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镇痛的临床观察(精选10篇)
术后镇痛的临床观察 篇1
摘要:目的 观察多模式镇痛在混合痔外切内扎术后镇痛效果及其对手术患者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4年3~12月南京市中医院收治的Ⅲ、Ⅳ级混合痔手术患者1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每组各30例。采用L3~4或L4~5椎间隙用0.5%布比卡因1.2 m L常规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后行混合痔外切内扎手术。A组:术后不用任何镇痛药物和方法;B组:术后接静脉镇痛泵,镇痛泵配方为吗啡50 mg+昂丹司琼8 mg+地塞米松5 mg+生理盐水至100 m L,首次量1 m L,背景剂量2 m L/h,自控镇痛1 m L/次,锁定时间10 min;C组:手术结束前在手术切口周围用0.5%盐酸罗哌卡因10 m L局部浸润注射,然后接静脉镇痛泵,镇痛泵配方同B组;D组:手术结束前在手术切口周围用0.5%盐酸罗哌卡因10 m L局部浸润注射,不接镇痛泵。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定术后2、6、12、24 h的疼痛程度。记录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观察4组患者创面甲级愈合率及创面愈合时间。结果 术后2 h B、C、D组VAS评分均低于A组(P<0.05),6、12、24 h C组VAS评分明显低于A、B、D组(P<0.01),术后24 h镇痛满意度C组明显优于A、B、D组(P<0.05)。4组患者创面甲级愈合率及创面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模式镇痛用于混合痔外切内扎术后镇痛是一种安全、有效、简便的方法。
关键词:多模式镇痛,混合痔,术后镇痛
混合痔是肛肠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临床手术例数较多,但术后疼痛一直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常存在镇痛不全或镇痛过度的问题。 如何能够减轻患者术后疼痛,同时又能避免因为使用相关镇痛药物而出现的头晕、恶心、呕吐、尿潴留等并发症,是一个临床亟需解决的问题。 多模式镇痛是联合应用不同的镇痛药物或镇痛方法,利用其协同或叠加的作用达到充分的镇痛,并减少用药量和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1]。 南京市中医院(以下简称“我院”)将多模式镇痛应用于混合痔外切内扎术后镇痛,现将临床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肛肠科2014 年3~12 月收治的混合痔Ⅲ、Ⅳ期拟行外切内扎术的患者120 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 组,每组各30 例。 4 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体重、疾病分期及手术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表1)。 所有患者均无镇痛药物和局麻药物过敏史,无精神类及镇痛类药物服食及依赖病史,排除呼吸、消化、循环、造血系统疾病、脊柱畸形、腰背部皮肤疾病及合并有结核、克罗恩病及其他肛门疾病者。 术前均未用镇痛药物。 所有患者均取L3~4或L4~5椎间隙, 用0.5%布比卡因1.2 m L常规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后开始手术。
1.2 镇痛方法
A组:术后不采用任何镇痛措施;B组:术后接静脉镇痛泵自控镇痛,镇痛泵配方:吗啡50 mg+昂丹司琼8 mg+地塞米松5 mg+生理盐水至100 m L,首次量1 m L,背景剂量2 m L/h,自控镇痛(PCA)1 m L/次,锁定时间10 min。C组:手术结束时在手术切口周围用0.5%盐酸罗哌卡因10 m L局部浸润注射。局部浸润注射具体操作:用20 m L注射器抽取0.5%罗哌卡因10 m L,换用细针头后以混合痔手术切口顶端为注射点,将局麻药呈扇形浸润注射于手术切口皮下,每个切口2.5~3.0 m L,合计10 m L。注射完成后使用无菌纱布局部按揉约30 s,以使药液更加均匀分布于肛周皮下。进针时应注意避免刺入皮下太浅,注射局麻药后皮丘隆起明显,影响手术切口血液循环形成水肿。同时接镇痛泵,配方及剂量同B组。D组:手术结束时在手术切口周围用0.5%盐酸罗哌卡因10 m L局部浸润注射,不用镇痛泵。
本研究中所使用的盐酸罗哌卡因注射液(0.75%,10 m L,阿斯利康中国有限公司),电子镇痛泵(南昌贝欧特医疗设备有限公司)。
1.3 观察指标
1.3.1 VAS评分手术结束后分别记录患者2、6、12、24 h疼痛程度。 疼痛评分采用VAS视觉模拟评分(10 分):0 分为完全无痛,镇痛效果优;1~3 分为轻度疼痛,镇痛效果良好;4~6 分为中度疼痛,镇痛效果一般,7~9 分为重度疼痛,镇痛效果差;10 分为难以忍受的疼痛,镇痛无效。
1.3.2 不良反应观察记录各组患者术后的生命体征情况及恶心呕吐、头晕、口干、嗜睡、过度镇静(Ramsay镇静评分5~6 分)、尿潴留、皮肤瘙痒、术后出血和呼吸抑制(<8 次/min)等不良反应。
1.3.3 吗啡用量记录术后患者使用镇痛泵吗啡类药物的总量(背景剂量+PCA剂量)和PCA按压次数(含按压总次数和有效次数)。
1.3.4 创面愈合观察记录手术创面甲级愈合率: 甲级:愈合良好,没有不良反应初期愈合;乙级:愈合欠佳,但未化脓;丙级:切口化脓;观察记录创面愈合时间:创面完全上皮化所用时间。
1.3.5 术后24 h镇痛满意度术后24 h后由患者对整体疼痛处理的满意度作出评估,评分总分为10 分,0 ~2 分为差,3 ~5 分为一般,6 ~8 分为良好,9 ~10 分为优。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6.0 对数据进行分析, 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 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 以P <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4 组患者各时间点VAS评分情况
术后2 h B、C、D组VAS评分均低于A组(P <0.05), 术后6、12、24 h C组患者VAS评分明显低于A、B、D组(P < 0.01), 术后6 h B、D组患者VAS评分低于A组(P < 0.05), 术后12、24 h B组VAS评分低于A、D组(P < 0.05)。 见表2。
注:与A组同时间点比较,▲P < 0.05;与C组同时间点比较,*P < 0.01;与B组同时间点比较,△P < 0.05
2.2 4 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
4 组患者均无过度镇静及呼吸抑制发生。 B组恶心呕吐、头晕及尿潴留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3 组(P <0.05),C组术后各种不良反应发生率与A、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见表3。
注:与B组比较,*P < 0.05
2.3 4 组患者吗啡用量情况
24 h B组吗啡用量为(32.7±2.7)mg,C组为(25.2±3.1)mg,C组明显少于B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PCA总按压次数、有效按压数/总按压数比值B组为(12.3±4.6)次、(0.62±0.28),C组为(2.7±2.7)次、(0.87±0.32),C组总按压次数少于B组, 而有效按压数/总按压数比值高于B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2.4 4 组患者创面愈合情况
4 组患者在创面甲级愈合率、 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见表4。
2.5 4 组患者术后24 h镇痛满意度情况
4 组患者术后24 h镇痛满意度C组高于其他3 组(P < 0.05)。 见表5。
3 讨论
混合痔外剥内扎术是目前临床上常见的术式,疗效确切,但术后疼痛一直困扰着医患双方。 产生术后疼痛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手术刺激和损伤、术后创面暴露、神经受刺激、肛周水肿或局部感染、患者精神紧张等[2,3]。 术后疼痛会引起较多并发症和一系列的病理生理反应,严重影响混合痔患者的术后康复与生活质量,对患者的生理与心理产生很大的影响。 传统的混合痔术后疼痛的治疗方法主要有:中医穴位治疗[4,5]、局部给予镇痛药物[6,7]、口服或肌注镇痛药物[8,9,10]、自控镇痛[11,12]等,但临床表现仍有镇痛不全和毒副作用明显等缺点。
现代术后镇痛的目标是:安全、有效、清醒镇痛、制止运动痛、毒副作用少和患者满意度高[1]。 随着疼痛医学的发展, 疼痛生理学的基础研究有了突破性进展,人们认识到用单一镇痛药或镇痛方法难以达到理想的止痛效果和促进器官功能的早期恢复。 因此便提出多模式镇痛的概念,以增强镇痛效果,减轻毒副作用的发生率和促进患者早期康复。 积极的镇痛治疗可加速康复,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患者的满意度[1,13]。
多模式镇痛,是利用不同作用机制的止痛药物或多种镇痛方法协同作用以达到充分镇痛的效果,同时减少用药量和降低毒副作用的一种镇痛方法[14,15,16]。 目前PCA普遍使用阿片类药物,其镇痛效果可靠,但其镇痛作用和毒副作用均是受体作用,镇痛效果和毒副作用与剂量相关,因此在达到满意镇痛时患者普遍存在恶心,呕吐,头晕、嗜睡、尿潴留及瘙痒等不良反应。不易达到无毒副作用或轻度毒副作用条件下的清醒镇痛和运动时镇痛的效果[17,18,19]。 罗哌卡因是一种新型、长效的酰胺类局麻药,与传统局麻药相比,罗哌卡因具有以下优点: 作用时间明显长于其他长效局麻药,皮下浸润麻醉作用时间较同浓度的利多卡因长2~3 倍;麻醉效果呈剂量依赖性,低浓度时感觉运动分离,可控性强,适于术后镇痛;心脏及神经毒性低。 有研究表明罗哌卡因在手术伤口局部浸润麻醉能明显减少伤口疼痛,减少其他镇痛药的使用,降低血中皮质醇的含量[20,21]。 另外有研究表明罗哌卡因局部皮下浸润能促进创面愈合,缩短创面愈合时间[22]。
本研究中在手术结束时于肛缘创面周围予0.5%的罗哌卡因局部浸润麻醉,联合自控镇痛,两种镇痛方式叠加,减少了吗啡的用量,相应减少吗啡药物使用过程中出现的恶心呕吐、头晕、尿潴留、过度镇静等副作用, 当感到疼痛加重时患者又可自行启动PCA,加强镇痛效果。 本研究发现0.5%的罗哌卡因局部浸润联合自控镇痛组患者术后6、12、24、48 h疼痛评分较其他组患者明显降低(P < 0.05),不良反应少于其他各组(P < 0.05),对于肛门功能恢复及手术创面的愈合的无显著影响。 这样通过不同镇痛方式正性协同作用,减少了吗啡的用量,最大限度降低阿片类药物的不良反应,达到了理想止痛的效果。
综上所述,混合痔术后罗哌卡因局部浸润联合吗啡静脉自控镇痛镇痛效果确切,还减少了术后吗啡的用量,毒副作用更少,操作简便、安全可靠,患者满意率高,是混合痔术后一种理想的多模式镇痛方式。
术后镇痛的临床观察 篇2
资料及方法
选择ASA(Ⅰ~Ⅱ)级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单纯阑尾切除和腹股沟疝修补术病人420例,男140例,女280例。年龄16~58岁,体重40~68kg,其中阑尾切除320例,疝修补术100例。患者术前30分钟肌注阿托品0.3mg及鲁米那0.1,阑尾手术在T11~12椎间行硬外穿刺置管,疝修补术在L1~2椎间行穿刺置管,硬膜外麻醉用药均以1.33%利多卡因加0.2%丁卡因混合液(含1∶20万肾上腺素),术后硬膜外导管均留管带回病房,待病人开始感到疼痛难忍时在硬膜外腔注入药液。药液配制:咪唑安定3mg加芬太尼0.05mg加生理盐水稀释至10ml。注药后即拔除硬膜外导管,观察其效果,并记录镇痛起效时间(从注药后至开始疼痛消失时间)及镇痛持续时间(从药物起效至开始感痛)。同时,以惠普78352C监护仪测定BP、HR、SPO2、并观察呼吸及有无恶心、呕吐、尿潴留、嗜睡、呼吸抑制等并发症。
结 果
硬膜外腔注入镇痛药(咪唑安定加芬太尼液)后,镇痛起效时间10.26±1.34分钟,镇痛持续时间为13.25±2.40小时。完全无痛315例(75%),轻微疼痛105例(25%),无中度疼痛及剧疼出现。全组均出现不同程度嗜睡状态,呼之能应。2例注药后20分钟左右出现轻度舌后坠,SPO2下降达87%~90%。经托起下颌或头偏向一侧后上升至92%~93%,嗜睡时间持续3~7.5小时,术后无尿潴留、恶心、呕吐现象,未见皮肤痛痒、血压及心率等变化或并发症出现。
本组结果显示,硬膜外腔注入咪唑安定有镇痛作用。咪唑安定配芬太尼能加快起效时间,增强镇痛效果,克服了吗啡引起的尿潴留、皮肤痛痒、呼吸抑制等并发症,提高了安全性,同时也相应延长了镇痛维持时间[1]。我们认为,本组咪唑安定加芬太尼单次硬膜外镇痛,用于未置尿管的阑尾切除。疝修补术等一些较小手术,术后鎮痛较适用,因为它的镇痛时效适中,能减少应激反应并能消除伴随疼痛的焦虑、紧张等情绪反应,从面促进胃肠功能恢复,有利于病人的术后康复。
参考文献
术后镇痛的临床观察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0例择期老年手术患者, 年龄66~79岁, 体重46~78kg, 男25例, 女15例, ASAⅡ~Ⅲ级, 食道癌和肺切除10例, 腹腔镜胆囊切除12例, 乳腺癌根治4例, 前列腺切除11例, 肾切除3例。
1.2 方法
术前30min 肌注苯巴比妥钠0.1g、阿托品0.5mg。入室后监测ECG、HR、BP、RR、SPO2, 术中作直接动脉压、CVP和PETCO2监测。将40例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 每组20例。两组患者全麻诱导均采用静注依托咪酯0.2~0.3mg/kg、芬太尼3~4μg/kg、顺式阿曲库铵0.15mg/kg, 诱导成功后插入气管导管, 维持采用吸入1%~3%七氟烷, 静脉泵注丙泊酚4~6mg·kg-1·h-1、瑞芬太尼10~20μg·kg-1·h-1和顺式阿曲库铵0.1~0.2mg·kg-1·h-1。两组患者术后镇痛均使用一次性恒速输注泵 (速度4mL/h, 容量200mL) 。利多卡因浓度的配制参照文献[2]。A组镇痛泵的配方为利多卡因50 mg/kg+芬太尼10μg/kg+昂丹司琼8mg+生理盐水共200mL;B组镇痛泵的配方的为芬太尼20μg/kg+昂丹司琼8mg+生理盐水共200mL。A、B两组患者在手术结束前10min分别给予利多卡因1mg/kg和芬太尼1μg/kg并随后接镇痛泵。两组患者术中出血均<500mL, 手术时间<3h, 维持输液以乳酸钠林格氏液和中分子羟乙基淀粉, 保持两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平稳, 并用肌松监测仪监测使两组患者都达到相同的肌松程度, 所有患者均拔管后送入ICU或病房并常规鼻导管吸氧。
1.3 观察指标
记录患者术后2、4、8、12、24h MAP, HR、SpO2、疼痛评分、镇静评分、不良反应。疼痛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 (VAS评分) :0分为无痛, 10分为难以忍受的疼痛。镇静评分采用Ramsay评分:烦躁不安为1分;安静合作为2分, 嗜睡为3分, 但能听从指令;睡眠状态但可唤醒为4分;深睡难以唤醒为5分;麻醉状态, 呼唤不醒分为6分。记录术后镇痛期间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镇静过度 (Ramsay>3分) 、心动过缓 (HR<50次/分) 、呼吸抑制 (RR<12次/分) 等。当发生镇静过度和呼吸抑制时暂停术后镇痛。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3.0版本统计软件, 定量资料以均数士标准差表示undefined, n=20) ,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组内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ANOVA) ,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的一般情况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组间比较, P>0.05。
2.2 两组患者术后镇痛期间MAP、HR和SpO2的变化
两组患者术后镇痛期间MAP 、HR和SpO2均较平稳,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B组随着镇痛时间的延长HR下降显著, 24h HR较2h HR有明显降低 (P<0.01) 。两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随着镇痛时间的延长, 两组VAS评分都越来越低。12h和24h的Ramsay评分B组比A组有显著的增加 (P<0.05) 。虽然两组Ramsay评分随镇痛时间的延长总体都成上升趋势, 但A组上升的较缓慢。见表2。
与A组比较, aP<0.05, bP<0.01, 与2h比较, cP<0.05, dP<0.01。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
A组在术后镇痛期间的恶心、呕吐 (3例) 、过度镇静 (2例) 、呼吸抑制 (0例) 和心动过缓 (3例) 的例数都明显少于B组 (恶心、呕吐5例、过度镇静6例、呼吸抑制4例、心动过缓7例) (P<0.05或P<0.01) , 见表3。
组间比较, aP<0.05, bP<0.01。
3 讨论
阿片类药物一直是治疗术后疼痛的首选药物, 但由于其具有恶心、呕吐、呼吸抑制、嗜睡等不良反应, 尤其是老年患者, 这些不良反应可能引起严重的不良后果, 这就给阿片类药物用于老年患者术后镇痛带来了顾虑。随着人们对术后镇痛机制认识的不断深入, 为了减少阿片类药物的不良反应, 平衡镇痛和多模式镇痛越来越受到重视[3], 通过联合使用作用机制不同的镇痛药物, 减少各自药物用量, 从而降低不良反应[4]。利多卡因是临床上常用的局部麻醉药, 但据报道[5]利多卡因静脉应用具有较好的镇痛作用并可用于术后镇痛。张红宇[6]等人认为利多卡因具有药理性能稳定, 镇痛、镇静作用强而对循环、呼吸影响轻, 较适用于老年、状态差的病人。在本研究中, A组患者采用利多卡因复合芬太尼进行术后镇痛取得了满意的镇痛、镇静效果, 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比单纯采用芬太尼镇痛的B组显著减少。B组20名患者在术后镇痛期间有5例发生了恶心、呕吐, 6例过度镇静、4例发生了呼吸抑制, 心动过缓的也有7例, 而在A组恶心、呕吐的有3例, 过度镇静的只有2例, 心动过缓的3例, 无一例发生呼吸抑制, 这显示芬太尼复合利多卡因持续输注作为老年患者术后镇痛比单纯芬太尼镇痛具有更高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 利多卡因用于老年术后镇痛安全有效, 不良反应较少。
参考文献
[1]Koppwe W, Osermeier N, Still R, et al.Low-dose lidocaine re-duce secondary, hyperalgesia by a central model of action[J].Pain, 2000, 85 (12) :217-224
[2]Rimback G, Cassuto J, Tollesson PO.Treatment of postoperativeparalyticileus by intravenous lidocaine infusion[J].Anesth Analg, 1999, 70 (4) :414-419
[3]Davy TA, Sharp C, Lynch S.Perioperative pain control[J].ClinPodiatr Med Surg, 2003, 20 (1) :257-267
[4]潘维敏, 王世瑞, 余芸芸, 等.利多卡因对腹腔镜手术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2007, 12 (3) :357-360
[5]Koppert W, Weigand M, Neumann F, et al.Perioperative intra-venous lidocaine has preventive effects on postoperative pain andmorphine consumption after major abdominal surgery[J].AnesthAnalg, 2004, 98 (4) :1050-1055
地佐辛用于妇科静脉术后镇痛观察 篇4
关键词: 地佐辛 手术 妇科 术后镇痛
中图分类号:R322.1+2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7-105-01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术后静脉镇痛类药物主要包括阿片类、生物碱及其合成的代用品等几种,芬太尼就是其中一种有代表性的药物,但出现不良反应可能性较大[1]。本次研究对接受手术治疗的妇科患者在术后应用地佐辛实施镇痛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现汇报研究过程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2011年3月-2013年3月抽取90例接受手术治疗的妇科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1.2 方法
1.2.1 对照组镇痛方案
静脉泵注芬太尼1.6μg/ml至100ml,背景剂量控制在2ml/h,每次追加剂量1.0ml,锁定时间在l5min左右。
1.2.2 观察组镇痛方案
静脉泵注芬太尼0.8μg/ml和地佐辛0.2mg/ml至100ml。
1.3 观察指标
选择两组患者的疼痛症状持续时间、术后住院观察时间、术后不同时间点VAS疼痛程度评分的改善幅度、术后疼痛程度、镇痛药物导致的不良反应率、对术后镇痛方案的满意度等指标进行对比研究。
1.4 疼痛程度评价方法
无痛:患者术后没有任何疼痛感;轻度:患者术后偶尔会有不适感出现,但不许特殊处理;中度:患者术后在活动时会出现明显的疼痛感,需要采用有效措施进行处理;重度:患者术后在静息状态下就会有剧烈的疼痛感,严重影响治疗和休息[2]。
1.5 数据处理
研究期间所得数据全部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进行处理,采用数加减标准差( ±s)的形式对所得所有计量资料进行表示,并对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对计数资料进行X2检验,如果P<0.05,我们则可以认为数据间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自然指标
对照组患者年龄22-58岁,平均年龄(34.6±1.2)岁;体重42-69kg,平均体重(51.3±1.8)kg;观察组患者年龄24-57岁,平均年龄(34.5±1.3)岁;体重44-68kg,平均体重(51.4±1.9)kg。本次研究对象在年龄、性别、体重等自然指标方面进行组间比较P<0.05,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数据可进行对比研究。
2.2 术后2小时和8小时VAS疼痛程度评分的改善幅度
对照组患者采用芬太尼实施术后镇痛后2小时VAS评分为(3.27±0.61)分,实施术后镇痛后8小时VAS评分为(1.94±0.47)分,组内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采用芬太尼与地佐辛联合实施术后镇痛后2小时VAS评分为(3.41±0.58)分,实施术后镇痛后8消失VAS评分为(1.28±0.34)分,组内差异显著(P<0.05)。两组患者术后镇痛2小时后VAS评分组间差异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镇痛8小时组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
2.3 术后疼痛程度
对照组患者采用芬太尼实施术后镇痛后,10例患者感到无痛,17例患者感到轻度疼痛,11例患者感到中度疼痛,7例患者感到重度疼痛;观察组患者采用芬太尼与地佐辛联合实施术后镇痛后,17例患者感到无痛,24例患者感到轻度疼痛,3例患者感到中度疼痛,1例患者感到重度疼痛。两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组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
2.4 药物不良反应率和镇痛方案满意度
对照组患者采用芬太尼实施术后镇痛治疗期间有10例出现恶心呕吐,瘙痒,嗜睡等镇痛药物导致的不良反应,该组不良反应率为22.2%;观察组组患者采用芬太尼与地佐辛联合实施术后镇痛治疗期间有2例出现恶心呕吐不良反应,该组不良反应率为4.4%。两组药物不良反应率组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中有35例对术后镇痛治疗方案感到满意,满意度达到77.8%;观察组患者中有43例对术后镇痛治疗方案感到满意,满意度达到95.6%。两组患者满意度组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芬太尼的中枢性镇痛作用非常强,并可对由于疼痛而导致出现的免疫抑制作用进行充分缓解,但芬太尼药物本身又具有免疫抑制作用,实际应用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的可能性非常大[3]。地佐辛是一种通过完全人工合成方式制得的新型强效阿片类镇痛类药物,主要具有激动-拮抗作用。主要对κ受体产生激动作用,κ受体主要在大脑、脑干和脊髓中分布,激动κ受体使其产生镇痛和轻度的镇静作用;同时对μ受体产生拮抗作用,成瘾性相对较小,对μ受体具有激动-拮抗的双重作用。故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可以使副作用减少,与同类的药物相比,主要具有起效速度快、镇痛效果好、毒副作用小、耐受性佳、依赖性低等几大特点,其比吗啡、可待因和镇痛新的镇痛作用强[4]。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采用芬太尼与地佐辛联合对接受腹腔镜辅助下手术治疗的妇科患者实施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单纯应用芬太尼,术后2小时和8小时VAS疼痛程度评分的改善幅度明显大于后者,术后疼痛程度明显轻于后者,药物不良反应率明显低于后者,镇痛方案满意度明显高于后者,上述诸多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该研究结果进一步证明了,地佐辛在妇科术后镇痛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今后可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蒋军.脊柱内固定术后芬太尼联合昂丹司琼自控镇痛的应用[J].海南医学,2009,l9(8):94-95.
[2] 段砺瑕,李晓玲.地佐辛注射液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J].中国新药杂志,2010,13(9):851-852.
[3] 岳修勤.地佐辛与芬太尼应用于术后静脉镇痛的临床效果比较[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0,4(13):255.
术后经皮给药连续镇痛的临床观察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80例,ASA级,其中男80例,女70例,年龄21-65岁,体重50-80千克。其中子宫全切手术45例,宫外孕手术21例。乳癌根治及双乳区段切除8例,其他手术(消化道肿瘤,膀胱全切手术,脊柱手术)6例。麻醉方法全麻47例,硬膜外麻醉33例。
1.2 方法
全部病人手术结束前,以22号套管针前臂穿刺,埋置皮下,接Accufuser一次性镇痛泵,泵入混合药物(含芬太尼,0.33%利多卡因及氟哌利多3-5mg) 2ml/h, 手术当日芬太尼以0.33mg/h泵入,术后第二日起,如需强化芬太尼改为0.22mg/h泵入,其他不变。术后视病情及病人要求持续镇痛一至三天。术后镇痛效果的观察采用Prince-Henry评分法,0分:咳嗽时无疼痛;1分:咳嗽时才有疼痛发生;2分:深度呼吸时即有疼痛发生,安静时无疼痛;3分:静息状态下即有疼痛,但较轻,可忍受;4分:静息状态下即有剧烈疼痛,难以忍受。
2 结果
全部病人80例,术后疼痛情况,手术当日0分2例,1分55例,2分21例,3分2例,无4分出现。术后第二日0分2例,1分28例,无3分4分者。全部病人均未出现明显呼吸循环抑制,无尿潴留发生。术后恶心9例,1例呕吐频繁。1例穿刺部位出现疼痛,未发现局部感染者。
3 讨论
皮下穿刺操作简单,可供穿刺的部位广泛,固定牢靠且不妨碍病人活动。镇痛效果确却,穿刺部位浅表,如发生感染易于早期发现,早期处理。芬太尼术后镇痛持续注入量为0.02~0.1mg/h,我们以0.02~0.03mg/h的低剂量,符合神经安定药物氟哌利多,绝大部分病例镇痛效果满意,无呼吸及心血管系统严重并发症出现。2例评分3分者,经其他途径用药后好转,考虑与用药剂量小有关。配伍使用局麻药利多卡因,可避免穿刺部位出现红肿和疼痛。本组病例,仅有一例出现穿刺点疼痛,该患女性,行子宫肌瘤核除术,既往曾与硬膜外麻醉下行剖腹产书,对麻醉存在不良记忆,术后第一日1分,第二日手术部位无痛,前臂穿刺点痛,无感染表现,把出穿刺针后疼痛自然消失。9例病人术后恶心,考虑与应用麻醉性镇痛药有一定关系,以及手术对消化道的刺激,还有同期应用化疗药物都可以是引起术后恶心呕吐的原因。配伍使用氟哌利多可起镇吐的作用,严重者可加用枢丹。
总之,以镇痛泵持续注入芬太尼皮下术后镇痛,应用广泛,不局限于椎管内麻醉病人,且无需特殊的穿刺训练,是术后简便易行的镇痛方法。
参考文献
[1]刘俊杰, 赵俊主编.现代麻醉学[M].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7.1446.
术后镇痛的临床观察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0例混合痔均为住院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30例,男19例,女11例;平均45.15岁,体质量平均58.53 kg。对照组30例,男20例,女10例;平均43.30岁,体质量平均61.34 kg。两组治疗前性别、年龄和体质量等均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采用混合痔内扎外剥术,术前均让患者充分了解病情以及将采用的术后镇痛方法,消除其紧张疑虑情绪,术前、术后按常规处置,尽量减少因医疗操作等因素造成的疼痛。进行围手术期疼痛调查,了解镇痛效果,指导患者进行正确的疼痛评估,对患者所出现的反应进行记录登记。
1.2.1 治疗组
术后给予复方亚甲蓝长效止痛剂,其配方为:亚甲蓝注射液1 ml,0.75%布比卡因3.0 ml,2%利多卡因5.0 ml,生理盐水10 ml,制成混合溶液,术毕再用碘伏消毒切口周围皮肤后,在切口边缘、切口基底、痔核结扎根部,深度不超过0.5 cm,注射量不宜过多,局部按摩数分钟,使药液均匀分布,创面油纱填塞,外压塔型纱布,丁字绷带固定。
1.2.2 对照组
术后给予患者自控镇痛(PCA):PCA仪由注药泵、自控装置、防反流输注管组成;在患者手术结束后,经静脉途径持续给药,麻醉师配制药液,组成:曲马多、芬太尼、塞替哌。根据患者年龄、体质量、一般状态、等调整好浓度、单次剂量和锁定时间,先给予冲击剂量,后接镇痛泵注入量为2 ml/h,期限为3 d。
2 结果
2.1 疼痛评价标准与镇痛效果 采用数字分级法(NRS):数字分级法用0-10代表不同程度的疼痛,分级标准为:0:无痛;1~3:轻度疼痛;4~6:中度疼痛;7~10:重度疼痛,10为剧痛。于术后12 h、1 d、3 d、5 d、7 d 及排便后综合评定。见表1。
2.2 不良反应 头晕、恶心、呕吐、嗜睡、腹胀、尿潴留等。见表2。
2.3 统计学方法 NRS值以均数±标准差
3 讨论
肛门部具有特殊解剖生理功能;周围血管、神经比较丰富,齿状线下受体神经支配,对痛觉极为敏感。肛门疾病(痔、肛瘘、肛裂)、手术、炎症均能引起前列腺素、组胺、5- 羟色胺、缓激肽等致痛物质释出,刺激肛门括约肌,使之不断收缩、痉挛,产生疼痛。肛肠病手术为有菌手术,创口常不缝合,创面神经暴露,加上不可避免的局部感染,创缘水肿或术后创口填塞止血以及术后排便刺激等均可引起疼痛;再者,患者对肛肠手术的恐惧心理,导致精神过度紧张,使术后患者对疼痛十分敏感[1]。故良好的镇痛可减轻术后疼痛,缓解术后紧张情绪,消除疼痛引起的内分泌、免疫、激素分泌及相应的副作用[2]。肛肠病术后的镇痛技术对减轻患者的痛苦,消除手术的恐惧心理和促进术后康复具有重要的意义。
亚甲蓝作为一种碱性染色剂,本为亚硝酸盐解毒剂,但与神经组织有较强的亲和力,尤其是感觉神经纤维,可逆性损害末稍神经髓质,被损害的神经髓质修复需30 d才修复完毕,故起到长效无痛作用[3]。术后1~2周,切口逐渐愈合,疼痛逐渐减轻,而亚甲蓝对肛门神经及括约肌的作用已完全消失,不至于影响肛门的感觉和括约肌功能。但亚甲蓝作用约有4 h潜伏期,此期间注射亚甲蓝后局部产生的烧灼样疼痛反应。可与长效的局麻药布比卡因、利用利多卡因合用,是利用利多卡因穿透性和弥漫性强、起效快及布比卡因起效慢、麻醉阻滞时间久来很好解决这一不足。
以亚甲蓝为主配制长效镇痛剂, 配制简单, 药源易得,价格便宜,操作简单易于掌握,疗效肯定。 但应注意几点:①亚甲蓝剂量应小(小于或等于1 ml)、浓度宜低(小于33%)。②在做肛管切口麻醉时, 每个切口0.5~1 ml, 剂量偏大时会出现术后排便不畅,排便无力,大便嵌塞直肠,诱发大出血。此种现象在混合痔手术后出现机率高,可能与手术多切口, 用药量偏大, 影响肛门括约肌舒缩功能有关[4]。
术后患者自控镇痛(PCA)的治疗方法目前在急性疼痛的治疗中已经成为一种常用的治疗手段。PCA 能够调动患者自身镇痛的积极性,而且安全有效,副作用小。经过多年的实践,PCA 的配方、控制方法以及管理办法日趋成熟。镇痛起效快、效果好、时间长、用药少,现已经成为肛肠手术后常用的镇痛方法[5],但也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如 ①头晕、有轻度的醉酒感,对年龄偏大、病情重、病程长、体质较弱者消失时间较长,需要有专人在身边陪护;②恶心呕吐,因芬太尼属于吗啡类镇痛药物,其他副作用与吗啡类似,但程度轻微,患者主诉略有轻微恶心和欲吐的感觉;③嗜睡,少数病例在注射药物后很快出现嗜睡,特别是病程较长或病情较重的患者;④皮肤瘙痒、腹胀,吗啡类药物会引起患者皮肤瘙痒及胃肠功能失调,发生便秘、腹胀等;⑤尿潴留,吗啡类药物虽然可以引起尿潴留,但芬太尼在这方面作用轻微,注射剂量很小,故临床上出现尿潴留应多方面考虑。首先是麻醉方式及麻醉用药的影响,另外,肛门中的填塞物也能压迫尿道引起排尿困难,尿潴留;⑥呼吸抑制等[6]。
通过数字评价量表(NRS)评估治疗组与对照组总的镇痛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术后12 h~3 d的镇痛效果相似;3~7 d停自控镇痛后,静息镇痛效果相似,但以治疗组镇痛效果较好,排便后镇痛效果治疗组明显好于对照组;不良反应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从价格、方便性等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术中选择良好的麻醉方法,操作轻柔,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组织损伤,注意扩肛和部分内括约肌切断松解以缓解术后括约肌痉挛性疼痛,术中止血要彻底等,换药时操作轻柔仔细,加强切口感染的防治等都是减轻术后疼痛的方法,给予复方亚甲蓝长效止痛剂创缘封闭镇痛治疗,可以达到术后长效止痛目的,是一有效且操作简便、安全、有效、经济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摘要:目的探讨复方亚甲蓝在混合痔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60例混合痔手术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30例,患者采用复方亚甲蓝进行镇痛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自控镇痛治疗(PCA),对两组患者术后疼痛等情况进行临床研究。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镇痛效果通过数字评价量表(NRS)评估,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良反应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亚甲蓝长效镇痛剂用于混合痔术后疼痛效果安全有效。实施镇痛时注意剂量和浓度。
关键词:亚甲蓝,混合痔,自控镇痛
参考文献
[1]姚志刚,钱呈兴.亚甲蓝在肛门区手术后的镇痛体会.基层医学论坛,2007,11(3):194.
[2]袁建虎,李天佐,杨洋.肛肠手术后奈福泮和曲马朵患者自控静脉镇痛效果比较.实用疼痛学杂志,2008,4(2):110-112.
[3]万开成.亚甲蓝在肛肠病术后镇痛应用的临床研究.中国医药导报,2007,33(4):10-12.
[4]吕振周,李飞.复方亚甲蓝局部注射用于肛管直肠疾病术后镇痛疗效观察.中华全科医学,2008,6(7):681-682.
[5]崔红,杭忠许.自控镇痛泵防止肛肠病术后疼痛300例.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06,12(6):584-584.
术后镇痛的临床观察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2002年11月至2008年12月, 在我院妇产科术后使用PCEA患者共有112例, 年龄为24~76岁, 平均43.5岁。均为子宫和附件手术, 疼痛程度相似。
1.2 镇痛设备
一次性微量输液泵。
1.3 镇痛方法
采用病人硬膜外自控镇痛 (PCEA) 。
1.4 配药方法
手术结束将硬膜外导管连接微量止痛泵, 泵内置麻醉药50m L (吗啡5mg/5mL加0.75%布比卡因9mL加0.9%氯化钠注射液36mL) 。
1.5 镇痛效果及副作用评估
记录生命指征:疼痛评分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 (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 法, 评价疼痛程度和治疗后的缓解程度。我们可以分为无痛、轻度痛、中度痛、重度痛、极度痛。治疗后疗效评价:VAS≤3为有效, VAS>3为无效。恶心评分:无恶心0分;休息时无恶心, 运动时稍有恶心1分;休息时有间断恶心2分;休息时持续恶心感, 运动时严重恶心感3分。呕吐评分:无呕吐0分;轻度呕吐 (1~2次/d) 1分;中度呕吐 (3~5次/d) 2分;重度呕吐 (>6次/d) 3分。如病人呼吸频率<10/min, 呼吸深大, 疼痛评分>6分, 呕吐>5次/d应通知麻醉师处理。
2 结果
全部病人镇痛效果均达临床要求, 病人满意率达96.2%;病人出现恶心呕吐者占5.8%;出现腹胀者占4.6%;出现尿潴留者占3.2%;无一例出现呼吸抑制。
3 观察和护理
3.1 恶心呕吐
恶心呕吐是PCA之常见副反应, 轻者感恶心、呕吐1~5次/d, 能忍受、克服, 此时应让病人头偏向一侧, 防止呕吐误吸, 呕吐严重者即5次/d以上者, 应请示医生用止吐药。注意排除甲硝唑等妇科常用药所致的恶心呕吐, 这种情况停药可改善。麻醉医师一般在止痛药中加入小剂量的氟哌啶1~3mg, 该药有较强的镇静止吐作用。
3.2 部分使用PCA泵的病人会出现嗜睡现象
嗜睡的病人呼之能醒, 护士应经常喊醒病人, 观察病人睡眠时的呼吸情况, 并提醒麻醉师是否需要减少止痛药的剂量。
3.3 PCA最严重的是呼吸抑制, 可危及生命, 加强护理注意观察, 及时发现是关键。为防止呼吸抑制, 我们采用24h动态心电监护, 床旁应常规备解救药纳络酮。护理中有3例病人诉胸闷、呼吸困难, 但心电监护呼吸无明显异常, 还是按照呼吸抑制治疗, 对证处理后好转。
3.4 抑制肠蠕动
由于PCA泵使用的止痛药一般是吗啡、芬太尼等阿片类药物, 这些药物有抑制肠蠕动的副作用, 因此, 护士应注意观察病人的肠蠕动情况:肠鸣音、排气、排便。腹胀术后3d仍未排气的病人, 护士应指导病人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多活动, 如增强翻身的次数或床边活动、热敷腹部等增进肠蠕动, 严重腹胀的病人可持续胃肠减压或肛管排气。能进食的病人可以鼓励多吃一些蔬菜和水果 (如香蕉) 利于排便。这样的病人会出现焦虑和急躁等不良情绪, 护士应向病人耐心讲解这种情况不会持续很长时间, 急躁反而不利于病情恢复, 而且PCA治疗主要用于术后前3d止痛, 停止后肠蠕动抑制的现象会逐渐消失。
3.5 排尿功能障碍
PCA后, 易出现尿潴留, 因此在护理中应适当延长保留尿管的时间, 同时注意局部清洁, 防止感染, 病人停用PCA后方可拔除尿管。在拔除尿管时应先将尿管引流端闭死, 待病人膀胱充满, 病人有尿意时先放出水囊中的水, 让病人试排尿, 如病人能顺利排出尿液则可将尿管拔除。如病人不能自行排尿, 可采用按摩膀胱、热敷下腹等方法诱导排尿, 如仍失败可再留置尿管几天。拔除尿管后2d内, 护士应详细记录病人排尿的时间和尿量, 如病人出现尿潴留, 应先试行诱导排尿, 失败后需再次留置导尿管。留置导尿管的病人要做好会阴护理, 超过3d应做膀胱冲洗, 预防逆行感染。延长导尿管保留时间, 同时也增加了病人活动及下床行走的困难, 要告知病人带尿管活动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3.6 做好基础护理, 定时翻身, 防止背部及臀部皮肤长期受压引起褥疮
3.7 心理护理
使用PCA泵治疗的病人心理护理也很重要, 护士应多安慰和鼓励病人, 增强病人战胜疼痛的信心。只有配合心理护理的PCA治疗才能达到最佳的止痛效果。
总之, 在临床观察中, 我们应着重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另外, 恶心呕吐和尿潴留发生亦较高, 不同程度地增加病人的思想负担。因此护理重点是要及时做好病人心理护理及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 使病人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使心理和药物治疗达到最佳结合。
摘要:我院妇产科112例术后患者接受了PEA镇痛, 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临床观察及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关键词:妇产科,PCA泵,术后患者,护理体会
参考文献
[1]陈旭素, 孙来保.术后镇痛副作用的临床观察及护理[J].实用护理杂志, 2000, 16.
[2]石桂莲, 李成珍.硬膜外镇痛泵用于妇产科术后止痛护理[J].包头医学, 2004, (28) :4.
术后镇痛的临床观察 篇8
超前镇痛是在伤害性刺激前用阿片类药物, 非甾体类抗炎药物等阻止外周和中枢神经致敏及伤害感受的传入, 使术后疼痛减轻, 舒芬太尼作为新一代镇痛药, 具有起效快镇痛强, 清除速率较芬太尼快等优点, 迅速在临床应用。本研究以舒芬太尼超前镇痛与术后持续静脉曲马多镇痛联合应用, 观察其镇痛效果, 探讨一种新的平衡镇痛方法。
1 资料
1.1 一般资料
180例择期经腹子宫全切术, 年龄<65岁, ASAI或Ⅱ级, 随机分为3组。A组曲马多组, B组为术前舒芬太尼+曲马多组, C组为术毕舒芬太尼+曲马多组。所有患者均无慢性疼痛病史及长期服用镇痛药史。
1.2 方法
麻醉前常规肌注东莨菪硷0.3mg, 所有患者均采取连续硬膜外阻滞, 试验量2%利多卡因3m L, 以0.75%左旋布比卡因维持麻醉, A组:术毕以曲马多900mg加生理盐水配至100m L, 2m L/h持续静脉镇痛。B组:在切皮前30min缓慢静注舒芬太尼10μg, 术毕以曲马多500mg加生理盐水配至100m L, 2m L/h持续静脉镇痛。C组:术毕缓注舒芬太尼10μg, 以曲马多500mg加生理盐水配至100m L, 2m L/h持续静脉镇痛, 舒芬太尼10μg+生理盐水10m L, 缓慢静注时间为5min。
1.3 观察指标
由另一位不知道用药情况的麻醉师, 在术后6、12、24、48h对患者进行随访评估。 (1) 疼痛评分采取视觉模拟评分 (VAS) , 0分为无痛, 10分为难以忍受的剧烈疼痛。 (2) 镇痛评分 (Ramsay法) :根据镇静深度和对运动的反应分级:1级, 患者焦虑躁动不安;2级清醒, 安静合作;3级安静入睡, 仅对指令有反应;4级入睡, 对高声反应活跃, 对轻叩眉间或声觉反应敏感;5级入睡, 对叩眉和声觉反应迟钝;6级深睡或意识消失, 处于麻醉状态。术后患者如要求镇痛, 则予以吗啡10mg肌注记录术后24h内使用镇痛药的情况。 (3) 同时观察术后有无呼吸, 循环抑制及恶心呕吐、出血等不良反应。
1.4 统计分析
所测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3 组患者的年龄、体质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3 组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表1) 。
A、B两组镇痛效果良好, 在术后各只有2例患者要求追加镇痛药物, V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C组在术后12h内镇痛尚可, 与前两组相比, V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但之后则有14例追加吗啡镇痛, 术后24、48h, VAS明显高于A、B组 (P<0.05) 。术后24h内B、C两组的镇静评分均低于A组 (P<0.05) , 所有患者均未发生严重的呼吸循环并发症, 也无因出血而需要二次手术患者, 见表2。
3 讨论
舒芬太尼是一种强效阿片受体激动药, 其作用强度约为芬太尼的5~10倍, 具有起效快, 对心血管及呼吸系统影响小, 无组胺释放等特点[1], 手术创伤及创伤后的反应, 可释放大量炎性介质和致痛物质, 如前列腺素、缓激肽等, 使效应感受器敏感度增加, 引起患者痛阈降低, 痛觉呈过敏状态, 疼痛剧烈, 因此患者术后要镇痛, 采用超前镇痛的优点, 在于伤害刺激发生前给予镇痛治疗, 以防止神经末梢和中枢敏感化的发生, 从而可以减轻术后疼痛和减少镇痛药的需要量[2], 舒芬太尼是强效镇痛药, 可有效防止神经末梢和中枢敏感化的发生, 提高患者痛阈。
注:与B组比较, *P<0.05;与C组比较, △P<0.05
曲马多是新型中枢镇痛药, 通过激动中枢阿片类μ受体和抑制中枢单胺物质 (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 的再摄取以及二者间的协同作用而产生镇痛效应[3]。临床应用时有阿片类作用强的特点而无阿片类抑制呼吸, 影响心血管功能的不良反应。
本研究结果显示, 舒芬太尼超前镇痛复合曲马多静脉持续镇痛能有效解除患者术后48h内的疼痛, 但术毕使用舒芬太尼镇痛效果则明显差一些, 术毕使用舒芬太尼组在12h内的镇痛效果较好, 但在之后的VAS与前两组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患者疼痛程度明显增加, 要求追加镇痛药物的人数大大增加了。我们对患者进行了镇痛评分, B、C两组患者的镇静评分要低于A组患者的评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证实复合舒芬太尼并减少曲马多用药量后能降低患者的镇静程度, 减少过度镇静带来的不适及其他并发症, 舒芬太尼术前使用要比术后使用镇痛效果好, 因此舒芬太尼超前镇痛与术后持续静脉曲马多镇痛联合应用是一种较好的新的平衡镇痛方法,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Capogna G, Gamorcia M, Columb MO.Mininaum analgesic doses of fentangl and sufentanil for epidural analgesia in the first stage of labor[J].Analy, 2003, 96:1178-1182.
[2]徐德生, 王国年, 王玉.不同镇痛药经静脉超前镇痛效应的观察[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5, 21:168-170.
术后镇痛的临床观察 篇9
资料与方法
选择择期开胸手术患者60例,男女不限,年龄18~65岁,术前ASA Ⅰ~Ⅱ级,肝肾功能正常,手术种类包括肺叶切除术、食管癌根治术、纵隔肿瘤切除术、肺大疱切除术等。60例患者随机分为SF组和F组,每组30例。
麻醉方法:采用静、吸复合全麻的麻醉方法。以咪唑安定0.07mg/kg、异丙酚1~1.5mg/kg、芬太尼4μg/kg,维库溴铵0.1mg/kg快速诱导,插入双腔气管导管,调整导管位置后接Drager麻醉机控制呼吸,潮气量8~10ml/kg,呼吸频率10~12次/分,吸呼时间比1:2。麻醉维持采用持续泵入瑞芬太尼0.2μg/(kg·分),丙泊酚150~200μg/(kg·分),视肌松情况间断推注维库溴铵0.04mg/(kg·次)。
术后镇痛方法:术毕前20分钟停止输注瑞芬太尼,同时SF组推注舒芬太尼稀释后的镇痛液5ml,F组推注芬太尼稀释后的镇痛液5ml,接一次性静脉微量镇痛泵。镇痛配方:SF组:舒芬太尼(3μg/kg)+生理盐水稀释至100ml;F组:芬太尼(3μg/kg)+生理盐水稀释至100ml。镇痛泵背景剂量2ml/小时,自控追加剂量为0.5ml/小时,术后常规鼻导管吸氧2~3L/分。
观察指标:观察患者术后4、8、24、48小时疼痛评分、镇静评分、舒适度评分、血氧饱和度、PCA按压情况、以及恶心、呕吐的发生情况。疼痛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用0~10数字疼痛强度表达,0为无痛,10为剧疼。镇静评分指标:0分:清醒;1分:轻度镇静,偶有瞌睡;2分:中度镇静,经常瞌睡,但易于唤醒;3分:重度镇静,嗜睡,难唤醒。舒适评分(BCS):0分为持续疼痛;1分为安静时无痛,深呼吸或咳嗽时疼痛严重;2分为平卧、安静时无痛,深呼吸或咳嗽时轻微疼痛;3分深呼吸也无痛;4分咳嗽时也无痛。
结 果
一般情况:两组年龄(SF组42±18岁,F组39±22岁)、身高(SF组162±13cm,F组160±13cm)、性别比(男/女SF组19/11,F组16/14)、体重(SF组57±14kg,F组60±12kg),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各时点疼痛评分、镇静评分、舒适度评分、PCA按压次数及SPO2的比较,见表1。
两组恶心、呕吐发生率的比较:舒芬太尼组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低于芬太尼组(SF组6/30;F组12/30,P<0.05)。
讨 论
胸部手术由于创伤大而疼痛剧烈且疼痛持续时间长,在各种外科手术中是术后最为疼痛难忍的。术后疼痛可影响患者咳嗽、排痰,易并发肺不张、肺感染等并发症[1]。术后镇痛可以改善患者肺功能和减少相关并发症,因此,术后良好的镇痛尤为重要。舒芬太尼是镇痛效能很强的麻醉性镇痛药,其作用较芬太尼强5~10倍。其作用时间为芬太尼的两倍,并具有起效快、不引起组胺释放、对心血管系统功能影响小等特点。
本文以舒芬太尼与芬太尼按1:10等效价剂量进行术后患者静脉自控镇痛的对比研究,舒芬太尼组术后24小时内疼痛评分低,镇静评分高、PCA按压次数少,显示出舒芬太尼有着较强的镇痛、镇静作用,舒芬太尼组舒适程度较好。另外,使用舒芬太尼进行术后镇痛其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要低于芬太尼。在不良反应中最引人关注的是呼吸抑制,剂量、年龄、体位、药物的水溶性及手术术式均会增加呼吸抑制的发生率,并且对年老体弱的患者应用PCA镇痛可能会引起延迟性呼吸抑制[2]。舒芬太尼对μ1受体(镇痛)较μ2受体(呼吸抑制)有更高的选择,多数认为其对呼吸影响较轻[3]。本研究中,手术后12小时内舒芬太尼组其镇静程度明显高于芬太尼组,在鼻导管给氧下SPO2没有出现明显的降低,提示术后早期也应加强监测并常规吸氧。
总之,舒芬太尼是一较好的术后静脉镇痛药物,较芬太尼有着突出的优点。
参考文献
1 刘俊杰,赵俊.现代麻醉学杂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1444-1446.
2 欧阳葆怡.椎管内注入镇痛药后的严重并发症呼吸中枢抑制[J].国外医学·麻醉与复苏分册,1984,5(6):267-270.
术后镇痛的临床观察 篇10
1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院2007~2008年8月住院具备剖宫产指征行剖宫产术结束分娩的产妇, 随机选择硬膜外麻醉后自愿使用镇痛泵镇痛的产妇100例为观察组。随机抽取同组同样条件下不愿采用镇痛泵镇痛的产妇100例为对照。两组中年龄、孕周、身高、体质量均无统计学差异。
1.2 方法
1.2.1 观察组采用硬膜外镇痛泵镇痛法
药物配方为:0.125%~0.187%布比卡因+芬太尼0.3 mg至100 ml, 镇痛泵每小时自动给药3 ml。
1.2.2 对照组采用肌注杜冷丁镇痛法
即产妇疼痛时肌注杜冷丁100 mg、必要时4~6 h重复使用一次。两组分别于术后对产妇的镇痛效果、新生儿体质量、产妇阴道出血、睡眠及肛门排气、副作用进行观察。
1.3 疼痛疗效判断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 (VAS) 评估疼痛程度 (0分为无疼痛, 10分为疼痛难以忍受) 。术后4、8、24 h安静状态下VAS10分法评分。
2结果
2.1 两组产妇给药后镇痛效果观察, 见表1。
注:*P<0.05, 观察组的镇痛效果优于对照组, 术后各时点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
2.2 新生儿体质量, 见表2。
注:观察组新生儿体重降低低于对照组, 在出生后3 d统计学有显著差异性 (*P<0.05)
2.3 产后阴道出血, 见表3。
注:观察组阴道出血量比对照组少, 但差异无显著性 (P>0.05)
2.4 术后睡眠、肛门排气的观察, 见表4 。
注:两组对照有显著差异 (*P<0.01)
2.5 副作用观察
观察组恶心、呕吐3例;对照组恶心、呕吐18例 (P<0.05) 。均无低血压、呼吸抑制、尿潴留发生。
3讨论
剖宫产术后急性疼痛不仅给产妇带来痛苦、影响休息、进而影响产妇子宫收缩、乳汁分泌及喂奶的信心。传统的间断肌肉注射杜冷丁用于术后镇痛效果难以满意。目前我国剖宫产手术大多选择硬膜外麻醉, 因而术后采用硬膜外镇痛方便易行, 不增加额外操作和创伤[1]。本研究采用剖宫产术后持续输注微量低浓度布比卡因+芬太尼混合液镇痛, 镇痛效果确切、用药量少、无成瘾性、无低血压、无呼吸抑制、尿潴留等副作用发生, 产妇睡眠时间较对照组长, 肛门排气早、下床活动早, 减少了并发症发生率, 对产妇及早康复相当有利。术后硬膜外镇痛, 可促使产妇的血浆泌乳素分泌增加泌乳量增加, 有报道证实剖宫产术后硬膜外镇痛使初乳时间明显缩短, 泌乳不足发生率降低[2]。
本研究从新生儿体质量改变可以看出, 观察组新生儿体质量降低低于对照组, 在出生后3 d统计学差异有显著性, 可反映乳汁分泌情况。
从本临床观察结果看, 本方法操作简便、实用性强, 能充分镇痛、促进泌乳。对产妇的康复及促进母乳喂养有很大的好处、值得推广。
摘要:目的探讨硬膜外镇痛泵在剖宫产术后对产妇和新生儿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200例孕妇分为2组, 术后采用硬膜外镇痛泵100例为观察组;采用肌注杜冷丁100例为对照组。比较镇痛效果、新生儿体质量变化、产妇阴道出血情况、术后睡眠、肛门排气及副作用情况。结果术后观察组镇痛效果优于对照组 (P<0.050) ;新生儿体重在出生后第三天差异有显著性 (P<0.05) ;阴道出血情况两组无统计学差异 (P>0.05) ;术后睡眠、肛门排气平均时间有显著差异 (P<0.01) ;观察组的恶心呕吐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P<0.05) 。结论剖宫产术后硬膜外镇痛泵持续输注布比卡因和芬太尼混合液镇痛操作简便、镇痛效果好、有利于母婴健康。
关键词:剖宫产,硬膜外,镇痛泵
参考文献
[1]杨沛, 李华凤, 黄蔚, 等.剖宫产术后硬膜外镇痛对母儿的影响.实用妇产科杂志, 2003, 19 (3) :150-155.
【术后镇痛的临床观察】推荐阅读:
镇痛泵术后10-11
术后应用镇痛泵的护理10-11
小儿术后镇痛研究01-18
混合痔术后镇痛11-17
术后长效镇痛剂10-16
术后患者自控静脉镇痛06-20
鼻内镜手术术后镇痛11-29
两种术后镇痛方法比较06-23
术后临床观察07-02
分娩镇痛的临床应用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