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腹产术后护理

2024-07-04

剖腹产术后护理(精选11篇)

剖腹产术后护理 篇1

剖腹产实际上就是剖宫产, 该手术属于产科应用较为普遍的一种外科手术, 借助该手术, 可以将孕妇腹部宫顺利切开, 之后将婴儿成功取出。该手术具备一定的创伤性, 其术后护理十分必要和重要。现阶段剖腹产在妇产科临床工作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然而其临床护理质量仍有待提高。为了探讨剖腹产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后的临床护理方法及其取得的效果, 为今后的剖腹产术后护理工作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该研究随机选择2014年2月—2015年2月该院50例剖腹产患者, 设置对照组和研究组各25例, 前者行常规术后护理, 后者行整体护理, 对比两组临床护理效果。研究发现针对剖腹产患者, 手术结束后给予整体护理能够有效缩短其下床时间以及住院时间, 同时大大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该研究结果能够为今后的剖腹产临床护理工作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具备较高的应用价值,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4年2月—2015年2月该院收治的50例剖腹产患者纳入该研究样本, 设置对照组和研究组, 每组包含患者人数各25例。对照组包含5例经产妇, 其余20例属于初产妇, 对照组患者年龄22~44岁, 平均年龄 (28.2±16.5) 岁;研究组4例经产妇, 21例初产妇, 年龄23~42岁, 平均年龄 (29.3±15.7) 岁;。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均接受剖腹产手术治疗, 手术结束后均存在手术切口疼痛的问题。两组患者在年龄跨度、产妇类型以及术后症状等基础资料的比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备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术后护理, 给予实时病情监测, 科学选择药物进行治疗。重视对患者的饮食管理, 采用有效的措施对患者并发症进行防控等。研究组针对患者实施整体护理, 详细方法如下。

1.2.1 术后科学饮食患者结束剖腹产手术后, 第一餐应优先选择清淡和易消化食物进行食用, 合理控制进食量, 避免过量饮食。尽可能避免食用高脂肪、高糖分或刺激性的食物, 多食用富含维生素以及纤维素的食物, 促进组织修复。同时, 如果患者没有表现出肠胃不适症状, 可以在下一餐将食量恢复至正常水平。针对需要母乳喂养的患者, 鼓励其多饮用鱼汤, 并注意补充水分[1]。

1.2.2 术后环境护理保证病房的干净和整洁, 将病房温度控制在18~22℃之间, 将病房湿度调整为55%~6 0%范围内, 重视室内通风, 借助紫外线循环风开展室内消毒工作, 避免过量病菌, 以免造成患者剖宫产后手术伤口感染。尽量避免过多人员进出病房, 保持病房安静, 以免打扰患者休息, 创造利于患者术后康复的优质病房环境。

1.2.3 术后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应综合分析患儿心理状况, 详细向患儿及其家属介绍剖腹产手术后的主要护理方法以及用药方法等, 使其明白剖腹产后可能会出现哪些不良反应, 需要掌握哪些注意事项, 并告知患者, 医生及护士并将通过各种科学护理方法对其术后不良反应进行有效防控, 保证护理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缓解其焦虑和不安情绪。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后可能会充满不安, 护理人员可通过播放一些轻柔音乐等方法创造温馨、轻松欢乐的病房患者, 消除患者不安, 提高其护理配合度。

1.2.4 术后体位护理对于术后意识尚未恢复的患者应采取去枕平卧位, 将头部稍微偏向于一侧, 预防因疼痛引发的咳嗽或呕吐将其吸入气管中引发肺炎;对于意识已恢复的患者于手术结束后引导患者选择平卧位休息, 完成剖腹产治疗5~7 d后即可选择侧卧位和平卧位相关交替的方式休息。指导患者去枕平卧6 h以上, 同时护理人员应主动帮助患者实施翻身训练, 每隔2 h就要指导和协助患者家属对患者进行翻身, 避免长时间不动导致血液循环不佳或皮肤过分受压形成压疮。手术结束后7 d, 患者可转变为选择半卧位, 患者身体可与床面呈30°, 促进其通气功能的优化, 达到松弛腹部的效果[2], 这样有利于恶露的排出进而减轻对伤口的牵拉疼痛。

1.2.5 术后疼痛护理剖腹产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的创伤, 造成较大的创伤面积, 患者结束手术治疗后会存在疼痛问题, 必须要给予患者科学的疼痛护理, 通过针对性的护理途径缓解患者术后疼痛现象。当患者出现恶心、咳嗽、呕吐、排便或其他增加腹部压力的任意一个动作时应指导患者按住伤口的两侧, 以免缝线出现断裂。护理人员可视患者疼痛程度适当使用镇痛药物进行镇痛治疗, 也有资料显示微波照射刀可有效减轻病痛, 促进伤口愈合。在患者剖宫产后的第三天应及时更换伤口敷药, 检查伤口的愈合情况并做相应处理。伤口拆线后应使用纱布覆盖至少3 d后才能进行淋浴。告知患者其伤口的结痂要等待其自然脱落切不可用蛮力使其剥落, 时刻保持结痂处的清洁卫生。当结痂自然脱落后应使用一些消炎的药膏涂抹于疤痕处, 有经济条件的患者可使用理疗器治疗, 促进疤痕处的血液循环。为了减轻对伤口的摩擦建议患者穿着宽松的内裤。

1.2.6 术后早期活动护理为了加快患者的血液循环, 提升患者预后, 应尽早的指导患者进行早期活动。在术后6 h内, 应每隔30 min指导患者进行多做床上活动, 避免下肢发生静脉血栓。通过指导患者进行床上主动活动促进患者的肠胃蠕动功能。术后24 h后鼓励患者下床做些运动, 促进机体功能的恢复, 同时也可避免腹腔内的各个脏器发生粘连, 也利于伤口愈合。指导患者进行有效咳痰, 将呼吸道内的分泌物及时排出房子肺部发生炎症。术后7 d后可指导患者做类似肛门收缩、抬腿蹬腿及伸展手臂等动作, 促进盆底肌功能的恢复。

1.2.7出院指导护理患者出院后在饮食上仍应以高蛋白高营养为主, 告知患者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坚持运动。教会患者产后保健操, 加强患者各方面的保健和护理知识, 讲解相关的哺乳喂养和新生儿护理有关事项, 特别是疫苗接种情况。告知患者坚持母乳喂养半年以上, 保持会阴部的清洁卫生, 有问题及时随诊。产褥期要避免性生活, 6周内要采取避孕措施, 产后2个月行常规检查, 若在剖腹产术后3个月内没有出现阴道出血, 且经医生检查后伤口愈合良好者可恢复性生活。

1.3 临床观察指标

针对研究组和对照组护理后的下床时间进行统计, 详细记录两组患者具体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等, 对两组患者以上临床指标进行对比。

1.4 统计方法

该研究借助23.0数据软件包针对研究中相关数据开展统计学分析和处理,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并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n (%) ]表示, 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研究组及对照组下床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

研究组接受整体护理后, 其下床时间为 (27.2±1.53) h, 明显比对照组的 (38.42±1.78) h要短 (t=12.35, P<0.05) ,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住院时间为 (5.41±1.23) d, 短于对照组的 (7.25±1.32) d (t=5.13, P<0.05) ,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研究组和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研究组接受整体护理后, 产后出血1例, 产后感染0例, 并发症发生率4%;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后, 产后出血3例, 产后感染3例, 并发症发生率24%, 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χ2=22.65, P<0.05) ,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近年来, 我国的剖腹产率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 给手术患者带来不可避免的创伤, 且护理不当很容易导致患者出现产后出血以及术后感染等问题, 其术后护理工作至关重要[3,4,5,6,7]。为了改善剖腹产患者的术后状况, 促进其及时康复, 护理人员必须要从方方面面增强对患者的术后护理, 为患者术后创造一个优质的休息环境, 给予科学的饮食指导, 增强其免疫力, 同时及时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 让其以乐观态度面对术后生活。此外, 加强体位护理, 防止吸入性肺炎发生, 促进恶露的排出, 减轻对伤口的牵拉疼痛。实施疼痛护理, 保持伤口处的清洁卫生, 预防感染, 必要时可使用镇痛药物或是微波照射刀进行针对性护理, 缓解其痛苦。指导患者进行早期活动训练, 加快其机体各功能的恢复, 加快伤口愈合的速度, 提升患者的预后。进行出院方面的指导, 讲解哺乳喂养、新生儿护理和疫苗接种有关事项, 做好避孕措施和常规检查, 坚持锻炼, 加快产后康复。对剖腹产患者实施术后的整体护理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该研究发现, 研究组下床时间为 (27.2±1.53) h, 明显比对照组的 (38.42±1.78) h要短 (P<0.05) ;研究组住院时间为 (5.41±1.23) d, 短于对照组的 (7.25±1.32) d (P<0.05) ;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4%,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4% (P<0.05) 。该研究结果与于凤等人剖腹产关于剖腹产护理的相关研究结果基本相符[8]。这意味着, 针对剖腹产患者, 手术结束后给予整体护理能够有效缩短其下床时间以及住院时间, 同时大大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应用效果良好。

总而言之, 整体护理能够对剖腹产患者发挥良好的临床护理效果, 但是由于该研究样本有限, 研究所得结果仍需进一步增强说服力, 因此, 在今后的临床护理研究工作中, 应不断增强样本容量, 加强剖腹产临床护理工作研究, 提高研究工作的可靠性和说服力, 为腹产临床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陆绍梅.妇科剖腹产手术后的护理观察[J].药物与人, 2014, 20 (7) :187-188.

[2]邢慧巧.剖腹产术后静脉自控镇痛效果观察及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 2013, 8 (25) :78-79.

[3]吴海燕.对剖腹产术后出血患者的护理及对剖腹产术后出血的预防[J].当代医药论丛, 2014 (2) :223-224.

[4]李敏.妇产科术后腹部切口护理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4, 9 (8) :115-116.

[5]龚文涛.对行妇产科腹部手术的患者进行综合性护理的效果观察[J].当代医药论丛, 2014 (1) :266.

[6]马微丰, 岑雷音, 赵剑.降低妇产科腹部手术病人院内感染的护理措施[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14 (11) :189-191.

[7]孙遂萍.妇产科腹部手术50例护理[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 (5) :189-191.

[8]于凤, 刘莹.剖腹产术后患者护理体会[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0, 5 (24) :207-208.

剖腹产术后护理 篇2

现在很多的人由于健康状况不良等原因会选择剖腹产,剖腹产虽然可以减轻妈妈分娩时候的痛苦,但是它比顺产的护理注意事项还要多!其实,无论是顺产还是剖腹产都是无法逃避疼痛的。只不过,顺产的疼痛出现在分娩过程中,而剖腹产的疼痛则从产后开始。

剖腹产产后护理注意事项:

一、剖腹产后饮食:剖腹产因有伤口,同时产后腹内压突然减轻,腹肌松弛、肠子蠕动缓慢,易有便秘倾向,饮食的安排与自然产应有差别,产妇在术后12小时,可以喝一点开水,刺激肠子蠕动,等到排气后,才可进食;刚开始进食的时候,应选择流质食物,然后由软质食物、固体食物渐进。

二:产后饮食指导原则:

1术后一周内禁食蛋类及牛奶,以避免胀气。避免油腻的食物。

3避免吃深色素的食物,以免疤痕颜色加深。避免咖啡、茶、辣椒、酒等刺激性食物。

5一周后可开始摄取鱼、鲜奶、鸡精、肉类高蛋白质食物,帮助组织修复。

6传统观念认为产妇不宜喝水,否则日后会肚大难消,这时必须多补充纤维质,多吃水果、蔬菜,以促肠道蠕动、预防便秘。发酵食物不要吃,以免胀气。8因为失血较多,产妇宜多吃含铁质食物补血。

9生冷类食物(大白菜、白萝卜、西瓜、水梨„„)禁食40天。

剖腹产后护理该怎么补:

三:产后三周补身计划

第一周:以清除恶露、促进伤口愈合为主。

1最初可以鸡汤、肉汤、鱼汤等汤水类进补,但是不可加酒。

2猪肝有助排恶露及补血,是剖腹产产妇最好的固体食物选择。

甜点也可以帮助排除恶露。

4子宫收缩不佳的产妇,可以服用酪梨油,帮助平滑肌收缩、改善便秘。

5鱼、维他命C有助伤口愈合。

6药膳食补可添加黄耆、枸杞、红枣等中药材。

, 第二周:以防治腰酸背痛为主

食物部份与第一周相同,药膳部份则改用杜仲。

第三周:开始进补,膳食可开始使用酒。

1食物部份与第一周相同,可以增加一些热量,食用鸡肉、排骨、猪脚等。

2口渴时,可以喝红茶、葡萄酒、鱼汤。

3药膳食补可用四物、八珍、十全(冬日用)等中药材。

浅析剖腹产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 篇3

【关键词】腹部切口;脂肪液化;高频电刀;手术技巧

【中图分类号】R719.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2)10-0106-02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妊娠者肥胖人群逐年增多,再加上高频电刀的广泛普及与应用,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有增多的趋势。切口脂肪液化是腹部手术创口愈合过程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延长了愈合时间,给患者及家属增加了精神上的痛苦和经济上的负担。及早发现和恰当的处理,能缩短疗程,减轻医生压力。我院妇产科自2005年2月~2010年12月剖腹产术后发生切口脂肪液化10例。现报告如下。

1資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10例患者中,年龄20~32岁,平均26岁。ASAI~II级,无心肝脑肺等并发症,均为足月妊娠肥胖患者,所有患者剖宫产手术后3~7天切口出现黄色或淡褐色渗液,内混有脂肪滴,切口外观无明显红肿,部分切口组织有硬结,渗液涂片镜检,可见较多脂肪滴,细菌培养均为阴性[1]。

1.2治疗方法: 根据腹部切口渗液情况,分别采取不同的方法。方法一:对于切口渗液量较少、切口没有裂开,每日挤压切口1~2次,每次尽量将液化的脂肪液体挤净,然后切口表面敷一层碘伏或酒精纱布,切口TDP照射30分钟。然后切口再加压包扎。TDP照射每日1~2次,照射时掀开切口外层纱布块。方法二:切口中等量渗液、切口部分愈合不良,及时拆除部分缝线,挤净切口渗液,放置庆大霉素盐水纱条引流,每日换药1~2次,同时应用TDP照射,时间同前,直至愈合。方法三:切口渗液量多、切口全长均不愈合,皮下组织全部游离,切口凹陷,拆除全部缝线,挤净渗液,生理盐水冲洗干净,庆大霉素盐水纱布湿敷,敞开引流,每天2次,至切口肉芽组织、新鲜后,再进行Ⅱ期缝合,用腹带加压包扎[2]。三种方法中均静脉应用抗生素3~5天预防感染。

2 结果

本组患者中4例应用方法一在手术后3~5天愈合;4例应用方法二在术后7~10天愈合,无需进行Ⅱ期缝合;4例应用方法三在换药5~7天后进行Ⅱ期缝合,平均愈合时间15~20天。

3讨论

3.1切口脂肪液化的诊断标准:目前尚无统一标准,一般认为具有以下临床表现应诊断为切口脂肪液化:①多发现在术后3~7天,在常规检查切口时,发现敷料上有黄色渗液,按压切口时皮下有渗液涌出,绝大部分病人除切口有较多渗液外,无其它自觉症状。②切口愈合不良,局部凹陷,皮下组织游离,渗液中可见漂浮的脂肪滴。③切口无红肿及压痛,切口边缘及皮下组织无坏死征象。④渗出液涂片镜检可见大量脂肪滴,连续3次培养无细菌生长。

3.2切口脂肪液化发生的原因:①切口脂肪液化与体型肥胖,并与术中是否使用高频电刀等有关。其发生机制可能脂肪组织本身血运较差,手术切断血管,使血运更加减少,脂肪细胞因缺乏营养坏死液化,发生无菌性炎症,各种机械性刺激如高频电刀止血、拉钩压榨等,由于脂肪组织导电不良,同时脂肪组织内毛细血管由于热凝固作用而栓塞,使本身血运较差的肥厚的脂肪组织血液供应进一步发生障碍,脂肪组织发生氧化分解无菌性炎性坏死,形成较多渗液,②手术中缝合切口缝线不易吸收或缝合过紧影响血运,缝合过松使切口没有完全闭合容易留下死腔、形成血肿等都可以导致切口脂肪液化。③胃肠及胆道内消化液的化学刺激作用。[1]

3.3切口脂肪液化的处理方法:笔者认为应该根据切口愈合情况及渗液的多少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我院将10例病人根据切口愈合及渗液多少不同分别进行不同的治疗,均达到了预期目的,病人比较满意。若切口渗液量较少,切口没有裂开,发现后立即挤压切口,排净渗液,切口表面敷盖碘伏或酒精纱布,TDP照射,然后切口加压包扎。若切口渗液较多,部分切口愈合不良,且皮下游离,发现后拆除部分缝线,排净渗液,放置庆大霉素盐水纱布条引流,频谱仪照射,直至愈合。若切口大量渗液,全层均不愈合,皮下组织全层游离,皮缘凹陷,应拆除全部缝线,生理盐水冲洗创口,再以庆大霉素盐水纱布湿敷敞开引流,及时无菌换药,保持外层纱布清洁干燥,切口创面肉芽新鲜健康后再进行Ⅱ期缝合,腹带加压包扎。抗生素早期预防感染。早期发现,及时正确局部处理,是缩短切口愈合时间的关键。

3.4切口脂肪液化的预防措施:笔者认为以下处理措施有利于减少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①慎用电刀,对肥胖病人尽量避免使用电刀,如果需要使用时应将电刀强度调整到刚好能切割皮下组织为佳,避免以高强度电流切割组织,止血时,钳夹组织要少,避免大块组织电凝止血。②减少切口暴露时间,切口尽量用盐水纱垫保护,避免在空气中暴露时间过长。③尽量避免空腔脏器内的消化液长时间浸渍切口,及时更换纱垫保护切口。④缝合切口前,应用生理盐水冲洗切口,拭净游离的脂肪组织和冲洗液。⑤缝合脂肪层时应全层缝合,对合良好,勿留死腔。 参考文献

[1]吴河水,黄文广,史显武.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和防治原则[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0,20(11):6.

羊剖腹产手术方法及术后护理 篇4

1 基本情况

定远县青山某羊场一养殖户饲养羊76只, 有一临产母羊1.5岁, 初产。孕仔为本地白山羊与波尔山羊杂交, 2 h前开始有预产征兆, 破水30 min, 母羊努责渐弱, 间断有胎水流出, 拱腰伸腿, 起卧不安, 时有痛苦哀叫, 胎儿不见排出。

2 临床检查

将手臂及母羊的外阴清洗消毒后, 戴上手套, 涂上石蜡油, 深入产道感觉胎儿过大, 胎位不正, 呈背横向, 且骨盆腔相对狭窄, 助产无法将胎儿拉出, 若不及时进行剖腹产手术, 将危及母羊与仔羊的生命安全。

3 术前准备

准备手术刀、手术剪、剪毛剪、拉钩各2把, 止血钳6把, 巾钳6把, 镊子2把, 持针器1把, 圆弯针2根, 三棱针1枚, 20、50 m L金属注射器各2把, 大块手术巾2块, 以及止血纱布、消毒棉球、大块纱布、缝合线、消毒药物、麻醉药物、抗菌药物等[1,2,3]。

4 手术方法

4.1 麻醉

肌肉注射手术用盐酸静松灵1 m L进行全身麻醉, 若母羊的呼吸和心跳正常, 用针刺皮肤无疼痛方可手术[4,5,6], 手术部位用2%盐酸普鲁卡因20 m L, 分点作浸润麻醉。

4.2 保定

采取左侧卧保定, 将羊的头部与腿从左右两侧分别固定在手术架上, 使其自然伸展[4,5,6]。

4.3 确定手术部位

手术部位一般选在难产母羊左侧腹壁乳房前缘旁边, 由髋关节到肋骨弓处, 切开皮肤时避开乳静脉和大的血管[4,5,6]。

4.4 手术操作

术部剃毛后, 用温肥皂水洗净拭干, 涂上碘酒, 盖上手术巾。裸露手术部位, 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 按肌纤维走向依次钝性分离各肌层, 止血, 切开腹膜 (在切口两侧各缝一吊线) , 术者右手伸入腹腔, 检查子宫与内脏器官有无粘连及异常、胎儿的状况, 然后慢慢将孕子宫角牵引出切口外[4,5,6]。为防止胎水进入腹腔, 将灭菌纱布用生理盐水浸润后堵在子宫切口周缘, 然后沿子宫角的大弯处作纵形切口 (长度以能顺利拉出胎儿为宜) , 排出胎水, 用大块纱布填塞在腹壁切口周围[4,5,6]。把手伸入切开的子宫, 将靠近切口的肢体先引出子宫, 然后将胎儿缓缓拉出。取出胎儿后, 检查子宫内有无其他胎儿, 将胎儿口腔和鼻孔内的黏液用干纱布擦去, 如胎儿无呼吸, 为防胎儿窒息死亡, 必须立即进行救治。术者将胎衣剥离后, 将子宫角的污物用温生理盐水或雷佛奴尔液冲洗干净[4,5,6]。将青霉素6~7支 (80万l U/支) 注入子宫角内进行杀菌。将子宫切口清洗干净后, 用肠线作子宫浆膜和肌层连续缝合, 然后用青霉素涂抹子宫切口及浆膜缝合部, 将子宫送回, 再清理切口, 腹腔内注入青霉素。连续缝合腹膜, 肌肉、皮肤作结节缝合, 清洁皮肤切口并撒上消炎药, 用纱布包好以防感染[4,5,6]。

5 术后护理

母羊苏醒后, 将母羊缓慢扶起, 让其站立。如不能站立或站立不稳, 人工辅助站立片刻, 待羊站立走稳后, 放在清洁平坦的场地, 让其自由活动。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的优质饲草料, 以及清洁充足的饮水。为防术后感染, 分别用葡萄糖生理盐水、青霉素、安乃近500 m L、400万IU、20 m L, 混合后静脉注射, 而后用甲硝唑250 m L静注, 连用3 d。

6 结语

笔者用上述方法作剖腹产手术32例, 仅1例胎儿死亡, 其余均母仔平安。术后母羊恢复快, 且对下次配种产羔基本没有影响, 羔羊生长正常。

参考文献

[1]方向红, 颜友荣, 邓婷婷.羊剖腹产的诊疗体会[J].畜牧兽医杂志, 2013 (2) :132-134.

[2]赵浴君.绵羊剖腹产手术及术后护理[J].青海畜牧兽医杂志, 2009 (4) :64.

[3]陈松, 杨建辉, 孙苗, 等.一例羊剖腹产手术[J].农村养殖技术, 2011 (11) :23-24.

[4]赵天贤, 罗天照.绵羊剖腹产手术及体会[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13 (4) :123.

[5]张自朵, 魏敏.羊的剖腹产手术[J].吉林畜牧兽医, 2007, 28 (7) :44.

剖腹产后24小时护理 篇5

躺卧的姿势

术后回到病房的妈妈需要头偏向一侧、去枕平卧,这样可以预防呕吐物的误吸。护士会在产妇的腹部放置一个沙袋,这样做是为了减少腹部伤口的渗血。此外,护士们还会定时为产妇按摩子宫,观察子宫收缩和阴道流血情况。6小时后妈妈就可以垫枕头了,也可稍稍将床抬高便于恶露排出。为避免恶露弄脏床单,要记得经常检查、更换一次性床垫。

术后多翻身

护士们会按规定每隔一段时间为产妇测量血压,查看面色,测量脉搏和体温,每隔一段时间观察小便的颜色、尿量的多少、尿管是不是通畅等等,并将这些情况记录下来。此外,术后妈妈要多做翻身动作,增加床上活动量,这样会使麻痹的肠肌蠕动功能恢复得更快。妈妈可根据自己的感觉选择舒服的体位,最好每隔半小时左右换一次体位。翻身时家人须在一旁协助。

少用止痛药物

一般在术后数小时,麻醉药的效力逐渐消退,妈咪的伤口开始出现疼痛。有些妈妈从手术室出来就配备了麻醉包,没有配备的妈妈也不用刻意忍受,这样会影响术后的休息。你可以向医生反映情况,医生会在手术当天或当天夜里用一些止痛药物。从术后第二天开始,最好不要再用止痛药了,因为它会影响妈咪的身体健康,尤其是影响肠蠕动功能的恢复。所以妈咪要做好一定的思想准备,对疼痛做些忍耐。

产后的饮食

在术后6小时内妈妈应当禁食。这是因为手术容易使肠子受刺激而使肠道功能受到抑制,肠蠕动减慢,肠腔内有积气,因此,术后会有腹胀感。为了减轻肠内胀气,暂时不要进食。如果妈妈觉得口干,也不能喝水。可用棉签蘸温开水擦拭一下干裂的嘴唇。

6小时后妈妈可进食流质。饮用米汤、萝卜汤、菜汤等,忌牛奶、豆浆。鲫鱼汤或鸡汤等催奶汤最好等到奶通了之后再喝。

肛门排气后妈妈就可以进食稀饭、面条等半流质食物了。排过大便后可进食米饭,但要注意饮食宜清淡,也可适当吃点水果。不可吃桂圆、荔枝、人参、猪肝等食物。

及时哺乳

产后要尽早开奶,最迟不要超过半小时。喂奶间隔不超过3小时。宝宝的吸吮可以促进子宫收缩,减少子宫出血,使伤口尽快复原。躺在床上喂奶时,旁边的人可帮忙扶一下宝宝的小脑袋。

正确的喂奶次序是:先更换尿布→喂母乳→视情况添加配方奶粉→拍背→侧卧。

保持身体清洁

剖腹产术后护理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该院收治的剖腹产术后再次妊娠孕妇160例, 年龄在20~38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26.7±4.1) 岁。孕周在36~43周, 平均孕周为 (37.9±2.3) 周。再次剖腹产间隔时间在2年以下的孕妇有30例, 间隔时间在2~5年之间的有100例孕妇, 间隔时间在5年以上的有50例孕妇。在上一次剖宫产指征上, 妊娠高血压有25例, 臀位有34例, 头盆不称的有20例, 胎儿宫内窘迫的有58例, 前置胎盘有3例, 横位的有5例, 属于社会因素的有15例。子宫下段剖腹产术为所有孕妇上一次的剖腹产手术方式。

1.2 阴道试产标准

具备以下特征的均可以行阴道试产: (1) 孕妇在上一次剖腹产2年之后再次妊娠分娩的; (2) 在上一次剖腹产手术之后没有感染情况出现, 行B超检查孕妇的子宫下段良好, 延续性高, 3~5mm为瘢痕厚度的; (3) 测量产妇骨盆内和骨盆外均显示正常, 产程顺利的; (4) 在试产当中上一次的剖腹产指征没有出现, 同时也没有出现新的手术指征的。在阴道试产当中要对第二产程尽量缩短;在第二产程中禁止加腹压, 以预防子宫破裂的情况[2]。

1.3 再次剖腹产标准

具备以下特征的可以行剖腹产: (1) 剖宫产史>2次; (2) 剖腹产指征较为明显; (3) 再次剖腹产的时间距离上次剖腹产的时间<2年; (4) 压痛以及自发痛出现在耻骨联合处; (5) 对子宫下段行B超探查有浆膜面膨隆的; (6) 经B超证实子宫切口瘢痕处附着胎盘的; (7) 在试产当中宫颈扩张停滞时间在2 h以上, 胎头在宫口全开之下没有衔接, 并有疼痛感的; (8) 出现产程延长、胎儿宫内窘迫以及宫缩乏力等母婴分娩并发症的[3]。

1.4 观察项目

在产妇分娩当中需要对产妇的具体情况、新生儿apgar评分、术中出血量、新生儿体重和产褥病率等指标进行观察。

1.5 统计方法

通过SPSS14.0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进行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孕妇临床分娩结果

在80例阴道试产组当中, 成功分娩的有70例, 成功率为87.5%。另10例在阴道试产后效果不明显转为剖腹产, 其中宫缩乏力以及胎儿窘迫的有6例, 先兆子宫破裂的有3例, 放弃试产的有1例;80例剖腹产组中, 再次破腹产指征为瘢痕子宫的有44例, 巨大儿有6例, 头盆不称有8例, 骨盆狭窄畸形有4例, 宫缩乏力的有3例, 重度妊高征的有2例, 前置胎盘有1例, 拒绝引产而采用绝育手术的有12例。经B超探查宫腔, 所有产妇分娩后均无子宫破裂的情况。

2.2 两种分娩方式妊娠结局对比

阴道试产组在手术当中的出血量为 (417±63) m L, 剖腹产组为 (513±54) m L, 阴道试产组显著低于剖腹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在新生儿情况上 (新生儿体重以及新生儿apgar评分)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见表1。

2.3 两组产褥病率对比

在产褥病率上, 阴道试产组有1例出现产褥病, 占1.25%, 剖腹产组有12例出现产褥病, 占15%,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提升以及缝合技术和材料的日趋改进, 剖腹产已成为解决难产和某些产科合并症, 挽救产妇和围产儿生命的有效手段, 剖腹产率也越来越高, 据统计, 剖腹产率由以往的15%上升到了现如今的75%[4]。如果剖腹产率不断提升, 必定会使围产儿的死亡率得到增加, 与此同时还能够使广大产妇的手术风险得到增加。基于此, 医学界对于剖腹产后再次妊娠的分娩方式和所带来的风险一直存在着争议。

相关研究[5]认为, 行阴道试产的条件为上一次剖腹产指征消失, 子宫下段横切口没有出现感染, 胎位显示正常, 并且胎儿的体重在3 700 g以下的。通过该研究可以发现, 在80例行阴道试产孕妇当中, 成功分娩的有70例, 成功率为87.5%, 这一研究结果和刘书琴[6]所研究的90%的成功率趋于一致。同时, 在产褥病率上, 阴道试产组有1例出现产褥病, 占1.25%, 剖腹产组有12例出现产褥病, 占15%, 阴道分娩组要优于剖腹产组 (P<0.05) 。相比再次剖腹产, 阴道试产能够防止第二次手术给孕妇所带来的危险性, 有效预防静脉血栓栓塞、出血以及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并能够避免再次妊娠所导致的前置胎盘、子宫痉挛以及切除围产期子宫等情况的发生。同时, 行阴道试产的孕妇在手术之后有着较快的恢复速度, 缩短了住院时间, 使孕妇的手术痛苦以及经济负担得到了减轻, 并且阴道分娩儿在分娩当中通过了阴道的挤压, 这就防止出现因为许多肺液潴留所引起的并发症, 如新生儿呼吸窘迫以及湿肺等[7]。笔者认为在孕妇分娩之前可从其剖腹产子宫下段愈合状况出发来对分娩方式进行选择, 如果孕妇的子宫切口厚度在0.3 cm以上, 表明子宫下段有着较好的愈合度, 能够实施阴道试产;如果孕妇的子宫切口厚度不足0.3 cm, 则有较大的几率出现子宫破裂, 这时就要实施剖腹产手术[8]。孕妇行阴道试产成功后会有着较快的产后恢复速度, 能够让孕妇早日出院, 进而使其手术痛苦得到减轻。另外, 由于阴道分娩产儿经过了阴道挤压, 相比剖腹产儿, 其更能够防止许多并发症, 如新生儿呼吸综合征以及湿肺等。另外, 李美云等人对163例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分娩的方式进行了研究, 其研究结果表明, 在手术当中的出血量上, 行剖宫产的孕妇为 (542±61) m L, 行阴道试产的孕妇为 (443±69) m L。该研究通过阴道试产组和剖腹产组在手术当中的出血量相比较, 结果为阴道试产组在手术当中的出血量为 (417±63) m L, 剖腹产组为 (513±54) m L, 阴道试产组显著低于剖腹产组 (P<0.05) , 这一结果与上述研究结果趋于一致。提示剖腹产术容易引发术中大出血。而剖腹产术后再次妊娠分娩能够使剖宫产率得到减少并使产后出血率得到降低, 防止由于第二次手术给患者带来的创伤和是盆腔脏器粘连的情况得到加重。在剖腹产术后再次妊娠分娩当中, 和剖腹产相比, 阴道试产的利多弊少。

综上, 行阴道试产可以降低剖腹产术后再次妊娠分娩孕妇的手术风险性, 同时还可以使新生儿的死亡率得到降低。但在分娩前要对阴道试产适应证进行合理掌握, 以达到在对阴道试产安全性进行有效提高的基础上使剖腹产率得到降低的目的。

摘要:目的 对剖腹产产妇手术之后再次妊娠的分娩结局进行探讨与分析。方法 对该院在2011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160例剖腹产术后再次妊娠孕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 依照生产方式的不同随机将160例孕妇分成阴道试产组和剖腹产组, 每组80例, 观察与对比两组的术中出血量以及新生儿情况。结果 阴道试产组在手术当中的出血量为 (417±63) ml, 剖腹产组为 (513±54) mL, 阴道试产组显著低于剖腹产组 (P<0.05) ;两组在新生儿情况上 (新生儿体重以及新生儿Apgar评分)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具有可比性。同时在产褥病率上, 阴道试产组有1例出现产褥病, 占1.25%, 剖腹产组有12例出现产褥病, 占15%,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行阴道试产可以降低剖腹产术后再次妊娠分娩孕妇的手术风险性, 同时还可以使新生儿的死亡率得到降低。但在分娩前要对阴道试产适应征进行合理掌握, 以达到在对阴道试产安全性进行有效提高的基础上使剖腹产率得到降低的目的。

关键词:剖腹产,术后再次妊娠,分娩方式,分娩结局

参考文献

[1]陈诚, 常青, 王琳.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分娩方式的探讨[J].实用妇产科杂志, 2012, 28 (4) :1673-1675.

[2]宋敏洁.瘢痕子宫阴道试产研究进展[J].中国民康医学, 2012, 24 (24) :3067-3067.

[3]唐静.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分娩方式的选择与新生儿结局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23) :1004-1006.

[4]林传喜, 徐玲.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阴道试产前瞻性研究[J].中国妇产科杂志, 2009, 30 (12) :712-712.

[5]陈星尧.疤痕子宫再次妊娠分娩68例临床分析[J].吉林医学, 2013, 34 (28) :5809-5810.

[6]刘书琴.180例产科剖宫产后再次妊娠的处理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3, 20 (23) :107-108.

[7]于芝.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分娩方式的选择与新生儿结局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11) :193-194.

剖腹产术后护理 篇7

1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相关因素包括

1.1 妊娠晚期由于血小板功能改变, 血浆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增加, 抗凝血酶III水平降低, 从而使血液呈高凝状态。

1.2 剖腹产手术操作使胎盘脱膜等大量的组织凝血活酶释放, 加速了血液凝固。

1.3 手术创伤可引起血小板反应性改变, 具有强烈抗凝作用的蛋白质减少, 酿成血液的高凝状态, 而术中术后大量止血药物的应用又改变血凝状态。

1.4 产程中由于大量出汗、术后出血、液体相对不足引起脱水, 使血液浓缩, 术后病人卧床休息, 下肢活动减少病人静脉血流迟缓, 使血液中的细胞成分停滞于血管壁, 形成血栓。

1.5 下肢静脉反复多次穿刺或输入高浓度刺激性药液, 造成静脉内膜损伤。

1.6 下肢受凉, 引起静脉收缩, 增加了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

2 针对上述发病相关因素, 我们必须做好相关的护理与预防工作

2.1 病人回病房后去枕平卧6h, 心电监护, 密切病人生命体征的变化, 为病人活动足关节, 改善下肢肌肉的收缩功能。月国窝处避免垫枕, 以免影响静脉回流。术后6h平卧位, 角度一般要求30-40°, 进流质饮食, 每2h一次, 即可预防肺部感染, 又可减轻下肢静脉压力, 有利于静脉回流。术后6h给予流质饮食, 可给高蛋白米粉, 多饮水, 以增加营养, 稀释血液, 降低血液粘稠度。术后24h助病人坐起, 然后逐渐下床活动, 做深呼吸动作, 防止肺部痰液淤积, 并有利于肺部血液循环。术后注意保暖, 在麻醉未醒之前, 护士或家属被动按摩患者比目鱼肌和腓肠肌, 并做踝关节屈伸运动, 足内外翻运动和内屈、内翻、伸、外翻组合而成的"环转"运动10-15次/d, 术后24h鼓励并协助下床活动, 促进血液循环。

2.2 保持大便通畅, 必要时通便或灌肠, 防止用力大便时引起栓子脱落。

2.3 可手术后静脉低分子右旋糖酐, 降低血液粘稠, 防止血栓形成。

2.4 一旦一侧下肢肿胀不适、疼痛, 应高度怀疑静脉血栓形成, 患者应卧床休息, 抬高患肢, 局部湿敷或局部理疗, 消除炎症, 大剂量应用广谱抗生素控制感染, 必要时给予抗凝及溶栓治疗。肺静脉栓塞是剖腹产术后的一种严重并发症, 该病病情凶狠复杂, 死亡率高, 应加强多学科合作, 才能在根本上降低本病病死率。

剖腹产术后护理 篇8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剖腹产术后患者100例采用微波照射, 对照组照射功率为20~40W。方法:患者或医师持微波机探头在包扎伤口上, 来回移动, 以患者感觉温热为宜, 每次照射20min, 每天1次, 4~7次为1个疗程, 多数病例在术后8h开始照射, 至拆线日治疗约4~7次。

1.2 结果

剖腹产术后行微波照射后, 患者主述感觉良好, 伤口局部温热, 有止痛作用, 由于疼痛减轻, 故能促使早期活动、早期排气、早期恢复食欲, 使体质迅速恢复, 伤口Ⅰ期愈合率为99%, Ⅱ期愈合率为1%。

2讨论

剖腹产手术影响伤口愈合的因素很多, 如产前破水、产前感染、腹壁水肿、腹壁过厚、咳嗽、严重贫血, 以及包括有农村转入经当地多次治疗而未加消毒的病例等, 都可能造成伤口延期愈合。

微波治疗有如下作用。 (1) 照射区温热、止痛。当患者照射片刻后, 伤口疼痛减轻, 微波有止痛的作用。故有利于患者早期床上翻身、四肢活动、提前下床, 这样可防止腹腔粘连, 增进食欲, 有利于伤口愈合。 (2) 微波有消肿作用。在本组10例妊娠期高血压产妇中腹壁都有不同程度的水肿, 有的很严重, 如桔皮又厚又硬, 经微波治疗后很快消肿。局部干燥、无渗液、无伤口裂开的现象说明微波有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的作用, 也具有很好的调节组织吸收、增进愈合作用。 (3) 微波有消炎作用。在100例照射病例中, 无1例化脓伤口, 有早破水、贫血及产前感染者20例, 经微波照射全部伤口I期愈合。

剖腹产术后护理 篇9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2月~2016年2月在我院行剖腹产术后出血患者80例,年龄22~33岁,平均年龄(25.1±1.7)岁,孕周38~41周,平均孕周(39.5±1.6)周,初产妇48例,经产妇32例,其中单胎妊娠75例,双胎妊娠5例,所有患者产后出血量均>500 m L。

1.2止血方法

密切观测出血量,结合产妇出血原因予以针对性止血方法制定,一般治疗方法多包含中药止血、缝合包扎止血及结扎止血等。若产妇术后出血则立即给予棉球按压等物理止血,若出血量>1000 m L,则需结合其他处理方法;若现伤口撕裂则立即缝合包扎,简易处理;中医药方治疗则给予宫宝口服液治疗(浙江康德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国药准字B20020278),主要成分:熟地黄、五味子、黄芪、百合、姜片、甘草、山楂、党参等。热水煎煮,分别于术后及术后12 h温服。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前后出血量对比

8 0例产妇剖腹产术后出血量较大,于治疗后出血量减少,治疗前后患者出血量对比,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见表1。

2.2术后出血原因分析

根据分析可知,剖腹产术后出血原因多由宫缩乏力、凝血障碍、胎盘因素、切口撕裂及子宫肌瘤引起。见表2。

2.3止血效果分析

本次研究中,80例患者止血成功77例,成功率为96.3%,其余3例产妇因出血量过多引发感染,后紧急实施子宫全切术得以控制。

3讨论

剖腹产术后出血指产妇于胎儿娩出后24 h内出血量高达500 m L以上,且出血时间多集中于产后2 h内,严重影响产妇生命安全。随着现代社会不断发展进步,人们生活方式及生活观念急剧改变,剖腹产人数日益增多,剖腹产是产科领域重要手术方式之一,该手术方式虽可改善妊娠结局[1],提升母婴生存率,但剖腹产术后多因各种因素导致产后出血,威胁产妇生命安全。

就现阶段研究表明,剖腹产孕妇术后出血产生原因主要包含宫缩乏力、胎盘因素、凝血障碍、子宫肌瘤及切口撕裂等因素。(1)宫缩乏力:宫缩乏力是产妇产后出血最重要因素,一般而言,产妇产程较长,妊娠期高血压及子宫过度膨胀等因素均会造成产妇产后出血[2],本次研究中,80例产妇因宫缩乏力致出血31例,占38.8%,所占比例较高,其中多例患者因多胎等因素造成子宫过度伸展,收缩力降低导致出血,故于产前需完善检查,尽量于术中及术后避免出血;(2)胎盘因素:胎盘因素引发出血多因产妇流产史、盆腔炎等因素导致,此类因素于患者妊娠期增加胎盘前置及胎盘植入等产生率,若产妇于产期现胎盘前置则造成子宫下段收缩能力弱极易引发产后出血,同时子宫粘连也是出血因素之一,若患者于术后因子宫粘连出血则立即对应止血,本次研究因胎盘因素出血15例,占18.8%;(3)凝血障碍:产妇产期自身血小板数量小或存在再生障碍性贫血时,于剖腹产术后则多现子宫及切口大出血[3],本次研究中,因凝血障碍出血14例,占17.5%;(4)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良性肿瘤,本次研究患者因其所致出血9例,占11.3%;(5)切口撕裂:切口撕裂指产妇产程过长,医生于术中操作用力过度导致切口撕裂[4],本次研究中,因切口撕裂出血11例,占13.8%;

因此,加强术前分析预防、术中及术后止血具重要意义。术前:行影像学检查,了解孕妇及胎儿机体基础情况,针对具体问题采取合理预防措施[5];术中:医生于手术操作及缝合时予以合理伤口缝合可有效预防术后出血,减少术后并发症产生几率;若患者因胎盘因素导致术后出血则多采用宫缩剂治疗;若出血原因较为特殊则可于剖腹产术后行子宫上行支动脉结扎术止血[6];若子宫粘连且难以剥离则可胎盘植入止血;术后:及时行影像学检测,分析患者出血点及内部出血量,及时予以针对性措施制定;若患者术后出血量较多危及生命则可在家属同意情况下行子宫全切手术。

此次研究中,80例产妇剖腹产术后出血量较大,均超过500 m L,则经针对性治疗后产妇出血量急剧减少,治疗前后出血量对比,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其中止血成功77例,成功率为96.3%,其余3例产妇因出血量过多引发感染,后紧急实施子宫全切术得以控制,因此可知剖腹产术后患者若现出血过多则可立即寻找出血原因,分析出血各类因素,合理制定止血方案,降低出血量,改善临床症状。

综上所述,临床合理分析患者出血原因,结合患者机体功能及出血表现给予合理性止血方案制定,可有效减少出血量,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保护母婴安全。

参考文献

[1]史丰玉.69例剖腹产术中出血的临床分析与预防措施[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20):116.

[2]刘青建,刘彩萍.50例剖腹产术中出血的临床分析与预防措施[J].中国医学创新,2013(36):116-117.

[3]卢泽慧.缩宫素联合米索前列醇预防剖宫产术后出血92例临床分析[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0,13(2):240.

[4]宋发莉.米索前列醇联合缩宫素预防剖宫产术后出血100例临床分析[J].海南医学,2013,24(22):3371-3372.

妇科剖腹产手术的护理观察 篇10

【关键词】妇科剖腹产;手术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8-0182-02

剖腹产技术是科技进步的结果,早在七百年前就在古罗马出现剖腹产,只不过那时技术落后,剖腹产只针对难产而死的产妇。后面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剖腹产的安全性和无痛性逐渐增加,直到1970年前后剖腹产才开始在全世界流行起来。今天剖腹产的普及率过高而产生了一系列其他问题。

一、参考资料与方法

1.1 参考资料

本实验所采用的数据均来自我市2013年四个季度的剖腹产患者,所选的观察对象是采用随机选择的方式选取600例。在所观察的六百名剖腹产患者中有将近500人是第一次生产,其余均为二次生育。所选对象的平均年龄波动不大。本次试验所选观察对象主要来自本市,排除了年龄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1.2 试验方法

整个手术过程没有什么差异,只有在护理上有所区别,在手术过程中人性化护理进行手术工具预处理、心理疏导、伤口清洗。而普通护理只进行规定性准备工作和处理。在手术后人性化护理主要包括心理层次的护理和生理上护理,此外还有奶水量的保证护理。而普通护理只停留在生理护理上。

二、实验结果

表一主要是2013年不同季度剖腹产患者年龄数据统计,其中剖腹产患者的总的平均年龄是:25.31±2.99岁,各个季度上患者的年龄波动不大。

表二主要是对照组和实验组孕妇剖腹产数据统计,在被观察的剖腹产患者中,实验组:产后出血1.33%、产后抑郁3.67%、奶水不足16.33%、产后感染5.67%。对照组:产后出血5.00%、产后抑郁14.00%、奶水不足41.00%、产后感染8.67%。

表三主要是两组孕妇剖腹产护理后的镇痛效果。其中实验组患者在术中零级疼痛率为:93.00%,在术后零级疼痛率为:73.00%;对照组患者在术中零级疼痛率为:90.00%,在术后零级疼痛率为0.00%。

表四主要是剖腹产患者的满意度和舒适度统计。整个过程患者的舒适度实验组为:98.33%、对照组为:70.33%。剖腹产患者的满意度实验组为:100%、对照组:97.67%。

三、实验结论

由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首先,所观察患者的年龄波动不大,不构成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其次,无论是在满意度上还是在手术舒适度上,接受人性化护理的剖腹产患者都要高于接受普通护理的剖腹产患者。再次,在产后出血、产后抑郁、奶水不足、产后感染等方面出现的问题率,接受人性化护理的剖腹产患者明显低于接受普通护理的剖腹产患者。此外,在术中和术后疼痛感觉上,接受人性化护理的剖腹产患者明顯低于接受普通护理的剖腹产患者。

表一 2013年不同季度剖腹产患者年龄数据统计

不同季度21-23岁24-30岁31-35岁35-40岁平均年龄

一季度6(4.00%)109(72.67%)27(18.00%)8(4.67%)25.05±3.05岁

二季度8(4.67%)107(71.33%)23(15.33%)12(6.67%)25.52±2.93岁

三季度7(5.33%)108(72.00%)27(18.00%)8(4.67%)25.43±2.87岁

四季度6(4.00%)110(73.33%)25(16.67%)9(6.00%)25.23±3.15岁

合计27(4.50%)434(72.33%)102(17.00%)37(6.17%)25.31±2.99岁

表二 两组孕妇剖腹产数据统计

组号被观察患者数量产后出血产后抑郁奶水不足产后感染

实验组3004114917

所占本组比例100%1.33%3.67%16.33%5.67%

空白对照组300154212326

所占本组比例100%5.00%14.00%41.00%8.67%

表三 两组孕妇剖腹产护理后的镇痛效果

组号被观察患者数量零级例数一级例数二级例数三级例数

实验组术中300(100%)279(93.00%)21(7.00%)0(0.00%)0(0.00%)

术后300(100%)219(73.00%)61(20.33%)20(6.67%)0(0.00%)

空白对照组术中300(100%)270(90.00%)29(9.67%)1(0.33%)0(0.00%)

术后300(100%)0(0.00%)60(20.00%)140(46.67%)100(33.33%)

表四 剖腹产患者的满意度和舒适度统计

组别被观察人数患者满意数量患者舒适数量

实验组300(100.00%)300(100.00%)295(98.33%)

对照组300(100.00%)293(97.67%)211(70.33%)

综上所述,剖腹产过程及产后选择人性化护理十分有利孕妇顺利生育和恢复,人性化护理需要在剖腹产领域普及开来。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会有越来越多的患者需要人性化护理。

参考文献:

[1]杨倩. 持续母乳喂养指导对剖宫产术后喂养情况的影响UI[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l0,18(02);

[2]马美芳, 王秀清.循证护理在剖宫产术后早期翻身中的应用[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19(29);

[3]杨梅,恒灵芝,甘琪,等. 腹部手术后应用持续自控镇痛泵的观察与护理. 华北国防医药,2012,14(06).

剖腹产术后护理 篇11

关键词:甲磺酸罗哌卡因,布比卡因,硬膜外麻醉,镇痛效果,镇痛泵

甲磺酸罗哌卡因是近几年开始在临床上应用的一种新型长效酰胺类局麻药, 因为具有较好的运动阻滞和感觉阻滞分离作用而应用于硬膜外麻醉镇痛。我院于2006年将甲磺酸罗哌卡因用于剖腹产术后硬膜外麻醉镇痛, 得到了产妇一致肯定。应用0.179%甲磺酸罗哌卡因或0.15%布比卡因用于剖腹产术后硬膜外麻醉镇痛, 观察并比较其镇痛效果和不良反应, 为临床选择用药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剖腹产手术产妇80例, ASAⅠ~Ⅱ级, 年龄23~41岁, 体重63~89kg, 身高150~168cm, 均自愿术后接受镇痛泵行硬膜外麻醉镇痛, 随机分为两组。A组40例, 采用0.179%甲磺酸罗哌卡因;B组40例, 采用0.188%布比卡因。

1.2 麻醉方法

两组产妇均于术前肌肉注射咪达唑仑2~2.5mg, 阿托品0.5mg, 入手术室后常规吸氧, 在无菌操作下留置导尿。监测ECG、P、SPO2、NIBP, 建立静脉通道, 输入复方乳酸钠液20ml/ (kg·h) 。协助产妇取右侧卧位, 采用腰-硬联合脊麻包穿刺针于L2~3椎间隙穿刺成功后用针内针注入蛛网膜下腔, 见脑脊液流出后, 快速注入局麻药0.5%布比卡因2ml。硬膜外腔向头置管4~5cm, 胶布固定后迅速平卧, 调整手术床针刺法测定阻滞平面控制在T6~8以下平面范围。术中密切监测生命体征。

1.3 镇痛方法

手术完毕经硬膜外导管连接一次性输液泵行产妇自控硬膜外镇痛, 镇痛泵中的溶液由麻醉医师分别配制, A组采用0.179%甲磺酸罗哌卡因加舒芬太尼0.5μg/ml, B组采用0.188%布比卡因加舒芬太尼0.5μg/ml。两组均采用自动镇痛泵2ml/h, 维持时间48h。两组镇痛泵配方如下:A组为甲磺酸罗哌卡因178.8mg加舒芬太尼50μg加0.9%的氯化钠至100ml;B组为布比卡因187.5mg加舒芬太尼50μg加0.9%的氯化钠至100ml。

1.4 观察内容

观察两组产妇术后24h镇痛效果, 下床活动时间及肛门排气时间, 监测产妇意识状态及血压、心率、呼吸的变化, 观察术后镇痛时间、切口疼痛程度, 有无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1.5判断标准按WHO疼痛分级法将术后镇痛分为4级:0级无痛;Ⅰ级轻微可忍受疼痛, 能正常生活, 睡眠不受干扰;Ⅱ级中度持续疼痛, 睡眠受干扰, 需要用镇痛药;Ⅲ级强烈持续剧痛, 睡眠严重受干扰, 需要用镇痛药治疗。

2 结果

基本情况比较:两组产妇在年龄、身高、体重、手术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两组产妇术后24h镇痛情况及不良反应比较:两组使用镇痛泵的产妇, 镇痛效果均满意, 无显著差异 (P>0.05) , 两组产妇恶心呕吐等副作用无显著统计学差异, 结果见表1。

A组和B组比较, P<0.05, 无统计学意义

两组产妇下床活动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有显著统计学差异 (P<0.05) , 结果见表2。

A组和B组比较, P<0.05, 有显著统计学差异

3 讨论

术后镇痛对于产妇的身体恢复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甲磺酸罗哌卡因是一种新型长效酰胺类局麻药, 为布比卡因哌啶环的第三位氮原子被丙基所代替的产物, 化学结构类似于临床广泛应用的布比卡因, 低浓度时具有感觉与运动分离阻滞的特点[1]。罗哌卡因的中枢神经系统毒性, 心脏毒性均比布比卡因小[2], 在临床中运用有其强大的优势。

参考文献

[1]李鑫明.0.75%Ropivacaine在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用于剖腹产手术的可行性[J].海南医学, 2002, 13 (7) :15.

上一篇:油画专业下一篇:科技创新铸辉煌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