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管理系统的评价

2024-08-27

知识管理系统的评价(精选10篇)

知识管理系统的评价 篇1

新增长理论表明技术进步已经成为影响一个国家经济长期增长的关键因素,然而,一般而言,技术进步来源可分为自主创新和从外部引进、模仿和学习。Cohen 和Levinthal[1,2]认为创新离不开外部知识源,而企业的知识大部分来自外部。Coe&Helpman、Eaton&Kortum、Keller[3]研究表明,技术进步往往不是来自研发,而是外部技术转移、技术扩散的结果。区域创新系统中的地区并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创新系统的一部分。实际上,创新是地区成长和发展的灵魂。知识吸收能力作为一种动态能力,是区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区域创新能力是区域创新系统通过创新行为更新和应用知识资源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而知识吸收能力作为一种管理工具,能够通过知识的获取和应用有效地提高区域创新能力以及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尤其对于经济落后地区,由于基础知识薄弱,应用知识能力不足,有效吸收和应用外部知识意义更加重大。

1 区域创新系统中知识吸收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区域创新系统中知识吸收能力是一个地区经济系统中企业获取、消化、整合和应用外部知识的动态能力。参照Zahra和George[4]的吸收能力的维度划分,区域创新系统中知识吸收能力主要受到潜在吸收能力和现实吸收能力两种能力的影响。潜在吸收能力确保区域创新系统中知识的新颖性和多样性,现实吸收能力表明了区域创新系统在实际的创新过程中运用和创新知识。由于知识吸收能力是隐含在区域创新系统的内在过程中的能力,不能直接对其进行测量,但是能力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引起的,因而,可以通过能力的关键因素作为能力的替代来对其进行测量和评价。潜在吸收能力的影响因素包含区域系统内的先验知识和政府对于创新的支持。先验知识决定了区域系统内的知识存量,有助于各个地区从外部获取更多的知识以及更好地消化和应用知识。政府的作用不仅可以为区域创新系统提供创新的环境,而且提供资金支持,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到重大的促进作用。现实吸收能力的影响因素主要是区域系统内的知识交流能力、应用能力。知识交流能力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是肯定的,能够有效地促进知识存量的增加和更新。应用能力反映了区域系统通过创新过程实现战略目标的能力。其中,先验知识的衡量指标为研发投入(x2)、技术合同成交额(x2)、科学家和工程师总数(x3)、研发人员全时当量(x4),反映了各个地区技术水平的基本条件;政府对于创新的支持的衡量指标为政府用于支持研发金额(x5),反映了政府对于科技支持的重要程度;知识交流能力的衡量指标为上网人数(x6)、本地电信业务总量(x7),反映了各个地区知识交流的程度;应用能力的衡量指标为国内专利授权量(x8)、出口贸易额(x9)和规模以上新产品销售收入(x10),反映了各个地区知识应用的成效。

依据分析目的,选取全国各省份和直辖市作为样本进行分析。由于西藏和青海有些指标的数据偏小,所以在本文中省略了这两个省份的样本数据,实际选取的样本数为29个,各个指标的原始数据来自《2005中国统计年鉴》和《2005中国科技统计年鉴》。

2 区域创新系统中知识吸收能力的评价

2.1 原始指标的标准化

由于所选用的原始指标量纲不完全一致,因而需要对原始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从而使各个指标具有可比性。研发投入、技术合同成交额、政府用于支持研发金额、授权量、出口贸易额和规模以上新产品销售收入用各个地区的企业数来标准化;科学家和工程师总数、研发人员全时当量和,上网人数、电信业务总量用各个地区人口数来标准化。

2.2 因子分析

运用SPSS15.0统计软件对变量进行KMO和Bartlett检验,结果KMO为0.784,Bartlett值为592.491,P<0.001,从而表明相关矩阵不是单位矩阵,可以运用因子分析。10个变量的共同度分别为0.989、0.925、0.974、0.963、0.850、0.941、0.920、0.799、0.984、0.990。这些变量的共同度都接近1,由此可见,这些变量对区域知识吸收能力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通过对各个变量进行因子分析,按照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选入特征值分别为7.08和2.257的两个公因子,其方差贡献率分别为70.799和22.570,累积方差贡献率达到93.369,从而说明这两个公因子包含了所有信息的93.369%,其后的特征值从0.346开始,急剧减少。见表1。但是这两个公因子的含义不清楚,因而运用最大方差旋转,选入特征值分别为5.198和4.139的两个公因子,其方差贡献率分别为51.979和41.390,累积方差贡献率达到93.369。

旋转后的因子载荷情况如下,两个公因子的含义比较清楚。第一个公因子称为潜在吸收能力因子(PAC),主要与平均研发投入、平均技术合同成交额、平均科学家和工程师总数、平均研发人员全时当量和平均政府用于支持研发金额有关,载荷分别是0.970、0.857、0.979、0.974、0.971,均大于0.8。

第二个公因子称为现实吸收能力因子(RAC),主要与平均上网人数、平均电信业务总量、平均各地国内授权量、平均出口贸易额和平均规模以上新产品销售收入有关,载荷分别是0.822、0.842、0.839、0.959、0.891,均大于0.8。

为了比较各个地区的知识吸收能力的大小,把公因子表示为诸变量的线性组合:

PAC = 0.97x2+0.857x2+ 0.979x2+0.974x4+ 0.971x5 + 0.537x6+0.376x7+0.486x8+ 0.01x9 + 0.076x10;

RAC=0.218x2+0.436x2+0.162x2+0.159x4+0.021 8x5+0.822x6+0.842x7+0.839x8+0.959x9+0.891x10

为了表示方便,这里线性组合中的所有变量值为标准值,仍用x表示。

将标准化的原始数据代以该线性组合函数,得到各个地区的两个公因子的得分,再以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占两个因子总方差贡献率的比重作为权重进行加权汇总,得出各个地区的知识吸收能力的综合得分AC,即AC=(51.979 PAC+41.39 RAC) / 93.369

从表2可以看出,在第一个因子PAC上,北京、上海、陕西得分最高,分别为4.616 9、1.009 5和0.870 4,其平均研发投入和平均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以及平均研发人员全时当量指标值较高。陕西落后于北京3.746 5。贵州、海南、宁夏、新疆和福建得分最低,分别为-0.631 9、-0.716 0、-0.795 6、-0.549 6和-0.495 8,原因在于平均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以及平均研发人员全时当量指标值较低。

在第二个因子RAC上,北京、上海、江苏得分最高,分别为4.735 0、1.460 1、0.496 0,其中北京远远高于江苏4.239。山西、海南、贵州、宁夏得分最低,分别为-0.472 3、-0.540 0、-0.544 4、-0.558 1,其平均国内授权量较低。

综合考虑两个公因子,我们发现陕西、四川和山西都具有较高的潜在吸收能力,分别排位在第3、4和13位,但是现实吸收能力排位却相对落后些,位于第12、11和26位。而广东、浙江、重庆和福建潜在吸收能力不高,位于第10、17、22和25,但是现实吸收能力的排位却相对靠前些,位于第6、7、8和18。从而可以看出,广东、浙江、重庆和福建与陕西、四川和山西相比较,能够更好地转化和应用新知识,具有较高的创新能力。

从各个地区的AC上来看,北京、上海、江苏是前三位,其次是陕西、四川、辽宁。位于后五位的地区为江西、新疆、贵州、海南、宁夏。由此发现,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其吸收能力水平较高,具有较高的潜在吸收能力和现实吸收能力。然而,对于落后地区,其人力、财力和信息沟通渠道相对落后,严重阻碍了创新系统外部的新知识的潜在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制约了经济发展。这与我国各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基本相一致。

3 结语

区域创新系统中,一个地区无论其知识量如何,不可能在所有的知识领域都领先,都需要获取和利用外部的知识。研发投入、技术合同成交额、科学家和工程师总数、研发人员全时当量和政府用于支持研发金额是潜在吸收能力的关键因素。上网人数、电信业务总量、授权量、出口贸易额和规模以上新产品销售收入是现实吸收能力的关键因素。因而,制定区域创新系统知识吸收能力的创新政策时,应该从这些关键因素上来考虑,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和健康的发展。针对区域创新系统知识吸收能力来说,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①对于贵州、海南、宁夏、新疆这些落后地区,由于研发投入不足,人力资本基础薄弱,在加大研发投入的同时,应当重点分析知识的流动和应用,注重现实吸收能力的提高。②对于陕西、四川和山西以及广东、浙江、重庆和福建这些地区,前三个地区具有较高的潜在吸收能力,后四个地区具有较高的现实吸收能力,因而,制定创新决策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对于前三个地区来说,应该提供建立知识流动的制度和制定相关政策,建立促进知识流动的畅通渠道。对于后四个地区来说,应该为了经济发展进行政策倾斜,加大研发和教育的投入力度,注重知识的积累,增加知识存量。③区域创新系统中潜在吸收能力和现实吸收能力应该协调发展,不仅需要关注知识的积累,而且还要注重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从而能针对变化的环境做出灵活的反应,而且能够通过创新活动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COHEN W,LEVINTHAL D.Innovation and learning:the two faces of R&D[J].Economic Journal,1989,99:569-596.

[2]COHENW,LEVINTHALD.Absorptive capacity:a newperspec-tive on learning and innovation[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0,35(1):128-152.

[3]KELLER W.Absorptive capacity:on the creation and acquisition of technology in development[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96,49(1):199-227.

[4]ZAHRA S A,GEORGE G.Absorptive capability:a review,re-conceptulization and extension[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2,27(2):185-203.

知识管理系统的评价 篇2

一、单项选择题(共 25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事最符合题意)

1、设计温度,系指容器在正常操作情况下,在相应设计压力下设定的受压元件的__温度,其值不得低于元件金属可能达到的最高金属温度。A.外部

B.允许使用温度 C.金属 D.介质

2、事故统计分析法是以研究__为基础的分析方法。A.行业类统计 B.伤亡事故统计

C.综合类伤亡事故统计

D.工矿企业类伤亡事故统计

3、根据《注册安全工程师管理规定》,安全生产中介机构注册安全工程师的配备。安全生产中介机构应当按照不少于安全生产专业服务人员的比例配备注册安全工程师。A:40% B:30% C:20% D:10% E:相对密度(空气=1)为1.19

4、《安全生产法》第一次在安全生产立法中设定了,依法调整当事人之间在安全生产方面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重视对财产权利的保护,这是一大特色和创新。

A:刑事责任 B:民事赔偿责任 C:行政责任

D:连带赔偿责任

E:相对密度(空气=1)为1.19

5、由管理矿山企业的主管部门进行处理的是__。A.特种作业人员未取得操作资格证书上岗作业 B.矿山建设工程安全设施的设计未经批准擅自施工

C.已经投入生产的矿山企业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而强行开采 D.矿山建设工程安全设施未经验收或验收不合格擅自投入生产

6、[2009年考题]某建筑工地有一台钢丝绳提升设备要进行故障诊断。技术人员在进行故障诊断的实施过程时,第一个步骤应是。A:状态识别 B:特征提取 C:信号检测 D:诊断决策 E:立即转移账户上的资金

7、在行政许可的种类中,适用范围最广泛的一种行政许可,主要适用于直接涉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宏观调控、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直接关系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的事项的许可是。A:认可 B:特许 C:核准

D:普遍许可

E:相对密度(空气=1)为1.19

8、在生产环境中,加热金属、熔融玻璃及强发光体等可成为__辐射源。A.红外线 B.紫外线 C.射频 D.激光

9、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在安全生产工作中居于__。A.全面领导的地位 B.全面领导和决策地位 C.决策地位

D.总领全局的地位

10、不属于落式搅拌机范畴的是__。A.鼓形

B.锥形反转出料 C.锥形倾翻出料 D.砂浆式

11、《矿山安全法》规定,__对本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负责,并定期向职工代表大会或职工大会报告安全生产工作,充分发挥职工代表大会的监督作用。A.矿长 B.工会主席

C.分管安全的副矿长 D.企业安全部门负责人

12、支撑高度超过10m时,应在外侧周围和内部每隔__间距设置剪刀撑。A.5m B.10m C.15m D.20m

13、__是对特种设备的生产经营单位实施资格许可,并对部分产品出厂进行安全性能检验;__是对在用的特种设备进行定期检验、登记,实施准用制度。A.市场准入制度,设备准用制度 B.市场准入制度,行政许可制度 C.监督检查制度,设备准用制度 D.市场准入制度,监督检查制度

14、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监察机构是指国家__授权行政部门设立的监察机构,具有法律形式的监督管理权利。A.法律 B.法规 C.标准 D.规范

15、[2008年考题]可燃性混合物的爆炸极限范围越宽,其爆炸危险性。A:越大 B:越小 C:不变

D:越无规律

E:立即转移账户上的资金

16、在矿井进风井、井底车场、主要进风大巷或中央石门发生火灾时常采用__反风,避免火灾烟流进入人员密集的采掘工作面。A.全矿性 B.局部矿井 C.主要通风机 D.隔离

17、依照《刑法》的规定,重大责任事故罪的客观要件是。

A:实施了违反国家有关安全管理规定的行为,因而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

B:表现为过失或者故意

C:人的生命、健康和重大公私财产安全

D:从事生产、作业的各类社会组织及其从业人员 E:相对密度(空气=1)为1.19

18、不属于矿长(含矿务局局长、矿山公司经理)对本企业安全生产工作负有的职责是。

A:及时采取措施,处理矿山存在的事故隐患 B:制订矿山灾害的预防和应急计划

C: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对职工进行安全教育、培训 D:根据需要对每个作业场所进行跟班检查 E:相对密度(空气=1)为1.19

19、按国际海运标准规定,凡单件质量超过__t,或长度超过__m,或高度、宽度超过3m的超高或超宽货物,如车辆、大型成套设备、集装箱、快艇等均属重大件货物。A.30;12 B.40;11 C.30;11 D.40;12

20、下列关于铸造作业建筑要求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厂房主要朝向宜东西向

B:铸造车间四周应有一定的绿化带

C:铸造车间除设计有局部通风装置外,还应利用天窗排风或设置屋顶通风器 D:铸造车间应安排在高温车间、动力车间的建筑群内,建在厂区其他不释放有害物质的生产建筑的下风侧 E:立即转移账户上的资金

21、建设单位在编制工程概(预)算时,应当根据国家规定的__确定安全生产费用。A.安全生产再培训费用 B.实际销售收入 C.安全生产费率 D.技术改进支出

22、爆炸最主要的特征是 A:爆炸过程高速进行

B:周围介质发生震动或邻近的物质遭到破坏 C:发出或大或小的响声

D:爆炸点附近压力急剧升高,多数爆炸伴有温度升高 E:立即转移账户上的资金

23、安全生产工作中,代表从业人员对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进行监督,是维护从业人员合法权益的群众性组织,也是政府监督管理的重要补充的是。A: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B:劳动保障部门 C:工会

D: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 E:相对密度(空气=1)为1.19

24、接触职业危害因素不一定就会患职业病,职业病发生与否主要取决于__。A.接触职业性危害因素大员的年龄、性别和营养状况 B.接触职业性危害因素的性质

C.接触职业性危害因素的性质、接触剂量和接触人员的易感性 D.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人员的健康状态

25、依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规定,对有证据证明交通事故中非机动车驾驶入、行人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机动车驾驶人已经采取必要处置措施的情形,关于双方责任的承担,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免除机动车一方的责任 B:双方承担同等责任 C:减轻机动车一方的责任

D:机动车一方仍应承担全部责任 E:相对密度(空气=1)为1.19

二、多项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有2个或2个以上符合题意,至少有1个错项。错选,本题不得分;少选,所选的每个选项得 0.5 分)

1、《行政处罚办法》对强制执行行政处罚的措施作出的规定有。A:到期不缴纳罚款的,每日按罚款额的3%加处罚款 B:销售商品的,以销售收入作为违法所得

C:根据法律规定,将查封、扣押的设施、设备、器材拍卖所得价款抵缴罚款 D:申请检察院强制执行 E: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2、国务院负责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部门对全国安全生产工作实施__。A.综合监督管理 B.综合统一管理 C.综合整治 D.统一监督

3、《职业病防治法》规定,职业病诊断应当由__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医疗卫生机构承担。

A.县级以上人民政府 B.省级以上人民政府 C.国务院 D.当地

4、在生产环境中,加热金属、熔融玻璃及强发光体等可成为__辐射源。A.红外线 B.紫外线 C.射频 D.激光

5、根据进风井和出风井布置方式的不同,地下矿山通风系统可以分为。A:中央式 B:对角式 C:抽出式 D:混合式 E:压人式

6、安全技术措施计划的项目范围包括。A:安全生产检查措施 B:安全宣传教育措施 C:卫生技术措施 D:安全技术措施 E:辅助措施

7、依据《矿山安全法》的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管理矿山企业的主管部门对矿山安全工作行使的管理职责有

A:参加矿山建设工程安全设施的设计审查和竣工验收 B:检查矿山劳动条件和安全状况

C:组织矿长和矿山企业安全工作人员的培训上作

D:检查矿山企业和管理矿山企业的主管部门贯彻执行矿山安全法律、法规的情况

E:相对密度(空气=1)为1.19

8、《职业病报告办法》规定,劳动卫生与职业病研究所负责全国职业病统计、分析报告工作。

A: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 B:地方 C:省

D:自治区

E:食品生产企业

9、采用__技术,既可以防止事故的发生,也可以防止事故的扩大,减少事故的损失。A.隔离

B.故障-安全设计 C.设置薄弱环节 D.救援

10、振动信号检测时,对于高频振动,通常从__进行检测。A.一个方向上 B.两个方向上

C.两个垂直的方向上

D.三个互相垂直的方向上

11、依据《职业病防治法》的规定,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和医疗卫生机构有违反本法规定的行为,分别给予__的行政处罚。A.罚款 B.警告

C.责令立即停止违法行为 D.取消其相应资格 E.没收违法所得

12、[2008年考题]生产性粉尘可分为无机性粉尘、有机性粉尘和混合性粉尘三类。下列粉尘中,属于有机性粉尘的有。A:水泥粉尘 B:合成树脂粉尘 C:皮毛粉尘 D:面粉粉尘 E:石棉粉尘

13、《安全生产法》的许多条文都是围绕着从业人员的人身安全规定的,要求生产经营单位必须围绕着这个核心抓好安全管理工作。A:保障从业人员的人身安全 B:安全第一 C:预防为主

D: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E:相对密度(空气=1)为1.19

14、依据《安全生产法》的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委托工程技术人员为本单位提供安全生产管理服务的,安全生产责任由负责。A:被委托的工程技术人员 B:生产经营单位

C:被委托的工程技术人员所在中介机构 D:所在地的安全生产监管部门 E:相对密度(空气=1)为1.19

15、爆炸按照能量的来源,可以分为__。A.物理爆炸 B.机械爆炸 C.化学爆炸 D.雷爆炸 E.核爆炸

16、电梯的__应当对电梯质量及投入运行后的维修保养负责。A.使用单位 B.设计单位 C.制造单位

D.安全监督管理部门

17、对施工现场的照明装置必须采取技术措施描述不正确的是。A:照明开关箱中的所有正常带电的金属部件无需作保护接零,但所有灯具的金属外壳必须作保护接零

B:照明开关箱(板)应装设漏电保护器

C:灯具的安装高度即要符合施工现场实际,又要符合安装要求 D:照明线路的相线直接进入照明器

E:在潮湿和易触及带电体场所的照明电源电压不得大于36 V

18、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目前负责安全生产综合监督管理的部门是。A:公安部门

B: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C:工商行政管理部门 D:卫生行政部门

E:相对密度(空气=1)为1.19

19、依据《安全生产法》的规定,国家对生产经营单位使用的涉及生命安全、危险性较大的特种设备,实行检测、检验制度。A:一般性 B:强制性 C:自愿性 D:特殊性

E:相对密度(空气=1)为1.19

20、批准特种作业的机构为______。A.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安全生产管理局

B.省、自治区、直辖市安全生产综合管理部门 C.国务院行业主管部门 D.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

21、《特别重大事故调查程序暂行规定》是国务院于__发布的。A.1988年3月29日 B.1989年1月1日 C.1989年3月29日 D.1989年12月29日

22、法律规范由等要素构成。A:结果 B:假定 C:处理 D:制裁 E:纠正

23、现浇钢筋混凝土梁、板,当跨度__时,模板应起拱。A.大于2m B.大于3m C.大于4m D.大于5m

24、起重机的吊钩可以采用__方法制造。A.锻造

B.切削加工_ C.铸造 D.焊接

知识管理系统的评价 篇3

关键词:知识管理 会计师事务所 绩效评价模糊评价

所谓绩效评价,是指运用数理统计、运筹学原理和特定指标体系,对照统一的标准,按照一定的程序,通过定量定性对比分析,对项目一定经营期间的经营效益和经营者业绩做出客观、公正和准确的综合评判。

一、知识管理绩效评价的意义

对知识管理的绩效评价有助于改进知识管理实践,使管理者了解管理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了解影响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所在,为企业改进其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总体上看,知识管理的财务绩效评价可以促进企业向知识型、学习型的机构发展,优化机构文化,提高机构整体凝聚力,有针对性地吸收和补充机构整体以及各个部门、各个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资源;能够帮助企业有基础、有组织地进行知识创新,形成完善、有序且不断提升的机构知识资源,提高机构的整体竞争力和无形资产价值,推动机构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可以降低由于人员流动和知识老化、弱化所引致的经营风险。在知识管理绩效评价中,财务绩效评价尤为重要,效率、效能评价抽象、主观,不利于管理决策,而财务绩效评价直接、客观,有说服力,更容易得到管理当局的支持。它可以以最直观的方式显示知识管理投资回报水平、投资结构的合理性、投资外部效应等“硬信息”。因此,对知识管理的财务绩效进行准确的评价,对于实现企业知识管理及其发展变化的有效监控,找出影响绩效提高的因素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最终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知识管理财务绩效评价方法

关于知识管理绩效评价方法的研究文献不多,国内处于起步阶段,国外也没有一致认可的范式。代表性的研究方法有托宾Q法、无形资产计算值(CIV)、管理决策的报酬(ROM)、平衡计分卡、欧洲品质管理模式(EFQM)、领航者和Sveiby衡量模式等。这些方法多为静态评价模式,定性分析多于定量分析,主观分析(主要是打分)多于客观分别,解释功能有余,预测功能不足。结论多为企业快速反映能力、学习型组织、无形资(知)产的积累、作业流程的优化、自主复制能力的形成等效果的描述,很少从财务绩效角度去分析、衡量知识管理实施的效果。一、绩效评价指标要素构成

(一)知识管理的重视程度

21世纪的企业管理,已经进入知识管理的时代。知识管理是会计师事务所长期的经营战略,给会计师事务所带来的好处是:创造会计师事务所新的竞争力,增加其利润,降低其成本,提高其效率,建设其新的企业文化。会计师事务所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是多方面的。从外部来看,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从内部来看,由于审计业务和管理成本的上升,收益率在下降。业内人士都有同感:审计业务越来越不好做了。评价会计师事务所知识管理绩效好坏的基础因素就是其对知识管理的重视程度,具体表现在知识管理总裁(CKO)职位与知识管理部门的设立状况、知识管理战略和预算的制定情况、员工培训率及相关费用三个方面。

(二)知识管理的人力资本

会计师事务所业务质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其员工的智力劳动,人是知识的载体,智力劳动的特征是高知识积累性劳动和高度专门化的劳动,这两者决定了高创造性。从智力劳动力的内涵特质看,构成智力劳动内涵的知识与技能,作为生产要素在审计业务过程中发挥作用,与一般生产要素有极大的差别,它们的使用价值参与下一次的审计业务并“复制”价值。这样知识在被替代之前,其价值就永恒复制,从而无休止凝结在审计业务之中。因此,会计师事务所实施知识管理战略最重要的资源是人力资本,具体表现在知识结构、专业技能、知识更新力度和员工学习氛围四个方面。

(三)知识管理的结构资本

结构资本是使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业务得以实施的那些技术、工作方式和程序,主要包括治理结构、企业文化和企业制度三个方面。组织结构是组织的骨架和粘合剂,它还为会计师事务所员工工作和彼此交流提供了一个大环境。没有坚固的组织结构,会计师事务所就不能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员工也会灰心丧气,漫无目标。组织结构资产不能被当做法规,必须被调整得能适应市场和工作的需要,不能定期审查组织结构资产价值和效能的会计师事务所将会失去在市场上获得成功的优势。

(四)知识管理的知识系统

ThmasH.Davenport指出,企业像管理有形资产一样来对知识资产进行管理:获取资产并将其“存放”在能够被容易获取的地方。对有形资产而言,存放地点是“仓库”,相应地存放知识资产需要有“知识库”,即一个知识系统。知识系统是一个对知识进行创造、捕获、整理、共享、交流、继而创造新知识的完整的管理系统。会计师事务所的知识系统是一个不断发掘新知识,获得新知识的循环、提升的螺旋过程。其知识系统的构成因素主要包括留住人才和知识信息系统的建立与管理、从外界获取信息和知识、信息的规范化、知识资源的存量、知识交流状况、知识显性转化的情况和知识资源的利用率七个方面。

三、评价指标体系

总结国内外已有知识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成果,根据会计师事务所知识管理的特殊性,如其显性知识包括:政策法规、行业性文章如违规案例分析等;项目底稿与沟通轨迹,如项目底稿的电子版、项目进行过程中的上下级、业务人员与客户之间的沟通轨迹记录等等。其隐性知识包括:对法律法规、政策条例的个人理解与总结,对具体实例特别是违规实例的分析总结,对重点、难点、漏点的个人把握,个人对客户业务的理解、对客户管理流程的了解,其他个人技能技巧性知识,如计算机应用技巧等等。本文根据一致性、完整性、可控性、平衡性和实用性的原则,从会计师事务所对知识管理的重视程度、人力资本、结构资本、知识系统四个方面有针对性地建立了适合会计师事务所的知识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四、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一)确定因素集合

结合前面建立的会计师事务所知识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因素集合U={U1,U2,U3,U4}={重视程度,人力资本,结构资本,知识系统};U1={U11,U12,U13}={CKO职位与知识管理部门的设立,知识管理战略和预算的制定,员工培训率及相关费用};U2={U21,U22,U23,U24}={知识结构,专业技能,知识更新力度,员工学习氛围};U3={U31,U32,U33}={治理结构,企业文化,企业制度}

;U4={U41,U42,U43,U44,U45,U46,U47}={信息系统的建立与管理,信息的获取,信息的规范化,知识资源的存量,知识的交流状况,知识显性转化的情况,知识资源的利用率}。

(二)确定评价水平集合

设评价水平集合V={V1,V2,V3,V4}={优,良,中,差}。

(三)确定同级因素的权重集合

知识管理系统的评价 篇4

这本专著的特色和创新首先体现在从知识管理的角度来评价大学管理的绩效。纵观国内对大学管理的绩效评价, 研究角度众多:有的学者主张从“学术论文数量、专利获批、国家级奖励”视角进行研究;有的学者主张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校声誉、社会服务、办学资源”视角进行研究;有的学者主张从“学术能力、投入产出状况、学生质量、学校声誉”视角进行研究;有的学者主张从“衡量高校科学与人才的贡献能力”视角进行研究……尽管这些研究对当前我国大学管理工作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也为大学的发展和建设提供了一些方向性的指导, 但是, 由于这些研究在建立的出发点、体现的侧重点、定量定性方法的运用中还存在不足之处, 在封闭性、可比性、全面性上也都存在欠缺, 所以, 在学术界和高等教育界, 目前关于大学管理绩效的评价和排名一直争议不断、很难取得共识。究其原因, 主要源于这些研究更多的是从大学基本功能的外在表象中获得数据和信息, 而忽视了对大学特殊本质的考查, 这无形当中就降低了上述研究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可靠性, 进而降低了普遍的认同性。我们知道, 大学有人才培养、教学、科学研究及社会服务的功能, 这些功能的实现是在培养人的过程中实现的, 而无论是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培养人, 都是以知识的创造与传播为基础的。所以, 基于知识管理视角对大学管理绩效进行评价, 就抓住了大学自身最本质、最核心的东西。作者将研究的视角从一般的大学功能的表现研究转移到大学的本质功能上, 将大学管理绩效的评价定位在大学知识创造能力的水平上, 使大学的外在评价转换成大学能力本质的评价上, 为当前大学管理绩效评价工作探索出了一条新的发展思路。

其次, 这本著作系统地建构了大学知识创造能力的体系结构。该书以知识系统工程理论、知识活动系统理论、创造力理论、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创造教育理论等为理论基础, 在大学知识创造能力的分析逻辑框架上进行了创新性的研究:首先从大学知识创造的两大主体——教师和学生出发, 分别构建出大学教师的知识创造能力体系和大学学生的知识创造能力体系, 然后分析知识创造过程的有效性, 构建了大学教师传授知识创造能力的体系, 在此基础上, 兼顾到了环境对知识创造系统的重要性, 构建了大学知识创造能力环境因素的体系, 从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大学知识创造能力理论体系框架。具体说来, 这一体系由四个维度、十五个二级指标组成。其中, 大学教师知识创造能力由大学教师的知识创造素质、知识创造潜力、知识创造实力、知识创造影响力四个指标构成;大学学生的知识创造能力由大学生的知识创造素质、知识创造潜力、知识创造实力、知识创造影响力四个指标构成;大学教师传授知识创造能力由启发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科研成果在授课中的创造性应用能力、教学改革情况三个指标构成;大学知识创造能力环境因素由大学生的知识创造的文化因素、制度因素、激励因素、资源储备四个评价指标构成。这一框架揭示出大学的基本职能在于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 指出了知识创造能力是衡量大学管理的本质和核心所在, 强调了大学知识创造活动主体能力、知识创造过程、知识创造环境的一体性, 从而开启了大学管理绩效评价研究的新视角, 为大学评价更加趋于客观、科学和合理作出了重要的学术贡献。

其三, 这本著作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大学管理绩效评价标准。我们知道, 这些评价标准对于发现大学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 以评促进, 确保大学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由于作者有多年大学领导与管理的经验, 在大学知识创造能力理论体系建构的同时, 注重这一理论体系的实际操作与运用。在本书中, 作者在对相关专家调查的基础上, 以大学知识创造能力形成的具体情况作为评价背景, 按照一致性要求, 采用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 对四大维度、十五个二级指标、四十个三级指标分别赋予权重, 确定了评价标准。以此为基础, 作者地还对沈阳市4所大学管理绩效从个体层面、群体层面和组织层面进行了实证性的内部诊断。通过这种大学管理绩效的排名和比较, 不仅能看出不同大学间的差距、特色和优势, 更重要的是对于改革和提升大学办学质量和水平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也有利于地方政府更有效地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所以, 本书提出的从大学人才知识素质、政策导向和知识创造环境等诸方面改善与提升大学知识创造能力的管理策略更具有针对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对当前大学的评价与管理具有普遍的应用价值。

知识管理系统的评价 篇5

一、单项选择题

1、下面不属于安全费用的使用范围的是

A:水泥厂为职工配发防尘口罩、防尘帽

B:建筑公司为外墙装饰作业人员配发安全带、安全绳

C:办公室采购施工日志

D:支付安全评价费用

E:食品生产企业

2、《安全生产法》规定,对生产经营单位与从业人员订立协议,免除或者减轻其对从业人员因生产安全事故伤亡依法应承担的责任的,规定该协议无效,并对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个人经营的投资人处以的罚款。

A:2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

B: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

C:2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

D:1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

E:相对密度(空气=1)为1.19

3、容易引起职业性白内障的是__。

A.红外线

B.紫外线

C.激光

D.β粒子

4、按国际海运标准规定,凡单件质量超过__t,或长度超过__m,或高度、宽度超过3m的超高或超宽货物,如车辆、大型成套设备、集装箱、快艇等均属重大件货物。

A.30;12 B.40;11 C.30;11 D.40;12

5、危险品生产厂房和库房在乎面上宜布置成__。

A.矩形

B.T形

C.L形

D.凹形

6、根据风险的严重程度对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__,有助于制定降低风险的措施。

A.分级

B.归类

C.责任落实

D.实现预防

7、混合气体中氧含量的增加,爆炸极限范围__,尤其对爆炸__提高得更多。

A.扩大;上限

B.减少;上限 C.扩大;下限

D.减少;下限

8、《消防法》规定,火灾扑灭后,为隐瞒、掩饰起火原因和推卸责任,故意破坏现场或者伪造现场,尚不构成犯罪的,对有关单位处。

A:警告或者罚款

B:吊销执照

C:责令限期改正

D:责令停产停业整顿

E:相对密度(空气=1)为1.19

9、__是指能对人造成伤亡或对物造成突发性损害的伤害。

A.有害因素

B.事故隐患

C.危险因素

D.危险

10、劳动强度指数Ⅰ是区分体力劳动强度等级的指标,指数大反映劳动强度大,指数小反映劳动强度小。体力劳动强度Ⅰ按大小分为4级,其中Ⅱ级体力劳动强度指数为。

A:小于15 B:20~25 C:15~20 D:大于25 E:立即转移账户上的资金

11、王某在某选矿厂一线工作了三年,经诊断患有尘肺病,但该选矿厂一直未给王某缴纳工伤保险费,根据《职业病防治法》,下列关于职业病患者相关权益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王某应该向单位所在地民政部门申请医疗救助和生活等方面的救助

B:该选矿厂应继续留王某在原岗位工作并增加岗位津贴

C:该选矿厂可以单方面与王某解除劳动合同并给予一定的补偿

D:王某的医疗和生活保障由该选矿厂承担

E:相对密度(空气=1)为1.19

12、[2008年考题]根据《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下列设备中属于特种设备的是。

A:挖掘机

B:大型机床

C:铁路机车

D:汽车起重机

E:立即转移账户上的资金

13、工业炸药属猛炸药,这类炸药在一定的__作用下能引起爆轰。

A.冲击波

B.静电

C.可见光

D.外界激发冲量

14、__安全装置是一种阻止身体的任何部分靠近危险区域的设施。

A.隔离 B.跳闸

C.自动

D.控制

15、测定人体疲劳的方法不包括__。

A.分析脑电图

B.测定闪频值

C.智能测验

D.神经测验

16、根据《重大危险源辨识》(GB 18218—2000)的规定,汽油属于______。

A.爆炸性物质

B.易燃性物质

C.活性化学物质

D.有毒物质

17、矿山建设工程的安全设施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擅自投入生产的,责令停止生产,拒不停止生产的,提请吊销其采矿许可证和营业执照。

A:劳动安全行政管理部门

B:国务院安全监督管理部门

C:县级以上人民政府

D: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决定由有关部门

E:相对密度(空气=1)为1.19

18、《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的立法目的不包括__。

A.预防和减少火灾

B.保护公民人身及财产安全

C.维护公共安全

D.维护消费者利益

19、作为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和中央人民政府的国务院制定的__是国家最高行政管理权的产物,它对一切国家行政机关都有拘束力。

A.法律

B.行政法规

C.行政规章

D.宪法

20、依据《煤矿安全监察条例》的规定,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发现煤矿矿井使用的设备、器材、仪器、仪表、防护用品不符合国家安全标准或者行业安全标准的,应当__。

A.责令立即停止作业

B.责令立即关闭矿井

C.责令限期改

D.责令立即停止使用

21、依据事故__不同,事故可分为责任事故和非责任事故。

A.造成事故的责任

B.事故造成的后果

C.监管的行业

D.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

二、多项选择题

1、依据《安全生产法》的规定,生产经营单位与从业人员订立的劳动合同。应当载明保障从业人员劳动安全和__的事项,以及依法为从业人员办理工伤社会保险的事项。

A.加强劳动保护

B.防止职业危害

C.搞好职业卫生

D.减少环境污染

2、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对煤矿安全技术措施专项费用的提取和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对未依法提取或者使用的,应当。

A:责令予以关闭

B:吊销煤炭生产许可证

C:责令限期改正

D:处10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

E:相对密度(空气=1)为1.19

3、依据《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的规定,国家对危险化学品的生产和储存实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和严格控制,对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实行制度。

A:审批

B:认定

C:登记

D:备案

E:相对密度(空气=1)为1.19

4、依据《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的规定,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企业,必须具备的条件有。

A:符合国际标准要求的成套设备

B:有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

C:有符合国家标准的生产工艺、设备或者储存方式、设施

D:工厂、仓库的周边防护距离符合国家标准或者国家有关规定

E:有符合生产或储存需要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

5、《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规定,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负责中央管理的安全生产许可证的颁发和管理。

A: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

B:非煤矿矿山企业

C:煤矿企业

D:烟花爆竹生产企业

E:建筑施工企业

6、按照安全评价要达到的目的,可将安全评价方法分为。

A:事故后果安全评价方法

B:事故致因因素安全评价方法

C:故障类型安全评价方法

D:危险性分级安全评价方法

E:物质系数评价法

7、依据《消防法》,火灾现场总指挥根据扑救火灾的需要,有权决定的事项有

A:利用临近建筑物和有关设施

B:限制用火用电 C:使用各种水源

D:调动有关单位协助灭火救援

E:无偿征用私人设备

8、依据《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暂行规定》的规定,注册安全工程师允许他人以自己的名义从事注册安全工程师业务的,注册管理机构视情节轻重,给予等处分。

A:警告

B:注销注册

C:降职

D:取消执业资格

E:记过

9、安全生产监察工作要坚持原则,过好“权利关”“人情关”和__。

A.安全生产关

B.财产关

C.利益关

D.生命安全关

10、对客、货机动车超载的行为,《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公路客运车辆载客超过额定乘员的,处__罚款;超过额定乘员20%或者违反规定载货的,处__罚款。

A.100元以上200元以下,200元以上500元以下

B.200元以上500元以下,500元以上3000元以下

C.200元以上500元以下,500元以上2000元以下

D.100元以上200元以下,200元以上1000元以下

11、为保证事故调查、取证客观公正地进行,在事故发生后,对事故现场要进行保护,以下有关事故现场处理说法错误的是__。

A.事故发生后,应救助受伤害者,并认真保护事故现场

B.为抢救受伤害者需要移动某些现场物体时,必须做好现场标记

C.保护事故现场区域,不要破坏现场,除非还有危险存在D.事故现场的保护应由公安部门组织进行

12、我国在2003年投产的__输电工程,在直流输电领域居世界首位。

A.秦山核电

B.三峡——广东

C.三峡——华东

D.西北

13、常用的系统安全分析方法有__等。

A.事件树

B.类比方法

C.事故树

D.对照、经验法

E.决策树

14、下列选项中,属于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履行消防职责。

A:制定消防安全制度、消防安全操作规程

B:组织防火检查,及时消除火灾隐患

C:建立防火档案

D:对职工进行消防安全教育 E:实行每日防火巡查,并建立巡查档案

15、根据《国务院关于预防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的特别规定>对不同的责任主体实施责任追究的规定是不同的。其中对煤矿及其主体负责人的行政责任追究采用的方式实施。

A:行政处罚

B:一般教育

C:行政处分

D:刑事处罚

E:相对密度(空气=1)为1.19

16、__负责跟踪事故的所有费用并进行评估,承担其他职能未涉及的管理职责。

A.事故指挥官

B.后勤部

C.资金/行政部

D.策划部

17、依据《安全生产法》的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具备本法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规定的;不具备的,不得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A:安全生产条件

B:安全生产目的C:安全生产标准

D:安全生产职责

E:相对密度(空气=1)为1.19

18、关于建设工程安全生产违法行为应负的法律责任的表述中,错误的是。

A:为了保证行政处罚的有效实施,《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规定,本条例规定的行政处罚,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依照法定职权决定

B:对建设工程安全生产违法行为的责任主体实施的行政处罚有责令限期改正、罚款、降低资质等级

C:根据现行职责分工,对建设工程安全生产违法行为实施行政处罚的决定机关不是一个而是多个

D:建设工程安全生产违法行为的责任主体不包括注册执业人员

E:相对密度(空气=1)为1.19

19、表征臂架起重机起重特性的指标是起重力矩。起重量与幅度的关系以下选项正确的是__。

A.幅度越大,允许起吊的起重量越大

B.幅度越小,允许起吊的起重量越大

C.幅度与起重量成正比

D.幅度与起重量无关系

20、工业毒性危险化学品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有刺激、过敏、窒息、麻醉和昏迷、中毒等。对于过敏来说,引起呼吸系统过敏的化学品有。

A:甲苯

B:乙醇

C:聚氨酯

D:砷

E:福尔马林

21、危险、有害因素可从等方面进行识别。A: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B:安全生产管理组织机构

C: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D:防雷、防静电系统

知识管理系统的评价 篇6

关键词:知识管理,绩效评价,4P模型,组织战略

0 引言

20世纪70年代知识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KM)一词最早出现,到了20世纪90年代以后知识管理战略在西方很多企业的实施表明知识管理的作用得到普遍认同,知识管理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开始研究,20世纪末我国开始研究知识管理。如今知识管理在理论、方法与实践上均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伴随着知识管理实践的开展,使得知识管理绩效评价逐渐成为理论者和实践者关注的焦点[1]。2009年11月1日正式实施的《知识管理框架》是我国知识管理领域的第一个国家标准,在其定义的过程模型中“评价”是知识管理建设的一个环节[2]。目前,国内外一些学者和机构就知识管理绩效评价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笔者曾在文献[3,4]中对知识管理绩效评价问题进行过研究。囿于知识管理本身的复杂性,目前人们对知识管理绩效评价研究还不够深入,特别是在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等方面均未形成统一认识。因此,绩效评价作为知识管理的重要环节,在知识管理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知识管理研究中值得关注的问题之一。

1 4P模型应用于知识管理绩效评价的分析

1.1 凯洛格学习力4P评估模型

4P模型是学习型组织模型有关研究中的一项成果。目前国内外比较有影响力的学习型组织模型[5,6,7]有从学习方式角度研究的阿吉瑞斯和熊恩的“四阶段模型”,从系统动力学视角研究的“彼得·圣吉”模型,从推动战略规划角度研究的约翰?瑞定的“第四种”变革模型,从提高企业员工与培训程度的鲍尔?沃尔纳的“五阶段”发展模型;从技术平台角度研究的“以知识库为中心的学习型过程”模型(张国平),从组织学习过程角度研究的“6P—1B”模型(陈国权),从知识管理情景研究的组织学习过程的复杂系统模型(戴万稳等)。4P模型是凯洛格(北京)管理咨询公司提出的一种学习型组织学习力评估模型,是从Purpose(目的)、Person(人)、Process(过程)、Performance(结果)四个维度来全面衡量学习型组织建设成效,是已被许多企业实践所证实的行之有效的全面评估工具,其能真实客观地评价组织学习力,成为建设务实高效学习型组织的策略工具[8]。

1.2 4P模型之于知识管理绩效评价的可行性

知识是“知识社会”中企业竞争力的来源,每个战略家都认识到知识管理的重要性,为了提高组织知识创新能力、形成并保持核心竞争力,最终实现知识管理战略的价值,人们已经越来越深地认识到组织学习(organizational learning)能力和学习型组织(learning organization)建设程度对知识管理战略成功实施的重要性。同时,知识管理要求企业不断的学习新知识,在学习成长中提高应对内外复杂变化的能力,建设学习型组织是知识管理的必然要求。从深层次看,组织学习和学习型组织与知识管理有着密切的联系,从Purpose(目的)、Person(人)、Process(过程)、Performance(结果)四个维度评估学习型组织的凯洛格学习力4P模型具有应用到知识管理绩效评价的可行性。因为,知识管理作为企业实施的重大战略必须有清楚的共同愿景和战略目标,知识管理战略的实施“人”是主体、还会受到利益相关者的影响,来自多方面的影响因素会作用于知识管理战略实施的过程,最终影响到知识管理战略实施的直接成效和达成的目标,故修正后的基于4P的知识管理绩效评价模型如图1所示。

2 基于4P模型的知识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2.1 基于4P模型的知识管理绩效评价指标设计

在大量文献调研的基础上,结合4P模型和知识管理的特点,从Purpose(目的)、Person(人)、Process(过程)、Performance(结果)四个维度出发审慎筛选出具有代表意义的指标。

(1)Purpose(目的)

知识管理能给企业带来什么,是企业在导入知识管理管理模式前必须清楚的。知识管理实施的目的最终是为了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为了实现企业战略目标“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中的“共同愿景”是一个极为有用的工具,将员工的个人愿景汇聚成企业的“共同愿景”,从而形成强大的愿景张力,激励员工为了达到目标而努力。同时,知识管理战略的实施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需要企业将战略目标划分成与企业共同愿景拟合的阶段性目标,依靠共同愿景的凝聚力和强大张力,在一个个阶段性目标实现的过程中将企业的战略目标与企业共同愿景拟合。所以,从知识管理绩效评价4P模型的Purpose(目的)维度细化出的“阶段目标完成情况、阶段目标与企业愿景拟合度”指标可以评价员工对共同愿景和战略的了解程度、阶段性目标和战略的结合程度,测评出企业的共同愿景和战略目标的清晰程度,从较为宏观的角度评价知识管理的绩效。

(2)Person(人)

知识对人力资源具有高度依存性,尤其是隐性知识更是以人为载体,知识管理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和模式以知识特别是隐性知识为管理对象,“领导者”和“员工”对知识管理的认知和接受程度对知识管理绩效具有重要影响。“领导者”应是知识管理战略实施的倡导者和积极响应者,制定出台各项激励考核保障措施,营造知识学习、共享、创新的氛围。“员工”是知识管理战略实施的主要参与者,在知识管理情景下打破知识交流沟通的障碍,提高共享知识的积极性,不断增强学习知识的能力,以个人成长与发展促进企业的成长与发展。“领导者”和“员工”是知识管理战略实施的核心主体,两者与知识管理战略的拟合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知识管理绩效。所以,从知识管理绩效评价4P模型的Person(人)维度细化出的“领导者与知识管理战略的拟合度、员工与知识管理战略的拟合度”可以对知识管理参与的核心主体的角色拟合度进行评价,以明确参与主体的角色定位、找到差距,以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充分调动两大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知识管理绩效。

除了企业领导者、员工是知识管理参与的核心主体外,当今企业的竞争越来越倾向于整个价值链综合能力的竞争,与企业相关的顾客和合作伙伴(供应商、经销商、政府、社会团体等)都是利益相关者,顾客是企业存在的价值,顾客知识管理是帮助企业更好地了解顾客并与其建立持久关系的关键,顾客需求知识、业务知识以及处理与顾客关系的知识都是增强顾客保留率的知识维度;企业的合作伙伴往往是企业直接学习对象,合作伙伴知识能力的共享程度也直接关系到企业能力的提升。甚至竞争对手都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竞争对手相关信息和知识是企业的竞争资本,能够提高组织的决策速度和决策质量。利益相关者理论强调,充分利用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可以帮助组织实现战略目标以及提升市场价值,能够为组织提供维持竞争优势所需的资源,缓解环境不确定性和促进组织适应外部环境变化,这与知识管理目标“利用集体的智慧提高企业的应变和创新能力”是一致的。所以,从知识管理绩效评价4P模型的Person(人)维度细化出的“顾客保留力、伙伴协作力、核心竞争力”可以从利益相关者角度明确企业整合、利用外部知识的能力,从整个价值链系统出发来思考问题全面评价知识管理绩效。

(3)Process(过程)

知识管理战略的实施除了依靠人驱动外,还要靠过程来驱动,其中组织结构、组织文化、组织流程和信息技术是驱动知识管理战略的关键性因素。

传统的组织结构具有鲜明的等级和层次结构的特点,严重地阻碍了组织内部知识的交流、共享,抹杀和抑制了知识创新能力,是有效知识管理的障碍。与知识管理模式相适应的应是更具弹性、扁平化、网络化,更具参与性、开放性、无边界的组织结构。

组织结构重组可以提高生产率,但是没有与之配套的组织文化,将难以维持高生产率的状况(杰克韦尔奇)。优秀的组织文化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知识共享;组织学习氛围开放、平等、浓厚,重视从过去的经验和失败中学习;宽容的知识交流机制、创新失败机制和健全的知识共享的员工奖励机制,有利于员工、团队创新能力的培养。组织文化的作用将影响员工、团队的行为,而员工、团队的行为将支持或阻碍组织绩效,同时有助于组织应对外界变化以及有效地管理内部矛盾。

组织的关键流程是影响组织竞争优势或驱动组织价值创造的流程。组织的管理、业务和工作三个流程,每个流程中都有知识部分或者需要利用知识来完成,分析融于其中的知识内容,才能从知识管理中获得支持,才能真正达到知识管理创造业务价值的目的。同时,知识管理也涉及到知识生产、共享和应用等知识过程的规范,需要在知识管理实施过程中做管理、业务和工作流程的分析,特别是流程中知识状况分析。最终通过理顺内部流程,提高流程运行效率,提高知识管理绩效。

信息技术(IT)的发展推动了知识管理的需求,知识管理许多功能和服务最终必须借助信息技术来实现,信息技术是知识管理的重要工具,在知识创造与传播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其中,知识管理技术是构建知识管理系统的基础,是实现知识管理的推动力。知识管理系统是覆盖知识生产、分享、应用以及创新各个环节的多种信息技术的集成。在IT设施支持的基础上,以人为中心的知识管理系统的利用可以实现知识快速、便捷、随时随地的协同、传递,可以提升企业协调能力和绩效、改善运营效率、促进学习和交流,并最终影响到企业绩效。

所以,知识管理绩效评价4P模型的Process(过程)维度,从组织结构、组织文化、组织流程、信息技术四个方面细化出的一系列指标(见表1),可以通过对过程驱动因素的评价,测量驱动因素在知识管理战略中发挥的效用和价值的增值功能,明确影响知识管理绩效的关键因素,从而发现在知识管理实施过程出现的与预期目标偏差的症结。

(4)Performance(结果)

Performance(结果)维度与Purpose(目的)维度是不同的。Purpose(目的)是企业知识管理战略实施的最终目标,而Performance(结果)是知识管理战略实施的直接效果,是企业管理“知识”所带来的直接结果。但是,企业的实际情况不同,采用的知识管理模式会有差别,知识管理的Performance(结果)就各不相同。结合知识管理特点,知识管理效果的直接体现是企业知识状态(知识存量、流量)、知识库更新率、外部知识应用能力、企业学习与成长能力的增长、知识创新能力,这些结果可以转换为企业的知识能力,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此外,虽然目前知识管理的收益难以衡量、知识资产也难以用传统的财务指标全面、准确评价,但是仅使用非财务指标建立的评价体系也是不全面的,因此适当的考虑财务指标是有必要的。所以,知识管理绩效评价4P模型Performance(结果)维度,从知识管理效果、财务角度细化出的一系列指标(见表1),可以清楚的评价知识管理给企业带来的直接效果,增强企业持续推进知识管理的信心;同时让企业明确知识管理建设的方向,通过知识管理绩效评价持续改进,推动企业知识管理战略的发展和价值提升。

2.2 基于4P模型的知识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结合上述深入分析,依据设计评价指标时应遵循相关性、独立性、可获得性、可量化性、可比性、定义通俗易于理解的原则,建立如表1所示的基于4P的知识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3 知识管理绩效评价4P模型的应用

知识管理绩效评价4P模从Purpose(目的)、Person(人)、Process(过程)、Performance(结果)四个维度来评价知识管理绩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企业知识管理的客观状态。在应用知识管理绩效评价4P模型过程中,可以采用专家评价的方法将每个指标的结果量化。如表1中每个二级指标满分为1分,一级指标通过二级指标各项累加得分。制定一定的评分依据:分为(优、良、中、差)表现优得1分、表现良0.7分、表现中得0.4分、表现差0.1分,综合得分Ti=W×ΣΣ(Wi)(ti),将得分转化为十分制。知识管理绩效评价的最终结果可以用图2呈现,在坐标轴上标出0-10刻度。最后,每个指标得到的总分在图2中标出来,将每个指标的得分连接,例如图2中连接出虚线。

当然要真实反映知识管理绩效必须有可比性,需要将实施知识管理战略前的管理绩效也呈现在图中,这样才能反映出实施知识管理战略的不同、进步。可以从整体上反映出哪些维度存在不足,同时每个维度细化指标的评价结果也可以采取这样的方式表示,对每个指标进行对比,可以全面、直观地显示知识管理实施过程中的进步和不足。希望通过指标的量化和一定的评价程序测评知识管理绩效,对知识管理进行持续的改进,以推动组织战略发展和价值提升。

4 结语

知识管理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在不断实践和发展,使得知识管理绩效评价成为实践领域中关注的焦点。文章在论证了凯洛格学习力4P模型应用于知识管理绩效评价可行性的基础上,从Purpose(目的)、Person(人)、Process(过程)、Performance(结果)四个维度建立了知识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对知识管理绩效评价4P模型的应用进行了描述。当然,对于4P模型的知识管理绩效评价问题的研究可能还不够深入,需要逐步完善和发展,对知识管理绩效评价构建的指标体系和模型还需要更多的检验和完善。

参考文献

[1]LIAO SHU-HSIEN.Knowledge management technologies and appli-cations-literature review from 1995 to 2002[J].Expert Systemswith Application,2003(25):155-164

[2]王涛.国家标准《知识管理框架》必将推动知识管理的广泛应用[EB/OL].(2010-3-2)[2011-5-3].http://www.mie168.com/manage/2010-03/311430.htm

[3]张瑞红.国内企业知识管理绩效评价研究状况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13(7):102-104

[4]张瑞红.企业知识管理现状、风险与绩效评价研究[D].中山大学硕士论文,2005

[5]NASON S W.Organizational learning disabilities: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D].USA:University of South California,1997

[6]沈巍,张睿,高俊山.学习型组织理论模型的比较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4(3):22-26

[7]戴万稳,赵曙明,蒋建武,STEVE F FOSTER.复杂系统、知识管理与组织学习过程动态模型研究[J].软科学,2006(6):120-128

知识管理系统的评价 篇7

建立企业知识管理评价指标体系, 是为了给实施知识管理和准备实施知识管理的企业提供一个度量知识管理实施水平的工具, 以促进知识管理在企业中的发展。

1.1 为建立企业知识管理体系服务

在21世纪, 企业的成功将越来越依赖于企业的知识含量, 利用企业所拥有的知识创造持续竞争优势对企业来说是一项战略性的任务。完成这一战略性任务要求企业实施知识管理, 其原因在于: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 要求企业必须不断获得新知识, 认真地对知识实施管理;顾客的导向作用要求企业强化为客户创造价值的营销行为, 同时也要求企业对顾客知识进行管理;雇员的流动性加快趋势表明, 如果企业不能很好地管理其所拥有的知识, 企业就有失去知识的风险;企业环境的不确定性是由于竞争而导致的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 知识创造、知识获取和知识转换依赖于企业知识管理的能力, 是企业增强竞争优势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1.2 为监测企业知识管理效果服务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的全面商品化、市场化及其频繁交易为特征的, 知识管理是适应知识经济而建立起来的管理模式, 没有对知识管理的有效评估和准确度量, 知识管理体系的建立将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我们正在试图建立的知识管理评价指标体系, 是为了有效监测企业知识管理效果及评价企业对知识资产的管理能力。通过知识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我们希望它能够对下列问题做出回答:企业需要哪些知识管理技能?为知识管理设立的组织结构有效吗?企业知识管理在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过程中产生哪些重要影响?

1.3 为调控企业知识管理服务

知识管理系统本身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系统, 需要根据管理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进行调控。建立知识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的目的之一, 就是要准确度量企业知识管理实施的现状, 通过反馈信息为调控企业的知识管理服务。另外, 由于知识管理的调节是个动态过程, 因此, 要使调控有效, 必须能够快速地对知识管理的现状进行评价。知识管理指标体系就是为知识管理的实施者们提供一个量化知识管理效果的工具, 以便使管理者能及时地做出判断、迅速地进行调整, 以保证企业知识管理的成功实施。

1.4 为发展企业知识管理服务

知识管理的理论研究已取得了相当多的成果, 但知识管理的实践却遇到了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 知识管理实施的切入点、步骤和评估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困扰着企业。我们现在试图建立的知识管理评价指标体系, 是希望能够恰当和有效地评估知识管理的效果, 以促进知识管理在企业中的实施。知识管理既是一种管理工具, 又是一种不断发展变化的管理思想。知识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就是为了使知识管理的思想具体化, 引导企业实践知识管理的理念, 推动知识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2 企业知识管理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

企业知识管理的行为水平可用5个一级指标进行评价, 这些指标是:知识管理战略、知识管理内容、知识管理系统、知识管理激励机制、知识管理度量。

2.1 企业知识管理战略指标体系

企业知识管理战略是指在知识管理理念的指导下, 为实现企业发展目标, 在一定时期内为充分发挥知识的作用, 针对知识管理工作做出的总体设计和总体规划。因此, 企业知识管理战略一级指标应包括知识管理目标和知识管理规划两个二级指标。企业知识管理战略的指标体系如图1所示。

作为已经实施和待实施知识管理的企业, 应具有明确的知识管理战略及知识管理战略指标体系 (知识管理内容) 的相关文件, 并以此来评价企业知识管理战略的整体性水平、系统性水平、适应性水平、风险性水平和激励性水平。

2.2 知识管理内容指标体系

知识管理内容涉及三个方面内容:一是知识管理项目;二是知识管理模式;三是知识类别。作为企业知识管理, 这三方面内容是分立的, 即企业可以根据企业情况, 选择某一方面的内容进行管理。但是, 这三方面的管理内容又是有联系的, 即知识管理项目可称其为“点”的知识管理;知识管理模式可称其为“线”的知识管理;知识类别管理可称其为“面”的知识管理。在企业实施知识管理过程中, 可按“点”、“线”、“面”的序列发展知识管理。知识管理内容的指标体系如图2所示。

2.3 知识管理系统指标体系

知识管理系统指标体系由称之为硬件的模块网络指标和称之为软件的学习型组织指标组成。知识管理系统的指标体系如图3所示。

2.4 知识管理的激励机制指标体系

实施知识管理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知识资源的流通和共享, 但是, 知识管理在实现知识资源流通和共享过程中却存在着许多障碍, 如个人的“知识利己主义”观念、领导者的“知识是权利”的观念, 以及“谁投资、谁受益”的观念等都会严重地阻碍着知识资源的流通和共享。为此, 在实施知识管理的过程中, 必须建立起与知识管理理念相适应的激励机制, 以克服知识管理过程中的观念障碍。知识管理激励机制的指标体系如图4所示。

在知识管理的激励机制指标体系中, 最核心的思想就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激励为知识流通和共享做出成绩的人。知识管理激励机制指标体系的下属指标为:一是物质技术条件指标。薄弱的物质技术条件难以使人们产生对知识管理的热情, 因此, 可以认为物质技术条件是知识管理激励机制的客观激励条件。二是观念条件指标, 即知识管理激励机制的主观激励条件。在实施知识管理过程中, 没有良好的观念条件, 同样也不能激励员工参与知识管理的积极性。

2.5 知识管理的测量指标体系

知识管理测量指标体系是企业知识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 为更好地把握知识管理过程和知识管理效果, 实施知识管理必须配置一套知识管理测量指标体系。知识管理的测量指标体系如图5所示。

3 关于企业知识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的适用性问题

从一般性意义讲, 知识管理指标体系应适合企业知识管理的需要, 这是因为知识管理指标体系是为企业实施知识管理服务的。但是, 在现实企业管理过程中, 知识管理和知识管理指标体系并不能顺利地进入企业的管理系统, 甚至相当多数的企业管理者认为引入知识管理指标体系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这种思想认识的存在, 与知识管理指标体系的适用性问题有关系。

3.1 知识管理指标体系的适用范围

知识管理指标体系只适用于知识管理模式, 它并不适合于其它类型的企业管理模式。目前中国的很多企业均实施着企业经营式管理模式, 采用的是经营评价指标体系。从某种角度上看, 两种企业管理模式和两种企业评价指标体系存在着事实上的矛盾。如知识管理强调知识转化和知识共享的企业知识能力, 因此, 知识管理指标体系必须包含着知识传播和知识共享的内容;然而, 企业经营管理强调的是企业成员个体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 以及这种能力所产生的企业效益, 因此, 企业经营管理指标体系往往拒绝知识传播和知识共享的内容。虽然我们所强调的知识管理与现实企业的管理存在着很大的矛盾, 但是, 用知识管理改变现实企业的管理则是一个必然的选择。

3.2 知识管理指标体系的引入条件

知识管理既然是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 它就必然具有超现实性的特征。凡超现实性的理念和行为在引入社会过程中, 必然会遇到观念性障碍和物质条件障碍。第一, 观念性条件。知识管理的实质是消除知识壁垒, 实现知识共享, 开发人的知识潜能, 知识管理指标体系包括的内容是评价知识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 但是, 在实现知识共享的目标过程中存在着非常严重的“知识是权力”和“知识利己主义”的观念障碍, 如果没有较为完善的激励机制和方法, 实现知识管理的共享目标是不可能的。第二, 物质技术条件。实施知识管理必须有物质技术的保障, 如知识信息的网络化技术以及专家咨询网络技术等。知识管理物质技术的系统化过程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它需要在物质技术系统的各个要素环节上进行有逻辑的、有规范的、有监督的、有操作程序的构建。从某种意义上看, 构建知识管理物质技术系统也是知识管理体系构建的过程, 它涉及的不仅是资金的投入, 还需要智力的投入。第三, 知识管理指标体系适应的相对性。知识管理指标体系是针对着知识管理的内容构建的, 但是, 知识管理也与社会其它事物一样, 始终处于发展变化的过程, 因此, 知识管理指标体系应依知识管理发展的实际情况适时地调整自身的结构, 充实和修改其中的指标内容, 这就是知识管理指标体系适应的相对性特点。

4 结论与建议

知识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是有效地实施知识管理的必备工具, 它的作用体现并贯穿于知识管理过程的始终, 既反映一个企业的知识管理的发展情况, 也指明企业知识管理的不足及未来发展的方向。值得说明的是, 这里所建立的企业知识管理评价指标体系, 能够反映企业使用、传播和创造知识的能力以及对知识进行管理的水平, 对我国企业的现实运作机制向知识管理运作机制的转变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该指标体系的指标是针对企业进行知识管理的共性而编制的, 企业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 在此基础上增补适合自己企业的指标。

摘要:企业通过实施知识管理可以获得竞争优势已经成为广泛的共识。通过建立一系列度量和评价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状况的指标体系, 试图有效地反映知识管理的效果, 促进知识管理在企业中的应用。

关键词:知识管理,度量,评价

参考文献

[1]黄立军.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的评价方法[J].情报理论与实践, 2002, 27 (4) :56-58.

[2]张美生, 王家斌, 张弦.企业知识管理认知问题的调查报告[J].社会主义研究, 2003, 26 (5) :101-104.

知识管理系统的评价 篇8

关键词:知识管理,指标体系,评价方法

0 引言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作为企业的一种重要生产资源,已上升为企业的战略资源,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面对日新月异的知识,如何进行有效的知识管理,如何提高知识的使用效率,如何让知识真正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只有准确地认识企业的现有知识管理水平,才能为改善企业的知识管理状况提供充分的依据。对企业知识管理水平进行评价,既可以反映一个企业的现状,也可以反映企业的发展前景,是企业认识、了解和提升自身知识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为正确指导企业知识管理的发展提供决策依据,达到进一步提高知识管理水平和增强企业竞争力的目的,本文将主要对知识管理水平的评价体系及其评价方法作一些探讨。

1 知识管理的内涵

从认知论和认知心理学的角度,Polanyik将知识划分为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和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隐性知识是指不易用言语表达、传播困难,不易被人所认识,不易被其他人所理解和掌握的知识。显性知识则是指那些能够以正式的语言,通过书面记录、数字描述、技术文件、手册和报告等明确表达和交流的知识;显性知识是对隐性知识一定程度的抽象和概括。知识管理的内容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去考虑:(1)广义的知识管理内容,包括对知识、知识设施、知识人员、知识活动等要素的管理;(2)狭义的知识管理内容,仅指对知识本身的管理,包括:1)对显性知识的管理,体现为对客观知识的组织管理;2)对隐性知识的管理,体现为对人的管理;3)对显性、隐性知识相互作用、相互转换的管理,体现为知识应用或知识创新的过程。企业知识管理也可以简单地理解为通过实施一系列的管理使合适的知识在合适的时间运用在合适的人身上[1]。

2 影响知识管理的因素

影响知识管理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管理因素影响:企业对知识管理的重视程度对知识管理的成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的管理机制,培训机制,激励机制,领导行为等都影响知识管理的实施。

(2)企业文化的影响:企业文化是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服务的,因此企业运作的特征也表现在企业文化上。员工都乐于奉献自己的知识,愿意与别人共享自己的知识将对知识管理有很大的作用;员工有积极的学习氛围,企业有创新的精神这些都直接影响知识管理的效果。

(3)基础设施建设:用于知识管理的基础设施投入如知识管理系统的开发,建设水平,网络的性能水平,知识的安全控制水平等都将影响员工对知识的获取,共享以及知识的交流和创新。

(4)企业的人力资源结构:员工的受教育水平影响他们接受新事物、新思想的快慢,这必然影响知识管理的实施进程。

3 知识管理水平评价体系

企业知识管理水平是指企业在对其生产经营所依赖的知识资源及其获取、共享、创新、利用等一系列的管理活动方面所达到的高度。对企业的知识管理水平进行评价,既可以反映一个企业的现状,也可以反映一个企业的发展前景,是企业认识和了解自身知识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

3.1 知识管理水平的评价过程

①确定企业知识管理评价的目标。在评价企业知识管理时,其总体目标是对企业的知识管理进行综合评价,即按某种标准评价企业的知识管理是否达到了某种水平或归为何种类型。根据确定的标准,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②选择知识管理评价的数学方法。目前关于评价的方法很多,但因每种方法的产生都有特定的时代背景,因此方法的使用属性有所区别,应根据指标体系属性特征选取合适的评价方法。

③通过评价结果修改企业发展战略。对企业过去的业绩、现状及将来的发展进行分析,并与相关企业进行横向比较,重新修改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规划。

3.2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3.2.1 指标设计原则

知识管理系统评价指标的建立应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准确,因此指标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2]:

1)科学性原则。评价结果是否准确合理与指标的设计是否科学密切相关,因此,知识管理系统指标的建立应遵循科学性原则。

2)全面性原则。指标体系应全而反映知识管理系统的综合情况,指标的设计不能仅仅考虑操作方而的因素,还要综合考虑系统性能、系统效益等因素。

3)一致性原则。评价指标的权重应采取一致的标准进行赋值。

4)方便性原则。指标测评数据收集方便,处理简单。

5)层次性原则。指标体系层次分明,各个层次指标隶属关系明确。

6)独立性原则。每个指标内涵清晰,相对独立,相互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3.2.2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在已有文献[3]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学者对知识管理水平的评价研究,本文建立了6个一级指标,30个二级指标的企业知识管理水平测度指标体系,如表1所列。

第一层,总目标因素集:

U=(U1,U2,U3,U4,U5,U6)

第二层,子目标因素集:

U1=(U11,U12,U13,)

U2=(U21,U22,U23,U24)

U3=(U31,U32,U33,U34,U35)

U4=(U41,U42,U43,U44,U45,U46,U47,U48)

U5=(U51,U52,U53,U54,U55,U56,U57)

U6=(U61,U62,U63)

各评价指标的含义见表1。

3.3 评价方法及其步骤

模糊评判法是利用模糊集理论进行评价的一种方法,根据多个因素对被评判事物隶属等级状况进行综合性评判,不仅可以对评价对象按综合分值大小进行评价和排序,而且还可以根据模糊评价集上的值按最大隶属度原则评定对象所属等级[4]。因指标体系中存在较多无法准确量化的指标,故选用模糊综合评价更适合该指标体系属性的评价。具体步骤如下:

①评价集的确定。评价集是对各层次评价指标的一种语言描述,它是评审人对各评价指标所给出的评语的集合。本模型的评语共分四个等级。具体的评价集为:V=(V1,V2,V3,V4)={优,良,中,差}。

②权重的确定。在进行模糊综合评价时,权重对最终的评价结果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不同的权重有时会得到完全不同的结论,权重选择得合适与否直接关系到模型的失败。根据本模型的特点选用专家估计法,得到权重A=(A1,A2,A3,A4,A5,A6)。

③模糊判断矩阵的确定。选取员工代表、管理者代表及有关专家组成评审团,对评价指标体系中一级指标的各个元素进行单因素评价,具体做法可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通过对调查结果的整理、统计,即得到单因素模糊评价矩阵:

其中,m为评价指标集Ui中元素的个数;n为评价集V中的元素个数。

④综合评价。由第②步得到的权重以及第③步得到的单因素模糊评价矩阵,进行如下的综合评判:

B即为最终的综合评价向量。

限于篇幅,本文不再举例讨论。

4 结束语

知识管理及其评价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尽管国内外人们已意识到评价的重要,但在实际运用中还存在较多不足。我们在建立知识管理系统时不仅要重视系统的建立过程,更要重视系统的使用过程,企业可以通过知识管理的评价,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处,并进一步明确到各个环节,改正不足,不断完善企业的知识管理,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同时,应加强员工之间的相互学习、相互交流。促进隐性知识的转换。

参考文献

[1]Junxia Wang,Hans Peter Peters and Jiancheng Guan.Factors influencing knowledge productivity in German research groups:lessons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J];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2006:113-126.

[2]贾生华、疏礼兵:《基于知识循环过程的知识管理绩效指数》[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4(5):40-45。

[3]石汉娟:《企业知识管理的多层次灰色评价方法研究》[J];《现代情报》2006(3):157-162。

知识管理系统的评价 篇9

1 隐性知识共享有利于知识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阐述人类社会进入社会化大生产的历史阶段时曾说, “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闭关自守和自给自足的状态已经消逝, 现在代之而起的已经是各个民族各个方面互相往来和各方面互相依赖了”。社会化的大生产尚且如此, 企业知识资源的开发利用更是如此。要让企业有限知识资源得以全面的开发, 就需要努力实现隐性知识的共享。

1.1 隐性知识共享有利于促进企业各项知识资源整合

企业隐性知识共享中最主要的困难, 就是企业员工个体之间分散的隐性知识和企业整体知识需求之间的矛盾。具体来说, 即某个人拥有解决某个问题所需知识的某一部分, 但仅靠某一部分知识却无法满足整体的需求。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哈耶克曾指出, 比劳动分工更根本的问题是知识分工。知识分工生产的方式, 将人类引领深入到特定领域中去进行专项发掘, 又会获得新的知识。

企业知识作为不可或缺的资源, 可以划分为四个相互独立, 又彼此依存的部分, 即员工知识和技能、物理技术系统、管理系统、价值观和规范。这四部分知识正是通过知识分工在企业内部形成的局部知识。企业隐性知识共享就是要从企业的各个角落里收集和理解“局部知识”, 把它们整合为企业所需要的整体知识。只有这样, 企业才能通过解决“知识分裂”的矛盾, 获得“知识分工”的巨大效益。

1.2 隐性知识共享有利于提高企业集体智慧

组织是知识的集合体, 企业中每个人所掌握的知识都具有独创性和特有性, 这些独特知识共同构成了企业的知识资本。但企业隐性知识共享并不是知识的简单加总。因为, 知识与企业其他资产不同, 它具有收益递增的性质, 即对知识的使用不但不会减少其价值, 反而会使价值有所增加。例如, 两个人互相交流知识, 双方都可以取得知识的线性增长;随后, 此二人与他人再次共享新知识, 三人之间通过提出疑问、做出解释, 或提出修正意见, 使三方的知识收益呈指数增长。

在知识管理领域非常流行这样一个公式:K= (I+T) S

其中, K=knowledge, I=Information, T=Technology, P=People, S=share。这个公式的主要意义为, 组织知识存量的多少取决于:

People:组织内部员工本身拥有技能和知识的程度。

Information:整个组织内存储的信息和知识的丰富程度。

Technology:组织内支持知识创造、存储、传递的信息技术结构品质的优良程度。

Share:员工之间的信息与知识是否利用信息技术达到共享的极大化程度。

可见, 善于进行知识交流, 有效实现知识共享, 所获得的收益是巨大的。总之, 如果不进行交流和共享, 知识不仅不会增值, 反而会变得陈旧和失去价值。因此, 企业隐性知识共享, 可以有效提高企业员工的知识拥有量, 从而提高企业的集体智慧。

1.3 隐性知识共享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创新力

知识共享, 尤其是隐性知识共享, 在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创新力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 隐性知识是意会的、难以模仿的, 其不易获取的特性, 是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基础。隐性知识共享已成为决定企业知识共享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 知识的有效共享, 是企业提升创新力的源泉。

2 隐性知识共享是企业成功实施知识管理的关键

企业知识管理实现的基本过程是:知识生成——知识积累——知识共享——知识应用。直观地看, 知识生成、知识积累、知识应用等环节受知识拥有者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影响较大, 而知识共享这一环节则需要一定的信息技术条件作为支撑, 通过现实或虚拟的多方有效沟通才能实现。可见, 相比其他环节, 知识共享是成功实施知识管理的关键。

我们知道, 在实际工作中, 隐性知识往往比显性知识更有价值, 同时也更难于管理。这是由于: (l) 隐性知识的传播范围非常有限, 往往要在实际工作的直接接触中才能得到, 它很难从书本上直接得到。越是显性化程度低的知识, 传播范围越有限。 (2) 隐性知识在以技能为基础的活动中创造的是无形资产, 它所创造的价值可以从质量、耐久性、降低成本等角度进行衡量, 而人的价值不仅仅是一个劳动力, 更是无形资产的吸纳者和释放者。 (3) 创造和共享隐性知识是一种无形活动, 它既难以被监控, 也很难强迫人们去做, 只有在人们自愿合作的环境下才能得以实现。实践证明, 知识共享是不可能被管理出来的。可见, 企业隐性知识共享是实现知识管理的难点。

知识拥有者对知识的垄断性与社会对知识的共享性要求, 构成了知识管理所必须面对的矛盾。以往的研究表明, 隐性知识管理有三大难题:第一, 如何激励个体向他人转移自己拥有的知识。第二, 如何防止搭便车, 个人往往乐于得到他人提供的知识, 但很可能不愿向他人提供自己拥有的知识。第三, 如何有效利用知识。

传统的绩效管理理论告诉我们, 为了有效地激励员工、防止搭便车现象以及提升工作效率, 对员工工作绩效进行准确合理的评价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防法。我们在本文中正是考虑到绩效管理方一种评价方法体系, 以期更为合理地评价员工、组织对企业隐性知识管理的贡献, 促进企业隐性知识的共享。

3 正确评价隐性知识绩效有助于共享

企业的隐性知识包括复杂工作中的团队协调技能、企业文化、企业制度等;个人的隐性知识包括个人的核心专长, 如工作经验、技能、技巧、创新等, 也应该包括对核心专长的思考过程, 如工作经验、技能、技巧的形成过程, 创新的过程等。

由于企业的目标要通过内部团队和工作流程的活动来完成, 流程和内部团队总是作为企业中个人与企业之间的枢纽, 而隐性知识特有的不可见性使其不易被转换与推广, 因此企业或个人的隐性知识要转换为显性知识时必然要通过工作流程和内部团队作为中介。知识的转换是以个人知识为基点的, 即我们对隐性知识的转换主要研究的是以个人知识包括个人行为作为起点的。

明确了隐性知识转换为显性知识的模型后, 那我们就需要寻求一个符合这一模型的工具。它除了要具备对企业中包括结构化文档和非结构化文档的显性知识的管理能力外, 还要具备对企业或个人隐性知识的管理能力, 并能够将隐性知识呈现为显性知识, 分享给他人。

建立一套合适的评价体系, 首先能记录归档企业各项目的价值, 形成企业的评价信息库, 用来帮助对基础的、长期的风险投资项目做出科学决策。其次, 好的评价体系也可以使企业领导层更准确、合理地评价人员、企业目标、计划方案、项目, 以便有效分配企业资源, 激励员工。由此可见, 不仅评价体系的结果是为创造最大化价值这样企业的最终目标服务的, 评价体系自身产生、运作的过程也是创造价值的过程。

经过认真分析和筛选, 我们发现隐性知识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具有完善的知识管理体系的作用。

下面我们结合隐性知识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评价过程, 看看如何实现隐性知识以显性知识呈现:

(1) 将工作流程数据化, 并以显性方式呈现在系统中, 企业中的各个内部团队通过工作流程完成工作目标, 并使个人通过系统在共同的活动中不断交流而使某个经验被共享沟通。

企业每天都从事着与实现组织目标相关的各种活动, 这些活动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属性、特点及其活动的规律。对这些活动, 组织中不同的团队、个人的处理效率和效果可能都不一样, 那么有经验、有能力的团队和个人就可以处理更好, 这就是这个团队或个人所具有隐性知识优势。

隐性知识管理绩效评价体系, 提供了流程管理功能, 可以帮助我们企业将总结好的各种活动, 以流程的方式在系统中呈现。同时在流程执行过程中, 团队和个人可以对活动过程中各个环节产生的经验、想法、心得等进行随时沟通, 不断分析、总结, 找出最好的解决方案并逐步完善流程, 最终形成企业的综合竞争优势。

(2) 将个人工作心得、经验, 通过在系统的日记中以显性方式呈现, 并通过团队领导人将团队中个人的经验或思想等向企业表达出来, 形成企业的经验、文化分享给所有人。每个人除了可以在这里记录每天的工作情况外, 还可以把自己的工作心得、思考、建议等, 通过日记传递给组织的管理者, 组织获得这些表达后, 将与企业目标进行比较, 改善原有工作流程或创建新流程, 不断完善企业和个人行为。

的行为决定了组织的行为, 通过信息手段把个人的创新、思考、心得、建议等有效地收集和总结, 转变为企业的显性知识, 并最终形成企业的文化, 推动企业不断向前发展。

员工在执行新的工作流程后, 将与自身的知识进行比较, 以完善和明确自己的知识, 通过团队内个人间的明确知识的进一步交流, 不断进行综合和系统化, 最后形成惯例或规则, 转变为成熟的企业文化, 让组织及成员长期受益。

(3) 通过采用有效的激励手段, 鼓励组织成员长期、自主地参与到企业的知识建设中, 和组织共同成长。

组织的成功, 来自于组织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 要使组织长期具有新鲜、丰富的知识源泉, 就要在企业内部建立知识奉献奖励机制, 鼓励组织成员奉献自己的创新、思想、建议等知识, 在形成企业惯例或规则后, 团队内个人将不断在团队工作及内部培训中不断应用与升华, 与原有知识不断融合, 最终达到改造自己的隐性知识的目的, 从而促进组织整体不断成长。

4 结语

在隐性知识管理绩效评价体系中, 管理者和组织成员可以对组织各成员提供的建议、知识给予评价, 并在员工绩效考评中体现, 形成完善的内部知识奉献奖励机制, 帮助企业和员工健康发展。

通过推行隐性知识管理绩效评价体系, 企业组织通过上面的几个过程, 就可以实现个人隐性知识到企业共享知识之间的转移。

企业的知识积累和转移是一个永不停息的动态过程, 通过实施隐性知识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帮助企业建立起完善的知识管理平台和机制, 使个人、流程与企业在这样的循环模式下不断升华其知识。这样, 隐性知识作为企业战略的重要因素, 将会在竞争中逐渐得到体现, 有效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

摘要:隐性知识共享对促进知识资源的开发利用, 帮助企业成功实施知识管理起着重要作用, 它有助于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创新力的提升, 是现代企业知识管理的重中之重。因此, 在对企业知识管理进行评估时, 对隐性知识管理的评价尤为重要。

关键词:隐性知识,绩效评价,开发利用

参考文献

[1]刘彩珍.对隐性知识的开发利用和创新是知识管理的核心[J].硫磷设计与粉体工程, 2003 (11) .

[2]樊斌.非合作博弈条件下企业内部知识共享激励机制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9.

[3]高明.企业隐性知识共享研究[D].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

[4]Tiwana A.The essential guide to knowledge management.E-business and C RM applications[M].Atlanta.PrenticeHal, 2001.

知识管理系统的评价 篇10

在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管理受到越来越高的重视[1]。企业管理者通过知识管理绩效评估, 衡量知识管理的业绩和发展成果, 从中找出知识管理存在的问题, 并寻求最佳解决方案。国内外许多学者就知识管理绩效评价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笔者曾在文献中对其进行过研究[2,3,4]。目前关于知识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等均未形成统一认识, 主要是描述性地判断企业知识管理效果好坏, 很难完全真实地反映其好坏程度, 导致评价中提供的评价信息处于“部分确知, 部分不确知”的状态, 具有很高的灰色性。本文建立基于灰色多层次评价的知识管理绩效模型, 分析评价知识管理绩效的主要因素, 建立一套适合知识管理绩效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 给出了一种知识管理绩效的综合评价方法, 该方法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为企业评估、跟踪和实时监测知识管理活动提供可供参考的理论依据和实施准则。

2 企业知识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科学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全面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 结合企业的组织特性和知识管理的特点, 从知识创新能力、知识转化能力、知识保护能力、知识管理设施、企业效益五个方面设计知识管理绩效评价指标, 并选取多个子指标, 建立了一套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见表1。

3 知识管理绩效灰色多层评价模型实证研究

对知识管理绩效的评价, 首先应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 制定评价指标的评分等级标准, 依据评价模型进行综合评价值的确定, 然后采用灰色多层综合评价模型对企业知识管理绩效对某公司的知识管理进行综合评定。

A代表一级指标Ai的集合, 记为A = ( A1, A2, …, Am) ; Ai代表二级指标Bij的集合, 记为Ai= { Bi1, Bi2, …, Bin} 。则多层次灰色评价法的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一, 制定评价指标Bij的评分等级标准, 通过制定评价指标评分等级标准, 并赋予一定分值, 将定性指标Bij转化成定量指标。本文制定如表2所示的二级评价指标Bij的评分等级标准。

步骤二, 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为了尽量减少主观因素的影响, 利用组合权重法, 即综合采用层次分析法、德尔菲法、两两比较法等, 设一级指标Bi的权数分配为ai ( i = 1, 2, …, m) , 各指标权重向量:

同理二级评价指标Bij的权数分配为:

aij ( i = 1, 2, …, m; j = 1, 2, …, n) ; 各指标权重向量:

本文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向量 ( 如表1) 。

步骤三, 组织专家评分并建立评价样本矩阵。组织5位专家对组织知识管理绩效按评分等级标准进行评分, 求得评价样本矩阵D ( 因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值) 。

步骤四, 确定评价灰类, 即确定评价灰类的等级数、灰类的灰数及灰数的白化权函数。设评价灰类序号为e, e= 1, 2, …, g, 即有g个评价灰类, 为了描述上述灰类, 需要确定评价灰类的白化权函数fe ( dijk) 。本文按“优”、“良”、“中”、“差”设定4个评价灰类, 其相应的灰数及白化权函数:

第1灰类“优” ( e = 1) , 灰数1∈ ( 4, ∞ ) , 白化权函数f1; 第2灰类“良” ( e = 2) , 灰数2∈ [0, 4. 0, 8. 0], 白化权函数f2; 第3灰类“中” ( e = 3) , 灰数3∈ [0, 3. 0, 6. 0], 白化权函数f3; 第4类“差” ( e =4) , 灰数4∈ [0, 2. 0, 4. 0], 白化权函数f4。

步骤五, 计算灰色评价系数。对指标Bij, 被评对象属于第e个评价灰类的灰色评价系数为xije, xije= Σfe ( dijk) , k = 1, 2, …, p) 。对指标Bij被评者属于各个评价灰类的总灰 色评价数 为xij, xij= Σfe ( dije) , e = 1, 2, …, g) 。对于指标B11, 被评对象属于第e个评价灰类, 灰色评价系数x11e, 当e = 1时,

同理有e = 2, x112= 4. 000; e = 3, x113= 2. 6665; e =4, x114= 0. 5000。则受评者就评价指标B11属于各评价灰类的总灰色评价数为e = 1, 2, …, g。

步骤六, 计算灰色评价权向量及权矩阵。评价者就指标Bij对被评对象主张第e个灰类的灰色评价权为rije, rije= xije/ xij, 则被评对象的评价Bij指标对于各灰类的灰色评价权向量rij= ( rij1, rij2, …, rijg) , 将被评对象的Bi所属指标Bij对于各评价灰类的灰色评价权向量综合后, 得被评对象的Bi所属指标Bij对于各评价灰类的灰色评价权矩阵Ri, Ri= ( ri1, ri2, rin ( i) ) 。

就评价指标B11, 主张被评对象属各灰类的灰色评价权向量为:

同理可得其他权向量, 将被评对象的B1所属指标B1j, 对于各评价灰类的灰色评价权向量综合后, 得被评对象B1所属指标B1j对于各评价灰类的灰色评价权矩阵R1:

按照上述的方法可以依次得到R2~ R5。

步骤七, 对Bi作综合评价。对被评对象的Bi作综合评价结果: Bi= Ai×Ri= ( bi1, bi2, …, big) , 所以: B1=A1×R1= [0. 3736, 0. 2535, 0. 0394, 0. 0826]

按照此方法同样可得到B2~ B5。

步骤八, 对A作综合评价。对被评对象A作综合评价的结果记为B, 则有B = A×R = [0. 3820, 0. 3568, 0. 2469, 0. 0543, 0. 0239]

步骤九, 计算综合评价值。设将各灰类等级按“灰水平”赋值, 得各种评价灰类等级值化向量C, 按前述方法得: C = ( 5. 0, 4. 0, 3. 0, 2. 0, 1. 0)

于是受评者的综合评价值W = B×CT= 4. 2104。

由此可见, 知识管理绩效的综合评价值为: 该组织知识管理绩效评价属于“好”灰类。这与实际中专家所得的结论一致。

4 结 论

本文提出知识管理绩效多层次灰色评价方法, 将组织知识管理绩效的定性分析转入定量分析, 科学合理, 切实可行, 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文中评价样本矩阵是由评价者根据预先给出详细指标和评价标准情况下得到的。本文的研究工作只是对知识管理绩效评价分析的初步尝试, 以求为知识管理的定量研究工作探索一条适合实际的技术路线。

参考文献

[1]张瑞红.企业知识管理现状、风险与绩效评价研究[D].广州:中山大学, 2005.

[2]张瑞红.国内企业知识管理绩效评价研究状况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0 (7) .

[3]程刚, 王影洁.项目型企业知识管理能力的模糊灰色关联评价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 2013 (1) :27-29.

上一篇:超融合存储架构下一篇: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