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西岸新农村

2024-10-12

海峡西岸新农村(通用3篇)

海峡西岸新农村 篇1

潮涌海西, 浪拍两岸, 激荡香江, 涌动濠江。

“海西”, 这一个新词汇, 如今在两岸激响, 在海内外热应。

海峡西岸, 在不远的将来, 必将成为可与珠三角、长三角、环海西地区相媲美的中国经济又一新“引擎”。

潮起东南, 海西效应催生新的经济增长地带

2009年5月14日, 《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发布, 从此赋予先试的海西战略已从地方决策上升为中央决策, 从区域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继长三角、珠三角、环海西、北部湾之后, 海峡西岸, 一个全新的经济区令海内外瞩目!

5月17日, 国务院台办主任王毅在厦门首届海峡论坛上公布了海峡两岸经济互动、推动大陆企业赴台投资的八大利好政策。这是近年来大陆单方面推出的惠台措施中力度最大、涉及面最广、影响最深远的一次。

为此, 一个商机与活力勃发的海峡西岸经济区, 以及由海西经济区加快建设所带来的福建大开放、大开发、大发展的新局面喷薄而出!

其实, 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构想早在2004年初就酝酿了。它以福建为主体、面对台湾、涵盖周边的经济区域——东与台湾地区一水相隔, 西连赣西粤北, 北承长江三角洲, 南接珠江三角洲, 形成服务中国中部崛起、西部开发的东南沿海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尤其与台湾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 具有对台交往的独特优势, 构建促进中国统一大业的前沿平台。

目前海西战略功能定位与优势主要如下:

一是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试区域。发挥海西经济区独特的对台优势和工作基础, 努力构筑两岸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 加强海峡西岸经济区与台湾地区经济的全面对接, 推动两岸交流合作向更大规模、更高层次迈进。

二是服务周边地区发展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构建以铁路、高速公路、海空港为主骨架、主枢纽的海峡西岸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 使之成为服务周边地区发展、拓展两岸交流合作的综合通道。

三是东部沿海地区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地。加强两岸产业合作, 积极对接台湾制造业, 大力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产业, 加快形成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的、在全国具有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两岸产业合作基地。

四是我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充分发挥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自然和文化资源优势, 增强武夷山、阿里山、闽西土楼、鼓浪屿等景区对两岸游客的吸引力, 突出“海峡旅游”主题, 使之成为国际知名的旅游地和富有特色的自然文化旅游中心。

目前, 国家相关部委、当地政府已为海西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与措施优惠, 积极打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一是允许在该区进行政府管理体制创新、投融资体制改革、循环经济发展等方面先试先行, 二是从财政收入中拨出巨额资金兴建包括交通、水电、通讯等方面在内的基础设施, 从而极大改变海西的投资环境, 三是国家给投资海西经济区的企业较大税收优惠, 如“三免一减”税政, 营造吸引更多的各路投资的乘数效应。这些条件给福建与周边省区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

魅力海西, 吸引国内企业淘金

国务院通过的《意见》和海峡论坛的八大利好, 在浙粤赣和福建各界引发热议, 海西效应不断显现, 从而掀起了海峡两岸企业商家投资海西的新一波热潮, 商机滚滚。

一向被称为“站在我国市场经济最前沿”的温州商人, 早已“嗅”到海西经济区发展的机遇, 成为对接海西的活跃分子。据统计, 2004年至今, 温州市已有6万多人、400多家企业在福建宁德各县市落户, 总投资超过250多亿元, 投资领域涉及医药、皮革、电机电器、酒店、房地产等行业。

与浙商入闽融入海西形成南北呼应的另一个地方是福建诏安县。这里已成为海西对接珠三角的前沿平台, 大量台港粤的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纷纷入闽, 参与海西建设。目前, 粤商在诏安投资在建项目20多个, 总投资17.2亿元, 投资额占该县在建重点项目的79.4%。广东潮州市也积极融入海西, 抓好对台小额贸易, 启动小红山对台小额商品市场建设, 把潮州特色产品打入台湾市场。

而江西赣州市近日也专门出台推进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工作方案, 加大对接海西的力度和对台贸易的措施……

浙江南部、广东东部和江西的东南部在“海西效应”的带动下, 经济呈快速发展的态势。

海西的魅力更是掀起了新一轮台商投资热潮, 多次出现上百家台湾机械、电子、食品、农业等企业按行业整体迁移海西的情形。目前, 台资企业在大陆六成以上的研发中心、近六成的营运总部设在福建, 百强台企已有半数以上入闽, 寻求产业转移和新的增长点, 一批各具特色的台商投资产业聚集区形成。今年以来闽台贸易额翻了1倍以上。

海西市场巨大, 中小企业掘金有道

中小企业是市场经济中异常活跃的生力军, 海西经济区建设给企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商机。那么中小企业到海西主要投资什么, 要扮演什么角色?如何结合自身实际, 掌握哪些营销原则、策略, 才能准确切入, 找到海西经济区开发建设的最佳投资点, 把握机遇获得成功, 有效构筑企业新的增长点?

瞄准闽台丰富农业资源, 投资农业获取厚报。闽、台“七山二水一平原”, 亚热带湿润气候, 具有十分丰厚的农业资源。目前农业部强烈支持海西建设成为台湾农产品物流集散基地、台湾农业岛外发展的吸纳基地、加工出口基地、两岸农业休闲观光区, 农业政策非常良好, 中小企业投资农业将获得理想可靠的回报。中小企业应利用福建花卉、畜牧、果蔬、水产和农副产品加工业等优势, 以福州、漳州实验区为主线, 培育优势产业与特色农产品, 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 加速农业科技的研发、应用与投入;同时大力投资引进台湾良种、深加工设备和技术, 在福建建立一批各具优势和特色的对台农业企业和基地, 促进传统农业的转型升级。另外, 中小企业也可适当投资渔业、养殖及水产品加工等福建优势行业, 以获取良好回报。第一代捷足先登投资福建农业的台湾企业家已赚得盆满钵盈, 其中天福茶叶闻名两岸。

抓住对台优势, 赚足旅游商机。从“小三通”到“大三通”, 如今两岸人员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 “两马”、“两门”航线成为台胞最为便捷的海上通道, 年进出约60万人;而自从今年初两岸14个城市开放每日定点航空直航, 目前每天到台湾观光旅游的大陆民众高达三四千人, 两岸旅游商机十分巨大, 一年可达数十亿元。因此中小企业来闽投资兴办旅行社、导游中介、宾馆酒店和物流配送以及旅游纪念品开发等项目, 培育“海峡旅游”品牌, 卓有成效地开展富有闽南、台湾特征、客家特点、民俗特色的两岸交流活动, 丰富旅游交流合作的形式与内容, 推动旅游产业发展和旅游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 将赚足旅游商机, 分享到丰厚经济利益。

抢滩台湾, 赚起“第一个吃螃蟹”的商机。5月国台办宣布八大经贸新政策, 其中第一项就是推动大陆企业赴台投资——“大陆主管部门近期将有序组织电子、通讯、生物医药、海洋运输、公共建设、商贸流通、纺织、机械、汽车制造业等行业的骨干企业赴台投资考察, 推动赴台投资取得实际进展。”由于以前台湾当局一直对大陆资本入台采取“闭关政策”, 大陆企业在台兴业办厂几乎为零, 今年4月“陈江会”后, 台湾在政策上首度允许陆资进入岛内开展投资。闽、台一衣带水, 在两岸利好政策共推下, 抢滩台湾、经商兴业将是今明年国内中小企业投资首选之地。台湾曾是亚洲四小龙之一, 经济较为发达, 政治文化中西融合颇深, 商机巨大。中小企业敢于“第一个吃螃蟹”攻进台湾, 或许能赚得个盆满钵盈。百年老店绍兴咸亨酒店率先作出反应, 年底前将在台北开设分号, 而北京烤鸭、俏江南酒店和宁波多纳文具等一些国内企业也已做好抢攻台湾的准备。目前台湾第一阶段开放产业项目清单包括太阳光电、汽车电子、通讯产业、LED照明、风力发电、车辆、食品、精密机械、设计服务业、流通服务业、中草药、纺织与纤维、自行车等产业, 中小企业可按“扬长避短, 优势互补”原则到台湾淘金创业, 扎根结果。

承接海西产业转移, 做大主导产业。厦门是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中心城市, 厦门引领发展的龙头和示范作用越来越凸显。因此中小企业应以厦门为中心突破口, 主动融入, 内引外联, 加大对接厦门招商投资力度, 充分发挥厦门招商组、驻厦办、当地商会的作用, 办好“投资说明会”, 与厦门建立“友好企业”、“协作产品”和企业对口联系;同时加快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 做大做强主导产品, 努力构建厦门产业转移和配套协作中心、基地。特别是要围绕今年国家重点扶持厦门打造“国家绿色光源岛”的方向, 争取在厦门设立光电产业研发、营销中心, 加强与厦门光电产业的对接, 构建光电照明产业材料、器件加工基地和配套企业。中小企业也可利用每年一届对台交流会, 重点承接台湾光电和生物技术等新兴产业, 积极参与投资能源、化工、电子、机械等对企业发展有重大带动效益的产业。另外, 福州是全国著名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基础扎实, 财税政策优惠, 相关的中小企业也可主动合作、承接, 做大IT商机。

看好“品牌之都”泉州, 轻纺是撷起商机的突破。泉州是著名侨乡, 古时享有“海上丝绸之路”、“东方第一大港”之誉。目前泉州已形成纺织服装鞋业、建材建筑业、工艺制品业、食品饮料业、机械制造等五大优势产业。以石狮、晋江为中心, 号称“品牌之都”、“服装城”、“世界鞋都”, 拥有“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称号的品牌有上百个, 而今在建设海西的潮涌下, 泉州有望再创新篇章, 也将给投资海西的中小企业带来淘金的良机。泉州以民营企业为主, 产业链完善, 政策灵活, 不少日用品生产企业的现状和特点非常适合国内外中小企业进行风险投资与合作, 而轻纺是掘取商机的突破。可借泉州为生产基地, 利用营销谋略, 进而打造服饰、鞋帽等品牌。泉州的茶叶、食品、工艺品等也闻名遐迩, 借海西潮涌之际, 值得中小企业放手一搏。今年由红杉中国、联想投资与建银国际三大机构组成的“投资梦之队”, 斥资4亿元注入泉州鞋业。这是2009年以来资本领域对泉州鞋业的一项最大投资。

另外, 中小企业也可在海西经济区设立区域性总部、经营性总部、设计中心、营运中心、采购中心等, 促进、带动中小企业再造升级。

海西经济区中小企业投资经营原则

中小企业参与海西经济区的开发建设, 应注意把握三大原则:

1.热情参与和稳步求进的关系。对海西经济区的情况要有准确、冷静的分析 (包括自然、经济、社会、环境等有利和制约因素) , 根据海西经济区的需求和中小企业的实际, 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地参与。要认真研究哪些可为、哪些不可为、哪些可先为, 经过周密规划, 科学论证, 寻求有利于投资经营的最佳效果。

2.突出重点和逐步展开的关系。海西经济区各地情况差别较大, 重点选择经济技术有一定基础、区位优势比较明显、沿交通干线的一些地区, 作为参与开发的重点起步区域;同时选准重点合作领域, 主要是基础设施、环境建设、特色经济、市场拓展以及科教等方面。

3.突出内在要求与优势互补的关系。既要选择那些符合中小企业产品结构调整方向, 有利于中小企业产业转移, 也有利于拓展中小企业产品市场和提高企业竞争力。同时要强调优势互补, 要选择那些发展落差较大的区域和领域作为中小企业的海西经济区的兴业投资的重点。

海峡西岸经济区作为我国的一项长期战略, 一定会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 中小企业要意识到参与海西经济区开发不可能一蹴而就, 要有长期的、艰巨的思想准备。

只有想不到, 没有做不到。敢为、有为的中小企业必定在新一轮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开发建设中占尽先机, 把握好新一轮战略机遇。

海峡西岸城市联盟问题探析 篇2

一、福州、厦门、泉州三大中心城市内部关系

福州、厦门、泉州这三个城市组合形态, 在全国范围内是相当有特色的, 与沪宁杭大三角、深港、京津唐或苏锡常城市圈都有所不同。一是三个城市本身第一层面的立足点不同。福州作为省会城市, 是福建省传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厦门作为经济特区, 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 龙头作用不可低估;泉州作为开放地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和“民营经济集聚区”, 实力和活力有目共睹。这些立足点, 是三大中心城市行政资源、人文资源、经济资源得以深度整合的重要前提。二是三个城市的区位都相当优越, 均拥有各自的出海口和深水良港。一旦三大城市联盟形成合力, 人、财、物各生产要素充分流动, 行政区藩篱名存实亡甚至被冲破, 以三大中心城市为依托、沿江沿路梯度推进、带动三个层面共同发展的构想就成为现实。三是三市的产业发展各有侧重。福州把电子信息、机械工业、轻工业、纺织、化工、医药列为重点产业;厦门要建设科技研发、对台工作“两个基地”, 旅游会展、金融贸易、航运物流、文化教育“四个中心”;泉州提出要依托五大传统优势、三大主导产业, 建设高新技术孵化、居民生产品制造、石油化学工业、农业特色产业、生产要素集散五大基地。这些不同的发展思路与举措, 有利于三市之间的产业融合互补。四是三个城市包括大交通体系在内的基础设施完备, 衔接也比较好。三点一线的组合形态与圈状城市群相比, 虽然在培育集聚辐射功能方面稍逊一筹, 但在占据发展要津、快速构架发展龙头、更有效地带动东、中、西三部协调发展方面, 也有着自身优势。这些优势如果发挥好, 将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无可比拟的强大推动力量。因此处理好福州、厦门、泉州三个城市之间的关系对三个城市的携手并进、联动发展至关重要。

二、三大中心城市与其他中小城市的关系

区域一体化本质上是一种“互补”现象。脱离区域腹地单独发展中心城市是不可能的, 而缺乏中心城市的强引擎作用, 中小城市的各自为战也往往力不从心。对中心城市来说, 如果在边缘区域得不到资本的有效补充, 核心区域的成本就会越来越高, 并直接导致资本外流, 使得中心城市空间难以拓展, 影响力、辐射力难以提升, 而缺乏区域腹地的承接, 中心城市推动产业梯度转移升级的努力也很难见效。对中小城市来说, 是通过与中心城市的合作和战略联盟使各自优势产业得到联合和转移, 获得加倍的开放效应, 还是与中心城市的优势产业、强势资本短兵相接, 抗衡和挣脱中心城市的辐射集聚力量, 这种选择并不困难。市场经济已经使各地越来越意识到自己是作为一个集团而存在, 意识到自己在与其他集团关系中的利益和要求, 应该自然产生集团认同意识、内聚性和组织性, 从而走向区域联合。

虽然福州、厦门、泉州三个中心城市的地位非常重要, 但三个城市中的任何一个城市都难以独撑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大局;即使三个城市实力相加, 也难与长三角、珠三角的先进地区相提并论。因此, 福建省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规划中, 不应再单纯的将发展重点集中于东部, 而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区位条件, 在提高沿海地区发展水平, 实现连片繁荣的同时, 把加快山区开放开发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三、海峡西岸经济区与相邻经济区的关系

海峡西岸经济区与相邻经济区是相生相长的合作伙伴关系。区域经济的发展过程, 就是区域分工与交换联系不断深化和完善的过程, 任何区域的产业结构对全国而言都应该是专业性和辅助性的。因此海峡西岸经济区并非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体, 它的发展和竞争力的增强, 必须同长三角和珠三角这两个国内实力最强、增长最快的经济区域联系起来, 同资源丰富、优势突出的内陆省份联系起来, 推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连片繁荣和东中西部互动;必须进一步密切与台港澳的关系, 承接来自东岸台湾省的产业转移和实现资源互补, 并联手加强与世界各地特别是发达国家的经济往来和技术交流, 提高吸纳与消化、生成与创新能力。因此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定位, 既要立足和发挥自身优势, 培育自己的产业集群, 又要充分考虑与其他经济区的对接互补;既要在区域竞争中谋求生存, 又要在区域合作中增强实力;既要力求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 又要维护和彰显祖国统一这一最高利益。

把握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宏观战略, 走城市联盟的道路, 理顺以上三种关系, 才能为福建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创造良好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海峡西岸经济区旅游合作初探 篇3

关键词:区域旅游合作,海峡西岸经济区,“海西”模式

我国区域旅游合作的发展先后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起步期、90年代的反思与发展期, 当前又进入了新一轮区域旅游合作的兴起期。区域旅游合作之所以兴盛, 在于其既受到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的外在推动, 也受到了旅游业需要转型发展的内在驱动。

海峡西岸经济区———以下简称“海西”, 指台湾海峡西岸, 是以福建为主体, 涵盖浙江、广东、江西三省的部分地区而与台湾海峡东岸相对应的西岸地区, 人口约为6000~8000万人。“海西”是一个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综合性概念, 其中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其在政治领域的重大作用, 即其在对台先行先试、肩负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历史使命等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 是一个特殊的地域经济综合体。“海西”东与台湾地区一水相隔, 北承长江三角洲经济区, 南接珠江三角洲经济区, 是我国东南沿海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具有进一步带动东南沿海———甚至全国经济走向世界的特点。

区域旅游合作已成为区域旅游发展的战略选择, 在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过程当中, 应该十分重视这种区域内以及区域间的协调、合作, 更好地实现区域的发展。近年来, 随着两岸关系的日趋缓和, 两岸的民间交流以及其他各种交流形式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海峡两岸旅游的交流与合作, 对于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加快两岸旅游合作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1“海西”区域旅游合作背景分析

1.1“海西”区域旅游合作背景

1.1.1“海西”区域旅游合作的发展历程。

早在1995年, 闽粤赣十三市就成立了经济协作区, 是当时国家确定的七大经济区域之一, 协作区的组织机构常驻厦门, 其中, 闽西南、粤东、赣东南经济合作区 (简称“闽粤赣经济合作区”) 包括福建省的厦门市、泉州市、漳州市、龙岩市、三明市, 广东省的汕头市、潮州市、揭阳市、汕尾市、梅州市和江西省的赣州市、鹰潭市、抚州市十三个市。随着旅游业在该经济合作区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区域内从2001年就出现了区域旅游合作, 并于2001年11月23日首次召开了闽粤赣十三市旅游局长联谊会, 以后每年举行一次。闽粤赣十三市通过协议, 自2005年1月1日起开始设立无障碍旅游区。2008年9月7日, 在第四届海峡旅游博览会期间, 闽、浙、粤、赣四省共同签署《海峡西岸旅游区域合作联盟厦门宣言》。《意见》出台后, 在贯彻落实国务院《意见》的大背景下, 闽浙粤赣四省旅游局于2009年8月份签署了《海西区域旅游营销福州宣言》, 标志着“海西”区域旅游合作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事实上, 近几年来“海西”四省的区域旅游合作不断深化, 合作内容主要有:共推红色旅游线路, 共建“闽粤赣千里客家文化长廊”, 共同签署了《泛珠三角旅游区域合作协议》、《打造“小三通”黄金旅游通道合作宣言》等协议, 并积极组团参与各兄弟省市间的节庆展会活动, 努力推进跨区域无障碍旅游建设。此外, 在“海西”效应持续扩大、赴台旅游市场蓬勃发展的形势下, 闽浙粤赣四省对外的区域旅游合作也不断深入:共同整合、推介“海西”区域旅游资源, 推出具有“海西”特色的多条“一程多站”精品旅游线路;“海西”积极整合优势旅游资源, 大力发展滨海旅游、生态旅游、红色旅游和文化旅游。

1.1.2“海西”区域旅游合作资源条件。

“海西”区内旅游资源富集, 山海兼备, 山地、温泉、湖泊、瀑布等尤为丰富;人文底蕴深厚、文化内涵丰富, 种类繁多, 且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山海一体, 闽台同根, 民俗奇异, 宗教多元”是福建旅游的鲜明特色。福建省拥有1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 (武夷山) 、1处世界地质公园 (泰宁) 、1处世界文化遗产 (福建土楼) 、1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即中国首个信俗类世界遗产 (妈祖信俗) 、万国建筑博览———鼓浪屿等;泉州海上丝绸之路文化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南音也正在申报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此外, 福建省的温泉旅游资源及滨海旅游资源也相当丰富, 目前福建省正在积极规划开发全省的温泉及滨海旅游资源, 更好地引导旅游产业由观光向休闲、度假转型。

浙江温州“海上名山”———雁荡山;楠溪江为世界地质公园, 融天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于一体, 是我国国家级风景区中唯一以山水田园风光见长的景区。丽水是浙江省首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的试点区, 被誉为“浙江绿谷”。衢州山川秀丽, 有公认“丹霞峰神州第一, 一线天全国之最”的江郎山。

江西上饶, 这里有“中国最美的乡村”“最后的香格里拉”———婺源;鹰潭龙虎山连同广东丹霞山、湖南崀山、福建泰宁、浙江江郎山和贵州赤水等6处丹霞地貌景区, 正在联合捆绑申报世界自然遗产, 并被确定为中国2010年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唯一项目。

广东梅州素有“文化之乡”的美誉, 梅州历史上曾涌现不少享誉中外的文化名人;此外, 作为世界最大客家人聚居地, 客都———梅州, “文物由来第一流” (郭沫若语) 。潮州民俗文化独特, 蕴涵浓郁的中古遗风, 潮州因而被汉学家誉为“中原文化的典橱”。

1.1.3“海西”区域旅游合作交通条件。

铁路交通方面:福建省“十一五”期间主要建设温福、福厦、厦深、龙厦、向莆等5条快速铁路。2009年, 全国将建成开通5条铁路客运专线, 其中福建就占了两条 (温福和福厦铁路) , 2009年10月温福铁路的开通极大地增强了福建与浙南的游客输送能力。2010年4月下旬正式开通客运, 福州与厦门间最快通达时间只需1.5个小时, 这条高铁将打破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交通瓶颈, 更加快速、有效地运送旅客。2010年上半年龙厦铁路将投入运营, 2011年底向莆铁路、厦深铁路将基本建成。

高速公路方面:“海西”新规划高速公路网将连接邻省11个海峡西岸经济区城市, 有17个高速公路陆路出口通往相邻省份, 其中通往长三角6个, 通往珠三角4个, 通往中西部地区7个, 并留有若干个出口通往台湾。随着福建省高速公路网的建成, 即将形成以福州和厦门两个国家级交通运输枢纽为中心的“海西”“半日交通经济辐射圈”, 以及涵盖江西和浙江西南部、广东东北部、湖南南部等地的“一日交通经济辐射圈”, 极大地增强了“海西”内外的交通运输条件。

1.1.4“海西”区域旅游合作市场条件。

“海西”旅游资源丰富, 山清水秀、滨海风光怡人, 人文荟萃, 富有特色。通过区域旅游合作一方面可以实现“海西”区域内信息共享、客源互送、相互借鉴、相互学习经验, 最大限度开发区内市场;另一方面, 积极拓展区外市场, 这也是区域旅游合作更为重要的一个目标, 将“海西”区域作为一个整体, 共同踩线、推介, 联合推出“海西”旅游精品线路, 共同打造“海西”旅游品牌, 以期形成“海西”旅游品牌优势。

就海峡西岸经济区而言, 其位于长三角、珠三角和台港澳等经济发达、居民收入高、出游愿望强的区域之间, 可以凭借其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区位优势, 抓住这几大主要客源市场, 将其作为“海西”一级的、首要的客源市场来培养, 同时积极拓展、扩大其二、三级客源市场, 极大地增加其客源市场的占有率。此外, “海西”区域内包括我国著名的侨乡, 可以充分利用侨乡优势, 积极拓展海外市场, 例如东南亚市场等, 能够在增加客源的同时, 使“海西”品牌走向世界, 成为世界知名的旅游目的地。

2“海西”区域旅游合作的理念与机制

2.1“海西”区域旅游合作的理念

“海西”区域旅游合作在4个省20个市旅游局的指导下, 可以通过成立旅游合作联盟, 建立成员定期联席制度, 形成海峡西岸区域旅游合作的长效机制;同时, 可以以海峡西岸旅游区名义来争取更多的国家先行先试的特殊政策, 联盟共享, 实现“海西”旅游区旅游的快速发展;推出若干特色突出的精品旅游线路, 组织成员市旅游企业相互踩线和联合组团促销;共同积极拓展台湾旅游市场以及东南亚旅游市场。

此外, 建立和完善“海西”区域旅游合作机制, 能够更有效整合区域内丰富的旅游资源, 合力推进“一程多站”精品线路, 从而构建区域旅游共享平台和媒体合作联盟, 塑造“海西”旅游整体形象, 提升区域旅游品牌竞争力和影响力。同时, 各市旅游局应共同拓宽旅游区域合作, 合力培育“海西”旅游品牌, 促进区域旅游产业共享发展;要深化旅游合作成果, 合力打造海峡旅游黄金通道;要强化旅游市场管理, 合力构建合作保障机制;强化区域合作, 形成大产业、大市场、大旅游、大发展的格局, 将把“海西”旅游区带入一个资源共享、形象共塑、市场共拓、产业共兴的区域旅游合作新局面。

2.2“海西”区域旅游合作机制

其主要内容包括构建“海西”旅游组织协调机制、旅游市场共推机制、旅游信息交互机制、旅游品牌共建机制等。

2.2.1 构建旅游组织协调机制。

福建省、粤东、浙南、赣东的省市旅游局和相关协会, 通过签订旅游合作协议, 建立起海峡西岸旅游合作的日常性协调组织, 赋予其执行四省旅游政策交流协商、确定统一的旅游协作行动纲领、共同制定旅游发展规划、整体宣传营销、开展旅游信息交流职能, 通过各方高层定期与不定期的会议磋商、正式或非正式会晤等, 积极形成海峡西岸的旅游协商机制。

2.2.2 构建旅游市场共推机制。

“海西”四省旅游官、产、学、媒通过“海西”四省市场共推, 客源互送等初级形态的市场营销合作, 带动海峡西岸旅游合作区互推互游的内部营销市场, 此外将“海西”旅游合作区作为一个整体, 通过“海西”旅游资源的整合营销, 提升“海西”旅游合作区一、二级市场的整体影响力。这样通过旅游营销的合作和共推, 推广海峡西岸旅游产品, 提升海峡旅游产品知名度, 提高“海西”旅游合作区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2.2.3 构建旅游信息交互机制。

“海西”旅游管理部门、行业协会及旅游企业界之间建立信息的交流和传递形成合作机制, 通过信息通道的打通, 为“海西”旅游合作的广泛开展奠定基础。信息化建设能够保障“海西”各省市间信息传递的畅通无阻, 为形成无障碍旅游区提供信息支持;信息化建设一方面使得旅游相关部门保持更加密切的、及时的信息交流状态, 另一方面也可以让海峡西岸的旅游网站自由联通、全面对接, 使旅游者能够自由地遨游于“海西”旅游信息网络中, 以获取更加全面、快捷的旅游资讯。

2.2.4 构建旅游品牌共建机制。

“海西”四省各地市旅游部门、旅游企业在梳理“海西”旅游资源的同时, 找准“海西”的特色、精品在宣传、推介时共树“海西”形象、共推“海西”品牌, 可借助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海峡旅游博览会等展会扩大品牌的影响力、吸引力。

3 结语

“海西”的建设一方面能够推动本区域内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又能够在两岸统一方面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从长远考虑, “海西”的建设能够为日后建立“海峡两岸经济区”做好铺垫工作, 是建设“海峡两岸经济区”的必经阶段和必由之路。只有“海西”区的建设能够顺利得到推进和发展壮大, 才可能有“海峡两岸经济区”的构想的提出和实现, 最终能够在中国区域经济板块上出现“海峡两岸经济区”, 其也将成为统一后的中国新的经济增长极。

通过对“海西”区域旅游合作的梳理, 立足现实, 展望未来, 探讨“海西”区域旅游合作可能的发展趋势, “海西”区域旅游合作作为“海西”旅游区向海峡两岸旅游区过渡中的一个重要的桥梁, 可以预计其必将为日后建立海峡两岸旅游合作起到很好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有利于加快海峡两岸旅游合作的发展。不断加强“海西”区域旅游合作、海峡两岸的区域旅游合作, 能够推进两岸人民的深入、广泛地交流与交往, 能够增强两岸人民在文化、民族等方面的认同, 以便为实现大陆与台湾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全方位的对接做准备, 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马波.旅游业的转型与区域旅游合作[J].旅游学刊, 2007 (5) :8—10.

[2]颜泳红, 田定湘, 汪朝辉.“泛长株潭”区域旅游合作的阻碍因素及对策分析[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6) .

上一篇:机械复制理论下一篇:大学体育活动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