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更好融入企业文化(精选8篇)
如何更好融入企业文化 篇1
如何让新员工更快更好的融入企业
在当今,一个企业是否有发展,关键在于这个企业是不是可以留住人,如何利用新进人员。笔者以为只有这样,才可以把新员工尽快的培养成企业有用的人才。
一、基层管理人员必须要有“九经”考验: 心、爱、勤、细、严、诚、平、宽、学。
1.1、“心”,即责任心,心是道德的基点,在日常工作中即表现为自觉地把本分工作做好。基层的管理者的一言一行,将直接影响到新员工的一言一行。故基层管理者必须对自己的工作负责,这种负责表现为上对企业负责,下对新员工负责。对企业负责就应全面执行企业布置的各项工作,做到迅速及时、准确无误,并能积极带领新员工,通过各种形式,组织各种活动,使企业的各项工作得以很好的贯彻落实。另一方面应做到经常深入新员工,全面了解新员工,及时掌握新员工的思想动态,通过日常的工作和学习等各项活动,在思想上有针对性的进行引导,帮助新员工树立正确的观念,并及时积极的把在班级工作的问题向上级领导反馈,从而达到企业和新员工的双满意。
1.2、“爱”,管理工作,必须突出一个“爱”字。过去有人说过,爱是一切管理的基础。爱心是管理者走进新员工的法宝。这种爱心包括对工作的热爱和对新员工的热爱。管理者对自己工作有了爱才能产生工作动力,才能在工作中倾注满腔热情,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管理工作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有了爱管理者才会舍得付出。而对新员工的热爱之心凌驾于对工作的热爱之上的,爱新员工体现在全心全意地为他们服务,真心实意地热爱、尊重和关心每一个新员工,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把爱洒向每一个新员工的心田。在工作中,管理者和新员工既是上下关系,又是知心朋友。用爱感化新员工、教育新员工能赢得他们的尊重,就能把管理工作做好。
1.3、“勤”,即勤了解、勤观察、勤发现、勤解决。这就要求管理者应做到腿勤、眼勤、嘴勤。要经常深入到新员工工作、生活的地方,勤与新员工沟通,勤向新员工了解,勤同新员工联系,从而做到及时了解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防患于未然,解决问题于萌芽状态,不使问题与矛盾扩大和激化,不给管理工作留下隐患。
1.4、“细”,细心是做好管理工作的助手。细心就是用心细密,做事细心,认真周密地考虑各种问题,精益求精地把事情做好。管理工作中细心就能及时发现出现的问题,防微杜渐,避免事态扩大;就能帮助我们全面分析问题和正确处理问题;还能够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避免出差错。首先了解情况要详细、要认真,全面观察和了解;其次发现问题要仔细,不让任何问题的蛛丝马迹逃过自己的眼睛,如某一新员工的突然缺岗;某位新员工的迟到、突有的变化等;第三处理问题要细致,不能急躁、简单、粗枝大叶、甚至粗暴。必须言之有据,言之有理,晓之以情,达到和风细雨、润物无声的效果,使动机和效果、手段和目标有机地统一起来。总之,管理者应在日常工作中处处留心,做有心人,对新员工细心观察和详细了解。只有细心的注意新员工才能真正地了解他们,正确的引导他们。细,正如兵法所言“敌近而静者,恃其险也;远而挑战者,欲人之进也;其所居易者,利也;众树 动者,来也;众草多障者,疑也;鸟起者,伏也;兽骇者,覆也;尘高而锐者,车来也;卑而广者,徒来也;散而条达者,樵采也;少而往来者,营军也;辞卑而备 者,进也;辞强而进驱者,退也;轻车先出居其侧者,陈也;无约而请和者,谋也 ;奔走而陈兵者,期也;半进半退者,诱也;杖而立者,饥也;汲而先饮者,渴也 ;见利而不进者,劳也;鸟集者,虚也;夜呼者,恐也;军扰者,将不重也;旌旗动者,乱也;吏怒者,倦也;粟马肉食者,军无粮也;悬缻不返其舍者,穷寇也;谆谆翕翕,徐与人言者,失众也;数赏者,窘也;数罚者,困也;先暴而后畏其众者,不精之至也;来委谢者,欲休息也。”
1.5、“严”,管理工作要把握一个“严”字,对新员工的爱要在心中,在行动中则表现为“严”。新员工犹如一棵棵正在成长的小树,既需要阳光雨露的滋润,又需要施肥剪枝除虫的管理。管理者要努力做到从严要求,从严管理,从严衡量。首先要严而有“章”,即要制定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其次要照章管理,即要严格按照企业规章制度、“民约”办事,在执行过程中应做到严而有恒,善始善终,不能有头无尾,半途而废;第三要违章必究,即要严肃认真地处理一切违犯纪律的人和事,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第四要严而有度,即要处理好严和爱的关系,管理和教育的关系。要从严爱出,严而有理,严而有格;要严中有爱,严中有情,使新员工能够理解管理者的严,接受管理者的严格管理。
1.6、“诚”,即管理者以一颗真诚心对待新员工。真诚是管理这获得新员工信任的前提。信任是管理的开始。彼此相互信任又是管理工作能顺利开展的保证。管理者要摆正自己与新员工的位置,要认识到管理者和新员工是同事关系,同时管理者又要以新员工为服务对象的,即管理者是为新员工服务的,才能让新员工为企业服务。管理者的任务不仅是管理,讲道理,更是为促使新员工成才,成人而创造条件。要让新员工相信你,愿意让你为他服务,你就必须坚持一个“诚”字,以诚待人,以诚取信。
1.7、“平”,即管理者要公平对待每一个新员工。管理者的公平心能使自己得到新员工的爱。常听新员工在背后悄悄地议论说某某人看面子,老员工犯了错轻描淡写的批评一下,新来的的员工犯了错大骂特骂,某某新员工的父亲是干部,他表现不好也当班长„„„„听到这些议论,管理者会想到“小孩歌” ——小孩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小,你比小孩还要小?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出现这样一直现象:我们时常教育新员工学做真人的同时却在用自己的行动教育新员工做一个“假人”。作为一个管理者,我们应该知道每个班组总是有新员工和老员工、有关系和无关系者组成的,在你不知不觉的工作中宠坏了一半,同时也失去了另一半。所以在接新员工的第一天管理者告之自己,不管新员工过去表现怎样,不管新员工父母是谁,你在我的班组里就是我的员工和同事,所有的员工都有平等受表扬和受批评的待遇。在管理中通常会把很多事情放到班组中让大家一起解决,正因为有了一颗公平心,才会拥有了整个集体、一个全新的企业。
“平”者,正如兵法中所言“将有五危,必死可杀,必生可虏,忿速可侮,廉洁可辱,爱民可烦。凡此五者,将之过也,用兵之灾也”。
1.8、“宽”,即管理者要宽容对待每一个新员工,这对他们犹为重要。宽容心是给员工的一剂良药。在管理工作中,我们时常会用同一个要求,同一种模式来塑造我们的员工,但是我们经常会发现:有很多的新员工并没有按照你所设置的轨道去走。因为我们的新员工千差万别,他们有着各自的特点,各自的爱好,这就需要我们有一颗宽容的心。管理者的宽容心很大程度上就是要宽容新员工的不足,古语说得好“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是人总会犯错,总会有不足,就看你看待不足的心情,如一个新员工,第一次做错了事情,当时你教育了一下就了事了,没想到几天后又出现了同样的问题,你火气冲天的把他狠狠训了一顿,自以为这下没事了,可没几天故事又重演了,想想软的不行,硬的也不行,正当为难之际,班组里的员工告诉了你一个不知的事实:他已经在私下不停的摸索了好几天,为不再出现同样的错,他在车间还受过伤„„。所以说对于新员工所表现出来的不足应该用宽容的心态去面对,但宽容应有一定的限度,过度了就成了纵容了。
1.9、“学” 做好管理工作要注重一个“学”字。要做好新时期的管理工作,做一个合格的管理者,必须努力去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和能力。一要向书本去学,学习新的管理思想、现代管理理论、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手段,以及管理艺术;二要向同行去学,要经常向管理有方、管理有道、管理有成效的优秀管理者学习;同他们互相切磋、互相交流、取长补短;三要干中学、学中干,现代社会日新月异,管理工作不断会有新的内容,也会随时产生新的问题,作为管理者就应在工作中不断地学习,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以适应其工作的需要和提高工作的效率与质量。
二、四个缺乏四个依靠
“四个缺乏四个依靠”即缺乏有针对性的经营计划、预算,依靠管理者的感觉打战不是靠脑子打战;缺乏明确的岗位责任与职责分工,依靠管理者的感觉用人而不是靠业绩用人;缺乏对经营过程的制度化管理,依靠管理者的感觉经营而不是靠科学的管理经营;缺乏一套科学有效的业绩考核办法,依靠管理者的权威与亲戚情中不是靠制度和文化凝聚人。
新员工一来,就没有针对性经营计划的培养,到底是作为将军还是士兵,全凭管理者一时之热,同时也不会去考虑新员工将来会给企业创造多少价值,管理者没有对新员工的预期价值进行预算。会造成兵法中所言的“凡兵有走者、有驰者、有陷者、有崩者、有乱者、有北者。凡此六者,非天之灾,将之过也。夫势均,以一击十,曰走;卒强吏弱,曰驰;吏强卒弱,曰陷;大吏怒而不服,遇敌怼而自战,将不知其能,曰崩;将弱不严,教道不明,吏卒无常,陈兵纵横,曰乱;将不能料敌,以少合众,以弱击强,兵无选锋,曰北。凡此六者,败之道也”。如果管理者这样的话,怎会能达到让新员工如何尽快成长为企业有用的人才?
三、新员工企业文化的学习,即“四条十二字”——“有目标、慢慢来、悄悄干、不打折”。
3.1、有目标。首先得让新员工明白企业的文化理念?企业文化理念提出的目的是什么?这一理念能给新员工带去什么?同时它又能给企业带来什么?例如科举制的时候,科举能给人们带去名利,同时又能给统治阶级推举人才,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其实人是很自私的,一辈子奔波忙碌均只为一字“食”。这也是新员工学习的动力之一。另外学它是为了体现对企业或领导的忠诚。所以很多时候都是为了忠诚上级,去学习而学习。这样也失去了学习原有的目标(目的性)了。也许将文化理念化解在新员工的平时生活学习中,不要去刻意追求,较为好一点。
3.2、慢慢来。一个企业的文化理念,要让人在几天、几小时吃透,也许是很不现实的。每个领导都希望早上说的事情中午就落实了,效率及生命力,但是作为一个大型的国有企业,那是有难度的(国有企业的制度较为健全的)。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的。但是也不是毫无原则的。有些新员工的确是慢,在20年去前就能在长江上修桥,可是20年后的今天,只能在小沟、小溪上修修小桥。也许是经营的理念不一样。慢只是一种心态,但是决不是一种行动。
3.3、悄悄干。一种成功的理念不是某一个人说了算,而是一个团队说了算。只有将这一个理念融在新员工平时的工作和学习当中才行。“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很多事情你一旦说出来了,就不可能成功,因为在你说出来的那一瞬间就已经有人开始给你制造障碍了。观古今中外成功的人士,是从不轻易的说出自己的目标的,也不轻易的暴露自己的行动的。所以时常很多平平的人,几年之后就能一跃成为名人。在你眼中他用的是毫无价值的时间。悄悄的放在新员工的身边,慢慢的让它产生质到量的变化,让新员工自己在生活和工作中去总结、反思,这样的效果更加明显。
3.4、不打折。有的人认为打折能带动产品的销量、促进企业的发展,但是久而久之会使自己的产品慢慢的被市场淘汰。为什么?在数学上有个式子:
90%×90%×90%×90%×90%<60%。只有对新员工全员经营,每个细小的环节,也决不轻易的打折,追求尽善尽没,让顾客满意、自己满意。所以要想新员工好好的融入企业就不应该打折。警惕“100-1=0”的教训。
四、新员工的自我塑造
人者,企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怎样塑造自我?“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学习文化理念。新员工在学校知道的是“旧雨三年精化碧,孤灯五更眼成青”不管是西瓜还是芝麻全都一块儿装在脑子里。到后新员工必须明白学习必须工作化,西瓜是西瓜,芝麻是芝麻,是决不能混在一起的。工作中的“五勤”(眼勤、腿勤、嘴勤、手勤、脑勤)更是学习的根本和基本功,不知则问是学习的主线。只有这样才能将自己所学的知识用于工作之中,也才能将工作中的经验融入到学习中。与此同时还得常用“三千理论”:用“千山万水”来指导自己的行动;用“千言万语”来指导自己的语言;用“千方百计”来指导自己做事的技巧。如此才能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也才能客观的认识自己,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这样就拥有了塑造自我的原材料。拥有了这样的原材料,不一定就能给企业创造价值,因为原材料还需要加工——经营自我和反思自我。知识多了,一旦生病就会变成“痴”字一个,所以知识的经营好坏是塑造自我的关键。
经营好了,人会向山上走,就会变成“仙”;反之,人会向山谷走,就会变成“俗”。中冶建工用“用户至上,诚信为本,全员经营,追求第一”的经营文化理念,一步步走向成功,故也应该这样的经营自我。反思是经营自我的检察机关,不懂得反思就会以为举秋毫为多力,见日月为明目,闻雷霆为聪耳,其后果是不言而喻的。反思说是简单,做是难,关键在于恒心,一种坚持。不要在失败或怎么样之后用一个“悔”来痛恨自己,来不断的埋怨自己,所以事事三思而后行,事后更应多多反思。只有这样才能塑造好自我,也才能将原材料变成成品,才能创造价值和利益。这样塑造自我(一个人)才会有一个全新的自我,才会有一个全新的公司风貌。
五、小结
总之假设新员工是一条条鱼,管理者应是一池塘。进入这池塘的,只有自己不断努力、适应、发展,才能得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只有把握好“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才能成为企业的将者,国之辅。无论过去新员工如何如何的,现在都将是“零”一无所有。从零开始在长青塑造自我、塑造长青制药有限公司。
如何更好融入企业文化 篇2
关键词:党群,融入,管理
1党群工作在企业发展中的尴尬
1.1整体薄弱
在国有企业发展日新月异,部门工作开展千帆竞发的时代,党群工作离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似乎越来越远,企业党群工作参与企业重大问题决策的难度似乎越来越大,企业党群工作机构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似乎越来越弱,企业党群工作作用的发挥似乎越来越不明显,企业党群工作似乎正进入到一个特别难以操作的新的职业象限。
1.2工作脱节
特别是在个别企业中表现为,党的工作与生产经营严重脱节,你喊你的号,我跑我的调,出现了活动一阵风,工作两张皮等现象,活动搞得铺天盖地,轰轰烈烈,热热闹闹,而实际上,却没有能够真正和企业的发展、生产、经营、管理融为一体,对企业中心工作帮助不大,有的时候甚至让行政产生这不是在帮忙,而是在添乱的想法。有些企业党群组织工作作风不硬,工作效果不明显,有些甚至根本就没有对企业重大决策的参与和对企业科学发展运行的监督和控制,政治核心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
1.3唯书唯上
由于工作缺少针对性、指向性和实效性,一些党群组织和政工干部形成了一种唯书唯上的思维方式。养成了一种坐等上边布置,靠指示文件办事的工作习惯,缺乏一种敢闯敢干的精神,敢试敢做的胆略,敢想敢为的勇气。方法上不创新,路径上不拓展,自以为是,一般都是按照老规矩办事,缺少应变和创新。
2党群工作尴尬的深层次原因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国有企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完善,特别是随着股权多元化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党群工作面临的内外部形势、工作环境、生存体制和机制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面对这种变化,企业党群组织并没有止步不前,无所适从,而是在调整中适应,并且在如何实现企业党群工作的有效路径上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但是在“围绕企业的发展做工作,围绕企业的管理做工作,围绕企业的中心做工作”看似既合情又合理的窠臼边缘徘徊,没能进入,更没有融入,这是党群工作尴尬最深层次的原因所在。
因为围绕已经把自己排除在整个企业核心价值流程链之外,围绕虽然让企业党群组织看似在沉重中获得了轻松,但也使自己的存在价值和潜在作用在悄然消退。
2.1人为地把党群工作当成旁观者和局外人
围绕就是把自己定位在一个事物的核心区域之外,和这个事物本身似乎就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无形中就把自己当成了旁观者,甚至是局外人,就造成了企业党群工作缺乏内在的动力和向上力,使企业党群工作呈现围而不绕的疲软状态。
2.2机制缺乏促使党群工作偏离中心工作
围绕就容易出现自我感觉良好,缺少一个有效的管控和奖罚机制。既然是围绕,就没有和企业整体的价值链条融为一体,缺乏有效的管控机制和奖惩机制,做了哪些工作是有经济效益的,是有益于企业发展的,是有益于解决企业前进中问题和困难的,都没有办法用量化的指标和硬碰硬的数字来考核。久而久之,围而不绕。
2.3工作定位未将党群工作融进企业价值中
围绕就没有把党群工作放入到企业的价值流中,没有实现和企业中心工作的真正融入。而围绕就把企业党群工作摒弃在整个企业的价值流系统之外,没有和企业的其他工作形成一个闭合的循环系统和流程,企业党群工作作用自然就难以发挥。
3党群工作如何更好地融入管理
3.1企业党群工作融入职能的现实选择
做好企业党群工作,围绕是前提,它决定了工作的方向和目标,但只有把企业党群工作真正地融入企业管理当中,并且真正的在企业管理中发挥作用,才能显示出企业党群工作的自身价值。
事实上,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党群工作并不是找不到出路,找不到价值的承载点,也不是像有些人说的那样,企业党群工作那样一无是处,可有可无。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企业在资源、资金、技术、管理和人才等方面和发达国家相比都处于劣势,但在软管理上,却具有其他国家所无可比拟的优势。国有企业的党群工作所做的管理,就是一种软管理,就是对硬的制度和规定所触摸不到的部分的一种人本化、人性化管理。从人力资源角度来看,党群组织具有强大的政治优势,可以运用执政党基层组织所拥有的思想政治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等工作资源促进和保证企业的改革和健康发展。而党员队伍和政工干部队伍则是具有坚定信念和严密组织的先进人力资源。可以说,中国企业所具有的党群优势,是企业发展中最重要的优势和最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也是最独特的优势。
3.2企业党群工作融入管理的基本定位
企业党群工作如何融入中心,如何进入管理呢?要坚持把抓好发展作为第一要务,要围绕推进发展战略,来抓好党群工作,扭住企业发展、经营、管理这个中心不动摇,扭住全体员工共同为实现企业战略目标和发展愿景而努力奋斗这个目标不动摇,使党群工作的目标始终着眼于发展,使党群建设的措施始终服务于发展,使党群工作的成效始终用发展来检验,真正把推动发展战略的要求贯穿于党群工作的全过程,落实到党群工作的每一个环节。所以,才使党群工作落到实处,让广大员工认可并积极践行。
3.3企业党群工作融入管理的基本路径
一是通过企业党组织工作和企业管理的整体设计来保证进入管理。要把纳入企业管理的各项党群工作和企业管理的其他相关制度、业务流程融为一体,像对企业行政工作考核一样来考核党群工作;二是从两个工作平台的运用方面进入管理。一个是党群组织的工作平台,另一个是经营管理的工作平台。党群组织要自觉把自己融入经营管理的工作平台中,要广泛推行“一岗双责”的运行模式,即企业的党群组织和政工干部,一方面要具有党群组织的工作职责,一方面还要具有经营、管理的工作职责。以这两个平台的运作为依托,把企业党群工作和企业行政工作做到同研究,同计划,同安排,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同落实,形成同频共振,联动互补的效应;三是从实现党群组织与董事会、监事会的职能融入、工作机构融合和观念认识的融合上进入管理。在企业治理结构中,企业党群组织和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等在职能上有很多交叉、融合的区域和部位,可以考虑把企业党委与董事会的职能、企业纪委与监事会的职能进行有机的融合,实现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可以考虑企业党组织与董事会、监事会的工作机构上进行融合,从组织上解决党政两张皮的问题,充分保证党群组织政治核心作用的有效发挥;四是通过建塑“三有”员工来进入管理。企业党群工作围绕中心,紧扣中心,服务中心进入管理,要充分发挥好“三有”员工建塑的领导和引领作用,要突出特色,强化创新。要坚持以人为本,把生产经营,特别是企业在改革发展中因利益关系调整引发的各种思想问题、各类矛盾和实际困难作为重点,在理顺情绪,消除隔阂,达成共识,激发干劲上下功夫。
3.4企业党群工作融入管理的核心
要牢固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观念,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在融入管理中体现服务的含金量,实现服务增值。如何增强服务的含金量呢?一是服务要务实、做实,强调服务是对企业发展的服务,是对企业发展中问题释疑解难的服务,也是对员工困难和员工发展的服务,更是有针对性的服务,有效果的服务,有效益的服务;二是服务要体现它的市场性,要把企业党群工作的服务纳入到市场体系中去运作和考核,服务到不到位,要让市场去认可,去认证;三是服务要体现文化的含金量,企业党群工作的服务,不是为了服务而服务,而是具有文化特色的服务,让客户见了就忘不了,留下就擦不去的服务,让客户希望得到我们更好的服务;四是具有情感的服务。企业党群工作的服务要满腔热忱,要想客户之所想,急客户之所急,要尽其所能把服务做到位,做到极致;五是实现客户服务增值的服务。
3.5企业党群工作融入管理的目标
企业党群工作融入管理的目标只有一句话,那就是无痕迹融入。所谓无痕迹融入,就是企业党群工作和企业的其他工作浑然一体,自然融合,企业党群工作和企业的其他的管理工作虽然表达方式和载体不同,但目标一致,都是为了企业发展和战略目标实现而奋斗。所谓无痕迹融入,就是不分企业党群工作和行政工作,党群工作就是企业管理,就是企业的软管理,它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行政对制度和过程的控制和激励一样,它是对企业硬管理的一种补充和完善。
浅谈如何更好的建设企业文化 篇3
关键词:企业文化;建设;问题;对策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素质的普遍提高,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之中,传统的经验管理、制度管理等模式已在现代企业管理中越显苍白;而文化管理却大行其道,日渐盛行。实践证明,一套优秀的文化管理模式可以使企业的效率大大提高。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当今的企业间的竞争实质是文化的竞争。文化管理才是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家所认可。那么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注意些什么呢?下面就简要的和大家探讨一下。
一、企业领导者观念的转变和价值观的提升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性因素
1.企业领导者对企业文化观念的转变,对文化管理的认可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先决性条件
一直以来,我们的很多企业家都对企业文化概念比较模糊,他们总觉得是意识形态范畴的东西,比较抽象,看不到摸不着。尤其是对于一些自身素质比较低的企业家来说,与其搞企业文化倒不如拿出时间精力多生产产品来的实惠些。因此,我们的企业文化建设的步伐一直走的很慢。所以对于一些企业家的观念要有—个质的转变,只有转变了企业家的观念,企业文化建设才能“开工”,企业文化建设才能有必要的经济基础和权力保证。
2.企业领导者价值观的提升决定着企业文化建设的起点和品味
企业文化的塑造从一定意义上讲,企业领导者或者说企业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企业家在创立企业之初,就已经自觉不自觉的按照自己的价值观来经营管理企业。虽然,这时的价值观还是雏形,但却为以后的企业文化建设制定了蓝本。在之后的经营过程中,企业家会将自己的经营观念和价值观等等都体现到企业的日常管理和生产经营活动中,并将其转化成一种企业的发展目标。而员工,正是在企业家的领导之下,换句话说,是在企业家的价值观的指导之下,围绕企业家的价值观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久而久之,这种价值观也将为员工所认可并信奉。那么,此时的价值观便顺理成章的成为了企业的价值观,也便成为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
二、企业文化建设还应发挥员工的群策群力
1.虽然由企业文化的塑造上来看,其核心价值观是企业家的价值观的体现与升华
但是,企业是员工和企业家的一个共同体,是一个利益整体。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它不仅是企业家的文化,也是员工的文化;不仅仅是企业家的价值观,也是员工的价值观所在。它主导着整个企业的精神层面。它对企业家和员工起到思想指导性的作用。
2.企业文化的执行、企业文化能否最终产生预期的效果等等,这都需要员工来实现
换句话来说,员工是企业文化的执行者。因此,企业文化在建设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员工的因素,这其中包括员工的整体素质,和与生俱来的员工思想的差异性等等。那么,鉴于此,我们的企业文化建设应该集思广益,多听取员工的想法,将员工的思想和企业家的价值目标、经营理念等有机的结合,统一到一个高度。最后再提炼升华,形成一个共同认可的价值目标。这样的企业文化才能最大程度的得到员工的认可,也才能最大限度的产生文化管理的效果。
三、企业文化建设必须要从自身企业出发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俩片树叶。企业也是如此。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特点。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独成一体的企业价值愿景、经营理念、行为规范等等。这也是造成企业文化差异性的原因。企业文化,它产生于企业内部,依托企业的发展而完善;反过来,它又服务于企业的发展,指导企业的运行,它具有“唯一”性,即,一个企业一个文化,一一对应。因此,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要从企业的实际出发,塑造构建适合自身特点的企业文化。
四、企业文化建设应该充分尊重周围的环境
1.企业在文化建设中应该适应当地的人文环境
因为人文环境也是当地几百年来,甚至更久远所形成的人们日常生活中所共同认可的思维模式与生活习惯。它们主导着当地人的价值取向与行为方式。它与企业文化相比较,形成时间更长且更具有稳定性,说“根深蒂固”也不为过。从一定意义上讲,它是人们的精神支柱,更具有凝聚力、号召力、能产生更大的影响力。如果,我们的企业文化建设不考虑当地人文环境或者与之相悖,导致俩种文化的碰撞,那将面临什么样的后果,可想而知。因此,我们在建设企业文化的时候不但应该积极的去适应当地的人文环境,而且还要借鉴利用周围的人文环境,将人文环境中积极的,适合企业发展的因素“为我所用”。
2.企业周边的地理环境也应该是我们企业文化建设中需要注意的要素
企业文化建设涉及的内容很多,覆盖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方方面面。诸如:企业的生产文化、企业的投资文化、企业的建设理念、企业的环保文化、企业的安全文化等等。这一切,都是企业文化所涉及的内容。企业文化建设一定要体现出它的地域性特点。优秀的企业文化不仅在企业内部有指导性的作用,而且对周围的地域环境也没有“副”作用。
五、企业文化建设要兼顾员工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并为员工认可的价值观、理念、行为准则等等。因此,企业文化具有相对的固定性。那么,这样的话,势必就会导致员工中规中矩,影响员工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压抑了员工的创造性。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而员工是奋战在生产第一线的,很多创新性的思维和工作方法都是出自于员工之手。企业的发展,除了要靠企业家的经营战略、企业文化的感召力之外,发挥员工的群策群力也是有益的必要补充。如果一味的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而忽视员工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就势必造成员工思想受到束缚,浪费员工的智慧资源,而且一些好的工作做法也会在企业文化的“管理”之下消失掉。这对于企业来说也是得不偿失的。
六、企业文化建设需要不断提升
如何更好融入企业文化 篇4
“90后”时代背景和性格特点
“90后”一代所处的时代是我国社会物质条件相对富足,国家地位日益上升并经历了十几年的改革开放后,开放性的社会环境逐渐成型,教育环境和多元文化快速发展,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信息化、科技化、网络化迅速发展,深刻影响着“90后”一代的成长。在这样的背景下,“90后”一代呈现出新的性格特点,主要表现在自我意识强,个性张扬,追求个人价值,有强烈的表现欲;追求平等和尊重,喜欢友善的人际关系和平等的沟通方式,厌恶传统的说教方式;追求物质享受和情感、创新的精神感受;敢于反抗,敢于质疑权威;由于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内心孤独,对压力和挫折的承受能力和韧性差,情绪稳定性差,相对缺乏对团队的忠诚感。渐趋成熟的“90后”登上社会舞台的中心,并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他们开始有所担当、有所坚守,也在诸多方面赢得越来越多人的肯定和敬重。
以创新管理让“90后”员工融入企业
文化的作用在于对企业发展、建设起指导意义,因此,其更需要管理、制度的支撑和保障,而管理上的小技巧也恰巧成为一个润滑剂。在对“90后”管理中,需要管理者创新管理模式,让“90后”快速融入企业,夯实企业文化的软实力。
以批判的精神引导“90后”员工准确定位。据调查,“90后”一代中,很多人走上工作岗位后,实际工作与理想中的工作在心理上存在很大差距,从而产生失落、彷徨、迷茫等情绪,由此也产生频繁跳槽、长时间无法融入工作等现象。对此,企业管理者应以批判的精神指出他们的不足之处,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指出问题,并给予正确的引导,让“90后”一代正确认识自己,正确面对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增强团队意识,帮助他们融入公司团队,为其准确定位把握事业方向。
以包容的精神帮扶“90后”员工融入企业,
在对“90后”一代管理中,我们必须打破定势思维和惯性思维,改变对“90后”的固有看法,除了敢于批判他们的缺点外,要用一种更为欣赏和包容的心态来容纳这一群体,看到他们身上的亮点和潜质。准确把握和尊重每个人的优秀品质,充分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挑战精神,使其为企业发展增添更多新鲜血液和活力。另外,通过科学的人格测评或评价中心技术,对“90后”员工进行胜任力评价,从而更有针对性的将其放置适合的岗位上。
以爱心和情感为“90后”员工营造文化氛围。爱心和情感是管理文化的永恒,在对“90后”一代的管理中,管理者必须做到“走近你、读懂你、为了你、依靠你”,准确认识和把握“90后”员工心理需求,采取家长式的管理,融入更多的爱心和情感文化,让他们在企业中享受到家庭般的温暖,用他们喜好的方式和他们交流、交往、沟通和管理,让他们在管理者身上找到认同感和亲近感,使其在工作中找到更多的尊严,在生活中找到更多的笑容。
以激励和表扬让“90后”员工更加务实创新。为了最大限度发挥“90后”员工的潜能,企业管理者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和“90后”员工的需要,选择正确的激励方向,制定具有企业特点的激励措施,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在创新管理方式上,加大正向激励与外激励,正向激励可以让90后更加了解企业容纳他们的态度,外激励可以进一步增加他们的成就感、自豪感和表现欲,这些积极的、肯定的激励模式将增强“90后”对企业以及企业其他员工的认同,这将为心理契约的达成增加砝码。
让原有的企业文化快速融入“90后”员工。在接纳“90后”员工后,不仅要重视企业规章制度、岗位知识等内容的培训,更要重视企业文化的培训,灵活掌握培训方式,要让“90后”员工由被动接受企业文化变为主动融入企业文化,让他们更多的去体验,培育他们去发现企业文化中的可贵以及与他们价值追求的一致性。这样,由文化教化变为文化感知,变他人布道为本人悟道,从心里油然而生的认同,才是适合“90后”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
如何更好融入企业文化 篇5
班级: 十六班系别:体育系 学号: 姓名:
主项田径作业
如何更好的将拓展训练融入到体育教学当中
摘要:
体育教学和拓展训练在培养学生能力和潜力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怎样将二者有机融合具有划时代意义;拓展训练可让参训学生通过体验活动项目认识自身潜能,认识群体作用,启发想象和创造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展训练创造了一种非常态的情景,让你从这样的情景发现自身平时意识不到的欠缺、盲点和潜力,使人强烈地体验到个人奋斗的成就感和集体作战的愉快感。把拓展训练应用于体育课中,联系了学生未来社会生存的关键因素进行再设计,针对性地对这些能力素质进行有效培养,完成学生价值再造过程并使之获得能力素质的全面提升,为未来生活做好准备,具有切实可行的价值;因此体育课与拓展训练有机地结合是未来体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和趋势。
关键词:拓展训练、将拓展训练融入到体育教学当中
一、什么是拓展训练
拓展训练(也称为户外拓展训练、野外拓展训练、拓展训练营、外展训练、冒险性学习法、户外体验培训)。拓展训练强调的是一种体验,也是一种由内至外的自我教育。
二、拓展训练的起源与发展
拓展训练英文为Outward Development,意为一艘小船驶离平静的港湾,义无反顾地投向未知的旅程,去迎接一次次挑战,去战胜一个个困难。这种训练起源于二战期间的英国。当时大西洋商务船队屡遭德国人袭击,许多年轻海员葬身海底。人们从生还者身上发现,他们并不一定都是体能最好的人,但却都是求生意志最顽强的人。一些研究管理和组织行为的专家从这种训练方式中受到启发。因为他们认为,在当时工业化的社会里,很多管理者、企业家也有着和那些年轻海员同样的境遇。由于他们的心理素质不够良好,结果造成他们不能坦然面对来自竞争,来自生活和工作的挑战和压力。当这些挑战和压力较大时,就导致了他们工作生活为行的错位和变异。因此英国就很快出现了一所叫做Outward Bound的训练学校,这所学校利用户外活动的形式,对管理者和企业家进行了心理和管理两方面的培训。近年来,拓展训练逐步走入外企和其它现代化企业的培训日程,成为这些企业团队建设,增强企业凝聚力,员工合作技巧等企业培训的主要途径。于是拓展训练的独特创意和训练方式逐渐被推广开来,训练对象也由最初的海员扩大到军人、学生、工商业人员等各类群体。训练目标也由单纯的体能、生存训练扩展到心理训练、人格训练、管理训练等。
三、拓展训练的意义
通过拓展训练可以让学生磨练克服困难的毅力, 认识自身潜能,增强自信心,改善自身形象;克服心理惰性,磨练战胜困难的毅力;启发想象力与创造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认识群体的作用,增进对集体的参与意识与责任心;改善人际关系,学会关心,更为融洽地与群体合作;学习欣赏、关注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增强团结合作的团队意识,使我们由内而外的强大起来。它也可以唤醒沉睡于自我身上的巨人,释放人生的全部能量,提高内在的生命质量,改变落后的学习方法,进入自我教育和人生自助的最高境界,创造出理想中的自我。培养互相关心、支持的工作态度,增强团队凝聚力和整体竞争力。
四、拓展训练的显著特点:
1、综合活动性。
拓展训练的所有项目都以体能活动为引导,引发出认知活动、情感活动、意志活动和交往活动,有明确的操作过程,要求学员全身心的投入。
2、挑战极限
拓展训练的项目都具有一定的难度,表现在心理考验上,需要学员向自己的能力极限挑战,跨越“极限”。
3、集体中的个性
拓展训练实行分组活动,强调集体合作。力图使每一名学员竭尽全力为集体争取荣誉,同时从集体中吸取巨大的力量和信心,在集体中显示个性。
4、高峰体验。
在克服困难,顺利完成课程要求以后,学员能够体会到发自内心的胜利感和自豪感,获得人生难得的高峰体验。
五、拓展训练在学校的发展
我国拓展训练从创建之初就与学校结下了不解之缘,初期主要是一些高校的成年人培训班将其列入课程。随着发展从2002年起,我国的一些院校开始制定大纲,开展了不同形式的拓展训练课程,此课程在学生中引起极大反响,深受学生们的喜爱。现在拓展训练已作为一门课程列入教学大纲,开设或准备开设拓展训练课程的院校越来越多。但是还存在很大的问题,主要的教学改革,拓展训练在学校无法大面积的开展。
六、拓展训练在高校教育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拓展训练理论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拓展训练引入高校教育还处于探索阶段。有关高校开展拓展训练理论基础的研究很少,以具体的学科理论为依据,大部分只针对某一特殊理论进行研究,缺乏系统性、逻辑性、科学性。还未发现将心理学、教育学、体育学等学科联系在一起进行专门的研究。
2.将拓展训练与学校体育混淆。
很多高校将拓展训练引入高校体育活动中,并且以拓展项目操作代替体育课程内容。但拓展训练和学校体育属于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虽然拓展训练和学校体育在培训形式和授课内容上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两者有着不同的含义,且具有各自的特点和功能,两者没有任何隶属关系。如果将两者混淆,就会导致学校体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的独特作用难以体现,也难以保证拓展训练的健康发展。
3.拓展训练的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如果将拓展训练作为高校的一门课程教学,那么就必须要有完善的课程考评标准。但是,现阶段由于参加学员主要是高校商学院的成人学员,课程的随机性、组织的松散性和考核的随意性,使拓展训练活动很难成为学校体系中的正规课程。
七、学校开设体育拓展训练课的意义 1.适应现代教学的发展需要
拓展训练是以体能活动为导引,通过设计独特的富有思想性、挑战性和趣味性的新体验式课程,利用多种典型场景和活动方式,让大学生经历一系列的考验,使大学生在解决问题、应对挑战的过程中磨练克服困难的毅力增强团结合作的团队意识,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最终达到增进学生身心健康的课程目标。其教学活动不是教师示范、学生摸仿,而是教师组织、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教育作用不是由外向内灌输进来的,而是学生自我教育产生的结果。2.符合现代教学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要求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大胆改革,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体现课程的时代性。在课程内容方面,重视改造传统项目和引进新兴的体育项目,选择适应时代要求的、有利于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作为学习的内容。拓展训练创造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践的良好教学氛围。拓展训练将体育
课堂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有机结合,使学校与社会和大自然紧密联系,符合现代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3.当代大学生自身学习的需要
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强,有很强的辩证逻辑思维,个性上也比较趋向自主和独立,不过分依赖教师。高校体育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运动爱好和专长,促进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课程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法的更新,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和促进个性发展,促使学生自觉、积极地实行体育锻炼,以全面发展和提高所学的运动技能水平,培养积极的自我价值并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而拓展训练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实施可以更好地实现学校体育目标。
八、将拓展训练融入到体育教学当中的必要性 1.学校体育课程发展的需要
学校体育课程虽然对学校体育的发展提出了明确的方向,但我国学校体育课程的开展情况,仍以体能训练为主要内容,以个人的竞技项目为主,虽然一些集体项目也能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但并没有像拓展训练那样设置情景,有意识地将其引导到精神层面的培养,因此这些集体项目没有发挥其团队精神的核心作用。拓展训练能弥补这方面的不足。2 社会经济发展对人的要求
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使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便利和舒适,但科技在给人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而拓展训练在培养挑战自我、熔炼团队上有独特的优势。因此,学校体育课程可以吸收拓展训练的项目,丰富学校体育的内容,补充体育课程在培养人的心理素质、冒险精神和团队协作等方面的不足。
九、如何更好的将拓展训练融入到体育教学当中 1注重安全性的教育
拓展训练的项目是带有一定危险性和不安全因素的,在进行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意对学生的保护,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首先,要定期检查保证器材的安全性;其次对于野外项目要先踩点,确实安排好所需道具,具体实施时还应根据当时天气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具体安排;再次,每个项目在进行的过程中还应做好必要的保护措施,严格监督和管理,对学生要进行安全教育,不要盲目开始,要多动脑,想周全再行动。2 注重师资队伍的建设
目前,有些高等院校的教师大多数没有拓展训练的经历,对拓展训练可能还一无所知,因此,在开始拓展训练课程之前必须对师资进行训练。教师首先应该掌握拓展训练的基本理论知识,主要通过有关资料的学习,了解拓展训练的主要目的和内涵;然后到社会上的拓展训练俱乐部进行实地学习和考察,了解拓展训练的项目内容、训练过程和组织方法。3 拓展训练要循序渐进、因地制宜
拓展训练的引入要讲究一定的原则,不可冒进。首先要开展一些简单易行,危险性低的校内项目,积累经验,而后引入校外拓展和野外定向、野外生存项目,以降低危险性。同时要因地制宜,根据现有条件设置项目和情境,然后进一步开发现有校内外环境资源,使拓展训练能更快更好地融入高校体育课程体系。4 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
高校开展拓展训练课程需要借鉴社会拓展训练课程的完整体系,同时结合本校的自身条件和学生自身情况来制定拓展训练课程体系,课程内容选取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及社会发展的要求,使拓展训练课程生活化、社会化。5 结合本校的优势资源
拓展训练课程的内容不是单一和一成不变的,它可以充分结合各学校的实际特点,如,学校周边环境,附近是否有山地、公园等;校内环境,如泳池、沙坑等。还可以根据实际投入经费的多少搭建一些简单、安全的项目器材,如,盲人摸号、木头的体积等;在经济允许的情况下,还可考虑建立基本的拓展训练器械设施,如背摔台、梅花桩、穿越沼泽、孤岛求生等项目。有条件的学校应设置拓展训练项目,建立自己的拓展训练基地,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参训并体会其中蕴含的潜在价值。
6创新拓展训练的形式
广大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巧妙地设置一些情景、使体育教学与拓展训练有机地结合。用拓展训练的内容、手段来改进当前体育教学单一的、枯燥的组织形式,使体育课更加生动、有魅力。设计合作情景,拓展训练的项目形式大多以团体形式进行,人际关系呈群体多向性,这种群体多向性的人际交往和互动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变换训练形式,如队列队形练习中的队形变换、徒手操的动作、游戏的规则等,增加情景暗示。如实施穿越沼泽或互助攀岩以及在孤岛求生等内容的训练时,训练者暗示训练对象是在现实角色中,学生所具有的心理负荷会有所提高。
十、结语
企业如何评估培训的效果会更好 篇6
1、反应评估:基本由听课学员进行评估,也就是说由学员来评价讲师,主要在“讲师的课程准备”、“授课生动性”、“案例运用”、“课程实用性与参与性”、“讲师授课技巧”等方面来评价对讲师的满意度。而且多采用强制打分方式。
2、学习评估:多采用“书面考试”、写“心得体会”等方式。
企业之所以采用前两种方式,一是好操作、省事、直观,也是常用的方式与习惯;二是企业也仅知道这些评价方式,不知道是否还有其他评估方法。而后两种很少做也多是出自这一点。在已推行了ISO9000的企业的培训记录中就常会看到有好多的“学员评估表”、“书面考试题”和“学习心得”等,洋洋洒洒,资料齐全,似乎培训做得很好。而企业在日后总会发现,虽然培训了,虽然培训很多,但员工好像并没有什么多大改变。由此企业会产生困惑:“培训到底有没有用”?
对于出现的这些现象,本文暂不从课程的适用性、讲师的授课能力等方面来分析,仅从众多企业常用的评估方式上来探讨原因。
首先,从我的培训实践中来看,我不赞成由学员来评价讲师。这是因为两个原因,一是多数企业受训学员的素质与能力基础不一,对课程的理解和认知存在差异,而且对学习多有着“被要求”而且“不善做”的现象;二是受训学员对企业的培训目的并不太清楚(企业内部沟通常存在问题)。在这种种情况下,仅由受训学员来进行评估就可能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受训学员容易以自己的喜好和理解来评价,二是他没有把自己当成一个主动地“学习者”,而兼有“裁判”的角色。对于前者,就会发现有些老师很会迎合受训学员,授课中会过多采用有趣儿的活动、精彩的语言、丰富的故事等,好处是可以调动学员,但却很空,也把大量的时间花在了相关 “与工作不直接相关的活动”上。在培训后,学员往往容易记住其中的活动过程、精彩语言、故事等,而对培训所得却不多,而这样讲师的现场评估满意度往往很高,但实效不多。我曾参加过国外讲师的一堂培训课,他在培训中运用的活动都是和工作有关的,而且在培训过程中不断启迪和激发你的思考,让你透视到更深层的问题;而对于后者,常会出现这种现象,在培训后,组织者问“感觉培训怎么样,你都收获什么啦”,他可能会说,这个老师讲的不太生动、内容不太适用等等,由此来推脱他受训的责任,这就是通过这种评估,
让他把自己的角色放反了,他不是一个主动学习者,而是一个“裁判”。那么,受训学员不评价讲师,谁来评价呢?是培训的组织者、培训委托者或企业的领导者,因为他们指导本次培训的目的,他们清楚讲师是否达成了培训需求和目标,由他们来决定讲师的命运。对于这一点,我给企业的建议是:受训学员不直接评价讲师,在事先的培训需求调研中要更好的把握学员现状与需求,在培训中他们有什么问题和建议可以向组织者反馈;而企业要求受训学员,不管过程如何,甚至不管讲师讲的如何,你们都必须做“531”,即从中找出五点收获,再找出三点对你工作有启发的,最后找一点你想去运用的。这种做法最主要的是把学员当作学习的“主动责任者”。
其次,进行学习评估时,写“心得体会”时也建议用“531”原则。而在书面考试时,最好在训前由讲师或企业组织者出题进行事先考核,再在训后进行同样的书面考试,这样可以定量的验证培训的收获,同时也是对培训内容的理解和强化。
第三,对希望学员在日后工作中有行为改善的,要进行“行为评估”。应该说,很多的培训都属于“行为类”培训,也即希望学员能够应用以改善行为的,所以建议采用行为评估方式。采用行为评估方式并不难,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要和考核相连接,哪怕只是“一个点”的考核(形成培训体系的企业可以和员工考核相挂钩);二是设计“行为量表”,即把希望改善的能力或要求等用行为语言描述出来,这样就变得可相对衡量了。如,希望改善管理沟通能力,就可以将企业希望通过培训后表现出来的行为用量表的方式表现出来,可要求学员做到哪一级,这样就可以在规定周期内进行考核和评估,以观察其行为是否得到改善。郭士纳说过,“人们不会做你所提倡的,只会做你所检查的”,对于培训结果的运用也是这样。你不检查,他就不容易坚持去做。在进行“行为评估”时,企业可以建立“行为改善公开承诺制”,这样可以让学员变为自主的执行。
第四,强化对学员训后应用的追踪和辅导。学员在现场不管他理解多少,一旦到实际中去应用就会遇到问题,可能就不会处理,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及时跟进和辅导,他就有可能放弃。可口可乐的“能力拓展计划”培训就很好的采用讲师周期性跟进和辅导的方式,有效的提高了学员的能力。其实这也是导向“结果评估”的一种方式。
浅析如何更好地开展群众文化活动 篇7
一、充分认识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意义
群众文化活动是一种面向广大群众的文化, 具有包容性和传承性两大特点, 在内容上推陈出新, 讴歌现实生活, 反映时代精神, 接纳包容许多新的文化元素。新时期, 我国经济社会生活发生着复杂而深刻的变化, 思想政治工作也应适应这一变化。其中, 组织开展好各类群众文化活动, 寓教于乐, 具有良好的社会效应。
首先, 各类群众文化活动具有明显的心理凝聚功能, 它可以沟通人们之间的思想和情感, 形成一种心理凝聚力, 使各社会成员产生归属感;其次, 各类积极、健康的群众文化活动具有价值导向功能, 其巨大的吸引力和渗透性, 可以引导群众的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逐渐趋于一致, 推动人类的社会化进程。因此, 群众文化活动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有效载体, 它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解读国家法律法规, 用健康的文化主导城乡思想文化阵地, 让广大受众在欢乐的氛围中得到知识受到教益。
二、精心组织活动, 最大限度丰富人民群众文化活动内容
(一) 利用元旦、春节等重大节日, 开展群众文化活动。
我们可以经常性地举办一些群众喜闻乐见, 适合于不同对象、不同层次人们参与的活动, 使更多的人在潜移默化的文化活动中受到教育, 做到活动的经常化、制度化和特色化。比如, 我们可以开展“七七花好月圆文化节”“九九重阳诗会”“春节联欢会”“红红火火过新年灯会”, 以及“龙狮欢舞闹元宵”等活动, 所有的活动都经过精心策划, 为广大人民群众奉献了一道道精神大餐, 让群众欢欢喜喜的参与、平平安安的过节。
(二) 让主题文化活动传递爱国情怀。
我们怀着激情策划组织了歌颂党、歌颂祖国、歌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系列主题文化活动。比如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 我们组织开展了“百万群众颂祖国”“爱国歌曲大家唱”等活动, 动员干部职工、师生、广大群众、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其中。以“改革之声和谐之音”为主题的全民大合唱活动、精心编排各种形式的展演活动, 深情讴歌新中国走过的风雨历程和取得的丰功伟绩。这些活动既激发了人民群众爱党爱国热情, 又向全社会传递了爱党爱国情怀。
(三) 让社区文化活动吸引群众“激情”参与。
社区一直是文化活动中一块不可缺少的阵地, 我们一向着力于满足不同人群的多样化需求, 以街道 (乡、镇) 、社区 (村) 为单位, 在全区广泛开展社区文化活动。比如可在社区举办“文化四季歌会”“两型生活艺术节”“社区居民运动会”等活动, 让社区居民踊跃参与, 乐在其中。
(四) 让文体团队展演提质艺术生活。
近年来, 文体团队快速发展, 文体团队展演活动由剧场、商场、广场延伸到了社区、农村和街巷, 我们也可以组织、开展一些团队展演。比如开展新创文艺作品展演、文艺团队专场演出等, 团队展演由原来的合唱、舞蹈、威风锣鼓、健身表演发展到歌舞、戏曲、小品、模特、乐器、朗诵、音乐剧等多种表演形式。文体团队展演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团队和群众参与, 参加的人群有普通的居民、村民, 有教师、学生、干部、职工、个体工商业者, 有离退休业余文化爱好者, 各种团队活动和展演活动的开展使他们聚集到一起, 居民群众的业余文化艺术生活更加丰富, 更具品味。
三、多方努力, 扎实推进群众文化活动更好的开展
(一) 政府“搭台”, 送“乐”于民。
由政府出资, 整合资源、配套政策、建立机制, 搭建文化平台。例如, 开展“送戏下乡”“公共大戏台”等活动, 有效缓解了农村群众文化渴求难以满足的现状。下一步, 我市将会继续把群众文化活动当作一项常态化工作来抓, 形成在市级层面抓示范、做引导、创品牌、做规模, 在区县层面抓基层、做特色的良好局面, 打造市区县一体化联动机制, 让老百姓都能在政府搭建的舞台上, 享受精神文化生活的愉悦和快乐。
(二) 群众“搭台”, 自娱自乐。
群众是文化的创造者。我市着力激活文化的内生活力, 把群众推上活动的前台, 让群众开展自己喜爱的活动, 并成为活动的主角, 从“要我演”变成“我要演”, 从“要我参加”变成“我要参加”。例如, 各社区的群众可以自发组织扇子舞、乒乓球赛、书画比赛等文化活动, 这种健康快乐的文化活动吸引了大批社区居民参加。下一步, 我市在引导群众自娱自乐上继续做好文章, 通过财政支持帮建“舞台”, 通过规范引导支撑“舞台”, 通过吸引社会力量共建“舞台”, 无论是城市的大街小巷, 还是农村的田间地头, 让群众自己组织的文艺演出不断, 文化活动常新。
(三) 文化馆“搭台”, 唱好“主角”。
作为群众艺术馆, 我们应该主动担当起全市群众文化活动策划者、组织者、引导者的光荣使命, 在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构建丰富多彩的农村文化中扮演“三总”角色, 努力唱好“主角”。一是在大局中定位, 当好政府组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总参谋”;二是在大局中尽责, 主动当好全市群众文化活动的“总编导”;三是在大局中作为, 主动当好城乡群众文化活动的“总调度”。我们将统筹安排、统一调度全市的城乡群众文化活动, 唱响城乡一体化的“四季歌”。比如, 我馆可组织开展“公益文化活动广场”, 收到成效后, 再将此项活动引向深入, 通过与各县 (市、区) 文化馆的协调, 把“公益文化活动广场”推广到我市的广大农村, 让广大农民朋友也能够充分享受文化的发展成果, 真正开创我市文化城乡互动的新格局。
本文是笔者对多年群众文化工作的一点总结, 希望对大家今后的工作有所帮助。让我们共同努力, 不断创新工作思路, 不断拓展群众文化活动的空间, 更好地组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为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做出新的成绩。
参考文献
[1]高玉君.浅谈如何组织与开展群众文化活动[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 (03) .
[2]王莉.浅谈如何开展群众文化活动[J].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 2011 (11) .
[3]陆明..浅析群众文化活动的策划与创意[J].淮海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02) .
[4]王富金.浅谈如何开展群众文化活动[J].大众文艺, 2010 (06) .
如何更好融入企业文化 篇8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个性化;挖掘教材;回归生活
新课程改革下的中职学校语文教学是以学生终身发展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其课堂教学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培养学生的热情,使学生“爱学习”,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做到“会学习”。这样以学生为本的语文课堂,不但要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和方法,而且还要让它充满思想、充满感情、充满人文精神。它还要注重以教师作为支点,带动和鼓励学生,发展学生的个性;它应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平实深刻;它还应联系真实的生活,“在语文中找到自己的生活,在生活中发现课文的身影”。针对以上特点,我认为以下的几点做法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融入语文课堂教学。
一、语文课堂应注重知识、能力、情感的结合
中职学校语文教学不能只局限于书本、课堂和校园,要充分利用丰富的语文资源;不能只局限于培养学生语言应用能力,要关注学生的人文精神;不能只局限于语文知识的传授和单一的训练,要引导学生语文实践和综合性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已从传统上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的过程转变为“情感态度—能力—知识”的过程,这体现了人们认识的更新和观念的变化。
对于中职学生而言,语文知识体系主要集中在字、词、句、段、篇、章,文学常识、基本方法、基本能力等方面,知识点庞杂,而且知识点的记忆任务重。为了让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既轻松又容易,并保证记忆的效果,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教师要打破传统的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方法,引导和培养学生把零散的知识搜集处理并归纳总结,让学生對所学的内容形成完整而规范的知识体系。
二、语文课堂应注重学生的个性化特征,让学生在民主中均衡发展,消除边缘状态
在教学中,有的教师只是为了让学生应对考试,只习惯于固定的结果和答案,而不能引导学生独立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这样只会使教学缺乏生机与活力。高中的语文教学过程标准应是多元化的、中肯的,它面对的是全体学生而不是其中的一部分。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顾及每个学生的心理、兴趣爱好,满足学生的需
要,让学生自主地完成研读、理解感受、评价批判的实践过程。
三、语文课堂在分析教材上应立足于一点,深入挖掘
现在很多的公开课,教学的环节是多而杂、重复啰嗦、重点不突出,往往注重于形式上的喧哗与热闹,而忽略了课堂教学的实质,问题层出不穷,学生应接不暇、疲于应付。其实这些现象只会让学生抓不住要害,抓不住重点,思路被搅乱了,严重地影响了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更不可能达到教学的真正目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精心设计问题,内容要精致,重点要突出,要善于“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让课堂在平实与本真中促进学生思维的碰撞与心灵的交流。
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不但是基础知识中最基本最主要的内容,而且课堂所学能在各学科系统的知识中具有承上启下、沟通左右、统帅全局的作用。这就要求学生对教学的内容深入理解,知道的东西绝不仅限于本课的内容或本专业的知识,教师要做到“既专又
博”,有了丰富渊博的知识,对所讲授的内容做到全面深入的理解,在课堂教学中就能运用自如,就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语文课堂应让语文学习走出文本,回归生活
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此话不无道理。生活世界是指对人生有意义的且生活在其中的世界,强调教育要还原于人的生活过程,赋予教学“生活”的意义,关注教育生活中的生存状态和生命价值,“回归生活世界”就是回归人本身。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而语文教学更离不开生活,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存在着语文教学。
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教师可以利用课前演讲,让学生谈论校园新闻、校园热点话题,也可以让学生通过各种媒体了解社会的生活,以此激发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有条理的思维能力、流畅的口语表达能力以及对问题深刻认识的能力。
【如何更好融入企业文化】推荐阅读:
如何更好的留住人才10-10
如何更好地学习数学11-10
如何更好的管理好员工09-04
如何更好提高执行力10-08
导游如何更好的介绍自己10-13
如何让学生更好度过高中时段12-16
政治课如何更好联系实际08-03
如何更好提升中层领导力?10-24
如何更好的管理好一个部门11-06
如何更好地体现人生的价值范文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