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临床观察

2024-07-02

术后临床观察(精选12篇)

术后临床观察 篇1

摘要:目的 分析和研究术后套餐预防腹部外科术后腹胀的效果。方法 我们选取2009年9月至2011年9月外科手术患者128例, 按双盲随机方法将其分为两组, 观察组64例与对照组6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治疗方法进行临床治疗, 观察组在常规的治疗基础上加用早期活动;积极饮食;中药调理;封闭治疗的术后套餐干预, 两组患者治疗结束后, 将其腹胀程度及肛门排气时间进行对比。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术后腹胀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 (P<0.05) , 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术后排气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P<0.05) , 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将术后套餐应用于腹部手术患者护理中, 能够明显缓解患者术后腹胀的症状, 缩短排气时间, 加快患者恢复的速度, 减少并发症发生机率, 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关键词:术后套餐,手术患者,腹胀

腹部外科疾病在临床上是最常见的, 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与完善, 其技术水平、治疗安全、治疗效果越来越可靠[1], 使许多危重、急症患者的病情得到有效地控制, 但是对于患者来说, 也是一种有创伤性的治疗, 术后预防并发症、加快患者康复的速度显得尤为主要。腹胀是腹部手术患者, 术后极易出现的症状[2]。本文选取2009年9月至2011年9月外科手术患者128例, 按双盲随机方法将其分为两组, 观察组64例与对照组6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治疗方法进行临床治疗, 观察组在常规的治疗基础上加用早期活动;积极饮食;中药调理;封闭治疗的术后套餐干预, 两组患者治疗结束后, 将其腹胀程度及肛门排气时间进行对比, 观察组取得了颇为满意的治疗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们选取2009年9月至2011年9月外科手术患者128例, 按双盲随机方法将其分为两组, 观察组64例与对照组64例。其中:男81例, 女47例, 年龄在17~69岁, 平均年龄为 (39.5±12.4) 岁。疾病类型分为:阑尾炎患者33例;胆石症患者19例;肾结石患者7例;创伤性脾破裂患者5例;异位妊娠患者29例;子宫肌瘤患者24例;腹部外伤患者11例。入选标准:患者在术中均采取硬膜外的麻醉方式;患者无精神障碍;患者无其他器官严重性疾病;患者均自愿参加本次实验, 并同院方签订了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因是双盲随机方法抽取, 所以无论年龄、性别、病病类型等方面均无明显的差异 (P>0.05) , 相关资料与数据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治疗方法进行临床治疗。

观察组在常规的治疗基础上加用早期活动;积极饮食;中药调理;封闭治疗的术后套餐干预, 具体方法为: (1) 早期的活动:根据规定时间表, 患者在术后6h, 开始坐立适应, 然后下床行走, 循序渐进地自行下床进行活动, 时间不低于15min。护理人员在患者首次下床活动时, 要陪伴在患者身边并进行指导, 预防患者出现跌倒及碰撞的现象, 避免发生不良后果, 活动量要适宜, 以不疲劳为止。 (2) 积极饮食:腹部手术患者除十二指肠与胃需进行胃肠减压外, 其除患者均于术后6h给予50mL温水服用, 术后12h给予米汤, 少量多次服用。护理人员应注意观察患者进食后的反应, 出现腹痛及腹胀情况要及时汇报医师, 采取适当措施进行处置。 (3) 中药调理:患者术后12h, 每日服用通里攻下中药:芒硝与大黄为主。要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等情况进行加减, 服药以后, 注意观察患者反应。 (4) 患者术后12h, 采用新斯的明对其双侧足三里进行穴位注射, 15min后, 给予药物开塞露进行纳肛治疗, 至肠功能恢复后停止。

1.3 评价指标

无腹胀:腹部与胃脘没有不适感;轻度腹胀:腹部与胃脘有轻度的胀气;重度腹胀:腹胀时间持续36h以上, 患者有恶心症状, 腹胀难以忍受。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与资料的分析, 进行t检验, 以P<0.05作为标准来判断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结束后, 将其排气时间进行对比, 观察组明显短于对照组 (P<0.05) , 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结束后, 将其腹胀程度进行对比, 观察组明显轻于对照组 (P<0.05) , 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3 讨论

术后套餐强调术后6h, 患者便下床活动, 能够使患者腹腔内的容物因为重力作用, 产生自然排列效果, 再有腹腔内脏器移动能够减少粘连并发症, 并且脏器移动还能够刺激肠的蠕动, 促进肠排气[3]。早期的饮食, 能够刺激胃肠道顺应性的蠕动, 是患者胃肠功能恢复重要的环节。术后6h患者开始进食, 从温水开始, 逐渐加量。患者排气后, 根据具体情况, 从半流质食至普食。患者术后12h, 服用中药汤剂, 主要成分为芒硝与大黄, 其药物功效为消积导滞、理气消食。具有改善微循环及扩容的作用, 达到加快其肠壁功能恢复的目的。穴位注射对肠管运动有双向的调节作用, 不仅能抑制高张力运动亢进肠管, 还能够刺激低张力肠管产生兴奋, 促进肠蠕动, 缓解患者腹胀症状。

参考文献

[1]钟从仁.外科腹部手术后腹胀的预防及临床护理[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2, 10 (16) :145.

[2]李玉莲.腹部手术术后腹胀的中医护理[J].中国中医急症, 2011, 20 (6) :1021-1022.

[3]季文.护理干预对妇科腹部手术后减轻腹胀的效果评价[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1, 23 (15) :2542-2543.

术后临床观察 篇2

【中图分类号】R71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01405-01

随着现代医学的进展,知识的更新,对于我们提出了更新的医疗标准,剖宫术是经腹壁切开子宫取出胎儿的一种手术,就妇科剖宫术来说,术后疼痛主要是切口痛,留置导尿刺激痛及腹痛,疼痛不仅使病人感到痛苦,在夜间影响病人的睡眠,使病人产生不良的情绪,对疾病的康复不利,而且还会引起疼痛性休克,因此我们护理人员应严密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等,掌握疼痛情况,针对名种疼痛采取有利相应治疗及护理措施以千方面计为病人解除痛苦。切口疼痛的观察及护理

术后麻醉作用消失后,切口便开始疼痛,术后1~2天内较甚疼痛的程度和表现有较大的个体差异,有的病人对疼痛自控能力强,虽然痛但能控制自己,低声呻吟或不呻吟,有的病人自控能力差,则感到难以能控制自己,大喊大叫,存在恐惧的心理状态,此时,他们希望得到医护人员的理解和同情,特别渴望想用镇痛剂来减少疼痛,因此护理人员要以和蔼亲切的服务态度,倾听他们的自述,让他们感到如家一样温暖,如家一样幸福,尽量解答各种询问,做好解释工作,尽可能地了解每个病人的职业、性质、气质、分别做出不同的心理护理,对自控能力强的病人要给予鼓励和支持,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以最佳的心理状态配合治疗,同时劝其及时反映自己的不适,以免忽视意外病情的发生,对自控能力较差的病人要勤巡视多安慰,处膝谈心,不能对他们表现出厌烦,切忌大声调刺,但对手术后疼痛实难忍者,在术后24~48小时内,应遵医嘱,给镇痛剂,因镇痛剂可抑制中枢疼痛的有关部位,使疼痛减轻或消失,以防止引起疼痛性休克,在夜间以免影响病人的睡眠,临床上常用的镇痛剂有度冷丁、强痛定、平痛新等等。

手术48小时后,切口一般多无剧烈疼痛,留有隐痛或牵拉痛,多因病人常时间变换体位或缝线干燥引起,可向病人作耐心的解释工作,也可用酒精棉球擦拭伤口缝线即可解除疼痛。

手术经过3~4天后,病人重新诉说切口痛,且疼痛剧烈,查看局部有红、肿、热、胀痛,并伴有体温升高时,则为切口感染,应报告医生作相应处理。

由于剖宫手术后,会使病人的腹式呼吸运动受限,致辞便病人不感咳嗽、咳痰、肺的吸气功能不足,张性减弱,呼吸量减少,容易形成术后肺不张,在肺不张的基础上并发感染,可发生肺炎,这时护理人员应耐心说服病人要深呼吸,协助排痰,当患者咳嗽时,取半坐位轻叩其背部协助病人按压住切口,通过其震动将其末稍支气管内的痰排出,以减轻咳嗽时所致伤口疼痛时的程度,对于痰液粘稠不易咳出者可给予雾化吸入,以体质呼吸道畅通防止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留置导尿管所致疼痛的观察及护理

病人在剖宫手术以前,由于试产末成功,子宫收缩长时间压迫膀胱,使膀胱平滑肌处于扩张状态,尿边扩约肌收缩状态,术后要及时给予留置导尿,防止膀胱充盈过度,造成膀胱破裂,或其它并发症,由于导尿管刺激尿道或损伤了尿道,可引起尿道疼痛,使产妇对排尿及排便,有恐惧感,思想复担较重,性格急燥,这时我们护理人员要做好耐心解释工作,讲明实行导尿术的重要意义,减少顾虑,解除产妇恐惧心理,激发产妇战胜疾病的信心,为治疗提供有利条件,鼓励病人多饮水,使尿路排泄通畅,每日更换接尿管与接尿瓶,更换尿管时,注意勿将接尿管提高以免引起逆行感染,使患者及早恢复自主排尿的功能。术后腹痛的观察及护理

对术后有腹痛症的病人,护理人员不仅要耐心听取病人对腹痛程度的自述,还要向医生了解病情了解术中的情况,同时仔细地观察病人腹痛的性质,只有掌握确定的情况才能提供分析病情的可靠依据,以采取相应的措施减轻疼痛。

有少数病人在麻醉作用消失后,即感觉腹痛,这是由于在手术过程中牵位内脏的同时牵拉了肠系膜刺激了腹壁产生了疼痛神经冲动,便由内脏神经转入中枢,因而感觉腹痛有牵拉疼痛,若持续性疼痛,敷料有无脱落,这时我们护理人员对术后腹痛的性质予以高度重视以防误诊。

对于术后腹痛的病人临床上常用热敷法,热敷是常用于腹痛护理有的效而简便的止痛消炎法,热敷可促进局部组织的血液循环从而为病人减轻腹痛带来的苦脑,达到了止痛的目的。

术后临床观察 篇3

【关键词】 剖宫产术;母乳;喂养体位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428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533-01

母乳喂养是传统且科学的喂养方式,母乳温度适中,无污染,含有多种免疫球蛋白,能够保障婴儿的健康,并且能够增进母子之间的感情[1]。近年来,剖宫产率持续攀升,手术会消耗产妇的大量体力,腹部的伤口和子宫收缩疼痛,体位受限,对母亲选择母乳喂养产生很大影响。我院选取1000例产妇,观察其母乳喂养的体位,为剖宫产术后产妇选择母乳喂养的最佳体位提供理论依据,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6月——2013年6月期间在本院行剖宫产术分娩的100例产妇,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50例,年龄21-42岁,平均年龄26.3±3.5岁;对照组50例,年龄22-43岁,平均年龄27.4±5.4岁。所以产妇均为硬膜外麻醉,均足月生产。两组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一般方法 对所有产妇实施母乳喂养宣传教育,观察产后五天内的喂养情况。观察组产妇,应用环抱式喂养体位,产妇取坐位和半卧位,在产妇喂奶的一侧放置枕头,以适宜高度为准,同一侧手将新生儿的头部、颈部和肩部抱住,新生儿的双腿朝向产妇身后,臀部放在垫高位置,胸部与母亲的胸部紧贴在一起,产妇用另一只手托起乳房,婴儿张开嘴巴将该侧乳头含住并吸允。对照组产妇应用横抱式喂养体位,婴儿的胸部与母亲的胸部贴紧,腹部与母亲腹部贴紧,产妇一只手托起婴儿的头部和颈部,另一只手将乳房托起,婴儿张开嘴巴吸允头部一侧的乳头。由专人指导产妇喂养的体位及婴儿含吮乳头的姿势,并观察产妇伤口的情况、评估产妇喂养的感受。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P<0.05时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产妇术后5天内喂养情况比较 观察组婴儿含吮姿势正确的有46例(92.0%),姿势不佳4例(8.0%);产妇喂养感受较为舒适的有46例(92.0%),感觉难受的有4例(8.0%);产妇对母乳充满信心的有41例(82.0%),缺乏信心的有9例(18.0%)。对照组婴儿含吮姿势正确的有34例(68.0%),姿势不佳16例(32.0%);产妇喂养感受较为舒适的有37例(74.0%),感觉难受的有13例(26.0%);产妇对母乳充满信心的有30例(60.0%),缺乏信心的有20例(40.0%)。观察组在术后5天内婴儿的含吮姿势、产妇的喂奶体会及喂养的信心等喂养情况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产妇术后伤口恢复情况比较 观察组产妇术后伤口恢复良好的有49例(98.0%),恢复情况一般的有1例(2.0%),无一例患者恢复情况较差;对照组产妇术后伤口恢复良好的有44例(88.0%),恢复情况一般的有5例(10.0%),恢复情况较差的有1例(2.0%)。观察组产妇的伤口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坐位喂养是优于平卧体位、侧卧体位的最佳哺乳体位,不过行剖宫产的产妇受伤口疼痛、体力等方面的影响,该体位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取半卧半坐体位最佳。传统的横抱式喂养体位,产妇既需要花费体力抱住婴儿,伤口又会被婴儿摩擦,同时因为劳累而难以控制婴儿的头部[2-3],而环抱式坐位喂养体位则将婴儿臀部垫高以承受其体重,减轻了产妇的负担,并且能夠很好地控制婴儿的头部,使含吮有效进行。此次研究中,实验组婴儿吸吮姿势正确率远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产妇在喂养时的感受与喂养信心与婴儿的含吮有直接关联,有效的含吮能够降低乳头疼痛的发生率,有助于排空乳房,增加乳汁的分泌从而使产妇在喂养时有满足和幸福感,对喂养充满信心[4]。

此外,环抱式坐位喂养体位能够有效避免产妇伤口受婴儿体重摩擦的影响,且该体位较为舒适,可以使产妇处于精神饱满的状态,有利于伤口恢复,并且婴儿在此种体位的情况下,不适感受减轻,烦躁、哭泣的情况较少发生,不会因为躁动不安而影响伤口愈合。

综上所述,环抱式坐位喂养体位能够保证婴儿以正确的方式吸吮,加上体位较为舒适,从而提高了产妇喂养的信心和舒适度,腹部伤口愈合的情况也不会受到很大影响,值得向广大产妇宣教并应用。

参考文献

[1] 杨文梅.剖宫产术后母乳喂养哺乳体位的观察体会[J].中国卫生产业,2011(01):74.

[2] 胡建梅,刘芬.体位的健康指导对剖宫产术后母乳喂养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08):50-51.

[3] 闫永仙.浅谈剖宫产术后母乳喂养体位[J].山西医药杂志,2008(08):721-722.

抗癌汤治疗胃癌术后临床观察 篇4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

选择符合下列条件病例 (1) 经病理学证实为胃腺癌或鳞癌并已行胃癌根治术或姑息性胃大切手术者; (2) 肿瘤分期:Ⅱ期~Ⅳ期; (3) 全面检查肿瘤无复发, 卡氏计分标准[1]≥60分, 生存预计在6个月以上者。

1.2 一般资料

本组76例为柳州市中医院2003年1月至2009年12月门诊或住院患者, 男46例, 女30例, 年龄23~73岁, 平均48.6岁;病程1~24个月, 已完成化疗43例, 化疗间隙期者33例。其中高分化腺癌17例, 中分化腺癌22例, 低分化腺癌24例, 未分化腺癌7, 鳞癌6例。

2 治疗方法

采用中医扶正祛邪大法自拟抗癌汤:党参、黄芪、白术、茯苓、制半夏、薏苡仁、淮山、半枝莲、白花蛇舌草各15g, 厚朴、莪术、霍香各10g, 黄连、甘草各6g。并辨证[2]加减, 气虚症状明显则重用黄芪至30g, 加太子参15g;如白细胞少则再加上鸡血藤、黄精、补骨脂各15g。出现化疗后恶心呕吐证, 则加佛手、竹茹、神曲、莱菔子各15g, 方药1剂/d, 加水复煎取汁分3次于饭后服, 4周为1个疗程, 治疗3个疗程。

3 疗效判定标准与结果

3.1 疗效标准

按卡氏标准[1]判定生存质量, 显效:治疗后较治疗前评分增加≥20分者;有效:治疗后较治疗前积分增加但<20分者;无效:治疗后较治疗前评分减少。

3.2 治疗结果

76例经3个疗程治疗后:显效22例 (占28.95%) 有效46例 (占60.53%) , 总有效率89.47%, 无效8例 (占10.53%) 。

4 讨论

胃癌是生长于人体内的肿瘤, 不易于早期发现, 治疗上首选对病灶局限切除, 并配合放、化疗, 但机体易受到损伤, 常有消化道反应、血液毒性、机体衰弱三组证候群出现, 其毒副反应甚至使部份患者不能完成常规放、化疗, 影响患者生存质量。而中医在调补气血, 抗肿瘤方面有所专长, 能减少放化疗毒副作用, 提高放化疗作用, 故中西医结合治疗胃癌具有较大的优势, 尤其对胃癌术后治疗已成为一种较好的特色治疗。

中医学认为肿瘤患者本虚标实, 《灵枢》云:“壮人无积, 虚则有之”, 而手术耗气伤血, 易有瘀, 且经放、化疗后热毒过盛、津液受损、气血不和、肝脾失调和肝肾阴虚, 形成虚实夹杂之证。胃癌为本虚标实之症, 行手术治疗后虽形之“积”已去, 但余毒仍在且更伤正气, 且术后胃气大伤, 元气亏虚, 更不利于康复, 因此, 治疗必须从扶正和祛邪两方面着手, 扶正培本、祛邪解毒之法应贯穿于中医治疗之始终, 其中前者尤为重要。故在治疗上治宜清热解毒、生津润燥、补气养血、健脾和胃和滋补肝肾, 而扶正祛邪是治疗总则[3]。中药在抗肿瘤方面虽不及放、化疗, 但具有两大优势:一能整体调治, 既考虑局部, 又采取扶正固本的治法, 可以改善患者的全身状况。二是个体化治疗, 因人因病辨证施治。现代药理研究证明:扶正固本中药能调动机体的免疫功能, 减低放、化疗的毒副作用, 祛邪中药能抑制或杀灭癌细胞[4]。本组用方中党参、黄芪、白术、茯苓调补气血扶正气, 薏苡仁、淮山健脾益气化湿, 配合制半夏降逆化痰散结, 莪术活血散结, 半枝莲、白花蛇舌草、黄连、霍香清热解毒化浊, 诸药合用共奏扶正祛邪之功。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莪术、半枝莲、白花蛇舌草有抗癌作用, 再配合中医的辨证治疗原则, 故能产生较好疗效,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周绪堂.实用内科诊疗手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3:1.

[2]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2:163-167.

[3]李家庚, 傅延龄.肿瘤病证治精要.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9:105.

术后临床观察 篇5

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颅脑术后并发应急性溃疡在神经外科的观察与护理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患者论文的写作者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论文片段:

【摘要】 目的 对颅脑术后并发应急性溃疡患者进行必要的护理,观察和分析其的护理效果。策略 将我院收治的120例颅脑术后并发应急性溃疡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各为60例;对照组:对患者进行常规的护理。试验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护理。结果 试验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作用(P<0.05)。结论 对神经外科颅脑术后并发应急性溃疡患者进行必要的护理,有效地提高治愈率,降低患者的死亡,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 颅脑;术后;应急性溃疡;神经外科;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9.592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270-02

在颅脑损伤中,应急性溃疡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在临床上的死亡率非常高,对患者的愈后造成严重的影响[1]。所以,对应急性溃疡患者进行正确的护理,能够有效地提高患者的治愈率,挽救患者的生命。我院对收治的120例颅脑手术后并发应急性溃疡进行必要的护理,取得了显著效果,以下是详细报道。资料与策略

1.1 一般资料 此次研究和护理的120例颅脑术后并发应急性溃疡患者,都是我院神经外科在2011年1月——2012年8月期间收治。其中男性为70例,女性为50例;患者的年龄在16-70岁之间,平均为(56.0±2.颅脑术后并发应急性溃疡在神经外科的观察与护理5)岁;患者发生溃疡出血的时间在术后0.1-24h,平均为(5.0±1.5);随机将这些患者分组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为60例;比较和分析两组患者的性别和年龄等资料,差异没有统计学作用(P>0.05),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1.2 病情观察 由于颅脑创伤是一种十分严重的创伤,在患者颅脑术后并发应急性溃疡,导致患者死亡的几率非常高[2]。所以,要对患者的出血情况进行严密的观察,注意患者的大便的性状。对于患者在早期出现咯逆和突然呕血以及胃肠道内抽出咖啡色液体、不明液体等,患者的脉搏速度加快、血压降低,同时患者出现上腹部的症状和体征,要对患者进行严密的监控。

1.3 疗效评价标准 显效:患者在临床上的主要症状和次要症状都得到了明显性的改善,进行胃镜检查,溃疡消失,炎症消失。有效:患者在临床上的主要症状和次要症状得到了一定的改善,进行胃镜检查,溃疡和炎症有一定的改善,溃疡缩小>50.0%。无效:患者在临床上的主要症状和次要症状没有得到任何改善或加重,或者患者的溃疡缩小<20.0%。

1.4 统计学策略 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χ±s)表示。采用X2检验,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作用(P<0.05)。

结果

试验组患者的治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作用(P<0.05),见表1。

讨论和护理

对于处于昏迷的患者,要在48h内进行胃管的留置,进行早期胃管留置能够有效地减轻患者的胃内张力和胃黏膜出血,同时还能刺激伤后的胃黏膜细胞的增殖和修复[3]。对胃液的颜色进行及时的观察,可以及时地发现患者是否发生应急性溃疡,同时采取相关的措施进行制约。此外,早期进食能够对胃酸进行中和,且能保护胃黏膜,进而能够防止和避开应急性溃疡的发生,此外还能够提高一定的能量,进而提高患者的抵抗力。

让患者绝对的卧床休息,将头偏向一侧,避开和防止患者呕血时发生窒息,及时地将患者的呕吐物以及呼吸道分泌物吸出。患者的双下肢要抬高10-15°,有效地增加患者的回心血量,避开和防止患者脑组织出现缺血和缺氧的情况,降低患者的颅内压。在颅脑术后,患者由于发生呕血和呕吐以及禁食等理由,很容易发生真菌感染等情况,因此,要注意患者的口腔卫生,对于呕血患者,其口腔内会残留陈旧性血液,且带有一定的腥臭味,细菌容易繁殖,所以,要使用生理盐水棉球对患者的口腔进行护理,2次/d。

对患者的瞳孔和意识以及脉搏等进行严密的观察,每15-30min对患者进行一次测量。患者要禁食,将内容物抽吸干净,让患者的胃局部降温,胃黏膜的血管收缩,对止血有一定的帮助。在对患者进行止血的同时,要增强患者的抵抗力,给患者必要的肠外营养,对患者进行深静脉输入血浆和白蛋白以及复方氨基酸等营养液,维持患者的水电解质的平衡。在患者出血停止24h之后,给患者温凉清淡,易消化的高蛋白等流质食物,减少患者的胃收缩,中和胃酸,推动患者的溃疡愈合。

在患者术后,患者会表现的十分紧张和恐惧,会担心自己生命的安全,同时家属对此疾病的认识不足等。所以护理人员要采取相关的措施,对患者进行安慰,同时将相关的知识给患者和家属进行讲解,消除其紧张和恐惧等情绪。树立患者的自信心,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

在患者术后,对其进行细心的护理显得尤为重要,对患者的存活有十分紧密的关系,同时要严密的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及早地发生患者出血的征象,并采取相关的护 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颅脑术后并发应急性溃疡在神经外科的观察与护理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患者论文的写作者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论文片段:治疗脑出血并应激性溃疡出血疗效分析.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08):3758.郭宇芳.外科危重病人并发应急性溃疡98例预后分析.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07):2918-2919.上一页 1 2

理策略,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参考文献

术后临床观察 篇6

关键词:剖宫产;疤痕子宫;药物流产

中图分类号:R714.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197(2007)11-087-02

随着剖宫产率的上升,疤痕子宫逐渐增多,有疤痕子宫且避孕失败要求终止妊娠的妇女也相应增多,因此,正确处理疤痕子宫再次受孕终止妊娠的问题,是现代产科与计划生育工作中值得研究的课题。目前,剖宫产后终止妊娠的方式包括人工流产术和药物流产,本文主要探讨剖宫产术后疤痕子宫再次妊娠药物流产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3年1月~2006年5月在我院门诊要求采用药物终止妊娠的健康妇女500例,年龄21~40岁,孕次1~5次,产次1~2次,妊娠前3个月月经周期规律(26~35天),停经≤49天,经B超检查确诊为宫内妊娠,孕囊大小与停经天数相符且三径之和不大于60mm,无严重心肝肾疾病或出血性疾病及前列腺素使用禁忌症。其中,有剖宫产史者100例作为观察组,有自然分娩史无子宫手术史者40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年龄、孕次、产次、孕龄和孕囊大小相比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用药方法

两组给药方案相同,连续2天,上午服米非司酮50mg,下午服25mg,服药前、后需空腹2小时,第3天晨8时空腹到门诊口服米索前列醇0.6mg,在门诊观察流产情况。

1.3 疗效观察及随访

服用米索前列醇后留院观察6~8小时,记录腹痛、孕囊排出、阴道流血等情况。如未见孕囊排出,于一周后复诊(B超示孕囊仍在,则手术终止妊娠)。已排出孕囊者,于两周后复诊,了解阴道流血情况,与平素月经量比较;必要时复查B超、HCG,以明确宫内是否有组织残留。所有对象于转经后复诊,了解月经恢复情况。

1.4 流产效果判定标准

(1)完全流产[1]:有妊娠物排出,或虽未见妊娠物排出,但B超检查未见孕囊或妊娠物,转经之前阴道流血逐步停止,妇科检查子宫逐步恢复正常,宫口关闭,观察至转经,无需手术清宫者。

(2)流产失败:包括不全流产和继续妊娠。不全流产:用药后孕囊已排出或未排出,但阴道流血量多或出血时间过长而施行清宫术者,以及孕囊未排出但胚胎停止发育最终以吸宫术终止妊娠者。继续妊娠:用药后1周内无孕囊排出,妇科检查子宫大小与停经日期相符,B超检查可见增大的孕囊。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流产效果

观察组流产失败者35例,失败率35%,对照组药物流产失败者40例,失败率10%,观察组药物流产失败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2。

2.2 孕囊排出时间和阴道流血情况

两组药物流产完全者相比较,观察组的孕囊排出时间、阴道流血持续时间均长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阴道流血量方面,观察组中阴道流血量大于平时月经量者占37.0%,小于平时月经量者仅占9.2%,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3。

3 讨论

米非司酮[2]为受体水平孕激素拮抗剂,具有与孕酮竞争受体而达到拮抗孕酮的作用,能明显提高妊娠子宫对前列腺素的敏感性,对蜕膜、绒毛有抑制和促进凋亡作用,临床用于终止早孕、促宫颈成熟。米索前列醇是前列腺素衍生物,具有软化宫颈、增强子宫张力及宫内压的作用,并能抑制宫颈胶原合成。米非司酮与米索前列酮合用于终止早孕时效果显著提高,一般成功率在90%以上,是一种安全、有效、简单易行的方法,为众多意外怀孕妇女所接受。

本文分析显示,有自然分娩史无子宫手术史者药物流产成功率为90%,与药物流产一般成功率相似,而剖宫产后药物流产成功率为65%,明显低于药物流产一般成功率。分析原因,可能是由于剖宫产后子宫形成疤痕及粘连,致使宫腔形态和子宫位置发生改变[3],从而影响了子宫的节律性收缩,致使胚胎组织及蜕膜组织不能及时顺利地排出,使孕囊排出时间延长,出血量增多,出血时间延长,从而引发继发感染,导致药物流产失败。因此,有剖宫产史者应慎重选择药物流产,同时提示对有疤痕子宫者应加强流产后的管理。

参考文献:

[1] 经小萍,翁梨驹.米非司酮配伍前列腺素终止早孕的剂量的探讨[J].中华妇产科杂志,1995,30(1):38-39.

[2] 谢静燕,玄英华.早期妊娠重复药物流产安全间隔时间的探讨[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6,22(7):419-420.

剖宫产术后临床观察与护理 篇7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我院行剖宫产术的患者100例。年龄17~39岁, 平均27岁, 平均住院天数7 d。其中前置胎盘7例, 胎儿宫内窘迫43例, 过期妊娠9例, 高龄初产8例, 臀位2例, 巨大儿10例, 胎膜早破16例, 头盆不称3例, 子痫前期 (重度) 2例。初产妇80例, 经产妇20例。

2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分娩虽是生理现象, 但分娩对于产妇是一种强烈的应激源。分娩应激既可以产生生理上的应激, 也可以产生精神心理上的应激。许多产妇临产后情绪紧张, 常常处于焦虑、不安和恐惧的状态, 引起神经内分泌发生变化, 如交感神经兴奋释放儿茶酚胺, 使心率加快、呼吸急促、血压升高, 导致胎儿缺血缺氧。此外, 焦虑时去甲肾上腺素减少, 对疼痛敏感性增加。向产妇及其家属解释行剖宫产术的必要性、手术术式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使其知情同意。告知时注意既不夸大剖宫产术的风险性, 使产妇及其家属无法接受手术, 也不可将手术描述得过于简单, 使其误认为手术绝对安全。

2.1.2 术前准备

密切观察并记录产妇的生命体征、临产时间、宫缩情况、宫口扩张、胎先露下降程度、胎心及胎动变化等。产妇体位取仰卧位, 必要时稍倾斜手术台或侧卧位, 可防止或纠正产妇血压下降和胎儿窘迫情况。按一般妇科腹部手术备皮范围准备, 禁用呼吸抑制剂, 如吗啡等, 以防新生儿窒息[3]。常规做药物过敏试验。术前需要留置导尿管, 排空膀胱。但腹膜外剖宫产由于要分离膀胱与腹膜, 增加了膀胱损伤机会, 为了防止术中损伤膀胱, 术前必须做好膀胱充盈的准备。一般在术前30 min插入尿管, 见尿后即夹闭导管并留置尿管, 使膀胱充盈, 必要时以氯化钠溶液150 ml注入膀胱使其处于充盈状态。手术中切开子宫下段时排空膀胱, 以免损伤, 同时有助于胎儿娩出。

2.2 术后护理

2.2.1 一般护理

产妇术后去枕平卧12 h, 24 h后产妇取半卧位, 以利恶露排出。行腹膜外剖宫产术的产妇不必禁食水, 行另两种术式剖宫产的产妇, 根据肠道功能恢复状况进食。鼓励产妇在床上做肢体活动, 尽早下床活动。避免脑脊液从蛛网膜下腔针眼漏出, 致脑脊液压力降低引起头痛。卧床期间可活动四肢, 防止血栓形成。密切观察并记录产妇的意识、血压、心率、呼吸、脉搏、体温、尿量、子宫收缩、阴道流血量及腹部切口有无渗出等, 询问产妇有无发热及下腹剧痛, 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遵医嘱给予补液及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注意保持尿管通畅, 避免受压。及时更换会阴垫, 每天外阴擦洗2次, 保持外阴清洁。擦洗时注意观察留置导尿管是否通畅, 遵医嘱留置12~72 h。拔除导尿管后, 协助产妇自行排尿。

2.2.2 饮食与哺乳护理

鼓励产妇术后作深呼吸、勤翻身、早下床活动;鼓励产妇6 h以后进流食, 以保证患者营养, 有利乳汁的分泌。排气后可进半流食物, 逐渐改普食。适当补充维生素、钙剂、铁剂。指导符合母乳喂养条件的产妇母乳喂养, 为母婴创造早接触的条件, 使新生儿早吸吮母乳, 促进子宫收缩和乳汁分泌。

2.2.3 术后不适护理

恶心、呕吐系麻醉药物的副作用所致, 可准备新鲜柠檬和清凉油闻, 必要时酌情使用药物减轻症状。腹胀是由于胃肠蠕动功能受到抑制、肠腔内积气过多所致, 一般术后24~48 h肠蠕动恢复正常。术后便秘与麻醉、术后禁食或仅仅进食少量流质饮食及活动少有关, 一般不需处理。但如已进食数日仍未能排便, 则需采取通便措施。术后24 h内切口疼痛较剧, 可适当使用止痛药物。患者体温可略升高, 临床上称为“吸收热”, 一般不超过38.5℃, 1~3 d后逐渐恢复正常, 无需特殊治疗。

2.2.3

术后早期活动可促进机体功能的恢复, 其好处有 ①促使呼吸加深, 有利于肺扩张和分泌物排出, 防止肺部并发症的发生;②促进血液循环, 有利于伤口愈合, 防止血栓形成;活动促进胃肠蠕动, 防止腹胀、便秘;③促进排尿功能的恢复, 防止尿潴留。

3讨论

剖宫产是产科常见的手术, 早进食、早翻身、早拔尿管、早下床活动, 这样更有利于产妇的身体恢复及泌乳, 早日使母婴康复出院。

参考文献

[1]马彦彦.新式剖宫产术.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38.

[2]郑修霞.妇产科护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347.

术后临床观察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96例,男性57例,女性39例,平均年龄49岁(44-73岁)。在疾病及手术分布中,胃大部分切26例,肠梗阻手术23例,腹部损伤手术18例,胃癌根治术12例,直肠癌根治术7例,结肠癌切除术6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4例。均于术前留置管。术后常规禁食,4天内行肠外营养治疗,检测电解质变化。第4d后开始给予肠内营养治疗,选用全营养膳食纤维整蛋白液(能全力),采用50ml注射器经鼻空肠营养管分次注入,逐日增加进食次数及量。

1.2 诊断标准

参照文献报道诊断标准[1],其要点概括为:(1)进行性肠胀气,肠呜弱,进食后耐受差超过5d;(2)胃肠蠕动极度减弱甚至消失;(3)肠鸣音逐日减少,甚至近于消失,部分患者出现中毒性肠麻痹、有高度腹胀;(4)出现应激性溃疡,但未合并结石性胆囊炎。

1.3 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组:予肌肉注射维生素Bl 200mg,1次/d,并于术后24h开始服用四磨汤口服液20ml,3次/d。针灸治疗组:由中医科行针灸治疗,取穴足三里、中脘、阴陵泉、脾俞及天枢,以改善胃肠运化和传导功能。取穴定位后捻转强裁激,留针约20至30min,2次/d,持续3d。复合治疗组:采用药物和针灸治疗联合治疗的方法。

2 结果

三组患者经积极治疗后均能够恢复正常,无出现肠梗阻、缺血坏死等严重并发症。三组患者年龄无明显异质性。药物治疗组与针灸组组患者平均肛门排气时间长于针灸治疗组(P<0.05),联合治疗组与针灸组平均肛门排气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具体三组患者肛门恢复排气平均时间见附表。

注:经统计学分析三组患者年龄比较P>0.05,均无显著差异。药物治疗组与针灸组进行比较P<0.01有显著差异性,联合治疗组与针灸组比较无显著差异性P>0.05。

3 讨论

3.1 手术对胃肠道功能的影响

开腹手术尤其是大型的胃肠道术后,由于麻醉、暴露时温度和湿度的影响、手术操作对胃和肠管及其系膜的牵拉甚至损伤等,难免刺激腹腔干神经丛,刺激交感神经元异常兴奋[2]。另外胃肠内分泌细胞等激素释放的节律的异常,尤其是部分患者抑制性激素的鸦片样功能,可在术后一定时间内产生生理性肠蠕动麻痹,在生理条件下属于保护性机制,但术后患者常表现为肠腔积气、肠道功能异常。有研究表明[3,4],开腹探查术后即刻经口给予核素扫描发现核素在胃内停留后吸收进入小肠,留滞一定的时间才到达结肠。

3.2 胃肠道功能的保护及其功能障碍的预防

针对上述论述的机制与因素,我们总结出以下几点经验与体会:树立爱护组织减少创伤的微创理念,防止发生胃肠道功能障碍在多数手术中并无特殊的技巧,采取正规的外科基本观念和操作技巧。探查腹腔时动作要轻柔,避免术中用力牵拉消化道肠管和系膜,握持和牵拉胃和肠管时需用湿纱布做衬垫,不作操作的胃和肠管需放回腹腔,裸露在腹腔外的部分需用湿纱布覆盖,并轮换置入腹腔内;切开胃肠道空腔时须保护周围好周围脏器以免被污染;止血过程应完善彻底。因此,微创理念的应用并非在于腹腔镜手术和介入技术时才能应用,按上述原则进行胃肠道手术,有利于减少胃肠道功能的保护与恢复。

3.3 本研究中胃肠道功能紊乱的治疗探讨

术后胃肠道功能紊乱的一般处理包括维持患者水电解质平衡、并给予适当的营养支持,改善低钾、低蛋白血症等血清学状况。糖尿病患者控制良好的血糖水平。如果估计胃肠道外营养持续时间过长者,可适时添加谷氨酰胺双肽等辅助治疗,以增强肠黏膜屏障保护功能,最好及时改为经口进食或改肠内营养支持。另外,本研究中,药物治疗组与针灸组进行比较P<0.01有显著差异性,且药物治疗组患者较针灸治疗肛门排气时间长,即其在治疗术后胃肠道腹胀效果较差。另外,联合治疗组与针灸组比较无显著差异性P>0.05,即采用药物联合针灸治疗其疗效无明显改善,且增加患者肠道负担。因此,在临床中,我们对术后未恢复肠道功能者常规行针刺足三里,而不联合应用药物口服治疗,以免增加患者肠道负担。

综上所述,注意术中操作在患者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的预防中具有重要意义。而出现胃肠功能异常患者采取及时的针灸穴位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纯药物治疗,但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摘要:目的 探索腹部外科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方法与措施。方法 将患者随机分成三组,即药物治疗组:予肌肉注射维生素Bl 200mg,并于术后24h开始服用四磨汤口服液20ml;针灸治疗组:由中医科行针灸治疗,取与胃肠道功能相关穴道,针刺以改善胃肠运化和传导功能;复合治疗组:采用药物和针灸治疗联合治疗的方法。结果 三组患者经积极治疗后均能够恢复正常,无出现肠梗阻、缺血坏死等严重并发症。比较各组间肛门恢复排气平均时间表明,药物治疗组与针灸组进行比较P<0.01有显著差异性,联合治疗组与针灸组比较无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 针灸治疗和联合治疗效果确切,其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药物治疗,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腹部外科,术后,胃肠功能

参考文献

[1]黄庭.胃肠手术应注意保护胃肠功能[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01,6(4):69-71.

[2]徐其良.30例综合治疗促进腹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临床分析[J].史国临床实用医学,2010,4(3):154-155.

[3]叶蓓.促进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中医药治疗概况[J].河北中医,2004,26(12):23-24.

[4]丁红生.中西医结合治疗腹部外科胃肠功能障碍临床体会[J].中国中医急症,2008,17(7):38-39.

肾肿瘤术后免疫治疗临床疗效观察 篇9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分析2006年6月-2008年12月我院收治的50例肾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 将其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5例, 试验组男13例, 女12例, 年龄25~56 (31.1±2.1) 岁;对照组男14例, 女11例, 年龄25~56 (31.0±2.0) 岁, 所有病例均经病理学检查诊断为肾透明细胞癌, 已排除存在远处转移的患者。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行肾根治术后未接受任何治疗;试验组患者行肾根治术后行免疫治疗, 具体治疗方法:行肾根治术后2周, 联合应用大剂量α-干扰素 (INF-α) 和白细胞介素-2 (IL-2) 行免疫治疗, 为患者皮下注射INF-α (500万U/次, 隔天治疗1次) 、IL-2 (100万U/次, 隔天治疗1次) , INF-α、IL-2不可同日应用, 30d为1个周期, 间隔3个月重复治疗, 视患者实际病情治疗1~4个疗程, 治疗过程中定时检查患者肝肾功能、血常规, 并进行骨X线检查。

1.3 疗效评定

对2组患者开展5年的跟踪调查, 统计2组患者的1年、3年、5年生存率及治疗过程中与治疗后有无严重不良反应出现。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1.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5例试验组患者均成功完成免疫治疗, 治疗过程中及治疗后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经5年的跟踪调查, 死亡3例, 其中1例局部复发并出现骨转移于治疗25个月后死亡, 1例出现肺转移于术后26个月死亡, 1例出现肝转移于术后45个月后死亡;试验组肾肿瘤术后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0%、92.0%、88.0%, 与对照组比较, 术后1年生存率差异较小,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比较术后3年、5年生存率, 差异具有统计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肾癌为恶性肿瘤, 可使宿主发生免疫反应, 研究指出[2], 肾细胞癌中以透明细胞癌最为多见, 本研究中, 50例肾肿瘤患者均为透明细胞病变。

目前, 肾肿瘤术是治疗肾癌患者的有效方法, 但患者术后容易复发或发生远处转移, 进而降低患者生存率, 有研究数据显示[3], 肾癌术后患者5年生存率为35%~40%, 10年生存率为17~30%。INF-α具有最强的抗肿瘤活性, IL-2可抑制癌细胞增殖, 促使淋巴细胞分泌抗体和干扰素, 联合两者治疗肾肿瘤术后患者, 可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抑制肾癌发展, 促进患者康复。有学者探讨了免疫治疗在肾癌根治术后的治疗效果, 结果显示, 32例患者3年生存率为93.8%, 5年生存率为87.5%[4], 且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说明应用INF-α、IL-2为患者进行免疫治疗, 可提高生存率。本研究中, 试验组患者肾肿瘤术后接受免疫治疗, 对照组未接受免疫治疗, 经临床统计, 试验组术后3年、5年生存率均高于对照组, 与相关研究结果近似[5], 提示为肾肿瘤术后患者应用免疫治疗, 可有效消灭残余癌细胞, 增强患者抗肿瘤能力。

综上所述, 为肾肿瘤术后患者应用免疫治疗, 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延长生存时间, 免疫治疗法值得推广。

摘要:目的 观察为肾肿瘤术后患者应用免疫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医院接受肾肿瘤术治疗的50例患者, 按术后接受免疫治疗与否将其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5例, 统计2组术后1年、3年、5年生存率。结果比较2组术后1年生存率,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比较2组术后3年、5年生存率, 差异有统计意义 (P<0.05) 。结论 为肾肿瘤术后患者应用免疫治疗, 可有效消灭残余癌细胞, 增强患者抗肿瘤能力,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延长生存时间。

关键词:肾肿瘤,免疫治疗,生存率

参考文献

[1] 刘红春, 克力比努尔·热合曼, 李江伟.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与成纤维细胞活化蛋白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研究进展[J].生命科学, 2012, 10 (09) :1127-1132.

[2] 郑建华, 杜君, 陈旭升, 等.肾癌术后辅助性免疫治疗临床疗效评价[J].中国肿瘤临床, 2012, 39 (2) :97-100.

[3] 王月生.30例肾肿瘤患者的临床治疗体会[J].实用临床医学, 2013, 14 (4) :43-45.

[4] 任秀宝, 于津浦.肿瘤免疫治疗疗效评价的新标准[J].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2011, 18 (4) :351-354.

糖尿病足介入治疗术后的临床观察 篇10

关键词:糖尿病足,下肢动脉,介入治疗

糖尿病(DM)足是DM的严重并发症,是下肢血管病变、神经病变和感染共同作用的结果,严重者需截肢治疗,甚至危及生命[1]。我国DM患者并发DM足发生率为12%~25%[2]。现对我科40例2型DM合并DM足患者进行分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06年10月至2009年6月入住我院介入科和内分泌科DM足患者46例,全部患者均经下肢动脉核磁共振及彩色超声波检查,确诊为下肢动脉血管病变合并足部病变。其中男性26例,女性20例,年龄60~89岁,平均(69±5)岁。DM病程6~32年,所有患者入院前均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入院血糖9~19mmol/L。全部入选患者均有间歇性跛行、麻木、静息痛等症状伴随。其中足部溃疡及坏疽者32例。小腿皮温28~31℃。踝肱指数(ABI)0~0.6,平均(0.32±0.26)。

1.2 研究方法

(1)分组方法

46例患者分为两组,A组20例,男性10例,女性10例,年龄66~89岁,患肢股动脉搏动可触及;B组26例,男性15例,女性11例,年龄60~81岁。两组患者临床表现、症状、化验结果等没有明显差异。

(2)治疗方法

A组治疗:患肢股动脉药物注射、基础治疗(控制血糖、改善循环、神经营养、溃疡治疗等)。股动脉注射药物为溶栓罂粟碱30mg、维生素C2g,溶栓药物前期为尿激酶25万单位,后期为纤溶酶200单位,注射时间为5~10天。长期口服华法林(3~5mg)及丁咯地尔片剂,不定期监测凝血四项。B组治疗:患肢血管介入治疗、基础治疗,即行患肢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后,行血管球囊成形术或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同时可经留置导管给予溶栓、抗凝、扩血管等治疗。治疗后行血管造影,可行二次治疗。PTA术后或血管内支架置入成功后,给予低分子肝素5000~6000U皮下注射,每12h1次,连续3天,每日顿服阿司匹林(拜阿)100mg及氯吡咯雷75mg,连续3月。

1.3 疗效评判

(1)评估指标:①临床症状减轻状况如疼痛、皮肤温度、动脉搏动;②溃疡愈合时间;③血管内径与术前相比改变;④截肢情况。(2)效果判定:显效:术后临床症状立刻好转,可触及足背动脉搏动,疼痛消失,皮肤温度基本正常,血管内径明显较术前增粗,溃疡面血运丰富,缩小明显。有效:临床症状减轻,皮肤温度较前升高,疼痛明显减轻,溃疡范围缩小。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疼痛感、皮肤温度、溃疡面大致同前。恶化:临床症状明显加重,疼痛加剧,皮肤温度较前降低,溃疡面扩大。

1.4 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表示;计数资料用x2检验;术前、术后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所有资料用统计学软件SPSS11.0软件进行分析。

2 结果

(1)B组26例患者均采用对侧股动脉穿刺,患侧髂总动脉以下造影。病变累及髂总动脉、髂外动脉、股浅动脉多以狭窄为主,腘动脉以下分支以闭塞为主。26例患者中放置髂总动脉、髂外动脉、股动脉支架8例,腘动脉以下闭塞及严重狭窄分支均用球囊(直径2.5~4.0mm,长度80~120mm)进行扩张治疗。25例患者手术成功,患肢血供明显改善,麻木及疼痛感明显减轻,夜间睡眠质量提高,患肢皮肤温度显著升高。术后1周复查下肢动脉彩超变化明显,见表1。1例患者造影示患侧髂总动脉起始处闭塞,开通后造影显示髂总动脉至腘动脉完全闭塞,少量侧支循环形成,放弃进一步治疗。

(2) A组20例患者动脉药物注射治疗1周后,15例患者临床症状改善,麻木及疼痛感减轻,患肢皮肤温度升高,足部溃疡面积减小。3例患者自觉临床症状较前好转,但足部溃疡面积无缩小。2例患者临床症状加重,皮肤温度较前降低,溃疡面积增大。

注: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注: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近年来DM足的发病率逐年上升[3]。其严重危害性及致残率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4]。DM足的治疗是目前医疗界的一个难题,由于DM足出现的最根本的原因为足趾末端供血不足,因此,其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恢复患肢末梢的动脉供给。传统内科治疗为控制血糖、活血化瘀、抗凝、局部治疗的,疗效不理想[5]外科动脉重建可用于较大血管病变,但部分或者可出现术后血管内血栓形成而再次导致阻塞。同时,研究表明,外科旁路术手术与经皮血管成形术治疗膝以上动脉病变的免截肢生存率无明显差异[6]。介入治疗为目前DM足治疗的常用方法,主要包括:①经皮血管成形术及血管内支架置入术;②内膜下成形术;③腘以下动脉支架成形术;④切割球囊及冷冻球囊成形术;⑤介入与干细胞移植结合治疗[7]。

我科本次研究中,手术成功的25例患者介入治疗中,均采用对侧股动脉穿刺入路,使用翻山鞘进入患侧髂总动脉,这样可避免加重患肢的缺血,同时减少因损伤患肢血管而引起的穿刺部位出血、假性动脉瘤、急性血栓形成等并发症[8,9]。对于较大血管明显狭窄部位需要置入血管支架时,根据我们的经验,选择比该血管正常直径略小的球囊,扩张时可适当减小球囊的完全充盈度,同时尽量减少扩张次数,符合支架放置条件即可。这样可减轻对血管粥样斑块的压力,减少斑块脱落的几率,避免斑块脱落后,阻塞血管,引起更严重的缺血改变。同时,过度扩张还可引起血管内膜损伤,导致急性血栓形成。

本组DM足的血管病变中,腘动脉以下分支血管以重度狭窄或完全闭塞为主,绝大多数累及2~3支动脉,这也是DM足下肢缺血,出现足部溃疡甚至坏疽的直接原因[10],腘动脉以下分支扩张时,应选择合适的导丝及球囊。在具体操作时,注意手法的技巧和轻柔,血管闭塞明显时,不可强行疏通,避免血管损伤,引起动脉破裂出血、继发血栓形成,可更换导丝及手法,再次尝试失败后可放弃。导丝通过闭塞血管进行球囊扩张时,不要求将狭窄闭塞动脉完全扩张至原有直径,过度扩张亦可引起血管内膜撕裂。扩张胭动脉分支时,球囊应避开胭动脉分叉处,否则会影响其他血管开口直径,减少血流灌注。当三支分支均有病变时,应首先选取病变较轻血管进行治疗,给予开通,其他血管如扩张有困难时,尽量给予导丝疏通,提高血流灌注,保证有一支扩张较好血管满足下肢血供。没有必要进行多支血管重建。这种观点在Dorros G等[11]的研究中已明确论述。

本组DM足患者动脉药物注射治疗的疗效明显不如介入治疗。但绝大多数患者临床症状均得到改善,皮肤温度较前升高,夜间静息痛减轻,睡眠质量提高,90%患者避免了截肢。特别是对于年龄较大、不愿或不适合行介入治疗、血糖控制较好而下肢血管病变较轻患者,动脉药物注射结合传统治疗亦不失为较好的选择。血管介入治疗具有疗效明显、创伤小、安全、有效降低截肢率等优势。该方法已应用于DM足的治疗中[12]。

参考文献

[1] Muthuun JM. Characteristics of patients with diabetic foot in Mombasa,Kenya[J]. East Afr Med J,2007;84:251-258

[2] 王玉珍,许樟荣.第五届国际血管外科暨第一届国际糖尿病血管疾病会议(糖尿病足部分)纪要[J].中华糖尿病杂志,2005;13:152~153

[3] Pendsey S,Abbas ZG. The step by step program for reducing diabetic foot problems:a model for the developing world[J].Curr Diab Rep,2007;7:425~428

[4] Singh N.Armstrong DG,Lipsky BA. Preventing foot ulcers in patients with diabetes[J].JAMA,2005;293:217-228

[5] Sumpio BE.Lee T,Blume PA. Vascular evaluation and arterial reconstruction of the diabetic foot. Clin Podiatr Med Surg,2003;20:689~708

[6] Adam DJ.Beard JD,Cleveland T,et al. BASIL trial participants. Bypass versus angioplasty in severe ischemia of the leg(BASIL):mulsticentre,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Lancet,2005;366:1925~1934

[7] 滕皋军,秦永林.重视介入手段在糖尿病足综合治疗中的作用.介入放射学杂志,2008;17:305~307

[8] Carnevale FC,De Blas M,Merino S,et al. Percutaneous endovascular trcatment of chronic iliac artery occlusion. Cardiovasc Intervent Radiol,2004;27(5) :447~452

术后临床观察 篇11

【摘要】目的:观察自拟止痛如神外洗方在痔疮术后康复应用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0例痔疮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所有患者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止血清洁消炎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自拟的止痛如神外洗方进行熏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切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复发率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82.5%和95%(P<0.05);观察组的切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复发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短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自拟止痛如神外洗方在痔疮术后康复的临床应用疗效显著,可显著减少患者术后的复发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痔疮;术后康复;山痛如神外洗方

【中图分类号】R244.9【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6)21-0067-02

Clinical Efficacy of Self-mad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reatment of Hemorrhoids after Operation

LIANG TianjiaoDUAN WenzhiDENG Mingjun

Chen Xinghai Hospital of Zhongshan, Zhongshan 5284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u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self-made Zhitong rushen decoction in treament of hemorrhoids after operation. Methodsselected 80 patients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40 cases in each group.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conventional nursing whil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conventional nursing and self-mad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Clinical efficacy, healing of incision, length of stay,recurrenuce rate and complication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wo groups.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clinical treatment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was 82.5% and 95% (P<0.05).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e clinical efficacy,healing of incision, length of stay,recurrence rate , recurrence rate and complications were better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 (P<0.05).Conclusion Self-made Zhitong rushen decoction is remarkable effect in the treatment of hemorrhoids after operation.

Keywords:Hemorrhoids;Postoperative Recovery;Self-made Zhitong rushen Decoction

痔(俗称痔疮)是肛肠科最常见的一种疾病,占所有肛肠疾病的80%以上,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上升,45~65岁是痔疮发病的高峰,在我国,痔是最常见的肛肠疾病,素有“十男九痔”、“十女十痔”的说法[1]。临床根据部位不同分为内痔、外痔和混合痔,临床常表现以便血、脱垂和疼痛为主[2]。手术治疗临床疗效显著,但术后易并发伤口感染、疼痛等并发症,影响患者术后康复。笔者以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收治的80例痔疮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自拟中药方剂对痔疮术后康复的临床疗效。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中山市陈星海医院药剂科在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期间收治的80例痔疮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确诊为痔疮,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所有患者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中,男26例,女14例;年龄(21~83)岁,平均年龄(53.2±8.4)岁;病程1~19年,平均病程(9.6±2.8)年;外痔18例,内痔13例,混合痔9例。观察组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19~83)岁,平均年龄(52.9±8.6)岁;病程2~20年,平均病程(9.8±3.1)年;外痔19例,内痔14例,混合痔7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痔疮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选患者均自愿作为受试对象,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方案获得中山市陈星海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并全程跟踪。

脾切除术后发热的临床观察和护理 篇12

1 脾切除术后发热的临床观察

术后临床观察的关键在于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 来区分发热的原因, 以便采取相应的治疗和护理措施, 使患者早日康复。

1.1 术后发热

一般患者行脾切除术后, 尤其是外伤脾破裂切除后, 患者可出现3~5d的发热, 体温多波动在37.5~38.5℃, 一般无明显自觉和其他症状, 外周血象中白细胞总数可正常或升高, 中性粒细胞不超过0.8。这类发热不经过任何处理, 可自行恢复正常。

1.2 感染性发热

脾切除术后, 患者可因细菌感染而发热, 临床较为常见。此时, 患者体温升高, 一般在38.0~40.0℃波动, 外周血象中白细胞总数升高。同时, 可损害肝细胞, 出现肝功能障碍的表现, 如黄疸、腹水、肝昏迷等。

1.3 肺部感染引起的发热

脾切除术后, 由于患者的机体免疫能力下降, 手术后引起的创伤以及切口疼痛等原因, 可使呼吸运动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此时减少了患者的有效呼吸, 排痰不畅, 易因为出现坠积性肺炎而引起发热。这时, 患者的体温波动不一, 有的可达到40.0℃, 同时伴有白细胞总数的升高。

1.4 膈下感染引起的发热

由于脾切除术后患者需要卧床时间较长, 脾区平卧位时位置偏低, 脾窝内形成较大的腔隙, 导致体液积聚, 这有利于细菌的生长和繁殖, 造成膈下感染形成脓肿而引起发热。

1.5 吸收热

因脾窝组织血吸收和创口组织分解产物刺激, 胰尾损伤后胰液外渗, 使附近组织消化、出现静脉炎和静脉血栓形成, 都可以出现吸收热。发热一般在拆线后出现, 体温在38.0℃以上, 白细胞总数升高, 中性粒细胞增多。

1.6 不明原因发热

患者术后体温多在38.0~38.5℃, 甚或超过39.0℃, 持续时间在2~4周或更长, 应用抗菌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即使经过全面而详细的检查, 确有少数患者查不出真正原因, 经过一段时间后体温可恢复正常, 亦可能由脾窝血肿感染引起[1]。

2 脾切除术后发热的临床护理

脾切除术后, 应密切观察病情, 做好发热的预防性护理工作。如出现发热, 应根据原因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 同时应做好口腔护理和心理护理。

2.1 发热的预防性护理

护理人员在术后24h内应密切观察腹腔引流情况, 并保持通畅。如果引流不畅, 可用手挤压引流管, 必要时用负压引流, 可防止发热以及感染的发生。

患者出现发热时, 应首先给予物理降温。可将冰袋置于患者前额、头顶部和颈部两侧、腋窝、腹股沟等体表大血管流经处, 最长时间不超过30min, 休息60min后再使用。注意观察局部皮肤变化, 每10min查看一次皮肤颜色, 及时更换和添加冰块, 避免冻伤的发生。还可以同时应用25%~35%乙醇或32~34℃温水擦浴的全身冷疗法, 对于腋窝、肘窝、手心以及腹股沟、腘窝处应稍用力并延长停留时间, 促进散热, 全过程控制在20min以内。擦浴过程中, 应观察患者有无寒战、面色苍白、脉搏、血压、呼吸异常等, 一旦出现, 应立即停止擦浴, 通知医师给予相应处理。物理降温还可以应用消炎痛栓塞肛, 0.5~1枚, 降温后每30min测量1次体温。

2.2 糖皮质激素的应用

在物理降温效果不佳的情况下, 同时排除感染的存在, 可遵医嘱在使用抗菌药物的基础上, 加用适量的糖皮质激素, 如将氢化可的松50~100mg加入5%葡萄糖溶液中静脉滴注, 但其用量不宜太大, 使用时间不宜太长。一般术后行3~5d的激素辅助治疗, 可减轻发热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2.3 肺部感染引起发热的护理

术后1~2d内协助患者翻身、拍背, 并鼓励其做深呼吸和有效咳嗽, 1次/1~2h。教会患者用自己的手掌轻压伤口后再咳嗽, 以减轻伤口疼痛。对痰液黏稠不易咳出者, 遵医嘱给予庆大霉素8万U、地塞米松5mg、糜蛋白酶4000U和0.9%NaCl溶液10mL的混合溶液行射流雾化吸入, 2~3次/d, 以稀释痰液并排出体外。同时遵医嘱应用抗菌药物, 加强营养支持, 适当输入新鲜血浆和人血白蛋白等, 以增强机体免疫能力, 达到预防伤口和肺部感染发生的目的。

2.4 口腔护理

因脾切除术后留置吸管, 患者禁食时间较长, 加之发热减少了唾液的分泌量, pH值常<7, 这样的环境条件有利于细菌的生长和繁殖, 易造成口腔溃疡, 甚或延长发热时间, 影响到术后恢复。因此, 术后发热患者除采取上述降温措施以外, 还需做好口腔护理, 以保持口腔清洁, 预防口腔溃疡以及口腔感染的发生。如形成溃疡, 可用冰硼散涂于患处。

3 心理护理

由于患者的病情较重, 医师考虑到治疗的需要的行脾切除术, 此时患者会出现紧张、焦虑、睡眠障碍甚至恐惧等心理反应, 加之患者缺乏对相应原发疾病知识的了解, 术后会出现发热等并发症, 必然使患者遭受精神打击, 担心自己的病情会危及自己的生命。如果患者不能很好地调整自己的心态, 将直接影响疾病的治疗和护理效果。因此, 护理人员应针对患者出现的个体化心理变化及其特点, 根据患者的文化水平的不同, 认真细致地向患者讲解原发疾病知识及其患者的病情, 讲解进行手术治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让患者了解手术过程中的痛苦体验;为患者提供情绪上的支持, 给予鼓励和安慰, 介绍典型成功手术案例, 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 耐心解释患者的疑问, 使其信任医护人员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消除心理障碍, 并勇敢地接受手术治疗, 主动配合其他治疗和护理措施, 顺利渡过发热期, 这是促进患者康复的关键。

总之, 做好脾切除术后患者病情的临床观察, 配合医师做好治疗工作, 采取最佳的临床护理措施, 是预防发热及其并发症的一个重要环节之一。同时, 积极做好心理护理, 遵医嘱及时应用抗菌药物, 加强营养以增强机体免疫力, 对于减轻发热程度、缩短发热时间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脾切除术,发热,护理

参考文献

上一篇:滨水植物景观下一篇:宽严相济刑事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