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途径论文(共12篇)
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途径论文 篇1
在当今工业高速发展的时代,需要大量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各个层次、各种类型的高技能人才,已经成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保证,也是进一步适应当今经济发展形式、促进学生就业的首选。为适应经济建设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应对当前工业化的调整和升级、学生就业难度加大的困境,技工学校必须进一步落实政府构建和谐社会战略,积极探索出一条办学道路,使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尽快适应科技生产的要求。那么,如何才能更好更快地培养大量高技能人才呢?笔者认为,应从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目标、措施和途径等方面探讨。
一、提高对高技能人才重要性的认识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企业调整升级步伐加快,对技能人才需求量增加,而目前我国技能人才短缺,特别是高技能人才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高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我国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其中指出:职业技术教育应主动为经济建设服务,主动适应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对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作为技工教育工作者,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对高技能人才的认识。
1. 高新产业的兴起和发展,需要高技能人才。
高新产业不再是劳动密集型生产,它需要高科技人才组织开发、生产,更需要掌握新科技的工程技术人员和掌握新工艺、高技能的高级技能型人才。目前,国内各省市的高新工业园区的建立,新科技生产工艺的大量引进,高科技产品的开发生产,都迫切需要智能型高技能人才,需求量也越来越大。
2. 企业优化升级需要高技能人才。
我国经过改革开放,企业的规模高速发展,很多企业已优化升级实现了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变,企业需要大量高技能人才。作为促进经济发展为目标的技工教育,也应该面向市场适应潮流,为企业对人才需求服务,为国家的经济建设服务。
3. 技工教育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培养高技能人才。
随着市场经济的转轨,我国越来越重视职业技术教育。但是,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很多企业经济下滑,用工紧缩,导致技工学校的学生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会出现就业难的问题,从而将间接导致招生困难。走出困境的唯一出路就是不断改革技工教育,走高技能办学、出高技能人才之路,提高自身竞争力。这样技工教育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
二、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目标与内容
高技能人才教育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要包含高技能,要有超前和创新;二是教师要拥有高技能,这是对教师队伍的要求;三是学生要掌握高技能,这是对教育对象培养目标的要求。为了更好地把握高技能人才教育的培养目标,就必须了解和分析高技能人才所具备的“高技能”的具体表现。第一,高技能人才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这是高技能人才诸能力中最本质的能力,也是最基本的特征。第二,高技能人才既能动手又能动脑,即应该成为“手脑并用”的知识技能型人才或技术技能型人才,这是知识经济社会高技能人才的时代特征,也是高技能人才与其他技能人才的区别所在。第三,高技能人才有比较高的立足点,这个立足点建立在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崭新平台上,并与国际人才平台相接轨。高技能人才有较强的现场适应能力,“一专多能”,在培养规格上体现复合性。第四,高技能人才有很高的职业素质和爱岗敬业精神。
三、校企联合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有效措施和途径
校企合作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发展方向,同时也是促进学校和企业共同发展的有效途径。因此,在发展思路上,学校始终着力于寻求突破过去的办学体制;在办学方式上,牢固树立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社会为宗旨的办学指导思想。目前,我国技工学校由于“双师型”教师偏少,课程体系存在缺陷,实验实习设备不足和性能落后等原因,造成了技能人才培养的数量不足或质量偏低,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学校必须转变办学观念,突破传统单一办学模式,面向社会,实施一校多企共同发展战略。通过与企业联合组建高技能人才培养咨询委员会,形成紧密配合的工作机制。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培养目标和教育培训计划,分阶段、按步骤逐步实现专业设置与用工企业需求零距离对接。学校在使用教材的同时,应更多地将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和新材料等内容补充到教学实践中,使理论与实践真正统一。提高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以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总之,校企合作是实施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技工教育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谁能攀上校企合作的制高点,谁就可以把握住市场的主动,在竞争中处于上风。因此,只有校企合作,才能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保证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产生规模效应,最终实现学校与企业共同发展。
四、高技能的一体化教师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保障
“科教兴国”已成为国人的共识。国力的强大要靠人才,人才的培养要靠教育,教育的质量要靠教师。在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诸因素中,教师的素质成为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同样,在技工教育领域,要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级专门人才,关键在于具备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技工学校的教师专业化建设为其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保证。高技能教育与普通学校相比,它的实践性、操作性更强,这就对技工学校教师专业化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技工学校大部分理论教师虽有较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知识,有较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但操作技能一般,而大部分实习指导教师虽有扎实的操作技术、丰富的实践经验,但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因此,要想培养出高技能人才必须加强高技能一体化教师队伍的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在不影响正常教学工作的情况下,将教师输送到高等院校进修,对任职教师要进行系统培训,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教师到企业车间进行专业实习和培训,使任职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操作技能得到大的提高。总之,作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拓展教学思路、探索教学方法,才能有效地提高技能教学水平,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合格人才。
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途径论文 篇2
----王治纲
在一般性的人力资源结构中通常可以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是决策管理层,包括工程师、企业家和科学家;下层是操作执行层,主要是普通工人。随着现代化生产中科技含量的提高,逐步产生了掌握高超生产技能且能综合处理程序化之外事件能力的中间层,即高技能人才。
高技能人才和工程师的主要区别是,工程师是产品、生产过程或工程系统的开发者或设计者,他们通常使用基本理论来解决工程技术中存在的问题。而高技能人才则是工程实践者、工艺创造者,他们把生产决策从组织和技术上落实到操作层面中,并要改进生产设备、生产过程、加工方法。高技能人才与普通工人相比,除了有更丰富的生产操作经验外,还需掌握关键技术,能独立解决高难度的技术或工艺问题,能够组织开展技术革新活动,并对普通工人进行培训。
因此所谓的高技能人才,是指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掌握了现代设备,在生产过程和服务领域中能完成普通技能人才难以掌握的高难或关键动作,并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是在生产、运输和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熟练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具备精湛操作技能,并在工作实践中能够解决关键技术和工艺的操作性难题的人员。他们是
各行各业产业大军的优秀代表,是技术工人队伍的核心骨干,在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高技能人才是技能人才中的最高层次,是技能人才中的核心群体,主要指生产领域的高级技师、技师以及服务领域具有相应职级的人员。高技能人才的素质与特征是: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是既能动手又能动脑,即为“手脑并用”的知识技能型人才或技术技能型人才;有比较高的建立在新型高等教育层面和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崭新平台上的立足点;有较强的现场适应能力,“一专多能”,体现出技能的复合性;有很高的职业素质和敬业精神,具备安于一线工作的意识和素质。
通过对高技能人才的定位分析可以看出高技能人才的特点是紧贴生产一线,只有在生产实践中才能充分发挥其特点,因此高技能人才的应用与成长也应该围绕生产实践进行。一个高技能的人才可能不是科学家、发明家,但却必须具有创新思维,善于提出改进工作方式方法的创新思维,要立足现实但又不拘泥成见,既尊重客观事实但又不自缚手脚;只有结合工作实际开动脑筋,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才能实现新的突破。
企业在不断推进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同时应积极为高技能人才应用与成长搭建平台,通过建立相关工种的专业委员会,让更多的高技能人才通过一个开放的平台参与一些新项目的研发、技术革新和改造、疑难技术课题和技术攻关等,让其学有所用,学以致用,推动他们向知识性、研究型、创新型转变。在油田内部应积极发挥油田技师
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探析 篇3
人山人海的人才市场,此起彼伏的招聘会,狼藉满地的求职信,乘兴而来败兴而归的求职者,新一届大学生毕业,大学又涌就业潮。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学生面临更为严峻的求职竞争。显然,在就业市场上具有工作经验不需要企业培训即可适应岗位角色要求的应用型人才更容易受到企业的青睐,而缺乏工作经验是大学生求职的“软肋”。
国际上对拥有较高技能、面向应用的人才培养是通过高等职业教育实现的,而我国的高职教育兴起时间并不长。
一、国外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举要
德国的“双元制”模式。德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以“双元制”闻名于世。“双元制”的含意是指学生既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方面的培训,又在学校里接受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教育,其中一元是职业学校,另一元是培训企业,企业和学校两个学习地点,同时又是两个培养单位,企业的职业培训由政府主管。这种培养方式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企业实训是主体,占学生学习总学时的2/3,学校教育服务企业实训。学校的教师由专职教师和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共同组成。来自企业的教师能把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及技术改进等方面的最新情况及时地传递给学生,真正体现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学以致用;学校的专职教师要求至少5年在企业工作的经历,而且每隔一段时间每位教师还要到企业,了解、研究企业,以熟悉掌握企业最新发展动态。
由于这种培养模式十分强调职业性,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强化岗位针对性和实践性,毕业生不仅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很强,并熟悉企业生产管理,一上岗就能适应并胜任企业岗位的工作,因此学生就业率很高。如德国的职业学院,毕业生就业率达90%以上。
美国“合作教育”模式。这种培养方式以学校一方为主,学校根据所设专业的需要与有关企业、服务部门等校外机构取得联系,双方签订合作合同,企业一方提供劳动岗位、一定的劳动报酬,派管理人员协助学校教师确定学生应掌握的技能,一起评定学生成绩、劳动态度和质量等。这种培养模式简称为CBE(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模式,即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学校课程设计从职业岗位的需要出发,通过对专业深入的调查研究,将专业所要求的操作技能、技术理论知识、操作顺序、工作态度等内容一一开列出来,编成任务目录,通过对职业的分析确定岗位所需的综合能力和专项能力。根据能力分析的结果将相同、相近的各项能力进行总结、归纳,构成教学模块。这种培养模式强调以岗位所需职业能力为核心,对于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十分有效的。在师资方面,美国的职业学校同样分为专职、兼职两种。专职教师要求有博士、硕士学位,从事理论方面教学,聘任程序与大学相同;兼职教师多为专门人才,工作经验丰富,主要教授应用性课程,如企业家主教管理,律师教法律,会计师教财会,技师教维修,软件人员教程序设计等。学校依靠兼职教师获取大量社会人才需求信息,保证学生所学即将来所需。
英国“工读交替制”模式。为了使学生一毕业就能适应自己的工作岗位,英国职业教育实行工读交替的“三明治”教学方式:学生用一段时间学习理论知识,一段时间到工厂企业参加生产劳动,以验证理论,接着再学习一段理论,又到实践中去,如此交替进行,直到掌握所学专业知识,并注重把职业知识纳入学校课程,开设专门的“工作经验课程”。为了促使企业参与教育,政府成立培训与企业协会,并通过立法赋予企业培训青年的重任。英国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即根据社会上工业、商业、服务业的实际需要设置专业。设置哪些专业和开设哪些课程,事先多次调查,反复征询有关企事业单位的意见,有的专业每年招生,有的专业隔年招生,如发现劳动市场某专业技术人员过剩即停止招生,保证学生毕业后能马上就业,服务本地区工、农、商等行业需求。
澳大利亚“行业主导型”模式。行业在澳大利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澳大利亚国家培训署中大部分成员来自于支柱行业,联邦的行业培训顾问委员会也是由各行各业人员组成,对职业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发挥主导作用,参与办学的全过程。澳大利亚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在职业能力分析基础上,由企业或行业专家组成的国家职业资格委员会制定相应职业资格的权威性国家能力标准,学校按照此标准设计课程,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其特点是专业教学与职业资格紧密联系,学生毕业后,可直接就业,无须再经过岗前职业资格培训。这种培养模式增进了公众与各行业对国家证书整体上的认可和信心,受到政府和企业青睐。
二、发达国家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特征
重视与企业合作办学。从国外的高技能应用人才培养模式来看,各个发达国家都有与自己国情相适应的办学模式,但最终还是落实在“合作教育”上,重视与企业的合作。通过与企业的合作,使人才的培养跟上时代步伐、符合劳动市场的需求。像澳大利亚企业甚至全程参与办学过程,学校管理、专业设置、师资培养、教学计划、课程改革、教学条件建设等,企业或行业都发挥着主导作用。
课程设计以就业为导向。专业与课程设置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培养学生就业竞争力为核心,重视知识的应用。注重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内容的结合,从职业岗位的能力需求出发,适应社会技术进步和劳动力市场的变化,融学术和职业内容为一体。
国家制度和政府政策的支持。发达国家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表明,国家制度和政府政策的支持在促进企业参与方面是不可少的,如英国就通过立法促使企业参与教育。政府所采取的优惠政策也能促进企业界积极支持和参与合作教育,如德国规定企业接受学生实习,可减免部分税收;澳大利亚规定企业必须拿出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用于培训学生等等。
三、借鉴国外经验,探索我国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之路
完善政策法规,加强校企合作,强化政府支持力度。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可以实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的“零对接”,企业可为人才培养工作提供技能训练场地、实训场景、教育资源、部分师资等保证,因此校企合作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而在我国存在企业与学校合作积极性不高的现状,很多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仅停留在形式上或初级阶段。一些院校仅成立了专业顾问委员会,聘请了企业界人士参加,一年仅开一次会;也有一些院校虽然与企业签订了一批实训基地的协议,但学生并没有或只有少数进入这些基地实训。校企合作几乎是学校一厢情愿的事情,大多数企业对此并未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就业市场不规范,人才高消费,人才需求现状显示出供大于求的现象,企业很容易得到廉价的劳动力,认为没有必要与学校合作,甚至认为为学生提供实训基地,得不到真正的实惠,反而是企业的累赘。针对这种情况,政府可进一步完善政策法规,将对校企合作的倡导和支持落实到具体的法规和措施上。例如对于积极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给予一定比例的减免税额;或者由政府出面建立一个中介机构,成为连接学校与企业的桥梁,负责校企合作的具体事宜;或者规定企业接纳实习生,实习期间由学校给予学生一定的生活补贴,企业无需支付任何报酬,免费使用具有一定知识和技能的实习生。这样的合作,学校可以达成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企业一方不仅可以获得免费劳动力,还可以优先挑选优秀毕业生做自己的员工,同时学校的教师还可以为企业解决一些技术难题,实现学校、企业的“双赢”。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了培养出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教师应该既是“讲师”也是“工程师”,既能从事理论教学也能从事实践教学,这是国外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的显著特征。而我国很多高等职业院校教师虽然具备很高的“文凭”,但缺乏实际岗位工作经验,这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不相符合。应用型教育教师素质要求与传统高等教育研究型大学教师素质相比,具有自身特点。在知识结构上,不但有精湛的学科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有较高的实践教学知识和综合性知识;在能力结构上,要求教师队伍在具备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对“一线”的工作程序有相当的了解,将教学过程与“一线”的职业要求紧密结合。为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职业院校要引进具有“一线”工作背景的技术专家,从校外企、事业单位聘请部分技术人员或专家作为相关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师,缓解校内教师生产、服务一线经验不足的矛盾;同时积极为理论教学教师提供校外职业培训、企业挂职锻炼机会,使其熟悉专业岗位群的技能要求。
突出应用的课程模式。应用型的教育是一种以专业和行业为导向的教育类型,不再以学科发展为主要依托,教学内容与行业企业岗位要求零距离接轨,使受教育者毕业后不再经行业企业的岗前培训,就能立即上手并胜任行业企业相应的管理岗位或技术岗位的工作。这要求课程设置要直接与就业目标挂钩,瞄准某种职业并落实到具体岗位,就业方向在课程方案中要清晰体现,根据职业需要的知识、能力、态度来设置课程,合理安排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重,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模式。
总之,高等职业教育积极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将使学生在就业市场上更具有竞争力。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评估、管理制度等方面,国内高职院校仍然需要不断探索,在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形成有自己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途径论文 篇4
一充分认识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性
高技能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各行各业从业人员的优秀代表。高技能人才的培训和培养是国家推进人才强国、人才强企的重要方针, 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任务。
现阶段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 高技能人才培养能力与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突出, 高技能人才总量短缺, 结构不合理, 领军人才匮乏; (2) 高技能人才培养投入总体不足, 培养培训机构能力建设滞后, 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 (3) 对高技能人才的认识仍有偏差, 重学历文凭、轻职业技能的观念还未根本上得到扭转, 企业职工和青年学生学习技能的积极性不高, 高技能人才仍然面临发展渠道窄、待遇偏低等问题, 人才成长发展的社会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人们不把技术工人看作人才, 更没有高技能人才这个概念, 往往只把有学历、有职称的人看作人才。一些单位在用人政策上, 把文凭、学历作为确定员工待遇的标准, 严重地影响了高技能人才发挥技能的积极性。近几年,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人们越来越紧迫地感到了高技能人才在企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 高技能工人也是企业不可缺少的人才, 从而打破了以往传统的人才观, 认识到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技工院校的培养目标是为用人单位培养输送具有较高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在新的历史时期, 国家对高技能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对职业教育也提供了更广、更深的发展空间, 同时也加大了对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政策扶持, 给技工院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二配合岗位需要, 科学设置课程
技工院校的办学方向要坚持需求导向的原则, 紧密地结合企业岗位需要和市场需求、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 按照企业生产规律, 动态地设置、调整、开发课程。
近几年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和新技术、新工艺的不断应用, 企业需要大批技能人才, 尤其是高技能人才。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过程中, 要推进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岗位要求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 形成校企业利益共同体, 推动技工院校提升办学质量, 实现校企合作的可持续发展。徐州技师学院在高技能人才培训课程设置上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1. 致力于课程改革, 构建“宽基础、活模块、人为本”的课程体系
根据职业岗位要求, 以技术应用为核心, 在通识教育课程、职业技术基础课程、专业技术课程、职业能力和创业教育课程等主模块基础上形成了可以灵活编排的课程结构模块。在课程体系建设上, 学院按照高技能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要求, 实行模块化安排, 体系分“公共平台、专业技术、企业岗位”三大模块设置, 体现了时代性、先进性、科学性。
2. 课程设计科学、合理, 不因循守旧, 死板教条
目前, 技工院校的课程普遍存在着教学内容滞后的问题, 没有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及时修订, 教材内容陈旧, 不能体现新技术、新工艺, 而且实践性教材不足。一定要结合企业岗位需要, 对现有的课程设置与授课内容进行及时调整, 对原有的教学计划和大纲进行修订, 突出重点, 以能用、会用、实用为目标, 以企业的需求为导向, 充分体现职业能力本位, 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重新组合教学内容。
3. 整合现行教材, 适度开发校本教材
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教材十分重要, 既不能采用中技教材, 又不能照搬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同类专业的教材, 而应按企业的生产实际要求进行, 这是技工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最基本的特色与要求。为适应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形势要求, 学院打破了常规的教材体系, 组织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对部分旧教材进行删难、删繁的整合, 突出实用、够用原则, 适当开发一些新工艺、新成果、新技能为主要内容的校本教材, 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建立一支高学历、高技能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关键。高技能人才培养对师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方面要求教师既能够承担专业理论课教学, 又能够从事专业技能教学, 成为“一体化”教师;另一方面, 要求教师既要具备职业教育教学能力, 又要熟悉企业、熟悉企业技术及生产工艺流程。因此技工院校要加大对“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力度, 有计划、有选择地帮助现有教师通过进修学习、现场实践、课题调研等方式拓宽知识而, 提高技能水平, 尽快补充教师的专业弱项和技能缺项。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校内教师到对口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和兼职, 学习和掌握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中的先进知识和技术, 更新其现有的知识体系, 提高自身的实践技能, 从而为学员传递有效的知识和技术。
高技能人才的结养, 要求教师只有“一体化”和“双师型”素质, 所以必须突破传统教师队伍编制制度的制约, 这样使教师不但在技能学习上更加贴近生产实际, 学习企业先进的管理经验和锻炼协调能力, 还可以了解毕业学生的适应性和企业对学生的新要求。
徐州技师学院在师资队伍建设上采取的措施: (1) 健全师资培训制度多种途径开展师资培训, 选派优秀教师参加技工院校师资高级培训班;依托全国技工院校一体化师资培训基地和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教学资源网, 开展“一体化”师资轮训。 (2) 校企联合, 资源共享, 共同打造师资队伍, 创建一支本校教师与企业相关技术工艺专家及生产一线高技能人才组成的、专兼职相结合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 让学校的教师“走出去”, 把企业的高技能人才“请进来”。
四校企合作共同培养高技能人才
校企结合培养高技能人才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 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过程, 是促进学校与企业共同发展的有效措施, 它实现了学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课程内容与行业标准、教学要求与岗位能力相结合, 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 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 采用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 来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模式, 实现了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的无缝对接。
近年来, 面对国家经济发展对技能人才培养的需求, 徐州技师学院在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我院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企业实践基地, 与徐州供电公司、徐州罗特艾德有限公司、徐工集团、徐州协鑫硅材料有限公司、徐州美驰车桥有限公司等十几家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协议, 学生在校内完成基础理论和本专业基础技能学习后, 到企业顶岗实习, 工学结合, 与企业的生产实际联系更加紧密, 既结合岗位要求提高了专业技能水平又提升了综合素质, 取得了良好的办学效果。
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是职业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充分认识和发挥职业教育在未来人才架构乃至经济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及作用, 依托校企合作, 更好更快更多地培养高技能人才, 是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兴国战略目标实施的有力保障。
总之, 企业的需求是学校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依据。校企合作是学校获取新发展和参与社会竞争的必然选择, 是技工院校生机与活力的根源所在, 是技工院校从单纯的学校教育向校企结合教育的一个重要转变。校企合作源于实践, 只有校企合作才能走上技工院校与企业共赢的发展道路, 只有坚持走校企合作的道路, 才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确保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质量。
摘要:技工院校应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和企业需要, 通过校企合作, 采取有效途径, 进一步提高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用性。要充分认识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性, 配合岗位需要, 科学设置课程,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深入开展校企合作, 资源共享, 共同培养高技能人才。
关键词:技工院校,校企合作,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汤习成.技工院校开展社会化技能培训的探索及思考[J].职业时空, 2010 (12)
高技能临床医学人才的培养 篇5
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呈现出纵向分化、横向联系的发展趋势,教育改革的浪潮向临床医学人才的高分低能提出了质疑,对医学人才的临床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方面,医学科学的发展,使人们对于疾病的认识越来越依赖于医学基础理论的支持;另一方面,疾病的诊断、治疗、康复,越来越与临床综合技能息息相关,这种趋势要求当今的医学生必须获得适应现代社会及科技发展的临床综合技能。
因此,临床医生的培养既要重视基础理论,更要注重临床综合技能。
如何创新教育模式,把临床技能培养引向深入,是当前高等医学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医学生临床技能培养的必要性
临床技能是临床医师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临床医师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对疾病错综复杂的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分析、逻辑推理、鉴别诊断及临床实施诊疗操作,从而找出主要矛盾并合理加以解决的能力,是临床医师最重要的基本功,是鉴别一个医师水平高低的关键。
传统的医学一生物模式注重传授现成知识,轻视能力培养,医学生步入临床后,临床思维能力弱,对于复杂病例束手无策,只能借助各种辅助手段作出诊断。
传统高等医学教育的.缺陷是培养模式单一,忽视临床技能的培养,限制了学生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和创造性的发挥,这是造成医学生整体素质失衡的主要原因。
因此,从二十一世纪发展趋势来看,培养医学生既有牢固的医学基础理论、精湛的诊疗技术,又具有较高临床技能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势在必行。
2 医学生临床技能培养的目标及内涵
医学临床技能的培养必须体现在临床工作对疾病的分析诊断和治疗的水平,以及为患者营造宽松的思想及心理环境,处理好医患关系、治病救人的能力。
临床技能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①收集资料、书写病历及对患者进行全面体检的能力。
②对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
⑧制定治疗措施并组织实施的能力。
④实施诊疗操作的能力。
⑤处理好医患关系、沟通情感及为患者创造心理、生理治疗环境的能力,并具有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以及忠于医学事业和爱护患者的品格。
医学的历史发展告诉我们,对疾病的诊疗技术是不断发展、变化、更新的,而医学作为一种人道主义却是永恒的。
因此,临床医学的实践者――医师,就必须要把人道主义作为第一性,这也是医学的伦理性,是医学人文性的显著标志,也是医师临床技能的重要内容,也应当成为医学临床技能培养的目标内涵。
高等医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应用型医学人才,因此,临床技能的培养,应以实现全民健康为宗旨,以防治疾病、延长生命、提高生命质量、减少死亡、增进人类身心健康为目标。
3 实施医学生临床技能培养的条件
在我国诸多高等医学院校都在强化训练学生的诊疗操作技术、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各种诊疗仪器的使用方法,强调各种数据的临床价值,轻视理学诊断及非理化因素,因此,学生缺乏临床思维训练,不动脑筋,提不出问题,更不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所设置的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实际上只是一种临床操作训练机器,难以承担临床思维及技能的培训,因此,要建立服务于临床技能培训的一整套运行机制,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思想,以促进教育机制的彻底更新。
提高医学生临床技能,有必要从医学教育的各个环节入手。
3.1 实施临床技能培训,核心是改革课程和教材,加强和完善教学管理
课程和教材的改革,要按照针对性、适用性、可接受性的原则,从有利于学生发现、搜集、利用医患和谐及知识信息的能力入手,以提高学生的综合临床能力为核心,着眼于高技能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需要,注重教材内容的基础性;体系结构的合理性;知识范围的实践性;实践技能的理论性,以满足学生身心发展和社会挑选的需要。
3.2改革课堂教学与更新教学方式
教学过程是一种发现、发展和信息加工处理的过程,教学方法与形式是为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服务的,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医学教育要保证教学的完整性和连贯性,应采用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基础与临床结合、理论授课与实践训练相结合的教学形式,树立立体化教学观念,改变呆板、手段单一的状况,采用模拟技术和虚拟技术进行见习、训练与考试,在教学中交互灵活运用,提高学生的感性认知,以启发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接受知识信息中的个性化活动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3.3建立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实验室
医学事业具有的复杂性和生命科学的严肃性,使得临床实践技能在医学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
建立一流的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实验室,为医学生提供临床技能训练的场所,是改善医学实践教学条件的有效途径。
近年来,我国颁布了一系列医药卫生方面的法规,如《执业医师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相继出台,患者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加强,不少患者不配合临床教学,使得临床实践教学步入困境。
技能培训中心的建立弥补了医学生临床技能操作机会少的不足,中心设立的标准诊断室、标准病房或重症急救室、产房、手术室以及多功能临床技能培训室、计算机模拟培训室等,为医学生创造一个逼真的临床环境,使医学生进行规范的技能操作和临床思维的能力得以不断的提高。
4 建立一整套对临床技能考核的评价体系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临床技能在医学知识中所占的分量很重,以往“高分低能”现象的普遍存在,正是考试方法本身弊端的暴露。
传统考试的弊端主要表现是:①忽视技能考核,特别是毕业技能考核。
②方法单一,评估能力及范围局限。
③缺乏规范、统一的技能考核标准,不能保证有效衡量学生的临床能力。
由于传统考试至今仍沿用,致使它产生的弊端仍然存在,也说明临床技能考核还有待规范、统一、加强和更新。
技能考核的目的是加强培养应用型人才,提高医学生的基本素质。
对考试进行改革,要在内容、方法上保证能全面客观地反映出学生知识、技能的水平和状态,并能引导教和学两方面的协调发展。
技能考核是检验临床医学教育实效和培养实用性人才的最佳方法。
应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临床技能考核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要符合技能培养目标的要求,要围绕学生的理论基础牢、知识结构宽、实践能力强、处理问题准、爱患者如爱己等方面进行考试设计。
浅谈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篇6
关键词:高技能人才;培养;科学;有效
近年来,社会对高级技能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高级技能人才已经成为我国人才队伍中的主要组成部分。我国的各大高职院校在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上也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步做出教育改革调整,以培养高级技能人才为己任。我校正是响应这一号召,积极推行教育革新,努力培养出更多的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于第一线的全面发展型高技能人才。
一、提高师资水平,建设实验培训基地
教师是教育环节中最为关键的主导因素,一所学校的教育教学想要传承下去,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模式的改革都需要老师从中协调。教师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校高级技能人才培养程度的好坏。所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势在必行。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普通教育是以学习课本知识为
主,升学为主要目标的教育,而职业教育则是以教授学生学习职业技能技术,以后就业工作为主要目的的教育。职业教育的这些特殊性就要求职教的老师要有过硬的职业技能技术和扎实的实际理论基础。对现有教师,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培养,定期进行师资培训和能力考核。
二、推动教学改革,加强校企合作
在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上,必须深化学校教育改革,建
立以职业技能为中心的教学体系。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上要做出有针对性的调整制度,实现所学专业与岗位要求的无缝对接。密切注意合作企业在技术要求上的调整与变动,清楚哪些技术人才是企业现在所急需的,以此来有针对性地配以学生,使学生在学校所学到的东西能够在以后的就业发展中增强职业的竞争力,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
三、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努力培养高技能人才
教师要明确知道专业技能对学生的培养目的,清楚专业理论对于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白扎实的理论基础对于技能学习的重要性。教师要根据所教授的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前的备课任务,对于重点知识环节要进行反复强调,对于不同学科上的内容要有讲解上的侧重点,掌握好实际操作培训和职业技能培养,如,对于建筑专业的就要侧重让学生去进行实地考察与测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四、倡导“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教育模式
多组织职业技术交流比赛,如,交流技能大赛、创新大赛、信息化教学大赛等,用比赛的方式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全方位人
才,更好地总结我校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积累的经验,提高广大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科研素养。学生在比赛中充分展示自己的实力,开阔自己的视野,与其他的选手进行技术交流,使自己的能力得到历练,对自己以后的工作学习都是一份很好的锻炼机会。通过职业技能比赛,学校学风上得到进一步提高,激发了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职业技术水平,这些都是学生在以后就业工作中很宝贵的一笔实力财富。
五、树立高技能人才典型,创新学校管理
创新改革学校的教学管理体系。职业教学中管理教学模式采用理论实践课加文化课的教学模式,在学校的不断壮大和教学分类上增多,这种老式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一体化模块式教学的理念要求,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体系。对我校的所有课程实行全方位的教学模式改革,要从原有的纯理论教学转变为实践与理论相搭配,多采用案例分析教学,规划方案教学等较为新颖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动手实践能力。这样有利于学校一体化教学,有利于学生以后的发展,有利于学校对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社会上对于高级技能人才的评定是指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能够掌握现代的科学技术并能熟练操作现代科技设备,具有高素质的,全方位技术型人才。通过对高级技能人才的培养,深化教企制度改革,壮大师资队伍,使职业教育标准与企业岗位需求形成零对接。
参考文献:
[1]郑金洲.学校教育研究方法.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2]王鐵军,汪政.超越与创新:学校教育现代化的理念与动作.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建设部职业院校建设行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文件汇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4]李金初.一个校长的教育创新思考:北京十一学校改革发展20年:1987-2007.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途径论文 篇7
企业人才队伍建设提倡什么、赞成什么是落实科学的人才观的根本保证。通过充分运用高技能人才具有代表性的自身格言, 并转化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核心理念, 推动形成打造企业一流技能人才队伍合力。
抓品牌, 增强吸引力。采油厂重视发挥“中国高技能人才楷模——代旭升”这一品牌的示范作用和品牌效应, 让职工了解代旭升从学徒工到胜利油田首席技能大师的成长历程, 解读各项专利研发的艰辛之路, 分享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的喜悦, 使职工从中看到自身的价值与希望, 激发职工向代旭升学习, 并引导基层职工加入代旭升工作研究室。同时, 在职工攻关过程中遇到难题, 代旭升和坚持现场面对面指导, 手把手传授技巧和心得, 工作室亲和力不断增强。代旭升还利用胜利油田技能大师网, 实施网上助学助教。对遇到一些时间紧、比较棘手的技术难题, 成员可直接通过网络请教, 提升了问题解决效率, 代旭升品牌魅力不断彰显。
抓特色, 增强辐射力。有特色、有亮点是衡量工作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尺。采油厂发挥代旭升典型示范效应, 引导基层树立“领先一步就是特色, 精细一层就是特色, 完善一项就是特色”的特色培训理念, 丰富特色内涵, 优化特色载体, 实现了基层培训工作的立体推进、特色发展。
抓导向, 增强牵引力。采油厂始终把发挥代旭升的导向作用作为推动工作上水平, 作为激励技能人才成长的重要途径, 结合对代旭升精神的解读, 强化“业绩与能力并重”理念导向, 建立业绩和能力导向目标, 并把技能人才的工资福利待遇与其技能水平相联系, 向技能人才倾斜, 向业绩突出者倾斜, 激励技能人才成长成才。
二、以带徒为引领, 着力提升全员学习力
“传帮带”是石油工人的“传家宝”。随着形势的发展, 围绕绝活、绝招的不失传, 技能素养的大传承, 采油厂不断赋予“传帮带”新的形式、新的内容, 广泛开展导师带徒、师徒结对、大师走基层等活动, 提升全员学习力, 技能人才硬实力不断增强。
活动驱动, 加快技能人才培养。以代旭升和工人技术创新协会为依托, 采油厂广泛开展名师带高徒活动, 加快培养技能人才。近年来, 仅油田首席技能大师代旭升所带的91名徒弟中, 有6人在全国技能竞赛中获奖, 33人晋升为高级技师, 48人晋升为技师, 20人获得油田以上技术能手称号, 成了油田各个行业的技术骨干。
平台推动, 增强团队竞争力。采油厂以代旭升创新工作研究室为平台, 积极做好技术帮带和导师带徒。在利用技术培训室实施集中培训的基础上, 不断创新培训方式方法。根据组织、岗位和个人需求, “量身定制”不同内容、方式、途径的培训方式, 让每名职工对口选定技术导师, 制定特色培训方案, 激发职工学技术、练本领。代旭升工作研究室成立7年多来, 已创造出400多项革新成果, 年创经济效益五千多万元。
载体带动, 拓宽人才储备通道。储备人才是打造一流技能人才队伍的基础。采油厂把新员工队伍作为加强技能人才储备库建设的重要力量, 在代旭升的提议和带动下, 创新实施“实、细、严、活”四字培训法, 新员工素质不断提升。“实”, 培训内容设置与现场施工紧密结合, 增强培训实效性;“细”, 细化技能培训的内容和标准。“严”, 实施“导师带徒项目”升级管理, 从严考核新员工的技能培训。“活”, 培训除现场实践、课堂面授之外, 还辅之以网上学习、团队拓展训练等方式, 最大限度放大培训效应, 新员工素质不断提升。
三、以创新为引领, 着力提升全员创造力
创新是推动民族进步、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 是企业基业长青的根本。敢为人先、勇于创新是代旭升的特质。
注重交流共享, 营造创新氛围。围绕增强相互沟通、互动交流的有效性, 采油厂在优化内部交流的同时, 采取“请进来, 走出去”方式, 拓宽了职工的知识面, 实现了技术共享、知识共享与资源共享。还定期或不定期组织会员外出参观, 学习先进经验, 拓宽创新思路, 使职工学到了更多的新技能、新思维。采油厂还开展“百名技师岗位行”活动, 作为交流共享的载体, 充分发挥成员中64名高级技师, 249名技师组成的“技师军团”的骨干作用, 组织他们带着问题进班组、到岗位, 在切磋技艺、交流心得中帮助破解制约管理的技术瓶颈, 并向岗位职工传授一招绝活, 影响带动了职工参与创新的意识。
注重激励评价, 增强创新激情。有效的激励引导, 是增强创新激情的重要途径。着眼于增强一线职工参与发明创造的积极性, 采油厂完善学习创新考核激励评价机制, 构建形成了目标决策、责任考核、分工明确的激励评价体系, 使学习与创新有目标、有记录、有评价, 确保创新活动开展的顺利进行。在对一线职工的考核中, 突出创新能力的评价权重, 激励岗位创新, 凡是实用、有特色、经济效益明显给予加分;能够较好解决生产难题, 创出先进的操作方法给予加分;创造性开展工作且成效明显的也给予加分。通过突出创新能力的评价权重, 让一线职工清楚, 有创新才有机会, 有作为才有地位。
注重成果转化, 实现创新增效。实现成果转化是创新成果与石油生产紧密结合的重要环节。成果只有应用于石油生产, 才能更好地体现价值。采油厂以代旭升创新工作研究室为重点, 强化组织领导, 加强机制建设, 推进多元化、多层次的成果转化平台建设, 不断实现了创新成果的成功转化。去年以来, 采油厂有60余项技术成果、100多项技术改进成功实现转化, 获东辛采油厂及以上奖励40多项, 创经济效益1000余万元, 为推动企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摘要:文章结合单位在高技能人才开发中的工作实践, 对如何发挥企业高技能人才的引领作用做出深入浅出的分析探讨。提出通过发挥高技能人才的理念引领作用、带徒引领作用、创新引领作用, 打造一支技艺精湛争一流、勇于创新站排头的技能人才队伍, 不断推进人才强企战略, 为企业实现科学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
关键词:人才,高技能人才,引领作用,全员,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途径论文 篇8
1.“类”的划分。
同种职业不同岗位的高技能人才其技能结构与知识结构是不尽相同的。在构建模具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初期, 通过对小型、中型、大型, 私企、国企、合资、独资各类模具企业的调研, 发现在97.5%的模具行业企业内部, 模具整个研发、生产过程是由多工种的配合协同完成的;但所有模具类岗位在总体可分为两类:模具制造类岗位、模具设计类岗位。这两种职业岗位大类对应了不同的职业能力要求, 这些能力要求都可以归结为两种:模具制作职业能力要求、模具设计职业能力要求。
2.“层”的划分。
通过对各岗位职业能力要求的分析, 模具制造职业能力要求、模具设计职业能力要求又可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种层次。在模具制作职业能力要求中, “初级”的职业能力要求只会简单操作机床、简单特种加工机床的操作、简单的模具装配等能力;如一线的数控机床操作工, NC程序已编好, 只需进行工件装夹, 启动机床等简单工作即可完成;“中级”的职业能力要求能够进行单工种的数控机床的编程工作、模具钳工的修配、特种机床的编程等能力;如数控车床的编程工程师、模具修配工程师等工作。“高级”的职业能力要求能够进行多工种的数控编程、模具调试与试模、模具关键零件的备模、等能力并熟悉相关模具结构;在模具设计职业能力要求中, “初级”的职业能力要求基本了解模具结构、基本了解模具加工的模具二维制图能力;“中级”的职业能力要求熟悉模具结构、熟悉模具加工、装配、调试, 具备一定的模具设计能力;“高级”的职业能力要求熟悉模具结构、熟悉模具的加工、装配、调试, 能够设计一定难度的模具。
因此以“中级”模具制作能力复合“高级”模具设计能力作为模具设计类学生的培养方式, 以“中级”模具设计能力复合“高级”模具制作能力作为模具制作类学生的培养方式, 以达到根据职场需求培养特色专业学生的目的。通过以上“类”“层”结合, 构建了以模具制作、设计、创新三种能力的“能力类维”、以“初、中、高”三个层次的“能力层次维”、以课堂教学、实训强化、第二课堂 (科研活动等) 、合作企业、技能大赛为方式的“培养途径维”的三维“立体”化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通过对模具高技能人才职业能力的分析, 采用“综合成绩+平时表现+个人意愿+职业导师推荐”的方式对模具专业高职学生进一步梳理, 逐渐形成了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多层次多途径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
二、深度打造“双师”师资团队
“能设计、会制作、可以解决生产实际问题”是“双师”教师团队建设的核心。每年选派1~2位教师到模具企业进行挂职锻炼, 在企业里进行模具设计与制造轮岗工作, 参与企业产品设计、模具和工装设计与制造及检测等, 使教师真正融入企业, 掌握企业的运作方式、生产理念、积累实战经验, 所有的专业理论教室都在模具企业从事过实践锻炼。以职业技能大赛锤炼教师, 全面提高师资团队的专业技能水平、新知识、新工艺的学习能力、教书育人的能力等。以企业横向课题为抓手, 深度打造师资团队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能力, 进一步提升职业能力水平。与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深度合作, 引领教师团队学习先进的技能技术, 并使教师积极参与到工作室的项目中, 培养教师的解决实际课题的能力。同时, 还外聘有企业生产一线的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或操作能手、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参与专业的教学。
三、“五个合一”的多途径高技能人才培养实践
1.“职业技能大赛与专业建设合一”提升专业建设内涵。
通过技能大赛的比赛项目设置, 技能大赛的赛题设计多来自企业的生产实际, 且以行业企业的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为依据, 反映了行业的最新技术和企业的用人要求, 反映了教育主管部门对专业教学方向的导向和社会对职业技能人才的需求。因此, 以大赛为引领, 利用大赛项目, 培养模具“高级”职业能力, 是一种切实可行的高技能人才培养途径。并且在专业设置、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中, 师资培养、学生职业素质, 以技能大赛为导向, 采取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措施, 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2.“技能大师与师资团队合一”组建高水平师资团队。
与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合作, 以发挥高技能领军人才带徒传技作用, 创新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提升高技能人才培养能力。通过委派教师直接参与大师团队建设、参与工作室创新项目, 聘请技能大师为我院兼职教师、进行技术讲座、参与专业建设等方式, 使其参与到我院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中。
3.“技术服务与人才培养合一”理论实际结合, 提升综合素质。
为培养与企业实际接轨的拥有“高级”职业能力模具专业高技能人才, 大力开展对外技术服务, 在企业实际的横向课题中, 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承接企业横向课题, 利用先进的测量、加工设备等, 以校教师为主导, 开展一系列对外技术服务工作。开展实际项目式的教学活动, 教师带领项目组同学, 从企业实际出发, 在实际问题中不断探索, 对以前所掌握的知识有突飞猛进吸收与运用。
4.“文化氛围与技能学习合一”营造崇尚技能的校园文化。
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上, 特别注意了文化的推动作用。宣传技能的重要性, 使学生意识到高技能人才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真正使学生崇尚技能、重视技能, 发展人人学技能、人人爱技能的“技能改变人生”校园文化, 举行技能节, 邀请行业企业领导到校参观;邀请兄弟院校共同参与技能节, 提升技能节水平。
5.“创新能力与高技能合一”推动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上, 结合国家新型工业化和自主创新的国家战略。主动宣传创新的概念和创新的方法。发展学生社团组织, 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教科研课题中。深化实践教学的改革。实践教学是培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温床。措施如下: (1) 实验内容项目化:针对可能的实际应用改革实验内容, 使生产实践中的问题成为实验内容。课程设计和实训工程化、综合化, 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工程实践能力。 (2) 学生学习成果产品化:鼓励学生将其学习成果做成一个产品, 鼓励学生申请专利, 这能提高高职学生的成就感, 提高创新的原动力。 (3) 毕业设计个性化:毕业设计是高职学生最长的一个实践环节, 是学生利用其学习期内所学知识和技能服务于社会的第一步。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共同完成一定创新项目, 完成专利的申请。
四、按照职业能力要求构建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
1. 按照职业能力要求构建“三能一体”校内实训基地。
校内实训基地, 根据模具制作、模具设计职业能力的要求及“创新”能力培养要求, 将整个制造实训基地划分为多个模块进行建设规划, 打造“三能一体”的校内实训基地。根据模具制造职业能力“中级”的要求将实训区划分为, 数控车加工实训模块, 数控铣加工实训模块、特种加工实训模块、工具钳工实训模块、数控加工中心实训模块、普通铣削实训模块等。根据模具制作职业能力“高级”要求将实训区划分为数控加工综合工艺岛、CAD/CAM/CAE/CAPP综合模块、精密检测与质量控制室、特种加工实验室、3D造型与快速成型实训室等。根据模具设计“高级”职业能力的要求, 建设模具CADCAE实训室、模具开发工作室、成立SIEMENS NX授权培训中心、成立Solid Works授权培训中心。根据模具“创新”能力教育要求, 构建学生创新工作室、机械创新实验室等实训基地。
2. 按照职业能力要求构建校外实训基地。
根据职业能力要求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将产学研合作基地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层次, 对三个层次的产学研合作基地都有不同协议。通过三年学习与三次实习, 该学生毕业后就应该具有“准高级”职业能力的高技能人才。同时也建立了产、学、研结合的长效运行机制, 使得“工学交替”、“顶岗实习”成为人才培养的一部分。“校企合作、工学交替”模式的构建, 拓展了教育资源, 拓宽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途径, 形成了培养社会需要的生产第一线应用型人才的新模式。通过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教学与生产劳动及社会实践的结合, 将学校教学管理延伸到企业, 保障学生顶岗实习的效果, 实现高技能人才的校企共育;学生在适应企业的运行模式、适应工作岗位要求等方面得到锻炼, 实际工作能力提高效果显著;毕业生职业素养好, 技能水平高, 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综上所述, 打破采用同一专业培养方案培养单一规格人才的固有做法, 着眼于学生的职业发展, 构建“立体”能力培养体系;重点依托企业横向课题等多渠道、多类型项目, 围绕解决生产实际问题, 提升师资队伍服务专业人才培养的能力, 打造高水平教学团队;按照职业能力要求构建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形成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多层次多途径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 形成在模具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特色。
摘要: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 模具行业作为工业之母在我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模具高技能人才培养已经成为紧迫的问题。根据多年以来市级校级教育科学研究项目的成果, 在模具设计与制造高技能人才培养上, 逐渐形成了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多层次多途径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 形成了模具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特色。
关键词:高职,模具,技能人才,培养途径
参考文献
[1]徐志扬, 范建蓓.模具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装备制造技术, 2009, (11) .
[2]刘彦国, 范建蓓, 徐志扬.《塑料模具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J].机械职业教育, 2010, (5) .
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途径论文 篇9
(一)学校方面
1、培养出的学生较难满足酒店行业的需求
在酒店行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对高素质酒店管理人才的需求,是目前我校酒店管理专业面临的挑战。通过酒店企业专家访谈会,了解到我校酒店管理专业的实习生或毕业生在酒店主要从事基础的服务工作。在前厅、财务等岗位上存在英语表达能力较差、实际操作能力不足现象。并且一部分毕业生不能正确对待基层岗位的锻炼,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缺乏对酒店行业的认可,这就造成了专业人才的流失和酒店人才缺乏的双重窘境。
2、忽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当前,学校酒店管理专业较注重学生专业能力和技术应用的培养,但是在对学生诸如价值观、道德观、意志品格、心理情感等人文素质的培养较少。酒店管理行业综合性强,它的主要服务对象是人,这就要求酒店管理人才应该是具有较强的业务能力、较高的沟通、合作能力、协调组织能力和创新能力,具备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3、校企合作机制不完善
校企双方需要构建一个完善的合作机制和体系,为保证校企合作的有效性,需要双方在协商的基础上,建立利于双方发展的合作机制。包括运行机制、激励机制、评价机制等。同时,内容应包括专业发展、课程开发、产学研师资队伍建设、科研合作等。
(二)酒店方面
1、培养人才的目标与学校不一致
酒店的经营目标是获取利润,学校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成才。酒店在校企合作中希望学生能解决劳动力的空缺,同时又降低劳动成本,在学生的培养上面花心思较少,但是学校希望酒店能提供给学生部门轮岗实习的机会、获得更多的培训等,但实际中很难落实。
2、学生实习岗位设置不合理
我校毕业实习的学生一般已经有近一年的实习期,大部分从事餐饮和宴会服务工作,有一定的酒店基层实习经验。进入毕业实习阶段,希望酒店能提供在其他部门学习和成长的机会。但由于酒店餐饮部用工缺口较大,很少给学生提供轮岗和换岗的机会。大部分毕业实习的学生依然从事一线服务人员工作,一线工作内容比较单一、劳动强度较大,门槛低。实习生难免出现心理不平衡,并出现提前离开实习单位的现象。这对实习生的管理、对学校的声誉和酒店的人事管理都造成了不利影响。
3、实习中的培训较难贯彻始终
实习中的培训,可以将学生在学校学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结合起来。学生在工作中,出现问题,就会有提升某方面技能的意识。如果经验丰富的领导和培训师多给予学生专业的培训和指导,有助于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更有助于实习的顺利完成,有利于实习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更利于学生对专业的认可。
但对实习学生的访谈和了解,酒店较重视实习生的入职培训和部门操作技能培训等,忽视对学生人际关系、英语口语、管理与经营等内容的培训。
(三)学生专业的认知存在的问题
1、传统的观念和学生的自身定位存在问题
很多家长传统观念认为,酒店行业是低人一等的服务行业,由于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学生和家长大多比较抵触基层服务工作。而且,学生和家长普遍认为,在校学的是酒店管理专业,毕业后应从事管理工作。对从事基层工作没有心理准备或是不考虑,致使大量的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转行。
2、缺乏对酒店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理解
作为酒店的管理人员,不仅要有较强的理论知识,而且更应具备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根据问卷调查得知,在酒店行业内,基层人员一般需要三到五年的磨练,表现优秀,才能成为酒店中层管理者。并且,绝大多数的酒店高层管理者都是从基层做起。但目前,相当多的毕业生对专业未来发展上认识不清,对就业的岗位要求和工资待遇期望过高。
二、我校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的优化
通过问卷调查、酒店专家访谈会和酒店走访调研,认为探索学校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模式优化,应引入“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合作理念”、“合理安排实习时间,保证实习的递进性”及“完善校企合作机制”等,使校企合作良性发展,并最终实现学校、企业和学生多赢的目标。
(一)应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合作理念
我们在进行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应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合作理念。理念应运用在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酒店给学生提供的实习岗位、实习中的培训、实习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实习薪酬、绩效考核评价制度等方面。
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合作理念,使学生在酒店里实习和就业中提高专业技能,实现职业理想。同时,酒店也能感受到我校输送的学生服务技能好、综合素质高,从而愿意与学校合作。
(二)合理安排实习时间,保证实习的递进性
酒店管理专业校外实习是提高学生专业能力的重要途径,但在实习时间安排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目前我校的专业实习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中职段高三成考结束后,学生到酒店实习三个月;第二个阶段是高职段大二实习半年。由于时间上的安排过短,酒店在对于学生的实习培训、职业生涯的发展规划上不能较好的贯彻始终。学校可适当延长学生的实习期,与合作酒店签订相关协议,保证学生实习过程中进行岗位轮换,做好毕业实习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三)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校企合作机制,明确学校、酒店、学生三方职责
为确保校企合作的有效性,应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校企合作机制。学校方在校企合作中应设置符合行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做好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提高,加强实习管理及相关课程培训,维护学生利益等。酒店方在合作中需要设定合理的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激发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和对自身价值的认可。比如学校及酒店对优秀实习生及突出表现的个人进行表彰,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职位晋升等。学生应该认真完成岗位工作,不断学习服务及管理技能,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等。
三、学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途径探索
(一)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
1、制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
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首先需进行市场调研,了解酒店行业发展动态和人才需求状况。其次,学校也邀请了酒店行业的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真正做到专业和行业的对接,努力培养出酒店行业真正需要的人才。同时,可以借鉴国内外酒店管理人才培养的先进经验,如: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和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模式。比如,延长专业实习锻炼的时间,在实践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理论教学与实践锻炼交替配合,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效果。总之,我们应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出适应酒店需要的高技能管理人才。
2、突出外向型酒店管理人才的课程设置
现今,宁波市外资五星级酒店的数量在逐年增加,酒店业发展需要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人才。通过对酒店企业和毕业学生访谈了解到,在国际化的大背景下,酒店企业员工晋升考核的一项重要标准就是外语能力,外语能力是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和提升的关键能力之一。因此,在学校的专业设置中,应加大酒店英语、口语等课程的比例,应着重提高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能力。
(二)建立一体化的师资队伍
要培养酒店管理专业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必须要打造一支有较强事业心、较高专业水准、较丰富的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我们应该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来完善酒店管理专业师资规模、能力结构等,组建酒店管理专业师资团队。
1、根据校企合作机制,利用半年到一年的时间,选派专业教师到酒店企业集中进行挂职锻炼,并承担一定的实践任务,防止挂职锻炼流于形式,提高专业教师的企业实践能力。
2、完善兼职教师聘用制度,根据学校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职责,聘请酒店企业中的中、高层管理者担任兼职教师或客座高级讲师,定期来校为学生上课、举办讲座,将酒店的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经验传递给学校学生,灌输给学生职业意识,向学生传达酒店行业最新知识,拓展学生专业知识面,实现校内教学和行业实践的结合。
3、鼓励专业教师到国内外知名学校学习和深造,参加专业拓展知识培训、专业建设等相关会议,提高专业教学方法。
4、通过系部旅游酒店专业教学团队,进行团队创新建设,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
(三)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教育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大多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抗压能力。在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要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教育,让学生对酒店基层工作有较全面客观的认识,帮助学生树立从基层做起的思想,在酒店工作只有从服务员做起,才能熟练掌握酒店的实践操作的技能,为走上管理层打下坚实的基础。学校要加强学生职业观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挫折,调整好心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时协调好个人发展和酒店需求的关系,逐步完善自己。在工作中为自己设立新的目标,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努力实现自我价值,成为当代酒店业所需要的高技能管理人才。
(四)以导师制为依托,培养学生的专业认可度
实行“思想引导+专业辅导+就业指导”的导师制,给学生配一名专业教师作为导师,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在专业导师的指导下,帮助学生解决职业困惑。同时,培养学生对专业认可度,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此培养学生的职业忠诚度。
1、专业辅导帮助学生规划学习生涯
通过专业辅导,加强学生对酒店管理专业的理解,向学生介绍酒店行业发展趋势和专业前沿信息,教育学生热爱专业,指导学生熟悉专业课程教学大纲,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帮助学生制订学习计划、向学生传授学习方法等。
2、就业指导帮助学生职业规划
开展择业观教育,通过就业指导,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等。使学生认识到要成为一名优秀的酒店管理者必须从基层做起,在基层岗位的实习工作中,领悟专业知识的发展、产生过程,并锻炼自己的探索精神。
四、结语
通过我校校企合作模式的优化和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提出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校企合作模式,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建立一体化的师资队伍、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教育、以导师制为依托,培养学生的专业认可度。使学生拥有对酒店行业认可的态度,才能呼唤起他们的服务意识和精神,使之成为酒店行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途径论文 篇10
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因此, 高职院校培养的目标规格和层次必须满足行业企业生产一线用人的要求和标准, 即培养目标与行业企业的岗位标准相一致。
培养具有行业标准的高技能型人才是行业企业对行业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 也是行业高职院校的责任所在。那么, 行业高职院校如何培养高技能人才, 培养基于行业标准高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径有哪些?本文将就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二、基于行业标准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一) 构建基于行业标准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具有“职业性”的共同特性, 行业高职院校还具有“行业性”的特色, 构建基于行业标准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行业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径。基于行业标准的高技能人才培养, 强调在办学模式上依托行业标准, 探索产学研合作的具体形式;在专业建设上基于行业标准, 积极开展专业教学改革, 参照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基于行业标准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是行业高职院校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进一步探究与实践。
行业高职院校是由行业举办的职业院校, 学校与企业在产学研合作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行业高职院校也应充分合理地利用这一有利条件, 形成适应行业高职院校的产学研合作特色模式。基于行业标准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行业标准这一行业企业共同遵守并有效实施的规范性文件, 深入收集、归纳、提炼行业企业所需的核心职业能力, 将行业企业的核心能力要求融入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 有效地对接岗位群, 从而保证产学研合作的可持续性和发展性, 最终推动产学深度融合。
基于行业标准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保证了高职院校和行业企业在物质和精神层面的多层次、全方位的深度合作, 行业标准为高技能人才培养提供了导向性意见, 实现了校企互利互惠共同发展。同时, 由于行业举办的职业院校大都在承担高职教育教学任务的同时, 也承担为行业企业职工的技能培训任务, 所以, 基于行业标准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对象, 不仅包括高职院校的在校生, 而且包括行业企业的在职人员, 保证了行业企业积极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来, 并且实现了以需求为导向, 为产学研深度融合、为校企深层次合作奠定了重要基础。
因此, 构建基于行业标准的人才培养模式是行业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径。
(二) 将行业标准引入到课程体系建设以及课程建设
构建与行业职业标准相衔接的人才培养教学体系。按照行业标准和相关专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要求, 进一步强化专业设置与岗位群核心技能相对接, 将行业的职业标准及职业岗位所需的关键能力培养融入到专业教学体系中, 对照行业的职业标准制定课程标准以及评价标准体系。
专业建设融合行业标准, 依据行业标准进行课程改革, 重点培养学生的岗位技能以及岗位技术标准。在课程改革方面, 要依据行业标准, 构建体现核心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 形成课程标准。根据企业的用人需求, 与企业共同开发符合行业企业职业岗位任职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建设基于行业标准的精品课程, 以及融合行业标准的高职教材。
同时, 基于行业标准的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是通过行业企业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来实现的。融合行业标准的专业建设和依据行业标准的课程建设, 充分保证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完全满足行业企业的需求, 同时兼顾其在相关行业从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是电力行业举办的高职院校, 构建了“标准导入, 企业全程参与”的人才培养模式, 就是将电力行业的标准与专业建设对接, 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 将企业的新标准、新技术以及新的管理规范引入到专业建设中。校企合作制定各专业的专业建设标准 (以下简称专业标准) , 专业标准主要包含:专业教学标准, 专业课程标准, 实训室建设标准, 职业资格取证标准以及人才培养方案等。在专业课程标准中, 核心课程全部引入电力行业的标准和规范。
为了将电力行业的标准引入专业建设落到实处, 在行业指导下, 围绕各专业的主要岗位群, 学院收集整理编写了各专业所涉及的电力行业的典型工作标准、管理标准、技术标准 (以下简称专业典型标准) 。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对接专业典型标准, 比如在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供配电使用技术中, 其工作标准中就引入了变电检修工岗位以及维修电工岗位工作标准;其管理标准中就引入了变电检修管理标准、变电设备故障抢修管理标准、生产器具管理标准以及电力安全工作规程 (变电站和发电厂电气部分) 等;在技术标准中就引入了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以及通用用电设备配电设计规范等。
当然, 行业标准与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在对人的培养程度方面要求不完全一样。行业标准中对人才的要求与标准通常只是行业的职业岗位任职的最低标准或者入门要求。同时, 行业标准存在时效性甚至滞后性。因此, 在人才培养目标上,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要高于行业标准的要求,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教学内容要涵盖行业标准中的内容, 而有些内容则要超越行业标准的要求。基于行业标准的高职教学体系与社会职业发展紧密联系, 具有动态性。
(三) 行业标准引入校内外实训条件建设和管理
职业院校的实训室功能定位是满足学生职业技能训练的要求以及职业资格鉴定的要求, 如何才能达到这些要求, 其标准是什么?笔者认为职业院校的实训室就应该以行业标准去建设, 要符合行业的技术标准, 符合行业岗位的工作标准和管理标准。同时在实训室的管理上也要按照行业企业的管理标准进行管理, 让行业企业的管理标准融入实训室的建设和管理中。
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电动机控制综合实训基地, 在技术标准方面就引进了《GB50052-2009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等国家标准以及电力行业标准《DL/T339-2010低压变频调速装置技术条件》等。在管理方面引进了生产器具管理标准、变电检修管理标准和变电设备故障抢修管理标准等电力行业的管理标准。在工作标准方面, 引进了变电检修工岗位工作标准等电力行业工作标准。
学生在实训的过程中, 不仅训练了技能, 也逐渐了解、熟悉和掌握了电力行业的相应岗位群的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
(四) 在校园内形成具有行业标准的企业文化氛围
高职院校办学以社会需求为目标, 以职业能力为本位, 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必需具有职业特色, 作为行业高职院校其校园文化也自然需要具备行业特点, 高职院校校园各种活动中要处处凸显“职业”的特性和“行业”的特色, 在校园文化的精神层面融入行业企业的文化, 在校园文化的管理层面借鉴行业企业的管理规范和管理标准。
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就引进了电力行业的优秀企业文化。在理念层面, 学院特聘国家电网公司特等劳模, 合肥供电公司的邓玲作为学院兼职教师, 做客学院“企业文化大讲堂”, 诠释企业“诚信、责任、创新、奉献”的核心价值观;在精神层面, 引进了安徽电网公司的“四特精神”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奉献) ;在管理层面, 引进了电力行业的管理标准, 进行学生管理;在技术层面, 还引进电力企业的安全管理标准。
职业院校在引进和吸收新设备、新工艺、新标准、新规范的同时, 引进和吸收企业优秀管理文化、安全文化、制度文化, 将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 在校园中感受行业职业氛围, 了解、熟悉、适应行业企业的管理标准 (规范) , 增强对企业的认同感, 这是行业企业标准对接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又一有效途径。
(五) 将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
教育部教职成[2011]9号文中明确指出, 要求职业院校将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基于行业标准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是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融通的模式。
职业技能鉴定制度是劳动就业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 它按照国家制定的职业技能标准或任职资格条件, 通过政府认定的考核鉴定机构, 对劳动者的技能水平或职业资格进行评价和鉴定, 对合格者授予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行业标准明确了行业生产一线专业岗位的设置、职责任务、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评价方式, 它是由各行业独立发布的一个技术规范。职业资格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共同点是对岗位任职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要求。
融入行业标准的人才培养方案, 在使学生获得毕业证书的同时, 又获得职业资格证书, 将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径。
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有专门的技能鉴定机构, 具备电力行业相关工种的职业资质鉴定功能, 如变电检修工等, 通过技能鉴定可以很好地将电力行业标准落实到高技能的人才培养过程中。
当然, 职业资格是进入某一行业的最低标准, 且目前我国职业技能鉴定还存在不足, 如部分职种鉴定内容陈旧, 甚至部分新行业还没有行业标准;高新技术引入迟缓;创新能力、职业竞争能力的考核比较缺乏等。因此, 在进行职业技能鉴定的过程中, 要注意新标准、新规范和新技术的引入。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使职业技能和高职教育有效地衔接起来, 以实现用人标准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协调一致。
(六) 培养熟悉行业标准的“双师结构”师资队伍
培养熟悉行业标准的“双师结构”师资队伍是适应行业需求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保障。
通过各种渠道培养专任教师, 使其熟悉行业标准、行业规范, 让专职教师取得相关岗位专业技能培训教员和考评员资格证书, 使之成为行业技能鉴定培训考证的培训师。培养熟悉精通行业标准的“双师结构”队伍, 让专业教师熟悉行业企业的标准并能及时更新。同时, 让精通行业标准的兼职教师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来, 将行业企业的新技术、新标准、新规范落实在教学过程中, 尤其是实践教学中。建设一支精通熟悉行业标准的“双师结构”教师队伍, 不仅是行业企业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 也是有力保证。
三、结语
作为电力行业举办的电力类高职院校, 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承担着为电力行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使命, 必须紧跟行业技术进步、管理进步, 引进电力行业的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工作标准, 努力实现将行业标准融入高职的人才培养。
利用行业办高职院校校企天然的联系和紧密的合作关系, 构建基于行业标准的人才培养模式;将行业企业标准引入课程体系和课程建设体系, 引入实训条件的建设和管理中;建设具有企业文化特色的高职校园文化;将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有效对接;发挥“双师结构”教师队伍的关键作用, 行业高职院校就一定能培养出基于行业标准的高质量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虞浩清.按行业标准制定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J].机械专业教育, 2011 (7) .
[2]陈献礼.浅谈国家职业标准与高职高技能人才培养[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06 (3) .
[3]吴万敏, 姚琳莉.论行业高职院校基于行业标准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之必要性[J].高教探索, 2010 (6) .
[4]张辉, 吴万敏.高职教育产学合作长效机制论略[J].高等教育研究, 2008 (11) .
[5]刘丽娜.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在全国职业院校开展卓有成效的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中国职教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就业导向、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专题论坛综述[R].2006 (20) .
[6]龚雯.基于国家职业标准的高职教学体系模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9 (26) .
[7]朱飙.专业建设标准——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2013.
[8]朱飙.电力行业典型工作标准管理标准技术标准——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2013.
[9]孙静华, 胡冬梅.高职院校校企文化对接与融合的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13 (21) .
[10]赵岩铁, 赵磊.高职院校办学融入企业文化的措施探索[J].教育探索, 2012 (9) .
[11]陈祥明, 杨圣春.新能源新技术与人才培养[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2013.
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与方法 篇11
关键词: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方法
1.“三个适应”培养模式研究
1.1 适应高技能人才发展的需要
高技能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行各业产业大军的优秀代表,是技术工人队伍的核心骨干,在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技能人才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1.2 适应职业教育改革的目标与方向
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来调整人才培养模式。社会、企业的发展要求高职院校适应时代的需要,调整专业布局,充分发挥其人力、物质条件的优势,加大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力度。因此高职院校就要定位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上,要认真地按企业的需求,按市场的需要,面向市场,面向经济,面向社会,以就业为导向来进行教学改革。实践表明,高职高专院校以企业“订单”为导向确定教育目标,实施教学计划,有利于做到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相协调;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相协调;培养目标与用人标准相协调。这三个协调奠定了高职高专院校实现其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基础,解决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
1.3 适应职业教育对象的特点和需求
职业教育的对象学生整体素质不高,无法克服依赖性较强、自卑心较重等等的现象,创新能力低,创业意识差,创业嫌苦、嫌累、怕风险大。而院校没有针对在校学生心理素质差,创业意识弱,创业能力不足等影响就业的问题,将其列入重要议程,缺乏对学生良好的创业引导与就业指导,使得技校学生面对市场的选择,要么由于缺乏市场需要的素质、技能,要么缺乏市场需求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无所适从或被无情淘汰,即使勉强就业也会因激烈的竞争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成功率普遍不高。
2.“四个结合”培养模式和方法
2.1 坚持复合型技能与综合职业素质相结合
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向综合职业素质发展,精一门专业技能,会几门相关技能,走复合型高素质人才之路。为此,对职业资格鉴定也应由单一工种逐步向复合工种转变,由就业型向创业型转化。职业资格鉴定必须以产业界的需要、生产和技术实际设置为考核目标。过去,传统产业都具有鲜明的行业特性,技能考核都有代表性的典型零件,从易到难,考核等级也依次上升,行业之间相互独立的多,相互联系的较少。以铣、磨、刨、钳工种为例,都有完整的考核系列,這些规范性考核虽能以标准来考核个人的单一操作水平,却往往很难考核出一个人的基础素质和综合能力,经常发生数控车床操作工专业和车工专业的毕业生不会磨车刀,钳工专业的毕业生不会磨麻花钻等问题,学生在学校里学到的单一技能往往与产业界要求和需要相距较远,或根本不适应高新技术的发展。所以,我们要非常注重能力的培养。
2.2 要建立专兼相结合的教学团队
建立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既能弥补了专任教师数量的不足,又提高了教学效果。对于师资队伍建设问题,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切实做好教师"双师型"培养计划,并根据条件逐步实施,用送出去或请进来的方法对现职专业教师进行再培训;第二,对于引进教师要注重某一方面的专长,取长补短,形成一个强有力的教师群体;第三,专兼职相结合。不定期地聘请社会上有经验人员充实到教师队伍中,相互促进,适应专业变化要求;第四,鼓励教师跟踪现代技术发展趋势,特别要到现代企业去,提高实践操作技能及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第五,打破“独门独院”界限,同类学校专业教师之间要相互交流,推进本学科发展;第六,加强国际方面教师互访工作,寻找差距,使学科发展具有前瞻性;第七,开展经常性的自学与辅导相结合的办法,学习教育教学新理论;第八,对现职理论教师进行高、新技术的培训,并要求在一定时间内取得相应的高级技术等级证书。
2.3 适应现代化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的需要相结合
社会需要首先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当前和长远的需要,不但要看到目前我国进入了新的经济振兴、腾飞时期,各部门对人才的需要,还要从长远角度看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对人才的需求。设置专业时,既要避免重复,又要尽可能使学科专业之间配套,把人才的培养与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紧密地联系起来。
首先,在课堂教学上,突出“必需”和“够用”的原则。把理论课限制在“够用”的范围内,对学生今后实践中所必需的知识加以巩固,对联系不多的内容进行删除;对必需的理论教学,采用“加强、补充、提高”的方法,对学生入学前已接触过的重点部分放在加强上,借以巩固和加深;对以前已讲过或讲得少的部分但又是当今教学的重要部分进行必要的补充和加强。其次,在教学方式上,实施多种形式进行教学。如“选项教学”,将学生的选项变成教师的选项,即教师与企业联系,将企业最新的项目内容用于教学,让学生从项目教学中了解到企业运行的全过程,及时掌握企业需求情况,使学生毕业后能直接胜任岗位。第三,加强实验、实践教学环节,增强学生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教学要改变过分依附理论教学的状况,探索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要及时吸收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增加工艺性、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逐步形成基本实践能力、操作技能与专业技术应用能力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2.4 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相结合
由于教学仪器、设备的使用,具有直观教学的特点,能将深奥的理论浅显化、形象化,有助于揭示事物的奥秘、本质,有助于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和思维的启发。如利用多媒体进行机电教学,可使学生看到实际难以看到的机电一体化“模拟世界”从而增强学生对专业知识——技能转化涵义,有助于专业技能的培养与提高。因此,先进的教学手段在职业技术教育一块尤其重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解决数量更应重视质量,需要全方位的统筹考虑。解决好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难点问题有利于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健康、有序开展。中国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是一项艰巨的工作,是一项丝毫马虎不得的工作,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工作,是一项需要我们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来完成的宏伟事业,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努力营造高技能人才辈出的环境.湖北日报,2006.8.
[2]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新探索.中国报刊杂志大全,2010.4.
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思考 篇12
1 高技能人才培养必须走集约化培养之路
目前, 我国高技能人才培养途径大致有三种:第一种, 企业自己培养, 按部就班晋升方式。以机电类工种为例, 无规定学历者, 由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按部就班晋升到高级技师, 按国家正常晋升时间测算, 需用时28年。这期间, 有相当长时间属于传统式的师傅带徒弟进行技能传授, 徒弟的技能高低往往取决于师傅的技能。徒弟学到的技能往往是师傅单一的技能。第二种, 通过职业技能培训机构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方式。一个员工在企业实践若干年之后, 按国家职业标准要求进行社会培训, 其专业理论与操作技能须经考核鉴定双合格后, 才能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由于时间紧, 任务重, 对长期从事单一的专业 (工种) 岗位或因生产需要而转岗的工人来说, 突击学习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困难比较大。因此, 这种方式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途径受到学员、设备、场地、师资、教材、时间和技能鉴定手段等一系列因素的制约, 特别是专业理论和专业实践的系统性较弱, 后劲不足, 不能适应市场和企业对高技能人才数量与质量两方面的需求。第三种, 由职业院校进行集约化培养方式。对大中专学生或初、高中毕业生经过2-6年时间的专业培训, 达到国家相应高级职业资格的要求。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 既然是教育, 那么就必须遵循其教育规律和特点。如同人们的认知水平积累一样, 技能的培养与教育也需要有一定的时间的积累。为此, 职业院校要为学生构建与高技能人才培养相适应的文化理论知识、思维能力和基本素质。同时, 职业教育又是以就业为目的的, 所以专业设置、专业教学层、教材、教学方法等方面都要遵循市场规律的内在要求来办事。职业教育本身具有强烈的职业属性, 所以, 高技能人才培养必须面对市场, 根据职业岗位所必须的技能, 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技术技能、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只有将教育规律与市场经济规律很好地结合起来, 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才能在把握质量的前提下, 提高培养效率。
2 高技能人才培养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 (第一价值取向)
职业院校具有鲜明的办学方向和特色, 都是将“职”或“技”写在自己的招牌上。
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应该是:造就一大批服务于生产、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所谓“一线”、“应用”、“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都是强调就业能力这一个核心。从培养目标出发, 职业院校必须致力于专业与企业岗位需求的紧密结合, 必须致力于专业 (工种) 职业技能的基本性和专业性的结合, 必须致力于把握今后几年市场 (企业) 对高技能型人才的要求和发展趋势, 必须致力于研发市场 (企业) 所要求的专业 (工种) 群, 必须致力于高、新技术的引入和掌握, 必须致力于“高技”、“绝技”传承与创新。职业院校区别于普通本科院校最明显的特征, 在于侧重职业技能教育, 强调理论教学为应用服务, 突出动手能力的培养。要比较好解决就业问题, 就必须加快职业教育的建设和加强职业技能的培养。职业院校当义不容辞地承担这一历史重任。
就业能力培养是职业院校实施职业教育的功利所在。以就业为导向 (第一价值取向) , 就是要始终坚持以职业教学活动为主线, 根据就业的需要设置专业 (工种) , 制订和实施教学计划, 组织教学, 进行职业技能鉴定。总之, 培养就业能力是职业院校的重要职责乃至首要任务。衡量一所职业院校办学水平和质量不仅仅在于有一流的师资、一流的设施和设备, 还在于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否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市场的认可的高质量学生。为此, 职业院校毕业生质量的高低, 最有发言权的是用人单位, 是市场。因为市场 (企业) 标准既简单又残酷, 不受欢迎的“产品”, 即使“质量”再好, 也可能是“废品、次品”。所以说, 就业是职业院校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根本。
3 高技能人才培养必须坚持面向社会需求开门办学
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是高职院校办学宗旨, 职业院校培养适应社会 (企业) 需求的高技能人才, 必须建立起较为广阔的校企合作平台, 与企业合作办专业, 合作办班, 为企业“订单培养”。在这一点上我院根据自身实际条件, 走出了一条“两头在外” (技能提高在外、就业在外) , “一头在内” (基本理论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在内) 的成功办学之路, 受到社会、家长、学生三方面的肯定。学院与众多企业签订协议, 合作办学, 实行“订单培养”。校企合作有利于拓展多层次、多专业 (工种) 的空间, 以企业需求为目标, 设置专业和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有利于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相协调, 有利于培养目标与企业用人标准相协调, 有利于教学资源的综合利用。
4 高技能人才培养必须坚持复合型技能与综合职业素质相结合
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向综合职业素质发展, 精一门专业技能, 会几门相关技能, 走复合型高素质人才之路。在强调共性技能达标的同时, 也要创造条件使个人绝技得到创新和发展。为此, 对职业资格鉴定也应由单一工种逐步向复合工种转变, 由就业型向创业型转化。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快速发展, 在用人上既越来越细化, 又越来越强调综合能力了。职业资格鉴定必须以产业界的需要、生产和技术实际设置考核目标。过去, 传统产业都具有鲜明的行业特性, 技能考核都有代表性的典型零件, 从易到难, 考核等级也依次上升, 行业之间相互独立的多, 相互联系的较少。以车、铣、磨、刨、钳工种为例, 都有完整的考核系列, 这些规范性考核虽能以标准来考核个人的单一操作水平, 却往往很难考核出一个人的基础素质和综合能力, 经常发生数控车床操作工专业和车工专业的毕业生不会磨车刀, 钳工专业的毕业生不会磨麻花钻等问题, 学生在校学到的单一技能往往与产业界要求和需要相距较远, 或根本不适应高新技术的发展。所以, 我们要非常注重能力的培养:一是突出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的紧密结合;二是注重专业经验与专业智能的紧密结合;三是强调培养目标与企业岗位职业标准紧密结合;四是传承技能技巧与推广先进技术应用紧密结合;五是检查知识的运用和技能技巧的掌握水平紧密结合。从这个意义上说, 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必须着眼于人的后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面向社会, 贴近市场, 贴近生产, 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技术装备教育“今天”的学生, 为“未来”服务。
总之, 加快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首先, 教育思想观念需要进一步转变和更新, 要认真落实职业教育发展观。要使高技能人才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 需要做的工作很多, 要对专业建设和发展科学定位和高标准、高起点谋划, 形成以专业建设为龙头, 以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 以教育质量为生命线, 全面提升办学水平和发展思路, 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的高技能人才。
摘要:通过对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紧迫性、走集约化培养之路、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需求开门办学、复合型技能与综合职业素质相结合等几个方面的阐述, 探索了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所面临的问题和担负的责任。
关键词:高技能,人才,职业教育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途径论文】推荐阅读:
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的“教学工厂”09-01
高技能职业人才07-19
高技能外贸人才10-23
高技能人才短缺09-29
高技能人才及其培养05-31
高技能人才培养方案05-28
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11-01
高技能人才申报条件09-27
学校需引进高技能人才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