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管理的基本知识

2024-10-13

生产管理的基本知识(共8篇)

生产管理的基本知识 篇1

医院感染控制常用的基本知识

1、《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实施时间: 2006年9月1日。

2、《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实施时间:2003年6月16日。

3、《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实施时间:2003年10月15日。

4、《医疗机构口腔诊疗器械消毒技术操作规范》实施时间:2005年5月1日。

5、《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实施时间:2004年6月1日施行。

6、《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时间:2004年12月1日。

7、《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实施时间:2003年5月5日。

8、《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实施时间:2009年12月1日。

9、《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实施时间: 2009年12月1日。

10、《医院隔离技术规范》实施时间: 2009年12月1日。基本定义

1、医院感染:医院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存在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

2、医源性感染:指在医学服务中,因病原体传播引起的感染。

3、医院感染爆发: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住院患者中,短期内发生3例以上同种同源感染病例现象。

4、去污:是通过物理和化学方法将被洗物品上有机物、无机物和微生物尽可能地降低到比较安全的水平。清洗彻底是保证消毒或灭菌成功的关键。

5、消毒:是指用化学、物理、生物的方法杀灭或者消除传播媒介上的病原微生物。

6、灭菌:是指用化学、物理、生物的方法杀灭或者消除传播媒介上的一切微生物,包括致病性和非致病性微生物,也包括细菌芽胞和真菌孢子。

7、终末消毒:感染源离开疫源地后进行的彻底消毒。

8、无菌技术:是指在执行医疗护理操作过程中,防止一切微生物侵入机体和保持无菌物品及无菌区域不被污染的操作和管理方法。

9、隔离:采用各种方法、技术,防止感染因子从病人及携带者传播给他人的一种措施。

10、隔离预防技术:是指为达到隔离预防的目的而采取的一系列操作和措施,统称为隔离预防技术。

11、标准预防:将所有病人均视为具有潜在感染性,即认为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视为具有传染性,在接触这些物质、粘膜与非完整皮肤时,必须采取相应的隔离和防护措施。

12、手卫生:指医务人员洗手、卫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的总称。

13、洗手:指医务人员用肥皂或皂液和流动水洗手,去除手部皮肤污垢、碎屑和部分致病菌的过程。

14、卫生手消毒:医务人员用速干手消毒剂揉搓双手,以减少手部暂居菌的过程。

15、外科手消毒:指外科手术前医务人员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手,再用手消毒剂清除或者杀灭手部暂居菌和减少常居菌的过程。

16、医疗废物:指在医疗、预防、保健以及其他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者间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它危害的废物。

消毒、灭菌原则:

1、进入人体组织、无菌器官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2、接触皮肤、粘膜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必须达到消毒水平;

3、各种用于注射、穿刺、采血等有创操作的医疗器具必须一人一用一灭菌。

4、医疗机构使用的消毒器械、一次性医疗器械和器具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一次性医疗器械和器具不得重复使用。

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1、无菌操作前,衣帽穿戴要整洁。帽子要把全部头发遮盖,口罩须遮住口鼻(口罩4小时更换一次,污染后及时更换)。

2、检验科静脉采血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一巾一带一垫,检验报告单应消毒后发放,各种废弃标本、菌种、毒种及一次性检验用品使用后,应就地进行高压灭菌或高效消毒剂消毒处理后,按感染性废物处置。

3、口腔科所有诊疗器械应一人一用一灭菌,印模应先冲洗、擦干、用500mg/L“84”液浸泡消毒3分钟,清水冲净、擦干备用。

4、麻醉科重复使用的螺纹管、呼吸气囊、气管喉镜、气管插管、牙垫、舌钳、开口器等,使用前必须严格消毒或灭菌。一次性用品不得重复使用。

5、内窥镜使用后按规定要求进行清洗、消毒/灭菌,每月做细菌培养,检测消毒、灭菌效果,乙型肝炎等传染病患者使用过的内窥镜要做特殊消毒处理和登记。

6、可重复使用的各种导管、管道,湿化瓶、螺纹管、雾化器、吸痰器等用后应清洗、消毒、干燥后放入带盖保存箱内备用,每周一再重复消毒一次。用前放置无菌用水。(简易复苏囊、呼吸机面罩一次性使用)。

7、连续使用中的氧气湿化瓶、雾化器、呼吸机及其管道等,每天更换、消毒,湿化瓶内用水应每日更换。

8、治疗室、换药室、诊疗室内的空气应每天消毒,有记录。

9、病床应湿式清扫,一床一套(巾),床头柜必须一桌一布,用后应彻底消毒。

10、病人出院、转科、死亡,床单元必须进行终末消毒处理。

11、病区的拖布按色别标识,分室使用,用后清洗、消毒、悬挂晾干备用。“黄色”为病房、走廊,“红色”为卫生间,“蓝色”为治疗室、办公室。

12、使用中的消毒剂必须保持其有效浓度。含氯消毒剂应每日检测,戊二醛每周检测。

13、止血带、体温表、备皮刀架应一人一用一消毒,干燥密闭保存备用。75%酒精每周更换,“84”消毒液每日更换。

14、负压吸引器使用前瓶内倒入消毒液;引流瓶、瓶盖、引流管应每天更换消毒,晾干安装好备用。

15、无菌物品必须一人一用一灭菌。

16、无菌敷料容器必须高压灭菌,每天更换;置于无菌储槽中的灭菌物品(棉球、纱布等)一经打开,保存时间不超过24小时。碘伏、酒精应密闭保存,容器每周灭菌更换2次。无菌持物钳及罐高压灭菌,干燥保存,4小时更换。

17、抽出的药液、开启的静脉输入用无菌溶液须注明开启时间,在2小时内使用;开启的外用液体、溶酶不得超过24小时,并注明开启使用时间;使用中的灭菌剂或消毒剂应注明启用时间,有效期不得超过28天。

18、无菌物品和非无菌物品分别放置,无菌物品包按灭菌日期和左放、右取的顺序排放在无菌柜内,灭菌器械、物品、容器包外贴化学指示胶带,保内放化学指示卡;灭菌物品存放要求,室内温度低于25℃,湿度低于60%的条件下,棉布包装材料和开启式硬质容器,有效期为10-14天,其他环境有效期为7天;医用一次性纸袋包装的无菌物品,有效期为1个月; 医用无纺布包装的无菌物品、一次性纸塑包装的无菌物品,有效期为6个月;无菌物品应标明名称、灭菌及失效日期。无菌物品的包布必须双层,一用一清洗。19、2%戊二醛浸泡内镜,消毒需30分钟,灭菌需10小时,使用前必须用灭菌水彻底冲洗。盛装消毒液的容器每周更换二次,使用中的戊二醛每二周更换一次,每周监测浓度一次,有记录。

20、血压计、听诊器、病历牌等物品,应每周用500mg/L的“84”消毒液擦拭或浸泡消毒,如遇污染时应随时消毒。

21、暖箱在使用中,每天用清水擦拭一次,湿化液每天更换一次,湿化液应用灭菌水或蒸馏水,暖箱使用结束应进行彻底清洁,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整个暖箱,30分钟后,再用清水擦拭,湿化器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浸泡消毒,清水冲净,干燥保存备用。暖箱内的棉垫套保持清洁,遇污染及时更换,每次使用结束用紫外线照射消毒30分钟。连续使用应每周更换一个消毒后暖箱。

器械物品的消毒方法:

1、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用后应先去污、清洗、消毒或灭菌。其中感染病人用过的医疗器械和物品,应先消毒、再清洗、再消毒或灭菌。所有医疗器械在检修前应先经消毒或灭菌处理。

2、器械物品的消毒灭菌方法:耐热、耐湿的器械、器具和物品、应首选物理消毒和压力蒸汽灭菌方法;不耐热的各种导管、腔镜、精密仪器等可选用化学灭菌或等离子低温灭菌方法;油、粉、膏等选用干热灭菌。

3、被朊毒体、气性坏疽及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的处理流程 1)朊毒体污染的处理流程。

(1)疑似或确诊朊毒体感染的病人宜选用一次性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使用后应进行双层密闭封装焚烧处理。

(2)可重复使用的器械、器具和物品,应先浸泡于1 mol/L氢氧化钠溶液内作用60 min,再清洗、消毒、干燥、检查与保养、包装、灭菌等程序。

2)气性坏疽污染的处理流程:

应先采用含氯或含溴消毒剂1000mg/L~2000mg/L浸泡30min~45min后,有明显污染物时应采用含氯消毒剂5000 mg/L~10000mg/L浸泡至少60min后,再清洗、消毒、干燥、检查与保养、包装、灭菌等程序。3)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处理应符合国家当时发布的规定要求。

4)注意事项:

(1)使用的清洁剂、消毒剂应每次更换。

(2)每次处理工作结束后,应立即消毒清洗器具,更换个人防护用品,进行洗手和手消毒。

医务人员的防护:

1、标准预防三个基本内容: 隔离对象:所有病人。

防护目的:实施双向防护,防止疾病双向传播。

隔离措施:手卫生、戴手套、戴口罩、穿隔离衣、防护服、防护眼镜、防护面罩、鞋套、防水围裙等。

2、标准预防适用范围:

适用于所有病人的诊断、治疗、护理等操作的全过程,当医务人员每次进行可能导致污染物接触时,必须戴手套,口罩、帽子,有可能污染其他部位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3、标准预防的具体措施:

(1)洗手和手消毒应当符合《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的要求。

(2)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以及被其污染的物品时应当戴手套。

(3)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

(4)医务人员的工作服、脸部及眼睛有可能被血液、体液、分泌物等物质喷溅污染时,应戴外科口罩、防护眼镜或者面罩,穿隔离衣或防水围裙。

(5)处理所有的锐器时应当特别注意,防止被刺伤。

(6)对患者用后的医疗器械、器具应当采取正确的消毒灭菌措施。(7)急救场所需要对病人实施复苏时,应使用简易呼吸囊或其他通气装置代替口对口人工呼吸方法。

洗手与卫生手消毒

(一)洗手与卫生手消毒应遵循以下原则:

1、当手部有血液或其他体液等肉眼可见的污染时,应用抗菌皂液和流动水洗手。

2、手部没有肉眼可见的污染时,宜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代替 洗手。

(二)医务人员在下列情况下选择洗手或手消毒

1、直接接触每个患者前后,从同一病人身体的污染部位移动到清洁部位时。

2、接触患者粘膜、破损皮肤或伤口前后,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伤口敷料之后。

3、穿脱隔离衣前后,摘去手套后。

4、进行无菌操作,接触清洁、无菌物品之前,处理污染物品之后。

5、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及物品后。

6、处理药物或配善前。

(三)医务人员在下列情况时应先洗手,然后进行卫生手消毒:

1、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以及被传染性致病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后。

2、直接为传染病患者进行检查、治疗、护理或处理传染患者污物之后。

(四)洗手方法(要求各科人人掌握):

1、采用流动水洗手,使双手充分浸湿。

2、取适量肥皂或皂液,均匀涂抹至整个手掌、手背、手指和指缝。

3、按照六步洗手方法,认真揉搓双手至少15秒钟。

4、在流动水下彻底冲洗双手,擦干,取适量护手液护肤。

(五)医务人员进行手消毒的原则:

1、检查、治疗、护理免疫功能低下的病人之前;

2、出入隔离病房、重症监护病房、烧伤病房、新生儿重症病房和传染病病房等医院感染重点部门前后;

3、接触具有传染性的血液、体液和分泌物以及被传染性致病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后;

4、双手直接为传染病病人进行检查、治疗、护理或处理传染病人污物之后;

5、需双手保持较长时间抗菌活性时。医院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方法 空气消毒效果监测

1、采样时间:在消毒处理后、操作前进行采样。

2、采样方法:沉降法(平板暴露法)。①布点方法:室内面积≤30 m2,设内、中、外对角线3点,室内面积>30 m2,设4角及中央5点,布点部位距墙壁1米,距地面1.5米。

②平板暴露方法:将营养琼脂平板,放在室内各采样处,采样时将平板盖打开,扣放于平板上1/5处,暴露5分钟,盖好立即送检。

5、结果判定: ①Ⅱ类区域:(手术室、供应室无菌区、产房、新生儿室烧伤病房、重症监护室)细菌总数≤200cfu/ m3,不得检出致病菌。

②Ⅲ类区域:(儿科病房、妇产科检查室、注射室、换药室、治疗室、供应室清洁区、急诊科、化验室、各类普通病房):细菌总数≤500cfu/ m3,不得检出致病菌。

物表消毒效果的监测

1、采样时间:在消毒处理后进行采样。

2、采样面积:被采样本表面积<100 cm2取全部表面;面积≥100 cm2,取100 cm2。

3、采样方法:用5cm×5cm灭菌规格板,放在被检物体表面,采样面积≥100 cm2,连续采样4个,用浸有中和剂棉拭子1支,在规格板内横竖往返均匀涂擦各5次,并转动棉拭子,剪去手接触部位后,将棉拭子投入中和剂试管内,立即送检。

4、结果判定:

①Ⅱ类区域:细菌总数≤5cfu/ cm2,不得检出致病菌。②Ⅲ类区域:细菌总数≤10cfu/ cm2,不得检出致病菌。③Ⅳ类区域:(传染科及病房)细菌总数≤15cfu/ cm2,不得检出致病菌。

④母婴同室、早产儿室、新生儿室及儿科病房的物体表面不得检出沙门氏菌。

手消毒效果监测

1、采样时间:洗手或消毒后立即采样。

2、采样方法:

①手的采样:被检人五指并拢,用浸有中和剂的棉拭子在双手指屈面从指根到指端往返涂抹2次,并随之转动棉拭子,剪去手接触部位,将棉拭子投入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试管内,立即送检,(卫生洗手双手的面积为60 cm2)。

3、结果判定: ①Ⅱ类区域工作人员手:细菌总数≤5cfu/ cm2,不得检出致病菌。②Ⅲ类区域工作人员手:细菌总数≤10cfu/ cm2,不得检出致病菌。③Ⅳ类区域(传染科及病房)工作人员手:细菌总数≤15cfu/ cm2,不得检出致病菌。

④母婴同室、新生儿、儿科病房工作人员的手不得检出沙门氏菌及其他致病菌。

医疗废物管理

1、医疗废物的分类

医疗废物分为五大类:即感染性废物、损伤性废物、化学性废物、病理性废物、药物性废物。

2、医疗废物处理程序:分类-毁型-装袋-专人收取-运送-暂时贮存-集中焚烧。损伤性利器装入利器盒或塑料容器内;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人产生的生活垃圾,按感染性废物处理。

3、医疗废物暂时贮存的时间:科室要求日产日清,医院暂时贮存时间不得超过2天。

4、医疗废物包装要求:盛装的医疗废物应达到包装物或者容器的3/4,使包装物或容器的封口应紧实、严密。医疗废物的每个包装物容器外表面应有警示标识。

注:

1、供应室:要求复习医院消毒供应中心规范内容。

2、口腔科、内镜室:要求复习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内容。

生产管理的基本知识 篇2

1 水利工程管理的意义

水利工程作为基础工程对防洪排涝、减少灾害发生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 水利工程还是现代生态环境改善、农业灌溉以及生产用水的重要基础。水利工程管理是水利工程建设、使用中的重要工作。通过水利工程管理工作的开展能够保障水利工程建设施工质量、保障水利工程运行使用过程中的完好状态。通过管理工作的实施实现水利工程建设使用的最终目标。水利工程管理工作的开展能够使工程建设过程处于受控状态、保障工程建设施工质量。水利工程管理工作的开展能够使工程运行使用过程受到科学的监控与管理, 保障工程状态满足使用需求。了解水利工程管理的意义有助于我国水利工程人才的培养, 有助于我国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水平的提升。以下就水利工程管理的基本知识进行简要的介绍。

2 水利工程管理的基本知识

2.1 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基本知识

水利工程施工管理具有涉及面广、设计学科多、涉及法律法规多、地区差异大、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的特点。水利工程施工管理工作不仅包括项目施工期间的管理措施, 也包括项目完成后采取的竣工验收管理措施。在水利工程施工管理中首先要以施工管理工作为中心形成以项目法人 (业主) 、承包方、监理工程师三方相互制约, 以监理工程师为核心的合同管理模式, 以期达到降低造价, 保证进度, 提高施工质量。工程施工管理的主要内容为工程合同管理, 按照合同控制工程建设的投资、工期和质量, 并协调有关各方的关系, 包括工程施工方案编制及施工过程的管理。施工期的工程施工管理主要为协助项目法人做好开工准备;审查并确定分包单位;设计交底和图纸会审;提出施工技术措施、施工进度计划和资金、物资、设备计划等:执行工程承包合同, 按照国家和行业技术标准和批准的工程施工设计文件施工;监督工程进度和质量, 检查安全防护设施;核实完成的工程量, 领取工程款, 整理合同文件和技术档案资料;处理违约事件和索赔;协助项目法人进行工程各阶段验收。另外, 在工程施工完成后还要接收主管单位的检查, 配合相关部门进行竣工验收。在施工管理过程中, 应根据项目管理体系对成本、质量、安全等内容进行管理与控制。通过施工管理工作的开展实现项目管理目标。

2.2 水利工程运行管理的基本知识

水利工程运行管理是为了确保水利工程运行安全、提高水利工程综合效益, 促进水利事业可持续发展而进行的管理工作。水利工程的运行管理需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以及《水库大坝安全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为基础进行管理。水利工程运行管理的责任主体是各级人民政府、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水利工程主管部门以及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主要管理单位应根据水利工程划分级别对管理范围进行明确。以实际河段重要地方管理范围为例, 其管理范围为堤身和背水坡脚以外5米至10米的护堤地。险工地段堤地范围适当放宽。管理单位内确定水利工程使用的独体所有权规水利工程所有权人。在大坝、提防等水利工程管理范围内, 禁止爆破、采石、取土等危害水利工程安全的活动。根据水利工程运行管理需求, 管理单位应建立完善的管理工作制度。并根据水利工程管理规范进行安全鉴定。在水利工程运行过程中, 管理单位要对水利工程实行观测、巡检和检查。经常检查项目包括建筑物各部分、闸位及启闭机械、动力设备、通讯设备等。另外还要对水流形态和岸坡进行经常性检查。在每年的汛前、汛后、用水期前后对水利工程进行定期检查。定期检查应结合观测工作机相关分析资料由管理单位负责人组织。另外, 在发生特大洪水、工程非常运用及重大事故等情况时, 管理单位应及时组织力量对水利工程进行特别检查。

在水利工程运行管理中, 管理部门应编制年度控制运用计划, 上报管辖权所属水利工程主管部门核准。在干旱期间, 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应加强用水管理, 保障城乡生活用水。

为了确保水利工程的运行安全, 水利主管单位还应建立除险与抢险制度。本着“安全第一、常备不懈、预防为主、全力抢险”的方针, 将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到人, 以此实现水利工程的安全管理与抢险目的。

2.3 水利工程经营管理的基本知识

水利工程的经营管理是通过科学的管理方式实现水利工程的良性运行, 促进结构调整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水利工程运行。通过明确经营管理目标与发展重点促进水利工程事业的科学发展。首先, 水利工程经营管理应调整供水结构, 以城乡供水业的发展为中心形成水利行业的优势产业。同时, 注重水力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农村水电也的发展实现水资源的合理使用。为了提高水利工程经济效益, 在经营管理中还应大力发展水利旅游业, 壮大水利经营优势。

根据近年来水工程经营管理改革与创新发展情况, 现代水利工程经营管理的主要工作内容是强化成本和效益的核算, 实现市场化经营管理核心的构建。以水力资源优势打造多种经营模式, 实现水力资源有事的利用。通过激励机制的引入促进人力经营管理人员素质的提高。

3 水利工程管理发展的方向

在对水利工程管理文献的整理与分析中可以看出, 现代水利工程的各项管理工作正向着市场化方向发展。通过市场经济机制的引入使水利工程的施工管理、运行管理、经营管理工作形成科学的市场竞争, 进而促进各管理机构的积极性, 促进水利工程管理工作的发展。而且,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簪, 现代水利工程管理的监督机制以网络技术为基础实现了对水利工程管理的实施监控。现代水利工程管理工作将以管理目标为中心, 以现代管理模式开展管理工作, 促进我国水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4 结论

综上所述, 水利工程管理是现代水利事业发展的基础与管理。根据水利工程建设、运行、经营等三个不同的阶段与内容, 现代水利工程管理理论日益的完善。完善的管理理论为水利工程各阶段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理论基础。现代水利工程管理部门应根据所辖工程的实际情况进行管理体系的完善。通过管理体系的完善、管理方式的创新与应用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同时加强水利工程管理基础知识的学习, 提高管理部门的综合水平, 促进我国水利事业的健康发展。

摘要:在现代可持续发展战略指导下, 我国水利工程建设项目不断增加。通过水利工程的建设实现水力资源的合理使用、实现水患的治理。在水利工程建设发展中, 水利工程管理是提高水利工程使用效率、保护水利工程基础设施完整的关键。本文就水利工程的特点以及管理工作的基础知识进行了简要论述。

关键词:水利工程管理,工程特点,养护维修

参考文献

[1]郑伟.水利工程建设施工管理理论基础[J].水工建设信息, 2010, 4.

论知识管理的基础——企业知识 篇3

一、数据

数据可以被定义为人类所能接触到的所有事件与活动的信号。其本身并没有什么价值,但却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最基本的要素来源。没有数据的存在,就谈不上信息与知识。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由于计算机和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存储、处理和传输数据的能力较以往大大提高了。正因如此,当今社会才处在一个信息与知识极度膨胀的状态,充分表明了数据是信息与知识的基础。

二、信息

信息一定是从数据中提炼汇总出来的。不论是从一群数据中进行提炼(比如,在一片麦地中随机抽取一些麦穗以预测产量),还是把单个数据置于某种环境下予以解释(比如观察马的牙齿以预测其年龄),但这样描述信息还不足以揭示其本质。

1、信息的概念。 《辞海》对信息的定义是: “指对消息接受者来说预先不知道的报道。”这个定义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信息的本质特征的客观性,即“预先不知道”,但我们认为信息还含有主观性的一面。当我们把其主观性与客观性融合在一起时,便可以对信息下这样一个定义:信息是指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消除消息接受者未来不确定性的报道。在这个内涵解释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准确把握信息的外延范围。信息的外延范围是很广泛的,这从其载体的广泛性上就可见一斑。我们可以用文字记载信息,可以用声音记录信息,可以用数字、图形、图像作信息的载体,也可以用触觉、气味、电磁、光学等手段来做载体,甚至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经常用面部语言(一个眼神、一颦一笑)、肢体语言等载体来传递信息。只要传载信息的载体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消除信息接受者在未来的不确定性,那么这种载体都可归为信息载体。

从我们对信息这个概念的定义中,会发现信息主观性的一面在于:同样的一条“信息”,如果对于此接受者能消除其未来的不确定性,那对于他就称得上是“信息”;如果对于彼接受者而言,不能消除其未来的不确定性,那对于他就不能称其为“信息”。这种特性可以被定义为“主体指向性”。正是信息的这种“主体指向性”才使信息能够成为一种资源,具有价值,使信息具有稀缺性。

2、信息量的测算。在一条信息能够消除其接受者未来不确定性的前提下,这条信息对不同接受者的价值大小是不同的。所谓一条信息的价值大,即这条信息能够消除其接受者未来不确定性的程度大;所谓一条信息的价值小,即这条信息能够消除其接受者未来不确定性的程度小。那么,如何衡量一条信息所消除的未来不确定性的大小呢?“信息量”这个概念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一条信息的信息量大,即说明这条信息所能消除接收者的未来不确定性程度大,即价值大;一条信息的信息量小,即说明这条信息所能消除接收者的未来不确定性程度小,即价值小。一条信息的信息量与其载体的形式、数量无关。信息量的计算公式是由仙农首先提出的

信息量计算公式:

H(x)=∑P(x1)10gP(x1)

在上式中H表示信息量,P表示概率,Ⅺ表示事件。例如,有0和1两个状态,则n=2,又设0与1出现的概率相等。即P(x=0):P(x=1)=1/2,则0与1每个状态的信息量为:

H(x):—1/2logl/2—1/210g1/2=1(比特)

也就是说,0或1所代表的信息量是一个比特。比特就是信息量的单位。

三、知识

1、知识的概念。知识是能够解决信息接受者问题的信息集合。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我们在信息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知识的定义。由于知识的概念仍然坐落于信息概念之上,因此,知识也具有客观性的一面与主观性的一面。知识的客观性在于其客观存在,不以主观意识为转移,能够以文字、图像、声音等多种形式予以保存。这一点是比较好理解的,与信息的客观性是相类似的,在这里关键是对其主观性的理解。知识的主观性首先在于信息的主观性,即对于此接受者可称为信息的,不一定对彼接受者也能称为信息。因此,知识也是具有主体指向性的,但仅仅于此,还不能揭示出知识与信息的本质差异。由这里知识的定义可以看出,知识与信息相比,还具有“问题指向性”,即知识一定能够解决某种问题,知识往往表现为信息的集合体(如为了诊断出病人的病情,医生需要采集病人各方面的信息)。如果单个信息也能解决问题,它也可被视为知识(如为了历史考试所记忆的某朝代国都的地名)。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会发现,不仅同样的“知识”对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价值,而且,即使是同样的“知识”对相同的人在不同的时期也会有不同的价值。因为,人们在不同的时期往往会面临不同的问题,在解决此问题时所应用的信息集合未必能全部用来解决彼问题。在解决彼问题时能称为知识的信息集合,至少将部分地复归为对这个人的“信息”,而不能再称为“知识”了。基于此,我们往往将知识划分为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基础知识是几乎在解决任何问题时都要应用到的信息集合(如语文知识),而专业知识是只在解决该专业领域问题时能称为知识的信息集合(如计算机知识)。

不论对个人还是组织,都会有一些想做但做不了的事情,这些事情我们通常称为问题。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就要求助于他人解决,同时又有能解决相应问题的个人或组织,也就是说有了供求双方。这样,知识作为能解决问题的信息集合就具有了稀缺性,成为了可交易的商品。这种商品性知识交流往往发生在组织外部,称作知识产权交易;在组织内部,我们强调知识共享,是另外一种知识交流,而这正是知识管理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之一。

2、知识量的测算。信息有信息量的衡量问题,知识也有知识量的衡量问题。我们经常说某人知识量大,往往是指这个人大脑中所存储的信息多、信息量大,并非指他的知识量大。由于在这里我们把知识定义为能够解决信息接受者问题的信息集合,所以,知识量在这里被定义为:信息接受者能够解决的所有问题所需的所有信息的信息量之和,即某个主体的知识量可表示为:

知识量二∑解决问题1所需的每条信息的信息量+∑解决问题2所需的每条信息的信息量+∑解决问题3所需的每条信息的信息量+……+∑能解决的最后一个问题所需的每条信息的信息量

这个公式实际上表达的意思是:某个主体知识量取决于该主体所能解决问题的多少,以及所能解决的每个问题需要的所有信息的信息量的大小。

四、企业知识

1、企业知识的概念。企业知识是指能够解决企业问题的信息集合。因此,企业知识的接受者即指企业组织本身;企业知识所能解决的问题即指企业组织需要并能够解决的问题,包括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所遇到的所有问题。同样,企业知识也具有主体指向性和问题指向性。企业知识的主体指向性在于不同的企业需要不同的知识。同样的知识对于不同的企业具有不同的价值。因此,实施知识管理的任何企业都有一个搜集、整理知识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由于企业知识的主体指向性,必须排除掉那些企业不需要的知识。企业知识价值的真正体现在于其问题指向性。如同前文所述的信息与知识的关系一样,主体指向性并不能区分信息与知识。也就是说,主体指向性并不能区分开企业信息与企业知识,因为二者都能在某种程度上消除企业未来的不确定性,二者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具有问题指向性。

2、企业知识量决定企业的竞争优势。在未来的知识经济环境下的竞争中,尤其是在同一行业中,拥有知识量大的企业必然取得绝对的竞争优势。如前所述,知识量被定义为:信息接受者能够解决的所有问题所需的所有信息的信息量之和。某个主体知识量取决于该个体所能解决问题的多少,以及所能解决的每个问题需要的所有信息的信息量的大小。

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其拥有的知识量大即指两个方面:或其能解决的问题多,或其能解决的某些问题所需的信息量极大,或二者兼而有之。

一个能解决许多问题的企业,意味着它能为其客户提供广泛的服务。在经营领域上可以找到多个支撑点,当然比同行业的其它企业竞争能力强,这些企业我们通常称之为多元化经营企业;一个解决不了很多问题,但其所能解决的那么几个问题都需要很大的信息量才能解决的企业,也具有独特的竞争优势。因为假如解决一个问题需要很大的信息量,那就意味着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很专业的人士,甚至很多很专业的人士进行协作,那么这个问题的解决成本就会很高。一般表现为面窄,但极为专业化和精深化的行业,如核工业公司、铁路工程公司、电力公司等,我们通常称之为进入成本很高,并且在经营上贯彻集中一点经营策略的行业;如果一个企业不但能解决很多问题,而且解决的大多数问题所需的信息量又很大,那么这个企业是很难被打败的。但现实是残酷的,很少有企业能两方面都具有优势。这就象担扁担,很多企业在实现了扁担一头的优势(具有解决所需信息量大的单个问题的能力)后,就想加强另一头的优势(解决多问题的能力),但由于加强优势是要付出成本的,最后或不堪重负,或扁担折了。在中国,这样倒下的企业比比皆是。

综上所述,企业知识是知识管理的基础性概念。数据、信息、知识、企业知识是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基本概念,不应当被混用。只有如此,企业知识在知识经济环境下对企业竞争优势的获取才能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安全生产小知识的知识点 篇4

1、报警开关。红底黄字的“报警开关”标志,箭头指向位置即按钮,下推为报警电话;

2、灭火器。消防器材中,我们最常见的就是灭火器。在公共场所,干粉灭火器箱的位置当然特别显眼,上面贴有“灭火器”标志;

3、安全出口。到了公共聚集场所,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下几个安全出口在哪个位置,如果发生火灾,就可以沿安全疏散通道,快速有序地撤离至安全地带。一般在楼层内有事故照明灯,可见“安全出口”标志;

4、消防栓。一般放置于走廊或厅堂等公共的共享空间中,有醒目的标注(写明“消火栓”),附近配有消防水带,同时,它的前方不能设置障碍物,避免影响消火栓门的开启;

逃生小贴士:

公共场所发生火灾时,不要惊慌,不要盲目乱跑。火势小可参与扑救并快速拨打119报警。火势无法控制的情况下,按照疏散指示标志有序逃生,切忌乘坐电梯。

穿过浓烟时,要用湿毛巾等捂住口鼻,尽量使身体贴近地面和墙边,弯腰或匍匐前进。如衣服着火,应水浸、水淋、卧倒翻滚,不要直立奔跑或站立。逃生时应随手关闭身后房门,防止浓烟尾随进入。逃生时,不可互相推挤,不要急于跳楼。无法逃离时,应退至阳台或屋顶等安全区域,发出呼救信号等待救援。

生产管理的基本知识 篇5

杨镓玮

(四川广播电视大学直属部2003春工商管理)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科学与经济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越来越强劲,知识经济的兴起为企业发展带来了不可多得的机遇和更为严峻的挑战。知识管理将成为新时期企业管理的新重心,为企业在快速多变的经营与管理环境中求的更好地生存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本文从知识经济的特点、表现形式及知识经济的管理作了简略论述。

关键词:知识经济特点表现形式管理

80年代以来,知识与经济之间的相互渗透和作用越来越强劲,使得全球经济发生根本的变化,一方面知识因素更高程度的参与溶入经济活动;另一方面,以提高竞争力为目的的经济活动中,知识取向不断增强,产品与服务的知识含量不断提高。当今,经济增长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于知识的生产、扩散和应用。新的经济形态——知识经济,以其旺盛的生命力预示着:21世纪将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即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并且认为知识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使得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质量得到提高,社会产品和服务的知识含量增加,附加价值不断提高;知识与经济的一体化、经济与文化的交融使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达到高度的协调与统一。经济的增长不再过分依赖于经济资源,而更加依赖知识资源。知识资源不同于传统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基石——实物资产和金融资产。它具有复制性、反复消费性及在使用中不会引起边际报酬递减三个特征。这些特征以及知识资源对经济增长所起的巨大作用将对企业管理提出新的课题。

在知识经济时代,高科技产业化进程的加快,一方面使得企业提供产品和服务的知识含量增加,这加大了企业提供产品和服务的难度以及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上的复杂性;另一方面,高科技又为管理的变革与发展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性和保证,虚拟企业、网上经营等新的组织及管理模式冲击着传统的企业管理方式。在强大的知识经济浪潮冲击下,企业管理将出现如下新的发展新特点:

1.经营管理信息化:信息化管理指在企业中利用现代化的信息设备,实现企业经营管理信息的生产、存储、处理、共享、以及决策的规模化过程。

2.组织结构柔性化:在专业分工基础上的金字塔式组织结构逐渐地趋于扁平化,管理基层相对变少。

3.企业界限模糊化:新的企业组织形式——虚拟企业产生,模糊了企业的界限,拓宽了企业的管理视野。

4.重视知识管理:由于知识具有高的生产率和创造性,对知识的开发和管理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5.强调市场趋动:企业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将顾客需要放在首位。

6.注重企业创新:主要包括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这将决定一个企业是否具

有竞争优势。

7.立足全球经营与合作竞争:企业树立协作精神和战略联盟意识,充分利用各种外部优势实现自身的健康发展。

8.加强“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

其中,重视知识管理这一特征,告诫企业必须一改过去单纯的信息管理,而将涵盖了信息管理的知识管理放在首要位置,成为企业管理的新重心。

知识管理是指通过对企业知识资源的开发和有效利用以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从而提高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的管理活动。知识管理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1)要在企业内进行知识交流与共享责任的宣传,培养员工知识交流与共享的意识;(2)建立知识网络和创造适宜的环境以促进知识的交流与共享;(3)创造适宜条件与环境,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企业知识资源,进行以创新为目的的知识生产;(4)积累和扩大企业的知识资源;(5)保证企业知识的生产以及知识资源的积累和扩大,充分溶入产品或服务及其生产过程和管理过程之中。知识管理的终极目的是为了提高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直接目的是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企业创新的主要任务是全面开发和充分开发以及有效利用企业的知识资源,其中信息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

企业的知识资源指的是企业拥有和可以反复利用的、建立在知识基础之上的、可能给企业带来财富增长的一类资源的总称。主要有以下三种表现形式:

(1)无形资产,包括市场资产、知识产权资产和组织管理资产

(2)信息资源,信息资源指企业通过信息网络所能收集到的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相关的各种信息。

(3)智力资源,指企业所能利用的存在于企业内部员工和企业外部人力资源中的各类知识和创造性地运用这些知识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企业知识资源是无形的、可以反复利用的、不会枯竭的,是企业内部可以共享的资源,不会出现边际报酬递减,即它的增加会导致物质资源的更加充分和有效利用而不会出现递减。知识资源已经成为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为企业创造着巨大的市场机会和财富,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取决于其中的知识含量,所以,一个企业只有在知识资源开发和利用上占有优势,才容易取得成功。知识资源正在成为当今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企业获取竞争优势从而克敌制胜的源泉。

实行积极有效的知识管理,必须按以下要点实施:

1.建立知识主管(CKO)。知识主管的主要职责是根据企业发展规划和战略对企业知识资源进行统一管理,以保证企业的持续发展。

2.建立起知识型企业组织结构。知识管理要求企业打破原有的传统的金字塔式企业组织结构,建立起柔性,灵捷的知识型企业组织结构。

3.营造一种有利于企业知识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环境。管理者营造一种使企业员工自愿地交流与共享知识,开发与利用企业的知识资源去创造新的环境。

4.真正重视知识的价值。在知识管理中,要真正做到这一点。要让知识或知识资源为企业员工得到切实利益。

研究知识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知识管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对一个企业来说,迎接知识经济必须首先促进本企业的知识化包括生产过程的知识化、劳动者的知识化、管理的知识化和生产产品的知识化。促进企业知识化的重要举措就要进行知识和技术创新、大力引进知识和技术、激发员工学习和利用知识技术与经验、加

大科技投入、开展员工知识与技术培训等。对这些如果没有科学的管理,是不可能取得成效的。因此,企业迎接知识经济的到来必须设立CKO,建立CKO与知识管理制度,积极开展和加强知识管理。

员工管理的基本目标 篇6

 应使员工明白企业制定的目标,以确保其实现;

 应使企业中的每一位成员都了解其职责、职权范围以及与他人的工作关系;  定期检查员工的工作绩效及个人潜力,使员工个人得到成长和发展;  协助并指导员工提高自身素质,以作为企业发展的基础;  应有恰当及时的鼓励和奖赏,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 使员工从工作中得到满足。

员工需求

 在工作中我知道公司对我有什么期望;  我有把工作做好所必须的器具和设备;

 在工作中我有机会做我最擅长做的事;

 在过去的7天里,我出色的工作表现得到了承认和表扬;  在工作中我的上司把我当一个有用的人来关心;  在工作中有人常常鼓励我向前发展;  在工作中我的意见一定有人听取;  公司的使命或目标使我感到工作的重要性;  我的同事们也在致力于做好本职工作;  我在工作中经常会有一个最好的朋友;  在过去的6个月里,有人跟我谈过我的进步;  去年,我在工作中有机会学习和成长。

员工需求的现实

 明确岗位职责和岗位目标  做好设备和办公用品的管理  加强管理沟通  建立意见反馈机制  进行书面工作评价 完善职务升迁体系

价值体系的管理

 完善工作流程  完善企业文化

提高效率的管理方法

 选择合适的人进行工作决策  充分发挥办公设备的作用  工作成果共享  让员工了解工作的全部  鼓励工作成果而不是工作过程  给员工思考的时间

员工保护

 身体安全保护  心理健康保护  生活条件保护  工作目标保护

中层经理的管理

 不同类型的管理者对待上司有不同的态度:

A类型:不爱跟上司碰面,只是依循公司的规定提出报告;

B类型:避免与上司起摩擦,一切都点头说好,即使有问题,也不会提出来;

C类型:将业绩用数据表现出来,藉此获得上司的认可,有时也会反驳上司;

D类型:不发表意见也没有反驳之意,经常性的做法是见风驶舵;

E类型:不仅向上级提出报告,也会提出必要的信息或解决问题的方法。 不同类型的管理者对待下属也有不同的态度:

A类型:把一切事情都交由下属处理,不关心与下属的人际关系,也不关心公司的业绩; B类型:一味地注重与下属的人际关系,为了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下属往往没有严格的要求和管制措施,任何决定都会征得下属的同意;

C类型:一切以到达目标位导向,严格管制下属的一举一动,所有的事情都要亲自过问,惟恐犯下任何错误;

D类型:对人际和生产力同样重视,但为了取得二者的平衡,往往采取妥协折中的办法;

E类型:通过管理技巧及领导能力的充分发挥,他能兼顾人际和绩效,使二者相辅相成,都能发挥最大的作用。

 不同类型的管理者在处理问题时也有不同的态度:

A类型:遇到问题不敢面对现实,往往以“让我再考虑考虑”为由,逃避回答;

B类型:婉转回避,避免摩擦;会伤害别人的话,绝对不说,草草了事;

C类型:排除异己,跟自己不同的意见,一概反对;

D类型:向对方妥协,总是以别人的意见作最后的结论;

E类型:面对问题去妥善地解决,能真诚、客观地说出自己的意见,这样的结论能让人心服口服

管理能力培训

 放任型管理者

A.管理沟通:人力资源部经理与其进行单独沟通,讨论如何加强管理者的责任心问题;

B.促使他每周主持召开部门例会,由下属向他汇报工作,并由他给下属安排工作; C.上级适当向其下放权力,增强他的职权,促使其增强责任心;

D.上级增加他汇报工作的频率,并重点让让他汇报下属的工作表现和思想动态。 温情型管理者的训练

A.由人力资源部经理与其进行单独的管理沟通,讨论如何提高部门业绩问题; B.发现员工中存在的问题,责成他对下属进行批评教育,以改变他在下属面前的“老好人”的形象; C.上级在对其布置工作时,要着重强调该项工作的重要性,并让其做出详细的工作计划;

D.上级要经常抽查该部门的工作进度。 专制型管理者的训练

A.管理沟通:人力资源部经理与其进行单独管理沟通,讨论如何与下属交往问题; B.上级以目标管理的方式进行管理,较少干预他的工作过程; C.上级在让他汇报工作时,重点汇报他下属的思想动态; D.当下属生病时,提醒他向下属表示慰问。 中庸型管理者的训练

A.管理沟通:人力资源部经理与其进行单独管理沟通,讨论如何向上级提出工作改进建议;

B.上级以目标管理的方式进行管理,较少干预他的工作过程;

C.上级应经常平等地与其讨论工作中的问题,鼓励他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 D.上级对他的合理建议要积极采纳,并及时进行表扬。

中层经理的撤换

 设置工作考察期

 在工作考察期中,管理者原先对部门经理的评价有误,工作考察期可以结束。 如果部门经理的岗位能比较顺利地完成这些工作,则说明部门经理具备本岗位的工作能力,管理者原先对部门经理评价有误,工作考察期可以结束。 如果决定撤换,管理者就需要开始选择继任者,并安排继任者以“部门助理”或其他身份协助部门经理工作一段时间,熟悉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 撤换面谈。

知识型员工的管理

知识型员工的基本素质

 职业道德素质  人际交流素质  专业技术素质  基本管理素质  身体素质  思维素质

知识型员工的管理

 管理者不摆架子  与员工讨论公司发展  讨论和命令并重  敢与批评

 制度的工正比合理更重要  上级对下级要忠心耿耿

绩效考评的目的

绩效考评是一种正式的员工评估制度,它是采用科学的方法,检查和评定企业员工对职务所规定的职责的履行程度,以确定其工作成绩的管理方法。绩效评价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对员工全面综合的评价,判断他们是否称职,并以次作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依据,切实保证员工的报酬、晋升、调动、职业技能开发、激励、辞退等工作的科学性。

 为员工的晋升、降职、调职和离职提供依据;  组织对员工的绩效考评的反馈;  对员工和团队对组织的贡献进行评估;  为员工的薪酬决策提供依据;

 对招聘选择和工作分配的决策进行评估;  了解员工和团队的培训和教育的需要;  对培训和员工职业生涯规划效果的评估;  为工作计划、预算评估、人力资源规划提供信息。

绩效考评类型

根据绩效考评的考评内容,可以分为效果主导型、品质主导型和行为主导型三中类型:

1.效果主导型

考评的内容以考试工作效果为住,效果主导型着眼于“干出了什么?”,重点在结果,而不是行为。由于它考评的是工作业绩,而不是工作过程,所以考评的标准容易确定,并且考评也容易操作。目标管理考评方法就是对效果主导型内容的考评。效果主导型考评具有短期性和表现性的缺点。它对具体生产操作的员工较适合,但对事务性工作人员的考评不太适合。2.品质主导型

考评的内容以考评员工的工作中表现出来的品质为主,品质主导型着眼于“他这个人怎么样?”由于品质主导型的考评需要使用如忠诚、可靠、主动、有创造性、有自信、有协助精神等定性的形容词,所以很难具体掌握,并且操作性与效度较差。但是它适合对员工工作潜力、工作精神及人际沟通能力的考评。3.行为主导型

考评内容以考评员工的工作行为为,行为主导型着眼于“干什么?”、“如何去干的?”,重在工作过程,而非工作结果。考评的标准容易确定,操作性较强。行为主导型适合于对管理性、事务性工作进行考评。

绩效考评的用途

1.为员工的薪酬调整、奖金发放提供依据 2.为员工的职务调整提供依据

3.为上级和员工之间提供一个正式沟通的机会 4.让员工清楚企业对自己的真实评价 5.让员工清楚企业对他的期望

6.企业及时准确地获得员工的工作信息,为改进企业政策提供依据 绩效考评的方法

一、业绩评定表

业绩评定表是被广泛采用的业绩评价方法。这种方法要求评价者在一个等级表上对各个评价指标进行判断。

业绩评定表的优点在于简便、快捷、易于量化。其缺点是容易出现主观偏差和趋中误差。由于划分等级较宽泛,难以把握尺度,这时可能会出现偏紧、偏松,甚至一会儿紧、一会儿松的现象。此外,多数业绩评价表不针对某一特定岗位,而是适用于组织中所有职位,因而不具有针对性,评价时容易出现趋中误差,即大多数人高度集中于某一等级的现象。

二、工作标准法

把员工的工作与企业制定的工作标准即劳动定额相照,以确定员工绩效的方法叫工作标准法。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参照标准较为明确,评价结果易于做出。其缺点在于标准制定,特别是针对管理层的工作标准制定难度较大,缺乏可量化衡量的指标。此外,工作标准法只考虑工作结果,对那些影响工作结果的因素不加反映,如由于上级决策失误而造成的业绩下滑,由于生产流水线上其他环节出现问题而导致的减产等,因而其结果较为片面。目前,在绩效评价中工作标准法常常与其他方法一起使用。

三、强迫选择法

和业绩评价表不同,强迫选择法用来描述员工的语句中并不直接包含明显的积极或消极内容。评价者并不知道评价结果到底是高、是低或是中等,这就避免了趋中倾向、过于严格或宽松等评价误差。强迫选择法的缺点在于,评价者会试图猜想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提供选项的倾向性,并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评定。此外,由于难以把握每一选项的积极或消极成分,因而所得到的数据很难在其他管理活动中得到应用。

四、排序法

排序法是把限定范围内的员工按照某一标准由高到低进行排列的一种绩效评价方法。如把企业销售部门的所有业务人员按销售额进行排序,最高的排在第一位,最差的排在最后。排序法的优点在于简便易行、速度快,可以完全避免趋中或严格或宽松的误差。其缺点也很突出,主要表现在标准单一,绩效评价结果偏差较大。此外,不同部门或岗位难以进行比较,如销售部门的第一名和生产部门的第一名之间不具备可比性。因而利用这种方法所得到的结果不适合应用在跨部门的人事调整和变动上。

五、硬性分布法

硬性分布法是将限定范围内的员工按照某一概率分布划分到有限数量的几种类型上的一种绩效考评方法。例如,假定员工工作表现大致服从正态分布,评价者按预先确定的概率把员工划分到不同的类型中。这种方法同样有效的减少了趋中误差和过于严格或宽松的错误,但问题在于既定的假设往往不符合实际情况,可以想象,如果一个部门中全部是优秀工人,则评价者可能难以决定应该把谁放在最差的那一组。

六、关键事件法

所谓关键事件是指那些对部门效益产生重大积极或消极影响的行为。在关键事件法中,管理者要把员工在考察期间内所有的关键事件都真实的记录下来,并把这些资料提供给评价者用于对员工业绩进行评价。关键事件法的优点在于其针对性很强,其结论不易受评价者主观因素左右。其缺点在于如果考察期较长,则基层主管的工作量较大。此外,由于每一关键事件可能都会对于业绩评价效果产生重大的影响,因而要求管理者在记录过程中不能带有主观意愿,必须始终如一地坚持客观、全面、精确的原则。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很难作到。

七、叙述法

在叙述法中,评价者以一篇简洁的记叙文的形式来描述员工的业绩。这种方法集中描述员工在工作中的出色行为,而且不是员工每天的业绩。不少管理者认为,叙述法不仅是最简单,而且也是最好的一种评价方法。然而,叙述法的缺点在于评价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评价者的主观意愿和文字水平,一个有高超文字技巧的评价者可以把一个勉强合格的工人描述成工作模范。此外,由于没有统一的标准,不同员工之间的评价标准是很难比较的。

八、目标管理法

基于知识网格的知识管理研究 篇7

知识管理强调人与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组织与环境的密切结合。计算机作为有效工具,对知识管理的推动具有重要作用。在信息时代,人类知识的快速积累、共享和交流必须依赖信息技术的发展[1]。分布式计算技术的发展围绕集成和互操作两个方面进行,主要经历了客户机/服务器、Web服务和网格三个阶段。

客户机/服务器阶段把数据和作业主要集中在服务器上,客户通过访问服务器获得数据和服务,并与其他客户实现交流,互操作主要在服务器内部进行。

第二阶段从中间件开始,统一于Web服务。为了实现服务器之间的互联,出现了中间件技术,它统一表达基本业务过程及其相关的消息传递、数据库访问等功能。但中间件的可扩展性差,也没有解决数据/业务的发现等问题。Web服务正弥补了异构系统的鸿沟,解决了面向互联网的集成和互作问题。

集成和互操作技术的第三阶段是网格技术[2],最终目是实现在“全球智慧网络”中的知识共享和广泛协同,基本路是彻底解决自治性、异构性和动态性,将网格作为基础施。技术方案包括网格计算、普及计算和移动计算。

2. 知识网格定义和特征

知识网格是指一个智能的、可支撑网络应用的环境,使用户可以有效地获取、发布、共享、管理知识资源,并提供按需服务来支持应用的创新、协作、决策和解决问题。

知识网格主要有以下5大特征:使人们能够通过单一语义入口获取、管理分布于全球的知识,而且不需要知道知识的具体位置;智能地聚合分布于全球的相关知识,利用后台推理与解释机制提供智能的知识服务;在一个单一语义空间映射、重构、抽象的基础上共享及使用推理服务,在其中相互理解且没有任何障碍;在全球范围检索到解决问题所需的知识,确保提供合适的知识闭包;知识不是静态存贮的,能动态更新,知识服务在使用的过程中不断自动演化改进。

3. 知识网格体系结构

知识网格由五个层次组成:构造层、连接层、资源层、汇集层、应用层。

构造层控制网格中的资源,提供了共享资源的本地控制接口;连接层定义核心的通信和安全协议,使得通信更安全、更简单;资源层定义了在一个单独的资源上提供共享操作的协议;汇集层协调各种资源,关心的是全局的状态和跨域的交互行为;应用层通过各层的应用程序编程接口调用相应的服务,通过服务调动网格上的资源来完成任务[3]。

4. 知识网格在知识管理中的作用

知识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知识创新,因此要管理资源丰富、形式各样的知识,并且在适当的时候将适当的知识传递给需要的人,以解决其在实际工作中碰到的问题。知识网格在知识管理中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4.1 知识网格有利于知识交流

首先,知识网格为知识表示的多样化提供了平台,同时也为人们获取知识提供了条件。任何人都可成为知识的接受者和发布者,而且知识网格能够帮助人或虚拟角色有效地获取和发布知识。其次,知识网格有利于促进知识可视化和创新。知识网格通过智能化的用户接口使人们可以通过可视化来共享知识,同时还可以激发知识创新的知识增值。

4.2 知识网格有利于智能化地进行知识管理

智能化包括使用方便、界面一致、主动服务、用户输入和操作最少、平台的灵活性和柔性特征及方便的个性化服务。知识网格是利用网格技术实现知识的共享、管理和提供知识服务的系统,它采用特定的软件,为用户提供了一个访问文件系统、档案系统、数据库系统等多种异构存储系统的统一接口,屏蔽了存储系统的异构特性。层次化的元数据设计思想为实现用户对资源透明性的访问提供了可能,也为知识管理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4.3 知识网格技术为知识管理提供统一的平台

知识网格对分布在广域网环境中的信息资源进行抽象描述,支持网格应用对资源访问的透明性,为用户提供一体化的智能信息平台,创建一种基于因特网的新一代信息平台和软件基础设施。在这个平台上,信息处理是分布式、协作和智能化的,用户可以通过单一入口访问所有信息。知识网格的智能化特性关系到用户是否接受的问题,也是其知识网格的优越性之一。

4.4 知识网格有助于进行有效的组织和提炼知识

知识网格能关联和集成不同级别和不同领域的知识资源,以此来支持跨领域的类比推理、问题解决和科学发现。知识网格能删除冗余知识,并能够提炼所含的知识来合理扩展有用的知识。利用知识网格可以更好地进行知识挖掘,更有利于进行知识管理,它也会有助于从已有的良好知识、范例和类似文本的知识源中衍生出新知识。

4.5 知识网格有利于显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转换

知识网格是由知识元组成的,也就是知识网格使信息资源管理从文献载体深入到了知识单元层面。知识元的独立性和链接方法是生成新知识的主要途径,知识网格可以将整个科学分类体系立体分布在网格结点上,通过不同的结构链接方法使诸多交叉学科体系由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创造出新的学科研究领域,达到知识创新的目的。

5. 知识网格相对于传统知识管理模式的优势

5.1 知识获取与知识表示的多样化

在知识网格中人们直接通过交流互相获取知识,任何人都可成为知识的发布者。知识网格能够辅助人或虚拟角色有效地获取和发布知识,并以人机都可理解的方式将其表示出来。

5.2 知识可视化和创新

知识网格通过智能化的用户接口使人们通过可视化来共享知识和激发知识创新的知识增值。语义链网络和认知图可缩短知识表示和可视化之间的鸿沟。

5.3 知识的动态传播和管理

知识网格通过知识流网络实现了知识在网络中的动态传播和共享,从而更好地促进了知识的交流和利用。

5.4 知识的有效组织和提炼

知识可通过基于语义的范式来组织,以确保有效的检索和修改操作。知识网格能删除冗余知识,并提炼所含的知识来合理扩展有用的知识。它也会有助于从已有的良好知识、范例和类似文本的知识源中衍生出新知识。

5.5 知识关联和集成

知识网格能关联和集成不同级别和不同领域的知识资源,以此来支持跨领域的类比推理、问题解决和科学发现。

5.6 知识管理的智能化

从知识存储到用户的知识利用,知识网格纵向地为用户提供集成一体的方案。它不需要程序员进行二次开发,只需要管理员做简单的配置,就可建立服务平台。智能化包括使用方便、界面一致、主动服务、用户输入和操作最少、平台的灵活性和柔性特征及方便的个性化服务。

6. 结论

知识学习是最重要的人类活动之一,所有人都受到上述技术的影响。人们如何学习,以及如何利用这些技术辅助人们学习,受到教育工作者、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作者、人工智能专家和信息科学家的高度重视。知识网格给知识管理提供了美好的前景,但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诸如:安全问题、产权问题。网格应用所涉及的大量资料和计算内容在各组织间是否能安全共享,内部系统环境中的资源能否被安全可靠地利用,是网格技术应用的重要问题。产权问题一直困扰着网络资源共享,而网格技术是在巨型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的基础上推出的一项新变革,立足于网络资源,为用户提供透明服务的一项技术。这样就使得资源利用合法化显得尤为重要,这需要国家相关法律制定和保护[4]。

总之,知识网格是一个集人类当前全部知识为一体的、合理组织的网络知识集成系统,利用计算机网格通过信息集成和知识集成来实现知识的合理组织和动态生长,从而实现知识传播和利用的总体最优化,对知识创新有巨大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毅志, 刘建勋.知识网格研究[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 (6) :13-16.

[2]周淑云.知识管理的新发展——知识网格[J].图书馆论坛, 2006, (1) :235-237.

[3]诸葛海.知识网格[EB].2006.06.27.http://jcst.ict.ac.cn/down2loads/xsqy/qy1301.pdf.

生产管理的基本知识 篇8

关键词: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员工;管理策略

新商业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它是科学技术发展和经济自由化共同作用的产物。它既包括知识经济,又包括市场经济,两者相互作用相互推进促进新商业经济的发展。新商业经济主要表现在:互联网高度的发达,促生了以互联网为平台的新的商业模式,网络购物和网上交易成了常态。本文从新商品经济条件下对知识员工的要求和对知识员工的管理两方面进行阐述。

一、知识员工的特征分析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在《21世纪的管理挑战》中对知识员工进行了分析,他提出,在新的历史时期,管理工作的主要贡献就是提升体力劳动者的生产效率,而知识员工就是能够应用现代化科学技术提升自身的工作效率,并具备强调的创新能力与学习能力。其中,知识员工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具备较强的知识创新能力,且这种能力是在环境的变化下不断进行变化的,因此,他们兼具灵活性、创造性、知识性的特征。此外,知识员工一般对组织的忠诚度更高,他们留在一个企业并非完全为了满足自身物质上的需求,而是基于自身的职业兴趣,在劳动过程上,知识员工往往难以控制,究其根本原因,是由于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知识员工的劳动开始转化为隐形化的劳动,企业内部有形的规章制度往往无法控制他们的行为。同时,知识员工不太乐意与企业、同事共享自己的劳动所得,他们认为劳动成果要尽快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可,但是由于人内在的本性,他们往往不愿意与他人来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

二、知识经济时代下对知识员工的要求

新的商业经济要求员工必须适应此类经济的特点,遵守其原则,按照此种经济的规律运行发展。下面介绍此种经济下对员工的要求:

1.新商業经济下的员工要有更高的文化知识。以互联网为平台下的员工一定要了解互联网方面的知识,懂得网上操作的常识。这类员工一般都是经过较高的教育,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和素养。这是不同于传统经济下对员工要求的。

2.由于新商业经济刚刚发展,处于初级阶段,一些渠道和途径还没有健全,这也需要员工有更广泛的知识面,更敏捷的思维,去认识和了解此种工作的性质,并在工作中取得更大的进展。此外,还需要员工有“知识就是力量”和“活到老学到老”的想法,丰富自己的知识面,提高技能。这种经济发展很快,此类员工稍有懈怠就会赶不上经济发展的步伐,变得落后,最后被淘汰。

3.任何行业的员工都要有爱岗敬业的观念,每个行业都是市场经济的一部分,并有着独特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这要求员工热爱自己的职业,在岗位上做出自己的贡献。

总之,新商业经济对员工的要求前所未有的提高了,不仅对员工基础知识水平要求交稿,也要求员工要随着网络经济的发展而发展,不然就会被市场淘汰。

三、新商品经济条件下对知识员工的管理

新商业经济条件下的知识员工有不同的特点,这也就要求在管理中要针对知识员工的特点,采用有区别于传统经济的员工不同的管理方法:

1.由于知识员工文化素质较高。在受教育过程中,他们基本上都接受了比较前卫的思想和新的观点。故在管理中要针对这些特点,遵循自由、平等和民主的原则,予以他们更大的发挥空间,从而迎合这些员工的特点,更好的发挥每个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

2.知识员工要有更广的知识面和更新的观念。这就要求管理者需要为他们提供更多的途径和条件,扩展知识员工的知识面。目前我们生存在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很多知识通过各种途径飞速传播,管理者要组织各种培训活动和参加各种竞赛,提高员工的专业知识;提供广播、电视、书籍以及其他的途径扩展员工接触其他知识的渠道;管理者要通过设立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奖赏,刺激员工提高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员工危机意识,新的知识不能掌握,就不能更好的从事工作,有可能会被淘汰,培养知识员工有活到老学到老的观念,更适合社会现状。

3.管理者一定要培养知识员工的主人翁意识。管理者要通过与员工互动、探访等途径,更深的了解员工的实际情况,遇到问题给予帮助和扶持,让知识员工认同企业是个大家庭,每个人都是主人,增加员工的能动性。另外一方面这样企业才能留住老员工和吸引新员工。

4.由于网络经济的发展,各种网络平台也曾出不穷,管理者要适当的引导知识员工更好地利用网络。如采用无纸化办公或网络联系等,这样既让员工提高了网络运用的技能,也提高了工作效率;网络上的知识内容也非常丰富,管理者要引导员工到网上汲取知识,更好的连接世界;管理者也可以在网络上组建公司群,让每个员工在群里畅所欲言,这也是管理者更好的了解员工的想法和动态;管理者要给与员工各种途径参与企业管理和交流的空间,如公布企业邮箱、热线、以及网络员工参与区,让每个知识员工都有参与和管理企业的机会,能跟管理者交流的途径。

5.伴随着网络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目标的确定、实施和评价将成为企业与知识员工之间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关键。面对知识员工,“没有高度信任,你不可能发掘他们最大的头脑潜力”。在当代,财富的创造不是靠手,而是靠头脑。公司的成功将不是依靠管理生产的能力,而是在于激发员工运用他们的创意、判断和努力。管理过程和管理目标是明确的,具有强制性的,但管理又是柔性的和弹性的。员工要了解企业的目标,企业也要了解员工的目标。企业明确的战略目标既是对员工的吸引,也是企业成功的行为导向。企业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员工首先是对自己在企业的利益的认同,进而才有对企业目标的认同。

总之,管理者要做的就是提供各种途径和条件,让知识员工发挥工作的积极性,用更大的热情提高职业技能,增加专业知识、认真投入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结语

当今经济下出现的以互联网为平台的经济模式是必然的,这就需要有更高素质的知识员工去操作、运行。知识员工是企业发展的基础,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就是为员工服务的,管理者就是要提供条件和途径,挖掘员工的潜力,增强员工的积极性,增强员工的整体素质,更好的适应本职工作;尽而发挥创造性,为企业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张华,孙春玲,安珣,宋红. 授权氛围、心理授权与知识员工主动性的关系研究[J]. 预测. 2014(03).

[2]刘红. 知识员工管理中的发展型激励机制及其应用[J]. 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03).

[3]杨红明,廖建桥. 知识员工管理的新视角:工作要求—资源模型[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9(10).

[4]杨林. “海归”人才增长特质趋势分析——对深圳经济特区留学人员归国情况调查分析[J]. 中国统计. 2010(09).

上一篇:保洁员技能比赛下一篇:大海好句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