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长效镇痛剂

2024-10-16

术后长效镇痛剂(精选7篇)

术后长效镇痛剂 篇1

肛肠病术后创面疼痛是困扰肛肠科医生的一个难题。许多肛肠病患者因惧怕疼痛而不敢手术。使之长期受到疾病的折磨。能否找到一种简捷有效的方法减轻术后疼痛, 我科从2013年开始对肛肠病术后患者采用长效止痛剂止痛, 取得了显著和满意的止痛效果, 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3年3月-2014年7月对948例肛肠术后患者采用长效止痛剂止痛, 作为研究组, 其中男556例, 女392例。年龄12~86岁。平均36.4岁。病程6个月~3年。混合痔526例, 肛周脓肿、肛瘘323例, 肛裂99例。2012年1月-2013年2月收治的756例患者术后未行长效止痛剂止痛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肛肠手术完毕后, 经充分扩肛 (肛管容2指) , 采用1:1:1的长效止痛剂 (1%亚甲蓝2 m L, 0.75%布比卡因2m L, 注射用水2 m L) , 注射时用5号针头于肛门截石位3∶00、6∶00、9∶00、12∶00括约肌处分别注射0.5 m L。之后沿切口皮缘开始由外向内点状均匀注射止痛剂。不留间隙, 注意尽量避免盲区。盐酸布比卡因有心脏毒性作用, 注射时要回抽无血方可注射, 不能将药物直接注入血管。注射宜浅不宜深。以皮肤变为浅蓝色为度。然后轻柔按摩使药液充分扩散均匀分布创面。注射结束, 再用油纱和无菌纱布加压包扎。

观察指标:24 h内是否应用辅助止痛剂。包括口服止痛药及肌注止痛药。48 h内是否有尿潴留情况及72 h内第1次排便, 是否需要辅助排便。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1.0软件包进行数据统计。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研究组有6例出现排尿困难, 予以下腹部毛巾热敷, 按摩, 让其听流水声, 均能自行排尿, 无需导尿处理, 无一例因术后疼痛难忍服用其他止痛药, 见表1。

研究组术后止痛效果明显, 好于对照组。相当一部分应用长效止痛剂患者反应术后稍有疼痛, 但可忍。一般不影响当天的睡眠, 并且术后1周后仍发挥效果, 疼痛明显减轻。

讨论

肛肠病术后疼痛是肛肠手术的常见并发症。原因是肛周皮肤神经丰富, 痛觉敏感。肛肠手术切割切口时组织和神经损伤, 炎性细胞 (肥大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等) 释放炎性介质, 即致痛因子 ( 缓激肽、k+、P物质、组 胺等) , 它们一方 面作为化 学感受器 传入, 引起疼痛, 另一方面使高阈值的Aδ和C纤维感受器发生外周敏感化。同时伤害性刺激在传导过程中, 使Aδ和C纤维末梢释放谷氨酸, 神经激肽A, 速激肽物质P, 作用于脊髓背角神经元N-甲基-D天门冬氨酸 (NMDA) 受体和速激肽受体, 脊髓背角神经元处于去极化状态, 使其兴奋性和反应性增加而导致中枢敏感化。其结果是组织对正常非伤害性刺激和阈上刺激反应增加, 导致痛觉超敏, 产生持久性疼痛[1]。还有肛周括约肌的因素。切口一直处于受压状态, 减轻切口疼痛就是要降低切口神经敏感性, 并使括约肌处于松弛状态, 长效止痛剂由2种成分组成, 布比卡因与亚甲蓝。

盐酸布比卡因注射液为酰胺类长效局部麻醉药, 麻醉时间比盐酸利多卡因长2~3倍, 弥散度与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相仿, 对循环、呼吸的影响较小, 对组织无刺激性, 不产生高铁血红蛋白, 常用量对心脑血管功能无影响, 但用量过大时可致血压下降, 心率减慢。一般给药5~10 min开始发挥作用, 15~20min达到高峰, 维持3~6 h或更长[2]。作为一种长效麻醉剂布比卡因血浆半衰期1.3 h。在1 h内布比卡因可有效地麻醉切口神经, 达到止痛目的。

而医用亚甲蓝是一种氧化还原剂, 可使皮肤神经末梢发生可逆性神经髓质损害, 短时 (2周左右) 阻断皮肤末梢的传导, 导解除不良神经刺激。亚甲蓝有麻醉局部感觉神经末梢而达到长效止痛、止痒的作用, 能够有效地防止肛肠病手术后的排尿困难、排尿疼痛等并发症。因为它与神经末梢有较强的亲和力, 能选择地产生可逆性损害, 损害后的末梢神经修复较慢, 作用时间特别长, 所以能达到长效止痛的作用。亚甲蓝是一种长效的局部麻醉剂, 有灼痛感的局部反应。盐酸布比卡因和亚甲蓝联合使用则无灼热疼痛感。因为盐酸布比卡因的局麻效能可维持3~6 h, 足以弥补亚甲蓝止痛作用缓慢的缺点。当布比卡因衰减失效后, 亚甲蓝的药效就显现出来。亚甲蓝的止痛效果明显且持久。一般术后2周仍有药效。两者配合达到术后无痛。亚甲蓝可降低盐酸布比卡因对心脏的不良反应。

布比卡因与亚甲蓝这对黄金搭档, 一个在术后10 min内达到麻醉止痛效果, 一个在术后3 h达到长期止痛, 持续时间可长达7 d。两者联合应用, 相得益彰, 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长效止痛剂在肛肠术后的应用。方法:对肛肠术后患者使用长效止痛剂, 观察其临床效果。结果:6例出现排尿困难, 无一例因术后疼痛难忍服用其他止痛药。结论:长效止痛剂术后止痛效果明显。

关键词:长效止痛剂,肛肠术后,应用体会

参考文献

[1]胡兴国.术后镇痛:外周和中枢敏感化及对策[J].国外医学麻醉与复苏分册, 1999, 2 (20) :74.

[2]骆碧珍, 陈少如.盐酸布比卡因配合亚甲蓝局麻在肛肠病手术中的应用[J].中国肛肠病杂志, 2014, 7 (34) :76.

术后长效镇痛剂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86例混合痔患者, 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术后注射复方长效止痛剂, 对照组26例患者给予止痛药物止痛。治疗组中男26例, 女34例, 年龄17岁~65岁;对照组中男16例, 女10例, 年龄20岁~68岁。

1.2 治疗方法

复方长效止痛剂的组成:2%布比卡因注射液4.5 m L, 亚甲蓝注射液1 m L, 盐酸肾上腺素注射液1 m L[2]。

1.2.1 术前准备

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及出凝血时间, 心电图, 胸部X线片, B超。术区常规备皮, 术前心理疏导使患者保持良好心态, 并告知注射亚甲蓝注射液后可能使尿液呈现淡蓝色, 避免患者因此而产生恐惧感, 术前晚充足睡眠, 必要时给予镇静剂, 术日晨禁饮食, 术前以生理盐水清洁肠道。

1.2.2 手术方法

骶管麻醉成功后, 患者取左侧卧位, 常规碘伏消毒骶尾部及肛周皮肤, 充分扩肛, 了解痔核分布情况, 选择较大痔核行外剥内扎术, 用组织钳提起外痔皮瓣向肛内做一菱形切口, 钝性加锐性剥离痔核组织至齿线上0.5 cm, 用弯钳钳夹内痔基底部, 用带7号丝线圆针于钳下贯穿“8”字缝扎, 剪除残端。较大的痔核先在痔核上方结扎部分直肠黏膜, 把脱出痔核先向上吊, 各结扎点之间保留和0.5 cm~1.0 cm皮肤黏膜桥。在齿线附近以组织钳提起混合痔, 取反“V”形切口, 从外痔顶部切开皮肤, 至外痔外侧缘, 剥离外痔组织, 包括外痔血管袢和纤维增生组织, 保留部分外痔皮肤即三角形皮瓣, 将外痔部分完全剥离至齿线上约0.3 cm, 在内痔基底部双重结扎, 切除部分痔核。为彻底切除痔核, 切口数目3~4个, 切口间痔核于齿状线下0.2 cm处橫行切开, 注意保留切口间正常皮肤及黏膜。皮桥和黏膜桥下的血管袢应潜行剥离切除, 防止术后水肿, 形成新痔。治疗组和对照组均采用骶管麻醉及行内剥外扎术。

1.2.3 注射方法

术毕将亚甲蓝注射液1 m L、布比卡因4.5 m L及盐酸肾上腺素1 m L抽吸, 上下摇动使混合均匀。分别于伤口周围放射状浸润注射, 角度为30°, 注射深度为0.5 cm, 抽吸无回血后边推边退注射药液, 注入药量为1 m L。注射后以无菌纱布覆盖, 并轻轻按摩数分钟, 使药液均匀分布于肛周, 按压至无渗血, 包扎固定。在黏膜下同一注射点注入药量不宜超过1 m L, 避免引起黏膜的局部破溃及直肠黏膜下感染。对照组术后根据患者疼痛程度给药, 口服止痛药或肌肉注射止痛剂。

1.3 疗效判定标准

记录术后1 d、3 d、5 d、7 d患者程度, 将疼痛分为三度。Ⅰ度, 术后疼痛轻微, 包括换药、排便, 不影响睡眠和活动。Ⅱ度, 术后疼痛可忍, 经分散注意力能缓解。Ⅲ度, 换药、排便疼痛加重, 需用止痛药或止痛剂。

术后早期无渣饮食, 便后坐浴, 2组病例经手术治疗后全部临床治愈。

2 结果

治疗组术后1 d, 无痛18例, Ⅰ度22例, Ⅱ度20例, 无Ⅲ度患者;术后3 d, 无痛36, Ⅰ度16例, Ⅱ度8例, 无Ⅲ度患者;术后5 d, 无痛40例, Ⅰ度17例, Ⅱ度3例, 无Ⅲ度患者;术后7 d, 无痛52例, Ⅰ度6例, Ⅱ度2例, 无Ⅲ度患者。对照组术后1 d, 无痛0例, Ⅰ度疼痛2例, Ⅱ度疼痛4例, Ⅲ度20例;术后3 d, 无痛1例, Ⅰ度3例, Ⅱ度6例, Ⅲ度16例;术后5 d, 无痛1例, Ⅰ度5 例, Ⅱ度8例, Ⅲ度12例;术后7 d, 无痛2例, Ⅰ度7例, Ⅱ度9 例, Ⅲ度8例。对照组均口服止痛剂或肌肉注射止痛剂后止痛效果不佳。

3讨论

疼痛是混合痔术后并发症中必然发生的症状, 且疼痛时间较长, 口服止痛药或肌肉注射止痛剂难以达到此时限, 反复多次使用易产生副作用。混合痔伤口较多, 对神经刺激大, 术后24 h切口疼痛最剧烈, 疼痛的程度与手术切除范围、肛缘水肿、排便因难、括约肌痉挛及患者的耐受能力有关。混合痔外剥内扎术是治疗混合痔的经典术式, 其创面大, 术后内括约肌暴露, 排便、换药及分泌物刺激, 使内括约肌痉挛, 引起疼痛;且肛门周围神经未梢丰富, 由于惧怕疼痛, 饮食、活动减少, 胃肠蠕动慢, 残留宿便, 加重排便痛苦。亚甲蓝对神经组织有较强的亲和力, 尤其是神经未梢, 可使神经髓质受到可逆性损害, 使其麻痹产生抵御痛感冲击的能力, 起到局部止痛的作用, 持续时间3周~4周, 可满足伤口生长愈合时间, 由此产生长期止痛效果。局部注射药液后可出现灼热痛, 所以加用布比卡因注射液, 以延长局部麻醉时间, 消除局部灼热痛;另外加入肾上腺素收缩局部血管, 延缓麻醉药吸收, 延长麻醉时间, 减轻麻药毒副作用, 使患者达到术后无痛的效果, 并有利于伤口的愈合。

参考文献

[1]吴在德, 吴肇汉.外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529.

术后长效镇痛剂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有516例患者均为我院住院手术患者,按就诊先后次序按1∶1比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均为258例。其中,观察组:男性145例,女113例,年龄20~64岁,平均年龄(39±7.55)岁。病种为:混合痔130例,内痔40例,肛裂51例,肛瘘25例,肛周脓肿12例。对照组:男性139例,女119例,年龄19~65岁,平均年龄(40±6.85)岁。病种为:混合痔142例,内痔37例,肛裂47例,肛瘘19例,肛周脓肿14例。经统计学处理,两组在年龄、性别、纳入病种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

病例排除条件:(1)年龄在65岁以上的老年人;(2)B超检查有重度前列腺增生;(3)术前已有排尿困难症状。

1.2 手术方法

两组患者麻醉方法均选择简化骶管阻滞麻醉,手术方式均为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内痔注射术、肛瘘切开挂线术、肛周脓肿根治术、肛裂切除术、内括约肌侧切术等成熟的中西结合术式。两组患者在麻醉及手术方式的选择上均无特异性。

治疗组所有患者均于手术结束时取亚甲蓝长效止痛合剂5~10m L左右用4#皮试针头行肛门手术区(重点在皮肤创面及周围皮下)浸润注射。亚甲蓝止痛合剂的配制方法为:亚甲蓝注射液2m L,2%利多卡因注射液5m L,0.75%布比卡因注射液5m L,0.9%氯化钠10m L,1‰肾上腺素注射液1~2滴混合。

1.3 术后处理方法

治疗组于术后尿意较明显时行TDP神灯(重庆国仁公司)阴茎根部及其略上范围照射,时间宜在30min左右,照射高度约30cm上下,可由患者自行调整,以自觉温热舒适为度,然后再起床排小便。

对照组于术后尿意明显时行局部热敷、站立排便、放开水龙头听水声等常规方法处理。

两组患者术后均常规予以布洛芬胶囊口服止痛,有胃十二肠溃疡病史者加服奥美拉唑胶囊,伤口疼痛剧烈无法忍受者,予以盐酸哌替啶注射液50mg肌注。

1.4 疗效评价

术后6h内顺利排出尿液的为显效;术后8h内排出尿液或排出不够通畅者为有效;术后8h后仍无法排出尿液,需行导尿术者为无效。伤口疼痛剧烈的标准为:自觉疼痛难以忍受,需要注射麻醉止痛剂者。

1.5 统计学处理

所有资料均采用统计软件SPSS 13.0进行处理,以α=0.05为水准检验各统计量。

2 结果

两组患者比较,在显效数(率)、总有效数(率)、剧烈疼痛发生数(率)三方面,有显著性差异(P<0.01)。见表1。

注:与对照组同项比较,△△P<0.01,*P>0.05

3 讨论

肛门直肠手术因其部位特殊,术后尿潴留是常见并发症,发生率高达12%~52%,本研究显示对照组亦高达36.8%。究其原因,可有7种之多[1]。但笔者认为,疼痛是其关健性的因素,“痛则不通”:一方面疼痛可引起尿道括约肌痉挛,产生排尿困难;另一方面,疼痛亦可致患者情绪紧张,反射性的引起小便困难。

亚甲蓝具有可逆的神经毒性作用,具有长效镇痛作用。布比卡因为长效局麻药,与之联合应用有协同作用[2]。虽然有研究提示亚甲蓝伤口局部注射可有皮下出血、水肿及皮肤点状坏死等不良反应[3]。但笔者采用的亚甲蓝长效止痛液,亚甲蓝已经稀释10倍以上,且使用的总量最多不到10m L,一般为5~6m L,其中亚甲蓝注射液含量不到1m L,剂量很小。根据笔者观察,除部分患者术后2h左右有局部烧灼样痛外,未见其他明显的不良反应。因此有理由相信其安全性。

TDP,又名“神灯”,是针灸科和骨伤科常用的一种物理治疗设备。其复合涂料板能将电能转换成的热能,产生不同波长和不同能量的综合电磁波,其波长范围与人体释放的综合电磁波谱相吻合,易为人体深部组织器官选择性吸收,从而达到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和组织营养代谢、消炎及促进肉芽组织生长的作用[4],促使气血得“通”;另一方面,TDP照射能增加体内脑啡肽的分泌,有持久的镇痛作用[5]。而亚甲蓝长效止痛剂又有效的阻断了局部疼痛,二者有协同作用,相得益彰,实现了“不痛则通”的目的,故能有效的预防和治疗尿潴留。

总之,亚甲蓝长效止痛合结合TDP照射在防治肛肠科术后尿潴留方面,具有疗效好、使用方便、不良反应少、操作简单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观察亚甲蓝长效止痛剂结合术后TDP照射在预防肛肠科术后尿潴留的效果。方法 将51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于手术结束时用长效止痛剂行创面局部浸润注射,术后有明显尿意感时行TDP照射阴茎根部30min后排尿。对照组行术后常规处理。分别对两组患者在术后尿潴留的发生率、剧烈疼痛的发生率两方面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组患者在术后尿潴留的发生率、剧烈疼痛的发生率两方面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亚甲蓝长效止痛剂结合术后TDP照射预防肛肠科术后尿潴留,效果显著,无明显不良反应。

关键词:亚甲蓝,TDP照射,肛门疾病,手术,尿潴留

参考文献

[1]张东铭.大肠肛门局部解剖与手术学[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81-82.

[2]付亚林,刘贵军.布比卡因加美蓝用于肛门手术镇痛效果的观察[J].中国基层医药,1999,6(1):52-53.

[3]胡捷,朱红军.平衡镇痛对痔术后镇痛时程及不良反应影响的临床观察[J].中国肛肠病杂志,2003,23(11):19-20.

[4]郭晓春,刘凤莲,张咏,等.TDP治疗狭窄性腱鞘炎58例[J].中华理疗杂志,1999,22(3):147.

术后长效镇痛剂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近1年住院手术病例,包括各类痔疮、肛乳头瘤、肛裂、肛瘘、肛周脓肿等肛门疾病,采用随机单盲法分为A、B组。A组56例,男29例,女27例,年龄16~71岁,平均42岁,病史3 d~10年;B组30例,男15例,女15例,年龄15~68岁,平均43岁,病史4 d~11年。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近期无应用镇痛药物史,无局麻药、NSAIDS过敏史。

1.2 治疗方法

采用0.25%普鲁卡因局部麻醉。混合痔采用Milligan-Morgan术,肛瘘行切除、切开、挂线等手术,肛裂行肛裂切除加部分括约肌松解术。A组于手术前15 min及术后8 h分别肌肉注射双氯芬酸钠利多卡因1支(双氯芬酸钠75 mg+利多卡因20 mg),术后于创面局部封闭注射长效止痛剂(1%亚甲蓝2 ml+0.75%盐酸布比卡因5 ml+0.9%生理盐水10 ml)。B组术后创面局部封闭注射长效止痛剂,注射方法、用量及浓度及同A组。封闭方法为术后对肛门齿状线以下手术切口边缘、基底、痔组织结扎基底、挂线结扎组织以及肛门内外括约肌点状注射。

1.3观察指标

术后 6 h、24 h、48 h 镇痛评分(VAS)、不良反应(伤口烧灼感、尿潴留、皮瓣水肿)发生情况。

1.4 评定标准

疼痛效果评价采用主观评估指标中视觉模拟评分法(VAS)。临床评定以0分为无痛,10分为强烈疼痛。<3分为效果良好,3~4分为效果基本满意,>5分为效果差。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ASS 13.0软件包,计量资料以(x-±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术后VAS评分

术后6、24 h VAS评分A组显著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止痛效果A组优于B组,见表1。

* 与 B 组比较,P<0.01

2.2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A 组明显少于 B 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 2。

例(%)

* 与 B 组比较,P<0.01

3 讨论

肛门局部神经丰富,齿状线以下为体神经支配,对痛觉感受敏感。术中手术损伤,术后伤口发炎水肿、换药、排便等均可引起疼痛。术后疼痛阻碍了肛肠手术的广泛开展。疼痛的产生机制为手术切割导致的组织和神经的损伤,继而是组织损伤后肥大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等释放的炎症介质,使高阈值的Aδ和C纤维感受器发生外周敏感化,及同时释放的谷氨酸、神经激肽A、速激肽等引起中枢敏感化的过程[1],导致组织对正常的非伤害性刺激和阈上刺激反应增加,痛觉超敏而产生持久性疼痛[2]。良好的镇痛可减轻术后疼痛,缓解术后紧张情绪,消除疼痛引起的内分泌、免疫、激素分泌及相应的副作用[3]。

肛肠病术后镇痛方法大概分为以下几种:(1)镇痛药物的使用。如索米痛口服或杜冷丁肌注等,作用时间较短,多次应用易出现消化道症状或成瘾。(2)镇痛泵。术后需硬膜外置管,患者必须住院观察,且镇痛泵价格昂贵,尿潴留发生率也较高[4]。(3)伤口局部用药。如复方亚甲蓝[5]、复方薄荷脑、盐酸丁卡因胶浆、双氯芬酸钠栓等。局部用药具有效果良好、操作方便、费用低廉、患者容易接受的特点。

亚甲蓝具有较强的亲神经性,可直接阻滞疼痛的传导,参与糖代谢,促进丙酮酸继续氧化,改变神经末稍的酸碱平衡和膜点位,影响兴奋性和神经的传导,同时有可逆性的损害神经髓质作用[6]。其起效较慢,起效前约有4 h的潜伏期,此间有亚甲蓝刺激的灼痛反应,损害神经约需30 d方可恢复[7]。在髓质恢复之前,局部感觉迟钝、痛觉减轻或消失,达到止痛目的[8]。

盐酸布比卡因属于酰胺类长效局麻药,其作用机制为通过抑制神经细胞钠离子通道,阻断神经兴奋与传导。麻醉时间可维持5 h或更长时间。基本与亚甲蓝潜伏期同步,不留麻醉间隙,可消除亚甲蓝的潜伏期灼痛反应。

双氯芬酸钠利多卡因其作用机制为抑制环氧化酶活性,从而阻止花生四烯酸转化为前列腺素,同时间接抑制白三稀的合成,具有给药后吸收迅速,有效血药浓度维持时间较长等优点;利多卡因低血药浓度有镇痛、镇静和提高痛阈的作用,将双氯芬酸钠与利多卡因有机地结合,不仅能提高双氯芬酸钠在溶液中的溶解性和稳定性,充分到达治疗效果,还可有效地减少注射点疼痛,减少注射部位组织损伤,增强镇痛效果[9]。

临床实践发现,长效止痛剂创面局部用药后,疼痛还会不同程度地出现。原因可能为:(1)注射不均匀或漏注,创面未完全封闭。(2)挂线、结扎部位及齿状线上黏膜区域封闭不彻底,受刺激后可反射性地引起肛门括约肌痉挛而加重疼痛。(3)亚甲蓝潜伏期长短不一,个别长达8~10 h,布比卡因维持时间未能完全覆盖潜伏期。研究表明,单独使用一种药物达到理想镇痛效果是不可能的,临床上多采用多模式镇痛的方法[10]。本研究根据Crile提出的超前镇痛概念于术前15 min肌肉注射双氯芬酸钠利多卡因,对伤害性感受加以阻滞,减少有害刺激传入所致的外周和中枢的敏感化,抑制神经元的可塑性改变,同时可减轻亚甲蓝的潜伏期疼痛反应,以达到术后镇痛的目的。术后8 h肌肉注射双氯芬酸钠利多卡因可充分减少炎症介质的释放,防止“损伤-疼痛-括约肌痉挛-疼痛”恶性循环的发生。研究结果显示,术后6 h、24 h VAS评分A组显著低于B组,止痛效果A组优于B组,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少于B组,研究方案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本方案符合药代动力学原理,做到了外周与中枢多靶点、多模式镇痛而达到理想的镇痛效果。由于消除或减轻疼痛及括约肌痉挛,术后伤口静脉、淋巴回流通畅,皮瓣水肿发生率明显降低,常见并发症尿潴留发生率也明显降低。

本科应用双氯芬酸钠利多卡因加长效止痛剂以来,未发现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增加。笔者认为,双氯芬酸钠利多卡因联合长效止痛剂用于肛肠术后镇痛是一种操作简便、临床疗效高、副作用少的术后镇痛模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Treede R D,Meyer Rajs S N.Peripheral and centralmechanisms of cutaneous hyperalgesia[J].Prog Neurobiol,1992,38(1):397-421.

[2]胡兴国.术后镇痛:外周和中枢敏感化及治疗对策[J].国外医学:麻醉与复苏分册,1999,2(20):74.

[3]袁建虎,李天佐,杨洋.肛肠手术后奈福泮和曲马朵患者自控静脉镇痛效果比较[J].实用疼痛学杂志,2008,4(2):110-112.

[4]刘子会,崔玉芝,李西军.痔瘘术后连续硬膜外注药镇痛104例[J].中国肛肠病杂志,2004,24(6):38.

[5]郝晖,黑发志.亚甲兰注射液在肛门手术后镇痛效果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09,11(11):70.

[6]黄宏国.长效止痛剂用于肛肠病术后疼痛的临床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9,19(12):1844-1846.

[7]俞宝曲,孙炼.复方亚甲蓝长效止痛剂在肛周术后应用的对比观察[J].中国肛肠病杂志,1999,19(11):20.

[8]朱春森.复方亚甲蓝止痛剂用于肛门手术后止痛[J].江苏临床医学杂志,1999,3(6):598.

[9]卢苇,刘英,雷贤英,等.双氯芬酸钠利多卡因联合屈他维林治疗痉挛性腹痛的疗效评价[J].中国医学创新,2009,6(28):5-7.

术后长效镇痛剂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骨科手术患者60例, 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自控组与肌注组, 每组30例。自控组中男17例, 女13例;年龄36~74岁, 平均 (43.5±1.6) 岁;桡骨远端骨折12例, 股骨颈骨折8例, 肱骨骨折5例, 肩胛骨骨折5例;合并症:高血压6例, 高血脂3例, 糖尿病2例。肌注组中男18例, 女12例;年龄37~76岁, 平均 (42.8±1.9) 岁;桡骨远端骨折12例, 股骨颈骨折9例, 肱骨骨折4例, 肩胛骨骨折5例;合并症:高血压4例, 高血脂3例, 糖尿病5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骨折情况、合并症方面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自控组患者术后使用微量止痛泵单次静脉给药或硬膜外腔给药, 用药剂量、浓度均根据病情、手术情况、年龄、身体素质酌情加减[1]。肌注组术后2h前后术处疼痛剧烈时遵医嘱间断性肌肉注射止痛药物以缓解疼痛[2]。

1.3 评价标准

综合疗效:没有疼痛感觉, 为优;间歇性轻微疼痛, 为良;静止与运动均有痛感[3], 为差。不良反应:意识清楚, 有轻微恶心感, 为轻度;易瞌睡, 呕吐<3次/d, 为中度;瞌睡且难唤醒, 恶心, 呕吐达5次/d, 为重度[4]。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综合疗效比较

自控组综合疗效优23例 (76.7%) 、良7例 (23.3%) 、差0例, 优良率100.0%。肌注组综合疗效优16例 (53.3%) 、良7例 (23.3%) 、差7例 (23.3%) , 优良率76.7%。自控组综合手术治疗效果优于肌注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不良反应

自控组术后镇痛不良反应轻度18例 (60.0%) 、中度9例 (30.0%) 、重度3例 (10.0%) , 中轻度不良反应占比90.00%;肌注组术后镇痛不良反应轻度17例 (56.7%) 、中度10例 (33.3%) 、重度3例 (10.0%) , 中轻度不良反应占比90.0%。两组患者术后镇痛不良反应情况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术后疼痛是系列病理、生理交杂的反应, 人体在疼痛感下极易产生不良情绪[5]。骨科手术操作会对患者骨组织、肌肉组织及神经组织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 术后药物麻醉作用褪去, 患者就会遭受疼痛的折磨, 疼痛感的折磨会直接影响患者情绪, 进而影响患者饮食、作息、后续治疗及护理配合积极性[6], 严重影响术后康复效果。

骨科术后镇痛方式主要有肌肉注射与自控镇痛两类, 自控镇痛是近年来得到推广的一类新型镇痛方式。肌肉注射镇痛方式主要应用哌替啶等药物, 可快速消除疼痛, 但药物作用时间短, 需要多次注射以维持镇痛效果, 此类药物连续使用极易成瘾, 多次注射危害较大[7]。PCA泵下的微量注射是自控镇痛的一大特点, 药物作用时间更长, 无需高频注射, 还可根据患者疼痛耐受力适当加大用药量, 综合镇痛效果显著。本研究结果显示, 自控组综合疗效优23例 (76.7%) 、良7例 (23.3%) 、差0例, 优良率100.0%。显示自控镇痛方式下骨科术后镇痛效果显著, 可显著改善综合手术治疗效果, 且自控镇痛与肌注镇痛两种方式下的不良反应情况对比无明显差异, 自控镇痛可广泛应用于骨科手术中, 也很利于舒适化医疗的开展。

参考文献

[1] 黄知音, 吴旦, 洪满妹, 等.骨科下肢手术后自控镇痛泵所致尿潴留的预防方法与效果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 2011, 26 (16) :1524-1525.

[2] 林伟.骨科患者术后不同镇痛方式的疗效观察[J].求医问药 (学术版) , 2012, 10 (9) :502-503.

[3] 郭英艾, 李宏.骨科病人术后应用PCA镇痛与麻醉药镇痛效果的比较研究[J].泰山医学院学报, 2009, 30 (4) :282-284.

[4] 刘庆, 杨宇.不同自控镇痛方式对下肢手术患者镇痛效果和睡眠质量的影响[J].西部医学, 2010, 22 (10) :1846-1848.

[5] 杨宇.患者静脉自控镇痛与硬膜外自控镇痛对下肢骨科手术患者胃肠道功能的影响[D].泸州医学院, 2010, 10 (9) :143-145.

[6] 尹洁琳.骨科病人手术后镇痛效果的比较[J].内蒙古中医药, 2010, 29 (10) :95-96.

术后药物镇痛的选择 篇6

药物治疗是术后镇痛的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而术后疼痛大多为中重度疼痛, 所以在选择镇痛药物时, 多选用镇痛效力强的麻醉性镇痛药, 并且施以最恰当的给药方法, 才能达到最理想的镇痛效果, 并且还可以将副作用降至最低。

1 吗啡

吗啡是阿片中的主要生物碱, 其镇痛作用非常强。虽然口服最为方便, 但是口服剂量往往较大 (成人一般需初始剂量每4 h 10~30 mg) , 且该药的不良反应又显而易见。所以用于治疗手术后疼痛多采用硬膜外腔 (腰部24 h最大10 mg) 或蛛网膜下腔给药 (0.2~1 mg) 。尤其是身体下部的镇痛效果最好。

2 哌替啶

哌替啶为最早合成的苯甲哌啶类药物, 是最广泛用于临床的麻醉性镇痛药。其镇痛作用与血中哌替啶浓度有关, 且镇痛效果与其血药浓度之间的个体差异又很大, 在术后镇痛时口服或肌注的血药浓度变异就更大, 较难维持稳定有效的镇痛浓度。所以, 在术后镇痛选用该药时, 可选择恒速静脉输注的方法, 有效低剂量连续维持输注哌替啶24 h~26 h, 则能比较稳定地达到镇痛浓度并能维持完全的无痛。

3 芬太尼

芬太尼是苯基哌啶类药物, 脂溶性很高, 易于进入脑组织, 也易于从脑组织重新分布到体内其他组织, 如脂肪和肌肉组织。单次注射后, 作用时间较短, 并易发生呼吸抑制, 但反复注射又可产生蓄积作用。所以, 在术后镇痛时一般采取硬膜外腔注射, 但腰段硬膜外置管用于开胸术后镇痛时, 则需注入量较大[1~2μg/ (kg·h) ]。

曾有人观察芬太尼雾化吸入的术后镇痛效果, 超声雾化吸入芬太尼分为100μg和300μg 2组, 100μg组镇痛时间平均为191 min, 300μg组的镇痛时间平均为374 min.均未见恶心、呕吐、呼吸抑制和其他副作用[1]。可以认为, 雾化吸入芬太尼是一种无创性的镇痛方法。

根据芬太尼可被黏膜吸收, 从而发挥镇痛作用的理论, 近来出现了芬太尼口香糖及芬太尼皮肤缓释剂亦已用于临床镇痛, 但未见用于术后镇痛的报道。

4 二氢埃托啡

二氢埃托啡是阿片受体纯激动剂, 是我国研制成功的高效镇痛药, 它的镇痛作用强于吗啡。多种动物实验表明, 二氢埃托啡达到相同的镇痛作用的剂量比吗啡小6 000~10 000倍[1], 因而副作用也明显小于吗啡。在术后镇痛应用该药时, 一般选择舌下含服, 其方法简便, 镇痛效果好, 起效速度快 (数分钟后疼痛减轻, 15 min~20 min后明显缓解) , 副作用小。此药对平滑肌有解痉作用, 可不与解痉药合用, 痉挛也随之缓解, 有很好的止痛效果。

5 曲马多

曲马多为非阿片类镇痛药, 临床使用的剂型有胶囊、滴剂、栓剂和注射针剂。

因为曲马多未发现有耐药性, 连续用药3周, 以后逐渐减量, 仍能达到满意的镇痛效果, 且对用药3周的患者给纳洛酮拮抗, 91.4%没有戒断症状, 仅2.9%有轻微的症状[1], 此为使用该药镇痛的优点。但该药的镇痛效应仅为吗啡的1/6~1/10, 所以, 尽管该药剂型较多, 但用于术后镇痛, 最好选择静脉注射或硬膜外腔注入的方式。中度疼痛也可适当使用栓剂, 口服给药的副作用多于肛门给药和注射。

6 叔丁啡

叔丁啡是蒂巴因的衍生物, 也属于混合型激动-拮抗药, 为长期强效镇痛药。其镇痛效力约为吗啡的50倍, 为芬太尼的1/2, 且成瘾极小。该药主要用于术后镇痛, 因肌肉注射和静脉注射药物起效时间相近 (大约均为5 min) , 所以一般选用肌肉注射。有报告指出, 用0.6 mg叔丁啡稀释50 mL, 硬膜外输入 (并用布比卡因) , 镇痛效果更佳[2]。

7 镇痛新

镇痛新为苯并吗啡烷类合成药。该药具有无欣快感、成瘾性极小的特点, 镇痛效力也仅为吗啡的1/4~1/3, 镇痛效果差。如果术中用芬太尼维持麻醉, 近术毕适量投以镇痛新, 既可对抗芬太尼的呼吸抑制, 又有术后较长时间的镇痛。

镇痛新经皮下多次给药可致严重的组织损害, 即使是肌肉注射也应多变换注射部位。所以如果需反复给药时, 应用静脉或口服。有人发现, 对于手术后镇痛, 50 mg镇痛新相当于可待因60 mg, 镇痛新30 mg的镇痛作用相当于哌替啶75~100 mg[2].

上述种种药物的使用, 一般仅限于传统的给药方法, 如口服、舌下含化、雾化吸入、皮下、肌注、静脉或椎管内 (蛛网膜下腔和硬膜外) 。难免存在种种不足, 如不灵活、不及时、依赖性以及个体对疼痛的敏感性差异很大, 故难以准确掌握用药量, 使术后患者镇痛有不完全或药物成瘾的担心。

近年来发展的患者自控镇痛 (PCA) , 此法重点解决了个体差异问题 (因为除患者的痛阈不同外, 任何一种药物均有其不同程度的个体差异) , 大大提高了术后镇痛效果和安全性。

PCA包括注药泵、自控装置、管道及防返流的单向活瓣, 甚至可以与电子计算机连接, 使之更精确, 性能更可靠, 只需按要求、按程序完成注药全过程, 并有各种必要的显示和报警装置。其优点为:使用方便, 血药浓度稳定, 镇痛效果确切迅速, 安全可靠, 持续镇痛时间长, 毒副作用小, 使患者能够较舒适地度过术后疼痛期, 尤其是术后最初的几小时至术后24 h~48 h, 同时也可减轻医护人员的工作量。

PCA给药途径包括:静脉 (PCIA) 、硬膜外 (PCEA) 、皮下 (PCSA) 给药, 以PCEA效果最佳。目前PCA使用的药物, 除上述介绍的麻醉性镇痛药如吗啡、哌替啶、芬太尼和曲马多等外, 还有辅助局部麻药布比卡因、罗哌卡因以及与镇静药氟哌利多、咪唑安定等药物相混合, 旨在减少每种药物的用量和不良反应。

尽管PCA有诸多优点, 但为了能够确保最佳镇痛效果, 术前或术后麻醉医生应详细讲解并指导患者及家属PCA的使用方法, 并注意仪器工作状态的失常等意外情况。

从以上所谈不难看出, 任何一个术后患者的镇痛, 都未必能适用同一常规, 百分之百的有效。所以, 根据每一个患者的实际情况, 选择最适合该患者的镇痛药物固然重要, 然而该药的剂量、配合使用以及给药方法的选择, 亦不可等闲视之。这就要求我们掌握好每种镇痛药的药代动力学、药效学、给药途径以及恰如其分的药量等。

参考文献

[1]李仲廉.临床疼痛治疗学[M].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5:70-73.

小儿术后镇痛研究进展 篇7

关键词:镇痛药,客观疼痛,小儿,背景量

疼痛是手术后最可怕的症状, 是机体受到伤害性刺激后产生保护自己的反应, 常能反映在感觉上的不安, 并能导致生理功能混乱, 甚至最严重危及到生命。小儿疼痛由于观念错误在之前常被忽视, 由于儿童自我行为能力差、止痛药容易过量, 继而引起严重呼吸抑制从而威胁生命, 所以小儿术后镇痛还在探索阶段, 无标准镇痛方案, 在不同的手术后选择合适的镇痛途径和镇痛药很重要, 本文以综合国内近几年有关小儿术后镇痛的文章进行总结和分析, 以帮助临床小儿术后选择正确的镇痛途径和镇痛药品做出参考, 现综述如下。

1 背景

2007年10月17日, 国际疼痛研究学会 (IASP) 将每年的这天定为“国际儿童镇痛日”[1]。儿童是相对特殊的群体, 需要大家关注和照护的群体, 包括医疗保健, 这是联合国儿童权利条约的规定。在过去由于认识的错误, 认为儿童对痛觉不灵敏, 对儿童镇痛关注过少, 导致儿童镇痛领域缺乏可靠的资料和规范的镇痛方案, 二十年来, 医生、家长对儿童疼痛日益重视, 各种对疼痛性质、评估方法、治疗方法的研究报告也越来越多, 很多药物治疗方法和非药物治疗方法迅速地投入临床, 评估方法、新药物、新技术已经成为学者和医生研究和探讨的对象, 而有价值的报告对小术后镇痛有很重要的作用。

2 小儿术后评估方式汇总

新药物、新技术是小儿术后镇痛治疗急切需要的, 但是新药物和新技术也必须有一个正确的小儿术后疼痛评估方法, 只有对小儿的疼痛有个正确的分级和评估才能更好地治疗和选择药物, 而根据经验选择错误的疼痛评估方法是小儿疼痛治疗不足的一个重大原因。

因为疼痛是一种自我感受, 小儿疼痛主观感觉模糊, 很难进行准确测量, 常需进行多方面的评估, 主要有三个方面:自我描述、生物学评估和行为学评估。其中自我描述是最佳评估方式, 但有先天生理缺陷的儿童、婴儿等无法描述对疼痛的自我感觉, 只有行为学评估和生物学评估。

2.1 生物学评估

此评估是针对1岁以下的儿童, 行为不具有意义, 只能通过测定其生理参数 (血压及其变化、呼吸频率、心率、血浆激素水平等等) 来评估小儿术后疼痛, 这种方法受其他应激反应影响, 其他应激也可能会出现相应的生理参数变化, 所以不具有疼痛的特异性和专一性, 只作为参考指标[2]。

2.2 自我描述

此评估是目前测量疼痛公认的标准, 此评估是儿童自己对自身痛苦的表达[3]。根据不同年龄的儿童可分为以下情况:一般1.5岁儿童可以说话所以用语言描述疼痛;3~4岁儿童能细致描述疼痛程度;5岁儿童可用标准化方法来评估, 如Hester扑克牌工具或脸谱评分;7岁儿童可用0~10或0~100评分法, 0代表无疼痛, 10或100代表可能的最疼痛, 同样也可用视觉模拟尺。自我描述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要求儿童有一定的认知和语言发展水平。

2.3 行为学评估

主要疼痛评估对象为4岁以下新生儿、婴幼儿、智力残疾儿童。由于疼痛程度有关包括身体活动、声音、面部表情等, 所以可对语言反应和面部表情、自主反应程度、肢体运动反应进行综合评分[4]。临床上目前常用的有OES (客观疼痛评分法) 、CRIES (婴幼儿术后疼痛评分法) 、FLACC评分法等[5]。 (1) 面部表情评分 (face assessment scales) :向患儿说明, “5”表示“痛得难以想象”, “0”表示“一点都不痛”, 并向患儿展示脸部表情, 让患儿选出他或她现在的面孔。在使用次数累加的情况下有些儿童就会产生疼痛分级的印象, 下次的评估就更准确。 (2) 视觉模拟评分 (VAS) :应用于5岁以上的儿童, 并且理解数目含义的年幼儿童, 能理解100mm刻度分线水平。更大儿童通常能用颜色或视觉模拟评分法, 自主说出疼痛的性质和程度, 行为学评估是自我描述的补充。评估方法各有特色和缺点, 但只要及时记录镇痛效果、利用多参数评估, 规律重复进行, 坚持使用同一方法, 家长、护士、患儿都参与到治疗和评估中来, 才能更好地评估和治疗, 才能减少痛苦并使患儿早日康复[6]。

3 镇痛药

3.1 阿片类镇痛药

芬太尼属于阿片受体激动剂, 一种强效镇痛药, 为吗啡的80倍, 半衰期为1~2h, 成瘾性低, 可产生“神经松弛镇痛”效果, 2岁以下幼儿禁用。曾金[7]研究芬太尼或舒芬太尼配合昂丹司琼均能有效地应用于小儿胃肠镜术后静脉镇痛, 安全、可靠, 舒芬太尼偶有皮肤瘙痒, 昂丹司琼止吐效果好, 氟哌利多镇吐时易使患儿产生锥体外系症状。研究分别使用舒芬太尼 (2μg/kg) 或芬太尼 (20μg/kg) 分别配合氟哌利多或昂丹司琼用于小儿术后静脉镇痛, 组间比较各时点的血流动力学、镇痛的疗效、镇静的程度以及48h内PCA按压的次数均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 即舒芬太尼的镇痛效能为芬太尼的10倍, 达到了最大的镇痛效能。镇痛效果采用客观疼痛评分 (OPS) 和家长视觉模拟评分 (VAS) , 结果S1和S2组的皮肤瘙痒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组, 这与舒芬太尼引起组织胺释放有关, 出现的皮肤瘙痒一般无需特殊处理, 停止使用PCA后, 该症状将自然消失。当患儿出现明显的皮肤瘙痒时, 经静脉注射地塞米松2.5~5.0mg, 可使该症状明显减轻, F1和F2组出现锥体外系症状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组, 这与氟哌利多的副作用有关。昂丹司琼是5-HT受体特异性拮抗剂, 能明显地降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 而且无明显的副作用, 所以芬太尼或舒芬太尼配合昂丹司琼能有效地应用于小儿胃肠镜术后静脉镇痛。毕素萍[8]探索吗啡和芬太尼用于小儿气管术后静脉镇痛的最佳可行性方案, 认为单纯吗啡量14μg/ (kg·h) 或吗啡与芬太尼1∶1混合, 吗啡9μg/ (kg·h) 加上芬太尼0.09μg/ (kg·h) 背景量输注均取得良好效果, 值得临床推广。

3.2 非甾体类抗炎

氯诺昔康的作用机制是抑制环氧化酶 (COX) 活性进而抑制前列腺素合成, 同时激活阿片神经肽系统, 发挥中枢型镇痛作用。按结构属于非甾体噻嗪类衍生物类抗炎镇痛药, 与这类药物相比其具有较强的镇痛和抗炎作用。当与阿片类药物合用时不仅可减少阿片类药物的应用以减少该类药物不良反应:恶心、嗜睡、呕吐、呼吸抑制、肠蠕动减少以及血液动力学紊乱等, 而且可以联用时镇痛效果更好。因为在手术时受损组织会释放出疼痛介质和前列腺素, 而且在术后也会有释放从而加重疼痛, 而非甾体抗炎药氯诺昔康可不仅减少抑制前列腺素合成更使局部、脊髓、中枢的敏感性降低, 从而减少痛觉到达感觉中枢, 达到镇痛效果。郭一闽[9]研究氯诺昔康与曲马多联用使用在婴幼儿术后, 以家长或护士控制静脉镇痛泵方法进行镇痛, 取得非常满意的镇痛效果而且副作用少, 232例患者受试, 以家长或护士控制静脉镇痛泵方法分别比较了单剂氯诺昔康4mg、8mg、16mg、32mg与酮咯酸10mg或安慰剂三组的疗效, 疼痛缓解在6h时各镇痛药物治疗组都显著优于安慰剂组 (P<0.000 1) 。氯诺昔康在给药后2~3h达到最大浓度即最大镇痛作用, 可以维持大约8h。其中酮咯酸的最大镇痛效果在单用氯诺昔康8mg和16mg之间, 持续时间较短只有2h, 需持续用药。氯诺昔康的剂量-效应关系显示:在4mg、16mg和32mg剂量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性。在16mg以上剂量, 氯诺昔康的镇痛效果为直线, 通过数学计算显示16mg是最高效果剂量, 此研究对新药应用有临床参考价值。

对乙酰氨基酚是非那西丁 (phenacetin) 的体内代谢产物, 属于苯胺类。通过抑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前列腺素合成酶, 减少前列腺素PGE1缓激肽和组胺等的合成和释放。钟颖[10]在研究对乙酰氨基酚栓直肠给药用于小儿术后镇痛中取的了很好的疗效, 采用60例将要做腹部手术的患儿, 采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 随机分组, 与曲马多术后镇痛比较, 结果, 两组患儿镇痛效果无差异, 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但是副作用小于曲马多, 所以对乙酰氨基酚栓直肠给药用于腹部疝气修补术的术后镇痛安全有效, 副作用少[9] 。

3.3 其他

2000多年前华佗发明麻醉至今, 祖国医学一直具有神秘色彩, 很多中草药有待科学家们发掘, 杨经文[11]发现高乌甲素用于儿童鼾症术后镇痛效果显著, 并可以增强免疫力, 值得临床推广。对于不能合作或者年龄小于2岁的患儿, 有报道称可以使用护士或家长控制镇痛的方法 (NCA) , 在之前使用进行较高的背景剂量再固定通常约30min持续剂量, 但是值得注意和提醒的是PCA 和NCA, 在撤泵的过程根据不同个体遵循个体化的原则, 一定要有准确和满意的疼痛评分方式, 护士或家长当发现患儿使用镇痛剂的次数明显减少时可以先不使用背景剂量, 然后适当延长固定的时间, 或者辅以非甾体类抗炎或其他镇痛药来缩短阿片类药物的使用时间和力度, 以减少阿片类药的不良反应和副作用。还有种方法应受到重视, 这种镇痛方法叫儿童术后周围神经阻滞。研究报告证明周围神经阻滞在单独使用于儿童术后镇痛时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 不需要增加阿片类药物复合非甾体类抗炎和其他的镇痛药物, 并且术后呕吐的发生率也低于使用阿片类药物镇痛。周围神经阻滞通常是作为平衡镇痛联合应用中的一种。

4 总结和展望

小儿术后镇痛包括: (1) 持续静注阿片类镇痛药。 (2) 病人自控镇痛 (PCA) 。 (3) 护士或家长控制镇痛 (NCA) 。 (4) 持续硬膜外镇痛。 (5) 骶管内镇痛。 (6) 周围神经阻滞[12] 。 (7) 非甾体类抗炎药。 (8) 表皮局麻。 (9) 非药物方法:主要应对的患者属于短暂、病情不严重的疼痛。主要是使小儿分心, 注意力转移。如玩最喜欢的玩具、玩游戏、使环境变得让感觉有安全感和归属感, 实施者主要是父母和护士, 父母应给予适当的奖励和鼓励。 (10) 多模式镇痛:是指在术后镇痛过程中, 采取作用不同疼痛机制或不同受体的多种方法联合镇痛, 以期达到镇痛作用协同或相加, 减少各自用药量, 从而降低相关副作用的目的。

术后镇痛是使患者满意的重要因素, 术后疼痛控制是麻醉管理的一部分, 应当从超前镇痛开始, 尽可能选择多模式镇痛方法。PCEA为当今公认的最佳术后镇痛方法, 但并非万能, 仍存在并发症。须全面分析、评估患者的生理功能, 尤其是患者痛阈敏感性与既往药物使用情况[13]。

上一篇:电子电镀下一篇:岗前教育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