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体育专业毕业论文

2024-10-03

社会体育专业毕业论文(共12篇)

社会体育专业毕业论文 篇1

1. 前言

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的好坏, 不仅是现今人们比较关注的社会问题, 也直接影响到国家资源的合理分配和社会的长治久安。随着近些年各高校的普遍扩招, 大学生日益增多, 随之带来各种各样的就业问题, 就业难成为很多大学生毕业时面临的首要问题。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作为我国许多体育院系重要的专业支撑, 为我国各岗位输送了许多人才, 但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就业难也是不可争议的事实。由相关部门发布数据可知, 近几年体育院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不到百分之三十, 不到同时期所有专业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的一半。在日益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下, 分析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 提高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 是需要尽快解决的社会问题。因此本研究着重分析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 为广大体育教学工作者及毕业生提供理论参考和实际依据。

2. 高校体育院系社会体育管理专业概况

“社会体育是指职工、农民和街道居民自愿参加的, 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 以增进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社会体育活动”通过对专家意见的综合,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的涵义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是教育的一个分支。它是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运用科学的理论、方法和先进的技术, 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的教学活动。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作为我国体育院校的主干专业, 多年来为社会各岗位培养了许多有用人才。随着社会的发展, 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对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对此将发挥不可忽视的作用。“每个人的一生都是肉体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的三重奏, 社会生命是产生、维持精神生命的基础”。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对于学生的肉体生命的作用显而易见, 它能够强化学生的肉体生命, 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不仅如此,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对于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作用也不容忽视, 它能够提高学生的社会使命感, 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然而, 当我们理性地分析观察当今中国社会对于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的重视程度, 却发现几乎到了可有可无的悬崖边缘。所以, 提高社会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的重视程度, 强调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的社会价值, 对提高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率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3. 影响社会体育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因素分析

3.1 社会环境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由于社会环境因素多样复杂, 对各专业的就业影响就会各有不同。在社会大环境的变迁下,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就业率一直都徘徊在各专业的就业率排行后面。如果能更好地了解复杂的社会环境, 准确把握社会发展对该专业的影响, 审时度势定会较大的帮助提高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就业率。社会环境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 就业制度变革。国家也提出通过人才劳务市场自主择业的就业办法, 并最终决定要将国家宏观管理和市场调节相结合, 逐步建立和健全高校毕业生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毕业生应该正确对待这一制度的变革, 主动谋求职业, 做到先就业再择业。

(2) 人才资源过剩。在全国就业市场不断变革的形势下, 在各院校人才资源存量大大增加的同时, 社会用人单位提供岗位没有明显增加, 造成了劳动力市场供需严重失衡的局面。因此,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面临较大, 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3.2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毕业生自身因素的影响

(1) 学生专业面较窄, 综合素质有待提高。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入学文化课分数相对较低, 自身的外语水平也不高, 这些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或打消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毕业生进一步求学的愿望。另一方面往届毕业生签约后毁约、跳槽等现象比较普遍和严重, 造成毕业生在社会中满意率不高。

(2) 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失衡。毕业生的价值取向随着市场经济发展而不断发生着变化。在就业意向上几乎没有高校毕业生愿意到乡镇中学去就业的, 存在着就业期望高的倾向, 在当今这个经济发展迅速的大环境下, 毕业生对月收入的期望也明显偏高。

3.3 高校培养模式因素的影响

(1) 课程体系不合理。从目前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来看, 难以形成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特有的优势。这一特征导致了培养出来的人才一致性强, 难以体现综合素质的差距。

(2) 就业指导体系不健全。由于大部分学校和教师把就业指导理解为帮学生找工作、落实具体单位, 却没有意识到就业指导对高等教育改革的重大影响忽视了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教育功能, 没有充分发挥就业指导工作在人才培养和就业方面的积极作用。当前的就业指导比较单调, 更多的仅仅是教育学生如何去找工作, 而没有灌输和培养学生的多样化就业意识和观念, 难以适应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和社会对职业发展的多种需求。

参考文献

[1]宋惠娟.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现代化的含义与实现途径[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04, 20 (2) :16-18.

[2]王远林, 刘霞.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的本真价值[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2012, 8 (8) .

[3]全浙平, 张文杰.“扩招背景”下对山西省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分析[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12 (6) :45.

社会体育专业毕业论文 篇2

[关键词]摔跤彝族学校开展 可行性探究

1 前言

摔跤:重竞技运动项目之一,是一项古老的竞技项目,两人徒手相搏,按一定的规则,以各种技术、技巧和方法摔倒对手。世界各国都有其民族特点的摔跤形式和方法。摔跤在我国凉山彝族所有传统体育运动中是一项最重要,也是最普遍的体育活动之一。特别是在火把节、春节和彝族年期间,摔跤更是一项不可缺少的内容。彝族摔跤是一种对抗性强的体育运动,特点是两人徙手进行搏斗,技术性很强,对运动素质的要求很高,通过学习和练习摔跤,能够发展人的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灵敏等素质,同时还可以培养人的意志品质,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的发展,能够较大幅度地高人体的心肺功能,对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和各器官的工作能力大有益处。近几年来摔跤运动在彝族地区逐渐被淡化,同时掌握摔跤动作技术要领的人也越来越少,如果能在彝族地区学校来开展摔跤运动这门课程那么有利于推动摔跤运动在彝族地区的发展,能够提高彝族地区学校孩子的身体素质培养其意志品质,使得摔跤运动在彝族地区更好的传承发展下去,为我国培养更多的摔跤人才参加比赛。

本课题研究摔跤运动在彝族地区学校开展的可行性来说明摔跤运动课程的开设对彝族地区有积极的作用。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深入到凉山彝族地区学校(哈土小学、洛古坡小学、马坪坝小学、马鞍小学)

了解当地的具体发展现状,并选取了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哈土小学的在校学生、教师、领导作为调查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法

通过大量查阅和收集彝族地区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等相关的文献资料,在广泛阅读和整理各类文献的基础上,基本掌握所要研究的情况,深入到彝族地区开展研究,最终得出真实的结果。

2.2.2 访谈法

询问哈土小学在校学生对摔跤运动课程的开设和对学习摔跤运动的看法,与学校体育教师共同探讨学生学习摔跤运动的积极作用,以及课程开设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和学校领导进行深一步的交流与讨论影响课程开设的因素,再提供一些建议与之参考。

3 彝族摔跤运动的主要特点

3.1彝族各地摔跤技巧不同,规则各异

在彝族中摔跤能手非常受族人尊敬。因而,摔跤活动也开展得很广泛。各个地区的彝族都有自己规定的摔跤日期,大小凉山以及滇西的巍山、楚雄一带,以六月二十四、二十五日的火把节为主,还盛行在结婚典礼上举行摔跤活动。滇南的弥勒、路南主要在农历二三月摔跤。滇东的却在农历各月祭祀以后进行三天。其他还有在彝历年、元宵节、端阳节、中秋节进行摔跤的。云南彝族摔跤通常是从站立摔转化为跪撑摔的循环式,主要动作为抓住对方腰带,抱单腿、过背、夹臂翻、穿腿等,使对方双肩着地为胜,与国际自由式摔跤相近,只是不分体重组别,没有时间限制。四川凉山州彝族摔跤,则是双方先抱腰抓好,尔后再用肩、臂和腰动作将对方摔倒。运动员在场上三战两胜,败者退场,胜者再战。彝族摔跤不搞决赛,只要连续战胜两个以上不同对手,就给予奖励。胜两个,败于第三人的,当场奖红布一米,胜三人以上的,参加“挂红”仪式。每次摔跤结束时,大会将战胜三人以上者都集中在场内发奖。战胜对手最多的为“摔跤王”,在身上披挂缠裹约十米长的红布,称为“挂红”。别的优胜者,都按战胜对手多寡,分一至五等奖,以红布数米,分别“挂红”。

3.2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彝族摔跤运动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它是一种民族形式的体育项目,根据有关史料和文物记载,早在两千年前我国已有摔跤运动,同时摔跤运动也是奥运会曾经的项目之一,由于其特点是两人徒手靠技巧以及力量获取最后的胜利吸引了许多人去关注,而且很多少数民族(如:彝族、蒙古族等)将它作为了一种传统体育活动项目,是其节假日期间的必不可少的娱乐活动之一,特别是在彝族中这项运动是家喻户晓的,在每年火把节、彝族年和春节期间,摔跤是一项不可缺少的内容,这项运动不仅是彝族的娱乐活动更是衡量彝族小伙身体素质以及力量的标准,每年最终的优胜者不仅能够“挂红”还将获得“摔跤王”的称号,所以摔跤运动具有较为广泛的群众基础。

4 彝族学校开设摔跤课程的可行性分析

4.1当地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

学校摔跤课程开设有多种因素,政府的行政职能占主要因素之一;通过到当地政府部门以及体育局走访调查,并将在彝族学校开设摔跤课程相关事宜告知有关负责人,得到当地政府及体育局的一致认可,认为此举为传统的体育文化事业能够继续发扬下去,做出了正确的引导和宣传;其次,在彝族地区学校开设摔跤课程,有利于此项运动的稳定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会越来越频繁,文化也相互渗透和影响,有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彝族摔跤运动会会随之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为进一步保证各民族之间的正常的文化,经济和各方面的交流提供了重要保障。

4.2 学校领导及师生对摔跤课程开设的态度

通过深入到彝族地区学校的调查以及对哈土小学领导及师生的访谈进行了解,学校领导从多方面考虑了开课问题:由于哈土小学学校处于偏远的山区当中而且接收外来事物的信息较慢,学校总是走墨守成规的的路,几乎无创新理念,当讨论到摔跤课程的开设,学校领导表现出了积极的态度,认为新课程的开设有利于哈土小学学生身心的发展,打破了哈土小学长期以来传统单一、枯燥无味的课堂教学模式,增加了学校课程的多样性,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校校风的建设;学校的教师认为摔跤课程的开设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彝族地区学校学生之间的团结,能够推动彝族地

区学校稳定的发展;由于哈土小学条件设施较为落后,平时同学们上体育课更多的是自娱自乐,大部分学生认为枯燥无味,少部分学生从小受家人的影响从而酷爱摔跤这项运动,当问到学生对摔跤课程开设的看法时,大部分学生都愿意学习,因为学生们平时上的体育课基本学不到东西,面对新课程的开设充满了好奇以及憧憬。因此,学校领导及师生对学校开设摔跤课程都有积极的态度。

4.3学校的教学场地设施

通过实地考察,3所学校(哈土小学、洛古坡小学、马鞍小学)都位于山脚下,除了靠近城区的马坪坝小学有操场,其他学校校内没有完整的操场,更多的是泥巴地凹凸不平;通过访问和查阅资料摔跤场地应该是在平地上或者是在室内进行还要有一定的器材(如:安全垫等),如果遇上下雨等天气,坏天气将会影响正常教学,校内领导和教师经过讨论过后平时摔跤课程可在教室内进行,基本能够解决教学场地问题。

4.4摔跤师资现状

经过对4所彝族学校(哈土小学、洛古坡小学、马坪坝小学、马鞍小学)的走访得知,学校的体育教师大多为彝族,从小受家族影响大都学习过摔跤,并且每所学校都有掌握摔跤运动技术的教师,个别教师还曾经参加过专业的摔跤比赛并取得不错的成绩,以上信息显示,学校已具备较为丰厚的摔跤师资力量,能够有力的推动此项运动在少数民族地区学校的发展,并为少数民族地区学校摔跤师提供了交流平台,为更好的促进此项运动发展打下了夯实的基础。

5 开设摔跤课程的积极影响

5.1 打破了没有体育考试的陋习

通过访谈了解到,哈土小学等学校从未有针对体育课的考试,摔跤课程的开设,打破了长期以来学校没有体育考试的陋习,增加了学校体育考试的项目;这也是评定学生身体素质合不合格的标准,也正因为有了考试,学生们对这门课程提高了重视程度,改变了哈土小学等彝族学校长期以来传统单一、枯燥无味的课堂教学模式,同时增加了课堂的丰富性。

5.2 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和积极性

当前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联动反应敏锐时期,他们的求知欲望较为强烈,对

新事物充满好奇,摔跤项目动作技术多,学生通过了解技术动作,能够选择适合自己的动作进行练习和使用,以便于更好的掌握技术要领,课程的开设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同时摔跤动作比较简单,不用花费太多的时间去进行训练,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另外,课程的结构比较合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增进学生健康、增强学生体质,从而激发学生的对体育课的兴趣和积极性。

5.3 能够丰富学校的校园文化生活

校园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场所,摔跤课程的开设,能够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有利于校园文化生活的发展,课程的开设不仅增强了学生强身健体意识,同时营造了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使校园生机勃勃,充满青春活力。其次,在校园内开展一系列关于摔跤的体育活动及赛事,有利于推动学校“全民体育活动”的发展、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水平、培养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能力,能引导学生心态积极向上、气质朝气蓬勃。摔跤课程的开设不仅促进了彝族地区校园稳定的发展更丰富了学校的校园文化生活。

6 结论和建议

6.1 结论

通过深入到彝族地区调查并分析得出最终结论:彝族各地摔跤技巧不同,规则各异,同时这项运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在彝族学校开设摔跤这门课程,得到了当地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当地学校领导及师生的一致认可,学校的场地设施及师资现状基本能够达到课程的开设要求;开设摔跤课程有着积极地影响,打破了彝族学校没有体育考试的陋习、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和积极性,能够丰富学校的校园文化生活;综上所述,摔跤运动在彝族地区学校的开展对彝族地区有积极的作用,是可行的。

6.2 建议

社会体育专业毕业论文 篇3

【关键词】社会保障;人才培养;就业能力

一、引言

随着我国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社会保障在稳定社会、保障公民基本生活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社会保障专业人才的需求急速增加。从1999年教育部增设了该专业以来,目前我国已有142所高等本科院校,开设了该专业。但正如许多学者所指出的那样,这种发展更多地表现为数量规模的扩张,在课程设置、实践教学、职业规划以及就业方向等方面还存在问题,导致我国社会保障领域高素质人才仍然紧缺。据2005年全国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负责人会议关于该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跟踪调查结果显示60%以上的毕业生无法找到本专业对口的工作。为改善我国社会保障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提升该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力,实现社会保障领域的供求均衡,有必要借鉴国外经验。因此,本论文立足于比较中日两国社会保障专业本科生就业能力的研究,系统分析中日两国社会保障专业的差异性,并从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环节、职业规划等方面探讨差异存在的原因,总结日本经验对我国的启示。笔者将通过本课题研究过程中积累的学术论文及报告研究成果应用到我国社会保障专业,增强我国该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同时,还可以提升我国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及就业率,更有利于本专业的长足发展和特色的形成。

二、我国社会保障专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社会保障专业于1999年开始在中国人民大学等8所院校开始招收本科生,目前已经建成了较为完整的社会保障教育体系,分为专科、本科、研究生三个层次,每年约向社会输送高层次人才近6000人。尽管社会保障的学科体系和人才供给体系已初步形成,但现阶段我国的各级政府、社会经办机构、社区管理等各部门社会保障专业人才缺口问题仍然十分严峻。与此同时社会保障专业本科生和硕士生毕业后却难以找到对口的就业岗位,使该专业成了学生想爱却爱不起来的专业。总体而言我国社会保障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能力不高的主要原因是缺乏社会适应能力、专业技能,以及对专业的合理认识和定位。具体原因可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总结。第一,课程体系设计重理论课程轻实践课程。该专业在设置课程时,往往偏重理论课程,其所占的比率高达85%左右,实践课程所占的比重过低。第二,人才培养目标没有充分结合市场需求,尤其是在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上没有随市场需求的变化而调整。第三,实践课程的设计和安排不合理。实践课程的教学模式难于脱离理论课程的教学模式,实践课程缺乏系统全面的教材,使实践课程流于形式,没有取得效果。第四,校内实践基地的建设和实践教学条件过于滞后,高仿真的实训课程难以实施,影响实践的专业性和实用性。第五,缺乏校企合作,使一些针对具体岗位的技能训练难以进行。以上诸多因素的影响,造成了我国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科毕业生综合业务素质和职业素质不足,严重影响了就业。

三、日本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的经验借鉴

(一)从第一志愿入学率把关人才入口

据日本学者对日本社会保障专业学生抽样调查结果显示,该专业2014年的新生中,90%以上的学生均以第一志愿录取的。另外,对该专业老师进行的访问调查显示,近5年来该专业的录取以第一志愿入学的比例均在80%以上,并且大部分学生对专业认同度非常高,都是在充分了解专业学习内容和就业岗位等情况后,选择的专业。因此在学习专业内容和相关实践时,没有排斥和不接受的心理,大部分学生都是以积极的心态吸取知识和技能。

(二)管理机构健全

日本政府为统筹全国社会福祉专业的发展,成立了诸多相关管理规划部门和科研机构。1994年日本成立了“日本福祉教育、志愿者学习学会”,1999年教育部在高中教育中成立了福祉科,从2003年起,负责高中社会福祉的教育内容。2001年全国社会福祉协议会下设了“推进以区域为基础的社会福祉教育、学习活动的策略研究委员会”这些管理部门和研究机构的成立,促进了福祉教育的规范化发展。

(三)教育内容完整、教育机构健全

日本福祉教育的萌芽可以追溯到1921年的“新教育运动”,当时出现了福祉教育的雏形。到了战后1949年以后,关于福祉教育进行了正式的探索和研究。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日本福祉教育实现了快速成长和发展。目前的福祉教育,横向上和纵向上都形成了完整的教育体系。纵向上,日本的福祉教育从家庭的幼儿教育一致延伸到实行终身教育机制的老年教育;横向上,包括负责专业教育的学校,还有负责一般福祉教育的市民公馆、企业、社会福祉协议会、民间组织等。日本福祉教育体系的完整性不仅体现在教育机构的多样化,还包括教育内容的系统化。

高中的福祉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社会福祉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所学课程包括社会福祉基础、护理福祉基础、交流技术、生活支援技术、护理过程、护理综合演习、护理学习、身心的理解、福祉信息活用。

大学开设的福祉课程一般分为护理福祉和社会福祉两类。社会福祉课程和护理福祉课程均由综合教育科目、专业基础科目、专业教育三个模块构成。综合教育模块包括基础教育、健康教育、交流沟通科目、教养科目四个部门;专业教育部分包括护理福祉士养成演习Ⅰ、Ⅱ两门课程。

(四)专门培训机构的设立

日本政府为了使社会福祉专业的学生具备实际操作技能,更快适应福祉类工作岗位,同时也为了高校培养的专业人才能够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特建立了实践环节的培训机构。培训机构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以社会福祉专业毕业生为对象的短期培养机构,另一种是以普通全日制本科毕业生为培养对象的普通培训机构。日本厚生劳动省规定了最低培训时间和内容。

虽然内蒙古有美丽的大草原,另无数游客流连忘返,但是草原旅游内容较为单一,形式较为简单。“内蒙古各大草原虽别具一格,但大多数的设计重点都放在草原风光上,很多区域内景观景点的建设高度相似,地域之间的差异较小,使得大量景点在接待设施建设、旅游活动组织和规模上严重雷同,出现了景区间的恶性竞争。”诸如草原风光、篝火晚会、民族婚礼等,缺乏地方文化特色。

(三)有形文化少,无形文化多

虽然包头市保留了一些文化历史遗存,但是由于年代久远、连年战乱等原因,无形文化居多。如包头市的阿善遗址、九原区的麻池古城、达茂旗的康熙营盘等古迹仅剩残垣断壁,厚重的历史文化需要后人继续研究开发。

(四)精品游牧文化旅游线路和品牌较少,景区建设问题多

包头市游牧文化资源较为丰富,但是缺乏精品旅游线路和知名品牌。比如达茂旗是包头市唯一的一个牧业旗,希拉穆仁草原是该旗最负盛名的旅游产品,但是由于路途遥远、交通不便、景区设施不完善、配套旅游线路少等原因,极大地影响了草原旅游业的发展。

(五)旅游从业人员成分复杂,缺乏高素质的旅游人才

包头市绝大多数旅游景点不在市区,较为分散地分布在各旗县境内,很多旅游从业人员是原来的农牧民,部分景区还被承包给个人,管理较为混乱。发展草原旅游业,要求引进高素质的人才。

四、蒙古族游牧文化与草原旅游融合的对策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游牧文化是蒙古民族的血脉,也是发展草原旅游业的灵魂。内蒙古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中指出,要把内蒙古建成体现草原文化、独具北疆特色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游牧文化要与旅游发展深度融合起来。

(一)继承和发扬游牧文化,把文化与旅游有机结合起来

草原生态环境的恶化和日益边缘化的游牧文化发展形势,客观上要求我们大力发展草原旅游业,让草原更加美丽,让游牧文化更加繁荣。把生态、游猎、民俗文化融入到旅游当中来,让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亲自穿着民族服装,吃着蒙餐,住着蒙古包,听着蒙古族音乐,更进一步领会游牧文化的精华所在。

(二)旅游内容多样化,提升旅游文化内涵

草原旅游不但要注重自然景色,还要重视文化宣传。近年来,达茂旗举行多届中国游牧文化节,很多旅游项目值得借鉴,如传统的“男儿三艺”、“哈撒儿”杯呼麦大赛、额尔登敖包那达慕、红格尔敖包祭祀、普会寺金刚法会、“敖包相会”希拉穆仁传统婚礼等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旅游活动。

(三)重塑无形文化,保护和发展有形文化

通过对游牧文化的研究,景区场馆的建设,历史书籍的抢救,文化的宣传,进一步重塑无形文化。“有限的草原有形文化,受到空前的破坏,造成今天可利用的有形文化资源严重匮乏,因而对草原旅游业的开发带来极大的难度。”还要保护好现存的文物古迹,如修建草原民族文化宫、敖伦苏木古城生态博物馆、敕勒川博物馆等。

(四)加强文化景观建设,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和知名品牌

依托游牧文化,建设一批文化景观,如百灵那达慕文化产业园、希拉穆仁镇特色景观、吉穆斯泰、满都拉口岸等。打造若干精品旅游线路,如包头市赛罕塔拉公园、南海、美岱召、九峰山等知名旅游线路。同时应该积极发展区域之间的旅游,如呼和浩特的大昭寺、席力图召、五塔寺,包头的希拉穆仁草原、梅力更、石门风景区,鄂尔多斯的响沙湾、成吉思汗陵园等。

(五)重视人才培训,培养高素质的旅游人才

“旅游文化人才,尤其是高素质的文化创意人才是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和最终动力”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重视旅游从业人才的培训,引进高素质的管理人才,特别是旅游文化创意人才,对旅游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同时,还应该解决游牧文化传承和民族艺术后继无人的问题,培养民族文化的优秀人才,选拔出民间艺术继承人,命名一批民间艺术大师和传承人。

基金项目:课题名称:包头市蒙古族游牧文化和旅游融合 研究,课题编号: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QY2015-1-2-5)。

参考文献

[1]杨娇.内蒙古原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3,(4).

[2]白音查干.草原文化与旅游开发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11).

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 篇4

关键词:体育专业,就业,困难,对策

面对日益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 如何正确看待大学生就业问题, 高等院校体育专业如何努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是需要认真思考的现实问题。本文以高等院校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为主线, 结合实际情况, 分析当前体育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及影响因素, 并提出对策和建议。

一体育院系毕业生就业现状

近几年中国经济呈现迅速增长的态势, 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人们的健身意识也不断增强, 人们追求身心健康的意识渐浓, 体育健身在大中小学生及社会各界人士中备受青睐, 体育大众化、生活化已是大趋势。这就需要既具有体育专业知识又懂得管理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 为体育院校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体育院系学生就业有其自身的特点, 主要表现在就业的口径小, 毕业生具有专业性强的特点, 就业范围具有行业性, 多数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范围主要是教育系统、体育系统。在瞬息万变的就业市场中很难“一拍即合”, 毕业生竞争力不强。

1. 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不高, 就业口径窄

中国目前有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广州体育学院、南京体育学院等14所专业体育院校。笔者从近年全国体育院系毕业生就业工作研讨会上了解到, 体育院系毕业生二次就业率情况尚好, 但一次就业率情况不理想, 而且毕业生的就业口径不宽, 就业结构不合理。在单位性质方面, 到教育系统、体育系统等较为稳定的事业单位的就业人数比例较大, 而到企业、部队等领域的人数明显偏少, 部分行业很少甚至不接收体育专业的毕业生。在地区流向方面, 毕业生分布地区窄, 以武汉体育学院为例, 湖北省仍是毕业生流向的主要地区。

2. 毕业生的期望值高, 视野较窄

学生择业观是影响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 目前, 大多数毕业生认为农村中学基础差、起点低, 在择业时缺乏客观正确的分析, 宁可放弃自身的专业特长和优势, 也要争取留在大城市、待遇高的工作单位, 并以此作为择业的标准, 从而导致一些毕业生有业不就, 表现为有些学生眼高手低, 不考虑个人的发展空间等。

3. 专业供需矛盾突出, 就业率不平衡

近几年用人单位对体育专业毕业生的总需求基本保持稳定, 但其结构性矛盾突出, 专业之间需求比例不平衡现象较为明显。从学历看, 研究生的需求量远远高于本科生;从专业学科结构上看, 体育院系优势学科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好, 就业率较高, 而通用类专业毕业生尤其是新开设专业的毕业生, 有效需求不足。与其他名校同类专业毕业生相比, 就业竞争力和优势明显不足, 供需比和就业率都处于较低水平。

二体育院系毕业生的就业特点

1. 相对集中于城市和发达地区

据调查, 近几年的体育院系毕业生, 有80%的人热爱体育事业, 毕业后从事体育工作。但由于体育工作的特点, 特别是教学、训练和开展群众体育活动, 必须具备一定的场馆和器材设施, 这些条件在大城市、大城市的学校或大单位比较好, 在基层和一些边远地区则无法满足。加之现在多数大学生都娇生惯养, 不愿意到偏远的地区和农村地区工作。

2. 倾向于非体育行业

近几年的毕业生, 绝大多数热爱体育, 愿意从事体育工作。但从社会需求信息反映出需要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单位越来越少。加之有的同学对社会接触较少, 对社会的认识比较肤浅, 常常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身价, 这就造成了他们的择业期望值较高。目前社会对学体育的人 (高水平运动员除外) 仍怀有一定的偏见, 他们往往不被社会重视。而金融、外贸、税务等大单位、大公司工资收入高、福利待遇好。一边是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单位, 一边是条件优越、物质待遇优厚的非体育行业, 这是促成近几年体育院系毕业生改行多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影响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原因

1. 客观原因

第一, 社会因素。首先, 就业政策不完善, 就业指导工作不健全。大多数高校就业指导队伍还存在许多不足, 满足不了就业工作开展的需要。虽然高校设有学生就业指导部门, 工作内容包括制定学生就业政策, 对学生进行就业技巧培训、择业咨询, 收集用人单位信息、组织供需见面会、向用人单位推荐毕业生等, 实际上多数人依然是坐在办公室等着用人单位前来登记需求信息。一些高校也会组织招聘活动, 把学生推向市场。但如何调动社会人力资源中间机构参与, 如何提高就业率, 还需要高校转变思想, 以适应高校教育的长远发展。其次, 社会上对体育专业存在偏见。社会上大多数人都认为学体育是成绩不好、品德不良的学生。这样无形中给体育专业的学生加上了一个“不行”的枷锁, 使体育专业的学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处处碰壁, 对广大体育专业学生的心理产生了不良影响。再次, 用人单位领导对体育的认识存在偏差。在中国, 企业的领导或主管在认识上存在一些偏差, 职工体育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认为体育锻炼不需要专门的体育知识指导, 既不对职工体育投入经费, 也不将体育纳入企业管理范畴, 这就影响了职工健身活动的开展, 基本关闭了招收体育人才的大门。

第二, 学校因素。首先, 高校扩大招生规模后毕业学生人数剧增。从1999年起中国高校开始扩大招生规模, 在校学生数量逐年增加, 大学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过渡到大众教育, 由此带来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凸现, 尤其是体育专业的就业问题更为突出。2010年全国最困难就业专业统计结果显示, 体育专业排在第三位, 对口单位太少是最大困难。其次, 课程体系不尽合理。目前, 体育院系的课程体系中, 在课程结构的层次配置上, 呈现出基础狭窄的状况, 表现为一般基础薄弱, 专业基础窄。课程结构要素配置的特征是重实践轻理论, 重术科轻学科, 重自然科学轻社会科学, 重传统的竞技运动项目轻非竞技类的体育项目, 重知识传授轻能力的培养, 重直接经验轻间接经验, 重课程深度轻广度, 重必修课轻选修课。中国体育院系的课程体系导致人才培养的统一性突出, 灵活性较差, 不利于学生拓宽知识面, 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 不利于学生增强其社会适应性, 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毕业生择业的困难处境。最后, 家庭因素。家庭经济状况与毕业生找工作有直接联系。现在, 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 受到父母的倍加呵护, 家长怕孩子吃苦, 想让孩子找一个既轻松、待遇又好的工作, 反对孩子到偏远地区支教、当老师, 反对孩子待在农村……再加上巨大的就业压力, 使许多大学毕业生左右为难, 深感纠结。

2. 主观原因

第一, 毕业生的就业择业观念。体育院系毕业生在择业时, 价值标准趋向商业化, 择业理想趋向务实化, 许多毕业生择业时只盯着大城市和富裕地区, 很少考虑急需人才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在择业时只想到高等院校谋求职位, 就业期望值很高, 但高等院校要求必须具备研究生学历方可考虑招收。体育院系的一些毕业生就业意识淡薄, 只是在毕业时才感觉到择业的压力, 没能在大学的四年间主动培养自己的综合能力, 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就业时感到力不从心。

第二, 毕业生自身素质不高。就业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社会要求有明显差距, 是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从近年来人才招聘的情况来看, 目前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缺失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首先, 不能将自己所学知识与社会要求结合起来, 设计应用能力不足;其次, 缺乏拼搏意识, 不能抓住朝阳行业的就业机会;再次, 缺乏与他人合作与沟通的意识;最后, 求职能力不强。

第三, 体育专业的毕业生在自主创业方面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由于体育院系在体育课程设置方面没开设相应的课程, 没有为体育专业的毕业生提供自主创业的知识储备, 再加上体育专业学生本身的文化课成绩普遍比较低, 在文化课方面表现出不重视、丧失信心, 对自主创业更加不重视。学校和老师的不重视, 学生自身不努力探究, 使体育专业毕业生缺乏自主创业的理论知识。

四体育院系毕业生的就业途径

1. 父母帮忙介绍

现在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 在其就业上, 父母主动为他们获取一个轻松快乐的就业岗位。特别是有一定家庭背景的学生, 父母宁愿让他们继承自己的产业。

2. 学校介绍

学校的就业推荐是大学生求职一个重要而有效的途径, 通过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推荐, 获得就业渠道并取得就业成功。统计显示, 每年通过这种方式就业的大学生大约占总就业率的40%。

3. 自主创业

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 有少数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 这样比较灵活, 与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一致, 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能力和特长, 缓解就业压力。但由于刚毕业缺乏社会经验和一定的社会实践能力, 加上缺乏资金, 起步较难。

五体育院系毕业生就业的对策

1. 自身方面

第一, 树立科学的就业观, 做好就业准备。毕业生应正视当前面临的严峻就业形势, 改变自己的择业观念, 不能好高骛远, 盲目追随。理性又客观地评价自身条件, 科学地进行就业定位, 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 合理地降低就业期望值。调整心态, 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当前就业形势。

第二, 提高自身素质和专业技能。体育专业的学生要努力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提高自身能力, 将自己塑造成“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在适应社会需求的前提下, 明确今后的就业方向, 在专业与岗位间寻找更多的结合点, 做到既能就业, 又能实现专业理想。

2. 学校方面

第一, 适当减少招生数量, 缓解就业压力。学校应根据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 严格录取机制, 采取优胜劣汰的原则来控制招生规模, 缓解供需矛盾, 减轻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同时, 优化招生结构, 使学校的教学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和合理使用, 提高办学质量。

第二, 进一步完善和改进就业指导工作。在中国, 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由以往的国家安排工作转变为由毕业生“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这一巨大转变使许多高校学生颇为困惑, 他们缺少风险意识, 缺乏竞争观念, 更忽视社会实践能力的锻炼, 加之在校缺少应有的就业心理素质教育, 没有掌握良好的自我推荐技巧, 不能很好地展现自己的优势, 以致失去良好的就业机会。鉴于这种情况, 在高校开设毕业生就业指导课, 建立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 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咨询服务工作显得尤为重要。这有利于学生从入校起就树立强烈的竞争意识和风险意识, 指导他们做好思想、心理、知识、技能及仪表等方面的准备, 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为他们在择业过程中能顺利找到最佳立足点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三, 加强教育教学改革, 拓宽专业口径, 树立品牌意识。学校要积极创立品牌, 增强学生在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力, 以就业为导向, 做好就业服务。调整专业发展思路, 有针对性地加快专业设置和专业结构的调整, 以优质课程和精品课程为核心, 整合教学资源, 增加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和与就业密切相关的课程, 实现体育专业跨学科、跨专业的人才培养机制, 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努力提高教育和教学质量, 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手段, 发挥各自的优势, 强化具有本校特色的专业培养模式,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使学生不但掌握过硬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 而且精通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向“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重创新、广适应”的复合型人才转变, 有利于提高择业和就业的竞争力, 拓宽就业渠道。

第四, 增加毕业生实习时间。为了让毕业生能有较长时间接触社会, 锻炼自己, 提高能力, 延长毕业生的实习时间, 由2~3个月延长至5~6个月, 让他们有较长时间在社会上收集需求信息, 联系接收单位, 通过实习, 接受用人单位的考察、挑选。这样, 实习结束时, 接收单位也落实了。改变以前收集信息面狭窄的缺陷及学生因请假去找工作单位和到单位面试而影响学习的弊端。

第五, 努力探索由就业教育走向创业教育的新路子。创业教育是职业生涯设计中贯穿于职业定位过程的主线, 其主要内容是引导学生在了解社会、了解自己的基础上学会选择, 能在自己的职业生涯设计中处理好个人志愿与社会需要、个人特征与职业特征的匹配问题。通过创业教育, 促使大学生自觉地完善、提高自身素质, 挖掘潜能, 主动适应社会及职业发展的变化, 努力使自己得到全面发展, 凭借自己的实力在人生设计中达到预定目标。

3. 社会方面

第一, 政府应完善大学生就业政策, 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制度保障。全面开放就业渠道, 降低自主创业的门槛, 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政府应当实施更优惠的税收政策鼓励微型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发展, 使其能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政府还应适当降低大学生自主创业的门槛, 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资金担保和其他服务。

第二, 建立专业性就业市场。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 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所遇到的竞争也愈加激烈, 建立健全毕业生就业市场服务体系, 是提高毕业生人力资源配置效率的有效途径。应建立健全学校、社会一体化的就业市场服务体系, 使学校和社会有机地衔接, 减少体育毕业生就业的盲目性和人才浪费的现象, 保证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同时, 加快健全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 开展毕业生就业远程服务, 运用各种现代化手段, 做好毕业生就业信息的沟通和交流工作, 通过网络建立学校——地市人才交流中心——用人单位的一条龙就业服务体系, 大大减少毕业生的求职时间, 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做好毕业生和用人单位间的沟通工作, 提高毕业生的就业效率, 有利于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 逐步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就业市场体系, 使体育院系毕业生就业走向规范化、法制化、制度化的轨道。

第三, 用人单位应树立科学的选才观。用人单位应任人唯贤, 不应以社会上对体育毕业生的看法作为判断标准, 建立和完善人才选拔和评价体系, 以能力为核心, 不仅要重视能力的判断标准, 更要重视思想道德的修养。体育毕业生有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就是性格开朗、社会适应能力强、善于与别人交流和沟通, 用人单位可建立一种培养—选拔的模式, 通过先培养后选拔的方式对人才进行合理利用。

第四, 适当限制办学规模, 减少就业压力。教育部相关部门应根据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 加大审查力度, 对各高校设置的体育专业进行合格评估, 采取优胜劣汰机制对社会各种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和组合。对不具备办学条件或办学中存在严重问题的学校, 应取消其办学资格;控制和停办一些地区设置重复、毕业生就业率连年偏低学校的体育专业。通过这些强有力的措施限制办学规模, 缓解供需矛盾, 减轻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参考文献

[1]游俊.体育院校毕业生就业特点及工作对策[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1997 (3) :10~11

[2]王进.南京体育学院社会体育专业就业现状及对策[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9 (3) :20~21

[3]易三平、曹武萍.体育院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及对策探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6 (9) :30~31

体育专业毕业自荐信 篇5

您好!感谢您在百忙之中阅读我的推荐信!

我叫xxx,是20xx年xx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的应届毕业生。今天,我带着平静和激动的心情呈现这本书。我之所以冷静,是因为我的知识和能力不会让你失望,会对得起你的选择。我之所以激动,是因为我决定带着无悔的青春走在你们中间,成就共同的辉煌。在这里,我不能给你看任何权威人士给我找职业的推荐,也不能给你一堆堆奖状当我的筹码。我只能靠自己的努力和十几年的刻苦天性作为基石。如果说我有什么优势的话,那就是我年轻。

自从入学以来,我就深深地意识到社会竞争的激烈和残酷。所以这几年来,我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从各种课程的基础出发,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和技巧,进行深入研究,探索其内在规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回首这即将到来的大学时光,从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小女孩,到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世纪人才,我的失败,荣耀,喜悦,辛酸都浓缩在其中。但成绩属于过去,成功取决于未来,前路很长。我会用我的真诚和力量去探索,去追求,永不放松。

“仪必试,先知利必钝,马必骑而后知其善”。我深信,只要我有一块土壤,我就会用年轻的生命去耕耘。你不仅可以看到我的成功,还可以收获整个秋天,这是我对自信和能力的承诺。

随着剑的声音,我热切的希望能和你一起呼吸,一起分享命运,一起发展,一起进步。请给我一个机会,我会用行动证明自己。

此致

敬礼!

自荐人:xxx

社会体育专业毕业论文 篇6

【关键词】高校 体育教育专业 就业现状 就业指导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5-0204-02

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现状

(1)学校重于教会学生基础知识,忽略了教会学生如何应用这些知识,而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绝大部分都存在理论知识学习能力强,实践能力较弱。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技能学习显然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力显得不足,学生的特长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同时选用的教材过于注重大篇幅、广泛式内容选择,缺乏针对性、深入性地分析。

(2)当前高校学校公共课,基础课占用学时三分之二,而专业课程只有三分之一,再加上学生班额的原因,具体分配到每个学生头上的技能学习时间就少之又少,学生在技能学习上没有连贯性,学习效果差显而易见。

(3)当前各个学校教学投入不到位,导致学生听得多,看得少,模拟(虚拟)多,实践动手少。学生技能学习是实实在在的动手操作,雾里看花突显出学生技能学习存在缺陷。教学方式缺乏创新,教师缺乏对于学生学习效果的把握,导致学生只能够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因此针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现状,探索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技能学习培养策略,寻找提高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技能学习的方法和途径,能够为高校提供一套可借鉴、可操作的专业技能教学及管理的办法,为社会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二、解决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一)全面推进课程体系改革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与实际体育教学实际存在息息相关的联系,因此在教材选择上应选择统编教材或体育教育规划教材。为了使用体育教育行业技术更新速度快的特点,在教材选择上应选择最近出版的优秀教材。考虑到本校的人才培养特点以及社会对于体育教育人才需求的层次、数量,应当科学制定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及教学规划,并且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吸纳新的内容,以保证教学能够适应企业发展需求。在教材编写方面,应当充分利用社会以及院校自身优势资源,组织教师、运动员参与到教材编写中,始终将“工学结合”作为教材编写的核心要求,在做好基础知识教育的同时,将体育教育企业一线工作任务分解到教材中或者是教学项目中,参考具体的教学资料,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引导学生进行实践学习,切实提升学生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

(二)健全就业组织机构,完善就业政策

学生就业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学院上下的支持与协调,因此教务处、学生处、校团委是履行自己的职能机构,积极主动承担相应的管理职责,要建立和完善有关激励政策,做好学生就业协调工作,并将管理责任落实到人、明确其岗位职责、完善管理制度、建立激励机制。各院系是直接承担学生就业协调工作的责任单位,要以学生组织以及教研室、教研小组为基础,围绕服务工作建立各种服务小组,确保一有需要即行出发。

(三)提升高校体育教师综合素质

对于高校体育教师来说,丰富的知识体系是保证其有效开展教学工作的前提。如果高校体育教师的理论知识水平以及专业技能不过关,那么势必会对其日常教学工作造成巨大的影响,而只有同时具备这两方面的能力,高校体育教师开展工作才能够得心应手。同时针对当前不断变化的教学工作形式来说,高校体育教师必须对之前的教学知识体系进行更新与完善,如果仍旧停留在过去的工作模式,对于新的教学理论知识以及理论技能不去学习,那么是无法胜任多元化的教学工作的。因此高校要针对高校体育教师进行系统的培训,向高校体育教师传授当前教学管理中新出现的知识、技能,并且对于其掌握程度进行考核。在高校体育师资队伍中应该注重协调不同个体之间的关系,注重把握不同个体的思想动态以及行为习惯等变化,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相应的教育策略,充分挖掘出每一位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工作积极性,从而实现教师教育体系的高效性与科学性,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推动教师教育体系的长远发展。

通过研究,旨在寻求制约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技能学习质量的因素及解决的对策,寻找提高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技能学习的方法和途径。从而为高校提供一套可借鉴、可操作的专业技能教学及管理的办法。促进学校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改革,加快推出符合用人单位对技能型人才需求的校本教材或教学案例,进而为社会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社会体育专业毕业论文 篇7

1 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1 . 1 就业面相对较窄, 就业压力巨大

目前国内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率普遍很低,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体育生就业面太过狭窄。体育生就业主要面向高校体育教学和体育指导和体育康复保健几个方向,就业领域十分有限,并且对体育生的社会需求趋于饱和甚至有向过剩发展的趋势。因为体育专业与别的专业联系较少,很多体育专业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不得不放弃体育专业重新学习工作技能另谋出路。

1 . 2 文化基础薄弱, 企业要求日益严格

体育生一般从小开始系统训练并且往往因为体育训练影响正常文化课程的学习导致文化基础薄弱。大学体育老师一般对体育生比赛成绩过分看重而忽视了文化课程的学习,因此,大学毕业时体育生的文化素质并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另外体育生文化基础薄弱还导致体育生进一步深造的可能性减小,考研成功率很低。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上企业对大学生的人文素养要求越来越高以此来适应科技知识的高速革新,因此,体育生无法得到大企业的重视,这让原本在就业方面就不占优势的体育生面临更大的就业压力。

1 . 3 毕业生对自己认识不够客观, 对就业抱有过高期望

虽然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大学教育普及开来,但是长期以来大学生都是站在金字塔顶端的人群,难免部分学生会对未来工作存有过高期望。期待大学毕业后能够找到高薪酬、低工作时间、低工作量的工作。面对用人单位招聘不积极主动,总是以为下一个会更好,不能切合实际积极调整。还有很多同学专业知识不扎实,大学四年不够刻苦整天在学校“混日子”,专业能力不达标很多工作没法胜任。大学生对自己认识不够客观导致就业问题越发的严重。

1 . 4 行业知识匮乏、获取就业信息渠道单一

很多大学生缺乏找工作的主动性,行业知识匮乏,获取就业信息渠道单一。以我多年从事体育教育工作接触的学生为例,很多学生依赖心理较强,总是习惯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对就业信息关注不够,不能积极主动的靠自己去找工作。另外很多同学对自己将来要从事的行业认识不足,对行业发展不了解,导致对将来从事工作没有兴趣,对就业产生恐惧。因此,在就业问题上学生的主观认识也是特别重要的。

2 具体对策:树立一个思想、采取四项措施

2.1 树立一个思想

理论指导实践,只有高校毕业生拥有科学的思想指导才能在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杀出重围。面对残酷的就业大环境高小学生必须树立“客观的分析自身能力,乐观面对工作岗位,先就业在工作中提高自身能力”的思想。工作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平凡的岗位也能做出不平凡的贡献。面对就业高校学生要勇敢的走出第一步,不能怕苦怕累,要在工作中不断提升自己对社会和工作的认识,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工作能力。只有先就业才能更好的融入社会生活,才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2 四项措施

2.2.1 夯实学生专业基础,切实提高学生专业技能

能否找到工作关键还是看学生自身素质是否过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是否能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平时注重对自身能力的锻炼做到公仔平时而不是要找工作了才临时抱佛脚,从根本上提高个人能力提升个人综合素质才能在毕业找工作时赢得主动权和选择权。很多大学生从高中起就憧憬美好的大学生活,以为上了大学就可以不需要再学习,因此,上大学之后荒废了学业,浪费了青春。因此,高校应该加强学风建设,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学习刻苦、热爱钻研的学生,使学生能更好的适应将来的工作岗位。同时学校在教学计划中增加学生到工厂或单位实习的机会,让学生在实习中找到自己的不足和差距,并通过实习让学生有一个更好的机会去实地考察了解自己将来的工作岗位了解行业需求,有助于在校生树立正确的目标,增强学习的目的性。

2.2.2 学校完善毕业生信息,拓宽就业渠道

为达到更好的毕业生就业效果,学校必须完善毕业生信息。各系辅导员可以将每一名同学的信息汇总起来,清楚每一个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教师可以合理的借助学生的力量,每一个班设立一个就业助管,定期向辅导员汇报班级就业情况,帮助老师摸清每一个同学的就业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另外学校还要拓宽就业渠道,学校就业管理中心要到社会中去引进好的用人单位和相关企业,做好校内招聘会为广大毕业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就业氛围。同时因为本校学生是“主场作战”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有助于学生在用人单位的面试中超长发挥。

2.2.3 学校做好优秀学生就业推荐工作,为就业特困生提供帮助

面对不同的素质的同学学校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措施,对在校学习刻苦、思想进步、团队意识突出的同学学校可以考虑向用人单位推荐的形式帮助这部分学生就业,这部分同学如果在岗位上做出突出贡献还可以帮助学校在业内培养良好的口碑,提高本校毕业生的受欢迎程度。对于毕业生中的就业困难生学校也要提供帮助,学校可以定期统计就业困难的学生,建立微信公共平台发布为就业困难同学发布就业信息,建立微信讨论组或飞信和QQ群组定期更新就业信息,帮助就业困难的学生更好的获得就业信息。学校只有通过帮助就业困难的那部分同学就好业,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校应届毕业生就业率。

2.2.4 建立健全校友机制,互帮互助与用人单位建立良好合作关 系

建立健全校友机制是指与历届毕业校友保持联系,与校友所在单位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优先满足用人单位对人才数量和质量的要求。可以在全国各地建立校友会,校友会之间资源共享,互相帮助实现校友之间共同进步,使得整个校友整体都获得更好的发展。只有校友在各个用人单位获得更好的发展,反过来在学校需要校友的帮助,毕业生就业的时候分布在全国各地的校友会和校友才能贡献自己的力量。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校友和学校双方良好的互动,学校促进校友在单位的进步,校友成长后又能为学校的发展和学校应届毕业生的工作提供一定的帮助。

3 结语

虽然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不景气,高校扩招大学生数量空前膨胀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高校毕业生面临很大的就业压力。但是如果高校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支持,毕业生能够客观现实的制定就业目标脚踏实地的就业在工作中不断提升自己,相信所有高校毕业生都能有一个好的职业发展。希望本文能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参考。

摘要:高校应届毕业生是社会建设的重要财富,历届高校毕业生为祖国的发展做出了难以估量的贡献。应届毕业生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障,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发动机。近年来应届毕业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尤其是体育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现状更是不容乐观。高校培养学生时投入的资源和对应届毕业生就业提供的指导和帮助是应届毕业生“好就业、就好业”的关键。做好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时促进社会发展和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举措。该文从高校体育老师的视角,从历届体育生就业问题总结经验,对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并试着提出几点促进体育生就业的建议,希望能对高校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起到参考作用。

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倾向调查研究 篇8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是社会各方面关注的焦点, 而体育专业毕业生由于专业局限和社会需求量相对较小, 就业难问题更加明显。本文从学生自身就业准备和学校就业指导两个角度出发, 对位于川南地区的4所高校的体育专业2012届毕业生进行了就业倾向调查研究, 旨在为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提供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文以川南4所高校体育专业2012届毕业生为研究对象, 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共发放问卷300份, 收回有效问卷273份, 有效率91%, 其中男生219人, 女生54人。

2 结果与分析

2.1 毕业生专业认知

2.1.1 对专业课程及课程改革的认知

调查发现, 有69.8%的学生认为课程设置不合理, 应对现有课程设置进行改革;65.4%的学生认为应注重课程的社会需求性和实用性。在访谈中, 多数学生认为课程的专业性和基础性很强, 但未能与社会所需很好地接轨;必修课较多, 选修课较少且方向单一, 社会实践和工作参与机会太少;53.7%的学生认为自身知识储备和综合素质不能满足社会和就业单位的需求。

2.1.2 对专业前景和就业前景的态度

体育被喻为21世界的朝阳产业, 随着人们对正确健康观的不断了解和认识, 对科学健身的需求日益增加。在专业前景调查中, 56.7%的学生认为体育专业前景持乐观态度, 33.4%的学生持一般态度, 仅有9.9%的学生持消极态度;但对就业前景的调查结果却大相径庭, 有45.5%的学生对就业持消极态度, 仅有20.1%的学生持乐观态度;另外, 从男女生比较来看, 女生对就业前景更加忧虑, 这与行业人才特点和用人单位性别需求有关系[1]。

2.2 毕业生就业意向

2.2.1 职业生涯规划

通过调查和走访, 发现毕业生普遍缺少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 就业准备不足。57.1%的学生表示对职业生涯规划比较模糊;17.8%的学生没有规划过, 感觉很茫然;仅有25.1%的学生有过较为明确的规划或设计。

2.2.2 就业意向选择

教师行业依然是体育专业毕业生优先考虑的职业, 排在第一, 但调查结果显示, 选择教师的人数也仅占36.6%。这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 学生的就业观念也发生了转变, 就业意向选择呈现多元化。男女生在就业选择上有很大不同, 选择体育教师和继续学习深造 (考研) 的女生比例多于男生, 而选择警察和健身指导的男生远远多于女生。另外, 也有少部分学生选择考公务员或自主创业, 但比例较小。

2.2.3 择业考虑因素

从整体来看, 自我实现是毕业生择业的首要考虑因素, 占70.8%, 其次是经济收入 (68.5%) 、社会地位 (60.9%) 和兴趣爱好 (58.7%) 等。但是男女生在首要因素的选择有所不同, 男生更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 女生则更注重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在专业对口的选择中, 仅有35.3%的学生考虑是否对口, 传统就业观念已经发生改变。另外, 仅有6.2%的学生择业时会考虑国家的需要, 说明在社会转型时期, 利益与奉献的冲突以及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减弱已经可以从人生观、价值观的转变中凸显出来[2]。

2.2.4 求职途径

“双向选择, 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使学生的就业主动性得以提高。在求职途径选择中, 学生们大多通过招聘会 (72.1%) 、网络 (67.4%) 和亲友介绍 (47.4%) 等方式求职。分析其原因, 各种规模的招聘会仍然是毕业生求职的最普遍的途径和平台;网络求职具有成本低、学业影响小、信息效率高等特点受到学生欢迎;亲友推荐的求职因成功率较高、发展预期较好也成为主要求职途径之一。但是, 由于体育专业毕业生对自身能力和综合实力的不自信, 仅有38.6%的学生选择自我推荐求职。

2.3 学生对就业指导的满意程度

调查结果显示:有近半 (48.7%) 的学生对所在学校、学院提供的就业指导不满意, 持满意态度的学生仅有16.2%;对当前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非常了解的学生仅有39.5%, 其他学生表示一般了解或是不太了解。说明学校就业指导的宣传方式、信息传播、指导帮助满意度较低, 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在学生最希望得到的帮助选择中, 排在第一位的是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其次是专业技能的强化、学校推荐、就业心理调适。说明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对市场经济体制形成的“双向选择”就业模式是认可和接受的, 学生希望能较快适应角色的转变, 了解社会需求, 为将来择业就业做准备[3]。

3 结论和建议

3.1 结论

体育专业毕业生对体育专业的前景较为乐观, 但对专业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表示不满, 对自身能否顺利就业表示忧虑;学生的就业意向选择和求职途径已随着社会的发展呈现多元化趋势, 并且择业时看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和经济收入水平;学校提供的就业指导不管是方式还是内容已不能满足学生就业的需求, 没有发挥应有的指导和帮助作用。

3.2 建议

3.2.1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实现供需平衡

虽然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十多年, 但有关高校课程尤其是高校体育专业的课程改革还相对滞后, 人才培养不能满足社会所需, 没有实现供需平衡。高校必须改革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调整课程设置, 开拓实践平台和提供实践机会, 在提升学生体育专业素质的同时, 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 如计算机、外语、文化素养等, 变“毕业即失业”为“毕业即上岗”。

3.2.2 提前职业规划, 加强培训指导

职业规划能帮助学生解决“我是谁”、“我想干什么”、“我能干什么”、“环境支持允许我干什么”、“我最终的职业目标是什么”等问题, 促使学生做出更好的职业选择[4]。从新生入学起, 就应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让学生在了解职业的基础上展开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学校就业指导工作部门应健全就业信息机制, 提供多渠道的信息服务, 开设职业生涯辅导和就业技能培训课程, 让学生了解自身能力与特点的同时了解社会和市场的需求, 为毕业生顺利就业打基础。

3.2.3 抓好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大学生就业难的严峻形势使学生容易产生思想包袱和心理压力, 学校应结合当前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 如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 人们对健康观念的再认识, 全民健身计划的开展, 新兴体育产业的发展等给体育专业学生带来的有利形势, 做好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工作。引导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 避免和纠正择业上的短期行为, 在满足社会需求、国家需要的同时, 实现人生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薛红.高校体育专业就业现状引发的思考[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03, 12 (2) :28-30.

[2]范向前.论高校毕业生选择性待业问题[J].中国高教研究, 2005, 27 (3) :248-251.

[3]吴春丽, 等.浅析大学生不正确择业观对就业的影响[J].教书育人, 2005, 10 (1) :27-28.

社会体育专业毕业论文 篇9

因此, 对体教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和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是十分必要的。本研究对西安体育学院体育系2013届体教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进行调查、分析, 旨在帮助体育专业学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谋求合适职业, 同时为体育院校的体育教育改革方向提出意见。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以西安体育学院体教系2013年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和现状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数据统计法、逻辑分析法。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样本的基本情况

在这次调查的样本里, 女生有27人, 占总人数的27%;男生有73人, 占总人数的73%。

这当中考取大学前, 来自农村的共有79人, 占总数的79%;来自县城的共有14人, 占总数的14%;来自城市的学生共有7人, 占总数的7%。

2.2 就业意向

2.2.1 毕业生的职业期望

本题列出了毕业生可供选择的职业, 每个学生要求按自己所期望从事的职业做出选择并对数据进行了统计。

统计结果显示, 毕业生最想从事的三种职业分别为:教师、自主创业者、政府部门。因为教师这一职业被毕业生认为是福利待遇高、工作轻松、声望高、与专业对口而排在第一位。

与此相对应, 按体育教育专业的专业性质来说, 中小学才是毕业生就业的最主要渠道。西安体育学院体教专业毕业生把教师作为最理想的职业, 由此可以看出西安体育学院体教专业毕业生能务实和理性的选择职业。

自主创业排在第二位, 可见体育专业毕业生对自主创业有着极高的兴趣。也说明体育教育的学生对具有挑战性的生活充满好奇和期待。

政府部门, 因为其职业声望, 经济收入、福利待遇较好而被毕业生列为第三位。但是近年来政府部门对体教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很少, 加之这些单位对于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 这就造成了竞争激烈和体育教学专业毕业生竞争力的缺乏, 加之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减员增效, 空余职位较少, 所以政府部门给体教毕业生提供的就业机会有限。

另外, 受到专业和报考要求的限制, 体育院校毕业生考取公务员的比例也比较低。

2.2.2 毕业生对求职地域的期望

如图1所示, 西安体育学院体育系体教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地域的取向偏向于大城市、中小城市, 期望去西部的占3%, 去贫困农村的仅占1%。

2.2.3 毕业生就业时考虑的因素

有12%的学生选择实现自我价值, 这是大学生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对于择业价值取向、职业评价标准、职业选择、求职意向等的总体看法, 它对大学毕业生今后的职业生活有着关键性的指导作用, 不仅直接决定了他们的择业行为, 而且对于他们的工作态度、劳动积极性, 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都将产生深刻的影响。

随着利益观念的影响和加强, 大学生的商品意识不断加强, 功利色彩日益浓厚, 受其影响, 西安体育学院体教专业毕业生有20%的学生把“工资及福利待遇”作为就业时考虑最主要的因素。

有9%的学生选择了“专业是否对口”。近年来由于社会竞争的加剧、就业多元化等因素的影响, 毕业生在就业时对“专业对口”的要求下降, 甚至放弃。体育教育由于专业性强, 加上体育专业学生本身知识结构的局限, 造成专业迁移性较差, 就业范围较小。在目前我国体教毕业生己不再是紧缺人才的情况下, 显然西安体育学院体教专业在我们是否还要紧抓住师范生的“专业对口”不放这个问题上还有许多值得思考的地方。

总体上看来, 西安体育学院体育系体教专业本科毕业生的择业标准比较合理。对于即将踏入社会的毕业生来说, 最重要的还是自己能否在就业单位获得锻炼和进步。总之, 不论在什么单位工作, 应该要有“终生学习”的态度, 确保自己在未来的激烈竞争中不被淘汰。

2.2.4 毕业生的薪酬期望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 2009年全国各地区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月总收入为998.53。图2显示, 毕业生对于月薪的期望为800~1000元左右的只占28%, 表明毕业生的月薪期望高, 自身的定位与市场的承受能力不一致。这同时也反映出在严峻的就业压力面前, 西安体育学院体教专业本科毕业生可以降低薪金期望来适应就业形势变化。

2.3 就业行为

2.3.1 择业前的准备工作

经调查, 西安体育学院体教专业应届本科毕业生对就业有充分准备的占16%, 有些准备的占60%, 表明大部分毕业生在择业前已经有所准备。

2.3.2 就业方式选择

通过问卷调查得出, 西安体育学院体教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途径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毕业生的主要就业方式前三位是:先实习, 再双向选择;参加各种招聘会;父母安排。

通过“先实习, 再双向选择”就业的学生占到54%, 这种新的就业方式是人事制度改革的主要组成部分也顺应了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的要求。“参加各种招聘会”、“父母安排”就业的同学分别占12%和19%, 这说明了各种招聘会和通过让父母安排的已成为西安体育学院体教专业应届毕业生的最主要的就业方式。从这2年的情况来看, 大多数学生也都是通过参加各种招聘会而与用人单位取得联系的。

2.4 就业冲突

通过数据可知体教专业毕业生比较看重就业能力,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化, 劳动力主要来自高校, 因此高校应确保学生毕业时具有就业和职业成功的能力和素质。而要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就业能力, 必须从整个在校期间抓起不能等待就业环节才开始着手。

专业影响占第二位, 体教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较单一, 主要的就业领域是教育系统, 在教育系统就业是理所当然, 但毕业生就业去向过于集中不利于就业率的提高, 就业渠道过于单一就势必造成就业竞争的加剧, 因此应该为体教专业毕业生拓展更宽的就业渠道。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体教专业本科毕业生最想做的3种工作分别是;教师、自主创业者、政府部门。43%的毕业生月薪期望在3000元以上。在就业标准的选择上, 西安体育学院体教专业应届毕业生把实现自我价值、薪酬等作为首要考虑的因素, 中小城市为毕业生的首选。毕业生就业冲突方面毕业生就业时的主要困难分别是:专业社会需求太少、缺乏社会关系难以找到工作、缺乏社会经验和就业能力、难以在社会立足等。

3.2 建议

3.2.1 转变就业观念, 增强自身综合素质

毕业生应该努力增强自身素质, 拓展就业渠道, 转变就业观念。

3.2.2 优化体教课程设置

调整课程结构, 扩宽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面, 培养全方位人才, 增大就业口径。

3.2.3 进一步规范就业制度、建立公平有序的毕业生就业市场

(1) 严格实行体育教师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建立健全公平竞争的就业机制。 (2) 建立和完善各种形式的毕业生就业市场, 逐渐减少体教专业的招生数量尽量实现招生计划与就业率挂钩。

参考文献

[1]曾建斌.高师体教专业毕业生就业期望的调查研究[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8 (3) :84-88.

[2]国家统计局信息管理中心全国城镇家庭人均月总收入统计[EB/OL].http://news.tom.com/2006-08-25/OOON/1372808/.html, 2006-10-23.

[3]刘献国.我国高师体教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与对策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2 (2) :97-102.

[4]周三中.浅析大学生创业的推动力及限制因素[J].现在农业科学, 2009 (10) :151-152.

[5]易三平.体育院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及对策探讨[J].武汉体育学院报, 2006 (9) :102-105.

社会体育专业毕业论文 篇10

1 . 1 研究对象

以黑龙江省部分社会体育专业2013届毕业生为研究对象。

1 . 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在中国知网查阅了大量与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论文,收集了一些社会体育方面的书籍,以此作为参考。

1.2.2 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目的设计了调查问卷,发放对象为黑龙江省部分高校社会体育专业2013届毕业生,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共发放问卷135份,有效问卷数为119份。本问卷是在相关调查和走访的基础上完成的,有较高的可信度。

1.2.3 数理统计法

对相关资料进行整合和分析,用Excel 2003进行统计。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 . 1 就业准备的内容

就业是每个大学毕业生都会经历的过程,它关乎着每个学生的未来发展。作为大学生就业的基础和前提,就业准备的工作关乎着学生能否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能否实现自己的就业目标。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的繁荣发展,对每一个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业准备还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毕业生的就业准备工作包括了多个方面的内容,其中包括:知识和能力准备、个人心理准备、身体素质准备和信息准备等。

2 . 2 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知识和技能准备

知识是人类不断认识的成果,也是培养和提高能力的前提。技能是自身知识和能力结合完成某一活动的方式,相关专业的学生应该学好本专业的专业知识,掌握熟练的相关技能。知识和能力是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前提和关键。针对黑龙江省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知识和技能掌握状况,对毕业生知识和能力准备进行分析。

从图1中可以看出,在对119名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调查中,认为自己知识和技能储备“一般”的占到最多,共有38人,占到总比例的31.93%;其次是认为自身知识技能“不太好”的学生,共有30人。从图中不难看出,“不太好”比“比较好”的比例要高,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了目前我省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自身知识和能力方面的欠缺。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毕业生只有熟练掌握本专业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才能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 . 3 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心理准备

2.3.1 就业时心理因素的表现2.3.1 就业时心理因素的表现

毕业生在就业时会受到自身心理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对于初次进入社会的应届毕业生来说。学生在就业时会发现现实与自己理想工作的差异,从而产生一系列的消极心理。具体可以表现为几个方面,例如迷惘、逃避、自卑等消极情绪,影响到毕业生的就业。因此,在就业前应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发掘自己的潜能,提高自己的自信心,相信自己的能力,处理好自我价值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关系,保持积极进取的乐观心态。

2.3.2 毕业生就业时担心的问题

表1是黑龙江省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时担心问题的调查,了解毕业生在就业时担心问题的倾向问题。

从表1中数据可以看出,考虑“本专业需求量少”问题的毕业生有79人,比例占到了66.39%,排在第二位的是认为“不能在大城市发展”的学生,共有64人,也超过了半数,看得出还是有很多毕业生更希望能到大城市发展,其次是“与所学专业不对口”,这直观地反映出了我省社会体育专业就业状况还不是太乐观,学生担心也是正常现象。

2.3.3 毕业生就业时采纳意见的调查

毕业生在就业时都会参考家人、朋友和老师等人的意见,黑龙江省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采纳意见调查。

从表2的数据可以看出,排在前三位的选项分别是“自己”、“父母”、“恋人”。不难看出,目前的毕业生在就业时还是比较有主见的,就业时主要取决于“自己”的占到了总数的34.45%,其次是遵循“父母”的意见,这也符合目前我国毕业生就业的大趋势。不管在就业前参考哪些人的意见和建议,都应该充分考虑自己的真实想法,有较强的判断能力,为自己未来的职业走向打下良好的基础。

2 . 4 毕业生就业时的信息准备情况

2.4.1 应届毕业生对就业政策的了解程度

就业政策可以使毕业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是毕业生确定合理的就业目标的基础。黑龙江省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对就业政策的了解程度调查。

通过表3的数据可以看出,在对应届毕业生就业政策了解程度的调查中,所占比例最高的是“不太了解”,接近于半数,比例是48.74%,紧随其后的是“比较了解”,也占到了31.09%,而“非常了解”和“不了解”的学生都比较少,两项共占约20%。由此得知,我省社会体育专业的毕业生对就业政策的了解还是比较模糊的,对当前的就业政策关注不多,这也为日后毕业生求职埋下了伏笔。

2.4.2 应届毕业生获取就业信息的途径

在表4调查的毕业生中,自身获取就业信息途径最多的是“网络信息”,比例高达81.51%,这个比例是非常高的,这也反映出了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网络求职也是目前很热门的求职方式,其次是“招聘会”,比例也很高,毋庸置疑,这一直是毕业生求职的热门途径,而“学校信息”这一方式排在之后,这一途径应是大学生就业的最主要渠道,说明学校在毕业生就业指导方面还是不足的。

3 结论与建议

3. 1 结论

(1)黑龙江省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在就业前的准备还不是太充分,主要体现在知识技能、心理准备和信息准备等方面,同时对当前的就业政策缺乏了解,使得多数毕业生在初入社会求职时感到迷茫。

(2)我省部分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对于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来说有较大的影响。

3. 2 建议

(1)毕业生在就业前应排除心理干扰,加强自身知识和能力的储备,积极关注就业政策和动态,为自己在未来的求职中增强竞争力。

(2)学校应加强就业指导工作,为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指导,逐渐缓解本专业就业难的状况。

摘要:本文旨在从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心理、知识技能和信息准备等方面入手,了解黑龙江省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前准备工作状况,为毕业生在未来的就业准备方面提供参考和借鉴,本文以黑龙江省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为参考对象,采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经过调查分析后发现,黑龙江省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在就业前准备工作不足,缺乏相关的就业观念。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学生不断加强自身的知识和能力培养,认真了解就业市场状况,增强自己在就业市场中的个人素质。

社会体育专业毕业论文 篇11

【关键词】社会工作专业 准毕业生 就业心理压力 缓解途径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4C-0178-03

准毕业生,指的是那些即将毕业又尚未离校的毕业班学生,他们将迈入社会,受到诸如家长期望、老师催促、同学间比较以及自身定位与期待值差异等因素影响,难免会产生一定的就业心理压力。社会工作作为一个新兴专业,在我国的职业化还处于起步阶段,社会认可还较低,岗位工作辛苦且待遇不高,面临这些挑战,社会工作专业的准毕业生就业心理压力更加严峻。鉴于此,本文通过对广西大学、广西医科大学社会工作专业准毕业生的调查及访谈,力图对就业压力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以求为就业促进工作提供借鉴。

一、广西社会工作专业准毕业生就业心理压力的表现

本研究随机选取了广西大学和广西医科大学的共计60名社会工作专业准毕业生进行调查,在对“你是否对就业感到压力”这一问题的回答中,有37人选择“有一定压力”,占比61.6%;有18人选择“压力很大”,占比30%,只有5人选择“没有压力”,占比8.4%。可见,社会工作专业准毕业生存在就业压力已是普遍现象。当然,适度的心理压力对就业有所帮助,但过度的压力则会损坏身心健康,产生一系列消极行为,影响他们的就业及其发展。下面把就业心理压力的表现概括如下:

(一)存在矛盾心理和将就行为。所谓矛盾心理,主要表现在准毕业生希望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赋予实践,但又看不到社工的未来;想要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却又不愿从最基础最琐碎的事情做起;希望自己在事业、才华方面有所提高,却被现今社工的待遇及名利欲望所困扰;想转行做其他工作,却又达不到其他职业的要求;既崇拜个人奋斗、自我价值实现,又有太多的顾虑及依赖性。职业目标上理想与现实的反差,使得广西社会工作专业的准毕业生对就业感到十分迷惘以及心里产生很大的矛盾冲突。

通过访谈发现,愿意从事社工行业的准毕业生很多都表示选择从事社工只是权宜之计,以后很可能会转行,有的学生因为家长的期待过高,不愿从事社工行业;有的学生认为社工无法解决毕业后经济独立问题;还有学生认为社工行业前程迷茫,没有合理的晋升机制。在这种心态驱使下,部分准毕业生会考虑尝试从事社工,但不是站在对自身正确定位及专业发展空间的角度来考量。

(二)存在怀疑心理和沮丧行为。通过深入访谈发现,部分准毕业生缺乏自信,有的学生认为自己的专业素质不够高,担心自己的意向单位对自己不满意;有的学生认为学社会工作专业很难找到其他非对口工作,面试时非常紧张以致不能正常发挥,言行过分拘谨,从而错失良机;有的学生一开始就对社工专业不喜欢,坚信自己不会从事此行业,所以在校期间没能完善自己的个性及提高综合素质,临近毕业愈加勇气不足,怀疑自己并由此退缩,就业也只是观望与等待。

由于大多数同学涉世不深,社会历练不够,面对挫折的能力较弱,心理承受能力及情绪调控能力有待加强,在遇到就业心理压力与就业挫折时,容易产生沮丧以致逃避的行为。在对“当面对就业压力时,你的选择是?”这一问题回答时,有的学生选择“向老师请教”,有的学生选择“向父母或亲友寻求帮助”,有的学生选择“寻找短期目标以消除压力”,但也有22人选择了“暂时逃避,直到不得不面对”。

(三)存在烦躁心理和从众行为。社会工作作为中国一个新兴的行业,很多人都不能理解其工作的领域及意义,虽然广东等发达地区社工人才十分紧缺,看似这一专业就业很轻松,但对于人生中的第一份工作选择,准毕业生们会更慎重,并且更多地考量社工的前景。当对自己的期待值过高而达不到时,当急于求成、希望尽快落实就业单位时,当对尚未到来的困难忧心忡忡时,当身边同学不断就业而自己依然没有着落时,就会感到烦躁和不安。

“从众就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改变知觉、判断、信仰或行为,使之与群体中的大多数人一致的一种倾向”。大学准毕业生正处于人格逐步完善和成熟的阶段,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缺乏个人主见,很可能会出现从众心理。准毕业生的从众心理主要表现为:在择业过程中忽视社工专业的特点,过于追求高待遇、较稳定的工作,并没有从个人职业兴趣、国家需要等方面考虑,缺乏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正确的择业观。

二、广西社会工作专业准毕业生就业心理压力的成因

(一)客观原因。包括两个方面:

1.社会工作专业缺乏社会认知,岗位待遇低。由于我国社会工作处于发展初期,且专业化走在了职业化的前面,因此全社会对社会工作的认知度还很低,社会工作行业不仅服务难开展、社工晋升空间小,而且存在社会对社工的不认可、不接纳现象。很多参加实习的学生反映:“目前社工在内地的薪资还没有统一的标准体系,除了每年民政部门以公务员等形式招聘的一部分毕业生可以旱涝保收之外,其他职位例如福利院、街道办或社区的社工,其待遇和普通服务员差不多,而且,由于人事编制问题,他们的户籍、福利等都没有保障。”这使得从事社工领域的毕业生无法实现经济独立,面临着生计压力。

2.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水平不高,学生素质有待提升。从学校层面看,广西多数高校开办社会工作专业较晚,培养机制还不太健全;师资队伍方面更是以年轻教师为主,教学经验与效果有待改善;大部分教师是从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哲学等学科转来,社会工作的知识相对缺乏,尤其是社会工作实务经验严重不足。以上原因致使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水平不高,很多学生学习四年仍对社会工作一知半解,并且缺乏社会工作实践操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弱。

从广西社会工作服务发展来看,尽管这两年广西也在力推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但整体来看,社会工作服务的深度和广度都不够,为社会工作毕业生提供的就业、实习岗位还很缺乏,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素质的提升。被调查的准毕业生反映,自己在大学前三年学习理论课的同时很少有机会去社工机构持续性实践,只有大四上学期集中去广州毕业实习才真正感觉自己是在“做社工”,一方面这种实习来得太迟,另一方面也不利于理论学习与实践的同步开展。

(二)主观原因。包括两个方面:

1.社会工作准毕业生自身定位不合理,目标不明确。对60名社会工作专业准毕业生的调查显示,只有16名准毕业生对自己的人生有明确规划,其他44人都缺乏明确的规划与定位,其中没有想过、比较迷惘的有3人,想但不知道如何规划的有14人,有模糊规划的达27人。这充分说明他们没有明确的目标,究其原因,主要源于对自身的定位不合理,很难在此基础上建立明确规划。

大学生在对自身定位方面,往往存在两个极端,一部分人缺乏对客观环境和主观条件的正确认知,通常会对自己的能力有所高估甚至过分的自我膨胀,过于看重自身的优势,而忽视自身的不足和能力的缺乏。他们以自己的家庭条件、学校优势为荣,认为自己起点高,因而变得自以为是,好高骛远。在求职过程中,不把普通岗位放在眼里,却往往因为目标太高而错过适合的就业机会。与此相反,还有一部分大学生由于出身农村、家庭贫困等原因,过分在乎自尊和面子,对别人的看法和眼光很敏感,认为自己在形象、人际交往、家庭背景方面都与别人相差很远,对自身的能力和价值产生怀疑,导致在求职过程中没有目标和主见,缺乏当代大学生的阳光和自信,最终与好的就业机会失之交臂。

2.社会工作准毕业生就业准备不充分,消极态度普遍。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好的就业岗位是需要靠自己去争取的,但是在针对社会工作专业准毕业生的访谈以及参与观察中发现,很多学生没有去认真做好就业准备工作,有的学生对参加学校组织的招聘会积极性不够;有的学生只一味地盯着个别优质岗位,不去关注其他岗位以做两手准备;有的学生把找工作的任务交给父母,自己只管坐享其成;有的学生就业关键期依然无所事事,甚至终日在宿舍打游戏;还有些学生连一份像样的简历都懒得做。这些懒散、消极的求职行为看似潇洒,但却风险重重,一旦学生毕业临近或某些方面受挫,消极就会转为着急,但前期又缺乏准备,面对困境无从下手,最后造成严重的心理压力甚至带来重大打击。

三、广西社会工作专业准毕业生就业心理压力的缓解途径

(一)客观方面的缓解途径。具体如下:

1.加强社会工作宣传,促进职业化进程。有效提升社会工作的社会认知,是为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就业创造良好条件的前提。政府要认识到社会工作在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和谐中的重要地位,制定社会工作领域政策法规,增加社会工作服务领域投入。高校、社会服务机构等要培养优秀社会工作人才,广泛开展高质量的社会工作服务,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使社会工作真正体现成效。要充分发挥社会宣传作用,充分利用报纸、杂志、网络、电视等媒介,围绕重大政策、重大事件、重大活动,广泛宣传社会工作知识和价值理念,通过录制社会工作节目、选登社会工作案例、举办社会工作活动和社会工作论坛等,让更多的社会大众接触社工、感受社工、认识社工,为社会工作发展创设平台。

要不断促进社会工作的职业化,逐步建立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城乡社区和社会组织使用社会工作人才的措施,研究社会工作岗位设置制度,不断完善社会工作人才的激励机制,制定基本薪资指导标准。要建立社会工作人才表彰奖励制度,实施优秀人才评比、优秀服务项目评比等活动,给予相应奖励。从而增强社会工作岗位的吸引力,让更多的社会工作毕业生能够做社工、愿意做社工。

2.加强社会工作教育,提升学生培养质量。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重视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为高校开设社会工作专业、扩大招生规模、构建社会工作培训基地等提供支持。高校应在培养方案制订、教学水平、学生实习、就业指导等方面下工夫,紧密结合社会需求,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并与实践教学基地、就业单位共同研究、探讨,制订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创新课程设置。要根据社会工作实务性强的特点,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引入案例教学、视频教学、角色扮演、课堂辩论、小组讨论等教学方式,并提升实践课时比重,达到价值、知识与技能在教学中的有机统一。要借鉴发达国家或地区经验,重视学生日常实践与毕业实习,广泛开拓实践教学基地,采取专业教师与实践基地指导老师共同督导的形式,规定学生的实践期限,清楚掌握学生开展个案、小组、社区工作实务的情况,通过实习手册、实习报告、实践案例汇报等强化实习成果,为学生从实习迈向就业实现良好的过渡。还要广泛联系就业单位,清楚掌握岗位需求,针对性地对学生开展教育和引导,开展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工程,提升与社会工作服务紧密相关的写作、语言表达、活动策划、手工制作等能力,并开展针对就业的动员与心理辅导,使学生积极而自信地面对就业。

(二)主观方面的缓解途径。具体如下:

1.促进社会工作准毕业生建立良好的自我认知。提升大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是缓解就业心理压力的最好方式。社会工作专业准毕业生在选择职业前,需要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心理认知。首先,要明白社会工作是一个服务人的行业,自己必须具备服务人的耐心和热忱,认可这一专业社会使命,并做好在社会基层服务于大众尤其是弱势群体的准备。其次,要通过职业兴趣测试,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工作能力等方面,自觉地调适自己的个性以及职业兴趣,朝着适应社会职业岗位需要的方向完善自己,确定个人志向。再次,还要正确认知就业环境,以学习的心态去选择职业,接受职业所带来的挑战。最后,还要正确看待自身的家庭出身,出身好固然能够对自身发展带来帮助,使人生有一个好的起点,但人生更重要的是享受奋斗和不断提升的过程,自立、自强者才可走得更远。

2.引导社会工作准毕业生做好各种就业准备。首先,心理准备。准毕业生应提前调节就业的心态,做好可能会遇挫的心理准备,不要灰心,了解就业单位的要求及标准并积极找出自己准备中的不足,及时调整好心态再做努力。不要抱有“一就定终身”的想法,对就业过于谨慎,导致最后什么都不敢做,什么都做不好,而应认识到初入社会重要的是学习,通过第一份工作不断提升自己、发现自己和适应社会,为更好的职业发展做准备。同时,也要认真对待自己的第一份正式工作,而不是随随便便,不断在签约与反悔之间循环,影响自身诚信,又耽误求职过程。其次,行动准备。例如,要做好个人简历,把自己的优势充分展示给招聘单位;广泛搜集招聘单位信息,不让合适的机会流失,同时根据自己的选择标准确定几个主要的岗位,利用各种媒介、资源争取成功;还要在求职中不断修正和提升自己,针对自身的某些明显短板“临时抱佛脚”,以应对招聘单位的各种考核,避免自己成为“木桶理论”的牺牲品。

【参考文献】

[1]欧嘉烟,林腾辉.高校准毕业生离校心理剖析[J].宁德师专学报,2010(1)

[2]肖占鹏.社会心理学[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6)

[3]刘长青,付双乐.社会工作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及原因探析[J].社会工作,2013(4)

【作者简介】张孟见(1982— ),男,山东菏泽人,广西医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讲师,中山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工作、社会政策;莫兴琳(1992— ),女,广西合浦人,广东省深圳市希望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社会体育专业毕业论文 篇12

一、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后可从事学校体育与健康的教学、训练、竞赛工作, 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工作、学校体育管理工作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主要是在大中专学校中小学等教学单位以、社区体育指导部门、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项目管理、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

二、影响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因素

(一) 社会需求的因素

目前体育教育专业的需求单位侧重的教育科目为田径、篮球、健美等, 同时大学生也更倾向于选择此类科目, 相反, 体操、跆拳道等需求量小的项目, 学生学习的热情度也不高。这一问题导致高需求科目竞争大, 低需求科目人才难寻, 过于集中的倒三角使得原本择业观念不科学的毕业生很难找到对专业的工作。实际上, 学校对于传统项目的需求较高, 但学校的人才更新率低, 需求量小, 体育教育专业的毕业生人数有多。而体育培训、健身会所对于非传统项目的需求高, 但人才少, 这一结构性差导致体育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很难初次满意就业。

笔者通过走访发现, 以学校为主的求职单位更偏向于招收男性体育老师, 对于女性求职者带有普遍的偏见, 认为女性求职者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 不适合体育教学。这样的就业歧视, 导致体育教育专业就业率低。

(二) 高校扩招发展因素

高校扩招是导致大学毕业生求职难的一个直接原因, 体育教育专业也是如此。几乎每一所师范院校和体育专业学校都开设了此类学科, 导致专业人才拥挤, 加之上文提到的对于科目选择指导的缺乏, 使得体育教育专业的就业水平常年徘徊在平均线以下。以上饶师范学校为例, 目前体育类专业的在校人数为850人, 比78年恢复高考以来翻了好几倍。

(三) 毕业生自身因素

毕业生因素主要有两个, 一个是职业预期过高, 缺乏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 另一个就是自身水平层次不齐, 难以满足现代化的需求。本文开篇就提到, 不少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都认为未来的就业方向是学校, 也必须是学校, 进入地方教师编制更是终极目标。但是教师队伍更新速度低, 人员流动小, 需求量低, 很难满足如此大的就业人数。实际上, 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面并不窄, 随着服务业的兴起, 毕业生拥有越来越多的选择。

三、体育教育毕业生就业建议

(一) 政府鼓励大学生创业, 对就业市场进行有效调控

从政府的角度来说, 为了能够帮助大学生就业, 应该制定相应的鼓励政策, 加大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政策优惠和资金的扶持力度, 这样既有利于更多的大学生创业、就业, 又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健康、持久发展。现阶段, 我国市场经济状况总体良好, 但是也存在着诸如为了自身利益而破坏“三公”原则的行为和现象, 因此, 政府要构建和完善相应的制度, 加强对市场的监管与督导, 监督用人单位招聘是否遵循了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 是否存在就业“潜规则”形象等等, 对于不正之风要严厉进行查处。同时, 要对就业制度服务体系进行构建和完善, 使其发挥出真正的指导作用, 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有效的服务。

(二) 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现阶段,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实行双向选择体制。在这一体制下, 机会总是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 自身素质强, 对环境适应能力强的毕业生能够找到较好的工作, 而各方面条件都不怎么突出的人就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因此舞蹈专业毕业的大学生, 更要对自身的素养进行提升, 使自己的竞争优势愈发明显, 在就业和创业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 学校加强就业指导

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要贯穿大学生的整个教育过程, 按照不同的年级实施不同的就业指导策略。针对一年级的学生强调的是职业生涯的规划和认识, 在二年级着重大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三年级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能力、喜好对自己的职业确定出方向;在四年级正对的是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通过就业指导达到理智择业。大学四年同时也是四个阶段, 他们的有机结合形成较为完善的就业指导体系。

摘要:我国高校多次实行扩招政策, 逐年增加的毕业大学生和逐渐走低的就业率之间的矛盾也愈发的突出,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作为体育专业类中的主要分支, 近些年屡屡出现就业困难的情况, 自2011年开始, 体育教育专业已多次成为十大就业困难专业之一。实际上, 就业问题突出是一个复杂的多方面问题, 学校、社会和毕业生自己都是影响因素。本文就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生就业工作存在诸多问题以及就业形势严峻做简要的分析, 提出一点建议, 就体育教育专业就业现状的改变提出一点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体育教育,毕业生,就业

参考文献

[1]蔺文革.河南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调查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 (05)

[2]赵冰.我国体育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内容和实施体系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 (04)

[3]沈芝萍, 王俊杰.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现状与改革思路[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0 (06)

上一篇:系统分区下一篇:新型贸易保护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