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项目临床观察

2024-07-23

多项目临床观察(精选10篇)

多项目临床观察 篇1

盐酸二甲双胍作为有效和耐受好的降糖药被广泛使用有40多年的历史, 是目前2型糖尿病治疗的一线治疗药物, 至今已经过了半个世纪的洗礼和考验, 其主要通过减少肝脏葡萄糖的输出, 促进外周葡萄糖的利用, 降低脂肪和葡萄糖的氧化和减少小肠对葡萄糖的吸收及激活AMPK信号转导系统而发挥多方面的代谢调节作用, 我们应用二甲双胍治疗初诊型糖尿病病人, 服药24周, 评价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的降血糖作用和安全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6年8月至2009年4月在我院门诊的糖尿病人。按照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及分析标准确诊T2DM96例, 首次诊断未服过任何糖尿病治疗药物, 年龄在28~60岁, 平均年龄 (40±3.5) 岁, 体重指数 (BMI) 24~37.6, 空腹血糖 (FBG) 7.6~10mmol/L和/或餐后2h (2hPBG) 血糖在11.1~16.2mmol/L之间, 无严重心、肝、胃、肠道疾病。

1.2 方法

用药前仔细询问病史及体重, 研究期间4周随访1次, 测量血压、脉搏、身高、体重、FBG、2hBG、肝功能, 肾功能及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 用药前及用药后24周末测空腹及早餐后2h (100g馒头餐) 血浆葡萄糖, 血清胰岛素水平、计算HOMA-IR (FBG×FINS/22.5) , 胰岛β细胞功能 (20×Fins/FBG-3.5) , 胆固醇 (TC) , 甘油三酯 (TG) 血尿常项及心电图, 糖化血红蛋白、尿微量白蛋白。常规服用二甲双胍500mg, 每日3次, 饭后服用, 疗程24周。

1.3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作配对t检验, 分类资料作χ2检验, 用SPSS 10软件完成。

2 结果

(1) 观察期间96例共有8例退出, 脱落率8.3%, 脱落原因, 2例失访, 2例因FBG>10mmol/L, 持续2周退出实验, 4例不良反应, 共88例计入统计。

(2) 用药前后血糖, 糖化血红蛋白及胰岛素水平的变化, 用药后从第12周时, 在所有治疗组都观察到HbAIC平均水平均显著下降 (P<0.01) , 在第20周前, HbAIC平均水平持续, 然后维持在该水平直到观察结束, 在从基线到终点HbAIC平均水平下降值方面均有显著的临床意义, FBG平均下降28%, 2hBG平均下降25%, HbAIC降低1.61%。HOMA-IR降低约48%, β细胞功能改善约51% (见表1) 。

(3) 用药前后血脂及体重, 血压的变化, 用药前后胆固醇, 甘油三酯均较前下降。分别为16%、3.6%, 收缩压 (SBP) /舒张压 (DBP) 平均下降4~6mmHg体重平均下降3~5kg, 与用药前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P<0.05) 。

(4) 不良反应, 96例T2DM共有26例出现不同程度的胃肠道症状,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7%, 1例因用二甲双胍4周出现乏力、食欲下降、恶心、ALT上升至106U/L, AST 54U/L, 停药2周后症状消失, 肝酶指标恢复正常, 退出实验, 1例食欲下降, 恶心, ALT上升至64U/L, AST46U/L继续观察治疗, 2周后肝功能恢复正常, 继续试验, 2例因在治疗期间, 不能进行饮食管理FBG>10mmol/L, 持续2周, 退出实验, 3例因胃肠道反应较重主动退出实验, 所有病例中, 均未出现低血糖反应。

3 讨论

二甲双胍是临床上常用的口服降血糖药物, 尽管新的口服降血糖药物最近被用作起始治疗并与二甲双胍联合来预防和治疗2型糖尿病, 但是二甲双胍仍然或将继续是2型糖尿病患者起始的治疗选择, 二甲双胍是肝脏选择性胰岛素增敏剂, 它的有益作用包括减重, 减少脂肪以及调节内皮细胞功能, 改善胰岛素抵抗, 临床试验资料表明, 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 单用二甲双胍能使空腹血糖降低50~70mg/dL (3~4mmol/L) , 糖化血红蛋白 (HbAIC) 降低1.5%~2%。在临床中, 二甲双胍和促泌剂不同, 二甲双胍并不增加血浆胰岛素浓度, 在糖毒性减轻后, 它对胰岛β细胞的胰岛素分泌功能具有间接的作用, 在非糖尿病患者中, 应用二甲双胍即便较大剂量也不会引起低血糖, 和苯乙双胍不同, 二甲双胍对胃肠道葡萄糖的吸收几乎无影响作用。

在本组病例中, FBG (mmol/L) , 治疗前为 (8.2±1.7) , 治疗后为5.8±2.4 (P<0.01) , 2hBG (mmol/L) , 治疗前 (14.12±2.6) , 治疗后8.9±2.7 (P<0.01) , GhAIc (%) 治疗前7.31±1.4, 治疗后5.8±1.36 (P<0.01) 在降低血糖同时, FINS也有所下降 (P<0.01) , HOMI-IR, β细胞功能改善具有显著临床意义, 临床资料证实, 二甲双胍的主要的调节作用发生于肝脏, 降低肝糖输出, 而在外周组织如肌肉、脂肪中, 它增加葡萄糖的摄取, 研究资料显示, 它通过抑制葡萄糖异生而降低空腹时肝糖生成, 二甲双胍的作用机理包括胰岛素受体和胰岛素受体底物—2磷酸化;抑制糖异生通路的限速酶如磷酸烯醇式丙酮酸激酶, 果糖-1.6一二磷酸酶, 葡萄糖-6-磷酸酶, 激活丙酮酸激酶等。研究资料还显示, 二甲双胍通过抑制线粒体呼吸链而降低糖异生过程所需的能量, 同时二甲双胍可增加外周组织如肌肉细胞中胰岛素介导的葡萄糖摄取。

二甲双胍治疗能恢复参与细胞内胰岛素信号级联转导的酶活力, 外周组织对葡萄糖利用的改善可能通过增加肌细胞对胰岛素的摄取, 增加胰岛素受体络氨酸激酶活性以及提高葡萄糖转运与一4的转位和转位活性, 尽管二甲双胍评细的细胞作用机理尚待研究, 但是外周组织葡萄糖摄取的增加与通过细胞膜转运的葡萄糖增加相一致, 最近的基础研究显示, 二甲双胍通过剂激AMP激酶可能是二甲双胍作用的激活子。在最新的一项研究显示, 噻唑烷二酮和二甲双胍均可激活AMP酶, 提示AMP激酶的激活可能是增加胰岛素敏感性的一种非持异性的结果。

二甲双胍最确切的作用是其对体重的效果, 在本组的观察病例中, 治疗前 (78.6±13.4) kg, 治疗后 (70.23±9.45) , (P<0.05) 临床上有显著意义, 在部分研究的资料显示, 与服用磺脲类药物、噻唑烷二酮类以及皮下注射胰岛素所致的体重增加相比, 应用二甲双胍的患者具有减轻稳定体重的作用。

在脂代谢的临床观察中, 胆固醇治疗前为 (5.96±2.14) mmol/L治疗后 (5.0 1±1.6 3) mmol/L (P<0.0 1) 甘油三酯治疗前 (2.25±0.72) mmol/L治疗后 (1.63±0.42) mmol/L (P<0.05) 。亦有显著的临床意义, 提示二甲双脂对血脂谱有益, 在几项临床研究显示, 二甲双胍可以降低总胆固醇, 低变度脂蛋白 (LDL) , 胆固醇及甘油三酯, 同时临床资料提示, 二甲双胍具有增加血浆高度脂蛋白 (HDL) 浓度的作用。

在本组的观察病例中, 治疗前SBP (mmHg) (142.1±8.7) 治疗后 (130±6.9) (P<0.05) DBP (mmHg) 治疗前 (78.6±8.4) , 治疗后 (72±7.8) (P<0.05) , 提示二甲双胍治疗可以降低舒张压和收缩压, 是否降低血压与二甲双胍使体重减轻相关, 然而在一些病例中也观察到体重虽无显著变化, 但血压确是明显降低的, 研究资料表明二甲双胍了以改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 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 增加纤溶系统的活性以及减少血小板聚积和纤溶酶原激活抑制剂-1 (PAI-1) 活性这些积极效果很可能是血管功能改善的原因。

在二甲双胍治疗过程中, 有3例因胃肠道反应退出观察站首位, 未有观察到乳酸酸中毒的病例, 临床资料显示, 二甲双胍很少或几乎不引起血浆乳酸盐水平增高, 此外, 在没有应用二甲双胍治疗的糖尿病患者中, 其乳酸酸中毒的发病率目前尚不清楚, 2甲双胍所致的乳酸酸中毒德总体发病率估计是1人/30, 000患者/年。MALA研究资料显示, 除非老年患者以及肾功能不全的患者 (Cr>3.0mg/dL) 一般情况下应用二甲双胍是安全的, 幸运的是, 当二甲双胍与饭同服和逐渐调节剂量时, 一般而言, 因胃肠道症状而迫使二甲双胍治疗中止的患者<5%, 本组病例, 胃肠道症状而中止治疗占3.1%。基本吻合, 同时为具有其它较明显的不良反应。

摘要:目的观察二甲双胍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 改善胰岛素抵抗及恢复胰岛β细胞功能的有效性, 安全性及不良反应, 并对用药前后多个项目进行临床观察。方法按照WHO糖尿病诊断及分型标准 (1999) 诊断的2型糖尿病, 并确定是首次诊断, 未服用过任何糖尿病的治疗药物, 符合条件的病例96例, 常规口服二甲双胍500mg, 每日3次, 疗程24周。结果96例共有8例退出, 治疗前后平均血糖下降26.7%。糖化血红蛋白下降1.6%, HOMA-IR值降低约48%, β细胞功能恢复51%。结论二甲双胍能明显降低血糖水平。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 改善血脂代谢, 改善肝脏等多方面因素, 不良反应较少。

关键词:二甲双胍,初诊2型糖尿病,多项目临床观察

参考文献

[1]糖尿病之友 (医生版增刊) .2007, (1) :18.

[2]张匕一.内科学[M].第7版.778~779.

多项目临床观察 篇2

【关键词】盐酸多奈哌齐 老年痴呆 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285-02

随着我国步入人口老龄化阶段,近年来,我国老年痴呆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影响我国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质质量,并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的负担。老年痴呆症临床,又称阿尔茨海默病,该病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具有致死性。老年痴呆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记忆及认知功能下降,并且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也逐渐降低,并且还会伴发各种行为障碍及神经精神症状。阿尔茨海默病是老年人健康产生威胁的“四大杀手”之一,患上该病的患者平均生存期大概为5.9年。目前临床使用的治疗老年痴呆症药物多为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盐酸多奈哌齐是1997年第二个获美国 FDA 批准治疗老年痴呆症的可逆性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 是比较安全有效的药物, 对改善认知功能和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有一定疗效。本文选取老年痴呆患者100例,给予其中50例患者盐酸多奈哌齐治疗后进行临床观察,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纳入研究的病例100例符合CCMD-3诊断标准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50例。男83例,女17例,年龄为60-92岁,平均年龄为(83.53±10.16)岁。病程2-15年,平均病程( 5.13±2.77)年。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文化程度等方面无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咇拉西坦片(中诺药业,生产批号:20100921), 每次1.2mg, 每日服用3次。试验组患者给予盐酸多奈哌齐(卫材中国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批号:111214A),每次 5mg,1次/日,临睡前口服。治疗过程中停服一切脑功能改善药和血管扩张药。一个月为一个疗程,至少要连续治疗三个疗程,完成三个疗程治疗后才能对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评价。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的ADL(日常生活括动能力量表)及MMSE(智能精神状态检査量表)评分进行检测。

1.3疗效判定方法

MMSE治疗前后分值变化率为判断疗效标准,分值变化率为(治疗末值-治疗前分值/治疗前分值)×100% ①显效:≥20%;②有效:12%~19%;③无效:<12%。

1.4统计学方法

检测数据用( X±s)表示,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ADL及MMSE评分

两组治疗前后的ADL评分。试验组:治疗前27.8±5.6,第一个疗程26.8±5.3,第二个疗程25.5±5.7,第三个疗程24.7±4.8。对照组组:治疗前26.7±5.8,第一个疗程26.8±5.9,第二个疗程25.9±6.1,第三个疗程26.1±6.4。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的ADL评分,无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ADL评分,有显著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ADL评分无显著差异,治疗组治疗前后有显著差异。

两组治疗前后的MMSE评分。试验组:治疗前7.8±2.3,第一个疗程8.3±3.4,第二个疗程10.8±3.8,第三个疗程14±2.8。对照组组:治疗前7.7±1.8,第一个疗程7.8±1.9,第二个疗程8.0±2.0,第三个疗程7.9±2.1。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的MMSE评分,无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MMSE评分,有显著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MMSE评分无显著差异,治疗组治疗前后MMSE有显著差异。

2.2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对比两组临床疗效。试验组(n=50),显著22,有效21,无效7,总有效率86%。对照组(n=50),显著15,有效11,无效24,总有效率52%。对比两组的总有效率,试验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将所有研究对象的血尿,肝肾功能等在治疗前后都进行检查,结果表明都正常,在治疗前后将患者的心、脑电图进行比较发现变化不明。 该项研究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有:对照组:胸闷8例,恶心1例,呕吐1例,不良反应率20%。试验组:胸闷2例,恶心1例,呕吐1例,不良反应率8%。由于症状均较为轻微,采用休息等对症处理后均恢复正常。

3.討论与总结

目前认为,胆碱能系统是正常人记忆功能中最重要的神经递质系统。AD患者脑内胆碱能神经元受损。目前被认可的理论是AD的认知症状是胆碱能神经递质缺乏导致。盐多奈哌齐通过可逆性抑制中枢神经元内乙酰胆碱水解,使患者体内的乙酰胆碱含量充足,增强乙酰胆碱的生理作用,增加更多的乙酰胆碱参与神经传递突触,是一种治疗AD患者的有效药物。

本研究采用盐酸多奈哌齐治疗的试验组患者临床疗效(86%)高于对照组(52%),对照组治疗前后ADL评分无显著差异,治疗组治疗前后有显著差异。对照组治疗前后MMSE评分无显著差异,治疗组治疗前后MMSE有显著差异。

治疗后ADL和MMSE等认知功能评分得到明显改善,治疗组不良反应比对照组不良反应低,患者的认知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有效提高,说明盐酸多奈哌齐治疗老年痴呆的效果显著,值得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徐敏, 方琪, 董万利.盐酸多奈哌齐治疗轻中度阿尔茨海病的临床评估[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08,6(4):38.

[2]胡锦芳, 熊玉卿.多奈哌齐抗阿尔茨海默病的药理及临床研究进展[J].药品评价,2008,5(5):233.

[3]侯倩. 阿尔茨海默病的诊治进展[J].山东医药,2008,48(23):112.

多系统萎缩临床观察1例 篇3

1 病例资料

患者,男,61岁。“间断晕厥4年,四肢无力2年,加重伴行走不稳4个月”为主诉于2010年9月4日入院。自诉4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小便时晕厥,摔倒在地,约几秒钟清醒,醒后对摔倒过程不能回忆,但回答问题正常。大约每年发作1~2次,此后发作时测血压偏低,90/60mmHg。2年前出现左下肢发凉,沉重感,行走时左足跟拖地,后渐感右下肢双上肢无力,但仍可行走,并感活动时双手不自主颤抖,双手指不能伸直,做脑CT未发现异常,测血钾4.13mmol/L,未做治疗,其间晕厥次数增加。4个月前四肢无力加重,行走时踩棉花感,晕厥次数每日1~2次,自觉全身发凉,不出汗,近10余天饮水呛咳,声低,言语欠清晰流利,在当地服用中药治疗,效果不佳。近两年有性功能障碍。入院查体体温36.4℃,脉搏72次/分,呼吸19次/分,血压120/65mmHg,神志清,精神差,扶入病房。双肺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律齐,心音正常,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神经系统检查:言语欠清晰流利,能完成简单指令性动作。软腭上抬稍差,咽反射迟钝,饮水呛咳,声调低,有鼻音,双手第一掌骨肌肉萎缩,四肢肌力4级,双下肢肌张力稍低,双手可见不自主颤抖,双侧指鼻试验、跟膝胫试验、轮替试验阳性。病理征阳性。额头出汗,身体及双下肢无泌汗。入院后测三位血压相差40/20mmHg,做脑MRI示:小脑萎缩。结合患者植物神经系统症状:排尿时晕厥,血压低,性功能障碍,泌汗异常,及运动功能障碍,共济失调,肌肉萎缩,诊断为多系统萎缩。

2 讨论

多项目临床观察 篇4

【关键词】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中医药;针刺

【中图分类号】R711.75【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4)22-0060-01

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长期无排卵与血清睾酮分泌增多,由于自身分泌状态的变化多伴随不孕不育的相关症状[1]。流行病学相关研究表示该疾病在育龄妇女中发病率约为8%左右,其中不孕患者占50%以上,不但会降低患者的身心情况,还会进一步影响到家庭和谐程度。为探寻有效的临床治疗方式,本次研究对42例多囊卵巢性不孕症患者开展了中医药治疗,并以常规西药治疗患者进行对照研究,现将实验结果报道如下。

【摘要】目的: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患者采用中医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多囊卵巢性不孕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2例。观察组患者给予中医药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西药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患者给予中医药治疗可显著改善内分泌失调状况,提高受孕率。

【关键词】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中医药;针刺

【中图分类号】R711.75【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4)22-0060-01

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长期无排卵与血清睾酮分泌增多,由于自身分泌状态的变化多伴随不孕不育的相关症状[1]。流行病学相关研究表示该疾病在育龄妇女中发病率约为8%左右,其中不孕患者占50%以上,不但会降低患者的身心情况,还会进一步影响到家庭和谐程度。为探寻有效的临床治疗方式,本次研究对42例多囊卵巢性不孕症患者开展了中医药治疗,并以常规西药治疗患者进行对照研究,现将实验结果报道如下。

【摘要】目的: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患者采用中医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多囊卵巢性不孕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2例。观察组患者给予中医药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西药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患者给予中医药治疗可显著改善内分泌失调状况,提高受孕率。

【关键词】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中医药;针刺

【中图分类号】R711.75【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4)22-0060-01

多项目临床观察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3年8月—2014年3月期间收治的84例PCOS患者为研究对象, 年龄19~35岁, 平均 (27±2.5) 岁, 病程1~8年。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 每组42例。实验组中原发性闭经2例, 继发性闭经5例, 月经稀发或量少14例, 不孕13例, 肥胖8例;对照组中原发性闭经2例, 继发性闭经6例, 月经稀发或量少12例, 不孕15例, 肥胖7例。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程、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于每月月经第1天起饭后口服醋酸环丙孕酮片 (25mg/次) 、醋酸环丙孕酮 (2mg/次) 、炔雌醇 (0.35mg/次) , 早晚各1次, 共治疗12周。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针灸治疗。取穴:肝俞、阴陵泉、天枢、关元、中极、带脉、脾俞、肾俞、膈俞、足三里、丰隆、三阴交、卵巢等。操作方法:阴陵泉、天枢、关元、中极、带脉、脾俞、肾俞、膈俞、肝俞、丰隆行平补平泻刺法, 其余行针刺行补法。每个穴位留针时间随针灸时间而定, 一般治疗1h左右, 1天1次。于每月月经开始时治疗, 3周为1个疗程, 连续治疗4个疗程。

1.3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无效:治疗前后症状、体征无变化或恶化;有效:月经周期、经量、经期恢复正常, 维持低于3个月;B超示卵巢比治疗前缩小;痊愈:月经周期、经量、经期恢复正常, 维持3个月以上;B超检查及血清性激素水平恢复至正常范围。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0.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率 (%) 表示, 进行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12周后, 实验组患者痊愈12例 (28.6%) , 对照组痊愈4例 (9.5%)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实验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3.3%,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2.4% (P<0.05)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如表1所示。

[n (%) ]

注:与对照组相比, *P<0.05。

3 讨论

多囊卵巢综合征 (PCOS) 是困扰女性的常见疾病, 其病机较为复杂。近年研究表明, 其发病主要受下丘脑-垂体对卵巢激素分泌情况的影响[4]。西医临床主要采用激素治疗该病, 克罗米芬联合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为首选用药, 其既可促进卵巢分泌雌激素, 又能提高排卵率, 但患者对激素治疗依赖性很强, 复发率较高[5]。多囊卵巢综合征与中医中“症瘕”“不孕”“闭经”的症状相似, 中医理论认为其病机为脾肾阳虚、冲任不固和肝气郁结等。多数医家认为该病主要由肾虚引起, 其发病的主要环节为肾-天癸-冲任-胞宫功能失调[6]。肾为先天之本, 气血生发之元, 主生长发育和生殖。肾藏精, 肾精充足则天癸泌至, 注于冲任则冲任通盛, 使得生殖功能开始成熟, 男子精液溢泻, 女子月经调畅, 阴阳和合, 两精交媾, 胎孕乃成。由此可见, 肾与冲任二脉之经气相通, 冲为血海, 任主胞胎, 当肾中精气旺盛, 天癸熟, 则任脉通, 太冲脉盛, 此时月经初潮, 具有孕产之能;若男女生殖之精相搏, 交合而成形, 发育于胞宫中, 即可孕育成胎儿[7]。生殖能力的旺盛与否与肾及冲任二脉关系密切。

本研究选取膈俞、肝俞、肾俞、脾俞、三里穴、三阴交、阴陵泉、天枢、关元、中极、卵巢穴等穴位进行针灸理疗。其中膈俞为穴之血会, 具有调节气血的作用, 与肝俞配伍可调理气机, 行气、活血、通络;肾俞、脾俞二穴与胃经之足三里穴合用可通常脾胃经气, 改善气血运化输布功能;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 可疏通肝、脾、肾三经经气;阴陵泉具有健脾化湿、行水利尿的功效;天枢可调理胃肠、行气活血通便;任脉要穴关元穴可培元固本、补精益血, 激发和强健各脏腑功能, 提高机体免疫力;中极可通调冲任气血;卵巢穴可温补下元真气, 调和肝脾肾三脏, 诸穴配伍具有调经、促排卵的功效。

本研究结果表明, 治疗12周后, 实验组患者痊愈12例 (28.6%) , 对照组痊愈4例 (9.5%)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实验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3.3%,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2.4% (P<0.05)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究其原因, 针灸理疗对患者体内性激素有双向调节作用, 通过兴奋下丘脑-垂体系统使性腺激素分泌增加, 促使黄体生成激素/促卵泡激素比值恢复正常, 从而激发卵泡破裂而排卵, 改善内分泌失调, 促进机体正常运行。

综上所述, 采用针刺理疗治疗PCOS疗效优于常规治疗, 能有效改善患者月经周期、经量, 提高受孕率, 且其相对于西医副作用较小, 成本低廉, 患者易于接受。同时, 针灸治疗不会干扰体内激素分泌, 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第7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315-318.

[2]郑慧敏, 吕古月, 王晔静, 等.针灸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研究进展[J].上海针灸杂志, 2013, 12 (9) :786-789.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59-62.

[4]黄敏, 赖红, 吕凤冰, 等.中西按灸疗法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J].按摩与导引, 2007, 23 (1) :5-6.

[5]吴英姿.中西医结合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研究近况[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3, 11 (11) :155-156.

[6]盛鹏杰, 吴娈灵, 陈小张, 等.针灸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临床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 2010, 32 (2) :65-66.

多项目临床观察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选择2008年6月至2008年12月间在汕头市龙湖人民医院儿科确诊的支气管哮喘患儿,符合以下条件者:(1)年龄:满1周岁到满6周岁的儿童;(2)诊断及分级依据2003“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支气管哮喘的定义、诊断、治疗及教育和管理方案)”[3];(3)所有患者用药前均经肺功能测定、血尿常规、心脏及肝肾功能检查,排除心、肝、肾和肺部其他疾病;(4)能严格遵照医嘱执行并能坚持随访6个月以上者;(5)对所有入选患儿的监护人进行知情说明,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 分组

入选患儿依据监护人意愿进行分组:同意加入临床观察并接受匹多莫德口服治疗者为治疗组,共70例;同意加入临床观察但拒绝接受匹多莫德口服治疗者为对照组,共50例。两组的年龄、性别构成、病情分级、病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2 治疗方法

两组患儿均于支气管哮喘缓解期进入试验。在依据GINA(2006)方案[4]予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予匹多莫德口服,400mg/次,qd×60d。对照组只按常规方法治疗。

1.2.3 观察指标

在整个治疗期间受试者每天均观察并记录日、夜间症状、是否需要缓解药物、活动是否受限、病情是否加重及PEF值测定,并记录治疗过程中发生的不良事件。医师在治疗的第2、3、4、6、10、14、18、22、25周进行随访,随访时进行临床评估,直至试验结束。试验结束时复查各项临床和实验室指标,并由医师依据疗效判断标准进行哮喘控制水平评估。

1.2.4 疗效判断标准

依据GINA(2006)方案[4]中哮喘控制水平分级标准分为控制、部分控制及未控制3个等级,病情评定为控制及部分控制属有效,病情评定为未控制属无效。

1.2.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

治疗组总有效率91.5%,对照组总有效率75.8%,两组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45,P<0.05),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见表1。

χ2=5.45,P<0.05

2.2 安全性评价

在6个月的临床观察中,治疗组共有5位患儿(5/70,7.14%)出现临床不适:1例初服时曾出现轻微头晕,未特殊处理,2d后症状消失;2例大便次数增多,3~5次/d,为糊状不消化便,无伴黏液脓血,予益生菌治疗,2~3d后大便转为正常;2例出现散在轻微充血性皮疹,予对症治疗2~3d后皮疹消褪,未再出现。

3 讨论

支气管哮喘是气道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治疗中常因急性呼吸道感染而诱发或加重。学龄前儿童的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具有黏膜保护作用的Ig G和Ig A均较低,细胞免疫正处于成熟过程中,致使儿童处于生理性免疫功能低下状态,很易发生细菌或病毒感染,极易发生呼吸道感染,且易反复感染。近年来,人们越来越重视呼吸道感染与哮喘的关系,有研究证实:伴发反复上呼吸道感染的哮喘病例在哮喘的严重程度,急诊及住院的次数,肺功能下降,所需要的激素及支气管扩张剂等方面都比不伴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哮喘病例更加难以控制[5]。故此,反复呼吸道感染是儿童哮喘发作的一个主要诱因,可使感染使哮喘病情反复迁延及复杂化,因而使用免疫调节剂能减少呼吸道感染机会,对儿童支气管哮喘的防治有重要作用。

匹多莫德是一种人工合成的高纯度二肽类免疫刺激调节剂,主要成分是吡酮莫特,国外1993年应用于临床,国内近年才有临床应用报道。该药是目前惟一一种具有口服活性的免疫促进剂,虽然本身不具有抗感染活性,但通过对机体免疫功能的促进可发挥显著的抗多种病原体感染的作用。匹多莫德可作用于免疫反应的不同阶段:在快反应期它可刺激非特异性自身免疫,增强自然杀伤细胞的细胞毒作用,增强多形性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的趋化作用、吞噬作用和杀伤作用;在免疫反应中期它可调节细胞免疫,促进白细胞介素2和干扰素γ的产生,促进有丝分裂原引起淋巴细胞增殖,使免疫功能低下时降低的辅助性T细胞(CD4+)与抑制性T细胞(CD8+)的比值升高或恢复正常;在慢反应期调节体液免疫,刺激B淋巴细胞增殖和抗体产生[6,7,8,9]。通过这些免疫功能调节机制发挥其抗细菌和病毒的效果,预防和降低感染的复发,从而减轻儿童支气管哮喘发作程度,降低哮喘发作频率,最终使哮喘得到理想控制。

本文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91.5%,对照组总有效率75.8%,两组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45,P<0.05),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在临床观察中未发现较严重的不良反应,安全性评价良好。

综上所述,匹多莫德可以通过增强儿童机体免疫力,减少呼吸道感染的反复发生,从而减少儿童支气管哮喘的发作,减轻哮喘发作的严重程度,使哮喘的控制达到较理想的水平,故匹多莫德可以作为综合防治儿童支气管哮喘的有效手段之一。

摘要:目的评价匹多莫德防治儿童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符合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标准的患儿列入临床观察范围,依照家长的意愿分为两组,治疗组70例,对照组50例,均遵照GINA方案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予匹多莫德口服,400mg/次,qd×60d。期间两组均每日观察并记录日、夜间症状、是否需要缓解药物、活动是否受限、病情是否加重及PEF值。观察满6个月时进行哮喘控制水平评定,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病情评定达到控制30例,部分控制34例,未控制6例,总有效率91.5%;对照组病情评定达到控制18例,部分控制20例,未控制12例,总有效率75.8%。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运用匹多莫德防治儿童支气管哮喘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哮喘,匹多莫德,儿童

参考文献

[1]全国儿科哮喘协作组.儿童哮喘诊断治疗常规[J].中华儿科杂志,1998,36(12):747.

[2]陈育智,马煜,康小会,等.2000年与1990年儿童支气管哮喘患病率的调查比较[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4,27(2):112-116.

[3]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支气管哮喘的定义、诊断、治疗及教育和管理方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3,26(3):132-138.

[4]洪建国.2006年版全球哮喘防治创议[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7,22(16):1278-1280.

[5]De Moraes Lui C,Oliveira LC,Diogo CL,et a1.Immunoglobulin G subclass concentrations and infection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with severe asthma[J].Pediatr Allergy Immnol,2002,13(3):195-202.

[6]Llim T,Boambelli G,Pattarino PI,et a1.NK Cell cytotoxis avtivity induced by a synthetic immunostimulant(Pidotimod):an in vitro study[J].J Chemother,1991,3(3):157-161.

[7]Capsoni F,Miinouzio F,Ongaria M,et a1.In vitro and a vivo enhancementof neutrophil function by PGT/1 A new immunostimulating Peptid[J].J Chemother,1991,3(3):147-149.

[8]Pugliese A,Blglino A,Uslenghi C,et a1.Evaluation of Pidotimod efect on the immme system[J].Int J Immunotherapy,1992,8(40):212-217.

多项目临床观察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例患者中, 男14例, 女16例;年龄18~30岁。缺损部位:1~3指缺损8例, 1~4指缺损2例, 2~3指缺损5例, 2~4指缺损3例, 掌中段缺损2例。双侧第2足趾移植再造拇、示指2例, 再造拇、中指8例, 再造示、中指3例, 再造中、环指5例;单侧2、3足趾移植再造示、中指2例。

1.2 治疗方法

严格选择移植再造手指适应证, 选用臂丛加硬膜外麻醉, 手术分两组同时进行足趾游离取趾。于双侧第2足趾根部背侧做Y型切口, 并将近端做S型延长, 直至伸肌支持带下缘, 第2足趾根部跖侧做一小V型切口, 尖端向近端, 背侧与跖侧切口于两趾蹼处相连。如选一侧2、3足趾移植, 则于背侧做U型切口, 向近端做S型延长, 跖侧做弧形切口。游离静脉从远端向近端细心分离至大隐静脉主干, 沿途选择移植比较粗大的分支远离主干结扎, 切断结扎趾背静脉-跖背静脉-足背静脉弓-大隐静脉回流系统以外的静脉侧支时, 也应稍微远离主干, 保留适量的静脉周围组织。在踝关节前方, 伸肌支持带的下缘分离足背动脉, 从近端向远端分别游离足背动脉、足底穿支和第1跖背动脉, 其分支或伴行静脉应小心分离和结扎。当确认第1跖背动脉口径较粗, 为理想的供血动脉时, 则切断结扎足底深支。如第1跖背动脉为Ⅲ型时, 则需保留足底深支, 应用足背动脉-足底深支-第1跖底动脉的供血系统, 从足底穿支到趾动脉之间采用会师法游离, 足底穿支远离主干结扎, 其他分支常规结扎。动脉游离完毕后, 在切口近端适当长度处切断伸、屈肌腱及趾神经, 根据再造手指所需长度, 从适当的平面截断跖骨或从第2跖趾关节处离断。决定再造手指的残端采用矢状切口, 显露近节指骨或掌骨残端, 凿除残端的硬化骨, 如指骨为近关节面处缺损, 应尽可能地保留关节面及关节囊的完整性, 分别解剖和标记神经及伸、屈肌腱。在鼻烟窝处分离桡动脉背支和头静脉, 有时需要在腕背另行切口, 找出腕背中央静脉。骨端固定:将移植的第2足趾置放于缺损手指的残端部位, 处于对指功能位置, 用两枚细克氏针交叉固定或用钢板螺钉固定, 或保留两骨端关节面, 缝合关节囊重建再造手指关节。吻合血管:将游离的第2足趾背侧的血管、神经及伸肌腱蒂, 从拇指残端背侧的切口, 经由皮下隧道轻柔地拉至腕背部切口, 趾长屈肌腱和双侧趾神经从拇指残端掌侧切口, 经由皮下隧道轻柔的拉至于掌部鱼际纹的切口处。上述组织在皮下隧道内应顺行无张力排列, 避免扭转。如为示、中指移植, 应从相应手指残端背侧的切口开辟皮下隧道。用9-0无创缝线将一趾的大隐静脉和另一趾的大隐静脉吻合后, 再与腕部的头静脉行端端吻合, 或采用两趾大隐静脉主干分别与腕背部头静脉和腕背中央静脉吻合。动脉的吻合是将两趾动脉分别与腕部桡动脉的远近端吻合, 或采用两趾动脉分别与桡动脉和掌浅弓吻合。吻合神经、肌腱:常规吻合神经, 调节肌腱张力缝合肌腱。伤口于无张力下缝合, 放置橡皮片引流, 松软多层敷料包扎, 短臂石膏托固定患手。

1.3 术后处理

患者卧床休息1~2周, 室温保持于24~25℃, 患肢适当抬高制动, 烤灯局部加温保暖, 注意全身情况, 及时补足血容量, 严密观察再造手指的血液循环情况, 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应用抗生素、抗血管痉挛及抗凝药物。

1.4 功能锻炼

术后6周, 去除外固定并逐渐开始再造拇、手指的功能锻炼, 如应用克氏针做固定, 于术后7~8周骨骼初步愈合即可拔除。辅助理疗及康复治疗, 在感觉神经恢复期, 应强调进行感觉再训练, 再造的手指才会获得良好的感觉和运动功能。

2 结果

本组双足趾移植再造修复多手指缺损20例共40指, 一期全部成活。4例术后24~48 h发生血管危象, 经热敷换药、罂粟碱封闭、输血后危险解除。20例患者均予随访, 外观基本满意者11例, 9例进行了二期外观再塑形手术。再造的拇、手指功能, 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拇、手指再造功能评定标准[2]:优15例, 良4例, 可1例。

3 讨论

随着显微外科的发展, 足趾移植多个手指再造的报道不断增多[3,4]。足趾与手指的解剖结构虽然近似, 但其外观上有着明显的差异, 足趾移植再造拇、手指的目的, 是手功能重建。移植再造手指, 虽然比原来缺损时有一定的改观, 但其外形仍不够满意, 故不能作为整形需要应用。这点在术前应向患者特别说明, 让患者充分了解手术所达到的预期效果。总结足趾移植再造拇、手指病例时, 发现接受多个足趾移植和2个足趾移植的手的功能没有明显差别, 美观方面也没有明显改善, 但足部的影响相差很大。如果双侧仅取第2足趾, 缝合后足的外观影响较小, 术后1个月即可恢复正常行走。如果一足取2个足趾, 则对足的外观影响较大, 日后行走及跑跳功能有明显障碍。因此, 双侧第2足趾移植是再造多手指缺损的最佳选择。手术中要注意选好再造手指的安放位置, 调整好力线和方向, 使再造的手指处于良好的对掌、对指位, 否则会造成日后持物困难的缺陷。对于拇、示、中、环指的缺损, 一般应再造拇指和中指, 对于2~4指在同一平面的缺损, 应选择再造中指和环指, 这样做有利于虎口的开大, 方便抓握较大物品, 功能早恢复。

足趾游离过程中, 足趾的静脉变异很少, 动脉变异则较多。熟悉第2足趾的解剖, 了解第2足趾的基本供血系统, 当遇到第2足趾的动脉血管解剖变异时, 即可根据术前估计及术中所见, 决定选择最佳的供血系统作为第2足趾移植的血管蒂。选择的方式有: (1) 当足背动脉存在而第1跖背动脉缺如, 可采用足背动脉-弓形动脉-第2跖背动脉系统, 或采用足背动脉-足底深支-第1跖底动脉系统。 (2) 当第1跖背动脉口径太细, 此时应保留该细小的第1跖背动脉及进入第2趾的细小分支, 同时采用第2跖背动脉或足背动脉-足底深动脉-第1趾足底动脉的供血系统, 即所谓的两套动脉供血系统。 (3) 若第1跖背动脉为Ⅲ型者, 采用足背动脉-移植血管-第1跖底动脉的供血系统。 (4) 若第1跖背动脉缺如, 而第2跖背动脉起于足底动脉弓, 管径又粗, 可将第2跖背动脉切断, 直接与足背动脉吻合。 (5) 若是足背动脉缺如, 而第1跖背动脉起于足底弓口径较粗, 可将第1跖背动脉行高位切断, 足趾移植到手后, 将第1跖背动脉与受区挠动脉做低位吻合。

血管危象的出现将直接危及移植足趾的成活。如果处理不当或处理不及时, 将导致整个手术失败[5]。因此, 必须做到及时发现危象及时处理。双足第2趾移植再造拇、手指, 一次手术即可完成, 再造的手指血供佳、感觉好、屈伸功能好, 是再造拇、手指比较理想的方法。

摘要:目的:观察足趾移植再造修复多手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例拇、手指等多指缺损患者, 应用游离双足趾移植再造修复。随访5~24个月。结果:本组20例40指, 一期全部成活, 外观基本满意者11例, 9例给予二期外观再塑形手术。再造的拇、手指功能:优15例, 良4例, 可1例。结论:双侧第二足趾移植再造修复拇指等多个手指缺损, 是当前再造拇、手指诸多方法中比较理想的方法, 且对足部的美观及功能影响较小。

关键词:足趾移植,再造手指,显微外科

参考文献

[1]顾玉东.中华手外科学术比较与任务[J].中华手外科杂志, 2005, 11 (21) :1-2.

[2]程国良.不同形式的足趾移植拇手指再造与修复[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2002, 25 (1) :8-9.

[3]顾玉东.足趾移植的回顾与展望.中华显微科杂志[J], 2000, 13 (23) :10.

[4]潘达德, 顾玉东, 侍德, 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功能评定标准[J].中华手外科杂志, 2002, 18 (16) :132-133.

多项目临床观察 篇8

关键词:多模式镇痛,混合痔,术后镇痛

混合痔是肛肠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临床手术例数较多,但术后疼痛一直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常存在镇痛不全或镇痛过度的问题。 如何能够减轻患者术后疼痛,同时又能避免因为使用相关镇痛药物而出现的头晕、恶心、呕吐、尿潴留等并发症,是一个临床亟需解决的问题。 多模式镇痛是联合应用不同的镇痛药物或镇痛方法,利用其协同或叠加的作用达到充分的镇痛,并减少用药量和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1]。 南京市中医院(以下简称“我院”)将多模式镇痛应用于混合痔外切内扎术后镇痛,现将临床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肛肠科2014 年3~12 月收治的混合痔Ⅲ、Ⅳ期拟行外切内扎术的患者120 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 组,每组各30 例。 4 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体重、疾病分期及手术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表1)。 所有患者均无镇痛药物和局麻药物过敏史,无精神类及镇痛类药物服食及依赖病史,排除呼吸、消化、循环、造血系统疾病、脊柱畸形、腰背部皮肤疾病及合并有结核、克罗恩病及其他肛门疾病者。 术前均未用镇痛药物。 所有患者均取L3~4或L4~5椎间隙, 用0.5%布比卡因1.2 m L常规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后开始手术。

1.2 镇痛方法

A组:术后不采用任何镇痛措施;B组:术后接静脉镇痛泵自控镇痛,镇痛泵配方:吗啡50 mg+昂丹司琼8 mg+地塞米松5 mg+生理盐水至100 m L,首次量1 m L,背景剂量2 m L/h,自控镇痛(PCA)1 m L/次,锁定时间10 min。C组:手术结束时在手术切口周围用0.5%盐酸罗哌卡因10 m L局部浸润注射。局部浸润注射具体操作:用20 m L注射器抽取0.5%罗哌卡因10 m L,换用细针头后以混合痔手术切口顶端为注射点,将局麻药呈扇形浸润注射于手术切口皮下,每个切口2.5~3.0 m L,合计10 m L。注射完成后使用无菌纱布局部按揉约30 s,以使药液更加均匀分布于肛周皮下。进针时应注意避免刺入皮下太浅,注射局麻药后皮丘隆起明显,影响手术切口血液循环形成水肿。同时接镇痛泵,配方及剂量同B组。D组:手术结束时在手术切口周围用0.5%盐酸罗哌卡因10 m L局部浸润注射,不用镇痛泵。

本研究中所使用的盐酸罗哌卡因注射液(0.75%,10 m L,阿斯利康中国有限公司),电子镇痛泵(南昌贝欧特医疗设备有限公司)。

1.3 观察指标

1.3.1 VAS评分手术结束后分别记录患者2、6、12、24 h疼痛程度。 疼痛评分采用VAS视觉模拟评分(10 分):0 分为完全无痛,镇痛效果优;1~3 分为轻度疼痛,镇痛效果良好;4~6 分为中度疼痛,镇痛效果一般,7~9 分为重度疼痛,镇痛效果差;10 分为难以忍受的疼痛,镇痛无效。

1.3.2 不良反应观察记录各组患者术后的生命体征情况及恶心呕吐、头晕、口干、嗜睡、过度镇静(Ramsay镇静评分5~6 分)、尿潴留、皮肤瘙痒、术后出血和呼吸抑制(<8 次/min)等不良反应。

1.3.3 吗啡用量记录术后患者使用镇痛泵吗啡类药物的总量(背景剂量+PCA剂量)和PCA按压次数(含按压总次数和有效次数)。

1.3.4 创面愈合观察记录手术创面甲级愈合率: 甲级:愈合良好,没有不良反应初期愈合;乙级:愈合欠佳,但未化脓;丙级:切口化脓;观察记录创面愈合时间:创面完全上皮化所用时间。

1.3.5 术后24 h镇痛满意度术后24 h后由患者对整体疼痛处理的满意度作出评估,评分总分为10 分,0 ~2 分为差,3 ~5 分为一般,6 ~8 分为良好,9 ~10 分为优。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6.0 对数据进行分析, 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 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 以P <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4 组患者各时间点VAS评分情况

术后2 h B、C、D组VAS评分均低于A组(P <0.05), 术后6、12、24 h C组患者VAS评分明显低于A、B、D组(P < 0.01), 术后6 h B、D组患者VAS评分低于A组(P < 0.05), 术后12、24 h B组VAS评分低于A、D组(P < 0.05)。 见表2。

注:与A组同时间点比较,▲P < 0.05;与C组同时间点比较,*P < 0.01;与B组同时间点比较,△P < 0.05

2.2 4 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

4 组患者均无过度镇静及呼吸抑制发生。 B组恶心呕吐、头晕及尿潴留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3 组(P <0.05),C组术后各种不良反应发生率与A、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见表3。

注:与B组比较,*P < 0.05

2.3 4 组患者吗啡用量情况

24 h B组吗啡用量为(32.7±2.7)mg,C组为(25.2±3.1)mg,C组明显少于B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PCA总按压次数、有效按压数/总按压数比值B组为(12.3±4.6)次、(0.62±0.28),C组为(2.7±2.7)次、(0.87±0.32),C组总按压次数少于B组, 而有效按压数/总按压数比值高于B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2.4 4 组患者创面愈合情况

4 组患者在创面甲级愈合率、 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见表4。

2.5 4 组患者术后24 h镇痛满意度情况

4 组患者术后24 h镇痛满意度C组高于其他3 组(P < 0.05)。 见表5。

3 讨论

混合痔外剥内扎术是目前临床上常见的术式,疗效确切,但术后疼痛一直困扰着医患双方。 产生术后疼痛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手术刺激和损伤、术后创面暴露、神经受刺激、肛周水肿或局部感染、患者精神紧张等[2,3]。 术后疼痛会引起较多并发症和一系列的病理生理反应,严重影响混合痔患者的术后康复与生活质量,对患者的生理与心理产生很大的影响。 传统的混合痔术后疼痛的治疗方法主要有:中医穴位治疗[4,5]、局部给予镇痛药物[6,7]、口服或肌注镇痛药物[8,9,10]、自控镇痛[11,12]等,但临床表现仍有镇痛不全和毒副作用明显等缺点。

现代术后镇痛的目标是:安全、有效、清醒镇痛、制止运动痛、毒副作用少和患者满意度高[1]。 随着疼痛医学的发展, 疼痛生理学的基础研究有了突破性进展,人们认识到用单一镇痛药或镇痛方法难以达到理想的止痛效果和促进器官功能的早期恢复。 因此便提出多模式镇痛的概念,以增强镇痛效果,减轻毒副作用的发生率和促进患者早期康复。 积极的镇痛治疗可加速康复,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患者的满意度[1,13]。

多模式镇痛,是利用不同作用机制的止痛药物或多种镇痛方法协同作用以达到充分镇痛的效果,同时减少用药量和降低毒副作用的一种镇痛方法[14,15,16]。 目前PCA普遍使用阿片类药物,其镇痛效果可靠,但其镇痛作用和毒副作用均是受体作用,镇痛效果和毒副作用与剂量相关,因此在达到满意镇痛时患者普遍存在恶心,呕吐,头晕、嗜睡、尿潴留及瘙痒等不良反应。不易达到无毒副作用或轻度毒副作用条件下的清醒镇痛和运动时镇痛的效果[17,18,19]。 罗哌卡因是一种新型、长效的酰胺类局麻药,与传统局麻药相比,罗哌卡因具有以下优点: 作用时间明显长于其他长效局麻药,皮下浸润麻醉作用时间较同浓度的利多卡因长2~3 倍;麻醉效果呈剂量依赖性,低浓度时感觉运动分离,可控性强,适于术后镇痛;心脏及神经毒性低。 有研究表明罗哌卡因在手术伤口局部浸润麻醉能明显减少伤口疼痛,减少其他镇痛药的使用,降低血中皮质醇的含量[20,21]。 另外有研究表明罗哌卡因局部皮下浸润能促进创面愈合,缩短创面愈合时间[22]。

本研究中在手术结束时于肛缘创面周围予0.5%的罗哌卡因局部浸润麻醉,联合自控镇痛,两种镇痛方式叠加,减少了吗啡的用量,相应减少吗啡药物使用过程中出现的恶心呕吐、头晕、尿潴留、过度镇静等副作用, 当感到疼痛加重时患者又可自行启动PCA,加强镇痛效果。 本研究发现0.5%的罗哌卡因局部浸润联合自控镇痛组患者术后6、12、24、48 h疼痛评分较其他组患者明显降低(P < 0.05),不良反应少于其他各组(P < 0.05),对于肛门功能恢复及手术创面的愈合的无显著影响。 这样通过不同镇痛方式正性协同作用,减少了吗啡的用量,最大限度降低阿片类药物的不良反应,达到了理想止痛的效果。

多项目临床观察 篇9

【关键词】调经促孕汤;多囊卵巢综合征;克罗米芬;性激素

【中图分类号】R71175【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6)10-0092-02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clinical effective on Tiaojing Cuyun decoction(TCD) in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POCS). Methods 60 patients with POCS were divided into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 group, each group 30 cases. Western medicine group given clomiphene citrate while,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group given TCD. Results the pregnancy rate, detection of sex hormones in follicular phase. Result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group pregnancy rate was 60%, the western medicine group pregnancy rate 40%,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 Two groups after treatment, patients with follicular phase serum sex hormone and before treatment wer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P<005), and after treatment, the chang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group was more obvious, the numerical comparison with the western medicine group 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 Conclusion TCD promote pregnancy by adjusting the sex hormone levels, the POCS has good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is worth popularizing in clinical.

Keywords:Tiaojing Cuyun Decoction;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Clomiphene;Sex Hormones

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rme,POCS)是不孕不育科常见病,多数患者因月经不调、闭经、经量减少、多毛、痤疮伴肥胖、卵巢增大等临床表现就医,检查发现长期无排卵且雄激素水平较高[1]。目前,西医主要采用克罗米芬促排卵或联合二甲双胍改善胰岛素抵抗,从而提高妊娠率有一定的改善,但具有较多的副作用,且仍有“高排卵低妊娠”的问题,不能从根源解决问题。因此寻找安全有效的药物较为迫切,也为中医药治疗POCS提供了一定空间。笔者自拟调经促孕汤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来我院妇科就诊并确诊为POCS的患者共60例。将60例患者分为中药组和西药组,各30例。中药组年龄27~34岁,平均年龄(294±56)岁,病程最短的12个月,最长8年,平均病程(43±16)岁,月经量少14例,肥胖6例,多毛7例。西药组年龄28~33岁,平均年龄(284±54)岁,病程最短的11个月,最长9年,平均病程(44±17)岁,月经量少15例,肥胖7例,多毛8例。两组患者的年龄、平均病程及临床表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选取标准诊断标准[2]:参照2003年美国生殖医学会制定的有关多囊卵巢综合征的诊断标准。纳入标准[3]:符合POCS诊断标准;<35岁的不孕患者;生殖系统无病变者;无内分泌系统其他疾病;签署知情同意书者。排除标准[4]:年龄>35岁;未婚者;有生殖系统病变者;近期服用激素类药物;对某些中药过敏者;内分泌器官病变者。剔除标准[5]:患者依从性较差者;同时服用其他药物治疗其他疾病者;失访者。

13治疗方法西药组:给予克罗米芬(上海衡山药业有限公司,批准文号: 国药准字 H31021107)口服治疗,从月经周期第5天开始服药,100mg/次,1次/d,连服5d。中药组:给予调经促孕汤治疗。药物组成:薏苡仁25g,当归12g,紫河车20g,熟地黄20g,丹参20g,茯苓20g,白术20g,生地黄15g,泽兰15g,益母草15g,菟丝子15g,淫羊藿10g,肉苁蓉15g,香附10g,枳壳10g,胆南星9g,法半夏9g,桃仁10g等。从月经周期第5天开始服药,连续14d,1次/d。两组患者均治疗3个月经周期为一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疗程结束后进行随访1~2年。

14观察及检测指标记录2组患者妊娠率,检测治疗前后于卵泡期检测血清中黄体生成素(LH)、卵泡刺激素(FSH)及睾酮含量。

15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妊娠率比较中药组成功妊娠患者18例,成功率60%,西药组成功妊娠率12例,成功率40%。两组妊娠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治疗前后血清性激素水平变化比较两组患者经治疗后,卵泡期血清性激素与治疗前均明显下降,LH、LH/FSH及T变化治疗前后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且治疗后,中药组变化幅度更明显,数值与西药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见表2。

3讨论

POCS已是育龄期妇女不孕的重要原因,占不孕原因的10%左右,且60%左右长期处于不排卵状态。POCS不但对女性内分泌系统平衡造成威胁,而且继发影响心血管系统,长此以往,还会使子宫内膜增厚,增加子宫癌变的几率。中医理论认为POCS属于“月经后期”、“崩漏”等,属本虚标实之证,且主要是肾虚。女子以肾为本,其生理机能活动与肾息息相关 。自拟调经促孕汤多药合用,补肾健脾,活血化瘀,具有调经促孕作用。结果表明,2组患者经治疗后,卵泡期血清性激素LH、LH/FSH及T水平变化中药组变化幅度更明显,与西药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中药组妊娠率60%,西药组妊娠率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自拟调经促孕汤可以通过调节性激素水平,提高POCS患者妊娠率,具有很好的临床疗效,值得在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阿米娜·木,齐玲,朱君,等.炔雌醇醋酸环丙孕酮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疗效[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3,29(3):175-176.

[2] 陶弢,刘伟,毛家亮,等.二甲双胍短期治疗对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心理异常和代谢特征的影响[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3,29(3):211-215.

[3] Lauritsen M P, Bentzen JG., Pinborg A., et al. The prevalence of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in a normal population according to the Rotterdam criteria versus revised criteria including anti-Müllerian hormone [J].Human Reproduction, 2014, 29(4):791-801.

[4] 金炫廷,马堃,单婧,等.补肾活血中药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导致排卵障碍性不孕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4,39(1):140-143.

[5] 杨桂芬.自拟调经促孕汤治疗不孕症74例临床总结[J].北京中医,2000,19(6):24-25.

多项目临床观察 篇10

关键词:多焦点人工晶状体,矫治,高度近视

多焦点人工晶状体 (multifocal intraocular lens, MIOL) 可使远近物体均成像于视网膜上, 满足远近的不同要求, 有效地解决了单焦点人工晶状体 (singie-focal intraocular lens, SIOL) 无调节力的问题, 达到或接近正常眼的生理功能[1]。MIOL比传统的SIOL有更大的视觉范围, 在临床上已经得到广泛使用, 白内障摘除后植入人工晶体, 已从单纯矫正无晶体眼的屈光不正发展到恢复功能视力, 而有关它通过植入人工晶体矫治高度近视术后脱镜视觉质量影响的报道不多。选择我院2006年10月至2008年3月行MIOL植入术及同期SIOL植入的高度近视患者, 对比分析术后6个月的裸眼及矫正远近视力、视觉质量,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标准:高度近视有摘镜愿望, 角膜厚度不允许做准分子激光手术, 晶状体基本为透明的摘镜患者, 按植入人工晶体的不同分两组。植入MIOL组共24只眼, 男14眼, 女10眼, 年龄30~48岁, 平均38.5岁;植入SIOL组共44只眼, 男18眼, 女26眼, 平均年龄38~51岁, 平均44.5岁。患者术前屈光状态为-10.00~-24.00 DS, 眼部无角膜、眼底器质性病变及中度以上弱视, 术中植入人工晶状体的度数为+2 D~+13 D, 设计给患者术后的屈光度为-1.0~-1.5 DS。患者术前均做了准分子激光术前的全面检查, 按LOCSII分类, Ⅰ级核42眼, Ⅱ级核22眼, Ⅲ级核4眼, 诊断为弱视 (最佳矫正视力小于1.0大于0.4, 并晶状体透明) 12眼。

1.2 人工晶体的选择

MIOL为美国Alcon公司的多焦点可调人工晶体SN60D3, SIOL为德国BIGBAG折叠单焦点人工晶体。

1.3 手术方法

所有手术均由同一医生完成。使用AMO公司的SOVEREIGN超声乳化仪, 术前均用美多丽扩瞳, 在表麻下行透明角膜切口, 前房内注入粘弹剂, 连续环行撕囊, 水分离, 超声乳化晶状体核, 吸出残余皮质后, 囊袋内注入粘弹剂, 使用推注器植入人工晶体, 吸出前房内的粘弹剂, 水化封闭切口, 结膜囊涂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 单眼包封。手术均顺利, 术中无1例破囊。

1.4 术后处理

术后常规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滴眼2周, 托吡卡胺睡前滴眼1周, 术后1天、3天、1周、2周、1月、3月、6月、1年定期复查。

1.5 术后检查项目

1.5.1 视力

用标准对数视力表检测两组术后的裸眼远视力、近视力, 最佳矫正远视力、近视力, 最佳矫正远视力下的近视力, 对术后6个月的视力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

1.5.2 脱镜率

比较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脱镜生活情况。

1.5.3 主观眩晕和畏光感

术后6个月, 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两组患者进行眩晕、畏光感和夜间视力障碍的调查。

1.6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

2 结果

两组病例中患者均为晶体核Ⅰ~Ⅲ级, 术后第1天角膜内皮略有水肿, 3天后均消退。

2.1 视力情况

术后6个月, MIOL组与SIOL组裸眼近视力、最佳矫正远视力下的近视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

2.2 患者脱镜情况的比较

术后6个月, MIOL组12例患者有12例不需戴镜矫正即可正常工作看书, 看远11例不需戴镜矫正, 1例开车需要戴镜, 脱镜率91.67 %;SIOL组22例患者有10例看书需要戴远视镜矫正, 看远16例不需戴镜矫正, 脱镜率为54.55 %, 两组采取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544, P<0.05) 。

2.3 主观眩晕、畏光感及夜间视觉障碍的比较

术后6个月, MIOL组有2例 (2眼) 患者自觉看物体时经常出现光晕而视物不清, 但不影响生活;SIOL组有3例 (3眼) 有类似症状;两组均无夜间视觉障碍。

3 讨论

高度近视超声乳化吸除晶体联合多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一种屈光手术, 能让患者术后摆脱戴眼镜的麻烦, 获得功能性视力, 提高视觉质量。随着临床应用的普及, 其已在无黄斑病变的高度近视眼患者中使用, 对提高患者术后视力, 减少眼镜的依赖, 改善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有摘镜愿望的高度近视不适宜做准分子激光手术患者通过植入MIOL, 使患者术后有良好的远、近视力, 提高了患者的脱镜率, 同时提高了患者的视觉质量, MIOL比传统的SIOL有更大的视觉范围[2]。MIOL光学面设计为圆形双凸的五个同心圆的非球面折射区, 视近较视远增加1.5 D, 加上多焦点衍射环的设计, 使患者视远、视近时均可以在视网膜上呈现清晰的物象, 改善了单焦点晶体植入的老视状态, 提高患者的脱镜率, 满足了患者对脱镜生活的需要[3,4]。MIOL可以提供优于SIOL的非矫正近视力和最佳视远度数矫正下的近视力[5]。最佳矫正远视力下的近视力是评价MIOL是否优越于SIOL的重要指标, 在老年性白内障中MIOL运用较多, 而在高度近视患者中植入MIOL较少, MIOL不仅可提供给大多数患者良好的近视力, 而且减少了近距离工作时对眼镜的依赖, 提高了生活质量[6]。我们研究也表明MIOL最佳矫正远视力下的近视力明显优于SIOL, 可以广泛地应用于临床, 做为高度近视患者脱镜提高视觉质量和生活质量的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参考文献

[1]罗怡, 卢奕, 方艳文, 等.多焦点人工晶状体在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中的远期疗效评价[J].眼视光学杂志, 2008, 10 (4) :241-244.

[2]袁非, 黎蕾, 朱志忠, 等.ARRAY多焦点与单焦点晶状体的视觉效果比较[J].眼科研究, 2003, 21 (4) :425-427.

[3]梁皓, 谭少建, 唐彦慧, 等.双眼多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远期视功能的研究[J].眼视光学杂志, 2007, 9 (1) :10-13.

[4]Kamle SH, Dadey A, Kaushik S.Contras sensitivity anddepth of focus with aspheric multifocal versus conven-tional monofocal intraocular lens[J].Can J Ophthalmol, 2001, 36 (4) :197-201.

[5]Brydon KW, Tokarewicz AC, Nichols BD.AMO Arraymultifocal lens versus monofocal correction in cataractsurgery[J].J Cataract Refract Surg, 2000, 26 (1) :96-100.

上一篇:计算机芯片生产下一篇:高中英语书面表达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