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农产品物流

2024-10-31

特色农产品物流(精选12篇)

特色农产品物流 篇1

1 鄂东特色农产品介绍

鄂东是一个区域概念, 包括湖北省东部的黄冈、黄石、鄂州三市, 黄冈市素有“大别山粮仓”之称, 鄂东是湖北省农产品生产与供应主要产区。鄂东有很多著名的农产品, 如英山茶叶、蕲春四宝 (蛇、龟、竹、艾) 和古时候列为朝廷贡品的茧丝绸、籼米、浠水芝麻和莲藕;还有远近闻名的“黄石八珍”包括:中国劲酒、白鸭牌松花皮蛋、珍珠果米酒、灵溪豆豉、猛汉牌滋补酒、黄石港饼、富川山茶油、东方山小桔片、金柯辣椒、爽口小萝卜。鄂州的华苑大米、信源挂面、芹意豆丝等更是家喻户晓。

2 鄂东特色农产品实施物流信息化的必要性

信息是农产品物流的神经系统。在农产品物流链上, 从产前到产后的存储、运输、加工及销售等每个环节的物流信息都需要及时处理, 快速准确地传递。农产品生产的分散性和季节性、消费的集中性和常年性, 使鄂东农产品物流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随着鄂东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推进, 一方面农产品的需求趋向多样化和高档化, 居民希望“菜篮子”、“米袋子”、“鱼池子”丰富多彩, 品质有保障;另一方面农产品生产越来越市场化和规模化, 农民渴望农产品能够新鲜、顺畅地流向市场, 快速送到客户手中。由于农产品品种多、差别大, 对运输、仓储和配送等物流服务的要求不尽相同, 通过优化物流模式实现规范操作, 既有利于保障农产品市场供应和食品安全, 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又有利于促进农产品流通提档升级, 促使经营模式向信息化和多功能方向的转变。要完成和达到这一目标, 鄂东农产品物流信息化配送的构建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3 鄂东特色农产品物流信息化配送的发展优势

3.1 农业主产区、农产品种类丰富

鄂东是一个农业主产区, 版图面积2.4万平方千米, 总人口数1088万。这片富饶的土地, 东临安徽, 北接河南, 南接江西, 山川秀丽, 人杰地灵, 名优特色农产品比比皆是, 具有浓郁的乡土风情, 哺育了一代又一代勤劳朴实的鄂东人民。近年来, 鄂东地区更加注重特色农产品的开发, 组建成了大别山南麓板栗产业带、沿江速生丰产林带、柳界公路沿线优质水稻产业带、双低油菜产业带、滨江滨湖水产产业带等五条产业带和蚕桑、花生、蜂蜜等主产区, 培植了一批享誉全国的精品名牌, 涌现出了一批特色产业大县。

3.2 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

鄂东地区交通得天独厚, 黄冈、黄石、鄂州均属于武汉“8+1”城市圈的范围, 地理位置优越, 是楚头吴尾和鄂豫皖赣四省交界, 与省会武汉山水相连。境内依傍一条黄金水道 (长江) , 紧邻两座机场 (武汉天河机场、九江机场) , 贯通四条铁路 (京九铁路、合九铁路、京广联接线、沪汉蓉快速铁路) , 飞架四座长江大桥 (鄂黄大桥、黄石大桥、九江大桥、鄂东大桥) , 纵横五条高速公路 (沪蓉高速、黄小高速、江北高等级公路、武英高速、大广高速) , 具有“承东启西、纵贯南北、得中独厚、通江达海”的区位优势。

3.3 政府高度重视、大力支持

湖北省发展计划委员会、省农业厅、省林业局联合制定了“湖北省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 重在发展和推进农产品信息化。规划指出要大力拓展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市场, 在优势农产品主产区建立一批现代化产地批发市场, 组建一批区域性的专业批发市场, 完善市场交易和检验设施与体制, 增大服务功能与范围。

4 鄂东特色农产品物流信息化配送发展方案

4.1 搭建移动电子商务物流信息平台

移动电子商务 (M-Commerce) 是通过可信任的移动终端进行商品买卖和交易服务的过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电脑网络普及率不高, 信息化程度低等问题使得信息不畅通极大地制约着农产品的生产和流通。然而手机在农村的普及率相对较高, 依托手机建立的移动电子商务平台为农产品的生产和流通带来了机遇。

4.2 建立鄂东物流配送中心

配送中心大体上有两个含义, 一是配送对象、配送技术是属于某一专业范畴, 在某一专业范畴有一定的综合性, 综合这一专业的多种物资进行配送;第二个含义是, 以配送为专业化职能, 基本不从事经营的服务型。结合鄂东农产品发展状况我们建议建立一个以配送为专业化职能的配送中心, 配送中心以较强的辐射能力和库存准备, 向全省、全国乃至国际范围的用户配送的配送中心。

4.3 建立专业化生产示范基地

改变大而全、小而全的农产品生产布局, 扩大专业化生产规模。选择一批基础条件较好的农业主区, 加大农产品种植与生产的配套设施建设, 形成专业化生产核心示范生产基地, 带动优势产品产业带的形成、发展和壮大。另外, 逐步建立一套统一的、权威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制定和完善操作规程, 对生产、加工、流通领域全面实施标准化、规范化管理。重点建设一个符合国际标准的无公害、绿色鄂东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加工企业。

4.4 加大“移动商务+互联网商务”模式的开发力度

由于农村计算机基础设施落后, 网络普及率低, 农民信息化知识和技能较弱, 因此, 可以借助手机移动终端开展移动农产品商务交易, 并把移动商务+互联网商务进行平台对接, 推出更加便捷的信息发布平台, 让更多农户登录网站发布信息, 做到移动信息发布对接整个互联网环境, 特别是网站的营销与推广, 让消费者和批发商更容易搜索到各地的农产品信息。

4.5 实现“农超对接”

“农超对接”, 让“菜园子”直通“菜篮子”, 减少了流通环节, 使农民和消费者实现双赢, 带动鄂东特色农业迅猛发展。通过农产品深加工、精包装、广宣传、重推介等多种方法, 积极塑造鄂东特色农业品牌, 打造“农超对接”平台, 打开农产品销售市场, 走出一条大宗农产品代理销售、小宗农产品农超对接、鄂东特色农产品专卖店销售的成功模式, 促进了全省都市型现代农业快速发展。

5 鄂东特色农产品物流信息化配送框架模型

鄂东特色农产品物流信息化配送框架模型如图1所示:

摘要:信息不畅、物流配送效率低下, 极大地制约着农产品的生产和流通。本文介绍了鄂东特色农产品及其实现物流信息化配送的优势, 探讨了鄂东农产品物流发展方案, 构建了鄂东农产品物流配送框架模型, 以促进鄂东农村特色产品信息化的发展, 提升鄂东特色农产品物流配送水平和效率。

关键词:农产品物流,鄂东特色农产品,物流配送,物流信息化

参考文献

[1]夏庆利.中国农业市场发育与产业化[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9 (11) .

[2]程水源, 鲍宏礼.鄂东特色农产品及其产业化研究[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8 (11) .

[3]Aldin.N.&Stahre.F.Electronic Commerce, marketingchannels and logistics platforms-wholesales perpective[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003.144 (3) .

[4]胡定寰.开发现代化的农产品供应链[R].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 2006.

[5]寇平君.构建我国农产品市场流通模式的战略性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 2002 (8) .

特色农产品物流 篇2

一. 活动名称:大学生物流大赛策划书。

二. 活动目的:旨在通过竞赛活动,将物流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实

际动手能力,策划能力,协调能力,树立科技创新意识,丰富和活跃校园文化氛围,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三. 活动性质: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的校园文化活动。

四. 活动精神:创意、创新。

五. 活动时间:十月份

六. 活动主办单位:安徽师范大学经管学院

七. 大赛方案:

1.参赛对象:

2.参赛对象为安师大全日制在校大学生,每支参赛队由3名队员组成。允

许高低年级学生混合组队,指导老师由学生自行邀请。

3.参赛报名

4.参赛作品:遵循自由择题原则、体现创新。

5.大赛方式:本次竞赛分初赛与决赛,初赛由学院组织教师根据参赛队作

品进行初步的选择。决赛由竞赛专业老师评定。

6.奖项设立及评审方式

A:奖项设置: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

B.证书的颁发

c.评审办法:在大赛的初赛阶段,评审委员会根据评分标准对参赛队伍的设计方案进行打分。初赛选取40%-50%,决赛选取20%-30%作为最终获奖方案。

d.:评定规则:由老师对参赛作品进行量化评分,评分参考以下几个方面1)作品的可行性

2)作品的创新性

3)作品的先进性

4)作品的科学性

八:学分认证

1.只要参与就0.3分

2.一等奖:1学分

3.二等奖:0.8分

陕西特色农产品真丰富 篇3

陕西还有个“铜川苹果”

铜川苹果是此次陕西省推介会的重点。铜川地处西北黄土高原优势苹果产业带中心,适宜苹果生长。推介会现场,用礼盒包装的铜川苹果摆放整齐有致,色泽红润,尝一口,味道酸甜可口。

铜川市果业局副局长段仲文带着几名工作人员热情地向前来参观的人们推介铜川苹果。他向记者说道:“尝尝我们的铜川苹果吧!很好吃的!”他说,铜川市拥有大约85万人口,其中农业人口有40万。目前,当地苹果面积为80万亩,人均大约2亩地。今年,铜川苹果产量达67万吨。

在我国北方,很多地方都可以种植苹果,但有名的要数洛川苹果、山东苹果等,铜川苹果的品牌并不鲜亮。作为一个正在推向更大市场的苹果品牌,铜川苹果在果品质量上如何保证呢?段仲文说,铜川市地处黄土高原,海拔高,光照强,气候凉爽,降水适中,这是苹果生长的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其次,在管理上,虽然当地大多还处于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状态,但目前已经逐步建立各类苹果合作社,联合各个农户,统一发展苹果产业。合作社对农户进行统一管理,如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并统一销售。此外,为增加农户对苹果种植和管理的知识,铜川市园艺站的园艺师们对农户进行定期培训。

铜川市出产的优质苹果品种有新红星、红冠、红富士等,目前正在努力打造自己的苹果品牌,包括九州龙牌、宜君牌、公权牌等。段仲文说,政府每年投入100万元,专门用于铜川苹果品牌宣传,铜川苹果每年在外省举办品牌推介活动5次以上。

段仲文告诉记者,希望通过此次推介活动,将铜川苹果品牌推销出去。他们非常注重品质和品牌,希望未来大家知道,陕西还有个苹果品牌——“铜川苹果”。

寻求合作机会的周至猕猴桃

西安市周至县位于陕西省中部,南依秦岭,北临渭水,襟山带河,以山清水秀而得名,素有“金周至”的美誉。近年来,周至县积极发展农业,其主导产业——猕猴桃产业,作为区域特色农业,发展迅速,正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主渠道。

猕猴桃被誉为“水果之王”、“维C之冠”,是周至的“绿色名片”。周至县果业局生产科副科长曹改莲告诉记者,猕猴桃产业在发展过程中有以下几方面特点:首先,区位优势明显,周至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通透性好,富含有机质,适宜猕猴桃生长。南部秦岭山区蕴藏着丰富的猕猴桃种质资源,是品种选育的天然基因库。其次,种植规模大,年产鲜果42万吨。全县从事猕猴桃生产的果农5.7万户20万人,果业专业合作社145个。再次,品质优良,周至自主选育出秦美、哑特、华优、翠香等优良品种5个,从国内外引进海沃德、黄金果、红阳、徐香等优良品种8个,为合理配置品种结构储备了丰富的种质资源。第四,产业链完善,周至建成猕猴桃贮藏库2500座,可以充分调节猕猴桃的上市时间,建设猕猴桃加工企业38家,年加工能力8万吨,产品涉及猕猴桃果干、果酒、果汁等20多个种类。最后,示范带动效果明显,建成2个万亩基地,6个新品种千亩板块,96个猕猴桃专业村。

目前,周至县在种植猕猴桃的同时,也在努力发展猕猴桃加工。西安市山美食品有限公司便是主要以加工猕猴桃为主的企业。公司董事长刘冬告诉记者,公司的加工产品包括四大块,分别为:第一,加工品出口,不限于猕猴桃,还有苹果、橘子、甜瓜等,出口到泰国和俄罗斯。第二,生产果干,供应国内市场。第三,果酒。第四,罐头。公司不做猕猴桃鲜果市场,主要开展猕猴桃加工。刘冬说,周至县是一个水果大县,做鲜果不占优势,所以通过收购农户的猕猴桃,进行加工,可以将农户不好卖的、外形不好的猕猴桃收购加工,帮助他们销售。公司目前主打“山美”品牌。在猕猴桃加工过程中,遇到哪些问题呢?他说,人力和技术是短板,如今,能够在家从事猕猴桃种植的大多都是年龄偏大的人群。

周至猕猴桃已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在产业化引领下,周至猕猴桃已形成早、中、晚熟品种合理搭配,红、黄、绿果肉色彩各异,鲜果冷藏、加工、销售一体化的发展格局。但周至县猕猴桃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仍旧遇到一些问题。曹改莲说,猕猴桃产业品牌较为欠缺,品牌经营需要大量资金,需要大的企业运作。而当地一家一户的经营模式并不少见,这样的模式制约着产业的发展。与新西兰猕猴桃相比,周至猕猴桃品质并不差,但由于没有响当当的品牌,所以在市场销售上,价格不及新西兰猕猴桃。

曹改莲说,他们希望通过借助此次农交会平台能够促进合作,在诚信经营理念的基础上实现互利共赢。

生态富硒特性的安康茶

安康,取“安宁康泰”之意。茶产业是安康的传统产业、优势产业,茶叶生产始于西周、盛于唐宋。安康茶叶具有香高、味浓、耐泡的特点。

安康市辖9县1区,其中8县区产茶。紫阳县有盘龙茶叶、和平茶叶、闵泰茶叶等;平利县有女娲银峰、女娲茗茶等;汉滨区有汉水韵茶叶、京康茶叶;汉阴县有太行山茶叶;白河县有歌风春燕茶叶等等。“生态富硒”是安康茶叶的共性,也是最大特质。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

安康地处秦巴腹地,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和,山水相依、空气清新,是连接我国西南和东南地区的咽喉要冲,是茶树由原产地云南向东南茶区传播的必经之地,是我国最古老的茶区之一,也是我国最早栽培茶树和生产贡茶的地方。

安康茶叶面积和产量已占到陕西省的三分之一,有茶叶加工企业465家。紫阳富硒茶、平利绞股蓝荣获中国驰名商标,这两个县先后获得“中国名茶之乡”称号。

展会现场摆放着安康各种品牌茶叶。紫阳县和平茶厂的工作人员陈加芳向记者介绍到,该公司是一家集天然富硒绿茶种植、生产加工、销售及科技开发为一体的农业企业。生产的产品包括,紫阳毛尖、紫阳富硒红茶等,茶叶纯天然,分散于山上,无工业污染,不打农药,也不施化肥。作为紫阳县土生土长的人,陈加芳说,紫阳县基本家家户户都有茶园,平均一家10余亩,年收入高的时候可达6万元。紫阳毛尖传承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手工制作技艺,与现代加工技术相结合,提高了紫阳毛尖香气,增强了茶汤的鲜浓度,保持了白毫显露、外形美观的品质特色。

陕西原生富硒工夫茶叶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杨芳也向记者介绍了企业生产的茶叶。该公司是陕西省最早开发红茶产业,红茶制作技术较成熟的企业,自主研发安康红、平利红等富硒工夫红茶系列产品。

近年来,安康立足西北、面向全国,提升绿茶、开发红茶、主攻茶产品、发展茶食品、融合茶旅游的发展思路,努力实现生产专业化、基地规模化、加工清洁化、产品标准化、管理规范化,推动茶产业发展。安康富硒茶品牌正在努力寻求更大市场空间。

特色农产品物流 篇4

近几年, 青海省政府利用各种营销渠道, 通过各种洽谈会使青海特色农产品走出青海, 但是在青海物流的发展过程中, 由于物流管理理念落后, 物流技术、装备以及设施设备水平相对较低, 物流专业化程度低, 造成了青海特色农产品发展缓慢, 不能实现“货畅其流”和“物尽其用”, 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青海特色农产品的发展。因此如何提高青海特色农产品物流水平是一个十分值得研究的现实问题。

青海省特色农产品物流现状

青海省处于我国的西北部, 海拔高, 经济发展滞后, 物流基础薄弱。青海省虽然物产资源丰富, 但由于受到物流发展的制约, 使得青海特色农产品的流通出现了困难, 其物流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 青海特色农产品物流要求高。在青海特色农产品中, 有很多农产品属于食品类, 所以保证这些产品的安全必须实施特色产品绿色物流;另外在产品物流过程中, 必须强调订单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三是为了满足特色农产品的特种物流方式, 乳制品必须采用冷链物流等等;特色农产品物流的上述特征表明, 特色农产品物流有特殊要求, 而要做到这一点, 就要求特色农产品物流有必要拥有专用设施、设备, 并且提高特色农产品物流的流通速度。

另一方面, 青海特色农产品物流难度大。现在生产的特色农产品对于包装、运输、仓储、装卸搬运以及流通加工各个环节的要求都比较高, 要充分考虑特色农产品的形态、腐变性、串味性、抗震耐压性、通风透气性和吸潮吸湿性等特点, 以保证在物流过程中不变质、不污染;所以, 要使青海特色产品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 必须在产品包装、运输、仓储、装卸搬运以及流通加工等物流环节上认真研究、统筹考虑, 尽可能降低物流成本。所以青海农特色产品在物流过程中与一般工业品相比存在包装难、装卸难、运输难、仓储难、装卸搬运难、卖难和买难等问题。

存在问题

青海特色农产品由来已久, 但是一直未能走出青海, 走向全国乃至世界, 这无疑是因为特色农产品的流通渠道不畅所致, 可见物流成为青海省特色农产品发展的瓶颈所在。

青海处于经济欠发达的地区,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 对于物流的认识程度相对薄弱, 未能发现物流在青海经济发展中的推动作用, 尤其对于青海特色农产品发展的推动作用。

青海特色农产品在生产的过程中, 物流标准化程度相对较低, 这无疑会导致从原料供应商到产成品走向消费者的生产周期过长, 使供应链发生长鞭效应, 导致供应链条信息不畅通, 在物流功能各环节中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目前青海省第三方物流还处于起始阶段, 大多数第三方物流企业规模有限、管理水平偏低, 由此导致经营成本高、盈利率较低。通过发展第三方物流可以为青海特色产品提供专业的物流增值服务。

在青海特色农产品的生产企业中, 许多产品市场没有配备信息设备, 相关物流信息网络系统还处于空白, 虽然在青海朝阳物流园区的物流服务中, 建设有物流信息系统, 但尚在建设过程中, 并不完全具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处理物流信息的能力。

青海省地域辽阔, 海拔高, 对于特色农产品的生产企业遍布在青海省各个地区, 从而导致特色农产品的运输成本相对过高, 并且青海省第三方物流发展落后, 没能形成合理的运输网络, 从而物流成本相对较高。

由于青海省对于物流理念认识较晚, 物流工作起步迟缓, 对于物流技术的开发和运用相对于其他内陆城市较为滞后, 提高物流技术的水平, 可以加快青海特色农产品的流通速度。

发展对策

针对青海特色产品的发展, 对于青海独自生产的农产品, 例如藏药和冬虫夏草等产品可采用连锁专卖模式。这种模式是指超市企业直接与特色产品产地建立紧密联系, 即所谓的直采模式。安全性是藏药和冬虫夏草的价值所在, 因此, 流通中的流转环节越少产品相对越安全, 直采模式恰好有效地减少了中间环节。直采模式能够有效地控制产品质量, 一旦商品质量出现问题, 可以第一时间找到生产基地这一供应源头。

为了避免青海特色农产品所出现的买难和卖难等问题, 生产企业可以和商业企业合作。这种模式是指商业企业与生产企业建立合作关系, 商业企业通过与特色产品生产者、社会物流提供商相连接的一种商品物流模式。这种模式适合运用青海的青稞酒、牛肉干以及藏饰品的物流。

由于青海省特色农产品生产企业物流观念薄弱,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 没有找到企业发展瓶颈所在, 在物流环节中忽视了员工的作用。随着物流业特别是特色农产品物流业的飞速发展, 对从事物流的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青海省特色农产品物流的教育培训工作应有条不紊、循序渐进的进行, 对物流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既要有专门的行政机构主管, 又要有十分明确的目标和宗旨。目标是搞职业培训和新技术培训, 宗旨是以实践为主, 注重应用和实际操作, 为青海发展特色农产品现代物流提供智力支持。

利用青海朝阳物流园区信息系统, 建立权威性的特色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 为青海特色农产品的流通构建信息平台, 及时、准确地向特色产品的生产销售和经营者提供价格信息、市场供求信息、库存信息及相关物流信息, 提供中长期市场预测分析, 帮助生产者制定生产计划, 避免生产的盲目性。尤其要加强硬、软件建设, 加快特色产品物流信息化建设, 推广网上订单、拍卖、配送等物流方式, 实现信息共享、资源共用。

2009年国务院将物流业定为十大振兴产业之一, 并出台了《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同年, 青海省出台了《物流业调整和规划实施意见》。青海省相关部门根据发展需求及青海省实际情况, 着眼未来, 制定切实可行的物流总体规划, 合理布局物流节点, 加强物流节点间的联系与整合, 形成完整的物流体系。制定规范合理的物流产业政策, 积极引入市场机制。

青海省是我国畜牧业产品的生产大省, 生产的乳制品品质较高, 但乳制品物流对冷链物流的要求较高。冷链物流体系是涉及从上游到下游的供应链物流体系, 其中任何一个环节若有不足, 将制约整个冷链物流体系的运作效率。由于乳制品对于环境温度和湿度的要求较高, 所以产品在运输过程中的要求也随之较高, 发展冷链物流是重中之重的任务。政府要加大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提升与改造现有冷链物流装备体系, 完善物流体系。

加快特色农产品物流信息化和系统化建设,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商务分离。特色农产品物流从单一的实物形态进入虚拟交易时代, 政府和企业可以通过各种数字化媒体在网上发布信息, 企业可以直接进行网上交易, 既节约了交易成本, 也提高了流通效率, 为系统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青海省特色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整体水平不高。因此, 根据物流功能的要求, 加强特色产品运载工具的开发生产, 发展与改进各式运输车;加强各种专用仓库的建设;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配送中心。整合力量, 突出重点, 建设一批规模化、集约化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 并实现由初加工向深加工、由粗加工向精加工的转变, 结合青海实际情况, 全面部署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的科技发展规划, 确定重点发展领域和技术方向, 加大高新技术研究和应用力度, 加快传统企业技术改造步伐。

关于特色农产品基地的建议 篇5

第9号代表建议的答复

王辉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抓好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的建议》已收悉,现答复如下:

对于您提出的抓好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的建议,区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区政府正组织有关部门调查研究全区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的情况。相信经过一段时间调查研究,政府将出台优惠政策扶持农产品发展。全区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将得到一定程度的稳定、持续和良好的发展。

区政府将积极组织全区现有特色农产品基地和企业,积极参加全国绿色食品博览会及全国农博会、长春农博会和东北亚博览会等各种农展会,届时将评出一定数量的农产品知名品牌,扩大宁江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品牌效应。

区政府督促农产品开发监管部门转变其工作方式,积极为农产品生产基地和企业协调,帮助企业争取项目支持,引导农产品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整合优势农产品产业聚集效能作用,探索基地生产经营模式,做大做强宁江特色产业,打造宁江特色农产品名优品牌,从而进一步提高宁江特色农产品市场整体竞争力。

特此答复

宁江区人民政府

地方特色农产品包装策略 篇6

[关键词] 特色农产品 包装 策略

目前我国特色农产品包装规模化和集约化开发程度不高,多处于原料型和初加工型生产阶段,附加值低,影响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包装是特色农产品进入市场流通,促进农产品销售的重要环节,有利于吸引加工企业进入特色农产品产业化经营,带动加工、储藏、运输、营销等关联产业发展,全面提升特色农产品包装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加快培育区域特色产业,开拓农民增收渠道,形成农民收入的新增长点,实现产业富村,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

1 我国农产品包装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产品的包装设计还处于起步阶段,已经有专家和学者开始呼吁农业部门和广大农民对农产品的包装引起重视,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但目前我国特色农产品在包装上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改进。

1.1 认识反差较大

据我们调查,如今农民对农产品包装认识的反差进一步扩大,一种认识是过大地估计了包装的作用,认为“货卖一张皮”,只要包装好,东西就不愁卖,在这种思想的引导下,某些农产品出现了一些豪华包装、过度包装的情况,甚至出现了一些包装挺好看,而里面的农产品质量并不好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了农产品的销售。

而另一种认识则是只要农产品质量好,包装无所谓。俗话说:“好马配好鞍”,一些好的农产品由于没有配上科学的得体的包装,所以也就无法实现增值作用。据有关资料显示,美国农产品通过包装可以增加产值3.2倍、日本增长1.7倍,而我国只增长0.32倍。可见在特色农产品包装方面发展潜力巨大。采用得体的包装,不但可以使我国的农产品为农民增加更多的收入,而且还可以提升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

1.2 包装技术落后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尽管不少乡村干部与农民对于农产品包装的重要性认识逐年有所提升,但是,包装技术的严重不足仍然成为困扰益阳农产品包装的重要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包装技术没有列入科技下乡的重要内容。近些年来,益阳不断加大科技下乡的力度,科技下乡、科普大集正成为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良好平台。但是,在绝大部分科技下乡、科普大集,却很难找到包装方面的科技,致使农产品包装技术成为科技下乡中的空白。第二,包装人才缺乏。在农村这县乡村三级农科人员中,基本上都属于种植、养殖、加工方面的农技人才,属于流通领域的科技人才十分缺乏,当然,属于农产品包装方面的科技人才几乎没有,在这种情况下,农产品包装想上一个新台阶,困难显然会更多一些。第三,包装没有列入农产品的开发项目。如今在“三农”问题上,没有一个项目涉及包装,因此,农产品的包装落后,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包装不精良,是益阳特色农产品普遍存在的问题。益阳特色农产品的包装只停留在简单实用的低水平上,或者用传统的纸箱,或者随便用塑料包装,没有品牌,没有产品标识,也没有使用说明和产品介绍。益阳特色农产品的包装设计在外观上还没有达到现在消费者的欣赏水平,也很少考虑到甚至忽略了包装设计在销售中能够起到的重要作用。导致消费者对益阳特色农产品包装的印象是落后、单调,包装上的图案和印刷粗糙、简单。

1.3 创新能力欠缺

欧美等农业发达国家十分重视技术创新和新技术的应用。他们在农产品包装方面不断有新的知识产权、新的技术与新的产品推出。而在我国,尽管在农产品开发方面花钱也不少,但真正花在农产品包装开发方面的资金却并不多。在农村,近些年来可以说围绕农产品加工方面的民营、私营中小型企业也出现了不少,可是真正开发农产品包装的企业却十分罕见。即使是有极个别的包装企业已经在农村出现,也仍然是传统的小作坊式生产,设备简单落后,工艺粗糙而简易,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1.4 包装人才缺乏

我国农产品包装行业现在基本上还处于小作坊式的生产方式,从业人员中受过高等教育或具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比例大大低于机械、化工、电子等行业。同时农产品包装企业中的专业人才结构也不尽合理,企业里面工程师、工人技师的比例小,而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更是凤毛麟角。同时,农产品包装企业的一线生产工人也得不到应有的专业培训,一些农产品包装企业不愿意掏钱在人才的培训上投资,生怕培训后员工跳槽,投资无回报,而只使用,不培训的办法,这种做法不但无法提高人员的整体素质,而且也无法适应农产品市场化的需求。

1.5 深加工能力差

我国农产品深加工的能力弱,主要农产品中经过加工成为食品成品的仅占总量的2%-30%(发达国家占15%-70%),我国食品消费中未加工的资源性原料比例高达60%(而发达国家仅为10%)。在我国的出口食品中,原料性食品占70%左右,同时,我国出口农产品及加工品的传统包装材料,要么采用不透明的包装材料,要么采用塑料真空包装,前者无法使顾客直观挑选,后者则较为复杂且成本相对较高。

2 益阳市发展特色农产品包装的对策

农产品的包装设计是实现价值升值的有效手段,加快农产品包装设计改进的步伐刻不容缓,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大幅提高我国包装设计水平。

2.1 加快技术创新

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产品技术含量的增加对传统包装产品构成威胁,同时,人们消费观念的变化对包装产品使用价值也提出了进一步的挑战。目前我国粮食大量采用塑料编织袋包装,但这种包装塑料,主要成分是一种高分子聚合材料,虽然强度高、成本低、耐腐蚀,但对人体有害,包装玉米等原粮问题不大,而包装大米、面粉等直接入口的粮食则存在一定风险,同时,塑料编织袋透气性差,粮食易变性,不宜长时间贮存。

虽然不少乡村干部与农民对于农产品包装的重要性认识逐年有所提升,但是,包装技术落后仍然是困扰农产品包装的重要问题。科技下乡进行了多年,但是包装技术始终不在科技下乡的行列。科技下乡是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良好平台,不断加大科技下乡的力度,要让农产品包装技术成为科技下乡中的重点。普及农产品的包装技术,利用科技的力量来提高农产品的包装技术,让农产品包装远离落后的局面,也让包装后的农产品为农民创造更多的收益。

2.2 发展绿色包装

所谓绿色包装就是在包装设计过程中,突出考虑维持生态平衡,保护自然环境,有益人类健康,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包装。绿色包装为我国企业同国际标准接轨、创造绿色品牌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我国食品加工企业要注重选择和设计包装材料,在保证包装功能前提下,尽量减少包装物对环境的污染。包装结构设计应保证消费者健康、使用安全、方便可靠。同时注意发挥绿色包装的宣传作用,包装设计中应突出绿色产品特点,图案内容健康简洁并注意实事求是地标上产品质量标志、环境标志、使用方法,尽可能说明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方法。

2.3采用分级包装

分级包装是指对一种商品根据不同层次的消费者需要而采用不同形式的包装。消费者层次主要以购买水平和购买心理而定。消费者购买产品的动机不尽相同,有的消费者将购来的物品作为自己消费,对于商品包装看得并不重要,因此对这些消费者包装要尽可能简化。而有的消费者购物的目的则是作为礼品馈赠亲朋好友,这些消费者十分注重商品的包装。因此,针对不同的消费者对商品包装要求不同,而采用等级包装更能促进商品的销售。

2.4加强艺术包装

艺术包装是指切合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强调包装的美化装饰功能,以新、奇、美的形式给消费者以强烈的视觉刺激,产生心理上的美感,促使潜在购买心理变成现实的购买行为。尽管消费者评判商品优劣的根本标准是商品本身的质量,但包装作为商品的外观,以第一印象进入消费者的视觉,的确影响着消费者对商品的取舍。调查表明,约有60%左右的消费者在选购商品时,是受了精美包装的吸引而买的。不仅如此,消费者还通过熟悉、记忆,引发联想,产生感情定势,建立消费信心,并以此作为长久性或习惯性购买的重要依据。所以,要满足消费者的审美情趣和情感消费需求,必须强化其包装的美化装饰功能,并使之成为包装设计不懈追求和努力实现的目标。

2.5加强对农产品包装的认识

目前农民朋友有两种错误的认识:一是包装过度豪华,产品质量一般,这是一种包装意识过强烈的表现;二是认为只要农产品质量好,包装无所谓,这又是包装意识缺乏导致的。这样的认识都是错误的,正是这两种错误思想的存在,才导致如今国内市场上流通的农产品包装良莠不齐。针对这些情况,政府部门和基层工作者需要进行多样化的宣传教育,可以通过科技下乡、小宣传册、小的座谈会、电影播放等形式宣传,普及农产品包装的重要性知识。要让农民清晰地认识包装对农产品究竟意味着什么,改变包装意识过于强烈和包装意识过于缺乏的不正确做法,端正态度。

2.6 培养专业的农产品包装人才

在大专院校或者职业技术学校,应该开设相关课程和技术,为农产品包装设计提供高素质的人才。目前,农业方面的人才培养以种植养殖居多,专业的农产品包装设计人才培养十分缺乏。要加快农产品包装设计前进的步伐,必然需要培养一批专业知识丰富的包装人才,地方高校和职业技术学院应在专业设置上进一步拓展思路。

作者简介:

黄晓(1969.7-),女,汉族,湖南益阳人,大专,湖南城市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企业管理。

黄丽(1973.1-),女,汉族,湖南益阳人,硕士,湖南城市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科研管理。

课题项目:

特色农产品物流 篇7

关键词:清远鸡,物流,分销模式,发展现状,优化措施

清远鸡是广东十大名鸡之一, 又俗称清远麻鸡, 因其皮色金黄、肉质鲜美嫩滑、口感醇香、鸡味浓郁而深受广大食客的爱好, 它有着悠久的商品历史, 且知名度高。清远鸡于2001年获得“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地理商标认证, 是清远的特色农产品。2004年获得了“广东省名牌产品”称号。据统计, 2009年“清远鸡”出栏数1899.8万只, 占全市家禽出栏数比重的39.2%。2010年, 清远鸡年出栏量高达2000万只, 年产值8亿元, 但仍不能满足市场需要[1]。

清远鸡主要是出售毛肉鸡为主, 其物流过程具有“一快三高”的要求, 具体表现为周转速度要求快, 库存成本高, 物流成本高, 合理装载的要求高。清远鸡现有的物流渠道存在着众多的问题, 物流的滞后发展使得清远鸡的销售市场相对狭窄, 主要销售市场是广东省内和港澳地区, 阻碍了清远鸡产业的发展。因此, 发展好清远鸡物流有助于扩大清远鸡的销售市场, 降低物流成本, 提高物流效率, 减少流通过程中的损耗率, 降低清远鸡的库存成本, 从而提高其市场竞争力, 更好地实现清远鸡的增产增收, 有效解决当地的“三农问题”, 更好地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一、清远鸡的现有销售和物流渠道

根据实地调查研究发现清远鸡的销售模式主要有三种:农户—终端消费者模式;农户—批发市场—零售模式;公司+农户模式。

㈠农户—终端消费者模式清远市大半部分的地区是山地和丘陵, 平原较少且分布在中部的地区, 由于有限的水田农业经济不能满足快速增长的人口的需求, 再加上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农副产品有了较广阔的市场, 在此形势下, 当地的一些农户因地制宜建立起了一种特有的农业经济:基塘养鱼—育鸭—种甘蔗, 在地势较高的山地种植砂糖橘, 建场养鸡的自给自足、自产自销的特色经营模式。这是一种传统的小农经济, 其模式 (见图1) 。

在这种生产模式下, 当地农户把不经过任何加工的毛肉鸡直接拿到各个市集出售。由于是小农经济, 生产一般都比较粗放, 规模较小, 没有形成一定的生产和作业标准, 其物流特点是小批量、高频率, 以人力、蓄力、摩托车或是拖拉机等作为动力, 物流作业效率低下。

㈡农户—批发市场—零售模式自产自销的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清远鸡专业化、规模化的发展之路。逐渐出现了农户—批发市场—零售模式。这种模式是由模式一演变而来的, 由于模式一的生产品种比较多、较杂, 不利于清远鸡产业向高、精、专方向发展, 也不能很好地保持清远鸡优质品种的纯度。因此, 当地一些先进的农户率先走向一种新的生产模式:山地建场搭棚专业化大规模地养殖清远鸡。其生产及流通模式 (见图2) 。

在这种模式下, 清远鸡的销售仍然是以毛肉鸡为主, 但养殖规模比较大。为了降低销售成本, 扩大清远鸡的生产规模, 农户通过了三鸟批发市场这个平台把清远鸡大批量地销售出去, 再由批发市场把清远鸡发往各大农贸市场, 以自营物流为主、以社会物流为辅。

㈢公司+农户模式尽管模式二与模式一相比有了较大的进步, 但是大多数的清远鸡都没有自己的品牌,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人们对品牌和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再加上近年来市场上出现了许多打着“正宗清远鸡”的旗号来销售劣质山寨“清远鸡”, 这给清远鸡的品牌带来的巨大的危害和损失。为此, 清远市政府为了保护清远鸡的特产资源, 维护清远鸡农户的合法权益, 多年来在不断努力, 争取通过法律手段来保护清远鸡的品牌。近年来, 清远鸡产业又出现了一种新的模式:公司+农户的模式, 其模式 (见图3所示) 。

二、清远鸡物流的发展状况

清远鸡在流通的过程中, 没有形成统一的物流配送系统, 几乎都是靠自提式的采购模式, 但由于清远鸡的批发商、零售商一般规模都比较小, 而且销售量也不稳定, 传统的物流模式存在着很多的缺点。

㈠人工作业为主, 野蛮作业现象严重且物流作业时间过长根据实地调查, 由于基础设施的不完善和技术水平的滞后性, 清远鸡在物流流通的过程中, 80%以上的作业工序都是由手工操作来完成, 人工操作会受到工人情绪、工作态度以及工位的适合程度等多方面的影响, 野蛮作业严重, 在物流过程中导致清远鸡出现断脚、肿翅膀、被夹肿脖子和鸡头以及给活活砸死的现象屡见不鲜, 带来了很大一部分的货损。同时人工手工作业速度慢、效率低。

㈡不合理装载现象严重, 货损率高据实地调查得知, 清远鸡在流通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不合理装载现象, 健康、新鲜生猛的清远鸡因过于拥挤而死掉, 这种情况在炎热的夏天尤为显著。清远鸡因其肉质鲜美而驰名, “肉质鲜美”中的“鲜”字决定了死掉的鸡只能当废弃品处理掉, 这就给清远鸡的物流增加了隐性成本。

近日在三源清远鸡养殖场进行调查发现装运鸡只的车辆吨位为3.7吨, 最多能装运5层×16个标准集装鸡笼。三源养殖场离广州市白云区的百兴三鸟批发市场约63公里, 正常条件下, 平均以时速为80公里, 正常的运输时间只要50分钟左右, 加上装车、卸车各需要60分钟左右, 总物流时间约为170分钟。

物流成本=固定成本+损耗鸡只的成本。每只平均重量按3.8斤计算, 每斤按出栏价格10元计算。假设车辆加司机等费用为800元/趟, 燃油费按1.2元/公里计算, 则整个物流过程的燃油费用为:63公里×1.2元/公里=75.6元, 加上途中要经过清城和太和两个高速公路收费站过桥费共75元, 固定的物流成本为950.6元。在固定的路线和正常的物流作业时间的条件下, 清远鸡的损耗率与每笼的装载量直接相关, 其相关程度 (见图4所示) 。

由图4所知, 在距离为63公里, 物流作业时间为170分钟的条件下, 清远鸡在流通中损耗率的总体趋势是随着每笼装载量的增多, 损耗率逐渐上升, 当每笼装载量为14~18只的时候, 损耗率急剧上升, 说明了这存在严重的不合理装载现象。

㈢自提式的进货模式, 难以降低物流成本清远鸡在流通过程中要通过农户、三鸟批发市场、零售商等中间环节才能最终到达消费者手上, 在现有的市场上, 众多小规模零售商每天的销售量都相对较小, 且没有形成统一的配送渠道, 一般都是采用自提式的进货模式。人工成本、库存成本较高, 在这种情况下, 库存成本和规模效益两者间存在着严重的效益背反现象。调查数据显示, 70%以上的清远鸡都是以毛肉鸡的形式卖到零售商手上, 部分零售商根据市场客户的需求经过简单的宰杀、脱毛, 再卖给广大消费者。由于零售商每天的销售量都是相对保持在一定水平且具有相对的波动性, 零售商只能根据对市场预测的需求来进货, 进多了卖不完就需要较高的库存成本, 进货太少在物流方面不能达到规模效益, 物流成本高, 而且还会带来了缺货成本及顾客的流失等间接成本。

㈣库存成本高, 货物周转速度要求快调查数据显示, 70%以上的清远鸡都是以毛肉鸡的形式卖出去, 由于活鸡的储存需要较大的活动空间, 需要水、饲料喂养。清远鸡要经过装车、长距离的运输、卸车等一系列的作业才能达到各级分销商手中, 在此过程中清远鸡因经过分群、频繁装卸作业及环境的转移等原因而很少进食, 鸡只很快瘦了下来。

㈤物流体系落后, 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清远属于广东省较偏远的山区地区, 物流起步晚, 起点低, 发展缓慢, 再加上其地理位置的阻碍, 交通条件及其基础设施的不完善, 使得清远市长期处于落后的状态。尽管清远鸡有着独特的风味、品牌和政策优势, 但由于清远市的交通设施和物流设备落后, 物流作业以人工为主, 作业效率低下, 造成物流作业等待时间过长, 不能对市场上客户的需求做出迅速的反应。清远鸡主要是销售毛肉鸡, 作为活的家禽在流通过程中对温度、空间、氧气的要求严格, 如不能同时满足这些要求将会导致鸡只的死亡, 损耗严重, 从而增加物流的隐性成本。物流体系落后导致清远鸡的销售市场较狭窄。

㈥信息网络的不健全所带来的牛鞭效应由于清远鸡的市场没有进行统一的管理、形成一个系统的规模, 市场上的批发商、零售商数量多且规模小, 对市场的预测、应变能力小, 信息渠道不通畅。市场信息的形成机制和信息传播手段的落后而出现牛鞭效应, 由此引起严重损失。农户缺少市场信息的指导而进行盲目生产, 生产难以适应需求的变化。2008年因禽流感导致大量的家禽因感染病毒而死亡, 为了防止病毒的蔓延扑了杀感染病毒的家禽, 没感染病毒的家禽也出现了“内销不旺, 外销不畅”的情况, 鸡肉的市场价格以直线式的速度下降, 禽流感病毒给家禽养殖户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为了降低风险, 农户都减少了清远鸡的养殖。到了2009年, 禽流感病毒几乎已经得到了控制, 家禽的销售市场也慢慢恢复过来了, 但由于家禽的养殖具有周期性, 供给不能很快满足市场的需求, 在这段时间内, 鸡肉的市场价格又以直线的速度上升。看到肉鸡的市场相当好, 很多农户又不断地加大了鸡的养殖, 但真正到了鸡出栏的时间, 肉鸡因供过于求而快速跌价, 盲目跟随加大鸡只养殖的农户又遭受了一次经济损失。究其原因, 这都是市场预测不准确, 家禽生产的滞后性、信息的不对称性等原因所造成的。牛鞭效应所带来的损失普遍存在清远鸡产业链的整个过程, 因此应采取必要的措施来缓解此现象所带来的损失, 以避免清远鸡面临的严峻市场问题, 改变农户增产不能增收的局面。

三、解决方案和优化措施

清远市应根据盛产风味独特的清远鸡的优势, 依据自身的地理位置及清远鸡物流特点等因素来制度合理的物流解决方案, 同时也应重视对整个物流业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 提出问题, 找出解决的方案和优化的措施。

㈠加大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尽管清远鸡具有悠久的养殖和商品历史、风味和品牌优势、清远市政府的大力支持, 但清远市特别是偏远的山区地区由于地形地势的原因造成了公路、铁路修建技术要求高、成本高, 物流业的发展跟不上, 基础设施大多简陋陈旧, 流通辅助设施建设滞后。因而交通运输条件差、储藏设备落后、生产能力低等, 这些基础设施的不足直接影响到清远鸡的销售领域及其在流通过程中的损失。因此, 要大力发展好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 实现村村镇镇通公路的现代交通网络, 同时还要建立起配套的物流设施。

㈡专业人才培养和技术支持人所皆知, 一个国家、地区的竞争归根到底都是人才的竞争, 因此注重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先进的技术是必不可少的, 这对清远鸡产业的发展意义深远。清远市政府应鼓励并支持各个清远鸡养殖户积极引进先进的养殖技术和现代管理模式, 加速新型流通业态在清远市的发展, 如普及使用RFID技术, 发展冷冻保鲜技术, 延长产业链实行产品的深加工从而提高其加工附加值, 在市场上使用统一的集装箱或集装笼, 加大技术的投入, 从而实现作业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 减少因人工作业的不足而带来的损失, 只有这样才能及时将鲜活的清远鸡及时送往各个城市, 满足城镇居民生活需要, 保障城乡居民的消费安全, 实现城乡之间的良性互动。但由于市场信息的缺乏和信息的不对称, 为解决牛鞭效应, 需把GIS (地理信息系统) 技术应用到清远鸡产业的领域去, 包括清远鸡的下苗、防疫、饲养、销售等方面, 可以实现全天候的实时监控。除此之外, 清远鸡在流通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根据其“身份证”—脚环上面的条形码来实现高度的监控, 实行全面的跟踪[2], 而且可以实现高度的智能化和自动化, 减少劳动力的投入, 同时还可以减少人工操作所造成的失误, 这有利于清远鸡产业的长期发展, 改变市场信息的缺乏和信息的不对称所造成的盲目生产情况。

清远市政府应该出台一些优惠的政策来吸引优秀的人才在清远鸡及其物流行业就业, 以人才发展科技, 以科技带动技术, 以技术拉动产业的发展, 实现一个良性的循环互动。

㈢实行标准化, 推行合理装载传统的清远鸡在分销的过程中都是靠自提的进货模式, 物流模式粗放, 没有统一使用标准的集装笼, 一些货主为了达到规模效益来降低物流成本, 就实行“见孔插鸡”的装运模式, 这种装运模式往往因缺乏合理性, 容易造成鸡只在运输途中由于过于拥挤或是其他不合理装运引起的原因而死掉。且人工作业为主, 效率低下, 不利于提高装卸搬运的活性指数。

因此, 必须对清远鸡的物流市场进行统一规划, 在市场上使用标准的集装笼, 同时加大技术的投入从而实现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的作业标准。在装载方面统一使用100cm×60cm×30cm的集装笼, 根据相关数据, 用图解法来求出每笼清远鸡的最佳装载量以达到物流成本最低的效果。其分析情况 (见图5所示) 。

由图5分析得出, 在统一使用100cm×60cm×30cm的集装笼, 每车装载16个×5层集装笼的基础上, 清远鸡的最佳装载量为10只每笼, 即每车装800只的时候, 其货损率最低, 为0.75%, 其平均物流成本也达到最低, 为1.47元/只。

㈣改造升级农产品批发市场, 构建大宗农产品流通网络对传统的农产品批发市场进行全面的改革和升级, 通过加速清远鸡配送中心建设, 构建具有清远市特色的农产品连锁经营网络, 构成一个完整的农产品物流体系, 其结构如下 (见图6所示) 。

通过建设农产品物流中心, 构建鲜活农产品物流销售网络。通过培育优势主导龙头企业, 构建产加销一体化的农产品销售网络;在广大农村地区设立众多收购点, 在这些收购点中将农产品集中检验、收购、分类、简单加工后, 运输到城市近郊的物流中心, 再由物流中心将农产品分别快速配送到各个城市的农贸市场。通过开发利用信息技术平台资源, 构建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网络, 构成一个完整的农产品物流体系, 进一步实现农产品的增产、增收。

㈤加强市场的预测基于清远鸡的仓储成本高且货损率高的原因, 加快周转速度才能降低物流成本, 因此清远鸡的生产商、各级分销商、物流配送中心以及客户之间应加强沟通与联系, 时刻跟踪市场的动态, 根据市场现有和未来的需求对市场行情进行精确的分析并预测未来的需求, 减少牛鞭效应产所带来的损失, 使库存量尽量达到“今日进次日清”的状态, 从而减少库存成本。其中库存成本包括库存持有成本、订货成本、缺货成本, 要在保证市场供应的基础上尽量减少库存量, 并根据当前的销售量和市场的动态来预测市场未来的需求。

㈥延长清远鸡产业链, 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清远鸡的销售主要是以肉毛鸡为主, 活的家禽在流通和仓储的过程中对空间、温度、水还有饲料的要求都比较高, 而且不利于机械化、自动化作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整顿, 一系列的政策禁止活的家禽进入城市销售市场, 因此, 若清远鸡以现有的销售模式发展下去其销售市场将会逐步萎缩。据此, 应该延长清远鸡的产业链, 实行纵向一体化的生产模式, 在品种提纯与改良、饲料研发、饲料的生产、清远鸡的育苗、养殖、销售、流通、加工、分割、包装等产品深加工、保鲜冷藏和物流配送等方面进行技术创新, 进一步延伸清远鸡的产业链, 使其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从而在多个方面满足消费者的需求。采用加工配送的物流模式不仅可以避免活家禽对流通过程高要求的损耗所带来的风险, 而且还可以满足市场多样化的需求, 同时可以增加流通加工附加值。

由于基础设施、技术、信息、市场等方面的障碍使得清远鸡的市场狭窄且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 解决好清远鸡的物流瓶颈, 优化其物流运作管理, 有利于开发第三利润源泉, 清远鸡会在将来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达海军.清远鸡正在走向全国[N].南方日报, 2011-8-11.

特色农产品物流 篇8

关键词:广西高职,林产品物流,人才培养

广西是林业大省,是全国最大的木材生产基地,以林产品为主的商品材约占全国总量的1/7,居全国第一;在2011年,广西林业产业产值超过1600亿元,林业森林活立木蓄积量达6.2亿立方米以上,造纸与木材加工业产值超过800亿元,成为全国最大的木材生产基地和全国木材战略储备基地示范省区之一,具有发展林产品物流得天独厚的优势。随着广西森林资源总量显著增加,林业产业快速发展,林产品流通过程中储藏、加工环节处理不到位,林产品物流专业人才缺乏等问题日益凸显,林产品物流的滞后性已严重的制约广西林业经济整体发展水平,这使得培养广西林产品物流人才显得尤为急需,对促进广西由传统数量林业向现代效益林业转变、建设林业经济强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 广西培养高职林产品物流特色人才的重要性

加强林产品物流高技能型专业人才培养,符合广西林业产业发展的需要。广西林业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但要由林业大省向林业强省转变,实现广西区林业厅发展林业强区“三步走”战略,必须充分发展高附加值的林业深加工的林产品加工产业。而要发展高附加值的林业下游产业必须解决其发展过程中的高技能专业人才缺乏的瓶颈问题,加快推进高职林产品物流高技能型人才紧缺专业建设,建立现代林产品物流高技能人才教育和培训基地,大力加强林产品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是为广西从林业大省向林业强省的转变提供人才保证的重要措施,同时也是广西林业产业发展的需要。

满足广西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为社会培养大批技能型实用人才。随着我国加入WTO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物流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中国的物流产业每年以30%的速度突飞猛进。社会上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据统计,中国物流人才需求已经达600万人,根据《广西北部湾经济区2008—2015年人才发展规划》人才需求预测到2015年达到95800人。广西大力发展高职物流专业林产品物流人才教育,为广西培养大批技能型物流人才;可以更好地为广西、以及北部湾经济区港口物流、林业产业、钢铁产业等重点产业提供服务。

然而在广西,专门针对林产品物流技术教育的高职物流人才培养尚处在探索阶段,因此,立足广西林业经济发展,结合高职院校办学定位与办学特色,培养服务广西地方经济的、本土化的林产品物流特色人才的重要性显得尤为重要。

2 广西高职林产品物流特色人才的培养目标及培养模式

由于林产品具有季节性生产而要求物流的及时性,以及产销地域广阔分散的特点,使得林产品物流难度大,要求高;因此,广西高职院校只有高度关注广西区林业产业发展及物流人才需求的新变化,及时调整专业布局,优化专业结构,专业设置要与林产品物流发展相适应,才能更好地满足广西林业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

2.1 培养目标

本着“培养理论知识够用、职业技能实用的林产品物流管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主要面向广西林业,服务于广西区内林产品物流企业、林场、木材加工企业等行业企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广西林业生产管理和物流服务第一线需要,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备林产品物流管理基层操作和物流管理能力,能够熟练地进行物流作业层操作和物流管理规划等,可从事林产品采购管理、林产品生产供应、仓储管理、货物运输、流通加工、配送管理、物流信息技术、物流营销、物流客户服务、林产品物流包装和检验等林业行业物流管理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专门人才。

2.2 培养模式

广西高职物流专业林产品物流人才的培养,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采取“教学+实践+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来组织林产品物流特色人才建设。

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强化林产品物流的专业技能训练,努力打造学生过硬的林产品物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使该专业学生非专业素质和就业能力不断提高,使其在林产品物流方面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更新知识的能力,从而提高高职林产品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校企合作、注重实战的“三段式”实践实训的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密切与我区林业行业企业的联系,特别是与高峰林场等广西区直国有林场实行校企深度融合;另一方面,加强广西高职院校与“中国-东盟(南宁)林业产业物流园”、广西北部湾现代林业产业加工园区、贺州大桂山八桂木材集散中心等校外林业物流实习基地合作建设力度,逐步形成以实战为目标的“一年级对林产品物流企业参观见习,二年级针对林产品物流专业核心课程作短期实习,三年级分林木产品、林副产品等林产品物流专业方向进行顶岗实习”的“三段式”实习、实训的林产品物流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3 培养广西高职物流专业林产品物流特色人才的建议与措施

广西高职物流专业林产品物流特色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政府、教育部门、高职院校、企业和社会培训机构,是一个包括高校学历教育、物流职业教育、企业岗位教育、社会培训机构继续教育相互结合、多种层次、互为补充的人才培养体系。

3.1 政府相关部门政策扶持高职物流专业林产品物流教育的发展

广西区政府要从战略高度认识与指导高职物流专业林产品物流教育的发展,使广西高职林产品物流特色人才的教育与培养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从广西自治区财政角度,拨付专款用于物流专业林产品物流职业教育和林产品物流专业学科建设,在有实力的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院校建立林产品物流实训基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广西相关职业院校物流专业林产品物流特色人才培养的宣传,支持和安排该专业优先招生,加强对林产品物流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服务。

3.2 组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把握林产品物流人才培养方向

高职院校应聘请物流一线专家、广西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及广西林业产业行业协会等行业组织与本校专业教师组成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订物流专业林产品物流人才的培养方案、培训计划,不断完善林产品物流教育的学科体系;对林产品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进行合理定位;对教育教学过程进行监控和评估,并对毕业生的就业提供指导,把握林产品物流人才培养总体方向,使林产品物流特色人才培养适应广西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3.3 加快推进林产品物流特色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林产品物流的快速发展,伴随而来的是物流人才的紧缺,广西区政府应鼓励对林产品物流基础理论的研究,加大资助、扶持广西大学等高校和广西林科院等相关科研机构在林业物流领域的研究力度,制定林产品流通人才培养政策;在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院校设置林产品物流管理专业,建立林产品物流人才培养体系,培养一批熟悉林产品物流供应链管理(SCM)和掌握林产品物流各个环节运作、同时又精通现代流通技术的高素质高技能型物流人才。

3.4 建设具有林产品物流行业特色的课程与教材体系

以林产品物流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实际项目为载体,以典型物流任务为驱动,以林产品物流岗位技能培养为目标,围绕《林产品流通加工》、《林产品检验与养护》和《林产品仓储与配送管理》等专业主干课程进行具有林业行业特色的课程体系建设,使其适应林产品物流人才培养;同时,建立《林产品物流概论》、《木材流通加工》、《林产品流通加工》等具有林业行业物流特色的教材体系,加速广西林产品物流特色人才培养,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3.5 建立学校、社会、行业、企业相结合的林产品物流人才评价体系

以考察高职学生的能力与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目的,不断跟踪广西林业行业林产品物流的发展,了解物流人才需求规格,有利于林产品物流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引入林业行业物流标准,建立由学校、社会、林业行业、林产品加工等林业企业相结合的林产品物流人才评价体系,共同对林产品物流专业的学生进行考核。

由于广西高职教育起步较晚,特别是高职物流专业教育最近几年才开设,硬件设施投资严重不足、实践型师资欠缺等多方面原因,对高职物流专业林产品物流特色人才培养尚处于探索阶段;进入“十二五”新时期,需从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多方面工作入手,学校和相关企业共同努力,为物流专业林产品物流特色人才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条件,政府、高校、林业行业部门要共同加大力度培养林产品物流人才,满足广西林业产业发展以及北部湾经济区建设对技能型物流人才需求,更好的服务广西地方经济建设。

参考文献

[1]王永富.高职院校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研究——以广西为例[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2,(09).

[2]王永富.基于供应链的广西木材物流体系建设研究[J].物流技术,2012,(09).

[3]王永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高职院校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1,(10).

[4]王永富.林产品物流供应链体系建设研究[J].生态经济(学术版),2012,(01).

[5]王永富.新时期广西高职物流专业教材建设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04).

特色农产品物流 篇9

关键词:西部特色农产品,冷链物流,现状,策略

我国西部地区具有丰富的农业资源,西部12个省、区、市主要农产品的产量在全国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近年来无公害、无污染的特色农业发展十分迅速[1],西部特色农产品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潜力。但由于西部地区开发相对滞后、基础设施落后、科技力量不足,其优质特色农产品尚不为人知,影响了农产品产业的形成以及当地农民的增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国家加大了对西部地区生态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使通讯、交通、城市基础设施等硬件条件得到明显改善,特别是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为西部地区农产品的物流发展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同时,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为进一步降低农产品损失,以及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损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2],也为西部地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带来了希望、机遇与挑战。

1 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概述

我国的冷链物流最早产生于50年代,1982年颁布的《食品卫生法》对食品冷链物流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不断发展壮大,整体水平有了较大提高[3](表1),一些食品行业的龙头企业已初步建立了农产品的冷链物流体系[4]。2000年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推动了西部特色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速度,特别是交通、信息等方面条件的改善,电网、通信和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极大地促进了西部特色农产品物流业的发展。

近年来,西部农产品的现代化物流虽然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仍处于起步阶段,现代化物流的观念尚未在当地普及,物流服务水平较低,与东部相比发展仍较缓慢。而西部地区物流企业的数量也远远小于东部地区,其中:涉及农村物流的企业数量不到东部的五分之一,其总资产要远远低于东部企业(表2);且绝大多数企业只能提供单项或分段的物流服务,无法形成完整的物流供应链。

农产品冷链物流对于西部地区来说还是一个较新的领域,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而西部地区的发展也明显落后于东部地区。因此,加快西部地区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步伐,可逐渐缩小差距,提高西部地区农产品的竞争力。

2 我国西部特色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现状

2.1 西部特色农产品物流问题仍较突出

我国西部地区已经出现了一定规模的生鲜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特色农产品物流设施建设也得到了一定的加强。由于西部特色生鲜农产品物流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一些大型农业企业和零售企业积极投资兴建低温供应链配送系统及生鲜食品配送中心,部分大型连锁企业也开始建立技术难度较高的特色生鲜农产品、果蔬等配送中心,已经初步构建起西部特色农产品供应链及物流体系。随着西部特色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的建设,政府和流通主体都积极地采用先进的物流技术和设施,为实现西部特色农产品物流的专业化运作创造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数据来源: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物流年鉴2008》,物资出版社

数据来源:国家供销合作总社信息中心《2004年度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商品流通分析》

尽管我国农产品的物流发展速度较快,农产品物流总值的增长显著,但仍存在问题[5],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由于冷链问题造成每年约有1 200万吨水果和1.3亿吨蔬菜的浪费,总值至少在100亿美元,而西部的长距离冷链物流问题尤为突出。如何解决我国西部特色农产品冷链物流存在的问题,寻求适合西部特色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对策,是我国西部特色农产品物流的重点和难点。

2.2 西部特色农产品冷链物流整体水平相对较低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整体水平偏低,整个流通损耗高,物流成本居高不下,尤其是在发展相对滞后的西部地区,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且效率低下,农产品仓储、交通运输条件和工具以及信息网络平台等设施也比较落后,致使农产品在流通过程损耗严重;同时,我国农产品物流市场发展存在区域不平衡的现象,我国西部地区由于经济,消费等多方面发展与发达地区存在差距,农产品物流各环节的信息化程度低下,一些地区的物流信息网络系统尚处于空白,仅有少数企业拥有物流信息系统,绝大多数企业尚不具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处理物流信息的能力(表3),因此西部特色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相对滞后。

随着农产品物流业的发展,对物流从业人员的要求也日渐提高,德国、荷兰等国家很重视这方面人才的培养[6],而我国的物流人才培养尚未得到足够关注,特别是发展相对落后的西部。与国内其他地区比较,物流从业人员的数量虽与东部相比差距不显著,但西部以身体素质为主的搬运和装卸工等从业人员的水平要明显低于东部具有专业知识技术的大专院校从业者(表4)。

数据来源:河南省物流业发展课题组(2007)《河南省物流业发展与展望》

数据来源:国家供销合作总社信息中心《2004年度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商品流通分析》

2.3 西部农产品冷链物流市场潜力巨大

近年来,我国冷链物流业发展由沿海地区迅速向中西部地区延伸,冷链物流业对于促进经济增长、提高经济效益的作用日趋明显。果蔬冷链物流、乳制品冷链物流等细分市场保持良好发展势头,逐步走向规范化。据中国物流网相关数据显示,2008年中国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市场规模达到约1.35万亿元[7],并以26%的速度增长(图1)。

为解决“三农”问题,各级政府尤其重视生鲜农产品物流,加强了生鲜农产品物流网络建设。2005年,我国基本建成全国鲜活农产品流通“五纵二横绿色通道”网络。贯穿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绿色通道”骨架,为鲜活农产品跨区域长途运输提供快速便捷的主通道,冷链物流进入了快速发展新时期,我国政府对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重视程度也不断提高,扶持力度加大[3]。

从我国冷链物流整体发展水平来看,我国的农产品冷链物流还未形成完整的体系,目前大约90%肉类、80%水产品、大量的牛奶和豆制品基本上还是在没有冷链保证的情况下运销。冷链物流发展的滞后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当地农业及食品产业的发展。西部特色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市场潜力大大高于国内其他地区。

3 我国西部特色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趋势

3.1 特色农产品物流信息化

美国农产品物流最突出的特点在于以发达的农业信息作为农产品物流发展的基础,农民可以通过多种渠道了解供销、天气、交通等方面的信息,据统计美国农业电子商务占总电子商务的份额已超过8%,在各行业中列第5位[8];荷兰是世界上农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通过引进先进的网络技术,在供应商、生产商、农户之间建立物流供应链,可完成一系列的物流活动,其建立的电子化农产品交易市场,业务可拓展至全球广大客户及消费者[9]。

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成果,完善西部地区农产品物流信息化建设,是现代化物流发展的必然趋势,服务平台热线、电子商务、电子结算等在进货、配送环节的广泛应用,能提高工作服务效率;同时建立货运车辆调度信息系统,优化货运路线,以提高货运效率。农产品物流信息化体系的建立可以弥补物流的传播路径,增加透明度,可以使传统的二维市场突破空间的概念成为多空间市场,使物流信息变得流畅,并在此基础上,创新农产品配送中心的交易方式,积极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电子商务[10]。

3.2 物流人才培养多元化

有数据显示,荷兰的物流从业人员中约92%的人有学士学位,41%的人有硕士学位,22%的人有正式的资格证书,而且物流专业的课程形式多样,理论结合实际操作,从人员方面保证了当地高质量的农产品物流水平。

冷链物流的加工、贮藏、运输到销售的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要维持我国西部农产品冷链物流的正常发展,适应国际农产品冷链物流市场竞争需要,必须重视高素质的专业物流人才的培训及物流人才队伍的培养,积极参与或组织国家科技合作项目、国际学术会议等活动,提升我国西部现有科技人才的专业水平和能力,经若干年努力使国内拥有一批能成熟运用国内外先进的冷链物流技术的战略型物流人才、管理型物流人才和技能型物流人才,并为今后我国提高整体冷链物流技术管理的“软”实力奠定基础,缩小与发达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人才差距,从而提升我国西部特色农产品的竞争力。

3.3 政府在西部特色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中的扶持作用

美国政府通过法律和财政政策的方式从宏观上为农产品物流发展创造了供求平衡及价格稳定的条件;日本政府对农产品流通的支持主要体现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如直接提供资金,完善公路交通网,在各地建立大型批发市场、预冷仓库、冷藏、冷冻仓库等设施。

我国政府在对西部农产品发展的政策优惠方面已初见成效,据乌鲁木齐海关统计,2009年前3个季度,新疆的农产品出口额达到了4.99亿美元,同比增长了16.1%,蔬菜、水果等农产品一直都是新疆的优势产业,但长期以来因保鲜期短、易腐烂等问题一直是困扰出口商的问题,乌鲁木齐海关结合新疆口岸进出口特点,打造了农产品的“绿色通道”,优先办理接单、审单等报关手续,对符合条件的出口产品随到随验,建立了从存放、装卸、运输到出境环节的“快捷通道”。此外,海关对企业申请在非海关监管场所查验的,实施上门服务,将关口前移到果树、设备等装运现场等方便措施,政府采取的多种有力政策对西部特色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起到了扶持作用。

4 我国西部特色农产品冷链物流存在的问题与发展策略

4.1 我国西部特色农产品冷链物流存在的问题

4.1.1 西部地区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

据中国经济信息网报道,由于蔬果及加工农副产品等受制于当地交通条件、天气及经销商等多方面的原因,2005年仅四川、云南和贵州三省农村直接经济损失12.4亿元,这不仅严重影响西部农民的生产生活,也伤害了农民的积极性和信心。

一方面,随着农产品市场的日渐成熟和发展,西部特色农产品冷链物流亦随之快速发展,但另一方面,在西部冷链物流的软硬件建设方面,却显得相对有点“冷”。物流供应研究中心调查显示,目前超过20%的食物由于冷藏问题在运输过程中被浪费,仅水果、蔬菜等农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物流环节上的损失率就达25%~30%,每年有总值约92.5亿美元的农产品在运输中损失,腐烂损耗的果蔬可满足约2亿人口的基本营养需求,损耗量居世界首位;而发达国家的果蔬损失率则控制在5%以下。欧、美、日等食品冷藏运输率达80%~90%,东欧国家约50%,而我国只有10%左右。由于缺乏完善的冷链,也造成了某些食品零售价高居不下,一些易腐食品售价中甚至有高达7成是用来补偿物流过程中损失的货物价值。而按照国际标准,易腐物品物流成本最高不超过其总成本的50%。目前我国农产品冷藏运输的整体硬件设备陈旧落后,运输效率低,主要采用公路和铁路两种形式,冷藏设备情况见表5。

4.1.2 西部特色农产品冷链物流技术落后

长期以来,新鲜水果、蔬菜等农产品是我国主要的出口产品,但包装粗糙、保鲜技术落后,每年有上万吨的果蔬腐烂,经济损失严重。一些国家进口我国的农产品重新包装后,进入本国市场,其市场价远比进口时高。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关税下调,国外农产品涌入我国市场,更削弱了我国农产品的竞争力。

硬件设施陈旧落后,冷藏运输效率低。目前我国农产品冷藏运输主要采用公路和铁路两种形式,而且冷藏运输和冷藏保温汽车非常少,铁路冷藏运输中大部分是陈旧的机械性速冻车皮,规范的保温式的保鲜冷藏车箱缺乏。此外,原有的设施设备陈旧,发展和分布不均衡,无法为农产品流通系统的提供低温保障,造成农产品的大量损耗。很多冷库功能比较单一,导致冷库的利用率并没有随着库容增加而增加;而当生产淡季或者原料资源不足时,冷库往往处于闲置状态。

4.1.3 西部特色农产品物流的管理有待完善

一方面,农产品冷脸物流管理能力不足,体系不健全,管理队伍十分薄弱,人员业务素质不高,大多缺乏现代管理知识和经验,加之一些地方机构性质不明,职能不明确,缺乏经费和硬件设施,难以适应新的形势。另一方面,我国冷链物流法律法规不健全,设施、设备以及操作规程、温度控制等均没有统一的标准和技术规范;对农产品的保质期、外包装以及农产品运输过程中的温度的检查力度不够,对违规企业的处罚力度不够,社会监管体系也有待完善。

4.2 我国西部特色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策略

4.2.1 政府部门需增加调控力度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对农产品流通、带动农业产业化、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意义,从政策法规、规划布局、实施促进、资金扶持等方面,为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提供高效率的组织保障,并以国家《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实施为契机,促进农产品物流管理的发展[11]。

4.2.2 加大物流基础设施的投入,革新物流技术

农产品冷链物流的良性发展需要良好的基础设施的支撑,而西部特色农产品冷链物流的设备和装备的标准化程度较低,储运设备的机械化水平较差,导致了基础设施发展不健全。因此,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加大对西部特色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使物流设施、配送装备和技术等方面与国际接轨。

农产品冷链物流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保证产品处于低温状态,任何疏漏都会导致质量的破坏,甚至造成货物的完全毁坏。不断进行农产品冷冻冷藏方式和包装保鲜技术的革新,有利于从整体上提升我国西部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水平[12]。因此,要运用先进技术改进现有冷藏运输设备,积极建立统一标准数据的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和电子交换系统,对各种冷藏车和冷库进行全面动态监控,及时了解库存产品的保质期和库龄,积极发展机械冷板冷藏车和冷藏集装箱,满足冷链物流要求。

4.2.3 引进和培养冷链物流专业技术人才,建立专业技术队伍

专业技术人才的匮乏是制约我国西部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的一大因素。由于受地理条件的限制,西部地区的物流企业以从事运输和仓储类的居多,国际物流和港口物流企业很少,因此物流从业人员多从事低技能、劳动强度大的工作。但应看到,西部大开发政策的提出,对西部物流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随着西部物流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也将为物流人才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与此同时,发达国家的经验告诉我们,若想提高我国西部农牧业的综合实力及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必须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和人才队伍的培养。

我国对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起步较晚,设置物流专业的大专院校较少,尤其是培养农产品物流的专门人才院校更少。大力发展农产品物流人才的职业教育,建立农产品物流教育培训中心,对农民及社会无业人员进行培训,保证农产品物流发展的人才需要[13]。

4.2.4 结合地区特点,建立高水平的西部特色农产品物流中心

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是农产品物流的枢纽[14],承担着加工、配货、储藏、运输等职能,建立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网络,可以衔接西部农村和城市、城市与城市之间特色农产品的配送,同时采用多级多层次的网络体系结构,以利于实现西部地区农产品配送的灵活调度和快速反应,达到节省时间、降低成本,时间、地点、数量准确等目标,并力争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5 结束语

特色农产品物流 篇10

一、丽水特色产品网络销售环境及物流现状分析

1. 丽水特色产品网络销售环境分析。

(1) 网络的普及。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 信息服务业成为21世纪的主导产业, 迅猛发展并日益成熟的互联网已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影响。据网上数据统计, 截至2012年6月底, 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 同时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88亿, 手机首次超越台式电脑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手机在线支付发展速度突出, 截至2012年上半年使用该服务的用户规模为4 440万人, 较2011年底增长约1 400万人。 (2) 消费者对网购的认可。截至2012年6月底, 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到2.1亿, 较2011年底用户增长8.2%, 网络购物市场的增长趋势明显。网民数量达到了5.13亿, 移动互联网用户达到3.56亿, 这些数据证明, 现在网上购物的人数已经占到了互联网用户中的很大一部分比例, 且现在还处于上升阶段。 (3) 人们对天然、无公害的特色产品的需求。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 促进了人们生活结构的不断变化。人们对饮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不仅要吃好, 还要吃出健康, 希望能吃到绿色、天然、无公害的健康特色产品, 但很多农特产品销售商仅限于传统的销售模式, 未能电子商务与农产品销售联接在一起, 也未能把具有特色、天然的特色农产品信息传播到对感兴趣的客户手中。网络的普及、消费者对网购的认可以及人民对天然、无公害的特色产品的需求, 推动了丽水特色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

2. 丽水特色产品网络销售物流现状。

丽水特色产品网络销售物流现状最主要的特点是各地区物流不统一, 缺乏物流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对接。网络销售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 而物流服务是集订单、退货、运输、仓储、库存、订单履行、信息管理等于一体的, 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 都会制约着丽水特色产品网络销售的进一步发展。因此, 改善丽水特色产品网络销售物流的物流现状, 是丽水特色产品网络销售物流发展的当务之急。一旦丽水特色产品网络销售物流体系得到改善, 其相应快递公司爆仓现象、运输效率降低及成本过高、信息及仓储技术等问题也将得到较大的改善。

二、丽水特色产品网络销售物流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各地区物流不统一, 运输效率过低。

而当前亟待解决的是电子商务这一瓶颈问题, 丽水位于浙江省西南部, 四面环山的地理位置, 特色产品都分布在各个县市区, 其基础设施建设相对其他地区落后, 交通不发达, 不能形成规模, 运量需求量有限。随着丽水特色产品网络销售的不断发展, 其运输效率低, 成本过高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

2. 物流设施设备标准化滞后。

各种运输装备、装卸设备标准之间缺乏有效衔接, 这就影响了整个物流行业工作效率。产品包装标准与物流设施标准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 物流设施设备落后、老化, 机械化程度不高, 不符合客户特定需要, 且管理水平低, 仓储环境比较差, 东西乱堆乱放, 并没有考虑到货物的性质、条件、温度等, 制约着丽水特色产品网络销售物流的发展。

3. 物流信息不顺畅, 滞后现象严重。

由于没有公共物流信息交流平台, 以EDI互联网等为基础的物流信息系统难以得到实际应用。新型的物流技术, 例如条形码、DEI技术等都没有涉及,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丽水特色农产品网络销售物流的发展。供应商和网店店主不能实时做到充分共享信息资源, 没有结成相互依赖的伙伴关系, 给供应商、网店店主和消费者三者带来了不少的损失。

4. 物流管理体制和机制方面不健全。

丽水物流产业的发展涉及到基础设施、物流技术设备、产业政策、投资融资、税收、海关、服务、与运输标准等多个方面, 而这些问题的管理分属于不同的政府职能部门, 各职能部门对现代物流认识不足和缺乏统一协调的战略思想, 使丽水网络化物流服务企业的成长变得相当困难。

5. 物流人才匮乏。

相应的培养体系不够成熟和健全, 开设物流专业和课程的高等院校仅一家, 具有一定的物流知识水平和实践经验物流专业人才及物流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短缺, 物流人员的业务素质较低, 专业化程度不高, 难以符合丽水现代物流发展的要求。

三、对于丽水特色产品网络销售物流发展的几点建议

1. 加强运输整合, 降低运输成本。

优化运输资源的配置, 发展社会化的运输体系, 提高车辆的实载率, 追求组织效益、规模效益。成立丽水网店服务中心这样一个公共交易平台, 大家分工明确地做自己的事, 提高运输效率, 降低运营成本, 增加利润。丽水网店服务中心的模式值得推广, 其利用网络平台将一定数量货物运至第三方物流公司储存, 网店店主下订单发货, 由第三方物流公司负责物流、配送, 统一将货物运至消费者手中。

2. 改善各种设施设备, 引进先进的物流技术。

形成和完善服务于丽水特色产品网络销售的物流技术体系, 提高其机械化、自动化运作效率, 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改善设施设备。对于生鲜货物配备专门冷链运输车辆, 叉车提高装卸搬运的作业效率, 托盘可以实现物品包装的单元化、规范化和标准化, 保护物品, 方便物流和商流, 货架充分利用仓库空间, 存取方便, 减少货物的损耗等。

3. 提高物流信息系统标准化的水平。

建立流畅的物流信息网络, 加强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扩大条码技术、EDI技术、射频识别技术、GIS和GPS技术的应用范围, 进一步扩展物流信息技术在网络销售中的作用。进一步提升网站布局技术、Wap网站平台应用技术和短信平台应用技术德国网络服务技术通过运输管理系统、仓储管理系统、供应链管理系统等物流管理软件与网络销售平台对接, 对信息、资源、行为、存货和分销运作进行更完美地管理, 实现无缝集成。

4.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

在物流的标准化体系建设、现代物流基础研究和技术推广、行业企业的自律和协调等方面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积极作用。行业协会组织要积极转变观念, 牢固树立为企业服务、为行业服务、为政府服务的观念, 以自己的出色工作, 增强凝聚力和权威性。各行业协会应打破门户之见, 加强联合与合作, 形成推动丽水特色产品物流发展的合力, 发挥好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5. 加快物流人才培养。

对于丽水农产品网络销售物流的发展, 人才的培养极为重要。在农产品物流中一定要注意物流人才的教育培训与知识普及以及专业性。充分利用当地高校资源, 同他们进行校企合作, 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强化职业技能教育, 通过开展物流职业教育和相关的大型培训来传播物流知识;通过从业资格认证来激励人们投身于物流行业, 从而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只有全面提高人才储备, 才能从根本上加快丽水电子商务物流的发展, 加快电子商务物流在丽水农产品物流的应用。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 2012.

[2]张劲珊.网络营销实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6.

[3]范生万.物流电子商务[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6.

[4]张劲珊.物流信息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

[5]董铁.电子商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

[6]中国物流电子商务网, www.elogistics.com.

努力打造优秀县域特色农产品品牌 篇11

当前,我国农产品的生产和流通进入新的全面发展时期。德庆县委、县人民政府紧跟时代步伐,顺势而为,把德庆贡柑、德庆紫淮山等颇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带到北京推介,很有意义。一方面,可以让首都百姓认识、品尝到当地正宗的农产品,并通过北京推动农产品走进全国大流通、大循环;另一方面,采取“走出去”的形式广泛宣传推介特色农产品,打通销售渠道,让农民种出来的特色农产品不但能卖得出去,而且能够卖个好价钱,进一步促进当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市场配置资源水平不断提高,对丰富城乡居民生活,促进农民增产增收,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部分地区产销信息不对称、流通网络不健全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一些地区时常出现农产品“卖难”“买贵”现象。但是,德庆县鲜有农产品销售难问题,这与德庆县对当地农业的高度重视和扶持措施有力是分不开的。

德庆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有很多成功经验值得借鉴。一是德庆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工作,提出了“农业富民”的发展理念。德庆是一个山区县,全县38万人口,农业人口就占了30万人,该县在出台政策方面重点向农业倾斜,大力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二是德庆生产的农产品种植历史悠久,具有突出的地方特色和适销对路的特点。通过大力调整农业结构,精心打造出了“大红大紫”系列品牌,比如德庆贡柑、德庆紫淮山、红豆、红米、巴戟、首乌等农产品,不仅品质上乘,还有丰富的人文历史,受到消费者青睐。三是德庆县注重农产品质量和效益,努力打造品牌。除了悉心指导广大农民、农民专业合作社采用新技术搞好种植基地管理之外,重点加强监管,有力保障了农产品质量安全。

特色农产品物流 篇12

在山东平邑新建庄村有一家饭店, 虽然距离市区十几公里, 每天却高朋满座, 大部分顾客还是驱车前来的城市人群。食客们说, 看中的就是这家店的特色——居然开在蔬菜种植的大棚里。而仅2011年冬天, 饭店收入就超过20万元。

生意概述:大棚饭店的五大好处

饭店老板李宏伟说, 在大棚开饭店有“五个好处”。第一, 迎合健康理念。饭店所有食材都产自大棚, 顾客吃得放心;第二, 就地取材, 因陋就简, 利润增加。大棚里种什么, 餐桌上就有什么, 为满足多种口味, 李宏伟在附近的山坡上散养了鸡鸭, 但“不追求什么都有”;第三, 种菜收益提高。都是种菜, 当做食材卖比作为成品蔬菜上市卖利润要高出近四成, 还不愁卖;第四, 无淡季。大棚种菜会受市场影响, 大棚饭店则没有淡旺季之分, 尤其是冬天, 还能吸引更多顾客;第五, 形式新颖, 菜田畦块之间留出空隙, 摆上未经过油漆的实木桌凳, 梁架上挂辣椒、玉米, 边角处随意堆放农具, 食客们吃着放心菜、赏着农家景, 是一种别样享受。

生意经:会“打扮”, 很贴心, 懂吆喝

第一, “绿色长廊”。大棚饭店长约100米, 除蔬菜, 还种植花卉、盆景和矮树, 成了一条绿色长廊。经过设计, 切割成若干空间, 给顾客提供相对私密场所。这个做法, 使一些商务人士也乐于到此洽谈业务;第二, 夏天开放, 冬天开窗。夏天, 部分桌椅摆在露天, 增加烧烤等项目;到冬天, 桌椅进棚, 在棚上打开若干面积不小于1平方米的“窗子”, 可以方便顾客向外眺望, 不会感到憋闷;第三, 确保冬暖夏凉。大棚饭店的支架全部采用冬暖式钢结构, 在冬天可以通过暖气输送来保温;大棚一侧, 用水泥砌成地槽, 上面用自来水管自制成降温水帘, 确保饭店内冬暖夏凉, 同时还可节省采暖和降温的资金;第四, 采摘不要钱。大棚内的蔬菜, 客人随手采摘洗洗就吃, 这是不收费的。“很少有人想要靠吃生菜能吃饱, 尝鲜的损失, 在餐桌上都能找回来”;第五, 两辆“会吆喝”的车。为吸引顾客, 李宏伟搞了两辆车。第一辆是挂着喇叭的小货车, “大哥, 到哪儿吃饭去?”“去大棚饭店啊。”“大棚饭店在哪儿?”“在新建庄啊”……两个人一搭一档, 吸引市民驻足侧耳。另一辆是中巴车, 也挂着喇叭。在城里的固定地点定时接送到饭店就餐的客人, 喇叭里也播放着:“到新建庄大棚饭店吃饭的客人该走了……”只要声音响起, 很快车子边就聚拢了一群人。

在广州卖“湖南味道”, 年入50万

在广州有一家土特产店, 投资约10万元, 主要销售湖南土产, 开业第一年, 就赚到了近30万元。此后, 年纯收入都保持在50万元以上, 并且把“湖南味道”做成了小有名气的品牌。

生意概述:对准“湖南口味”

店主徐波介绍, 之所以选择在闹市开湖南土特产店, 理由上有两个“对准”:第一, 对准湖南人。在广州, 有数量众多的湖南籍打工族群, 他们保持了湖南人乡土观念重、口味特殊的特点, 同时虽然“下不起馆子但有口味需求”, 愿意在家里自己动手下厨。不过, 湖南人喜欢“认死理”, 对食材很挑剔, 但在广州买不到理想的食材, 这就给徐波和伙伴创造了一个切入点。第二, 对准湘菜馆。湘菜馆已经遍布全国各地的大街小巷, 不过, 其食材来源并不统一, 有的还存在以次充好、挂羊头卖狗肉的现象。成为其材料供应商, 就等于帮助其树立“正宗”口味形象, 钱途无量。

生意经:突出“湖南味道”

第一, 花钱挂招牌, 不做“野鸡店”。徐波经过调查, 了解到在当地人们的旧有观念中, 土特产店货品土气、本小利微, 店主随时可能会跑路, 为避免这种误解, 他咬牙拿出1万元请当地的书法名家写了店招。提升了店面形象感, 突出了“惟楚有才”的文化感, 也给了顾客“踏实感”;第二, “一片湘音”。为突出“湖南味道”, 徐波确保所售的货物均来自湖南, 连员工也都是请纯正的湖南人, 走进这家店, 听到的是“一片湘音”, 看到的是嚼着槟榔的湖南老板和店员。第三, 中低价位。徐波店里的商品, 价格基本都是“百姓价”, 甚至比百姓价略低2%—5%, 虽然利润偏低, 但牢牢抓住了顾客;第四, 有信誉。买两片腊肉、一斤米和买50斤腊肉、200斤米的顾客, 徐波一视同仁, 尤其是前者, 态度也许更好;如果产品出现问题, 只要顾客一个电话, 徐波都会主动上门退换。因此他的口碑越来越好, “不敢说全部, 但几乎所有在广州的湖南老乡都知道我这个人”。

“穿衣戴帽”, 苦菜卖得俏

本来苦得连牛都不吃的苦菜, 经过一番“穿衣戴帽”, 却走出农村, 远销到大城市。山西阳高县农民陈在福靠做苦菜生意, 年收入达30余万元。

生意概述:给苦菜“穿衣戴帽”

陈在福介绍, 经有关部门检测, 本地苦菜含有20多种氨基酸和维生素, 堪称健康食品。苦菜还有药用价值, 具有开胃健脾、清凉败火之功效。此外, 经过加工处理过的苦菜, 味道苦中有甜, 带有绵香, 很符合城市人群的流行口味。随着人们健康观念的深入, 苦菜的价值也被发现并挖掘, 身价大涨, 过去连牛都不吃的野草, 现在每公斤市场价超过40元。发现了商机, 又有感于苦菜养在深闺人未识, 陈在福开始给苦菜穿上“嫁衣”, 包装后进行销售, 具体分了三步。

第一步, 注册商标, 统一标识;第二步, 包装处理, 苦菜挖出来, 拣择干净, 进行微波杀菌, 然后真空包装;第三步, 集中销售给苦菜经纪人——而今, 陈在福也成了其中的一员。

生意经:一种、二统、三升级

第一, 实验种植。陈在福说, 野生苦菜品质最好, 但产量不稳定, 因此他一改当地人基本都是靠采挖收集的方式, 跟有关部门合作, 进行试验种植, 并取得初步成功。这样一来, 在确保质量不变的前提下, 收获量和收入比采挖高出两倍多;第二, 统一收购。因为较早从事苦菜销售, 陈在福“外边有人, 家里有货”, 而且价格卖得好, 慢慢地很多采挖苦菜的村民都“投靠”他, 请他统一收购销售, 他的生意规模也逐渐扩大;第三, 有市场前景, 又有了稳定的货源, 陈在福谋划“变身”, 利用自己的资源升级成苦菜经纪人。他把原来的生意都交给家人, 自己专门负责收售苦菜。跟采挖相比, 利润翻了近十倍, 更主要的是, 人们提到他就会想到苦菜, 名字跟苦菜一样, 成了地方特色。

农家乐不务“正”业, 土法造纸拉人气

在贵州乌蒙山区有一家农家乐, 但提到这里, 人们首先想到的不是住农家院、吃农家饭, 而是“土法造纸”。正是靠这个卖点, 经营者顾建平取得了年收入30多万元的成绩。

生意概述:“造纸人家”

“赚钱的秘诀就是搞出特色, 所以我的农家乐名字叫做‘造纸人家’。”为了打造“造纸人家”, 顾建平把祖辈传下来的当地传统造纸工艺搬到农家乐, 把整个造纸流程——从竹条沤制、发酵、碾压、舀纸到最后的烘晒一一演示给顾客们看。而来自城里的顾客对此感到非常新鲜, 又能吃饭、又能住店、又能欣赏传统文化、还能买到稀缺的纸品, 一传十、十传百, 顾建平农家乐的人气比同类经营者高出两三倍, 收入自然也水涨船高。

生意经:“造纸”牵头, “文化”增收

顾建平说, 农家乐的顾客以城里人为主, 来这里就是为了体验原汁原味的农村生活。属于原生态的土法造纸就是他开发出来的第一个、也是目前最主要的卖点, 而不是全部。顾建平所处的地区是苗族、彝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区, 因此他的其他卖点至少还有两个:第一, “人”的景观。他聘请当地少数民族妇女, 在“造纸人家”中织布穿梭、缝衣透针, 既丰富了农家乐的内容, 也带来更高的人气和实际消费;第二, “自然”景观。为配合造纸和少数民族妇女的织布场景, 顾建平把“能搬来的自然景观都搬进了院子”:所有的建筑都就地取材, 越简朴越好, 而且不做任何装潢, 此外, 跟别的农家乐封闭或半封闭的状态不同, “造纸人家”基本是完全开放, 跟周围的自然山水树木融为一体。给到过这里的顾客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因而也拉住了更多回头客。

加工小草帘, 5个月赚了100万

草帘原本是最平常不过的农资用品, 但在安徽省五河县沫河口镇, 村民曹德虎靠加工小草帘不但在5个月内赚到了100多万元, 还把这种小物件做成了当地的一个特色产品。

生意概述:很简单, 不起眼

投资40万元, 其中场地加设备 (编织加工机械) 四台约25万元, 收购原材料 (稻秸秆为主) 资金约10万元, 流动资金约5万元。加工的产品就是最常见的遮盖蔬菜大棚的草帘, 主要销售对象一是本地 (为主, 占60%) 和外地的蔬菜大棚种植户以及有相关需求的特种养殖户, 二是车站、物流等企业用户等。表面看起来, 曹德虎的生意不过如此, 其实, 在这些表象的背后, 曹德虎的成功秘诀却在于他追求那些“不起眼”的变化。

生意经:从不起眼中找变化

上一篇:微制造技术下一篇:高校基层党组织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