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元宵》教学设计(通用12篇)
《故乡的元宵》教学设计 篇1
五年级《故乡的元宵》教学反思
元宵节是同学们喜闻乐见的节日,在吉林元宵节是非常热闹的,上课伊始,我先让同学们说说今年的元宵节你是怎么过的,再猜猜作者是怎么过节的,带着浓厚的兴趣走进文本细细品味作者过节的情景,学习其写作手法。
课上我引导学生明确文中描绘了故乡元宵节一系列形式多样的.民间活动:有送麒麟、吹糖人、捏面人、抖空竹、看走马灯、看围屏、放灯笼等,其中“看走马灯”部分是详写的;“送麒麟、看围屏、放灯笼”是比较详写的;“吹糖人、捏面人、抖空竹”则是一笔带过。分清了详写和略写的活动,通过朗读深入了解作者的写作技巧。练笔时先让学生回忆自己看到的元宵节一天中所有民间活动,再确定要详写的活动和一笔带过的活动,然后和同桌交流,说一说,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最后写在本上也就容易多了。
《故乡的元宵》教学设计 篇2
1.课选自《课标》版音乐教材七年级 (上) 第三单元。
2.本单元教学主要是以情感体验为切入点, 让学生从不同的音乐作品中感受、体验思乡情感,
并让学生在音乐实践中, 提高自身对音乐的理解、表现及创造能力。
3.本课的教学目标:学生能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故乡的亲人》, 熟悉小提琴独奏曲《思乡曲》的第一主题;能感受作品所蕴涵的对亲人、对家乡的思念和热爱之情;能拓展、迁移、创新, 学会自主欣赏、感受音乐的美。
4.教学重点:情感的体验 (思乡情) 。
二、教学思路
1. 初一的学生经过了小学六年的学习, 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音乐技能, 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 心理开始发生变化, 他们认为自己已经长大, 不愿意“随便”接受“任何人” (包括父母、老师等) 的安排、建议, 他们渴望独立, 渴望被别人理解, 被别人承认, 因此, “一言堂”老师说了算的教学方式是绝对不可取的。
2. 我认为要很好地完成本单元的教学任务, 关键是应该抓住“体验”、“实践”两点, 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让学生有“发言权”“选择权”“决定权”,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让学生们自己去发现, 去寻求, 这样的感受才是真切的, 也是不容易遗忘的。只有认真实践, 才能有情感的体验、心灵的震撼。因此, 在设计本节课时, 我便充分注意到了这一点。
3. 音乐课是学生们喜爱的学科之一, 从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 我认为应该将音乐课安排得丰富多彩, 因此, 在本节课中, 我选择了歌曲《故乡的亲人》的教唱, 同时又选择了小提琴独奏曲《思乡曲》的欣赏, 最后, 安排了实践创新活动, 有唱, 有听, 有看, 有活动, 始终不会让学生产生单一枯燥的感觉。
4. 情感的培养固然是非常重要的, 但有关音乐的一些基本技能-譬如说识谱的能力也是应该掌握的。在本课的学习中, 我便巧妙地安排了这项能力的训练。
三、过程设计
1. 教学媒体:多媒体
2. 教学方法:欣赏、探究、实践
3. 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播放音乐 (《故乡的亲人》) 、画面[Powerpoint]将学生带入神圣的音乐殿堂, 为课堂教学中的情感体验做好铺垫。
(2) 导入新课:由课前音乐 (《故乡的亲人》) 导入《思乡情》, 并揭示主题。[Powerpoint]
(1) 师:同学们, 刚才听到的这首歌曲, 大家有没有熟悉感?有没有同学听过?在哪儿听过的?
生: (略)
(2) 师:听完这首歌曲, 你认为这首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情绪?
生:表达了远离家乡的人们, 思念亲人、思念故乡的孤寂、惆怅的心情。
(3) 师:A.这是由美国著名作曲家福斯特所创作的歌曲, 跨越了三个世纪, 早已飞越了国界, 成为世界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1851年, 福斯特远离自己的故乡和亲人, 到辛辛那提州工作。他感受到远离亲人的孤寂和惆怅, 于是创作了这首歌曲, 借以寄托思乡之情。
B.作曲家、歌曲创作背景简介
(3) 明确目标[Powerpoint]
(4) 聆听歌曲:《故乡的亲人》要求:认真聆听, 细心体会。 (体验歌曲中所表达的情感。)
(5) 学唱新歌:
(1) 出示歌谱。[Powerpoint]
(2) 让学生选择学歌形式。 (由各学生自主选择, 以多数同学意见为准)
A.老师教唱;B.跟钢琴声轻唱歌曲 (可哼鸣, 可填词) ;
(3) 理解音乐:
A.轻声齐唱歌曲, 并请注意分析歌曲的旋律线总结歌曲特点。 (各乐句之间有何相似点及不同点) (旨在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
生A:第一乐段的第二乐句与第二乐段的第二乐句旋律完全相同, 第一乐段的第一乐句与它们也非常相似, 只有极小的区别:
生B:第二乐段的首句情绪激昂, 出现高潮;
生C:全歌旋律朴实、优美, 节奏平稳, 但却透露出作者远离亲人的孤寂、惆怅和深深的思乡之情。
B.师:那么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情绪和方法来演唱这首歌曲呢?请作出选择[Powerpoint]
a.演唱情绪:深情地悲壮地活泼地
b.演唱方法:断音唱法连音唱
C.体验歌曲蕴涵的思乡情感并有感情地演唱歌曲。以提示、暗示等方式让学生能在演唱的过程中及时发现自己的错误并自我纠正, 如音准、速度、填词等) 。[Powerpoint]
(4) 请尝试唱谱-《故乡的亲人》 (表扬识谱能力强的个人、小组) 。
(5) 表现音乐———由学生自行对歌曲进行处理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以何种演唱形式来演唱此曲, 由大家决定选其中一种来演唱) 。
(6) 拓展学习:欣赏中国小提琴独奏《思乡曲》[Powerpoint]
(7) 资料交流: (前一节课已吩咐同学们收集有关《思乡曲》及作者马思聪的资料、信息)
生: (1) 简介作者马思聪的生平及故事 (2) 歌曲创作的历史背景 (3) 《思乡曲》相关资料
师:总结
(8) 欣赏
(1) 聆听小提琴独奏《思乡曲》, 用心体会乐曲的内在情感, 并同步出示乐曲分析。[Powerpoint]
(2) 请说出欣赏完之后自己的感受。
生:小提琴如泣如诉地叙述着作者的情感, 把思念、忧伤的情绪表现得细致入微。
(3) 能否唱出本首乐曲的主题。 (尤其是主题一)
师:此主题直接来自内蒙民歌《城墙上跑马》。出示乐谱。[Powerpoint]
生:在钢琴伴奏下试唱乐曲主题一;听师唱主题二。
(9) 深情体验。 (播放吕思清演奏《思乡曲》的录像。)
师:《思乡曲》采用小提琴独奏的形式, 运用了我国民间常用的变奏手法。请同学们再次感受一下其思乡的情感, 体验其旋律、节奏、情绪的变化。
(10) 分析比较两首乐曲 (四人小组讨论)
(1) 共同点:A.二者所表达的情感相同, 都表达了思乡的情感;B.均巧妙运用了民歌音调。
(2) 不同点:A.作曲家所在国家不同B.风格不同
生:结论:每个人的心里, 都会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 都有一片濡染着晨曦的云彩。“美不美, 故乡水;亲不亲, 故乡人。”古今中外, 谁不爱家乡, 谁不爱祖国?这是一种情感, 这是心灵的归宿, 这当然也包括我们!
(11) 创新体验:请同学们用适当的艺术形式来表达我们的思乡之情。
要求:由组长组织, 以小组为单位, 共同商量、讨论、协作完成。
(1) 配乐朗诵《乡愁》作者:余光中; (配乐:《思乡曲》)
(2) 为《思乡曲》主题填1-2段词并演唱;
(3) 思乡小品:《望月》 (以《月之故乡》音乐作背景)
(12) 情感升华:师生深情演唱《故乡的亲人》, 并在乡愁绵绵的《思乡曲》乐曲中结束全课。
四、情境描述
本课由于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得思维活跃、富有激情, 获得了完美的情感体验。在全体同学满怀深情地演唱《故乡的亲人》之后, 教室内被笼上了一层淡淡的忧伤, 同学们静静地坐着, 还有些同学轻轻地发出了叹息声, 我被这种情境感动了, 不忍再进行下一环节的教学。在创新体验活动中, 吴镇星同学为我们表演了一个小品———《望月》, 只见他走上讲台, 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轮圆月, 然后坐在地上, 手托下巴, 一言不发, 静静地望着月亮。忧伤的《月之故乡》在教室内回旋着……过了一会儿, 他慢慢站起来, 停了停, 长吁了一口气, 走回座位。猛然间, 教室里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我的眼眶湿润了。
五、教学反思
《故乡》课堂教学的尝试 篇3
《故乡》是初中语文课本中的传统篇目,也是我喜欢的课文之一。这样的文章,怎样讲授比较好呢?我的一次尝试让我获益匪浅。由于我的课堂一贯比较开放,开放宽松的课堂有时会不能按时完成内容,但就是这看似松散的课型有时会出其不意地产生好的效果。那一次讲授故乡经历了看似漫长但是极有意义的过程。
一、讲授过程概述:
第一课时:板书:故乡,请同学们默想,你的故乡,你记忆中的故乡?几分钟,短短的几分钟,我从学生的眼神中看到了要求,有人要说了。接着,我说,把你对故乡的回忆用描述的语言和大家分享。大家分组表述,霎时班级沸腾了,有人滔滔不绝,眉飞色舞,有人娓娓道来,饱含深情……我不好意思打断大家的热情,结果这个过程进行了十几分钟,看着孩子们一个个意犹未尽的样子,我让各个小组选派代表口述,在学生讲述的过程中,我不断地提出要求:能不能用描述的语言来描写你的故乡?故乡有没有代表性的人?有没有风俗?你真实的情感如何?就这样,一节课,我们都在说故乡,我也讲述了我的故乡。临近结束,我声情并茂地说:“每个人都有故乡,每个人都和故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何用自己的慧眼观察,如何用自己的妙笔来描画故乡,却不是所有人能做到的,回家构思故乡,看你能不能写出来漂亮的文章?”第二课时:当堂作文——故乡,由于有上节课的讨论和回家的构思,整节课很顺利,几乎所有的同学均在一节课内完成作文。第三课时:阅读故乡,和自己的故乡对比,无形加深了阅读效果,读罢两遍,关于这篇课文的所有问题均迎刃而解。第四课时:分析人物形象,师生共同找寻这篇文章值得学习和借鉴的东西。这节课,我们发现了:故乡在环境描写和人物塑造方面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学生归纳得出,不论写什么都要倾注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第五节课:伴着几首关于故乡的歌曲,全体学生共同修改自己的作文,当堂修改,结合家庭作业,完成作文。就这样,本来应该两到三节课完成的讲读课文,被我讲成了五节课,看看结果吧,故乡,这篇文章学得很透,学生理解很深刻。学生作文——故乡,写得超乎想象,批改、修改、成文,一气呵成。
二、讲授《故乡》给我的启示:
1、课文是个例子,课文是死的,教师是活的。叶圣陶老先生早就说过,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我们传统的课堂在讲授所谓的传统的讲读课文的时候那是相当的认真的,生怕有疏漏之处,担心有分析不到之处,往往忽略了学生的作用,学习的高层次是伴着兴趣的培养。本课,学习之前,调动了学生的兴奋点,学生积极参与整个学习过程。我没有考虑课时的要求,而是着眼于阅读、写作的统筹训练。新课标要求,我们教师要有参与编写教材的想法,那么,从我们自己的角度看,从自己的教学思路看,如何取舍,如何选编、讲授,我们教师有主动权。课文,就是课文,讲与不讲,他就在那里;教师,就是教师,你选择不选择,你有主动权,你是活的!
2、阅读和写作从来都是一体的。有的人专门探讨阅读和写作的衔接,我以前就是这样做的。蓦然回首,其实阅读和写作,从来都不曾分开过,在于我们是否真正思考和利用过我们的课文。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阅读的过程如果伴着兴趣、伴着思考,那么阅读的效率会大大提高。阅读本身就有联想和想象,所以,阅读伴着构思是成立的,读写是一体的。我认为,读后感是练习写作的最优途径。想到人,就描写人,想到事,就描写事,可叙可议。用好我们的课文,用好我们孩子的最真实的情感和体验。
3、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道法自然。教无定法,是老祖宗的古训,是经过千百年来的实践证明的真理。我认为在教书育人过程中,我们要遵循自然规律。我们的自然规律是什么?教师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更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就是要明白和知晓自己擅长什么?要扬长,喜欢读,强化读;喜欢写,注重写;会说,就励志和激励;懂得炼字,就钻研遣词造句。我擅长提问,所以,我用几个小问题引入学生的阅读和思考。我喜欢课堂上的即兴演讲,所以,学生写作之前的兴致,基本上都是我用语言来调动的。学生适应老师,我们做老师的,也要适应学生。教育从来都要因时而化,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走进学生,了解学生,我们才能更好地完成我们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也才能更好地培养我们的龙的传人!
心在,思考在,我们的美好和精彩就在!一堂课的尝试,让我收获了喜悦和精彩!
难忘的故乡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课文准确、形象的语言。
2、揣摩课文表情达意的写作方法。
3、从文章充满儿童情趣和友爱真情的故事中体会作者难忘故乡、眷恋故乡、热爱故乡的感情。教学重、难点
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感情,揣摩课文表情达意的写作方法。学会品读、鉴赏文章优美的语句和段落。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流程
一、情感迁移,导入新课
让我们共同回忆齐背一首诗《静夜思》。这是一首久客他乡、怀念故乡的经典之作。其实,不仅是李白,古往今来,故乡是所有游子的情感归宿。今天我们就跟随游子刘亚舟踏上思乡旅程,去追忆那 “难忘的故乡”(板书课题)请大家深情齐读。
二、通读课文,整体回顾
请同学们自由放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长句子多读几遍。(课件出示生字,认读)
回顾: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谁能用一句话说一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板书:热爱、眷恋、思念、难忘)
文章在结构上是怎样的?首尾有什么联系?
三、深入读文,品读感悟
(一)学习课文的第一、三部分
首尾呼应,抒发对故乡的怀念、热爱、眷恋。让我们怀着对故乡的思念、热爱、眷恋之情,深情齐读课文的第一和最后两个自然段。作者把对故乡难忘的记忆比作什么?这一形象的比喻让你感受到了什么?童年的美好记忆,弥足珍贵。现在,让我们拾起那一颗颗记忆的珍珠,同作者一起回到那童年生活过的地方。
(二)学习课文的叙事部分
1、拟小标题
快速浏览叙事部分,想想作者回忆了几个故事,给每个故事拟定一个小标题。板书:江边洗澡、雪地喂鸡
打跐溜滑、争抢鸭蛋
这四个故事作者是平分笔墨吗?(打跐溜滑、争野鸭蛋详写;江边洗澡、雪地喂鸡略写。叙事详略得当,突出了重点)作者最喜欢哪个季节?从哪段知道的?(过渡段,使话锋一转,让后面的故事自然顺畅起来)现在,我们就和作者一起到井沿儿打跐溜滑吧。
2、学习“打跐溜滑”的故事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六自然段,叔叔抱我回家这一段中情景生动有趣,在文中画出我和叔叔的五次交锋。
用“ ——”画出描写“我”的句子,用“~”画出描写叔叔的句子。结合精彩的细节描写,体会“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叔叔又是一位怎样的人?想好后和同桌交流交流。(顽皮、撒野、毫无顾忌、任性;憨厚、朴实、沉默、好心肠)(指导朗读,体会动作的细节描写)
任性孩子的吵闹声音犹在耳际,好心叔叔的憨厚形象犹在眼前。时间过得真快,一晃——(引读课文的第七自然段)。如果叔叔就在你的跟前,你想对叔叔说:“ __________” 父老乡亲的纯朴乡情,让我忘却了寒冷,有的只是内心的感动。3自主选学
采用刚才 “读一读、画一画、抓细节”的方法,自学争野鸭蛋这件难忘的事然后汇报。争野鸭蛋
作者对这件事也是刻骨铭心的,哪一个词体现出来了?(终生难忘)读读这段话,发现了什么?(过渡段)
“我”和铁柱的感情怎么样?(形影不离)
可是江边的草丛里却传来了铁蛋的哭声,怎么回事呢?谁能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读一读?(指名读)大家有什么感受?
可能正是因为我和铁柱之间也存在着这些小摩擦,“我”和铁柱的友谊才会更浓更甜吧。你有过类似的友谊吗?(情感迁移)
三十多年过去了,如今,我对铁柱是怎样的感情呢?你从哪些语句或段落中感受到的?(思念、悔恨)为啥要和他争那个鸭蛋呢?
我真不应该________。(变成陈述句,突出悔恨的情感)儿时纯真的友谊才是最珍贵的。
四、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四个故事如同一部老电影,演绎着淳朴的东北乡村生活,勾起了作者的无限乡思。情到深处,不由得直抒胸怀(引读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升华情感)
作者言未尽,意未歇,绵绵不绝的乡思牵动着我们的心,现在让我们也来吐露心声,表达真情。如果让你来写《难忘的故乡》你写什么?
我爱家乡的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家乡的_____真____,给我们带来了_____。
那一件童年趣事事令我终生难忘:__________。
板书设计: 难忘的故乡
江边洗澡
回忆 雪地喂鸡 思念、眷恋、怀念
打跐溜滑
《故乡的芦苇》教学设计(品读) 篇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积累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在文中抒发怀念家乡的情感。
3、主动认识10个字、会写12个生字。
教学重点:理解文中比喻句、拟人句及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抒发的思乡之情。
教学难点:学习品读,鉴赏文章优美的词句,体会作者抒发的思乡之情。教学准备:预习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追忆故乡的文章《故乡的芦苇》。(板书:故乡的芦苇)芦苇是一种水生植物,用途很广。让我们随着作者的回忆,一起到文章中去看一看故乡的芦苇。
二、初读课文:
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指名说一说课文内容。
三、品读课文:
1、文章一开始作者先写了哪些景物?(有小河、野花、油菜花、棉花)
2、你认为哪处景物最美?它们都是怎样的?谈谈你的感受。
3、省略号表明什么?
(表明故乡留给我的记忆还有很多很多,这里并没有说完。)
4、谁能用你的朗读再现那美景呢?
5、可这一切的一切是作者最难忘的吗? 他最爱的是什么?(芦苇)
/ 3
师:从哪句话看出来的? 你是怎样理解“魂牵梦绕”的?
6、既然作者最爱芦苇,为什么却不惜笔墨的写其他的美景呢?写小河、野花、油菜花和棉花的部分可否删除?
7、赏芦苇美景(学习8—9自然段)。(1)品读重点句子,感情诵读。
①找出相关语句说一说芦苇有哪些特点?结合相关语句谈谈理解。(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
②谁愿意读一读再现这美景? ③师生评价。④指名读。
(2)师小结:作者利用生动的比喻句,抓住芦苇“绿、多、柔”的特点,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美丽的芦苇图。
四、总结:
这如诗如画的景色,这如绿云漂浮的芦苇,让人难忘,让人眷恋。难怪“我”离家二十几年还如此追忆和向往。让我们下节课继续在童年趣事中,品味故乡的芦苇带给我们的无限回忆吧!
第二课时
一、学习10—13自然段。(1)浏览课文10-13自然段。思考:作者说了哪几件趣事?(2)小组合作学习。
你觉得哪件事最有趣呢?和小组的伙伴讲一讲。把最能体现作者的快乐的句子读一读。(3)小组汇报全班交流,指导朗读。生自由读。
三件趣事作者都以省略号结束,可不可以换成句号呢?
二、体味情感,升华主题:
这段点出了作者对芦苇难以忘怀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 3
学生交流、汇报。
三、识字:
认识:苇、缤、蛛、曳、恬、哨、舵、锡、纺、裹 重点强调,缤是前鼻音,蛛、哨是翘舌音。1.多种方式认读生字,读准字音。2.交流识字方法。理解字义,组词、造句。3.分析字形。4.写好12个字。
按先观察,重点示范,练习、评议的程序指导学生书写。重点指导“魂、拂、逸、翼” 板书设计:
11、故乡的芦苇
芦苇: 绿 美 吹芦叶哨: 甜蜜的回忆 芦叶船: 满载幻想 芦苇丛: 捉纺织娘
《我爱故乡的杨梅》教学设计 篇6
二、教学设计的理念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重视培养学生的良好语感和对语文的整体把握能力。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创新精神。
三、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积累文中优美的词句。
2、通过文中生动、形象而优美的语句,体会作者对杨梅的喜爱之情。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4、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抓住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四.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设计:
本课综合运用启发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各种策略,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体悟,引导学生运用自读勾划,独立品味,讨论汇报,感情朗读,背诵积累,口头习作等方法,全面深入地学习课文。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4课《我爱故乡的杨梅》。(教师板书)
师:大家想看看杨梅真正是什么样的吗?
(学生拿出自己准备好的杨梅,口述亲眼看到的杨梅的形状和颜色。)
(导人新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产生了学习的积极性,由此拉近了学生于课文内容的距离,让学生带着一种积极主动的心态进入学习,为教学的开展作好了铺垫。
二:整体回顾课文内容:
1、通读全文,回顾课文的叙述顺序。说说第一句话是什么句式。
2、汇报:课文的叙述顺序是整体到分述,第一句是总起句。
写了杨梅树的枝叶和杨梅果的形状、颜色和味道。
师:现在,你对哪一部分最感兴趣,你们小组就来选择这个段落来学习。
三: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
(学习方法:首先由小组选择要学习的段落进行朗读,然后可以围绕这一段描写的景物的特点、怎样写具体的、都用了什么写作方法、哪些词句优美等问题进行讨论,最后按照课文顺序和讨论内容进行汇报。)
杨梅树:
杨梅树很茂盛很美丽。
从贪婪、吮吸、伸展、欢笑四个词可以感受到杨梅树充满了茂盛的生命力。
通过这四个词可以看出作者描写杨梅树用到了拟人的写法,这样写可以表现出作者对杨梅树的喜爱之情,而且使句子生动、形象。仿照这一段,用“贪婪、吮吸、伸展、欢笑”说一段话。
杨梅果:
形状:圆圆的,和桂圆一搬大小。
颜色:先是淡红的、随后变成深红的,最后变成黑的了。
味道:没有熟透的又酸又甜,熟透了就甜津津。
喜欢哪些词语,有感情地读给大家听。
从那些词句,可看出作者对杨梅很喜欢。有感情读给大家听。
(本环节意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学生对课文的研讨,是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探究,考虑到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中教师随时做适时点拨。可见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个环节突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在课堂中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积极的参与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了主动作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学生的积极发问、教师的点拨和评价等互动的形式,展示了新的教学理念,使课堂不再枯燥,学生活跃起来了。)
四、学生小结。再通读全文,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
(通过朗读让学生整体感悟课文,培养学生良好的预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本环节朗读练习,意在体现语文基础课程改革的新理念,突出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阅读的基本要求,通过阅读课文,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整体感悟,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进而感知美、体味美。)
1、杨梅知识拓展。
杨梅的品种介绍。
杨梅的历史渊源。
杨梅的保健功能等。
2、以我爱故乡的某种特产为主题,说一两段话并写下来。
《月之故乡》教学 篇7
月之故乡
作者:彭邦桢
天上一个月亮
水里一个月亮
天上的月亮在水里
水里的月亮在天上
低头看水里
抬头看天上
看月亮
思故乡
一个在水里
一个在天上
选文缘由
是机缘巧合也好, 是命里注定也罢, 我跟《月之故乡》就这样相遇了:应一朋友相邀, 让我上一节阅读课。遇到《月之故乡》, 纯属偶然, 翻开了《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精品课外阅读》一书, 无意中读到《月之故乡》一文, 只觉得小诗挺有意思, 平白如话, 毫无雕饰。开始并未太在意, 可作者的名字还真着实吸引了我:不该是余光中的作品吗, 怎么出了个彭邦桢?何许人也?如此简单的小诗, 怎么还安排给六年级的学生读?一连串的问号出现, 一种从未有过的冲动, 迫使我走进了这位颇为传奇的诗人———彭邦桢, 祖籍湖北黄陂, 旅美诗人。1919年出生湖北黄陂, 15岁时开始写诗, 少年时代便在家乡黄陂县颇有诗名。1944年随青年军赴印度远征。1975年在美国纽约结婚, 居住纽约。2003年在美国去世……
当我读到“他2003年在美国去世”时, 我的心被揪起来了, 一位有阅历、有才情、有故事的中国诗人, 就这样步履匆匆, 戎马天下;就这样浮游一生, 葬身异国。当他交代后事, 要把自己的骨灰一定带回湖北老家, 葬在凤凰山下的时候, 我不禁潸然。是呀, 叶落归根, 魂归故里, 谁能没有故乡, 谁能忘记生我养我的家……
当我找到他的诗集《花叫》《清商三辑》来读时, 不禁被他细腻的笔触, 飞扬的灵感, 精致的文字, 艺术的构思所震撼;字里行间流露着这位极富传奇色彩的浪漫诗人对生命的敬畏, 对生活的热爱, 对美好的向往。再读他的散文集《情感散记》《虚空与自我》时, 你就会被他磁石般的强大魅力所折服。你会不禁要问, 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他这小小的躯壳里究竟注满了多少故事, 多少阅历, 多少情愫, 才会酿出这般醇厚, 这般幽香, 这般甘洌的琼浆, 谁又不会醉倒在他的诗情画意的文字里呢。
这首作于1977年平安夜的小诗《月之故乡》, 是诗人经过纽约长岛的一个湖边, 仰望晴空, 看到皓月当头, 静影沉璧, 他不禁回忆起自己几十年来远离故土, 浮萍游离的羁旅生活, 个中滋味, 唯有自知。诗人有感而发, 挥毫写成此诗。
我不由得再次捧起诗句来:“天上一个月亮, 水里一个月亮。”是呀, 这究竟该是哪里的水?是何方的月亮呀?这月亮里究竟包含了诗人多少回忆, 多少愁丝, 多少思念。此时, 也只有那一轮水中之月可以相对, 无形亦无声, 默默里, 泪眼里, 唯有那无边的失落和无奈堆积心头……
“天上的月亮在水里, 水里的月亮在天上”……此时, 无论是天上还是水里, 一定有诗人天涯沦落的悲伤, 有咫尺万里的忧愁, 有浮云游子的思念, 有拳拳赤子的情怀。就在这天水之间, 是诗人诉不完的回忆, 道不尽的幽思, 此时的一切只能化作:一个在天上, 一个在水里的无奈和伤感。
这首诗, 如泣如诉, 这首歌, 经久不衰。这首诗, 我一定要交给孩子们好好读读;这个诗人, 我一定要让孩子们好好记住。于是, 我选择了 她———《月之故乡》, 我们有了最初的美丽相遇。
紧接着, 问题来了:这首诗, 读起来没有障碍, 看起来, 好像也一读就懂。我又能给孩子们什么呢?我又该给孩子们什么呢?又是纠结, 又是不安。我再次翻开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读了起来, “语言文字运用”在不足500字的“前言”里, 一连出现了6次。语文教学指向“语用”的思想不言而喻。我一直追问自己:这么美的诗句也要追随时代的脚步?也要体现“语用”?我不知所措, 如鲠在喉。这个时代的孩子, 他们知道什么是“故乡”“异国”“游子”“思念”?他们会懂吗?他们也无需懂得那么深, 那么明白吧。不由得, 我被诗人的成长历程所感动, 多么豪迈的经历, 一路走来, 戎马倥偬;多么传奇的一生, 一身故事, 剑胆琴心。当病入膏肓之时, 他想到的只是故乡, 想到的只是凤凰山下。我眼前仿佛看到了他:曾几何时, 多少次伫立窗前, 仰望夜空, 月夜下, 梦归故里;曾几何时, 多少回荷塘岸边, 俯观旧景, 月色里, 泪眼婆娑……
于是, 我走进了课堂, 与孩子们和听课老师有了这样的相遇。
课例呈现
执教年级:五年级
一、师生交流谈话, 引出圆月, 铺设学诗前的情感基调
师:刚才主持人介绍的是谁?
生:陈老师。
师:听出我是哪里人?
生:安徽淮北。
师:真会听。是的, 淮北是我的家乡。那么你们这里, 对于我来说, 就是……
生:他乡、异乡。
师: (在黑板上画一个圆) 这是什么?
生1:也许是月饼。
师:多好的“也许”, 圆圆的月饼是团圆时餐桌上的甜点。
生2:可能是汤圆。
师:圆圆的汤圆, 是全家过节时, 团圆饭上甜甜的祝福。
生3:应该是月亮,
师:圆圆的月亮, 又该有什么样的情感在里面呢?今天, 我们就来读一首有关月亮的小诗。
(大屏幕出示美丽的月夜图)
师: (指着黑板上的圆) 此时它就是? (课件出示月亮图)
生 (齐) :月亮。
师:什么样的月亮?
生:圆圆的月亮、明亮的月亮、皎洁的月亮……
师:你知道有关月亮的诗吗?
(师生复习学过的有关月亮的诗句:海上生明月、明月几时有、月是故乡明、举头望明月等。)
二、师生同抄共写, 引出诗句, 引导读诗时的轻重缓急
师:真好。月亮总是和诗联系在一起。今天, 老师送给大家一首诗, 聪明的孩子跟着老师一起用笔把它记下来。
师:第一行我们先空下来, 从第二行开始, 我说第一句:天上一个月亮。写的时候把字写正确, 写规范, 尽量写美观。
(生默写诗句)
师:第二行在黑板上。 (师在月亮图下画三条波浪线)
师:水里一个月亮。 (生默写)
师:这两行写完后就写完了第一节。我们再空一行, 接下来, 我们写第二节, 也是两行。
师:第二节的第一句是“天上的月亮在水里”, 那么下一句就应该是……
生 (齐) :水里的月亮在天上。
师:真聪明, 我们就把这两行一口气写完, 注意写字的质量。
(学生默写诗句)
师:第三节共有五行, 很有意思, 我们慢慢来写。
师:低头看水里。
生 (齐) :抬头看天上。
师:看月亮, 思故乡。
师:一个在水里。
生 (齐) :一个在天上。
师:真好!我们把诗句写完。
(生继续默写诗句)
师:同学们, 这首诗应该有个题目, 谁来试试。
生:《故乡的月亮》《看月亮, 思故乡》……
师:其实, 我更喜欢这个题目———《月之故乡》。
(师将黑板上的图和字改成诗题)
师:好的, 经过我们大家的努力, 这首很有意思的小诗写好了。下面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这首小诗。
师:读“天上一个月亮时”, 抬头看天上, 想象天上挂着一轮月亮。读“水里一个月亮”时, 低头看“水里的月亮”。
(生读)
师: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 读得真好。再找一个有准备的同学读一读。
师:诗句上都是二年级就认识的字, 你能读出六年级的水平吗?
(生读得有快有慢)
师:读得好!听他读, 我们能感觉到这首诗是有标点的。
师:其实, 读这首诗不仅要注意停顿, 如果能读出轻重和快慢, 加上自己的动作来读, 会更有意思。大家可以试一试。
(生摇头晃 脑练习读诗)
三、师生改写诗句, 引出诗人, 感受彭邦桢的心路历程
(指导改写诗句, 点拨学生体会作者情感。)
师:同学们, 写了诗, 读了诗, 你觉得这首小诗怎么样?
生1:这首诗不怎么样, 太直接了。
生2:这首诗还可以, 就是太过于简单了。
生3:这首诗挺好的, 简洁、有趣。
……
师:看来大家都有自己的看法, 如果我们这样改一改:“他乡一个月亮, 故乡一个月亮。”剩下的大家就自己动手改一改吧。
(生动笔改诗, 师指名读改后的诗, 师生简单点评。)
师:你觉得改后的诗跟原来的诗句比一比, 怎么样?
(生说自己的想法)
师:同学们, 看来大家还不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 他是诗人彭邦桢的经典之作。大家可能还不了解诗人彭邦桢, 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他吧。
(以作者的生命经历为线索, 逐层体会诗人的羁旅人生。)
(大屏幕分层出示)
出示一:彭邦帧, 1919年在武汉出生, 15岁开始写诗, 1938年离开家乡, 流亡恩施。
师:此时, 你就是作者, 在这月圆之夜, 在异乡恩施, 你会怎么读“看月亮, 思故乡”? (补充王维的思乡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
出示二:1944年离开家乡, 随军奔赴印度。
师:此时, 你就是作者, 在这月圆之夜, 在他国印度, 你该怎么读“看月亮, 思故乡”? (补充纳兰性德的思乡词《长相思》:山一程, 水一程……)
出示三:1946年离开家乡, 又随军奔赴台湾。
师:此时, 你就是作者, 在这月圆之夜, 在宝岛台湾, 遥望故土, 你又该怎么读这“看月亮, 思故乡”? (补充课外余光中思乡诗句《乡愁》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出示四:1975年在美国纽约结婚, 居住纽约。
……
2003年在美国去世。
师:当看到诗人在美国去世的文字时, 你想说点什么?
(学生回答自己此时的感受)
师:那此时就带着自己的理解再读读这首小诗吧。
(生再次读诗)
四、前后对比诗句, 引出音乐, 感悟思乡诗的优美精妙
师:同学们, 此时, 我们再看看自己改写的诗句, 跟诗人的诗句, 你更喜欢哪一首?
(学生体会原诗写法的精妙)
师:好的文字是可以留给人无穷回味的。当故乡的山山水水渐行渐远, 月亮依然高挂夜空, 常驻心里的时候, 它还仅仅是月亮吗? (教师在黑板上依次擦去文字, 只留下一轮月亮, 在圆月下加了一个“心”, 成为一个“思”字。)
师:是啊, 这就是作者眼里的月亮, 这就是诗人心中的故乡, 这就是我们面前的《月之故乡》。同学们, 好的诗句不仅可以读, 还可以唱, 听…… (音乐起, 师生同唱《月之故乡》。
(在音乐声中下课)
教后反思
当掌声四起, 曲终人散之后, 我不知道为什么, 整个人像被什么掏空了一样, 好像胸中很多的块垒一下子都倾倒了出来, 很舒畅。可又不知为什么, 此时的自己又伤感、纠结起来, 这就是我的课堂, 这就是我给孩子们的《月之故乡》, 这就是我对语文的感悟……
当每一个孩子背起书包从我眼前离开时, 我问自己:他们知道什么是“故乡”, 什么是“思念”, 什么是“月之故乡”了吗?当老师们挥手告别, 离开会场, 又将躬身一线, 伏案开始新的一天的教学时, 我问自己:他们感受到了诗句的力量, 课堂的相遇, 语文的美丽了吗?我与大家会在哪里交汇, 会在哪里共鸣, 会在哪里相遇呢?我不知道, 我却渴望知道, 我等待着……
多少个皎皎的明月之夜, 我在灯下祈祷:如果在读诗时能与诗人相遇, 在课堂上能与孩子相遇, 在交流时能与同行相遇, 在静默里能与语文相遇, 我的人生该是多么充实, 多么生动, 多么美丽。
多少份拳拳的赤子之情, 我在笔下倾诉:如果在课堂上能有知音倾听, 在表白时能有知己相伴, 我该多么幸运, 多么知足, 多么幸福。
是的, 所有的收获都应该是甜的、幸福的滋味;然而遗憾的酸涩就留给自己慢慢玩味, 慢慢感悟吧。
教学评析
网友:
“天上一个月亮, 水里一个月亮。天上的月亮在水里, 水里的月亮在天上。低头看水里, 抬头看天上, 看月亮, 思故乡, 一个在水里, 一个在天上。”好一个“看月亮, 思故乡”, 这是彭邦桢的《月之故乡》, 抒发了一位海外赤子对祖国家乡的无比热爱与思念之情。日前有幸参加了优秀青年教师陈金龙老师的《月之故乡》教学观摩课, 这对我帮助很大, 让我对诗歌教学又有了新的认识。我们来看陈老师是如何教学《月之故乡》的。
一、抓住关键词句, 注重诵读训练
诗歌教学的最有效办法就是让学生反复诵读。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进一步领悟诗歌的意境, 感悟作者的情感, 体会诗歌的主题。根据不同的诗歌, 采用不同的语调、不同的情感去读诗歌, 最主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掌握诗歌的语调、节奏和重音, 这样才能够使学生真正读出诗歌的内涵。比如, 陈金龙老师在教学《月之故乡》时, 引导学生如何通过停顿来表达诗歌的感情, 并让学生配合肢体动作帮助理解诗歌的意境。读“天上一个月亮”时, 让孩子们抬头看天上, 想象天上挂着一轮月亮;读“水里一个月亮”时, 又让孩子们低头看“水里的月亮”。这样, 就让孩子们自然而然地融入了诗的情境中。学生思想达到了, 诵读也就达到了。此外, 陈老师还让学生找出诗中感触最深的句子, 学生很快就找出了是“看月亮, 思故乡”。抓住了这一关键词句, 学生很容易就明白了诗歌要表达的情感。在领悟了情感的基础上再进行诵读训练, 效果非常明显。在诵读训练中, 陈老师还适当地对学生进行激励。如, 陈老师说:“读读以上诗句, 诗句上都是二年级就认识的字, 你能读出六年级的水平吗?”这句话又把孩子们读诗的激情提上了另一个高度, 读出了浓浓的思乡之情。陈老师没有枯燥的讲解, 也没有惯例的问答, 只是引导学生诵读, 让学生在读中就把握住了这首诗歌要表达的情感。
二、利用背景资料, 丰富诗歌教学
叶圣陶先 生曾说过 :“要让学生想作者所想, 要让学生感同身受。”诗歌教学的难点也就是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每一首诗的创作都有特定的背景, 如果不了解创作的背景, 单一地让学生从诗歌的语言文字中去阅读体会情感是很难的。因此, 了解诗歌的背景能为学生理解诗歌做一个很好的铺垫。那么, 该如何利用背景材料, 需要了解哪些背景资料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1.了解作者的经历。每一首诗词都饱含了作者对人生、对社会的态度和情感, 因而从诗人出生的年代、家庭状况、身份地位、生平事迹、后世影响等诸方面来感知、体验诗人独特的内心、情感和思想认识, 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有重要的意义。陈金龙老师在《月之故乡》这一课的教学中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陈老师用多媒体出示作者彭邦桢这一生的奔波地图, 湖北———印度———台湾———美国, 辗转一生都回不了祖国家乡。通过对他经历的了解, 让学生更形象、直观地体会作者身在异乡思念家乡的情感, 理解作者当时的心情。在这个基础上再让学生诵读诗歌, 效果又有不同。
2.了解诗歌的历史背景。许多诗词都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不了解这些历史背景, 就不能深刻地理解诗词。陈老师在介绍了作者彭邦桢后, 适时地点拨了当时的历史背景, 继续了解作者的漂泊之路, 让学生深深地感受到了作者当时不得不辗转数国的无奈, 以及对家乡的深切思念。这个时候学生的情感被彻底调动, 孩子们深深地体会到一个老人的遗憾, 以及对家乡的思念。在理解了作者的思乡之心后, 再读起诗歌来味道又不同。
3.作者的其他相关诗词。在诗词教学中不妨将该作者的其他相关诗词提供给学生, 或者由学生自己查找, 然后进行比较赏析, 这样, 学生掌握的知识就不是孤立的了, 而是成为一个比较全面的知识体系。
三、适当的拓展活动, 扩展学生思维
拓展能为学生构建一个开放而有活力的教学平台, 这就要求教师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 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其内容丰富多彩, 形式生动活泼, 是学生非常喜欢的教学方式。诗歌教学既要教学生诗歌品读的方法, 同样也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拓展教育。所以我们在进行诗歌教学的时候, 联系我们的生活实际, 进行拓展教学, 要让学生由此及彼, 举一反三, 掌握更多的知识。陈老师在《月之故乡》一课中开展了两个拓展活动:一是引导学生围绕“故乡月”改写诗歌, 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较好的扩展和发散;二是陈老师在歌唱中结束了本课的教学, 音乐比较容易把人的思绪和情感带进某一情境, 学生听着音乐, 学着唱一唱这一首诗歌, 感情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总之, 诗歌教学就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和他们的生活经验, 引导他们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步入意境, 进而达到理解诗词的思想感情和学习优美语言的目的。
《故乡的元宵》教学设计 篇8
那一节课我是这样上的:
在结束上一节课后,让学生预习故乡并围绕作者开展了一个‘我所知道的鲁迅’的知识竞赛活动,全班分六个组,大家各自去搜集有关鲁迅先生的相关知识,特别是他有代表性的作品,上课拿出来和大家共同分享,比较哪个组了解的多而全面,并且阅读鲁迅的作品多,能有自己的看法和敢于提出疑问的给予表扬,以充分肯定学生的积极性,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并且把鲁迅先生生活的历史年代、社会背景做更全面深刻的了解认识,我认为这是学习鲁迅作品的关键,这样下来,我比原来轻松好多,取而代之的,是学习的主人做了他们该做的。在简单引导学生了解小说梗概及第一部分内容后,为学生布置了下节课的预习任务:给二十年前后的闰土和杨二嫂画一个前后对比表格,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尝试这演一演小话剧。
第二节上课时,先检查了同学们的预习情况,而学生们的话剧表演则让我大吃一惊,想象不到平时被我喻为“木偶群”的学生会如此活跃,班长赵晓翔导演了一个三幕话剧,他们根据课本内容改编了台词,根据体型外貌和表演水平选了演员,更让我意想不到的是同学们的积极参与的热情空前高涨,因为腿长而饰演“像细脚伶仃的圆规的杨二嫂”的王亚梅,不仅外形相像,而且将人物的庸俗自私表现的淋漓尽致,尽管比起专业人士他们还有种种不足,但从中可以看出无论是导演还是演员及台下的同学的配合,大家都做了充分的工作,课堂上为精彩的表演而喝彩的掌声阵阵响起,而我的内心也因为这一节课掀起了一圈圈感动的涟漪-------這就是我平时看轻埋怨的学生吗?这就是我经常感到厌倦而失望的课堂吗?平日刻板而懒惰的教学模式在不知不觉中束缚了多少学生聪慧的天性啊?感动之余,更多的是反省和自责,有了这一节课后,我更想大胆尝试和创新,在给予学生隆重的表扬后,布置了下一节课的预习任务:探讨文中“我”的形象及主旨。可以就文中你不懂的任何问题提出疑问。
第三节上课后,大家很快进入状态,对“我”的形象及全文主旨有了明确的认识,当同学们的问题收上来、并被课代表罗列分为六大项时,我再次惊讶于我的学生们:他们勇敢而大胆地对课本质疑,向鲁迅先生提出疑问,对教科书编者提出建议,如:文中出现的几处谐音异形字,“我的母亲教我坐下”“教”为什么不用“叫”、“杨二嫂的形象是多余的吗?”“文中的我既然同情闰土为什么不向他提供更大的帮助?”“宏儿和水生长大后会怎样?”这一系列充满灵性的问题让我再一次对我的学生们刮目相看,当我们共同探讨这些问题时,我看到的是台下每一个学生的面孔是那么的好奇而急切,他们的身子是向前倾的而不是懒散的靠在后桌上,他们相互在为某一个问题激烈地争论,发表各自不同看法而不是相互退让。他们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甚至于老师争论而不再胆怯。直到下课铃响后一节课才意犹未尽的结束。
当学生们还在为某个问题思索时,我却从这次尝试中找到了答案:这一节课,学生们学得轻松自如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充分发挥,不仅把老师该教的知识自己学习掌握了,更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能真正用自己的头脑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前的课堂教学老师教学生学,老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只是被动地跟着老师的指挥棒走,光记笔记都来不及,哪里还有什么主动性?哪里还有发现?
有了这一次的尝试其他课文,我也适当采用了这种方法,不仅使学生成绩得到了提高,而且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故乡的芦苇教学反思 篇9
第三个环节出示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节课学习重点。在读课文时,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画出本课要求会认、会写的词语。第四个环节小组合作,在交流中学习到更多的方法记字,积累方式方法,对今后的识字、写字有帮助。通过形近字、多音字的比较,让学生积累了更多的字词。第五个环节积累词语,学生通过练习本文内容理解词语含义,还可以通过造句体会词语的用法。最后,安排一个小练笔,让学生仿照4——7自然段,写几句话。
故乡的教学课件 篇10
教学目标
1、能准确、流畅、富有感情地诵读本文。
2、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主要故事情节。
3、通过反复诵读,能说出小说中议论句的含义和作用。
4、能通过人物命运前后的对比,说出造成人物命运的根本原因。
教学准备
1、通读课文两遍,查字典解决不会读和不懂的字词。
2、查资料,收集整理能反映19前后的社会状况的文字图片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回到那个年代
组织学生交流自己收集整理的文字图片,老师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
写作背景: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政权是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的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小说写于1921年1月,后由作者编入他的小说集《呐喊》,它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真正的`现实生活。1912月初,鲁迅从北京回故乡绍兴接母亲,亲眼看到故乡的破旧不堪和农民生活的贫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后就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小说《故乡》。
二、整体感知
速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主要故事情节。
深冬的某天,“我”回故乡卖屋搬家,见到了杨二嫂和闰土,感受到农村经济日益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最后我动身离开故乡,宏儿的话寄托了我的希望。
三、品味“变化”——“景”变:
本文主人公是二十年后再回故乡的,此时的故乡“景”与“人”必然有了一定的变化。请再次细读课文,先找出景物的变化变化。
1、组织学生从景物的色彩、形态、温度等角度来分析本文主人公脑海中故乡景物的特征,并给脑海中的风景拟名(如“神异的图画”、“月下绿滩”等)。同时组织学生用精炼的词语概括这样的景色给人的感受(如:“神奇”“美丽”等)。
2、组织学生从景物的色彩、形态、温度等角度来分析本文主人公二十年后所见故乡景物的特征,并给所见的风景拟名(如“荒村”、“老屋一角”等)。同时组织学生用精炼的词语概括这样的景色给人的感受(如:“萧条”“死气沉沉”等)。
四、课后作业
本文所体现的最大的变化是“人”,读课文,感受“人”的变化。
第二课时
一、品味“变化”——“人”变:
1、闰土
(1)请学生尽量用原文填空,了解闰土的变化。
(2)组织学生谈谈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分别给人留下的印象。
(3)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17—28自然段,55—72自然段。通过朗读加深对闰土变化的感受。
(4)组织学生谈谈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分别给人留下的印象,用精炼的词语或短语概括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特征。(少年闰土:聪明、机灵中年闰土:淳朴、善良、迟钝、麻木)
2、杨二嫂
(1)组织学生阅读39——52自然段,特别注意第45自然段,圈点勾画出描写杨二嫂的语言、动作、外貌等的语句,感受杨二嫂的变化。
(2)揣摩杨二嫂的心理活动,分析杨二嫂的思想性格(尖酸刻薄、刁蛮无理、无中生有、贪小便宜)。
(3)分角色朗读39——52自然段,杨二嫂这个角色演起来有一定难度,可以由老师承担这个角色。
小结:小说希望通过描写故乡和闰土、杨二嫂的前后变化,告诉人们什么?
小说希望通过描写故乡和闰土、杨二嫂的前后变化,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生活痛苦的社会现实;同时深刻揭示出封建传统对人民大众精神的束缚和影响,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深切地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对新生活的热切希望。
二、与作者共探“路”
1、“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作者特意写“我在走我的路,”有什么用意吗?
有。这句话有双重含义。一层是实写走在离乡的异地谋生的路上。第二层,与下文联系起来思考,这里的“路”正是指“我想”的内容,也就是“希望”。因此,这句话在结构上统领下面的三段文字,在内容上提示下文。
2、“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对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
这段话强调了实践的意义。空有希望不去实践,这种希望是无所谓有的;有了希望,注重实践,这种希望是无所谓无的。路是由人走出来的,希望是要经过努力才能实现,这个比喻,表达了“我”追求新生活的坚定信念。
三、课后作业
《故乡的元宵》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准备】查找家乡的图片或本人在家乡生活的照片,通过网络或询问父母,了解家乡的乡土人情、风俗习惯、发展变化等。
【教学理念】习作回归生活,习作回归儿童。
【教学过程】
一、激兴趣
导入:同学们都喜欢过节吗?你们都喜欢过什么节?你们知道昨天是什么节吗?九月初九是重阳节,让我想起王维的一首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谁能概括一下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投影出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
二、说家乡
1.引言:我们深圳是一座移民城市,我们每一位小游子,心总是牵挂着自己的家乡。这首诗也勾起了我们对自己家乡的怀念。
2.教师示范,说家乡。
(投影:说起家乡,我就想起我家乡的龙洲书院。它是我们古代著名的书院,是湘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也孕育了现代文坛名人周扬、周谷城、周立波等。我和我的爸爸都曾在那里读过书……)
3.引导学生打开习作选材思路:你的家乡在哪里?说起你的家乡,你会想到什么?你还记得你家乡的亲人和小伙伴吗?还记得那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吗?还记得在家乡生活的情景吗?
(板书:小溪、果园,爷爷奶奶、童年伙伴,特产、美食,游戏、捉鱼……)
4.引导学生进一步说具体:你为什么难忘?它有什么特别之处呢?能具体说说吗?(小组交流,之后代表汇报)
【评析】学生习作来自生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先做原型示范,引导学生回忆生活内容,关注身边的人、事、物、景,从生活中选取素材,打开习作话题,描述自己熟悉的生活,做到“我心写我事,我口抒我情,我手写我心”,让学生想说啥就说啥,爱写啥就写啥。这样既降低了书面习作的难度,又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悟写法
引言:在第二单元的课文里,我们学习了很多怀念家乡、赞美家乡的诗文,从中感受到了诗人和作家们对家乡、对亲人的深深眷念之情。(板书:故乡情)
1.回忆、交流课文学习中所悟的抒情方法:谁来说说你印象最深的是哪篇、哪段?
(投影: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意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故乡的梅花又开了,那朵朵冷艳、缕缕幽芳的梅花,总使我想起飘泊他乡、葬身异国的外祖父来。
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2.小结:这些诗文,有的写人,有的写景,有的写事,有的写物,通过人、事、物、景,表达了他们对故乡由衷的赞美和深深的怀念。(板书:人、事、物、景)
3.交流课外“故乡主题”阅读中写法特别的片断。说说下面小诗中是怎样表达对故乡的思念的?
(投影:你是一片长满野草的草地,/和草地上绽放的几缕幽芳。/你是一条清清的小溪,/和小溪里流淌着的欢笑。/你是一片农田,/和农田里洒满汗水的喜悦。/你是电话那头的爷爷奶奶,/和爷爷奶奶怀里的撒欢。/你是一个甜美的梦,/和梦里永远难以割舍的情怀……)
【评析】口头语言是书面语言发展的基础,但口头语言并不是书面语言,口头语言带着很强的偶然性和随意性。在引导学生自由表达的基础上,教师着重引导学生在阅读感悟中体会写法,让学生体会到作文应该这样选择生活中所看到、听到或经历过的事情,在感悟中运用这些写作技巧,其偶然的做法渐渐变成有意识的自觉行为,在写作中创造性地运用。
四、抒乡情
1.提出习作要求,动笔练习写片断。家乡多么美好、多么让人难忘啊!同学们根据刚才的交流与自己的印象,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拟定一个题目,记下自己对家乡的印象与感受;也可以展开想象,写未来家乡是什么样,或者二十年后你回家乡的情景,注意运用恰当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感情。
2.学生自主写作,独立完成作文。教师巡视,并对习作有困难的学生作个别辅导。
3.教师展示自己的下水文,与学生交流。(投影:范文《“父子同堂”》)
4.同学交流、点评。
(1)自查自改:文章写完后,朗读自己的作文,把自己的习作初稿写得更完美。
(2)邻座交流:与同桌或邻座交流作文,提出建议。
(3)小组评议:大家把作文交流一下,看看谁的习作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谁的作文富有个性,推荐优秀作文在全班交流。
(4)全班点评:通过小组评议,每组都评出优秀习作。展示佳作,共同评析,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评析】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习作教学当然不例外。以新教材为中介,这堂习作教学,既完成了习作,又散发浓郁的人文气息。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成了学习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和评价者。教师是互动过程平等中的首席,是合作者、组织者、引导者、评价者,教师不仅仅在指导习作,同时也给学生以尊重和赞赏、帮助和引导、宽容和理解,从而实现师生智慧、潜能的开发和生命价值的提升。学做真人、追求真知,吐露真言,抒发真情,让课堂充满人文的味道,习作也成为一种真正提高学生素质的活动。
【总评】习作教学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是两个:一是写什么,一是如何写。本次习作教学注意了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感受生活。一方面是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生活,在本单元阅读教学中,不仅仅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让学生体会到文中人物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另一方面是让学生感受自己经历的生活。我通过课外活动,让学生在查找中,在爸爸妈妈的回忆里,在网络的辅助下,寻找他们在家乡生活的痕迹,加深对家乡的感受。
二是体会写法。学生习作主张真我的表达,真实地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但真实表达不是不讲方法,因此在教学中,除了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生活之外,同时也学习如何表现生活、表达对生活的感受。在阅读中让学生感悟文中是如何表达对故乡的情感的,在此基础上,通过教师示范、口语交流,让学生说自己的故乡的印象。
第三,设计了一个展示与交流。学生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把自己的习作写下来。再通过课堂展示,既进一步分享了对家乡的热爱,又体会了写法,让写得好的同学获得成功,让其他同学有再次学习、修改和提高的机会。(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新秀小学)
□责任编辑 徐慧林
《故乡的元宵》教学设计 篇12
师:罗老师希望今天的课能给大家一些启发, 让写作变得更简单, 能真正地倾诉你内在的自我, 跟更多的人对话。一起读今天的作文题———
生:二十年后回故乡。
师:一读这个题目中的“二十年后”, 你就知道这次要写的是一篇———
生:想象作文。
(师板书:想象)
师:这是你们最擅长的了。二十年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都是十分漫长的, 漫长到足以让我们周围的一切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二十年到底有多长, 请看大屏幕。 (出示杭州1994年和2014年二十年前后的对比图片)
师:这是我们所处的城市、我们的家乡———杭州二十年来的飞速发展。两张图片一比较, 你发现二十年带给杭州什么变化?
生:我觉得二十年让杭州高楼林立, 几乎成了一个水泥的森林。
生:我觉得二十年后杭州更加绿了, 绿化铺天盖地。
(师出示拱宸桥畔二十年前后的对比图片)
师:两相比较, 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二十年前, 拱宸桥旁很破败, 没有什么房子, 如今的拱宸桥旁有很多高楼大厦。
生:二十年前, 桥下的运河上没有多少船, 现在船越来越多, 越来越大, 运行又很有序。
生:二十年来, 拱宸桥周围变得越来越美丽, 绿化越来越繁茂, 水质也更加清澈。
师:这就是二十年, 二十年可以发生这样的沧桑巨变。 (出示城市交通工具二十年前后的对比)
生:二十年前只有公共汽车, 如今除了公交, 还有地铁, 还有私家车。说明二十年来交通越来越方便、快捷, 人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好。
生:二十年前是绿皮火车, 现在有动车、高铁, 不仅速度快, 而且坐着很舒适。
(师出示西湖沿岸、大兜路历史街区二十年前后的变化)
师:城市不仅向前变, 有时候还向后变, 又变回到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前, 你们仔细观察西湖沿岸和大兜路历史街区恢复旧貌的图片。
生:我觉得这是回归过去, 变得越来越古色古香了。
生:我觉得这样更可以显出城市的文化。
生:我觉得这样变, 可以让我们在古代和现代中穿越。
【点评:用一系列学生熟悉的典型事物所拍摄的二十年今昔对比的图片, 来展示“二十年”“巨变”两个关键词, 形象、鲜活地让学生们感受家乡过去二十年的日新月异。更重要的是, 为接下来让学生畅谈未来二十年家乡的巨变做好铺垫, 埋下伏笔———想 象要有所 依托, 想象要合理展开。】
师:好一个“穿越”!穿越的是文化, 是古朴, 是对历史的敬畏。二十年, 真的可以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相信现在你对“二十年”这个时间概念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座的各位, 再过二十年, 你们就将成为我们身处的这座城市、也是你们的故乡最主要的规划者和建设者, 所以它也必然会变成你们所想象、所期待的样子。如果要你用一个词来描述二十年后你期待的样子, 你会用怎样的词?我们就顺着“二十年后, 我期待这座城市 (我的故乡) 变得越来越怎么样”用一个关键词来说, 谁来说? (板书:变化)
生:二十年后, 我期待我的故乡杭州变得越来越发达。
(请生板书“发达”, 生依次说, 师依次引导生板书:环保、繁荣、便捷、文明、智能)
师:这就是我们想象中的城市, 也是我们的故乡二十年后的样子。我相信它一定会像你们所期待的那样, 变得越来越——— (指板书)
生 (齐) :发达、环保、繁荣、便捷、文明、智能。
师:下面老师请你拿出作文纸, 选择黑板上的一两个关键词, 展开想象写一写二十年后回故乡看到的景象。请你顺着“终于回到了二十年未见的故乡, 天哪!故乡的变化可真大———”接着往下写, 可以具体描写街道、公园、建筑等发生的变化, 也可以是你特别关心的其他变化。注意想象要合理, 写的时候要有一定的顺序, 语句要通顺。
(生写作, 师巡回指导。)
师:很多同学都写完了, 没有写完的也请停下来, 我相信五年级的孩子心里有话就能说。咱们先从最困难的孩子开始, 就刚才那位觉得写不出东西来的同学, 刚才老师仔细观察他, 大家奋笔疾书的时候他还在那里抓耳挠腮, 确实有困难。我们先来听听他写的, 看看能不能帮上他。
生:终于回到了二十年未见的故乡。天哪!故乡的变化可真大。原本只能去车站买票的, 现在都能在网上订票了。不仅如此, 火车里的乘坐环境也好了许多, 仅二十年的时间就从原来的绿皮火车变成了现在整洁、环保的动车……
师:他写的是哪里的变化?
生:火车。
师:语言倒是很集中。你们来帮帮他, 他的问题在哪里?
生:他写的就是现在, 不是二十年后。
生:他写的时候其实可以抓住一两个关键词, 这样就能写得更丰富。
师:是的, 他不知道从哪里入手。其实写东西没那么复杂, 只要抓住黑板上的一两个关键词, 比如说抓住“发达”、抓住“繁荣”就可以围绕着怎么发达、为什么发达往下写。老师再请几位同学来说说, 其他同学要善于倾听, 琢磨琢磨有哪些值得学习的地方。
生:终于回到了二十年未见的故乡, 天哪!故乡的变化可真大。科技越来越发达, 房顶都成了太阳能的, 日常的家庭供电和电动汽车充电都绰绰有余。空调早已不见踪影, 因为房子自己就能通过玻璃和屋顶进行冷热调节, 就像人类的呼吸一样, 使室内冬暖夏凉。房子的造型也很别致, 有草莓样的, 有南瓜样的, 甚至有甜筒样的……更妙的是, 房子都配有专门的机器人保姆。你早上起来, 一按遥控器, 机器人保姆就会把做好的营养早餐端到你面前。你的日常生活所需他都可以为你服务, 让你无需为家务烦心……
师:你们想不想在二十年后住这样的房子?
生:想!
师:我也想。真是个想象大王!她是抓住哪个词来写的?
生:发达!
师:没错。就是抓住科技越来越发达, 写了二十年后的房子。写房子人家也不是瞎写的, 你们听出来她是怎么写的吗?
生:她写到了太阳能的房顶、玻璃可以调节冷热, 写到了房子的样子, 还写到了房子里的机器人保姆。
师:你看, 围绕“发达”写二十年后的房子。从三个方面写, 既有强大的环保呼吸功能, 又有各具特色的外形, 还写到了房子里边居住的舒适是因为有机器人保姆。三个方面一写, 把我们对二十年后的房子所有的期待都写出来了。所以你看, 围绕着选定的关键词, 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和“怎么样”, 然后再写下去, 这样就能写具体!谁也来读读?
生:城市的各个街道车水马龙, 却毫不拥堵。那是因为科技的发达使得交通管理更加智能, 人们乘坐的公交像是一栋会移动的房屋, 车轮非常高, 底下还有私家车可以自由通行。地铁四通八达, 因此很多人放弃了开车, 而改坐不会堵车的高速地铁。这样一来, 城市的节能减排变得顺理成章, 雾霾也已经远离城市, 远离我们的生活。公园里, “绿色机器人”正在将茂盛的藤蔓修剪, 摆出有趣的唐老鸭、机器猫、海绵宝宝造型。看!“浇水机器人”正在均匀地喷洒着甘露, 植物贪婪地吮吸着, 变得更加葱绿, 更加茂盛……
师:你看, 他写了街道和公园。我最佩服他的是, 他在写的时候针对的是当前城市的问题, 像拥堵啊、雾霾啊, 而且写的时候考虑得很周密, 因此很具体, 一句挨着一句, 顺理成章。经他这样一说, 就特别让我们觉得真实。你看, 想象也需要合理、周密, 才能让人信服。
(师再次邀请先前那个写作有困难的学生)
师:比较你写的和他们写的 , 你觉得对 你有没有 什么启发?
生:他们围绕几个词, 写得很具体, 很会想。
师:是啊, 围绕几个关键词, 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样, 就能把它写出来。慢慢来, 我相信你一定会有进步的。
【点评:一般的习作指导课, 尤其是公开课上, 教师一般喜欢请写得优秀的学生汇报习作片段, 以展示课堂指导的“效果”。罗才军老师胆略非凡, 反其道而行之———他请习作有困难的学生展示自己写的片段, 再借助其他学生的优秀片段, 集思广益, 打开思路。这样的指导, 很好地实践了“以生为本”的理念———从学生最需要指导的地方入手, 借鉴其他学生的优秀片段, 让每一个学生的言语智慧有所增长。这样的指导, 才是接地气、见效果的真指导!】
二、再度想象, 抒写二十年“不变”的传奇
师:同学们, 你们不仅很敢想, 也很善于表达, 但是老师听着听着, 发现你们讲述的“二十年后回故乡”, 似乎只有“二十年后”, 而没有“回故乡”!如果我们今天写“二十年后回故乡”仅仅是好奇于这些天翻地覆的变化, 自豪于这些日新月异的改变, 那么回故乡与到他乡就没有什么根本的区别了。你知道什么是“故乡”吗?
生:故乡是以前居住过、生活过的地方。
师:没错, 是以前的, 现在远离开了的。然而生于斯, 长于斯, 它就不是一个简单的词, 一份简单的情。我知道大家对“故乡”还没有深刻的体验, 这确实有些难为大家, 因为大多数同学还未曾离开过。看来, 这次的习作要想 与众不同 , 必定要对故乡有更多的了解。请看大屏幕。
师:在我们五年级的课文里, 故乡是《泊船瓜洲》里的一轮明月, 是《秋思》里那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 是《长相思》里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的征程, 是《梅花魂》里那一幅高洁的墨梅图, 是《桂花雨》里那一阵飘飘洒洒的桂花雨。故乡一定在我们的人生旅途中留下过深深的烙印。请你想象, 再过二十年, 可能因为求学, 因为梦想, 你有一天终于也远远地离开了身处的这个城市, 它远远地成为了你的故乡。这个故乡里, 可能有三潭上的那一轮金黄的圆月, 有断桥上那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 更可能是牵绊着我们的一道杭城小吃葱包烩、一杯闻名遐迩的龙井茶, 甚至是一个美丽的传诵千古的故事……尽管岁月沧桑巨变, 但这一切却是过了二十年, 哪怕再过二十年, 也不会改变。 (板书:不变)
师:所以回故乡的感觉和回他乡的感觉是不一样的。请你想象, 当你远远地离开了故乡, 那么你记忆中“最故乡”的人、事、景、物, 那些最能代表故乡的符号分别会是什么?请你快速地完成表格, 把你认为最能代表故乡的人、事、景、物写出来。 (出示表格)
生:我心中“最故乡”的人是“父母”, 因为我一想起父母, 就想到故乡;“最故乡”的景是西湖, 它是杭州城一颗璀璨的明珠;“最故乡”的物是杭州小吃葱包烩, 因为我记得幼儿园每次放学都会吃上一个, 很香很香, 所以想起故乡就能想起它, 想起它也就会想起故乡。
师:他已经把自己搁到二十年后了, 真好!
生:我心中“最故乡”的人是老师、母亲、父亲、同学。
师:你没有注意到故乡前面有个“最”字, 老师、母亲、父亲一大串不是“最”。“最”是什么?
生:那我觉得“最故乡”的人是母亲, 我“最故乡”的物是妈妈亲手做的牛排。
生:我心中“最故乡”的人是白发苍苍、脸上刻满岁月痕迹的妈妈, 因为我是妈妈一手拉扯大的。我“最故乡”的景是春天时, 满园花开、暗香缭绕的后院, 因为我小时候总是在那里玩耍。我“最故乡”的物是那一棵小时候亲手栽下、陪我一起长大的桂花树。
师:听见了吗, 每个同学说的“最故乡”, 无论是人、事、景、物都有渊源。我们之所以选择它是我们的“最故乡”, 就是因为它伴随着我们的生活和成长。所以, 把这个渊源写出来, 我们就能有自己个性化的回故乡。现在, 我相信故乡在你的脑海中一定生动起来了。当然, 我们的面前铺陈着那么多的习作材料的时候, 我们要学会选择。接下来, 请大家在这些“最故乡”中圈定一个“最中之最”, 注意只能是一个。
(生圈定“最中之最”)
师:我们就来写写这个“最最故乡”。写之前, 老师提醒你们, 与刚才的天马行空不同, 这次的写作老师要提高要求, 不仅要合理有序, 而且要写出饱满的细节。作家说“文学最具吸引力的是细节, 一篇作品中没有令人难忘的、精致优美的细节是不可思议的”。想象也需要有细节, 才能让人可感可知、可亲可信。老师找了一些范文带给大家, 先来看“最故乡”的景———
师 (朗读) :二十年未见, 故乡的荷花还是一如既往开得热闹。大大小小, 有的婷婷地立着, 有的婉转地浮在水中央, 有的似乎因为害羞而躲在硕大的荷叶后边。看上去, 一切仿佛杂乱, 待看清了才发现是相互谦让着、依附着……月是故乡明, 荷是故乡美啊! ———《最故乡的景》
师:“最故乡”的景, 抓了哪个细节?
生:作者写“最故乡”的景是荷花, 主要抓荷花的样子。
师:“有的……有的……”把这些细节说清楚, 就好像回到了故乡的荷花池旁。
师:再来看“最故乡”的物。
师 (朗读) :我犹记得故乡的老南瓜糊饭。那南瓜的香味, 闻着沁人心脾, 撩拨馋人。 (请生接读:我们急不可耐, 于是筷子碰碗, 碗碰碗, 好开心。母亲也开心, 一边把南瓜块分盛在几个大碗中, 一边吩咐大家别烫着。我们的吃相用“狼吞虎咽”来形容最贴切不过了。你不知道, 那滋味滑滑的、甜甜的, 打嗝满嘴喷香。我们吃得啧啧有声, 非到撑着肚皮站不起来不可。———《老南瓜糊饭》)
师:哪些细节特别打动你?
生:作者写的吃相很打动我, 尤其是吃的时候“筷子碰碗, 碗碰碗”, 让我感觉到当时吃老南瓜糊饭非常非常香。
师:就是这样的细节, 把老南瓜糊饭的滋味写得淋漓尽致。还有, “最故乡”的事, 这你们太熟悉了, 一起读———
生 (齐) :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所以, 我总是缠着母亲问:“妈, 怎么还不摇桂花呢?”母亲说:“还早呢, 花开的时间太短, 摇不下来的。”可是母亲一看天上布满阴云, 就知道要来台风了, 赶紧叫大家提前摇桂花。这下, 我可乐了, 帮大人抱着桂花树, 使劲地摇。摇呀摇, 桂花纷纷落下来, 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 好香的雨啊!”———《桂花雨》
师:“最故乡”的事是什么?
生:摇桂花。
师:纷纷扬扬、飘飘洒洒令我难忘, 成为怀念故乡的一个符号。“最故乡”的人, 请你快速地默读。
生:我看见一个熟悉的身影, 心里一热, 快走几步赶上一看, 果然是我的小学老师———张老师。张老师尽管已经年过半百, 可依然身形矫健, 声音洪亮, 满身都洋溢着年轻的味道, 脸上还是带着那抹浅浅的笑。“张老师, 您还记得我吗?”我亲切地迎上去, 一把握住张老师的手。“你是……捣蛋鬼元元!还是那个古灵精怪的样儿!”张老师也为这相聚欢喜不已, 紧紧握着我的手, 还不停地摇晃着……我们就这样这走边谈, 像二十年前一样。
师:发现了什么?
生:作者抓住老师的“身形矫健、声音洪亮”来写出不变的情怀。
生:我从最后一句看出来, 老师和学生还是像二十年前那么亲切, 让人难忘。
师:写“最故乡”的人既要写出容颜的改变, 也要写出真情的不变, 这种真情可以像她这样通过一些亲昵的细节来表现。所以同学们, 正是这些细节使得故乡变得可亲可近、可感可知。接下来, 也请你展开想象, 顺着“尽管二十年未见……”接着往下写, 把你选定的“最故乡”的那个人、那件事、那个景、那件物写下来, 写出细节, 写出二十年不变的传奇。
(生写作10分钟, 师巡回指导。)
师:谁来说一说, 尽管二十年未见, 你的“最故乡”———
生:尽管二十年未见, 那小时候一年四季都花开满园、暗香缭绕的后院依旧是那般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爸爸亲手种下的花儿随风而舞, 水仙浓郁的清香钻进我的鼻子里, 勾起我小时候的回忆。我在花丛中穿梭, 仿佛回到了二十年前。院子的中央静静地站着我栽下的桂花, 它轻轻地摆动着树枝, 仿佛在欢迎我再一次返回故乡……
(全场掌声)
师:抓住最故乡的景———花开满园的后院, 把小时候的景与二十年后看到的景交叠在一起, 对比在一起, “仿佛回到了……”“仿佛欢迎我……”两个“仿佛”把现实和想象结合起来, 这才叫回故乡呢。从中我们不仅看见了你的故乡, 也看见了故乡中的你!
生:尽管二十年未见, 故乡的君子兰依然开得红火, 金黄色的花依附着外层橙红色的花瓣。它不比牡丹尊贵, 不比芍药耀眼, 也不比桂花那般幽香, 但我却深深爱着它。对于我来说, 它便是我和故乡最好的见证者。童年时, 我总是日日夜夜地伴着它, 听它的花语, 诉我的忧愁, 我们像最要好的伙伴、形影不离的恋人。君子兰花期不过两三个星期, 它一年中盛开的时期, 正像我停留在故乡的那段童年……
(全场掌声)
师:这个女孩子的故乡原来是维系在那君子兰上。我特别欣赏她写君子兰的时候, 把它跟牡丹、芍药、桂花进行了对比, 然而却深深地爱着它。就像琦君写桂花雨一样, 其他花虽然漂亮, 但是在心中最喜欢的依然是那桂花。因为这桂花、这君子兰上有什么?
生:有童年的回忆。
生:有故乡。
师:没错。一花开尽更无花!美丽的不止是那君子兰, 还有你那颗无法忘却的心。谁再来说说你的“最故乡”?
(先前写作有困难的学生举手, 第三次邀请他。)
生:尽管二十年未见, 我爷爷做的牛柳依旧那样美味。我仿佛又回到了童年, 那时候, 每次等着吃牛柳, 我总是坐不住, 不停地去看爷爷烧好没有。牛柳刚出锅, 还没端出厨房, 我便不管三七二十一, 拿起筷子就吃。那紫中带白的洋葱配上烧得嫩滑的牛肉, 令我吃了还想吃……
(全场鼓掌)
师:你看他写的“最故乡”的物———爷爷烧的牛柳。“每次等着吃牛柳, 总是坐不住”“还没端出厨房, 我便不管三七二十一, 拿起筷子就吃”, 从这些细节中, 我们能强烈地感觉到他对牛柳 的喜欢真 是不一般啊。看来这牛柳味道肯 定不错。
生:我爷爷是厨师!
师:那就怪不得了!
(全场笑声)
师:所以“最故乡”的往往是记忆里最深刻的, 也是感觉中最美好的。接下来给大家三分钟时间, 同桌互相读读对方“最故乡”的人、“最故乡”的事、“最故乡”的物、“最故乡”的景。
【点评:想象作文教学, 最易跌入天马行空、不着边际的泥沼。罗才军老师的这一教学板块, 在孩子们充分展开想象的基础上, 把目光聚焦于“最故乡”的人、景、事、物。写作的重点由“巨变”转到“乡情”。教师引导学生明白:写故乡, 要沉入故乡的最深处, 落实到具体的细节和情境中, 才能以情动人。罗才军老师引入最能表现故乡情的几个片段, 步步推进, 扎实指导, 孩子们的情感之门豁然洞开, 浓浓乡情在文字中汩汩流淌, 是为“情动而辞发”。你看, 连写作有困难的孩子, 都写出了非常质朴而动人的文字。好的作文, 是让文字从每一个个体的内心深处流出;好的作文教学, 就是引导每一个儿童打开情感闸门, 让文字自然流淌。这亦印证了罗才军老师课始说的“作文, 就是倾诉你内在的自我, 跟更多的人对话”的真谛。】
三、依托诗文, 表达二十年后回乡的缘由
师:你们真了不起!通过想象, 展现了二十年后故乡变化的神奇, 也描写了故乡那不变的传奇。当然, “变”与“不变”之间, 始终牵绊着我、让我魂牵梦萦的是什么?
生:是对故乡的怀念!
生:是对故乡的深情!
(师板书:故乡情)
师:文章写到这里, 内容已经很饱满了, 但结构还不是很完整。还需要什么?———开头和结尾。这个开头和结尾要怎样写才能想象合理而不意外呢?接下来, 请你自己选择, 写一个开头或者结尾, 顺着你的文路, 读着自然流畅、情感真挚就可以。老师这里还给大家提供了一些诗句和歌词, 你可以用上, 也可以按照自己独特精微的感觉去写。 (出示诗句、歌词)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浮云终日行, 游子久不至。
落叶他乡树, 寒灯独夜人。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明月有情应识我, 年年相见在他乡。
家在梦中何日到, 春生江上几人还?
江南几度梅花发, 人在天涯鬓已斑。
乡音悠悠唤儿郎, 我回到阔别的故乡……走遍天下山和水, 最甜最美是故乡。
归来吧, 归来哟, 浪迹天涯的游子;归来吧, 归来哟, 别再四处漂泊……
生:我会这样开头:“归来吧, 归来哟, 浪迹天涯的游子;归来吧, 归来哟, 别再四处漂泊……”伴着如此悠扬悦耳的歌声, 我回到了故乡, 那个有我童年最纯真记忆的故乡!
师:信手拈来却是恰到好处, 你可真会写。
生:“家在梦中何日到, 春生江上几人还?”我慢慢地吟诵着, 静静地想, 何时, 才能回到我的故乡呢?
师:真让人感动。我特别喜欢他写的“慢慢地, 静静地”, 跟诗人差不多。“明月何时照我还”啊。
生:我是这样结尾的:我静静地凝视着我的故乡, 虽然它不再充满我的欢声笑语, 但它仍是我心中最爱的地方!啊!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师:你这样深情的“凝视”真打动人啊!这静静的“凝视”里就有对故乡的依恋, 就有对故乡的怀念, 就有对故乡不变的深情!
生:我写的是结尾:“明月有情应识我, 年年相见在他乡。”二十年的漂泊, 我真想停下自己的脚步, 留在阔别已久的故乡。在故乡的陪伴下, 在童年的回忆中, 吟诵剩下的人生……
(全场掌声)
师:正是我对故乡的思念, 对故乡的魂牵梦萦, 对故乡中的景、人、事、物怀着难以割舍的深情, 我才会在离开二十年后又回到故乡, 并且愿意停下漂泊的脚步, 吟诵剩下的人生!正所谓“悠悠天宇旷, 切切故乡情”啊!
【点评:借助诗文, 抒发情怀, 教学又起高潮。罗才军老师深谙语文之道, 巧妙地将日积月累、经典诗文以及其他文章中关于故乡的诗词呈现在孩子们面前, 供孩子们在语境中选择运用, 很好地实践了课程理念。一堂简单的想象作文课, 因此有了浓浓的文化味。】
四、颠覆拓展, 展露二十年悠长的余韵
师:我不敢再让你们读了, 再读我就得醉倒在这里了。你看, 用上这样的开头和结尾, 既写出这样变化的神奇, 又写出这样不变的传奇, “二十年后回故乡”就洋溢着我们每个人深深的故乡情了。其实, 写“二十年后回故乡”, 你还可以想得更大胆些。比如说, 你可以把自己当成故乡的一片云、一棵小草、一朵小花, 就像刚才那一簇君子兰。你还可以在文体上有所改变, 因为很多人在写到回故乡、或者回不了的故乡时, 都表达出一种深深的情结。比如在诗人余光中那里, 故乡就成了一首忧郁的诗, 一起读——— (出示诗句)
生 (读)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师:而在老舍那里, 故乡成了一篇温情的散文, (出示散文片段) 我要把这个朗读的机会奖励给今天进步最大的孩子, 请你读。
生 (读) :可是 , 我真爱北平。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我爱我的母亲。怎样爱?我说不出……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 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黏合的一段历史, 一大块地方, 多少风景名胜, 从雨后什刹海的蜻蜓一直到我梦里的玉泉山的塔影, 都积凑到一块, 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 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 这只有说不出而已。
师:这个“说不出”, 其实就是诗人说的: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故乡的元宵》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故乡课时教学设计08-02
鲁迅《故乡》教学反思09-25
思念故乡的美文欣赏:故乡的小河10-19
描写故乡的优秀作文:故乡依然07-30
鲁迅《故乡》读后感:故乡的味道09-10
记忆之故乡描述故乡的作文900字09-16
余映潮故乡教学设计11-06
故乡教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08-29
故乡的情怀06-30
故乡的茶园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