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引入的方法

2025-02-01

兴趣引入的方法(共7篇)

兴趣引入的方法 篇1

兴趣是学生力求接触某种事物的意志倾向,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对某一事物感兴趣,就是这一事物最易诱发大脑皮层的兴奋,且使兴奋持续,而这种兴奋是大脑对该事物认识、理解、记忆的最佳状态。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物理教学中,如果教师注意巧妙地、艺术性地引入新课,可以大大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对提高教学质量,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无疑是十分有效的。本文就课堂引入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通过游戏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游戏中,学生能在较短时间内集中注意力,对游戏中蕴含的物理知识,从不惑到产生兴趣,并积极思考为新课的学习奠定基础。比如讲《光的直线传播》时,我在课前先播放了一段好听的怀旧老歌,上课一开始,我问:“同学们听了这首歌想到了什么吗?”学生回答:“想到小时候。”“好,今天我和同学们一起玩一个小时候经常玩的手影游戏。”然后我请几位同学上台给大家表演。上台表演的同学表演得很精彩,下面的同学认真地欣赏,共同体验游戏带来的快乐。游戏结束后,我针对手影游戏,向同学们提问:“对手影游戏,你有怎样的疑问?有什么问题要提出吗?”同学们这时候思维很活跃,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与物理有关的问题。比如:为什么会形成影子?手影为什么会随手形的变化而变化?影子为什么是黑色的?甚至有一些是我备课时不曾想到的。然后我和学生一起学习本节课的内容,一起研究其中的几个问题。带着问题学习,学生必然产生浓厚的兴趣,课堂气氛融洽。在学完本节课之后,学生又在知识的应用中享受到解决问题的无穷乐趣,从而提高了学习知识的兴趣,为后面的课程学习带来积极的影响。

二、通过实验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有趣的、和课文内容密切联系的实验引入新课,能直接形象地为学生提供感性认识,把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兴趣引到对物理知识的学习上来。例如,在上《大气的压强》时,我先演示模拟的“马得堡半球实验”,然后又拿一个透明的装满水的玻璃杯,并盖上硬纸片,问学生:“如果将杯倒置过来,并放开压在纸片上的手,水会洒出来吗?纸片会掉下来吗?”然后实际演示,这时水没有洒出来,纸片也没有掉下来。这两个实验都让学生感到惊奇和困惑,由此,为本节课的学习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这样使学生一开始上课就处于最佳思维状态,并带着对实验现象的浓厚兴趣进入新课学习。

三、通过故事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很多新课是利用讲故事来引入的,这类情境往往是结合侦探小说来完成的,创设时应最大限度地使故事的情节能给学生带来一种神秘感,激发学生的兴趣,并能与物理知识很好地联系起来。比如我在教学“凸透镜”这一节内容时,根据一道题目,编造了如下的故事:有一天,一个村里的一间旧砖瓦屋里面的稻草不知为什么发生了火灾,并累及隔壁一家且烧伤了人,隔壁一家人以为是人为放火,因此报了警。后来经过多方取证和调查排除了人为等因素,警方一时无法破案。时隔几天,有一位警员再次来到现场,突然发现屋顶上有一破洞且留有烧焦的薄膜,又联想到案发前两天刚下过雨,且这几天阳光灿烂,他大胆地猜测可能与这有关,后来经过多方详细调查,终于他的猜想被证明是正确的。此时同学们已完全被这一结果所迷惑,并急于知道为什么。我是先让一些同学发表自己的见解,但没有学生能说出正确答案,都急于要我讲出结果,于是我抓住这有利的时机,稍作提示:火灾前屋顶的小洞是用一透明的薄膜盖住的,下雨后薄膜上积水,这就相当于组成了一个凸透镜,现请同学们通过看课本来回答以上问题。这样一节课上下来,学生身处案件的侦破过程中,精神高度集中,主动性强,同时又能让学生感觉到学以致用,增强了他们对知识的求知欲和取得成功的享受。

四、通过资料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用各种资料(如物理学史、科学家佚事、故事、科学幽默),通过巧妙的编排、选择引入新课,例如,亚里士多德关于“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的错误论断曾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达两千年之久。到了17世纪,由于大工业革命的兴起,原先静力学知识不能满足航海、天文和生产发展的需要。1687年牛顿总结了哥白尼、伽利略等前人的研究成果,发表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奠定了力学迅速发展的基础。通过资料引入新课,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可以让学生知道许多定理和定律来之不易及前人刻苦钻研的精神。

总之,引入新课的方法很多,但引入新课的方法必须因课的内容及学生而易。引人入胜地引入新课,学生就会兴趣盎然、精力集中、劲头十足地投入新课的学习中,从而产生更好的学习效果。

摘要: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是求知的动力,是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源泉。而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中的必要环节,也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巧妙地、艺术性地引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从而使他们产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动机。本文从课堂引入入手,通过对每一节课的引入进行整理、分析和归纳,探讨了课堂引入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及笔者的一些做法。

关键词:物理,兴趣,游戏,实验,故事

激发孩子兴趣 引入写话殿堂 篇2

一、游戏活动, 激活孩子的写话欲望

低年级学生对游戏的兴趣非常大, 因此教师可以把游戏带进写话课堂, 让孩子们在欢乐的海洋里亲身体验, 自由表达, 轻松写话。如我和二年级的孩子一起玩“吹泡泡”, 不失时机地指导他们在玩中观察, 玩中表达, 再让他们把整个游戏过程想一想, 觉得哪些情景最精彩, 哪些印象最深刻, 然后伙伴合作说一说, 最后动笔写一写。其中有一位孩子写道:“我也轻轻一吹, 果真吹出了一个大泡泡, 在阳光的照耀下似乎成了一盏霓虹灯。大家你朝我吹, 我朝你吹, 泡泡有的像珍珠, 有的像一盏盏灯笼, 还有的像冰糖葫芦……整个操场简直成了泡泡世界。”还有位孩子写道:“慢慢地我终于摸索出方法了, 只要轻轻一吹, 一个巨大无比的泡泡就吹出来了。不信, 你看, 这个大泡泡就像一个调皮娃娃似的朝你笑呢!”游戏活动给孩子们提供了丰富的写话素材, 孩子们有了写话的内容, 再也不用挖空心思“编、拼、凑、造”了。

二、轮流日记, 满足孩子的写话心境

一年级的孩子一旦拥有一定的识字量, 拥有一定的词汇积累, 往往就有表达的需要, 教师应关注孩子对知识的运用, 多创设运用的机会。流动日记便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有了写话本, 孩子们就有了自由发挥的空间, 他们乐于将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表达出来, 小组成员之间还可以互相参照, 取长补短。我每次都是当面批改写话本, 提出文章的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并且把他们写的文章读给全班学生听。这些文章贴近孩子们的心灵, 符合生活实际, 孩子之间有了许多共同的话语, 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写话欲望。

三、网络平台, 拓宽孩子的交流空间

低年级教材由于识写分开, 有很多字词孩子会运用, 但不会写。因此, 我采用网络写话的方式, 让父母帮忙, 把孩子叙述的文章发到校园网的班级博客中, 这样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写话兴趣。如学习了课文《比尾巴》, 孩子纷纷发表了《比羽毛》《比翅膀》《比嘴巴》等儿歌。学习了剪贴画后, 孩子不仅动手制作剪贴画, 还把图画、文章 (《我家的“动物园”》《大熊猫》) 等发到班级博客中。家长和孩子踊跃参与, 不仅把自己的文章发给别人看, 还积极跟帖, 大大提高了写作热情。孩子们在这一过程中既学习了他人的长处, 也不知不觉地提高了自我表达的能力。

四、评价手段, 提升孩子的写话激情

孩子写完一篇文章就会期待教师的肯定, 收获成功的喜悦, 因此, 教师对孩子写话的评价十分重要。写话来自孩子不同的生活、不同的内容, 没有单一、呆板的评价方式。教师要从鼓励肯定孩子的角度出发, 笔下有情, 敢打高分。评价除了以成绩表示外, 还需用更具体、亲切的语言评价孩子的写话态度、写话内容。低年级孩子最喜欢看得见的评价, 因此我制订了一套星级奖励法, 如文章得“5A”的奖一张星卡, 有两个以上好句子或三个好词语的或题目写得好的, 文章有新意的, 博客上发表文章的都可以奖星卡, 累计五张卡就能得到一枚写话奖章, 有三枚写话奖章就能获得一本好书, 这样的奖励不断激励着孩子们。

五、编写话本, 激发孩子的成功感受

兴趣引入的方法 篇3

关键词:英语习语,学习兴趣,文化和社会内涵

一、引言

英语是一门高度发展的语言, 拥有大量的习语。这里, 我们所谈的英语习语是就其广义而言的, 包括成语 (idioms) , 谚语 (proverbs) , 和俚语 (slangs) 。从结构上看, 英语习语结构非常简单, 不过寥寥数语。但不少习语前后对称, 音节优美, 韵律协调, 并蕴涵了丰富的内容, 精深的意义, 用来比喻事物时, 显得格外形象鲜明, 生动有趣。从内容上来看, 英语习语大都源远流长, 带有较浓厚的民族色彩和地方色彩, 具有很强的历史性, 民族性, 地域性和文化性。所以, 对英语习语的了解决不仅仅是对语言材料的学习, 而是全方位地接触英美国家和民族的文化, 历史, 地理, 风俗习惯及思维方式, 从而深刻理解英语语言的文化和社会内涵。

二、英语习语的丰富内涵

英语习语是英美国家人民在日常生活中总结出来的智慧结晶, 其取材范围非常广泛, 有航海、捕鱼、狩猎、畜牧等生产实践, 也有家常食品、神话传说、历史事件、文学作品等诸多方面, 文化信息丰富, 语言精练, 幽默, 富有哲理。其内容大致如下:

1关于生存环境与日常生活

英语习语的产生与英美国家人民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英国是一个岛国, 历史上其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 因此一些习语的产生与当地人民的生活环境息息相关。比如汉语中“挥金如土”一词, 比喻花钱浪费, 大手大脚, 英语则说spend money like water (花钱如流水一般) 。再比如说, 当形容一个人非常拘束, 浑身不自在时, 英语中用上了like a fish out of water (象离开了水的鱼) 。诸如此类的与水有关的习语, 英语中还有很多, 如all at sea (不知所措) , plain sailing (一帆风顺) 等等。

除了生存环境外, 英语习语还取材于民间生活。习语A piece of cake在日常对话中使用频率就很高, 该习语表示某事做起来轻而易举, 简直就是“小菜一碟”。而a hot potato则指棘手的问题;难对付的人。另外, 关于布丁 (pudding) 一词, 英语中也有好几个与其相关的习语, 如pudding rather than praise (宁要实惠、不要恭维) , live on wind pudding (生活无着落) 。

2关于宗教信仰

在英语语言中, 存在着大量与宗教信仰有关的习语。在西方许多国家, 人们信奉基督教, 相关的习语就有很多, 如God sends fortune to fools (傻人有傻福) , for the hell of it (好玩;找乐趣) , like hell (拼命地;根本不) 等。

3关于历史传说或历史事件

英语习语的产生跟众多著名的历史传说或历史事件也有一定的关系。如the sword of Damocles (达摩克里斯) 就出自古代希腊的一则历史故事:纪元前4世纪西西里某岛国有一名大臣叫达摩克里斯, 他很羡慕帝王的豪华生活, 常说:“君王是人世间最幸福的人”。国王狄奥尼修斯为了让他有所体会, 便在一次宴会上邀他坐在国王的宝座上, 当达摩克里斯猛然抬头时, 只见头顶上有一把用头发悬着的宝剑, 随时都有刺到头顶的危险。于是他被吓得时刻提心吊胆, 惶惶不安。由此便产生了“达摩克里斯的宝剑”这个成语, 它被用来比喻幸福中所隐藏的临头的危险。

4关于动物

生活中, 我们经常用“黑马”一词来指代那些出人意料的获胜者, 而“黑马”一词就来源于英语习语black horse。而跟动物有关的习语, 英语中还有很多, 如love me, love my dog表示爱屋及乌;spring chicken (小鸡) 指年轻人 (尤其是年轻幼稚的女子) ;black sheep (绵羊) 指害群之马等等。

5来源于文学作品

(1) 神话传说:古今中外的很多神话传说已渗透到英语语言各个方面, 尤其是习语之中。如著名的习语to rain cats and dogs就源于北欧神话。在英美国家, 猫对天气有很大影响, 英国水手至今说:“猫尾巴藏大风”;而狗是风的信号, 狗和狼都是暴风雨神奥丁的随从。因此, 猫被看作暴雨的象征, 狗是伴随暴雨的强风, 这样一来, to rain cats and dogs就万万不能从字面上理解为“天上下起猫狗雨”, 而要说成“下起倾盆大雨”。

(2) 寓言故事:寓言是用比喻的形式说明一定的道理。著名的《伊索寓言》是英语习语产生的重要来源, 许多富有哲理的习语, 如bell the cat (敢于在危险中挺身而出) , Practice what you preach (言传必身教) , Don't count your chickens before they are hatched (蛋未孵出, 勿先数鸡) 等都源于《伊索寓言》。

(3) 《圣经》:《圣经》也是英语习语产生的一个重要来源, 如习语make bricks without straw, 汉语译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便是来源于圣经故事:上帝令摩西带领在埃及做奴隶的以色列人离开埃及, 埃及国王觉得以色列人会闹事, 就下令不给以色列奴隶柴草, 让他们自己去寻找柴草生火烧砖, 但每天烧制的砖的数量不得减少。后来, 人们渐渐用make bricks without straw (做无草之砖) 来喻指“根本做不到的事”。类似的习语还有:a thorn in the flesh (眼中钉, 肉中刺) , the apples of one's eyes (掌上明珠) 等。

(4) 莎士比亚的作品:作为英国文学巨匠, 莎士比亚也在他的众多作品, 特别是戏剧作品中为某些英语习语的产生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如to give the devil his due (对坏人的好处也得公平对待) ;to wear one's heart on one's sleeves (流露感情) 和one's salad days (无经验的青少年时期) 等等。

三、利用英语习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有效提高学习质量

1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现状

从目前高职高专的生源状况来看, 各校普遍反映学生英语基础较差。就我校而言, 开课之初, 笔者对任课的各班级学生进行了口头提问式调查和书面无记名意见反馈。笔者发现, 大部分学生并没有将英语语言学习作为了解英美国家社会文化的有利途径, 他们对英语学习毫无兴趣可言, 不过是迫于形势和压力罢了。

另外, 学生们的口语交际能力也相当让人担忧, 不敢说, 不愿说的现象相当普遍。而且, 对于老师的提问, 即便学生们能够作回答, 也都爱使用中式英语。如上课前问候老师时, 大部分学生都会使用“Good morning, teacher”这样的中式英语表达法, 让人听来相当别扭。当教师问到“How are you today?”, “Are you ready?”这些问题时, 大部分学生根本不知是何意思, 如何作答。

而对于英美国家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 学生们更是知之甚少。有的学生甚至连英国美国的首都在哪都混淆不清。总而言之, 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感受只是“单调枯燥的单词背诵和机械的语法规则”, 他们大多数人连学习英语的基本目的和正确的学习方法都没有弄清楚, 就更加无从领会到英语语言的精妙之处和丰富内涵了。

2如何利用英语习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要想改变目前的英语教学现状,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关键。在学习过程中, “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因此, 在日常的英语教学中, 笔者认为教师可以有计划有步骤有系统地向学生介绍一些幽默风趣的常用习语, 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调动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率。

(1) 利用英语习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口语能力:随着我国的不断发展以及与世界交往的日益密切, 能讲一口地道、流畅的英语已是新一代大学生的基本素质之一, 但我们大多数学生学的仍然是“哑巴”英语。其实, 口语能力不仅是与人交流, 获取信息的手段, 还是英语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缺乏口语练习, 听力能力自然受影响, 单词的识记也比较吃力, 相应还会影响读写译等能力。所以, 教师可以先将此道理向学生阐述清楚, 争取学生的配合, 从口语抓起。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每次正式上课前, 教师可以利用5至10分钟时间, 向学生介绍一两条生活中常用的习语, 如A piece of cake (小菜一碟) , Break a leg (祝你好运) , I'm broke (我没钱了) 等等, 并留出时间, 让学生轮流根据教师所给的信息作相关的对话, 反复练习, 巩固记忆。这对于学生来说, 一方面, 英语学习不再是书本上遥不可及的高深内容, 而成了生活中看得见, 用得着的实际知识;另一方面, 这些习语结构简单, 音节优美, 韵律协调, 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 学生在语音语调, 口头交际能力方面都将会有一定提高。

(2) 利用英语习语训练, 引入英美国家社会文化历史背景, 全面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质:随着全球经济文化的一体化发展, 我国的对外交往将会更加深入。这就要求我们新一代的大学生不仅要能使用英语, 而且还要充分吸收英语文化精华, 培养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全面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质。

在英语教学中, 可以通过介绍一些颇有渊源的英语习语, 向学生灌输英美国家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知识。比如学习spend money like water (花钱如流水一般) 时, 可以大致介绍英国的地理环境知识;学习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 (谋事在人, 成事在天) 时, 向学生介绍英美国家人民的宗教信仰;学习take a French leave (不告而别) 和Let's go Dutch (各付各的帐) 等习语时, 可以向学生灌输一些欧洲国家间交往的历史知识。

通过了解英美国家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知识, 学生必将感到眼界大为开阔, 思维方式和空间大有扩展, 从而进一步引起他们的求知欲望, 激发学习兴趣。而随着英美社会文化知识的不断积累, 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目的, 本质和方法也能够认识和理解得更加透彻, 从而使他们的英语学习得以步入良性循环, 最终养成愉快, 积极和主动的学习习惯, 真正成为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的新时代探索者。

参考文献

[1]祝宝珠主编:《经典英语谚语赏析》.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5[1]祝宝珠主编:《经典英语谚语赏析》.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5

[2]杨建华:《英语谚语中常见修辞格浅析》[J].运城学院学报, 2006, (04) [2]杨建华:《英语谚语中常见修辞格浅析》[J].运城学院学报, 2006, (04)

兴趣引入的方法 篇4

关键词:应用型,高等数学,数学文化,引入

引言

以弘扬“数学文化”为核心的数学教育才是科学的数学教育,才是完整的数学教育。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的数学教育依然存在着某些误区:数学课程过分强调它的“逻辑性”、“演绎性”、“封闭性”;课堂教学中,解题教学占据了主导地位。通过大量练习来学习数学,是当今我国数学教学的主旋律,这对提高学生基本运算能力、逻辑推演能力和解题能力的确有效,但培养这样的学生除了暂时能解几道题,还能干什么呢?他们无法体会到数学的文化价值,更缺乏创新精神,这不能不说是数学教育的一个严重的缺陷。要彻底改变这种现状,教材的改革固然重要,但归根到底还是取决于选拔人才机制的变革,取决于教育理念的更新,而教师有着责无旁贷的责任。

一、高等数学

学生们被挡在高数门外的原因是高等数学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但如果没有基础工具和数学的基本理论和思想,那高等数学广泛的应用性也就无从知晓和感受。翻阅大量的国外高等数学教材发现,国外对高等数学知识的引入都是从实际出发,从特殊到一般,而我国的教材大多先从理论知识、基本概念讲起,从一般到特殊,从理论到实际。顺序上的不同,学生们学习的兴趣和效果就会发生很大的改变。现阶段,在不改变教材的情况下,改变教学观念和方法就成了我们基础学科教师在适应应用型转变过程中应该创新和改变的地方。教师就是学生由高等数学的高度抽象性、严密逻辑性向广泛应用性升华的桥梁。

二、数学文化

首先,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观念需要改变,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兴趣需要提高,就必须宏观让学生了解数学文化。这是进一步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广泛运用于实际的前提。数学文化,狭义为:数学的思想、精神、方法、观点、语言,以及它们的形成和发展。广义为:除上述内涵以外,还包含数学家,数学史,数学美,数学教育。数学发展中的人文成分、数学与社会的联系、数学与各种文化的关系,等等。

近些年,数学文化的研究进一步深入。数学文化已经走进中小学课堂,那么,大学高等数学教学中数学文化的引入更不能停止。现今,传统的数学教育地位陷入危机,数学教学大多变成一种机械的解题训练。数学研究也出现过分专业化和过于强调抽象逻辑的趋势,而忽视了数学在生活各个领域以及其他各个学科的应用。教师和受教育大众都需要真正理解数学是一个有机整体,是科学思考与行动的基础。

1. 数学家。

入学的第一天,曾在课堂上问过学生们:“知道高斯是谁吗?知道笛卡尔是谁吗?知道莱布尼茨是谁吗?”学生们摇头。是不是因为是外国的数学家他们不熟悉,又问了一个问题:“知道圆周率是谁计算出来的吗?”学生们面面相觑,相视而笑,只有一两个学生小声回答:“祖冲之”。这种情况几乎每年都会发生,总是在想,学生们从小学学习数学起到大学,将近13年的时间里,竟然不知道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是哪位伟大的数学家发现或计算出来的,它的历史缘由又是什么,这就难怪学生总是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数学,因为他们没有追根溯源,何来继承、发展。这是因为学生不学,还是教师没教呢?而数学文化的渗透才能决定数学素质的培养。

2. 数学史。

谈到数学文化,往往会联想到数学史。在大多数人看来,数学是一门枯燥乏味的学科,因而很多人对其闻而生厌,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是由于我们的数学教材中往往是一些死板的、循规蹈矩的数学内容,若在数学的教学中渗透数学史的内容,这样便可让数学活起来,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对数学概念、方法和原理的理解与认识更加深化。

数学无不出现在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包括生活领域以及思想领域,是形成现代文化的主要力量。数学史是人类文明史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许多历史学家通过数学现象,了解古代其他主要文化的特征与价值取向。

我们今日所学的这些数学教材已经过千锤百炼,是在科学性与教育要求相结合的原则指导下经过反复编写的,是将历史上的数学材料按照一定的逻辑结构和学习要求加以取舍编纂的知识体系,这样就必然舍弃了许多数学概念和方法形成的实际背景、知识背景、演化历程以及导致其演化的各种因素,因此仅凭数学教材的学习,难以获得数学的原貌和全景,同时忽视了那些被历史淘汰掉的但对现实科学或许有用的数学材料与方法,而弥补这方面不足的最好途径就是通过数学史的学习。

3. 数学的美。

摒弃对数学的偏见,数学的内涵十分丰富。数学的内涵,包括用数学的观点观察现实,构造数学模型,学习数学的语言、图表、符号表示,进行数学交流。通过理性思维,培养严谨素质,追求创新精神,欣赏数学之美。

大众对数学的认识是不足的,是局限、狭隘的,是带有偏见的。数学之美为什么不能让我们的学生也体味到呢?为什么不把它引入课堂,使我们的数学课堂也“美”起来?把深奥的数学原理讲得通俗易懂,让非专业读者也能领略数学的魅力,使学生学习数学,学到思考问题的方式。

三、引入数学文化

我们学习数学不仅是为了获取知识,而是能通过数学的学习,领会数学精神、了解数学思想、掌握数学方法,提高思维能力,锻炼思维品质。前苏联数学家辛钦也指出:数学教育不仅可以培养人正直与诚实的品质,也能锻炼人顽强的意志与勇气。难怪英国的法律大学,抑或美国西点军校,都开设了许多高深的数学课程,其目的不言而喻。

学生们在校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在走入社会之后,如果得不到应用,作为知识学习或者应付考试所学的数学,通常在走出校门后不久就会忘掉,而深入领会的数学精神和数学思想方法,却长久的存在于他们的工作和生活中,并在不知觉中应用。某位国家总理说过“一个国家的科学水平可以用它消耗的数学来度量”。数学文化引入课堂教学是大势所趋,数学远离大众的情形令人担忧,数学具有的客观性,是任何智慧无法逃避的现实,如果仅有少数人去研究数学问题或理论,那数学的文化就无法继承下去。数学文化的继承发展要靠大众,数学文化是大众文化。

如何普及这种大众文化,应当从学生课堂引入数学文化做起,数学文化的引入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的渗透需要我们个人乃至社会都要参与和领会的文化素养,时间漫长。但也必须有个起点,现今高校内,开设数学文化选修课的院校少之又少,说明数学文化的内涵、作用还没有大面积的普及,为了顺应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的需求,数学文化的引入迫在眉睫。

四、结语

生物课堂教学的引入方法 篇5

一、由猜谜引入

猜谜语是学生特别喜爱的一项有趣的文化娱乐活动。它可以使人锻炼思维, 启迪智慧, 增加知识, 促进学习。上课伊始, 先让学生猜谜, 如教《两栖动物的生殖与发育》时, 我先说出毛泽东的一则诗谜, 让学生猜:“独坐池塘如虎踞, 绿杨树下养精神。春来我先不开口, 哪个虫儿敢作声。”由谜底“青蛙”导入对两栖动物的生殖与发育的学习,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二、由实验引入

通过做实验引入, 可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有助于学生对教材文本内容的理解和领会。在教《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这一课时, 让学生先做膝跳反射的实验, 做完实验后, 有的同学会问:“我的小腿为什么不受大脑控制?再怎么克制, 小腿还是要跳起来?”学生猜想、交流、各抒己见, 便是水到渠成进入了反射这一课题。

三、从熟悉的生活情景引入, 增添生活气息

日常生活中蕴含了大量的生物学知识,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入新课, 可以使他们对生物学产生亲切感, 求知欲。例如, 在学习“动物社会行为中的信息交流”时, 可从这个问题入手:当你吃面包的时候面包渣不小心掉到地上, 如果有一只蚂蚁发现了, 接着会发生什么现象?学生马上会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会有一群蚂蚁出现……”选择这个既简单又生活化的问题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又紧扣了课题。

四、利用诗句谚语, 引导学生去品味生活、感悟生物学知识

在生物学教学中, 有时巧借一句俗话, 就会增加几分诙谐, 学生倍感轻松;妙用一句诗词, 课堂会变得更加形象生动、趣味无穷。谚语是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总结出来的经验结晶, 将其引入教学可唤起学生对生活经验的回忆, 促使他们更好地理解生物学知识。

五、音乐导入

音乐, 不仅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和艺术的熏陶, 还能激发人的情感。如在上《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一节时, 播放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一个女孩, 她从小爱养丹顶鹤, 在她大学毕业以后她仍回到她养鹤的地方, 可是有一天她为了救那只受伤的丹顶鹤滑进了沼泽地就再也没有上来……”而后问:“大家听了这首歌, 你有何感想?”让学生谈谈对徐秀娟救鹤献身的看法。由此引入新课。

精心设计的语言, 能勾闪着有神的目光, 引舞着灵巧的手足, 萦振着颤动的耳膜, 叩响了智慧的音符, 激起了情感的浪花, 调动了积极的情绪,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中职数学课堂情境引入的设计方法 篇6

有人说, 一堂好的数学课如同一篇优美的散文, 开头便要漂亮, 引人入胜;有人说, 一堂好的数学课恰似一支动人的乐曲, 开头就要定好基调, 扣人心弦;还有人说, 一堂好的数学课更像一部合理而巧设悬念的侦探小说, 一开始就诱导读者心理上、感情上、思想上的参与, 启发读者的逻辑思维和判断。所以, 数学课堂的引入是一个重要环节, 一节课是否成功, 关键是看教师是否启发了学生的思维, 是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是否让学生产生了学习的激情。然而, 在现在的中职数学课堂中, 出现了一些形式化的情境引入、假问题的情境引入和偏离教学的情境引入, 有的牵强附会, 使情境引入中的数学与学生经验中的数学相距甚远, 不能引发正迁移, 或情境引入中的数学现象繁杂, 主题不明, 导致学习目标的偏离;有的情境引入缺乏争议性, 难以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动力。

结合中职学生的学情特点和心理特征, 我认为中职数学课堂的情境引入在设计时应遵循以下要点:

一情境引入故事化

将精彩的故事引入数学课堂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式, 还能起到增强学生注意力、丰富想象力, 从而激发好奇心的作用。在数学课上讲故事, 并不是单纯地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 而是把故事作为一种载体, 让数学课借助于故事的功能来弥补自身的不足, 使每一节数学课都能够丰富多彩。

在讲解等比数列一课时, 很多老师喜欢借用国际象棋的故事来引入, 可以结合学生的年龄和专业特点进行这样的设计:一名黑客设计了一种计算机病毒, 可以自行查找计算机中的地址薄, 通过电子邮件进行传播。如果把病毒制造者发送病毒称为第一轮, 邮件接收者发送病毒称为第二轮, 依此类推。假设每一轮每一台计算机都感染20 台计算机, 那么在不重复的情况下, 这种病毒每一轮感染的计算机数构成的数列是什么?

网络是学生中的热门话题, 特别是涉及“黑客”的概念, 更是对我们的学生具有特别的吸引力, 从而使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气氛中。

二情景引入实践化

“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 切断了动作和思维之间的关系, 思维就得不到发展。”职业教育提倡“做中学、做中教”, 并不仅限于专业技能课, 数学课也可以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掌握知识和方法。在情境引入时, 拟好问题或提纲, 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进行操作、比较、观察、讨论和归纳, 从而抓住问题的本质。在实践的过程中适时地对学生进行一些启发和鼓励, 也有助于学生信心的建立。

中职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欠缺在学习立体几何时显得比较突出, 特别是对于空间图形相关定理和性质的发现与证明过程。为了有针对性地解决这样的问题, 可以通过实践的方式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譬如:烹饪专业的学生在学习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性质一课时, 我们可以先设计这样一个环节。

如图:用菜刀将一块长方体形的豆腐沿顶面内的直线AB从不同角度切下, 要求过底面的点c1, c2, c3……观察菜刀在长方体底面所截出的直线与直线AB有怎样的位置关系?

如果把菜刀想象成一个平面, 你可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刀工是烹饪专业学生必备的一项专业技能, 借助切豆腐这样一个学生熟悉的实践化引入可以让学生直观地体会到数学结论的发现与形成过程, 同时感受到专业和数学知识的密切联系,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情景引入生活化

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 粒子之微, 火箭之速, 化工之巧, 地球之变, 日用之繁, 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关系的精彩描述。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要求“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情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 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 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因此, 在教学中, 我们必须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 不但要把生活引进课堂, 促其“生活化”, 而且要让学生带着数学走进生活, 去理解生活中的数学, 去体会数学的价值, 促其“数学化”。

函数的定义比较抽象, 一直是中职数学教学中的难点, 如何讲解历来困扰着数学老师。较好的解决方法还是让学生经历具体—抽象的过程, 在结合具体问题时要注意避免匀速直线运动、圆面积与半径的关系这样传统的实例, 最好能够贴近生活, 可以更好地让学生理解。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 汽车也进入了很多同学的家里。因此讲授这一节的内容时, 可以这样引入:

视频演示汽车在加油的过程中加油机显示器上数字的变化过程。请同学们观察后回答: (1) 加油机的显示器上有几个数字? (3 个) (2) 这三个数字在加油的过程中有没有变化? (有2 个在变, 1 个不变。) 这三个数字分别表示什么? (不变的是单价, 变化的是油量和金额。) (3) 为什么这两个量要一起变动呢? (因为进油时, 油量会发生变化, 油量变化了, 金额就跟着改变了。) 单价在加油过程中始终保持不变, 我们把它叫作常量, 油量和金额会发生变化, 在这里我们把油量叫作自变量, 金额叫作因变量, 金额就是油量的函数。 (4) 如果所加的油量设为x升, 要付的金额为y元, 那么y与x的关系如何表示? (5) 如果汽车油箱最多能装50 升汽油, 那么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什么?

通过结合学生熟悉的加油问题来创设情境, 摒弃了在传统教学中对函数概念“直接告诉式”的引入方法, 避免了让学生去死记硬背函数冗长、抽象的定义, 巧妙地设置加油—函数的导入过程, 引人入胜, 效果良好。

四情境引入专业化

在职业学校, 尽管数学是一门重要的文化课, 但是学生普遍不喜欢数学而更多地喜欢专业课。专业化的情景引入最大的优点就是让学生发现数学知识与专业知识的紧密联系, 加深对数学知识实用性的认识, 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同时也为专业技能的学习打下基础。

中职阶段关于角的概念相比初中阶段经历了由静态到动态的变化过程, 很多老师在设计本节课的引入时选用了时钟、跳水等案例, 确实能够帮助学生较好地理解角的概念。如果将角的概念与学生的专业相结合, 具体设计如下:

请同学们观察发动机的运行过程, 并回答:当四冲程发动机完成一个工作循环时, 驱动轴将转过多少度?

对于汽修专业的学生来说, 扳手和发动机是他们平时维修实训时一直接触到的实体, 所以用扳手和发动机的例子进行课堂引入更有实际意义, 也更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再如, 在讲解数列的实际应用一课时, 可以通过一个理财问题导入新课:银行按规定每经过一定时间结算存 (贷) 款的利息一次, 结息后即将利息并入本金, 这种计算利息的方法叫复利。现在有某企业进行技术改造需要向银行贷款, 有两种方案:甲方案是一次性贷款10 万元, 第一年便可获利1 万元, 以后每年比前一年增加30%的利润;乙方案是每年贷款1 万元, 第一年可获利1 万元, 以后每年比前一年多获利5000 元。两种方案使用贷款期限均为10 年, 到期一次性归还本息。若银行贷款利息均按年息10%的复利计算, 试比较两种方案哪种获利更多? (计算结果精确到千元)

对于金融财会专业的学生而言, 解决一些基本的财务问题是他们将来的主要工作, 通过这样一种引入方式, 让学生能够提前体验职业场景, 从而能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问题的讨论之中。

兴趣引入的方法 篇7

一、乡土文化的应用背景

所谓的乡土文化指的就是在本土滋生出来的,并且在本土得以延续的具有本土特色美术形式和美术风格的一种艺术遗存。我国地域辽阔,地大物博,并且乡土文化资源也十分的丰富,但是我国很多地方的乡土文化却没有得到应用的保护和继承,逐渐的出现了没落甚至有所消亡。在幼儿美术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很多的美术教师都表示美术教材缺乏一定的系统性,教学内容难以真正的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乡土文化自身所具有的地域性是补充和延伸美术课程内容的一个重要资源,如果能够将乡土文化的有关内容同幼儿美术资源进行合理的整合,选择有针对性的、合适的乡土文化引入到幼儿美术课堂以及活动课程当中,就可以有效的提升幼儿美术课程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二、将乡土文化引入美术课程的建议和有效措施

1.创新教学形式。幼儿的美术教师要想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将乡土文化同美术课程进行有效的整合,首先就需要创新教学的形式和手段,这样可以将幼儿学习美术的积极性充分的调动起来,积极的、主动的投入到带有乡土文化特色的美术学习当中。例如,幼儿美术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一些专题活动,让幼儿走出校园参观一些手工作坊、同民间艺人进行交流,组织幼儿观看同乡土文化有关的美术展,多开展写生活动等。这样可以有效的激发起幼儿对于美术学习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发散思维。此外还可以定期的邀请民间艺人、画家等走入校园,为学生们表演乡土文化技艺,让他们感受到乡土文化所具有的魅力。这样不但可以激发起学生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激发起他们探索和创新的欲望。例如可以在校园内开展“启东版画”学习活动,组织学生们走入启东版画院来进行实地的探访,让他们能够对版画家整个的创作过程加以了解。还要邀请版画专家定期为学生们进行乡土文化等方面知识的讲座,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版画的欲望。

2.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的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此外幼儿美术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还要充分的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不要一味的向学生灌输相关的美术知识,要为学生营造出一种轻松愉快的美术学习氛围。在开展美术活动时,教师首先可以向学生进行示范,如果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遇到了困难,那么教师也需要及时的给予他们指导。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更加大胆的去对乡土文化加以体验和实践,让学生真正成为美术学习的主人。此外学生们通过学习也可以体会到乡土文化所蕴含的文化积淀,从而提升美术技能,更好的对地方文化加以传承。

3.丰富评价的形式。在将乡土文化引入到幼儿美术课程教学时,教师可以多利用一些时间来组织学生对艺术作品进行欣赏,并且对学生进行细致的讲解和分析,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来进行讨论。这样可以更加直观的让学生们了解优秀美术作品的构图和色彩等,让学生们学会欣赏具有不同乡土文化特征的作品,从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正确的价值判断能力,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在活动结束之后,教师要组织学生来对美术作品进行评价,可以采用自评、互评以及教师评价等形式。教师还要积极的采取有效措施来开展过程性的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学习能力等进行科学的、客观的评价。对于那些表现优秀的学生教师要给予鼓励,这样不但可以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升起到一定的作用,还可以使更多的学生投入到美术学习当中。教师还要努力为学生们搭建起展示平台,将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这样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们学习乡土文化的积极性,为学生们创建出良好的学习情境。

综上所述,幼儿美术教育虽然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但是具体的教学活动却没有固定的模式,因此这就要求幼儿美术教师不断的通过学习和探索来寻找出将乡土文化引入美术教学的有效形式,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习惯来选择与之相适应的乡土文化内容,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新课程标准的实施,给我国幼儿的美术教育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幼儿美术课程教学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提升幼儿的审美能力。乡土文化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乡土性。因此也是幼儿美术课程教育的一个重要教育资源。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将乡土文化引入到幼儿的美术课程当中,已经成为了摆在每一个幼儿美术教师面前的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乡土文化的应用背景进行分析,提出了将乡土文化引入美术课程的几点有效建议,希望能够对相关的幼儿美术教师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上一篇:音乐艺术实践下一篇:融入英美文化背景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