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英美文化背景知识

2025-02-01

融入英美文化背景知识(共6篇)

融入英美文化背景知识 篇1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社会各界对于高质量的英语人才的需求增加,大学英语教学显得尤为重要。高水平英语人才,不仅仅需要具备过硬的应试能力,还要求对英语知识和英语文化有足够的了解,因此在高校教学中,将英美文化背景知识渗透进英语教学,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对英语知识和英美文化的学习。

1英美文化背景知识影响下的大学英语教学现状

长时间以来,对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来说,英语语法和词汇以及语言技能训练等内容一直占据着英语教学的主导地位,多数高校及其老师都将精力集中在语言形式上,将语言形式视作英语交际的命脉,忽略了英美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主要作用和意义,也就导致了英美文化背景知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占据的比重非常低。形成这一教学现状的主要原因在于以下两点:

(1)历史影响

众所周知,在五十年代初期我国英语教学曾受到前苏联教育理念的深远影响。当时在冷战的影响下,苏联严格控制了英语文化在教学中的渗透,以便丑化西方殖民国家的形象,从而扭曲英美文化,也影响了英语教学。除此之外,当时英语教学不被重视,直到现在,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对于英美文化的渗透力度仍然较弱。

(2)现实约束

受我国应试教育的深远影响,在大学英语的学习中,四、六级考试成为多数学生大学英语学习的拦路虎,同时也是大学英语教师的精力集中所在。很多英语教师在传授英语知识的过程中,仅单是强调听说读写以及词汇语法的传授,而将与英语学习息息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忽略了,如此一来部分学生,虽然可以无障碍通过四、六级考试,但由于缺少对英美文化相关背景知识的了解,在实际运用英语的过程中套用课本固定句式或是模版,而导致交际失误,甚至闹出笑话。长此以往,英语语言学习不仅未能实现更融洽的国际交流和沟通,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一种文化障碍。

由此可见,在高校英语教学过程中,不仅仅要引导学生学好基本的词汇语法,训练其熟练听说读写等英语应用技能,更应该将有关英美文化背景知识规划到教学内容中去,从而使得学生可以更加完整地学习英美语言文化知识,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文化敏感性和文化意识,使得学生在实际交流运用中可以更加熟练自如。

2英美文化背景知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渗透方法

(1)词汇讲解

众所周知,英语词汇是英语学习的基石,并且大量的英美文化背景藏于英语词汇中。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一些简单的英语单词逐渐有了引申义和风格意义等,同一个单词因语言环境的不同,所表达的含义可以完全不同,这便是蕴藏于英语词汇中的文化内涵。除此之外,由于文化差异,在英语学习中不能套用母语的模式,否则会引起不必要的误解。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将选文中词汇学习所涉及到的文化背景知识积极给学生讲解,帮助其了解英美文化。

例如,come on这一简单的词组,其本义便是“快点;开始”,但当它应用于不同的语境便会有不同的引申义,并且它所表达出的意思便会出现很大差别,We’renow looking at a smaller system but I’ll come on to that later.与I come on strong sometimes.Don’t know why.She was beginningto feel like a bully.这两个语句当中come on便表达着两种完全不同的意思,前者可以理解为“谈到;涉及到”,而后者则应该作“言行”理解。再以peasant一词为例,其翻译成汉语便是“农民”的意思,而在英美文化背景下,它往往是附带贬义的,通常作“乡巴佬”理解,所以讲解这一单词的时候,应该提醒学生在与外国友人用英语进行交流的时候需要特别注意,避免误会发生。

(2)文章讲解

大学英语教师在讲解英语文章的时候,应该将文章中涉及到的英美文化知识同时进行渗透,并且对于该文化因时代的变化而被赋予的新含义进行讲解。教师在课堂上应该选择提问、讨论和测试等教学方式促使学生更深层次地了解对英美文化形成的主要意义和因时代发展而产生的变化,此外还可以将文中涉及到的英美文化与中国文化作对比,并引导学生找寻两者之间的差异所在,从而激发学生了解西方文化的求知欲。

例如,大学英语教材教材中Women,Half the sky课文中,主要讲述的内容关联着女性主义思想,那么在对这一课文进行讲解的时候,就可以将西方女性主义文化渗透到课文中去,比如,女性主义的时代背景、定义以及西方女性主义先锋,以及与之相关的解放女权运动等等。除此之外,利用问题设置和向学生提问的方法,组织学生针对女性主义的起源和发展这一话题进行讨论,并且提出若干问题参与讨论中来,类似于在女权运动发生前后东西方女性发生了怎样的地位变化,而这些变化又反映出怎样的社会问题等等,教师利用这些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发言,从而使得学生在学习英语文章的同时,还可以对西方女性主义有更加全新的了解。

(3)课内外活动

通过上文的叙述,已经了解到渗透英美文化知识于英语教学的方法,有词汇教学、文章讲解以及典故引入等方法。除此之外,通过组织不同的课内外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更加高效地对英美文化进行认识和了解,并且通过趣味性与知识性高度融合的方式,可以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对英语知识和文化学习的热情。

例如,在对大学英语教材中Father Know Better这一课文进行讲授的时候,由于该文章主要说的是家长与孩子间产生的代沟问题,可以在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之前,事先要求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熟悉,接着进行分组,教师组织学生将该文章利用小话剧的形式进行表演,如此一来,既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西方话剧的精彩,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英语学习热情。这样一种将文化学习和语言学习完美融合的教学方法,对于大学英语教学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当然,课堂的时间和空间毕竟是有限的,所以课外英语活动导入英美文化便也是非常重要的。利用课外时间,组织学生观看英美影视剧,推荐其阅读英美文化相关报刊和书籍,定期或是不定期地组织英美文化知识竞赛,建立“英语角”,推荐学生收听BBC,CNN等英语广播等等方法,都可以帮助高校学生对英美文化背景知识进行深入了解,也更加有利于学生对于大学英语的学习、理解和提高。

3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现阶段大多数高校在大学英语教学方面由于受到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等因素的影响,致使其对于英美文化背景知识的渗透还存在着很多不足,笔者在文中结合自身教育工作经验,提出了若干教学建议,希望本文可以在英美文化背景知识对大学英语教学影响这一话题的研究和讨论中起到些许的参考作用。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英美文化背景知识影响下的大学英语教学现状,以及存在这一现状的原因所在,同时提出了几点英美文化背景知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渗透方法,以求提高大学英语教学的教学效果,培养出更多更高水平的英语人才。

关键词:英美文化,大学英语,影响

参考文献

[1]陈桂琴.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

[2]王蓓.试论情景--交际教学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适合性[A].百川利康(北京)国际医学研究院.2015年教育探索与实践学术论文集[C].百川利康(北京)国际医学研究院,2015:2.

[3]徐志凡.高职英语教育英美文化缺失现象的反思[A].云南省教育厅高教处、云南省高职高专教育分会.云南省高职高专教育分会第七次全体理事会暨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云南省教育厅高教处、云南省高职高专教育分会,2011:4.

[4]曾科竑.浅谈英美文化背景知识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作用[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下)[C].2007:2.

[5]钟帆.英美文化背景知识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探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10):365-368.

融入英美文化背景知识 篇2

关键词:文化背景知识 高中英语教学 语言文化

·【中图分类号】G633.41

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儿在《语言论》中指出:“语言不脱离文化而存在,就是说,不脱离社会流传下来的,决定我们生活面貌的风俗和信仰的总体。”因此,学习一门语言的过程也就是了解对象国文化背景知识的过程。掌握对象国文化背景知识的程度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语言使用能力,是能否得体地运用语言的前提。由于大部分农村地处较偏僻,信息不畅,学生的接触面狭窄,阅读量少得可怜。学生们只有在课堂上才能学习英语,因此,学生们学习英语的时间非常少。更为令人震惊的是,许多学生和老师认为,只要记住了大量的英语词汇、短语和掌握了完备的语法知识,就学会了英语,从而考试就能考出高分。但是结果如何呢?学生们只会简单的问候语,不能随心所欲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更别提和外国人交谈了,甚至有时经常出现短文里面的所有词汇都认识,却理解不了文章的真实含义。我认为这个问题出现的直接原因应该是学生们对英美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了解颇浅。即语言运用不得体,不符合英美国家的文化习惯。

一、英美文化背景知识有助于提高听力和交际能力

众所周知,无论高考还是平时的听力理解题大多是关于日常生活、文化教育、风土人情、传说、时事、人物、科普等的简短对话或独白。特别是常见的日常生活对话,若学生们了解英美国家特定的一些地理和风土人情,他们就能推断谈话的背景,从而理解说话者隐含的思想倾向和感情。

二、英美文化背景知识有助于提高单项选择题的得分率。

交际英语是中学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也是每年高考的必考内容。一般来说,交际英语的考点主要集中在就餐、电话购物等日常交际中最常用的话题。近年来,高考题越来越注重对语言交际功能的考查,而且不拘泥于一些俗套的表达方式,常截取英美国家人日常生活中习惯用语,出得较为灵活且紧贴实际。例如:—Nothing is more important than health. —______.We should take more exercise to keep health. A.I dont think so. B.I hope so. C. Thats all right. D.I couldnt agree more.辨析:看完這个短对话,我们可能会马上反映出这样一个场景:两个人在谈论健康的问题,一个人说没有什么比健康更重要了,另外一个人表示完全同意第一个人的看法,并且说我们应该做更多的锻炼来保持健康。在英语中,一个人如果想说完全同意别人的意见或看法,他并不是简单地回答:“I completely agree with you.”这时,老外喜欢用一个否定形式再加一个负向的词表达一种肯定的意思。即:I couldnt agree more.我不能同意你更多了。也就是说:我完全同意你的看法。这个句子里面,couldnt是否定形式,more是负向的词.所以,答案选D.

三、挖掘特殊词汇特定的文化背景知识有助于提高对完形填空的篇章理解。

词汇是语言学习的基础,也是文化载荷量最大的成分。英语中有许多特殊的词汇来自神话、寓言、传说或名著,它们具有特定的意义。了解它们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有助于我们对某些特殊词汇的理解、掌握和运用。

四、英美文化背景知识有助于深化理解文章的内涵和作者隐含的写作意图、态度等。

下面的这篇短文其实并不难理解,但若对英美国家宗教、文化习俗不理解的话,学生们可能读完以后一头雾水,茫然不知所措,不知道作者到底想表达什么意思。“Why dont you go to church?” asked the minister of the non churchgoer. “Well, Ill tell you. The first time I went to the church, they threw water in my face, and the second time, they tied me to a woman Ive had to keep ever since.” “Yes,” said the minister, “And the next time you go, they will throw dirt to you.” 辨析:在英美国家当婴儿出生以后,父母和牧师协商一个日子。父母把孩子抱到教堂,牧师把holy water(圣水)滴几滴在孩子的脸上或把孩子的身子浸到水中,亲戚朋友都可以参加。这个仪式叫洗礼,也就是the non churchgoer 所说:“当我第一次去教堂的时候,他们向我脸上洒水。”其次,英美国家的人通常不在家里结婚,而是在教堂里举行结婚仪式:宣誓、交换戒指、亲吻等。这就是the non churchgoer 所说:“当我第二次去教堂的时候,他们把我和一个女人系在一起,从此以后,我不得不养活她。”再者,西方国家葬礼仪式一般同结婚一样,多在教堂举行。当去世的人下葬时,人们向死者身体上撒土和花。这个风俗习惯就是牧师所说的:“当下次你去教堂的时候,他们将向你撒土”.如果学生们不熟悉英美国家的宗教文化背景知识,就会导致理解受阻,更谈不上欣赏幽默。

五、英美文化背景知识有助于提高高中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

对于农村学生来说,英语为第二语言,有不少学生因为缺乏对英语文化知识背景的了解,在英语写作中频繁地使用普遍的、概括性的表述和生搬硬套的表达方式,往往造成词不达意,语焉不详。这种普遍存在的现象的原因,正是由于这些高中学生在脑海中缺乏有关英语文化背景知识、英语习惯用语的表达方法,造成了学生的英语语言表达能力得不到进一步提高。

虽然农村的条件有限,但是学生们还是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来加强英美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因为现在农村中学每个班都有班班通,老师和学生们可以通过网络上面的文字、图片、电影、图像、动画和漫画等来欣赏和理解英美国家独特的风土人情、宗教文化、教育、风俗习惯和地理环境等。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我们只有在学习英语词汇、语言知识时融入英美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我们的英语听、说、读和写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才能真正地提高。

参考文献:

1 新版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

2萨丕儿:《语言论》,美国

3.拉-封丹:《猴子与猫》法国

融入英美文化背景知识 篇3

一、图画导入法

Hudson (1982) 曾对图画在英语教学中导入的作用进行了实证性研究。他把ESL大学生按照水平分为高、中、低三级, 每一级又分为三个组, 第一组采用图片作为英语教学导入手段, 第二组采用关键词作为导入手段, 第三组不采用任何手段。结果表明, 第二组和第三组的导入手段效果都不明显, 而第一粗采用图片的导入手段则显示出了较好的效果, 这种方法尤其适用于英语程度不太好的中低级学生, 对这类学生如果采用图画教学法, 会使教学内容清晰明辨, 通俗易懂, 例如, 在教Sailing Around the World的时候, 可以从地图讲解入手, 对航行路线及冒险经历等背景知识进行一个叙述, 使学生从图文并茂的讲解中真正了解冒险家的艰辛与勇气, 也可以从Francis Chichester的生平来了解其old dream的内涵及going around the world的决心。又如在讲解The Woman Who Not Tell这篇文章时, 首先要向学生介绍American Civil War的爆发原因和南北互相对峙的背景, 只有当学生真正了解美国南北部在美国独立后的差距和社会状况, 认识到资本主义工业社会和奴隶制社会并存下的美国矛盾, 才有可能使学生真正理解课文内容, 增强对课文内涵的理解。

二、借题发挥法

在英语教学实践中, 借题发挥法的范畴非常广泛, 只要有利于英语教学的, 就可以借文章的暗示, 调动一切方法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 激发他们的热情。目前的英语教材基本都设置了类似于Warm-up Activities的问题, 教师可以依据文章向学生提出关于文章内容、背景的相关问题, 借题发挥, 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对相关知识的把握。例如, 在教Honesty;Is It Going Out of Style?时, 可先用Life is a struggle.为题, 对学生提出人生奋斗目标的相关问题, 让学生纷纷说出自己当前的生活目标和以后的人生目标, 进而引导学生认清自己当前的目标是依靠自己的努力, 踏实学习, 以优异的成绩回报父母和社会;再向外延伸更加长远的问题, 例如向学生提出如何踏实学习, 最有效的学习方法是什么的问题, 结合东西方学生不同教育阶段学习方法的对比以及西方学生如何重视社会实践, 西方主义社会怎样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等问题向大家介绍英美文化背景知识, 相信如此提问和延伸必定会加深学生对文章的了解, 提升教学效果。借题发挥式的提问有两个优点:其一, 有利于学生对全文大意的理解;其二,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 最终成功完成学习任务。除了提问, 教师还可以就文章背景和特定重要语句中的关键词借题发挥, 帮助学生了解文章背景, 从而增强其理解能力。例如针对上面提及的文章The Woman Who Would Not Tell, 与其有关的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早已拍成电影, 并在我国电视台多次播映, 多数学生对小说及电影都比较熟悉。Abraham Lincoln总统称作者为“写一部书, 酿成一场大战的小妇人。”此外, 像美国黑人歌曲Old Black Joe, 如果让学生听录音, 更能体会到在美国深受种族压迫, 不堪沉重劳役之苦的黑人的哀痛呼声。所有这些文化背景知识会使学生对课文理解形成一种依托。通过“时间隧道”进入到19世纪美国南北战争中去体会此背景下的人道主义、爱国主义和和平主义精神。

从以上实例不难看出, 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介绍非常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所学课文的兴趣。这不仅能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主旨的理解, 而且还能扩大其知识面。

大学英语选材通常融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 许多文章都有丰富的文化背景信息。为了通过语言来领略文章所展示的西方社会, 不仅在讲解课文之前介绍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 还要对个别单句, 甚至单词讲解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 否则学生对单句的理解就不容易做到透彻全面, 对单词的理解与记忆就会大打折扣, 这一点需要引起充分的重视。

参考文献

[1]顾嘉祖.语言与文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2]祝畹瑾.社会语言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7.

融入英美文化背景知识 篇4

了解文化背景知识, 有助于学生对教材的理解, 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学习牛津版初中英语7A《Fashion》一课的Reading部分时, 笔者课前让学生通过互联网搜集古今中外有关时装发展的趋势以及当今世界各国时装流行的趋势, 要求他们重点了解中国近代时装发展的趋势。作为教师, 笔者也不失时机地在网络上搜集了许多精美的、有代表性的世界著名时装图片。课前通过多媒体设备交流这些搜集的资料时, 学生异常地活跃, 争先恐后地发言。当教师顺势亮出那些时装图片时, 简直引起了一番轰动。此时, 再巧妙地话锋一转, 转到中国近代时装发展的趋势上来, 教师说:“H e l l o, everyone.Welcome to our fashion show.We want to raise money for Project Hope, so we are having the show.”然后, 用多媒体依次打出Kitty, Simon, Amy, Sandy, Daniel的表演, 学生学习兴趣异常浓厚, 这节课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利用网络融入文化背景知识, 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语言的功能是交际, 然而具备了语言能力并不意味着具备了交际能力。对于外语的学习, 我们曾经一度只偏重于读、写, 而忽略了语言的社会功能之一是传播文化, 而文化因素容易成为交际的障碍之一, 要克服这种障碍, 了解交际对象的民族文化背景知识显得尤为重要。举个最简单的例子, 我们中国非常熟悉的人见面, 最亲近的问候是:“吃饭了吗?”而跟其他一些国家的人见面, 就是再亲近也不能这样问候, 否则人家也许会感到莫名其妙。因此在教授英语的同时, 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让学生通过网络搜集有关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 并以课件的形式整理好在课前交流比较、在课上渗透吸收、课后反观消化, 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会得体地交际, 懂得什么时候什么地点以什么方式, 对什么人讲什么话, 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逐步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三、利用网络融入文化背景知识, 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培养学生整体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 就是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学生从单一的语言、单一的文化过渡到对多种语言和文化的理解, 这就要有一些辅助性的文化背景知识作为补充, 可以让学生通过一些英语网站多学习英文背景下的各种社会交际活动的文化背景, 也可以让学生在英文短片、电影中感受英文的文化背景等, 这都将有助于感觉方式、思维角度、情感能力、行为模式的拓展, 会变得更加开放、宽容, 更加具有鉴别、判断的能力。能够灵活地运用各种网络资源进行自觉性的语言背景知识的学习, 并能正确处理和摆正文化知识和其他训练项目的关系, 把文化背景知识作为语言学习的大背景, 知道英文中这个意思是这么表达的同时, 还要了解为什么它是这样表达的, 这将会大大促进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对语境的熟悉, 这种方式下的英语学习打破了的语言学习到一定阶段的瓶颈问题, 所谓瓶颈是指语言学习到了山穷水尽进行不下去的时候再措手不及地花大量时间恶补文化背景知识。

四、通过网络多渠道地渗透文化背景知识, 激发学生交流的欲望

社会正在飞速地发展,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文化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世界各国在科学技术、文化、体育、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的交流都越来越广泛。孩子们接触到的信息也越来越丰富。比如看球赛, 外国裁判和运动员的对话学生们也能津津乐道, 因此教师平时可以有意识地留意这方面的信息, 从网络上收集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精彩球赛片段, 让学生认真聆听外国人的对话, 然后模仿表演、交流, 效果非常棒。当然, 听新闻、看电影也是不可缺少的教学和学习手段, 或者可以从网上截取经典的英文对话场景在课堂上来反复感受学习。再比如学习语法知识, 众所周知, 语法知识一向都显得比较枯燥、乏味, 不太容易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文化背景知识的渗透, 枯燥乏味也可以变得有趣起来。像这样的例子多得不胜枚举, 在课堂中已经可以越来越便捷地通过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备融入文化背景知识, 当然其有效性也相当可观。现在文化知识已融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教师不但要自己做个有心人, 还要让学生在平时生活中也做个有心人, 提高语言的交际能力, 不学“哑巴外语”。正因为有这样的要求, 去过上海世博会的学生才会洋洋得意地告诉老师和同学, 他们和老外交流得很好, 得到老外的赞许, 大大提升了我们国家的形象呢。

五、结束语

英语教学要融入英美文化 篇5

一、打招呼

相识的朋友见面时,中国人喜欢问:“你好!吃了吗?”而西方人不理解“吃了吗?”的文化含义,由于自古以来中国人很注重吃,所谓“民以食为天”反映了中国老百姓很关心吃饭问题,因而也发展了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吃了吗?”也就成了人们相见时相互关心的问候语,据对在中国的外籍教师调查对于“Have you eaten yet?”这种中式招呼不理解,或不愿意回答,因为这类句子只能被认为询问,而非问候,有一种被审问的感觉。英语国家的人打招呼通常以天气、健康、交通等为话题,如:“It is a fine day today,isn’t it?”

二、隐私

中国人与人交谈时喜欢问候对方姓名、籍贯、年龄,甚至工资以示关心,而英语国家人却对此比较反感,认为这些都涉及个人隐私,由于英语国家人都希望自己在别人眼中显得精力充沛,青春永驻,对自己的实际年龄秘而不宣。妇女更是如此,所以问别人“How old are you?”被视为不礼貌。又如中国人表示对人关心“你去哪儿?”(Where are you going?)和“你在干什么?”What are you doing?在英语中就成为刺探别人隐私而不受欢迎。

三、致谢

一般来说,中国家庭成员之间很少用“谢谢”如果用了,听起来会觉得很见外,令彼此间产生距离,而在英语国家,“Thank you”用于一切场合,所有人之间,即使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也不例外,这是最起码的礼节,另外,当别人问你想吃点或喝点什么时“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ear/drink?”中国人通常客气一番,回答“不用了”。而按照英语习惯,你若想要就不必推辞,说声“Yes,please.”若不想要,只要说“No,thanks.”就行了,这也充分体现中国人含蓄和英语国家人坦荡直率的不同风格。

四、称赞

汉语交际的习俗文化以谦虚为得体,而英语交际的习俗文化以感谢为得体。一位外籍教师见到一位中国女学生穿着一件漂亮的连衣裙,称赞说:“You look very beautiful today.”这位女学生不好意思地说:“No,no.This is an ordinary dress.”使这位外籍教师感到不解。有一次外籍教师夸奖一位中国学生的英语讲得流利说:“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这位学生马上谦虚地说:“No,no,my English is very poor.”这位学生的回答使外教感到诧异,据调查,大部分英美人认为这种回答“使人尴尬”、“讨厌”或感到“答者缺乏自信心”、“不真诚”。

五、招待客人

在中国人的宴客中,常以频频劝食来体现主人的热情好客,而英语国家的人,一般先?征求客人同意才会递上食品,中国式的“劝食、劝酒”在他们眼中几乎就是强迫进食,另外中国人请客时,无论菜怎样丰富,总要谦虚几句“今天没什么好菜,只随便做几样,请将就吃吧……”这种客套中国人觉得十分得体,而西方客人听了却想:“你不做好菜招待我,可见你不尊重我——”。

由于中西文化存在差异,因而我们英语教学过程中应利用多种渠道,多种手段来提高学生对英语文化的敏感性,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我们可以选择好教材引导学生们阅读,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一些物品、图片、电影、录像、幻灯片给学生直观的感受。让学生了解外国艺术,历史和风土人情。向学生推荐阅读反映外国文化的简易读本,阅读报纸、杂志。了解当前社会各阶层、各集团的动态,各种社会问题,以加深对英语文化的了解。另外充分发挥外籍教师之所长,借助课外活动,组织英语角,英语晚会。请外籍老师多讲一些他们本国的社会情况,文化生活,风土人情,通过创设多种形式的语言氛围,使学生可以从中习得第一手资料,使学生能主动,自觉地融入新的文化环境中。

总之,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不能只单纯注意语言教学,而必须加强语言文化的导入,重视文化之间的差异,一点一滴,日积月累,文化差异这道鸿沟是可以逾越的。”

结束语:英语教学的过程,说到底就是一个师生共同融入英美文化中去,让我们感受到不同文化的差异与和谐。

参考文献

[1]李哲.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

融入英美文化背景知识 篇6

关键词:大学,英语,英美文化

长期以来, 语言传授一直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授课方式。重视词汇记忆、语法规则教学、基本听、说、读、写训练是传统英语教学的主要特点, 这种教学方式的最大缺陷就是忽视了语言背后蕴藏的文化 (高伟2014) 。机械的学习虽然也能使学生会说英语, 但是在与外国人交流时就显得比较生硬, 其主要原因就是在英语教学中忽视了对英美文化的导入。

一、现代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

(一) 英美文化渗透少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 教师授课的随意性比较大, 通常采取讲解教材知识、观看影视作品等方式来进行英语教育。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中西文化差异及英美文化没有得到重视, 大部分教师和学生仍习惯性地运用中式思维来学习英语。两种语言代表着两种文化, 而用一种文化的思路来联系两种语言, 不主动学习英美文化, 已经成为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通病。同时部分英语教师对英美文化缺乏系统的学习, 更不必说在英语教学中向学生完整地教授英美文化知识。根据以上分析, 英美文化在高校英语教学中渗透较少的原因也就显而易见了。

(二) 教学模式单一

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单一, 视听说、读写译课程流于形式, 学生在进行这两种课程学习时根本不能感受到两者的差异, 只是在教师的带动下被动学习。

(三) 学生因文化差异而理解困难

中西文化的不同显而易见, 这两种文化在交汇时难免会发生矛盾。我国的高校由于没有英美文化的深入研究与传播, 致使了解英美文化的师生数量都极其稀少, 大部分学生依靠中式思维并不能完全理解英文在英美文化中的含义及其多样性。这样一来, 学生必然会在学习英语时产生诸多困惑, 在学习中难以理解比较地道的词汇、句子、篇章。同一词语在不同语境中具有不同的含义, 而这些都与文化有关, 也就是说, 不了解英美文化, 就无法深刻、准确地掌握英语知识。学生记不住单词的多层含义, 字母、词汇在学生眼中如乱码一样不能理解, 这就造成学生难以理解词汇所在的句子的含义, 阅读相关的文章时也会感到艰涩难懂, 这些问题也造成了学生学习兴趣的丧失。

二、中英美文化融入的必要性

(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语言具有文化性, 语言的构造表现出一定的文化内涵。如果学习外国语言而不懂外国文化, 那么只是学习了这一语言的皮毛而不能理解外语的真正含义, 在运用外语的过程中也必定漏洞百出。由于地域和行为模式的不同, 所以文化具有差异性与多样性, 因此, 学习者在学习外语时, 必须重视中英美文化的导入。中英美文化的差异性表现在很多方面, 如行为习惯、思维方式等。语言的文化属性是语言交际的思维基础, 如果不能正确理解语言的文化属性, 那么将会严重制约语言的学习效果 (邹娜2014) 。重视中英美文化导入, 有利于提升学生对英语语言背后所蕴藏文化的认知程度, 从而掌握英语语言的文化内涵。

(二) 培养学生社会交往能力的要求

现代大学外语教学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交际能力与社会文化能力为教学目标。学生在进行外语学习时, 必须同时提高社会文化方面的三种能力, 即语言能力、语用能力、扬弃贯通能力, 这三种能力密不可分。只有语言能力, 语言学习者与鹦鹉学舌无异;只有语用能力、语言能力, 却在学习运用过程中不会贯通使用, 无异于一台僵硬的学习机器;只有举一反三, 将三种能力融会贯通, 才能让一个学习者在学习外语的道路上一往直前。

三、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英美文化的融入途径

(一) 引入文化背景知识

在英语教学中导致学生对英语词汇、句子、语篇不能融会贯通的最主要原因就是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这就需要我们从词汇、句子、文化这三个方面来深入探究英美文化的内涵, 以便对英语教学和学习起到辅佐的作用。英汉词汇、句子、语篇, 随着文化背景知识的不同而具有独特、丰富的涵义。文化因素决定着词汇、句子、文章的社会涵义, 如何正确使用、在什么场合使用都与文化息息相关。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英语教学时, 在遇到两种文化相互碰撞时要及时准确地解释给学生听, 帮助他们理解内涵。若是对英美文化完全不了解, 那么在使用时就容易造成尴尬的局面, 甚至产生不必要的误会。这些词汇、句子、语篇在不同场合有不一样的含义和意义, 即使同样的句子也会因为场合、对象的不同而产生不一样的效果。由此可知, 我们必须在背诵词汇、理解句子和文章时, 注意了解其文化内涵, 以达到最优的效果。

(二) 加大英美书籍阅读量, 帮助理解

在英语教学中, 部分学生对英语词汇、句子及文章感到枯涩难懂、理解吃力, 而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大部分因素就是理解不到位。解决这一问题的捷径就是加大英美书籍的阅读量, 从阅读的书籍里找到英语真正的用法, 理解其中的语义, 掌握其中的文化背景, 以英美的文化背景为切入点, 了解英语语义, 这也会帮助学生的英语学习。阅读量上去了, 学生就掌握了许多的词汇、句子, 对英文文章的理解程度也会有大幅度的提升, 在无形中也了解了英美背景知识, 从而使得学生能够以文化背景为前提, 轻而易举地克服英语学习中的重重困难。

(三) 参加社会活动

社会活动对于英语的学习也是一项具有帮助性的内容。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 学生之间的不断交流, 有助于其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以“英语角”为例, 学生可以在其中进行与英语有关的社团活动。学生在与他人进行英语交流时, 可以更好地将英美文化渗透到英语学习中来。

(四) 通过互联网进行英语交流

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 互联网逐渐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流行开来, 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各项学习。通过互联网进行英语学习和交流, 是现阶段学生比较常用的途径之一。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直接同外国友人进行交流并向他们学习英语文化, 锻炼自己的读写译、视听说能力, 而与他人的直接交流的方式也使学生更为直接地接触到了外国文化, 学习到了英语知识。

结束语

针对现代大学英语教学现状的研究, 我们不难发现英语教学中存在很多的短板。例如, 英语教学的单调性、僵硬性, 源于课堂教学不能很好地与英美文化背景知识相结合, 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学生学习效率低下, 甚至丧失英语学习兴趣。我们在发现这些问题时, 不仅要充分认识在英语教学中导入英美文化的重要性, 还要不断地完善教学方法, 利用多种途径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英语文化背景、学习英语知识。

参考文献

高伟.2014.英美文化导入教学在大学英语互动式教学中的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1) :358-359.

上一篇:兴趣引入的方法下一篇:供配电系统节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