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的教训

2024-06-17

王安石的教训(精选3篇)

王安石的教训 篇1

一、富国之法中的“重农”与“抑商”

首先, 王安石认为, 为了使农民有从事生产的良好条件, 相应出台一些富有成效的“重农”措施。一是实行方田均税法, 抑制土地兼并。要求对各州县已垦种的土地作一次清查, 以东西南北各千步为一方, 进行丈量。丈量后, 核实每户占有土地的数量, 按照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 官僚、地主也不例外。豪强地主隐瞒的大量土地被清丈出来, 他们不得不据实纳税;而那些靠山林荒地为生的农户免除了赋税负担, 得到了实惠。二是实行免役法, 又称募役法。原来承担差役的农户, 按户等出免役钱, 不再服役, 政府用所收入的免役钱雇人充役。原来不承担徭役的官僚形势户、单丁户、未成丁户、僧道户和城市的上五等户, 也按其田产数量减半出“助役钱”。百姓出钱代役, 保证了他们的生产时间, 提高了其生产积极性, 有利于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过去一切无服役义务的官吏、僧道同样需出钱助役, 也比较公平。三是“为之修其水土之利”, 推行农田水利法。鼓励开垦荒地和兴修水利, 所需费用由当地住户依户等高下出资, 私家财力不足的, 可向州县政府贷款。被豪强垄断的公用水渠, 须重新“疏通均济”。此法令推行六七年后, 全国兴修了较大的水利工程1万多处, 灌溉的土地3600多万亩, 有效保证了农民的水源供给, 极大改善了农业的生产条件, 是王安石“重农”的最大贡献。

其次, 王安石颁布均输法、市易法和青苗法等 “抑商”法令, 抑制了富商大贾的势力, 将商业资本的活动限制在一定范围, 营造良好的商业环境, 顺应商品经济日益发展的要求。一是颁布均输法, 强化官商。为了供应皇帝、皇族和中央政府的消费物资, 北宋政府在东南的江、浙等六路设置发运使, 负责购买物资并运往开封。发运使只是机械地按照规定办事, “丰年便道, 可以多致, 而不敢取赢;年俭物贵, 难于供亿, 而不敢不足”。且多求于不产之地, 责于缺乏之时。行之多年, 弊端丛生:“远方有倍蓰之输, 中都有半价之鬻”;富商大贾乘机操纵物价, 获取暴利;农民深受其苦。为了革除这一弊端, 王安石创立均输法, 要求发运使必须清楚东南六路的生产情况和宫廷的需求情况, 依照“徙贵就贱, 用近易远”的原则, 采购物资。该法保证了京师的物资供应, 限制了富商大贾对市场的操纵和对民众的盘剥, 减轻了纳税户的额外负担。 二是实行市易法, 发展官营城市批发业。在开封设置市易务, 由政府拨付180 万贯, 供收买货物和各行商贩借贷之用。市易务收购市场上滞销的货物, 市场短缺时再卖出。贷款和货价, 都于半年或一年之后, 加息一分或二分, 偿还市易务。该法是王安石对当时商业活动干预的一个典型, 使得北宋政府收回商业方面“开阖敛散”之权。三是实施青苗法, 开创官营信用业。在每年的正二月和五六月, 各州县政府分两次贷钱或粮食给农村住户, 利息二分。春初的贷款, 随同夏税于六月内归还;夏季借贷的, 随同秋税于十一月内归还。此法的推行, 一方面使农民在耕种、收获时节不至缺乏种子和粮食, 可以“赴时趋事”;另一方面使兼并之家不能“乘其急以邀倍息”。

二、王安石“重农抑商”的实质与变法的结局

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包含双层涵义:一是抑制富商大贾不合法度地任意剥削、兼并农民, 把商业资本的活动限制在一定范围, 即不触动封建统治者根本利益的范围之内, 这属于调整官私关系的问题。二是抑制中小商贩和个体手工业者人数的过多增加, 把从事工商业的人数限制在一定范围, 即不影响农业生产这个封建经济的基础的范围之内, 这属于调整农商关系的问题。王安石的“重农抑商”主要体现在第一层涵义, 且在实施具体措施的过程中敛民之财, 加重了百姓的负担, 如青苗法的实际操作是个可怕的官家垄断的高利贷。陕西农民向官家借陈米一石, 还时是新小麦一石八斗七升五合, “所取利近一倍”。“虽兼并之家乘饥馑取民利息, 亦不至如此重”, 弄得连“中户以下大抵乏食”。中等收入的家庭吃饭都成了问题, 更不用说贫民了, 于是“妇子皇皇, 如在汤火之中, 号泣呼天, 无复生望”。地方官员在推行免役法时, 有的故意把农户的等级提高, 如把四等农户提升为三等, 这意味着把免纳役钱户提到要纳役钱户, 增加了农民负担, 从而不断激起民愤。这些敛民财、失民心的本质, 使王安石变法最终的失败在所难免。

值得一提的是, 随着北宋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王安石“抑商”虽对富商大贾采取打击措施, 但对正规商户却体恤有加。他下令“减免汴京国门商税数十种, 税钱不满三十文的免征, 运货至边易转勿税, 石炭至京不征”, 强调“榷法不宜过多”, 让商人拥有更广泛的商品经营权。因为其深知 “盖制商贾者恶其盛, 盛则人去本 (农) 者众;恶其衰, 衰则货不通”。要调节适度, 不可偏颇。正如近来学者评价, 变法企图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把国民经济纳入商品、货币的轨道上来, 发展商品货币经济, 为商业活动排除一些障碍, 顺应了商品货币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

王安石的教训 篇2

通榆县第二实验小学三年六班 胡熙语

在班里,我从一年级起,在老师和爸爸妈妈的眼里,我的学习成绩一直(都)很好,然而三年级时的一次(考试,却让我吸取了)教训,却令我至今记忆犹新。【评:交代清楚是从“一次考试”中得到的教训。】

那是今年开学不久的一次语文考试。上课的铃声响了,老师开始发卷子。这时教室里静悄悄的,只听见卷子发在桌上的唰唰声。我接过试卷,一看心中大喜:这些题我都做过,作文题目是《难忘的一件事》。哈哈,这个题我都写了好几遍了,根本不是问题。我的心一下轻松多了,紧张的心情一下子放下来。【评:试题浅显,让“我”轻松了,交代了事情的起因。】

我慢悠悠地答题,心想要是得了100分,妈妈一定能请我吃汉堡。想到这儿,我忍不住(地)的要笑出来 。【评:精神不集中,想着别的事情,自然影响了答题的速度。】

前面的基础知识,我(不慌不忙地)答完了。好简单啊,这些题对我来说,就等于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评:歇后语运用得恰到好处。】

我一(转)回头,看了一下同桌,呀!他的作文快写完了。我大吃一惊,我的作文还一个字都没有动呢!就在这时,老师大声(地)的说:“同学们,快一点写,交卷的时间还剩下5分钟了!”【评:同桌答题的情况和老师的话语,“我”这才知道考试剩余的时间不多了。】

我听了这话,我的头一下子大了,脑海里一片空白。我拿起笔开始写作文,可是不知道写什么好。握笔的手,一直在颤抖。这下完了,眼前不停(地)的闪动着爸爸愤怒的目光。【评:“头大”“空白”“颤抖”,写出了当时“我”慌乱的样子。】

“叮铃铃……”下课的铃声响了,我只写了一个作文的开头,老师就把卷子收了上去。这时我感到后背发凉,头皮发麻,浑身直哆嗦,眼睛里打了几个转转的眼泪(水)夺眶而出。【评:神态描写精彩,这时才知道后悔。】

发试卷的那天,教室里同学们都在说说笑笑,有的在对答案,有的在聊天。我静静地坐在座位上,其实我的心里翻江倒海,估计自己能考多少分。【评:采用对比来写,更突出“我”的焦虑不安。】

老师读到了我的名字:“胡熙语,75.5分!”我从来没有得过这么低的分。我再看看四周的同学,他们好像在嘲笑我。我的脸噗地一下红了,我恨不得立刻变成老鼠,钻进一个洞里,永远不出来,远离那些刺眼的分数。【评:形象生动的语言,写出了“我”羞愧万分。】

这件事要(让)我汲取了一个深刻的教训:做事要抓紧时间,不拖拉,不骄傲。(通榆县第二实验小学三年六班 胡熙语)

评语

读罢全文,不禁让人想起了寓言故事《龟兔赛跑》。小白兔和乌龟进行比赛,论实力,小白兔完全可以赢得乌龟,获得冠军,但因骄傲自满,躺在树下睡觉,却输给了乌龟。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不要轻视他人,一步一步前进定能获得胜利。小作者觉得试题简单,而轻视了这次考试,边做题边想着别的事情,结果考试时间到了,作文只写了一个开头。骄傲才不紧不慢,拖拖拉拉,因而没答完试卷,根源在于骄傲。文中有多处描写很精彩,如:“听了这话,我的头一下子大了,脑海里一片空白。我拿起笔开始写作文,可是不知道写什么好。握笔的手,一直在颤抖。这下完了,眼前不停地闪动着爸爸愤怒的目光。”再如:“我再看看四周的同学,他们好像在嘲笑我。我的脸噗地一下红了,我恨不得立刻变成老鼠,钻进一个洞里,永远不出来,远离那些刺眼的分数。”生动形象地描述了“我”的心理活动。

浅析王安石的翻案诗 篇3

一肯定翻案

所谓肯定方案, 就是将前人已有定论的予以否定的结论推翻, 给予正面的、肯定的结论。这其中的代表作是《明妃曲》二首。昭君在历史记载中作为一位美丽、正直、坦率的女性 , 却被远嫁异域。历代诗人对其深表同情。如白居易的咏怀诗《王昭君》:汉使却回凭寄语 , 黄金何日赎娥眉 ? 君王若问妾颜色 , 莫道不如宫里时 !

白居易想象出一幅昭君向见到的汉朝使者殷勤寄语的场景, 表达她对故国的思念和内心的痛苦。而王安石所作的两首《明妃曲》却表达了不同的意思。《明妃曲》其一 :明妃初出汉宫时 , 泪湿春风鬓脚垂。低徊顾影无颜色 , 尚得君王不自持。归来却怪丹青手 :“入眼平生几曾有 !”

意态由来画不成 , 当时枉杀毛延寿。一去心知更不归 , 可怜着尽汉宫衣。寄声欲问塞南事 , 只有年年鸿雁飞。家人万里传消息 : 好在毡城莫相忆。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 , 人生失意无南北。

其二 :明妃初嫁与胡儿 , 毡车百辆皆胡姬。含情欲说独无处 , 传与琵琶心自知。黄金捍拨春风手 , 弹看飞鸿劝胡酒。汉宫侍女暗垂泪 , 沙上行人却回首。汉恩自浅胡自深 , 人生乐在相知心。可怜青冢已芜没 , 尚有哀弦留至今。

王安石的这两首《明妃曲》中 , 虽也表达了对这位女子的深切同情 , 但是却肯定了王昭君出嫁的意义, 也为被历史辱骂的毛延寿名不平 :“意态由来画不成 , 当时枉杀毛延寿。”画的出人的外貌, 却画不出人的精神, 汉室皇帝如果不是按照画来选美, 而是能够看本人选美, 恐怕昭君也就不会出塞了。同时也抒发了作者的个人情感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 , 人生失意无南北。”诗人借家人劝慰的之词 , 揭露了朝廷的黑暗, 抒发了人生的感慨。在第二首中, 概括了昭君由失意、伤悲到在塞外寻找到自己归宿的过程。“汉恩自浅胡自身 , 人生乐在相知心”, 一语道破, 得到知心人 , 就应该高高兴兴留在塞外, 不应该留有什么遗憾, 这实际上是王安石的独到见解。这两首诗 , 在思想上、艺术上都与前人大不相同, 是肯定翻案诗的典范之作。贺裳评论曰 :王介甫《明妃曲》两篇, 诗犹可观, 然意在翻案。

二否定翻案

钱钟书在《谈艺录》之七四专说王安石改诗 :“公在朝争法, 在野争墩, 故翰墨间亦欲与古争强梁, 占尽新词妙句, 不惜挪移采折, 或正摹, 或反仿, 或直袭, 或翻案。生性好胜, 一端流露。”由此可见王安石否定前人的说法, 做翻案诗似乎是家常便饭。王安石故意否定前人说法, 发出与众不同的声音。请看王籍《入若耶溪》:艅艎何泛泛, 空水共悠悠。阴霞生远岫, 阳景逐回流。蝉噪林逾静, 鸟鸣山更幽。此地动归念, 长年悲倦游。

诗人乘小船入溪游玩, 满怀喜悦之情, 极有情致。“蝉噪”、“鸟鸣”使山林的寂静显得更为深沉。“蝉噪林愈静, 鸟鸣山更幽”二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被誉为“文外独绝”, 文辞清婉, 音律谐美, 创造出一种幽静恬淡的艺术境界。而王安石觉得并不是“鸟鸣山更幽”。于是王安石创作了《钟山即事》:涧水无声绕竹流, 竹西花草弄春柔。茅檐相对坐终日, 一鸟不鸣山更幽。这首诗作于王安石变法失利后。在诗人的笔下, 一切都那么幽深静寂, “涧”、“竹”、“花草”, 无声无息, 自生自长。人是“茅檐相对坐终日”, 山林连一声鸟叫都没有, 那山林深处究竟有多幽静就可想而知了。作品看似表露诗人心中的一种闲适自得, 实则蕴含着的孤独、寂寞和政治上的失意。

三反问翻案

王安石好做咏史诗, 他推翻长期以来诗家或史家对某些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定论 , 独抒己见。表达对历史人物的客观评价。李商隐的《贾生》这样写道 :宣室求贤访逐臣 , 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皮前席 , 不问苍生问鬼神。李商隐讽刺了汉文帝的昏庸“不问苍生问鬼神”, 也为贾谊的遭遇感到悲哀和同情。表现了作者冷静的思考, 为贾生不得重用而感到遗憾。但是王安石却一反常态, 推翻了前人的观点。

王安石的《贾生》:一时谋议略施行 , 谁道君王薄贾生 ?爵禄自高言尽度 , 古来何啻万公卿 ! 在自己的疑问“谁道君王薄贾生?”中表达自己的观点。王安石以一个政治家的身份, 表达了自己的政治立场 , 一个人的价值应该以对国家政治有无积极影响为标准 , 汉文帝能采纳贾谊的意见 , 说明汉文帝就没有薄待他。否则的话 , 即使获得荣华富贵 , 这样的人生也没有意义。此诗生动地展示了王安石的政治思想。

在翻案诗的发展过程中, 王安石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他从自己的思考和立场出发, 不拘一格, 开拓创新, 展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 他的翻案诗是翻案诗中的精品。

摘要:王安石一生创作了162多首诗, 其中有一定数量的翻案诗, 不拘一格, 通过对前人固有观点的翻案, 表现自己的独到见解和政治立场, 他的翻案诗是翻案诗中的精品。

关键词:王安石,翻案诗,诗法翻新

参考文献

[1]王安石.王文公文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4.

[2]钱钟书.谈艺录[M].北京:中华书局, 1984.

上一篇:极限环境下一篇:TN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