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词

2024-10-17

王安石词(通用7篇)

王安石词 篇1

世界上事物千姿百态, 各民族表示或描写事物颜色词也丰富多样, 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表现出不同的意义。本文以考察现代作家路遥与王安忆代表作品中的颜色词所处的相同文化语境下, 来探讨两位作家对颜色词选用所表现的异同。

现代汉语颜色词的数量多, 构成方式也丰富多样, 可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分类, 从音节的多少划分, 可分为以下几类:

(1) 单音节颜色词, 由表示一个颜色的词语构成这是最基本颜色词构词能力强, 有黑、白、黄、红、绿等。

(2) 双音节颜色词, 这类词可分为三小类, 第一类是修饰语+基本颜色词, 如火红、湛蓝等, 第二类是基本颜色词+基本颜色词, 如紫红、灰白等, 第三类是基本颜色词+色, 如白色、绿色。

(3) 多音节颜色词, 主要由三个音节构词, 如红扑扑、绿莹莹、白粉粉等, 也有如“黑不溜秋”的四音节颜色词。

一、相同性

“伯林和凯指出语言包含基本颜色词的数量和种类选择具有以下的规律:黑/白>红>黄/蓝/绿>棕>粉/橙/灰/紫。”[1]通过对两位作家主要作品 (路遥《平凡世界》、《人生》, 王安忆《长恨歌》、《小鲍庄》的考察, 可发现路遥的作品中出现最多的基本颜色词依次是:黄、黑、红、白、绿, 王安忆作品中出现最多的颜色词依次是:红、白、蓝、黑、绿, 两者在对颜色词选用上存在相同性。探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 从人类认知角度看,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 基本颜色词具有认知上的“显著性”, 所以是颜色范畴的中心组成部分, 因而在语言习得过程中会较早出现, 也就更容易被人类视觉器官感知, 形成深刻的印象。

其次, 人类对基本颜色词的认知具有“共同性”, 但因社会、历史等因素造成对基本颜色词的含义、心理印象不同, 造成个人在使用时首选颜色不同, 不过作家对颜色词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民族文化特点却存在有趋同性。例如, 汉民族是一个崇尚红色的民族, 因为红色代表着喜庆、吉祥等。两位作家小说中都使用了“红色”词, 如王安忆《长恨歌》“红发带”、“红盖头”“红灯笼”, 王蒙《人生》“红手帕”、“红丝带”等。

二、差异性

(一) 性别的差异

(1) 性别差异在作品中选用颜色词不同

“一般地说女性的颜色识别能力和色彩感受能力比男性强, 女性对颜色词的掌握程度更高, 在言语中比男性更多的使用颜色词。”[2]同样在文学作品中不同性别作家对颜色词选用上表现不同。

从路遥、王安忆的作品中可看出, 路遥偏向于使用“基本颜色词+色”这种形式, 如《人生》中“绿色的谷林”、“黄色的橘灯”。王安忆则多喜欢用“修饰语+基本颜色词”和“多音节颜色词”, 如《长恨歌》中“锈红色的砖”、“豆绿色棉袄”, 《小鲍庄》中“海昌蓝的褂子”、“红通通的脸”。这表明女性作家使用颜色描写比较细腻和生动。此外两人使用表物颜色词也有差异, 路遥文中大量用的是“铁黑”、“烟灰色”、“炭黑”等, 王安忆作品中多用“胭脂红”、“奶黄”、“菜青色”、“酱黄”等。我们从行为理论中或许可以得到解释。温格提出的社会集团理论表明, “造成言语差异最主要的原因是男女的社会角色不同, 社会为男女规定了不同的角色。”[3]男女性参与社会活动不一, 各自对颜色的接触就存在差异, 一般女性比男性接触颜色的机会较大, 因此在用词上较细致。

(2) 性别差异颜色词在作品中的表达效果也不同

作家运用颜色词大多是为了赋予自己的思想感情、追求一定的表达效果, 而性别差异也影响其表达效果。从心理方面看, “女性天生有比较柔和细心的性格特征, “对事物关注周密而细致, 在语言表达上也显得细腻周密, 并且女性善于想象, 情感丰富。”[4]因此两者进行描述作用上不同, 路遥对色彩的描绘一般是对自然色彩的客观描写, 王安忆大多所描述的色彩蕴含着丰富的情感, 属于主观描写。例如:

绿是苹果绿, 虽然有些乡气, 可如是西洋的式样, 也盖过了, 苹果绿和王琦瑶的清新, 可成就一个活泼的艳。王安忆《长恨歌》

例1中描写色彩“绿”, 虽有些乡气, 但却成就了一个活泼的艳。这充分显示了王安忆对颜色的描述蕴含着丰富的主观情感。

此外修饰作用上也有不同, 路遥常用“黄色”、“黑色、“灰”、苍白”等颜色词对作品环境进行渲染, 王安忆常用“粉红色的窗帘”、“满脸通红”、“菠菜碧绿”、“白花花一片” (《长恨歌》) 对人、事物、环境进行修饰, 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觉。

(二) 地域的差异

地域差异也影响作者对颜色词的选用。路遥是陕北人, 生于黄土高原, 王安忆是祖籍南京, 生于上海。两者生活地区的差异使得两者作品中在选用颜色词存在不同, 通过对“黄”颜色词选用上可看出一二, 在我们所统计的数据中发现路遥使用“黄”颜色词数量达150例, 王安忆只有46例。路遥使用“黄”颜色词主要修饰黄土、天色、植物及所在地、河水类事物, 描写黄土高原地区, 而王安忆小说中与“黄”有关的事物不是很多, 主要有黄土和植物及所在地两类, 描写城市地区。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因地域不同作者描色用词的差异。

此外, 地域差异也影响审美价值观形成, 从而影响作者在选用颜色词时存在差异, 这里我们不进行展开。

其实男女作家对颜色词选择、使用并没有绝对的界限, 只是因地域、性别等不一表现出不同倾向。

参考文献

[1]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3.

[2]赵蓉晖.语言与性别[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12.

[3]武继红.试探“行为集团”在性别语言研究应用[J].语言文字学, 2001, 6.

[4]木子.女性言语特征浅说[J].修辞学习, 1994.4.

王安石 篇2

菩萨蛮

◎临川集

◎伤仲永

◎书刺客传后

◎鲧说

◎读孟尝君传

◎城陂院兴造记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王安石 (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 , 字介甫, 号半山。封为舒国公, 后又改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江右民系, 北宋临川盐阜岭 (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 人, 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丞相、新党领袖。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 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 后来谁与子争先。”

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临川先生文集》等。作品大都收集在《王临川集》, 其诗文各体兼擅, 词虽不多, 但亦擅长, 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庆历二年登杨寘榜进士第四名, 先后任签书淮南东路 (治

王安石的“重农”与“抑商” 篇3

首先, 王安石认为, 为了使农民有从事生产的良好条件, 相应出台一些富有成效的“重农”措施。一是实行方田均税法, 抑制土地兼并。要求对各州县已垦种的土地作一次清查, 以东西南北各千步为一方, 进行丈量。丈量后, 核实每户占有土地的数量, 按照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 官僚、地主也不例外。豪强地主隐瞒的大量土地被清丈出来, 他们不得不据实纳税;而那些靠山林荒地为生的农户免除了赋税负担, 得到了实惠。二是实行免役法, 又称募役法。原来承担差役的农户, 按户等出免役钱, 不再服役, 政府用所收入的免役钱雇人充役。原来不承担徭役的官僚形势户、单丁户、未成丁户、僧道户和城市的上五等户, 也按其田产数量减半出“助役钱”。百姓出钱代役, 保证了他们的生产时间, 提高了其生产积极性, 有利于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过去一切无服役义务的官吏、僧道同样需出钱助役, 也比较公平。三是“为之修其水土之利”, 推行农田水利法。鼓励开垦荒地和兴修水利, 所需费用由当地住户依户等高下出资, 私家财力不足的, 可向州县政府贷款。被豪强垄断的公用水渠, 须重新“疏通均济”。此法令推行六七年后, 全国兴修了较大的水利工程1万多处, 灌溉的土地3600多万亩, 有效保证了农民的水源供给, 极大改善了农业的生产条件, 是王安石“重农”的最大贡献。

其次, 王安石颁布均输法、市易法和青苗法等 “抑商”法令, 抑制了富商大贾的势力, 将商业资本的活动限制在一定范围, 营造良好的商业环境, 顺应商品经济日益发展的要求。一是颁布均输法, 强化官商。为了供应皇帝、皇族和中央政府的消费物资, 北宋政府在东南的江、浙等六路设置发运使, 负责购买物资并运往开封。发运使只是机械地按照规定办事, “丰年便道, 可以多致, 而不敢取赢;年俭物贵, 难于供亿, 而不敢不足”。且多求于不产之地, 责于缺乏之时。行之多年, 弊端丛生:“远方有倍蓰之输, 中都有半价之鬻”;富商大贾乘机操纵物价, 获取暴利;农民深受其苦。为了革除这一弊端, 王安石创立均输法, 要求发运使必须清楚东南六路的生产情况和宫廷的需求情况, 依照“徙贵就贱, 用近易远”的原则, 采购物资。该法保证了京师的物资供应, 限制了富商大贾对市场的操纵和对民众的盘剥, 减轻了纳税户的额外负担。 二是实行市易法, 发展官营城市批发业。在开封设置市易务, 由政府拨付180 万贯, 供收买货物和各行商贩借贷之用。市易务收购市场上滞销的货物, 市场短缺时再卖出。贷款和货价, 都于半年或一年之后, 加息一分或二分, 偿还市易务。该法是王安石对当时商业活动干预的一个典型, 使得北宋政府收回商业方面“开阖敛散”之权。三是实施青苗法, 开创官营信用业。在每年的正二月和五六月, 各州县政府分两次贷钱或粮食给农村住户, 利息二分。春初的贷款, 随同夏税于六月内归还;夏季借贷的, 随同秋税于十一月内归还。此法的推行, 一方面使农民在耕种、收获时节不至缺乏种子和粮食, 可以“赴时趋事”;另一方面使兼并之家不能“乘其急以邀倍息”。

二、王安石“重农抑商”的实质与变法的结局

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包含双层涵义:一是抑制富商大贾不合法度地任意剥削、兼并农民, 把商业资本的活动限制在一定范围, 即不触动封建统治者根本利益的范围之内, 这属于调整官私关系的问题。二是抑制中小商贩和个体手工业者人数的过多增加, 把从事工商业的人数限制在一定范围, 即不影响农业生产这个封建经济的基础的范围之内, 这属于调整农商关系的问题。王安石的“重农抑商”主要体现在第一层涵义, 且在实施具体措施的过程中敛民之财, 加重了百姓的负担, 如青苗法的实际操作是个可怕的官家垄断的高利贷。陕西农民向官家借陈米一石, 还时是新小麦一石八斗七升五合, “所取利近一倍”。“虽兼并之家乘饥馑取民利息, 亦不至如此重”, 弄得连“中户以下大抵乏食”。中等收入的家庭吃饭都成了问题, 更不用说贫民了, 于是“妇子皇皇, 如在汤火之中, 号泣呼天, 无复生望”。地方官员在推行免役法时, 有的故意把农户的等级提高, 如把四等农户提升为三等, 这意味着把免纳役钱户提到要纳役钱户, 增加了农民负担, 从而不断激起民愤。这些敛民财、失民心的本质, 使王安石变法最终的失败在所难免。

浅析王安石的翻案诗 篇4

一肯定翻案

所谓肯定方案, 就是将前人已有定论的予以否定的结论推翻, 给予正面的、肯定的结论。这其中的代表作是《明妃曲》二首。昭君在历史记载中作为一位美丽、正直、坦率的女性 , 却被远嫁异域。历代诗人对其深表同情。如白居易的咏怀诗《王昭君》:汉使却回凭寄语 , 黄金何日赎娥眉 ? 君王若问妾颜色 , 莫道不如宫里时 !

白居易想象出一幅昭君向见到的汉朝使者殷勤寄语的场景, 表达她对故国的思念和内心的痛苦。而王安石所作的两首《明妃曲》却表达了不同的意思。《明妃曲》其一 :明妃初出汉宫时 , 泪湿春风鬓脚垂。低徊顾影无颜色 , 尚得君王不自持。归来却怪丹青手 :“入眼平生几曾有 !”

意态由来画不成 , 当时枉杀毛延寿。一去心知更不归 , 可怜着尽汉宫衣。寄声欲问塞南事 , 只有年年鸿雁飞。家人万里传消息 : 好在毡城莫相忆。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 , 人生失意无南北。

其二 :明妃初嫁与胡儿 , 毡车百辆皆胡姬。含情欲说独无处 , 传与琵琶心自知。黄金捍拨春风手 , 弹看飞鸿劝胡酒。汉宫侍女暗垂泪 , 沙上行人却回首。汉恩自浅胡自深 , 人生乐在相知心。可怜青冢已芜没 , 尚有哀弦留至今。

王安石的这两首《明妃曲》中 , 虽也表达了对这位女子的深切同情 , 但是却肯定了王昭君出嫁的意义, 也为被历史辱骂的毛延寿名不平 :“意态由来画不成 , 当时枉杀毛延寿。”画的出人的外貌, 却画不出人的精神, 汉室皇帝如果不是按照画来选美, 而是能够看本人选美, 恐怕昭君也就不会出塞了。同时也抒发了作者的个人情感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 , 人生失意无南北。”诗人借家人劝慰的之词 , 揭露了朝廷的黑暗, 抒发了人生的感慨。在第二首中, 概括了昭君由失意、伤悲到在塞外寻找到自己归宿的过程。“汉恩自浅胡自身 , 人生乐在相知心”, 一语道破, 得到知心人 , 就应该高高兴兴留在塞外, 不应该留有什么遗憾, 这实际上是王安石的独到见解。这两首诗 , 在思想上、艺术上都与前人大不相同, 是肯定翻案诗的典范之作。贺裳评论曰 :王介甫《明妃曲》两篇, 诗犹可观, 然意在翻案。

二否定翻案

钱钟书在《谈艺录》之七四专说王安石改诗 :“公在朝争法, 在野争墩, 故翰墨间亦欲与古争强梁, 占尽新词妙句, 不惜挪移采折, 或正摹, 或反仿, 或直袭, 或翻案。生性好胜, 一端流露。”由此可见王安石否定前人的说法, 做翻案诗似乎是家常便饭。王安石故意否定前人说法, 发出与众不同的声音。请看王籍《入若耶溪》:艅艎何泛泛, 空水共悠悠。阴霞生远岫, 阳景逐回流。蝉噪林逾静, 鸟鸣山更幽。此地动归念, 长年悲倦游。

诗人乘小船入溪游玩, 满怀喜悦之情, 极有情致。“蝉噪”、“鸟鸣”使山林的寂静显得更为深沉。“蝉噪林愈静, 鸟鸣山更幽”二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被誉为“文外独绝”, 文辞清婉, 音律谐美, 创造出一种幽静恬淡的艺术境界。而王安石觉得并不是“鸟鸣山更幽”。于是王安石创作了《钟山即事》:涧水无声绕竹流, 竹西花草弄春柔。茅檐相对坐终日, 一鸟不鸣山更幽。这首诗作于王安石变法失利后。在诗人的笔下, 一切都那么幽深静寂, “涧”、“竹”、“花草”, 无声无息, 自生自长。人是“茅檐相对坐终日”, 山林连一声鸟叫都没有, 那山林深处究竟有多幽静就可想而知了。作品看似表露诗人心中的一种闲适自得, 实则蕴含着的孤独、寂寞和政治上的失意。

三反问翻案

王安石好做咏史诗, 他推翻长期以来诗家或史家对某些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定论 , 独抒己见。表达对历史人物的客观评价。李商隐的《贾生》这样写道 :宣室求贤访逐臣 , 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皮前席 , 不问苍生问鬼神。李商隐讽刺了汉文帝的昏庸“不问苍生问鬼神”, 也为贾谊的遭遇感到悲哀和同情。表现了作者冷静的思考, 为贾生不得重用而感到遗憾。但是王安石却一反常态, 推翻了前人的观点。

王安石的《贾生》:一时谋议略施行 , 谁道君王薄贾生 ?爵禄自高言尽度 , 古来何啻万公卿 ! 在自己的疑问“谁道君王薄贾生?”中表达自己的观点。王安石以一个政治家的身份, 表达了自己的政治立场 , 一个人的价值应该以对国家政治有无积极影响为标准 , 汉文帝能采纳贾谊的意见 , 说明汉文帝就没有薄待他。否则的话 , 即使获得荣华富贵 , 这样的人生也没有意义。此诗生动地展示了王安石的政治思想。

在翻案诗的发展过程中, 王安石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他从自己的思考和立场出发, 不拘一格, 开拓创新, 展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 他的翻案诗是翻案诗中的精品。

摘要:王安石一生创作了162多首诗, 其中有一定数量的翻案诗, 不拘一格, 通过对前人固有观点的翻案, 表现自己的独到见解和政治立场, 他的翻案诗是翻案诗中的精品。

关键词:王安石,翻案诗,诗法翻新

参考文献

[1]王安石.王文公文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4.

[2]钱钟书.谈艺录[M].北京:中华书局, 1984.

浅论“出新意于法度”的王安石 篇5

王安石作诗, 犹如他在政治上的改革一样, “意气自许, 诗语惟其所向”, 正因为“惟其所向”、“创撰新奇”, 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 才能自成一家。故他的诗歌特点是长于说理与修辞、善用典故、警辟精绝, 亦有情韵深婉之作。

王安石的诗歌, 首先以识见的超卓、观点的警策见长。他继承了杜甫那种关切社稷的精神, 密切联系现实人生, 内容比较充实, 突破了以诗为诗的局限, 对宋调的形成有开拓之功。从王安石对杜甫的一句称赞:“光掩前人, 而后来无继。”足以看出他对杜甫的喜爱;他还编辑了《老杜诗后集》, 对杜甫的佚诗能辨别真伪;其序《杜工部后集》曰:“予考古之诗, 尤爱杜甫氏作者。其词所从出, 一莫知穷极, 而病未能学也。”[2]从这段话中可看出他要尽力学杜。诗作《杜甫画像》更是评杜的赞美诗。宋初学习晚唐、白体、义山的诗人较多, 王禹偁、林逋、宋祁等虽均曾称颂过杜甫, 但对杜诗的评价提到如此的一个高度, 在宋代王安石要算第一位。在他看来, 杜诗的精髓就是杜甫的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所以在自己的诗歌创作中, 将杜甫的高尚人格、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和精湛的艺术技巧融入进去。王安石不仅学习杜甫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 还学习杜诗的章法结构而加以变化, 立意新奇, 讲究锤炼, 具有用典切、对仗工的风格, 对宋诗的发展起到了不小的影响。

王安石之诗能够“创撰新奇”, 还得益于积极向韩愈学习。钱钟书先生对王安石学习韩诗, 曾从偷语 (诗语模仿) 、偷意 (诗意效承) 、偷势 (诗势效承) 等方面作了阐释, 清楚勾出王安石承传韩愈的脉络。“荆公诗语之自昌黎沾丐者, 不知凡几”。[2]在王安石的诗歌里, 韩诗大量议论化、散文化的特色随处可见, 呈现出强烈的理性思辩色彩和大量的识见超群、语言凝练精警的议论的特点。比如其诗作《河北民》最后两句:“汝生不及贞观中, 斗粟数钱无兵戎。”联系贞观之治抨击北宋政治的腐败和人民的苦难命运, 力大思深, 寄意深远。如“闻道长安吹战尘, 春风回首一沾巾, 重华一去宁复得, 天下纷纷经几秦”;“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 人生失意无南北”, 这些诗句笔锋犀利, 振聋发聩, 并不因议论而丧失艺术追求。另外如《省兵》、《收盐》、《发廪》、《兼并》、《详定试卷二首》作品等以大量议论入诗, 都突出体现了他对国家百姓和社会政治问题的思索, 诗中可见韩愈的“以文为诗”的影响。以文为诗的运用, 明显扩大了古诗的散文化倾向。

在宋诗独特风貌的形成之中, 王安石的影响是相当大的。他在用字押韵、使事用典等方面的成就与特点, 直接而又深刻影响着黄庭坚与江西诗派。王安石曾说:“诗家病使事太多, 盖皆取其与题合者类之, 如此乃是编事, 虽工何益?若能自出己意, 借事以相发明, 情态毕出, 则用事虽多何所妨?”[3]这里所讲的“自出己意”, 就是诗文要独出新意, 不拘泥前人旧说。体现在王安石的诗歌里, 就是喜欢窜改古人诗句, 铸炼成自己的“新诗”。清人薛涛在《一瓢诗话》评论道:“王荆公好将前人诗窜点字句为己诗, 亦有竞胜前人原作者, 在荆公则可, 吾辈则不可。”《容斋续笔》记载, 王安石改了十几次才把“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定下来, 《泊船瓜州》因这一诗话而久负盛名。其实, 把形容词“绿”用为动词的写法, 李白早已有“东风已绿瀛洲草”之句 (《侍从宜春苑赋柳色听新莺百啭歌》) , 其他人也反复使用过多次, 但王安石这字改动后句子最为亲切自然而形象鲜明, 的确“竞胜前人原作者”, 最能表现出江南风光的喜人之处。在荆公笔下, “化用”和“剽窃”并不是完全划等号的, 两者中间有一个如何捏拿、把握的度的问题。叶梦得说他是“博观而约取”[4]。的确, 凭藉王安石广博精深的知识, 化用前人语汇何等方便, 筛选出有用的精华来吸收是相当容易的事。如《暮春》中的“雨花红半堕, 烟树碧相依”, 是受了杜甫“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 (《春夜喜雨》) 一联的启发, 不留痕迹地化用前人的意象, 显示出王安石深厚的艺术功力。有一些诗句, 原诗并不为人所注意, 经王安石化用, 反成警句。如他的名句“可怜无补费精神”是韩愈的“可怜无益费精神”改动一字而已;苏子卿咏梅云:“只言花是雪, 不悟有香来。”王安石巧变为:“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他的“殷勤为解丁香结, 放出枝间自在春”是改自晚唐陆龟蒙的《丁香》:“殷勤解却丁香结, 纵放繁枝散诞春。”等等。这些看上去像是简单地套用前人诗句, 是明目张胆的剽窃, 但将王句和原句对比, 就会发现王句之用意非常深刻, 是“思益精, 而语亦工也”。[5]

在宋代, 化用他人诗句的例子并不少见, 这是诗人广博才学使然, 是“以才学为诗”的风气使然。对于自幼博览群书的王安石来说, 学问和创作的巧妙融合是自然的发露, 是潜意识的发泄。像“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 (《书湖阴先生壁》之一) 中, “护田”出自《汉书·西域传》, “排闼”出自《汉书·樊哙传》, 都用了《汉书》中的典故, 而且两者的出处也是相对, 但又不拘于原典, 只借用字面之意, 就获得了死典活用、用典而不使人觉的精妙艺术效果。读者即使不知其典故, 也不妨碍雅俗共赏。王安石用典信手拈来, 随意化用, 让人叹为观止。他在《答曾子固书》提道:“某自百家诸子之书, 至于难家、素问、本草、诸小说, 无所不读。农夫女工, 无所不问。”他读书多, 出入百家, 又不拘于书本。他广博的阅读和多闻强记为其诗歌用典提供了充足的材料。王安石的这种好袭前人诗句、喜用典的努力尝试, 后面为黄庭坚所继承, 并发扬光大, 上升为诗歌理论, 发展为“脱胎换骨”之论。我们可以从一些诗歌中看到两人的传承关系。如黄庭坚六言诗《次韵舍弟题牛氏园》之“春事欲了鹦催, 主人虽贫燕来”, 脱胎于王安石《春日》之“鹦犹求旧友, 燕不背贫家”;黄庭坚《和曹子方杂言》之“三十六陂浸烟水, 想对西江彭蠡湖”, 脱胎于王安石《题西太乙宫壁》之“三十六陂烟水, 白头想见江南”。诸如此类, 足以说明山谷诗在立意、句法和艺术手法上多受王安石诗的影响。故梁启超说:“荆公之诗, 实导江西派之先河, 而开有宋一代之风气。”

王安石的古体诗虽然多用典故, 好发议论, 但像《明妃曲》、《桃源行》等, 立意新颖, 充满着情感和丰富的想象。《桃源行》是唐代王维作过的旧题, 但王安石之诗风格迥然不同。虽然都以陶渊明《桃花源记》为本, 王维诗重在敷衍描写, 王安石诗则重在议论, 感慨天下战乱不息, 有着强烈的现实精神, 以立意高、思致深而不同于唐诗风味。翻写前人作过的熟题, 足见王安石的功力。宋人好读书, 在翻案诗中体现自己丰富的学识和不同凡响的见解, 故写翻案诗风行, 而翻案诗大多是咏史的。王安石也不例外, 好作翻案文字, 常能翻去旧案, 别出心裁, 透过数层来说, 新警透辟, 启人心智。看他的一首绝句《贾生》:

一时谋议略施行, 谁道君王薄贾生?

爵位自高言尽废, 古来何啻万公卿。

和以往咏贾谊的诗人相比, 王安石是一反众说, 见解新警脱俗。唐代诗人多感叹贾谊才高不展的命运, 如刘长卿的《过长沙贾谊宅》:“汉文有道恩犹薄, 湘水无情吊岂知?”李商隐著名七绝《贾谊》:“宣室求贤访逐臣, 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 不问苍生问鬼神。”而王安石舍弃了对贾谊的同情哀叹, 认为贾谊并非不遇于时, 发出感慨:对贾谊不以为然的名公大臣不都已湮没了, 而贾谊却留下盛名。王安石咏史, 专在议论上见功夫, 使咏史诗如同一篇史论。宋人对此非常赞赏:“荆公咏史诗, 最于义理精深……咏史诗有如此等议论, 他人所不能及。”[6]“王介甫……其咏史绝句, 极有笔力, 当别用一具眼观之。”[7]“值得注意的是, 王安石的咏史诗虽然都是从现实感受出发, 从积极的角度为自己的立场、态度张本, 但他并不会为了给现实张本而去歪曲历史。王安石咏史诗的高明在于, 他既能使读者从其咏史诗中引发对现实的某种思考, 又能使读者达成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更深刻的认识。只有对现实和历史都具有深刻洞察力的人, 才能做到这一点”。[8]以七绝作咏史之翻案文字者多矣, 在宋代则尤以王安石为突出。像“昭君出塞”这题材, 当时的欧阳修、司马光、曾巩、王安石都翻了一首, 而他以政治家犀利的眼光, 写出昭君出宫之悲苦实则是入宫之悲苦, 实在是翻新出奇。这样一反传统、立意新奇的咏史诗并不少。王安石勇翻千年公案, 是宋人创新精神的具体体现。

不少人因王安石晚期的诗歌有着“工”“巧”的特点, 对其诗风产生了不同的评议。大多数论者都认为王氏是回归唐音。而吕肖奂在《宋诗体派论》里提出, 从表面上看, 王安石晚期诗歌符合唐音讲求的审美习惯, 但仔细考察, “他的这些诗歌缺少唐音那样的自然浑成, 而更多讲求技巧、法度和才学的‘宋人习气’”;[9]曹大民在《试论王安石的诗歌艺术》一文中也对此提出看法:王安石的绝句虽受晚唐体的影响而工巧精丽, 但不为此所囿, 有能上窥杜甫绝句变格拗律之体势, 成就他精深华妙的风格。诗论家以为他的绝句高于律诗、古诗就是看重它的工丽, “而我们重视他的绝句, 是因为它们不同于唐音而有宋调, 生新、劲健, 已是面目一新了”。[10]

王安石的诗歌虽是取法于杜甫、韩愈, 但他的继承不是亦步亦趋, 而是立足于“变”、立足于创新。梁启超在描述北宋诗坛的变迁轨迹时说:“欧梅以冲夷淡远之致, 一洗秾纤绮冶之旧, 而荆公更加以一种瘦硬雄直之气, 为欧梅所未有。故欧梅仅能破坏, 而荆公则破坏而复能建设者。”[11]可以说, 宋诗特色的形成, 关键人物首推王安石。

参考文献

[1][明]胡应麟.诗薮·外编 (卷五)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211.

[2][宋]王安石.王文公文集 (卷三十六) .北京:中华书局影龙舒本, 1962:5.

[3]钱钟书.谈艺录.北京:三联书店, 2007:173.

[4]蔡居厚.蔡宽夫诗话.《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引.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2:197.

[5][宋]叶梦得.石林诗话 (卷中) .[清]何文焕.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 1981:419.

[6][宋]蔡正孙.《诗林广记》后集卷二引胡仔语.北京:中华书局, 1982.8.

[7][宋]曾季貍.艇斋诗话.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 1983:320页。

[8][明]李东阳.麓堂诗话.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 1983:1396页。

[9]赵鲲.论王安石的绝句.西北师范大学,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 2003.

[10]吕肖奂.宋诗体派论.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2.7:93, 第1版.

[11]华东师大学报.1994, (2) .

王安石词 篇6

关键词:加密,解密,王安石,明妃曲

“加密”和“解密”源自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亚里士多德在《悲剧诗人的其他规则》一章中论述了“加密”与“解密”的含义:加密由情节外或者情节内的事件构成,指故事从开头到转入顺境或逆境的部分,剩下的就是解密,指从转变开始到结束的部分。北宋诗人王安石的《明妃曲》(其一) 前七句描述情节,写了明妃昭君处在逆境的生存状况,隐喻性地说明了自己在官场上际遇不佳,不受重视,是“加密” 的过程,末句劝告之语笔锋一转,揭示了明妃逆境的普遍性, 一种人生失意的无奈与悲凉跃然纸上,是“解密”的过程, 恰好印证了亚里士多德的“加密”与“解密”观点。那么王安石在《明妃曲》(其一)中是如何“加密”,最后是如何“解密”的?详细论述如下:

一、王安石《明妃曲》中的加密

首先,王安石通过明妃初出汉宫—君王回宫—明妃入塞—家人传书的叙事线索完成《明妃曲》中加密的第一步。

王安石通过描写明妃初出汉宫时的神态与动作、汉元帝回宫后责怪丹青手,并杀了毛延寿、明妃入塞一去不回头, 天天思念家乡、家人万里之外向明妃传递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叙述了一个完整的昭君出塞的情节。

其次,王安石通过明妃形象的塑造完成《明妃曲》中加密的第二步。

自古诗词咏佳人无不极写其秀丽外形或温婉内蕴,王安石塑造明妃形象时却独辟蹊径,写她以泪洗面、鬓角不齐, 开篇便从主人公非常态的情况下描写其初离汉宫时的失意与悲苦,紧接着是“低徊”、“顾影”,垂首逡巡而不前, 顾影念家犹自怜,表现明妃离别故土、眷恋祖国的真挚情怀, 恰如其分。这两个动作使明妃的形象更鲜明,更具感染力。

但是,在明妃形象的塑造上,王安石并不止于此。她敢于同命运抗争, 自请出塞和亲,是一个深明大义的刚毅女子。 王安石这样描写明妃对故国的念想:“一去心知更不归, 可怜着尽汉宫衣;寄声欲问塞南事, 只有年年鸿雁飞”,哀凉中透着壮美,明妃虽在塞外形单影只,不得与家人团聚,却以一己之力维系汉匈和平稳定。王安石以政治家的视角和思想家的气度将明妃从一个悲剧的宫廷女子升华为一位深明大义的民族英雄。

第三,王安石通过汉元帝形象的塑造完成《明妃曲》中加密的第三步。

史称汉元帝是个政治低能、生活放荡的君王,在他的统治下,汉朝事业走向没落。王安石在诗中塑造汉元帝三个性格特征:不识才、残暴与好色。王安石认为汉元帝不识丽质, 不会发现美,才让明妃受冷落多年,也寄寓了作者自己不被赏识的苦闷。昭君出塞悲剧的始作俑者是汉元帝,而非画工毛延寿,但是汉元帝却在恼怒之下杀了毛延寿,正所谓“当时枉杀毛延寿”,可见其残暴。而明妃固然美丽,在她即将和亲时汉元帝看到她却“不自持”,这不是一个君王该有的姿态,显现了他好色的本性。

最后,王安石通过细节的打磨完成《明妃曲》中加密的最后一步。

诗中有两处细节描写,一处是“可怜着尽汉宫衣”一句中的“着尽”,一出是“只有年年鸿雁飞”一句中的“年年”, 明妃虽为匈奴王后,穿的却是汉衣而不是胡服,并且是“着尽”,汉衣是她对故土的唯一执着了,说明了她对故国深沉而持久的眷恋;明妃迢递家书,热切关注着天际的鸿雁,并且是“年年”关注,可见其对故国的一往情深。

二、王安石《明妃曲》中的解密

首先,王安石借劝告式议论法完成《明妃曲》中的解密。

末句“君不见, 咫尺长门闭阿娇, 人生失意无南北”, 作者以奉劝的口吻, 用陈阿娇的典故发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议论,借用陈皇后虽获金屋藏娇之宠爱,失宠后依然被幽禁在长门宫的历史事实, 说明无论是否得皇帝青睐,无论身在汉庭还是身在匈奴,无论是失宠后幽禁还是因幽禁而不得宠,命运并不会有所改变,正所谓“人生失意无南北”, 告诫明妃不幸是相同的, 是不分天南海北的,希望她平安地在匈奴生活, 不要过多思念与不甘。这里王安石采用劝告式议论法,议论自然,丝毫没有为议论而议论之感。

其次,王安石利用一语双关的技巧完成《明妃曲》中的解密。

王安石词 篇7

重庆市现行的最低缴费年限为男30周年, 女25周年。这一政策已经深入人心。从基金运行看, 2010年征收基本医疗保险费46.73亿元, 其中统筹基金26.93亿元, 扣除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医疗保险费及以个人身份参保人员一次性征缴的6.9亿元, 实际征收20.03亿元, 全年统筹基金支出19.56亿元。基金收入和支出基本持平, 说明现行缴费年限政策符合当前基金运行需要, 能满足广大参保人员的基本医疗保障需求。

基于上述分析, 我认为现行缴费年限政策是可行的, 应该保持稳定。如果调整, 很可能引发负面影响。增加年限, 职工不满意;减少年限, 基金承受不了。

上一篇:中医药信息学下一篇:诉讼法指导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