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政策论文之台湾问题

2024-09-28

形势与政策论文之台湾问题(共10篇)

形势与政策论文之台湾问题 篇1

台湾问题之我见

一、台湾问题的由来

台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不仅在法律上而且在事实上已归还中国。之所以又出现台湾问题,与随后中国国民党发动的反人民内战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外国势力的介入。台湾问题与国民党发动的内战。中国抗日战争期间,在中国共产党和其它爱国力量的推动下,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抗日战争胜利后,两党本应继续携手,共肩振兴中华大业,惟当时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集团依仗美国的支持,置全国人民渴望和平与建设独立、民主、富强的新中国的强烈愿望于不顾,撕毁国共两党签订的《双十协定》,发动了全国规模的反人民内战。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被迫进行了三年多的人民解放战争,由于当时的国民党集团倒行逆施,已为全国各族人民所唾弃,中国人民终于推翻了南京的“中华民国”政府。1949年10月1日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成为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国民党集团的一部分军政人员退据台湾。他们在当时美国政府的支持下,造成了台湾海峡两岸隔绝的状态。

二、台湾问题现状

现状台湾问题发展到现在,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纯属中国内政问题的本质仍没有改变。2005年3月4日,胡锦涛主席在对台“四点意见”中就两岸关系现状做了定位。他说:“1949年以来,尽管两岸尚未统一,但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从未改变。这就是两岸关系的现状”。对此,有学者评论说,这种对两岸关系现状的阐释,把1949年以来两岸尚未统一的状况明确限定在绝非主权和领土的层面,定义为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并没有因为两岸尚未统一而出现割裂,完全符合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遗留问题的客观现实。既坚持了一个中国原则,同时也关联到台湾过去数十年在岛内行使的相关政治文件,提醒台湾当局必须尊重两岸政治关系的历史与现实。

“台独”势力上台,力谋分裂中国 蒋氏政权时期,蒋介石誓死宣称“汉贼不两立”,双方的分歧主要在于究竟是以一个什么样的国号,即是用中华民国还是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来统一中国的问题。1988年,蒋经国逝世,李登辉攀上台湾权力顶峰。在其任期前期,即20世纪90年代初,两岸关系突破种种阻力,曾取得重大发展,一度处于70年代初以来发展最为快速与互动较为良好的时期,不仅经济、文化等各项领域的交流不断突破与发展,而且事务性、经济性商谈取得了一定进展,主要体现为“九二共识”的取得和“汪辜会谈”的成功举行。

内因:“台独”势力上台,力谋分裂中国。

蒋氏政权时期,蒋介石誓死宣称“汉贼不两立”,双方的分歧主要在于究竟是以一个什么样的国号,即是用中华民国还是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来统一中国的问题。1988年,蒋经国逝世,李登辉攀上台湾权力顶峰。在其任期前期,即20世纪90年代初,两岸关系突破种种阻力,曾取得重大发展,一度处于70年代初以来发展最为快速与互动较为良好的时期,不仅经济、文化等各项领域的交流不断突破与发展,而且事务性、经济性商谈取得了一定进展,主要体现为“九二共识”的取得和“汪辜会谈”的成功举行。

但是,自1995年以来,李登辉的“台独”面目逐渐暴露于世人面前,力谋分裂中国:在两岸关系上,鼓吹“两个对等政治实体”、“两岸分裂分治”,并以此作为处理两岸关系及对外关系的基点,阻挠两岸关系的发展,拖延统一进程;在国际上,则千方百计推行“务实外交”,鼓噪“参与联合国”,制造“一中一台”、“两个中国”,并试图将台湾问题国际化,两岸关系出现严重倒退,台湾问题呈现出新面目。

2000年,前任台湾“总统”陈水扁第一次登台,沿着李登辉的“台独”路线一路直走,拒不承认“一个中国”的原则,不愿意回到“九二共识”立场上来。不仅如此,民进党当局还顽固坚持“台独”分裂的立场,一意孤行“去中国化”的政治路线,挑衅大陆,挑起两岸之间的紧张与对立,甚至提出与推行“公投”、“制宪”与“建国”的“激进台独时间表”,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的对话及协商机制陷于停顿,使两岸关系陷于空前危机与紧张局面。台湾问题演变成为分裂与反分裂的问题,焦点是一个中国与“两个中国”以及“台湾独立”的斗争。2005年5月14日台湾“任务型国大”选举结束后,围绕“修宪”问题,陈水扁更是全力动员,以确保包括“公投制宪”内容在内的“修宪”方案得以通过,从而为两岸关系的发展制造阴影。这也是台湾问题在内因上达到一个顶峰阶段。

外因:美国等国家对台湾的干预。

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本不该成为影响中美关系的因素。然而,在冷战的背景下,中国领土台湾被美国当做其国际棋盘上的一个棋子来摆布,台湾问题已成为中美关系中最重要、最敏感的问题。

20世纪60年代末期,国际格局中苏攻美守、美国深陷越南战争的残酷事实,以及中苏关系的破裂催生了三个“联合公报”。美国宣称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并同意最终从台湾撤出武装力量和军事设备。但中美建交三个月后,美国参、众两院先后通过《与台湾关系法》,为台湾提供法理保障。这表明,中美建交以后,美国一方面表示遵守中美联合公报,执行一个中国政策,但同时又以《与台湾关系法》为基础,继续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扶植台湾,阻挠着中国的统一。至此,美国在台湾问题上形成了“以台制华”、维持两岸“不统不独”的局面的政策。也正是在美国等一些国家的支持下,台湾问题才迟迟难以解决。

日本与台湾问题 日本是台湾问题形成的最初原因所在。1894年爆发的甲午战争,拉开现今台湾问题得以形成的序幕。虽然台湾回到了中国人手里,但是日本重新染指台湾的野心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战后初期,日本在对华关系、台湾问题上紧紧跟随美国,大谈“台湾归属未定论”,谋划“两个中国”,干涉中国内政。70年代中日两国建交后,日本在台湾问题上的干涉程度有所收敛,基本遵守了中日“联合声明”和“和平友好条约”的原则精神,基本履行了日本政府对中国所做的承诺,把日台关系限定在经济、文化领域民间的非官方层面上。

现形势下我们要处理好台湾的问题,就要处理好以上的两个方向。

连宋登访大陆 2005年的春天将永远镌刻在史页上。在事隔半个多世纪之后,在历史潮流的推动下,2005年4月,中国国民党首次回到大陆,令普天下无数华人华侨为之激动、欢呼。继这之后,亲民党也组团回到祖国大陆祭祖、拜谒黄帝陵等。

中美两国作为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在维护世界和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促进亚太和世界经济的发展等方面都负有重大的责任。美国应该了解:在台湾问题上,中国并没有伤害美国的国家利益,而美国所伤害的正是中国最重大的国家利益和最根本的民族感情。冷战后,国际关系中有一个“合作安全”的新概念,即认为“合作”必须建立在“相互安全”之上。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中美双方不应再损害彼此最为根本的国家利益。

总得来讲,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却是谁也无法否认的。只要我们顺历史潮流而行,多动脑筋,好好把握时机,解决台湾问题的和平之路一定能够尽快找到,祖国统一也一定能够早日实现。

形势与政策论文之台湾问题 篇2

一、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问题

针对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我国教育部、中共中央宣传部等相关部门皆有明确具体的要求, 可仍旧存在部分高校教学行为不规范的现象, 严重制约课程教学质量提高。1.课程内容不符规定。虽然教育部对形势与政策教学内容有严格规定, 但由于教学内容多、教材发放滞后等原因, 部分高校教师在教学时会做出一定调整, 但调整并非与国家规定所吻合。2.缺乏课时。根据相关部门规定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每学期至少要占16学时, 且必须贯穿大学四年教学, 不过通过调查发现, 很多高校仅开设一学期或一学年, 甚至有的高校未开设该课程, 严重不符合国家要求。3.以影代讲不符教学规律。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中播放音像资料的确能起到促进作用, 但播放内容乱、次数多则会起到反作用。部分高校课程影像教学几乎完全代替了教师讲授, 更甚者直接复制央视节目不做任何整理进行播放, 缺乏目的性、针对性的教育。而通过对教学行为的分析, 进一步整合高校形式与政策师资力量, 提高学生素质将成为高校形式与政策教学中亟待改进的重要问题。

二、高校形势与政策有效教学策略

1. 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当前, 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首要任务就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教师队伍建设包括三方面。一方面教师队伍建设思路以“多渠道组织, 分专题培养”为主。学科种类齐全师资力量丰厚是高校主要优势之一, 高校应充分发挥这一优势, 聘请相应学科专家补充课程师资, 并将课程内容分专题施教, 比如分为国内或是国际形势专题等, 同时针对各个专题组织相应的教师讲师团。另一方面加强教师专业培训。授课教师不仅需要具备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 还需要具备其他相关知识, 针对授课教师高校要加强专业课技能培训, 特别是从别科聘请的授课教师, 更应该加强专业培训, 以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平。授课教师要时刻保持与时代共同进步的步伐, 随时充电自己拓展自身知识面, 充分利用各类信息传播技术实时了解国际国内的重大突发事件。最后教学活动重视与学生互动性探究。授课教师要正确认识教育对象, 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变化, 做到针对性引导学生理解形势与政策中的各种问题及思想, 促进学生全面系统的认识到形势与政策课程的重要性。

2. 科学选择专题, 课程内容与时俱进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内容要根据课程动态性特点进行更新。由于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内容并非一成不变, 其具有较强时效性会随着时间、环境而变化。因此, 形势与政策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 吻合国际国内形式需求, 第一时间将国内国际重大突发事件呈现在大学生眼前。但教学内容滞后则会得不到大学生认可最终被社会所淘汰。例:十八大后, 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就是形势与政策教育主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于田县地震后, 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震救灾就是形势与政策教学重点……形势与政策教学要体现时政热点价值与教育的导向, 并且教学不能就事论事, 要以前瞻性、展望性眼光看待各时政热点。

另外, 该课程教学必须以教育部每年提出的教学要点为依据, 并结合教学实际围绕学生关注的敏感话题、突发事件等明确课程重点教育内容, 科学选择教育专题, 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 让学生真正融入课程学习中。借由师生共同探讨, 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时局变化, 让学生认识到对我国而言, 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军事等方面的确有我国值得学习借鉴之处。更让学生清楚看到我国当前也有许多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科研项目和领域, 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我国为人才发展所创造的良好条件和环境, 进而凸显该课程教学主题。

3. 根据层次需求构建课程内容体系

高校形势与政策要依照学生个体特点, 根据不同层次构建“梯形”内容体系。由于学生思想实际以及接受能力在层次、专业、年级各不相同的情况下差别很大, 因此只有把握住学生反映最激烈、最关心的问题, 找准联结教学内容与学生思想需求的点, 形势与政策才能进行针对性教育。例:尽可能将基本的政策和理论安排在中、低年级。教学时数采以“梯形”结构为主, 从低到高逐渐减少, 因为高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独立分析形式能力, 累积有相应量的理论基础, 所以适当减少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时数不会对学生产生影响。但要注意系统化形势与政策课程内容, 并构建梯形教学内容层次, 促使课程内容整体衔接, 并具有一定可持续。

总结

总而言之,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在教学实践过程中, 还存有许多尚待改善的问题, 这需要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师共同努力解决这些问题。而学校方面则要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科学合理选择教学专题, 保证课程内容的与时俱进, 构建层次递进的课程内容体系, 以确保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问题能有所改善。

摘要: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担负着大学生思政教育重担, 是学生思政教育主要教育渠道和阵地。纵观当前各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现状, 师资力量、学生素质等各方面都还存在尚待改善的问题。这些问题出现主要在于教学方法、认知及经验等原因, 作为一名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师, 笔者认为着手解决这些问题, 丰富教学方法, 更新教学理念, 将是各个高校当务之急。本文主要结合笔者自身教学实际与前辈理论知识基础, 探讨高校形势与政策的有效教学策略。

关键词:高校,教学问题,形势与政策

参考文献

[1]邓小丹.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的规范化[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10 (4) :40-42.

形势与政策论文之台湾问题 篇3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 问题 对策

一、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学校重视不够。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内容复杂,工作难度大,涉及面广,要搞好这门课的教育教学,学校各有关部门必须密切配合。当前各高校虽然开设了形势与政策课,但重视程度却远不如其他课程。主要体现在:第一,对《形势与政策》课管理不够,对师资队伍建设不重视;第二,形势与政策教育所需的设备得不到保障,所需的经费投入落不到实处,相关研究科研课题难以得到支持,研究成果很难发表。

2.任课教师重视不够。由于形势与政策课没有规范的教学大纲,没有完整的理论体系,无法确立自己的专业方向,相关研究课题也难以得到支持,研究成果的发表缺乏园地。因而一部分任课教师把它视为没有规范、程序和目标的自由活动,并不把它当作一门“完整意义”上的课和专业方向来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应付的心理。

3.学生重视不够。当今部分大学生表现出功利化、肤浅化,实用主义很强的倾向,认为外语和计算机等课程是将来找工作的重要砝码,认为形势与政策课毫无用处,这是一个很现实而又很严峻的问题。究其原因,第一,是不感兴趣,总觉得所发生的事情与自己毫不相关;第二,由于形势与政策课只是作为一门要求并不严格的必修课,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形势与政策课很重要,要学好,要深入研究”,我们常被这样教育、叮嘱。但到底什么课才是真正的“重要”,值得“深入研究”,一路被“考'过来的学生比谁都清楚。经验告诉我们,评定一门课程是否重要与考试有莫大的关系。由此,常常以论文结业的形势与政策课受到轻视就显得理所当然了。

4.教师队伍参差不齐。形势与政策课看似简单,而要上好课并取得良好的效果绝非易事。形势与政策课的师资队伍存在兼职教师多、青年教师多等现象。以我校为例,我校形势与政策课现有24名任课教师,其中兼职教师18名,专职教师只有6名(3名副教授、2名讲师、1名助教)。兼职教师一般都是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辅导员(班主任),或从事党务、行政工作的领导,这部分教师本身都有繁重的管理工作任务,很难集中精力去研究一些理论问题及深层次的热点、焦点问题,而青年教师教学经验比较欠缺,在教学中显露出理论功底不足。这是制约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

5.实践教学环节名存实亡。通过社会实践、专题报告、党团活动等途径,可以切实有效地深化理论学习,但目前,很多高校的实践教学环节并未展开,仅仅是理论上的说教,使这门课变得枯燥、乏味,无法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效果。甚至是理论教学进行得如火如荼,实践教学则是名存实亡,给人一种虎头蛇尾的感觉。

二、加强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对策

1.学校领导需进一步重视,要落实教学管理制度,使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更加规范。要建立健全形势与政策教育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学校应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委宣传部,”两课“教学管理机构牵头负责,教务部门、学工部门、团委直接参与的教育教学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制定教育教学计划、明确教学课时、学分数,组织实施教学活动,纳入学籍管理。要加强督查工作,形成定期地教学检查和督导的工作机制。

2.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首先,要有一支相对稳定的从事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研究的专家型专兼职教师队伍,根据各自专业特长和形势与政策课研究的不同领域进行合理分工;其次,要建设一支政治素质高、知识面广、教学经验丰富的高素质的专兼职结合的授课教师队伍。第三,严格形势与政策课教师聘任制度,把好教师聘任关,坚决摒弃那种谁都可以上形势与政策课的片面观点。

3.加强任课教师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的培养,提升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效果。首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由专人撰写讲稿、电子教案、集体备课(在集体备课中热悉教学内容、明确教学要点和重点、探讨教学难点和热点、化解教学疑点)、任课教师第二次备课、分别授课、课堂测验、学生评教等措施,加强学习交流,注重以老带新,经常性组织教学观摩,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其次,加强教师培训工作,学校应为教师进修、考察调研、查阅文件提供方便,创造条件有计划地安排形势与政策课教师进行国内外考察,使教师不断开阔眼界,丰富教学素材;第三,为形势与政策课教师的培养提高、科学研究提供条件。

4.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教材和教学资料建设。中宣部每年都印发年度思想宣传工作要点,教育部每学期都印发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这是教学依据的主要参考。同时,中宣部主办的《时事报告》(大学生版)是一份以形势教育为重点内容的刊物,是进行形势教育的主要参考材料。在此基础上任课教师可以根据不同高校、不同年级和专业的情况,可有针对性地把区情、校情、个情的内容补充穿插进去编写辅助教材。例如我校是一所少数民族院校,一部分同学的汉语水平不是很高,在授课的过程中,有的时候需要双语教学,这就需要根据本校的校情编写教学参考资料。

5.要重点加强教学方法、手段改革,创新教学形式,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效果。从形势与政策课的课程特点以及教学内容体系出发,不断改进教学方法,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从而提高教学效果。第一,课堂教育与形势报告相结合。形势与政策课的授课方式一般以课堂讲授为主,但是,课堂讲授教师水平参差不齐,且教学周期长,对于一些突发事件以及必须迅速传达到学生的文件精神等采用形势报告的形式,则反映更迅速、效率更高;第二,运用代化教学手段,增强该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进而增强形势与政策课程教育的实效性,这样可以避免形势政策课教学陷入说教、枯燥的尴尬境界;第三,充分利用校园网,建立形势与政策教育主页搭建网络教学平台,将党的方针政策以及同学们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通过网上发布的形式来增进教学效果;第四,课堂讲授与课外考察、讨论、社会实践相结合。

6.要加强考核环节的改革,积极探索与教学目标相适应的考核方法。这门课应该突出考核学生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能力和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避免用单一的闭卷考试或撰写论文的形式评价学生,应把考核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把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社会实践等情况综合起来考核。

总之,形势与政策课作为高校“两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之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可靠接班人的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我们必须从形势与政策课的特殊性出发,构建其科学的课程体系,切实加强领导,严格管理,充分发挥“形势与政策”课在我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Z].2005.

形势与政策之大学生就业问题论文 篇4

课后作业

我所关注的大学生就业问题

系别:_ ______电子与信息工程系________ 班级:_______网络工程一班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

2010年 7 月 1 日

我所关注的大学生就业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人事制度的改革,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已完成由国家统一分配向供需见面、双向选择、在一定范围内自主择业,直到不包分配、自主择业制度的转变,建立了“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这对毕业生的择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加之高校扩招,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走向社会,毕业生供需状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由单一的卖方市场转入买方市场。

近几年,大学扩招后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既面临着比较严峻的就业形势,又面临着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进行改革的考验,更面临着管理体制和就业观念上的重大转变任务。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已经初步形成,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环境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每年大学毕业生的数量都在逐步增加,使我国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稀缺程度逐步下降;随着各项社会改革措施的出台,使传统的毕业生就业主渠道的吸纳能力下降;目前毕业生供需结构不平衡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毕业生就业由卖方市场过渡到了买方市场,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大学毕业生就业各个方面的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面对目前全国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严峻形势,在不同地区、不同院校、不同专业和不同性质单位之间存在着严重的需求不平衡现象,大学毕业生总体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200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毕业生人数创历史新高。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总人数达495万,比2006年增加82万人,增幅达19.85%。与此同时,面向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并没有同步增加,再加上下岗失业人员数量居高不下,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规模加大,全国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的局面长期存在。另一方面,往年未就业毕业生与新增毕业生叠加,造成实际就业人数更高。自2002年至今,高校就业一直处于高峰年,往年未能就业的一部分毕业生沉淀到下一竞争就业岗位,造成更大的就业压力。教育部门预计,2007年全国实际需要就业的普通高校毕业生将会突破800万。

第一,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突出。从学历看,由于受经济体制和用人机制的影响,不同学历层次的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普遍情况是毕业生学历层次越低,初次就业率也越低,尤其是高职(专科)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一直呈现比较低迷的状态。据统计,截止2006年9月1日,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为73%,其中研究生就业率为93%,本科生84%,高职(专科)生61%。

从专业看,一些紧缺专业如计算机、通讯、电子、土建、自动化、机械、医药和师范等科类的毕业生需求旺盛,毕业生供不应求,而一些长线专业如哲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等科类的毕业生需求不足。由教育部有关部门直接领导和参与的“中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分析与预测” 课题显示:在207所高等学校的一级学科(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中,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呈现出非常不平衡的特点。在10个一级学科中,低于平均初次就业率的有:经济学、教育学、文学、农学。即使在同一学科的各专业之间,毕业生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异也较大,如在财经类82个专业中,资产评估、物流管理、财政税收等专业均超过国家平均就业率,达到96%~100%,但有的专业初次就业率却只有30%左右。

从院校类别看,教育部直属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较好,2005年的初次就业

率为85%,比上年下降约4个百分点;部门高校次之,初次就业率为76%,比上年下降2个百分点;地方院校较差,初次就业率约为59%,比上年下降约6个百分点。

从地区看,不同层次的毕业生与高等学校所在地有密切的联系,特别是专科层次的毕业生,由于大多是在学校所在地招生和就业,因此他们的就业情况与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劳动力市场的完善有更加直接的关系,具体表现为不同的地区,毕业生的就业率也存在较大的差距。据统计,截止2004年10月,各省市的就业落实率分别为:北京75.6%、广东83.5%、广西58.6%、湖南69.6%、山东87.9%、陕西83.4%、云南28.9%[7]。

第二,大学毕业生就业缺乏相应的指导。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金蕾莅和樊富氓曾共同完成了“高校与大学生对就业指导实践的双向反馈”的调查,据调查表明,有56.3%的学校将就业指导作为“一项日常工作”,但仍有56.9%的学生认为学校只是在“毕业前进行就业指导”,更有9.7%的学生认为学校“不提供任何指导”。而一项针对北京16所高校调查表明,有40.7%的学生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完成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对传统的就业指导内容,如就业政策、就业信息指导、求职技巧训练等需求仍然显著;有些学生在面临职业选择时很茫然,有时甚至发生心理问题。

第三,大学毕业生就业目标更加务实。据调查显示,整体看来2005年毕业生的就业变得更加务实。30%的求职者认为理想的工作就是在有前途的行业里谋职,15%的毕业生不要求高薪资,但强调公司要有激励员工的良好机制;要求专业对口、能学以致用以及要求薪资、福利好的毕业分别有19%和17%;另有10%的毕业生要求在优秀的企业就职;9%的毕业生期望能在理想的城市工作,并能落户[8]。

第四,大学毕业生就业地区流向发生变化。随着高校连续几年的扩招,近两三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地区发生了变化,在大城市及东南沿海就业的人数相对减少,中小城市及中西部就业的学生在逐步增加。据复旦大学职业发展教育服务中心的统计数字,2004年到外地工作的学生总数为289人,比上年增长了7%,去西部工作的人数首次达到了18人;上海交通大学2004年本科毕业生中有10%去了外地,比上年增长了8%;上海市教委透露,2005年有5%上海籍生源的毕业生到长江三角洲就业,这是过去从来没有过的事情。北京市教委公布,2006年西部生源到西部就业、毕业生到郊区县就业的人数与过去相比有明显增加。

形势与政策之《高考改革》感想 篇5

《全国高考改革方案》初定为考语数外三门,全国卷外语一年两考,再让学生选考三门,按五级制评价。高考改革方案具体如下:(全国卷)

1、本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在考试科目设置方面明确规定,高中将不再分文理科,高考总成绩改由两部分组成,取消一本线,保留本科线。

一部分是全国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的成绩,150分的分值不变。其中,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可选其一计入总分。

另一部分是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这其中包括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14个科目,而每门都已经“学完即考”、“一门一清”,在高考中就不必重新再考。考生在报考时,只需根据报考高校提前发布的招生报考要求和自身特长,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六科中自主选择3个科目的成绩,计入高考总分 2、2016年,英语将正式退出新高考(也就是6月7、8两天将没有英语考试),但是学生的会考成绩计入高考总分(A等100分,B等85分,C等70分),学生可以多次报考会考,最终以最好成绩为准;在2016年之前,高考英语分值逐年降低:2015年,英语120分,相应的,语文将提高到180分;2016年,英语100分(会考),语文提高到200分;

3、除了少数民族加分政策以外,其它加分政策都将取消;

4、志愿填报也有微调:考前填报,但从明年开始执行平行志愿,第一志愿可以同时报2个,第二志愿可以同时报3个。5、2017年英语分降,语文分增,2016年,高考文史类、理工类总分均为750分。语文(文理同卷)180分,数学(文)150分,数学(理)150分,文科综合320分,理科综合320分。英语文理同卷,实行社会化考试,一年两次考试,学生可多次参加。英语满分100分。

英语学科要突出语言的实际应用,回归到学科应有的位置上,突出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及课标的基本要求,降低英语学科分数在高考招生中的权重。考试分值由150分降低到100分。实行社会化考试,一年两次考试,学生可多次参加,按最好成绩计入高考总分,成绩三年内有效。

感想

取消一本线,保留本科线。致使各大院校会设置自己的专业线,好高校,好专业的竞争变得尤为激烈。本次改革中提到,考生在报考时,只需根据报考高校提前发布的招生报考要求和自身特长,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六科中自主选择3个科目的成绩,计入高考总分,这是非常好的,这与高考取消一本线,只留本科线,结合起来堪称完美,如果一些高校可以根据学生的某一科目比较优秀而优先录取更好。

文理不分科会导致试卷难度上升,对善于文科的学生不利,善于理科的同学扩大了竞争优势。可见这还是存在不公平。

明面上,英语退出统一高考,但其实竞争变得更加残酷。名校对于英语成绩有要求,这就促使你不断提高成绩。改革前如果你的英语成绩不够好,可以通过优势学科拉分。改革后,英语成绩不够好,甚至可能失去进入名校的资格!

三科等级考的存在,使得每门学科都要均衡发展。这依然要学生花更多的时间去学习。没有集中去学好每一颗,不过现在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可选其一计入总分,学生在第一次考的比较好的话就可以放下对该科目的学习,集中去学习其他科目。现在社会存在这一问题:大部分公司录用人才拿英语四六级作为一道大门坎,而初中、高中没有实行四六级考试,但我们高考完,等到大学再重新学习英语从而花很多时间去学习英语,迟迟不能认真的学习自己所喜欢的专业知识。还是什么都需要去学,到了大学毕业还没有找到自己的定位。

最后我想提出一点:现在的教学制度没有真正达到到发展人才的要求,还是比较笼统。

临阵磨枪之《形势与政策》专题 篇6

恩波学校

点睛:

形势与政策的选择题10分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角度。

一、党中央的方针政策,集中在当年的几中全会上,今年就是四中全会;

二、国际上的重大时事,占三分之一的分数;

三、中国主要领导人(主要是一把手即国家主席,总理以下的再重要也不需要看)在重要的国际场合的主张和签署的重要文件。

与形势与政策有关的重点题,(每年至少有一道重点题)如去年的股份制,去年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考的伊拉克战争,就是考查形势政策与有关知识点的结合。

所以复习形势与政策既要确保10分的选择题,又要确保与之相关的重点题。国内时事部分:

一、今年的四中全会

主题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两门课(邓三和毛概)有结合。

(一)、与毛概的结合:

毛泽东思想关于党的建设的内容作为主要角度准备

角度一:毛泽东在1940年《新民主主义论》里提出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全国范围带有广泛群众性,代表中华民族利益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此为民主革命时期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而四中全会提出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这两个“伟大工程”的区别与联系(分析或者辨析题)[据陈宪奎说一定要准备]

准备原因(废话一段):

研究命题老师:预防为主,集中关押,200块钱补贴,所以北京上海中青年老师全部退出,主要是退休的老教师参与命题。所以功底在于找根据,强调鲜明的意识形态斗争和政治性,有条件可以看看主要命题老师发表的文章,观点。

答题核心两个方面:最大的区别:革命党和执政党的区别。民主革命时期党建是为武装斗争的政治路线服务的,而现代党是执政党,党的建设是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目的决定性质)联系:都是为了使中共建成两个先锋队(无产阶级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建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的政党。

角度二:毛泽东建国后的执政党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意义(包括今年新增的两个务必)

[附录附上,见后①]

(二)、与邓三的结合:(包括四中全会的多选题)

分析题(五个角度):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理论依据、客观依据,主要内容,重要意义。并且说明在实际工作中如何贯彻执行,在具体实践中包括哪方面的内容(即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内容、主要任务)以及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意义。

1.理论依据:(1)这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展开三句话: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我们党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党要真正作到并且始终作到三个代表,就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展开到此程度可以了,不必再多说。

(2)这是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需要。新的伟大工程内容展开:我们党要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就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最关键一句话)

新的伟大工程概括一句话: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起来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上组织上政治上完全巩固的,经得起风险考验的,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领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领导核心,这就是新的伟大工程的主要内容。

2.客观依据(前三条是四中全会文件中的句子,最后一条是十六大的语言):(1)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局势正在发生新的深刻变化,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对党的执政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2)我国改革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各种利益关系日益复杂,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对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严峻挑战。(3)在国际国内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情况下,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完成“三大历史使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解决台湾问题、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4)(历史依据)80多年来,我党历经革命、建设、改革,已经从一个为争夺政权而奋斗的革命党发展成为掌握全国政权且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被封锁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发展成为在对外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必然要求加强执政能力建设。

3.重要意义:关键词:一个根本,三个关系到,三个始终

我们党掌握政权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党的建设的根本,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只有不断的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才能使我们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领导核心。(四中全会单选题)

4.(四中全会多选题)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内容(主要任务):

关键词: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外交五个方面的任务

(1)坚持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

(2)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统一,不断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

(3)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不断提高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

(4)坚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5)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不断提高处理国际事务能力。

5.(四中全会多选题)党执政55年的基本经验:

(1)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

(2)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

(3)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

(4)立党为公,保持与人民的血肉联系

(5)三大执政(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6)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6.(四中全会多选题)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和主要措施:(也可能是分析题的得分点)

坚持一个指导(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三个基本(基本路线、方针、经验),一个核心(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一个关键(以建设高素质干部领导队伍为关键),一个重点(以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为重点),一个基础(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队伍建设为基础)。

7.(四中全会多选题)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

(1)要使我们党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

(2)成为三大执政(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

(3)成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廉洁的执政党

归根到底是党要成为始终作到三个代表,永远保持先进性,经得住各种风浪考验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三)、四中全会单选题

1.党的建设中最根本的是加强执政能力的建设。

2.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首先要提高党的领导发展的能力。

3.坚持和发展人民民主,是我们党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和根本途径。

4.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主机制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二、宪法修改

(一)选择题:

1.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宪法

2.把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

3.把三个文明的协调发展写入宪法

4.把保护合法私有财产写入宪法

(二)分析题:修宪与哲学的结合1.(1)把保护私人财产权写入宪法的哲学依据: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生产力的关系

(2)把人权保护写入宪法的哲学依据:人权属政治上层建筑,宪法属法律上层建筑,两者都是为同一个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和服务的。(两者的反作用)

2.用马哲观点分析人权问题:

(1)经济分析,一定的人权是与一定的生产关系相联系的。比如资本主义本质上以资本主义为基础。哪一个生产关系与那一种人权相联系。

(2)阶级分析,在阶级社会中,人权具有鲜明的阶级特点和阶级内容,不存在超阶级的人权。

(3)历史分析,任何人权都是特定国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相联系)

三、台湾问题:(5.17声明,重要多选)

(一)五个决不:

1.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决不妥协

2.坚持和谈的努力决不放弃

3.台海两岸和平发展的诚意决不改变

4.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意志决不动摇

5.对台独决不容忍

(二)给台独指出的两条道路

1.悬崖勒马,停止台独活动;2.一意孤行,玩火自焚

(三)单选:

2004年5月,温家宝总理访英时首次代表中国提出《统一法》的构想。

四、香港问题:

1.2004年9月美国国会通过《支持香港自由法案》的严重性:这是对中国内政和香港事务的粗暴干涉,严重损坏香港的长期稳定和中美关系,也损坏美国的自身利益,是美国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突出体现。

2.全国人大对《香港特区基本法》的解释:即2007年后香港立法会的选举是普选还是间接选举的问题。

五、其他国内问题:

1.2004年2月17日至18日,新华社播发两个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和《纪律处分条例》

2.2004年国务院第五次通过了关于农业的一号文件,主要内容是农民增收的问题。

国际时事部分:

一.朝核六方会谈:(去年考了主要成果,今年可能考重要意义)

(一)重要意义:

1.有利于维护东北亚地区的和平与安全

2.有利于改善中国周边的安全环境

3.为中国树立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二)中国处理朝核六方会谈问题的立场、政策:始终坚持以国际法为准绳,反对以意识形态划线,而应根据事实本身的是非曲直作出决定;既反对朝鲜发展核武器,也反对美国打压朝鲜,反对美国增加在中国周边的军事力量,也反对日本借此加快军事大国的步伐。

二、北约东扩和欧盟的扩大:

1.2004年3月29日,有七个国家正式加入北约,是北约55年来最大的一次扩大活动,成员树达到26个。这七个国家是:保加利亚、爱沙尼亚、罗马尼亚、斯洛文尼亚、拉托维亚、立陶宛和斯洛伐克。

2.(1)有10个国家正式加入欧盟,使欧盟的人口达到4.5亿,国民生产总值10万欧元以上,成为一体化程度最高,经济规模最大的地区经济组织。

(2)欧盟通过宪法条约草案(多选):这是欧洲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是欧洲人民取得的又一重要成就,表明新欧洲正在形成,确保了欧盟有效的运行。

三、伊拉克问题:

联合国2004年6月18日通过的1546号决议的主要内容:

(1)6月30日之前结束占领

(2)将全部主权归还伊拉克

(3)承认伊拉克临时政府为合法政府

(4)美英联军在大选结束后撤军

(5)伊拉克政府可以完全控制安全部队,但对美英联军无否决权

(6)伊拉克政府掌握全部石油、天然气的收入

四、其他国际时事:

1.印度、日本、德国联合争取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2.印度主要反对党国大党在5月10日结束的第14届印度人民院(下院)的选举中,出人意料地击败执政的全国民主联盟。执政5年的瓦杰帕伊政府虽然在内政外交上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但是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和低收入阶层却并未从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受益,导致了全国民主联盟的失败。

3.柬埔寨新国王是诺罗敦•西哈莫尼。

4.2004年3月加勒比国家多米尼克与中国建交。

5.美英虐囚事件:这一事件暴露了美国人权政策的虚伪性,迫使两布(小布什和布赖尔)公开道歉,被迫在军事法庭审判有关士兵,被迫推迟两周发表人权报告,不仅打乱美国的计划,促使更多的美国人民反思伊拉克战争,且使美民主和人权的神话受到严重的冲击。

6.沙龙的单边行动计划的主要内容:(1)撤出(所有加沙和约旦河西岸的4个)定居点:(2)加快建设隔离墙;(3)重新安排以色列国防军;(4)解除对巴勒斯坦城市的封锁。

五、胡锦涛提出的重要主张(可能考一两道题)

1.2003年12月,温家宝总理访美时提出了和平崛起理论。

2.2004年,在博鳌论坛上,胡提出推动亚洲紧密合作的四点主张:

(1)政治上平等互信

(2)经济上互利共赢

(3)文化上交流借鉴

(4)安全上对话协作

3.胡对中法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全面发展的三点意见:

(1)加强政治互信,深化战略合作

(2)加强经贸合作,实现互利互补

(3)加强文化交流,丰富交往内涵

4.2004年1月,胡访问非洲时关于中阿(阿拉伯国家)的四项原则:

(1)相互尊重,增进政治关系

(2)共同发展,密切经贸往来

(3)相互借鉴,扩大文化交流

(4)维护和平发展,加强国际合作

5.胡关于上海合作组织今后的合作重点:

(1)继续加强安全合作

(2)大力推进经济合作

台湾交通政策之回顾与前瞻 篇7

一、复旧阶段

1949 年国民党撤到台湾时, 台湾处于刚受二战摧残、日本战败退出台湾的状况, 很多交通设施受到破坏不堪使用或勉强使用, 因此, 交通政策基本上是以复旧为主。期间当然也有新设施的兴建, 如东西横贯公路, 但主要目的似不在运输功能或服务水平的提升。此一阶段的运输服务水平, 以台北到高雄约350 公里来看, 铁路需8 小时以上、公路更要10 小时以上。

二、提升供应阶段

此一阶段以台湾于1970 年前后推动的十大建设为嚆矢, 十大建设中包含南北高速公路 ( 现在的“国道”1 号线) 、铁路电气化、北回铁路、中正国际机场 ( 现桃园国际机场) 、台中港和苏澳港等, 对台湾的交通系统做了体质性的改造。1978 年南北高速公路全线通车时, 台北到高雄4 小时即可抵达, 方便程度大幅提升, 一方面带动台湾的经济发展, 一方面也造成台湾小汽车等私有运具快速普及的后果。

南北高速公路通车后, 发生一件意想不到的政策后果, 因公路客运成本本较铁路为低, 高速公路通车又使其行车速度较快, 会使铁路客运量大幅降低。当局为平衡铁路与公路运输, 着意抬高公路客运的费率, 却又使得公路客运有可观的超额利润, 引发民间违规客运的加入。后来当局又花费很大的功夫整顿民间违规客运, 并将其整合为一家公司 ( 台湾第二家长途客运公司, 现在的统联客运公司) , 此为台湾交通政策发展过程中很重要的一段经历。

受到1979 年英国撒切尔夫人民营化政策的影响, 台湾也于1980年代推动运输市场开放、公营事业民营化, 以及民间参与交通建设等政策, 具体且显著的成果是开放国际航空市场, 增加了长荣航空公司;开放“国道”客运市场, 增加和欣客运、阿罗哈客运、长航客运等10余家“国道”客运;将公营的台汽客运公司转型为民营的国光客运公司, 将公营的台北市公车处转型为民营的大都会客运公司;完成高雄捷运的BOT案及台湾高速铁路的BOT案。

台湾高速铁路建设拟议起于1980 年代, 1990 年经当局核定以BOT方式推动, 1997 年评选出“台湾高速铁路企业联盟”为最优申请案申请人, 2000 年开始动工, 2007 年完工通车。台湾高速铁路通车后对岛内航空造成严重影响, 目前台湾西部走廊的民航航线已全部停飞, 只留西部与东部的航线及本岛与外岛的航线。高速铁路的通车对传统铁路台铁亦造成营运上的影响, 台铁经减少车种及逐步转为以通勤服务为主等转型措施后, 营运趋于稳定, 运量也逐渐回升。

台湾此一阶段的政策措施, 均相当程度达成增加运输供应、形成业者间良性竞争、提高客运服务水平、解决公营客运公司长期亏损问题、加速交通建设的政策目标。然亦因伴随之经济发展, 小汽车与机车持有与使用的快速普及, 造成道路系统壅堵的问题。

三、精致化阶段

1995 年前后, 因人类经济活动长时间快速且广泛地开发, 致使自然环境与生物栖息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发生多起气候异常、洪水海啸、地震山崩等大型灾害 ( 当时称为大自然的反扑) , 因而衍生全球性对环境保育、资源持续的永续发展政策方向。台湾也无法自外于国际社会, 当即制订环境保护法、设立环境保护署, 规定新台币5 亿元以上的交通建设均要通过环境冲击评估审查。自此几乎所有交通建设都要先作环境调查与冲击分析, 范围包含自然环境 ( 气候、地文、水文) 、物化环境 ( 空气质量、水质、噪声、振动、废弃物、电磁干扰等) 、动植物、社经环境和人文景观等, 均须将冲击改善纳入工程设计。虽然相当程度提高了工程建设的费用与推动的困难度, 但仍使台湾交通建设从本质上起了改变, 进入一个新的里程。

应与前项无涉, 台湾于1995年启动另一项关键政策, 以项目方式推动“促进大众运输发展方案”, 时间为5 年, 经费约新台币12 亿元, 主要是对偏远地区大众运输服务进行亏损补贴、减免大众运输业相关税费等辅助措施。此系台湾首次将大众运输发展列为明确的政策方案。这一项目执行到1999 年, 可能系体认到发展大众运输的重要性及持续推动之必要性, 后续又完成“发展大众运输条例”的立法工作, 以使可以编列常年性的经费, 并要求主管机关应定期对大众运输服务进行评鉴工作。2010 年, 更在当时的“交通部长”毛治国的力争下, 启动每年约新台币50 亿元的“公共运输发展计划”及后续的“公共运输提升计划”, 大幅提高发展公共运输的经费额度与工作深度。

前两项看似无关的政策, 却在2000 年代因南极上空臭氧层破洞引发的全球性温室气体减排 ( 即交通运输领域之绿色运输发展) , 及其更后倡导的人本运输结合在一起。这些新政策方向的核心工作均为如何发展公共运输以抑制私有运具的持有与使用, 只是政策的意义与内含已有很大的差异。以往只是为改善道路交通壅堵而推动公共运输发展, 现在却是城市居民生活方式与环境改造及全球发展永续之重要执行项目;参与的机构也不只是交通主管单位, 至少还包括都市计划主管单位、环境保育主管单位、社会问题主管单位、卫生福利主管单位, 以及成千上万个有关的民间组织, 因此, 受重视的程度与关注的层级提高, 推动的力道也强化许多。此也是交通部推动的“公共运输发展计划”与“公共运输提升计划”愈来愈受到认同, 对其要求也愈来愈高的原因。

四、台北市交通政策发展历程

台北市在台湾素有“天龙国”之称, 各项建设均显著领先其他地区。固因其城市地位, 投入的经费与有关的专业人力较多, 但不容忽略的是其政策的先进亦为重要因素。台北市在1968 年就成立第一个地方性的交通主管单位——交通局, 虽然不久又被撤销, 但似乎当时就已经建立以大众运输为主的政策目标。不但启动捷运建设的规划, 亦于1970 年前后开放民间公交车业者的加入, 大幅提高公交车的运输能力与服务水平, 奠定台北市日后逐步发展公共运输的基础。1970 到1980 年代, 台北市为改善道路交通, 建设许多高架道路及立交桥, 1987年交通局恢复设立后, 初期以改善道路车流顺畅为施政目标。1996 年第一条捷运系统通车后, 交通施政就逐步转为整合公交车系统, 加强取缔并拖离路边违规停车, 改善捷运车站周边的人行系统并取消骑楼与人行道的机车停放, 使台北市的运输系统与空间环境一直朝大众运输的方向改进, 也使台北捷运为地区运输主干地位日益明确, 运量持续攀高, 成为世界少有财务可有盈余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近年台北市更因应节能减碳的国际规范, 积极推动自行车道建设与公共自行车的使用, 拆除高架道路及立交桥、缩减干道车道数、拓宽人行道面积以改善都市与人行的空间环境;因应高龄社会的来临, 引进低地板公交车;针对市民特殊活动需要, 开设年货专车、花季公交车、扫墓专车等公交车服务, 更细致地结合公共运输服务与居民活动需求, 也更符合绿色运输、人本运输的本质, 发挥带动台湾其他地区公共运输发展的领导作用。

五、台湾交通政策的检讨与前瞻

以上系台湾及台北市交通政策发展的大致状况, 运输供应提升阶段的交通政策主要目标应为带动经济发展及满足衍生的运输需求, 实施后果却引发小汽车与机车等私有运具持有与使用的快速成长, 造成各地日益严重的交通壅堵问题。有些人士归咎于台湾交通专家许多是美国博士, 将美国偏向小汽车使用的交通政策引入台湾是一项错误的决定。但环顾世界各国的运输系统发展, 均是先经道路建设再转为大众运输发展, 此为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的历程, 台湾自难跳脱此一历程。因台湾系充分民主化的社会, 小汽车与机车等私有运具的持有与使用普及化后, 想要对其作某种程度的管制与抑制转而发展公共运输系统确实遭遇很大的困难, 以致迄今发展公共运输达成大众运输导向的永续交通、绿色交通及人本交通距理想仍有相当距离。此为台湾甚至台北市目前的状况, 未来必须在此基础与认知上谋求更精致的交通发展政策。

城市捷运系统的建设, 亦同样在无法对小汽车与机车作强制性的管制下难以推动。除台北市外, 其他城市因旅次需求不足以支撑足够的班次, 使其便利程度吸引小汽车与机车使用者的转搭, 因此, 对交通改善的效果有限。以台湾第二大城市高雄市为例, 营运尚不能达致平衡。近年高雄市、新北市改以造价较低的平面轻轨系统 (LightRailTransit) 替代, 效果仍有待检验;台中市以更便宜的快捷公交车系统 (BusRapid Transit) 替代, 也因占用平面道路的车道且通行班次有限, 反对声浪过大而取消。估计未来轻轨系统在中小型城市推动时, 亦会面临同样的困难。

台湾未来的交通政策朝大众运输导向、人本运输导向的发展, 在学界与主管部门方面应已有相当的共识。唯如何在推动细节上融合社会总体利益及民众个体利益, 使民选首长敢于下正确决策, 系往后须努力突破者。另对车流的管制, 如何利用信息科技达成智能型管理, 甚至在必要时以收取通行费的方式达到抑制小汽车与机车使用的作用, 亦是未来需积极进行的工作。台湾在高速公路电子收费的成功经验, 对此应有相当帮助, 关键仍在推动的时机, 以及融和总体效益与个体效益的执行细节。

至于城市轨道系统的推动, 未来将因道路壅堵问题的持续恶化而仍有其需求。台湾目前已有相关单位就单轨系统或轻量化自动公路系统引用的可能性进行研究, 希望对于不同规模城市适用的轨道运输形式有一具说服力的结论, 以作为继续推动的依据。

另依国外的理论发展方向, 如何推展运具共享 (Shared Use) 的概念, 以提供各种不同的运输服务方式, 满足民众各种不同的运输需求, 取代小汽车与机车等私有运具的持有与使用, 亦在学界主管单位的研究中。即因应各种不同的运输需求, 总体性地提供各种租车方式与各类公共运输形式, 甚至道路交通的管理与管制, 满足民众所有生活活动与服务水平上的要求。此在台湾尚只是理念上的研讨, 虽与公共自行车及U-Ber系统在精神上有相通处, 但距具体推动仍有相当长的距离。

形势与政策论文之台湾问题 篇8

[关键词] 民办高校;形势政策;教学行为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2-119-1

形势政策教学是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工作的主要阵地之一,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课程,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的必修课程。通过形势政策课的学习,让学生系统了解国内外正在发生和发展的重大时事,了解国内重大社会热点问题,从而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对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党的认同度有重要意义。

一、民办高校形势政策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从总体而言,民办高校形势政策课程建设正在逐步完善,教学改革在进一步深化,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仍大量存在教学行为不规范、师资力量不够等诸多问题。

(一)教学行为的不当。中共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多次强调高校形势政策课要严格教学目标,有具体的要求,但是仍然有部分民办高校采取更改、变通甚至取消的方式,严重影响形势政策课的教学效果。具体表现在一是压缩课时,把国家规定的16课时,压缩为4到8个课时,把四年变成一到两个学期,有的民办高校甚至取消了这门课程;二是课程内容不符合国家规定,选取的教材滞后,有的甚至根据教师的喜好和研究方向去自主教学,与国家要求不能吻合;三是不符合教学过程,采取多媒体影片、声响资料教学,必要的音像教学 必须的,但是长时间播放,甚至整节课播放就失去课堂教学的意义。

(二)师资力量不够。形势政策教师要具备渊博的知识,较强的资料搜集整理能力和较高的政治敏感度及课堂渲染能力。目前,民办高校的形势政策教师一是来源复杂,包括“政工干部、党务干部、辅导员及个别机关管理人员参与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已成为普遍现象。这种做法虽然符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格局建设的要求,但就教学本身来讲,这种松散的队伍给教学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有的同志忙于管理等事务性工作,对教学只能是应付。”二是教学过程复杂,知识面涉及广,造成部分教师难于驾驭变化的教材内容,加上科研任务繁重,造成了部分教师上课敷衍,教学效果低下。

(三)学生政治素质需提升。从目前民办高校来看,学生的素质差距较大,参差不齐,主要集中在对当前形势政策的变化不关心,对思想政治教育不感兴趣;缺失学习形势政策的氛围,政治意识薄弱,政治信息接触较少。

二、民办高校形势政策教学过程问题原因分析

造成民办高校形势政策课教学问题的原因很多,主要来看,包括以下几个层次。

(一)政策层面的原因。国务院曾经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就是为了指明形勢政策课教学的方向问题,其中规定形势政策课是高校本专科必须开设的一门课程。但是在很多的民办高校这一文件要求成了一纸空文,有的压缩课时,有的变通教学内容,更有甚者取消形势政策课程的教学。即使安排了这门课程,对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考核等都缺乏科学性,造成教学过程简单、随意,考核方式主观化,导致形势政策教学的培养目标与实际教学行为的不统一。

(二)教与学分离。“教与学是一种互动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在这个环节中教师与学生如果不能有效互动,教学过程将事倍功半。如果教师将知识机械地硬塞给学生,教师讲得累.学生听的也难受.实践证明,灌输式强制教育会产生负面效应,出现学生厌学、旷课、上课睡觉等现象,使学生失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也使教师失去耐心,产生失落感。”

(三)教学观念和教学手段的不足。在民办高校,形势政策的教学由大量的兼职教师来授课,由于这些教师(包括辅导员)有大量的工作,造成备课时间较少,教学观念仍然落在在几年前甚至十几年前的教学水平上,在课堂教学过程仍然采取教师一言堂的方式,忽略学生的主体功能的发挥。教学手段大多采取视频播放甚至播放新闻联播的方式,让学生对教师的教学产生质疑,从而厌学,逃学的现象。

三、民办高校形势政策课教学的问题解决

解决民办高校形势政策教学中的问题,要根据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的不同,有区别的加以选择对待。

(一)规范教学行为。民办高校主要包括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增强落实贯彻党的形势政策教育文件精神的工作,从思想上重视形势政策课的教学工作;要明确目标,凸显形势政策课的政治教学的核心,通过形势政策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国情,了解党史,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二)精炼教学内容。民办高校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考虑当前热点话题,还得考虑学生的对热点问题的兴奋度,要精挑细选。选取的内容既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情况,让学生又抵制形势政策课的教学变成喜欢“愿学”,提高形势政策课教学的实效性。

(三)教学互动,相得益彰。“把教育活动看作是师生进行一种生命与生命的交往、沟通,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动态发展着的教与学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优化“教学互动”的方式,即通过调节师生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习个体与教学中介的互动,强化人与环境的交互影响,以产生教学共振。”

参考文献:

[1]曹勃亚.开展形势政策宣传教育的认识和实践[J].思想教育工作研究,2009,(9).

[2]周本贞.高校形势与政策的探索与实践[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3).

形势与政策(台湾问题) 篇9

班级:14商务三班

学号:1402120329

听形势与政策——《台海关系》有感

听完《台海关系》的形式与政策,感慨颇多,心情有着种不平常的涌动。

台湾是我国第一大岛。1949年,国民党在反共反人民内战中失败,退踞台湾,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反华势力的支持下与大陆对峙,从而造成了海峡两岸长期隔绝和对立的状态。解决台湾问题完全是中国的内政,但由于美国插手,两岸迈向统一的进程中必然充满艰巨复杂的斗争。

国民党执政到民进党上台的变更,台独路线清晰化、明确化和急进化,他们打破了国民党时期“不独不统”的路线,改走“渐进式台独”以及最近发展成为的“急进式台独”路线。台独势力更加的明目张胆、更加的肆无忌惮。

台湾一味讨好美国,台湾通过美国的《与台湾关系法》多年来从美国花巨资购进大量先进的武器装备,长期和美国及其盟友日本进行军事情报交流,还定期派往美国军官进行军事培训、参与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军事演习等等,这一切充分暴露出台独分子妄图“以武据统,以武促独”分裂祖国的政治野心。台为讨好美国,不时向美国表示对抗大陆的决心,因为,他也知道美牵制中国大陆发展的全球战略,而台正好可以“投其所好”,从而换得美国政治、军事上的强大支持和保护,从而,满足其分裂祖国,谋求独立的野心。这一点是台美都心知肚明的,只是谁都不愿挑明罢了。

台湾当局对内大肆制造大陆威胁论,妄图借此为其台独政策铺路。台当局不厌其烦地宣传大陆对台安全构成的威胁,夸大扭曲大陆军事演习的真是目的,希望借此得到台湾民众对其台独路线的理解。……目的无非煽动两岸敌对情绪,使其形单影只的台独言论首先赢得岛内居民的支持,更为将大量的经费预算划拨采购美武器装备来讨好美国正名。其实,明眼人都看得出,多购进几件美国用剩下的破铜烂铁就真的能寻得台湾的安全和台海的稳定了吗?就真的能够对抗军力十倍于己的中国大陆了吗?就真的能够阻碍大势所趋统一的历史进程了吗?或许只是谋求少数台独政客心理平衡和美国欢心的自欺欺人的伎俩吧?

而美国在解决台海关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和美国都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一个是地区大国,一个是世界大国,两国在经贸领域、世界范围反恐、朝鲜半岛无核以及防止核扩散领域有着广阔的合作空间,换句话说就是,美国不得不在这些问题上寻求与中国的合作,但是,在政治方面,由于两国在意识形态上的不同,而且美国谋求全球霸权的方针绝不允许一个强大的中国屹立于东方,对自己的霸主地位形成威胁,所以,美国维持与中国在一些关系到切身利益领域合作的同时,在政治上采取围堵中国、遏制中国的方针,防止中国强大起来。台湾问题的悬而未决便成了美国围堵中国的最好的契机,台湾充当了美国对抗中国的马前卒,因此,美国绝不会对中国大陆解决台湾问题袖手旁观,美国这个角色对台海局势至关重要。

多年来,美国一方面为了寻求与大陆的合作,承认一个中国的原则,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为从台湾赚取军火出售所带来的巨额经济利益,以及牵制大陆的目的,又不支持大陆武力解决台湾问题,帮助台湾协防,帮助其增强军事力量以对抗大陆。在台海之间,美国奉行着不独不统“维持现状”策略。而且他们总以人权为借口。众所周知,近年,美国连续发动了科索沃战争、纳斯拉夫战争、阿富汗战争以及最近的伊拉克战争,这些战争夺走了多少军人和无辜百姓的生命,使多少国家陷入了混乱当中,使多少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这是对人权的尊重吗?美国无端炸毁我驻南斯拉夫大使馆造成三死数伤,这是对人权的尊重吗?非洲战火连天,饥荒连年、人们甚至食不裹腹,俄死街头,美国因为没有利益在那里便不闻不问,这是对人权的尊重吗?美国南北战争时期为维护国家统一死伤无数,最终防止国家的分裂,今天,中华儿女为维护祖国统一不惜采取任何方式,你却指手画脚,这又是对人权的尊重吗?

形势与政策考点总结--台湾问题 篇10

今年以来,台湾政局发生重大变化,民进党当局对两岸关系性质这一根本问题采取模糊态度,拒绝承认“九二共识”的历史事实、拒绝认同其核心意涵,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两岸关系发展新形势,一要深刻认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维护两岸和平、促进共同发展、造福两岸同胞的正确道路,也是通向和平统一的光明大道。和平发展仍然是两岸同胞的主流民意,维护好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成果是两岸同胞的共同期盼。二要深刻理解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九二共识”明确界定了两岸关系的性质,是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行稳致远的关键。三要充分认识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当前,两岸关系的主导权牢牢掌握在我们手中,我们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决心未变、能力更强,将坚决遏制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行径和图谋,绝不让国家分裂的历史悲剧重演。四要引导学生把握两岸关系发展动力在民间。要秉持两岸一家亲的理念,进一步扩大两岸同胞交流往来,推进各领域交流合作,深化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增进同胞福祉和亲情,共同构建两岸命运共同体,携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台湾问题:

一、两岸关系67年历程重要节点

打破坚冰:

1.1949年至1978年,国民党败退台湾,两岸对峙数十载。

2.1979年,发表《告台湾同胞书》,郑重宣示争取祖国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两岸关系发展由此揭开新的历史篇章。

3.1982年,邓小平同志首次提出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概念,“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成为解决台湾问题总的方针政策。

4.1987年,两岸同胞长期隔绝状态被打破,两岸同胞交往日益密切,两岸经济文化交流蓬勃发展。

5.1992年,“九二共识”。6.1993年,汪辜会谈 反对分裂:

1.1999年,李,登辉抛出“两国论”的分裂主张,致使两会商谈被迫中断。

2.2000年,陈水扁当局的“台独”活动不断升级;

3.2005年,《反分裂国家法》,表明了全国各族人民维护祖国统一、反对“台独”分裂势力的坚定意志。拨云见日:

1.2005年,时任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应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的邀请,率领国民党访问团访问大陆展开“破冰之旅”,这是国共两党领导人时隔60年的首次会谈。

2.2008年,继往开来:

1.2010年,两会签署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

2.2014年,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主任张志军在南京与来访的台湾方面大陆委员会负责人王郁琦会面,被称为“一次历史性的会晤” 3.2015年,全面实行卡式台胞证,台湾居民来往大陆更加便利,在大陆停居留更加方便。

二、2015年两岸关系取得六大进展

(一)“习马会”实现跨越66年的“握手”

两岸领导人习近平与马英九在新加坡香格里拉酒店会面。这是1949 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直接会面。

(二)两岸事务主管部门联系沟通机制有效运行

2015 年,双方两岸事务主管部门多次会面,为推动两岸各领域交流合作发挥重要作用。

(三)两会商签新协议

海协会与海基会领导人第11次会谈在福州举行,双方签署了《海峡两岸避免双重课税及加强税务合作协议》和《海峡两岸民航飞行安全与适航合作协议》。

(四)两岸经济合作持续深化 两岸贸易投资平稳发展,贸易总额达1885.6 亿美元

(五)两岸交流保持良好势头 两岸人员往来稳步扩大,人员往来总量达985.61万人次,同比增加4.73%。

(六)两岸是不可分割的命运共同体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一条互利合作、造福两岸同胞的正确道路,充分说明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是维护台海和平、推进两岸关系改善与发展的“定海神针”。

三、蔡英文“520”讲话“打太极”

(一)大陆的原则、意志与善意

我们对台大政方针是明确的、一贯的,不会因台湾政局变化而改变”,“承认‘九二共识’的历史事实,认同其核心意涵,两岸双方就有了共同政治基础,就可以保持良性互动。

(二)“520”讲话避谈“九二共识”

是否承认“九二共识”是必答题:是否承认“九二共识”及其核心意涵,是下一阶段两岸关系能否平稳发展的基础和关键所在。

蔡英文的底牌、幻想与误区:蔡英文特别强调其“既有政治基础”包含4个关键元素: 1992 年两岸两会会谈的历史事实与求同存异的共同认知 ;“中华民国”现行宪政体制;两岸过去20多年来协商和交流互动的成果 ;台湾民主原则及普遍民意。

四、理性看待两岸关系未来走向

(一)大陆在两岸关系上的一贯立场

1、国台办负责人就当前两岸关系发表谈话

台海局势趋于复杂严峻;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关键在于坚持“九二共识”政治基础;不同的道路选择决定不同的前景;大陆的对台大政方针是明确的、一贯的;国台办与台湾陆委会的联系沟通机制建立在“九二共识”政治基础之上;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的协商谈判机制,建立在“九二共识”政治基础之上。

2、两岸关系根本性质问题无任何模糊空间

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两岸关系不是国与国关系。

(二)两岸关系的态势和格局

两岸政治关系可能逐步趋坏并恶化,出现日益严重的“零和”对抗现象;两岸各领域交流合作的气氛势将受到严重冲击,两岸经贸合作、涉外领域默契、高层次的交流交往等将会出现重大质变。

(三)两岸关系未来发展

展望未来,大陆将坚决维护“九二共识”这一共同政治基础,巩固和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成果,同时将高度警惕并坚决反对任何“台独”分裂和破坏台海和平稳定的行为,排除一切干扰,坚决捍卫一个中国原则。

【环球网综合报道】台湾地区领导人蔡英文上台已逾百日,迟迟未对两岸共同的政治基础“九二共识”作出明确表态。对此,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国际政治暨战略研究院教授怀特(Hugh White)接受台湾《旺报》独家专访时表示,台海两岸情势愈来愈危险,北京期待民进党当局承认“九二共识”的耐心正急速下降,未来将不会仅满足于两岸的“现状维持”。《旺报》19日据此发表题为《低估北京高估美日 台湾危矣》的社评文章,认为蔡当局低估北京,过分高估美日对台海局势的的干预能力,两岸关系的走向会对台湾相当不利。社评援引怀特教授表示,目前大陆的军事力量突飞猛进,两岸军力明显失衡,大陆的区域拒止(A2/AD)能力不断增强,令美军介入台海军事冲突的风险增高。可以预期的是,华盛顿方面未来即便根据“与台湾关系法”提供台湾防御性武器,也很难对台海局势产生实质上的助益。

他表示,大陆与民进党当局分歧的关键在“九二共识”。今年年初“两会”期间,中国国家领导人重申“九二共识”及其核心意涵,4月赴美参加全球核安峰会再次提到。大陆国台办主任张志军7月中旬在“世界和平论坛会议”更坦言:一个中国、“九二共识”是两岸关系的定海神针,背离此原则,台海就会险象环生,可能出大乱子。

回顾前任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执政”的八年,两岸关系大幅改善,北京对台的强硬态度趋缓。蔡英文主政之后虽然也声称要“维持现状”,保证“不挑衅、要沟通、零意外”的两岸关系,却因缺乏“九二共识”的互信基础,两岸“两会”(海协会与海基会)已中断对话管道,两岸误判的风险自然增高,任何擦枪走火都可能星火燎原。

社评认为,怀特对两岸关系走势的判断,暴露了民进党处理两岸问题的困境,也点出台湾社会面对两岸情势走坏的盲点:首先,台湾舆论对大陆最高领导人“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的表态,普遍不以为意,政客与媒体回应北京的强硬态度,惯用“伤害台湾人民感情”一语带过,却忽视此一警讯背后的深层意涵。因此,当发生台湾人诈骗大陆民众、雄三导弹“误射”、陆客团火烧车或网络上的“反中”与“仇中”言论等事件一连串事件时,也激发了大陆社会内部的“反台声浪”。

民进党对两岸情势或过度乐观或严重误判,去年蔡英文自信民进党只要赢得台湾领导人选举,大陆自会调整态度;今年北京未阻挡台湾参加WHA(世界卫生大会),民进党又陷入“头过身就过”的错误逻辑,低估北京维系两岸关系底线的坚持。蔡英文希望大陆处理两岸关系时能“更有弹性”,却不接受“九二共识”,更提不出具体可行的替代方案,北京的耐心自不会维持太久。

文章又指,错估美日保障台海安全,是台湾“朝野”面对两岸情势丕变的第二个盲点。民进党的战略向来“亲美(日)抗中”,意图藉加入《跨太平洋伙伴协定》(TPP)及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维护自身安全。问题在于,台湾已非美(日)战略布局的重点,华盛顿当前的重心为解决中美南海冲突,何曾考虑过台湾的核心利益。美国幕后导演的所谓“南海仲裁案”,蓄意宣称“太平岛非岛”,若仍不足以让台湾自省,台湾的利益迟早会再次受损。中国大陆的崛起已改变亚太地区的军事力量对比,华盛顿方面认知到介入台海冲突的风险增高,自然会影响美国协防台湾的意愿。近期美国智库陆续出现的“弃台论”,透露出美国清楚认知到,北京对台湾回避“九二共识”的不耐已近临界点;换言之,华盛顿的政学界已开始思考防范“台独”可能引爆中美军事冲突。社评最后称,台湾民众长期处于缺乏国际观的环境,误信美国会出兵保护台湾安全。执政者采取“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愚民作法,非但未教育民众认清台湾当前的处境、危机与因应办法,还坐视政客挑战北京的底线(例如此刻邀请**喇嘛访台)。蔡英文当局如为台湾及两岸的长治久安着想,恐非回避或模糊“九二共识”即可达到目标,轻忽北京反“台独”的意志与决心,轻信“联美日制中国”的战略,只会让台湾愈加边缘化,最终导致大祸临头。

国台办12月28日上午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国台办新闻发言人安峰山回答记者问题。

国际台记者:蔡英文称大陆持续打压台湾“国际空间”,跟谁在台执政没有关系,请问发言人对此有何评论?

安峰山:大家都看到,2008年以来,两岸双方在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的共同政治基础上,推动实现了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在这一大背景下,两岸双方在涉外事务中避免了不必要的内耗。但是今年5.20以来,两岸关系形势发生了变化,由于民进党当局不承认“九二共识”,不认同两岸同属一中,单方面破坏了两岸关系的共同政治基础,破坏了双方的政治互信,使得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良好局面和成果受到了严重冲击,其影响是多方面的,相信大家都能感受到。我们历来以一个中国原则来处理台湾的对外交往问题,任何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企图都注定会失败。历史的趋势,不可阻挡。

2016年12月3日上午,在回答凤凰卫视记者有关特朗普同蔡英文通电话的问题时,外交部长王毅表示:这只是台湾方面搞的一个小动作,根本不可能改变国际社会已经形成的一个中国格局。我认为,也不会改变美国政府多年来坚持的一个中国政策。一个中国原则是中美关系健康发展的基石,我们不希望这一政治基础受到任何干扰和破坏。

“九二共识”,在1992年11月解决两岸事务性商谈中,中国大陆的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中国台湾的海峡交流基金会,在两岸事务性商谈中表述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事宜进行协商。经过当年10月香港会谈及其后一系列函电往来,达成了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后来被概括为“九二共识”。其核心意涵是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两岸不是国与国关系,从而明确界定了两岸关系的根本性质。

九二共识:

1、双方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2、两岸努力谋求国家统一;

3、台湾但书:一个中国的含义认知各有不同;

4、大陆但书:一个中国原则在事务性商谈不涉及其政治含义。

正因为有了“九二共识”,两岸才能在隔绝40多年后举行汪辜会谈;正因为有了“九二共识”,国共两党领导人才能在2005年4月举行历史性会谈,共同发布“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 正因为有了“九二共识”,两岸双方才能在2008年6月恢复两会制度性协商,先后达成ECFA等18项协议和多项共识;正因为有了“九二共识”,两岸才能形成今天的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大交流态势。

台湾地区新任领导人“5·20”“就职讲话”,看似有调整,但固有立场基调未变,充满政治陷阱,关键问题在于对两岸关系性质仍然采取模糊回避态度,既没有明确承认“九二共识”和认同其核心意涵,也没有提出确保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的具体办法,是“一份没有完成的答卷”。“就职讲话”将两岸关系包裹在区域安全里论述,强调“两岸关系,也成为建构区域和平与集体安全的重要一环”,体现了其一贯坚持的“从国际走向中国”的错误思维方式,罔顾台湾是中国一部分的事实,试图降低两岸关系位阶、提升台湾政治地位,企图在区域安全中充当美日棋子、寻求战略支撑,其以拖待变、以变求存的心态暴露无遗。讲话企图将台湾包装成“和平的坚定维护者”,但实现路径却是以内部共识“形成一致对外的立场”,显然这个“外”包括了大陆,甚至可以说主要是指大陆,属于典型的“高唱和平论调、暗含对抗思维”的两面人嘴脸。从国际和地区视角看待两岸关系,暗含的政治企图依旧是“两岸问题国际化”,旨在将两岸问题跳脱一中框架,妄想在地区乃至国际层面借助所谓“盟友”对抗大陆如果以“从国际到两岸”思维为基础提出的具体政策,必然以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为前提,不仅为其日后政策转圜隐藏了伏笔,也为台海安全稳定与地区和平埋下了“定时炸弹”。那么,台海安全稳定与地区和平怎样才能实现?如果有人认为,把两岸关系变成“两国关系”,台湾就可以通过加入国家间的集体安全体系而得到外部势力的保护,台海地区安全稳定就有了保证,那就大错特错了!从历史和现实情况看,实现台海安全稳定与地区和平的路径,不是台湾加入所谓的“区域和平与集体安全机制”,也不是等待外援改变亚太区域安全形势,而是在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基础上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只有坚持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共同政治基础,两岸关系就能稳定发展,台海形势就能和平安宁,地区局势稳定就有保证;背离一个中国原则,两岸关系和台海局势就会紧张动荡,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与发展就得不到保证。我们维护亚太和平稳定的态度是明确的,我们的对台大政方针也是一贯的、不变的。对于台当局未来动向,我们既要听其言、更要观其行,不光看其嘴上是不是喊“台独”,更要看其是否推动所谓“国家正常化”;不仅看其举动是不是“柔”,更重要的是看其举动实质是不是“独”。台湾当局新任领导人不能本末倒置、颠倒黑白,更不能心存侥幸、错打算盘,必须在两岸关系性质这个根本性问题上做出明确回答。只有认同“两岸同属一中”核心意涵,台海安全稳定与地区和平才能保证,我们将继续坚持“九二共识”政治基础,坚决反对“台独”,坚定维护一个中国原则,同台湾同胞和台湾所有认同两岸同属一中的党派和团体一道,努力维护台海和平稳定,维护和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争取祖国和平统一的前景。

“想继续展开两岸良性对话,很简单,只要承认两岸同属一中就OK”

环球时报:外界普遍推测蔡英文政权会搞“柔性台独”,实际拉动台湾远离中国大陆。您是否同意这样的看法?

王在希:可以说,“5·20”是一个转折,两岸关系从此将由热变冷。我们的立场非常明确:不承认“九二共识”,两岸关系就不可能稳定向前发展。蔡英文现在就是不承认,所以,两岸关系和以前一样交流发展显然是不现实的。台湾方面希望继续对话,我们也已明确表示,不承认“九二共识”,两岸对话的基础就不复存在了。这种情况下,两岸制度化协商可能会中断,国台办和台湾陆委会负责人之间的互访有可能停止,两岸之间刚建立起来的热线可能名存实亡。所以如果民进党当局真的想继续展开两岸良性对话,很简单,只要承认两岸同属一中就OK。

蔡英文刚上台的一段时间,当务之急是巩固政权,所以在两岸关系方面提出“维持现状”。但从长远来看,两岸关系的不确定因素在增加。“台独”分裂又将成为一个现实危险。民进党上台没几天,“去中国化”“台独化”动作一个接一个。特别是关于“维持现状”,对“现状”的定性,国民党认为是两岸不统、不独,将来可统一。蔡英文和民进党的描述不是这样,他们认为“台湾已经独立了”“是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

我认为,蔡英文会吸取陈水扁激进“台独”失败的教训,打着“维持现状”的幌子,搞“缓独”,慢慢地“独”,和平地“独”。所以,我们应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有太多幻想。对于“台独”分裂,要坚决斗争,旗帜鲜明地亮出底线。

5月29日,蔡英文首度以台“三军统帅”身份,登上“空军一号”前往台空军花莲基地、佳山基地视察。蔡英文在演说中表示,“国军未来都要像太阳神一样,守护我们这块土地,身为中华民国空军,我们怎可让别人在我们的领空上耀武扬威”。

“统一靠等是等不来的”

环球时报: 您近日提出,台湾问题须在30年之内解决。有评论称,台湾问题的解决过去一直被拖延,蔡英文的做法更是“以拖待变”,因此我们不能再等30年了。您如何回应这样的评论?

王在希:台湾问题从1950年历史形成到现在已66年,时间不短了。新中国成立时,是打算1951年解放台湾的。后来朝鲜战争爆发,美国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台湾问题开始复杂化。1950年10月25日,我们派志愿军抗美援朝。所以说,朝鲜战争使我们失去了解决台湾问题的一个重要机会。如果当时可以一鼓作气,国民党兵败如山倒的时候,在台湾立足未稳,犹如惊弓之鸟,解放台湾完全是有可能的。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提出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个中国梦,我个人理解有两个核心内涵。一是要实现中国的发展强大,二是要实现中国的最后统一。如果台湾问题不解决、祖国统一没实现,那这个中国梦是无法来圆的。所以实现两岸统一是实现中国梦的一个前提和标志,也是中国发展强大之后的一个历史必然。古今中外,一个强大的国家是不会被分裂的。中国是在发展强大的过程中。我个人认为,台湾问题不能拖得太久,而且在不远的将来也一定会实现。

我说过台湾问题必须在30年之内解决。因为根据国际惯例,岛屿归属100年为重要时间节点,如果提上国际法庭仲裁,这个岛屿历史上属于谁并不重要,关键是看这个岛屿过去100年实际控制在谁手里。我的意思是实现统一可以没有时间表,但要有紧迫感。长期拖下去,对中国方方面面,无论是经济发展,对外开放,作为一个大国在国际上的形象,外交上受制于人,付出代价很大,所以我说不能拖太久。

我的核心意思是:解决台湾问题可以没有时间表,但必须要有紧迫感。环球时报: 我们应该如何做到“有紧迫感”?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

王在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拖延66年的台湾问题不可能一下子解决,我们要有一点耐性。过去二三十年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我们的综合实力已经大大提升,解决台湾问题的条件在慢慢具备,时机也在日益成熟。

两岸统一本质上是一场实力的较量。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们实力不够,现在中国的综合实力已经非常强大。与16年前陈水扁上台时比,今天两岸的实力对比也已经发生根本变化。军事上大陆更是占据绝对优势。

第二,要有好的方针政策。过去我们讲解放台湾,就是用武力。(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提和平统一,我认为,和平统一和不放弃武力,是相辅相成的。这也是邓小平原来的思想。

第三,一定要把台湾民心争取过来。由于国民党早年长期的反共宣传,加上近十几年来李登辉、陈水扁“去中国化”“台独化”教育,使得很多台湾同胞不了解大陆,对共产党有疑虑和戒心,害怕与大陆统一。所以统一要做好台湾人民的工作,去引导舆论,让台湾同胞理解和接受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政策。统一靠等是等不来的,我不赞成有些人讲的“只要经济发展了,将来自然会统一”。

争取岛内民心,有利因素不少 环球时报:争取岛内民心,目前形势下,我们的困难比过去大了还是小了? 王在希: 我觉得对我们有利的因素不少。大陆这几年经济发展水平提升了,让台湾同胞看得到大陆的进步和成果。要向台湾同胞讲清楚一个道理,现在两岸都面临发展机遇,两岸优势互补,大陆发展的同时可以带动台湾经济发展,这对两岸都有好处。蔡英文上台后重提“南向政策”,说台湾经济发展要多元,不能光依附大陆。实际上,两岸合作,共同发展,对两岸同胞都好。

其次,一定要弘扬中华文化。台湾问题几十年,我们分开那么久,但还是保持着密切联系,很重要的一个纽带是中华文化。在台湾,不管你信仰不同,党派不同,语言也不同,但大家都是中华文化,这是保持两岸不会分离而且最后走向统一的重要纽带。(要思考)怎样把中华文化的元素植根于台湾人民,通过文化交流,让两岸通过文化认同,走向国家民族的认同。

环球时报:大陆舆论中有声音对和平统一抱悲观看法,您如何看?

王在希:我对两岸最终走向统一持比较乐观的态度。统一是伴随一个国家发展强大的历史必然,现在中国是在健康持续向上发展过程中。凡是中国历史上灿烂辉煌的朝代,都是国力强盛、国家大一统。统一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也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价值观。中国历史上虽然有过多次分裂,但最终走向统一。所以我认为两岸统一可以预期。

台湾独立现在已经没有可能,那只是少数“台独”分子一厢情愿,是少数政客骗取选票的一种手段。

早在2005年3月14日,全国人大通过《反分裂国家法》,明确讲了3种情况下我们可能被迫使用非和平方式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一是发生“台独”分裂势力造成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事实,二是发生将会导致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重大事变,三是和平统一的可能性完全丧失。这为处理台湾问题做好了法律准备。我们将来解决台湾问题,是依法处理。

今天的中国不是100年前的中国,我们已经有这个实力,有这个能力,也有这个自信。习主席在2013年底APEC会议上与台湾代表萧万长讲过一句话:着眼长远,两岸之间政治分歧终归要逐步解决,我们总不能把这些问题一代一代传下去。环球时报:有评论说维持和平与反对“台独”,和平统一与不放弃武力,本质上是矛盾的,您怎么看,哪个优先?

上一篇:家长学校计划总结文档下一篇:对我国证券投资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