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职院校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定位.doc

2024-10-29

论高职院校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定位.doc(共8篇)

论高职院校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定位.doc 篇1

龙源期刊网 http://.cn

论高职院校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定位 作者:田秀萍 崔发周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8年第24期

[摘要]虽然高技能人才主要是在企业实践中成长起来的,但职业院校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也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作用。职业院校既是学生的良师益友,也是企业的合作伙伴,在社会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职业院校应重点帮助学生完成职业生涯设计,培养从业者的基本职业能力,参与职业教育与培训规律的研究。政府部门当前亟须建立统一、完整的职业标准,为高技能人才培养创设的良好环境。

[关键词]高技能人才 职业标准 培训 课程开发 技师考评制度

[作者简介]田秀萍(1957-),女,河北唐山人,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院校管理;崔发周(1963-),男,河北曲阳人,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高职研究所所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评价、课程开发。(河北唐山063020)

[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36-0021-03高技能人才是推动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对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将经济建设切实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应该围绕国家发展的核心战略,确定政府、企业和院校三方在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合理划分职能,相互合作,推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在目前的条件下,职业院校是培养中初级技能人才的主力军,积累了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丰富经验,对技能型人才的成长和培养规律相对比较熟悉,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具有必要的基础性作用。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于2001年,与唐山市技师学院实行一体化管理,为全国农民工示范性培训基地建设单位、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试点院校、承担数控技术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的职业院校。下面结合学院的实际谈谈认识。

一、职业院校在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高技能人才主要是在企业实践中成长起来的,通过开展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等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岗位培训,以及名师带徒、技术攻关、岗位练兵等活动,可以有效地促进技能人才的成长,使从业者从新手逐渐成长为专家。但是,国内外职业教育的实践表明,职业院校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也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作用。从政府、企业和职业院校三方的关系来看,职业院校应在以下三个维度上进行准确定位(如22页图所示)。

(一)学生职业发展的良师益友

职业院校处于企业和学生的中间地位。院校与学生之间没有雇用与被雇佣的关系,是学生职业成长的帮助者、指导者和组织者。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企业的具体要求和学生的个性特征,职业院校通过开展科学的培训教育活动,使学生养成高尚的职业道德,获取必要的职业知识,掌握娴熟的职业技能,适应职业活动的需要。职业院校的最大优势在于熟悉职业培训与教育规律,能够主导教育培训过程,以科学的培训和教育方法取得良好的效果。职业院校的价值体现在受培训和教育者职业能力的提高上,而职业能力的提高反映在岗位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的改善以及薪酬水平提高等方面。

(二)企业科学发展的合作伙伴

企业的宗旨是通过生产社会所需要的产品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员工培训是提高效益的重要手段。由于科学技术更新速度不断加快,企业越来越多地将技术进步和员工素质提高作为市场竞争的主要手段。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体和直接受益者。从社会生产的整个流程来看,职业院校是从企业生产职能中分离出来专门从事培训和教育活动的社会机构,是大生产过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职业院校与生产企业的关系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院校以促进企业发展为目的,协助企业实施相应课程,培养满足企业要求的人才;企业根据总体发展规划制定职工培训计划,并制定出每个工作岗位的任职要求,为职工学习创造必要的条件,使职工能够在“做中学”,不断提高技能水平,对具有一般性、基础性和超前性的学习内容,制定出相应的培训目标和培训计划,与职业院校合作实施有计划地正式培训。

(三)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力量

由于职业院校已经从企业分离出来,在职能上具有相对独立性。除了直接为企业发展服务之外,职业院校还可以为社区人员提供就业培训,为农村劳动力提供转移培训,参与职业教育与培训制度以及职业标准的制定等。职业院校的这些活动是公益性的,并不针对某一企业的特定需要,但对于整个社会人力资源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促进力量。

二、职业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工作重点

(一)帮助职业准备者完成职业生涯设计

职业教育的重要职能之一,就是帮助未曾走上职业岗位的青年学生完成职业生涯设计,根据职业个性特征确定职业方向,最终实现职业理想。目前,许多企业院校以实现毕业生初次就业为重点,只考虑某一企业、某一岗位的特定需要,而忽视职业生涯中的一般需要和长远需要,导致毕业生难以转换职业或者长期从事技术要求低、薪酬待遇低的工作,不能成长为优秀的高技能人才。当前,职业院校的职业指导工作应该着重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实施全面职业指导。职业指导不等同于就业指导,不仅是简单地发布一些需求信息或传授求职技巧,而是以促进从业者终身职业成长为目的教育活动,是职业教育职能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职业指导活动必须作为正式课程列入教学计划,要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

学方法,并进行相应的考核。目前,学院已经将职业指导作为必修课列入所有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中,采用专兼结合的方式实施职业指导课程。

2.实施全程职业指导。完整的职业指导过程应该包括入学前、学习中和毕业后几个阶段,是一个前后衔接、不断递进的教育过程。入学前主要通过招生咨询使考生根据职业兴趣和职业个性完成职业选择,为以后的职业发展确定正确的方向。学生入学后除学习必要的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外,还要坚定职业理想,养成高尚的职业道德,掌握人力资源市场的必要的供求信息。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还应了解他们的岗位适应情况、职业成长的进展并进行追踪指导。学院专门成立了职业指导办公室,负责入学前和毕业后的职业指导工作,并对在校期间学生的职业指导活动实施监控。

3.实施全员职业指导。职业指导是对从业者职业发展具有指导意义的综合性教育活动,不仅仅是少数几个专职教师的任务,更不是专门职业指导机构能够包揽的工作,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全体成员都负有职业指导的责任。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在日常的专业教学中渗透职业指导要求,将专业教学内容与职业指导内容科学地融为一体。通过全员职业指导,使职业指导成为一种随处进行、随时进行的常规教育活动。

(二)培养从业者必要的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和关键能力

德国“双元制”的实践表明,完全依靠“做中学”存在较大的缺陷,不利于从业者的职业成长,特别是在信息化的条件下,许多传统的操作技能被程序所取代,纯粹的操作技能性工作已经越来越少,从业者必须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才能适应技术发展的需要。职业院校采用班级授课制度,教学效率较高,适合于传授通用性的知识和技能,培养跨职业的通用能力。根据我院的经验,为增强培训效果,需要重点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采用工学结合的培训模式。实践证明,如果仅在课堂上单纯地讲理论,然后再去工厂实习,教学效果很不理想。最好的方式是选择在工作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工作任务,让学生按照工作过程的需要学习相关知识和技能,同时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工作习惯,锻炼合作能力、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这样可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充分结合。目前,学院已经在数控技术、物流管理和酒店管理三个专业完成了工学结合的课程改革,并制定了相应的课程标准,正在组织编写配套的校本教材。

2.建立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由于“双师型”教师培养难度太大,建立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是一种可满足需要的现实选择。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由院校的专任教师和企业的兼职教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专任教师侧重于教学组织和理论指导,而兼职教师主要负责实践指导。这种方式既弥补了专任教师数量的不足,又提高了教学效果。目前,学院数控技术、汽车修理、电气自动化等专业的兼职教师占到了30%以上,个别专业已达到了50%,在师资方面满足了实施工学结合课程的要求。

3.建设生产性的校内实训基地。实训基地是实施工学结合课程的必要物质条件。高技能人才培养需要有一定的职业环境,无论是学习职业知识还是学习职业技能,都需要配备足够的实训设备。学院在特定的条件下,买断、接收了14个中小企业和学校,走了一条“前校后厂、产学一体”的办学之路,对实施工学结合的课程改革起到了支撑作用。学院最新购买的一处厂房,单体单层面积达到了2万平方米,经改造后成为农民工培训和职业职工培训的主要场所,现已正式投入使用。该基地中既有利用1亿元贷款购置的实训设备,又要引进校外企业投资的生产线,生产满足市场需要的真实产品。这种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实现了培训资源与生产资源的交互利用,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

(三)开展职业培训理论研究,促进职业培训制度的完善

我国的职业培训还处于探索经验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在培训模式、课程开发、教学方法特别是实训教学组织等方面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索。但是,与德国强大的职业教育研究机构相比较,我国职业培训研究机构力量显得十分薄弱。职业院校在开展培训理论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大量成果,是推动我国培训制度完善的重要力量。当前亟待搞清的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适合中国国情的本土化培训模式。劳动用工制度决定着企业培训制度,在职工流动性很大的条件下,企业就会缺乏培训的积极性。为了同时调动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应探索一种统筹使用职工培训经费的制度,即:企业先按照规定比例将职工教育经费和职工技术培训经费上缴政府主管部门,然后根据企业开展职工教育培训的实际情况进行返还,并给予适当补贴。这种制度既可促进高技能人才的成长,又可调动企业的积极性。目前学院正承担着“机电类高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及培养模式”的省级立项课题,经过系统研究后将给政府提出一些相关的政策建议。

2.科学合理的培训课程开发模式。开发工学结合的培训课程是一项难度很大的工作,既需要大量的课程理论,又需要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尽管有CBE、MES等模式可以作为参照,但要在现实条件下取得良好效果还需进行探索。学院在课程开发中采用了“三主体模式”,由课程专家、企业专家和教学专家联合开发工学结合课程。课程专家负责制订开发方案,指导开发过程,评价课程质量;企业专家负责职业分析和工作分析,确定典型工作任务,作为培训内容确定的主要依据;教学专家负责教学分析,按照教学规律将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归类、排序、转化,最后变成可以实施的课程。

3.基于生产过程的技师考评模式。目前的技师考评方式与生产过程是脱离的,影响着考评质量。探索在生产服务过程中进行技能鉴定的工作模式,推行生产现场能力考核和工作成果业绩评定相结合的技师评价方法,有利于高技能人才的成长。当务之急是将考核评价的标准、程序和方法进一步细化和完善,尽可能地排除人为因素的干扰,形成一种公平、公正、公开的即时考评制度。

三、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中亟须解决的几个问题

(一)职业标准的系统化和科学化

目前的职业标准和职业分类还不全面、不科学,既影响着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也影响着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正常进行。最为突出的问题有两个:一是缺乏工程类和技术类职业的标准;二是职业标准不能及时更新,使得某些标准不符合实际工作的需要。按照“职业带”理论,工业企业的职业岗位应该包括工程系列、技术系列和技能系列,在我国目前尚无技术师序列的职业标准。随着人力资源的统一管理,我国应该尽快制订出工程、技术、技能等各个序列的职业标准并及时加以更新,扭转目前不同类型职业分头管理、交叉职业无人管理的局面,为高技能人才培养创造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

(二)培养与使用的统一

目前,中、初级技能人才主要靠职业院校来培养,一些高级技校和技师学院已经培养出具备高级工资格的毕业生,他们是企业技能人才的主要来源,也是优秀高技能人才的预备对象。但是,由于培养与使用在规格和数量上的不协调,许多企业不能将职业院校毕业生安排在相应岗位,甚至还要重新培养,这不仅浪费宝贵的教育资源,也使院校的教学工作非常被动。政府应该建立起校企合作的正常机制,使企业能够积极参与职业教育的全过程,并对教育效果进行具有权威性的评价,将职业资格认证与教学评价有机地统一起来。

(三)农民工的身份确定

目前,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民工已逐步成为高技能人才的主体,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与发达国家工业化时期不同,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受到了社会制度的限制,农民工的职业处于不稳定状态,这就使他们的职业发展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不仅企业不愿意为职工培训承担费用,职工自己也不能为以后的职业发展进行预测。而技术培训都具有适度的超前性,劳动者与雇佣者双方的短期行为使技术培训需求大为减弱。许多企业在进行技术改造时,往往是临时对职工进行短期培训,或者直接从社会招聘人才。因此,为了建立现代企业职工培训制度,还需要有一系列配套规章、政策的出台,形成我国技能劳动者成长和职业培训事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为推动职工培训事业的发展,促进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提供有力的政策制度保障,在全社会形成技能人才成长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十一五”规划纲要

[EB/OL].http://.cn/policy/txt/2007-04/26/content_9252657_4.htm,2007-04-26.[2]欧阳育良,高志敏,王良健.高技能型人才研究综述[J].职业技术教育,2006

(34).[3]蔡跃进.加快完善高技能人才培养机制[J].职业教育研究,2005(3).

论高职院校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定位.doc 篇2

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因此, 高职院校培养的目标规格和层次必须满足行业企业生产一线用人的要求和标准, 即培养目标与行业企业的岗位标准相一致。

培养具有行业标准的高技能型人才是行业企业对行业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 也是行业高职院校的责任所在。那么, 行业高职院校如何培养高技能人才, 培养基于行业标准高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径有哪些?本文将就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二、基于行业标准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一) 构建基于行业标准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具有“职业性”的共同特性, 行业高职院校还具有“行业性”的特色, 构建基于行业标准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行业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径。基于行业标准的高技能人才培养, 强调在办学模式上依托行业标准, 探索产学研合作的具体形式;在专业建设上基于行业标准, 积极开展专业教学改革, 参照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基于行业标准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是行业高职院校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进一步探究与实践。

行业高职院校是由行业举办的职业院校, 学校与企业在产学研合作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行业高职院校也应充分合理地利用这一有利条件, 形成适应行业高职院校的产学研合作特色模式。基于行业标准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行业标准这一行业企业共同遵守并有效实施的规范性文件, 深入收集、归纳、提炼行业企业所需的核心职业能力, 将行业企业的核心能力要求融入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 有效地对接岗位群, 从而保证产学研合作的可持续性和发展性, 最终推动产学深度融合。

基于行业标准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保证了高职院校和行业企业在物质和精神层面的多层次、全方位的深度合作, 行业标准为高技能人才培养提供了导向性意见, 实现了校企互利互惠共同发展。同时, 由于行业举办的职业院校大都在承担高职教育教学任务的同时, 也承担为行业企业职工的技能培训任务, 所以, 基于行业标准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对象, 不仅包括高职院校的在校生, 而且包括行业企业的在职人员, 保证了行业企业积极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来, 并且实现了以需求为导向, 为产学研深度融合、为校企深层次合作奠定了重要基础。

因此, 构建基于行业标准的人才培养模式是行业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径。

(二) 将行业标准引入到课程体系建设以及课程建设

构建与行业职业标准相衔接的人才培养教学体系。按照行业标准和相关专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要求, 进一步强化专业设置与岗位群核心技能相对接, 将行业的职业标准及职业岗位所需的关键能力培养融入到专业教学体系中, 对照行业的职业标准制定课程标准以及评价标准体系。

专业建设融合行业标准, 依据行业标准进行课程改革, 重点培养学生的岗位技能以及岗位技术标准。在课程改革方面, 要依据行业标准, 构建体现核心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 形成课程标准。根据企业的用人需求, 与企业共同开发符合行业企业职业岗位任职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建设基于行业标准的精品课程, 以及融合行业标准的高职教材。

同时, 基于行业标准的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是通过行业企业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来实现的。融合行业标准的专业建设和依据行业标准的课程建设, 充分保证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完全满足行业企业的需求, 同时兼顾其在相关行业从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是电力行业举办的高职院校, 构建了“标准导入, 企业全程参与”的人才培养模式, 就是将电力行业的标准与专业建设对接, 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 将企业的新标准、新技术以及新的管理规范引入到专业建设中。校企合作制定各专业的专业建设标准 (以下简称专业标准) , 专业标准主要包含:专业教学标准, 专业课程标准, 实训室建设标准, 职业资格取证标准以及人才培养方案等。在专业课程标准中, 核心课程全部引入电力行业的标准和规范。

为了将电力行业的标准引入专业建设落到实处, 在行业指导下, 围绕各专业的主要岗位群, 学院收集整理编写了各专业所涉及的电力行业的典型工作标准、管理标准、技术标准 (以下简称专业典型标准) 。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对接专业典型标准, 比如在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供配电使用技术中, 其工作标准中就引入了变电检修工岗位以及维修电工岗位工作标准;其管理标准中就引入了变电检修管理标准、变电设备故障抢修管理标准、生产器具管理标准以及电力安全工作规程 (变电站和发电厂电气部分) 等;在技术标准中就引入了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以及通用用电设备配电设计规范等。

当然, 行业标准与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在对人的培养程度方面要求不完全一样。行业标准中对人才的要求与标准通常只是行业的职业岗位任职的最低标准或者入门要求。同时, 行业标准存在时效性甚至滞后性。因此, 在人才培养目标上,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要高于行业标准的要求,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教学内容要涵盖行业标准中的内容, 而有些内容则要超越行业标准的要求。基于行业标准的高职教学体系与社会职业发展紧密联系, 具有动态性。

(三) 行业标准引入校内外实训条件建设和管理

职业院校的实训室功能定位是满足学生职业技能训练的要求以及职业资格鉴定的要求, 如何才能达到这些要求, 其标准是什么?笔者认为职业院校的实训室就应该以行业标准去建设, 要符合行业的技术标准, 符合行业岗位的工作标准和管理标准。同时在实训室的管理上也要按照行业企业的管理标准进行管理, 让行业企业的管理标准融入实训室的建设和管理中。

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电动机控制综合实训基地, 在技术标准方面就引进了《GB50052-2009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等国家标准以及电力行业标准《DL/T339-2010低压变频调速装置技术条件》等。在管理方面引进了生产器具管理标准、变电检修管理标准和变电设备故障抢修管理标准等电力行业的管理标准。在工作标准方面, 引进了变电检修工岗位工作标准等电力行业工作标准。

学生在实训的过程中, 不仅训练了技能, 也逐渐了解、熟悉和掌握了电力行业的相应岗位群的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

(四) 在校园内形成具有行业标准的企业文化氛围

高职院校办学以社会需求为目标, 以职业能力为本位, 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必需具有职业特色, 作为行业高职院校其校园文化也自然需要具备行业特点, 高职院校校园各种活动中要处处凸显“职业”的特性和“行业”的特色, 在校园文化的精神层面融入行业企业的文化, 在校园文化的管理层面借鉴行业企业的管理规范和管理标准。

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就引进了电力行业的优秀企业文化。在理念层面, 学院特聘国家电网公司特等劳模, 合肥供电公司的邓玲作为学院兼职教师, 做客学院“企业文化大讲堂”, 诠释企业“诚信、责任、创新、奉献”的核心价值观;在精神层面, 引进了安徽电网公司的“四特精神”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奉献) ;在管理层面, 引进了电力行业的管理标准, 进行学生管理;在技术层面, 还引进电力企业的安全管理标准。

职业院校在引进和吸收新设备、新工艺、新标准、新规范的同时, 引进和吸收企业优秀管理文化、安全文化、制度文化, 将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 在校园中感受行业职业氛围, 了解、熟悉、适应行业企业的管理标准 (规范) , 增强对企业的认同感, 这是行业企业标准对接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又一有效途径。

(五) 将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

教育部教职成[2011]9号文中明确指出, 要求职业院校将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基于行业标准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是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融通的模式。

职业技能鉴定制度是劳动就业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 它按照国家制定的职业技能标准或任职资格条件, 通过政府认定的考核鉴定机构, 对劳动者的技能水平或职业资格进行评价和鉴定, 对合格者授予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行业标准明确了行业生产一线专业岗位的设置、职责任务、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评价方式, 它是由各行业独立发布的一个技术规范。职业资格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共同点是对岗位任职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要求。

融入行业标准的人才培养方案, 在使学生获得毕业证书的同时, 又获得职业资格证书, 将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径。

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有专门的技能鉴定机构, 具备电力行业相关工种的职业资质鉴定功能, 如变电检修工等, 通过技能鉴定可以很好地将电力行业标准落实到高技能的人才培养过程中。

当然, 职业资格是进入某一行业的最低标准, 且目前我国职业技能鉴定还存在不足, 如部分职种鉴定内容陈旧, 甚至部分新行业还没有行业标准;高新技术引入迟缓;创新能力、职业竞争能力的考核比较缺乏等。因此, 在进行职业技能鉴定的过程中, 要注意新标准、新规范和新技术的引入。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使职业技能和高职教育有效地衔接起来, 以实现用人标准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协调一致。

(六) 培养熟悉行业标准的“双师结构”师资队伍

培养熟悉行业标准的“双师结构”师资队伍是适应行业需求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保障。

通过各种渠道培养专任教师, 使其熟悉行业标准、行业规范, 让专职教师取得相关岗位专业技能培训教员和考评员资格证书, 使之成为行业技能鉴定培训考证的培训师。培养熟悉精通行业标准的“双师结构”队伍, 让专业教师熟悉行业企业的标准并能及时更新。同时, 让精通行业标准的兼职教师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来, 将行业企业的新技术、新标准、新规范落实在教学过程中, 尤其是实践教学中。建设一支精通熟悉行业标准的“双师结构”教师队伍, 不仅是行业企业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 也是有力保证。

三、结语

作为电力行业举办的电力类高职院校, 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承担着为电力行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使命, 必须紧跟行业技术进步、管理进步, 引进电力行业的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工作标准, 努力实现将行业标准融入高职的人才培养。

利用行业办高职院校校企天然的联系和紧密的合作关系, 构建基于行业标准的人才培养模式;将行业企业标准引入课程体系和课程建设体系, 引入实训条件的建设和管理中;建设具有企业文化特色的高职校园文化;将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有效对接;发挥“双师结构”教师队伍的关键作用, 行业高职院校就一定能培养出基于行业标准的高质量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虞浩清.按行业标准制定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J].机械专业教育, 2011 (7) .

[2]陈献礼.浅谈国家职业标准与高职高技能人才培养[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06 (3) .

[3]吴万敏, 姚琳莉.论行业高职院校基于行业标准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之必要性[J].高教探索, 2010 (6) .

[4]张辉, 吴万敏.高职教育产学合作长效机制论略[J].高等教育研究, 2008 (11) .

[5]刘丽娜.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在全国职业院校开展卓有成效的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中国职教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就业导向、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专题论坛综述[R].2006 (20) .

[6]龚雯.基于国家职业标准的高职教学体系模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9 (26) .

[7]朱飙.专业建设标准——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2013.

[8]朱飙.电力行业典型工作标准管理标准技术标准——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2013.

[9]孙静华, 胡冬梅.高职院校校企文化对接与融合的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13 (21) .

[10]赵岩铁, 赵磊.高职院校办学融入企业文化的措施探索[J].教育探索, 2012 (9) .

[11]陈祥明, 杨圣春.新能源新技术与人才培养[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2013.

论高职院校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定位.doc 篇3

关键词:共青团 高技能人才培养 作用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9(b)-0149-01

培养高技能人才是一项紧迫的历史任务。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需要来自社会各个方面的支持,通过院校直接培养高技能人才是一条最重要的途径,要“充分发挥高等职业院校和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的培训基地作用”。作为高职院校重要的青年组织,共青团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试图对如何发挥高职院校共青团组织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进行初步的探讨与分析。

1 高技能人才的素质能力要求

1.1 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

高技能人才首先要有良好思想品德素质。时代要求当代高技能人才要深入了解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要不断地培养自己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在工作中要踏实肯干、任劳任怨;要敢于负责,勇于承担责任,要具有较强的工作责任心和探索精神、创新思维及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恒心和毅力;还要具有诚信守法、团结合作的精神和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处理生产活动中的各种问题、各种关系,才能有效地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到经济建设中去。

1.2 高技能人才要有较高的能力

当今社会需要素质的人才,而能力是素质的外在表现,一个人的各项素质要通过各种各样的能力表现出来的,它是劳动者知识、技能和态度形成的一种素质结构,它是完成具体工作的基础。高技能人才应具有一定的观察力、记忆力、抽象概括力、想象力、创造力等认知能力,还要具有较高的操作能力及社交能力,这些能力是世界各国在培养高技能人才方面的共同认识。作为培养专业技能人才高职院校,更要将培养能力的工作放在首位。

2 高职院校共青团组织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2.1 努力提高高技能人才的思想政治素质

能否努力建设一支既掌握先进技术、先进工艺和操作技能,又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状况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对于促进实现经济社会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共青团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基层团组织,要认真协助党组织做好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校园中深入持久的开展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理想的活动。可以结合青年学生特点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主题讨论活动,可以开展重温入团誓词活动、纪念重大纪念日主题教育活动及中国青年志愿者宣誓活动。以上活动既可以为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职业道德观打下基础,同时也促进了青年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推进了共青团组织的建设。

2.2 积极推进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实施,促进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1)努力作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推进工作,全面构建素质教育平台,努力为高技能人才的健康成长铺路搭桥。

当代大学生就业已进入双证时代,手里有一个毕业证、一个素质拓展证的学生在就业市场上更受欢迎。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一项重要任务是进行职业设计指导,也就是根据学生个人的特点、爱好和能力,对他们将来可能从事的职业进行设计指导,并就学生完善素质的具体方法和途径提出合理化建议,帮助学生建立成才目标,引导他们主动地选择地参加各种素质拓展活动,并进行相应的素质拓展训练,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必要的训练和帮助。目前高职院校这方面的工作已经起步,共青团要大力推广使用《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同时可以开展相应的课题研究。

(2)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努力培养青年学生的开拓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高职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共青团要有针对性的地在活动中重点提高青年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水平和创业能力,在这项工作实施的过程中比较重要的一项活动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创业计划竞赛的主要目的是激发和培养广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宣扬创业理念,培养创业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为同学们发挥创造潜能提供一个广阔的舞台。作为学生科技活动的新载体,创业计划竞赛必将在培养复合性、创造性人才方面发挥越来越积极的作用。

(3)加强对社团的管理与指导,努力培养青年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学生社团是适应组织带动大学生走出“象牙塔”,提高适应社会、奉献社会能力的“大熔炉”。共青团要积极调动各个学生社团开展各种特色活动,搭建起素质教育的另一个舞台。学生社团因涉及理论、创业、实践、科技、环保、英语等各个领域,学生非常热爱,参与率比较高,每个学校大约都有80%左右的学生都参加了自己喜爱的社团。尤其是大批学习型社团的出现,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实践技能、优化知识结构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4)不断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努力培养青年学生的奉献意识和动手能力。

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是共青团的品牌活动,也是校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项活动是学生接触社会的良好途径,有助于培养学生友爱、团结、互助的职业素养,有助于培养学生无私奉献的时代品质。共青团要始终坚持青年志愿者活动,立足校园,面向社会,以社团为依托,深入基层、社区组织开展扶贫济困、敬老助残、无偿献血、环保宣传、法律咨询、家电维修等等一系列志愿服务活动。同时,在学校发展和建设中,青年志愿者也会发挥突击队和战斗队的作用。

(5)社会实践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努力培养青年学生的实践能力。

社会实践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有着更重要的意义,在每年的暑期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团组织可以采取自行组队及个人实践的方式,根据各自专业特色和学生个人特长,紧密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际,重点开展社会调查、服务基层、政策宣讲、参观考察等方面的实践服务活动,最终实现学生成长成才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赢”。

高技能人才是技术技能劳动者的优秀代表,是推动技术创新和现代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骨干力量之一,《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21世纪是“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将占主导地位”的世纪,它需要的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要高度重视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要培养大学生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和适应变化的能力,作为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共青团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资料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Z].

论高技能人才培养规律 篇4

唐耀存

摘 要

本文从什么是高技能人才出发,分析了高技能人才的定义、要求、特点,从而导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时间规律与培养方法规律,并对两规律进行了说明与解释,论点明确,论据充分,层次条理清晰。本文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与相关政策的制定有一定指导作用。

关键词:高技能人才,培养时间,培养方式

一、什么是技能人才

什么是技能人才,这个问题不是一两句话能讲的清楚的,下面通过对比分析的方法来说明这个问题。

人才一般可分为三大类,那就是研究型人才,技术型人才,技能型人才。

研究型人才主要从事研发工作、学科建设与学术研究等,以发现规律、发明创造为主,主要指教授、研究员、博士、研究生等这类人才,主要依靠大学培养的本科生及研究生为主体。

技术型人才主要从事技术性工作、工程设计与规划等,以应用规律、工程设计、生产规划为主,主要指设计师、工程师、工艺师等这类人才,主要依靠大学培养的本专生为主体。技能型人才主要从事生产性工作,以完成生产为已任,主要指机长、技工等一线生产人员,主要依靠职业院校和技工院校培养的毕业生为主体。这里所指的技能一般指从事某项职业的技能,或者指从事某项专业工作的技能。人们一般讲技能人才,主要是与技术人才、研究人才相区别。

最后,还得说一下复合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就是以上三种能力的复合,实际上人才都是复合型的。一般所说的技能人才只是以技能为主,其它能力为辅罢了。

二、什么是高技能人才

人才一般也可分为三级,那就是初级、中级、高级。从而产生了初级技能人才、中级技能人才、高级技能人才的称谓。同时也就有了高级技术人才与高级研究人才的说法。这里要注意,高级人才与高级职称的区别,高级人才并不一定具有高级职称,比如本科毕业生就算是高级人才,但可能只是初级职称。

1、高级技能人才的基本要求

高级技能人才因职业不同其具体要求会有差别,但都有其共同的基本要求:

①、具备相应职业熟练的操作水平。这是高技能人才的首要特征,是对高技能人才的技能要求。

②、能处理生产作业中的常见故障。这是对高技能人才的技术水平要求。

③、掌握相应职业的基本原理与理论,有一定理论基础。这是对高技能人才的理论水平要求。

正因为高级技能人才要处理生产中的故障,所以高技能人才必须具备一定的技术水平,实际上第③点要求是为第②点要求服务的,没有一定理论水平,就不可能解决生产中出现的技术问题与故障。并且掌握专业理论对技能提高也有促进作用。

2、高技能人才的特点

高技能人才以高技能为特点,以高技术水平为基础的高级应用型实用型人才。高技能人才基本特点是能独立顶岗,属技术骨干,能独当一面。高级技能人才,按工种级别来讲,指的就是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这类人才,当然也包括技能专家与技术能手这类人才,而不是中初级工或学徒工,应是师傅、机长、领班等这类角色。

3、不同级别高技能人才之间的差别

下面以机器操作工为例来说明不同级别高技能人才之间的差别。

高级工:能独立且熟练操作机器完成生产任务,并能解决生产中出现的常见技术问题与故障。属高级生产型技工。典型岗位为机长。

技师:比高级工能解决更多的生产技术问题与故障,操作速度与水平更高。属技术型技工。典型岗位为组长

高级技师:比技师能处理更多的技术难题,各项操作水平更高更快。属高级技术型技工。典型岗位为车间主任。

由此来看,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的区别不仅在技能方面,更主要体现在技术水平方面,即理论水平方面与处理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不同。具体可通过工作年限、理论水平、处理问题能力、量化技能指标这四个方面来区分与考评。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不同级别高技能人才的具体差别,如下表1所示。

表1:技能等级与职业等级的关系

本科学历水平。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都是高级技能人才与技术人才的复合型人才。但这种复合型人才实际是以技能为主体现出来,故常按高级技能人才称呼。因为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都是高技能人才,所以也就有了“高技能人才主要就是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的说法了。本文以下所讨论的高技能人才指的就是这个概念。

三、高技能人才成长规律

高技能人才成长存在一定规律,培养高技能人才必须按规律进行。高技能人才成长规律主要有以下两点。

1、高技能人才培养时间规律

众所周知,技能是长时间反复训练形成的,高级技能更是需要长时间的训练才能获得,因此,要成长为高技能人才,无论理论水平多高,一定的技能训练是必不可少的,没有实训不可能获得技能。但是,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对技能形成与提高有促进作用,专业理论水平越高,专业技能成长越快。所以,理论培养可以缩短实训时间,但理论培养时间与实训时间之

和基本保持不变,即总的培养时间不变。认为理论学的越多,总的培养时间就可以减少的观点是错误的。

高技能人才是复合型人才,光有技能还不能满足生产的需要,还必须具有一定的技术水平,而技术的获得与技能不同,不一定需要实训,可以通过传授获得。故要成长为高技能人才还必须学习理论知识。因此培养高技能人才必须进行实训教学与理论教学,两者缺一不可。

各高技能人才对理论与实训的具体要求如下:

高级工:全部生产技能训练+基本的理论知识

技师:全部技能训练+专业的理论知识

高级技师:更长时间的全部技能训练+全面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

根据以上理由,可以制定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时间要求(适合大多数职业),如表2所示。

理由与解释:

(1)为什么规定培养2年可以申报高一级资格

主要是因为2年晋级比较切合实际,不长不短。如规定为3年,培养出高级技师最少需要9年,时间太长,成长为高技能人才太难太慢,高技能人才会太少,不利于技能人才成长与培养;如规定为1年,培养出高级技师5年即可,时间太短,成长为高技能人才太容易太快,高技能人才会太多,技能相对不高,也不利于高技能人才的成长与价值提升。2年升一级有利于控制技能人才的数量、成长速度及各等级之间的相对比例搭配。但从业必须3年才能晋级。

(2)为什么规定实训年限

规定实训年限主要是针对学校培养而言的,因为目前相当多的学校在培养中只强调理论教学,对实训没有重视,实训时间往往是不足的,所以进行限制很有必要。没有足够的从事本职业年限及实训年限是不可能成长为高技能人才的,特别是实训年限不能少。即使你从事本职业很长(比如,本专业理论教学很久),但实训年限不满足的话,同样不能成长为高技能人才。哪怕你是本专业的博士或教授,如果没有从事本职业3年以上的实训,照样不能成长为本职业高级工,也就是说不能申报高级工。

(3)培养时间与学生学历无关

本科毕业、高中毕业申报高级工都需要培养3年。不是说素质越高,培养时间就短越吗?其实培养时间与学历关系不大,无论学历高低,培养所需年限都是一样的。因为,高技能培养课程中文化课非常少,主要是专业课与实训课,对任何学历的人来说,学习这些课程所需时间是基本不变的。当然,素质越高,理解力、接受能力越强,学习进度会快些,学习效果会好些,但不会影响教学计划。因此,无论你什么学历,只要所学专业与本职业无关,报读高级工都需要3年的学习时间,如果所学专业为本职业范围,培养时间相应缩减。

(4)为什么从事本职业5年以上就可以申报高级工呢?

如果规定申报高一级资格必须要有低一级资格证,那么对工作十几年而又从没有考过资格证的人来说要从初级开始申报,这很不公平也不合理,但如果规定只要满足工作年限就可能申报高级资格的话,也很容易出现虚假申报与盲目申报高级职业资格现象。因此,本职业资格条件规定只要从事本职业5年以上就可以申报高级工,不必要有中级工从业2年的要求。但申报技师必须要求是高级工2年以上,申报高级技师必须是技师2年以上。这样规定,两头兼顾,比较切合实际。并且本资格条件为常规条件,对于不满足上述条件的技工,但技能水平确实很高,还可以有其它渠道申报。

2、高技能人才培养方式规律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高技能人才的成长必须有系统的理论培训与较长时间的专业技能实训。那么理论与实训具体如何安排较好呢?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①、自学成才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是指那些没有经过系统的理论培训,长期在企事业单位工作的生产人员,通过一边工作一边自学理论知识,最终成为高技能人才。这种模式成才速度慢,时间较长,成长速度主要跟个人的素质、学习态度与努力程度密切相关。

②、理论为主模式:也就是先理论后实践的模式,或者称为学校培养模式,这种模式经过学校正规理论培训,然后再到企事业单位进行实践,最终成为高技能人才。我国目前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主要采用这种模式,培养机构主要有高级技工学校,高等职业技术院校。这种模式可以集中进行理论教学,组织起来较方面,成本较低,但实训相对不足,技能成长相对落后,一般只能毕业实践几年后才能成为高技能人才。

③、实训为主模式:这种模式是先实践后理论,或称为进修模式,是由企事业单位组织进行,以本单位的生产设备作为实训条件,主要是培养本单位人员,由单位聘请讲师或专家进行理论培训与指导或者由单位派出去进修提高理论水平。这种模式也就是企事业单位自主培养高技能人才模式,这种模式相当不错,但我国大多数企事业单位不愿采用,因为培训要增加额外的成本,培养成才后担心留不住。

④、边理论边实训模式:这种模式是一边学理论,一边实训,理论与实训同时进行,没有明显的先后次序之分,教学以实训为主线,在实训过程中讲理论。这种模式有两个特征:一是理论与实训在时间上必须密切配合,二是理论与实训在内容上必须紧密相联。目前德国的“二元制”模式及我国最近提倡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属这一类。这种模式体现了理论与实训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可提高学习效果与成才速度。但这种模式必须以校企合作为前提,即企业配合才能进行,否则无法实施。

论高职院校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定位.doc 篇5

第十二届高技能人才表彰大会于去年年底在京举行。30名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和300名全国技术能手获得表彰,大会同时表扬了为国家技能人才培育工作作出突出贡献的84家单位和80名同志。可以说,这是一次高技能人才汇聚的盛事。然而,笔者注意到,这一盛事,引起的舆论关注,远没有年终任何娱乐盛典引起的关注度高,不少媒体根本就没有对高技能获奖者进行报道。无怪乎有人感慨,我们这个时代,太多关注娱乐英雄,却淡漠技能英雄。这是一种本末倒置。

要求舆论像关注娱乐明星那样关注高技能人才,是不太现实的。但是,严重的“厚此薄彼”却会造成社会的失衡,以及成才观念的扭曲。我国要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同时整体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需要有大批高技能人才,有社会推崇的高技能英雄,青年学生也以成为高技能人才为荣。形成这样的环境,需要从政府到社会舆论,以及每个家庭,共同努力。

对高技能人才进行表彰是政府倡导重视高技能人才的一方面,但还不够,要让社会更新观念,需要从制度层面,消除一系列歧视职业教育、技能人才的管理制度和评价体系,培育滋养高技能人才的沃土。毋庸回避的现实是,虽然国家一再强调培养技能人才,但就业时把劳动岗位列出高低贵贱,并把教育与(培养的人才所到)劳动岗位对应,划分出三六九等,让技能人才在现实中,很难抬起头。这需要国家从顶层设计做起,按照各类教育平等、各类人才平等的原则,清理不平等的政策――对于技能人才,需要的不是“倾斜”,而是做到和其他人才有同等的社会地位和待遇、保障。

国家政策的调整,不是一蹴而就的。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在我国,已逐渐形成一种“回归匠心”的意识。有创业者就以“工匠情怀”,吸引了众多追随者。甚至也有电视台,推出了“顶级厨师”这样的选秀节目。这都是社会观念转变的信号,大家已经意识到,技能对于改善人民生活、促进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并不比知识来得弱。一个社会只关注知识、学历,却忽视直接改变生活、提升生活品质的技能,将因技能水平的低下,难以提高整个社会的文明基准。

但从意识走向行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虽然在大家口头上说孩子能学到一门技术,能靠技术养活自己,并服务社会,也很好,可是,真要面对这样的选择时,却很艰难。能作出选择者,还往往被视为“另类”,被赞叹勇气可嘉――一名学生参加全国奥赛获得一等奖,一名学生参加全国舞蹈大赛获得一等奖,与一名学生参加高技能大赛获得一等奖,得到的社会评价会完全不同,家长的感受也不同――这不像在德国等国,在大学里担任教授的父母,并不会觉得孩子去做厨师、木工、司机,是一件脸上无光的事。

事实上,在我国就业市场,高技能人才的收入,已经有逐渐高于本科、研究生,甚至博士生的趋势,但是,这些人才的社会地位,还是不高――除非他们靠创业积累了大笔财富。在人们骨子里,还是重学历超过重技能,再就是,还是把所谓“白领”的工作岗位看得太重。这是长期以来政策、社会舆论、传统观念相互作用的结果。

论高职院校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定位.doc 篇6

一一以新疆高等工业专科学院为例

杨智勇

人才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学校依据教育目的的总体要求和不同类型教育的性质任务,对 受教育者提出的特定的规格标准。顾明远主编的 《教育大辞典》认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指高等学校在培养学生的素质(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和规格(培养过程完成后,学生所能从事的工作类型与层次)方面的目标。”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则是指高职人才培养的层次、种类、规格和要求。〔日对于高职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具体要求,不同高职院校也有不同的认识。如番禺职业技术学院根据高职教育及学院自身特点,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 “‘一技之长+综合素质’的高技能人才”。这一目标定位体现出五个特点,即规格的高层次性、素质的综合性、技能的专业性、发展的持续性和服务的区域性。规格的高层次性体现在总体要求上,即人才必须是高技能的,且拥有较高综合素质和一技之长;素质的综合性是指培养的人才既要具有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核心价值观,又要有作为“职业人”的良好的职业素质,特别是职业道德;技能的专业性要求培养的人才具有较强的职业能力,即具备从事某一职业活动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态度以及运用这些知识、技能和态度完成职业活动的综合能力;发展的持续性表现在对人才职业拓展能力的要求上,即培养的人才在达到基本职业能力的基础上,其能力能够在以后得到进一步延伸、扩展或提升,这既可以是在现有职业能力上的纵向提升,也可以是在现有职业能力上的横向扩展;服务的区域性是指人才的培养主要是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适应该区域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为进一步阐明这一极富特色和内涵的人才培养目标的理论依据,下面拟从哲学、心理学和教育学三个层面进行淦释。

一、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 《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提出了 “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概念。经过发展,这一学说成为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了社会主义教育目的论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教育学词典》对它的解释是:"1.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涵义是:人的全面发展,从人的劳动能力来说,是指脑力劳动同体力劳动相结合,个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充分统一发展,同时还包括人的思想品德和精神状态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包括德智体几方面的发展。2.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发展与社会生产的发展相一致。人的片面 发展是社会分工造成的,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客观基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的发展的物质基础。社会生产关系,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决定性条件。3.马克思主义提出 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途径。这就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它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惟一方法。’”[z1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既包含生产劳动和社会关系方面,还包括思想、道德和个性等方面的发展。但是,人的全面发展并不等于均衡发展,不等于丧失个性发展,它是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正因为如此,人的全面发展既要体现综合素养,还要有所专长。因此,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一方面强调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另一方面又以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为统揽,构建基于职业发展的素质教育体系,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和学会做人,将就业教育和终身教育有机结合在人才培养目标之中.二、心理学基础:多元智能理论

对于智力的结构,有人主张单因素说,有人主张二因素说,也有人主张多因素说。多元智能理论是多智力多因素理论的集大成者和典型代表,它是由美国著名发展心理学家霍华

德 ·加德纳在 1983年提出来的。加德纳在 《智力的结构》(Frames of Mind一书中,给“智能”下了新的定义,即是 “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或社会中,解决问题或制造产品的能力”。他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并且以相对独立的形式存在;每一个人类个体都具备八种智能,即语言智能((linguistic intelligence)、逻辑数学智能(logical-mathematical intelligence)、空间能(spatial intelligence)、身 体 运 动 智 能(bodily-kinesthetic intelligence)、音乐智能(musicalintelligence)、人际智能(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自我认知智能(intrapersonal intelligence)和自然认知智能(naturalist intelligence);各智能之间没有优劣之分,但不同的人有自己独特的智能强项和弱项;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的智能优势组合,恰当的教育可以促进或强化这种优势.传统的智能理论大多只承认语言智能和逻辑数学智能,从而只对智商加以重视。由此演化出来的模式化教育,既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又抹煞了地区与学校的特殊性,结果导致以统一的要求和标准去塑造同一规格的人才。而多元智能理论则不同,它肯定了智能的多元性、差异性和发展性。对智能多元性的肯定,使得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和全面发展有了心理学理论支撑;而对智能差异性的肯定,既承认个体的差异性和独特性,又进一步揭示了个性化教育的可行性,这为地方高职院校个性化人才培养提供了理论依据。因此,依据多元职能理论,可以确立新的学生观、人才观和评价观。番禺职业技术学院提出要培养具有 “一技之长十综合素质”的高技能人才,不仅仅是对就业需求的现实反应,它更多是对客观规律的尊重和对多元智能理论的理性思考与运用。

三、教育学基础一:教育价值论

教育为社会服务,为经济发展服务,为人的发展服务,根本在哪里呢?根本在服务于人的发展,也从多方面保证和推动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发展是人的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发展是人的社会的发展。[31教育,不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不论是普通教育,还是职业教育,其基本价值在于促进人的发展,通过人的发展发展则无从谈起。因此,教育的本体价值在于培养 “人”,培养和谐发展的“人”,而非 “制器”。正如王国维在 《论教育之宗旨》一文中指出,教育的宗旨,“在使人为完全之人物而已!何谓完全之人物?谓人之能力,无不发达且调和是也”[4]。作为教育之一部分,职业教育同样需要尊重教育的本体价值,促进人的和谐发展,使人成为一个 “完整”的人。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在论述职业教育时始终强调这一点。如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在其代表作 《林哈德与葛笃德》中主张:教育和劳动相结合,重视职业教育,以培养和谐发展的人;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在 《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明确反对纯粹出于“经济目的”和“实用利益”而进行职业教育,主张职业教育应力求促进个人的发展;我国著名教育家黄炎培在论述职业教育目的时,将“谋促进经济的发展,通过人的发展促进社会的发展。如果没有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经济的个性之发展”摆在首位。等等。[6]具体来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就人才培养而言,其价值应包括四个基本内涵:

一、培养的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必须具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培养的是 “人”,因此必须培养学生 “为人”的基本素质;

三、培养的是具有独立个性的人,因此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四、培养的是专业人才,因此必须让学生掌握专业技能。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一技之长十综合素质”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较好地体现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价值,不仅突出了职业教育特色,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让学生掌握就业需要的“一技之长”,而且突出了综合素质培养,包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重点的思想道德素质。以人的身心和谐为核心的身心素质;以兴趣爱好为主要内容的个性发展。

四、教育学基础二:教育目的论

教育目的是社会和国家所确定的培养人才的总要求、总规定,是一种反映一定时期社会价值观念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育人标准。由于教育目的总是受制于社会发展、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所依据的理论基础,人们往往看法不一。正如英国教育学家约翰.怀特在 《再

论高职院校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定位.doc 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专+预备技师,高技能人才,生产性实训

培养一支具有精湛技艺和创新能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是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要求。2006年4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推动《新技师培养带动计划》,提出要充分发挥各类职业教育培训机构的基础性作用,加强校企合作,加快培养一大批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技术技能型、知识技能型、复合技能型高技能人才,力争“十一五”期间在全国培养新技师和高级技师90万名。为此,在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及其他具备条件的职业院校中开展了预备技师培养工作,探索通过学校教育方式培养后备技师的途径和方法。按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在校生实行预备技师考核培训制度的要求,依据学院办学条件和专业优势,我院以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为依托,与行业企业紧密联合,在培养具有大专学历和预备技师职业资格的新型高技能人才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与创新实践。

分层次教学,实施“卓越技师”培养计划

近年来,随着适龄高考人数的不断减少,高职院校的招生形势日益严峻,招收学生的整体素质不容乐观。以山东省为例,2012年有80%的高职院校没有完成招生任务,录取普通高考学生的分数在180~450分之间,学生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存在很大差距。根据生源情况,结合社会需求,我院在数控技术等优势专业选拔部分优秀学生实施分层次教学,推行“大专+预备技师”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计划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并以此带动学院的教学改革和内涵建设。

自2009年以来,我院每年从600多名入学新生中经过理论考试、能力测试和面试等环节选拔40名学生组成数控技术专业“卓越技师”班,执行“大专+预备技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学制3.5年,实行“2+0.5+0.5+0.5”培养模式,课程全部采用项目引导、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前2年完成人文素质、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等模块教学与训练,第1个“0.5”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半年的生产性实训,第2个“0.5”进行半年的专业关键技术技能训练,第3个“0.5”进行企业顶岗实习,通过基本技能训练、生产性实训、关键技能训练和企业顶岗实习等多个环节培养学生具备预备技师职业资格及技能。

以行业需求为依据,准确定位数控技术“卓越技师”人才培养目标

数控技术专业对应的岗位群职业资格有数控车床操作工(预备技师)、数控铣床操作工(预备技师)和加工中心操作工(预备技师)。通过调研、走访发现,济南市及周边机械制造行业企业对数控机床操作、数控加工工艺及编程、数控机床维修等岗位群技师层次人才素质能力的总体要求是:爱岗敬业、勤奋务实,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善于发现问题,能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并在不断的实践中积累经验;技艺出众,一专多能,能解决生产中的工艺难题;善于沟通、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我院聘请济南机床二厂等企业技术人员与学校骨干教师共同组成了专业建设小组,以企业需求为依据,参考技师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确定了数控技术专业“大专+预备技师”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熟练掌握数控机床操作及数控加工工艺和编程技术,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掌握数控加工关键技术和技能,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生产能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不再按照传统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段式的设计模式,而是以学生职业能力成长为主线,兼顾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参照国家职业资格标准,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平台+模块”课程体系。“平台”包括基本素质能力平台和专业基本技能平台,每个平台包括几个职业能力训练模块。基本素质能力平台包括基本工具应用、协调与合作、自我教育与完善等三个模块;专业基本技能平台包括普通机床操作、加工工艺编制、零件三维造型等三个模块;专业核心技能平台则按照职业能力要求设置数控车床操作工、数控铣床操作工、加工中心操作工等三个核心技能模块,学生在掌握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根据个人学习能力和职业性向选择其中的一个核心技能模块进行专向训练;职业拓展能力课程为学生选修课程,根据岗位迁移能力的需求,开设了技术拓展和管理拓展两类课程方向,技术拓展方向开设《工程力学》、《零件设计》、《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等有利于专业知识深度扩展的课程,管理拓展方向开设《企业管理》、《机电设备管理》等有利于专业知识横向扩展的课程。

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开发项目化课程

将专业培养目标的各项职业能力分解于每门课程,以职业能力标准制定课程标准。全部课程按照项目化要求进行设计和实施,以实际工作过程为主线,以工作项目构建教学项目,每个教学项目由若干个任务组成,以任务驱动完成教学任务,实现学习内容即为工作内容,工作内容即为学习内容,融“教学做”于一体,强化学生运用知识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方法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

由企业技术人员与学院骨干教师共同组成课程设计小组,选取企业工作项目,结合学校实验实训条件,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编写项目化课程教材。同时,根据职业能力培养和课程教学需要,建设测绘测量室、课程资源库、专业仿真实训室等一体化教学场地和设施,保证项目化课程教学的实施。

“大专+预备技师”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依托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工学结合培养高技能人才 我院经历了六十多年的职业教育历程,形成了“厂中校”、“校中厂”的独具特色的高职教育办学格局。我院有中等规模的生产性实习工厂———济南第六机床厂,产品主要有2M9120型万能工具磨床、全数控周边磨床、经济型数控周边磨床等,年产设备400台套。近年来,以实习工厂为基础,进一步整合校内资源,将其打造成学院的生产性实训基地。低年级学生按项目化课程在基本技能训练场地进行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技能训练,经考核合格后,随着年级升高逐步转入学校生产性实训场地,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顶岗生产,由简单到复杂、由粗加工到精加工,严格按照产品质量要求和操作规程加工工具磨床的上千种零件,最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装配成整机,检测、调试合格后出厂。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不仅掌握了规范、熟练的操作技能,而且体验了企业的管理制度、管理理念,养成了良好的纪律观念和质量意识。

实行“双导师”授课 由理论教师和实习教师组成教学小组,共同设计、实施课程工作项目,指导学生按照咨询、决策、计划、实施、检查及评价等步骤完成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教学中,理论教师侧重工作项目的理论指导与咨询,实习教师则侧重工作项目的实施与评价,各有重点,取长补短,互相配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聘请企业技术能手、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并在学校成立“技能大师”工作室 我院聘请济南机床二厂加工中心技师张易明等6名兼职教师成立了“数控技能大师”工作室,工作室教学团队由济南市机械行业的技术能手、能工巧匠组成,掌握国际国内前沿数控加工技术。兼职教学团队与学院骨干教师组成课程建设小组,共同编写了《数控车工技师训练教程》、《数控铣工(加工中心)技师训练教程》、《UG设计与自动编程》、《数控加工工艺与编程》等4本专业实训教材。教学团队选取企业高难度加工工件作为教学项目,从加工工艺的制定、加工刀具的选取、数控加工程序的编制及加工技巧等各个环节指导学生训练数控机床操作的关键技术技能。

以赛促训,以赛促练 充分利用山东省和全国数控技能大赛的机会,按照整体集训、选拔参赛的原则,安排“卓越技师”班学生参加大赛并做好赛前集训,从心理、技能、加工精度、加工速度等各环节制定出详细的训练计划,通过系统的专业知识复习,强化实践技能训练,使学生的实践技能大幅提高,同时在集训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意志品质和职业素质,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2012年的山东省高职院校数控技能大赛中,由“卓越技师”班学生组成的参赛小组取得了数控加工与装配项目第一名的优异成绩,其中3名学生因大赛成绩优异,获得山东省人事和社会保障厅颁发的技师职业资格证书。

“卓越技师”培养计划在我院实施三年来,坚持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之路,选拔优秀学生实施分层次教学,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实施项目化课程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坚持校内生产与实训相结合,学生的职业能力加强,综合素质提高;充分发挥“技能大师”工作室的作用,将现代化企业管理理念和先进的数控加工技术引入专业教学,使学生掌握了本工种的关键技术技能。在2012年的数控车、数控铣及加工中心职业资格鉴定中,我院2009级“卓越技师”班40名学生,除3名学生因大赛成绩优异提前获得技师职业资格外,其余37名学生全部考取了高级工职业资格证书,参加了2013年上半年的预备技师职业资格鉴定。我院在“大专+预备技师”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上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实践,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为在高职院校培养复合型高技能人才走出了一条创新之路。

参考文献

[1]路海萍.课程项目化:高职院校课程改革走向的选择[J].职业技术教育,2009(8):45-47.

[2]侯银海.对职业院校模具预备技师人才培养的思考[J].模具制造,2009(9):94-96.

[3]刘显泽.加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运作[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24):11-13.

[4]胡振文.职业院校高技能人才预备技师培养模式研究[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7:253-254.

[5]张帆.技师学院预备技师培养模式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论高职院校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定位.doc 篇8

关键词:高技能人才;需求规格;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国家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1-2020年)》将高技能人才定义为:具有高超技艺和精湛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主要包括技能劳动者中取得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的人员。

一、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使用与评价

(一)技能型人才在企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愈发受到企业重视

在企业经营和生产一线中,技能型人才的作用不可替代,尤其是高技能人才发挥着技能带头、技能公关“师带徒”的教育培训作用。企业为体现对高技能人才的重视,通过设立首席技师和特殊贡献奖对高技能人才予以激励。

(二)企业一般从职业道德、工作业绩、技能公关、技术推广等方面加强对高技能人才的评价

具体而言,对技能型人才的评价包括职业态度、敬业精神;在技术革新、技术改造和预防排除重大事故隐患中的贡献及取得的重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是否掌握先进的操作技术方法,从而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在推广、应用先进技术和培养后备技能人才上的成绩等等。

(三)企业亟需高技能人才

在现代制造业中,大量高科技产品不断出现,高技术含量的设备不断应用,企业对技术工人的技术能力及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知识技能结构已难以满足工作的要求。众多企业表示,亟需具有新观念、掌握新工艺、了解新材料、熟悉新设备的新型技能人才。

(四)关键岗位、重点岗位上的高技能人才短缺十分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

关键岗位、重点岗位上的技能型人才关系到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这类技能人才很难通过劳动力市场获得,往往需要企业进行多年培育,一旦流失通常让企业损失惨重。

二、高技能人才的类别及其企业需求规格

高技能人才分为技术技能型人才、复合技能型人才和知识技能型人才,企业对他们的需求规格分别是:

(一)技术技能型人才

要求在生产加工或服务一线中从事娴熟的技术操作,具有较高技能水平,能够解决操作难题。主要分布在加工、制造、服务等职业领域,如高级钳工、高级厨师等。

(二)复合技能型人才

要求在生产加工或服务一线中掌握至少两门以上操作技能,能够在生产中从事多工种、多岗位的复杂劳动,能解决生产操作难题。例如数控加工中心技术师。

(三)知识技能型人才

要求具备较高专业理论知识水平,同时具备较高操作技能水平的人员,能够将所掌握的理论知识用于指导生产实践,创造性开展工作。主要分布在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职业领域,如网络管理员、信息安全员等。

高技能人才掌握了精密技术,从事的是较复杂的劳动。高技能人才“高”在既能动手又能动脑,是“手脑并用”的知识技能型人才或技术技能型创新人才。技术、技艺、创造、创新是知识经济社会高技能人才的时代特征。

三、不同专业类别的高技能人才需求规格变化分析

企业对不同专业类别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规格存在差异。

在二产类专业,企业关注技能人才的专业技能和操作能力,这部分人属于我们通常认为的典型技能人才。如焊接工、模具工。

在三产类专业,企业关注技能人才的综合素质、社会能力和职业素养,比如文秘、饭店服务等。

无论三产类还是二产类专业,除专业技能之外,企业都十分关注技能人才的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尤其是敬业精神、责任意识等。

专业性、岗位性越强的技能人才越是强调技能熟练程度,比如供排水、数控技术、会计等。

职业教育特色不够突出的专业技能人才,企业的需求不迫切,并且倾向于追求高学历,比如电子商务、金融事务、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在中职、高职都有分布,在中职层次难以培养,在高职阶段不知如何同本科区分。

四、高等职业学院的人才培养定位:高技能人才

(一)高职教育定位于高技能人才培养既可行也必要

任何一类教育的培养定位都要适当拔高,因为任何人才的成长都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都很难达到一出校门就成为不折不扣的人才。高职学院很难在短短两三年时间培养出高技能人才,但这并不意味着高职学院不能定位于培养高技能人才。当然,在高技能人才中,高职院校培养知识技能型人才更具优势,其次是技术技能型人才。明确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定位,对高职院校具有重要价值。(1)人才培养类型的确立能够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奠定基础。高等职业教育是就业导向的教育,“高技能人才”培养定位的确立,可以引导高职院校切实办出职业教育特色,真正遵循基于职业属性的教育规律:融职业性的社会需求与教育性的个性需求于一体。(2)人才培养层次的确立有利于高等职业教育拓展发展空间。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培养定位,以其鲜明的职业属性,诠释了职业教育的教育功能层次与劳动分工层次之间的紧密联系。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教育功能比中等职业教育“高”,在高等职业教育的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岗位的综合、全面和技术复杂程度及其所具备的责任、能力、素质要求,高于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岗位,实质上反映了工作过程复杂程度的高低。

(二)高职教育定位于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着力点

1.厘清技能定位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以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使命,综合涵盖岗位技能、工种技能与职业技能,知识、技术含量明显高于中职教育,职业资格取得等级达到国家职业标准四级,成绩优秀者能达到三级乃至更高。

2.加强职业素养塑造

企业需求调查显示,企业引进高技能人才除了有熟练掌握技术、娴熟运用技能的要求之外,对包括职业态度、职业习惯、职业道德等在内的职业素养十分看重。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注重把技能和素养相融合具体落实到课程和教学中。同时,加强职业指导,并且在学生入学之初就开展职业指导直至进入就业并切实达到良好针对性目标。

3.瞄向新型技能人才

新型工业化时代的技能人才应该是既能掌握和运用理论技术又具备一定的经验技术,既掌握熟练的操作技能又善于运用心智技能,具备较强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标志。高技能的能力素质结构和规格要求呈现出不断的动态变化,职业院校应善于捕捉劳动力市场信息和企业实际需求,培养与时俱进、具备时代气息和富有创新精神的高技能人才。

五、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一)创新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即是根据社会、经济和技术发展的需要,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为实现职业教育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规格而采取的教育教学组织形式和运行方式、制度、过程等要素的多样化组合。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以下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四个关键环节加以勾勒。

1.准确进行培养定位。在人才培养上强调应用性、针对性、强调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基础理论方面以较为扎实、够用为度;技能方面达到熟练强化,紧贴企业需求,以岗位需要为原则。

2.建立和完善由通识教育课、必修专业基础课、必修专业课和专业技能训练课构成的全新课程体系。通过对课程的调整,将学生更大比例的时间用于实践和实习。

3.加强实践教学。采取共建、改建、扩建的方式完善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建设的实习实训基地尽可能与生产、管理、服务一致,加强实践训练;逐步加大实习经费的投入力度,强化实践考核;健全实践教学的质量监控体系,确立实践教学的激励机制调动优秀的教师从事实践教学工作。

4.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选送一些中青年教师到企业部门进行技能培训,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使他们按“双师型”道路发展,同时注重从企业和产业部门引进一些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另外,在工资、职称评聘、进修等方面,制定相应的保护政策,引导教师逐步向“双师型”或“一体化”教师方向转变。

(二)充分发挥企业积极性,校企合作培养技能型人才

高职院校和企业作为职业教育的不同培养主体,在人才培养上各具优势,需要既有合作又有分工。单纯在职业院校的3年时间,很难真正培养出合格的技能人才,尤其难以真正培养出高技能人才。因此,必须利用各种手段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和培训进行引导。

1.建设技能人才培养基地

应充分发挥企业和职业院校在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作用,加快培养速度、扩大培养规模,逐步建立一支与区域产业发展相适应的技能人才队伍,建立一批示范性技能人才培养基地。

2.培养预备技师

充分发挥职业院校培养技能人才的基础地位与作用,广泛动员企业支持,通过促进校企结合、联合培养,共同评价技能人才。职业院校难以一步到位培养高技能人才,可以先培养预备技师,预备技师经过在企业真实岗位的磨练之后才能成长为技师。

3.改革技能人才评价制度

企业参与技能人才的评价,将企业纳入职业技能评审委员会,在考题设计和考官组成上都要给予企业参与权。

(三)加强双证书教育,促进职业教育的技能人才培养与企业要求相契合

职业院校双证书教育模式是将企业对新员工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评测、业绩评价、操作技能考核和理论知识考试的要求,通过教学过程和考试环节来实现,促进职业院校培养与企业实际生产要求相结合并且实现教学成本较低、教学效果较好、教学质量较高,其核心实质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的需要为依据,按照实际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景来组织课程,规范职业院校专业课程开发、课程结构、教学师资、教学指导以及教学活动分析过程,形成一个以任务驱动为主体的职业技能课程体系。

(四)注重基本素养的塑造与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培养具有成长潜力和发展后劲的技能型人才

首先要充分认识到企业对职业学校毕业生非专业技能素质的要求,引导学生树立热爱本专业的思想,达成职业承诺,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和人格魅力。其次要构建学生的核心能力,培养他们学习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满足竞争性职场的要求。职业核心能力可以概括为一个人在该专业长期由学习和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能力,这种能力是他在执行岗位任务时所发挥出的别人无法模拟的具有持续优势和较强知识特征的能力。

(五)加强职业意识与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技能型人才

所谓职业意识,主要是指学生的就业意识,它包括自信意识、责任意识、协作意识和创新意识等方面的内容。在老师的积极引导和帮助下,职业院校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可以切身体会到职业意识的重要性并形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学生职业意识的养成反过来可以促进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职业院校还必须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人才培养中决不可“见物不见人”,保了“技能”丢了“根本”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以便更好地为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 毕结礼.高技能人才开发探索与实践[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5.

[2] 北京统计年鉴(2008)[M].北京:北京统计出版社,2008:10.

[3] 孙兴伟.北京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步伐[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7-06-13.

上一篇:喜洋洋幼儿园三年行动计划下一篇:中秋节祝福语:中秋送爽,千里遥寄相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