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后发地区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打造

2024-07-19

论后发地区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打造(共9篇)

论后发地区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打造 篇1

论航海类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

分析新形势下航海类高职院校办学定位的内涵,提出关于航海高职院校在学校发展、办学层次、办学特色、服务面向、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进行合理定位的一些设想.

作 者:蒋祖星 JIANG Zu-xing  作者单位: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人事处,广州,510725 刊 名:航海教育研究 英文刊名:MARITIME EDUCATION RESEARCH 年,卷(期): 26(2) 分类号:U676.2 关键词:航海高职院校   办学定位   办学层次   办学特色   培养目标  

论后发地区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打造 篇2

近年来,广西北部地区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中国与东盟国家在各个领域的经济合作,也大大带动了广西的经济发展。随着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在各行各业与中国进行直接的交流沟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不仅仅局限于外贸行业,甚至扩大到了经济、科技、旅游、文化等领域。在这种情况下,复合型的外语人才成为目前社会急需的宝贵资源。因而,在广西北部地区的高职高专院校,公共英语与专业英语教学走特色化进行融合之路势在必行。

二、大学英语和专业英语的不同教学目标

大学英语,即一般用途英语(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其教学旨在帮助学生打下较扎实的语言基础,并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使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与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帮助学生掌握良好的语言学习方法,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满足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专业英语,即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s),顾名思义,是指与某种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它有别于一般用途英语(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是根据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特定需要而设计、开设的英语课程(Hutchinson and Waters 1987),如电子商务英语、国际金融英语、外贸英语、新闻英语、法律英语、医学英语、计算机英语、旅游英语、报刊英语等,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在所学专业领域的英语运用能力及在一定工作环境中运用英语开展工作的交际能力。

三、大学英语与专业英语教学融合的必要性

目前,广西北部地区的很多高职高专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与专业英语教学基本是分开进行的。以笔者所在院校为例,大学英语开设学期是专科是第一和第二学期,教学任务由大学英语教师承担,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基本的英语应用能力,打下扎实的英语基础。而各专业的专业英语则是在大学英语课程结束后开设的,其教学任务由相关专业老师负责承担。二者间、教师之间几乎没有沟通和传承,教材的选取也没有连贯性,这就造成了大学英语教学与专业英语教学的脱节,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因此,进行英语教学改革,将大学英语与专业英语教学科学有效地结合、走特色化融合之路势在必行。

四、大学英语与专业英语教学融合的对策

当前大学英语教学和各专业的专业英语教学严重分离,导致广西北部地区高职高专院校英语教学效果不容乐观,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同时对大学英语教学和专业英语教学进行一系列全面的改革,将二者进行有特色的融合。要做好这一改革,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着手。

1. 改变思想,正确认识大学英语和专业英语的关系。

大学英语教学在我国的发展已经有相当一段时间了,为了不断提升大学英语教学水平,全国各高职高专院校,包括广西北部地区地区高职高专院校,都不断进行改革,尝试创新教学方法和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为社会各界输送了大量的有着较好英语基础的人才。但是,一直以来,专业英语的教学却停滞不前。大学英语与专业英语教学相脱节,使得大学英语教学不够完善,专业英语教学效果也是差强人意。以笔者所在的一所广西北部地区院校为例,多年来,专业英语一直都是由专业老师教授,而专业老师一般既要上专业课,又要上专业英语课,这就造成了师资力量的不足,加之一般专业老师英语能力有限,造成专业英语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毕业后,很难适应本职工作对专业英语的要求。另外,学校从上到下对大学英语教学都很重视,更重视英语等级考试的成绩,而忽略了专业英语的重要性。绝大多数教师都没有意识到专业英语应该是大学英语的一部分,只有专业英语教学跟上了,大学英语教学才算是完整的。不管是教学管理者,还是一线教师,都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大学英语和专业英语是不可分割、互为一体的一个完整体。大学英语教学要为学生学习专业英语打好基础做好充分的准备,专业英语也要用到大学英语的基础知识才能更好地掌握专业英语知识,二者不可分割。

2. 制定统一的标准,打破各自为政的现状。

大学英语改革都是自上而下、全校性的一个系统工程。作为完整的大学英语教学的一部分,专业英语教学也必须是自上而下的、全校性的一个改革,不能是各个院系各自为政,而应该统一制定要求,对课程性质、开课时间、课时数等要做统一规定。

3. 增强师资力量,充实师资队伍。

对于大学英语教学来说,专业英语教学要求更高,既要求任课教师有扎实的英语基本功,又要精通相关的专业知识。要想在专业英语教学上取得突破,大学英语教师和专业英语教师必须互相合作,鼓励英语教师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攻读其他专业的学位或者进修相关的专业课程,充分发挥其潜力及英语优势,拓宽知识面,以达到专业英语教学对专业知识的要求。大学英语教师要着眼未来,对自己的知识结构进行更新,以适应未来的教学要求。而专业教师则需要熟悉英语这一语言的特点,学习英语教学的方法,掌握良好的英语技能。

4. 注意大学英语教学与专业英语教学的合理衔接。

在广西北部地区很多高职高专院校,由于师资等原因的限制,大学英语一般采取大班授课的方式,课堂上,教师占主导地位,主要培养学生的语言基本能力。而专业英语则采取小班授课的模式,课堂上主要是输送大量的专业词汇、进行大量的专业知识阅读等。不管是哪种课,教师都应该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课内课外有效结合,使得学生不仅能掌握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和专业知识与词汇,还能尽早建立起专业英语词汇体系,掌握这些文章的篇章结构特点和表达规律,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另外,选取合适的大学英语和专业英语课程的教材也是做好二者衔接的重要环节。

五、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及我国高职高专院校英语教学的不断改革,广西北部地区地区高职高专院校的英语教学水平也随之不断发展和提高,大学英语教学与专业英语教学必须特色化融合之路。作为广西北部地区一名高校英语教师,笔者认为,我们应该及时调整人才培养计划,灵活教学,将教学与地区经济发展的需求紧密结合,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2]刘法功.论基础英语与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关系[J].我与教学与研究, 2003 (1) .

[3]张杰.公共英语教学的专业化与专业英语教学的公共化—论我国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5 (11) .

简论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的特色教育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 工学结合 办学模式 办学目标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正面临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这些年,中国作为全球加工厂,极大地带动和促进了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和进步。这体现在一方面,职业教育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为各行各业培养了数以千万计的技能型人才和数以亿计的劳动者,初步成为国中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重要的人才资源基础;另一方面,从发展的眼光和岗位适应性等方面看,职业教育仍是我国国民教育体系中相对比较薄弱的环节,职业教育还缺乏足够的自身特色吸引力。

在职业教育日益普及的今天,社会化使职业技术办学竞争完全市场化;同时,正是市场化的反作用又促进学校以就业为导向,追求建设具有高市场认可度的院校和专业。

因此,职业教育办出特色对每一个高职院校的建设具有衡量生命力的源泉作用。确立具有自身特色的高职教育办学理念,确立清晰而独特的思路,准确定位学校的发展,强化特色专业建设,创建创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创建创新独特的师资队伍和实训基地的建设是高职院校办出自身特色的重要途径。本文就上述论点提出一点粗浅的探索意见。

一、高职院校应该以特色为基础的意义

1. 伴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飞跃发展,尤其是经济全球化作为推动我国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我国产业升级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也带来了良好的机遇,成为我国职业技术应用性人才培养和创新的原动力。国家对各类人才的需求一方面要求量大,更重要的另一方面,是要求更精细化、更实用化。因此国家教育要求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设高水平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和创建办学特色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同时还要求高职院校大力提升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能力,在深化改革、创新体制和机制中办出特色,提高水平。由此可见,办出特色无疑不仅仅是市场的要求,也是国家对高职院校的主要要求之一。

2. 办出特色是提高高职院校竞争力的主要途径。个体特色是在社会化竞争和发展比较充分的条件下,因地域、环境、自身先天条件等社会因素差异自然产生的。同时,它又是一个与关联概念相交合的组织范畴,是相对于一定参照系而存在的。每一个高职院校特色的参照系,除了地域环境因素,主要就是相对于其它高职院校,只有具备排异的独立特性方可以称得上特色。由此可见,特色只有相比较才存在,有比较优势,才有竞争优势。在上面已经提到,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和经济国际化的发展,竞争力已经关系到高职院校的生存与发展,而特色就是竞争力的根本。这反映在,特色作为竞争力的基础,学校只有在办学中强化特色,才能逐步形成自身独特的竞争力;回过头,特色又成为竞争力的结果,当竞争力得到有效哺育并且稳定下来,这个高职院校的特色才因此也一步步凸显出来,稳定下来。所以,高职院校只有办出自身特色方能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并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在创建特色中促进高职院校的健康全面发展。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总是处于运动状态,过去的优势不一定还是今天的优势,特色也是同样的,特色的稳定性也是相对的。因此,做好高职院校特色建设依然离不开对学校的全面建设。毛泽东从哲学的角度告诉我们,事物的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一个院校的特色创建是建立在比较全面健康发展的基础之上的,特色是在全面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凸显出来的光辉。因此,在进行特色创建的过程中应该保持院校的全面发展,这样才能使特色长盛不衰。

二、高职院校以工学结合为特色的创建

1.创建有特色的工学结合的院校的首要问题:确立有自身特色的高职教育办学理念。一所享有较高社会声誉、能为公众认可的富有办学特色的学校,实际上是体现办学理念、办学信念和办学思想的物化形态。要坚持继承已经存在的优秀的办学理念,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所院校的优秀传统是日积月累形成的,不要无原则地盲目的追求时髦,而因此否定过去的一切。要创新,要在自己的原有基础上创出独有的特色新,切忌跟在别人后面,一步一霎“邯郸学步”。 如: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贯穿“校企一体,实用为本,就业促学,质量立校”的办学观念,始终不忘记自身源于地方名企---湘电集团这个优势地位,突出机电行业的实用性和广域化,使该校在地方高职院校中毕业生就业率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充分发挥了企业行政隶属院校的特色基础,突出了该校办学立足企业、服务全社会的职业属性和特色个性。基本形成了该校极富个性特色的人才培养道路。

2.不断完善和繁衍自身特色的办学专业是建设特色学院的基础。

还以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院以机电方面的突出能力为基础,开设一系列机械制造、电气装配、数控机床、新能源风电、太阳能等方面的优势专业,采取“产学结合、校企结合”订单模式,学院主动将自己的“产学研”规划交予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研究讨论,让企业介入高职教育的办学过程,参与新专业设置论证、教学计划开发、课程开发、毕业设计与论文指导等环节,同时接收毕业生进行现场实习训练。为企业选人和学生就业奠定了双向选择基础。这样瞄准市场需求,根据用人单位需求意见进行教学改革,包括实施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与方法等各方面的调整,并在院系制定的办学管理体制与相应的产业企业,形成天然的联系纽带,尤其是结合企业新建扩建的项目有的放矢的进行双方合作的操作模式,以项目引领教学,指导学生实践与实际操作,让学生通过项目的具体操作变换不同的角色,在经济实体中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践,既形成对学生整体素质的综合提升,又充分发挥个人的才干及综合协调等各方面的能力。充分适应企业或用人单位对操作、工艺设计、技改,以及相关管理等专业技能的要求,毕业生走向工作岗位后很快就能进入职业角色,适应岗位要求,安心工作。该校先后与湘电集团、三一重工、铁姆肯湖南公司等单位签订此类协议,不仅仅放学生跟班实习,还请企业专家临校授课,快速适用企业或者部门行业,用人单位非常欢迎这类订单的培养方式。

3. 高职院校明确培养目标对工学特色发展的影响

培养目标就是将学生经过特定的教育培训后所要最终达到的状态或者标准。高职院校一定要让师生都明确,高职的培养目标,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需要,是在用人单位“沉得下、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有良好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高技能人才。

现阶段,常常有些高职院校总不自觉的总想把学生培养成“高一层次”的人才。而所谓“高一层次”,就是片面强调理论学习的系统性和所用的课时多少,脱离现实、想以此提高所谓学校的声誉、档次和影响。结果不仅背离了我国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宗旨,使大多数学生面临不切实际学习的困惑,同时也给毕业生的择业竞争力带来相当大的困扰和负面影响。笔者曾经与不少大中型企业人力资源部门招聘员工的领导交流,从他们代表的企业心态来看,他们面向社会选人时,确实大量需求的是一线生产、管理、工艺方面有一些基础理论,更主要的是动手能力强的人才。如果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偏重理论而忽视应用与技能的学生,用人单位何苦不到本科院校选择呢?高职生的理论修养当然类比本科生。这样就很容易让学生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状态,形成结构性就业矛盾进而就业困难。如此以来,这些高职院校学生理论水平不如本科生,实操又不如技校生,走进就业竞争市场,不是被本科生排挤就是被技校生挤得靠边,甚至在适应性方面还被农民工替代。

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多年摸索,为了避免培养目标错位,直接与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双向交流,对传统普通高校的学科型办学方向,教育计划、教学模式、教学大纲和教学体系,融入技工学校办学模式,大力推进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并以此进行大规模教学改革,相对准确的把脉人才市场对人才需求的类型和层次,较好地体现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上的规律和要求,因而毕业生就业率一直走在同类院校的前列,不少学生在全国、全省各类技能竞赛中名列榜首,成为了国家级、省级高技能人才,成为企业拼抢的香饽饽。因此,高职院校培养目标上的方向是高职院校就业率重要标示。

论后发地区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打造 篇4

量低、质量不高等问题仍不容回避。以广安市农村信用社以例,截至5月29日,共领卡35714张,累计发卡12766张,平均每个营业机构累计仅发卡56张,日均共计发卡不足300张,单个营业机构日均发卡不到2张,营销目标与预期效果相距甚远。

如何正视、分析和解决好当前农村信用社银行卡发展存在的问题,挖掘利用好农村信用社自身经营的特殊性和银行卡后发优势,以转变营销思路,强化工作措施,加快银行卡发行步伐,促进农村信用社加快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一、农村信用社银行卡发展现状及问题成因

㈠银行卡受众素质良莠不齐,新业务市场对接难度较大。基于服务“三农”宗旨,导向了农村信用社以广大农村居民为主的重要客户群体。中国农村面貌实际决定了大部分农村居民文化水平不高、综合素质参差不齐、金融需求科技化含量不高的现象,且有相当部分青壮年劳动力常年外出务工,农村留守人员中以老弱妇孺为主。据对川东某县的统计,该县常年就有30%以上的劳动力常年在外。加之历史形成的用折不用卡、卡小不易保管、易损坏易丢失等传统观念,种种因素也致使农村信用社银行卡的主要客户群体对卡的服务需求低、了解使用少、接受操作难,虽经农村信用社广泛宣传、解释指导和帮助,但广大群众申领卡的积极主动性仍然难以调动,操作技能也难以掌握,用卡的科学性、有效性有待进一步完善。

㈡服务水平呈现劣势,卡业务市场认知认同程度仍较低。由于农村信用社历史包袱沉重、管理机制落后、员工素质等缺陷,长期以来不“造血换血”,不“引新纳新”,服务意识差,服务本领弱,服务质量低,致使“细胞坏死,陈腐不鲜”。农村信用社在部份人眼中被看成“另类”金融机构,服务项目、功能、态度、效率、档次、水平难与商业银行相抗衡。时下兴盛的基金、股票等现代理财性金融服务更是无从涉及,农村信用社业务发展“原地踏步”,市场认可度偏低。这虽与农信社的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环境有必然关系,但自身服务水平不足的原因却是第一位的,应当理性认识,深刻认识。据了解,在上述区域对金融机构服务的民意测评中,农村信用社的服务满意度靠后,社会群众与客户群体对农村信用社的服务难有较高程度的认可,农村信用社“蜀信卡”新兴出炉和面市,自然难免会受到客户传统思维定势和农村信用社服务水准的牵制影响。

㈢银行卡业务新兴面市,措施缺位造成经营管理 “边缘化”。一是农村信用社银行卡“初出茅庐”,市场经验欠缺。卡业务运行初期,由于农村信用社无卡业务工作经验,专业技能相对落后,在卡业务操作办理、日常管理、系统运行及维护乃至卡本身的发行营销工作中,难免存在或此或彼的问题,致使一些客户形成“外国月亮比中国圆”心理,退却了客户选择“蜀信卡”的积极性,也降低了已发卡的有效使用率。二是专职部门缺位,卡业务经营管理乏力。据了解,全省各联社绝大部分至今未设置专业或专门的卡业务部,在一定程度上致使银行卡在营销、运用及管理等方面职责不清,指导力度不够,更不专业。相关部室在银行卡经营管理上显得力不从心,甚至出现责任相互推诿现象,进而导致部分工作断档脱节,责任不到位,难以跟进市场节奏,农村信用社银行卡经营管理水平亟待提高。

㈣银行卡他行“先入为主”,银行卡必然面临市场多向选择。早在农村信用社银行卡发行前,建行“龙卡”、工行“牡丹卡”、农行“金穗卡”及邮政“绿卡”等同行业银行卡早已在市场流通使用,且凭借其优质的服务、完善的功能占领了相当部分市场。以广安市为例,据了解,在全市银行卡使用客户数量上,仅农行银行卡就占据了全市银行卡使用的30%,加之其它商业银行及邮政储蓄的银行卡,其已形成的“先入为主”态势,对农村信用社银行卡发展形成的压力不言面喻,农村信用社要想再挺进卡业务市场,“后发制人”、后者居上更是难上加难。

二、农村信用社银行卡业务后发优势探析

㈠客户对象广泛,潜藏客户优势。农村信用社以“三农”为主要服务对象,以县域经济为主要经营市场,**农信社肩负着为全省6800多万农民提供金融服务的重任。基于中国农村及县域经济实情,农村地区居民人口众多,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2/3,这就能够形成农村信用社庞大的客户资源。根据农村金融消费现状,有绝大部分的农村居民至今与银行卡尚无接触,也就是说这部份人现在手中无银行卡,这就形成了农信社的客户数量优势。在坚持量质并举、宁缺勿滥的前提下,如果农信社能够将这部分客户群体充分挖掘和利用,使其成为农信社银行卡的忠实用户,农村信用社银行卡的市场潜力将无比巨大。与此同时,既培育开发客户,又向持卡客户群体渗透,以结束“无卡无营销话语权”的历史,为农信社赢得新的业务席位。

㈡服务职能特殊,潜藏比较优势。农村信用社的服务职能和市场定位的不可替代决定了与城乡居民、企事业单位、地方党政的密切关联和深厚感情的优势是邮储行

及各商业银行的无可比拟。互信就是生产力,农村信用社既可利用在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中与广大农户、个体工商户、民营企业等结下的鱼水深情,“拉拢”卡业务客户;又可利用发展中间业务时与各企事业单位及其干部职工缔结的深厚友情,拓宽银行卡发行范围;还可利用因“地方金融企业”角色定位与当地党政关系密切的优势,借力延伸银行卡发行链条,并借助其“喉舌”作用,提高银行卡的知名度、认知度,从营销的深度和广度上狠下功夫,努力做大发行总量。

㈢机构点多面广,具有网点优势。截至目前,**省农村信用社辖174个县级联社,6147个营业网点,有职工4万余名,形成了“省有、市有、县有、镇有、乡有”金融机构、“城市有、农村有”金融服务的广覆盖、宽领域、多层次的金融服务平台,且随着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全国通存通兑等多样、多元化功能的开通实现,随时可为城乡居民提供方便快捷、近在咫尺的存、取、汇等金融服务,为客户省时、省力、省心、省钱。网点优势他行无可比拟。

㈣服务成本低廉,具有价格优势。在金融服务收费上,从“人往利边走”的趋利角度看,较同行业金融机构而言,农村信用社的低廉收费在金融服务收费标准对客户的吸引力上较有优势。农村信用社银行卡——“蜀信卡”省内异地柜台现金存款交易金额的0.2%、最低1元、最高20元,省内异地柜台现金取款交易金额的0.3%、最低1元、最高30元,从现在计算起一年内的年费、工本费全免等价格信息,都显示出了农村信用社银行卡的惠及民生的正面导向和较高性价比,使客户在享用金融服务的成本考虑上,可促其优选“蜀信卡”或换用“蜀信卡”,增加农村信用社银行卡市场覆盖面和使用率。

㈤功能日臻完善,彰显个性优势。经过十几年的发展,银行卡作为科技金融产品,凭借其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服务,使人们爱不释手。商业银行的银行卡在技术、功能、服务及人性化设计上较农村信用社都大显成熟,这虽给农村信用社形成了竞争压力,但同时也给农村信用社提供了可循经验和增加了产品创新的可能。作为信用卡市场的“后来者”,农村信用社在产品推出之际,便可以高标准严要求,使产品一经问世便有一个高起点。如在信用卡额度、还款期限、免息政策和网络构建、数据处理运用、风险防范等方面都可从安全、支付、方便等角度,以服务客户为中心,创新创造,因势而变。

三、提升农村信用社银行卡发展的现实思考

㈠培养专业人才,增强银行卡经营能力。一方面由外向内,招贤纳士,通过公开招聘、竞聘等方式,广泛引进银行卡研制、开发、营销、管理等专业人才;另一方面由内及深,注重培养,依托现有人力资源,强化银行卡业务专业知识的培训和专业人才的培养。同时施行“拿来主义”,向同行业 “取经”,借鉴他行银行卡经营管理的优秀做法和先进经验,学习先进技术。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形成农村信用社“优、精、专、红”的专业人才资源,不断夯实银行卡技术、安全保障,充实银行卡经营管理资本,增强银行卡的经营管理能力。三是扩大参与,占有市场,向他行的成熟市场渗透,通过“与狼共舞”,从中获得益处,增强“狼性”,相得益彰。

㈡完善服务功能,提升银行卡品牌形象。一是完善服务设施,不断提升农村信用社的外在服务形象。二是优化柜台及所有员工的服务态度,倡导热情、周到、快捷、方便文明、健康服务,不断提升农村信用社内在服务品质。三是增强服务功能,增设服务内容,在成功开办代理保险业务的基础上,进一步开设基金、股票、证券等现代金融理财性服务,使农村信用社的服务内容进一步多样化、多元化,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强大,以不断满足城乡居民的金融需求。四是改进服务方式,实施近地营销,与本地现有业务往来客户紧密联系,亲民近民,详实细致宣传农信社银行卡的利惠实在;实施远程营销,利用现有庞大的客户信息资源,向外出务工农户致电致函,广泛宣传,真诚为民利民,缩短心灵距离,让外出务工人员感到“路虽千里,农村信用社的服务却在身边”,力求“里应外合”,千方百计占领外出务工人员卡业务市场。

论后发地区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打造 篇5

一、当前高职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与地方经济联系密切,注重实用性,强化技能训练以及长期校企合作等方面的特点决定了高职院校具有实施创业教育的独特优势,也决定了高职创业教育课程必将有别于普通高等院校的课程。而当前高职创业教育课程在设置过程中缺乏的便是特色。

(一)创业教育课程缺乏区域特色

高职院校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己任,其创业教育也必须融入区域经济与文化的内涵。而当前高职院校开展的创业教育缺乏服务地方的意识,没有去寻找区域经济与创业教育融合的切入点,也没有建立学校自身发展与区域经济共同进步的良性互动机制,更没有以此为基础调整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以及合理设计其知识结构。这些因素导致了创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脱节以及大学生无法主动实现与地方经济发展所需人才的有效对接。

(二)创业教育课程缺乏技术性特色

没有围绕高职教育的技术性特点和学生的技能特长来设计合理的课程模式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应该结合这些特点进行,注重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技巧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然而,我国许多高职院校基本上还在沿用普通高等教育模式,侧重创业理论知识的培养。

(三)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及教材内容缺乏针对性

在创业教育课程设置过程中,忽视学生的差异,对不同专业、不同个性特点的学生无差别对待,进行同一种创业教育。同时,教材内容也缺乏针对性,没有本土化特色,所使用的教材多为市面流通的大众读本。这类教材理论深度和实践广度都不够,更谈不上针对性,这就难免造成课程体系的“同一化”,使得创业教育不能达到预期效果,进而导致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不高。

(四)创业教育实践课程薄弱

创业教育的实践性很强,仅靠几节理论课远远不够。而实施创业实践课程的学校较少,开展了实践课程的学校也还停留在较低的层次,主要是创业计划大赛、校内开店铺等形式。另有一些高职院校强制学生参加各类技术考级,让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接触校外企业,技术无法实践,创业教学的效果难以落实。创新与创造不能平庸化为简单的书面理论,也不能被认为是单纯的技巧与操作。

二、结合当地特色设置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课程

创业教育的课程模式主要分为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两大类。以下从这两个方面探讨如何结合当地特色设置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课程。

(一)理论教学课程

理论课程可分为学科课程和案例课程。学科课程主要以课堂授课的形式传授知识,注重培养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和发展创业人格。案例课程主要让学生学习创业成功和失败的案例,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归纳总结出方法和规律。结合学科课程和案例课程的特点,创业教育首先要学习基础理论知识,其次,要专门开辟当地社会经济等方面的知识内容,让学生全面认识与了解这些特点,帮助学生构建新的创业教育内容体系,并尽早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等有选择地形成特点和风格各异的创业意识。以江西的高职院校为例,创业教育除基本的理论知识学习外,还可以增加具有江西特色的知识内容。如:旅游专业的学生可以增加江西的旅游文化资源内容的学习模块。江西境内群山连绵,江河纵横,具有独特的山水文化资源;江西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拥有宗教文化、书院文化、名人文化、建筑文化等历史文化资源;江西是革命圣地,南昌是八一军旗升起的地方,井冈山是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个革命根据地,这些构成了江西特有的红色文化。这些文化资源的学习可以为学生将来成为旅游行业相关的创业人员奠定基础。还可让学生了解当前江西省各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特点及相关方面的知识,方便学生毕业后围绕居民生活的家政、安全保卫、环境卫生、养老托幼、医疗保健等社区服务业发挥自己的特长,开展创业活动。把江西的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变为学校创业教育的资源与创新优势,让学生在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增加创业所需要的广博的知识和复合型的知识结构,并加强学生生活和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传统内容与新观点、新问题的联系。

(二)实践教学课程

实践教学课程是创业教育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实践教学包括校内和校外两块。校内实践教学主要通过模拟课程来实现,模拟课程有ERP沙盘模拟、创业计划大赛等形式。通过模拟实践,让学生了解企业运行的竞争态势,这对今后的创业活动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校外实践教学重在让学生走出校园、走上社会,接触了解市场,熟悉市场规则,积累市场资源。校外实践教学主要通过社会调查、顶岗实习与创业实战训练的形式进行。以旅游专业学生的顶岗实习为例。学校可以结合江西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组织学生到旅游区实习。让学生了解红色旅游、绿色旅游、古色旅游、民俗旅游等不同旅游形式的不同特点,体验不同旅游形式带给人们的不同感受,学习该行业企业家的创业精神和经验,从而让学生体验创业的艰辛、培养创业的意识、锻炼创业的能力。学生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可以身临其境地去感受和体验瞬息万变的复杂环境,这有利于学生学到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和得到各种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三、创业教育课程实施的保障在推动创业教育的发展,提高创业教育课程的实效性上,高职院校担负着重大责任,但创业教育的`顺利进行单靠学校的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要政府、社会和家庭的共同努力。

在学校方面,首先高职院校要以本地的经济结构和职业分类为基础,依据地方经济领域所需的岗位设置,依托行业企业构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编制教学计划,并在教学中与它们密切合作。采取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方式为学生创业提供良好的学习锻炼的平台。其次,要丰富创业教育活动,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在创业教育课程实施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不同专业学生之间的差别和专业学习过程中的不同状况,体现高职学生应用性、职业性与技能性的要求。再次,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并逐步建立一支结构合理、指导有力、专业知识扎实、实践操作能力强的创业教育教师队伍,良好的师资队伍是创业教育课程有效实施的保障。在政府方面,首先应根据社会、经济变化和职业教育自身发展对高职教育的投资、培养目标、办学条件、教育教学评估和校企联合办学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其次,政府要给予创业教育一定的资金和政策支持,没有政府经费上的支持和相关政策体系的扶持,创业教育将流于形式,创业教育课程更无从谈起。

论后发地区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打造 篇6

随着全国职教改革加速,高职教育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2006年国家启动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2010年启动全国骨干高职院校建设;2015年教育部印发《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提出建设200所优质高等职业院校的目标。一系列的动作表明,我国正在深化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努力培养一批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高职院校。

在这一战略背景下,职教集团作为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被列为各地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职教集团数量迅速增长。然而,由于缺少资产纽带,很难形成责、权、利统一下的多方共赢的局面。集团运行松散、缺乏实质性合作等仍然困扰着职教集团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构建一种使职教集团深度融合的运行机制尤为必要。职教集团的发展现状据统计,截止到2015年11月,全国已组建职教集团1142个,共有4.6万余个成员单位,涉及中职学校7200所、高职学校950所、本科院校180所、行业协会1680个、企业2.35万个、政府部门1630多个、科研机构920个、其他机构1450个。

当前,我国职教集团化办学具有以下特点:一是职教集团地域分布不均衡,从各地职教集团数量来看,排前7位的分别是浙江、山东、广东、福建、河南、四川和江苏,这7个省份的职教集团数量占全国总数的48.6%,这与各地的民营经济发展程度、对高技能人才需求程度及高职院校数量有一定关系。二是牵头单位以学校为主,全国1142个职教集团中,有1079个牵头单位为学校,占94.5%,政府牵头的职教集团为54家,企业牵头的职教集团仅为9家。三是职教集团办学开放度不高,没有很好采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来实现资源共享,1142个职教集团中,仅有202个建立了专门网站。

总体来看,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职教集团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单一到多元的发展变化过程。但数量的激增只是职教集团发展状况的一面,另一面是职教集团在办学上困难重重、举步维艰。职教集团面临的困境由于现行职教集团是一个非法人组织,它由各个独立法人,如各类职业院校、企业、行业组织、科研机构、政府部门等,通过一定的方式,如契约、资源等,以促进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加强各类职业教育资源共享、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与职业院校社会服务质量为目的的联合组织。从组织结构上看它是一个契约式的联合,集团内的常务理事、理事等职位是由其他法人单位的负责人来兼任,开展一项工作是由集团牵头单位依靠自己单位的力量来组织实施,牵头单位的实力和主动性直接影响职教集团的路能走多远。从管理角度来看,职教集团无法人,无公章,无固定独立的办公地点,无专职人员,所有的工作无专人负责,无法承担政府的购买服务,所以难以开展工作是必然的。从现行的财务制度来看,这种联合体无法进行财务上的资金往来,从设计开始就是松散性质的,是无法深入具体开展工作的一个联合体。

面对机制的不完善,职教集团当前主要面临三大发展困境:一是如何有效解决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积极性不足的难题,实现与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二是如何正确处理好职教集团化办学中政府、企业、行业、学校之间的关系,明确各方的权、责、利;三是如何进一步促进中职、高职衔接,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层次,构建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的“立交桥”。职教集团的路怎样延伸从国外的实践经验来看,成功的职业教育联盟依赖于各参与方深层次的互相支持、信任、分享与合作,这需要具备四方面因素:认识到地方或地区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需要采取合作行动,并基于此确立联盟的战略目标和使命;确保所有合作伙伴(包括学生)的价值和利益都能得到保障并有效实现;学校和企业成员都能在联盟中发挥有力的领导作用;具有完善的管理和问责机制。

目前,在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背景下,我国已经把集团化作为职业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充分发挥职教集团在教育体系衔接、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校企结合等方面的功能,是我国职教集团未来发展的根本价值取向。为此,应支持职教集团加强内涵建设,引导集团寻求各方的利益结合点,明确集团的战略目标和发展策略,形成稳定的管理和运行机制,以实现实质性的教育联合运行。

1组建职教集团的保障机制

政策保障。职教集团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企业的积极参与,国家有必要制定相关法律或修改相关法律条文,将参与职业教育作为一项法定义务赋予达到一定规模的企业。要保证校企深度合作,国家还需要制定相应的优惠和支持措施并能够落到实处。如增加财政投入为集团的运行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为集团内的校企合作项目优先支持等。另外,政府还应对相关政策给予解决,如职教集团的法人身份问题、集团的企业鼓励政策、集团的教育管理政策、集团的调整政策、集团的经费资助政策,等等。

组织保障。组建职教集团涉及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等各个方面,据我国已组建的职教集团的经验,从组织结构而言,职教集团应该组建成政府主导、行业指导、学校和企业合作的组织形式。缺乏政府主导,缺失方向、政策得不到完善和落实;缺乏行业起“中介”和指导作用,教育集团的运行缺乏指导、协调、监控机制。因此,这种政府主导、行业指导、学校和企业合作的形式能为职教集团构建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2组建职教集团的运行机制建立董事会工作机制。职教集团内部管理,要建立集团章程和职教集团董事会、理事会等形式议事与决策,由企业和学校分头实行的工作机制。职教集团董事会工作机制是指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成员单位法人代表负责制。凡志愿加入职教集团的中、高职院校、企事业单位和行业协会、科研院所既是各自独立法人又是合作联盟的关系,都必须遵守集团章程,恪守集团宗旨,实行董事会、理事会等形式议事、决策,相关成员单位具体实行。在职教集团内,高职院校办学仍坚持党委领导下校长负责制,开展正常的学院管理工作。

加强对职教集团的监控和评价。为保障集团办学质量,在兼顾各办学主体的利益基础上,要形成政府监管与集团内部管控相结合,建立完善的监控评价体系。首先要建设全方位的监控体系。政府要做好相关政策规定制定,明确职教集团化办学基本标准、办学准入条件,为规范职教集团办学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要严格考察论证职教集团办学条件,为办学审批提供有力的依据。其次,以办学效益来评定办学质量,以办学质量来确定经费支持力度,使职教集团化办学有考核激励,规范管理的同时,增强其社会化竞争力。其三,集团内部也要建立考核制度。考核结果作为绩效评价机制的基础,以考核情况作为集团成员办学贡献的评价基础,并作为调整集团办学资源和成员权利的标准。3坚持职教集团信息化发展方向

随着IT时代的迅速发展,职教集团的信息化、网络化建设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职教集团必须依靠功能强大的信息网络平台,才能满足提高教育手段的多样性、提升教育信息资源使用效率和减少成员单位沟通成本的需要。在集团信息化建设中,必须牢牢坚持开放原则、协作原则、便利原则和智能原则,实现教育信息资源的交换和共享。4推进中高职有效衔接

当前,国家对高职教育的关注程度持续加强,政府也在逐渐建立有效的引导和调控机制,职教集团化办学成为实现中高职有效衔接的重要平台。随着部分区域陆续成为国家现代职教体系建设试点地区,特别在中高职衔接方面出台了系列的优惠政策,高职院校应该以此为契机,尽快探索职业教育体系发展的新模式。另一方面,在高职院校生源危机日趋严峻的形势下,从专业设置和调整、人才培养体系构建、衔接模式创新、招生制度改革等方面尽早开展有效衔接的对策研究,可以尽早建立高职院校稳定的中职生源基地,为高职院校的规模稳定提供保障。

结语

试论高职院校科研及其特色 篇7

关于高职院校要不要科研的争论已有时日。有人主张:“高职还是少提搞科研为好。”其理由是:“职业教育的本质就是技能教育。从科学研究和职业教育的定义上看,科学研究显然更应该属于以研究为主的综合型大学之责。从国家配备的资源、所招学生的生源以及国家给予高校的定位来看,以本科教学为主和以研究生教育为主的研究型大学理应承担起科学研究的重任。”也有人认为:“高职院校不提科研,只讲人才培养,那么,高职教育的高等性如何体现呢?”

从客观上来说,各行各业都需要科研,这里的“科研”就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科研是指为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而推行的一种工作方法,一种思维方法;狭义的科研是指具体的自然科学研究项目。显然,赞成高职院校要科研的是从广义上来理解科研,反对方则是从狭义上来理解科研。高职院校的科研对其管理水平、专业建设、师资建设、人才培养具有重要影响。高职院校进入高教序列,没有科研就无法显示其“高”;没有科研,就不能为高职教育提供发展的理论支撑。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二、高职院校科研的存在和发展都是不争的事实

(一)高职院校科研困难的现状和原因

(1)高职院校建校时间短,科研人员少、水平低,学术氛围差;

(2)教师教学任务重,无暇科研,大多数中老年教师未受过科研培训;

(3)机构不健全,相当一些高职院校的科研部门虽有名称但长期与其他部门合署办公;

(4)一些领导的科研认识不到位,认为科研只是装饰“门面”,对“产学研结合”的“研”有什么作用、存在什么问题、如何定位等问题比较模糊;

(5)科研制度不健全:要么没有科研管理制度,要么虽有形同虚设。

造成上述现状的根本原因是对高职教育办学定位不明确。由于高等职业教育兼具“高等”和“职业”的双重属性,加之发展历史短暂,科研水平低以至于科研困难,人们对高职院校科研的认识莫衷一是。

(二)高职院校科研的存在和发展是不争的事实

尽管高职院校的科研存在争论和问题,但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和高职院校自身发展,高职院校科研的存在和发展已是不争的事实。

首先,各个高职院校都设立了科研管理部门,科研机构的设立显然要发挥相应的职能。其次,各个高职院校都制订了大同小异的科研管理制度和科研基金管理办法,每年都在开展各级各类的科研立项、科研项目评审,每年都有针对科研成果诸如发表论文、出版专著、教材的科研奖励等等。还有绝大部分高职院校都主办了学术期刊(学报),尽管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学报是“准印证”式的内部刊物,但其宗旨是开展学术交流,属于科研范畴。

高职院校科研水平虽然参差不齐,但足以表明各个高职院校都自觉地重视科研工作,意味着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尚处在初级阶段,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不断进步。

(三)高职院校在科研定位上要“因校制宜”

高职院校在科研定位上一定要“因校制宜”。要结合自身的办学定位、办学特色、教师队伍、办学目标来确定;还要结合教师的实际水平,从简到难,由浅入深,逐步发展,不断完善;要努力摆正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始终坚持科研为教学服务,教学必须坚持科研的原则。“高职院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同于其他科研型本科院校。高职院校要重视科研,但不能以科研为重点。科研要立足于为教学服务,为人才培养服务。如果盲目地建设‘科研型高职’只会本末倒置,最后丧失了高职院校的专业特色。”

三、高职院校的科研要有自己的特色

(一)科研内容要与办学特色相结合

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是由原来的中专学校通过合并、组建升格而成的,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国家部委办的学校。这些学校在专业设置上都有不可替代的特色,其服务的方向就是为行业或企业培养应用型人才,这也积淀成了该校在社会上的特色优势。高职院校的科研就要围绕这种办学特色开展工作,研究在市场经济的形势下、在新的办学环境下如何保持其特色挖掘其特色。只有通过科学研究,才能焕发特色,也只有焕发了特色,才能提升办学水平,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才能提升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

高职院校的科研奖励制度也要有特色。奖励制度体现科研定位和导向。以奖励分值来说,哪类成果对学校的办学直接贡献大就要重奖,哪类成果对办学特色研究贡献大就要重奖,通过奖励制度引导教师深入研究如何特色办学,而对一般性的各种科研成果,要有一个合适的比较值,不宜效法研究型本科高校的科研奖励制度。当前“迫切需要构建一套与高职院校实际相符的科研体系,在制度层面上为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提供保障,以科研增强高职院校的特色专业发展,以科研带动教学质量提高,以科研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最终形成办学的良性循环。”

(二)科研重点应与特色专业及技术应用相结合

办学特色来自特色专业。每所高职院校都有自己的特色专业。要保持特色专业之“特”,各院校必须坚持不断研究,研究特色专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研究特色专业与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研究特色专业与人力资源市场的适应性,这些都需要通过科研立项、通过专门的、长期不懈的研究才能完成。

特色专业需要特色教材来保证,而编写符合特色专业需要并能体现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高职教材是高职院校一项长期的科研内容之一。要完成这项科研任务,就得从科研立项入手,经过科学论证、深入调查、客观分析,最终取得成果,直接应用于特色技术专业的教改。

高职院校要提倡教师尤其是专业课教师把从事知识应用、技术应用和工艺过程研究作为科研重点,如技术改造、流程改进、工艺改进、设计改进等,培养教师实用技术应用和高新技术应用创新能力,提高技术应用开发水平和业务能力,适应人才培养需要。小发明、小创造、小改进、小设计……虽然不“大”,但能提高效率,应用性强。

非专业课教师也可以从事技术(管理)应用研究,只要能提高岗位工作效率,能为高职教育、教学、管理做贡献,能促进高职院校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都可以作为高职院校的科研重点予以支持。

(三)科研论文要与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

公开发表的科技论文是高职院校科研成果之一,也是高职院校教师教育教学、管理研究的结晶。撰写科技论文不仅是教师评聘专业技术职称的需要,更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高职院校教师撰写科技论文要与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论文选题要立足自己所从事的教学岗位,要回避自己不熟悉、自己不关心的其他领域;要对自己所从事的学科教学经常做反思,总结经验教训;要善于进行教学改革实验并把亲身教改的实践善于上升为理论,以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为目标,而不是为了评职称而东拼西凑或粘贴复制别人的文章来发表。高职院校教师要把撰写来源于自身教学改革实践的论文当做一种工作的方法和思维的常态,只有这样,才能增强科研意识,提高科研素养。

(四)科研工作应与企业实际相结合

在研究方法上,高职院校科研要突出与企业合作的特色。一方面要服务教育教学;另一方面鼓励教师把科研与教学、与企业的实际需要结合起来,归根结底还是为高职教育服务。

“高职院校由于职业教育的属性,与企业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为教师从事实用技术应用研究以及成果的转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要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及时了解企业运作过程中的各种实际困难,力所能及地为企业排忧解难,促进校企合作良性发展。”

高职院校通过校企合作搞科研,能培养自己的科研团队和专业技术带头人。高职院校的科研团队和专业技术带头人的培养不能“闭门造车”,应采取多种途径,如直接从社会上引进人才,或者与企业科研部门合作,以“传帮带”建设高职院校的科研团队和专业技术带头人,或者内培外引,选好苗子,定好计划,压上担子,创设条件,促进科研骨干成长。还可以通过名师专家引领,课题项目支撑,校企合作推动,促进创新团队成长。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张连绪认为:“从高职院校的实际出发,依托行业协会和相关企业,开展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科技攻关工作,这在培养有高职院校特色教师的同时,又能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高职院校对专业技术带头人应主要考核他们对本专业核心技术的应用研究和工艺开发能力。

高职院校要着力培养自己的科研团队和专业技术带头人,并通过他们培养骨干教师进行专业应用性技术研发,从而形成一支“产学研做”一体化的教师队伍,以促进职业教育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旭明.高职还是少提搞科研为好[N].中国青年报,2009-12-14.

[2]任君庆.科研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N].中国青年报,2010-01-02.

[3]刘洁,贾蕾.高职院校该如何搞科研[EB/OL].[2010-01-22].http://theory.people.com.cn/GB/40537/10826569.html.

[4]王寿斌.高职科研期待制度保障[N].中国青年报,2010-02-08.

[5]崔德明,吴娜.高职院校科研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商界,2009(5).

论后发地区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打造 篇8

【摘要】本文在指出赤峰市高职院校面临的难题及原因和借鉴国内外高职院校办学方面的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改革和完善赤峰市高职院校办学体制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办学体制;人才培养;高技能人才

一、赤峰市高职院校办学体制与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一)赤峰市高职院校的基本情况

目前,赤峰市主要有内蒙古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和赤峰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两所公办高职院校。《赤峰市人民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确保赤峰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教育部人才水平评估、内蒙古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通过自治区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验收。”因此,本课题研究紧紧围绕两所高职院校的办学体制与人才培养模式展开。

(二)赤峰市高职院校存在的问题

1、专业建设缺乏特色。

2、招生面临挑战,生源质量普遍不高。由于高职院校每年的招生录取工作是在一本、二本、三本院校录取结束之后进行的,高考成绩好,分数高的学生都进入了本科院校。所以,高职院校录取的大多是低分学生。由于近年来高考学生数总体上在减少,导致本专科院校录取分数线在不断下降、生源数量和质量的危机迫在眉睫。

3、办学经费紧张,教学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

4、办学条件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5、师资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提高

6、校企合作办学起步晚、水平低《全国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情况调查报告》显示,至底,全国共有各种类型职业教育集团927个。长三角区域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研究中心对全国职教集团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有超过100个职教集团搜集不到任何活动信息,成了“僵尸”集团;还有超过200个职教集团仅在成立当年可搜索到信息,之后就无声无息。i我市的职业教育集团起步则更晚,截止5月30日,由政府主导,赤峰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牵头承办,国内135家企业、38所大中院校及科研院所共同组建的赤峰工业职业教育集团正式成立,这也是我市首家职业教育集团。赤峰工业职业教育集团成立一年以来,其办学现状如何呢?正如长三角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浙江工业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刘晓不无忧虑地表示,“有相当比重的职教集团只在成立之初召开过相关成员会议,之后就杳无音信。‘集而不团’现象普遍存在。”我市的赤峰工业职教集团也存在同样的问题,从成立以后就很不活跃,这一点必须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

二、改革赤峰市高职院校办学机制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政策建议

针对我市两所高职院校办学过程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借鉴国外高职院校先进的合作办学模式,本文拟提出如下几个方面改革和创新我市高职院校办学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校企合作的现代职业院校治理结构。尽管我市两所高职院校都不同程度的.开展了校企合作,也获得了企业的经费、设备资助,如多家行业企业在教研设备方面不断支持内蒙古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奇瑞汽车公司赠予威麟X5汽车2台,发动机、变速器等设备,北京汽车公司为学院低价出售北汽E系列汽车4台,“博世汽车诊断实训中心”和“中德合作汽车机电项目”已启动。但是,校企合作办学的水平仍然很低,处于刚刚起步阶段。下一步,要按照《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的规定,探索引校进厂、引厂进校、前店后校等校企一体化的合作形式。推动行业、企业和社区参与职业院校治理,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教学过程,共同开发课程和教材等教育资源,有效提高两所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使毕业生培养质量上台阶、上水平,更加符合用人单位的需要。

(二)建立多元化的高职教育投资体制。目前,政府投入是两所高校学生培养成本的最重要来源,而国外高职院校办学经费渠道较为广泛,社会支持赞助也是他们办学经费保障的一个重要力量。因此,下一步我市要按照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的有关要求,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积极支持各类办学主体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参与到我市两所高职院校改革办学体制的过程中来,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从而有效保障两所高职学校办学经费。

(三)鼓励多元主体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在成功组建赤峰工业职业教育集团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现有赤峰工业职业教育集团的治理结构、发展机制,逐步扩大各类职业院校参与率,着力提升职业教育集团的发展活力。政府要牵头研究制定鼓励院校、行业、企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共同组建职业教育集团的支持政策,鼓励我市传统优势产业领域的龙头企业牵头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充分发挥职业教育集团在促进教育链和产业链有机融合中的重要作用。

(四)加强教师引进与培养力度。积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并与“玉龙人才”工程“、人才培带工程”相衔接,充分利用“玉龙人才公寓”、人才公交IC卡、市内人才旅游卡、优秀创业人才评选表彰活动等各项市级优惠政策,集聚一批学院发展所急需的高水平的专业带头人、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和“双师型”教师。根据专业建设需求,创新引才育才手段,刚柔并济引进高学历、高职称、具有本行业影响力的专家、学者来学院担任客座教授、兼职教授,聘请大中型企业、科研单位的专业技术人才和能工巧匠做兼职教师,充实现有教师队伍,提高其整体水平,改善师资结构。

(五)完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两所高职院校的部分专业都不同程度的构建并实施了各具特色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新模式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如何发挥企业、社会在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中的作用是亟待解决和完善的问题。建议两所高职院校要进一步健全教师教学工作制度和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不断规范教学环节管理,通过量化目标,措施到位,责任到人等办法,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从而建立健全院系两级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实施教学质量全过程、全方位监控,确保教学质量和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双提升。

(六)打造品牌特色专业。逐步建立和完善专业结构优化调整的新机制,建立以系教学团队为主体的专业论证体系和专业建设体系。把精品课程建设作为提高我院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科专业建设的一项基础工程来抓,不断提高精品课程建设水平和质量。强化品牌意识、特色意识,从学院实际出发,突出重点优势专业,努力打造特色专业、品牌专业、示范专业。注释:i翟帆.职教集团900家,多少尚在沉睡中―――全国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情况调查,《中国教育报》205月28日第13版.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

[2]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六部委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教发[2014]6号).

[3]内蒙古自治区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意见》(内政发〔〕12号).

[4《]赤峰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年)》.

[5《]关于实施“人才强区工程”的意见》(内党办发[]20号).

论后发地区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打造 篇9

汇报人 高荣

2007-05-06

2007年4月19日至4月25日,厦门市教育局组织我市部分高职院校领导赴南京、苏州、上海和杭州的部分高校进行了为期7天的考察。所到之处得到了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精心安排,热心帮助,受到相关学校的热情接待,使我们此次考察进展顺利。通过听取各校情况介绍、座谈交流、实地参观等形式,我们耳闻目睹了所到学校的软硬件建设以及办学所取得的丰硕成果、见证了江苏、浙江两省和上海市政府以及相关行业对高职教育的重视和投入。这次考察给予我的感受概括起来就是:视觉上的冲击、心灵上的震撼。现将考察的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介绍

考察小组一行共由7人组成,分别来自市教育局高教处、兴才 职业技术学院、南洋职业学院、东海职业技术学院、厦门会展学院、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市教育局对这次考察十分重视,为这次考察做了大量的行前准备工作。通过他们预先联系,江苏省教育厅、上海市教委和浙江省教育厅推荐和安排我们先后考察了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上海电机学院、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上海市城市科技学校、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和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等十所院校。上述院校中公办院校九所、民办一所,其中高职院校五所,本科院校四所,职业中专学校一所。五所高职院校中,一所已于2006年进入国家首批示范性高职院校的行列,其余几所均已通过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并获得优秀等级,现在正全力以赴为争创国家示范性高职而努力。四所本科院校中上海电机学院和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是从高职升为本科的院校,另外两所本科院校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和实践教学方面很有特色,上海市城市科技学校是上海市重点职业中专学校之一,同时也是上海市职业教育开放式实训中心之一。十所院校中大部分学院是以工科专业为主,专业和课程设置与地方经济建设结合紧密,人才培养模式适应社会的要求,教育教学改革和内涵建设成果显著,招生和就业形势良好,毕业生平均就业率高达95%以上,办学条件优越、校园环境优美,学校走上了良性循环的轨道,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先进的办学理念和准确的学校定位

办学理念是关于学校整体发展的价值追求和理性认识,它决定着 学校的教育行为,指导学校的办学方向。在这次考察中,我感到相关学校十分重视办学理念在学校定位和发展目标中的重要作用。他们认为只有有了先进的办学理念,学校才能明确发展目标和人才培养的总体思路。比如,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前身是我国近代著名民主革命家,社会活动家、教育家黄炎培先生于1918年在上海创办的中华职业学校,即我国教育史上第一所专门从事职业教育的学校。在传承黄炎培职教思想的基础上,该校形成了“手脑并用、学做合一”的办 学理念和“产学结合、学做合一”的办学特色。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围绕市场办学校、依托行业设专业、根据岗位定课程”的办学理念使学院形成了以过硬实践技能和扎实理论基础保证学生质量,以高素质毕业生占领信息产业人才市场,以吸纳更多有志于信息产业的高素质学生报考学院的良性循环。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提出了“立德为本、致用为宗”的办学理念,强调“做人”和“做事”的有机统一。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在办学的实践中确立了“企业的需要,我们的目标”的办学理念和“用明天的技术,培养今天的学员,为未来服务”的办学宗旨,并形成了以亲商理念、集约经营、模块教学、柔性管理、国际合作为特色的高级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长期以来坚持“求实、求精、求新”的办学理念,从而确立了“服务浙江经济、突出技术教育、创建一流学院”的办学目标。“厚生、厚德、厚技”是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的校训,校长向我们介绍说“厚生”是办学宗旨,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厚德、厚技”体现的是学校的办学特色。上述学校就是在先进办学理念的引领下,确立了学院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明确了学校定位,探索出既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又符合自身实际的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丰硕的办学成果。

三、专业建设的特色

高职教育的属性和职能决定了专业建设是学校与市场和行业接轨的切入点,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关键。在我校教育教学改革中,如何改造和整合老专业,如何根据地方经济建设和行业发展需求结合学校 自身的条件开发新专业,如何以重点专业为龙头进行专业群的建设,一直是我们关注、探索和研究的重点。上述学校在专业建设方面为我们做出了榜样,他们在专业建设方面有以下几个共性:一是开设的专业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主要集中在机械制造(含汽车运用技术、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等专业),机电一体化、电子通讯、计算机应用技术、商贸管理、艺术设计、应用外语等领域,他们力求所设专业和专业方向紧密地与地方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需求接轨,以满足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要。二是专业开发和拓展能力强。学校在基本的专业大框架下不断调整和整合老专业、开发和拓展新专业,使学校的专业设置始终与市场的需求保持同步发展。比如,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专业设置具有浓厚的行业特色,不仅强于信息产业产品制造业,并加速向信息产业服务业发展。他们在分析信息产业的预期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专业错位发展思路,组建了以“工管+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服务学院。三是专业群的建设为学校专业的进一步拓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多数学校已经基本形成了以龙头专业带动相关相近专业发展的格局,形成了自身的专业特色和品牌,积累了建设专业群的丰富经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对专业群的建设的好处深有体会,并进行了如下总结:“通过专业群的建设,可以产生以下四方面的积极效应:

1、有利于形成专业群体优势,增强市场适应性。

2、有利于形成实践教学优势,降低实训基地建设成本。

3、有利于形成师资队伍优势,增强专业竞争力。

4、有利于形成特色和品牌优势,提高学院知名度。”(以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 院为例。该学院共设置五系二院二部,19个专业群,近80个专业方向。比如:信息工程系下设软件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嵌入式系统与信息家电等三个专业群,共16个专业。电器与自动化系下设电气自动化技术、通信技术、电子信息技术、能源系统及自动化等4个专业群,共11个专业。工商管理系下设国际商务、工商管理、旅游管理、财政金融、工程管理等5个专业群,共15个专业。)

上述院校在专业建设方面的实践经验对我们具有现实的指导和借鉴意义,我们应该根据厦门当地经济和行业发展的需求,结合我校的实际,通过改造、整合和开发,确定重点专业方向,搭建学校专业群建设框架,逐步形成我院的特色专业。

四、课程改革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课程建设与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是高职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实现高职培养目标、体现学校育人特色的关键,也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如何突破这个难点,这些学院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举例

1、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进行了基于“能力本位”教育理念的课程改革。课程内涵改革的核心目标是形成“学生主体、就业导向、企业参与、能力本位、素质同步”的成效;课程方法改革的核心目标是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意识和浓厚学习兴趣,使全体教师都能积极有效地投入到课程改革中来。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是把课程分成分为两类:一类是职业核心能力课,主要有职业岗位业务流程的方案设计能力和实施操作能力两项核心技能。另一类是职业能力支撑课,主要是为学生毕业后专业职业生涯发展提升,专业职业岗位的业务拓展或调整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而选择与确定教学内容。改革的具体举措首先是学校与企业一起制定“能力本位”的各课程的《课程能力标准》,作为课程教学的质量标准与目标,把教师与企业专家共同开发的《能力本位》的课程标准作为改革的切入点。每门课程在能力标准的基础上制定“能力本位”的《课程教学实施纲要》,并配有相应的教材和学习指导书,指导学生如何自主学习,如何分析解决应知与应会的问题,如何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和社会实践来解决自身的能力提高问题。校内外实训条件也围绕能力本位课程要求进行开发和利用。

举例

2、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创立了以职业岗位能力为目标的两个平台+五个模块的课程体系,即:职业素养平台(企业5S管理、团队意识、沟通能力);职业素质平台(英语、计算机、公共和基础课程);核心技术课程模块、职业基础技能模块、职业技术训练模块、职业综合训练模块和职业实践能力模块。

举例

3、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的课程结果体系是由职业基础课程、职业专业课程、职业核心技能课程、职业提升课程四个模块组成。

举例

4、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重新构建课程体系,提出以素质能力、职业能力、拓展能力为目标设置课程的思路。

在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过程中,学校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特点和学校实际,注重课程改革和课程设计,改进教学方法,逐步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比如:项目导入模式、工学交替模式、任务驱动模式、3+1模式、四年制双专业证书制模式、定单式培养模式等。

举例

1、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教学中提出三个合一,即理论与实践合一(教室与实验室合为一体、实验教师与理论教师概念打通),实训教学与工学结合合一(与企业共建校内实训基地、目标是两年后85%的实训必须达到生产型实训的标准),实习教学与顶岗工作合一(顶岗实习+毕业设计+就业)。

举例

2、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在实践教学中实行四合一模式,即车间实验室合一,师傅教师合一、学徒学生合一、产品作品合一,积极为学生营造“教学工厂”的学习环境、采取项目导入、先会后懂、实训操作、讨论辅导、生产应用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所有学校都把职业技能鉴定和岗位证书与技能课程的考核挂钩,使学生出校门时已经具备了上岗的技能和资格,为他们的就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校企深度融合,产学研初见成效

学校不仅拥有专业齐全、数量充足、质量规格高的校内外实训 实习基地,完全能满足学生实践课程的需要,更重要的是他们已经走上校企深度融合、产学研结合的发展之路。学校在建立与教学相匹配的大量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的基础上,积极引进企业的生产车间或流水作业线和技术人员和工人,在校内为教学营造了全真的实践环境,让学生边学边做、学做合一,使他们既学到了就业的本领,又在实践过程中为学校和企业创造了价值,同时师资队伍也通过现场操作得到 锻炼,提高了动手能力和研发能力。有几个学校的科研人员和教师共同研制开发教学仪器设备,仿制教学实训设备,为学校节约了资金,创造了价值。

举例1: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利用企业优势,校企共建了物流、汽车后服务、房地产与物业管理等产业学院,这些产业学院集教学、生产和研发为一体,实现了企业与学校的零距离对接。

举例2: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与江苏金阳投资有限公司共同投资建立了江苏南极星科技有限公司,在学院建有生产基地,研制开发了计算机网络实验系统、误码测试仪、通信原理基础实验箱等产品,取得了较好的市场业绩。同时该院还建了一条全真的液晶生产线供学生实习生产之用。

举例3:苏州工业园职业技术学院位于工业园区,学院非常注重与企业的联系与交流,每学年一开学,学院领导必做的一件事就是拜访企业老总,进行感情和业务交流。经过长期的努力和积累,目前已与70多家世界500强公司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200多家企业与学院形成紧密的伙伴关系,为学生的校外实习和毕业生的就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六、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的质量是决定教学质量的第一要素。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对高职学院教师的专业技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为了满足教学需要,确保教学质量,师资队伍的建设和结构的优化是学校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我们所到学校十分重视“双师型”或双师素质型教师的引 进和培养,制定了人才引进和培养方案;教师参加实践培训的规定和考核办法。他们的一些具体做法是:强化校系两级管理,充分发挥专业带头人在专业建设和教学与教研中的作用,带领本专业的教师跑行业,下工厂,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及时了解本专业领域的发展动态;专业课教师不仅定期参加岗位技能培训,指导学生实践,而且还担负起带学生下企业或工厂实习实训的任务;新教师一报到,根据专业课程定位,首先安排到相关岗位参加实践培训。比如,上海城市科技学校每年派三分之一的教师到企业参加培训,培训时间根据教学情况,采用一年一个月或每周一天的形式灵活安排。培训的目标是要求教师获得相关技能证书。

通过引进和培训,学校“双师型”教师的比例不断增加,实践教学能力不断增强,确保了实践教学的质量。同时,学校还建立了相对稳定的由企业专业人才组成的兼职教师队伍,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的专兼职教师队伍。一些学校的教师在实践中自己设计和生产教学实验设备,既提高了动手能力,取得了科研成果,又为学校节约了资金,创造了价值。

七、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素质教育

我们考察的学校中,多数经历了职业培训、成人教育、学校合并、转型或升格的过程,都走过艰辛创业的历程。但无论在哪个发展阶段,他们的共同点就是注重学校内涵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和文化积淀,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校园文化。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提出的口号是先进入高等教育、再进入职业教育,其寓意是用高校的精神、高校 的理念、高校的规范来办职业教育。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提出:办校,确立一流目标;治学,倡导“三求”(求实、求精、求新)院风;筑园,构建人文环境;育人,培养创新精神。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校园文化的构建是以高校文化+企业文化=高职文化思路进行的。

每到一所学校,我们不仅感到校园建筑美观、环境优美、干净整洁、而且处处感受到一种浓郁的校园文化气息和勃勃生机。虽然校园的建筑风格迥异,但校园中各种艺术造型和雕刻无不是学校精神和校园文化的具体体现。无论是在办公大楼还是在教学区和实训中心,映入眼帘的是用文字体现的校训、办学理念、办学宗旨;走进教室、实训中心或车间,看到的是学生认真学习、积极实践的场景;从陪同我们参观的工作人员身上,体会到他们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热情好客的主人翁精神和对学校充满的自豪感。浓郁的校园文化为学生素质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氛围和平台。

举例

1、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一流的教学设施、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极富现代感的校园环境,而且还为学生营造了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搭建了使学生能愉快学习、施展才华、接受挑战、提高综合素质的舞台。他们通过企业化的5S管理(5S活动是日本企业首先提出并推行的一项旨在对组织内部办公、生产环境、员工基本素质实行有效管理的一种手段。包括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素养SHITSUKE五大方面),多样化的学生社团、多元化的文化活动、综合化的学院论坛、开展晓之 以理的“国旗下讲话”,动之以情的“真情面对面 ”,以人为本 “新教育实验”等活动,努力把每一个毕业生都造就成为“好学、敬业,得高、技强”的高技能人才。

举例

2、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在突出职业知识传授和职业技能训练的同时,注重提升学生的素质内涵,特别重视文化素质的教育,把人格的塑造、职业精神的培养摆在首位。从1998 年开始积极探索和创新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的文化素质教育新模式,努力构建“以诗教为特色,兼容诗书画,并蓄文史哲”的人文素质教育体系。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校园文化活动,比如人文素质系列课程、讲座、“诗国青春”灯谜晚会,“西湖寻梦”人文之旅,“江南毓秀”书画笔会,“爱我中华”诗词吟唱会以及人文类学生社团活动等,不断优化学生的人格和心性品质,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旨在培养高素质、高品位的智力技能型人才。

举例

3、上海电机学院通过各种竞赛,定期的科技周和职业生涯设计等活动,给学生提供一个认识自我、提高自我、认识社会、融入社会的平台。

举例

4、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了开发学生的潜能、拓展和提升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为他们开设了研究性学习项目。学院设立了20几个研究室,采取导师制和选修学分的形式,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工作。

八、办学特色鲜明,办学成果丰厚

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通过不断的探索、改革和创新,学校形成 了自身的管理特色、教学特色、专业特色、课程特色、评价特色、合作办学特色、素质教育特色,并在师资队伍建设和国际合作办学方面取得较大的成绩。

举例

1、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在教学和行政管理方面统一采用教育部高职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指标作为各部门年度考核标准,每个岗位在平时的工作中都必须按评估指标的要求开展工作。该校体育课程依照职业岗位对体能要求开设体育课的改革已得到认可,该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

举例

2、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在教学中推行“刚性规范,柔性实现”的管理特色,把企业5S管理标准引入学校的对学生的评价体系之中,并采取综合评价的末位淘汰制。

举例

3、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特色归纳起来可用四个字概括:专、新、精、准。专体现在专门学校、专业化培养、专门人才摇篮;新在办学理念新、教学内容新;精在有一支老中青结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一批技艺精湛的实习实训培训师资,一系列装备精良的实习实训设备;准体现在培养层次定位准,就业区域定位准。

举例

4、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探索出集中实习与分散实习相结合的实践教学管理模式和多形式开展定单式培养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我们所到的高职院校都经过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他们把迎评的过程看成是建设、积累、规范、提高和发展的过程。评估促进学校各方面的工作都上了一个新台阶。上述学校教师的科研和教研工作成绩显著,学校分别都建有国家级、省部级的精品专业、精品课程、多次荣获各级教学成果奖等。学生在各种国家、省市级的技能大赛中多次获奖。评估也给学校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如今,这些学院在长三角地区享有良好的声誉和较高的社会认可度,每年招生录取分数线均高于本三甚至部分本二院校的录取分数线,每年毕业生的平均就业率高达95%以上,真正做到了入口旺、出口畅。对于今天的成绩和荣誉,大家感到无比的自豪和欣慰,因为这是对广大教职工辛勤劳动的回报。但学校并没有就此止步,他们还有更高的目标和更美好的蓝图,他们正在为建设国家级和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而努力奋斗!

九、政府是学校建设和发展的坚强后盾

上述学校能有今天的成绩,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当地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以及行业集团在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在长三角地区人口多,土地少的情况下,当地政府仍然建设了南京仙林大学城、上海松江大学城和杭州萧山、滨江高教园,为许多大学解决了用地问题。我们所到的十所学校大部分占地面积都在500至1300亩之间。在硬件建设方面,政府为校园建设、实验实训设施设备建设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并为不同的学校争取到国家或省市级实训中心的建设项目,所到院校的实验实训设备投资都在几千万元或亿元以上。由于校园面积的扩大,教学设施和设备的改善,学院的在校生规模也在不断扩大,所到学校的全日制在校生规模一般都在6000-13000人之间,做到了规模,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目前,上海市教委高教处正准备在松江大学城里推行 高校之间的资源共享,师资互补,学分互认的政策,使大学城真正发挥它的优势,服务广大莘莘学子,服务社会。事实充分的证明政府的投入和政策上的支持是学校取得成功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

上一篇:启封管理制度下一篇:养鸡场建设可行性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