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直性/针灸疗法

2024-10-01

强直性/针灸疗法(精选10篇)

强直性/针灸疗法 篇1

强直性脊柱炎, 是一种以中轴关节慢性炎症为主的全身疾病, 原因不明。几乎骶髂关节全部受累, 常导致脊柱韧带广泛骨化致骨性强直。我国发病率为2.6‰左右, 以20岁左右发病率最高, 男女比例约为5∶1, 且男性病情较重, 脊柱改变较多, 外周关节表现少[1]。近年来由于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治疗技术的提高, 真正发展到脊柱强直的患者已明显减少。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9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50例, 男42例, 女8例, 年龄22~68岁, 平均年龄 (26.21±3.14) 岁, 病程0.6~10年, 平均3.9年。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医证候诊断标准:主症为脊背疼痛, 腰骶疼痛, 腰脊活动受限, 晨僵遇热减轻, 遇寒加重;次症为舌淡、苔白或水滑, 脉弦滑;四肢冷痛, 肢体困重。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 随机将所有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5例, 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无明显差异,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针刺法治疗, 即火针加电针。研究组:在采用针刺法的基础上, 加用推拿法治疗。电针疗法:针刺穴位选取主要为足太阳膀胱经与督脉, 其中包括十七椎、至阳、灵台、中枢、筋缩、悬枢、脊中、腰阳关、命门、肝俞、膈俞、脾俞、胆俞、肾俞、胃俞、大肠俞、气海俞、秩边与关元俞等。穴位选取过程中根据病变的具体位置从脊椎位置的两个节段以上开始, 自上向下开始, 1组为7~9个穴位。进行常规消毒, 针刺为先上后下, 刺入得气后进行补法, 患者出现温热感觉或针感传导后留针, 与电针治疗仪进行连接, 以足太阳膀胱经与督脉分别将相同脉络的穴位进行连接, 上部的穴位为负极, 下部的穴位为正极。留针时间为30min, 每日治疗1次, 以8d为1疗程, 两个疗程之间间隔时间为5d。

火针疗法:针刺穴位选取主要为足太阳膀胱经, 穴位包括肝俞、膈俞、脾俞、胆俞、三焦俞、胃俞、气海俞、肾俞、关元俞、大肠俞、秩边、小肠俞与承扶等。穴位选取过程中根据病变的具体位置选取4~5个穴位。进行常规消毒后, 以中等大小火针在酒精灯火焰上烧红后迅速刺入穴位, 背部由上向下倾斜刺入, 腰骶部刺入方式为直刺, 深度为1~1.5寸, 刺入拔出动作迅速, 拔出后急速按摩针孔, 刺入顺序为由上至下, 每4d治疗1次, 以8d为1疗程。

推拿治疗:取脊柱两侧的穴位。患者取俯卧位, 医者用单手或双手拇指指腹着力于脊柱的两侧, 操作时, 医者上肢肌肉放松, 沉肩垂肘、悬腕, 将力量贯注于着力指端, 并且有节奏地往返作直线向前推进。注意要以肘关节为支点, 用腕部的摆动带动拇指的摆动, 使之产生持续均匀的推力。每日1次, 每次20~30min, 10次为l疗程。

1.3 疗效评价

治疗效果划分为以下三个等级: (1) 显效:疼痛基本消失, 血沉恢复正常, 呼吸差数增高, 脊柱功能增强, 能恢复工作。 (2) 好转:关节疼痛减轻, 血沉略有下降, 生活能自理, 脊柱活动增强。 (3) 无效:体征和经化验均未见好转[2]。

1.4 统计学方法

检验指标资料的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分析, 计数单位以χ2检验, 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结束后, 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2.00%, 研究组的总有效率为98.0%, 两组比较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且研究组1例复发, 复发率为2.0%, 对照组7例复发, 复发率为14.0%, 两组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强直性脊柱炎 (Ankylosing Spondyhfis, AS) 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 主要侵犯骶髂关节、脊柱骨突、脊柱旁软组织及外周关节, 可伴发关节外表现, 严重者可发生脊柱畸形和关节强直[3]。强直性脊柱炎病因不清, 因约96%的患者人类白细胞组织抗原HLA-B27含量增高, 说明本病可能与遗传有关。也有报道本病与泌尿生殖系统感染和自身免疫有关。强直性脊柱炎常先侵犯双侧骶髂关节, 继而累及脊柱, 也可先侵及单个髋关节。首先呈非特异性滑膜炎, 有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 滑膜增生, 纤维蛋白渗出, 关节软骨破坏, 增生的纤维组织骨化导致骨性关节强直。在脊柱, 小关节关节囊和椎间盘的纤维环骨化导致相邻脊椎的外周呈骨性连接和外观呈“竹节状”。晚期可出现脊椎的局灶性破坏和骨质疏松。

火针是用火烧红特制针具迅速刺入一定腧穴的疗法, 可借火助阳, 起到祛风散寒除湿之效。电针是用电针治疗仪输出脉冲电流通过毫针作用于人体穴位的一种疗法。督脉为阳脉之海, 有调整和振奋全身阳气的重要作用。若督脉不和, 则脊柱强痛, 所以本病属督脉病。督脉由下向上, 所谓“贯脊属肾”与“循膂络肾”, 肾为先天之本, 故督脉之气维系和统摄人体的真元。本法以督脉穴位为主, 辅以膀胱经穴位, 取其益’肾壮骨、温阳通络的作用。由于本病累及下肢坐骨神经痛, 临证时下肢可按经脉循行随证取穴。在针法上, 以火针为主, 有益肾壮骨、温阳通络之功。又遵杨上善之说:“观痹从上自下, 当先刺向下之前, 使其不得进而下也;然后刺其痹后, 使气脱也, 有痹从下上者, 准前可知也。”强直性脊柱炎是由下向上发展的, 所以, 先取病变上两个节段穴位以劫之, 再取病变部以脱之。

推拿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注意事项推拿对于强直性脊柱炎只能缓解症状, 可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手段, 在应用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推拿治疗强直性脊柱炎, 不能强求速效。推拿治疗和其他治疗方法一样, 都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治疗过程, 才能逐渐见效。要缓以治坚, 柔以克刚。欲速则不达, 使用不适当暴力的手法, 则可能适得其反而造成医源性损伤。 (2) 在整个治疗过程中, 以早期治疗效果为好, 并配合中药内服外用治疗, 以控制病情发展, 保护脊柱功能。 (3) 在做手法操作时要柔和沉稳, 切勿用力过猛过量, 以免造成骨折等医源性疾病。对晚期发生畸形和脊柱僵硬、骨质疏松的患者, 治疗时严防手法粗暴, 以免发生骨折。 (4) 休息以睡平板床为优选, 对所用枕头要控制高度, 越低越好。

研究结果显示, 在采用针刺法的基础上加用推拿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 不仅见效快, 治愈率高, 且复发率低, 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蒋定荣.针灸综合疗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疗效探讨[J].医学信息 (上旬刊) , 2011, 24 (4) :2243-2244.

[2]苏晓东, 孙竹娟, 陈关富, 等.中医针灸综合疗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研究进展[J].科学之友, 2007 (8) :162-163.

[3]万学文.针罐结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临床观察[J].中国针灸, 2005, 25 (8) :551-552.

强直性/针灸疗法 篇2

面瘫是针灸科的常见病,若失治误治,迁延日久,气血亏虚,面部筋脉长久得不到气血濡养,而弛缓不用,形成顽固性面瘫,一般疗法难以治愈。石学敏院士认为:面瘫系属经筋发病。或因劳汗当风,或因贪凉喜冷,嗜卧风口,或因腠理开泄,卫外不固,风寒之邪趁虚直中面部经筋,致使外邪瘀阻,经筋失利,纵缓不收。所以三阳经经筋受阻,是该病的关键。《灵枢·经筋》记载着手足三阳之筋均上行于面,额为太阳所系;目下属阳明所主;耳前、耳后系少阳所过。采用面部经筋的透刺、排刺法,额部瘫主取阳白四透(阳白穴向上星、头维、丝竹空、攒竹方向透刺);闭目露睛主取睛明、四白;口喁主取下关、太阳、地仓、颊车的透穴刺法,多针浅刺,旨在疏调三阳经经筋。刺络法源于《灵枢·官针》经云:“络刺者,刺小络之血脉也,⋯⋯始刺浅之,以逐邪气,而来血气”,刺络法即为络刺,刺小络之血脉,令血出邪尽,血气复行。配以拔罐,主要是以此控制出血量,使之达到血出邪尽,血气复行的治疗目的。三阳经经筋均上行于面,多结于顺(即颧部)、颔(即下颌)、颊等处。取颊、颧、额等处为刺络法的重点部位,配合经筋透刺、排刺法。

经筋刺法治疗选穴:以面部瘫痪肌群的经筋透刺和排刺为主:阳自四透、太阳透地仓、承浆透地仓、颊车地仓互透、颊肌排刺、瘫痪肌群围刺等;操作:以瘫痪经筋透刺、排刺、围刺为主。阳白穴以四枚针分别向上星、头维、丝竹空、攒竹方向透刺,进针1~1.5寸,施捻转平补平泻1 min;攒竹透向睛明,进针0.5寸,手法同前,施术轻柔,以免皮下出血;丝竹空沿眉横刺,进针1.5寸,施术同前;四白、迎香分别透向睛明,进针1.5寸,施术同前;太阳向下穿颧弓透向地仓,进针2.5~3寸,施术同前;人中、承浆、颊车分别透向地仓,进针1.5~2寸,施术同前;沿颊车至地仓,下关至迎香每间隔1寸刺人1针,以进入皮内为度(浅刺),施捻转平补平泻,总计施术2 min。以上针刺施术后留针20 min。

特色疗法二:平衡针灸

平衡针灸学是由北京军区总医院王文远教授成功创立的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在针灸领域相结合的一门现代针灸学。平衡针灸治疗颈肩腰腿痛特色技术2005年被评为国家卫生部农村与社区适宜技术推广项目,2006年被评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农村与社区适宜技术推广项目,2009年正式列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一期常见病适宜技术推广项目。平衡针灸学是研究人体生命科学发展的自然规律;通过针灸调节大脑中枢系统的平衡,达到对各脏器生理功能修复的科学。它所阐明的规律是通过研究发现针刺外周神经靶点,在大脑中枢靶位调控下,依靠病人自我修复的现代针灸学。

平衡针灸治疗颈肩腰腿痛的取穴原则

(一)特异性取穴原则——腰痛穴

(二)区域性取穴原则——颈痛穴

(三)交叉性取穴原则——肩痛穴,肘痛穴,膝痛穴,踝痛穴,腕痛穴平衡针灸治疗的持针方法

(一)采用3寸一次性无菌针灸针

(二)用酒精棉球固定在针尖5~10毫米即可平衡针灸治疗进针手法 穴,腕痛穴

(五)强化性针刺手法平衡针灸治疗的针刺针感

(一)触电式远距离针感——肩痛穴

(二)放射性针感——膝痛穴

(三)混合性针感——腰痛穴,颈痛穴

颈痛穴

定位: 此穴位于手背部,握拳第四掌骨 与第五掌骨之间,及指掌关节前凹陷中。

局解 :在第四掌骨间背侧集中,布有第四掌背动脉,皮下有手臂静脉网,和尺神经手背支(指背神经),和指掌侧固有神经。

取穴原则:交叉取穴。

特点:以阵刺指背神经或掌侧固有神经出现的针感为宜。

手法:上下提插法。

针感:以局部出现酸麻胀感为宜。

功能:疏筋活血,清咽利喉,消炎止痛退热,调节神经。

主治:颈部软组织损伤,落枕,颈肩综合征,颈肩肌腱炎,颈性头痛,颈性眩晕,临床还可以治疗肋间神经痛,眶上神经痛,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肩周炎,足底痛。

按语:是以穴位功能命名的一个特定穴位,以治疗颈椎病为主,其以中老年为多发病,病因主要为生理性衰老。因此为巩固疗效,减少环境诱发因素,避免局部受凉,颈部不要锻炼,不要人为加大运动,以促进局部炎症的吸收,该项研究获科技进步一等奖。

歌诀: 颈痛腋门透中渚,指背神经交叉取。颈部病变与落枕,肋间坐骨痛

可取。腰痛穴

定位:此穴位于前额正中。

局部解剖:分布内侧动静脉分支和三叉神经的滑车上神经,前额两侧均有眶上神经分布。

取穴原则:定位取穴,交叉取穴原则。

针刺特点:其刺以滑车上神经或左右刺以眶上神经出现的正为宜。

手法:针刺手法采用上下提插法,达到要求针感时,即可出针。单侧腰痛为平刺手法,不提插,对重症腰痛病人疼痛未完全控制,但在不发生晕针的情况下,可以留针。

针感:以局限性,强化性针感出现的酸麻胀为主。

功能:活血化愈,调节神经,止痛消炎。

主治:腰部软组织损伤,椎间盘脱出,强直性脊柱炎,急性腰扭伤,腰肌劳损,坐骨神经痛,不明原因的各种腰痛。

按语:腰痛穴是以部位功能定名的一个特定穴位,临床主要用于治疗腰部急性炎症及慢性炎症引起的病变为主。特别对腰部软组织损伤,椎间盘突出。因炎症引起的 坐骨神经痛还需配针刺相关穴位,臀痛穴,膝痛穴,踝痛穴。一般在炎症期,水肿期需要卧床3—4周。待临床治愈后,两个月内还要减少环境诱发因素,以巩固临 床疗效。肩痛穴

定位: 位于腓骨小头与外踝连线的上1/3处。即足三里穴下两寸,偏外一寸。

解剖:在腓骨长肌与趾纵伸肌之间,深层为腓骨短肌,布有胫前动静脉肌支和腓浅神经。

取穴原则:交叉取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腓浅神经或腓深神经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感:以触电似针感向足背,足趾和踝关节传导出现的麻胀感为宜。

手法:(滞针)上下提插针刺手法。

功能:消炎止痛,降压,醒脑,扩张血管,调节内脏,调节胃肠,内分泌。主治:肩关节软组织损伤,肩周炎,根型颈隹并,颈间肌筋膜炎,落枕,以及偏头痛,高 血压,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带状疱疹,肋间神经痛,急性腰扭伤,癔症性昏厥,上肢瘫痪,中暑,休克,昏迷,癫痫,精神分裂症。

按语: 肩痛穴是以部位功能命名的一个特定穴位,临床主要用于肩关节,内脏病变为主。特别对于冠心病,心绞痛,急腹证疗效更为显著。该穴是平衡穴位的代表穴位,也 是开始研究的第一个穴位。研究时间最长,治疗病人最多,用途最广泛,疗效更为理想,治愈率98%,一针治愈率11%,穴位的名称先后经历了肩周穴,中平穴,肩痛穴三个阶段。肘痛穴

定位:位于髌骨与髌韧带两侧的凹陷中。

解剖:在膝关节韧带两侧,有膝关节动静脉网,布有神经前皮脂及肌支。

取穴原则:交叉取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股神经前皮脂及肌支后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感:局部针感。

针刺方法:一步到位针刺手法,不提插,待针体进入到一定要求深度即可

出针。

功能:消炎止痛,活血化淤,痛经活络,理气止痛。

主治:肘关节软组织损伤,肱骨外上髁炎,肱骨内上髁预炎。不明原因的肘关节疼痛。以及偏瘫,荨麻疹,踝关节扭伤。腕痛穴

定位: 位于足背踝关节的横纹的中央,旁开1寸处。

解剖: 在拇长伸肌和趾长伸肌腱之间,布有胫前动静脉和浅层的腓浅神经,深层腓深神经。

取穴原则:交叉取穴。

特点: 以针刺腓浅神经和腓深神经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感: 局限性针感或向足背足趾放射。

手法: 滞针手法。

功能: 消炎退热,镇静镇痛,调节神经,疏通经络,清肝明目,滋肾壮阳。

主治: 腕关节软组织损伤,腕关节扭伤,腕关节腱鞘炎,临床还用于治疗近视,花眼,砂眼,白内障,青光眼,急性结膜炎,电光性眼炎,眼

睑下垂,眼肌瘫痪,眼肌痉挛。膝痛穴

定位:相当于曲池穴外1寸处。

取穴原则:交叉取穴

针感:以放射性针感出现麻胀为宜。

手法:上下提插手法,待出现相应的针感后即可出针。

功能:祛风湿,疏通经络,消炎止痛,调节神经。

主治:膝关节疼痛。

(一)提插手法

(二)一步到位针刺法——肩痛穴

(三)两步到位针刺法——膝痛穴

(四)三步到位针刺法——腰痛穴,臀痛穴,肘痛穴,颈痛穴,踝痛

特色疗法三:放血疗法

放血疗法是针刺方法的一种,即《内经》中的刺络法,是用“三棱针”根据不同的病情,刺破人体特定部位的浅表血管,放出适量的血液,通过活血理气,达到治疗的目的,具有退热消肿、止痛止痒、泻火解毒、镇吐止泻和急救等疗效。《素问·血气形志篇》说:“凡治病必先去其血。”《灵枢·热病篇》中说:“心疝暴痛,取足太阴、厥阴尽刺去其血络。”

该法又分点刺、挑刺、丛刺三种刺法。点刺有速刺(对准放血处,迅速刺入1.5~3毫米,然后迅速退出,放出少量血液或粘液。该法运用较多,大多数部位都宜采用)、缓刺(缓慢的刺入静脉1~2毫米,缓慢地退出,放出少量血液,适用于腘窝、肘窝、头面部放血)之分;挑刺是针刺入皮肤或静脉后,随即针身倾斜,挑破皮肤或静脉放出血液或粘液,适用于胸、背、耳背静脉等处的放血;丛刺是用集束针在一定的部位作叩刺,刺数多、刺入浅,以有血珠渗出为度,适用于扭挫伤、脱发、皮肤病等。同时还经常配合拔罐疗法。

点刺法先在针刺部位上下推按,使郁血积聚。右手拇、食两指持针柄,中指紧靠针身下端,留出1~2分针尖,对准已消毒的穴位迅速刺入1~2分,立即出针,轻轻挤压针孔周围,使出血数滴(对重症患者有时可出血十数滴,血由黑紫变红为止),然后用消毒棉球按压针孔(针刺曲泽、委中穴,在孔穴周围上下推按之后,可先在孔穴近心端扎紧止血带或布带,这样静脉暴露的更明显,更容易出血,刺出血后,再将止血带放松)。

散刺法又称围刺法,是在病灶周围点刺出血,主要用于丹毒、痈疮。

挑刺法以左手按压施术部位的两侧,使皮肤固定,右手持针,将腧穴或反应点的表皮挑破出血(如治疗红丝疔,应在红丝近心端尽头处以及红丝之上寸寸挑刺出血)。有时需挑破部分纤维组织,然后局部消毒,覆盖敷料。常用于目赤肿痛、痔疮等证的治疗。针具的选择

1.三棱针:由不锈钢制成,分为粗细两种,针尖部有三面三棱,十分锋利.粗针长7~10厘米,针柄直径2毫米,适用于四肢、躯干部位放血。细针长5~7厘米,针柄直径1毫米,适用于头面部及手足部放血。

2.小眉刀:长7~10厘米,刀刃长1厘米,十分锋利。针刺放血分类 缓刺

适用于静脉放血。如曲泽、委中、太阳等穴,先用橡皮带在应刺的位上束扎,术者用右手持三棱针对准穴位或静脉胬起处,徐徐刺入0.5~1分,然后将针缓缓退出,待黑色血出尽变为红赤色,可将橡皮带解开,用消毒棉球揉按针孔片刻。速刺

适用于咽痛、目赤肿痛、中暑、中风等病症。咽痛刺少商;中暑刺十宣;中风刺十二井等穴。刺时先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捏紧应刺的穴位。右手持三棱针或毫针迅速刺入0。5~1分,立即退针,然后用手挤压局部,使之出血。

挑刺

这种刺法适用于手、胸、背部或头面及肌肉浅薄的穴位。针刺时对准局部红疹点,用左手将红疹点周围肌肉捏起来,右手持三棱针横挑出血。围刺

适用于痈肿、痹症、瘟毒等症。围绕红肿处周围用三棱针点刺几针或几十针,然后用两手轻轻挤压或者用火罐吸拔,使恶血出尽,以消肿痛。密刺

适用于皮肤病,如顽癣等。刺时用梅花针扣打患处,使局部微微出血。适宜病症

1、放血的部位:头痛取穴大椎和太阳。大椎用三棱针点刺3-5针,上罐,大约出血5-10毫升。太阳穴放血,点刺2-3针,上罐,出血大约2-5毫升。耳尖,点刺,挤出5-10滴血放血疗法液。这种放血适合头痛,眼病,感冒发烧。

2、小儿咽痛,可以放血少商和商阳。捏住指尖,快速点刺,挤出血液5滴左右。可以适用于发烧,咽痛。

3、腰病治疗放血取穴:委中,主要看血络,在血络上点刺,点刺后上罐,多者出血50毫升左右。腰阳关,点刺3-5下,上罐出血约10-20毫升。适合腰病和坐骨神经痛。

4、一些瘀症和寒症,痹者,萎症,血栓,青少年痤疮,银屑病,湿疹等这些疾病,要在多处放血,根据不同情况不同对待,一般放血后,看其效果,有的一次见效,就不用第二次或第三次,有的一次放血量很大,那么就要等10天或15天进行第二次,放血,如果出血量不大,那么就可以三天 或一周放血一次,放血一定要看病人的好转情况而决定间隔放血的天数。

取穴:大椎,大抒(双侧),肺俞(双侧),心俞(双侧),肝俞(双侧),胃俞(双侧),肾俞(双侧)加耳尖部位,放血方法同上,如果有皮肤类疾病要加上曲泽和血海。

操作方法:分别在大椎和大抒(双侧),肺俞(双侧),心俞(双侧),肝俞(双侧),胃俞(双侧),肾俞(双侧)穴位上点刺3-5针,然后上罐,拔罐拔到没有鲜血流出为度,在这个拔罐期间,要多上几次罐,观察出血量。一般拔到三次的时候,就不会再有新鲜的血液流出来。在点刺的过程中,如果病人方便治疗,可以少选几个部位,分期分批的治疗,免得一次上针太多,病人承受不了,如果治疗不方便,就要尽量一次治疗,免得别人跑来跑去的,耽误时间。禁忌症

1.患有血小板减少症、血友病等有出血倾向疾病的患者以及晕血者,血管瘤患者,一般禁止用本疗法。

2.贫血、低血压、孕期和过饥过饱、醉酒、过度疲劳者,不宜使用本疗法。注意事项

1.首先给患者作好解释工作,消除不必要的顾虑。2.放血针具必须严格消毒,防止感染。

3.针刺放血时应注意进针不宜过深,创口不宜过大,以免损伤其他组织。划割血管时,宜划破即可,切不可割断血管。

4.一般放血量为5滴左右,宜1日或2日1次;放血量大者,1周放血不超过2次。1~3次为一疗程。如出血不易停止,要采取压迫止血。

5.如本疗法仅为对症急救应用,待病情缓解后,要全面检查,再进行治疗。切不可滥用放血疗法。

特色疗法四:温针灸

针刺与艾灸相结合的一种方法。又称针柄灸。即在留针过程中,将艾绒搓团捻裹于针柄上点燃,通过针体将热力传入穴位。每次燃烧枣核大艾团1-3团。本法具有温通经脉、行气活血的作用。适用于寒盛湿重,经络壅滞之证,如关节痹痛,肌肤不仁等。

温针之名首见于《伤寒论》,但其方法不详。本法兴盛于明代,明·高武《针灸聚英》及杨继洲之《针灸大成》均有载述:“其法,针穴上,以香白芷作圆饼,套针上,以艾灸之,多以取效。„„此法行于山野贫贱之人,经络受风寒者,或有效”。近代已不用药饼承艾,但在方法也有一定改进。其适应证已不局限于以风湿疾患,偏于寒性的一类疾病为主,如骨关节病、肌肤冷痛及腹胀、便溏等。而扩大到多种病证的治疗。

温针灸的主要刺激区为体穴、阿是穴。先取长度在 1.5寸以上的毫针,刺入穴位得气后,在留针过程中,于针柄上或裹以纯艾绒的艾团,或取约2 cm长之艾条一段,套在针柄之上,无论艾团、艾条段,均应距皮肤2~3cm,再从其下端点燃施灸。在燃烧过程中,如患者觉灼烫难忍,可在该穴区置一硬纸片,以稍减火力。每次如用艾团可灸3~4壮,艾条段则只须1~2壮。近年,还采用帽状艾炷行温针灸。帽状艾炷的主要成分为艾叶炭,类似无烟灸条,但其长度为2cm,直径1cm,一端有小孔,点燃后可插于针柄上,燃烧时间为30min。因其外形象小帽,可戴于毫针上,故又称帽炷灸。帽炷温针灸,既无烟,不会污染空气;同时,它的作用时间又长,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温针灸法。主治病证

风寒湿痹症、骨质增生、腰腿痛、冠心病、高脂血症、痛风、胃脘痛、腹痛、腹泻、关节痛等。注意事项

1.温针灸要严防艾火脱落灼伤皮肤。可预先用硬纸剪成圆形纸片,并剪一至中心的小缺口,置于针下穴区上。

2.温针灸时,要嘱咐患者不要任意移动肢体,以防灼伤

特色疗法五:围刺法

围刺法,又称围剿刺法、围针法,是一种在病变部位周围进行包围式针刺以达到提高疗效目的的刺法。围刺法的主要特点

围刺法的主要特有两个,一是多针,每一穴区或部位的针刺数,均超过4根,多则数十根,意在增强刺激量;二是围刺,即以病变部位(或穴区)为中心,进行一层或多层包围性针刺。所以,它既和周围仅刺4针的扬刺法不同,又和在一个点或面上集中或分散刺的丛刺法也不一样。主要刺激区 阿是穴 病灶区等。

体 穴 经穴、经外穴。操作方法 针具 28-30号0.5-1.5寸毫针。具体操作:临床上,常用的围刺法有以下三种。

(1)一般围刺法:此法最为多用。取28-30号0.5-1.5寸毫针,在病灶或穴区边缘皮区刺入,针尖可呈15-45度角斜向中心,每针距离宜依据症情相隔0.5-3厘米;进针深度,在0.3-1寸之间,以得气为佳。留针15-30分钟。在围刺的同时,亦可在病灶中心刺入1-3针,进针可略浅,留针时间相同。

(2)双重围刺法:多用于面积较大的局限性皮肤病或某些局部性疮疖症。先以28-30号1-1.5寸毫针按照上述方法在病灶边缘围刺一圈,然后,也可在留针5-10分钟后,再在外围与中心点之间以0.5-1寸毫针围刺一圈。余法同上。

(3)多穴围刺法:选择病灶区周围一圈穴,如眼病,选眼周围的穴位,鼻病选鼻周围的穴位等,每穴刺一针,针尖指向病灶区,形成一包围圈。留针时间同上。围刺手法

围刺法,因刺入的针数较多,在进针时,可采用飞针手法或称流星针法。操作方法为:持针者用右手拇、食、中三指指腹握持针柄,进行时拇指内收,食、中指同时相应外展,此时针体便迅速转动,当针处于快速旋转病抵达穴位区时,通过腕、指力将旋转的针如流星瞬间弹刺入穴区,以减轻进针时的疼痛和缩短进针时间。入针后再行飞针催气,即先将针做小幅度的捻转,然后松手,拇、食指张开,一捻一放,反复多次。上述三种围刺法均可结合脉冲电刺激,一般取2-4对针与电针仪连接,用连续波或疏密波,强度以患者可忍耐为宜。围刺法每日或隔日1刺,亦为1周2次。5-10次为一疗程。适应病症

强直性/针灸疗法 篇3

【关键词】 脊柱炎,强直性;针灸疗法;腰八针;疼痛;活动功能

doi:10.3969/j.issn.2095-4174.2014.04.003

Clinical Study on Needling Points Mainly Along the Spinal Column to Relieve Pain and Improve Activity of Patients with Ankylosing Spondylitis

BAI Yu,GAO Yan,GUO Hui-qing,LOU Yu-qian,ZHOU Zi-peng

【ABSTRACT】 Objective:To observe the function of needling points mainly along the spinal column in relieving pain and improving activity of patients with ankylosing spondylitis.Methods:120 cases of ankylosing spondylitis were randomly and equally divided into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The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orally Sulfasalazine Enteric-coated Tablets and Diclofenac Sodium Sustained Release Tablets; the treatment group were treated by needling the eight points along the spinal column and other points such as Shenshu (BL23),Dachangshu (BL25),Zhibian (BL54),Huantiao (GB30),and Weizhong (BL40).At the same time,moxibustion was made.The two groups were treated for 3 courses of treatment,30 days for 1 course.After the treatment,observed the changes of pain,signs and laboratory indicators.Results:The VAS score,thoracic activity,Sch?rber test,spinal mobility and heel-hip distance of the two groups after treatment much improved compared with those before the treatment,the treatment group being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Conclusion:Needing points mainly along the spinal column could relieve pain and improve activity of patients with ankylosing spondylitis (kidney deficiency and blood stasis syndrome),conducive to the recovery of patients with ankylosing spondylitis during the acute stage.

【Keywords】 spondylitis,ankylosing;treatment method;acupuncture therapy;needing points mainly along the spinal column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的原型,主要侵犯骶髂关节、髋关节、椎间关节和肋椎关节,早期以炎性腰背痛、肌腱端炎、外周关节炎和关节外表现为主,最后导致骶髂关节和脊柱的纤维化和晚期骨性强

直[1]。目前尚无有效治愈方法,笔者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以补肾强督、活血通络为治则,采用针刺、艾灸腰八针穴位的方法治疗AS患者60例,现总结

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美国风湿病学会(ACR)1984年修订的纽约标准[2]。

1.2.2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参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02年《中药新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肾虚血瘀证候诊断标准[3]。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西医诊断标准及中医辨证分型标准;②患者愿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①合并心、脑、肾等原发性疾病者;②晚期关节严重畸形者;③其他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者;④年龄< 18岁或> 60岁者;⑤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2 方 法

2.1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柳氮磺吡啶肠溶片,每次0.75 g,每日3次,口服;双氯芬酸钠缓释片

nlc202309051508

75 mg,每日1次,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针灸腰八针等穴位治疗。针刺穴位:腰夹脊八穴、肾俞、大肠俞、秩边、环跳、委中等。物品准备:针灸针、艾条、75%酒精、棉签、医用治疗盘等。应用一次性毫针依次直刺上述穴位,提、插、捻、转使之有酸胀麻沉感得气,双手行补法5 min(龙眼补,凤眼泻,男左女右)。采用艾箱艾灸上述穴位20 min。两组均以30 d为1个疗程,治疗

3个疗程。

2.2 疗效观察

2.2.1 总体疼痛强度比较 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疼痛强度进行量化。

2.2.2 体征 观察两组患者脊柱活动度、跟臀距、胸廓活动度、Sch?rber试验等。

2.2.3 实验室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等实验室指标。

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治疗前后疼痛、体征及实验室指标比较均采用前后对比的t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 果

3.1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见表1。

3.2 两组治疗前后体征变化比较

3.3 两组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比较

3.4 不良反应 针灸腰八针等穴后,两组无不良反应发生,其他胃肠道及肝肾损伤治疗组5例,对照组7例,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4 讨 论

AS 在中医学有“肾痹”“骨痹”“大偻”“尪痹”之称,其发生责之于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肾精亏虚、感受风寒湿邪等,导致肝肾精血亏虚,肾督亏虚、外邪乘虚深侵肾督、筋脉失调,骨质受损。其性质是本虚标实,肾虚督寒为本,风寒湿侵为标,寒湿之邪深侵入督,督脉受病脊骨受病,“脊强反折”,还可累及全身多个脏腑[4]。

本研究采用针灸腰部夹脊穴等穴位调整督脉经气,促其畅通。针刺夹脊穴可以改善体内气血循环,改善周围组织营养,刺激交感神经释放缓激肽、5-HT等化学递质,从而减轻痛感[5];针刺肾俞、大肠俞可以振奋肾中阳气,补先天之不足;针刺秩边是运用“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及“以痛为腧”的理论;选委中是根据“腰背委中求”的理论,诸穴合用共奏补肾强督,蠲痹通络的作用[6];结合AS肾虚督寒的病机特点加用艾灸温通经络。经设置对照组系统观察,治疗组VAS评分、胸廓活动度、Sch?rber试验、脊柱活动度、跟臀距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由此得出,针灸腰八针等穴对急性期AS(肾虚血瘀证)患者的腰部疼痛及活动功能均有明显改善作用,无不良反应,有利于急性期AS患者的康复。

1]路志正,焦树德.实用中医风湿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593.

[2]Van der Linden S,Valkenburg HA,Cats A.Evaluation of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ankylosing spondylitis, A proposal for modification of the New York criteria[J].Arthritis Rheum,1984,27(4):361-368.

[3]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19-123.

[4]陈永前,娄玉钤,李静雅,等.强直性脊柱炎中医证候研究概况[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3,2(11):74-77.

[5]陈艳红.针灸华佗夹脊穴治疗强直性脊柱炎30例疗效观察[J].河北中医药学报,2008,23(3):38.

[6]陈小朋.针刺委中穴对治疗强直性脊柱炎腰背僵痛的作用[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3,2(11):23-25.

收稿日期:2014-03-02;修回日期:2014-03-28

强直性/针灸疗法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AS患者53例, 男43例, 女10例;年龄14~56 (26.5±2.8) 岁;病程1~16 (3.6±2.8) 岁;所有患者均符合美国风湿病学会制定的强直性脊柱炎诊断标准[2]。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中医针灸综合疗法。患者取俯卧位, 找准双侧华佗夹脊穴, 间隔2寸, 直刺1针。在每一根银针针柄部位套上艾柱, 点燃艾柱, 将艾柱烧尽。每天1次, 在日中时分施针, 以1个月为1疗程, 疗程间暂停2d。在对华佗夹脊穴进行针灸的同时, 实施药物针灸。组方:制草乌60g, 制川乌60g, 淮牛膝15g, 鹿衔草12g, 续断15g, 狗脊40g, 熟地15g, 杜仲15g, 没药30g, 桂枝15g, 乳香30g, 红花20g, 细辛6g, 白芍15g, 当归15g, 黄芪30g。将所有药物制粉, 将药粉与艾绒混合均匀。取背部华佗夹脊穴, 采用药物灸法, 每天2次, 早晚各施1次, 1个月为1个疗程, 疗程间暂停2d。治疗3个疗程后, 观察患者的病情改善情况。

1.3 观察指标

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中医症状积分、最僵时间、脊柱活动度及胸廓活动度变化;并在治疗前后对患者的C-反应蛋白 (CRP) 、红细胞沉降率 (ESR) 水平进行检测。

1.4 疗效评价标准

根据《中药新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指导原则》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显效:CRP、ESR恢复正常, 主要症状消失, CT或X线片显示骨质病变有明显改善;有效:主要症状有所改善, 相关指标水平显著下降;无效:临床症状及相关指标无改善者。总有效率= (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8.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53例患者治疗后, 显效26例 (49.1%) , 有效24例 (45.3%) , 无效3例 (5.7%) , 总有效率为94.3%。

2.2 中医症状积分和晨僵时间

治疗后患者的中医症状积分、晨僵时间较治疗前显著下降或缩短,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

2.3 临床观察指标

治疗后患者的脊柱活动度、胸廓活动度较治疗前显著增加, CRP、ESR水平较治疗前显著下降,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

3 讨论

在祖国医学中, AS属肾痹、骨痹、痹证范畴[3], 主要因瘀血阻滞督脉、感受外邪、肾虚督空所致, 骨痹是由气血运行不畅、瘀血阻络、跌打损伤、湿热浸淫、寒湿外袭, 或骨脉失养、肾精亏虚、先天禀赋不足所致。督脉是诸阳总汇, 其汇集了一身之阳, 其发挥着祛寒除弊、壮阳固表的作用。以电针刺激华佗夹脊穴, 可达到强督通阳、益气补血、活血止痛、调和经脉的功效[4]。温肾强督药物灸法中, 含有的制草乌、制川乌、没药、乳香等具有舒经活血、疏通经脉、止痛的功效;熟地、当归、续断、淮牛膝、杜仲、黄芪具有活络通脉、温阳壮督、补益气血之功效, 诸药合用, 可强化强督通阳。

本文53例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4.3%;中医症状积分、晨僵时间较治疗前显著下降或缩短 (P<0.05) ;脊柱活动度、胸廓活动度也较治疗前显著增加 (P<0.05) ;CRP、ESR水平较治疗前显著下降 (P<0.05) 。说明对AS患者, 应用中医针灸综合疗法, 可标本兼顾、内外结合, 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无不良反应, 值得推行应用。

参考文献

[1] 宿丽心.针灸综合疗法运用于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27) :266-267.

[2] 张海雁, 马忠.强直性脊柱炎采用中医针灸综合疗法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 2013, 10 (20) :90-91, 94.

[3] 吴英姿.中医针灸综合疗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临床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 2013, 9 (8) :97-98.

强直性/针灸疗法 篇5

【摘要】目的:观察火炙针疗法治疗45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90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按照患者就诊的时间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观察组患者采用火炙针疗法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则采用针刺疗法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下腰背的疼痛情况以及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在治疗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1.11%,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5.56%;观察组的评分(1.58±2.31)分明显小于对照组患者的(5.02±1.13)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火炙针疗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效果较好,能有效的减少患者下腰背的疼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强直性脊柱炎;火炙针疗法;针刺疗法

【中图分类号】R245.31+6【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5)08-0095-02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ridylitis,AS)是一种较常见的临床风湿性疾病,可以引起患者的脊柱强直以及骶髂、髋等关节的损害[1~2]。患者早期的常见症状有腰背僵直、疼痛,适量活动后可以缓解症状,后期患者的症状表现为脊柱强直或畸形,严重的会导致患者残疾,丧失劳动力[3~4]。笔者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采用火炙針疗法进行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1年2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90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观察组中男23例,女22例,年龄18~44岁,平均年龄(29±14)岁,病程1~21年,平均病程(10±3)年,X线片的分级:Ⅱ级10例,Ⅲ级27例,Ⅳ级8例;对照组中男27例,女18例,年龄20~46岁,平均年龄(32±11)岁,病程2~17年,平均病程(9±7)年,X线片的分级:Ⅱ级5例,Ⅲ级34例,Ⅳ级6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以及病程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排除:①针灸禁忌的患者;②有严重的肝、肾及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②处于脊柱强直晚期、关节严重畸形的患者。所有患者均自愿参加研究。

1.2方法观察组患者采用火炙针疗法进行治疗。嘱患者保持俯伏坐位的体位,采用0.35mm×40mm的针灸针,针剌患者的华佗夹脊穴,用止血钳挟持95%酒精棉球点燃并对针柄进行烧灼,以针柄通红为标准,即转而烧灼下一针灸针,如此重复2~3次,隔天治疗一次,10次为一个疗程,共3个疗程;对照组患者则采用针刺疗法进行治疗。选取患者腰背部的膀胱经脉穴和夹脊穴、督脉穴为主要的针刺部位,同时对患者的颈肩背腰部配合使用走罐或者拔罐,并对患者的背腰疼痛处采用TDP照射,1次/d,14次为一疗程,共3个疗程。

1.3疗效判定与疼痛评分疗效判定:显效:患者受累部位的疼痛感及肿胀消失或者明显的减少,颈、腰椎的活动自如,指-地的距离恢复正常或者是较治疗之前减少20cm以上;有效:患者受累部位的疼痛感及肿胀较治疗前有所减轻,指-地的距离较治疗之前减少5~20cm;无效:患者的疼痛感及肿胀较治疗之前没有改善,指-地的距离与治疗之前没有明显的差别[5]。疼痛评分:采用视觉模拟的疼痛评分法对患者进行疼痛的评分,取10cm长的标尺,左标注0代表无痛,右端的10代表患者疼痛剧烈,移动标尺达到患者认为适合的疼痛位置,观察相应的数字[6]。

1.4观察指标通过观察患者在治疗之后腰背部的疼痛情况对其进行评分,并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

1.5统计学分析选择SPSS17.0进行数据统计,计量资料均数±标准差(x±s)来表示,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的比较采用秩和检验(Wilcoxon两样本比较法),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1.11%,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的75.56%,两组的治疗效果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下腰背的疼痛评分比较在治疗后,观察组的评分(1.58±2.31)分明显的小于对照组患者的评分(5.02±1.13)分,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3讨论

强直性脊柱炎属于中医“肾痹”、“骨痹”范畴,症状多位于脊柱、腰骶等部位。本病的病机是本虚标实,患者由于先天的禀赋不足,肝肾亏虚,脏腑气血功能失调,经络、肌表等遭受风寒湿热之邪侵袭较重,致寒凝血滞或湿阻经络,督脉受损,不荣则痛,不通则痛,最后导致自身的肌肉、筋骨、关节等的疼痛、肿胀、麻痹等引发此病[7]。AS患者的病因较复杂、病程长、患者的致残率比较高,现阶段的治疗对AS还是缺乏针对性的治疗。临床研究发现,AS与患者的自身免疫失调有密切的关系,AS患者在免疫学的检测中发现免疫球蛋白和Cf反应蛋白均有所改变,这表示AS与患者的自身免疫功能存在较大的联系,同时,AS与患者的全身炎症、各脏腑也有紧密的联系。抗风湿药虽然对患者的病情发展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对患者的预后改善也有帮助,但是长期用药其毒副反应会给患者带来较大影响,药物治疗能够对患者消炎止痛,减轻其僵硬和肌肉的痉挛,但是药物对患者的肠胃、肾脏有所损伤,还会延长患者的出血时间,较严重的或导致患者白细胞减少,骨髓抑制等。该病的病情较为顽固,采用西医进行常规的治疗对患者的病情发展控制力不大[8~9],我院采用火炙针疗法对AS患者进行了治疗研究,效果显著。对所有患者进行3个疗程的治疗之后发现,通过火炙针疗法进行治疗的患者,其下腰背的疼痛情况评分为(1.58±2.31)分,较治疗前(5.73±1.82)分有明显的好转;而且通过火炙针疗法进行治疗的患者腰背的疼痛症状评分(1.58±2.31)分较针刺患者的疼痛评分(5.02±1.13)分明显减少;通过火炙针疗法进行治疗的患者在治疗后的总有效率(91.11%)明显高于通过针刺疗法进行治疗的患者总有效率(75.56%)。火炙针疗法除对患者的经络起到局部疏通的作用外,还可以对患者周身的经络脏腑气血功能起到良好的调整作用。火炙针疗法在施灸时需明火升温,其可以对患者病变部位的血浆渗透和体温进行调整,使得毛细血管扩张,促进患者血液的循环,以改善其局部的微循环,激活经脉以及循经感传,从而达到“通”的目的。采用火炙针疗法作用于患者的机体,可调节机体的血液循环,提高组织的新陈代谢,使机体内炎性的代谢产物充分排出体外,从而温通经脉,令气血畅通,最后通则不痛。在治疗期间应嘱咐患者注意保暖,适当加强脊柱功能的康复锻炼,避免脊柱出现畸形。与传统火针对比,火炙针的优势是操作简单,安全性高,无痛苦,患者容易接受,疗效显著。总之,通过一系列的综合效应,火炙针疗法可以对AS患者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现阶段对火炙针疗法的临床研究报道较少,通过本研究发现用此法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进行治疗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杨泽宏,陈建宇,蒋新华,等. 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MRI表现与炎症活动的相关性[J].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1,27(01):158-161.

[2]Tuylu T, Sari I, Solmaz D, et al.Fetuin-A is related to syndesmophytes in patients with ankylosing spondylitis: a case control study[J].Clinics (Sao Paulo),2014,69(10):688-93.

[3]刘少华,张宏其,刘金洋,等. 后路经椎弓根闭合性楔形截骨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所致脊柱后凸畸形[J].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2,20(17):1556-1559.

[4]王紅,张华勇,马晓蕾,等. 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病变早期诊断的意义[J]. 江苏医药,2012,33(05):611-612.

[5]裘胜. 密集性温针灸结合中药薰洗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体会[J]. 辽宁中医杂志,2011,38(04):726-727.

[6]王珏,卓瑞立,原涟靖,等. 单侧入路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J]. 实用医学杂志,2012,28(09):1506-1508.

[7]冯兴华,姜泉,刘宏潇,等. 中医辨证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评价[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33(10):1309-1314.

[8]朴雪梅,吴香香,薛鸾. 右归丸结合西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患者Th17相关因子的影响[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4,20(05):608-610.

[9] Haroon NN, Paterson JM, Li P,et al.Increasing proportion of female patients with ankylosing spondylitis: a population-based study of trends in the incidence and prevalence of AS[J].BMJ Open,2014 ,4(12):15.

强直性/针灸疗法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43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为研究对象, 均符合强直性脊柱炎中医和西医诊断标准。其中男性29例, 女性14例;年龄23~71岁, 平均年龄 (48.5±5.9) 岁;病程1~6 年, 平均病程 (4.2±1.3) 年。排除标准:合并严重肝肾等脏器疾病;合并严重消化系统疾病;入组前1月内服用了糖皮质激素药物治疗;有药物过敏史;无法完成全程研究;未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 对大椎、肾俞、风市、腰阳关、环跳、横骨、承扶、气穴等穴位作消毒处理后行针刺。大椎穴采用针尖斜刺法, 深度1寸, 肾俞血采用捻转补法, 其余穴位均采用提插泻法, 留针30min。患者于日中接受针灸, 两次针灸间期为2天, 电针治疗1个月。针刺治疗后, 再给予艾灸治疗, 药物包括没药、熟地、白芍各12g, 狗脊、杜仲和桂枝各15g, 将药物混合制粉, 并与艾柔均匀混合。患者取俯卧位, 将药粉置于各穴位实施艾灸。每日艾灸2次, 分别于卯时至辰时、酉时至戌时实施艾灸。间隔期2天, 持续治疗1个月。

1.3 观察指标

肢体功能:晨僵时间、胸廓和脊柱活动范围、臀地距测 (下蹲时臀部与地面的垂直距离) ;生化指标:C-反应蛋白、血沉;改良Schober实验得分:将双髂后上棘连线重点与脊柱相交处为测定点, 测量患者身体前驱动作时两点距离。

1.4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体征、生化指标以及影像学检查结果判定疗效。显效:临床表现和体征消失, 生化指标恢复正常, 影像学检查显示骨质恢复正常范围;有效:临床表现和体征基本消失, 生化指标有所好转, 影像学检查显示骨质明显改善;无效:临床表现和体征、生化指标无好转, 骨质影像学检查显示骨质仍异常。总有效=显效+有效。

1.5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21.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针刺和艾灸治疗后, 显效21例、有效18例、无效4例, 总有效率为90.7%, 患者未出现肝肾功能异常等不良并发症。

2.2 生化及临床体征指标

患者治疗后晨僵时间、血沉、C-反应蛋白、臀地距、胸廓活动度、脊柱活动度、改良Schober显著改善, 与治疗前各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s)

3 讨论

目前中西医关于强直性脊柱炎的研究较多, 但其发病原因至今未明, 许多研究认为该病发病机制与遗传、免疫、感染和理化等因素有关。该病属于全身性疾病, 而且尚无根治特效药物, 许多患者治疗不当, 导致疾病不断发展, 最终形成累及脊柱和关节的强直性畸形。西医多从基因角度对该病进行分析, 采用非甾体抗炎药、类固醇激素治疗, 但是以上常规药物仅能缓解症状, 无法抑制病情发展, 且易引起肝肾损伤、胃黏膜损伤、骨髓抑制等严重不良反应[2]。许多患者无法长期接受药物治疗, 导致病情反复。

中医对强直性脊柱炎也有许多研究, 将其归为 “竹节风”“腰痹”“督脉痹”“龟背风”等范畴, 认为肾脏亏虚和外邪入侵是导致强直性脊柱炎发病的内因和外因[3]。肾脏亏虚导致腰脊失养, 机体更容易受“外邪入侵”。患者长期处于“肾脏亏虚、外邪入侵”状态, 导致外邪内传入里, 引起血瘀气滞, 加重病情。根据强直性脊柱炎发病机理, 中医根据补肾填精、通络祛邪原则, 采用针灸治疗方法[4]。针灸治疗可通过刺激穴位, 促进机体血液循环, 达到通经活络、益肾填精的功效。本研究针灸治疗选取大椎、肾俞、风市、腰阳关、环跳、横骨、承扶、气穴等穴位, 大椎穴为督脉主穴, 针刺具有补阳益肾功效, 可缓解患者僵卧不能久立的症状;针刺肾俞穴功效与大椎穴相似, 可巩固补阳益肾功效, 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气穴、横骨两穴同属肾经, 针刺气穴和横骨可通畅神经, 发挥补肾功效;针刺环跳穴则具有祛湿邪功效。大椎、肾俞、风市、腰阳关、环跳、横骨、承扶、气穴等穴位同针刺, 可共同起到通经活络、补肾益气、祛邪止痛功效[5]。艾灸治疗可对穴位产生药物刺激, 进一步改善局部经络受阻问题, 促进经络畅通。本研究结果表明中医针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疗效显著, 患者肢体功能得到有效改善;此外, 患者未出现肝肾损伤等并发症, 表明中医针灸治疗的安全性高, 副作用小,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彦丽, 张雪鹏.注线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26例[J].中国针灸, 2015, 35 (6) :571-572.

[2]祁辉, 李永旺.中西医结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临床观察[J].四川中医, 2015, 33 (6) :104-106.

[3]杨继国, 刘源香, 孙山, 等.督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对热像图的影响[J].山东中医杂志, 2014, 33 (11) :904-905.

[4]徐薇薇, 汪悦.强直性脊柱炎的中医内治研究[J].吉林中医药, 2013, 33 (4) :356-358.

强直性/针灸疗法 篇7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45例全部为住院治疗的患者, 其中男性21例, 女性24例;年龄最大72岁, 最小18岁;职业:工人、军人、驾驶员、公务员、护士、学生均有。

1.2诊断标准:参照8年制及7年制临床医学用教材《内科学》。①症状:多缓慢起病, 渐进性加重, 个别患者以急性关节炎起病, 全身症状轻微, 少数患者伴有疲劳、低热、轻度贫血。早期表现腰骶部或下腰部疼痛, 疼痛自下而上逐渐进展, 也有先以项背部疼痛而疼痛自上而下进行性发展, 疼痛多在夜间、晨起时为甚, 适当活动后稍缓解, 休息无改善, 部分患者表现为四肢大关节痛。关节外表现轻度胸闷多见, 个别患者出现视力下降、视力模糊, 甚至失明[1]。②体征:受累关节活动受限, 受累关节周围压痛, 以肌腱起止点为主;胸廓活动受限, 深吸气与深呼气之胸围差<2.5 cm;枕壁墙试验:枕墙距>0;骶髂关节压痛, “4”字试验阳性[1]。③理化检查:血沉增快, C反应蛋白、高敏C反应蛋白及免疫球蛋白明显升高, HLA-B27阳性, 可伴有轻度贫血, 类风湿因子阴性[1];X线片骶髂关节炎性改变, 脊柱椎旁韧带钙化、椎体“方形”变、椎小关节面模糊和脊柱呈“竹节样”改变等。

1.3治疗方法:以针灸、红外线、中药治疗为主, 辅以西药对症抗炎止痛。

1.3.1针灸治疗。①处方:风池、大杼、心俞、膈俞、脾俞、丰隆、跗阳, 每日治疗一次。②针刺方法:穴位消毒后选40 mm毫针, 单手进针后捻转, 以局部明显酸胀而患者能耐受为度, 部位照射红外线, 每次留针25~30 min, 治疗6次为一疗程, 休息1~2 d进行第2疗程治疗, 以此类推治疗满3~4个疗程, 进行评价。

1.3.2中药治疗:中药选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五积散:川芎10 g, 白芷15 g, 炒枳壳5 g, 茯苓15 g, 炒白芍20 g, 麻黄10 g, 桂枝10 g, 陈皮10 g, 法半夏10 g, 炒苍术15 g, 炒厚朴15 g, 当归15 g, 桔梗10 g, 炙甘草10 g, 干姜15 g。煎服法:上药冷水浸泡1~2 h, 文火煎沸10~15 min, 煎汁300 m L, 日分3次温服, 每天1剂, 疗程期间如患者能坚持者一致服到评价时期 (出院日) , 如不能坚持者, 中途适当间隔几日。

1.3.3其他治疗:柳氮磺吡啶片0.75~1.0毫克/次, 2次/天, 美洛昔康片7.5毫克/次, 1次/天、甲氨蝶呤片10毫克/次, 1次/周, 据治疗效果, 依次逐渐减停甲氨蝶呤片、柳氮磺吡啶片、美洛昔康片。

1.3.4注意事项:治疗期间, 注意保暖, 适量活动, 勿劳, 忌寒凉及腥腻饮食, 并戒烟限酒, 指导功能锻炼。

1.4疗效标准:参照《现代风湿病诊疗手册》。临床缓解:关节肿胀消退, 腰背部疼痛基本消失, 功能改善在1级以上, 血沉下降至正常范围。显效:关节肿胀基本消退, 腰背部疼痛明显减轻, 功能改善, 血沉下降在50%以上或降至正常。有效:关节肿胀、腰背部疼痛及关节功能均有一定进步。无效:关节肿胀、腰背部疼痛症状无好转, 化验指标无进步[2,3]。

2结果

2.1治疗结果:本组45例患者, 经过3~4个疗程治疗, 行疗效评定, 结果:临床缓解18例 (40.0%) , 显效20例 (44.4%) , 好转7例 (15.6%) , 无效0例, 全部有效, 总有效率为100%。

2.2效果比对:①刘氏报道“联合用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36例”, 方法为服沙利度胺75 mg/d, 柳氮磺吡啶2.0 g/d, 服药3个月评价疗效。其中临床缓解27.8%, 显效41.7%, 有效22.2%, 无效8.3%, 总有效率91.7%。②焦氏报道“针刺配合内服中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探讨”。

方法为选40 mm、50 mm毫针, 选择背部强直处督脉穴、夹脊穴、膀胱经第一侧线穴位。以40 mm毫针快速针刺督脉穴为主, 用50 mm毫针从膀胱经第一侧线向夹脊穴透刺为辅, 留针30~40 min, 针刺后予穴位注射蜂毒, 首次0.25 mg, 无明显不良反应后据耐受度逐渐加量, 直到患者出现37.5℃, 此量为最佳量, 维持该量至病情缓解或痊愈, 口服萘普生、益肾蠲痹丸、独圣活血片等中西药, 共治疗25例, 疗效评价为:治愈40%, 显效32%, 好转28%, 100%有效[4]。本法与刘氏之“联合用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36例”无论在临床缓解率、显效率均明显为高;与焦氏“针刺配合内服中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探讨”中的临床缓解率与其治愈率相等, 但显效率显著为高。见表1。

3体会

笔者从该病痛、硬、僵的症状为辩证思路, 夜痛、晨起时疼痛僵硬明显, 气候变化多加重, 苔多厚腻或黄腻等看, 辨之多属痰、属湿, 痰湿阻络为标, 脾肾不足、阳虚不固为本虚, 故治疗立方以温通化湿、活血止痛为旨, 并借鉴西医治疗方案, 制定以针灸、中药为主, 西药为辅的治疗方法。

五积散方为寒、湿、气、血、痰五积而设, 方中麻黄、白芷发汗解表, 干姜、肉桂温里祛寒为主药, 配炒苍术、厚朴燥湿健脾, 陈皮、半夏、茯苓理气化痰, 当归、川芎、炒白芍活血止痛, 桔梗与枳壳同用, 有升降气机, 加强理气化痰之效, 适宜于痰阻气滞之证, 炙甘草和中健脾, 调和诸药[5]。

风池具有疏风通络之功;骨会大杼, 故大杼主治骨病;心为君主之官, 主血脉, 取心俞穴, 具有调节“心主”功能, 从而提振各脏腑功能, 从而扶正祛邪;膈俞为血会, 针刺膈俞, 就能调血养血;脾为后天之本, 生化之源, 脾统血, 选治脾俞就能健脾而扶正, 化湿、祛湿以祛邪;丰隆为胃经络穴, 为化痰要穴, 刺激该穴, 能脾胃双调, 补益后天, 同时达到扶正与祛邪之用;跗阳乃膀胱经经穴, 而又是阳跷郗穴, 选用该穴不但具有调节阳跷脉的经气, 解除拘急的病态, 恢复矫健功能, 同时具有疏通膀胱经脉, 达到扶阳而祛湿之功。

据“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 该病之患, 乃患者自身脏器不足, 功能失司而内生痰湿, 或卫外不固, 寒湿外侵所致。如脾胃本弱, 运化不足, 气血不充, 卫外不固;抑或阳气不足, 寒湿外侵, 壅滞肌筋骨络;或饮食无节, 食滞伤脾, 而痰湿内生, 瘀滞筋骨脉络, 而现筋骨疼痛, 活动功能障碍。针灸、中药合取行气和血、温里祛寒、化湿通络之效, 既能健脾固本, 又能化湿祛邪, 标本兼治。在治疗早期, 辅以西药抗炎止痛, 能较快的控制疼痛, 减轻患者痛苦, 待疾病控制后, 继续中药针灸巩固善后, 减低长程服抗风湿西药的毒负反应的风险, 又能巩固临床疗效, 值得进一步总结提高。

摘要:目的 观察以针灸、中药为主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临床疗效。方法 将本组45例住院诊断患者进行针灸治疗、内服五积散, 辅以西药抗风湿治疗, 治疗35周, 行疗效判定。结果 临床缓解率40.0%, 显效率44.4%, 有效率15.6%, 总有效率100%, 与刘氏及焦氏报道方法 有效率不同程度提高。结论 以针灸、中药为主, 辅以西药抗风湿治疗的方法 对强直性脊柱炎疗效显著。

关键词:强直性脊柱炎,针灸,中药,治疗,疗效观察

参考文献

[1]王吉跃.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1125-1127.

[2]孙瑛, 王启民.现代风湿病诊疗手册[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128-136.

[3]刘永启.联合用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36例[J].中国中医现代远程教育, 2013, 11 (3) :40-41.

[4]焦彦超.针刺配合内服中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探讨[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13, 24 (3) :355.

强直性/针灸疗法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纳入2014年9月-2015年3月在我院确诊为强直性脊柱炎的42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 所有患者的诊断结果均与美国风湿病学会1984年制定的强直性脊柱炎诊断标准符合, 其中男27例, 女15例, 年龄21~38岁, 平均年龄 (31.2±1.5) 岁。我院本次实验已获得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42例患者均于观察前详细知晓我院本次实验内容, 属于自愿性参与, 且均在参与前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采用中医针灸综合疗法对42例患者实施治疗, 每日日中时电针华佗夹脊穴, 治疗过程中配合温肾强督药物针灸, 药物基本方为制川乌55g, 制首乌60g, 鹿衔草12g, 枸杞、当归各15g, 熟地、白芍、黄芪、杜仲各20g, 桂枝25g, 细辛22g, 乳香30g, 狗脊28g, 红花10g。将上述中药材研制成粉末与艾绒混匀, 每日早、晚各针灸1次, 穴位以华佗夹脊穴为主, 1个月为1个疗程, 每个疗程结束后隔3d进行下1个疗程的治疗。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臀地距、脊柱活动度、胸廓活动度、生活质量。脊柱活动度测量方法:于患者双髂后上棘连线的中点与中点上10cm做垂直直线, 测量患者前屈动作时两点间的延伸距离即为脊柱活动度。胸廓活动度测量方法:将软皮尺放在患者第四肋间隙水平, 男性正对乳头下方, 女性为乳房下缘, 测量患者深呼吸和深吸气之间的差值即为胸廓活动度。臀地距测量方法:患者做蹲下动作时, 肛门与地面的垂直距离。生活质量评价标准:应用SF-36生活质量评价量表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 量表中共包括四个评价维度, 每个评价维度所占分值为25分, 得分为20~100分, 评分越高代表患者的生活质量越优。

1.4 统计学方法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24.0处理数据, 采用表示生活质量评分、胸廓活动度、脊柱活动度等计量资料, 以t进行差异检验, 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的臀地距、胸廓活动度、脊柱活动度比较

测量发现本组患者治疗后的胸廓活动度、脊柱活动度明显增大, 臀地距明显缩小, 与治疗前比较存在明显差异,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体测量数据及统计处理见表1。

2.2 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统计SF-36生活质量评价量表结果得出, 42 例患者治疗前生活质量评分为 (36.5±2.6) 分, 治疗后为 (58.4±5.6) 分, 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15.863, P =0.000) 。

3 讨论

中医针灸综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作用机理。祖国传统医学认为强直性脊柱炎属于“肾痹”、“骨痹”的范畴, 肾虚督空为强直性脊柱炎的发病机制, 气血不畅是导致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病情不断加重的主要原因, 因此该疾病的中医治疗应以补肾益气、舒筋活络为治疗原则[3,4]。中医针灸综合疗法中, 电针华佗夹脊穴具有补肾气、活血、疏通经脉的作用, 药物针灸中所使用的红花、乳香、制草乌、制川乌等中药具有通经活络、活血化淤的功效, 怀牛膝、熟地黄、杜仲、当归等中药具有温肾强督、益气养阴、通经止痛的功效, 上述诸药联合使用外加电针华佗夹脊穴可共奏补肾益气、舒筋活络之功效, 能够有效改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5,6]。

本文结果显示, 采用中医针灸综合疗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 能使患者的胸廓活动度、脊柱活动度明显增大, 臀地距明显缩小, 生活质量评分明显提高。综上所述我院认为中医针灸综合疗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患者, 内外结合, 治标又治本, 可有效改善患者躯体活动能力,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具有优越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观察中医针灸综合疗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临床疗效, 并探讨该种治疗方法的作用机理。方法:纳入42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参与分析, 对其实施中医针灸综合治疗, 对比治疗前、后的臀地距、脊柱活动度、胸廓活动度和生活质量。结果:本组患者治疗后脊柱活动度、胸廓活动度明显增大, 臀地距明显缩小, 生活质量评分 (SF-36) 明显升高, 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明显 (P<0.05) 。结论:中医针灸综合疗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 疗效显著, 可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强直性脊柱炎,中医针灸,综合治疗,效果,机理

参考文献

[1]张海雁, 马忠.强直性脊柱炎采用中医针灸综合疗法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 2013, 10 (20) :90-91, 94.

[2]张宝霞.强直性脊柱炎采用中医针灸综合治疗的机理及疗效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 2014, 6 (5) :61-62.

[3]霍凯玲, 黄庆忠.强直性脊柱炎采用中医针灸综合疗法疗效观察〔J〕.亚太传统医药, 2012, 8 (2) :58-59.

[4]涂新生.中医针灸综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 2015, 10 (6) :209-210.

[5]吴英姿.中医针灸综合疗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临床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 2013, 9 (8) :97-98.

强直性/针灸疗法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2年2月—2014年2月期间收治的82例强直性脊椎炎患者为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男22例, 女19例, 年龄28~73岁, 平均年龄 (41.29±9.68) 岁;观察组男23例, 女18例, 年龄27~75岁, 平均年龄 (42.52±9.55) 岁。两组患者的性别比例、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柳氮吡啶、甲氨蝶呤等药物进行治疗, 参照风湿科常规流程治疗。

观察组患者采用中医康复综合疗法: (1) 药物治疗。给予患者常规抗风湿药物, 如炎痛息康、消炎痛等。急性期主要采用中医辨证疗法, 治则为补益肝肾, 采用六味地黄汤治疗, 肾虚者可加桑寄生、续断、杜仲;患有风湿者加威灵仙、独活;血瘀者加乌梢蛇、地龙、川足;气虚者加用北芪、党参; (2) 身体锻炼。患者站立、坐下时都需保持挺腰, 睡觉尽量不用枕头。强化髋关节、脊柱训练, 腰部、屈髋可缓慢旋转, 早晚各需锻炼1次, 每次30~60min, 运动量可逐渐增加。20天为1个疗程, 疗程间隔3天; (3) 心理辅导。患者在治疗期间常因疾病恢复缓慢而会出现焦虑心理, 医生应积极与患者沟通, 避免不良情绪, 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1.3 疗效判定标准

(1) 治疗效果[2]。治愈:患者临床症状彻底消失, 脊柱功能恢复正常;有效: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 脊柱功能有所改善;无效: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与治疗前比较无明显变化。总有效=治愈+有效。

(2) 疼痛评分[3]。利用VAS评分对患者疼痛情况进行评价, 轻度疼痛:低于3分;中度疼痛:4~6分;重度疼痛:7~10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 (±s) 表示, 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 (%) 表示, 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经过治疗, 观察组患者痊愈29例, 有效11例, 无效1例, 总有效率为97.6%;对照组患者治愈24例, 有效10例, 无效7例, 总有效率为82.9%。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疼痛评分比较

经过治疗, 观察组患者VAS疼痛评分为 (2.67±0.83) , 显著低于对照组的 (4.97±1.75)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表明观察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

[n (%) ]

3 讨论

强直性脊柱炎属于中医中“骨痹”范畴, 该病发病较为隐蔽, 患者腰部、臀髋部位时常出现疼痛、发僵等症状, 于久卧、久坐后加重。夜间睡觉时, 患者常感到翻身困难, 起床无力[4], 大部分患者误认为是普通腰椎疾病。疾病早期, 患者仅为一侧间断性疼痛, 随着疾病进展, 疼痛症状逐渐加重, 表现为持续性疼痛, 并逐渐发展至胸颈椎、腰椎等部位[5]。

中医认为强直性脊柱炎病机为风寒湿热、肝肾阴精不足等, 采用中医康复综合疗法可取得显著疗效。本研究使用的中药具有充盈血脉、坚软结散、补益肝肾的功效, 结合身体锻炼可提高患者免疫力, 促进疾病转归。

本研究结果表明, 经过治疗,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7.6%,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2.9%, 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疼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采用中医康复综合疗法治疗强直性脊椎炎患者临床疗效显著, 可有效减轻患者疼痛症状,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谭志斌.42例强直性脊椎炎的雷公藤复方治疗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 2011, 3 (5) :39-40.

[2]李锐强, 张艳霞, 张玉芹, 等.壮督除痹汤内服联合活血化瘀膏外敷治疗强直性脊椎炎64例[J].中医研究, 2013, 26 (10) :38-39.

[3]蒋红娜.中药熏蒸对强直性脊椎炎止痛效果的观察及护理[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09, 29 (12) :957-958.

[4]田水.小活络丹治疗强直性脊椎炎[J].中医临床研究, 2014, 6 (17) :128-129.

强直性/针灸疗法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1.1.1 西医诊断

对这些病例进行确诊, 确诊的标准是按照国际上1984年制定的强制性脊柱炎的标准进行, 并且有下面4项中的三项作为入选的对象即可判断为强直性脊柱炎。 (1) 患者的晨僵时间>半个小时。 (2) 确诊为外周关节炎。 (3) 患者的血沉>20mm/h, 或C反应蛋白 (CRP) >10mg/L。 (4) 患者患有肌腱端疾病。

1.1.2 中医诊断

对所有病例进行中医的诊断, 确诊的标准是1988年全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类疾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 诊断可以确诊到发病期, 包括了早期, 中期和晚期三个时间段。

1.1.3 本组入选排除:

(1) 服用激素, 长期, 而且在发病前没有停止的患者; (2) 患者有心脑血液系统疾病; (3) 妊娠或哺乳期女性; (4) 活动性消化道患者; (5) 白细胞<3.0×109/L的患者。

1.2 一般资料

该组患者共46例, 有31例男性患者, 有15例女性患者;年龄在12~58岁上下, 平均28.2岁;这些患者的病程大多在2个月~18年, 病程较长, 平均为5.2年;这些患者中有14例为早期 (骶髂关节炎Ⅱ期) , 有26例为中期 (骶髂关节炎Ⅲ期) 患者, 有6例确诊已经进入了强直性脊柱炎的晚期 (骶髂关节炎Ⅳ期) 。

1.3 治疗方法

1.3.1 休息

强直性脊柱炎的患者应该选择硬板床进行休息, 一般来说对于烟酒要有明确的杜绝, 每天的饮食中保证要含有足够的蛋白质, 维生素和钙。这些患者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要尽量避免腰椎的后突动作, 而且最佳的康复方式就是运动锻炼要注意方式方法, 每天2次下蹲运动, 每次10min, 以加强臀部肌肉和股四头肌肌肉的力量。

1.3.2 口服中药腰痛汤

药用黄芪30g, 桂枝20g, 白芍30g, 牛膝20g, 苡仁30g, 独活20g, 寄生30g, 水蛭20g, 地龙15g, 土元16g, 元胡15g, 焦三仙各15g, 川乌3g, 草乌3g, 全虫3.0g, 炙甘草6.0g。每天1剂, 水煎400ml, 分早、晚2次服, 每1个疗程大概1个月左右。要辩证进行治疗, 风胜者加寻骨风、钻地风;湿胜者加苍术、白术、薏苡仁;关节肿胀明显者加白芥子、穿山甲;痛剧加炙全蝎、炙蜈蚣;体虚者加仙灵脾20~30g。

1.3.3 配合全身中药汽疗—中药熏蒸

采用吉林省亮达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中药汽疗仪调节至频率50Hz进行治疗, 温控范围大约是37℃~52℃。

1.3.4 低频调制

中频电疗可以止痛和消肿, 一般采用北京博医康公司生产的中频全自动电疗仪器, 一个疗程1个月, 如能坚持几个疗程效果更佳。

1.3.5 牵引

对患者进行颈、腰椎牵引及下肢关节伸屈, 要注意拉伸度和小剂量, 这样的牵引可以改善关节活动度, 每个疗程1个月, 药物和理疗各做3个疗程, 疗程间休息1周后在进行治疗, 稍微间隔, 但是不间断。

1.4 观察指标

(1) 主要症状及体征改变:按照1988年的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类疾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标准对于关节疼痛感和肿胀进行分级评定, 并且对于肢体功能的分级进行评定, 按照这些评定来对疾病的康复程度做出客观的评价。 (2) 实验室检验ESR、CRP, 然后使用放射X线常规骶髂关节正位片或CT扫描, 这些患者在开始治疗后的半年内进行每月的随访, 每个月随访1次, 半年后每1~3个月随访1次, 记录症状和功能状态, 并且根据情况进行判断, 主要是实验室指标检查, 肝功能结果和副反应情况, 并且根据这些指标进行康复评定。

2 结果

2.1 疗效评定标准

评定标准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拟定, 经过治疗后, 治愈:压痛消失, 功能活动恢复正常或是基本上恢复正常;有效:疼痛明显减轻, 功能活动明显好转为显效;无效:症状及功能无改善为无效。

2.2 疗效评定结果

本组均于治疗2个疗程后按上述疗效评定标准评定, 结果临床治愈14例 (16%) , 显效58例 (48.4%) , 有效26例 (28.9%) , 无效6例 (6.7%) , 总有效率93.3%。11例复发, 占11.83%, 复发者多以劳累、寒湿为诱因。

3 讨论

上一篇: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下一篇:市政工程项目施工管理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