD的斜率分别为k1, k2得, 而k1=1, k2=-6, 得, 选 (A) .

二、交汇知识网络、考查数学能力的三个特征

1. 呈现简缩知识点的隐性表述。

该题涉及的知识以向量为依托, 看似单一平常, 但其中内含了除向量外的多种基础知识, 它们依不同的解题方法而呈现。方法一中有:方程组、二次方程、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式、正弦函数的值域;方法二中有:方程组、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式、正弦函数的值域、二次函数的性质、一元二次不等式、分式函数的限定定义域及值域;方法三中有:方程组、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式、正弦函数的值域、二次函数的性质、分式不等式;方法四中有:方程组、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式、正弦函数的值域、二次函数的性质、开口向右的抛物线、直线的斜率。这四种方法共涉及除向量外的10种基础知识, 每种方法至少涉及4种知识, 连同向量的坐标表示与共线向量, 每种方法至少涉及6种知识, 这些知识交织汇合在一起, 用3个变量λ, m, α以简缩的方式给出了隐性的表述。无论考生用哪种方法解题, 都需要具备化隐性为显性的能力, 仅在向量范围内是不好解决问题的。如方法一中, 取为特殊值后, 后续所用的知识与向量无关, 即不能用向量的知识验证该特殊值是否正确, 必须要经历用新知识点检验的过程, 从这一步骤起, 应用新知识和新技能确定解题新目标需要考生具有相应的能力, 这也是设计用特例法解选择题的新尝试, 它使对数学基础知识的考查达到了必要的深度。

2. 体现数学思想方法的综合和灵活运用。

方法一中运用了特殊与一般的思想、整体思想、方程思想, 其中一般问题特殊化处理是解答选择题常用的方法, 该题在如何选取特殊值时需要考生对四个选项进行整体思考, 一旦选定特殊值, 后续的工作主要是在方程思想的支配下求解。

方法二中运用了化归与转化思想、函数与方程思想, 其中化归与转化是贯穿解题思路的主线, 构造函数是实现主线的具体途径, 第一个函数为y=- (sinα-1) 2, 第二个函数为y=4m2-9m+2, 第三个函数为, 其中y就是目标变量.使我们看到该题内部的知识链条:, 这种化归与转化的思路一直转化到求sinα的范围而止, 从而逆回去可逐步求出范围的。

方法三中也运用了化归与转化思想、函数与方程思想, 与方法二所不同的是方法三采用的是先换元 (令) 后化归, 直接沟通t与α的关系, 最终通过解关于t的不等式而得结果。事实上从函数的角度统一看, 方法二与方法三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方法四中运用了数形结合思想、动态思想、函数与方程思想, 揭示数的几何意义是该方法的内涵, 其中, 解释和的几何意义是该方法的思维主线, 而引进函数μ= (sinα-1) 2-2的作用是为了确定动态抛物线的运动特征。

考查数学思想方法是高考数学科的一项基本要求, 结合数学知识考查数学思想方法, 能反映出考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是对考生潜能考查的有效途径。正是由于该题知识点的简缩隐性表述, 才使得考生必须具备较强的综合和灵活运用数学思想方法的能力, 能在由, 得到后, 依自己对该题的认识灵活选择恰当的数学思想方法综合求解。因此, 该题体现了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是对数学知识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和概括的考查。

3. 注重数学思维能力的核心立意。

按照心理学比较认同的看法, “能力”可理解为:对活动的顺利有效进行起直接、稳定的调控作用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在解答数学题这一特定的活动中, 数学思维能力的发挥是影响考生答题质量的重要方面, 也是高考对突出能力与学习潜能考查的要求, 因此, 该题以数学思维能力为核心确定其立意的立足点。从上面的四种解题方法来看, 该题涉及的数学思维能力主要有:发现关系能力、发现属性能力、数学转换能力、模式识别能力、数学变式能力、运算推理能力等。在每种方法相应的解题过程的相邻两个环节中, 从前一环节的入口到出口, 再到连接下一环节的入口处, 相应的能力要求是对考生能否顺利过关的重要检测标尺。同时, 这些能力在简缩知识点的隐性表述及数学思想方法的综合和灵活运用中, 也为考生依自己的能力特长提供了自由发挥的空间。

首先, 该题的四种解题方法都需要考生具有通过来发现三个变量λ, m, α之间关系的能力, 后继所需要的能力各有所不同。方法一通过观察、分析和比较采用了特例排除的方法, 对取特殊值后, λ, m, α的属性 (相应的数值) 是通过解方程 (组) 得到的, 由此才能确定某选项是否被排除。方法二需要考生具有通过消去λ (也可以消去m) 得到变式4m2-9m+2=- (sinα-1) 2的能力, 对该式的模式识别非常关键, 只有确定m的属性, 才能确定的属性。因此要进行转换:由方程4m2-9m+2=- (sinα-1) 2到构造函数, 再由函数y=- (sinα-1) 2的定义域到其值域, 即由函数y=4m2-9m+2的值域再到其定义域, 也即m的取值范围, 最终确定的取值范围。对考生的模式识别能力和转换能力有较高的要求。方法三在换元后如何发现t与α的关系是突破口, 其后需要的转换能力与方法二相同。方法四从解释几何意义入手, 需要考生具有得到变式λ2=m-[ (sinα-1) 2-2]的能力, 从而发现动态公共点的属性, 为求斜率的范围疏通道路。另外, 四种解题方法中的运算推理能力贯穿始终, 是求解该题最基本的能力。

构建知识体系 提高解题能力 篇10

一、构建体系, 强基固本, 为提高解题能力打下理论基础

在高三政治复习过程中, 学生知识的储备应遵循由“厚”到“薄”的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先按照高考考点进行具体知识的讲解, 然后再按照知识内在的逻辑关系构建体系。下面我以《经济生活》第二课《多变的价格》为例介绍自己的做法。“多变的价格”为一级体系, 它包含了“影响价格的因素”和“价格变动的影响”两个二级体系, “影响价格的因素”中包含了“供求影响价格”、“价值决定价格”、“价值规律”三个三级体系、“价格变动的影响”中包含了“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对生产经营的影响”两个三级体系, 至于“价值与价格的关系”、“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等则是四级体系。整个《经济生活》总共包含了“神奇的货币”、“多变的价格”、“多彩的消费”等12个一级体系, 学生紧紧抓住这12条线, 按照一级体系、二级体系、三级体系的顺序依次展开, 也就实现了课本由“厚”到“薄”。《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哲学生活》、《国家和国际组织》等也可按照这样的思路整理知识体系, 从而为提高主观题的解题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借助体系, 全面思考, 实现材料信息和课本理论的有效对接

在政治主观题的解答过程中, 学生们经常是读完命题指向和材料脑海中闪出什么知识点就答什么, 缺乏全面思考, 造成参考答案中的理论知识自己也会背, 但自己的答案却与之不大吻合。要克服这一现象, 必须在读完题目的命题指向后, 按照“由段到句到词”的思路提取材料信息, 借助体系, 全面思考才能实现材料和理论的有效对接。

例题:2010年10月21日, 中央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发出通知, 要充分认识学习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的重大意义, 以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推进创先争优活动。要牢牢把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主题, 动员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创先争优。要推动各级党组织紧密联系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实际, 深入查找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突出问题。要依靠各级党组织和群团组织共同做好群众工作, 调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万众一心地为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而奋斗。

请你谈谈中央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的通知说明了哪些哲学道理。

从本题材料中我们可以获取较多的有效信息, 但读完这些信息不一定能立即与哲理准确对接。这时, 我们可以将上述材料分为两类:一类是与理论点挂钩有把握的材料, 一类是与理论点挂钩有困难的材料, 最后确定每个材料信息所对应的理论点, 从而提高答案的准确率。

三、运用体系, 发散思维, 有效解决材料信息少、命题指向范围大的问题

例题: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对此, 某报记者就“我心中的幸福”采访了不同人群, 以下是他们的看法, 农民工:出来赚钱, 工资高, 不会被拖欠, 最好能够不断涨一涨;家庭主妇:每天都能买到放心菜, 吃上放心肉, 不要太贵;企业家:企业能够有一个更好的投资环境, 利润逐年增长, 积极回报社会;大学生:我国民主政治制度不断完善, 人们能够更加充分地享有政治权利, 过着更有尊严的生活。

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 从农民工、家庭主妇、企业家和大学生对幸福的看法中任选一种, 就实现他们“心中的幸福”提出你的合理建议。

这道题目问题跨度大、材料信息有限、理论点不明了, 学生在回答时难度较大, 这时我们可以借助《经济生活》的知识体系进行审题。以“家庭主妇对幸福的看法”为例, 该题的答题思路为:1.从《经济生活》一级体系中确定“多彩的消费”、“企业与劳动者”、“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本题相关。2.从上述三个一级体系分别向二、三级体系展开, 确定“影响消费的因素”、“公司经营成功的因素”、“市场秩序”、“加强国家宏观调控”等具体理论点。3.将以上理论点从“国家”、“企业”、“消费者”等角度进行整合, 并与背景材料、生活实际和国家大政方针相结合组织答案。

四、构建并运用知识体系提高解题能力的注意点

知识活动能力 篇11

关键词:学校 知识教学 教师帮助学生 知识向能力转化

一、现状分析

刚从学校毕业的学生来到社会上参加工作,会被许多人认为只是书呆子,没有实际的工作能力,不顶用,因而也常听说有些用人单位在录用新员工的时候,要求被招录人员提供相应工作经历的证明。当然这对于一个刚从学校毕业的学生来说显然是不公平的,但是从另一个方面也说明了学校教育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出了问题。

同时在学生层面目前也流行读书无用的言论,抛开有些学生因为存在比较功利的思想所发的一些牢骚不论,单就读书、学知识本身有用无用而言,读书无用、知识无用这个认识肯定是错误的!但是这个认识确实也是目前许多学生最朴素、最切身的感受。学生们在学校所学的知识也真是没有用!

笔者最近比较认真地调研了一下目前学校教与学方面的问题,发现我们许多教学专业课的老师在进行专业理论课教学的时候非常注重概念、定理、定律的讲解,注重物理过程的陈述。当然这肯定是非常重要的,这是课程教学的主体无可厚非,但是也十分缺乏将理论用于对实践指导的引领,缺乏一些与理论密切相关的技能的训练,致使学生对知识本身的认识、理解仅局限在了概念、定理、定律本身,所学知识只是一些彼此不相关的知识点,而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知识系统。大多数学生在学完专业的理论课程之后,与理论内容相关的能力一点也不具有,比如电子专业的学生,在学完了模电课程之后居然看不懂电路图!诚然有老师会认为,技能培训是实训课老师的事情,与理论教学的老师无关。这个理由也许是对的,不然现代职业教育怎么会提出了理实一体化教学这个新的教学理念呢?

可以想象,接受如此教学的学生从学校毕业后,就凭着在学校里学的这些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知识怎么去干工作?况且也没有哪一项实际的工作对知识的运用就如同查字典那样用时就翻一番就是使用,在工作中知识是转换成能力之后而被使用的。其实这就是学生认为读书无用、知识无用错误认识产生的原因了。

从上述学生认为读书无用、知识无用产生的这朴素的原因中寻找相应的责任者,笔者认为主要在学校,主要在教师,这是由学校办学理念发生了偏差,教师的教学方向发生了偏差造成的。因此为了使学校的教育教学真正做到教育为社会服务,教育为生产劳动服务,教育为学生的未来服务,学校应该端正办学的理念,教师应该明确教学的方向。

二、改变现状的建议

改变现状,笔者认为学校和教师都应该充分认识和做到如下三点:

1、摆正师生关系,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校、教师的教学活动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需求。学生的需求怎么知道呢?看看学生们都到职业院校读书来了,他们需求什么这不是很明显了吗!他们就是要在学校里在老师们的教育下学到一门学科应该掌握的专业的职业技术,使他们能够在毕业后走向社会时一处校门就具有从事某项工作的专业能力。

将专业知识转化成专业能力的途径,就是必须在教學理论课程的过程中始终不忘理论联系实际,要主动引导学生用所学理论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并培养学生把理论联系实际变成一种习惯。同时还要有专门的技能训练课程,以加强多学生的操作能力训练。理实一体化教学理念的提出和实施正是教师帮助学生达成知识向能力转换的有效方式,不过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案的前提,是要有相应的教学场所和相应的师资条件。

2、技能是通过反复的操练形成的,学校和教师都要对此有充分认识并采取切实措施让学生获得相应的专业能力,特别是让学生具有专业的操作技能,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呢?可以这样说,专业能力,专业操作技能的形成绝对不是仅靠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专业相关的理论知识能够解决的,这对于教师来讲,都会明白这是心理学研究中关于技能形成的一个最基本的原理。技能不是学来的而是通过反复地操练获得的,比如让学生完成书本作业,并通过对同类型习题的反复演算,学生会形成求解书本作业的技能,故要学生具有某一专业特定的专业操作能力其实也应该让学生反复地去实物操练,只有进行了持续的专业操作训练,学生才能真正做到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最终形成所从事专业的综合能力。目前学校教育轻视技能训练、教师只重视理论教学的现象比较普遍,这应该就是我们现行学校办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严重缺乏专业技能,专业能力最深刻的原因了。

改变有一个过程,但一切改变从我做起、从身边的点滴做起,从自己所教学的每一章课程做起,无论理论课还是技能课都开始有意识地让学生进行相关技能的操作,这是在尽到教师作为一个师者的责任。

3、为了国家的兴旺发达培养高技术素质的人才,教师也要相应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

职业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必然产物,培养懂知识有能力的技术性人才是职业教育的任务。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兴办职业教育以来,中职、高职教育已成体系,规模越来越大,办学也越来越规范,教学技术也越来越现代化,学习环境的改善对于学生是一个福音,但这也给我们从事教学的教师们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的教师必须与时俱进,既要踊跃学习使用先进的教学技术,也要及时掌握最新的专业技术,并努力把自己培养成既具有丰富理论知识,也具有娴熟操作技能的双师型教师,因为没有双师型的教师很难培养出双师型的学生,这也是达成教师在知识教学中能帮助学生实现知识向能力转化的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 35 号

[2]杨开城著.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设计的理论、方法与经验浅谈[J]. 教育技术通讯,2000.7

[3]冯忠良等著.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注重知识拓展 培养实践能力 篇12

一、在阅读教学中拓展课内学习内容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我们应该以教材为蓝本, 注重让学生阅读品味, 提倡有创意、多角度的阅读, 以阅读带动学生的听说写能力, 让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增强语文实践能力。如, 在学习《画家和牧童》这课时, 课文中的人物对话描写得非常生动, 还配了一幅非常形象的插图, 学习课文时, 要充分利用课本, 调动学生的眼、耳、口、脑发挥学生的联想来感悟课文, 品味课文。让学生联系自己的体会, 说说你想对谁说什么?学生有的想对戴嵩说:“真佩服您!”“你是个谦虚的人!”……有的想对牧童说:“你真了不起!敢向大画家提意见!”“你真是爱观察的孩子!”……这样孩子们在动脑、动口的过程中, 从课本内走向课外, 促成了教材内容向课外知识延伸, 实现了知识拓展, 增强了语文实践能力。

二、把课内阅读延伸至课外阅读, 拓展阅读面

著名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说过:“儿童阅读在孩子中起着重大的作用。童年读的书可以让孩子记一辈子, 影响孩子进一步的发展。”所以我们应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以课内阅读为引子, 把孩子们带进广袤无垠的课外阅读中去。

1.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为知识拓展提供前提

低年级的学生好奇心非常强, 我们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好奇心, 合理引导, 拓展学生阅读的兴趣点, 让学生有一种欲罢不能的感觉, 让学习兴趣真正成为一种学习需要。比如, 教学《恐龙的灭绝》这一课时, 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 把学生带入了中生代时期, 漫游在恐龙的世界里。看到这些活灵活现的恐龙, 人们不禁会想为什么“今天的人类只能在博物馆或者从电影和书籍中, 来想象恐龙往日的辉煌了呢?”是地球的突然变冷, 使它们耐不住寒冷, 还是行星的撞击, 是哺乳动物偷吃恐龙蛋……孩子们的好奇, 兴趣都上来了, 让学生在好奇心的支配下积极探索, 追本溯源, “走出”课文, “走出”课堂, 搜索阅读有关恐龙的资料, 探索恐龙灭绝的秘密。

2. 帮助学生选择文质兼美的优秀读物, 实现知识拓展

要让学生爱读书, 多读书, 读好书。这也是我们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教师应该根据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 根据教学需要, 把握时机, 向学生推荐一些思想性、文学性、知识性相统一的阅读材料。如, 学完《丑小鸭》, 向学生推荐《卖火柴的小女孩》《白雪公主》《拇指姑娘》等, 从课内阅读导向课外阅读, 拓展知识容量, 让孩子在童话故事里受到熏陶感化, 从而实现阅读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如, 学习《揠苗助长》和《守株待兔》后, 让学生阅读一些中国古代寓言。如, 《自相矛盾》《郑人买履》《南郭吹竽》等寓言故事, 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 结合现实生活进行感悟。让学生在情感和经历上都得到愉快的成功体验。

3. 提供学生交流课内外阅读感受, 成果展示的机会, 增强语文实践能力

课堂是培养学生的主阵地, 也是学生的展示台, 在教学中, 我们应该为孩子们提供展示的机会, 体现阅读的课内外结合。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开展形式不一的语文实践活动。可以是讲故事比赛、朗诵会、猜谜语, 演讲课本剧等。学习《难忘的泼水节》, 就可以让学生开个有关周总理的故事会, 或是有关我国的民族节日和民间习俗介绍会, 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感受成果, 并能够与同学交流, 得到展示。不但能促进学生不断地阅读, 体验阅读的乐趣, 更能增强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三、培养学生初步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为拓展知识搭建平台

为了更好地实现知识的拓展。我们要培养学生初步的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学生能够通过网络查阅资料, 懂得收听或观看与课文相关的节目。让学生通过课前预习搜索一些与本课内容相关的知识, 引导学生主动地了解与本课相关的信息。这样不但可以帮助理解课文, 还可增加知识储备。同时, 教师也要巧妙利用网络资源, 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与阅读积极性, 为学生拓展知识建起坚实的平台。让我们每个教师真正做到充实教材, 开放教材, 超越教材!

摘要: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将课内所学的知识迁移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为知识拓展提供前提。帮助学生选择文质兼美的优秀读物, 实现知识拓展。提供学生交流课内外阅读感受、成果展示的机会, 增强语文实践能力。我们教师也要巧妙利用网络资源, 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与阅读积极性, 为学生拓展知识建起坚实的平台。

上一篇:营销编辑工作模式下一篇:塑料排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