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院中长期规划(精选8篇)
中医院中长期规划 篇1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瑰宝,是人类医学的宝贵财富,为中华民族的生息繁衍作出卓越贡献。为了更好的利用中医药,发展中医院,为医院发展提供可靠的依据思路,特制定仁怀市中医院中长期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围绕一切以病人为中心,努力优化服务环境,着力提高服务质量积极发展和突出中医特色,努力拓宽中医药的服务领域和提高服务水平,进一步规范执业行为,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为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二、发展目标
通过全体医院职工的共同努力,建立起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技术先进、竞争有序、服务便捷高效、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新型中医医院,为人民群众提供完善有效、质量优良的中医医疗保健服务。其中医务人员素质普遍提高,医院硬件设施能满足医院发展需要,医疗设备比较先进,服务质量有明显改善。
三、重点任务
1.加强基础设施及硬件建设,努力改善办院条件
努力争取上级扶持资金,完善病房住院大楼配套设施建设和门诊大楼建
设,满足医院发展需要,同时积极加大医疗设备的投入,利用5至7年时间逐渐淘汰落后的医疗设备,使医院的医疗设备特别是中医医疗设备能达到同级中医院先进水平。进一步优化医疗服务环境、提高医疗质量,促进医院的科学发展。
2.学习现代管理理念,提高整体管理水平
完善院科两级目标责任制管理体系,搞活用人机制,通过目标责任书,加强对科室的管理,以达到激励科室、促进医院发展的目标;完善医疗质量管理体系,以医疗质量为核心,以病案质量管理为中心,强化质量意识,加强工作责任心,完善二级质控组织和质量评价体系,实施全员全程全面质量管理;完善成本核算体系,强化经营理念、市场意识,坚持质中取胜、量中增收的原则。推行全成本核算,进行成本量化管理,切实降低医疗成本。加强医保费用新农合费用管理,积极推行单病种费用控制办法,做到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收费,降低病人负担。
3.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积极实施人才素质工程
为提高全院专业技术人员业务素质,提高服务技术水平,采取多渠道、多途径的方式创造再学习的条件,进一步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特别是中医药人才的培养,提高学历层次,优化专业设置,合理调整、充实知识构成。计划三年(至2011年)内,招聘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医疗、药学专业毕业生25到30人,其中中医、中药类专业毕业生15至20名,6年(至2015年)内招聘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医疗、药学专业毕业生50到60人,其中中医、中药类专业毕业生35至45名,为临床各科贮备足够的中医药人才后备队伍,每年招聘护理人员15至20名,以中医护理专业毕业生或能从事中医护理工作的护理人员优先,尽量提高护理队伍的中医药人员比例,每年招聘医技专业大中专毕业生5至10名,通知招聘大中专毕业生使全院专业技术人员的学历水平大专以上要达到85%。大力开展院内技术学习、业务培训和岗位技术练兵,全力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提高医务人员的综合素质,积极派员参加州以上的各种专业医学会、医疗单位组织的技术培训、交流、学习研讨等以提高理论技术水平和促进技术
创新的继续教育,有计划地、有针对性地选准学科、分期分批地选调临床业务技术骨干到省以上医疗机构进修深造,到2015年,每年送培不少于5人。另外加强院内西医人员的中医药知识培训力度,争取每年办一期为期1—2周的院内西医人员中医药知识培训班,提高西医人员的中医药水平。努力为我院培养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中医药专业人才队伍,为提高中医药的服务能力和促进技术创新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4.严格坚持办院方向、积极发挥中医特色,确保中医药的主导地位
(1)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合理配备卫生技术人员,提高中医药人员在医务人员总数的比例,到2015年,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及中医药技术人员在同类人员的比例要逐步达到70%的要求。
(2)科室建设方面,临床科室设置要充分体现中医特色,做好退休医师,特别是退休老中医的返聘工作,争取每年返聘2至3名老中医到门诊坐诊,做好中医特色门诊的建设工作,到2012年不仅在数量上要完成制定的二级医院要达到6个特色科室的要求,更要注重服务质量的提高和中医特色的体现形式及优势的发挥。要通过强化管理、规范服务、优化治疗方案,提高诊疗水平、降低医疗费用,减轻群众就医负担。到2015年争取建成2到3个省级特色专科,在周围县市中产生较大影响。要依靠科技进步,发挥中医制剂,坚持中医药继承创新,拓宽服务领域,使其成为各具特色和独到之处的特色门诊。以扩大品牌效应,提高规模效益。
(3)积极发展中医专科(专病)建设作为促进医院发展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在抓好目前院内现有国家级中医特色专科——骨伤科工作,不断巩固、完善提
高的同时,要集中力量倾其全力,积极创造条件,对康复科进行重点培植,做好针灸科省级重点中医特色专科的申报工作。
(4)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农村中医药工作中的龙头作用,真正成为农村中医药医疗、预防、保健中心。积极指导农村卫生院工作和培训乡村医生,提高中医药的覆盖率。加强以急诊急就能力建设为重点的综合服务功能建设。大力发展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特色盒优势,使其在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5)加强中医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建设和重大疾病预防
适应公共卫生体制改革和发展要求,加强中医急诊急救能力建设积极加强急诊急救基础设施条件建设盒急诊急救技术培训;提高中医院对感染性疾病的救治能力。鼓励中西医人员相互学习,坚持中西医结合,中医人员应掌握中西医感染医学、急诊医学的基础理论和所必须的专业知识于技能。进一步提高中医药防治常见病、多发病的基础上,重点加强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胃肠肝病、肿瘤等重大慢性病的中医药防治。
四、政策与措施
1.深入加强职工的思想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弘扬“大医精诚”的医德医风,树立即体现中层医药传统优秀品德又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服务理念,文明行医,诚信服务,坚持一切以病人为中心和以患者满意为标准,广泛开展义诊,送医药、献爱心等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以创造文明单位、文明行业为目标,以打造学习型医院、开展文化建设为载体,努力构建和谐单位、和谐行业。强化医院管理,整顿服务秩序,规范执业行为,坚决抵制和认真治理医药购销领域的不正当交易和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加强行风建设,行业纪律的政策规定,积极探索建立从源头上纠正和预防损害群众利益不正之风的长效机制,以实现行业风气的根本好转,社会和群众的满意度明显提高。
2.积极实施医疗惠民工程,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围绕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认真落实国家医疗惠民工程的有关规定盒对贫困群体的减免政策;严格执行国家医疗收费价格标准,坚持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收费的原则,实行成本核算与病床使用门诊数量、医疗质量、医德医风等综合考核、评议的办法,使科室收入、医生收入与开单多少及处方量不发生直接关系;全面落实价格公示制度,对住院病人实行“一日清单”对大型医疗设备检查阳性率实施监控考核,认真落实单病种费用控制和检验结果互认;积极开展医疗下乡活动和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努力打造“诚信品牌”。
3.加大监督检查力度,确保规划运行和实施、考核,本着查漏补缺、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原则,对其中难度较大的规划任务,要组织力量和努力加大工作力度,狠抓落实,对量化指标在注重完成数量任务的同时,更要注重质量和综合社会效益的提高,对定性指标要努力做到以社会和群众满意度为评价标准,以实现十一五期间,我院的医疗服务环境明显优化,服务意识明显增强,医疗服务质量进一步提升,社会和群众的综合满意度进一步提高,中医药的特色优势明显发挥,医院的发展步伐得到加快。
(2008年1月)
中医院中长期规划 篇2
一、此《纲要》首次把学前教育发展放在一定的高度
在第四次全教会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中多次提到学前教育, 这是几十年来, 最能体现重视学前教育的一次。可以看出, 这次的《规划纲要》确实是在充分调研、充分了解我国教育实际的基础上制定的。因为, 长期以来我国的学前教育不是十分引起人们的重视, 其表现为:
1.。在儿童发展中有重要的地位, 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开端, 是中小学教育质量的基础与保障。但是, 社会上仍有许多人 (包括家长、教师等) 对于学前教育的性质、功能还存在着不少不适应时代要求的观念与想法。在社会上还较普遍地存在着重智轻德, 重认知教育轻社会性、人格培养的问题, 如忽视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情感、态度、自主性、社交能力等的培养。有的家长甚至认为学前教育可有可无。
2.有关学前教育方面的制度、法规还很不健全。我国政府虽然在1989年、1996年相继制定实施了《幼儿园管理条例》《幼儿园工作规程》等法规性文件, 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但是, 我国目前学前教育立法层次偏低。我国的义务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都有全国性的法律, 可见, 学前教育与它们还存在着相当的距离。
3.学前教师的待遇、培训等问题仍未很好解决。近几年来, 我国幼儿教师的地位与待遇等问题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并处于不断提高的过程中。在《教育法》中, 就明确规定幼儿园教师享受与中小学教师同样的政治和经济待遇。但在实际中, 由于经济条件与人为的诸多因素的影响, 我国幼儿教师的待遇仍普遍偏低, 幼儿教师培训、学习的机会和条件未能得到很好的保障。
4.幼儿园设施设备还很简陋。虽然我国的教育在快步发展, 义务教育及高中教育学校的教育教学设施在不断地更新, 但是, 大多数幼儿园的设备设施还处于非常简陋, 有的甚至处于非常低级的层次, 阻碍着学前教育的发展。
5.幼儿园办园还很不规范。目前, 我国的幼儿园发展远远滞后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及我国人口数量的迅速增长, 处于公办远远不能满足百姓的需要的状态。致使大批的私立园雨后春笋般的出现, 但是, 由于缺乏规范的管理, 大部分私立园以营利为目的, 缺乏先进的育人理念及适合幼儿发展的环境及设施。
这次的全教会及《规划纲要》把发展学前教育放在了重要的位置, 从幼儿园的建设、师资的培训、设施的配备等多方面提出了要求, 把发展学前教育放在了立足实际, 利于民生的重要高度。
二、此《纲要》更了解民情, 更关注民生
现在中国的教育存在这几大难题:一是义务教育学校发展不均衡, 导致家长择校问题;二是进城务工人员增多, 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及留守儿童入学问题;三是多年来一直备受人们关注, 但又很难解决的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问题。以上这些问题, 不仅是教育问题, 更是关系到千家万户的民生问题。这些问题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 将影响国民生活质量的提升, 影响到人口素质的提高, 影响到社会的发展。
这次全教会及《规划纲要》在了解民情的基础上, 把“发展学前教育”“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教育工作的重点内容;把“研究解决进城务工子女和留守儿童教育”“研究解决义务教育择校问题”“进一步从制度上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负担过重问题”作为以后教育工作的难点问题来解决。从长远的角度发展教育, 更体现出关注民生民情。
三、此《纲要》更注重教育标准、制度体系建设
近几年来, 我国的教育, 特别是基础教育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如校园校舍、硬件设施、软件资源、教师队伍及教育教学质量。但是, 教育的发展用什么来衡量?教师的发展有什么标准?学校办学应具备怎样的资质?这些都是我国的教育发展中一直被忽视的问题, 到底教育朝着什么方向发展, 怎样评估教育的质量, 怎样评估教师的素质, 怎样评估学校的办学资质, 缺乏国家统一的标准, 这次的全教会及《纲要》明确提出了以后要把“研究基础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教师教育标准体系建设”“中小学教师制度建设”“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建设”“教育督导工作指标体系和督导评估制度建设”作为教育工作急需解决及研究的重要内容, 使学校的发展、教育教学质量的衡量有明确的标准及评估依据, 也为学校的建设与发展指明了方向, 这样就更有利于学校及整体教育工作的提高。
八问“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 篇3
这个庞大的规划纲要起草班子,历时18个月,写就了两万多字的纲要,并在2010年3月1日的《光明日报》上全文公布。坦率地说,我对教育部过去制订的许多规划纲要或教育工程,都不太关心,甚至包括这次规划纲要第一轮公布的征求意见的稿子。第二轮征求意见(应该说采取这种公开性的做法较之过去是一个进步)公布后,我倒是耐心研读了这份洋洋数万言的纲要。但是,除了一些具体的数字和华丽的辞藻外,看不出有什么新的改革思路,倒让我新添了许多疑虑。那么,这个规划纲要到底存在什么问题呢?我们需要一个什么样的规划纲要呢?为此,仅提出以下几点质疑:
一、历史的经验教训未能坦诚面对。制定一个好的规划,必须从问题出发,总结过去的教训,敢于面对工作中的错误或失误。可是,教育部既没有对民众的大量批评作正面回答,也没有吸取过去10年制定和执行规划的教训。在规划纲要的序言中,仅仅用了180个字概括教育工作中的问题,而且是轻描淡写的,如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素质教育推进困难、学校办学活力不足、教育体制机制不活……总之,凡是涉及根本问题,教育部一律回避。像最大的失误是没有抓改革,最大的障碍是没有放权,最大的问题是大学扩招、大学合并、学风浮夸、教学假评估、学术造假,这样的严重问题只字不提,当然更谈不上虚心检讨了。历史证明,凡不认真总结和吸取教训的人,是不可能彻底纠正错误,继续前进的。
二、总体战略中没有战略。战略一词,在规划纲要中屡屡出现,不仅规划中冠以总体战略、战略目标、战略主题,甚至规划制定的11个专题组也都冠以战略小组。可见教育部领导人对战略“情有独钟”。可是,究竟什么是战略,规划制定人员似乎根本没有弄明白。按照世界战略之父迈克尔•波特的说法,“战略不是目标,而是方法”,“是选择什么样的做法可以使你与众不同、独一无二”。什么是教育的战略?毫无疑问,改革才是真正的战略,唯有改革才能调动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只有通过改革才能取得与众不同和独一无二的成就。我国30多年来取得的成就,就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的改革开放总战略正确性的证明。
也许,规划人员会说,在规划纲要的第三部分专门讲体制改革,甚至不惜用了六章的篇幅论述改革……可是规划纲要并没有把改革提到总战略的高度来认识。而且,在这六章中,并没有一章讲领导体制改革,这不能不说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试问:教育部自身不改革,一个没有革新精神的教育部,又怎能领导全国的教育改革呢?
三、教育方针被随意修改添加。1957年毛泽东提出的我国教育方针是:“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可是,在拨乱反正以后,不知为什么不再提这个方针了,代之而起的是各式各样的提法,如四育(德、智、体、劳)说,五育(德、智、体、美、劳)说,六育(德、智、技、群、美、体)说等。一个权威的教育方针,应是由国家最高领导人提出的、符合教育科学的方针或是由立法机构制定的教育方针。1995年第八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正式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其中总纲第五条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以立法的形式,正式颁布的我国教育方针,是权威的教育方针,如果需要修改,必须由立法机构重新颁布教育方针修订案,随意添加是违法的。可是,在这个规划纲要中,却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通过对比发现,不仅字句表述不同,而且还增加了一句“为人民服务”,这纯粹是多此一举,难道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就不包括人民在内吗?更为严重的是,规划纲要小组,完全没有权力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他们既不懂教育方针,又没有法制观念。由此,人们有理由怀疑,由他们制定的这个规划纲要,到底在多大的程度上能够得到落实。
四、工作方针不当。在规划纲要第一部分中,提出的工作方针是20个字,即“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工作方针体现了规划纲要的指导思想。值得指出的是,规划纲要继续把发展放在优先的地位,而不是把改革放在首位,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重大的失误。在过去10年中,就是因为“大跃进”式的发展,带来了高等教育一系列严重问题。本来制定新的10年规划纲要,应当以改革为中心,通过调整,理顺各方面的关系,逐步使我国高等教育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看来,教育部没有吸取以往冒进的错误,而是继续把发展放在优先的地位,规定到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这是盲目追求“教育GDP”的表现。
五、没有突出重点。在这个规划纲要中,首次提出要抓“改革的试点”,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在历数了10个改革试点以后,人们不无遗憾地说,这又是一个面面俱到的试点方案。钱学森先生2005年7月29日向温家宝总理提出:“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去办学”,直到钱老逝世,他的建言仍没有落实,以至于留下了一个被称为“钱学森之问”的难题。如果抓改革,首先就要抓“大学创新教学模式”的试点,可是规划纲要中并没有重视这个重大问题。此外,诸如大学校长遴选的试点、大学通识教育的试点、大学自主招生的试点等,都没有列入试点,实有遗珠之憾。
六、继续沿用工程思维的旧习。在过去10年中,教育部制定了10多个教育工程,这是以计划经济思维指导教育工作,明显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这些工程执行得怎么样呢?人们没有看到教育部的评估,恐怕大多数都是不了了之的“烂尾工程”。这次制定规划纲要,不仅没有摒弃计划思维模式,反而又提出了7大工程,在工程中又套进了若干工程,如在“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工程”中,又包含着许多工程、计划或基地建设等。在所谓的7大工程中,有一些并不是特别重要,也不一定需要教育部出面来抓,显然教育部是“为工程而工程”。
七、“变法不变人”。这次规划纲要的制定者,主要是教育部的政策研究室、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和教育部各司局的负责人。不难想象,教育部过去那些规划和教育工程,也都是出自这些人之手。我想起了康有为在戊戌变法失败后的一句话,他说:“变事而不变法,变法而不变人,则与不变同矣。”既然规划纲要制定者还是原来那批人,怎么可能由他们制定出一个有改革精神的规划纲要呢?一位教育评论家,专门把这次规划纲要与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作了对比,他无奈地发现,现在的改革目标在17年前都提出过,甚至文风都雷同,诸如什么“探索”、“逐步”、“工程”、“注重”、“树立”、“自主”、“完善”,等等。
八、缺乏相应的对比方案。制定规划纲要应当有不同的对比方案,甚至允许独立的学术研究机构提出方案。没有比较,就不能择优取舍。正如李锐先生所言:现在搞规划是“皇帝选妃子,只送一个,不要也得要。”同时,这个规划纲要仍然是闭门造车,尽管参加调查人员众多,但却没有邀请富有改革精神的教育工作者和新闻界人士参加,甚至连听听他们意见的机会也不给,这能做到兼听则明吗?因此,教育部沾沾自喜的5000条建议、40遍修改和210多万条网帖,不如钱学森先生一条建言;1000多人的调查,甚至不如听一听一个真正改革者的一席肺腑之言。从创造学上讲,任何发明创造最初都是源于个人的创意,而绝不是靠搞群众运动或人海战术所能奏效的。
本来,规划纲要第二轮公布时,正是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开会期间,可令人奇怪的是,规划纲要竟然未能成为议论的中心,媒体相关的报道寥寥无几。这说明,人们已经厌倦了,对这个规划纲要已不抱太大的期望。尽管如此,规划纲要是一定会按时批准颁布执行的,因为民意在这方面是不起作用的。
医院护理中长期规划保障措施 篇4
为保障我院护理工作中长期规划得以落实,需要院领导及医院各部门(院办、医务科、人事科、财务科、药剂科、后勤服务部、检验科、保卫科等)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一、院办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护士条例》,维护护士的合法权益,规范护士的执业行为,帮助护理部完成护士的准入管理。加大“优质护理服务”工作的宣传力度,营造“优质护理服务”活动氛围,全面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参加与意识。
㈠协助护理部完成“优质护理服务”工作的协调、检查、落实。㈡组织召开护理工作专题会议,通过院办公会议及时研究解决护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总结经验,扎实稳步推进优质护理服务。㈢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组织协调,进一步加大医院支持保障系统对护理的投入,全方位的实现将护士还给病人,举全院之力做好“优质护理服务”。
二、医务科
㈠加强临床医生和医技科室的管理,规范医嘱行为。
㈡加强医师培训,严格落实《综合医院分级护理指导原则》,根据患者病情和生活能力,开具护理级别医嘱。
㈢加强医护协作和有效沟通,特殊情况下保证医嘱正确执行。
三、人事科
㈠贯彻落实国务院《护士条例》,结合医院实际情况,保证临床护理人员的配备。
㈡执行国家有关工资、福利待遇规定,规范聘用制护理人员的管理,提高聘用护士待遇,使聘用护士与在编护士在晋升、评优、岗位竞聘,进修学习,福利待遇和社会保险(医疗、养老、失业保险)等方面享有同等的机会,稳步实现护理人员的同工同酬,缓解医院护理人员不足、业务繁重的矛盾,稳定和发展护理队伍。㈢对从事非护理工作的护士进行清查归队,保障临床一线护士全院护士总数的95%以上。
四、财务科
㈠认真执行物价部门公布的医疗收费项目、标准,保证患者费用正确无误,患者入出院办理及时,方便、快捷。㈡节假日照常办理出入院手续。
㈢保证优质护理服务病房购买物品的资金支持。
㈣保证护士进修、学习、培训的各项经费开支,做好专科护士培养的经费保障。
五、药剂科
㈠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保证配发药品质量合格安全有效。㈡严格执行处方调剂操作规程,发出药品准确无误。
㈢落实基本药物使用制度,临床药师定期查房,指导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㈣规范科室药品管理,保证用药安全。
六、后勤服务部 保证科室水、电、气的正常供应,保证“三通”(水通、电通、气通),及时处理“三漏”(漏水、漏电、漏气)做到定期巡查,处理及时,保证安全使用,记录完善,为临床提供及时、便捷、高效的服务。
七、总务科
做好后勤服务工作,负责与外包单位的联系与监督,加强管理,规范管理,管理好洁员,保证医院整体清洁工作正常运行。
八、设备科
㈠认真执行医疗设备管理各项规章制度,根据科室需要采购合格的医疗用品,保障医疗安全。用氧、仪器设备等性能完好。㈡对医疗设施进行检修保养,定期下临床科室检修保养各种医疗仪器、设备,接到报修及时到位,保证医疗设备的供应及正常运行,重点部门抢救设备运转良好随时备用。
㈢科室需要的各种医用物品,按护士长要求送到科室,满足于临床需求。
九、保卫科
㈠加强医院安全、保卫、综合治理工作。㈡维护医院员工、病区病人的安全。
十、检验科
㈠为临床各病区提供各种采集标本用物。
㈡急诊化验、医技检查,接到电话或报告单应立即到床培训并建立科学的考核制度,建设职责明确、权责统一,层级合理,管理到位,监管有力的护理管理体系。培养和建设一支政策水平较高、业务能力突出、管理素质优良的护理管理队伍。
十一、保障措施
㈠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医院各部门均要充分认识促进护理事业发展的重要性、紧迫性,将护理工作纳入医院总体发展规划并与医院的整体框架同步,共同协调发展。
㈡加强沟通交流,共同协调:护理管理部门及各临床科室均要加强与全院各部门的沟通交流,取得各部门的积极支持及配合,多部门达成共识,保障护理工作的顺利运行。
医院教学科研中长期发展规划 篇5
xxx医院创建于xxx年,历经xxx年的变革与发展,现已成为集医疗、预防、教学、科研于一体的综合性二级医院,是全县医疗教育中心,担负着全县地xxx个乡镇卫生院和xxx个村级卫生所的卫技人员培训工作。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贯彻落实好我院的中长期规划,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大力加强我院的教学科研投入力度,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的中坚力量,才能提高医院综合实力,更好地为人民的健康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一、近几年取得的成绩
1、与xxx学院签订教学协议书;
2、完善临床教学管理制度、计划,充实临床教师队伍和临 床教学内容,做到科科有人负责;
3、xxx~xxx年完成科研论文xxx篇,其中省级期刊论文xxx篇,国家级期刊xxx篇,核心期刊xxx篇;
4、与xxx医院共同完成xxx个科研项目。
5、按xxx医学继续教育管理要求,xxx年~xxx年全院医师以上、护士以上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医学继续教育覆盖率分别为xxx%、xxx%、xxx%、xxx%,学分达标率分别为xxx%、xxx%,xxx%、xxx%;
6、举办重点学科学术讲座xxx次,每年邀请院外专家讲学不少于xxx次;
7、继续拟建设骨科、心内科为省级重点专科。心内科、产科、儿内科、普外科、骨外科完成技术项目达xxx%;
8、中青年医务人员参加函授、自考等专科、本科教育,部分科主任参加国家级学术年会。
9、xxx年xx月在我院综合大楼主体工程顺利完工,我院“二甲”医院评审准备工作正紧张有序的进行,这是我院全院上下xxx余名干部职工确实贯彻上一阶段工作规划、团结协作、锐意进取的结果,也是我院在下一阶段到来之年的一个良好开局。
近几年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签订教学协议的高等医学院校比较单一,致使临床专业实习人员较少,xxx年、xxx年每年平均不到xxx名;
2、近5年内未取得省级科技进步奖,无国家级以上的科研项目开展,科研水平有待进一步开发;
3、医学专业论文数量较少,质量不高。近xxx年论文发表省级期刊xxx篇,国家级期刊xxx篇,核心期刊xxx篇;
4、全院专业技术人员医学继续教育覆盖率近xxx年未达到 xxx%,合格率也在xxx%以下;
5、市级、县级重点专科人才匮乏,人才梯队未形成,直接 影响了技术项目的开展和外延;
三、教学科研中长期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 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满足人民群众对医疗服 务的需求作为工作的动力点,为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服务。坚持以 人为本和以病人为中心的办院宗旨,以抓质量促效益的办院方 针。以人才队伍建设为关键、以完善基础功能为支撑、以深化医 改创新为动力、以强化管理服务为保障的办院思路指导教学、科 研工作。
(二)发展总体目标
在3~5年甚至10年时间内,继续巩固医学院校学生的临床教学工作,规范在职人员培训,加强医务人员继续教育管理,逐步实现医务人员分阶段接受医学继续教育,着力提高科研立项水平,使我院的教学科研管理工作能进一步来源于临床,服务于临床。
科研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创新亮点”,争取省级、市 级科研项目;争取获得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积极参与协作攻关,更要瞄准本专业的尖端领域,寻求省内外合作。
(三)具体目标
1、教学工作
(1)加快教师队伍培养建设,不断提高临床带教能力。使 医院能承担有关临床、护理、药剂、检验、放射等中等专业学校 的教学实习任务。
(2)提升医院的临床教学管理水平,加强我院临床科室对 实习、进修人员的环节管理,完善院科两级教学职能,规范临床 教学管理。
(3)继续与xxx学院等医学院校签订教学协议书,完善教学医院建设。
2、科学研究
(1)建立院内科研课题和科技研发基金,在全院职工中强 化科研创新意识,鼓励医务人员申报科研课题;
(2)规范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督促及时实施和进行成果 鉴定。
(3)至xxx~xxx年甚至xxx年时期末,争取获得省级科研课题1项以上,市地级科研课题xxx项以上,县级科技课题xxx项以上。
(4)继续加大科研论文的开发力度,争取在国家级学术刊 物(本专业领域核心期刊)发表论文≥xxx篇,省级学术期刊发表论著性文章≥xxx篇。
3、继续医学教育
(1)继续贯彻执行省、市、县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有关的医 务人员医学教育管理规定。
(2)全院医师及护士以上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县/市/省)继续教育覆盖率达xxx%;
(3)全院专业技术人员的学分达标率xx%以上,中级以上 职称人员的学分达标率达xx%以上;
(4)力争承办国家级学术会议xxx次,提高我院重点专科 在全市的学术地位。
4、学科建设(1)继续争取成立xxx个重点专科,完善骨科、ICU、心内科等重点专科建设。
(2)重点专科每年至少完成1项新技术,并达到一定水平;(3)加强重点专科实验室建设、人才培养、科研项目开展,全面提高重点专科科技含量。
5、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1)充分发挥上级医院的“传、帮、带”作用,临床、护理、药剂、放射、影像、检验等专业到xxx医院、xxx医院、xxx医科大、xxx医院等医院进修轮训;
(2)大力引进科研人才及高学历人员,重视人才管理,做到任人唯贤,量才录用,充分调动其积极性,才能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3)继续抓好在职卫生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学历教育,注重人员队伍的素质培养,使卫技人员结构趋于合理。在3~5年甚至10年时期末,重点专科学科带头人应逐步全部具备副主任医师职称;
(4)加强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和青年人才队伍的培养,着重选拔培养临床学科带头人和科室业务骨干,造就一批拥有高素质的学科业务骨干,以形成不同层次的高素质的学科人才队伍;(5)鼓励年轻医务人员参加不同形式的继续教育,积极引进高学历人才,建立和完善人才激励机制,造就一定数量的中青年学科带头人;(6)积极参加省、市级相关专业学术委员会。
(四)、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
在院长领导下,以分管院长具体负总责,科教科具体负责,各科室抓好落实,各级各类人员全面参与教学科研管理工作,努 力做到人人有责,责任明确,措施落实。
2、强化管理
科教科要充分发挥学术委员职能,听取意见,逐步完善我院 教学科研管理制度,并另一手抓落实。对科室教学科研工作进行 定期考核和不定期检查,加强内部管理,狠抓制度落实,完善绩 效考评,确保高效运行。
3、提高质量
建立健全教学科研质量管理考评体系,完善内容,改进方法,不断提高,务求实效。严格按照“二甲”医院评审标准对科研教 学的要求,大力加强内涵建设,完善院科两级管理,不断提高教 学科研管理水平。
4、激励机制
建立医院科技发展基金,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通过激励和 约束机制的政策导向,调动科技人员从事科技活动的积极性和主 动性。
5、改善环境
创造良好的科技环境,积极改善教学科研条件。20xx年xx月至今,我院成立了临床教学、科研工作领导小组和科教科,全面负责我院的科研、教学管理工作。在医务科坚实的工作基础上,各项工作有了突飞猛进的跨越发展。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我院的教学科研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发展。因此,我们更要励精图治,变压力为动力,抓住机遇,为实现我院中长期总体发展规划而努力奋斗。
xxxxx医院
中医院中长期规划 篇6
林业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发达的林业,是国家富足、民族繁荣、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森林是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基础,能提供人们所需要的木材、食品、药品、燃料等工业原料。具有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净化空气、调节气候、改善环境、养护物种等多种功能。肩负着优化生态环境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双重使命。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生态建设指示精神及国家的林业建设方针、政策,不断增强我县林业的综合实力,加快林业大县的建设步伐,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特制定××县林业发展“十一五”计划和中长期规划。
一、“十五”林业建设回顾
(一)“十五”期间林业建设的成就。
××县位于山东省西南部南四湖的西侧,属于黄泛冲积平原,总面积880.56平方公里,人口密集,交通便利,林业植被稀少,是风沙危害严重的地区。“十五”期间,××县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关于林业工作的方针政策,动员全县广大干部群众,按照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以高标准建设国家级生态示范县为目标,坚持改革活林、科技兴林、依法治林,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加快种植业结构调整步伐,使林业生态体系和产业体系建设有了较快发展。经过五年来的努力,目前全县各类有林地面积12.9万亩。其中用材林3.2万亩、防护林5.8万亩(护岸林3.2万亩、护路林1.4万亩、农田防护林1.0万亩)、经济林3.8万亩、特用林0.1万亩、无林地0.6万亩、蔬林地0.08万亩;全县宜林网化面积84.2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63.4%,其中已形成网格达到林网化标准的62.2万亩,需新增完善林网22万亩,林网折实面积4.3万亩。全县折实林木覆盖面积28万亩,其中林网、四旁树木折实覆盖面积15.1万亩。活立木蓄积78万立方米,植树总株数1200万株。林木覆盖率达到21.1%。年果品总产量4000万吨。生态林业体系建设初具规模。以农田林网化、绿色通道和城镇绿化为主体的生态林业体系已基本形成,沟、路、渠、堤已基本栽上了树,基本实现了农田林网化。林业的生态防护效益更加显著。林业产业体系已成雏形。丰产林、用材林建设基本实现了良种化,良种覆盖率达到90%。经济林建设规模不断扩大,优质果品生产基地初具规模;全县已初步建成2个大型木材购销市场和一个果品购销市场,以3处国营场圃为依托,建成了以亚龙木业集团、金德果蔬、安利木业为龙头的一大批林产品加工企业,年产值6000万元。建成贮藏量千吨以上的果品贮藏库20多个,年贮藏能力2万多吨,降低了由于果品腐烂带来的损失。开发了多种多方式的包装材料及包装式样,对采后的果品及时进行清洗、杀菌、分级、包装,将果品采后商品化处理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林业基础设施得到加强和巩固,乡镇林业站建设通过了“合格县”验收,林木管护队伍不断壮大,护林防火,病虫防治设施初步配套,林业公安、林政管理、木材检查、森林植物检疫,野生动植物保护等林业执法队已经建立,县乡林业科技推广服务机构基本健全,造林绿化成果得到了较好的保护。
(二)林业工作的基本经验
“十五”期间,我县林业生产取得了较快发展,可以说已经进入了跨越式发展的新时期。回顾五年来的实践,取得了一些工作经验。归纳起来,主要有六条:
1、坚持政府主导,全社会办林业。林业是重要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林业的双重属性,决定了林业发展必须以政府推动为主导,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形成全党动员、全民动手、全社会办林业的格局。
2、坚持生态优先,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相统一。林业必须把生态建设作为首要任务,同时要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兼顾地方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实现生态建设、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统筹协调、相互促进。
3、坚持科学态度,遵循自然规律。林业建设必须从本县自然条件出发,遵循生态适应性规律和地域分布规律,因地制宜,适地适树,采取与生态类型和气候条件相适应的建设方式,做到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乔则乔、宜灌则灌。
4、坚持以改革促发展
害大樱桃基地和以××镇、鱼山镇、马庙镇、王丕镇为主的万亩优质杂果基地;以××镇、兴隆乡、化雨乡为主的桃、杏、葡萄等0.5万亩保护地栽培基地。通过抓典型、建精品、树样板,促进果品生产上档次、上水平,加快果品产业化步伐。
3、苗木花卉生产基地。按照道路和城镇绿化的需求,以乡镇道路、城市绿化为方向,抓好名优稀特新品种的引进、繁育和推广,形成速生、常绿、灌木多元化发展。积极培植一批苗木生产专业村、专业户,发展一批“苗木大乡”、“苗木大镇”。逐步形成“一条线、三大片”的格局,即以胡集镇、羊山镇、××镇、卜集乡为重点,沿105国道发展和以三个国有林场、苗圃为依托,集中连片、初具规模的苗木花卉繁育基地。同时,以华裕制药集团为龙头带动药材基地发展。到2010年,发展苗木花卉2.6万亩,建成2万亩中药材基地。
(四)发展两大产业
1、林果产品加工业
林产品加工是延长林业产业化链条、增加林木附加值的关键环节,下步逐步调整林产品加工企业数量,限小扶大、优扶劣汰,提高技术、设备水平,提高产品质量、档次。大力开发拼板加工、高密度板、胶合板、刨花板、纤维板、工艺品、木浆、家具、果品贮藏、果汁果脯等多种产品,逐步形成以鸡黍镇刘楼、张寨村为主,沿枣曹线发展的木材加工基地和以金德果蔬有限公司为龙头的果蔬加工基地。规划建设全县木材交易市场,大力发展木材销售专业村、专业户,积极发展各种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逐步形成集产加销、内外贸、林科教于一体的多层次加工增值产业化体系。
2、森林旅游业
以国有林场、苗圃为重点,在坚持以林为主,发挥好示范带头作用的基础上,立足土地资源、林木资源优势,进一步搞好规划设计,改善林场生态环境,创造有利条件,扩大种植、养殖能力,开发生态观光旅游项目,加快交通、通讯和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尽快形成独具特色的森林旅游产业。鼓励有条件的乡镇、村把苗木、花卉基地建设与发展观光旅游农业结合起来,尝试开展“农家乐”经营活动,探索新的农业经营模式。
五、2011-2020年主要任务和到2050年远景展望
2011-2020年林业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全县各类林地面积达到20.4万亩,林木折实覆盖面积37.2万亩,农田林网化面积84.2万亩,更新完善农田林网23万亩,林木良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各种果品产量达到l亿公斤,林木覆盖率达到28%。实现林业总产值7亿元。
到2050年,全县各类有林地面积达到23万亩,林木折实覆盖面积达到39.8万亩,农田林网化面积保持84.2万亩,林木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果品产量达到2.5亿公斤,林木覆盖率达到30%,林业社会总产值达到10亿元。在全县范围内实现林木良种化,河堤林带化,农田林网化,村庄林场化,城镇园林化,建成高标准绿色生态县,全县整体绿化水平跨入全省先进行列。
六、“十一五”林业改革的重点
“十一五”期间林业改革的重点是全面落实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实施林权制度改革是加快林业发展、推进林业产业化、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十五”林权改革试点的基础上,按照因地制宜,适度规模,分期分批,先易后难,公开公平竞争的原则,对全县境内所有沟、路、渠占压地、绿色通道用地、农田林网、经济林、丰产林用地、河堤、村镇隙地、小片林、四旁空闲地等,采取公开拍卖、租赁、返租倒包、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落实林权制度改革,签订合同,明确权属,依法公证,发放《林权证》,解决群众的后顾之忧。
四、保障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林业工作的领导。林业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具有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在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要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创汇农业,创建国家生态示范区、创建绿色××、人文××,就必须大力发展林业,通过林业改善现有的生态环境、改变××的对外形象、营造新的生态优势。各级党政领导要把林业工作列入重要议程,加强领导,采取有效措施,确保规划目标的实现。坚持领导干部包保责任制,把造林绿化、生态环境建设任务逐级分解,层层落实责任,作为考核政绩的一项重要内容。要严格奖惩,对完成任务和规划目标的,给予表彰奖励,对责任心不强,措施不力,完不成任务的,给予通报批评或纪律处分。
(二)政策引导,建立灵活的运行机制。按照“明晰所有权、搞活使用权、放开经营权、保护受益权”的要求,全面落实林权改革,引入竞争机制,推行新的管理模式,用政策调动群众植树造林的积极性。因地制宜,宜卖则卖,宜包则包,宜统则统。把握好先易后难、适度规模、公开公平竞争的原则,在试点的基础上全面铺开,并建立树权林权档案,发放林权证,把资源管理纳入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管理的轨道。放手发展非公有制林业,大力推广订单林业、民营林业等发展模式,鼓励、引导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等投资兴林致富,实现林业经营主体多元化发展。
江西省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 篇7
一、形势与要求
动物疫病防治工作关系国家食品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 关系社会和谐稳定, 关系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目标的顺利实现, 是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职责, 是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在有关部委的大力支持下, 经过多年的各方共同努力, 我省动物疫病防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成功处置了多起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和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重大动物疫病疫情, 重大动物疫病得到有效控制, 其他动物疫情保持稳定;沉着应对了2008年冰冻雪灾和2010年重特大暴雨天气等严重自然灾害对动物防疫工作的不利影响, 确保大灾无大疫;有效保障了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深圳大运会等重大活动的动物食品安全和供应, 为全省畜牧业快速健康发展、畜产品质量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及社会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但是, 未来一段时期, 我省动物疫情形势依然复杂严峻, 动物疫病防治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一) 动物疫病防治基础不断夯实。
近年来, 我省各地按照国家和省政府要求, 大力推进畜牧兽医体制改革和机构人才队伍建设, 初步构建了省、市、县行政管理、监督执法和技术支撑三大体系, 乡、村动物防疫网络初步建立, 动物防疫体系基本完善。组织开展了官方兽医资格认定和执业兽医资格考试, 组建了乡村兽医和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 动物疫病防治社会化体系正在逐步形成。在国家支持下, 组织实施了一批动物防疫、动物检疫、乡镇站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以及冷链设施建设, 动物防疫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建立了动物防疫地方政府负总责、畜禽所有者为第一责任人、相关部门各负其责的动物防控责任体系。完善了以强制免疫、疫情监测、阳性动物扑杀、无害化处理、村级防疫员补贴等为主的动物疫病防控政策保障机制。组织修订《江西省动物防疫条例》和《江西省血吸虫病防治条例》等动物疫病防控地方性法规, 制定、出台和完善了强制免疫、监测预警、应急处置、规范养殖和动物卫生监督等管理制度, 为动物疫病防治提供了法制保障。
(二) 动物疫情形势依然复杂。
我省畜禽养殖量大, 地处南来北往的交通要道, 又是国际重要的候鸟越冬地和迁徙地, 畜禽及其产品长距离跨境频繁调运和候鸟大量迁移, 动物疫情隐患较多。同时, 由于动物疫病种类多、病原复杂、污染面广, 病原变异快、病症非典型、多病原混合感染等, 致使疫病防控难度大, 动物疫情形势依然复杂严峻。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仍有散发或局部流行可能;布鲁氏菌病、奶牛结核病、狂犬病等人畜共患病呈现上升趋势;全球动物疫病日趋复杂, 周边国家动物疫病濒发, 非洲猪瘟等外来动物疫病传入风险加大。
(三) 动物疫病防治面临新要求。
近年来, 我省畜牧业迅速发展, 生猪年出栏突破3000万头, 家禽年出笼超过4亿羽, 规模养猪比重达到87%, 规模养禽比重达到76%。随着我省畜禽规模化养殖比重的不断提高, 同时, 养殖业市场准入和全程式监管机制尚未有效建立, 畜禽跨区域长距离运输和鲜活畜禽消费现状短时间难以改变等, 传统疫病防控模式已不适应现代畜牧业发展需要, 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快转变动物疫病防治方式。研究表明, 70%的动物疫病可以传染给人类, 75%的人类新发传染病来源于动物或动物源性食品, 动物疫病如不加强防治, 将会严重危害公共卫生安全。同时, 随着我国人口增长、人民生活质量提高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对养殖业生产安全、动物产品质量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提出更高要求, 迫切需要进一步转变动物疫病防治理念, 确保动物疫病防控从有效控制逐步向净化消灭过渡。国内外兽医工作定位和任务发生了深刻变化, 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快向以动物、人类和自然和谐发展为主的现代兽医阶段过渡, 不断提升动物卫生保护能力和水平。然而, 当前我省疫病防治基础和设施手段仍然停留在传统防治水平, 政府和社会各界对动物防疫工作的理念有待进一步更新, 兽医的管理体制、机制和法律、金融及公共财政等的支持保障系统有待进一步完善, 兽医人员的素质和待遇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 我省的动物防疫工作依然是任重道远。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防治目标
(一)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坚持“预防为主”和“加强领导、密切配合, 依靠科学、依法防治, 群防群控、果断处置”的方针, 把动物疫病防治作为重要民生工程, 以促进动物疫病科学防治为主题, 以转变兽医事业发展方式为主线, 以维护养殖业生产安全、动物产品质量安全、公共卫生安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实施分病种、分区域、分阶段的动物疫病防治策略, 全面提升兽医公共服务和社会化服务水平, 有计划地控制、净化和消灭严重危害畜牧业生产和人民群众健康安全的动物疫病, 为保障我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规划和振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建设规划顺利实施, 全面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提供有力支持。
(二) 基本原则。
--政府主导, 社会参与。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总责, 相关部门各负其责, 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 形成政府、企业、行业协会和从业人员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的防治机制。
--立足省情, 稳步实施。立足我省省情, 准确把握动物防疫工作发展趋势, 科学判断动物疫病流行状况, 合理设定防治病种和目标, 积极稳妥地实施科学防治。
--因地制宜, 分类指导。根据我省不同区域养殖业特点, 按照动物种类、养殖模式、饲养用途和疫病种类, 分病种、分区域、分畜禽实行分类指导和管理。
--突出重点, 统筹推进。整合利用动物疫病防治资源, 确定我省优先防治病种, 突出重点区域、重点环节、重点措施, 加强示范推广, 统筹推进动物防疫各项工作。
(三) 防治目标。
到2020年, 形成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 有效保障养殖业生产安全、动物产品质量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的动物疫病综合防治能力。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等18种优先防治的动物疫病 (详见附件1) 达到规划设定的考核标准 (详见附件2) , 生猪、家禽、牛、羊发病率分别下降到5%、6%、4%、3%以下, 动物发病率、死亡率和公共卫生风险显著降低。牛海绵状脑病、非洲猪瘟等13种重点防范的外来动物疫病 (详见附件1) 传入和扩散风险有效降低, 外来动物疫病防范和处置能力明显提高。基础设施和机构队伍更加健全, 法律法规和科技保障体系更加完善, 财政投入机制更加稳定, 社会化服务水平全面提高。
三、总体策略
统筹安排动物疫病防治、现代畜牧业和公共卫生事业发展, 积极探索符合江西省情的动物疫病防治模式, 着力破解制约动物疫病防治的关键性问题, 建立健全长效机制, 强化条件保障, 实施计划防治、健康促进和风险防范策略, 努力实现重点疫病从有效控制到净化消灭。
(一) 重大动物疫病和重点人畜共患病计划防治策略。
有计划地控制、净化、消灭对畜牧业和公共卫生安全危害大的重点病种, 推进重点病种从免疫临床发病向免疫临床无病例过渡, 逐步清除动物机体和环境中存在的病原, 为实现免疫无疫和非免疫无疫奠定基础。
(二) 畜禽健康促进策略。
按照国家种用动物健康标准, 实施种畜禽场疫病净化计划, 对重点疫病设定净化时限。完善养殖场所动物防疫条件审查等监管制度, 提高生物安全水平。定期实施动物健康检测, 推行无特定病原场 (群) 、生物安全隔离区评估认证和无疫区建设。扶持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养殖, 逐步降低畜禽散养比例, 有序减少活畜禽跨区流通。引导养殖者封闭饲养, 自主防疫, 定期监测, 严格消毒, 降低动物疫病发生风险。
(三) 外来动物疫病风险防范策略。
加强对境外流行、尚未传入的重点动物疫病风险管理。依据边境省份动物疫情发生与流行情况, 加强省际动物卫生监督检查站建设与管理, 强化机场、码头的检疫监管, 建立健全我省边境疫情监测制度和突发疫情应急处置机制, 加强联防联控。完善入境动物和动物产品风险评估、检疫准入、可追溯管理等制度, 全面加强外来动物疫病监视监测能力建设。
四、优先防治病种和区域布局
(一) 优先防治病种和重点防范的外来动物疫病。
根据国家规划, 结合我省疫病流行状况和所造成的危害, 确定2012-2020年我省优先防治病种规划, 同时, 还将根据疫病流行及其所造成的危害变化, 适时调整或纳入省级优先防治病种范围。除本规划涉及的疫病外, 各地要结合当地实际确定辖区内优先防治的动物疫病, 还应将对当地经济社会危害或潜在危害严重的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水生动物疫病、其他畜禽流行病、特种经济动物疫病、宠物疫病、蜂病、蚕病等纳入防治范围。
(二) 区域布局。
根据全省养殖业特点与布局, 我省对动物疫病实行区域化管理。
--养殖业重点区。对以赣中片为中心, 沿浙赣、京九线辐射分布的高安等50个生猪重点县, 加强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等生猪疫病防治, 优先实施种猪场疫病净化。对宜春片的高安和吉安片的泰和, 以及赣北片的鄱阳等13个肉牛重点县加强口蹄疫等疫病防治。对新建等8个奶牛重点县, 加强口蹄疫、布鲁氏菌病等疫病防治。对上栗、修水等15个肉羊重点县, 加强口蹄疫和羊布鲁氏菌病等疫病防治。对丰城、南昌等14个水禽重点县, 宁都、德安等12个优质肉鸡和蛋鸡重点县, 以及环鄱阳湖和曾发生禽流感疫情的17个家禽养殖县, 加强高致病性禽流感、新城疫等疫病防治, 优先实施种禽场疫病净化。对高安市、上饶县等8个养蜂重点县, 加强蜂螨病等防治。对兴国县、万安县等40个水产养殖重点县, 加强鲤春病毒血症、草鱼出血病、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等鱼病防治。对修水、永新等养蚕重点县, 加强蚕微粒子病等防治。 (详见附件3)
--人畜共患病重点流行区。对环鄱阳湖地区的南昌县、永修县、鄱阳县等17个重点县, 加强血吸虫病防治。对南昌等11个设区市所在的城区, 加强狂犬病防治。对高安、于都、芦溪等23个牛羊养殖重点县, 加强布鲁氏菌病、奶牛结核病防治。 (详见附件4)
--动物疫病防治优势区。在大城市周边地区、畜禽养殖大县等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水平程度较高地区, 建设生物安全隔离区。在天然屏障好、畜牧业比较发达、防疫基础条件好的赣南区域, 建设无规定动物疫病区。
五、重点任务
根据我省财力和防治重点, 在全面掌握疫病流行态势、分布规律的基础上, 强化综合防治措施, 有效控制重大动物疫病和主要人畜共患病, 净化种畜禽重点疫病, 有效防范重点外来动物疫病。
(一) 控制重大动物疫病。
开展严密的病原学监测与跟踪调查, 为疫情预警、防疫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改进畜禽养殖方式, 净化养殖环境, 提高动物饲养、屠宰等场所防疫能力。完善检疫监管措施, 提高活畜禽市场准入健康标准, 提升检疫监管质量水平, 降低动物及其产品长距离调运传播疫情的风险。严格执行疫情报告制度, 完善应急处置机制和强制扑杀政策, 建立扑杀动物补贴评估制度。完善强制免疫政策和疫苗招标采购制度, 明确免疫责任主体, 逐步建立强制免疫退出机制。完善区域化管理制度, 积极推动无疫区和生物安全隔离区建设。加强重点地区养殖场疫病监测与免疫消毒工作, 提高养殖场疫病综合防控能力, 有效控制动物疫病。
(二) 控制主要人畜共患病。
注重源头管理和综合防治, 强化易感人群宣传教育等干预措施, 加强畜牧兽医从业人员职业保护, 提高人畜共患病防治水平, 降低疫情发生风险。对布鲁氏菌病, 建立牲畜定期检测、强制扑杀政策, 强化动物卫生监督和无害化处理措施。对奶牛结核病, 采取检疫扑杀、风险评估、移动控制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 强化奶牛健康管理。对狂犬病, 完善犬只登记管理, 实施全面免疫, 扑杀病犬。对血吸虫病, 重点控制牛羊等牲畜传染源, 实施农业综合治理。
(三) 净化种畜禽重点疫病。
引导和支持种畜禽企业开展疫病净化。建立无疫企业认证制度, 制定健康标准, 强化定期监测和评估。建立市场准入和信息发布制度, 分区域制定市场准入条件, 定期发布无疫企业信息。引导种畜禽企业增加疫病防治经费投入。
(四) 防范外来动物疫病传入。
强化部门协作机制, 健全外来动物疫病监测制度、入境动物和动物产品风险评估制度, 强化入境检疫监管措施, 提高外来动物疫病风险防范能力。加强野生动物传播外来动物疫病的风险监测。加强省际动物卫生监督检查站建设与管理, 强化省际边界监管, 完善省际边界等高风险区域动物疫情监测制度, 实施外来动物疫病防范宣传培训计划, 提高外来动物疫病发现、识别和报告能力。配合农业部做好牛海绵状脑病、小反刍兽疫等外来疫病的流行病学监测调查工作。
六、重点工程
围绕提升动物疫病监测预警、突发疫情应急管理、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动物疫病防治管理信息化、动物疫病防治社会化服务六大能力, 重点加强以下十大工程建设, 夯实防疫工作基础, 全面提高动物疫病防治能力。
(一) 动物疫情监测预警工程。
建立以省市县三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10个国家疫情测报站和12个省级动物疫情测报站为主体, 乡村、养殖场、屠宰场、交易市场、候鸟栖息地等监测点为基点的动物疫情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网络。加强各级兽医实验室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仪器设备, 增加监测项目和内容, 提高生物安全级别, 到2015年, 省级实验室达到生物安全三级标准, 到2020年, 各设区市兽医实验室达到生物安全二级标准。充实各级兽医实验室专业技术力量, 提高疫病检测诊断能力。加强全省动物疫情测报站管理, 完善以动态管理为核心的运行机制。加强外来动物疫病、宠物疫病和野生、水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与设施建设, 提高监测能力和水平。
(二) 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工程。
依托县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乡镇畜牧兽医站和村级防疫员, 构建基层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工作网络。完善省、市、县、乡、村五级冷链体系建设, 强化疫苗物流冷链和使用管理。落实村级防疫员防疫工作补贴政策, 按照相关规定落实卫生防护和医疗保健措施。加强企业从业兽医管理, 落实防疫责任。逐步推行政府领导、畜牧兽医主管部门指导和监督下的以养殖企业和个人为责任主体, 以村级防疫员、执业兽医、企业从业兽医为技术依托的强制免疫模式。建立强制免疫应激反应死亡动物补贴政策。
(三) 动物疫病净化工程。
严格动物种源疫病管理, 重点推进全省奶牛场户布鲁氏菌病、结核病, 种猪场及生猪供精站猪瘟、伪狂犬病、圆环病毒病、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 以及种鸡场高致病性禽流感、新城疫、沙门氏菌病、禽白血病的净化工作。结合无疫企业认证、市场准入和信息发布制度, 实行养殖场户自主净化为主、动物防疫管理部门监管为辅的疫病净化机制, 通过采取“免疫-检测-扑杀-监测-净化”等措施, 达到规定净化标准。
(四) 生物安全隔离区和无规定疫病区建设工程。
加强省级无疫区和生物安全隔离区评估平台建设。在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水平程度较高地区, 推进生物安全隔离区建设, 加强养殖场所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生物安全水平。在天然屏障好、畜牧业比较发达、防疫基础条件好的赣南地区, 完善动物疫病预防控制、动物防疫监督、动物疫情测报以及动物防疫屏障体系建设, 大力推行动物和动物产品指定通道出入制度, 落实检疫申报、动物隔离、无害化处理等措施, 建设无规定动物疫病区。
(五) 动物卫生监督执法条件改善工程。
加强基层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执法能力建设, 根据全省目前交通现状和防患外来动物疫病的需要, 全面部署和建设全省省际间动物卫生监督检查站, 健全和完善省际动物卫生监督检查站查证验物、消毒灭源、快速检测、无害化处理等设施和必要的办公设施条件, 确保发挥其防堵外来疫病的关口作用。完善隔离设施建设, 配备相应的消毒隔离设施。完善省、市、县动物标识及动物产品可追溯系统建设, 实现从动物饲养、运输到屠宰各环节标识和信息数据的查询和可追溯管理。完善养殖环节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财政补贴政策, 在动物养殖密集区或城市周边建立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场、点。大力实施官方兽医巡查制度, 加强对养殖场、交易市场、屠宰场等场所畜禽全程动态监管, 提高检疫监管水平。
(六) 血吸虫病农业综合治理工程。
依据国家和省血吸虫防治规划, 围绕家畜传染源控制, 组织实施好家畜血吸虫病查病灭病、鄱阳湖区耕牛逐步淘汰或规范饲养、调整养殖结构、实施水产养殖灭螺和农业生态环境改造等项目工程, 进一步提高鄱阳湖血吸虫病以机代牛的覆盖率, 加强农业血防机构队伍建设, 提高血吸虫病防治能力与水平。
(七) 突发疫情应急管理工程。
加强各级突发动物疫情应急指挥机构和队伍建设, 完善应急指挥仪器设施设备, 建立省、市、县三级应急指挥平台和网络。健全动物疫情应急物资储备制度, 储备应急处理工作所需的疫苗、消毒药品、器械等防疫物资, 配备应急交通通讯和疫情处置设施设备。完善突发动物疫情应急预案, 加强应急演练。
(八) 兽药质量安全工程。
加强兽药管理机构和队伍建设, 依法配备有关机构和人员;加强兽药执法机构建设, 建立健全省、市两级兽药监察网络;加强安全、高效、低残留兽药的研究推广, 特别是加强中兽药的研发力度;开展兽用生物制品质量监测和使用效果评价等, 加强兽用生物制品质量监管, 保证动物疫病防治需要, 保障动物及其产品质量安全。
(九) 动物疫病防治信息化工程。
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加强全省动物疫病防治信息化建设, 与国家相对应, 建立省、市、县三级信息服务平台和省级中心数据库、11个市级分中心数据库和100个县级数据采集终端, 提高疫情监测预警、疫情应急指挥管理、兽医公共卫生管理、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动物标识及动物产品可追溯、兽用生物制品监管以及执业兽医考试和兽医队伍管理等信息采集、传输、汇总、分析和评估能力。加强信息系统运行维护和安全管理。
(十) 动物疫病防治社会化服务工程。
充分调动各方力量, 构建动物疫病防治社会化服务体系。积极引导、鼓励和支持动物诊疗机构多元化发展, 不断完善动物诊疗机构管理模式, 开展动物诊疗机构标准化建设。加强动物养殖、运输等环节管理, 依法强化从业人员的动物防疫责任主体地位。建立健全地方兽医协会, 不断完善政府部门与养殖业者、行业协会合作机制。引导社会力量投入, 积极运用财政、金融、保险、税收等政策手段, 支持动物疫病防治社会化服务体系有效运行。加强兽医机构和兽医人员提供社会化服务的收费管理, 制定经营服务性收费标准。
七、保障措施
(一) 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做好规划的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要根据当地动物卫生状况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制定相应实施办法, 并将防治工作目标和任务层层分解, 签订目标管理责任状, 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要将动物疫病防治指标纳入政府考核评价指标体系, 分年度、分阶段开展实施效果评估。对在动物防疫工作、动物防疫科学研究中作出成绩和贡献的单位和个人, 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给予奖励。省政府将定期对各地工作情况进行检查、评估和通报, 并分别于规划实施中期和末期进行考核。各地也要做好相应的考核工作。
(二) 明确部门职责。
畜牧兽医主管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提出实施本规划所需的具体措施、经费计划、防疫物资供应计划和考核评估标准, 监督实施免疫接种、疫病监测、检疫检验, 指导隔离、封锁、扑杀、消毒、无害化处理等各项措施的实施。开展动物卫生监督检查, 打击各种违法行为。发展改革部门要根据本规划, 在充分整合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 加强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财政部门要根据本规划和相关规定加强财政投入和经费管理。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要加强入境动物及其产品的检疫。卫生部门要加强人畜共患病人间疫情防治工作, 及时通报疫情和防治工作进展。林业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做好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的监测工作。公安部门要加强疫区治安管理, 协助做好突发疫情应急处理、强制扑杀和疫区封锁工作。交通运输部门要优先安排紧急调用防疫物资的运输。工商、质监部门要加强市场、流通环节以及畜禽肉制品生产加工单位的监管。商务部门要加强屠宰行业管理, 会同有关部门支持冷鲜肉和屠宰冷藏加工企业技术改造, 推进建设冷鲜肉储存运输和销售环节的冷链设施。军队和武警部队要做好自用动物防疫工作, 同时加强军地之间协调配合与相互支持。
(三) 完善法规政策。
认真贯彻实施《动物防疫法》和《江西省动物防疫条例》, 落实相关配套法规与规章, 尤其是强化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活畜禽跨区域调运、动物流通检疫监管、强制隔离与扑杀等方面的规定。完善兽医管理的相关制度。认真落实和及时制定动物疫病控制、净化与消灭标准、相关技术规范及相应规章制度。进一步完善疫病处置扑杀补贴机制, 对在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扑灭过程中强制扑杀、销毁的动物产品和相关物品给予适当补贴。将重点动物疫病纳入畜牧业保险范围。
(四) 加大经费投入。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将动物疫病防治纳入本级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年度计划, 将动物疫病监测、预防、控制、扑灭、动物产品有毒有害物质残留检测管理等工作所需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 实行统一管理。加强经费使用管理, 保障公益性事业经费支出。对动物卫生监督和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实行全额预算管理, 保证其人员经费和日常运转费用。要结合本规划重点工程, 加强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 进一步健全完善动物疫病预防控制、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兽药质量监察和兽药残留监控、动物疫病防治技术支撑等基础设施, 提高动物疫病防治能力。
(五) 加强队伍建设。
根据省政府《关于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 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 健全机构、明确职能、理顺关系, 逐步建立起科学、统一、透明、高效的兽医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健全兽医行政管理、监督执法和技术支撑体系, 稳定和强化基层动物防疫体系, 切实加强机构队伍建设。明确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公益性质和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的执法机构性质。按国家要求, 结合省情, 进一步深化兽医管理体制改革, 推进以官方兽医和执业兽医为主体的新型兽医制度, 建立并实施有中国特色的兽医机构和兽医队伍评价机制, 建立健全我省官方兽医和执业兽医培训机制, 加强技术培训。
(六) 强化科技保障。
充分发挥各级兽医技术推广机构、企业和科研院校作用, 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 加强疫病防控关键技术联合攻关和合成,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抓好兽医综合配套技术、集成示范技术、快速检测等技术推广应用;加强疫病风险评估与控制研究, 创新动物疫病防控管理模式, 积极探索针对各类养殖场所的疫病综合控制措施。
(七) 加强联防联控。
按照有关防控要求, 加强农业、卫生、出入境检验检疫、林业、工商、商务等部门的沟通与协作, 既做到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又做到相互配合、密切协作, 协同做好动物疫病防控工作, 建立完善部门联防联控机制。
(八) 营造良好氛围。
中医院中长期规划 篇8
改革开放后,从沿海经济开放特区确定到东西部经济区划分,到省域经济宏观分工布局,我国以地市级为单元的区域经济发展迅猛,在国家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特别是2009年,国家陆续出台了12个区域振兴规划,加快区域经济发展与振兴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而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资源是经济发展的源动力,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人才,制定与实施区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也就成为促进与支撑区域经济发展工作的重中之重。鉴于此,本文从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角度,谈谈制定和实施区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需要关注的若干问题。
首先,应明确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与区域人才发展规划的关系,即区域人才发展规划应服从并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规划
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是指在特定的区域空间范围内,对未来经济建设的总体部署。它是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在地域空间上的落实和体现,是统筹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目标、主导产业结构配置、区域空间布局和调整等,是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中具有主导意义和关键性的中心内容。
一般而言,广义的人才发展规划,是指根据组织或区域的发展战略、目标及内外环境的变化,预测未来的组织或区域任务和环境对组织或区域的要求,为完成这些任务和满足这些要求而提供人才资源的过程。因此,区域人才发展规划,应该是从属于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专项子规划,是为区域经济长远发展战略服务的,它服从并服务于区域经济的长远发展,将人才发展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问题看待,实质上是从区域未来的发展目标出发,结合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地理背景,对区域人才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明确区域人才的层次、数量、结构及其与环境的关系,提出区域人才发展的战略思路、目标和任务等,并通过实施人才发展规划,使区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人才优势,从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服务发展是人才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与区域人才发展规划二者要高度协调,人才发展要紧扣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不能自说自话,尤其应避免出现“两张皮”的现象。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是前提条件和总体战略,区域人才发展规划必须围绕区域经济发展特别是产业布局、区域内局部产业发展重点等对人才的需求,在人才培养、引进、配置等方面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与此同时,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也要有自身特色,如需要考虑本区域人才总量、素质、结构、分布等现状,清楚了解本区域人才的优势与劣势,以做到扬长避短。
其次,应突出区域经济的特点,即区域人才发展规划要充分体现出区域特色
区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水平不但影响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与水平,而且还通过区域间的相互关联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可以说,区域经济是一种具有区域特色的国民经济,它既有一般综合性国民经济特性,又有区域特征。
各地区在自然、地理、资源、环境等方面,客观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别,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发展条件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尤其是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所遇到的矛盾和困难有着较大的差别,这就决定了区域经济规划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因此,各区域在制定区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时,一定要从本区域的区情特点出发,在充分研究区域内外自然、地理、历史、经济、社会、人才资源的关系的基础上,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进行全面的人才资源评价与区域竞争力分析,找出本区域的比较优势。在此基础上,依据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中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主导产业和产业结构,以及空间的重点布局等,确立本区域的人才发展规划,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持与智力保障,实现区域经济、社会、人口、环境和资源的持续、协调发展。
再次,应把握“中长期”的特点,即区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要做到立足当前、规划长远
一般来讲,就人才发展规划自身而言,其规划期短则三年,长则五年,有时可长达10年。2010年6月出台的《人才规划纲要》,是我国第一次以文本的形式,针对人才发展工作、面向2020年战略目标作出的完整而又系统的中长期规划。因此,各区域人才发展规划应在中央发布的《人才规划纲要》框架基础上,依据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总体要求,研究制定符合本区域的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各区域在制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时,应把握住“中长期”这一关键词,既要着眼于当前,也要谋划长远。特别是政府主导的区域人才发展规划应该是战略性、宏观性、导向性的人才发展规划,科学确定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人才发展的战略目标,既要有定性目标,也要有定量目标,定性目标应是战略性和导向性的,定量目标则应是在规划期内可以实现的。目标确定后,实现目标的手段成为规划实施的关键,而实施人才工程是做好人才发展规划工作的重要抓手,在制定与实施人才工程时,应在中央部署的《人才规划纲要》框架内,制定适合本区域发展需求的人才工程,不宜过多过滥而导致人才政策碎片化。
最后,应关注国内经济市场化与世界经济全球化背景,即区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要树立国际化和法治化意识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资本、物资、人力、信息等生产要素跨国界流动不断加速。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与逐步完善,人们的市场经济及其法治意识也在逐步增强。这对我国区域人才发展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一方面,在制定和实施区域人才发展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国内经济市场化与世界经济全球化这一大背景,树立人才竞争、人才流动、人才素质、人才构成国际化的战略理念。在21世纪的今天,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人才竞争愈演愈烈,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都制定了人力资源规划,大体可分为两种形式:一是由政府劳工部门制定的规划;二是作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一部分的人力资源规划。如美国劳工部的五年战略规划、加拿大人力资源部“2009-2010规划和优先事项”、日本新增长战略基本方案(2010-2020年)等。这些规划都是着眼于一定的国家或区域的,又都是置身于国际人力资源市场这样一个大的发展环境之中。因此,我国区域人才发展规划,也仍然需要置身于国际化的发展环境,在一个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甚至是国际人力资源市场中考虑人才问题,谋划区域人才发展工作。
另一方面,在制定和实施区域人才规划时,要有充分的法治意识和规则观念,即政府要依据法治的意识和市场的规则在区域内制定和实施人才发展规划,清楚地知道政府自身该干什么与不该干什么、该怎么干与不该怎么干。通常来说,区域人才发展规划的制定和实施一般都是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在规划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应牢牢把握规划制定的根本目的和出发点,明确地方政府的法定职能与既有定位。
总之,在制定和实施区域人才规划时,政府要针对区域发展的自身特点与内在需要,着眼国内经济市场化与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向,遵循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律,做到在区域人才发展工作中不缺位、不越位、不蛮干。
【中医院中长期规划】推荐阅读:
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中长期发展规划05-11
中医院创省中医名院建设规划10-06
中医康复科发展规划07-21
中医我的大学规划09-30
中医科人才培养规划10-25
中医学职业生涯规划书10-28
上高县中医院针灸理疗康复科十二五发展规划06-29
中医医院06-03
中医院实习体会10-23
中医院药品管理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