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社会学复习(共8篇)
体育社会学复习 篇1
体育社会学,是一门把体育这种社会文化现象作为一个不断发展的整体,在外部研究体育与其他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在内部研究体育与人的社会行为、社会观念的关系,以及体育运动的结构、功能、发展动力和制约因素,用以推动体育和社会合理发展的综合性的科学
体育现象扩大化的表现 1体育的国际化与全球化趋势2体育文化的普及3体育于大众传播媒介的高度结合4体育的大众化与平民化发展
体育现象的复杂的表现 1大量经济活动介入体育之中2体育现象的社会政治化3体育社会问题的广泛出现
体育社会学研究的基本内容1研究体育的社会结构、特点及社会的相互关系2研究体育社会学的理论和体育社会问题3不同体育形态的研究
社会学的三个研究对象1社会2个人及其社会行为3人与社会的关系
社会学的研究领域1群体单位:家庭、城市民族等2社会制度:经济、政治、教育等3社会过程:合作、竞争、战争等 中国体育改革的四个特征 1紧迫性2渐进性3滞后性4长期性
体育社会研究应坚持的原则1坚持实事求是的观点2运用辩证法的特点3运用系统的观点4社会基本矛盾的观点5为人民服务的观点
体育社会学的研究意义1推动社会发展、促进体育繁荣2为政府的体育决策提供依据3为体育事业管理提供依据4引导家庭与个人对体育的参与
体育社会学研究的步骤1选题和提出假设2研究设计3收集资料4处理和分析资料5阐述结果以验证假设
影响选题的几种因素1研究模式2价值观念3方法论
体育社会学研究的课题类型 1社会现状调查2评估体系研究3社会心理分析4影响因素分析5新概念开发6专家预测7比较分析8历史回顾研究9跟踪调查 测量的层次1定类2定序3定比 现代调查研究方法的特点1科学化2系统化3定量化
提问题的顺序1敏感性和开放性的提问放在后面2容易回答的问题放在前面3对后面的问题有启发意义的可安排在前面4问题的安排要有逻辑性5避免形成回答定向6将检查新都的问题分开7处理好列联问题
提问题的注意事项 1问题不能带有倾向性、诱导性2不要用否定式提问3问题要避免双重含义
问卷设计的注意事项 1要围绕着调查目的去设计2设计问卷应该使用清晰、明确、简单的语言,问题不要过多,以不超过30个问题,在半小时内可以回答完为宜3设计问题要避免带有感情色彩,尽量做到客观,以减少偏误4问卷最好匿名回答
影响问卷回收的因素 1调查主办者的权威性2问卷版式的吸引性3问卷的长度4要求合作的附设的质量5填表及回寄的难易程度6为回复提供的利诱如何7调查对象的特点8邮寄的方式9邮寄的日期10催促新的性质
体育对经济的作用1对劳动者的素质的提高2对企业文化的建设3体育产业的形成与发展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 社区 指一定地域内,按一定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组织起来的、具有共同人口特征的地域生活共同体
社区体育,指以社区为区域范围,以辖区内的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以社区成员为主体,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增进社区感情为主要目的,就地就近开展的区域性体育。
社会分层 指社会中的人被区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和现象 社会变迁 指一切社会现象发生变化的动态过程及其结果
社会变迁的内容 1自然环境引起的社会变迁2人口的变迁3经济的变迁4社会结构的变迁5社会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变迁6科学技术的变迁7文化的变迁 社会变迁的类型 1整体变迁与局部变迁
2社会进步与社会倒退3社会进化与社会革命4自然性社会变迁与有计划的社会变迁
社会变迁对体育的影响 1经济变迁可以改变体育的发展方向和规模2社会制度的变迁可改变体育的性质和体育的价值观念3社会的科技变迁可以加速体育的发展4社会变迁的方向决定了体育的发展目标和功能5社会的文化变迁可以形成体育的文化类型
体育运动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1经济联系2与人的联系3社会活动联系4精神文化联系5体育与自然环境
社会对体育的软控制1风俗对体育的控制2到得对体育的控制3信仰和信念 社会流动 指社会成员从一种社会地位向另一种社会地位,从一种职业想另一种职业的转变过程
体育社会流动的趋势 1水平流动越来越频繁2向上流动多与向下流动3非自然流动、结构性流动增加4体育人才个人一生中流动增加,范围加大速度加快5流动中的经济因素增加
人口数量与体育的关系 1社会人口数量过多,会造成体育资源分配的严重不足2学校学生数量过多,造成人均体育教师数量,人均体育经费,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和人均体育器材设施数量的严重不足3家庭子女数量过多也不利于体育的发展 人口质量的直接指标 1人口平均预期寿命2人口的疾病死亡谱3残疾人所占的比例4青少年生长发育指标5教育水平指标6体育水平指标
体育人口是指在一定时期,一定地域里,经常从事身体锻炼、身体娱乐,接受体育教育、参与运动训练和竞赛,以及其他与体育事业有密切关系的、具有统计意义的社会群体
我国体育人口的结构1性别结构2年龄结构3城乡、职业结构4家庭经济结构 竞技体育的特点1竞争是竞技体育的灵魂2运动竞赛的结果具有预先不可确定性3具有竞赛规则、裁判与仲裁手段4竞技体育追求既定的功利目标,传播和宣传某种价值观念5竞技体育具有完整的组织体系和严格的规章制度
竞技体育的社会文化价值1竞技体育是一种庄严肃穆的礼仪庆典文化2竞技体育是记录人类潜能的人体文化3经济体育是提高社会道德水平的规范文化4经济体育是提高审美意识的情感文化 群体 指通过一定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的集体,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具体单位
群体的要素 1具有联系纽带2具有共同的目标和活动3具有群体规范4具有群体意识
体育群体 指为了达到某种体育的目的,而自发的或认为地组织起来的具有结构性特征的小群体
体育群体的特征1以体育为共同目标2以体育实践为共同的基本活动方式3成员对某种体育活动项目或某种体育手段具有强烈而稳定的兴趣4开展对外的竞赛活动5内部具有分工或分层
按群体从事的体育活动性质把体育群体分为1体育学习群体2竞技体育群体3健身娱乐群社团就是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人相聚而成的互益组织
体育社团是社会团体的重要类别,也是对体育活动的重要的组织形式之一 体育社团的性质1民间性2非盈利性3互益性4同类相聚性
构成体育社团的条件 1一定数量的较为固定的成员2特定的体育目标3明确的行为规范4权力结构5一定的物质设备6适宜的外部环境7一定的社会承认 体育社团的种类1竞技体育类社团2社会体育类社团3体育科学学术社团4体育观众社团5体育娱乐享受型社团6体育经济型社团
文化的性质1文化的继承性2文化的时代性3文化的民族性4文化的世界性5文化的阶级性
中国文化的特质1统一性2连续性3非宗教性4泛道德性5中庸和平6乡土情谊 体育文化是关于人类体育运动的物质、制
度、精神文化的总和
为什么说体育是一种文化 1体育是人类,也只有人类才能创造出来的一种社会活动2体育运动具有文化的各种特征3体育运动不仅有它外在的身体活动形式以及设施、器材等物态体系,而且具有内在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行为规范等 体育文化在文化中的地位体育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化形态,它的作用是其他任何文化形态所不能取代的,甚至其他文化形态的发展,还不得不从体育文化中借鉴、迁延某些具有特质的东西。因此体育一旦成为当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存在和发展,有助于完善和健全社会文化,也有利于人类自身的协调发展
社会化的内容1传授基本知识技能2教导社会行为规范3指点生活进取目标4培养适当社会角色
体育社会化的功能1身体教育、运动教育与生活技术、技能传授2体育运动与社会规范教育3体育运动与社会价值观念体系4体育运动与社会角色习得5体育运动与个性的形成和发展
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术、身体心理素质为宗旨的一种教育 体育对科学技术的贡献1体育实践是检验科学技术成果的标准之一2体育科学是重要的科学门类之一3运动技术是一种特殊的技术
知识经济对体育发展的影响1在只是经济时代,竞技体育的实力将转化为各种不同质的知识产品的智力,其竞争手段主要依靠技术创新以及创新技术的推广能力2对体育人才的争夺与培养、体育科学知识的创造,体育科学知识产权的保护,将成为未来社会体育运动的焦点3在追求知识劳动放大的知识经济社会,计算机系统和计算机网络系统将成为强有力的工具,体育活动中的大量常规性的、逻辑性智力活动将交给电脑去完成体育科学化的发展趋势1体育科学体系更加完整2体育科研的管理体制更加完善3科学技术成果在体育领域的广泛使用4运动处方科学是体育科学化的重要标志5体育科学与反科学、伪科学之间的斗争更加有力
大众传播媒介的功能1赋予人物、时间和社会活动以某种社会地位2社会控制的中介作用3模拟社会环境
大众传播媒介与体育的关系1大众传播媒介影响力人们的体育态度与行为2大众传播媒介缩短了体育活动与人们的社会距离3大众传播媒介使体育运动的传播速度加快,社会覆盖面加大4大众传播媒介为体育树立形象5大众传播媒介为社会提供提与娱乐,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6体育运动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播媒介可以吸引社会注意力7大众传播媒介促进体育产业和体育市场的发展8体育运动是各种大众传播媒介进行新闻战的争夺内容
社会问题指社会关系和社会环境失调,影响社会成员或部分成员的生活,破坏社会正常运行,妨碍社会协调发展,需要依靠社会力量加以解决的问题
社会问题的特性1普遍性2变异性3复合性4周期性5潜伏性
体育社会问题出现的必然性1社会基本构成要素相互关系的失调造成了体育社会问题2由于人们的社会关系失调,以及参与体育运动的各种利益群体都会因利益的追逐和分配产生种种矛盾3由于制度与体制的失调带来的社会问题4我国当前正处在一个剧烈变革的历史时期 体育社问题的特点1体育社会问题是多层面的,大多发生在伦理层面、管理层面,但有时也可能上升为法律问题2体育社会问题比一般社会问题有较大的局限性,其危害要小些3体育社会问题寄生与体育文化现象,它的产生与社会的体育价值观念、体育管理水平关系较大
我国的体育社会问题1高水平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群众体育失衡问题2竞技体育队伍的文化素质偏低的问题3侵占体育场地设施问题
体育社会问题的解决途径1大力发展体
育事业与产业,增加社会体育资源2着眼于体育体制的改善和完善4建立社会“安全阀”机制
体育运动对民族的作用1强身健体增强民族体质2竞技体育振奋民族精神3我国民族体育之花长盛不衰
体育与宗教的本质对立1宗教与体育对人的态度是根本对立的2宗教与体育在人的身心统一问题上存在根本分歧3宗教与体育在“现实生活”上存在对立 社会体育指职工、农民和街道居民自愿参加的、以增进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内容丰富,形式灵活的体育活动
社会体育的特点1社会体育的广泛性2社会体育的多样性3社会体育的灵活性4社会体育的业余性
社会体育的发展趋势1社会体育的普及化程度将有较快的发展2社会体育将全面走向社会化3社会体育的科学化水平将有较大的提高4社会体育呈多样化发展的格局
我国社会体育的价值取向1满足社会成员的多种需要2社会体育是建设精神文明的必不可少的社会活动3社会体育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生产力
社会体育的制约因素1生活方式与生活质量2体育场地设施3参与者体育价值观念和态度
社会现代化的标准1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3000美元以上2农业产值在国名经济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不超过12%至15%3服务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超过45%4非农业就业人口在总就业人口中所占的比例超过70%5有文化的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超过80%6青年适龄年龄组中上大学的人数比例超过10%至15%7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过50%8平均每个公民一生负担的人口在1000人以下9平均预期寿命在70岁以上10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为1%以下 体育运动对社会现代化的贡献1体育是现代教育的组成部分2体育维护了社会健康3体育参与了社会文化的建设4体育推动了城市建设的现代化5体育推动高科技的发展
生活方式是社会整体结构及其运行状况具体而生动的反映形式,对它的研究有助于人们了解社会运行的规律
影响生活方式的因素1生产方式是生活方式的前提2不同的社会制度形成不同的生活方式3自然地理环境也决定了人们的生活方式4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人们的生活水平5文化传统对生活方式产生着久远的影响
生活方式的构成要素1行为习惯2生活时间3生活节奏4生活空间5生活消费 现代生活方式的健康隐患1环境破坏2营养过剩3运动不足3解剖结构与生理机能的退化5生活危险6高度紧张 体育与生活方式的改善1提高生活品位的体育消费2体育运动充实了生活时间3体育活动是快速生活节奏的心理调节器4体育运动扩展了人们的生活空间
体育社会学复习 篇2
命题趋势:从最近几年全国及各地高考试题的考点分布看, 本专题的重点有:主权国家、国际组织、联合国、国际关系及其决定性因素、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时代的主题、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我国的和平发展道路。从考查的形式看, 本专题客观性试题与主观性试题均出现过, 但以客观性试题为主。
应对策略:在2015年的复习 备考中要注意:
(1) 运用国家主权、国际关系及其决定性因素、时代的主题、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等知识, 说明我国坚持某一具体外交政策的必要性及其说明的道理。
(2) 结合各国的经济、科技政策, 说明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及提高科技实力的重要性。
(3) 运用主权国家的权利与义 务、时代主题、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等知识, 说明我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驳斥“中国威胁论”。
(4) 运用政府的相关知识和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等知识, 分析说明我国政府进行对外交往的必要性, 或者应如何处理某一具
体外交事务。作用
【重难点突破】
1.主权国家的相关知识
2.联合国的相关知识
3.国际关系及其决定性因素
4.全面理解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5.当今时代的主题:和平与发展
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 但是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有所抬头, 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仍是解决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国家间贫富差距加大, 国际经济秩序不公正和不合理, 竞争日益加剧, 保护主义抬头;周边安全问题极为复杂, 存在民族宗教矛盾、恐怖主义、跨国犯罪、环境安全、网络安全、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等问题, 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为此, 必须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改变旧的国际秩序, 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国际新秩序。
6.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7.我国走和平发展道路
【典型例题】
1. (2014·新课标全国Ⅰ) 2013年3月, 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 授权在刚果 (金) 的联合国维和部队部署专门的军事干预旅, 负责解除当地武装团体的作战能力, 在必要时采取行动保护平民, 并协助刚果 (金) 政府维持地区的安全稳定。安理会上述决议表明
1联合国积极参与成员国刚果 (金) 的和平重建工作2联合国代行成员国刚果 (金) 的部分独立权和自卫权3联合国是成员国以集体方式应对安全威胁的有效平台4联合国把使用武力作为解决地区安全问题的主要手段
A.13 B.14
C.23 D.24
解析: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联合国宪章规定了联合国本身及其会员国应遵循的原则, 其中有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不干涉任何国家内政, 集体协作。由此可知, 13正确, 24错误。
答案:A
2. (2014·新课标全国Ⅱ) 2014年5月,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世界经济论坛非洲峰会上指出, 中方愿与非方合作建设非洲高速铁路网络、高速公路网络和区域航空网络, 促进非洲大陆互联互通, 并愿提供金融、人才和技术支持。中国对非援助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发展与非洲国家的关系
1彰显中非是战略互信、相互支持、相互帮助的区域共同体2符合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和中非人民的共同愿望3反映了中国是推动非洲经济发展、造福非洲人民的主导力量
4表明中国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积极拓展中非共同利益
A.13 B.14
C.23 D.24
解析:1中“区域共同体”的说法错误。中国是促进包括非洲在内的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主导作用和力量, 3错误。
答案:D
3. (2013·福建) 2012年9月10日, 中国政府公布钓鱼岛以及附属岛屿的领海基线, 声明将根据中国法律和国际法的有关规定, 稳定推进对钓鱼岛的管理。这表明中国
1坚决捍卫对钓鱼岛固有的主权2坚定维护国家利益的态度3始终不渝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4致力于维护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
A.123 B.234
C.124 D.134
解析: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 中国公布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领海基线, 是在坚决捍卫自己的主权, 维护自己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1 2说法正确。中国将根据中国法律和有关 国际法的 规定, 稳步推进对钓鱼岛的管理, 说明中国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3正确。材料内容体现了中国坚决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 4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答案:A
4. (2013·重庆) 公共外交是政府外交的重要补充, 其基础是普通公众, 目的在于改善外国公众对本国的态度, 影响外国政府对本国的政策。目前, 我国每年出境旅游8000万人次以上, 普通游客的言行可以带来公共外交的效果, 如举止有度、谈吐得体有正面效果, 大声喧哗、不守秩序有负面影响。由此可见
1公共外交是公众参与政治生活的体现2公共外交表明公众利益高于国家利益3普通公众已经成为国际关系的参加者4公共外交可以帮助公众树立正确的爱国观
A.13 B.14
C.23 D.24
解析:我国公民的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两者发生矛盾时, 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利益, 2错误。国际关系的参加者主要是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 3错误。
答案:B
5. (2013·新课标全国Ⅱ) 在东南亚国家联盟 (东盟) 区域外的国家中, 中国第一个与东盟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第一个明确支持《东南亚无核武器区条约》, 第一个确定同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这表明
1中国重视发展同周边国家睦邻友好的合作关系2中国与东盟之间用战略伙伴关系取代了竞争关系3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共同利益高于各国的自身利益4中国对地区的和平与发展事务发挥着建设性作用
A.12 B.14
C.23 D.34
解析:当今世界, 形成了国家间既合作又竞争的局面, 2错误。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共同的国家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 3错误。
答案:B
6. (2012·新课标全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交往日益频繁。据外交部统计, 2006年我国出境人员逾3452万人次, 2010年突破6000万人次, 驻海外企业超过1.6万家。2011年外交部开通中国领事服务网, 为出境中国公民和机构提供海外安全信息和领事服务, 这一年外交部门共处理各类领事保护案件约3万起。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
1国家之间相互依存度日益加深2国际社会安全形势更加严峻3我国坚定维护本国公民在海外的合法权益4我国与其他国家具有不同的国际法律地位
A.12 B.13
C.24 D.34
解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民和机构对外交往日益频繁, 说明国家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密, 1正确。我国政府加强相关服务体现了我国政府相关活动的根本目的所在, 3正确。从材料中不能得出国际社会安全形势更加严峻和我国国际法律地位高的论断。
答案:B
7. (2013·江苏) 当今世界, 各大国应超越零和博弈、集团政治等旧的思维方式, 建立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新型大国关系。这就需要各国
1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在平等互信基础上实现合作共赢3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4在维护共同利益基础上消除利益差别
A.12 B.13
C.23 D.24
解析: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我国的外交政策, 1不符合要求。“消除利益差别”说法错误, 4不选。
答案:C
8. (2013·浙江)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 中国梦已经成为当下中国人对自己未来的期许和追求。但是, 在当今世界, 涵盖经济政治、社会生活、价值文化等领域在内的“软实力”竞争越来越激烈, 某些发达国家对中国快速发展的疑虑和猜忌明显加重, “中国威胁论”在一些周边国 家也有一定的 市场。对此, 党的十八大以来, 中央反复强调中国要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在推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 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增强综合国力, 夯实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基础。
结合材料, 运用“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有关知识, 阐述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必要性和夯实走和平发展道路基础的重要性。
解析:这是2013年浙江高考政治学科得分最低的一道主观题。“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属于综合探究的内容, 有些老师和学生对考试说明把握不到位, 对这一内容并未足够重视, 导致考生知识储备不足, 临场心情慌乱。此题对考生的审题能力要求很高, 不利于那些不会审题、只会拿到题目凭感觉作答的学生答题。对于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必要性, 可以理解成中国为什么要走和平发展道路, 具体包括我国的国家性质、国家利益、我国的外交政策、当今时代的主题等知识;对于夯实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基础的重要性, 可以理解成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意义, 可从增强综合国力、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等角度组织答案。
参考答案:1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政府和人民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做出的战略抉择。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以往列强通过侵略扩张而崛起的道路已经走不通了。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目标, 中国必须同国际社会一道维护好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 进一步发展与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 化解“中国威胁论”。否则, 中国不可能有改革开放的良好国际环境, 有可能被孤立, 中国梦也将成为泡影。2夯实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基础, 进一步增强我国综合国力, 有利于使我国真正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积极因素和坚定力量, 有利于走和平发展道路。
【创新演练】
一、单项选择题
1.管辖权是主权国家对其领域内的一切人和物具有管辖的权利。下列事件中属于我国行使管辖权的是
1中国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2中国政府派海监船和渔政船在钓鱼岛附近海域巡航3中国和俄罗斯在东海举行“海上联合-2014”军事演习4中国驻越南使馆提醒在越公民提高警惕、加强防范
A.12 B.13
C.24 D.34
2.妥善应对气候变化, 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 事关各国人民的福祉和长远发展。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基本框架, 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中国自主承诺到2020年实现单位GDP比2005年减排40%到50%,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为15% 左右。但中国政府表示坚决拒绝海外监督机构检查其减排进展。由此可见
1我国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2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3主权国家在国际社会中享有独立权4我国尊重主权国家的平等权, 坚决维护世界和平
A.123 B.124
C.234 D.134
3.2014年5月28日, 美国总统奥巴马在西点军校2014年毕业典礼上发表演讲时表示, 在未来100年内, 美国还要继续领导世界。针对美国总统奥巴马的言论,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秦刚在5月29日的例行记者会上回应时表示, 中国在历史上也曾经做过世界老大, 并且还不止100年, 在历史上有兴衰的经验和教训。正反两方面教训使国人今天牢记如同《左转》所言“禹、汤罪己, 其兴也勃焉;桀、纣罪人, 其亡也忽焉”。中国的中学课本也一直收录汉代贾谊写的《过秦论》, 告诉后人两千多年前盛极一时的秦朝缘何如此之快灭亡, 是因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一让人刻骨铭心的话。这说明, 在国际交往中, 主权国家要适应和平发展的历史潮流, 做到
A.“攻心为上, 攻城为下, 心战为上, 兵战为下”
B.“各美其美, 美人之美, 美美与共, 天下大同”
C.“以势交者, 势倾则绝;以利交者, 利穷则散”
D.“寡助之至, 亲戚畔之;多助之至, 天下顺之”
4.自1990年到2013年4月, 中国共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23项, 累计派出维和人员上万人次, 是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中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这充分表明
1中国已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重要力量2中国履行其肩负的国际责任能力不断提高3中国协调发展中国家关系的作用显著增强4各国的根本利益因维和而趋于一致
A.12 B.23
C.34 D.14
5.应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邀请, 俄罗斯总统普京于2014年5月20日至21日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 并出席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第四次峰会。访华期间, 两国元首共同出席了“海上联合-2014”军事演习开幕式, 双方签署了约50项合作文件, 数量之多创 历史纪录, 既包括分量极重的《中俄关于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新阶段的联合声明》, 也包括被称为“世纪大单”的东线供气购销合同。两国加强合作主要是因为
1中俄两国存在广泛的共同利益2中俄两国人民存在着传统友谊3我国一贯重视与周边国家的军事合作4我国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 促进共同发展
A.13 B.23
C.14 D.24
6.2014年5月5日, 李克强在非盟总部演讲时, 提出了中非合作的“461”框架, 作为中非全面合作升级的基本准则、方针及措施。“461”框架即坚持平等相待、团结互信、包容发展、创新合作等四项原则, 推进产业合作、金融合作、减贫合作、生态环保合作、人文交流合作、和平安全合作等六大工程, 完善中非合作论坛这一重要平台, 打造中非合作升级版, 携手共创中非关系发展更加美好的未来。上述事实说明
A.我国在经 济全球化 中发挥着 主导性作用
B.我国坚持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走和平发展道路
C.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准则
D.维护我国的发展利益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
7.2014年上半年, 我国通过一系列重大外交行动, 将大国、周边、发展中国家、多边等工作密切结合, 科学统筹, 综合施策, 践行亲、诚、惠、容的理念, 开辟了中国外交科学发展的新境界。这表明
1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2我国致力于发展同周边国家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3我国加强同发达国家的战略对话, 缔结发展中国家战略联盟4我国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 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策略
A.12 B.23
C.14 D.34
8.2014年3月8日, 马来西亚飞往北京的MH370航班与地面失去联系, 引发全球关注。“只要有一线希 望, 就绝不放 弃”。为了机 上154名中国公民和其他外国公民, 中国政府大规模运用海空力量辗转搜救于无垠汪洋。在这场空前的国际大营救中, 一些国家故意隐瞒信息、婉拒开放领海等不和谐做法, 受到国际社会的谴责。材料反映出
A.世界多极化在艰难曲折中日益形成和发展
B.基于人权的共同价值追求是国家 合作的基础
C.国际关系的多样性取决于国家间 利益的复杂性
D.国家利益不是抽象的, 归根到底是人民的利益
9.某校高一的同学们准备参加主题为“与邻为伴, 合作共赢”的演讲, 下列选项最能支持演讲主题的是
A.我国为叙利亚销毁化学武器提供海运护航
B.大陆与台湾签署《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
C.我国与中亚四国谋划布局“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
D.日本修改教科书, 错误宣示岛屿主权, 中韩提出抗议
10.2014年是中法建交50周年。2014年3月26日, 习近平访 问法国。50年弹指一 挥间, 尽管国际局势和两国各自都经历了很大变化, 但两国都追求和尊重文明多样性, 都视对方为重要合作伙伴, 都始终坚持友好合作的大方向, 中法关系始终充满活力, 日益走向成熟。其政治依据是
1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2中法两国是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3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4共同构建和谐世界已成为中法两国的共同愿望
A.12 B.13
C.23 D.24
11.2014年1月22日, 习近平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 我们都应该努力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 (是指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 而现存大国也必然会回应这种威胁, 这样战争变得不可避免) , 强国只能追求霸权的主张不适用于中国, 中国没有实施这种行动的基因。这是因为
1爱好和平是中华民族精神内容之一, 我国走和平发展道路2我国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 尊重其他国家的国家利益3我国致力于国与国之间用合作关系取代竞争和冲突关系4我国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和所有国家的友好合作
A.12 B.14
C.24 D.34
12.2014年3月24日, 第三届核安全峰会在荷兰海牙举行。峰会以“加强核安全、防范核恐怖主义”为主题, 共有53个国家的领导人或代表以及国际组织负责人与会。习近平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他介绍中国核安全 措施和成就, 阐述中国关于“发展和安全并重、权利和义务并重、自主和协作并重、治标和治本并重”的核安全观, 呼吁国际社会携手合作, 实现核能持久安全和发展。中国之所以秉持这一观点, 是因为
1核安全会消除军备竞争, 符合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2核恐怖主义会增加国际社会中的不稳定因素, 不利于我国走和平发展道路3核恐怖主义会助长强权政治, 导致世界战争不可避免4核安全有利于中国自身的发展和维护世界和平
A.12 B.13
C.24 D.34
二、非选择题
13.我国是传统的陆权国家, 海洋国土观念淡薄, 对海洋问题长期缺乏足够的重视, 加之历史和现实的原因, 我国的海上形势日趋严峻、复杂, 其中尤以我国与周边海上邻国的海洋权益争端为甚。当前, 钓鱼岛主权是我国维权任务的重中之重, 考验着我国的智慧和实力, 钓鱼岛问题的解决方式及其所产生的后果, 将对黄海、南海问题产生重大影响。
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 有一位西方记者提问:中国政府一直宣称要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但为什么不承诺在钓鱼岛和南海争端中放弃使用武力?
假设你是外交部新闻发言人, 你该如何回答?请运用“当代国际社会”的知识阐述理由。
14.1991年11月, 中国以主权国家身份, 中华台北和香港 (1997年7月1日起改为“中国香港”) 以地区经济体名义正式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APEC) 。加入亚太经合组织23年来, 中国一直以亚太地区为对外经济贸易的重要依托, 同时, 又用自身的快速发展和广阔的市场空间促进了亚太地区的经济增长。2014年, 中国将抓住APEC在中国办会的契机, 积极唱响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主旋律, 构建成员间更紧密的伙伴关系, 努力为本地区的长远发展注入活力和动力, 使亚太地区继续在世界经济增长中发挥重要作用。
结合材料, 运用“当代国际社会”的有关知识, 分析我国做法的依据。
参考答案及解析
1.C防空识别区和领空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二者有着本质区别。领空是指处在一国主权支配之下, 在国家领土之内的陆地和水域之上的空气空间;防空识别区一般是沿海国面向海洋方向上空在领空之外划设的区域, 即防空识别区往往在领空之外划设。防空识别区主要体现了自卫权, 1不选。3主要体现的也是自卫权, 不选。
2.A从材料 第一句可 以看出, 1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独立权, 这一权利在我国外交政策中的体现就是我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基本立场, 23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发展问题不是和平问题, 4错误。
3.B 国 家 利 益 是 国 际 关 系 的 决 定 性 因素, 一国追求自身利益, 不应该损害他国正当利益和人类共同利益。
4.A材料没有指出维和是针对发展中国家的, 3和本题无关。4本身错误。
5.C 共 同 的 国 家 利 益 是 国 家 合 作 的 基础, 1正确, 排除 B和 D。3本身错误。
6.B其他三个选项本身错误。
7.C结合材料“大国、周边、发展中国家、多边等工作密切结合”可以判断2说法是片面的。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 3错误。
8.C国家利 益是国际 关系的决 定性因素, 复杂的利益关系是不同国家在这一事件中采取不同做法的根本原因。
9.C叙利亚不是中国邻国, 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抗议是维护国家主权和 领土完整, A、B、D不选。
10.B2与材料无关。4本身错误。
11.B我国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 兼顾他国合理关切, 尊重其正当的国家 利益, 2错误。竞争、合作、冲突是国际关系的基本形式, 3错误。
12.C1中“消除”说法错误。3中“战争不可避免”说法错误。
13.回答: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主张通过谈判对话和友好协商而不是武力威胁来解决领土和海洋权益争端, 但不会在钓鱼岛和南海争端中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这与和平发展并不矛盾。
理由:1主权国家享有独立权、自卫权和管辖权, 任何国家受到外国武力攻击时, 均有权进行自卫。2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 的决定性 因素, 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钓鱼岛、南海问题涉及我国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等核心利益, 我国的和平发展决不会以牺牲国家核心利益为代价。3维护我国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 必要的军事斗争准备反而能威慑敌对势力, 维护国家安全, 促进区域和平发展。 (第三个要点如果从外交政策的决定性因素, 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基本准则分析, 言之有理亦可)
14.1我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积极利用亚太经济合作创造的良好条件来发展自己, 又以自身的发展促进亚太地区的经济增长。2我国外交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宗旨, 致力于增强亚太地区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动力。3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我国致力于促进亚太地区的经济增长, 有利于维护亚太地区的稳定与世界和平。4我国倡导开放包容、互利共赢, 助力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普惠、共赢的方向发展, 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
社会史专题复习导航 篇3
[考点整合]
一、社会问题的产生
1.严重自然灾害引发的社会问题
商朝前期:因黄河泛滥,导致商朝前期屡次迁都,劳民伤财。直到商王盘庚把都城迁到殷才稳定下来。
明朝末年:天灾不断,明朝政府又向农民加派三饷。三饷总和超过正常田赋一倍以上,广大农民十室九空,从而引发集群性的社会问题。
鸦片战争后:1846-1850年,两广地区水、旱、虫灾不断,但清政府为支付战争赔款,加紧搜括人民,广大劳动人民陷入饥饿和死亡的困境。
2.暴政引发的社会问题
夏朝末年:夏桀暴虐无道,狂妄自大,导致百姓反抗,夏朝灭亡。
商朝晚期:暴君商纣,修建许多宫殿苑囿,终日饮酒作乐,过着腐朽的生活;还作炮烙之刑残害人民。最终导致商朝灭亡。
西周后期:周厉王贪财好利,残酷剥削百姓,终于引发“国人暴动”。
秦朝:秦始皇末年,社会矛盾十分尖锐,特别是秦二世统治更加昏庸和残暴。最终引发了农民大起义。
隋末:隋炀帝在位时,几乎年年都有重役。他好大喜功,三征高丽、营建东都、开凿大运河等,耗费巨大人力、物力。他还采用严刑酷法。隋炀帝的暴政使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加之天灾严重,民不聊生。
日本在沦陷区的残暴统治:日本对沦陷区的经济实行野蛮的掠夺,大肆榨取中国的资财和掠夺劳动力。文化上推行奴化教育,以实现其同化政策。在华北推行“治安强化运动”,企图肃清沦陷区的抗日力量;在华中,日伪政权发动“清乡运动”,对抗日爱国人士实行恐怖政策。
3.政策失当引发的社会问题
唐后期:两税法实行后,不限制土地兼并,导致土地兼并现象越来越严重;大地主千方百计隐瞒财产,把赋税转嫁到农民身上,而政府在两税外又增加许多苛捐杂税,农民的负担更加沉重。
北宋:北宋统治者用“分化事权”的办法,防止文官武将专权,结果导致机构重叠,官员冗滥,财政开支庞大。用募兵、养兵的办法,缓和农民的反抗,造成兵员剧增。素质低下。加之又实行“不抑兼并”的政策,加速了土地集中的过程,到北宋中期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形成“积弱”、“积贫”的局面。
明朝中期:朝廷误以为“倭患起于市舶,遂罢之”。结果,明显发展的私人海外贸易,受到严厉限制。中国东南沿海的一些奸商,与倭寇相勾结,共同走私、抢掠分赃,倭患愈演愈烈。
建国后“左”的路线:1957年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导致政治上阶级斗争扩大化,被错划为“右派”的人,长期受委屈和压抑,不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使国家的建设事业蒙受损失;1958年党轻率地发动“大跃进”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左”倾错误严重泛滥起来。“大跃进”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是导致三年经济困难的主要因素。1959年开展的反右倾斗争使党内的民主生活遭到严重损害,使错误持续的时间更长,给经济建设造成更大的危害。
“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的运动。它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建国以后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更大了。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但列宁和布尔什维克曾设想利用它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在俄国国内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继续用于恢复国民经济,结果造成社会动荡,生产下降,经济恶化,不少地区发生农民暴动,经济危机发展为严重的社会政治危机。
斯大林时期的经济政治体制: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这一体制经济上管得过死、过严,缺乏足够的动力和活力,经济效益十分低下。政治上过分集权,缺乏社会主义民主,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受到压抑。后来,它日益严重地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和其他各项事业的发展。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苏联及东欧国家: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使苏联政治生活僵化,经济缺乏活力,社会矛盾丛生,国家陷入困境。东欧各国大多照搬苏联模式,经济发展缓慢,通货膨胀严重,外债不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社会矛盾尖锐。
4.危机、动乱或战乱引发的社会问题
南北朝时期:北方长期战乱,社会大动荡,大量流民被迫南迁。大量人口南迁虽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但毕竟是当时的一大社会问题。北朝后期,寺院经济过度发展,广占田宅,侵夺百姓,与官府争夺劳动人手和税收,农民负担加重,也是当时比较突出的一大社会问题。
明朝中后期:政治日益腐败,君主不理政事,奸臣、宦官把持朝政,打击正直朝臣和士人,横掠百姓,贪污受贿,无恶不作。土地兼并十分严重,许多贵族官僚和大地主大量占掠民田,大批农民失去土地,流离失所。
三藩之乱:康熙年间,平西王吴三桂在云南起兵叛乱,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相继响应,史称“三藩之乱”。三藩之乱长达8年,遍及半个中国,给社会生产造成极大破坏,老百姓流离失所。
鸦片战争前:大量鸦片输入中国,不仅严重摧残中国人民的身体健康。而且使吏治更加腐败,并导致社会道德沦丧。
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侵略特权,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逐渐把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使我国东南沿海一带的农民和手工业者日益破产。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袁世凯死后,帝国主义为了各自的利益,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各自扶持代理人,中国进入军阀割据时代。各派军阀为争夺地盘,年年混战,遍及大半个中国,造成大量田地荒芜,民不聊生。
抗战时期:日本的侵略给整个中华民族带来巨大的灾难,中华民族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引发的社会问题也是前所未有的。
体育社会学复习 篇4
1、体育的功能:1健身功能,a 能改善和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工作能力,使人头脑清晰,思维敏捷。B促进有机体的生长发育,提高运动能力。C能促使人体内脏器官构造的改善和机能的提高。D能调节人的心理,使人朝气蓬勃,充满活力。E能提高人的适应能力。F可以防病治病,推迟衰老,延年益寿。2 娱乐功能。3促进个体社会化功能。4社会情感功能。5教育功能。6政治功能(为国争光,促进国内政治稳定,进行对外交流)7经济功能。
2、我国体育的目的:增强人民体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社会文化生活,为社会服务。
3、我国体育的任务:1增强人民体质,提高机体工作能力,延长工作年限,使人健康长寿。2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技术。3提高运动技术水平,攀登世界体育高峰。4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4、体育活动产生的原因:求食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宗教的需要,娱乐的需要,医疗的需要
5、社会体育的内涵:一般是指社会公民自愿参加的,以增进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内容丰富、形式灵活的大众普及性体育活动。
6、社会体育的外延如果按参与人群的职业划分,有职工体育、家庭体育、青少年体育、中老年体育;按活动分布的地域划分有城市体育、城镇体育、农村体育、社区体育、家庭体育等;按体育活动的内容划分有现代体育、传统体育;按参与人群的动机划分有健身体育、康复医疗体育、健美体育、娱乐体育、休闲体育、旅游体育、防卫体育。
7、社会体育的基本特点:对象的广泛性、时空的广阔性、目的内容的多样性、组织的灵活性、参与的自愿性。
8、社会体育的作用:满足社会成员的多种需求,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生产发展和经济建设。
9、社会体育指导员:指在群众性体育活动中从事运动技能传授、健身指导和组织管理工作的人员
10、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资格分为:社会体育指导师、高级社会体育指导员、中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初级社会体育指导员。11、2001年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制定颁布了《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标准》标志着我国开展的社会体育活动由过去仅为体育行政部门的工作,变为国家的工作。
12、建立证书制度的意义:促进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队伍的发展和建设,是建立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才市场和保障就业质量的重要手段,能够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能力和地位,有利于体育行政部门加强对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监控管理。
13、道德是指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不同职业的人们在其工作或劳动中所必须遵循的道德行为准则。
14、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不同职业的人们,在其工作或劳动中所必须遵循的道德行为准则
15、体育道德是调整体育活动和体育工作中,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16、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道德是社会体育指导员在进行社会体育指导工作中所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17、为增强公民的身心健康服务是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职业道德原则。
18、社会体育指导员所遵循的道德:热爱体育乐于奉献、热忱服务尽职尽责、坚持科学文明反对迷信、钻研业务勤于进取、团结协作互相尊重、遵纪守法诚实公平。
19、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仪表仪态:仪容、姿态、衣着、举止、风度。基本要求:既要有职业美也要有风度美 20、细胞内的生命物质叫原生质。
21、蛋白质是组成细胞的最主要的成分
22、细胞是人体构成、发育和生命活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23、细胞由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
24、细胞与细胞之间的物质叫细胞间质。
25、组织:形态结构和功能相似的细胞由细胞间质连接起来,构成一个细胞群体。基本类型:上皮组织(保护吸收分泌排泄和感觉的功能)、结缔组织(支持联结营养防御保护修复的功能)、肌肉组织(收缩功能)、神经组织(接受刺激、传到兴奋)。
26、器官:由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方式结合在一起,构成具有特殊结构和功能的单位
27、系统:几种器官一次配合在一起,完成生命活动的一定功能,从而构成系统
28、九大系统:运动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神经系统、感官系统、内分泌系统。
29、运动系统由骨、骨联结和骨骼肌三部分组成。正常成年人有206快骨 30、骨骼肌分布于躯干和四肢,受躯体运动神经支配,可随意运动
31、骨与骨借结缔组织相连构成骨联结,主要有两种形式:无腔隙骨联结和有腔隙骨联结(关节)
32、神经系统是人的司令部,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
33、中枢神经系统由大脑、脑干、间脑、小脑和脊髓组成。大脑是人体的最高中枢
34、脑干的主要生理功能有两个:一是作为一个交通枢纽,大脑、小脑和脊髓之间来往的神经纤维都取道于脑干。二是在脑干中存在着一些管理生命活动的中枢,如呼吸、心跳、吞咽、瞳孔反射,又称为生命中枢
35、小脑的主要机能是维持身体平衡,协调随意运动
36、周围神经系统由脑发出的脑神经和脊髓发出的脊神经组成。脑神经共12对,除第十对迷走神经外,主要管理头面部、颈背部感觉和肌肉的运动。脊神经共31对,由脊髓出发后,分成颈丛、臂丛、胸神经、腰丛、骶丛,分别管理颈部、躯干、四肢的感觉和肌肉的运动。
37、循环系统是使血液或淋巴在其中循环的密闭管系,可分为心血管系统(由心脏、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组成里面流动的是血液)和淋巴系统(由淋巴管和淋巴器官组成,里面流动的是淋巴)。
38、心脏是中空性器官,在神经系统调节写,心脏自动的有节律的跳动,推动血液在血管中流动,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
39、心脏位于胸腔内,两肺之间,稍偏左。有四个腔。
40、左心室有以入口为左房室口,附有两个叶片状瓣膜,称为二尖瓣。
41、右心室有一入口为右房室口,附有的瓣膜称为三尖瓣
42、将心脏输出的血液运送到全身各器官和组织所经过的血管叫动脉
43、将血液从全身各器官和组织运回到心脏所经过的血管叫静脉。
44、毛细血管是组织细胞核血液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45、大循环又称体循环。小循环又称肺循环
46、淋巴系统包括淋巴管和淋巴器官
47、淋巴器官包括淋巴结、胸腺、脾和扁桃体,具有产生淋巴细胞。过滤淋巴液和产生抗体的功能,是体内重要的防御器官。
48、血液约占体重的7%-8%,具有输送物质、维持代谢、调节体温及防御等机能。
49、构成红细胞的主要成分是血红蛋白
50、白细胞能吞噬细菌和体内坏死细胞等,具有免疫功能。
51、血小板主要功能是参与血液凝固
52、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进行气体交换的肺组成。呼吸道包括鼻、咽、喉、气管、支气管。鼻咽喉部为上呼吸道,气管、支气管为下呼吸道。
53、肺位于胸腔内纵膈两侧,分为左、右两肺,左肺两叶,右肺三叶。
54、泌尿系统由肾、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组成。主要功能是生成尿液和排放尿液,从而把机体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大部分溶于水的废物排出体外,以维持机体内环境的平衡。
55、肾的主要功能是产尿。血液经过血管球过滤,滤出的血浆成分进入肾小囊,形成原尿。原尿每天约形成150-200升,而排出的仅有1.5-2升
56、感官细胞有两种,分别是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前者感受强光和色光刺激,后者感受弱光刺激
57、眼球在光线通过时,具有屈光成像的作用。
58、耳是能感受声音和头部位置并能改变刺激的器官,又称位听器,分为外耳、中耳、内耳3部分。
59、皮肤表皮具有再生能力,具有保护、调节体温及排泄废物的作用,还具有冷热痛触压等感觉。60、内分泌系统
脑垂体分泌的激素种类很多,主要有生长激素和各种促激素。在幼年时期,生长激素分泌过少为侏儒症,过多为巨人症。
61、甲状腺激素能增进机体的物质代谢,促进生长发育,尤其对维持骨骼系统和神经系统的正常发育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分泌过多出现甲状腺机能亢进(甲亢),分泌不足出现呆小症。要注意补充碘
62、物质代谢是指机体与周围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的物质交换的过程。
63、在物质代谢中伴随着能量吸收、储存、释放、转移和利用的过程称为能量代谢
64、糖是人体所需能量的重要来源。
65、蛋白质是生命的基础,是构成细胞和组织的主要成分,也是体内各种酶和激素的主要成分。
66、氨基酸是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蛋白质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实际就是氨基酸的代谢过程。
67、脂肪是含能量最多的营养物质,也是人体中最大的能量库。脂肪既是身体所需能量的一个重要来源,也是组织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
68、人体内糖、脂肪和蛋白质作为人体的3大细胞燃料,经过氧化,将分子内储存的能量释放出来,并被转移和利用的过程称为能量代谢
69、三磷酸腺苷(ATP)是一种含有高能的磷酸化合物,是肌肉收缩的直接能量来源,也是人体其他任何细胞活动的直接来源。
70、合成代谢所需要的化学能、肌肉收缩所需要的机械能、神经兴奋传导多需要的电能以及维持体温所需要的热能等都是三磷酸腺苷分解提供的。71、人体运动靠肌肉收缩,肌肉收缩的直接能量物质就是ATP。72、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健康上、智能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
73、心理健康的意义:心理健康有助于个人潜能的发挥及学习、工作效率的提高。有助于个人不断适应环境和适应现代社会。能有效增进身体健康
74、人体对压力的反应有3个阶段:警报和动员、抵抗阶段、衰竭和崩溃阶段。75、心理压力会影响认知、情绪、行为和生理过程,而认知、情绪、行为和生理也在影响或改变着心理压力。认知具有决定性影响
76、应付分为主动认知、主动行为和回避型应付3种模式。
77、长期的身体锻炼和一次性身体活动都可产生良好的情绪效益。长期身体锻炼安排一般都持续10-12个月。一次性身体活动是指持续时间为30分钟左右的运动活动。
78、了解锻炼动机的特点,才能有效地培养和激发动机,动员更多的人参加身体活动
79、获得身体锻炼较大心理效益的方法:选择令人愉快和感兴趣的活动。选择有氧运动或者有节奏的腹式呼吸的运动。选择回避人际竞争的运动。选择自控性的运动。
80、活动前根据活动的内容和要求,合理地规划场地,把场地设计得美观大方,粉线清晰,器材力争新颖,尽可能使旧器材焕发新的生命力,沙坑平整,垫子等器材洁净,标志物醒目,都会引起锻炼着的好奇心和提高兴奋性。卫生、洁净的体育场景,可使练习者耳目一新,兴趣倍增,有助于产生增力情绪,提高锻炼着的活动欲望,进而提高运动水平和增强锻炼效果。
81、讲解法,是指导员用语言向锻炼者说明锻炼任务、动作名称及其作用,完成动作的要领、方法和要求以及指导锻炼者进行学习和锻炼的一种方法。82、示范法,把要教的内容变成直观的形象,指导员做一个正确的示范动作,锻炼者马上就能对所学的动作进行模仿练习,要求:示范正确合理,要有明确的目的性,选择适合的示范位置和示范面,示范的次数要恰当,示范时机要合适 83、进行保护与帮助是体育运动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手段和防止运动创伤发生的一种重要的安全措施
84、为防止练习中意外事故的发生而采取的安全措施叫保护,包括安全措施和预防措施、自我保护措施及他人采取的安全措施。包括他人保护、自我保护。85、帮助,在练习过程中及时给予助力、发出信号或放置标志物和限制物等,使其更快地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更好的掌握、改进和提高动作技术的措施叫帮助。包括直接帮助和间接帮助。
86、不同练习阶段保护与帮助的运用:一阶段以帮助为主,二阶段保护与帮助交替运用,三阶段以保护为主,最后脱离保护,独立完成动作。
87、保护与帮助运用的原则:位置要合适、助力部位要正确、时机要恰当、力量要适度、重点要明确
88、重复练习法是指根据锻炼具体任务的需要,在相对固定的条件下反复练习同一内容的方法
89、重复练习法分为连续重复练习法和单词练习与间歇交替的重复练习法两类。90、连续重复练习法,是指练习者对某一练习动作连续重复练习两次以上,之后进行休息,再连续反复练习的方法。结构是连续练习2次以上——固定间歇或自由间歇——再连续练习2次以上。特点:持续时间较长或连续重复练习的次数较多,练习密度和运动负荷较大间歇可固定或不固定,对运动技能的掌握以及全面提高心肺功能和身体素质有显著的作用,适用于周期性运动项目。
91、单次练习与间歇交替重复练习方法,是指练习者对某一动作技术每练习一次后就进行休息,然后再如此反复练习的方法。结构:一次练习——间歇——下一次练习。特点,练习持续时间较短练习数量少,练习密度较小间歇时间可固定或不固定,可推迟疲劳产生,适合与动作初学阶段
92、持续练习法,指在较长的时间内,练习者用不大的联系强度持续不间断地进行身体锻炼的方法。运用要求:选择锻炼的项目手段要适合于锻炼者的年龄、生理特点和体质基础。体质状况一般或初次参加锻炼的人及老年人,持续练习的时间不宜过长,可以从每次15-20分钟左右开始。中老年人用持续练习法锻炼身体时,也可根据自己的联系中的体力状况,及时调整运动强度和练习方式,以以防止运动损伤和疾病的发生。
93、变换练习法是指在变换锻炼的各种环境条件下进行身体练习的方法。(举例子:变换练习的环境、场地,变换动作要素与练习形式,变换运动负荷与练习条件)
94、间歇练习法,是指在任意两次练习之间,有严格的间歇时间规定,使锻炼者在间歇时得到必要休息和一定恢复,然后再进行下一次练习的方法。特点:严格规定两次练习之间的间歇时间,以控制下一次练习开始时机体恢复的程度。练习者的身体机能未完全恢复,就继续进行下一次练习。(大致控制在高于安静时心率的30%,低于120次/分)。能有效提高人体的机能能力和练习效果,特别是心肺功能和一般耐力。
95、间歇练习法示例:跑步锻炼、游泳锻炼,中速蛙泳50米,时间1分,休息2分钟,下一个。。
96、体育健身器材以及健身器械锻炼的意义:发达肌肉,增长力量,塑造体形:促进青少年身体正常发育:延缓衰老,提高抵御伤害事故发生的能力:培养坚毅的品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改善人的心理健康。
97、“全民健身路径”是今年来在我国兴起的一种把群众喜爱的户外健身器材经过结构工艺上的特殊设计和处理,巧妙地安装布置在环境较好的社区、公园、绿地以及其他宽敞的公用活动场所,供群众锻炼的综合健身娱乐设施和新兴的健身器材。98、1997年全国第一条“全民健身路径”在广州市天河体育中心建成
99、“全民健身路径”的作用:是一种集娱乐性、趣味性、科学健身于一体的多功能健身路径。
100、“全„”的构成:健身器材主要有滑梯、秋千、肋木、攀绳、爬绳、爬杆、软梯、跷跷板、单杠、双杆、高低杆、天梯、肋木架、滚筒、平衡桩、柔韧杠、平衡器、莲花板、仰卧板、伸展器、臂力训练器、压腿训练器、蹬力器、转体训练器、太空漫步机、组合训练器
101、“全„”分类:根据使用群体的不同分为,以趣味性、娱乐性器材为主的儿童健身路径。以有氧运动器材为主的中老年健身路径。以力量训练器材为主的青少年健身路径。通用性器材较多的大众健身路径
102、制定训练计划的依据:明确练习的目标,练习者的实际情况,力量增长的规律,场地和器材情况。
103、制定健身计划的内容与要求:选择适合自己的健身器械:选择科学的健身方法:选择合理的练习次数、练习重量和练习组次:选择合适的锻炼时间 104、发展肌肉力量、增强体力为锻炼目的的,大肌肉群每组次数应在8-12次,小肌肉群应在8-15次。以消除多余脂肪、增长肌肉弹性为锻炼目的的练习,大肌肉群每组15-20次,小肌肉群在20-25次
105、合理的锻炼时间:进行健身器械练习,一般以每周锻炼3-4天或隔天训练为好。每次进行练习的时间一般在1小时左右。一般在下午和傍晚。下午3点到晚上8点体力最好,饭后一小时,睡前一小时,不宜锻炼
106、身高指人体直立时头顶点至身高计底板之间的垂直距离。一天内身高的变动在1.5厘米左右
107、体重,身体的重量,是人体横向发育的整体指标。
108、胸围,是胸廓的最大围度,表示胸廓大小和胸部肌肉发育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身体形态和呼吸器官的发育状况。
109、腰围可反映腰腹部皮下脂肪沉积状况和肌肉发育状况。
110、臀围反映臀部皮下脂肪沉积状况和肌肉发育状况。
111、身高体重指数:体重/身高×1000、身高胸围指数:胸围/身高×100、身高坐高指数:坐高/身高×100、腰臀比指数:腰围/ 臀围×100 112、脉搏,心脏射血引起动脉管壁有节律地起伏性搏动次数称为脉搏。正常情况下等于心率
113、血压指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对血管壁产生的侧压力,通常指动脉血压,以收缩压和舒张压表示。
114、肺活量是指肺的静态气量,与呼吸深度有关,指不受时间限制的肺充气或排气的容量。反映呼吸功能的潜力。
115、身体素质人体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和柔韧等能力 116、对特殊人群可进行一些特殊指标的检查,有条件时可对中老年锻炼者进行血脂、血糖、心电图的检查,以排除心血管疾病和代谢疾病
117、运动性疾病的防治:常见的有运动中腹痛、肌肉痉挛、运动诱发心绞痛、中暑等。运动中腹痛常与餐后间隔时间很短就进行锻炼、锻炼中张口呼吸、吸入冷空气、锻炼中饮水不当、准备活动不充分等原因有关:肌肉痉挛与锻炼环境中气温偏低、准备活动不充分、锻炼中动作单一或者因天气炎热在锻炼中出汗过多有关:运动诱发心绞痛通常发生在患有冠心病的锻炼者身上,主要与进行锻炼时天气寒冷、气压低、湿度大、温度高和运动强度过大有关。
118、体育活动中常见的禁忌证:引起发热的各种急性病例,各种内脏疾病的急性阶段,有出血倾向的各种疾病,恶性肿瘤发生转移后,慢性疾病
119、消除疲劳的途径与方法:方法:整理活动、睡眠、温水浴、按摩、理疗、营养。途径:用各种方法使肌肉放松,改善血液循环,加速代谢产物排出及营养物质补充。通过调节神经系统机能状态来消除疲劳。通过补充机体在锻炼中丢失的物质来促进疲劳消除。
120、理想体重=身高(厘米)-105。体重指数是体重除以身高的平方
121、减少1千克的脂肪大约需要消耗7700千卡的热能,相当于慢跑或步行112.2千米、20小时的高尔夫运动或12小时的骑自行车运动。
122、运动速度快慢主要取决于哪些因素:1肌纤维类型中快慢肌的百分组成比,快肌百分比组成越大,肌肉收缩速度越快,动作速度越大2肌力越大,动作速度越大,因此影响肌力的因素都会影响动作速度3肌肉的兴奋性,肌肉兴奋性高时,动作速度大4条件反射的巩固程度,动作技能越熟练,动作速度越快
123、运动减体重的注意事项:1必须遵守热能负平衡的原则,即热能的消耗要大于摄入2注意运动类型、强度和时间3减脂的速度以每周0.5~1千克的脂肪最佳4中老年人肥胖伴有其他疾病或有肥胖并发症时,应综合评价病人的运动能力,制定运动处方。
124、根据《劳动法》的规定,劳动合同应包括哪些条款:1劳动期限2工作内容3劳动报酬4劳动纪律5劳动合同终止的条件6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 125、简述无氧耐力 生理学基础:首先,肌肉无无氧酵解供能能力其中肌肉内能源物质含量与无氧酵解酶系的活性是决定无氧酵解供能能力的主要因素;其次,血液中缓冲体系的缓冲作用,肌肉进行无氧酵解供能时会产生大量的乳酸,乳酸进入血液中,血液中的缓冲物质如碳酸氢钠可中和无氧酵解产生的乳酸,因此血液中的缓冲物质中和乳酸的能力越强,机体对乳酸刺激的耐受能力就越强,使疲劳延迟发生;此外,乳酸进入血液会影响脑细胞对血液酸碱度变化的耐受能力。126、依据规定,用人单位在哪些情况下不得随意解除劳动者的劳动合同?答
1、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劳动者未进行离岗前职业健康检查,或者疑似职业病病人在诊断或者医学观察期间的;
2、在本单位患职业病或因公负伤并被确认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3、患病或因公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的4、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的。
5、在本单位连续工作满15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五年的6、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127、劳动者下列情形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合同:
1、在试用期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
2、违反劳动纪律和用人单位规章制度
3、严重失职营私舞弊,对用人单位利益造成重大损害
4、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128、用人单位侵害劳动者支付报酬合法利益的情形:
1、克扣或无故拖欠劳动者工资
2、拒不支付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的工资
3、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工资
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 篇5
1、冲突的根源是 社会资源相对有限性。
2、社会制度的构成要素有 概念系统、规则系统、组织系统、设备系统。
3、社会舆论的基本特点有现实性强、集体的产物、大众传播。
4、社会流动按流动方向划分有水平流动 和 垂直流动。
5、我国的社会保障在城镇采取 就业保属于下列哪一种(享乐主义)
18、手段——目标论认为人们的五种行为方式中,“只认同文化目标,但不遵从制度化手段”。此为(创新)
19、结构功能学派认为社会的正常状态是(平衡状态)
20、整合作用是指(各部分协调成为一个整体)
21、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的一项内容)
22、初级社会群体的典型形式是(家庭)
9、下列属于社会保障内容的有(社会
保险、社会救济)。
10、下列属于派生的社会制度是(经济制度、政治制度)
11、解释贫困问题的理论有(贫穷的恶性循环论、社会环境剥夺论、贫穷文化论)
12、社会组织管理理论的古典管理理论学派的代表人物有(法约尔、韦伯)
13、社会分层的标准有是(财富、权力、障制度 和 价格补贴制度。
6、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有 特定的目标、组织成员、规章制度、领导体系、物质基础。
7、解释问题的理论有三种 贫穷的恶性循环、贫穷文化论、社会环境剥夺论。
二、选择题
1、第二次断乳是指青少年(心理上脱离各方面的监护)
2、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的一项内容)
3、提出社会分层三个标准的社会科学家是(韦伯)
4、有人借改革,假公济私,所谓“你有政策,我有对策”。此现象称之为(制度化逃避)
5、社会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是(交换关系)
6、需要层次论是谁初次提出(马斯洛)
7、霍桑实验得出的著名结论:人是(社会人)
8、下列问题正在成为世界性问题,并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的是(环境问题)
9、“工作安定”属于哪一种社会需要(安全的)
10、关于越轨行为的心理学解释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
11、阶级的本质是(剥削)。
12、管理学家从人性的角度对以往管理模式进行分析,提出了“X理论”和“Y理论”,这位管理学家是(麦格雷戈)。
13、以下选项中属于我国的基本国策的是(计划生育)
14、“社会是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直线式发展”是哪种上变迁理论的观点(社会进化论)
15、通过表彰模范行为来弘扬正气的社会控制属于哪种类型(积极控制)
16、符号相互作用论的开创者是(米德)。
17、“人生在世,吃穿二字”的人生观
23、经验社会学最突出的特征是重视感性资料的具体搜集方法和经验研究的(方法论)
24、符号相互作用论的开创者是(米德)
25、人类脱离动物界的主要标志是(劳动资料)
26、中国城乡发展的理想目标为(城乡协调发展)
27、下列哪一论点是由丁伯根最早提出的社会学概念(社会趋同论)
28、社会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是(交换关系)
29、人类社会与动物社会的本质区别是(劳动)30、“社会学”这一新名词是谁初次提出(孔德)
33、“镜中自我”命题的提出者是(库利)
35、《第三次浪潮》一书的作者是(托夫勒)
38、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的假设性前提是(经济人)
39、冲突的基本特点是(破坏性)40、需要层次论是谁初次提出(马斯洛)
42、管理学家从人性角度对以往管理模式进行分析,提出“X理论”和“Y理论”,这管理学家是(麦格雷戈)
43、“工作安定”属于哪一种社会需要(安全的)
三、多项选题
2、社会舆论的基本特点是(现实性强、集体的产物、大众传播)
3、下列属于初级社会群体的有(家庭、邻里)。
4、下列属于社会制度的基本特征的是(普遍性、变异性、阶级性)。
5、人际关系的明显特点是(直接交往、情感性)
6、社会化基本过程包括(感知运动、前运算、形式运算)。
8、从家庭的结构看,家庭分为(核心家庭、主干家庭、联合家庭、其它家庭)。声望)
14、从家庭的结构看,下列属于非核心家庭的有(主干家庭、其它家庭)。
15、依据互动的性质,社会交往可分为(竞争、合作、冲突、顺应)。
16、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有(特定的目标、组织成员、规章制度、物质基础)
17、社会化的基本过程包括(感知运动、前运算、形式运算)。
19、需要的特点有。(必然性、社会性、客观性)。20、社会工作方法主要包括(个案工作、团体工作、社区工作)。
四、名称解释
1、社会分化:指社会中的个人或群体之间产生的被社会认可了的区别。社会分化现象是社会发展中的普遍现象。
2、社会控制:是运用社会力量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制约和限制,使之与既定的社会规范保持一致的过程。狭义的社会控制是指对越轨行为的约束。
3、社会组织:是指执行一定的社会职能、实现特定的社会目标,有计划组合起来的社会群体。
4、情景定义:情景定义就是给自己面对的情景下定义,作解释。它是指人们之前对自己所处和面对的情景进行的审慎考虑和主观解释。
5、社会化:是指一个人从出生,从不知不识的生物个体的人,经过不断地学习知识,技能和社会规范,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社会需要,发展自己的社会性,把自己一体化到群体中去,从而使社会不断延续和发展下去的基本过程。
6、社会变迁:是指一个社会中,社会结构方面发生的社会制度和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角色模式的变动过程。
7、社会结构:是指组织由哪些部分构成及各部分之间所确立的关系形式。在这里,前者是从外观上来描述社会组织的结构,后者则是从实质上来分析社会组织的结构。
8、社会保障:是国家和社会依照法律对因不能参加正常劳动或遭受意外而不能维持基本生活的社会成员提供最低限度的经济援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
9、社会学:是从变动着的社会系统整体出发,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一站综合性的社会科学。
10、科层制: 是韦伯提出的行政管理模型。它是组织内部职位分层、权力分等、分科设层、各司其职的组织结构形及管理方式。
11、社会分层: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人们区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叫做社会分层。
12、社会制度:有宏观、中观和微观之分。社会学研究社会制度着眼于中观尺度,认为社会制度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社会需要,在一定的历史和现实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关系及与此相联系的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
五、简答题
1、简述影响社会变迁的因素。
答:1)自然环境的变化。2)人口的变动。3)文化、科学技术的发明、发现与传播,最终引起社会的变迁。4)社会生产力的变化。
2、简述社会化对个性形成的影响。答:
1、个性的形成有其生理、心理基础。先天的遗传,人的身体方面的因素对个性形成是有影响的。
2、一个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既受自身生理和心理条件的制约,更受到社会关系的制约。在人的个性的形成过程中,生理、心里因素都以社会因素为中介发挥作用。因此,人的个性是个人社会化的产物,是随着个人社会化的进程而逐步形成和发展的。
3、简述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的基本内容。
答:
1、揭示了社会交往的物质条件。一切交往都是在人类劳动创造的财富的基础上进行的,离开了物质基础,人们之间的社会交往就无从发生。
2、指明人的需要是产生社会交往的根本原因。社会交往则是满足人的需要的可靠保障。
3、经济交往是其他一切交往的基础。马克思分析了社会交往的层次,指出:物质交往首先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交往,是任何一种交往的基础
4、简述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
答:(1)人与环境的关系的失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与原生环境问题。二是与次生环境的问题。另外,人类对环境压力过大,环境资源难以承受这种压力。(2)社会关系失调,主要表现在:群体利益的冲突以致对立,群体间价值观念的冲突,社会结构失调、社会解组等。
5、简述科层制基本内容。
答:
1、内部分工,且每一成员的权力和责任都有明确规定。
2、职位分等,下级接受上级指挥。
3、组织面员都具备各专来技术资格而被选中的。
4、管理人员是专职的公职人员,而不是该企来的所有者。
5、组织内部有严格的规定、纪律,并毫玩例外地普遍适用。
6、组织内部排除私人感情,成员间的关系只是工作关系。
6、简述劳动就业问题的实质及我国解决劳动就业措施。
答:
1、劳动就业问题是指在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的人未能从事劳动或有效劳动,而产生的不利于个人生存和社会发展的状况。其实质是劳动力资源同生产资料不能合理配置。
2、我国的劳动就业问题表现为:待业、失业(包括显性失业和隐性失业)
3、虽然我们在解决就业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问题仍然十分严重。我我国面临的就业问题主要是新增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和解决隐性失业问题两个方面。
4、我国解决就业问题的途径是:发展生产,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广开就业渠道;控制人口增长;建立待业、失业保险制度。
7、简述人文区位学理论的基本内容。答:以芝加哥学派为代表的古典人文区位学认为社区是一种生态区位秩序。它认为人们由于社区内资源的匮乏而相互竞争,同时为了共同生存而互相依赖。这样,竞争和共生就成为古典人文区位分析社区的两个概念。现代人文区位学强调文化在人类行为中的重要作用,有的试图把社会因素和次社会因素结合起来分析社区的社会生活。人文区位学在分析社区时以人口研究为出发点,将社区是为一个整体,认为其组成部分的区位关系处于经常的变动——平衡状态中,强调环境的重要性,构成了人文区位学社区分析的特点。
8、简述社会控制的基本功能。
答
1、维持社会秩序,保持社会正常运行。
2、维持正常生活。为了维持正常的生活秩序。就要动用社会控制手段对破坏生活秩序者予以约束制裁,缺乏这种控制会影响社会秩序的安定。
3、促进社会发展。没有社会稳定和社会秩序,社会就不能顺利发展。
4、社会控制的反功能:不合理的社会控制不能维护大多数人的利益。另外,僵硬而有力的社会控制不利于人们对合理目标的追求。僵硬的社会控制常常会积累矛盾,酿成更严重的社会冲突,冲击社会的正常秩序。
9、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变迁理论:(1)社会的变迁,归根到底是由社会的经济基础发生变动而引起的;(2)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或快或慢地要发生变革;(3)随着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的改变,也改变着生活方式,也就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4)社会的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作用当社会的上层建筑所维护的是先进的经济基础或所瓦解的是腐朽的经济基础时,它对社会起着推动作用;反之,则是对社会发展起着阻滞作用。
10、新媒体与舆论控制:舆论监督是公共意见的媒介表达,是新闻媒体的一项基本功能。它是新闻媒体通过传递政府事务、社会事务以及公共领域范围内一切涉及公共利益的事务,而为公众所了解,并在公众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形成舆论声势而对社会权力机构的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的传播活动。它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新媒体的发展,尤其是网络的普及使其作用更加凸显。充分利用新媒体来完善我国的舆论监督机制已经成为我国舆论监督事业的发展趋势。舆论监督的效力过度。虽然舆论监督在总体上效力不足,但在某些具体的舆论监督事件中,新闻媒体掌握着大量优势资源,与报道对象处在不平等的地位,容易出现监督过度的状况第一,媒体超越自身职能,越俎代庖,造成“媒介审判”,影响司法公正。第二,媒体侵犯公民的名誉权和隐私权。在新媒体语境下,我国舆论监督将会继续呈现以下发展趋势。公民的舆论监督意识不断增强。有关舆论监督的法律不断完善。传统媒体结合新媒体共同进行舆论监督。舆论监督的氛围不断得到优化。
1、社会学概论论述题:运用多学的知识分析说明我国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放在社会战略发展的重要位置”的社会学意义。答:所谓劳动密集型产业是一种单位劳动占用资金或资本少,技术装备程度低,容纳劳动力较多的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是一个相对范畴,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上有不同的标准。我国现阶段劳动密集型产业比较典型的有:纺织工业、食品加工工业、服务业和农业中的各产业。这种产业具有投资少、资金或资本周转快、能吸收较多劳动力就业等特点。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进步,劳动密集型产业会转化为资金密集型或技术密集型产业,或在新的物质基础上形成新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国是一个科技较落后、建设资金不足的国家,但劳动力资源和自然资源相当丰富。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对于我国发挥优势,扬长避短,促进经济发展是有重大意义的。
2、分析说明:郭敬明作为80后新生代作家的代表人物,其作品及本人已引发广泛的社会讨论,针对此现象,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所了解的信息,分析说明新生代公众人物在社会发展中的责任和作用
答:要说新生代公众人物承担社会责任,咱先说说什么叫公众人物,弄清楚概念在任何时候都是非常重要的。其实公众人物,本身是个抽象概念,但是在普通百姓心里,有个普遍通用的标准,首先肯定是需要知名度了,在一定地域或者一定领域内因为美名或者恶名为人们所知晓。这个标准,应该是以一般大众能够认知为标准。然后是能够对社会形成一定的影响,对于社会成员的言行具有较大的影响作用。这是肯定的了,因为公众人物本身就是随着大众传媒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所以对公众人物影响力的界定可从与大众媒体的相连度进行界定。
既然公众人物作为社会的特殊群体。具有广泛的社会知名度和深远的社会影响力。这些利益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甚至成为社会环境的一部分。所以他们理应有责任引导正确的价值观,更应当注重自己的言行对社会的影响,特别是对青少年的影响,他们也更应当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引导这些青少年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其实,公众人物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因此对社会利益的损害的可能性也比较
大。所以强调公众人物的社会责任,无非是既要保证公众人物不对社会利益造成损害,又促使其履行一定的的道德义务,促进社会利益的增进。事实上,这不仅是公众人物社会责任的内容,同时也是自然人、法人、政府等群体的社会责任。要求公众人物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并不是为了限制谁、控制谁或者专门跟谁过不去,只是为了让大部分民众能够生活在一个健康、积极、向上的环境里面而已。
社会学概论重点知识复习资料 篇6
一.名词解释:
1.文化特质:文化特质是组成文化的基本要素或最小单位。文化特质可以表现为物质文化的形式,也可以表现为非物质文化的形式。(P71)
2.文化从:文化从亦称文化特质从,只因功能上相互联系而组合成的一组文化特质。他与人们的某种活动有关。文化特质和文化从构成了文化的基本内容。(P72)
3.文化模式:一个社会中所有的文化内容(包括文化特质与文化从)组合在一起的特殊形式和结构。(P72)
4.角色集:在社会中,角色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角色联系在一起的。这样一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角色就是角色集。(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仅仅承担一种社会角色,而总是承担着多种社会角色,他所承担的多种角色有总是与更多的社会角色相联系,所有的这些就构成了角色集)(P109)
5.角色冲突:指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中,在角色之间或者角色内部发生了矛盾、对立和抵触,妨碍了角色扮演的顺利进行。(P119)
6.社会分层:就是依据一定的标准把人们划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和现象。(p217)
7.社会流动:指的是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个地方地位的移动。(由于社会关系空间与地理空间具有密切的联系,因此,一般把人们在地理空间的流动也归于社会流动)(P243)
8.社会组织:社会组织是次级群体的表现形式。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有特定的含义和构成要素。(P191)
9.官僚主义:凡是由于管理不善而造成的组织活动偏离目标的现象都可以称之为官僚主义。官僚主义不仅仅是管理者个人的思想作风问题,从根本上来看是一种管理制度问题。(P215)
10.社会学两大路线:A.实证主义路线:侧重以社会及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主要代表:孔德、斯宾塞、迪尔克姆等).B.反实证主义路线:侧重以个人及社会行动为研究对象。(主要代表:韦伯等人)(P10)
11.社会学本土化:是一种外来社会学与本土社会的实际相结合,形成具有本土特色而社会学理论与研究方法的学术过程。2.社会唯实论:是对社会本质认识的一种基本观点,它把社会看成是超越了人类个体的客观存在物,认为社会先于个体而存在,并且事先规定了个人的存在是一种交互作用的实在,有集体意识和集体象征。
13.社会唯名论:社会唯名论认为,个人是实际存在的,社会只是单纯的名称。个人是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其研究方法是从个人行为的细节上,或者从其行为中可能推知的事项上加以研究。
体育社会学复习 篇7
考点一:我国政府的主要职能和作用
1. 市场与计划
(1) 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
(2)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就是市场经济。
2.市场调节及其弊端
(1) 市场配置资源主要是通过价格、供求、竞争来实现的。
(2) 市场调节的优点:市场能够及时灵活地反映供求关系变化, 传递供求信息, 实现资源配置;市场在竞争中推动科学技术、经营管理的进步, 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资源的有效利用。
(3) 市场调节的弊端:
(1) 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
(2) 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
因此, 如果仅由市场调节, 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社会经济不稳定, 发生经济波动和混乱;收入分配不公平, 收入差距拉大, 甚至导致严重的两极分化。
3.市场秩序
(1) 规范市场秩序的意义:只有具备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 市场才能合理配置资源。
(2) 如何规范市场秩序。
(1) 良好的市场秩序依赖市场规则:市场规则以法律法规、行业规范、市场道德规范等形式, 对市场运行的方方面面作出具体的规定。市场规则主要包括市场准入规则、市场竞争规则和市场交易规则。
(2) 建立健全社会信用制度: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 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为此, 要切实加强社会信用建设, 大力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尤其要加快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
(3) 每个经济活动参与者都必须树立知法、守法及诚信等观念。
考点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 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首先,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其次, 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再次, 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2. 宏观调控
(1) 含义:指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
(2) 必要性: (1) 加强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不只是为了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 更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目标要求国家必须发挥宏观调控职能。 (2) 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 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国家加强宏观调控能够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
(3) 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 增加就业, 稳定物价, 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4) 手段:国家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 实现宏观调控的目标。各种手段各有所长, 各具特色, 相互联系, 相互补充。国家宏观调控, 应该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 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 充分发挥宏观调控手段的总体功能。
最后我针对复习中的重难点, 实行方法上的突破。
1.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市场对资源的配置是如何实现的
(1) 价格是市场机制的核心, 是引导资源配置的指示器。价格提高, 将会促进生产, 增加供给, 抑制需求;反之, 则会减少供给, 刺激需求。通过市场价格的调节, 使资源在各个生产部门之间保持适当的比例。
(2) 供求双方既相互对立, 又相互依赖。生产者、经营者根据供求的变化不断调节生产经营活动, 引导人、财、物在全社会的配置。
(3) 竞争是市场活动的灵魂, 通过买者之间、卖者之间、买卖双方之间围绕价格和质量方面的较量, 使社会资源不断向效益高、急需发展的产业和企业流动, 价值规律的要求得以贯彻。
市场机制就是在上述三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中发挥着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通过竞争, 价格在供求影响下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引导社会资源合理配置。
2. 建立社会信用制度
(1) 原因: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诚信缺失会直接破坏市场经济的运行秩序, 直接导致市场秩序混乱、交易萎缩、坑蒙拐骗盛行, 进而导致投资不足、经济衰退。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 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
(2) 措施: (1) 政府要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依法行政, 建立透明、高效、务实、廉洁的政府, 打造法治政府;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 尽快完善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 打造信用政府, 做诚信表率。 (2) 市场主体要树立法制观念 (学法、懂法、守法和用法) 和诚信观念, 逐步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
总之, 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需要法律、道德的规范和引导。
3. 宏观调控手段的比较
经济手段, 法律手段, 行政手段。三种手段各有所长, 相互联系, 相互补充, 共同构成了宏观调控手段的体系。在运用这三种手段时, 应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 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 充分发挥宏观调控手段的总体功能
4. 正确理解市场调节与国家宏观调控的关系
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和国家的宏观调控, 都是建立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要求, 二者缺一不可。
体育社会学复习 篇8
一、关于复习期间的科学管理
“管理出效益”这个道理同样适合于迎考复习。复习管理包括复习安排、集体备课的要求、考试的范围和次数、外来复习资料的运用、课外时间的占用等方面。
九年级的新课一般在11月底或12月初结束。我们的复习教学按依考点复习、专题复习、热点和重点汇合复习三个阶段进行。
按考点复习。年前按考点复习,一般复习完七年级上册的内容,即地理知识部分。到第二个学期的5月初,我们基本将全部考点(包括思品部分)复习完。在这一阶段,为了强化基础知识,备课组成员会分工按考点出一张16开纸的填空题,让学生进行过关(80分以上)训练,并对后进生进行督促完成。每复习完一个章节,如地理、历史、法律、国情等,就分别由教师把学生平时易混淆的人物、地点、时间、事件以及易写错的字词打印出来,供学生复习。这一举措非常好,加强了学生的薄弱环节。
专题复习,就是按政治、经济、文化(包括科技)、生态、外交、军事等方面,从古代、近代、现代的不同时期进行整理复习。由于许多内容与第一轮复习有重复,所以一般用1周多时间(不超过8节课)就可结束。
热点和重点汇合复习,就是运用热点材料,通过设问,检测相关的重要考点的知识。为了与时俱进,突出重点,我们每位教师还要分工对专题内容进行补充,然后出一份占16开纸大小的材料题。
由于要考到乡土知识,所以我们会整理一份乡土知识及其练习。
综上所述,第一阶段注重基础与系统,第二阶段体现专题全面,第三阶段紧扣社会热点、学生关注点与课标重点。最后一周回归到考点的主干知识。考点的不同要求则是三个阶段的复习方向。
对于集体备课,经过预先通知,在个人认真备课的基础上进行。每周1次,备2小时左右,有人主讲。不同的复习阶段,集体备课的内容是有区别的。第一阶段是备对考点的解读、重难点的确定和易混点的区分,并提供课件,集体修改填空题。第二阶段主要讨论专题内容是否全面、系统、科学。第三阶段备各项热点涉及的重要知识点、补充的材料和练习是否重要、设问是否合理,经修改后,再印发给学生。
复习阶段的备课,既要重读教科书,又要阅读2本以上复习用书,再根据学情进行纸质备课。对其他教师会提供相关课件,我们都要根据教学设计进行取舍和调整,使两者相一致,并争取一情境多利用。
考试的范围和次数。九年级刚开始本学科用不着进行暑期作业情况检测。因为复习本学科的知识容易忘记。九年级的寒假过后,检测小范围的难点内容即可。平时按章节进行检测。中考采用开卷考试,但平时采用闭卷考较好,旨在让学生巩固知识,学会准确表述。然而在距中考一个半月,可采用开卷考试,旨在让学生适应。命制试题先以个人单独进行为好,旨在培养教师命题能力和减少客观上带来的命题教师考前复习的意向性,从而更利于发现师生在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也有利于减轻教师经常参与命题的负担。而到中考前的几次考试,则发挥集体智慧共同命制。
对外来复习资料的运用。一是复习用书,我们选用一本,对其中的练习进行取舍。二是外来的试卷,我们备课组让每位教师从两份试卷中选取好题拼成一份,然后印给学生训练。这既分担了任务,又共享了校外较好的试题资源。
对课外时间的占用。我们一度由于复习的内容多,课时紧,因此许多练习要放到课外完成和讲评(一般在晚自修讲评)。这样势必会占用学生的自学时间。其实我们这门学科平时却不需多占用课外时间,在临近中考的一个半月,倒需要年级组给历史学科增加一定的时间。
时政宣讲的安排功过参半。九年级一开始每周讲一次实无必要,因为历史内容很难与时政相结合(假如先上思品内容是可结合的)。进入总复习后,分工让教师提供时政材料,大家补充和共享,可以作材料题的背景材料,有可取之处。将上一年11月(我市这样规定)到当年4月期间较重要的时政内容印发给学生,是需要的。
任课教师自身也有科学管理的问题。例如自修课、晚读和晨读要在黑板上明确内容和要求;要发挥科代表、小组长的作用,交作业前要检查,要及时催交拖拉的同学完成等;要争取班主任的配合,例如晚自修前或上课前或在中间段,建议班主任来教室巡查,这样学生容易及时静下来等。
二、关于有效教学的实践
所谓有效教学则体现在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认真有效的备课、中心与主导关系的把握、课标考点的合理解读、讲解和练习内容的正确取舍、基础与能力的恰当掌握、较为合理的教学评价等方面。
一是关于复习课教学模式。有的采用学案教学法,即备课组教师重新编印练习,学生做后,发现问题先在小组内解决,如果解决不了就提到班内解决。我觉得此模式有时可采用,但常用会消耗教师因编题而花费过多精力,会造成资源浪费。有的采用先师生共同解读课标和考点,再让学生通过自学(默读),然后提出有疑惑的问题和易混淆的问题,最后先小组后全班予以解决。这种方法较好,但也要灵活运用,因为学生提的问题易偏、易宽泛、会超出难度,常会导致拖堂。对此,我会将学生的提问放置在重难点处,并用恰当的情境材料让学生据此提问。这就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犹如给学生的提问设定了一个范围,拴上一根线,避免了所提的问题漫无边际。
二是关于对考点的解读。解读时,我先让学生讲出“考试内容掌握程度的要求”——了解(a)或理解(b)或应用(c),而且说出考点的“关键词”,然后具体讨论可能涉及哪些问题。这里需着重强调的是,并非“c”级要求所涉及的问题全是“应用”,其中有的可能是“了解”,有的可能是“理解”,有的才是“应用”。对新增的考点更应关切。现列举如下:
考点21:理解“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出现的原因。
考试等级为b级;关键词有理解、原因。
涉及的具体问题及其认知过程,见下表。
涉及的主要问题认知过程 涉及的主要问题 认知过程
谥号、年号了解(a)列举史实运用(c)
太平盛世的时期识记(a)对现代的启示分析(b)和评价(c)
太平盛世的表现识记(a)表现或原因的异同理解和分析(b)
理解太平盛世出现的原因理解和分析(b)表现与原因之关系分析(b)
重点:“理解三个太平盛世出现的原因,尤其是‘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难点:“归纳太平盛世出现的原因(包括共同原因)并用史实加以说明;谈谈其对现代的影响”。
2013年衢州市中考有道选择题提到《汉书·食货志》:“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西汉时期出现这一局面的原因是( )
A.政治上沿袭和完善了三省六部制
B.经济上重视农业生产
C.生产上使用新型灌溉工具——筒车
D.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本题直接考到的是西汉出现粮食富足的原因(答案为B),但是也间接考到唐玄宗统治前期所使用的新型灌溉工具(C)。因为B、C两项概念容易混淆,C项明确了,确定B项就不难。由此,把三个太平盛世(封建治世)的原因作为重点,方向是准确的。
三是关于对作业的布置、批改和教学评价。作业的布置都要作取舍,如第三阶段时政热点与考点、重点汇合复习时,仅做复习用书的选择题。至于作业的批改,正常情况下全部批改,对共性的问题进行讲评。对于作业问题严重的学生,就把他叫到面前进行讲解。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以正面鼓励为主,如实中肯地指出其错处,帮助其纠正不足。考试过后,我一般都会让学生填写“走向完美评价表”,以利于学生准确发现问题,有利于减少重复错误。
错误程度具体错误类型有几处
较低级
的错误
答题卡上下题错涂或答案错位写
没注意,漏做、漏答
写错别字
可争取
克服的
错误
角度不全,答不完整
针对性不够, 表述太笼统或太繁杂
知识错答(张冠李戴)
从材料(文字、图表)中获取有效信息不够
没有分段分要点答(没写序号、分号)
根本原因
总之,复习课应做到知识网络化,表述准确简约化,易混问题明晰化,重难点情境化,问题解决主体化。正确处理好讲与练、基础与能力、学为中心与教师主导的关系。
三、需要继续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关于考试范围、次数与课外时间的占用问题。对此,学校教务处、年级组要进行宏观调控,协调好本年级各备课组之间的关系。哪门学科多考或少考,课外时间的多占或少占,都要进行协调,科学安排。
对于外面征订的资料(作业和试卷)也要进行剪裁拼凑。要布置给学生作业,教师课前应先做,以便对难题和易混淆的问题在课堂上适当渗透、分解。这能减轻学生解题的负担,提高作业的正确率,因而也间接减轻了教师自身的负担。
关于怎样对待文本(主要为教材)知识的问题。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性资源,基本概念、核心概念应理解,主干知识要掌握。但要创造性地利用教材,遇到公认的权威性的学术问题或新表述,要大胆采用。命制试题时,应依据课程标准进行命题,而不是仅依据某一版本的教科书的内容(浙江省《考试说明》中有规定)。这样,才能引导教师创造性地利用教材,做到与时俱进。
关于资源共享。上、下届备课组的资源应共享。这会节省大量时间和精力。同备课组教师之间资源更应共享,这样可发挥集体的智慧。
任课教师应重视本班的平均成绩,但更应重视日常的教学工作,更应透过分数发现问题并予以解决。对问题严重的后进生,要靠每天的教育、辅导、督促工作,并争取班主任、相关同学、家长和亲友的配合。
综上所述,要取得迎考复习的最大效益,既需要任课教师个体的努力,学生积极性的发挥,也需要学校不同层面教育、教学管理组织或人员的认真协商、科学筹划和有效实施。
【体育社会学复习】推荐阅读:
体育社会学 期末考试重点 体育教育专业07-28
休闲体育社会学09-07
体育社会学研究方法07-19
体育人文社会学试题09-06
球员谈体育社会学论文05-26
高校体育资源社会体育06-16
体育社会09-19
体育社会组织08-08
体育社会本质09-15
社会体育语境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