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飞来峰 王安石 解释

2024-06-20

登飞来峰 王安石 解释(通用5篇)

王安石登飞来峰 篇1

作为一名官员,自然是需要注意仪表的,然而王安石却从不管这些,他在生活中极其不修边幅。据载,王安石可以长时间不梳洗,外衣上也总是有油渍汗渍之类的污斑,而他从来不以为意。传说,有一次王安石难得和朋友们去洗澡,朋友们特意在王安石从浴池出来前,把他的脏外套换成一件干净的长袍,想看看他是否知道自己的衣服被调换了。谁知道,王安石出来后,坦然地穿上了新长袍,并没发现任何异样。对于王安石来说,只要身上有件衣服就可以了,至于穿的衣服究竟怎样,他并不在意。

对于吃,王安石也不讲究。有一次,朋友悄悄告诉王安石的夫人,说王安石特别爱吃鹿肉丝。王夫人感到很奇怪,丈夫从不特别钟意某一样食物,怎么会突然爱上鹿肉丝呢。朋友说,王安石的确是把整整一盘鹿肉丝都吃光了。王夫人便问:“你们当时把那盘肉丝摆在什么地方?”朋友说:“摆在王相公的正对面。”王夫人这下明白了,她对朋友说:“你明天把鹿肉丝摆远些试试。”第二天,朋友按照王夫人的吩咐,把鹿肉丝摆得离王安石远远的。果然,王安石只吃离他最近的菜,对他“热爱”的鹿肉丝,再也不动筷子了。

当时的一些社会名流,比如苏轼的父亲苏洵,就很看不上仪表邋遢、为人古怪的王安石,而另一位北宋名臣韩琦,也曾因王安石蓬头垢面而对他有些看法。就连宋仁宗,也因为王安石的一次古怪的行为而认定他虚伪矫情。不过王安石对这些都毫不在意,他以天下为己任,对他来说,只有如何更好地改造这个世界,才是他真正关心的事。

王安石十分聪颖,据说能够过目不忘,写文章也是倚马千言,和人辩论时,更是旁征博引,雄辩滔滔。他二十一岁就考中进士,从此在地方为官。王安石做地方官期间,常常为处理政事通宵不寐,他多有改革,兴利除弊,每到一地,总把当地治理得井井有条。

这一天,三十岁的王安石攀登飞来峰散心。他登高远眺,脚下尽是缭绕的浮云,想到自己改革国家的宏伟理想,心胸一片开朗,写下了这首《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赏读报告单

站得高看得远

飞来峰在什么地方?对这个问题,历来有不同的说法。有一种说法认为,它是在绍兴城外的宝林山上,唐宋时,宝林山上有座应天塔,被人们称作塔山。在诗中,王安石称它为“千寻塔”,古代每八尺为一寻,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来形容塔极高。诗中说,飞来峰上有座高耸入云的高塔,听说站在塔上面,当鸡叫时就能看到旭日东升,不用担心有浮云遮挡住视线,因为人已经站到了最高处。

人们常说站得高看得远,这都是因为人身在高处时,视线会变得更加开阔,同时,心情也容易变得更加豪迈。比如在大家熟知的《登鹳雀楼》中,诗人王之涣发出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感叹。诗圣杜甫年轻时登临泰山,也留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壮语。王安石也不例外,作为一名有抱负的政治家,当他站在高处时,自然而然地生出了“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感慨。

人生也是这样。随着知识和阅历的增长,人会变得更有智慧,这时,过去遇到的困难,就变得像浮云一样不值一提了。比如在学习中,你在低年级时遇到的那些难题,现在看起来是不是变得容易了呢?这就是因为,和过去的你比起来,现在的你已经站在了更高的高度。所以,想要“不畏浮云遮望眼”,就必须加倍地努力,勇敢地提升自我。要知道,站到人生的高处,其实并不难,毕竟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

写作启示录

写出不同的感受

放学路上,大康显得有些闷闷不乐。

阿牛关心地询问:“怎么了大康,犯了什么错误被批评啦?”

“倒是没犯错误,就是老师说我的作文不好,‘千篇一律,人云亦云’。”大康垂头丧气地说。

“你写了什么?”

“上周末班级组织爬紫金山,我就把爬山过程写下来了。”

“你怎么写的?”

“大概是说,我们兴致勃勃地来到紫金山脚下,向着山顶进发。尽管太阳很毒,身体很累,但我们有着顽强的意志,勇敢地克服了困难,爬到了山顶,我们激动地跳了起来。”

“确实很老套,一定有很多人这样写吧。”阿牛猜测。

“这倒被你说中了,杜小宝和郭大壮也是这么写的,所以老师才说我们三个‘千篇一律,人云亦云’。不过我是最先写完的,为什么说我‘人云亦云’呢?”大康挺不服气,感觉自己受到了冤枉。

“不要纠结这些啦。不如让我们研究一下,怎样才能把同一件事写出不同的感受,这样老师以后就不会再批评你的作文了。”阿牛说,“比如我们就拿苏轼和王安石的诗歌作示范。”

“苏轼和王安石?”

“对,课本里有一首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诗和王安石的《登飞来峰》都是写爬山,而且写得也差不多。”

“嗯,乍一看是差不多,尤其是两首诗的最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和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很相似。”大康赞同阿牛的看法。

“看起来相似,实际却又不同。大康,你觉得区别在哪里?”

大康思考了一会,说:“这两首诗的立意有不同。苏轼的《题西林壁》是单纯在说理,用‘只缘身在此山中’来回答‘不识庐山真面目’这个问题,从而阐发出部分和全局的哲理。王安石的《登飞来峰》则有抒情,‘不畏’这个词有诗人的主观感情在里面,表达了诗人对浮云不屑一顾的豪迈情怀。”

“说得真好。其实文章最重要的就是发自真心。王安石是个改革家,一直要面对很多阻碍,因此才会发出‘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感慨,那一定是他当时从心底涌起的情感。所以同样是爬山,王安石和苏轼的感触不同,写的诗自然也不同啦。”

“有道理。”大康想了想说,“其实我爬山也不累,一路都在研究山上的花花草草,还拍了许多照片,我应当把这些记下来的。”大康一下有了主意,准备重新构思,写出有自己个性的文章。

(插画:蔡成恩漫画工作室)

古诗赏析 登飞来峰 王安石 篇2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 答案: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

2、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答案: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3、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第二句在全诗中的作用。

答:飞来峰高耸入云,传说在飞来峰的千寻塔上可以听见天鸡鸣叫,可以目睹壮观的东方日出(2分),诗人借神话传说侧面烘托出飞来峰的高大(1分),为下两句的议论做铺垫,使议论自然。

4、请联系生活实际具体探究这首诗所表达的人生哲理。

答: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无论生活或学习,都要有一个较高的立足点和较为长远的目标,只有这样,才能避开种种假象的迷惑,排除前进道路上的重重障碍,向理想之境迈进。

5.对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不畏”显示出作者的自信,表达了作者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豪情壮志。

B.“浮云”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比喻阻挠变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C.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D.这首诗借景说理,语意双关,既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又表现出作者归隐山野的矛盾心理。

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6、诗中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7、最后一句中的“自”字,有的写作“只”字,你认为哪一个字更好,为什么?

“自”用得更好,它在诗中是自然之义,用在此处使诗句的原因解释不来得绝对;而“只”则过于绝对.8、王安石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有怎样的政治抱负呢?

王安石《登飞来峰》阅读题及答案 篇3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阅读训练】:

1、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

2、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3、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第二句在全诗中的作用。(5分)

4、请联系生活实际具体探究这首诗所表达的人生哲理。(6分)

5、这首诗中“浮云”这一意象指的是什么?

6、王安石《登飞来峰》中【 】,【 】两句诗与苏轼《题西林壁》中“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两句异曲同工,写法极为相似。

7、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8、对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畏”显示出作者的自信,表达了作者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豪情壮志。

B.“浮云”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比喻阻挠变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

C.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D.这首诗借景说理,语意双关,既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又表现出作者归隐山野的矛盾心理。

9、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0、诗中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 。

11、最后一句中的“自”字,有的写作“只”字,你认为哪一个字更好,为什么?

12、这是一首哲理诗,一、二句作者用“ ”突出塔之高,为下文作 。

13、王安石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有怎样的政治抱负呢?

14、说说“不畏泘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一句所蕴涵的哲理。

15、 这是一首哲理诗,一、二句作者用“ ”突出塔之高,为下文作铺垫。

16“ ”突出强调了飞来峰的高峻,为下文的哲理表达奠基。

17、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两句与杜甫的哪两句诗在表达上有异曲同工之妙?简要说说本诗中这两句包含着怎样的哲理?

18、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

19、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参考答案】

1、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

2、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3、飞来峰高耸入云,传说在飞来峰的千寻塔上可以听见天鸡鸣叫,可以目睹壮观的`东方日出(2分),诗人借神话传说侧面烘托出飞来峰的高大(1分),为下文“占据较高的立足点,树立远大目标”的议论做铺垫,使议论自然(2分)。

4、只有立足高远,才能够排除种种迷雾,看到事物的本来面目(2分)。无论生活或学习,都要有一个较高的立足点和较为长远的目标,只有这样,他才能避开种种假象的迷惑,排除前进道路上的重重障碍,向理想之境迈进(2分)。只要努力践行,在纷繁复杂的表象中确认事物发展变化规律,我们是能够做到的(2分)。

5、指困难、挫折、障碍等②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任何时候都不要怕困难、挫折)。

6、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7、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意思对即可)。

8、D【解析】这首诗作者借景抒怀明理,表达诗人高瞻远瞩,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和不畏艰难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负并没有归隐山野的意思。因此,D项理解不准确。

9、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10、不畏泘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1、“自”:在诗中是自然之义,用在此处使诗句的原因解释不来得绝对;“只”:在诗中念起来通顺上口,更符合诗人的处境和心情。

12、千寻(见日升) 铺垫

13、本诗表达了他对保守势力的蔑视,以及要进入最高统治层,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14、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15、千寻

16、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17、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哲理: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18、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

登飞来峰读后感600字 篇4

这个国庆长假,我们终于来到名闻天下的杭州飞来峰。

山脚下,我看着险峻曲折的山路和滑溜溜的银色古石,有点想退了。妈妈的“无限风光在险峰”的话语激发起我强烈的好奇心,踏上了第一级台阶。我像小姐上绣楼,踮着脚尖,一级级慢慢往上爬,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艰难跋涉,我终于登上了山顶。

临风远眺,我被眼前的景色惊住了,什么仙境天堂、西湖庐山都不过如此呀!放眼望去,一片翠绿,古木粗壮的枝藤垂下来,成为一个个粗壮的“U’。重重叠叠的山石经过数千年的风雨沧桑,变得又滑又陡。绿树掩映间,一条透明的小溪流,像玉带一样。清凉的溪水裹着树叶淡淡的清香溅在我的手上,溪流中,不时游来几条金鱼或放生的绿壳乌龟。

我把手放在溪流中,一股冰冷的感觉赶走了登山带来的燥热,我带着一身清凉,回到古木林中。我的目光锁定在一株垂着的“U”形古木上,它那粗壮有力的枝条像一个天然秋千。我跃跃欲试:“我坐上去不会掉下来吧?”“放心吧,这几百年的古藤,劲大着呢!”旁边的一位叔叔插话。我踮起脚尖,抬高臀部,在妈妈的鼎力协助下,顺利坐上“秋千”,快乐地嬉戏。

我又爬上了一块巨大无比的古石,它像是用白银雕成的,亮得刺眼,我尝试爬上最高点,却被这“滑梯”一样的巨石甩到下面。仰头看看这块巨石,霸气十足地屹立山顶,似乎在说:“王者,舍我其谁?”

我甩甩头发,手脚并用,在古藤的帮助下,我还是如愿登上了这块“飞来石”,飞来峰的美景尽收眼底,真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呀。

登飞来峰 王安石 解释 篇5

学习《古诗二首》,了解诗句意思,能够大致理解诗歌中描述的情景

想想诗句描绘的景象,引导学生体会文中蕴含的道理。

有感情的朗读诗,背诵并默写诗。

学习重难点 1、理解诗中蕴含的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

2、学习借景喻理的写作手法。

预 案流 程

学习古诗--《登飞来峰》

1、了解作者,读背古诗。

2、图文结合,理解诗意。

试写下诗意:

3、思考:诗中蕴含哲理的两句诗是:

4、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学习古诗--《题西林壁》

1、了解作者,读背古诗。

2、图文结合,理解诗意。

试写下诗意:

3、思考:诗中蕴含哲理的两句诗是:

4、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教后记:

板书设计:

测 测 我 最 棒 !

一、比一比,再组词。

峰( ) 题( ) 测( ) 壁( )

锋( ) 提( ) 侧( ) 璧( )

二、读一读,填一填,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1、飞来峰上千寻塔。 寻:

鸡鸣 日升。

不畏 。 畏:

只缘 。 缘:

横看成 侧成 。 横看:

各不同。

不识 。 不识:

只缘 。 缘:

读《登飞来峰》让我们联想到《 》诗中的名句:

三、理解填空。

1、读苏轼《题西林壁》让我们联想到李白描写庐山的诗《 》,

请你把这首诗补充完整: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 。

李白的这首诗和《题西林壁》的艺术构思有很大的不同,李白的诗 具体描写了庐山 ,即景 ,激发人们 ;苏轼的诗则总写庐山印象,即景 ,给人们以启示:

纠 错 栏

知 识盘 点

上一篇:餐饮职业教育论文下一篇:精选经典爱的座右铭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