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优质课比赛教学设计

2024-10-04

省优质课比赛教学设计(精选8篇)

省优质课比赛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看图对照,认识“口耳目手足”这5个生字。2.用看图对照之法明确“目”的意思并与“木”区别。3.写好“口、目”这两个字,学习新笔画——横折。

2学情分析

这是部编教材一年级上册一单元识字的第三课。一年级上册作为小学阶段的起始年级,应该是孩子们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的一座桥梁,一条纽带。而一单元更是孩子们初次接触到的小学语文教学的一扇门或一扇窗。他们应该通过这扇门或窗窥见精彩丰富的语文世界一角,感受到汉语言文字吸引人的魅力。因此,对于本课教学,从形式上要多采用跟幼儿园小朋友接轨的游戏和活动的方式,从内容上讲又应该为孩子们呈现具有一定价值的语文学科知识,并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让孩子们在游戏和活动中认识语文、走进语文并喜爱上语文。

本课在这一单元处于中间位置,前两课认识了几个字,并在前一课学习了“横与竖”两种笔画的书写。本课学习第三种笔画,是第二次书写汉字,因此,还需教师细心指导田字格、笔顺笔画及握笔姿势等等细节问题。

这一课采用的是图画和汉字对应的排版形式。编者力图引导孩子看图对照进行识字。看图识字对孩子来说是很有价值的识字方法,也是符合他们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的好方式。因此,在教学中应刻意提炼这一方法并练习运用,为孩子们迁移方法打好基础。另外,下一课主要涉及到象形文字,应引导孩子们了解字源,在识字的过程中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因此本课教学也可适当孕伏。

此时的孩子们刚进入小学校门不到10天,对小学的课堂教学模式还不太适应,同时对语文学科还基本没有概念。孩子们真的就像一张白纸,需要我们慢慢地牵引他们进入语文的殿堂,让他们为自己的语文学习画出美好的画卷。但孩子们在母语的环境里已经浸泡了六年多,无论是口头语言还是对汉字的认识,又不可能仅是一张白纸。比如对于本课五个表示身体器官的汉字,大多数孩子都已初步认识,只是普通话的字音读得不太准确,个别的字义了解不够明晰。

3重点难点

1.看图对照,认识“口耳目手足”这5个生字。(重点)2.写好“口、目”这两个字,学习新笔画——横折。(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

一、看图引入。

按一定顺序出示9页图和字,师引导:孩子们,水仙花开啦!你看,冬梅和夏荷两个好朋友一起来看花。你听,她们在说什么呢? 松松也跑来了,他边跑边喊:冬梅、夏荷,我们去考一年级七班的小朋友们认字吧。【设计意图:激趣引入。】

活动2【活动】

二、看图对照识字。

1、学生借助已有经验初识生字,教师注意对“足”和“手”进行平翘舌音的指导。(风铃声,按顺序逐一出现生字:口手耳足)认读“口”字,指名组词语。(注意读准三声)认读“手”字,引导学生舌头翘起来,读准字音,再指名组词语。认读“耳”字:引导学生读准字音,再指名组词语。

认读“足”字:引导学生舌头放平,读准字音,再指名组词语。

2、引导学生“看图猜字”。

若学生用“足”字组词语,组成“竹子”时,教师示意学生看图,猜猜“足”字的意思。师:这个“足”是什么意思呢?你能从图上看出来吗? 生:这个“足”是“脚”的意思。因为它写在“脚”的旁边。

师:你真会观察!教师相机点拨:原来看图可以猜字义呢。并适时板书:看图猜字。

师:现在我们一看图,就知道脚旁边的这个“足”意思就是——生答:脚,那它可以组成“竹子”吗?为什么呢? 生:这个“足”指的是脚,而竹子不是脚,是植物,跟脚没关系,所以不是这个“足”字。【设计意图:通过看图明义,学生初步感知汉字音形义的联系。】

3、游戏:看谁反应快。【设计意图:采用游戏方式复现生字,巩固音形义。】

师讲解游戏规则:老师出示哪个字就赶紧读一遍再组个词,同时用手指着身体的那个部位。全班一起玩,待会儿请最认真的孩子上台比赛。师生合作玩游戏,多次复现。

4、运用看图猜字的方法学习“目”字。

(1)孩子们,刚才咱们知道看图能猜字义,那你看着图猜猜这个字的意思。出示“目”字,(指名读)它的意思是——生答:眼睛。

(2)利用微课介绍“目”字的字源,让学生初步了解象形文字。【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对汉字的喜爱,对传统文化的向往之情。】

师:对,“目”就是眼睛。(播放微课)这个目字,在很久很久以前是这样子的——你看,他多像我们的眼睛啊!古时候,人们为了记录生活中的事物,就照着他们的样子画了一些符号,这就是最早的文字,叫象形文字。后来,人们对这些象形文字进行了改变。你看,这个目字转了个方向,弯弯的眼线也被拉直了,就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目”字。

5、用方法,拓展识字:木头、积木、鱼目、鼠目、目光。【设计意图:在运用中辨析字义,巩固字音字形,并进行拓展延伸。】

(1)师:在地球上,不仅人有“目”,你看,(出示鱼目图片)这是——(指名认读)生:鱼目

师:这个“鱼”字你是怎么认识的? 生:看到图上的鱼,我就认识这个“鱼目”了。师:真会看图识字!师:再看,(出示鼠目图片)谁能认识?(指名认读并说是怎么认识的。)生:这是“鼠目”,我看到图上有老鼠,眼睛还在眨,我就知道这个读“鼠目”了。师:(出示“树木”图片,)指名认读“木”字,再组词。(相机出现“木头”“积木”,学生认读。)(2)辨别“木”与“目”。

出示两个字“木”与“目”,再出示“木耳、目光”的图片,选字填空。学生思考后口头填空,说清选择的理由。(3)用图片,结合生活实际,理解什么是“目光”。

师:(按顺序出示图片)这是妈妈看宝宝时温柔的目光,这是狼捕杀猎物时凶狠的目光,老师还看见你们专注的目光,那你们看见了谁的目光?(引导学生观察老师的目光并尽量运用合适的词语表达。)生:我看见老师美丽的目光、可爱的目光、温柔的目光……

【设计意图:看图识字,呈现多幅跟生字有关的图画,复现生字,并一个字带多个字,进行拓展延伸,从而内化字义,并尝试准确运用。】 活动3【活动】

三、口头表达练习。

1、孩子们,学习了这么久,咱们来放松一下吧。请你跟我拍拍手、搓搓手、挥挥手、招招手、摆摆手、甩甩手;闭闭目、顿顿足、张张口、戴耳环。【设计意图:教师带学生做课中操,休息放松的同时进行拓展。】

2、孩子们,我们的“口耳目手足”不仅可以玩游戏,还可以做许多事呢?【设计意图:出示图片,引导说一两句完整的话。利用图片创设环境,打开思路。先从图片说起,再联系到自己的生活实际。促进学生迁移运用。】(1)看图片,指名用完整的句子表达。在绿茵茵的草坪上,哥哥在听音乐。小男孩用脚踢足球。

小朋友坐在沙发上用眼睛看电视。......(2)联系自己生活,跟同桌交流,看谁说得多,说得有意思。(3)同桌上台汇报展示。

活动4【练习】

四、写字:口、目

师:孩子们,我们不光会用口来说自己做的事,还能用手来真正做事呢。现在就用手来——写字。

1、学习新笔画:横折

(1)出示笔画——横折。观察,这个笔画跟横和竖有什么不同?(2)师范写笔画“横折”,创设有趣的场景。

师边范写边讲解:这个笔画就像开汽车一样,先直着走一段,赶快刹车,因为前面是悬崖,没路可走了,然后要拐个弯,折过来往下走,所以他的名字叫“横折”。【采取生动有趣的方式,形象地讲解笔画拐弯的部分,学生学得快,学得牢,解决学生爱把“横折”分为两笔写的错误问题。】师范写,生书空。

2、复习认识“田字格”。

师:我们要把笔画放进他们自己的家——田字格。(出示图片,复习横中线和竖中线。)

3、刚才我们学习的“横折”就藏在“口”字里。指名书空口字的笔顺,并教大家。

4、出示“目”字,自己观察笔顺。

a 指名在展台上动手将“目”字的笔画按顺序摆一摆,组合成字。【强化“笔顺”意识,引导学生掌握“先里头后封口”的笔顺规则。】

b 观察田字格里的字,指名说关键笔画。【强调横中线上的关键笔画,养成观察思考后再动笔的习惯。】

c 学生练习书写,师巡视指导。(注意握笔姿势和坐姿。)d 评价。(笔顺、位置)活动5【活动】

五、小结本堂课收获。师:孩子们,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呢?

省优质课比赛教学设计 篇2

化学优质课在一定程度上展现授课教师的综合能力,是促进中学化学教师教学理念与教学技能交流的有效途径[1]。2014年 ,在武汉市举办的全国化学优质课比赛中 , 南通中学的陈老师和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的马老师就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这一内容,演绎出了精彩课堂。尽管二者教材完全相同,但不一样的教师以不同教学设计理念和实施方式,使其教学风格不尽相同,现对两种教学案例进行对比分析,从中总结经验,以供广大教育工作者参考。

二、异曲同工的情境导入

一堂课如同一篇优美的散文,开头便要精彩。课堂伊始,别出心裁的情境导入往往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迅速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教学情境之中,使学生兴奋点转移到教学内容上。两位教师用不同新闻材料将学生导入不同情境,一个通过中俄天然气协议,引发学生对化学与生活的关注,另一个通过甲烷与生命的关联,激发学生对化学与科学的好奇,但二者借助同样的媒介,采用相同方式,直观地向学生传递信息,达到引发学生兴趣和注意力的共同目的,收到良好的课堂引入效果。相比之下,前者(陈老师,下同)更贴近生活,更简短,但趣味性不大。后者(马老师,下同)由外星生命说起,趣味性十足,紧接着让学生猜想外星生命存在的可能性与条件,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进而推测和解释甲烷与生命的关 系 ,整个引入 过程时间 偏长 ,但步步递 进 ,悬念不断,引入效果值得推崇。

由此可知,有效的课堂情境导入要体现出科学趣味性,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特征,更要紧凑有悬念,不能杂糅冗长。根据教学设计思路,常见导入方式有以下四种:一是谈话质疑导入法;二是科学背景导入法;三是新闻图片导入法;四是逸闻趣事导入法。总之,导入有法,但无定法,无论采用何种引入方式都要遵循简单、实用、科学、有效的原则,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课堂学习内容[2]。

三、精彩纷呈的教学探究

教学探究中, 尽管两位教师对教学目标的侧重点理解不同,知识点的讲解顺序也不相同(主要教学流程见表1),但都很好地把握了化学学科以实验辅助教学的特点, 较好地体现了甲烷教学要求中的三维目标。

由上表可知,整个教学探究过程中,二者均采用由情境引入到实验现象探究再到化学性质探究最后到延伸总结的基本思路,不同的是前者通过探究甲烷与氧化剂的反应,逐渐向高锰酸钾和氯气递进,进而引出取代反应。而后者则在引入甲烷与有机物的演变过程后,开始探究甲烷与氯气的反应,相比之下前者的设计更为紧凑,更能让学生理解和接受,同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进而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后者的实验安排太靠前,一方面前面铺垫不充分稍显突兀,另一方面与后面引出的取代反应间隙较大, 削弱了前后的连贯性。在细节方面,在甲烷分子空间构型上,二者都用气球进行了展示,前者展示得更为细致形象,后者只做了简单说明,未能物尽其用,但让所有学生都亲身体验,更加直观。在实验演示方面,前者设置了实验组、对照组等三组实验,设置更合理和严谨,并对学生进行提问,让其参与其中并思考,体现出学生的主动性。总观二者的教学设计模型, 亦能发现一些共同的教学设计特色,如下:

(一)教师以实验探究促进知识传授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 实验 ) 》指出 : “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教学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兴趣 ,强化科学 探究意识 ,促进学习 方式转变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实验探究以直观有趣的方式 ,使学生更愿意参与和思考,进而方便其对知识的理解,有效促进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在这两节课中,学生小探究和实验适时穿插 其中 ,占据相当 一部分时 间 ,如“探究甲 烷球棍模型”、“甲烷与高锰酸钾反应”、“甲烷与氯气取代反应”等,学生在操作 中学习 ,在探究中 思考 ,在试验中 提升 ,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方案探究能力、现象观察能力、信息分析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学生以合作探究加快知识建构

建构主义 理论强调 学习应是 学习者以 个人原有 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 这一过程是主观能动的,不能由他人代替。在知识学习中,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热情高涨,头脑更灵活,使不同思维相互碰撞、相互启发,可以加速知识建构。例如,对于问题:“甲烷分子的构型? ”两位教师让学生动手拼插乙烷的棍棒模型,经过自身实践和思考,再和同伴交流探讨,进而在头脑中建构新的知识。探究过程中,学生并不是个体孤立的,而是以2~4个人相互合作的方式,在小组合作探究中,各组员积极参与讨论 ,通过相互 帮助 ,创造性地 处理不同 组员间的 不同见解 ,最终形成完整严谨的结论, 加快学生构建科学全面的学科知识体系。

四、风格迥异的课堂收尾

好的课堂犹如画龙一样,处理好收尾这一“点睛”之笔至关重要,好文章讲究“凤头、猪肚、豹尾”亦是这道理。好的收尾会使课堂再起波澜,不仅能总结归纳、升华情感,而且能让学生流连忘返、消除疲惫,激发其继续探索的欲望,最终使教学活动完满结束,同时意味着另一种开始。

这两节课堂收尾在风格上有很大不同, 前者先由学生对甲烷性质及用途做出总结, 然后教师做补充, 调动学生主动性,同时对教学效果做了检验,紧接着其用知识网络将本节课内容展现给学生,然后教师用“存在”、“结构”、“性质”、“用途”回顾和思考状态。到此,课堂并没有结束,教师进一步拓展,总结有机物学习思路和方法,使本节知识得以整合和升华,为下一节课和以后有机化学学习奠定基础。在课堂的结尾,教师又展现出亮点,通过一本国际权威化学期刊的翻译,再次引起学生的热情,激发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为其打开有机化学的大门,预示着新的开始。而后者的课堂结尾较为传统,由习题检验到知识网络总结,学生参与度较低,但值得一提的是首尾呼应非常到位。

总之,课堂收尾形式要“活”:丰富多样,灵活创新;收尾效果要“实”:承前启后,归纳总结。通过“活”“实”和谐统一,最终使学生有收获、教师有成就。

五、启示与总结

优质课并不是完美的,自然存在不足之处,在推广学习时要辩证看待,借鉴优点固然重要,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往往更具有价值。下面就这两节优质课中的问题探讨其对教学的启示。

(一)实验与探究呈现学科特色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无论是认知学习还是研究应用都需要在实验中探究,才能有最大收获。因此课堂实验要强调化学探究性的学科特色, 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逐渐实现由现象向本质的认识,若是实验就是简单操作、毫无探究性,就等同于把结果告诉学生,最终失去教学意义。课例中马老师甲烷与氯气反应的实验由于简单生硬,因此实际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新课程倡导课堂的探究性,要落在实处,绝不是简单地在教学中增加几个徒有形式的实验, 要在课堂实验的基础上,让学生积极探究,促进思维发展和知识构建,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充分体现学科特色,最终实现提高学生基本科学素养的目标。

(二)预设与生成体现教学机智

教师理想的课堂是按照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的, 但实际课堂是预设与生成的结果, 课堂上教师的预设会存在与实际情况不符合,与学生想法矛盾的情况,这时教师不应回避,生拉硬拽回到自己的预设之中,应该抓住“生成性资源”,运用灵活的教学机智,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当学生提问陈老师油状物和白色雾状气体是什么后, 教师并没有对其做出详细解答, 这种对学生的忽视会在一定程度上伤害其学习热情,降低提问积极性。此时教师应该反问,我们学过的哪种物质容易形成白色雾状气体? 以引起学生的进一步思考和讨论,充分利用自身教学机智处理生成性事件,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化学优质课是教师传播新的教育教学理念, 提升自身实践技能的场所, 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交流经验、借鉴学习的平台。唯有处理好课堂导入、探究和收尾中的每一个环节,才能称之为优秀的化学课, 唯有精心的教学设计、娴熟的教学技能、灵活的教学机智才能演绎精彩的优质课。总之,优秀的化学课需要体现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中的主体性, 需要体现教师积极引导的主导性,通过师生共同参与和互相配合,最终实现知识的建构和内化。

摘要:2014年全国化学优质课比赛,就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这一内容,两位参赛教师演绎出了不同的课堂风采,具体表现在异曲同工的情境导入、精彩纷呈的教学探究、风格迥异的课堂收尾几个方面。通过对二者教学过程的比较和分析,思考存在的问题,进而总结出宝贵经验,以期与广大教育工作者分享。

关键词:甲烷,教学设计,探究教学,优质课,比较分析

参考文献

[1]闫蒙钢.李文祥.以优质课引领常态教学——对安徽省2011年高中化学优质课比赛的思考[J].化学教学,2012.36(6):17-19.

[2]陈心忠.相同“剧本”下的不同演绎——次化学优质课评比的案例分析[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3(5):78-81.

由优质课比赛看多媒体课件教学 篇3

电工专业理论课,理论性、实践性都很强。课程中有些内容比较抽象难懂,逻辑性强。不仅要求学生有扎实的数学和物理功底,还要具备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受单一的教学手段限制,只凭一支粉笔一张嘴很难讲清。多媒体课件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弥补了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可以化繁杂为简明,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多角度、全方位地组织教学。因此,多媒体课件越来越受到重视,并频繁出现在各种教学活动中,甚至成为评价一节好课的重要因素。

一、多媒体课件的优势

1.多媒体的恰当运用,可以使教学效率和效果得到较大提高

多媒体集文字、语音、图形、图像、动画、视频于一体,因而直观性强、信息量大,教学信息容易接受,教学过程图文并茂,生动活泼,这是传统教学手段望尘莫及。合理运用多媒体,可增强讲授的表现力,提高展示的直观性,增强演示的逼真性,扩大教学的知识量,减少教师板书的工作量,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效果。

2.多媒体的恰当运用,更加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

在教学中将一些电工实验、现象、过程及图景在计算机上模拟,以图、文、声并用的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地向学生展示,充分表现原先较为抽象的教学内容。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使他们始终在愉悦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学会学习,提高能力。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及学习兴趣,符合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规律。

多媒体的恰当运用,可以将抽象、无法亲身感知的,生活中很难出现或不易观察到的现象,真实、形象地模拟出来。在教学中老师们经常遇到一些难以表达,甚至无法表达的问题,它们有的是实验中有危险的现象,有的是要很长或极短时间才能看到的现象,有的是需要反复观察的动态现象,有的是其它手段难以表现的微观现象。例如:PN结的导电过程、三极管的电流放大作用、放大电路的放大过程、零点漂移现象、整流电路的工作波形、异步电动机的旋转磁场等等。由于教学条件的限制,这些内容在传统教学中只能结合课本插图利用语言去描述,学生很难在头脑中形成正确的图景,也就很难领悟知识的内涵,只能死记结论。在课件中引用形象有趣的录像,看似不关联但意义深远,不但增强了课程的感染力,而且使学生耳目一新、记忆深刻,弥补了常规教学不足。

二、多媒体课件应用中存在的误区

通过本次教学比赛发现,有些老师对多媒体课件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上存在误区:

1.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完全替代传统教学手段

比赛中发现,个别教师把多媒体课件看得过于重要,认为上课时找一个“对口”的课件,从头到尾操作一遍,所有知识都让计算机来讲解、提示、点评;或者把传统课堂上的板书内容全部照搬到多媒体上,黑板粉笔也可以不要了,用屏幕代替黑板,上课时只动嘴不动手,照屏宣科,少有讲授,这样不但节省时间,而且又把自己从传统教学中解脱出来。还有老师认为多媒体课就是用计算机上的课,结果是多媒体变成了独媒体。如果只是简单地把教材、教案、图片“搬”到电脑上,那与放幻灯片有什么区别?多媒体课件看上去美丽、漂亮却内容贫乏,教学却很可能会陷入模式化的僵局。

2.夸大多媒体课件的作用

有的教师认为多媒体课件无所不包、无所不能,无论什么课程内容都用多媒体教学。如有些课程,一些公式的推导过程、方程的讲解、例题的演示过程等,需学生深入思考、慢慢理解、细细品味,需要教师积极引导,并积极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把过程写在黑板上,边讲边板演,这样学生才能跟上教师的思维,进一步理解其内容,若采用多媒体教学,就不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教学情况千差万别,多媒体教学因课程内容而异,并非所有的课程及所有的内容都适合多媒体教学。一门课是否应用多媒体教学,应该把着眼点放在结合多媒体手段提高授课能力上,认真分析教学内容,灵活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而不能一味代之以多媒体,搞教学手段的“一刀切”,不能赶时髦,随大流。

3.教学双方缺乏互动与交流

在比赛中看出,有的教师制作的课件从课程开头导入,中间讲解、课堂小结及课后作业的布置等,均制作成课件。课件制作得很精美,动画制作得很漂亮,文本颜色也很鲜亮,但在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教师只埋头操作计算机,演示文稿,很少抬头看学生,不注意通过声音、表情和动作与学生交流,既没有学生提问,也没有课堂讨论,不了解学生接受的情况,更谈不上各种教学方法的使用了。教学本来应该是教师与学生交流的过程,利用课件进行教学时,应该让多媒体“为我所用”,而不是“为我所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学生在老师的主导作用下发挥主体作用,学生在师生交流互动中才能快乐地学习,老师与学生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4.过分渲染多媒体技术,忽视其在教学中的辅助作用

课件与传统教学比较,虽然有很多优点,但在教学中教师仍起主导作用,学生是主体,多媒体课件仅仅起辅助作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基本没有改变,多媒体课件只作为一种新的工具和更为先进的手段加入到教学中,与传统教学媒体、常规电教媒体优化组合,主要用于解决课堂中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特别是教学难点的突破。因此,不能用多媒体取代常规教学,更不能片面追求多媒体的教学形式。

比赛中还发现,部分教师以为只要采用了多媒体就能提高教学效果,运用多媒体就能活跃课堂气氛。于是,不从所要解决的问题或教学的实际需要出发,而是从所拥有的媒体或设备来设计教学,这就出现了为用多媒体而用多媒体的不正常现象。有的教师把主要精力甚至是全部精力投入在追求媒体外观上,而对于课程内容的钻研和在教学基本功的训练方面则花费精力不足,从而使整个教学变成了向学生展示先进的媒体技术,动感画面、视频材料、音像的阵地。不管与教学内容相关还是无关一股脑儿都用上,形成了一种华而不实的形式主义,其结果是形式掩盖了内容,而不是表现了内容,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忽略了课件所体现的规律性。学生形象地说:“上这样的课好像是看了一部没有主题的娱乐片,感到有趣,但没有学到该学的知识。”

5.用多媒体课件取代实验和实际操作

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在于能展示实验和常规媒体无法展示的现象,如果实验能很好展示的内容最好不要让课件去模拟。如二极管、三极管的伏安特性曲线,放大电路静态工作点与输出波形的关系,异步电动机的工作原理等等,不实际操作实验,仅仅用动画去模拟,学生会怀疑其真实性。能够实际操作的实验可以先操作,让学生观察到其真实的现象,然后再用电脑模拟出来,利用课件能放慢和暂停等特点,进行分析和讲解,取得最理想的教学效果。在提倡探究性学习的今天,我们不仅要把更多知识教给学生,还要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实验和探讨,学会获取这些知识的方法。

三、多媒体课件使用的现状

目前,课件在教学中的使用情况依然处于不成熟的阶段,只是在条件优越的学校和公开课中得到广泛使用。主要有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的原因:

1.硬件设备方面

多媒体课件的使用需要一个操作平台,至少需要一台多媒体电脑和一部投影仪,目前大多数中职院校由于教育经费严重不足,无力添置现代化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室较少,硬件设备不足,限制了多媒体课件的广泛使用。

2.软件方面

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从选题、设计到实现全过程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由于客观条件和个人因素的制约,目前多数一线教师对计算机知识掌握有限,而且日常教学任务非常紧张,学科教师没有时间练习,以达到熟练制作多媒体课件的程度。所以课件的设计制作一般由计算机专业人员完成,他们虽然有十分专业的电脑技术,但由于对教学内容不熟悉,缺少实际的教学经验,制作的课件与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设计有些偏差,难达到内容与效果的最佳结合。教师在讲课中处理不好与多媒体的关系,要么先画面后讲解,要么只顾讲忘了换,造成讲解内容与画面的不同步,人机“两张皮”,很大程度上使上课变成了“看电影”,教师成为“解说员”。随着因特网的迅猛发展,Internet已融入各行各业,许多教育服务网站可以下载多媒体课件,但在网上寻找合适的课件费时费力,而这些课件往往是别的老师按照自己的思路设计的,适用性不强。

四、多媒体课件使用的前景

课件要在教学中广泛使用,需要在硬件和软件方面加大投入。特别是软件方面,要有计划地组织培训,提高教师计算机应用的能力和水平。组织应用计算机技术的经验交流、评比、竞赛、观摩等活动,比如本次优质课大赛明确规定采用计算机多媒体课件,这对推进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另外,开展校际协作,多媒体需要建立相关的课件素材资源库,将优秀的课件和素材进行资源共享,将教学中不直观的现象作成素材,方便教师制作课件时调用,这样才有利于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和使用。制作者还应充分认识到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中的辅助地位,掌握它的长处与短处,要从本地区、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制作出符合学生特点和教材要求的优秀课件,以期更好地和传统教学相配合,合理运用多媒体课件,使多媒体辅助教学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成为教学的好帮手,提高教学实效,开创教学改革的新局面。

省优质课比赛教学设计 篇4

课题

26.1.3 二次函数y=a(x-h)2+k的图象(1)

二次函数y=ax2+K 图象和性质 课时

第一课时

单位

黑龙江省龙江县龙江镇中心学校

教师

陈亚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确定函数y=ax2+K的图象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

2.使学生理解二次函数y=ax2+K 的图象与函数y=ax2的图象之间的关系。

3.让学生经历函数y=ax2+K性质的探索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过程与方法:学生经历作图、观察、分析讨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归纳总结出二次函数图象的性质与平移规律。培养学生观察探索能力和归纳能力,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了从特殊到一般和数形结合的思

想。

重点:二次函数y=ax2+K 图象的性质及平移规律。难点:二次函数y=ax2+K 图象的平移规律性 学情分析:学生在上节课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的性质学习的基础上,已建立了二次函数图像的模型以及学习方法。用类比的方法来学习本节课的性质难度不大。平移规律的学习借助课件,课件中的动画演示有效降低学生理解难度,数量关系更易分析。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有哪些性质?

由于本节所要学习的知识与上节内容联系密切,问题的提出,有利于本节的学习。探究新知:

一.

探究二次函数y=ax2+K 图象的性质。.动手操作

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二次函数 y=x2 , y=x2+1 ,y=x2-1 的图像.学生独立画出图像,列表,描点,连线,三个步骤完成。然后同桌交流。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独立完成问题能力。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评议,修正图像。

教师多媒体课件展示图像,学生参照课件对比,完善自己的作图。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使学生掌握绘图方法。同时为研究性质作准备。渗透由数到形的思想。.观察思考

抛物线 y=x2 , y=x2+1,y=x2-1的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各是什么? 学生观察课件或自己所画的图像,讨论分析,分别回答上述各个问题。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的能力。.归纳总结 :

你能说出二次函数y=ax2+K 的图象有哪些性质? 学生小组讨论,合作交流。小组代表发言。

学生从对称轴,顶点坐标,开口方向,极值,增减性几个方面来进行归纳。二..探究二次函数y=ax2+K 图象的平移规律性

1.观察思考:

观察课件或自己所画的图像,比较抛物线 y=x2+1,y=x2-1与抛物线y=x2 这三个函数图像有什么共同特征?

图像之间的位置能否通过适当的变换得到?由此你发现了什么?

2.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学生观察,分析,概括能力。

3.生归纳:学生从形状,上下平移规律来进行总结。教师适时点拨。

(评析:小组内交流学习,再班内汇报。同学们各抒己见,互相补充,教 师做必要的梳理。让学生自己来总结本节学到的知识,锻炼了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生:(1)抛物线 y=x2+1,y=x2-1与抛物线 y=x2 这三个函数图像形状相同。对称轴都是Y轴。

生:(2)函数y=x2+1的图象可由y=x2的图象沿y轴向上平移1个单位长度得到.函数y=x2-1的图象可由y=x2的图象沿y轴向下平移1个单位长度得到.师: 教师多媒体课件动画演示抛物线y=x2 的图像平移到抛物线

y=x2+1的过程和抛物线y=x2 的图像平移到抛物线y=x2-1的图像的过程。验证学生的结论。

师:通过前两问的探究及课件的演示你发现了什么?

生:归纳总结:

平移规律:

(3)抛物线y=ax2+K与 抛物线

y=ax2的形状相同。

抛物线 y=ax2+K 的图象可由 y=ax2 的图象上下平移得到。

当k>0时,抛物线y=ax2向上平移K个单位,得y=ax2+K

当k<0时,抛物线y=ax2向下平移

个单位,得y=ax2+K 〖实际应用〗

1。例题展示

把抛物线 经过怎样上下平移,才能够使他的顶点在直线Y=3X+4上?

1)写出平移后抛物线的解析式?

2)若在这条抛物线上有两点(,a)

(-,b),试比较a,b的大小关系?

给学生2分钟思考的时间。学生说出解题方法。在写出完整的步骤。学生给出不同解法。

2。练习反馈

巩固提高、函数y=-3x2+5 图象的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坐标

。2)、函数y=2(x-1)2-10图象的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坐标

。3)、函数y= -(x+1)2-2图象的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坐标

。4)、函数y=-5(x-6)2+7图象的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坐标

。5)、函数y=3x2向左平移2个单位得到的函数。

能力提升

1)函数y=ax2与y=

在同一直角坐

标系中的图象可能是

()

2)已知二次函数y=ax2+c,当x取x1, x2

(x1≠x2,)

x1, x2 分别是A,B两点的 横坐标)时,函数值相等,则

当x取x1+x2时,函数值为

()

A.a+c

B.a-c

C.–c

D.C

课堂小结: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

知识:二次函数y=ax2+K 图象和性质以及平移规律。思想方法:数形结合的思想。

布置作业:

14页5题(1)和大屏幕的2道题。

多媒体课件显示问题,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学生观察,分析,概括能力。

课件显示问题及标准图像有助于学生理解。为学生由形到数的探究做准备。

学生小组讨论,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也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课件的动画演示形象直观地揭示图像的关系,有效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有助于学生的归纳总结。

归纳探究结论,肯定学生研究成果。形成规律。有助于学生的理解记忆。

巩固所学知识,让学生进一步领会性质和平移规律

通过练习,创设学生活动的机会,及时反馈知识的掌握情况,并能通过练习内化成学生的能力。

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通过动画形象给出平面上圆和圆的位置关系。促进形象思维。

学会用数学语言表述问题。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从定性向定量分析。学生学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

加深理解

.板书设计 26.1.3 二次函数y=a(x-h)2+k的图象(1)

探究二次函数y=ax2+K

例题讲解

图象的性质

巩固练习

探究二次函数y=ax2+K

图象的平移规律性

省优质课比赛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会本课8个生字,会认5个,其中“漂”和“系”是多音字。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用理解关键字的方法了解“惊涛骇浪”和“如履平地”的意思。

2.通过品读关键词句体会艄公的特点,并通过朗读表达出来。3.学习本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艄公勇敢、机智、镇静和机敏,战胜自然的英雄气概,从而明白只要沉着勇敢,就能战胜艰难险阻的道理。

教学重点:

通过品读关键词句体会艄公的特点并通过朗读表达出来。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教学教程:

一、直接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3课,请大家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

1.首先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注意看准字形,读准字音,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读完后给自然段标上序号。

2.分类检查生字词和句子。(1)多音字:身系、漂流。指生读,齐读。

把它们放在句子中你还会读吗? 出示句子:

这六个人,就如在湍急的黄河上贴着水面漂流。

他站在那小小的筏子上,面对着险恶的风浪,身系着乘客的安全,手里只有那么一根不粗不细的竹篙。

指两名学生读。

(2)词语:浊浪排空、波浪滔滔、惊涛骇浪、黄河滚滚、万马奔腾

句子:黄河滚滚。那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气势,令人胆战心惊。

指生读,相机纠正错误读音。学习生字“滚”。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字形,观察占位,进行范写。学生自己描红、书写。集体评价,再练习书写。

(3)词语:艄公、凭着、撑着篙、鼓浪前进、如履平地 句子:他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

三、学习正面描写。1.小结,过渡。

这些难读的词句大家都会读了,课文朗读我们就不需要再检查

了。课题是《黄河的主人》,那黄河的主人是谁?艄公为什么是黄河的主人呢?请你快速读读课文第6到8自然段,找出直接描写艄公的句子。

2.谁来说说,你找到了哪些句子?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出示多媒体课件。

3.请你小声读读这些句子,边读边想,从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艄公?学生读书,进行交流。

4.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运用理解关键字的方法了解“惊涛骇浪”和“如履平地”的意思。

5.艄公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从中,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艄公?

6.学生交流体会,齐读直接描写艄公的句子。

7.小结方法:通过作者的直接描写,我们了解了艄公的品质,这样的描写方法也叫正面描写。

四、学习侧面描写。1.过渡。

作者除了写艄公,还写了什么?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教师板书,总结。我曾经一个字一个标点地数过,全文共514个字,直接描写艄公的句子只有115个字,作者用了400多个字来写黄河、羊皮筏子、乘客和我的感受。课题是《黄河的主人》,直接写艄公就行了呗,为什么作者还要用那么多笔墨来写这一些呢?

2.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

3.请同学们找到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画出相关词句,在旁边写出体会。

教师巡视指导。

4.学生汇报交流,教师相机指导。预设一:

学生可能交流有关描写黄河的句子:“黄河滚滚。那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气势,令人胆战心惊。”

(1)学生可能抓住关键词体会到黄河很有气势,教师及时让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

(2)播放黄河的视频,学生观看后交流:如果你现在就站在这巨浪滔天的黄河边,你心情怎样?

文中作者的感受是——胆战心惊。

(3)带着我们的感受,想像着黄河的画面,齐读。

(4)同学们,面对着凶险万分的黄河,我们看着都感到胆战心惊,艄公却在上面如履平地,从中你看到一个怎样的艄公?

学生可能感受到艄公很勇敢、很大胆,初步感受衬托的作用。预设二:

学生可能交流有关描写羊皮筏子的句子。

(1)“从岸上远远望去,那么小,那么轻,浮在水面上,好像只要一个小小的浪头,就能把它整个儿吞没。”

从“那么小,那么轻”看出羊皮筏子很小很轻,教师先指导学生读好“那么小,那么轻”,读出羊皮筏子的特点;然后引导学生联系

上下文说说羊皮筏子有多小多轻,出示有关羊皮筏子的图片,进行讲解,丰富学生的直观体验;最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好这句话。

(2)学生可能交流到羊皮筏子上有六个人和两个装得满满的麻袋,很危险。教师重点指导学生读好“啊,那上面还有人哩!”以及“一、二、三、四、五、六”这六个数。“啊”表示惊讶,要读三声而不是四声。“一到六”这六个数要声音越读越高,越读越快,读得越来越惊讶。

(3)这小小的羊皮筏子在黄河上行驶非常危险,艄公却撑着它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从中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艄公?

学生可能体会到艄公的镇静、智慧、技术高超,再次感受衬托的作用。

预设三:

皮筏上的乘客谈笑风生,他们向岸上指指点点,那从容的神情,就如同坐在公共汽车上浏览窗外的景色。

学生可能从乘客谈笑风生中体会到乘客们很从容。教师引导学生对比:你们一般在什么时候谈笑风生?

可乘客是坐在小小的羊皮筏子上,脚下就是滚滚的黄河,他们怎么敢谈笑风生呢?

学生进而体会到乘客们正是由于对艄公的技术无比信任,才敢在羊皮筏子上谈笑风生。也就明白了,作者写乘客也是为了衬托艄公的技术高超。

5.读中学写。

同学们,刚才我们一起讨论、交流了自己的读书收获,现在谁来说说,写艄公的一篇文章,作者为什么要用那么多笔墨写黄河、羊皮筏子、乘客和我的感受?

有了前面学习时的铺垫,学生在讨论、交流后就会明白:作者写这一些就更加衬托出艄公的品质。

教师小结,过渡:像这样的写作方法叫侧面描写。通过侧面描写,更加衬托出艄公的勇敢、智慧、镇静和机敏。所以,作者说,黄河上的艄公更值得敬仰和赞颂。

6.学生再次感情朗读直接描写艄公的句子。

五、小结,作业。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黄河的主人》,谁来说说你的收获?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我们如果在写作时运用这两种方法,会使文章增色很多。

省优质课听课心得 篇6

——2010年山东省地理优质课观摩心得

胡金芳

前几天在聊城观摩了2010年省初中地理优质课,见识到各地精英的精彩授课,真是受益颇多。看着台上的选手,回顾着自己曾经的优质课之路,听课本上记录了太多的点滴和感想,几天下来再一次细细斟酌,给我最深的感受就是“教无止境,贵在创新”。

一、以课标为教学目标,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转变了教材观。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是地理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本次优质课评选充分体现了这一理念,以课标为教学目标,而且教材版本不限,这给了参赛老师以极大的发挥空间,考察了老师们的整合教材和运用教材的能力。本次参赛的课题是:《地球的公转》,《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板块构造学说》,《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水平的差异》,《长江的治理与开发》,《我国的土地资源》,《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发展中的应用》,这些课题属于比较难讲的题目,课本中内容很少,似乎没什么可讲,但授课老师们设计的都非常巧妙。甚至有的老师独出心裁的对几种教材加以整合并添加新的内容,而且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不得不让人叹服老师们的教学智慧。济宁学院附中杜爱娟老师执教的《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40分钟的一堂课几乎包容了初中地理涉及到的所有地图种类,容量大,课堂教学内容的构思真的可以用完美一词来形容:开头以“我接到通知,要来咱们聊城讲课,开始查阅地图”导入,引出了读图过程,总结了读图方法;接下来通过对比中国政区图和聊城市区图总结了地图内容的详略、比例尺大小、实地范围的大小三者之间的关系;然后以要带领学生去游世博为引子,展开了一系列的读图活动:去上海要借助交通图设计路线,逛世博要看园区导游图,桥梁、铁路的修建需要地形图;最后通过汶川地震引出了卫星影像图等新型地图,于自然、平淡之中引导学生学习,有一种水到渠成的感觉。当然,杜老师超强的口语表达能力为这节课添色不少,任何一句话都有它的总结与引领作用。整堂课学生学习热情高涨,课堂气氛活而不乱。所以不管使用何种教材,只要对教材的处理能够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在把握课标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科学地对教材内容进行删减、增补与重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是一堂好课成功的关键。

二、以多种方式辅助教学,教学手段不断创新。

本次参赛老师都运用了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许多教师课件制作精美,通过美丽的图片,生动的视频和精彩的动画演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活课堂,增强兴趣,增加容量,提高学习效率,使课件成为教学的有效补充。特别是《地球的公转运动》、《海陆变迁》两个课题,利用直观的动画演示,学生更易理解、接受。当然,一件趁手的教具或学具,不仅会让听课教师留下深刻的印象,更会使教学效果倍增。济南育英中学尹小洁老师所执教的《地球的公转》,她在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地球运动的基础上,自制了教具,用一个地球仪和一个十字形的箭头,箭头代表阳光直射,学生亲自动手演示地球公转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得出我国二分二至日及春夏秋冬四季的形成,太阳高度角与影子长短的关系是用课件展示了不同季节阳光照射下的两棵树的影子长短比较,引导学生理解,没有空洞的讲解,通过动手实践与图片的直观演示贯穿始终,环环相扣,不落俗套。新鲜事物的产生需要老师的细心、精心与用心,虽是一个简单的自制教具,但其中又渗透了任课老师多少艰辛的汗水与努力。

三、以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教学形式新颖、独特。

这次的全省初中地理优质课展示充分说明了中学地理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在这一理念指导下的地理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学会学习为主线”的模式。教师实施了开放式、参与式的课堂教学,从而能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思考地理问题的潜能,树立正确的可持续发展的地理观。本次展示课上,教师都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学习,有的还进行了角色的扮演、小组辩论等,形式多样,异彩纷呈。现将本次课堂中几个精彩片段呈献给大家:

片断一:《地球的公转运动》中的“收获展示”环节:你过生日时,地球公转在图中哪两个节气之间?我们这里的昼夜长短情况怎么样?(邹平梁州中学的李金凤老师执教)因为有了“你过生日时”这几个字,让学生从回答问题的人变成了探索问题的人,并且和生活经验相结合,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度。

片断二:《板块构造学说》中的情景剧,“为什么还在变”:地中海老大哥、喜马拉雅小弟、红海小妹见面了,诉说自己的变化:地中海越来越小了;喜马拉雅越来越高了;红海越来越大了。(菏泽二十一中宋晓华老师执教)通过拟人化的表演,生动有趣,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

省优质课比赛教学设计 篇7

在桂林市教育局2014年争当“教学能手”劳动竞赛活动中, 笔者展示了初中英语的一节听说课教学, 教学设计新颖, 突破了传统的听说教学模式, 受到了专家评委的一致好评, 最终荣获本次竞赛一等奖。本文从本次比赛课的试教说起, 分析了初中英语听说课教学中遇见的若干问题及针对问题所采取的改进措施, 并就初中英语听说课教学的有效设计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单元是本模块的第一课时———听说课。本课以Lingling带Betty前往老舍茶馆观看京剧为主题, 讲述了Betty在茶馆内的所见所闻, 并简单介绍了京剧、作家老舍及其代表作《茶馆》。本课通过听、说等一系列活动, 穿插使用了动词不定式的句子, 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动词不定式的用法, 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语言实际运用的机会。

课堂教学目标为:

1. 语言知识目标

(1) 语法:能够掌握动词不定式的用法及其结构。

(2) 词汇

1能掌握下列词语:actress, teahouse, offer, end, in the end.

2能掌握下列句型:

You know, I wanted to see the Beijing Opera, so Lingling offered to take me there.

We only planned to watch for an hour, but in the end, we stayed for three hours.

I hope to understand more next time.

2. 语言技能目标

(1) 听:能听懂对话, 了解老舍茶馆, 并感知动词不定式的用法。

(2) 说:能够用动词不定式描述生活中的一件事。

(3) 运用:能够用动词不定式谈论自己的旅行计划。

3. 情感目标:以谈论中国国粹———京剧为主线, 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和民族自豪感。

4. 教学重难点:能够掌握动词不定式的运用。

5. 学习策略:学生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相结合, 教师引导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围绕相关话题进行讨论、探究。

三、第一次试教

【教学过程】

笔者播放一段老舍茶馆的影片, 导入本课的课题。然后让学生两人一个小组进行讨论, 完成Activity 1, 接着进行Activity 2的听力练习。之后进行对话的学习, 观看对话视频回答一个主旨问题, 学生跟读录音后完成Activity 3及Activity 4的练习。最后让学生用含动词不定式的句子造句。作业为完成课本Activity 7的练习。

【课堂反馈】

本节课采用了听说课的常规教学模式, 导入听读输出, 能体现本课的课型特点, 教学环节流畅。课前的视频导入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足的是:整节课课堂气氛比较沉闷, 学生能依据教师的指令完成相关练习, 学生的学习过多地受到教师所给的条条框框的牵制, 没有动态的生成。

【问题分析与改进】

1. 激活背景知识, 让学生有话可说。在导入环节时, 笔者只是播放了一段老舍茶馆的视频, 之后就让学生两人一小组, 根据课本上的图画进行讨论。教学中, 笔者发现, 单单根据两幅图画, 学生很难激活原有的背景知识, 导致讨论遇到障碍, 出现“冷场”的情况, 学生们无话可说。因此, 在导入环节时, 笔者增加了一些相关老舍茶馆的图片, 给出关键词, 让学生根据图片的内容来谈论老舍茶馆。有了图片和关键词, 学生讨论起来就会有话可说了, 也更好地为接下来的听力练习做了铺垫。

2. 输出环节要设计新颖, 改变沉闷的课堂气氛。在语言输出呈现环节时, 笔者仅仅根据教材设计, 按部就班地让学生完成了各项练习。输出环节没有新意可言, 从而也导致了课堂的气氛比较沉闷。因此, 在改进时, 笔者尝试使用思维导图, 在帮助学生理清对话内容的同时, 总结了本课重难点知识———不定式的用法。让学生上讲台写出自己的答案, 让学生在交流分享时能动起来, 改变埋头做题的局面。

3. 重视语言的运用, 让学习有动态的生成。在最后的输出环节, 笔者设计为让学生用动词不定式造句。这个环节略显死板, 学生没有将语言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去。在教学时, 教师要创造性地提供学习材料, “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整合乃至放弃原有的教学预设, 机智生成新的教学方案, 使静态的预案变成动态的、富有灵性的实施方案, 为动态生成导航、护航。” (胡庆芳2007) 如何让学生的语言输出不局限于教材, 有动态的生成呢?在改进时, 笔者尝试向学生提供了四个不同地方的场景, 它们分别是:老舍茶馆、北京、大连、香港, 让学生选择一个场景, 用含有动词不定式的句子谈论自己的旅游计划。

四、第二次试教

【教学过程】

首先, 笔者播放一段老舍茶馆的影片, 导入本课的课题。然后给出老舍茶馆的图片和关键词, 让学生两人一个小组进行讨论老舍茶馆的相关话题, 接着进行Activity 2的听力练习。之后进行对话的学习, 观看对话视频回答一个主旨问题;学生跟读录音后, 完成Activity 3的练习;接下来, 学生以6人小组为单位, 完成思维导图, 总结本课重难点不定式的用法。 (见图1)

然后, 让学生用方框中词的正确形式填空, 完成对课文的转述。最后, 给学生四个不同的场景, 让学生选择其中一个场景, 用含有动词不定式的句子编写一段对话, 谈论自己的旅游计划。 (见图2、3、4、5)

【课堂反馈】

本节课较第一次试教课有较大的改动。笔者在学生说的环节中, 向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图片, 这样能帮助学生拓展思维,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有话可说, 愿意开口说。课堂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所提高, 但在课堂上忽视了学生情感教育与竞争意识的培养。

【问题分析与改进】

1. 重视情感教育培养, 增强民族自豪感。教学的过程不仅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 还要使学生在人格、品格、情感方面得到熏陶。在教学过程中, 笔者忽视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的培养。在改进时, 笔者将插入传统京剧中《穆桂英挂帅》的精彩片段, 在学生欣赏京剧的同时, 向学生简述我国的国粹———京剧, 由此引发学生对京剧这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传承的思考,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2. 引入竞争机制, 铸就学习动机和兴趣。竞争意识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必不可少的动力因素。在教学中采用多种形式的竞争意识, 能让学生在学习中创新理念凸显, 能使他们在教学实践中更有新意, 在表演中淋漓尽致, 从而提高学习兴趣与效率, 拓展思维, 激发自主学习的动机。

在完成Activity 4的练习时, 笔者将之前突出“写”的设计, 改为了突出“说”的设计, 让学生在理解对话的基础上, 用方框中的词进行抢答, 之后再完成写的练习。在最后一个小组展示环节中, 笔者也将渗透竞争意识, 给展示的小组加分, 最终看哪个小组的分数最高、表现最好。通过抢答、小组讨论、展示等方式组织学生学习, 改变了课堂沉闷的气氛, 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增强。

五、比赛课展示

【教学过程】

笔者通过播放一段老舍茶馆的影片, 导入本课的课题。然后向学生呈现有关老舍茶馆的图片和关键词, 让学生两人一个小组进行讨论老舍茶馆的相关话题, 全班分享讨论结果。接着播放传统京剧《穆桂英挂帅》的精彩片段, 让学生欣赏, 培养学生的情感意识, 了解我国的国粹———京剧,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接下来进行Activity 2的听力练习, 为课文的学习进行铺垫。之后进行对话的学习, 观看对话视频回答一个主旨问题, 掌握对话的主旨意思;学生跟读录音后, 完成Activity 3的练习, 抓住对话的细节内容;接下来, 学生每5~6人为1个小组, 完成思维导图, 总结本课重难点不定式的用法, 突出本课的重难点。

【课堂反馈】

本节课的设计在上一节试教课的基础上, 增加了京剧欣赏的环节。笔者发现, 在播放京剧视频时, 学生的注意力能比较集中, 通过直观的视觉冲击能快速地、有效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在培养学生的情感意识的同时, 也为后面的学习进行了很好的铺垫。

六、反思小结

通过这次比赛课的试教与实践, 笔者总结得出了英语听说课教学设计的共识与经验:

1. 以听说为首要目标

听说课要以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为目标, 让学生“能听到有关熟悉的话段和简短的故事;能与教师或同学就熟悉的话题交换信息。” (教育部2012) 因此, 教师要设计有效的听说任务, 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中来, 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用,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2. 优化教学设计, 提高教学效果

周国韬 (2008) 指出, “学习是知识的构建过程, 是在一定的情境即 (社会文化背景下) ) , 学生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会话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由此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成为了学习的四大要素”。因此, 教师在教学设计时, 要优化课堂要素结构, 以学生为主, 教师起到指导作用。学生踊跃发言, 积极思考, 课堂气氛活跃, 把课堂推向高潮, 提高了教学效果。

3. 教学应循序渐进

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层层递进, 由浅入深, 难度不断提升, 使学生的能力得到不断的提高。在听说课教学中, 教师可借助图片、单词, 让学生从说词、造句开始, 学习运用语言, 然后再到对话的练习。教师不要急于求成, 要善于引导学生。

4. 激活背景知识, 做好听前准备

接受背景信息是听前环节的基础, 需要教师做好铺垫, 让学生了解背景信息, 做好听的心理准备。教师应帮助学生做好语言基础知识的储备, 确保实施有效输入, 如果背景信息铺垫不足, 将导致学生在接受语言输入的过程中茫然无措, 无法激活背景知识, 直接影响听力效果。

摘要:本文结合教学实践, 以外研版八年级上Module 5 Lao She Teahouse Unit1 I wante d to see the Beijing Opera.为教学内容, 通过参加比赛课的试教、问题的发现与分析、反思与改进, 探讨了初中英语听说课教学的有效做法。

关键词:初中英语,听说课,教学,有效

参考文献

胡庆芳.2007.精彩课堂的预设与生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教育部.2012.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2011年版)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化学教学中常态优质课新谈 篇8

关键词:师生关系;实验功效;评价方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4-095-01

常态优质课是相对于一般的公开评比优质课而言的。它不需要花大量时间去查找资料、制作课件等等。笔者认为基础知识的获得关键在于平时的教学当中,所以尽心上好常态优质课,是决定学生的未来学习的关键。那么,在化学教学中怎样上好常态优质课呢?应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优化师生关系,发展和谐教育

常言道: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用“沟通、信任、情感”来拉近师生关系。如果学生不接受教师本人,那么采用任何教学方法所起的效果都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善于把握时机,把满足和维护学生的自尊意识落实到具体的教学中,达到师生之间的相互尊重,形成心灵的沟通和思维的碰撞,把教学一步步引向深入。

二、关爱学困生

学习上有困难生成为“学困生”,其一般特点:基础差,学习目的不明确,厌学,方法不当,有的接受能力差。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他们更需要我们去关注。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多给他们展示自我才能的机会,抓住其闪光点加以鼓励。在他们实施教育时要讲究方法,要在真正摸清他们在哪方面不足的情况下,逐一用言语、行动去感悟他们。

我对“学困生”总是给予更多的问候、关心、体贴和帮助。让他们真正体会到老师并不另眼相看他们,从而减小他们心理的压抑感、自卑感,真正从内心里有和老师亲近沟通的欲望。对基础差、学习方法不当的学生,尽量利用课外时间给他们辅导,尽量解解答一切问题。并给他们在学习方法上以指导,明确自己的差距。鼓励他们只要通过努力,就一定能够大有进步的道理。对接受能力弱,对化学不感兴趣的学生,首先要培养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只有他们对化学产生了兴趣,才能钻进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再初步培养他们接受化学的能力。对他们多提问、多启发、多辅导。只要有一点儿进步,就要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表扬,让他们感受到学习化学取得进步的成就感。使其学习的积极心,接受能力会逐步提高。这样,让“学困生”生活在一个处处受人关爱的集体中,使他们和其他同学一样健康全面的发展。

三、重视化学学科得天独厚的实验功效,培养学生多动手能力,从而使他们学会自主教育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是化学的灵魂。化学实验是获取化学知识最主要的方式。因此,通过化学实验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三维目标,是新课改的关键性课题。

化学实验教学从形式上可分为: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协同实验和社会实验四种,在化学教学中,围绕“三维目标”,通过上述四种形式实验教学,对学生诸多方面能力培养取得良好的效果。演示实验是一种最有效的直观教学方法。下面就通过如何做好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谈几点看法。

1、创设趣味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力

注意是人人熟悉的一种心理现象。学生注意听课,他们的心理活动就指向和集中于教师的讲述。学生注意观察实验,他们在心理活动就指向和集中于教师的示范操作上。学生能够专心致志且特别感兴趣地获取知识,达到过目不忘的效果。教师要善于创设趣味演示实验,引起培养学生更大注意。

2、做好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良好的观察能力是一个优秀学生必须具备的素质。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习惯,得出关键实验现象的能力。

3、分析、改进实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通过分析实验的优缺点,培养和诱导学生运用掌握的实验知识,在对某些实验进行观察、分析、归纳、综合等思维过程中,认识物质变化的规律和实质。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而且能提高他们学会从事物的本质去分析研究问题的能力。

4、让学生做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传统的演示实验总是教师做、学生看。俗话说得好: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学科,教师可以把一些演示实验让两、三个学生代替老师演示,然后让全班学生集体讨论他们实验的成功点和不足之处,最后教师集中点拨学生没有注意到的问题。这样能训练学生动手能力和规范实验操作能力,并激发了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逐渐学会自主教育。

四、评价方式的多样性和发展性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即不求一步到位,但求步步提高,不求人人成才,但求人人成人。既可以从一节课的内容去评价,也可以从阶段性的成果去评价,还可以从学生作业整洁规范与否评价等等。这样肯定他们已取得的成绩,同时也让他们看到自己的不足与提升的空间。在评价过程中,教师的成长和学生的发展应该是相辅相成的。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从以上上好常态优质化学课的三个方面看,教师要创设育人氛围,优化师生关系,重视化学实验教学、注重多样性与发展性评价学生。教育质量将全面提高,教育之花将遍处绽放。

参考文献:

[1] 彭继贵:第三届中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教师论坛(N)山西学英语报社,2006:22

上一篇:女大学生择业自我效能感及其学校培养的研究下一篇:日工作总结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