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优质课教学设计(共10篇)
故乡优质课教学设计 篇1
《故乡》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故乡》是一篇篇幅很长的课文,包涵的内容很丰富,人物性格鲜明。因为时代的原因和鲁迅特有的风格使这篇课文很难理解。备课的时候我翻阅了很多名家的教案,都是把重点放在对闰土和杨二嫂的分析上,记得我学这篇课文的时候老师也是这样讲的,不同的只是细节上的区别。我认为这样的设计使得学生对故乡缺少整体性的理解和把握,在我的记忆里《故乡》就是闰土就是杨二嫂,至于故乡和这两个人的联系就没有印象了,更不要提故乡的主题意义。所以我设计的时候就从整体感知入手,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我从读过这篇课文的直接感觉——悲哀(也是本文的灵魂、本质)入手,从整体上感受课文的感情基调,然后再引导学生走进课文,分析这种感觉的来源——是故乡的什么使“我”如此悲哀呢?故乡的景物和故乡的人物。重点分析人物,分析人物的时候,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重点分析闰土,次要分析杨二嫂,之后自然地总结:这样的故乡这样的故乡里的人,怎么不让“我”感到深深的悲哀。面对这种现状,作者是怎样的态度?全文晦暗的主调里有没有一点亮色?从而理解课文结尾部分的含义,最后再给学生补充有关背景材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作者写作意图的理解,并深化文章主题——不只是“我”的故乡,当时的农村都是这样,当时的农民都是这样,这都是辛亥革命后,军阀割据、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对农民的盘剥造成的。这样做既突出了重点,又能给学生一个完整的印象,由现象到本质,透彻的领会课文主题。
在分析人物的时候,由相同的一个问题领起:这个人物的哪些方面使“我”悲哀?依然围绕“悲哀”这个主题。带领学生分析闰土使我悲哀的方面有:生活的困苦、外貌的苍老、精神上的麻木、封建礼教的毒害(和我的隔膜)、和虚无的寄托,而杨二嫂决不是一个搞笑的人物,她使我悲哀的则是做人的尊严的丧失。一个是农民,一个是小资产者,他们构成了农村的经济支柱,他们的状况代表了当时所有农民的经济、精神状况,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情形,表达了作者的悲哀与愤怒。
这样的问题设计精练、集中,既抓住了重点难点也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使整堂课线索清晰,能帮助学生深入的理解课文,从感情上认同接受,使难懂的课文变得容易了。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好的文章总是有很强的感染力的它会让你或欢喜或悲哀,或豪情万丈,或悒郁满怀。《故
乡》是一篇很好的小说,曾被翻译成多种文字,被多个国家收入教科书中。上一节课,我们读了一节课的课文,那么你能不能告诉老师你读了这篇课文后有怎样的心情?
2、讲授新课
在课文结尾,文中的“我”这样写到:故乡的山水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使我非常的气闷„„又使我非常的悲哀。(教师板书:悲哀)亲不亲,故乡人;美不美,家乡水。为什么二十年后的一次故乡之行却给我留下了如此悲哀的心情?请大家看课文,找一找故乡使我悲哀的理由。
学生读课文思考回答,教师归纳并板书:故乡的景、故乡的人。
故乡的景色怎样?
学生读
这一段描写写出了故乡怎样的特点?哪几个词语能集中表现出来?
学生思考回答,大屏幕显示:天气阴晦、冷风呜呜、苍黄的天、横着萧索的村庄——没有一些活气。
齐读来感受一下这种悲凉。学生读。
如果说故乡景色的悲凉可能会受到“我”的心情的影响(怎样的心情?)或者天气的影响(怎样的天气?),而故乡的人却使“我”不折不扣地感到悲哀之至了。
课文中写了故乡哪些人,主要写了谁?
我们先来看看二十年后的闰土有哪些方面使我悲哀。(屏幕显示问题、画面)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教师适时点拨、启发。
师生共同归纳梳理:外貌的变化、与我的距离、生活的现状、精神的麻木、寄希望于偶像
故乡中作为好朋友的农民闰土景况是这样的凄凉,那作为小资产者的邻居杨二嫂的情景又是怎样呢?
思考杨二嫂有哪些方面让我悲哀。(屏幕显示问题及画面)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教师点拨、启发
师生共同梳理:外貌的变化(说明经济状况的衰落)行为放纵卑下、语言尖刻泼辣
如果说闰土的麻木让人同情,那么杨二嫂就令人可叹可鄙了,他们被生活压迫的扭曲了,“我”怎能不悲哀呢?所以这篇文章读起来让人感到特别的沉重。
全文的底色是沉重的,那么有没有一点亮色呢?
学生看课文思考、回答、讨论,教师梳理归纳:在课文的结尾,作者写出了理想中富足
美丽充满活力的家乡,并且相信经过大家共同的努力,美好的理想一定能实现。
齐读背诵“希望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有了路。”
这篇小说写于1921年,辛亥革命已经过去十年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王朝的统治,是顺应社会发展的,但农村经济为什么急剧衰落,农民们的生活为什么更加艰难?(屏幕显示:背景)
教师略加解释。
板书设计:
故乡的景物 悲哀
故乡的人 闰土
杨二嫂
《故乡》教学设计
设计者: 徐菊芳
【教学目标】
1.理清故事情节,体味人物情感。2.分析人物形象,探讨小说主题。【教学重难点】
1.分析人物命运变化的原因,探讨小说的主题。2.引导学生理解、体验作品中“我”的情感经历。
【教学流程】
一、导入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在游子心中,“故乡”是一个美丽的字眼,是魂牵梦绕的家园。大家读完鲁迅的小说《故乡》,感觉和我们以前读过的那些思乡怀人的作品是否一样?现在我们来走进鲁迅笔下的故乡。
二、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一)生字。
捏(niē)胯(kuà)祭(jì)颧(quán)酬(chóu)潺(chán)噤(jìn)
(二)生词。悲凉:悲哀凄凉。
伶仃:瘦弱。本文用来形容杨二嫂两条纤细的腿站立如圆规的姿态。惶恐:惊慌害怕。絮絮:形容说话连续不断。茫远:渺茫、遥远。
三、跳读课文,把握情感基调
学生跳读课文中写“我”的情绪的段落。如开头的“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结尾的 “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使我非常气闷„„又使我非常的悲哀”等段落。
明确:情感基调——悲哀。(板书:悲哀)
四、朗读品味,理解情感基调
学生经过讨论,概括悲哀的原因主要在两个方面:故乡之景和故乡之人。
(一)故乡之景。
1.朗读小说中描写故乡景物的部分,找出令“我”悲哀的因素。
重点阅读开头的一段景物描写,注意重读“天气阴晦”、“冷风呜呜”、“苍黄的天”、“横着萧索的村庄”等词语。
朗读指导:读这一部分要低缓、哀伤,饱含震惊、幻灭之痛。
2.对比阅读“记忆中的故乡”的部分,注意其中“深蓝”、“金黄”、“碧绿”等表示色彩的词语。
朗读指导:读这部分要欢快、流畅,充满新奇、神往之感。
教师小结:故乡是一日不如一日,昔日的蓝天、明月已荡然无存,留下的只是“阴晦”、“苍黄”和“萧索”。
(板书:蓝天、明月;阴晦、萧索)
(二)故乡之人。
1.故乡哪些人的什么变化最令‘我’心痛? 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对小说展开细致深入的阅读。2.学生交流讨论成果。
讨论主要围绕闰土和杨二嫂两个人物展开,也可以涉及宏儿和水生。(1)闰土的变化有哪些方面令“我”悲哀? ①闰土肖像的变化令“我” 悲哀。
30年前的闰土:有紫色的圆脸,红活圆实的手,项带银圈,头戴一顶小毡帽,手捏一柄钢叉,是个小英雄;30年后的闰土:身材增加了一倍,紫色的圆脸已变作灰黄,而且增加了很深的皱纹;眼睛肿得通红,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红活圆实的手已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松树皮,但手中多了一支长烟管。
②闰土言、行、神、心的变化令“我” 悲哀。
少年时的闰土语言中充满智慧和热情,动作机智灵敏,神态很兴奋,“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跟“我”谈得来,“你我”相称,没有隔膜;中年时的闰土语言中丧失了少年时的智慧和热情,而且很迟钝(“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动作迟疑(“他迟疑了一回,终于就了坐”),神情先是欢喜和凄凉,后来变得呆滞(“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以至沉默(“像一个木偶人”)。态度恭敬,心里只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称“我”为“老爷”,说明“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小结:
以前的闰土天真、活泼、聪明、能干,中年闰土则麻木、愚钝、失去了生命力,在性格特征上发生了变化。
以前的闰土真诚、友好、快乐,中年的闰土则孤独、忧伤、悲哀、失望,在情感上发生了变化。
(板书:能干、快乐;麻木、失望.)
但最可怕的变化是闰土对“我”的态度的变化,对生活的态度的变化,这种心灵的变化即“精神麻木”,这才是最令人心痛的。
(2)杨二嫂的变化是否也令“我”悲哀? ①杨二嫂肖像的变化令“我” 悲哀。
杨二嫂年轻时候脸上擦着白粉,人称“豆腐西施”,是一个美女。50岁时的杨二嫂凸颧骨,薄嘴唇,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极瘦, 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小结:杨二嫂肖像的巨大变化是贫穷造成的。她的这种巨大变化反映了旧中国农村的萧条和破败。
②杨二嫂言、行、神的变化令“我” 悲哀。
语言尖刻——“贵人眼高”。
怪声怪气——“阿呀呀”,“阿呀阿呀”。
见解庸俗——“你阔了”,“你现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抬的大轿”。实际根本不是这样。
跟“我”说话时愤愤不平——显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似的。
动作顺手牵羊——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
行为卑劣——栽赃闰土在灰堆里藏碗碟并以此发现以为功,拿走“狗气杀”,飞也似的跑了。
教师小结:杨二嫂的身心被扭曲,和闰土一样是病态社会中不幸的人,但是他们又有所不同:闰土愚昧麻木,杨二嫂庸俗卑劣。
(板书:漂亮、平和;庸俗、卑劣。)(3)宏儿和水生的关系是否也令“我”悲哀?
教师点拨:他们的关系令“我”担心:自己和闰土的今天,也许就是他们的将来,所以心中一样充满了无奈和悲哀,但“我”更希望他们有不同于“我们”的未来。
3.学生分条梳理讨论的结果,特别是对人物的评价性词语,学生可能不够准确,教师可加以点拨和补充:
闰土:外貌苍老,动作迟钝,语言含糊,对“我”谦恭,对生活丧失希望。杨二嫂:相貌丑陋,语言尖刻,自私、势利,虚伪、庸俗。
五、逆向思维,深化情感基调
教师提问:全文的底色是沉重和悲哀的,那么有没有一点亮色呢?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教师梳理归纳:在课文的结尾,作者写出了理想中富足美丽充满活力的家乡,并且相信经过大家共同的努力,美好的理想一定能实现。
朗读结尾的三段文字,特别是“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要求齐读背诵。
一、研究环境,探究主题
1.小说中一共描写了几个“故乡”?
明确:该问题探究的已不仅是环境,而且涉及小说主题。除了对比鲜明的“现实中的故乡”与“记忆中的故乡”之外,其实,小说中还有一个“理想中的故乡”。从小说结尾部分“我”的内心独白可以看出,“我”对未来的故乡有一个朦胧的希望轮廓。
2.“故乡”是谁的?
明确:这个问题是把小说的社会意义推到更广阔的层面。在现代工业文明的时代,故乡失落了,又也许只存在于孩童纯真的眼睛里。小说中的故乡是“我”的,又是“我们”的。它有着普遍的象征意味,代表着人的精神归宿。
3.“故乡”在哪里?
明确:结合课后练习四,研究“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的深刻意蕴。从小说对宏儿和水生的想象中,可窥见作者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理想中的故乡,不在儿时飘渺的回忆中,更不在世俗、功利、隔膜的成年世界里,它需要我们去追求,去勇敢地开创新路。
(当然,教师还可以根据自己本班学生的情况,预设一些颇有个性的话题,进行探究。)
二、联读比较,异中求同
联系鲁迅小说《社戏》中关于农村生活的描写,探讨本小说中“新的生活”具体包含的基本元素有哪些。
前后勾连是学习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常用手法,通过联读比较,可以看出这两篇小说对儿时记忆中的农村生活,怀有同样美好的感情。《社戏》中迷人的水乡景色,《故乡》中斑斓的海滩风光;人与自然,人与人,都是那般和谐美好!由此,大略可知“新的生活”应该包括:纯真无瑕的童年友谊,纯朴平等的成年交往,与自然的亲近和谐。
故乡优质课教学设计 篇2
师: (用多媒体展示一组图片。)
师:这些图案漂亮吗?
生:漂亮!
师:有了它们的点缀, 我们的世界才会丰富多彩, 你想不想自己也能设计出如此漂亮的图案呢?
生:想。
师:让我们从最基本的尺规作图:用尺规作线段和角 (1) 开始 (板书课题) 。
师:所谓尺规作图, 就是限定用没有刻度的直尺和圆规的作图, 利用没有刻度的直尺和圆规可以作出很多图形, 大家还记得我们是如何用刻度尺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的吗?请和老师完成以下作图。
二、正确作图, 规范表达
师:展示问题: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已知:如图, 线段a
求作:线段AB, 使AB=a
师:请同学们在学案上完成。
师:哪位同学愿意把自己的作法与大家分享?
生1:我是先用直尺量取线段a的长度为5cm, 然后再画出线段AB为5cm。
师:很好, 如果我们手中只有无刻度的直尺和圆规该如何作图呢?哪位同学有好的办法?
生2:老师, 可以先画一条直线, 然后再用圆规“量取”线段的a长就可以了;
生3:不对, 老师, 圆规没法“量取”线段!
生4:可以张开圆规的角度“量取”!
生5:老师, 先画一条线段也可以!
生6:先画一条射线!
师:同学们说得都非常好, 但是我的意见更倾向于第一步先画射线, 大家能明白为什么吗?
生1:线段本身无法延伸, 而直线没有端点。
师:对, 我们画射线的目的是为了定所画线段的位置和端点;第二步可以用圆规量取线段a的长度的 (演示) , 第三步以A为圆心, 以a的长为半径画弧交AC于点B。我们第三步的目的是定另一个端点。画完后我们再写出结论:线段AB就是所求的线段。好, 请同学们尝试口述作法, 并在草纸上完成作图。
生:口述作法并作图。
三、明确步骤, 熟记要点
师:让我们回顾刚才的作图过程, 明确作图步骤, 熟记作图要点。 (在屏幕上用动画展示作图过程)
师:作图步骤: (1) 画射线目的:定位置, 定端点; (2) 画弧目的:定长度, 定另一端点。
作图要点:字母标注要准确, 结论书写要简明, 作图痕迹要保留, 作图步骤要熟记。
四、你说我做, 相互合作
师:轻轻松松学数学, 快快乐乐做游戏, 下面让我们轻松一下, 你来说我来做, 相互合作。
师:展示问题:已知线段a和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AB、CD。
(1) 利用圆规, 在射线OA、OB、OC、OD上作线段, OM、ON、OP、OQ使它们分别与线段a等;
(2) 依次连接MNPQ, 你得到一个怎样的图形?
师:同学们, 图形中有多少条射线?
生7:4条射线。分别为射线OA、射线OB、射线OC、射线OD。
师:我邀请小林做我的搭档, 来讲台上画, 请同学们按照老师的指令在学案上画图。
师:在射线OA上, 以点O为圆心, 以的a长为半径作弧交射线OA于点M。
生:按指令作图。
师:同学们, 请观察你的作图和这位同学的作图一样吗?
生:一样。
师:好, 请小林找一位搭档, 并发号指令, 其他同学在学案上完成。
生8:在射线OB上, 以点O为圆心, 以a的长为半径作弧交射线OB于点N。
师:和这位同学画的一样的请举手。
请同位两个合作在剩下的两条射线上分别截取线段等于a。一位同学说另一位同学画。
生:同位两个合作画图。
师:同学们, 按要求依次连接MNPQ你得到一个怎样的图形?
生4:圆形。
生5:正方形。
生6:菱形。
师:同学们, 在初中阶段, 如果没有特殊说明的话, 连接两点应该是用线段来连接。如果按这种方法去连接, 应该是正方形, 理由我们会在后续的学习中知道。
五、知识迁移, 融会变通
师:同学们, 上一个环节大家完成得非常好, 现在由老师来画, 大家来说。 (在黑板上演示)
生7:以点B为圆心, 以a的长为半径画弧, 交射线AC于点D。
师:请同学们观察线段AD和线段AB的数量关系是什么。
生 8:AD=2AB
师:很好, 再观察老师的作图, 继续说。
生9:以B为圆心, 以MN的长为半径画弧交射线AC于点D。
师:请同学们再观察线段AD和线段AB、MN的数量关系是什么。
生 10:AD=AB+MN。
师:请同学们用这种作图的方法完成学案三知识迁移, 融会变通部分。
师:展示问题:用尺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的倍数。
(1) 已知:如图 (图略) , 线段a
求作:线段AB, 使AB=2a
(2) 用尺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的和。
已知:线段a, b
求作:线段AB, 使得AB=a+b。
师:组织学生活动, 巡视指导, 评价学生的完成情况, 并让一位学生板演第二题。
师: (用多媒体展示第一题答案) 做对的同学举手。
这位同学出错的原因是?
生11:我没有写结论。
师:同学们要引以为戒。这位同学做的第二题和你的答案相同吗?
生:相同。
师:同学们, 如果老师截取和b相等的线段在a内部时, (用圆规截取) 此时AB与a、b的数量关系是?
生:AB=a-b
师:用这种方法我们可以做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的差。
六、学以致用, 强化知识
师:哪里有数学, 哪里就有美, 让我们共同感受数学之美。 (用多媒体展示一组图案的设计过程) 。这些图案的设计都是按一定的规则设计而成, 下面让我们按规则共同的设计一幅图案。完成学案四学以致用, 强化知识。
师:巡视指导。
师: (用多媒体展示设计的图形) 如果我们给这个图形加一个小尾巴, 像什么图形呢?
生12:风筝。
师:我们就称这样的图形为筝形。
七、知识小结, 分享收获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老师收获了大家的快乐与热情, 你又会有什么收获呢?先与同位分享一下!
生:相互交流收获。
八、作业布置, 各有发展
化学教学中怎样上好常态优质课 篇3
关键词:师生关系 实验功效 评价方式
常态优质课是相对于一般的公开评比优质课而言的。它不需要花大量时间去查找资料、制作课件等等。笔者认为基础知识的获得关键在于平时的教学当中,所以尽心上好常态优质课,是决定学生的未来学习的关键。那么,在化学教学中怎样上好常态优质课呢?应从以下几点着手:
1、优化师生关系,发展和谐教育
常言道: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用“沟通、信任、情感”来拉近师生关系。如果学生不接受教师本人,那么采用任何教学方法所起的效果都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善于把握时机,把满足和维护学生的自尊意识落实到具体的教学中,达到师生之间的相互尊重,形成心灵的沟通和思维的碰撞,把教学一步步引向深入。
1.1关爱学困生
学习上有困难生成为“学困生”,其一般特点:基础差,学习目的不明确,厌学,方法不当,有的接受能力差。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他们更需要我们去关注。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多给他们展示自我才能的机会,抓住其闪光点加以鼓励。在他们实施教育时要讲究方法,要在真正摸清他们在哪方面不足的情况下,逐一用言语、行动去感悟他们。
我对“学困生”总是给予更多的问候、关心、体贴和帮助。让他们真正体会到老师并不另眼相看他们,从而减小他们心理的压抑感、自卑感,真正从内心里有和老师亲近沟通的欲望。对基础差、学习方法不当的学生,尽量利用课外时间给他们辅导,尽量解解答一切问题。并给他们在学习方法上以指导,明确自己的差距。鼓励他们只要通过努力,就一定能够大有进步的道理。对接受能力弱,对化学不感兴趣的学生,首先要培养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只有他们对化学产生了兴趣,才能钻进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再初步培养他们接受化学的能力。对他们多提问、多启发、多辅导。只要有一点儿进步,就要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表扬,让他们感受到学习化学取得进步的成就感。使其学习的积极心,接受能力会逐步提高。这样,让“学困生”生活在一个处处受人关爱的集体中,使他们和其他同学一样健康全面的发展。
2、重视化学学科得天独厚的实验功效,培养学生多动手能力,从而使他们学会自主教育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是化学的灵魂。化学实验是获取化学知识最主要的方式。因此,通过化学实验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三维目标,是新课改的关键性课题。
化学实验教学从形式上可分为: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协同实验和社会实验四种,在化学教学中,围绕“三维目标”,通过上述四种形式实验教学,对学生诸多方面能力培养取得良好的效果。演示实验是一种最有效的直观教学方法。下面就通过如何做好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谈几点看法。
2.1创设趣味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力。
注意是人人熟悉的一种心理现象。学生注意听课,他们的心理活动就指向和集中于教师的讲述。学生注意观察实验,他们在心理活动就指向和集中于教师的示范操作上。学生能够专心致志且特别感兴趣地获取知识,达到过目不忘的效果。教师要善于创设趣味演示实验,引起培养学生更大注意。
2.2做好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良好的观察能力是一个优秀学生必须具备的素质。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习惯,得出关键实验现象的能力。
2.3分析、改进实驗,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通过分析实验的优缺点,培养和诱导学生运用掌握的实验知识,在对某些实验进行观察、分析、归纳、综合等思维过程中,认识物质变化的规律和实质。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而且能提高他们学会从事物的本质去分析研究问题的能力。
2.4让学生做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传统的演示实验总是教师做、学生看。俗话说得好: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学科,教师可以把一些演示实验让两、三个学生代替老师演示,然后让全班学生集体讨论他们实验的成功点和不足之处,最后教师集中点拨学生没有注意到的问题。这样能训练学生动手能力和规范实验操作能力,并激发了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逐渐学会自主教育。
3、评价方式的多样性和发展性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即不求一步到位,但求步步提高,不求人人成才,但求人人成人。既可以从一节课的内容去评价,也可以从阶段性的成果去评价,还可以从学生作业整洁规范与否评价等等。这样肯定他们已取得的成绩,同时也让他们看到自己的不足与提升的空间。在评价过程中,教师的成长和学生的发展应该是相辅相成的。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从以上上好常态优质化学课的三个方面看,教师要创设育人氛围,优化师生关系,重视化学实验教学、注重多样性与发展性评价学生。教育质量将全面提高,教育之花将遍处绽放。
参考文献:
[1]彭继贵.第三届中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教师论坛[N].山西学英语报社,2006年22期
优质课教学设计 篇4
《成吉思汗和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尖峰中心小学
段丽萍 教材分析
文章主要写伟人成吉思汗在一次狩猎时因口渴难忍,四处找水解渴,当他艰难地找到水后,鹰四次撞翻他的杯子,成吉思汗气急败坏射死了鹰,当他发现鹰是他的救命恩人时懊悔莫及,顿悟永远不要在发怒的时候处理任何事情的道理。这是一则发生在伟人身上的故事,也是一篇寓意深刻的故事,人文因素很浓。学生分析
文中故事离学生的实际较远,但文章的故事性很强,语言通俗易懂,生动感人,可读性也很强,因此,让学生充分地读、抓住成吉思汗四次接水都被鹰撞翻的心情变化是本课教学的好方法。教学目标
1.理解伟人对待错误的态度,明白遇事保持冷静的道理。2.认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理解课文内容。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
抓住鹰四次撞翻杯子及成吉思汗的心情变化理解课文内容。教学难点
学习心情的描写。教学设想
贯穿以学生为主体,在读中感悟,在合作学习中体验情感;通过想—说—读—批—讲—论—填等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变学会为会学。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导入新课
1.(出示成吉思汗的照片):同学们认识他吗? 2.你对这位历史伟人了解多少?(学生交流资料)3.板题、读题。4.检测生字。
5.师:本课文是一则寓意深刻的故事,你认为学习本文要掌握什么知识点?(生说师板书)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掌握这些知识?(生说师板书)[点评:这样做有利于鼓励学生养成收集、整理、运用资料的习惯,实现资源共享。特别体现学习方式的指导,“教是为了不教”嘛。]
二、初学课文,理解内容
1.个人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先读通全文。(师提醒生注意:不动笔墨不读书)2.分四人小组选择自己组最喜欢的方法学习课文,理解和掌握黑板上板书出来的1—2个知识点。一生在小组学习记录本上记下来。(师巡堂轮流参与到小组的学习中)
3.各小组代表汇报学习情况。师提示汇报金点子:自报家门——说学法——当小老师给同学讲解——检测。(可考他人亦可请他人检测本组成员)
4.当有同学汇报“文章的写作顺序”这一知识点的时候,师相机引导分段:是呀!文章写得可有条理了,哪些自然段写起因?哪些自然段写发展?哪些自然段写高潮?哪些自然段写结果?可分为几部分呢? 这则故事全文按照故事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局的顺序写,可把文章分成五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简述成吉思汗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国王和勇士。(强调他的身份,使学生了解伟大的人物在面对错误的表现,凸现课文文化的指导性和育人的针对性。)
第二部分(第2~8自然段)叙述了成吉思汗狩猎时,口渴得厉害,后来终于找到了一个滴水的泉眼。这一部分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原因。为下文情节的开展作了很好的铺垫。
第三部分(第9~18自然段),写成吉思汗四次接水都被鹰撞翻的情景。这段描写细致入微,生动地再现了四幅画面。
第四部分(第19~23自然段)这一部分是故事的高潮,毒蛇的出现改变了成吉思汗的固执,很具有震撼力。
第五部分(第24自然段),写成吉思汗的懊悔和顿悟。
5.当有汇报员汇报文章抓住鹰四次撞翻成吉思汗的杯子展开描写故事情节这一知识点时,师适时提问:(1)鹰为什么一次次去撞成吉思汗的杯子?
(2)成吉思汗的心情怎样?哪些地方体现他的心情?(3)最后采取什么行动?(4)结果得到什么沉痛的教训? 6.填写学习卡。并点评。
次数
鹰怎样做
成吉思汗的心情如何 一
打掉了水
不生气 二
俯冲下去,撞掉杯子
有点生气 三
还是撞翻了杯子
真的生气 四
飞扑下去,扑掉杯子
气急败坏
最后
鹰被射死
懊悔、顿悟、永远不在…… 7.把有关的句子找出来并设身处地的读一读。
8.师点拨:文章中关于成吉思汗的心情描写,有的直接写,有的通过语言或动作来写,今后,同学在写作中也要这样写,能够更感染别人。
[点评:这样做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合作学习的平台,能抓住学习课文这个知识点构建平台,通过完成学习卡的填写,引导学生抓住鹰四次打翻杯子以及成吉思汗的心情变化,这一重点环节来学习,为明理做好铺垫,也为学生练笔——学习心情描写打下基础。]
三、加深明理
1.齐读成吉思汗顿悟出来的道理:今天我得到了一个沉痛的教训,那就是,永远不要在发怒的时候处理任何事。
2.结合实际说说你的看法。提示:从正反两方面,如遇事冲动会怎样?反之冷静对待又会换来什么结果?
3.师小结:是呀!伟大人物之所以能成为伟大的人是因为他们能不断总结经验,特别是吸取教训!这多么令人感到震撼呀!
[点评:此环节的做法以说促想促悟,达到明理的目的。]
四、总结
小孩会犯错误,伟人也会犯错误,人人都免不了会犯错误。假如我们在事情面前保持冷静,就能减免悲剧的发生,一旦发现错误要及时改正,就能健康地成长!
五、布置作业 1.摘抄好词句。2.复述故事。
3.课外阅读其他伟人的故事。
[点评:这样做重视积累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并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效果好!] 板书设计:
杀
成吉思汗 和 鹰
救
没有生气 打掉 有点生气
撞掉
真的生气
撞翻
气急败坏
扑掉
教训
《麻雀》优质课教学设计 篇5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的内容,从课文内容中体会老麻雀为了维护小麻雀表示出的那种强大的力量。
2、重点学习4、5两个自然段,进一步学习、掌握具体记叙和表达真实思想感情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着重理解课文第4、5两个自然段,认真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具体的描写来表示老麻雀奋不顾身掩护小麻雀的那种为“一种强大的力量”所支配的精神。
三、课时:第2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麻雀对于同学们来说是一种很常见、很普通的鸟。它没有漂亮的外衣,没有动听的歌喉,平时不会有人愿意多看它几眼。然而,在这普普通通的鸟的身上,有着一种令人敬佩、令人感动的精神,却很少有人发现。这篇课文给我们描述了一种少见的故事。
(二)学生自读课文,让学生说说课文围绕麻雀写了一件什么事。
(这篇课文围绕麻雀描写了“我”在打猎回来的路上,亲眼看到大猎狗想吃掉小麻雀,老麻雀在大猎狗面前奋不顾身地维护小麻雀的事情。)
(三)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学生读课文第1、2、3自然段,让学生想一想这件事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
(课文第1、2、3自然段是故事的开始。猎狗随我打猎归来途中,突然放慢了脚步,悄悄地向前走,嗅到了前面有什么野物。我在这时,看到从巢里掉下来一只小麻雀。)
2.指名学生读课文第2自然段,“突然,我的猎狗放慢脚步,悄悄地向前走,好像嗅到了前面有什么野物。这里,“野物”指什么?
(“……好像嗅到了前面有什么野物”中的“野物”指的是小麻雀。“嗅”的意思是闻,用鼻子区分气味。)
3.学生默读课文第3自然段,然后,想一想“我”看到了一只什么样的小麻雀,用笔在书上画下描写小麻雀动作、外形的句子。
出示课件:一只小麻雀呆呆地站在地上,无可奈何地拍打着小翅膀。它嘴角嫩黄,头上长着绒毛,分明是刚出生不久,从巢里掉下来的。
引导学生反复读一读这些句子,对“一只小麻雀呆呆地站在地上”中的“呆呆地”和“……无可奈何地拍打着小翅膀”中的“无可奈何”,要让学生说一说在句子中的意思,深入理解这两个词语在课文中的作用。接下来,让学生想一想从描写小麻雀动作和外形的句子中,我们能看出什么。
4.小结第一段的学习,过渡到第二段。
面对这样一只出生不久的小麻雀,假如是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呢?现在,大猎狗发现了小麻雀,预示着什么?小麻雀的命运将要发生怎样的变化?
(四)学习课文第二段
1.让学生默读课文第4自然段,想一想,小麻雀的危险是什么?课文里哪句话标明了这种危险,在课文里画出来。
(小麻雀的危险就是猎狗想吃掉它。“猎狗慢慢地走近小麻雀,嗅了嗅,张开大嘴,露出锋利的牙齿。”)
2.从猎狗的表示中,你觉得此时的这只“分明是刚出生不久”的小麻雀遇到了一个和自身相比怎样的敌人?
(从猎狗“……张开大嘴,露出锋利的牙齿”这样的表示看,小麻雀遇到了一个和自身相比强大百倍的敌人。)
3.教师指名学生读第4自然段的第2、3句,并提出问题让学生考虑:当猎狗走近小麻雀的时候,谁出现了?它是怎样出现的?课文里用了一个什么词表明它的到来让猎狗意想不到?
(当猎狗走近小麻雀的时候,老麻雀出现了。课文里用“突然”一词表明老麻雀的到来迅猛,让猎狗意想不到。)
4.教师引导学生反复读第4自然段的第2、3句,“突然,一只老麻雀从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它扎煞起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着。”并提出问题:这里,作者把老麻雀比作什么?为什么老麻雀飞下来像一块石头落地?“绝望”是什么意思?老麻雀扎煞起全身羽毛,绝望地尖叫是什么样?在这里说明了什么?
5.教师做过渡:老麻雀想拼命拯救自身的幼儿,而面对的却是一个“庞大的怪物”,让我们来看看它是怎样表现的。然后,指名学生读第5自然段,提出学习要求和问题。
(1).“它浑身发抖,发出嘶哑的声音。”老麻雀为什么浑身发抖、发出嘶哑的声音?
(因为老麻雀在庞大的猎狗面前是弱小的,没有任何捍卫自身和幼儿的武器,所以,它十分紧张,“浑身发抖”。但是,它又十分的愤怒,表示出决不畏缩,所以,“发出嘶哑的声音”。)
(2).“可是它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一种强大的力量”指的是什么力量?
(尽管在猎狗面前,老麻雀也“不能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只顾自身的平安而丢下自身的孩子不顾,而是毅然猛扑下去,为拯救孩子准备进行殊死的决斗。这是“一种强大的力量”,这力量就是无与伦比的母爱!)
(五)学习课文第三段
1.教师让学生默读课文6、7自然段,提出问题:猎狗愣住了,是因为害怕吗?
(猎狗愣住的原因并不是因为害怕,而愣住的原因是老麻雀奋不顾身救小麻雀的表现。)
2.“我”为什么急忙唤回猎狗,带着它走开了?
(因为“我”被老麻雀果敢、坚定的行动和奋不顾身、拯救幼子的精神所感动,也由于怜爱之心的驱使,所以急忙唤回猎狗,带着它走开了。)
(六)总结全文,揭示主题。
(七)拓展延伸,生谈体会。
五、板书设计
【语文优质课教学设计】
S版四年级上册
《 麻 雀 》
《燕子》优质课教学设计 篇6
需要整册全套优质课(含优质视频+配套教案+PPT课件)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燕子、赶集、聚拢、增添、掠过、稻田、尾尖、偶尔、一圈、荡漾、音符、演奏、赞歌、生机勃勃”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抓住描写燕子和春天的语句,感悟燕子的活泼可爱和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4、学会按一定的顺序、抓住特点观察事物的方法,积累好词佳句。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燕子的可爱以及作者细致观察和文中生动描写的方法。
难点:
抓住重点词、句、段,引导学生展开对春天美好景物的想象;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PPT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三、复习导入。
1、课件播放《小燕子》儿歌。
同学们,听了《小燕子》儿歌,你知道燕子为什么从南方飞回来呢?
2、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燕子》第一自然段,请同学们背诵第一自然段,说说你感受到什么?
3、让我们一起来感受春之美。(课件出示春天图片)
四、探究课文第二自然段。
1、导:活泼机灵的小燕子从南飞赶来了,那是一种怎样的情景呢?默读思考:课文中作者抓住了哪些景物特征来表现春天的?边读边勾画有关词句。
2、交流讨论。
(1)“蒙蒙的”是什么感觉?
(2)读中体会: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展开带黄色的嫩叶的柳丝。
微风吹拂着展开嫩叶的柳丝。
比较这两句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读出舒缓、轻柔,体现柳丝的柔美多姿。)
(3)理解“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光彩夺目”“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机”。
3、出示课件,展示“微风、细雨、柔柳、青草、绿芽、鲜花”这些景物,与“飞来一只只机灵的小燕子”的画面比较一下,你有什么感觉?可以用哪些成语来描述?
4、你能把这段文字美美地读出来吗?指导朗读。
五、探究课文第三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三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是从哪个方面来描写燕子的?(飞行)燕子飞行时有什么特点?(轻快灵活、自由自在、速度快)你从哪些语句中看出来的?
2、着重理解“掠”“沾”这两个动词。
3、我们从“唧”这个字可以体会到什么?
4、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和描写燕子飞行的?(由近及远的观察顺序)
5、小结:这一自然段抓住燕子飞行的飞行特点,写出燕子动态美。
6、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同学们把第三自然段朗读一遍,看谁能读得让人感觉到燕子飞得快,姿态优美。
六、探究课文第四自然段。
1、自由读第四自然段,边读边画出你最喜欢的词、句子。
2、交流,重点赏析“几痕”、“五线谱”等词。
(1)辨析“几痕”和“几根”。
(2)课件出示五线谱,帮助学生理解。
(“几痕”写出了电线很高很远,看上去淡淡的,隐隐约约的)
(3)体会为什么说“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
(4)理解“春天的赞歌。”
(5)课文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赞美春天充满生机,表达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小结:这一自然段抓住燕子停歇的特点,写出燕子静态美。
4、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
七、总结全文。
1、学了本课,你有何感受?
(爱护鸟――人类的朋友,保护大自然・・・・・・)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体会春天的美丽和燕子的可爱。
八、拓展延伸,自由创作。
1、“光彩夺目的春天”是怎样的景象?想一想,然后写成一篇短文。
(出示课件:春天美景,激发学生想象。)
2、选一种自己喜欢的动物,模仿燕子外形的写法,抓住这种小动物的外形特点,写一段话。
(以上两题自主选择一题完成。)
九、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把你喜欢的句子摘抄下来。
故乡优质课教学设计 篇7
1. 课题事例过时,不能激发学生兴趣
刚刚拿到课题时我总觉得这个课题技术性的东西很少,无从下手,后来通过查阅资料及借鉴其他同仁的教学设计后,我经过一个晚上终于将教案写出来。选题开始有几个选择,我本来可以从QQ发文件开始,可是后来觉得这个事例贯穿课堂始终容易出现问题,后来借鉴两个事例(整理书包和整理邮票)。通过5月5日学生课堂上的反应,我才知道学生根本对这一课题不感兴趣。后来在交流中我才意识到学生需要什么,所有选题根本没有从学生角度出发,而是自己很保守地选择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例,经过本次活动我觉得选好事例是上课成功的一半,学生只有感兴趣才能在课堂中配合你,主动完成课堂里的学习任务。
如果学生不感兴趣,则只会认为本节内容和自己无关,根本不可能投入课堂。
2. 师生活动不顺畅,准备不充分
本次盐城市信息技术优质课评比活动主题是“活动引领教学,促进深度学习”,透过主题,我们不难发现本次主题是学生活动,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我们没有任何理由把持学生的课堂,应该大胆放手让学生学,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只有学生深度学习,将课堂完全给学生,这样的课堂才是一节好课。我由于个人事务比较繁忙,在备课后没有在班级试上,对课堂中出现的问题估计不足,这反映出我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不够,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很弱。一节好的公开课,必须经过若干次的备课、上课,第一次备课后必须在班级试上一次,也只有通过试后你才能找到课堂容易出现的问题和自己需要改进的地方,这时团队的作用就很重要,教研组作为一个团队不是虚设的,如果教研组的作用发挥得好,那么你上课和备课的问题将迎刃而解。
3. 提问艺术需加强
提问是一门艺术,在课堂上选择提问对象,提出怎样的问题都是很大的学问。如果我们只是从简单、肤浅的角度提出问题,有的问题甚至就不需要学生回答,大可不必。相反,如果提出的问题超出学生的认知范围,那么这样的问题同样不能提出。提问要注意对象、注意目的性,不能简单应付,为活动而活动,同时还必须注意提出的问题后,是否觉得需要深究,该深究的问题必须深究,不能出现问学生哪里不同,而忘记问学生为什么不同。本次活动中还出现一些经典话题,比如:老师问什么是黑体啊?学生竟然回答黑体就是黑体,我想出现这一问题主要的因素就是教师提问的水平不高,应该这样问黑体给同学们什么感觉?所以提问是一门艺术,教师课堂提问必须注意严谨和技术性。
4. 课堂驾驭能力需进一步加强
记得2010年在响水中学的优质课展示活动,我当时因为电子教室的问题出现课堂混乱的现象,本次虽然比上次有所提高,但是在上课前学生出现迟到现象,而且是分几批出现的情况,我总觉得时间问题,感觉自己害怕时间不够,同时上课有很多学生探究的问题,没有让学生探究。同时上课出现的问题,没有耐心引导学生,积极投入课堂,没有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一个成功的老师必须经历过若干次的失败,在失败中不断总结经验,不会因为一点小失误而抱怨和埋怨学生,只有你经历了,你感受了,才能获得最大的成功。
5. 技术和学科素养不能兼并
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现已势在必行,我自我反思,在备课、上课时,总是在犹豫不决,不能兼顾传授技术和学生学科素养。无论从本节课上课还是备课上都没有同时兼顾,反而是弄得不伦不类,本节课内容可以注重技术,也可以是注重学生学科素养。而我只注重简单操作,没有深入地将知识串联在一起,给人脱节的感觉。本次研讨会上,曹老师解决了我一直以来的一个疑问,课堂教学应该是走技术路线还是注重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疑问。通过本次活动我最终得到了答案,技术是学科素养的基础,而只注重培养学生学科素养也是空中楼阁,无法实现的,必须二者兼顾,缺一不可。
故乡优质课教学设计 篇8
笔者有幸被某市教研室邀请做初中数学优质课评选的评委,这个市经济位于全省的中等偏上,初中教育位于全省中等水平,但文化底蕴深厚. 笔者在近10天的时间内,听了近30所初中学校的42位参评教师的参评课. 参评优质课的教师群体大都是各初中学校的教学骨干或者说主力军,年龄大都在30—45岁之间,有三年以上的教龄,他们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从一个侧面较好地反映了当前中等水平初中数学教学的一些情况. 记下来,供同行们参考.
1 创设情景引人入胜,但过分“热闹”,分散学生注意力的情况不时发生
此次参与评比的有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七年级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内容,教科书的引入用的是篮球赛的图片,用篮球的输赢的得分情况,引导学生列二元一次方程组. 在这一内容的处理上,所有选手都能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根据学生的学习生活情景,创设篮球场上的情景,有的用的是自己学校的篮球场上的比赛场景,有的利用NBA的场景,有姚明出现,也是学生关注的热点,或视频,或动画,或图片,丰富多彩,大大激发学生对数学来源于生活的认识. 但在列方程组的过程中,有些教师的课件中始终闪现视频,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 有的用鸡兔同笼的情景引入,在列二元一次方程组时,动画的鸡和兔子始终在不停地跳动,学生的注意力大多被吸引到动画上,对情景所蕴含的数学问题的关注程度不够. 这种过分追求课堂的热闹与喧哗,是对课程标准理念的一种误解,或者说只是在追求形式上的热闹,而不是注重数学的实质. 在利用NBA的场景时,应该运用NBA的规则来重新设计数学问题,才更符合实际情况,但是都没有做到,只是为情景而情景,设计的数学问题都是教科书上的问题,而且数据都不动,这对预习的同学的听课的兴趣是一种打击,长此以往,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是一种扼杀.
2 为复习而复习,缺乏对课堂教学整体的把握
如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的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一节中,出现了这样的情况. 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是复习上一节的内容,教师问学生,上节课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哪些性质,学生一一回答,教师又问,它们的逆命题是什么,学生回答的也正确. 第二个环节是学习新知识,教师根据教科书上的步骤,利用教具一个一个地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又一个一个地证明……,复习旧知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发现新知,这位教师只是为完成一个教学环节而已,他的第一个环节显得多余,第一个环节与第二个环节之间也显得生硬,过度的不自然,或者说根本就没有过度语,如果从证明逆命题来继续下去,就会显得自然,大概是怕评委们说他没有调动学生的动手能力,而教科书上明明是要求学生用折纸和教具来完成这项任务的. 这是典型的照本宣科式的教师.
3 设计精巧,思路清晰,但缺乏对教科书的深入理解
教学的价值在于追求有效. 有效指的是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关注课堂活动内容的价值,关注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关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主动参与,乐于参与. 这次评比中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上可谓是颇具匠心,思路清新,追求实效. 如一位教师在二元一次方程的课堂上,从引导学生发现等量关系出发进而找出方程,再到找出方程的解,设计的环环相扣,把学生引入到知识的发生发现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精髓和精神,在习题的设计上更是高人一筹,开放性问题、组合选等形式开阔了学生的思维,而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很有一套,学生争着回答问题,把课堂引向高潮. 也有些教师发问的问题不明确,学生不好回答,对教科书的理解不到位,甚至出现知识性错误,如有的教师在归纳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问题时,很明确地告诉学生,二元一次方程组有一个解的错误答案. 有一位教师在用鸡兔同笼引入二元一次方程组的问题时,不厌其烦地讲解用算术方法的解决思路等. 所以不仅要考虑“怎么教”的问题,更要考虑“为什么教”“为什么这样教”“教到什么程度”等问题,这就要求对本部分内容在整个学段的地位和功能、目标和要求有正确的认识.
4 小组讨论运用多,但鲜有有意义的讨论
课程标准中要求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因此在课堂中小组讨论的设计成为“必须”的一幕. 尤其是在这次的优质课评比中,在这42堂课中,有41节课中有小组讨论,有“合作”学习的设计,但鲜有有意义的“合作”学习,有的老师提出一个比较简单的问题时,要学生分组讨论,这个问题大家都会,还有讨论的必要吗?因此在有许多老师听课的情况下,也有学生做些与学习无关的事情就不足为怪了. 数学课堂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的精神被淡漠的现象值得引起重视.
5 多媒体使用多,但媒体使用单一的现象普遍
《雨后》优质课教学设计 篇9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鼓励学生试着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掌握要认的生字。
【教学难点】:
能够按照要求自主学习,认读认字,读出愉悦的心情。
【教法】:启发引导法
【学法】:自学与讨论相结合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5分)
1.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夏天)在这个季节里,你最喜欢什么天气?(注意语句通顺,欣赏小池的景色)
2.你们喜欢雨天吗?雨后你们在校园里怎样玩的?
3.冰心奶奶知道同学们喜欢玩水,就为大家写了一首小诗(师板书:雨后)
二、听读课文,整体感知。(5分)
听录音朗读课文。请同学们认真听,听的时候,注意生字的读音。她读得美吗?同学们想不想也读得这样美?要想读得这样美,就得先认识课文里的生字。(回答:这篇课文里面有谁、他们在干什么?)
三、初读诗歌,随文识字。(18分)
1、小朋友们,老师昨天布置了预习,要求大家把黑色的生字用圆圈圈起来,都圈好了吗?同桌的同学互相检查一下。
现在我们就来拼一拼这些生字,注意读准平舌翘舌。(自由拼读)
2、交流识字成果。
认读生字(出示课件)。全班齐读生字词(要求会认的),要求读准字音。孩子们真聪明,学得真快!同学们还想不想认识其他生字朋友呢?
3、翻到课后的描描写写。昨天布置预习时还要求大家把音节写在旁边。不知有没有写好?同桌再检查。拼读(自由拼读,全班拼读)。
我们要怎样来记住它们的样子呢?同桌同学互相讨论一下。看看哪些孩子的方法最多、最容易记。我想问一问,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问别人、查生字条、查字典等。)
4、自学不认识的字。
(师巡视参与,表扬查字典的学生、小组合作识字的学生。)
5、检查识字情况
(1)出示生字。
(2)同桌互相检查。
(3)师检查,让学生用字组词,个别的字进行说话练习。
四、指导难字练习书写(5分)
1.出示要求会写的字,先让同学们在小组内讨论字的书写。
2.汇报难写的字,教师指导重点字。
掌声优质课教案设计 篇10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受英子在掌声前后的变化。
教学难点:通过语言和动作描写来体会英子的心理变化。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上课前我们来玩一玩,说一说自己,看谁把自己说得最棒,能赢得我们大家的掌声?有胆量试吗?
学生纷纷叙述,随机请个别学生说说得到掌声后的感受。
二、直接导课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掌声》这篇课文,齐读课题。
三、学习第一和第四自然段
1、快速地默读课文,想一想原来的英子是个怎样的小女孩?(可怜、自卑、缺乏自信)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随机出示:她很文静,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上课前,她早早地就来到了教室,下课后她又总是最后一个离开。
A出示这段话,让学生自由读读,此时说说你们还感受到了什么?
如、默默地地坐在那儿(内向,不善于交谈,孤独,随即指导读句子)
“上课前,她早早地就来到了教室,下课后她又总是最后一个离开。”
体会怕别人歧视她,自卑的心理,同时让孩子联系实际说说,你们在下课的时候都喜欢干什么,心情怎么样?可英子呢?
B此时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英子,再一次去真真切切地感受英子的内心世界吧。
齐读这几句话。
2、刚才大家边读先想体会到了英子不愿意与大家交流,不愿意让大家看到她走路的姿势。她是多么的孤独、寂寞啊,课文中有一个词概括了英子的这些表现,大家找一找!(忧郁)板书:忧郁
3、那后来的英子又变得怎么样了呢?板书:开朗
出示:从那以后,英子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不再像以前那么忧郁。她和同学们一起游戏说笑,甚至在一次联欢会上,还让同学们教她跳舞。掌声第二课时优质课教案设计
A、指名读,说感受。B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想象说话:操场上我们能见到英子活跃的身影;课堂上能见到她那高举的小手;庆祝会上也能见到英子……是啊,此时的英子活跃在校园的各个角落,她是多么快乐呀!C指名读。
5、看到忧郁的英子变得如此的开朗,你有什么疑问吗?
四、研读为何英子前后的变化会如此之大。
1、自由读课文的二、三自然段。(板书:掌声)
出示就在英子刚刚站定的那一刻,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
故事讲完了,教室里又响起了热烈地掌声。
想想这两次掌声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响起的,同时又给英子去了什么?边读边找找相关的句子,同时把自己的感受写在旁边。
当你完成的时候,可以把你的感受在四人小组里同你的伙伴交流一下,预设点:
(1)“轮到英子地时候,全班四十多双眼睛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小英立刻把头低了下去。”
A:你现在仿佛看见什么?(平时什么情况下,所有的人都会把目光集中你身上呢?)
生交流:(我仿佛看到她不愿被人注意却意外被注意,受伤、害羞的样子)
B: 追问:你是小英的话,这时会怎么想?怎么做?
(2)师引:善意无心的注意带给她的却是自尊心的受伤,她紧张,难过,只见小英——(引读3段)
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她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
A能说说你读了的感受吗?英子到底在犹豫什么呢?全班同学注视她的时候,她有什么反应?
(个读、范读、齐读,体会低缓的语气和大家的心疼、细 心)
“一摇一晃”难怪英子以前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
B、看到小英在众目睽睽之下坚强地站起来,一摇一晃地走上讲台,多么不容易呀!那你想对英子说什么呀!
(3)是啊,英子的同学们也正是因为看到了她的勇敢、战胜了自我,所以……
齐读第一次掌声。
(4)英子听了这样的掌声后会怎么样?(流泪、激动、兴奋……)
(5)第二次掌声呢?英子有了什么反应呢?
英子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掌声里一摇一晃地走下了讲台。
A、这时的英子为什么向大家鞠躬呢?感谢大家对我的表扬,我还要继续努力;谢谢大家的称赞,我以后也要加入到你们中间和你们一起快乐地学习、游戏。)
B、那现在请你们看屏幕,有没有什么新发现?(比较两个一摇一晃)(紧张、害怕;愉快、高兴)
2、再读读这两句话,这两次掌声分别给英子带去了什么?
A:听到两次掌声都那么热烈、持久,感到同学们的鼓励、期待和爱心。
B:追问:两次掌声有共同的地方,热情的鼓励,有不同的含义吗?(第一次鼓励为主、佩服勇气;第二次肯定为主,赞扬演讲);
C:小英先哭后笑,战胜了自我,从此站起来了,获得第一次掌声后表现流泪是因为激动、感激、无法用语言表达(慢、低、个、个比读)获得第二次掌声后已充满信心和感激,所以鞠躬微笑(快、激昂、不响不足以表达)
3、正是这两次热烈的掌声,才使英子有了这么大的转变,那就让我们通过朗读,来和她一起分享那一份喜悦吧。(齐读第四自然段。)
五、自学尾声,感悟掌声
1、出示小英地来信:难怪几年以后英子会给她的同学来信,信上是这么说的:
我永远不会忘记那掌声,因为它使我明白,同学们并没有歧视我。大家的掌声给了我极大的鼓励,使我鼓起勇气微笑着面对生活。
A朗读句子(多人朗读,边读边说感悟)
B你觉得英子不能忘记的仅仅是掌声吗?
出示:我永远不能忘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能忘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能忘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
C是啊英子不能忘记的其实就是你们那一份份深深的爱,浓浓的情啊!。
爱是什么?爱是给公共汽车上的老奶奶让出自己的座位,爱是给下班的爸爸妈妈送上一杯茶,爱是向遇到困难的小伙伴伸出温暖的双手。爱,还可以是许许多多,下面就请同学们自己先读读这首小诗,去感受一下吧!
爱是一阵热烈的掌声
爱是一句友善的讲话
爱是炎炎夏日一缕清凉的风
爱是寒冷严冬一杯温热的茶
爱是瓢泼大雨中一把小花伞
爱是
爱是
爱是
…………
我想此时的你们一定有很多的感慨,那就请拿起手中的笔,也来当一回小诗人吧!
3、最后,老师送给大家一句话: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故乡优质课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五年级音乐上册第五课故乡的教案设计01-15
优质课教学设计06-10
9故乡公开课06-09
语文优质课教学设计10-04
美术优质课教学设计11-23
狼优质课教学实录10-20
春优质课教案设计10-24
优质课竞赛教学反思11-09
优质课竞赛《质量》教学设计07-19
信息技术优质课教学设计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