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师承人才培养模式探讨论文(共8篇)
中医师承人才培养模式探讨论文 篇1
中医师承人才培养模式探讨论文
摘要:现代新型中医人才培养模式将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遵循中医学科特点和发展规律,从传统师承教育中汲取精髓融于院校教育。两种教育模式扬长避短、相互融合,是中医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中医师承教育;院校教育;教学改革
中医药学是我国独特的传统医学,源远流长,薪火相传,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中,师承教育是其主要的传承方式。随着西方科学文化和现代医学传入,院校教育逐渐成为中医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式。院校教育使中医药人才队伍快速发展壮大[1],但也存在中医毕业生实践能力较差、缺乏人文底蕴等问题。因此,在以院校教育为主的今天,借鉴传统师承教育方式,探讨两种教育各自的优势,研究实施院校教育和师承教育相结合的新型中医师承人才培养模式尤为必要。
1师承教育是中医传承的精髓
中医师承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医学传承发展的基石。汉代前已有师承授受的记载,如《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载有扁鹊学医于长桑君,而弟子又有子阳、子豹等人;太仓公淳于意学医于公乘阳庆与公孙光,其弟子有宋邑、高明、王禹、冯信等。现代也有许多中医以师承方式成为名家,如北京名医关幼波学自家传,其父关月波即其师;南京名医叶橘泉,17岁拜在张克明先生门下学医;沈阳著名针灸学家彭静山,曾先后拜过4位师傅等。王琦教授在《师承论》一文中,将古代中医师承分为业师授受、家学相传、私淑遥承等,认为师承之教以“诵、解、别、明、彰”为法,受业师或家传之学熏陶,以多诊识脉、恒于临证为基础,通过揣摩、领悟而积累医学知识[2]。名师耳提面命,是成才的捷径。探索名老中医成才之路,除了少数完全靠自学外,绝大多数得到过名师点化[3]。江西中医院对当代百名老中医进行了系统的问卷调查,其中82%的名老中医有启蒙教师,只有3%的人是无师自通[4]。中医传统的“师带徒”就是让学徒在临床跟师过程中,学习师傅辨证论治的学术思想和遣方用药的临床经验,其最大特点就是以临证为本[5]。国医名师李辅仁先生对自己成才之路总结道:“中医学是实践医学,晦涩抽象的中医学理论只有在病人身上、在临床实践中才会变得异常灵动与直观。”因此,中医药学自身的特点和教育规律决定了中医药人才培养必须将实践放在第一位。传统的师承教育中,师徒如父子般形影不离,朝夕相处,学生跟师临证、抄方侍诊,师傅通过亲身示范、耳提面命、相机点拨,将中医的基本理论、诊断治疗要点及临床诊治的基本规律等传授给学生,学生学习、了解、感悟师傅独特的临床经验、治疗方法和学术思想,甚至从中悟出新意。师傅有自己独特的经验和专长,也只有通过口传心授,才能被学生逐渐领会和掌握[6]。中医师承教育中,师傅不仅传授医术,也很重视医德培养。《黄帝内经》中就有“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谓得道”之言。学生跟师抄方侍诊,在观摩师傅治病救人、处事待人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师傅遴选弟子时,首先注重其品德,再观其悟性,将医德教育融入临床的方方面面,培养德艺双馨的人才。
2中医院校教育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中医院校教育的发展大大扩增了中医教育的规模,有利于中医教育的普及;院校教育的系统化教学和学习,也有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形成。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强调“规格、规范、规模”的办学思想指导下,采用统一的教材、统一的操作规范和技术标准,虽然强化了中医系统理论教育,但很难按照中医学科的特点,让学生早临床、多临床,一定程度上存在重理论教育、轻临床实践的现象,削弱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临床实践能力。院校教育常常重专业、轻基础,忽视了传统文化的作用,减少了传统文化相关课程,学生普遍人文底蕴薄弱,知识结构较单一,学术视野较狭窄。目前我国各类中医院校已达数十所之多,但这种按部就班的教育、照本宣科的传授,虽培养出了大批中医毕业生,但并未出现名医辈出、百家争鸣的现象,反而陷入中医人才匮乏、后继无人的困境[7]。那么,这种缺陷该用什么样的形式来弥补呢?除了适当增加见习、实习学时外,采用师承模式辅助教育是一个比较科学的选择。
3现代新型中医师承改革重在汲取传统师承教育的经验
现代新型中医人才培养模式将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师承教育是现代中医院校教育的有效补充,这有利于发挥中医传统教育特色,提高学生临证实践水平[8]。中医师承是中医教育的核心特色之一,不仅是中医人才培养不可替代的教育形式,还是中医学术传承的.主要途径和载体,更是中医学术繁荣和发展的基础。挖掘和凝炼中医师承教育的核心精髓,并将其与现代教育理念和中医药人才培养制度相融合,是创建现代新型中医师承教育模式的基础和前提。传统的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各自都有优点与不足,若两种教育模式扬长避短、互为补充、相互融合,必将促进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和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中医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应当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在中医人才培养过程中“经典是基础,师承是关键,实践是根本”(朱良春语)。现代新型中医师承教育要求学生熟记理论,背诵经典著作,强调在应诊中的融会贯通,基础理论学习和侍诊见习同时进行,从而奠定较为扎实的中医理论基础。在现代新型中医师承教育实施过程中,可以采用“一师带多徒“”一徒跟多师”的传统师徒传承形式,以临床带教、专题讲座、学术研讨、病例讨论及医案整理等多种方式,分别从医术、医理、医道、医意、医文等不同方面对学生进行传授,不仅要传授医术,也要重视学生医德、传统文化和相关学科知识的学习及素质的培养。这与现代医学生以人文素质为基础的综合素质培养一脉相承,是中医教育的特色之一,也是医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目标。对师承教育进行定期考核与督察,也是现代新型中医师承培养模式的重点之一,考评时既要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又要注重临床知识、临床技能的考查。考核方式也应该区别于单纯的院校教育,要突出中医师承特色,如重点考核通过研究中医经典而获得的新启发;或是跟师学习期间,对教师临床技巧、用药方法的总结和研究;或是自己在临床实践中,结合中医基础理论和跟师受教获得的知识、得到的启示等。
4结语
中医师承教育并不是一种完全独立于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的教育层次,而应是贯穿于中医药工作者终身教育全过程的一种人才培养和学术传承模式。遵循中医学科特点和发展规律,从传统师承教育中汲取精髓融于院校教育,两种教育模式扬长避短、相互融合,是中医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翟双庆,石琳,吴宇峰,等.遵循人才成长规律的中医药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J].中医教育,,31(2):11-13.
[2]王琦.师承论[J].中医教育,2006,25(3):65-68.
[3]丛林.一代名医成才的基本经验[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26(6):402.
[4]黄利兴,刘英锋,查青林,等.当代百名名老中医成才之路调查[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19(2):87.
[5]林雪,余承云.现代中医人才师承教育培养形式的探讨[J].时珍国医国药,2009,20(9):2355-2356.
[6]方九亿,郭飞.中医药师承教育价值浅论[J].实用全科医学,2008,6(6):603-604.
[7]李海波,李斌,林大勇.现代中医教育应该借鉴传统师承教育的精髓[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10):2183-2184.
[8]王乃平,朱华,罗伟生.现代中医师承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J].广西高教研究,,8(4):17-18.蒉
中医师承人才培养模式探讨论文 篇2
目前在传统医学的传承与教育上, 采用代代相传为多, 在师承教育的整体方面, 由于传统医学未能形成卓有成效的教育体系, 对后世的影响不大。对中医药传统的师承教育, 除日本和东南亚一些零星的记载外, 发展有限, 对其研究非常少[1]。
我国的医疗卫生体系由传统医学 (中医为主体) 和西医共同运行组成。传统医学在中国主要为中医。作为传统医药体系之一, 中医是中国的民族传统医学, 理论体系有别。
1 国内传统师承教育与中医药人才培养沿革解读
1.1 中医师承教育
在中医药发展史中, 传播中医和培养中医的形式主要是师承教育, 据称它起源于古代社会, 当时一些有疾病诊疗经验和有较大名望的中医成为老师, 通常由师傅选择徒弟作为传人, 此为“师带徒”, 这是中医药界通行的一种教育方式。师徒授受的师承教育形式曾经是培养中医药人才的主要模式, 相传雷公师从黄帝, 歧伯师从僦贷季, 扁鹊师从长桑君, 张仲景师从张伯祖等, 表明依赖师承教育使先辈的经验得以传承, 且通过一脉相承, 并逐渐演变, 形成中医各家“学说”和“流派”, 发展沿袭至今[2]。
师承教育是随着有特定技艺传授性行业的发展和需求而逐渐形成的, 有“非其人则不授”的行业规矩, 只有子女或被师傅认定具备特定条件者才有机会传承医业, 在师承教育上依靠利益维系, 恪守祖述的师徒关系 (父子关系、主仆关系、传奇关系、政治关系、择优关系等) , 形成了中医药学教学和人才培养的特定模式。在漫长的薪传过程中, 师承教育成形, 产生了中医药人才培养的鲜明格局。
中医师承教育强调临证, 随师侍诊是师徒传授重要内容, 老师可以随时进行传授, 通过直观或抽象的教学方式, 培养学生理解和掌握医药知识, 临床技能。如罗知悌在带教朱丹溪时, 不满足于“敷畅三家之旨, 而一断于经”的理论阐述, 着重在临床提高水平;朱丹溪拜师之时, 师傅罗知悌虽已残年, 仍老骥伏枥, 再度接诊患者, “每日有求医者来, 必令其 (朱丹溪) 诊视脉状回禀, 罗但卧听口授, 用某药治某病, 以某药监某药, 以某药为引经”。
师承教育历来在教传授学医学知识的同时培养传统文化、相关学科知识和素质技能[3,4], 如《物理论-论医》云:“医者, 非仁爱之士, 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 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 不可信也”, 表明学医者, 先学做人;孙思邈云:“不读五经, 不知有仁义之道”;《玄机启微》云:“医为儒者之一事”;《医说》云:“凡为医者, 须略通古今”等都强调医应通儒, 习医者应该具备相应的知识结构。另外, 在受术诵书、览观杂学的《内经》传承等方式、方法、特点、选徒和因材施教方面同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这些均体现传统中医药教育教学的特色。
1.2 院校教育
中医的类似学校教育记载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 在特有传统、人文和历史背景下, 师承教育很长时期成为中医药教育的主要或全部教育模式, 中医药学主要依靠各个历史时期的教育才得以继承、保留、延续和发展。
学校教育 (院校教育) 真正成为中医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则是在20世纪中叶, 国家对中医药师承教育采取了领导、政策指导和管理, 并推动中医药学校教育。全国各地先后开办了中医进修学校、中医进修班, 始用现代教育方式培训中医药从业人员[4]。1956年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创办中医学院后, 许多省市、自治区陆续建立了中医药学教学机构, 教育管理逐步规范。接着在中医药中专、大专和本科教育的同时, 又扩展研究生教育和第二学位教育, 继之, 中医药成人教育、网络教育逐步建立。至此, 中医药教育和人才培养形成了多层次、多规格的教育结构, 形式与体系上已经与现代教育制度接轨。
1.3 师承教育与中医药人才培养的思索
中医教育主要有师承教育和院校教育两种模式, 中医药教育是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基础。中医药学是中国特色和文化的组成部分。传统的师承教育从民间自发放任、争议、僵持的状态, 到由国家统一管理, 成为晚近中医药教育 (包括继续教育) 的中医药人才培养的重要形式和途径。然而, 中医的现代研究与发展、中医现代化、中医药人才的知识和技能、现代教育的组织、教学方式及教学内容乃至于中医药事业均面临诸多问题。20世纪末, 有关部门出台过《做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的决定》, 遴选国内1000名著名中医药专家为导师, 配备中青年继承拜师。上海等省市还推出以多导师制培养中医学科带头人和师承教育等, 举措很多, 已培养了诸多名医传人和中医药临床骨干力量。近来, 全国中医药把做好中医药继承发展工作作为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主题。意在进行新的探索, 振兴中医药事业[5]。
从诸多推手及办法来看, 师承教育似乎可改变中医药“后继乏人”状况, 但效果和社会反响并非如此。而对于基层中医药医疗机构, 中医药人才状况更是不容乐观[6]。中医药人才的社会需求不是个别案例, 而是需要名中医药专家群体。在社会和经济发达地区, 更须探索新的中医师承方法, 才能解决中医院和地区中医药“后继乏人”问题[6]。
2 我院和本地区中医药人才培养与师承教育的实践
2.1 基本思路
江阴素称“中医之乡”, 文脉昌盛。据记载古代有御医6人, 宋代有100多人, 清代有43人, 康熙年间鼎盛。近代有温病学家柳宝诒, 伤寒大家曹颖甫, 针灸巨擘、学部委员承淡安 (南京中医药大学前身首任校长) 等。江阴中医波及海内外, 小城江阴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可小觑, 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和需求迫切, 具体采取三个层次、多种形式, 有规划、分阶段推进:
2.1.1 多种形式中医药继续教育的人才培养
多种形式中医药继续教育是继承和发展中医药特色优势的重要手段, 是造就专业技术队伍建设的重要方法。中医的实践性很强, 巩固和提高技术水平必须通过大量的临证实践和卓有成效的训练, 以适应中医药事业和社会发展, 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7], 形式有学习、培训、交流、进修等。这是《执业医师法》、《中医药条例》、《全国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等赋予的权利和义务。措施是借鉴现代的教育模式操作, 培养中医基本功和素养, 用适合本地社会和经济基础相协调的中医药人才培养方法和适宜技术, 有计划地举办“西学中”培训班等多种中医药继续项目。如近来, 已经成功举办了七期, 每期达200学时的“西学中”培训班, 培训人员600多名。
2.1.2 师承教育与中医药技术人才传承培养
从20世纪中后叶起, 江阴的师承教育一直持续着, 只是形式方法上有所差异。师承制主要采用跟师临证学习, 积累经验和发挥个人悟性, 与院校教育相结合, 提高综合技能和研究能力, 解决实际问题。实践提示经过了院校教育又有师承教育者是业务水平最为突出的。继承和发扬中医药专家的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 中医师承教育形式只是过程和手段, 其的最终目标是将专家们的观点理论加以整理、总结, 从中挖掘出规律性的内涵加以光大, 不断充实理论体系, 指导现代临床医疗实践。这项工程是继承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和培养高层次中医药人才的双重需要。
2.1.3 较高层次中药教育培养高端中医药人才
高端人才及其创新能力是未来现代化创造力的核心, 现代社会是要求不断创新的社会, 只有具备不竭动力的创新潜力, 才能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和生存能力, 中医药事业也是如此。如举办的“研究生课程班”等高层次中药教育就是培养高端中医药人才的手段之一。培养高层次临床、教学、科研型的中医药人才和骨干, 方可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南京中医药大学江阴附属医院作为附属医院, 与南京中医药大学等合作在开设“中西医结合研究生课程班”, 100多名学员已经参加学习, 冀造就有一定竞争能力的复合型中医药技术专业中医人才和专家队伍, 为本地区中医药现代化注入活力。
2.2 新型师承教育的实践
2.2.1 推进新型“师承教育工程”
重点进行在职中医师承教育, 一方面可以继承具有特色的诊疗思路和方法, 防止独特经验财富失传;另一方面可在跟师学习中, 通过分析和研究导师独特的学术观点, 培养出一批中青年学术和技术骨干, 为发展江阴的中医药事业奠定基础、增添后劲。如从2005年开始, 全市推荐10多名中医药专家为带教老师, 将有培养前途的中医药人员中选择作为培养对象, 每批次开展为期3年一届的新型的“中医师承教育工程”。制定规章制度, 筛选师生对象, 动员和选择中级及以上中医师有多年临床工作的经历与临床诊治疾病能力良好的中医内涵与综合素质者作为后备学科带头人培养, 以政府名义进行公开操作, 进行师承教育结对拜师, 按流程进入循环。“师承教育工程”不是只简单模仿和机械套用, 而是用现代医学的思路、方法、规范和标准, 以提高中医药防病治病水平为核心, 坚持学习、跟师与临床不脱节, 探索符合中医药特点的医教研模式, 加强巩固和发挥中医药在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杂症等方面的特色优势, 如期完成工程项目。管理机构具体负责组织领导, 保证师承教育工作循序渐进。指导老师和学生以及相关部门完成和履行相关的义务指标, 定期进行研究、评估和考核。
2.2.2 评估体系
拟订评估体系, 倡导读经典、跟老师、多临床的方法, 强化以中医药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主要内容的煅炼, 提高中医理论、中医思维方法和临床上的应用能力。以“一掌握、二提升、三能力”为目标。一掌握, 即掌握本学科当前发展的新动向、新理论、新技术和科研的能力;二提升, 即提升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 要求熟悉本学科与边缘学科的相关知识, 使中医传统理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 提高临床诊疗水平和科研水平;三能力, 即具有检索、博览文献的能力, 熟练使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同时发挥老师方面的主导作用, 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2.2.3 实施方法和评价
制定10多个比较容易操作刚性配套制度, 制度中对师承教育指导老师的条件、师承教育学徒需具备的条件、师承教育管理和要求、待遇与奖励、师承教育遴选程序等作了具体规定。进行对师生双方逐个评介考核。主要有教学时间、工作量、业务水平、成绩、新技术应用、科研成果、科研立项、论文专著、经济指标、技术及效益等指标与职称职务晋升、津贴发放、年度考核、评优、名中医评选、专业技术职务聘任、科室考核相挂钩。如对中医师承教育管理提出要求:每期带教周期为3年;抄方时间每周不少于半天;在带教期间, 学徒应加强中医药学术研究与继承工作, 须发表省级以上学术论文2篇, 带教结束须提交1万字左右结业论文1篇;组织不定期检查, 学习期满, 进行结业考核, 合格者报上级卫生部门考评发证。
2.2.4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
与本地区相协调的专家队伍和中医药人才培养教育方法和适宜技术, 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是根本问题, 地方政府和单位予以保障。
3 中医药人才培养与师承教育的成效
3.1 中医药服务能力显著提高
通过以师承教育等为主体的继续教育, 中医药服务能力显著提高。全市共有名中医20多名, 中医、中西医结合医疗机构57所, 其中三级中医院1所, 有中医特色的专科医院4所。中医、中西医结合医疗机构共有病床560张。各镇 (街道) 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设置有中医科、中医专科和中药房, 196个社区卫生服务站都能提供中医药服务。在一批中医名家的带动下, 传承、总结、研究、推广交流的有机结合, 中医药适宜技术和特色方法、手段已经成功涉及、渗透到预防、保健、医疗、护理等各个领域。
3.2 学术氛围提高
师承教育工作的质量与效益提高, 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和技术得到发扬。学徒在保持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的过程中, 能在学科之间相互渗透, 吸收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成果和方法, 近5年已经总结、整理出版了《老中医药学术经验》等著作5部和中医药论文500多篇, 科研课题30多个立项, 获得省、市级中医药科研成果12个, 2个项目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3.3 龙头单位领风骚
江苏省江阴市中医院作为全市中医医教研龙头单位, 在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和继承工作方面已经有了良好的基础、条件和经验。通过师承教育, 教学互动, 进一步提高综合中医药学水平, 扩大中医药服务范围的能力, 形成一批具有高水平的中医药专家队伍, 中医品位地位得到提升, 业务量屡创新高。
3.4 中医药事业后继有人
中医师承教育通过改进、发展、创新, 初步形成了高水平的中医药专家队伍, 并与当地的社会和经济基础基本协调的中医药人才培养教育方法。教学互动的模式, 培育和造就中医药技术骨干和后备力量。将进一步提升中医药进行健康服务的综合水平, 有一批有竞争能力的中医药技术人才脱颖而出。在“能中不西、先中后西、中西结合”的原则下, 整合使用各种中医治疗手段, 发挥整体治疗优势, 不断丰富中医药特色疗法, 提高临床疗效已经成为本地区有影响的特色。
4 讨论和体会
4.1 中医药人才培养的政策支持
“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难以解答, 但是作为人类健康事业, 放眼世界, 立足国情, 与社会发展的水平相适应是大的方向, 人为因素、政策导向均影响中医药人才培养和事业。中医学有特殊性, 能让学术体系和中医事业继续流传, 必须在中医教育上进行卓有成效的改革, 且还不等同于现代科技和西医。试探中医师承教育模式, 主导中医现代研究、发展中的逻辑及对策, 中医药人才培养还是需要研讨和政策支持[8]。体制和环境影响无处不在, 组织领导是重要条件, 有政府与政策支撑, 以及培养规范的管理机构才可有操作空间, 保障师承教育的探索和实施[9]。
4.2 解放思想需要导入现代教育教学理念
壮大中医队伍和人力资源, 发挥市场作用, 满足人民群众不同层次的中医药服务需求是中医药教学教育的目标, 中医药事业必须服从于卫生事业的整体[10]。作为普世的现代教育教学手段和方法不可拒绝, 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传统传承教育与中医药教育现代化并非对立不相容, 需要更大程度上的探索与实践。而现代文明社会需要勇气和信心接纳现代科学思维和运用现代教学方法。
4.3 师承教育是中医药人才培养方法之一
中医药学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 不同于在近代自然科学日益发展条件下形成的实证性西方医学。中医理论与临床医生的经验有直接相关性, 独到的经验特色, 要真正领会其实质不是短时期内所能实现的, 采用“师承教育”被认为是一种良好的培养方法[11]。
传统师承教育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名医经验及特色往往依靠父传子授, 师授徒承, 代代相传并造就“流派”。但师承教育注重承袭一家, 难免有失狭隘, 易滋生门户之见, 偏离科学“核心”轨道。现阶段师承教育仍不完善, 应当突破传统的利益维系、恪守祖述的关系, 遴选师徒双优的专家骨干关系系统。导入现代高层次师承教育理念, 继承科学发展的现代教育内容, 才可规模化、集成化地塑造未来健康的中医药队伍。
老师群体的学术经验、技术专长、信息资源的获取、收集、整理、总结、传承、发扬、广大均不可忽视现代化技术与信息手段的充分利用。师徒的选拔和结对也是做好师承教育的关键, 影响着中医师承教育中医药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水平, 应当采取阳光操作方法。
4.4 师承教育与中医药人才培养目标
“中医师承教育”是多模式中医药教学教育的一部分, 并非全部, 提高中医药真正的疗效和服务服务能力, 形成新一代高水准的中医药技术人才和专家队伍仍然需要长期研究和探索。
中医师承人才培养模式探讨论文 篇3
【关键词】师承教育 院校教育 融合 中医人才培养模式
在中医教育中,高等中医药院校教育已经形成了多层次的教育体系,具有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能够完成中医人才的规模化培养,但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却难以实现。师承教育强化学习中医经典,注重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但因学生师从个人,其知识结构会有所局限,且难以规模化地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中医人才。因此,如何遵循中医学科特点和发展规律,将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相融合,已成为各高等中医药院校探究与实践的重要课题。
一、师承教育的特点及局限性
(一)特点
在中医发展历程中,师承教育薪火相传,长盛不衰。带教老师在学生跟师过程中,通过口传心授将中医基本理论和临床经验等手把手传授给学生,学生则通过诵读经典及临证方式跟师学习。因此,其特点有以下几点。
第一,注重中医经典,秉承传统文化。中医经典反映的是中医学理论体系及学术思想的精髓,是奠定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经典著作,无论在传统或现代中医教育中都占有着重要地位。为夯实学生的中医理论基础知识,带教老师一般都会要求学生诵读《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等中医经典著作。同时,“凡为医者,需略通古今”,师承教育要求学生对古今传统文化有充分的理解。
第二,注重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培养辩证思维。师承教育中,学生始终跟随带教老师,师徒互动,双方的主观能动性都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学生有非常多的时间能够直接接触病患,在临床实践中培养辩证思维。
第三,良师因材施教,立足言传身教。“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师承教育中,带教老师会根据学生的特点与特长因材施教。
(二)局限性
尽管师承教育在中医人才培养中有着功不可没的作用,但仍存在一些局限性。
第一,难以博采众长,全面发展。师承教育中,由于是跟师学习,存在学术保护的思想,一师之技、一家之言易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中医思维等有所局限。
第二,师承教育没有规范化的标准和统一的制度,所授内容及教学方式都以带教老师的个人喜好为主。
第三, 师承教育由于是跟师学习,难以规模化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中医人才,并且师承教育往往力量薄弱,教育发展资金较少,无法在教育规模及学术创新上有所扩大和突破。
二、院校教育的特点及局限性
(一)特点
随着北京中医药大学等一批高等中医院校的建立,20世纪50年代以后,中医人才培养逐渐形成规范化、制度化的院校教育模式,其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师资力量雄厚,教学理念先进,形成了多层次的中医教育体系,采用统一的教材、操作规范和技术标准,能够完成中医人才的规模化、标准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培养。
第二,课程设置规范,对接临床需求,具有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第三,博采众长,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师承教育不同,院校教育能够大大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学生所学不局限于一师之技、一家之言,能发挥主观能动性,针对自己感兴趣的学术方向进行深入学习。
(二)局限性
尽管院校教育在中医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不凡的成就,但仍存在一些局限性。
第一,重理论、轻实践,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目标难以很好实现。
第二,由于采用统一的教材、操作规范和技术标准,难以实现中医人才培养的个性化。
第三,院校教育的教学方式易使学生学习的目的从面向临床变成应付考试,学生机械化记忆医学知识,中医临床思维欠缺,忽视了中医原创思维的传承与发展,偏离了中医自身的特色和优势。
三、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相融合的几点实践
基于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各自的特点及存在的局限性,如何扬长避短,取其精华,相互融合,中医人已开始探究并付诸实践。在努力提高中医学专业院校教育质量的基础上,为培养创新型、实践型中医人才,我校初步探索出了一条“重经典、跟名师、早临床、多实践”的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本着“教无类、学为先、重激励、育特长、促实践”的教育理念,学校成立了双惟实践班。为了探索高等中医学校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相融合的中医人才培养模式,2008年起,学校每年从双惟实践班中选拔优秀的中医学专业学生进入中医摇篮班,以“读经典、跟名师、多临床”的培养模式,强化学生的中医思维能力,增加学生实践经验,提高学生临床水平。2012年,学校积极转变中医人才培养的观念,不断地创新中医人才培养的模式,在附属九江中医院的基础上成立了九江临床医学院,并在九江临床医学院设立了中医早临床班。早临床班的学生与其他普通的中医学生相比要早一年接触临床,并且早临床班实行“导师制”,为每一名学生配备一名临床导师指导临床学习。2014年启动了师承实习,以直接临床情境为平台,以临床案例为引导,以导师的口传心授和学生的体会感悟为主要学习方法,实现毕业实习与师承实习有机结合,强化学生中医思维和临床实践能力。为了把师承教育更好地融入院校教育,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传承中医知识,学校组织举办了“中医大讲堂”活动,自2013年起聘请国医大师、国家级名中医、省级名中医等知名专家学者做客“中医大讲堂”。如邀请国家级名中医熊继柏主讲《中医经典学习与应用》、余天泰主讲《扶阳学派理论在杂病中的应用》、郑洪主讲《危机、生机与转机:百年中医之变》、何晓晖主讲《学内经、悟内经、用内经》、张小萍主讲《传承经验 发扬光大——我的中医成长之路》、熊周勇主讲《我的中医心路历程》、唐祖宣主讲《我的岐黄之路》等,巩固了学生的中医思想,在学生中营造了“信中医、学中医、懂中医、用中医”的良好氛围。
遵循中医学科特点和发展规律,从基础教育中的“中医摇篮班”,到专业教育中的“九江早临床班”,再到实习教育中的“医学生师承实习”,近8年来,我校对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的融合进行了分层探索,在院校教育中适度融合师承教育,积极探索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想融合的中医人才培养模式。虽然仅仅只是尝试性开始,但我们相信在中医高等教育发展形势下,这种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相融合的中医人才培养模式若应用推广开来,会获得教育模式的双向共赢。
四、结语
21世纪,中医面临严峻的挑战,但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市场的需求,目前,中医教育已从传统的以师承教育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向以院校教育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也正积极地探索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新格局。这种新格局在充分发挥院校教育标准化、规模化的人才培养优势的同时,又融入师承教育的重传统、重临床以及因材施教等特点,使二者扬长避短,相互融合。笔者认为,将师承教育融入院校教育之中,是培养高质量中医人才的有效途径;构建一套科学的、合理的師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相融合的中医人才培养模式,也是提高中医学教育水平,提高中医人才质量的有力方式。随着当代社会对中医的深入认识,中医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和传播。建立健全这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培养出更多具有现代视野,能够运用中医理论及技能解决临床问题的卓越中医人才。
【参考文献】
[1]马骥.高等中医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医教育,2009,28(04):1-3,9.
[2]周登峰,关玲.中医教育的思考——中医学的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的优势互补[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9,7(10):93-94.
[3]温茂兴.中医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之比较[J].江苏中医药,2005,26(10):60-62.
[4]卢传坚,黄亮,黄秀云.中医药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结合模式刍议[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08):35-37.
中医药人员师承制度 篇4
江油市武都镇中心卫生院
关于印发《中医药人员师承制度》的通知
各科室、病区、卫生站: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文件精神,提高我镇中医药人员队伍素质,促进中医药事业持续健康发展,进一步做好中医药人员师承教育工作,培养新一代基层中医药适宜人才,经研究决定,制定了江油市武都镇中心卫生院《中医药人员师承制度》,现将江油市武都镇中心卫生院《中医药人员师承制度》下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学习,并遵照执行。
附件:江油市武都镇中心卫生院《中医药人员师承制度》
特此通知
(此页无正文)
二〇一〇年二月四日
主题词:印发 中医药 人员 师承 制度 通知 江油市武都镇中心卫生院办公室 2010年2月46日 附件:
江油市武都镇中心卫生院 中医药人员师承制度
第一条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文件精神,切实加强我镇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 中医师承教育工作方法(以下简称师承教育)根据中医药继续教育原则,遴选有丰富临床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的老中医药专家为指导老师,选配具有相当专业理论基础和一定实践经验的中青年骨干为他们的学术经验继承人(以下简称继承人),通过跟师临床或操作、集中授课等方式,进行一对一的培养方式,以临床实践为主,全面、系统地继承指导老师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或技术专长,提高临床诊疗或技术水平。
第三条 由卫生院师承领导小组和中医管理科负责全镇、村级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的组织、协调、指导和日常管理。由中医管理科负责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负责组织实施全镇师承教育的日常管理工作。
第四条 师承教育的教学期限一般为连续三年,原则上不得中断。
第五条 继承人自进岗学习之日起,每周跟指导老师临床或实际操作的时间不得少于2天;按照相关要求,做好每次跟师随诊或实际操作的记录,及时整理和总结跟师学习的心得体会,认真写好月记。
第六条 师承教育继承人达到下列教学目标:
1、中医药理论功底更加扎实,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进一步加强。掌握指导老师指定的古典医籍,领悟古籍精华。基本掌握指导老师的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基本达到指导老师的临床疗效或技能技艺水平,中医临床诊疗水平在原有基础上有较大提高,临床疗效突出。
2、按照中医药学术发展的规律,结合指导老师的学术经验,对本学科领域的某一方面能提出新的见解和新的观点。中医、中西医结合、民族医专业继承人结业时应提交由本人独立完成的、能反映指导老师临床经验和专长的体现疾病诊疗全过程的临床医案100份;中药、民族药专业继承人结业时应提交反映指导老师加工、炮制、制剂工艺、鉴别经验等方面的特色技艺材料。
3、结业时,继承人需提交结业论文,以备考核。其内容既要体现指导教师的临床(实践)经验和学术思想,又要有继承人自己的创新观点,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临床(实践)意义。
第七条 继承人在学习期间,应保持学习的连续性。对确有特殊原因,中断时间在6个月内的,经卫生院师承领导小组同意,可继续学习,并补足其缺少的教学、实践时间;中断时间超过6个月的,协议自行终止,停止学习。第八条 因指导老师原因不能继续带教情况的处理:
1、继承人进岗学习时间超过2年半并学有成效者,经师承领导小组批准同意,可自行整理、学习和研究指导老师的学术经验,继续完成继承学习任务。
2、继承人进岗学习时间超过1年者,经师承领导小组批准同意,可转跟其他相应专业的指导老师学习,并重新签订继承教学协议,学习时间须延长半年。
3、继承人进岗学习时间不满1年者,应终止学习。第九条 继承工作的考核分为平时考核、阶段考核、考核、结业考核及出师验收。对考核不合格者,应及时予以淘汰。
1、平时考核由指导老师和中医管理科负责。主要考核继承人平时学习情况、跟师临床和独立临床时间。继承人应认真做好跟师学习笔记,平均每月要撰写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学习心得、临床体会或指导老师的临床(实践)经验整理,交指导老师批阅。指导老师和带教单位按照相关内容和要求,做好平时考核。考核结果,由指导老师和中医管理科填写并存档。
2、阶段考核由中医管理科负责,每半年一次。考核时必须以原始材料为依据,逐项检查和考核。阶段考核结果,由中医管理科填写并存档,同时备案。
3、考核由中医师承教育领导小组和中医管理科负责。考核时必须以原始材料为依据,逐项检查和考核。考核不合格者,应及时予以淘汰。
4、结业考核由中医管理科申请,师承领导小组会同中医管理科统一组织进行。继承人学习期满后,根据省卫生厅下达的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结业考核规定的考核指标、考核方法和考核程序,分别对相应级别的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进行结业考核。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结业考核结果由卫生院统一上报市卫生局。结业考核不合格者,不予结业出师。
5、出师验收由领导小组和中医管理科统一组织进行。出师验收主要采取临床应诊、病案分析、操作演示、现场咨询、论文答辩等方式,定量定性,综合考评。对继承人结业考核合格者,进行抽查考核验收。
中医师承关系合同书(范本) 篇5
指导老师: 师承人员:
单位名称:
家庭住址:
一、师承学习时间: 年 月 日至 年 月 日止。
二、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严谨的科学态度,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保证临床(实践)学习时间,精心学习,悉心传授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按照确定的师承学习计划,保质保量的完成带教任务。
中医师承被重视,执业选择需慎重 篇6
中医药经历两千年的发展,至今仍旧魏然屹立于世界医学之林,师承教育做出的贡献不容忽视。因而,在国家高度重视中医事业发展的今天,师承教育的地位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再度成为了中医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而这也为很多中医爱好者提供了获取中医执业资格的途径。
众所周知,如今的中医事业早已今非昔比,《中医药法》的正式实施更是推动了中医事业迈向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所以,越来越多的人想要从事中医事业也不足为奇。可想要从事中医事业,必须具备执业资格也是国家所做的硬性规定,这便是中域师承项目组老师要说的重点。
对于中医零基础人员来说,想要获取中医执业资格势必要接受中医理论学习,但对很多人来说接受高等医科院系教育显然不太可能,由此师承教育便成了大家的唯一选择。当然,这也是被国家认可和承认的一种选择。
对于中医师承的学习,其实没有过多需要强调的地方,成就有多高全在个人的付出和努力。所以,中域师承项目组老师还是与大家说说,通过师承教育学习中医之后,如何去考取中医执业资格,想必这也是大家关注的重点。
因师承教育有别于院校教育,所以中医师承人员考取执业医师资格与院校教育的学生也是有所区别的。中医师承人员跟师三年顺利出师之后,需要到医疗机构实习一年,才能参加执业助理医师考核,获得执业助理医师资格便可从事中医活动。可想要独立从事中医活动,还需要在医疗机构工作满五年,通过执业医师资格考核才可以。
另外,中域师承项目组老师知道,很多人都听说了未来通过中医师承的方式考取执业资格的时间将会大大缩短,并且中医药管理局公布的意见草案也坐实了这一点。但中域师承项目组老师还是想提醒各位,草案中提到的医师资格与中医执业医师资格是有所区别的,大家需要慎重选择。
中医师承人才培养模式探讨论文 篇7
散落在民间的王春亮中医推拿导师师承文化 医家小道治大病民间推拿好偏方,一推一揉百病消,王春亮推拿人追随; 点穴调病和摸骨,刮痧拔罐疼痛消; 腹诊腹疗和放血,胃肠疾病去无踪,尾椎直肠健康法,伸手去挑羊毛疔; 脱臼正骨和复位,整脊松骨有一套,康复推拿有套路,全身下来倍轻松; 风寒湿毒出体外,火疗艾灸病邪烧,疑难杂症有办法,难不倒民间推拿按摩中医人,医家小道治大病王春亮民间按摩显奇功; 经络疏通好手艺,学生一代更比一代强; 一生只做一件事,大国工匠王老师,中医外治有新芽,推拿高手在民间,广开师门不保留,传播海外惠四方,人间正气正能量,年轻有为好榜样; 民间偏方治大病推拿按摩疼痛消,中医传承香火旺,王春亮推拿学堂人气旺,草根中医是真医,有缘千里来相会,学生赚钱养家口,病人疾病都痊愈,服务百姓立民间,华夏儿女一家亲。
王春亮先生资深民间穴位按摩名家,中医推拿导师,常年奋斗在临床推拿第一线,经络推拿,手法祛顽疾,积攒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知识,擅长运用不同的按摩手法,疏通经络、调理脏腑、平衡阴阳、把体内的风寒湿通过手法逼出体外,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消炎止痛、恢复健康,未病先防,从而把疾病治好,让人不得病.王春亮推拿健康法,国家工商总局注册商标,有无基础都可学会,学会自己开无本小店,双手正骨治病,经络保健年利20多万,详情网上搜索王春亮推拿按摩,有大网站和很多专业介绍,欢迎天下中医按摩爱好和前来学习取经,深造技艺,理疗调病,摸骨诊病,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用我们神奇的双手,为更多的人们解除病痛,医家小道治大病王春亮按摩效果好,让我们共同学习,一起进步,振兴中医。
学员心声,山东王春亮推拿导师王老师人很好,推拿技术高,年轻有为,上课严谨,每年去看他都发现他的学生越来越多,我比较笨,学艺不精,但现在开推拿店收入高,比较稳定也很不错了,衷心感恩青州王春亮推拿学堂王老师之教诲,为师祈祷,健康幸福。
中医师承人才培养模式探讨论文 篇8
卢丽珠,黎 丽娴
(1.广东省中医院大学城医院,广东 广州 510006;2.广州南沙区中医医院,广东 广州 511462)摘 要:基于经济社会发展对中医护理需求的日益增长,对中医护理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入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素 质、技能、科研、心理等方面探索创新型中医护理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创新型;中医护理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C,420
文献标识码:A
护理学作为一级学科的定位为我国护理学科的发展带来
文章编号:1671—1246(2013)23-0085-02
护理人员被世人赞颂为白衣天使,而在实际工作中许多护 理人员因为忙碌而繁琐的工作产生厌烦情绪,不利于临床工作 的开展。因此,增强中医护理人员对于护理行业的深入认识十 分必了新的机遇。而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学越来越受到社会 的重视,特别是中医护理学越来越受欢迎【”,因此,加强中医护
理人才培养显得尤为重要。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中医护理人才 培养模式直接关系到中医护理人才队伍的健康发展、中医护理 实践的规范化建设。中医护理人才的培养归根结底是探索人 性,寻
要,这也是一项寻求 自身价值的探索历程。护理工作是一 项崇高而神圣的职业,提升热爱护理事业的道德情操是素质培 养的第一步。护理人员每天要与患者接触,其一言一行,一举一 动都在求真理的过程,本文将从素质、技能、科研、心理等方面探 索创新型中医护理人才培养模式。
影响着患者。自身素质的提高并非一朝一夕,一本书、一 句训言就能完成的,这是一个日积月累的沉淀,意识形态的逐 渐完善,需要护理人员自身的觉悟。1提高自身素质是中医护理人才培养的基石 素质始终是培养模式创新的前提,作为临床一线的中医护
理人员,肩负着临床工作中最基础的部分,自身素质的辐射能 使患者感到温暖、愉快、振奋、欣慰,缩短了护患距离四,并能导 致护患关系中的心理相容与情绪共鸣,使每位患者在最佳心理 状态下接受治疗。取得最好的治疗效果。
1.2 正确 Il德观念的树立
从医德医风方面来讲,以人为本也是以护理人员自身为 本,我国医圣张仲景的《大医精诚》时刻在鞭策着医护人员形成 正确的医德观。只有树立正确的护理观,方能正确认识护理工 作的性质、目的。要做到干护理爱护理,立足护理的平凡岗位,做出不平凡的成绩,胸怀坦荡,团结同事,视患者为亲人。
1.1 寻书自身价值曲素质培养
理,2009,9(1):9-11.
2053.
【23】王静,宋雁宾,周体.对实习护士进行规范化培训的探讨田.中国医药 导报,2010,7(8):149—150.
【24]刘思秀,于小明.模块式培训法在护理实习教学中的应用田.当代护 士,1995(5):20-21.
【25】杨淑盈,单岩.浅谈护理理论的应用及发展对策叨.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21):l17一I19.
【29]戴惠玲.中职护理教育的发展与社会需求啊.中国当代医药,2011,18(23):139—140.
【30]李新.刍议新医学模式下中等护理教育的发展叨.广西中医学院学 报,2006,9(2):120—121.
【31]周琦.中职护理教育发展的问题及对策探析 .教育教学论坛,2011(15):158—159.
【26]胡翠环,黄桥,颜巧元,等.一级学科背景下的高等护理教育改革探
析【J】.护理学杂志,2012,27(14):72-74.
【271杨佩琴.我国护理教育的发展概况叨.中国基层医药,2005,12(5):
【32]陈运英.论加强中等护理教育教学改革,注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 培养m.广西医学,2009。31(1):124—126.
【33121生部医政司.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10年“优质护理服务示范 630-631.
工程”活动方案》的通知[s】.2010.A 【22游细玉.中职护理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全科护理,2010,8(8):
85—
技能水平提升是中医护理人才培养的核心 人才的培养重点在于培养护理人才的创新能力。例如气管插管 固定2 .1 中医护理曲授心在寸辨证施护
[41,以前一直采用胶布蝶形固定,但随着患者出汗、呕吐物 浸以人为本,也是以患者为中心。中医认为人和自然界是相 互湿,胶布很易松开,影响气管插管的牢固性;现在用胶布固定
制约、统一的整体,中医护理的特色在于“辨证施护”,因人、因时、因地制宜,针对患者不同年龄、不同体质和发病的不同季 节以及所处的环境,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故要求护理人员主 动掌握气候变化规律 做好防范工作,并提倡“春夏养阳,秋冬 养阴,动静结合”的养生方法。此,中医关于整体观护理论与 现 代护理所提倡的对患者做系统、整体、全身心的护理是完全 致的。中医护理在祖国医学整体观、辩证观理论指导下,强调
“三分治,七分养”,坚持“防重于治”的原则,“圣人不治已病治 未病”。在临床护理实践中,强调人是一个以脏腑、经络、气血为 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强调人体与自然界和社会的关系,进行 辨证施护。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手段获取病情、个体状况、心 理、社会环境等信息,应用中医八纲辨证的方法加以分析、归 纳,确立患者的证型及存在或潜在的健康问 题,提出因时、因 地、因人而异的护理措施以及健康指导。2.2 中医护理人才技术水平的提高源于实践 中医临床护理通过 几十年的实践,总结出一套从理论到临
床的辨证施护方法和具有中医特色的操作技术。除药物、针灸 疗法外,还有放血疗法、拔罐疗法、刮痧疗法、熏洗疗法、敷药 法、贴药法、推拿疗法等许多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熟能生巧同 样适用于中医护理,技术水平的提高依靠课本知识的传授,但 中医护理技术同时也是随着社会进步而变化的,因此,加强中 医护理临床实践是中医护理人才技术水平提高的关键131。在实 践中突出中医护理特色,传承中医技术操作,加强中西医护理 技术的有机结合,跟上护理科学的发展。同时定期组织开展护 理学术活动,包括学术讲座、专题讨论会、专题讲习班、专题调 研和考察、疑难病例护理讨论会、技术操作示教、短期或长期培 训。选拔一批能力强的人员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将国家级、市 级专家请到医院授课,参加中医护理学术会议,互相切磋,共同
学习,提高中医护理技术水平。基于医护结合的科研方法是中医护理人才培养的重点 护理在 临床中并非孤立存在,中医护理的发展离不开医生 的指导与配合。以人为本也是以医护人员为本,医生与护士的
配合是促进医学发展的关键。强调科学的发展观同样适用于医 学临床,医学要发展离不开问题的发现与解决。
3.1 医护的有机结合为科研奠定基础
所有疾病都是“三分治疗七分护理”,中医临床疗效离不开 中医护理的功劳。护理人员并非是单纯执行医嘱,而是要有深 邃的洞察力,能够透过迷雾,认识真实的本质。这就需要与医生 有机结合,在护理工作中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为科研奠定坚
实基础。
3.2 医护结合利用科研方法提高临床疗故 陶行知语,“人人是创造之人”,即人人都能创新。中医护理 好后,再用 3M透明贴膜将胶布末端牢牢固定在患者面部,避免
气管插管脱出。护理学科的发展、护理模式的转变促使护理人 员不再按部就班、毫无创新地工作I51,他们有责任和义务在临床 实践中探索与发展,寻求最恰当、最完美的护理方法减轻患者 痛苦,提高工作效率。科研源于临床,科研不是属于某一人 或某 职业,而是属于全人类,细微的工作中也有科研的存在。提离心理抗压能力是中医护理人员培养的关键 目前的医疗环 境让人忧心忡忡,医生被砍的消息屡见报
道,这使得临床一线护理人员的心理压力剧增。同时还有来源 于病患的要求,领导的要求,家人的要求及 自身的要求等的压 力。因此,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中医护理人才培养的关键。
4.1 t观法律意识的培养
随着各项法律法规的落实与完善161,人们的法律意识越来 越强,在就医过程中逐渐学会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各项权 益。新时代的护理人员不仅要懂法、知法还要会用法,在护理工
作中时刻注意依法行使各项权利,履行各项义务。因此,应适时 增设《护士条例》《侵权责任法》等法律法规课程,培养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心理的强大来源于丰富法律知识的支撑。
4.2加强中医护理人才段技能的培养 抗压能力的提高并非通过 开设娱乐课程就能达到目的。张
建梅等嘴 护理软技能定义为:护理人员的智能,情商,人文素 养,人际沟通、观察、判断、表达、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是决 策的才能,做到机敏、果断、迅速。二是组织才能,要求具备相当 的组织能力,能进行思想组织、行政组织、护理实践组织等。三 是
86一
应变才能。临床护理工作多是难以预料的,一旦出现突发事 件,要能以变对变
、以变制变,始终掌握工作的主动权。
总之,中医护理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理
论体系和操作技术,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应用学科,如何发挥 其特色和优势,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人才培养是关键。坚持以 人为本,即以“护理人员、病患、医护结合”为本,从素质、技能、科研、心理等方面优化中医护理人员的知识结构,提高其综合 素质,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具有中医内涵的中医护理人 才,为人民群众提供具有中医药特色的优质护理服务,促进中 医护理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刘伟.中医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榧架构想及内涵解析ljJ.中国中医药现
代远程教育,2011,9(17):78.
程红,路兰,张迎红.新医改时期培养护理人才‘的探索【jj.护理实践与
研究,2012,9(16):106—107.
【3】迟延辉.以护士核心能力为导向培养技能型护理人才田.卫生职业教
育,2011,29(22):85—87.
I4瞅凤护理创新提升优质护理服务【J1.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5(34):
44.I51刘思文,马继红,郭云萍,等.重视护理细节管理落实患者安全目标
【.r】.临床误诊误治,2009,22(10):88.
【6】李杨.新医改下护理发展对策【』】.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0,17(2):
【中医师承人才培养模式探讨论文】推荐阅读:
中医师承1年心得体会07-05
现代中医人才培养模式05-31
医案整理(师承)07-04
师承教育致谢词09-10
师承关系合同书05-22
中医教学模式10-02
中医英语人才06-22
实用中医护理模式研究08-29
“中医护理”教学模式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