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特色产品

2024-06-20

农村特色产品(共12篇)

农村特色产品 篇1

我们所说的科学教学, 不仅是指传授科学知识与方法, 而且包括训练人的科学思维方式、树立科学态度、培养科学精神、提高科学探究水平和创新能力等。离开了科学素养与科学方法的熏陶, 学生只能说是受到了训练, 而非教学。许多学校, 特别是经济落后的农村学校, 因为教学条件跟不上, 科学教学往往局限于科学知识的训练, 而忽视了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与科学素养三方面教育的平衡。笔者认为科学教学不能受教材的约束, 更不能受学校条件和地区差异的制约, 而要因地制宜, 发挥地方优势, 结合学校实际, 实现培养科学素养的科学教学宗旨。所以, 农村学校科学教学要体现农村特色。

一发挥农村优势, 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1. 充分发挥农村生活环境优势

农村生活环境虽然不及城市生活浪漫迷人, 但农村生活朴实丰富, 这是城市学校无法比拟的优势条件, 可以帮助我们透过生活现象寻求本质。

2. 积极运用农村种养环境优势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村种植业、养殖业也得到优先发展。利用对比归纳法分析农业生产现象, 产生感知从而强化认识。认识到科学知识对生活的指导和从生产的实践中验证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3. 农村学生自小受农村特有环境的熏陶, 有着勤劳朴实的生活本质

在劳动生活中接触了丰富的自然现象, 如“冷在三九, 热在中伏”“冰冻三尺, 非一日之寒”“开水不响, 响水不开”等, 教学中指导学生将这些无意观察变为有意观察, 在观察中受启迪而发现自然规律, 强化有意注意意识。让学生把生活中接触到的奇特现象记录下来, 成为教学中探究活动的良好素材。

二结合农村实际, 形成独特模式

1. 稳定科学教学研究机构, 坚持不懈地进行改革实验

新课程标准指出, 不要拘泥于教科书上规定的教育内容, 学生眼中的科学世界永远是妙趣横生的。因此要对教材进行深入剖析, 对符合学生实际, 理论严密而合乎逻辑的内容深化理解;对不够严密的内容, 筛选后进行专题改革实验;对易于就地取材进行教学的内容逐步积累, 加以完善, 将农村实际和科学理论有机整合。

2. 充分利用农村种植养殖资源, 让丰富的种植养殖资源发挥更高的实用价值

“不要把学生束缚在教室这个太小的空间里, 室外才是孩子们学科学用科学大有作为的更广阔天地。”农村种植养殖资源不仅是动植物的普通标本基地, 更是利用自然知识进行实践和创造的场所。如根据植物不同的习性和特征进行间作、套种、配种实验;开展地下 (菌类植物) 、地面 (草本植物) 、地上空间 (木本植物) 的立体式综合种植实验, 将教学实践和研究融为一体。形成农村学校独特的走进大自然的大课堂教学模式。

三进行实验改革, 运用灵活教法

1. 农村动植物资源丰富, 让学生采集储存标本

各种植物的根、茎、叶、花、果等植物标本;鸟、鱼、昆虫、爬行动物、两栖动物等动物标本;大理岩、砂岩、页岩、化石等标本。在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认识动植物及其特征, 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爱家乡、爱科学的情趣。

2. 在科学教材的编排中注重了同季节的关系这一特点, 可以即兴寻找活教具

例如, 花的传粉方式、花的结构与果实形成的关系等知识的教学, 课前指导学生养蝌蚪、收集桃花、油菜花和樱桃等标本, 使学生对照标本进行观察, 将室内实验搬到大自然中去做。既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发现、科学探究、科学创造的过程, 又积累了生活经验。

3. 就地取材, 模仿农村生活、生产方式制作学具

如根据水车原理制作水轮机, 根据风车原理制作风力发电机, 利用酿酒原理制用水循环演示装置, 利用木块、有色玻璃、大小颜色鲜明的石粒进行沉积演示等, 使演示从简从速地达到明理。

四走进“自然”课堂, 建立科学基地

在自然资源相对丰富的农村, 我们可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进行科学教学。

1. 走出去, 走进“自然”课堂

在大棚基地进行植物与环境的教学, 可得到改变环境使植物生长的启示:在养殖场进行动物与环境的教学、在花卉场观察各种各样的花、在林场学习植物种植、在加工厂学习机械和杠杆知识等, 都可在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使知识应用得以深化, 在现场操作中进行教学, 使学生受到改进和创新的启发。培养学生从小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习惯。

2. 请进来, 建立科学教学基地

聘请农业种植技术员到学农基地进行玉米、红薯、桔子和梨种植的示范和讲解种植科学。让学生在从事基地劳动中深化、理解科学知识。结合教学内容, 聘请专业人员进行实践经验介绍, 让学生将来能将知识学以致用, 在学习活动中树立学好知识为农村经济建设服务的远大理想。

总之,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教学强调以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利用学生身边的事物、活动进行科学教学, 能直接引起学生的兴趣, 具有典型的科学教学意义。通过这些活动的教学, 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发展、科学探究、科学创造的过程。

[责任编辑:陈晨]

摘要:科学教学不能受教材的约束, 更不能受学校条件和地区差异的制约, 而要因地制宜, 发挥地方优势, 结合学校实际, 实现培养科学素养的科学教学宗旨。

关键词:农村特色,科学教学,农村学校

农村特色产品 篇2

一、工作目标

通过实施特色养殖、种植基地建设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使产业结构更趋于合理,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把网箱养鱼业、甜茶叶产业成为瑶乡的优势产业和品牌产业,使其成为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渠道。

二、工作任务

1、建立甜茶叶种植基地(地点:四冲村委小洞自然村王家背)。利用平乐瑶乡永康汉方茶业开发有限公司“古立山”品牌,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方式,新建无公害甜茶叶基地400亩以上;促进种植户年增收3.5万元以上。通过种植基地建设带动周边福瑶、四冲和塘冲村委扩种甜茶叶500亩以上。

2、建立网箱养殖淡水鱼基地(地点:大发瑶族乡桂江落江冲)。利用桂江库汊围栏带动群众网箱养殖各种淡水鱼,面积达400亩以上;促进养殖户年增收3万元以上。通过基地建设辐射周边群众,在苍板、大田、广运村委新发展网箱养鱼500亩以上。

三、工作措施。

1、健全机构,狠抓落实。为确保特色产业示范点的顺利实施,乡党委、政府成立2012年农业产业化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农业的副乡长具体抓此项工作,并建立考核机制,将该项工作纳入个人年终目标考核。

2、以结构调整为抓手促进产业升级。加大对专业户、专业村的培植,通过示范带动,逐点形成特色产业示范乡、村,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安全农业产品,全面提高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流通业,以加工和流通带动生产,延伸产业链,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综合效益。

3、涉农部门要加强技术指导和技术培训工作。

4、加大对农副产品的宣传和保护力度,进一步提高本地特色农副产品的知名度。

中共大发瑶族乡委员会

大发瑶族乡人民政府

农村特色产品 篇3

5月23日,记者来到地处河南省东部的商水县,实地了解现如今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给这个农业大县的农民生活带来的变化。面对记者,当地的农民直夸国家的惠农政策好,把实事办到了农民的心坎上。尤其是“家电下乡”产品,成为惠农政策中乡下农民的首选。

“价格便宜了,产品质量会不会下降?”对记者的提问,前来伟业家电广场购买空调的农民刘四方笑着说:“刚开始确实有这方面的担心。但有政府的保证和厂家的承诺,而且选定的一般都是名牌产品。即便是有些问题,商场也保证给退换,所以我们也就放心购买了。我朋友去年在这里买的空调,到现在也没有出现任何问题。”

为了消除农民对“家电下乡”产品质量的担忧,该家电商场经理陈家旺说: “对顾客选中的每个产品,我们都会详细给顾客讲解相关技术指标、常见的小故障,并现场开机测试,手把手地教他们操作。”低廉的价格,加上质量有保障,使得附近的农民在购买家电时首选“家电下乡”产品。陈家旺高兴地说: “虽然出现了金融危机,但在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刺激和带动下,我们商场的销售额受影响并不大,旺季时我们每天可卖出100多台哩。比起往年这个时候的生意一点都不差!”

“老乡,来买冰箱呀?”在该县谭庄镇“一分利”超市,记者碰到前来挑选冰箱的该镇大连胡村村民胡广太。“是呀,听说买家电能享受政府补贴,我就到镇上来瞧瞧。”在一款容声冰箱前,该店负责人徐书生详细地向他介绍了国家的补贴政策:“这款冰箱市场价得2300多元,经政府招标后定价2190元,“家电下乡”补贴285元后,只卖1905元。这样算来,经过优惠和补贴后,在“家电下乡”销售点购买这款冰箱可省下近400元。”这一算,老胡笑了,立即买下了一台冰箱和一台洗衣机。

“‘家电下乡’政策在使农民得到实惠的同时,我们这些销售网点也跟着沾大光了!”徐书生对记者说,国家这项政策出台前,他们每天的营业额很少,商店一直冷冷清清。自从有了补贴政策后,乡下城里都是一个价,所以,前来咨询、购买家电的农民朋友络绎不绝,销售量也因此增长了几倍。过去卖一台冰箱利润也就在140元左右,现在,由于政府补贴和厂家让利,每台增加到二三百元。这样,既拉动农村消费市场,商家又能从中获利,农村家电销售网点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了起来。

在该县郝岗乡集镇上,记者看到一家“中国移动春良代办点”,不足30平方米的小店里面,却是你挤我扛,热闹非凡。刚走进门口,就听到店老板在大声说话:“这部手机283块钱,那边的73块钱。”顺着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了放在玻璃柜台内的两款海尔牌手机。可是上面的标价却是738元、360元。经店老板介绍后才知道,这两款手机属于“家电下乡”品牌。刚刚买了手机的西洄村农民王中华说:“我去年就选中这个手机了,一直台不得钱。今天好啦,还不到300元钱我就买到了,省下的钱基本够今年收麦子了。国家的补贴政策就是好,简直就是给咱们老百姓发钱啊!”

商水县县长杨珺说:“目前,家电下乡工作已步入轨道,稳步前进。家电下乡的产品已被广大农民朋友所接受。”杨瑁在200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指出:“一定要把‘家电下乡工作列入全年工作的重中之重,使全县党员干部深刻认识到家电下乡’工作的重要性,全面了解国家的各项惠农政策,提高认识,坚定信念,常抓不懈,全面推动‘家电下乡’工作。”通过一年多的试点,目前,‘家电下乡’产品已成为农村同类产品的消费主流。实施‘家电下乡’补贴政策,拉动了农村消费,激活了农村市场,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政策效应不断显现出来。

“您是怎样理解和看待‘家电下乡’工作的?”面对记者,县委书记张绍军是这么说的:“一是农民从‘家电下乡’中能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家电下乡’的产品不仅质优价廉、售后服务有保障,农民还能得到货物价格13%的补贴,受到农民的普遍欢迎。二是可快速有效地缓解金融危机对家电行业的冲击,为企业调整结构、促进行业健康发展拓展了空间。三是‘家电下乡’工作能够促进农村消费、有效拉动内需,直接提高农民消费能力,真正把农村消费启动起来。”

“为什么‘家电下乡’工作能在短期内收到如此好的效果?”带着疑问,记者采访了该县商务局局长邱超英,她说: “为了让农民全面了解国家政策及全县这一系列的补贴产品,及时引导农民购买‘家电下乡’产品,我县采取了很多切实有效的措施。”在2009年2~3月期间,商务局组织全县有关部门、各经销网点,以不同形式举办了关于‘家电下乡’的‘宣传月’活动,深入宣传‘家电下乡’工作。积极协调县电视台、广播电台,确保‘宣传月’活动期间,在黄金时段,利用新闻、专题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家电下乡’的相关政策和有关情况,尽最大可能方便广大农民群众收听、收看。

同时,在全县各个乡镇、各行政村以板报、宣传栏、张贴海报和标语、宣传车、宣传册、手机短信宣传等多种渠道加强政策宣传,个别乡镇还推出戏曲、小品及农村传统的文艺演出等,用内容丰富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生动地宣传“家电下乡”有关政策,宣传推广已取得的经验、做法和成效,积极引导农民选购“家电下乡”产品,努力营造社会关注、企业自律、农民得实惠的社会氛围。

为严格按照省政府、财政厅和商务厅至于补贴方式的文件要求,用好、用足“家电下乡”这项好政策,确保补贴资金及时、足额发放到人民群众手中,让老百姓从“家电下乡”工作中得到实惠,该县商务部门与财政部门精心组织,增加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及时满足各项补贴资金兑付需求。

目前,该县“家电下乡”补贴产品有彩电、冰箱(冰柜)手机、洗衣机、计算机、空调、热水器、微波炉、电磁炉。全县“家电下乡”销售网点107家,县城网点20家,乡级网点87家。截至5月20日,销售各类“家电下乡”产品9090台(部),销售金额1183.7万元。其中冰箱销售3412台,销售金额618.4万元;彩电销售3258台,销售金额361万元;手机销售49部,销售金额1.6万元;洗衣机销售2371台,销售金额202.7万元。

最后,记者来到了商水县农机局,该局负责人梁占国说: “按照国家农机具30%的补贴标准,2009年我县农机具共补贴资金600万元。其中,新购置大型拖拉机100台,小麦、玉米两用收割机97台,旋耕机、玉米秸秆还田机等中型农机具197台。”记者粗略地算了一下,仅此农机补贴这一项就刺激消费3000多万元。同时,有效安置、转移农村闲置劳动力2000多人,给当地农民生产生活带来了很多方便,为农民增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农村特色产品 篇4

一、国外对公共产品的研究

最早的“公共产品”的思想出现在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思想家霍布斯著作的《利维坦》第二部分“论国家”, 在分析他的观点来看, 国家和政府是为个人提供诸如公共防卫类的公共产品。从英国古典经济学派斯密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中的思想来看, 政府的职责是保护社会, 使之不受侵犯, 建设并维持某些公共事业及设施等。从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庇古1920年出版的第一版《福利经济学》的研究中, 庇古也将公共产品列为福利经济学的一个基本问题, 对公共产品这一理论作出了贡献。而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在他的公共产品的供给理论中, 对于公共产品进行了分类, 第一类型的公共产品属于“纯公共产品”, 其定义是“每一个人对这种产品的消费, 都不会导致其他人对该产品的消费的减少”。也就是说, 增加一个消费者, 其边际成本等于零, 这种“纯公共产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第二类型的公共产品是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 但可以较轻易地做到排他。第三类型的公共产品在消费上具有竞争性, 但无法排他[1]。但也有人在研究中认为, 第二类型为俱乐部产品, 第三类型为共同资源, 并把这两种统称为“准公共产品”, 其“准公共产品”不同时具备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但一般都具有“拥挤性”的特点。因此, 对公共产品的使用含义和范围界定为:同时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产品称为“纯公共产品”。而同时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的产品为“纯私人产品”。介于纯公共产品和纯私人产品之间的产品称为“混合产品”或“准公共产品”。

二、公共产品特征的分析与判断

对公共产品的分类, 首先要对产品的特征进行分析和判断, 才能进行准确划分。根据某一公共产品满足其特性的程度, 可以将其分为纯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纯公共产品, 即向全体社会成员共同提供的, 且在消费上不具竞争性、受益上不具排他性。非竞争性是指新增一个消费者的边际成本等于零。这就意味着, 如果公共产品按边际成本定价, 那么私人部门提供就得不到它所期望的最大利润。而纯私人产品具有竞争性, 排他成本较低由私人公司生产通过市场分配和销售收入融资。在纯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还可分为拥挤性的公共产品、俱乐部产品、准公共产品、公共资源, 这些被称为混合性产品也叫做非纯粹产品, 而这种混合性产品, 同时具有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某些特征的产品。根据某一产品具有这两个特征的地域范围, 还可分为不同层级的地方公共产品。

拥挤性的公共产品是指随着消费人数的增加, 对某个特定的消费者来讲, 其所能消费的公共产品的数量或质量而减少和下降。而拥挤性的公共产品具有一定的竞争性, 但具有非排他性;非排他就意味着, 一个人使用公共产品, 并不排除其他人同时使用, 即使从技术上可以排他, 但花费成本太大。

俱乐部产品是指随着消费者人数的增加, 容量的约束范围超过之后, 该产品的消费就变得拥挤了, 从而减少观众的效用和收益。俱乐部产品与拥挤性的公共产品的区别是:拥挤性公共产品只要不是一个消费者, 就会相互影响对该产品的消费, 并且有减少消费者数量或质量的特点;而俱乐部产品的消费者只有达到一定的限额后才会彼此影响消费的质量。因此, 俱乐部产品具有非竞争性, 但却具有排他性。

准公共产品是指这样一些性质的产品, 其所提供产品的利益的一部分由其所有者的享有, 是可分的, 从而具有私人产品的特征, “但其利益的另一部分可由所有者以外的人所享有, 是不可分的, 所以又具有公共产品的特征”[2], 这种现象也就是具有它的外部性。如卫生事业和教育等行业基本都具有这种特点, 但也有把混合产品统称为准公共产品, 但从严格意义上讲, 只有具有这种利益外部性的产品才是真正的准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具有非竞争性, 但却有排他性。

具有公共资源性的产品。即公共资源 (也有纯自然性的资源) 也是指一些产品而言, 公共资源也具有竞争性, 在技术上也具有排他性, 排他的成本是可接受的但有些成本非常高。但由于某些原因, 其产品的权不能交换, 不能分配给任何个人, 人人都享用该财产的利益, 这也就不具有排他性了, 这种产品也就是公共资源。

按公共产品的受益范围大小也可分为全国性和地方性的公共产品。对于一些公共产品来说, 即使是同时被不同的消费者共同地集体消费, 但因消费者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而获得的效用也是有所不同的。如受益范围仅仅局限于地方辖区之内的公共产品, 应为地方性公共产品, 或者一些产品仅一些少数民族在生活中使用, 也可以称为是民族性的。如公共产品的受益远远超出了区域性范围, 使一国内所有居民所共同享用它就具有全国性公共产品的特征。当然在地方性公共产品中, 也存在范围大小之分, 因此, 地方性公共产品内部也存在层次性。

从理论上通过对公共产品的特征分析后, 也可以对产品的分类进行判断。一是看该产品在消费中是否具有非竞争性, 如果不存在非竞争性, 该产品就不是纯公共产品。二是看该产品在消费中是否具有非排他性, 如果有非排他性则为拥挤性公共产品或公共资源。三是如该产品既没有非竞争性, 也不存在非排他性, 该产品肯定是私人产品。四是该产品如具有非竞争性, 排他在技术上是可行的, 其成本在经济上是可接受的, 此产品应是准公共产品或俱乐部产品。五是该产品具有非竞争性, 和有非排他性, 则该产品必然为纯公共产品, 即使该产品在技术上可以排他, 但排他成本很高, 此产品也是纯公共产品。需要指出是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其产品原来排他在技术上不可行或排他成本很高, 由于技术和经济的发展不但在技术上可行, 而且在经济成本上也可接受的产品。因此, 对纯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以及私人产品的划分并非一成不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对同一种产品究竟属于何种类型产品的认识可能有所不同。此外, 按公共经济学和公共管理学的理论可对公共产品的内容和形式, 还可以将公共产品划分为实物性公共产品和服务性公共产品 (即公共服务) 。同时对产品性质的区分还应考虑市场发展的程度。

三、公共产品供给的理论

根据公共产品理论认为, 依照公共产品受益区域的大小, 可区分为全国性公共产品和地区性公共产品, 并且地区性公共产品内部还可以继续细分, 这就为地方财政体制划分提供了主要的理论依据。即全国性公共产品由中央政府提供, 范围大小不同的地区性公共产品由不同层次的地方政府提供, 几个地区共同受益的公共产品主要由有关地区联合提供。从历史的角度来看, 政府供给公共产品经历了一个由公共性程度最高到公共性程度逐渐降低的深化过程。后来, 学术界对于公共产品的供给方式和途径进行了大量有益的研究和探索。其基本观点是, 公共品根据其性质可通过政府、市场和第三部门或者志愿者组织来共同提供。

一是从政府对公共产品的供给理论来看。由于纯公共产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性, 以及考虑社会公平、公正等问题, 通过市场方式提供公共产品是不可能或者成本高昂的。而政府具有依靠其社会管理者身份有纳税的权力, 可以将所得到的税收用以补偿提供公共产品的成本, 从这些传统的研究者的观点认为政府是公共产品的最好提供者。但并不是所有的公共产品都由政府提供, 从不同发展历史时期, 以及不同国家的政府所提供的公共产品的范围和种类也是不一样的。纯公共产品, 一般应由政府提供。但准公共产品在一定程度上也具有非竞争性或非排他性, 以及受益上的外部性, 因而有的也不能完全由政府来支付其成本。从许多产品的外部性来看纯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的划分并非一成不变,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在过去, 一些纯公共产品可能没有私人部门和企业愿意提供或者没有能力提供。但现在却可以由私人提供或者私人愿意提供, 这些就有可能从特征上发生了变化, 成为准公共产品了。

二是从市场供给公共产品的理论来看。福利国家在20世纪中后期, 由于在公共产品的供给中形成了政府财政的支付压力, 甚至造成了支付危机。而一批主张经济自由的经济学家纷纷开始怀疑政府作为公共产品唯一供给者的合理性, 从此这些经济学家从理论和经验方面论证了公共产品市场供给的可能性。而论证从三个方面提出市场供给的理由:其一是公共产品供给的无效率和质量低劣。政府作为公共产品的直接提供者, 其本身并没有任何动力和激励去创新, 由此造成公共产品的成本或价格居高不下和质量低劣。其二是从公共产品供给和管理中的亏损和债务引发财政支付危机。公共产品的成本居高不下会导致大量的公营事业部门出现大量的亏损和债务, 造成预算紧张, 对政府财政构成强大的支付压力甚至造成支付危机。其三是由于大量的公共产品都是通过政府以税收的形式筹集收入, 如果政府的税收形式比较复杂和隐蔽, 也会造成政府规模的增加和监督政府的困难。使腐败和政府规模上升, 造成公众的普遍不满。但如果政府将大量的私有产品, 也列入公共产品的范畴, 这也会形成一个“全能型的政府”。这也就是完全计划下的体制, 人们实际得到的和人们原本期望的会截然不同。由于这三种原因而构成了政府应推动公共产品民营化的强大动力。

三是公共产品的第三部门也称民间组织[3]。这是通过自愿的机制提供公共产品的部门。从提供的理论来看;通过政府机制和市场机制供给公共产品, 并不能完全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公共需求。这是因为在具体运行过程中, 政府机制和市场机制都会失灵。为了克服这种缺陷, 弥补政府机制和市场机制中的失灵, 那么对有些失灵中的公共产品的供给不足, 可以通过第三部门来提供, 这样可以更好地满足一部分社会中的弱势群体的基本公共需求。这种组织 (如慈善机构、自愿者协会等) 主要是在“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的情况下的一种补充机制”。其目的是通过对那些特殊人群供给他们急需要的基本公共产品, 这种供给具有效率的优势, 也弥补了政府失灵的缺陷。

摘要:“公共产品”这一古老而应用最广泛的词语, 在学术界存在许多的争议, 本文将国内外学者对它的研究应用、发展的历史背景及各学科领域中的应用, 和各学术界学者的不同观点, 从理论概念和实际应用上进行综合分析, 给予不同的界定, 有助于在现实中的应用。

关键词:公共产品,基本理论,问题研究

参考文献

[1]P·A·samuelson, The pur theory of public expenditure·Review of Economices and Statistics, 36.

[2]韩康.公共经济学概论[M].华文出版社, 2009年.

农村特色产业发展 篇5

为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产业新乡的总体规划,我就新安村在统筹城乡发展,如何提高农村经济水平,面临的具体问题及今后的发展思路和规划做简单分析:

一、新安村基本概况:

新安村位于木头乡政府所在地,全村有5个村民小组,470户,1267人,劳力190人,其中党员54人。全村耕地面积1300亩,粮食生产以玉米、稻谷为主,其中玉米种植面积400亩,稻谷种植面积400亩,其他产业种植面积500亩,2013年人均纯收入7200元,是我乡比较贫困的一个行政村。全村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村民经济收入主要靠外出打工为主。近年来,新安村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村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深入发动社会力量,参加新农村建设,倡导社会新风尚,努力促进社会和谐。由于工作扎实到位,加之得益于国家的惠农政策,新安村在经济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增产增收等方面有了较大的改善,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极大的促进了当地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但从全区新农村的整体发展现状来看,我们的发展还是远远不够的,由于地理位臵和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新安村的发展很难跟上全区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二、产业发展现状

新安村在产业发展上有自己独特的地理优势,例如利用自身的地理条件积极发展油菜、乌梅等特色产业。但从近几年发展的总体效果来看,不是很好,产品质量不够好,经济增长不明显,群众积极性不高,导致这一后果的直接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产业结构单一,不能形成有效的经济链。从2004年到2013年,油菜产业连年受灾,大多数群众无补充效益,生产生活资金严重缺乏,导致油菜管理投入减少,效益下滑,最终走入不投资,无效益的恶性循环。

(二)主要粮食产业经济效益低。2008年至今,玉米、稻谷的销售价格低下,群众一年辛苦劳动获得的经济收入和其投入基本持平,经济效益甚微,极大的打击了群众的种粮积极性,大多数人选择了外出打工,基本上放弃了粮食生产。

(三)乌梅、油菜等经济产业的发展由于受主客观原因的影响,也出现了下滑的趋势。由于近几年林业部门加大了对森林资源的管理力度,致使依靠林木发家致富的群众失去了最基本的生产支撑点,限额砍伐直接限制了群众生产的规模,以前的油菜产业大户现在也处于不死不活的尴尬境地。由于众多方面的影响,这些农村的致富能手不得不背井离乡,端着金碗要饭吃,把经济的增长建立在妻离子散、骨肉分离的痛苦之上。这一问题的出现直接给新农村建设带来了众多不便之处,最直接的困难就是农村劳动力的严重缺乏,新农村建设缺乏最基本的人力资源支持。另外,由于外出打工的这部分人大都是年轻有为,有能力、有才华、有技术的农村“能人”,长期的城市生活让他们失去了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积极性,由于他们见多识广,大多数人都做了远离故土的打算,因为他们的心已经被城市化了,过不惯以前的穷日子,所以他们宁愿呆在城市要饭,也不愿留在农村种粮。

三、目前存在的具体困难

(一)群众生产资金匮乏,产业资金投入不足。由于收入微薄,使村民无力进行产业发展的初期投入,生产资料的疯狂飙升直接导致了群众产业发展规划的胎死腹中。

(二)传统油菜生产中播种量大、田间管理成本高、化肥农药利用率低、亟待提升种植油菜的补贴水平,如何科学种田、精心管理等方面投入力度不够等问题。

(三)主要粮食产业逐年递减,群众种粮积极性不高,荒种、漏种现象较多,耕地资源浪费严重。

(四)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匮乏,精神文明建设滞后,群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就是靠电视,信息渠道有限,落后的精神文明建设很难满足群众高速发展的文化需求。

这些制约经济发展,导致群众贫困的原因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也不是立即可以解决的。但是我们既然找到了问题的关键,那么我们就要对症下药,下力气狠抓,围绕“加快乌梅,提升油菜,壮大畜牧,多业补充”的产业发展思路,大力实施惠民工程,着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努力推进经济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提升本村的综合实力,改变本村的贫穷面貌。

四、今后的发展思路及规划

根据新安村的实际情况,从构建和谐新农村和提高全村人民经济水平的大局出发,围绕乡党委提出的发展战略“三抓”措施,即:一手抓主导产业发展,一手抓基础设施建设,一手抓基层组织建设。

(一)抓好产业发展,以乌梅为核心,带动林果业的全面发展。

为了进一步做大做强乌梅产业,抓住乌梅发展的机遇,切实加强新安村乌梅产业在全区乌梅产业中的比重,我们对该村决定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统一思想,提高班子认识。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这一大好时机,使村干部、村民的思想得到解放,深刻认识到发展乌梅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将乌梅发展定位为村委会考评的关键因素之一,将乌梅发展做为我们村今后发展的主导产业;

2、大力扶持乌梅产业致富能手,真正感受乌梅的发展潜力。组织村委会成员及村民代表去乌梅发展比好的乡镇学习参观通过乌梅产业致富起来的家庭,让他们切切实实体会到乌梅是个“金蛋蛋”,是群众致富的好帮手,是我们村今后发展的好产业;

3、加大政策引导,激发群众的积极性。为激发广大干部群众发展乌梅产业的积极性,我们制订了优惠政策:对乌梅建园示范户以及乌梅产量大户进行奖励,并积极争取上级主管部门的资金、技术支持;对资金确实有困难,贷款信誉良好的群众优先安排小额贷款资金予以扶持;

4、提高村民文化素质,加强管理知识培训。聘请技术人员进行培训,推广品种化栽培,嫁接改良,提高坚果品质,加强病虫测报,及时防治病虫害,冬季适时进行改土施肥,涂白等管理。

5、加强品牌建设,提高乌梅商品化。依托我区在全国乌梅产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加快发展我们村的乌梅产业,使乌梅发展规模化、经营管理科学化、坚果销售商品化,将我们村的乌梅产业做大做强,力争在8到10年时间,发展成为全区知名的乌梅产业基地。

(二)进一步挖掘土地潜力、发挥资源优势、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油菜种植经济效益。

1、选择品质优良的油菜品种,对提高种植效益十分重要。种植的品种都是经过多方考察论证,适宜当地土壤、气候及种植水平的优良品种,主要品种有“2-4-3”、“花油5号”、“花油7号”、“花油8号”。

2、加强管理,提高产量,病虫害防治要做到及时防治,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喷药时注意用量,防止漏喷,尽量避免重喷。

3、力争实现最大效益,提高土地利用率,千方百计降低油菜种植的生产成本 技术指导过程中,指导示范户合理种植,尽量避免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坚持因地制宜、就地取村和“实用+实效”的原则,尽可能节约种植投入资金; 最终实现全村产业结构调整,使经济效益明显,彻底改变过去产业结构单一,种植业一业独撑的局面。

农村特色产品 篇6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村公共产品;供给

一、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现状

(一)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总量不足,地区供给不均衡

供给总量的不足是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存在的首要问题。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与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使得农民对公共产品的需求不断扩大。从当前来看,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总量严重不足,直接影响农民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的提升,难以发挥其服务农业经济、改善农民生活的作用。另一方面,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农村之间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致,导致公共产品在各地区农村供给不均衡现象严重,城市公共产品供给总量远远大于农村地区。

(二)农村产品供给体制不科学

首先,供给主体单一。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采用单一主导配给制,由政府作供给主体。在农村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这种自上而下的配给机制难以有效表达农业、农村和农民对公共产品的实际需求。

其次,在政府为单一主导的供给格局下市场参与不足,市场对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过程不顺畅。再次,供给机制不科学。我国农村地区长期以来实施的是“制度外供给”与“供给主导性供给”相结合的公共产品供给机制。这种供给机制轻农业重工业,在一定程度上以牺牲农业和农村来发展工业和城市。与此同时,我国长期以来推行的轻农重工、以农补工政策加大了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发展阻碍,供给制度不科学。

(三)公共产品供给效率偏低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方面上实施的自上而下决策机制很难有效反映农业、农村和农民对公共产品的实际需求,也难以提高其供给效率。一方面,农村公共产品资金投入低效率,事关农村发展的根本性公共产品,如义务教育、卫生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公共物品是农民急需的,但供给不足。而另一些见效快、政绩明显的短期非生产性公共产品易获得政府热衷,导致低效率供给格局出现。另一方面,政府提供农村公共产品的过程复杂,中间环节繁多,经过多层环节后的农村公共产品成本不断升高,但产品的利用率依旧低下。

(四)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质量不高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质量低,主要体现在公共产品的“质”和“量”两个方面。在“质”的方面,由于供给产品地域结构不合理,我国农村公共产品就供给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显示出巨大的差异性,供给质量层次不齐。社会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的农村公共产品种类丰富、质量优越,而社会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的农村公共产品呈单调、贫乏状态;而在“量”的方面,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远远低于城市地区。较数量完备、种类丰富的享受型城市地区公共产品相比,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仍处于较低水平,供给内容仅用以满足农业生产、农村建设和农民生活等基础生产性需求阶段,供给质量低下。

二、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结构不均衡

长期以来,我国城乡经济结构、户籍制度实行的是二元模式。这种制度下,城乡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及财政制度也是二元结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以农民“自给自足”为主要供给模式。除重大民生项目主要由乡镇政府供给以外,农村公共产品基本上由农民自行提供,农民承担供给的绝大部分成本。改革开放后这一状况虽有所改善,但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公共资金的不足直接影响了农村地区公共产品的供给。另一方面,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较落后,绝大多数乡镇企业难以创造大量剩余产品来用于公共产品供给,使得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渠道少、总量低。长期残存的城乡二元结构是造成当前我国城乡之间公共产品供给不均衡的主要原因,是导致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根本原因。

(二)公共产品自上而下的决策机制导致供给效率低下

自上而下的决策机制是指对于某项投资项目的确立与否完全由上级部门决定,再通过命令式通知下达到各下级部门,最后由下级部门执行。在这种体制下,对于出于政治利益考虑的政府官员来说,较容易出一些短期见效快、能体现政绩、能让上级领导看得见的“面子工程”和“政绩工程”,而一些长期见效慢,但具有战略意义的项目经常不在决策者的选择范围之内。另外,自上而下的决策机制使得供给同需求不相适应,在供给决策的过程中将农民的意愿完全排除在外,无法反映大多数农民的真实需求,势必导致有限的供给机制需求偏离,供给结构失衡,造成供给效率低下。

(三)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农村支持城市、农业支持工业”的发展战略决定了融资体制及相关政策必然是服务于城市工业的,而涉农方面的相关优惠政策则严重不足。在相关政策的激励下,政府及社会资金大量流入城市地区,使得农村地区资金缺乏,农村公共产品资金来源稀少。其次,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主要依靠基层政府供给,中央政府、省级政府在财政上对农村地区没有给予充分的转移支出。再次,在农村,资本远远缺乏运动的条件,其中最明显的是基础设施建设以及配套措施远远落后于城市水平。加之,相对于城市而言,农村的资金投资环境差,且可投资领域小,在缺乏有效的政策引导背景下,企业和社会资金大量流入城市地区,农村地区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相关对策

(一)厘清各级政府财权事权关系,明确公共产品供给责任

首先,在厘清各级人民政府需求、财力、和支付能力的前提下,以科学的方法来明确规范各级政府在具体提供公共产品时应尽到的职责,如提供公共产品的层次、种类、和供给受益的人群等。其次,严格遵守政府事权、财政一致原则,努力通过适度开放市级一下政府自有税务来适当增加当地政府收入。涉及整体性、全局性、长期性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应主要由中央政府承担,区域性的主要由省级政府承担,地方性的主要由地方政府承担,社区性的由农村自治组织和农民共同承担。再次,完善政府间财政的“转移支付”制度,有重点的倾斜和扩大对落后地区农村公共产品的支出,提高资金利用效率,从而提高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能力。

(二)完善城乡一体化产品供给运行体系,推进公共产品供给侧改革

依据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求,提供与城市地区较一致的农村公共产品。政府要调整公共财政投资政策,完善对农业农村投入的经费保障机制,规范财政投入,提高财政投入在GDP中的比重。另一方面,加大公共产品供给体系改革力度,促进公共产品的供给侧改革,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让市场在提供公共产品方面也发挥决定性的作用。以提高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质量为目的,以改革为方法推进产品供给结构调整,扩大有效供给。同时促进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提高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适应性与灵活性,提高供给结构的需求变化,以此达到村民需求的最优化,实现农村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

(三)建立和完善农村公共产品需求表达机制,最大程度地引入市场机制

实现农村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必须尊重农民的话语权,使农民的需求得到充分的表达。深入群众及时了解广大农民的喜好、尊重农民需求爱好和个人意愿,积极引导农民参与政府公共产品供给具体过程。农民参与政府公共产品选择、实行和监督,从而建立一个科学全面的农村公共产品需求表达机制。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以政府为主导发挥作用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市场的作用。要做到公平、公正,最大程度地引入市场机制,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引入企业的经营模式和市场的竞争机制,借助市场化的手段提高供给的效率。运用市场化的方式和手段,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领域,应当成为目前各级政府的关注重点。

(四)构建多元化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模式

解决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应构建农村公共产品在供给主体、资金来源和供给方式三个层面的多元供给模式。扩大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允许私人进入与政府合作,原有纯生产、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由政府主导,对于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相对较小的由政府和私人合作提供,阻力较少和没有阻力的公共产品由私人供给;通过市场渠道吸纳民间闲散资金,在政府主导下,采用多种经济手段拓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资金来源;改变以往单一供给方式,在政府和社区主体供给的基础之上,引入私人委托、社会企业等多种间接或直接的供给方式,构建多元化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模式。

参考文献

[1]徐双明.城乡一体化视角下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与对策研究[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6(2):26.

[2]余明江.我国农村反贫困机制的构建——基于“政府-市场”双导向视角的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8.

[3]赵炳起.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研究[J].经济纵横,2008(11):64.

[4]贾纪磊.新农村视野下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思考[J].怀化学院学报,2009(4):32.

作者简介

农村学校的特色建设 篇7

编者按:我国农村学校与城市学校无法相比, 没有风雨操场、室内体育馆、音乐厅、艺术教室, 不少学校学生基础薄弱, 教师专业水平亟待提高, 学校管理也不理想。然而, 有限的条件、较低的起点并不代表农村学校的发展注定止步不前, 并不代表农村教育者只能束手无措。关于农村学校怎样创建特色, 农村校长怎样当, 农村教师怎样建设班级文化, 本栏目推介一组有关农村学校立足现实条件, 从师生自我发展入手创建学校特色的文章。

农村特色产品 篇8

1 新农村人居环境理论

1.1 人居环境的概念及其特征

“人居环境”简单理解为人类居住的环境, 它为人所造, 又反之以其“美育”作用陶冶人的心灵和性情。对于人居环境的理解分为广义和狭义范围。广义的人居环境是指人类的生存环境, 包括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和文化环境等。狭义的人居环境是指人们日常工作、生活、学习和游憩的社会、文化环境及城市、社区、建筑等具体物质空间的环境。吴良镛先生提倡“人居环境”以人类聚居为研究对象, 以人与自然的协调为中心, 着重探讨人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概念。这说明人居环境不是一个单独的个体, 而对于理解新农村人居环境, 也不能片面理解为建新村、盖新房、整治环境卫生、加强村庄规划和改变村容村貌。新农村人居环境包括建设新农村过程中与农民生活息息相关的衣食住行各方面 (如道路、电力、水利等基础硬件设施, 也包括医疗养老制度等软件设施) 及对村风民俗的创新与发展, 丰富村民的娱乐生活, 提高村民的素质, 还有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人居环境的建设与当地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经济发展水平甚至是村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密不可分。协调人类居住与自然、社会、经济和环境资源之间的和谐关系, 是建立可持续发展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新农村的人居环境建设应秉着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大方向,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前提, 改善农村的新面貌。它必须符合当前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也必须满足通过人居环境发展带动农村经济和综合实力的提高, 不断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 切实改善人居环境, 成为特色新农村。

1.2 发展新农村人居环境的意义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开展, 城镇化建设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产物。城镇化建设的一条重要内容就是要建设农村人居环境。人居环境建设是改善国计民生的需要。人居环境好了, 居民幸福指数高了, 社会就稳定了, 民生也就得到了改善。人居环境也是城镇规划建设发展的需要, 要加快城镇化进程就要加大人居环境建设。人居环境是农村竞争力的重要武器。环境代表着一个地方的形象, 展示着这个地方的软实力, 体现着它的竞争力。

2 新农村人居环境建设调研分析

2.1 调研农村介绍

浒石村隶属于湖南省娄底市, 群山环绕, 碧水蓝天, 河流横贯村内, 被称为“娄底最美乡村”。浒石村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及人文资源。在上级部门的正确领导下, 村民们团结一致, 努力开发乡村旅游, 发展生态旅游。目前, 形成了以仙女峰景区为载体, 天籁寺景点为中心的大熊宝殿, 南岳圣殿娄底三殿等景点。浒石村的经济来源主要以经营农家乐为生。浒石村的农家乐发展已经形成完整有序的发展模式。浒石村兴办了农家乐旅游服务单位28家, 二星级以上乡村旅游点8家, 旅游年收入超2000万元。该村注重文化发展, 每年都有举办舞狮和民间武术传统的活动, 以淳朴的民间乡土气息和民俗风情传神地体现出其内涵精华。每逢“三八”妇女节、“九九”重阳节, 村里如期召开座谈会, 教育村民弘扬传统文化。浒石村在发展过程中始终注重人居环境的建设, 且取得较为突出的成果。

高富村坐落于湖南娄底市, 与浒石村相邻。作为邻村的高富村, 在经济发展方面与浒石村存在较大差距。村民主要以外出务工营生, 人均年收入不足3000元。劳动力的缺失以及村民文化水平偏低使高富村缺乏发展的活力。在自然环境方面, 20世纪50年代开发的碎石厂及下游产业白水泥厂在发展的过程中过分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对环境保护造成森林资源的毁坏, 排放的废气废尘致使空气质量下降, 影响村容村貌。由于缺乏合理的管理, 经济效益急剧下降, 迫使水泥厂倒闭, 自然环境造成的恶劣影响无人管理。高富村在发展中, 缺乏统一全面的规划及制度约束, 各项事业尚需完善。

2.2 调研对比

调研湖南省娄底市特色旅游名村浒石村与高富村的人居环境, 从基础设施、社会保障、自然环境、文化与娱乐方面对比分析两村在人居环境建设方面的不同, 并找出目前新农村人居环境建设中的问题, 为未来发展特色农村的人居环境寻求新思路。

浒石村严格按照《娄底市娄星区万宝镇浒石村整建规划》的要求, 沿河修建5.8km村级公路主干道。在村部合理统一的规划下, 以村中财政与农户自愿出资结合的方式, 修建与主干道相连的道路, 做到了“有农户则有路”。而高富村, 尽管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修建柏油的主干道, 但村庄内较偏远地域的农户通道仍是泥泞小道, 出行不便, 造成村中“孤岛”。从而造成以村为单位的内部发展不平衡。村内有经济能力的农户, 自行修建与主干道相连的宽阔通道, 擅自毁坏耕地、占用公共用地及他人用地, 影响整体规划。

随着经济的发展, 高富村村民陆续自建、扩建、重建房屋。但改善住房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 如村庄布局散乱、有新房无新村、建新不拆旧、农民建房乱、沿路建房、耕地农田建房等。建筑材料随意堆放路旁, 影响主干道车辆正常通往。而浒石村在新农村的发展建设过程中, 有条有理, 村民住宅错落有致, 统一分布在主干道一侧。全村清一色的现代建筑, 外观整齐, 且全部使用了卫生厕所。还专门建筑房舍, 以供家畜放养, 这改变了以往人畜混居, 家畜粪便随意倾倒的乱象。浒石村目前正在上级专项资金的帮扶下, 专门设计适宜于家庭使用的环保型沼气池, 零污染、零排放。在项目完工后, 浒石村115户人家将家家户户建有一个沼气池, 供应日常生活燃气。

注:图表所示高富村在基础设施建设各方面资金投入都不如浒石村, 这也是高富村基础设施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

对于社会保障这一惠及与保证村民生活的环节, 浒石村与高富村针对各自的具体情况, 做了大量的完善工作。两村均贯彻落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农村养老制度, 使全村符合条件的村民享受农村养老保险的福利。浒石村配备有村级的卫生室, 保证村民看病方便;发放一些健康知识宣传单, 提高村民的健康意识;建有福利性的养老院;给予孤寡老人一定的资金补贴;逢年过节村干部会组织慰问, 把关怀的温暖送到村民的心坎。对高富村而言, 村中多数老年人子女外出务工, 无法随时照料, 村中制定相关制度关爱老人的制度, 保证老人安享天年。尽管受资金的限制, 但在上级的帮助下, 高富村为村中孤寡老人修建新房, 保证居有所, 老有所依。

风景宜人的浒石村, 由于农家乐餐饮业的蓬勃发展, 致使浒石村生活垃圾 (菜叶、餐桌遗留饭菜、酒瓶等) 繁多, 但并没有造成浒石村环境脏乱差。村里制定了严格的环境卫生管理制度, 村内各户均设立垃圾桶, 在此基础上, 村里有序摆放10个垃圾箱, 对垃圾及时作外运处理。村干部每月定时深入各农户, 进行以家庭为单位的卫生评比, 按评比结果, 给农户发放“最清洁”“清洁”标签, 要求农户粘贴于家门口醒目处, 并把评比结果公布于村部。

高富村在村容整治方面制定的了一系列措施和条文, 但多数都未能贯彻实施, 成了一纸空文。由于资金的局限, 高富村对于村民日常生活的垃圾处理方式为, 修建距离居民点较近的露天垃圾水泥池, 将垃圾集中堆放焚烧。在天气炎热, 垃圾未及时焚烧时, 常常一股恶臭, 也易造成蚊蝇及病菌的产生, 附近居民对此颇有微词, 且垃圾未分类处理的情况下集中堆放焚烧, 在对空气质量造成不良影响的情况下, 也存在安全隐患, 不仅不利于环境卫生的改善还对居民的身体健康存在潜在威胁。

图2整体所示高富村在保护自然环境方面资金投入力度不足浒石村, 且在这方面的具体实施中, 高富村要起步晚。因此浒石村现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村容干净整洁, 而高富村, 村容差、卫生差、废弃物多, 环境污染严重。

浒石村随着旅游业的发展, 对村民文化素质相对要求高, 村民主动学习, 提升自我的意识强烈, 文化氛围良好。在与外来观光游客的交流中, 带来思想文化的浪潮, 使浒石村村民逐渐摆脱落后的小农思想, 不断学习新的思想文化, 与时俱进, 引领新的思想潮流。且村部对于考取大学的学子给予资金奖励, 鼓励青年学子学习, 这对整个村民的文化素质的提高具有潜在的成效。浒石村作为旅游名村, 娱乐场所与设施自然丰富多样, 及观光与休闲一体的钓鱼山庄, 可供村民散步怡情的廊桥、人工湖。高富村村中文化素质稍高的年青人, 皆长期定居于外, 村中村民文化水平低, 思想境界不高, 对外界新的思想难以接受, 且知识获取途径少。村民多数对传统的文化习俗全部保留, 包括一些封建迷信的习俗。村民唯一的娱乐活动是玩牌, 更甚的是部分村民沉溺于此, 发展成赌博, 影响正常的生活工作, 不利于家庭的和谐相处。

注:图表所示为某年两村在文化与娱乐方面的支出, 浒石村在这方面做的较为好, 村内文化氛围浓厚, 村民文化素质高, 然而高富村在这两方面投入几乎为零, 文化较为落后。

3 新农村人居环境建设调研结果分析

通过对湖南省娄底市两村的调研分析可知, 浒石村注重人居环境建设, 并取得良好建设成果的。而高富村处于人居环境建设的初期, 受资金, 自身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局限, 有很多需要完善的方面。对于目前我国的新农村而言, 在人居环境建设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 而这些问题也将是制约发展特色新农村的重要因素。

在新农村的发展过程中, 经济发展是关键问题。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又需要保持环境和生态的平衡。人居环境的建设面临着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难取舍的难题。

随着“返乡”热潮的掀起以及国家的大力支持, 村民开始通过自办家庭作坊、乡办企业来促进经济的增长。而这一过程使得污染型企业向农村转移, 并造成空气、水源、土壤等污染, 严重影响村民人居环境质量。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 存在部分农村为拉动经济增长招商引资, 在开发过程中不注重生态环境, 毁坏森林, 倒卖土地。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一个农村发展的黑洞。由于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绝大部分村民便放弃自种, 造成大量农田、土地的荒废。显然, 经济的发展不是靠破坏环境来换取, 也不是靠放弃土地来带动。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 利用农村自然资源丰富, 原生态的优势, 建设一个更加宜居的环境, 共创碧水蓝天绿草的生态环境。

在新农村的发展过程中, 国家逐渐普及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包括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五保供养、农村养老保险等。其贯彻和执行必须依靠乡镇村委等基层。但一些社会保障制度村委难以做到及时、透明、透彻理解地传递于村民, 使村民在不了解或盲目追风的情况下选择保险方案。且合作医疗以及养老保险都要每年定时去农业合作社或银行办理业务, 这给年老行动不便的老人带来困难, 一些村民由于未及时办理而失去享受福利的权利。

人居环境建设中往往忽略文化建设这一薄弱环节, 造成物质生活与文化生活的不相协调。目前, 多数农村存在村民文化娱乐场所的缺失, 文化活动单一, 书籍获取途径少等问题。村民普遍文化素质低, 对传统的思想全盘固守, 包括一些封建迷信习俗的盛行, 尤其是在大部分农村中约定俗成地推崇红白喜事大张旗鼓的兴办, 造成铺张浪费。这就有必要加强优秀的思想文化宣传, 增加文化设施, 大力开展农村文化活动, 丰富村民在农闲时间的文娱活动, 尊重农村的优良习俗, 摒弃封建迷信思想, 加强农村的法制宣传。

4 发展特色新农村的建议

新农村人居环境中, 面临着诸多的问题, 切不可选择其一盲目开始, 边解决边发现。这将导致在建设中不断涌现无法预计的问题及矛盾。决策者应分析本村地理环境、风土人情、经济发展水平, 找出本村人居环境建设亟需解决的主要矛盾, 进行有序的规划, 并制定相关措施, 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

经济的支持才能快速建设农村, 才能发展社会保障体系。新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易因本村经济水平有限、资金短缺遭遇瓶颈。除村中自有资金外, 要善于利用国家政策引导, 申请专项资金帮扶。实现城乡资源的共享也是途径之一。

人居环境的建设并非村委班子, 上级领导的事, 关系到每一位村民切身利益, 建设依靠村民, 建设成果由村民共享, 需要每位村民的参与, 支持, 团结一致的奋斗。要切实不断地做好宣传工作, 取得村民的信任理解与支持。要在建设中听取村民的意见, 主动采纳村民好的建议, 特别是在村容整治, 环境卫生这一环节, 更需要依靠村民的自觉, 才能创造一个清洁, 美丽的卫生环境。

在特色新农村人居环境建设过程中, 不容忽视教育问题。只有重视教育, 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人们对人居环境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一直以来, 学校都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源地。加强农村中小学教育中, 能从小树立学生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主人翁意识、和承担社会责任意识, 有助于孩子了解农村的未来发展方向, 为新农村建设培养新的高素质人才打基础。

可适当引入能人和有经济实力的人士入村落户, 不仅可以带来信息的流动, 为本村的发展思路注入新血脉, 还可以丰富资金的来源。

建设干净整洁的卫生环境, 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 多姿多彩的文化环境, 给予村民一个“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的良好人居环境, 是建设特色新农村永恒的主题。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 新农村的建设必将日新月异, 农村人口将以新的面貌, 新的风尚, 迎接具有幸福感的新生活。

参考文献

[1]谢建卫.从人性空间与场所精神看新农村人居环境建设[D].江西师范大学, 2008.

[2]周晓娟, 陶亮, 曹晖.可持续发展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规划研究——以金山区廊下镇新农村建设规划为例[J].上海城市规划, 2008 (z1)

农村小学特色创建之路 篇9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 学校要提供多元优质的教育满足社会的需求, 要办出特色、办出水平。目前对于特色学校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明确的定义, 因而有不少认识和实践上的偏差。但抓特色建设, 创特色学校, 是改变长期以来小学教育“千校一貌、千人一面”的单一模式, 是深化教育改革的新的突破口。发展办学特色, 是增强学校活力、提高办学效率, 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 培养多层次、多类型人才, 为学生终生幸福奠基的有效措施和重要手段。创办特色学校也是探究办学规律的简捷、必要手段。学校条件不同, 在建设和发展上必须保持区别, 必须体现个性。唯有建设特色、成就特色, 才能更充分地展示学校自身的存在价值, 才能更好地为学生终生服务, 并让学校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一、特色学校建设必须有有内涵校长的引领教育家陶行知说:“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 要评论一个学校先评论它的校长。”特色学校即校长个性特征的外显, 它不仅体现着校长独特的办学理念和价值取向, 也体现着校长自身的工作威望和行为风格。创办特色学校的思路确定后, 校长素质便成了主导的因素。在特色学校, 各位校长大多是独具个性的典型形象, 像马塘小学的曹爱东校长, 卢湾区中心小学的程华校长, 他们身上都具有一些规律性的特点, 如渊博的文化知识、深厚的职业情感、独特的思维品质、完善的个性特征、成熟的办学思想、非凡的从教技巧、精湛的指导艺术、高强的科研素养和出众的管理才华等。二、特色学校建设必须有有个性教师群体的参与教师是学校工作的中坚力量, 校长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策略要通过全体教师的齐心协力才能产生实际效果。所以, 必须切实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培养大批个性突出的教师是创办特色学校的重要前提。在特色学校的创建中也可以让教师与学校共同发展, 让他们充分感受职业带来的愉悦感。特色出自于个性, 因此特色教育出自于教师不同寻常的兴趣、气质、性格等, 特色学校实际上就是由一批具有个性的教师, 在教育教学创造和实践而体现出来的。因此, 特色学校的教师要有专业知识、教育才能、政治素质, 还要有较高的文化涵养、创新意识和人格魅力等突出个性。要创建特色学校就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只有这样做才能真正实现特色学校的建设和发展。1.面向教师全体, 大幅度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水平学校把教师素质分解成若干个方面。围绕这些方面, 开展讨论活动、教育理论培训班、专业技能达标竞赛和全民健身运动。在专业能力上, 要求每个教师做到能教好一门课, 能科学有效地管理学生, 能开一门受欢迎的选修课或带好一个课外活动小组, 能投身教学改革和教育科研, 使其教育能力、教学能力、实验能力、教育科研能力都合格。只有这样, 才能极大地促进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 并初步实现将教师的素质水平提高转化为实际的教育效益, 教育质量明显提高。2.面向教师个体, 充分发挥教师特长, 努力发展教学特色教学特色是指教师在教学思想、教风、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技巧与效果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独特个性。教学有特色是学生有特长的重要保证, 也是办学有特色的必要条件。教师教学特色的形成, 既取决于教师个人对教学个性、教学艺术的主观追求, 又取决于外部力量的驱动、学校的培养扶持和磨砺, 以及教学环境的学术气氛。学校在培养特色教师的过程中要做到: (1) 避其短, 展其长。一方面对每一位教师的特长进行摸底调查, 在全面了解的基础上因材使用, 让其或开选修课, 或搞第二课堂, 或在第三课堂中展其所能, 或在教育管理上扬其所长;另一方面从教师的个性出发, 利用其自身能力因素和人格因素特点与优势进行定向培养和发展, 使其努力追求适合自己个性特点的教学风格。 (2) 让其在教育实验中形成个性特色。学校可要求每个教师都完成一项以优化教学、提高效益为核心的实验课题, 并努力使自己的实验具有创造性和个性化, 通过实验达到双向出人才, 即既能发展学生, 又能成就教师。 (3) 建立有利于教师个性发挥的学校管理制度。要让每个学生走向成功, 必须先让每个教师走向成功。一个好的学校管理制度, 能促使教师主动地调整自身的价值取向和行动。一个有利于教师个性特色发挥的学校管理制度, 应该是有激励性的, 它能鼓励每一个教师遵循教育的规律, 着眼于学生的个性培养, 不断去探索、追求, 努力使自己成为教育的研究者, 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学校管理机制应该是富有人情味的, 它承认教师间的个性差异, 时时提醒教师不时地自我分析、调整自我发展的坐标, 发挥自己的个性特色;学校管理机制应该是富有时代气息的, 它不是以追求分数为唯一价值取向, 更为注重的是教育对象自主、活泼地发展, 主张教师通过自身不断学习来获得成功。三、特色学校建设必须有积极推进的过程特色学校建设必须有积极推进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不可能一蹴而就。1.理论提升特色学校的构建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按照教育发展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 概括、提炼出具有本校特色的先进的教育理念, 引领学校的方向和发展。2.学习借鉴在创建之初, 可以学习和借鉴与本校有共同点的名校的办学模式、教育方法和管理策略。一是要向条件相近的名校学习, 这样的学校与本校可比性强, 容易把先进经验学到手;二是要进行独特的思维加工, 多思考“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问题, 不追求单纯的相似;三是要着重研究和学习名校的发展思路, 克服教条主义倾向, 力求效“法”而不效“仿”。3.选择突破选择突破就是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和周边环境条件, 从发挥学校现有优势出发, 针对学校存在的突出问题, 大胆革新, 先就某一方面实施高难度、大跨度的突破, 摆脱外来模式的束缚。 (1) 发挥优势, 扬长避短。要对各种办学环境因素进行全面的分析, 以利用优势、革除弊端为重点进行突破; (2) 科学决策, 找准关键。要对创办什么特色、通过什么途径形成特色等问题作出明确的回答, 并从纷繁复杂的工作中寻找出带有决定意义的突破口; (3) 大胆实验, 定向发展。要针对一个问题、一个方面、一个领域, 不拘形式、不限方法、不畏困难、不怕失败地进行实验, 只求精致专一, 要求轰轰烈烈。4.整合强化整合强化就是在巩固单项成果的基础上, 由点到线, 由线到面, 逐步扩展, 分类推进, 以特色创建带动其他工作, 以其他工作促进特色优化, 使局部特色发展为学校整体的个性风貌。要由点到面, 分类推进, 做到“成就一点, 特色一园”;要统筹兼顾, 优化组合, 做到“整合一致, 浑然一体”;要积极进取, 再接再厉, 做到“人无我有, 人有我优”;整顿校风, 形成传统, 做到“独树一帜, 特色鲜明”。四、特色学校建设必须有可行的机制保障1.走科研之路, 让特色建设具有科学性科研先行就是把深入细致的科学研究作为创办特色学校的基础和首要步骤。改革需要理论的指导, 实践需要科研的支持, 所以要创办特色学校必先树立“科研兴校和科研先导”的工作思路和办学意识, 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科研队伍, 全方位、多视角、大幅度地开展针对学校自身特点的科研工作。2.借榜样之楷, 让特色建设具有创新性学习和借鉴被本校视为偶像并与本校有共同点的名校的办学模式、教育方法和管理策略。其目的在于求“生存”。古今中外在特色学校的创办方面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 值得学习。求效“法”不求效“仿”, 能让自己学校特色不走别人老路, 也不要穿新鞋走老路。3.选适合之道, 让特色建设具有选择性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 从发挥学校现有优势出发, 针对学校存在的突出问题, 大跨度的突破, 大刀阔斧地改革, 摆脱外来模式的束缚, 在继承和发展中的间隙中求“生存”。4.强坚持之心, 让特色建设具有持久性在巩固“点”上成果的基础上, 由点到面, 逐步扩展, 分类推进, 使特色点发展成为学校整体面的风貌。此时学校领导不再满足于求发展, 而是以创新为目标, 做开拓者, 让学校处处、事事、时时都在“走自己的路”, 各方面逐步表现出独特而稳定的个性特色。

农村特色产品 篇10

彩绳跳出自信, 形成学校特色

1. 依据校情, 确立跳绳特色项目

仁坪小学把跳绳作为学校的特色项目, 有跳绳经济实惠、跳绳在仁坪小学有一定的传统积淀、仁坪的学生跳绳时最自信三个原因。学校自2000年以来, 每年都组织一次全校学生参与的跳绳比赛, 学生们喜欢跳绳, 也擅长跳绳, 学生们在跳绳时非常的自信。

2.搞好一课、两操、一赛, 多层立体推进

开好每周一节跳绳校本课。在跳绳校本课中主要进行一分钟计时跳, 包括单摇跳、双摇跳和快速蹬三轮, 并在跳绳校本课中普及不同等级的花样跳法。学校把学生自主开发或模仿开发的60余种花样跳法,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跳绳法的难度系数, 分成了技术水平一、二、三级花样跳法, 并纳入到学校跳绳校本教材里, 在各年段进行普及。

抓好每天跳绳大课间活动。每天跳绳大课间活动安排在做广播体操之前, 全校学生共同进行热身跳, 然后各班按区域进行跳绳活动。学生互相学习、展示各种跳绳方法, 甚至共同创造新的跳绳方法。

搞好每学期一次全校跳绳比赛。学校每学期都组织一次全体学生参加的跳绳比赛, 比赛分1分钟记时跳和花样跳两种。学校根据评价标准对每一名学生进行评价, 还会评选出学期一分钟计时跳的单跳王、双跳王和快速蹬三轮王;花样跳由师生评委团进行评价, 评出各种花样跳王和优秀创新者。

做好花样跳绳队动态管理。花样跳绳队采用动态的管理机制, 自创的跳绳法难度系数或者技术水平达到学校花样跳绳队标准的学生, 可以随时申请加入花样跳绳队。经过三年多的实践, 跳绳已经成为仁坪小学全校性的普及运动项目, 成为学校校本课程之一。跳绳, 跳动着活力, 展示着拼搏, 实现着超越。仁坪小学的学生人人爱跳绳、人人会跳绳, 共促发展、彰显特色, 并坚持走内涵发展的道路, 不断升华学校的跳绳特色运动。

抓读书、建社团、重展示, 深化学校特色

学校跳绳特色的形成, 使每一位教师对学生产生了爱心、对教育充满了信心。学校根据校情、师情和生情又开发了“读书、仁坪之星、社团、才艺展示”等校本课程, 让每个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发现自己的优点, 找回自信, 阳光学习, 快乐成长。

1. 坚持读书, 常抓不懈

仁坪小学遵循读书四原则, 即全校一起读、每天读、读自己喜欢的书、无负担的读。学校采取班级结对的方式读书, 如一年级与四年级结对, 每天由四年级两名学生为一年级学生读书, 一年级采用听读结合的方式。

2. 仁坪之星, 闪亮之星

每年的8月份, 学生申报自己感兴趣的“仁坪之星”选项, 12月以班级为单位评选, 7月进行全校性的“仁坪之星”评选表彰活动。每年会评选出学习、体育、艺术等30余项“仁坪之星”, 获奖者占学生总数的80%, 学生们在不断地挑战与战胜自我、发展自我的过程中, 品味着成功的喜悦。

3.组建社团, 七社联动

在开展“仁坪之星”评选活动的基础上, 学校还成立了涉及音乐、舞蹈、绘画、跳绳等的7个学生社团。学生在教师们的精心指导下刻苦训练, 不但能够承担随时访校的演出任务, 还多次参加市级以上各种比赛, 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彩绳跳出质量, 彰显学校特色

1.特长拓展, 让生命飞扬

在办学特色的创建过程中, 仁坪小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创新育人模式,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天地。学校开展跳绳活动以来, 许多性格内向、腼腆的学生通过跳绳训练都逐渐变得开朗自信起来, 他们喜欢跳绳、热爱跳绳, 在不断学习和训练过程中, 收获了友谊和快乐。

2.润物无声, 在这里起航

仁坪小学的学生多为外来务工子女, 许多家长没有时间也没有能力管好自己的孩子。因此, 在办学特色的创建过程中, 学校通过建立长效管理教育机制, 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的幸福所在, 成就学生的快乐成长。

3. 和谐育人, 促进共同成长

学校发展的核心是人的发展, 所以在办学特色创建过程中, 不求学生人人成才, 但求学生人人发展, 学校努力为学生的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努力为教师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群体氛围和自主发展空间。

教育科研坚定了学校特色办学的信心

仁坪小学于2011年做了详细的基础调查, 多次邀请州教育科学研究所的专家指导, 确定了学校“十二五”主课题《农村小学质量与特色模式研究》, 并立项为延边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学校依托课题研究, 系统提炼农村办学特色的实践经验, 形成了学校特色的办学思路。

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现状分析 篇11

农村公共产品包括农村民生性公共产品和生产性公共产品。前者是指如义务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供电供水、公共交通、通信网络等关乎农民生存状态、属于“社会公正”或“社会公平”范畴的公共产品;后者是与农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公共产品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田水利主干网络、农业基础科学研究等等。

1.政府提供农村民生性公共产品是实现 “社会公正”或“社会公平”的需要。罗尔斯社会正义理论认为,社会福利水平取决于社会中效用最低的那部分人的福利水平。福利经济学大师森认为,人类自由包括“工具性自由”和“实质性自由”。工具性自由主要有政治自由、经济条件、社会机会、透明性保证和防护性保障5种形式;实质性自由以“可行能力”为基础,它是实现各种工具性自由的保证,没有可行能力下的实质性自由,就无法实现工具性自由。因此,森主张,政府的公共行为应该更多关注人的可行能力或实质自由的提高。

让社会成员享有社会保障、基本医疗和免费接受初等教育的基本权利,是提高公民可行能力的基本条件。首先,它是公民生存权利的保证。在西方,这些权利被称为“社会权利”,被视为对基本公民权的拓展,体现了对公民生存权利的尊重和保证,属于底线公正或底线伦理的范畴。其次,维持公民机会均等。一般认为,教育和健康是重要的机会均等工具,它们直接影响一个人的生存能力、经济参与能力、收入和财富创造能力;社会保障体系则通过帮助人们管理风险,为他们提供安全网,来增强人们的机会和扩大他们的能力。因此,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有利于实现机会均等或起点意义上的公平。第三,避免绝对贫困。在现实世界中,绝对的机会均等往往难以实现,即使存在真正的机会均等,但由于天赋、努力和运气的差异,结果也会有所不同,并可能出现绝对贫困。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通过公共干预,保护社会的极端贫困人口。而且,和高收入群体相比,低收入阶层和弱势群体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往往更低,享用的健康服务更少,从风险管理中获得的保护也最不完善。这就意味着结果不公平又导致了机会不公平,并因此产生新的结果不公平,由此落入 “贫困循环”。摆脱这种恶性循环,也需要政府实施收入再分配,维持一定程度上的结果公平。

正是基于对社会公正的诉求,才凸显了政府的责任。由于市场无法自动解决公平问题,因此政府干预或调节不可缺少。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社会保障的极度短缺,和相对于城市的极低水平,已经对社会公正产生了极大影响。在建立和谐社会的今天,保证公民生存权利和发展权利,塑造起点公平,消除绝对贫困,政府责任重大。

2.由政府主要提供农村生产性公共产品是农业产业的特殊性决定的。农业是第一产业,其在国民经济中处于基础性地位,是一切生产和人类生存的起点和先决条件,无论科技如何进步,非农产业如何发展,都离不开农业为其提供必需的农产品满足其基本消费。离开了农业源源不断的物质供给,社会一切生产与发展都将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但同时农业又是弱质产业,最易受到自然灾害、市场价格波动和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因此,对其实行特殊的财政、金融政策,支持其发展是各国的普遍做法。农村生产性公共产品是农业生产要素之一,它有利于降低农业自然风险和社会风险,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生产率。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更加重要,政府应在提供农村生产性公共产品中发挥主导作用。

二、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变迁

1.计划经济时期的公共产品供给体制。计划经济时期,国家预算安排制度内提供仅限于公社本级一部分公共产品,公社级的大部分公共产品和生产队、生产大队的全部公共产品主要依靠制度外自我提供,即依靠农民本身自己“投工”、“投劳”提供公共产品。表面上看,计划经济体制下,农村公共产品由人民公社提供,而实际上,制度外提供公共产品的物质成本和人力成本,都由农民自己负担。物质成本来源于农村所创造的公积金和公益金,人力成本以“工分”支付,但在劳动产出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增加工分意味着单位工分价值的下降,其实质是农民自己提供公共产品。工分制和劳动对资本无与伦比的替代,是人民公社时期制度外公共产品供给的主要特征。

2.改革开放后至农村税费改革前(2003年)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这一期间,我国农民负担主要由5部分组成,一是国家税收,如农业税、农业特产税、耕地占用税等,主要用于提供制度内公共产品,包括维持县乡两级政府的正常运转。二是乡统筹部分。按宪法的规定,乡级政权的职能是“领导本乡的经济、文化和各项社会建设,做好公安、民政、司法、文教卫生、计划生育等工作”,但乡级政权履行这些职能时所发生的费用不能由乡级财政全部承担,全乡范围的办学、计划生育、优抚、民兵训练和交通等五项公共事业所需费用可在全乡“统筹”。 三是村“提留”。政策赋予村级组织可对农民收取三项“提留”,即公积金、公益金和管理费。公积金用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购置生产性固定资产,兴办集体企业等;公益金用于“五保户”供养、对特别困难户的补助以及其他集体福利事业支出;管理费用于干部报酬和管理开支。四是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每个农村劳动力每年承担5~10个义务工,10~20个劳动积累工。义务工主要用于植树造林、防汛抢险、公路建筑、修缮学校等。劳动积累工主要用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五是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教育集资、乡村范围内的生产和公益事业集资以及各种摊派、罚款和收费。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出,与人民公社时期一样,乡范围内大部分公共事业和村范围内全部公共事业,仍然游离于国家预算之外,由农民自己提供。

3.现阶段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民负担大大降低。取消了农业税、屠宰税以及各种统筹、提留和劳动积累工、义务工,通过上级政府的转移支付来填补基层财政缺口;村内兴办各种其他集体生产和公益事业所需要的资金,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由村民大会讨论决定。农村义务教育首先在西部地区进行了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行“两免一补”;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也在全国部分地区进行了试点,而且中央和地方财政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农村社会保障也正处于制度建设和试点阶段。可以说,部分民生性农村公共产品提供正在发生积极变化,逐步由农民自己负担转向由国家和农民共同负担,农民的“国民待遇”身份正在恢复。然而,农业税和各种统筹的取消,在减轻农民负担的同时,也切断了农村生产性公共产品的资金来源,使得农村生产性公共产品提供比税费改革前面临更大的资金来源困窘。

三、农村公共产品提供不足的原因分析

1.长期“城乡分治”的二元经济结构

二元经济结构的基础是户籍制度。在这种制度下,通过设置流动性障碍,将大部分人口禁锢在农村,并通过人民公社制度和商品统购统销制度,将农业部门创造的价值源源不断流向城市,形成了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造成了城乡有别的公共产品供给体系。这种“重工轻农、重城轻乡”的政策是农村公共产品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劣于城市公共产品的根本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在传统价格“剪刀差”没有彻底消除的情况下,又出现了新的城市剥夺农村的手段。首先,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形成了地价“剪刀差”。地价“剪刀差”表现为政府以低价从农民手中征得土地,经过适当前期投入,再以较高价格进行出让。据陈锡文估计,从上世纪 年代后期中国城市化明显加快以来,通过地价“剪刀差”形式,农村为城市建设积累了至少2万亿元的资金。其次,农村资金通过银行体系、农村高质量人力资本通过高考和外出务工向城市转移,削弱了农业发展后劲。第三,我国税制结构以流转税为主,流转税收入占全部税收收入70%左右,而流转税是间接税,可以转嫁,纳税人和负税人往往脱离。按现行财政管理体制,流转税纳税人为工商企业,其缴纳的税收归当地政府,而工商企业绝大部分座落于城市。因此,农民承担的流转税税收通过间接税源源不断地流向城市,为城市居民提供公共产品。上述问题的日积月累直接导致了农村资金的干涸和农村财政的困境,致使农村公共产品极度匮乏。

2.县乡财政困难

我国财政体制自1980年起沿着财政分权思路不断推进,并于1994年在中央和省之间建立了分税制,初步划分了各级政府的财权财力和事权范围。在分税制的具体运行过程中,财力逐级集中,事权层层下放。1994年以来,中央财力不断集中,其平均自给系数高达1.5左右,而地方仅为0.6;省级政府财政集中程度也在不断提高,年均提高2%。虽然上级政府通过纵向转移支付制度弥补地方财力,但实证研究表明,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具有逆向均等化效应,其目标是填补“吃饭财政”缺口。与此同时,县乡政府却不仅要承担本级政府原先确定的事权,还要承担一些没有事先界定清楚的事权(如社会保障),这些事权,大都刚性强,所须支出基数大、增长快。在这种情况下,基层政府要么少提供农村公共产品,要么把提供公共产品的责任推给农民。

农村税费改革后,采取“一事一议”办法来提供农村生产性公共产品,从理论上来说,存在操作上的不可行。在现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同一公共产品对同一地域的农民家庭单位因不同的土地承包数量、人口等因素而具有不同的收益,这就决定了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决策过程中,公众意愿整合的难度和复杂性,“一事一议”中的“事”极难确定;2/3以上村民或村民代表讨论同意、收费的标准及数额不得超过村民认可的限度或上限控制的规定,可能导致常常议而不决,使得“议”的成本过高;而且,农民收入水平较低,在其基本需要尚未得到满足的情况下,要其承担村内公共事务的出资责任,难度较大。从目前实践来看,不少地区甚至将乡村行政费用和民生性公共产品列入论事范围,或者干脆不议,直接摊派。可见,“一事一议”不仅难以有效提供农村生产性公共产品,甚至可能成为摊派死灰复燃的导火线。

3.财政资源使用效率低下

目前,我国制度内提供农村公共产品的资金主要来源是财政支农资金。一方面,虽然近几年国家加大了财政对农业的支持力度,财政支农支出占农业生产总值比重大约为5%,但相对于极其落后的农村生产性公共产品,仍然是杯水车薪,和其他国家相比,差距极大,美、英等发达国家农业的财政投入相当于农业生产总值的25%,日本、以色列更是高达45%~95%,即使印度也达到了10%。另一方面,支农资金使用效率极其低下,大部分经费被用于“吃饭”。我国现有2000多个县,4万多个乡镇,且大多配备“五大班子”,机构臃肿庞杂,必然导致人满为患,大量财政资金用于人员经费开支。专项经费被挪用和浪费现象非常严重,从国家审计署历年的审计结果来看,财政支农支出从来都是资金挪用浪费的重灾区。

4.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缺乏科学性

农村公共产品提供的决策权在县乡政府,农民缺乏表述其对公共产品需求、偏好的机制,缺乏监督手段和评价程序,不具有参与公共事务决策的实际权利,因此常常出现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在现行的行政体制下,乡镇政府只服从上级政府而不是以辖区内农民意志为主,这使乡镇政府常常偏离其职能,忽视农民利益,以完成上级政府的指示为最高任务。

四、完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的思考

1.建立中央、省、县乡、农民四位一体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

国家应根据农村公共产品的不同性质,合理界定各级政府在提供农村公共产品中的责任,建立起由中央、省、县乡和农民四位一体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并采取以中央、省两级政府为主导,县乡财政适当配套的方式,改变农村公共产品严重短缺的状况。民生性公共产品应由中央政府提供,目前至少应通过中央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转移支付,再由省级政府为主提供,特别是农村的基础教育和合作医疗尤应如此。在目前县乡财政比较困难的情况下,生产性农村公共产品如乡村道路建设、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农村电网改造、有线电视网络等,也应通过省级政府对县级政府的转移支付来解决,即主要由省级政府出钱,县级政府办事的方式来解决。同时,也要鼓励农民自己提供自己所需要的公共产品。

2.完善公共产品供给决策机制

公共产品最优供给的前提是把个人真实偏好通过政治程序转化为集体行动。因此,只有建立起通畅的农民偏好表述机制,才能使公共产品供给决策更加科学和富有效率,真正体现农民的意愿和要求。然而目前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农民偏好表述机制缺失,公共决策自上而下,公共产品供给数量、供给结构和供给程序都是政府以政策或文件形式下达,农民只能被动接受。建立农村公共产品的需求表达机制,首先要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并将之推广到乡级政府,通过选举约束,使他们真正对本地选民负责;其次,要增加公共资源的透明度,定期将收支情况公之于众,做到政务公开、村务公开。

3.建立多元化的农村公共产品资金来源体系

政府在提供农村公共产品中处于主体地位,但在政府财力尚不十分雄厚的情况下,单方面地依靠政府提供是不现实的。因此,必须开拓新的资金来源,引入非政府力量并进行制度创新。首先,对于农村近似私人产品的准公共产品,如电信、个性化农业信息服务等等,政府可以利用政府担保、财政贴息、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吸引民间资本参与,或者采取政府和民间共同提供。其次,大力发展第三部门,如农村老年协会、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农民工协会、基金会、慈善会、志愿团体等非政府组织,以弥补政府在农村公共产品提供上的“缺位”。

4.加快进行各种配套改革

化解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困境,在治本层次上离不开与“三农”问题密切相关的一些重大配套改革事项。(1)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土地使用权流动和土地集中是市场化的内在要求,并关联着农业的“产业化”转型。现在农村某些公共产品就可能因为土地集中转变为私人产品,如农村小型水利设施、乡村道路建设等等。(2)改革户籍制度,允许农民流动。一方面,减少农村人口可以提高农业边际产量,提高农民收入,增强农民提供公共产品的能力;另一方面,农民自由流动有利于农民通过“以脚投票”方式来抑制基层政府的过度管辖,减少政府官员腐败,促进基层政府之间竞争,从而激励他们有效提供农村公产产品。(3)完善财政分权制度。推进财政行政分权各项改革,如改革官员任命方式,用法律约束中央和地方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的财政关系,保证预算的民主性、法制性和透明性等等。

(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创办农村特色幼儿园 篇12

一、利用本土节日加深孩子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

中国是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泱泱大国, 它所蕴含的文化也是博大精深, 在民间, 不同地方也拥有着各自的风土人情, 这些传统有着浓厚的趣味性和独特性。让孩子们接触并了解, 从参与中获取知识, 比单从课本上让孩子们死记硬背来得活泼生动得多, 可行性也大大提高。

在南口乡有着一个传统的节日, 那就是“三月三”。在每年的农历三月三这一天, 乡里都会举办隆重的活动。每年正月十五的庙会也是极具地方特色的活动。这一天会有祭祖、舞龙灯、等传统活动, 通过这些亲临的活动培养孩子们尊敬长辈, 爱家乡, 爱祖国的情感。

我们还利用了每个月的逢一、六日的赶圩日, 在孩子对此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在幼儿园模拟赶圩活动。让孩子们通过平时的买菜卖菜等不同身份的扮演, 对价钱的计算, 通过简单的计数, 在无形中使得孩子们的数学能力有了部分的提高。并极大提高孩子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二多元化的民间游戏为幼儿教育做了不小贡献

由于幼儿受年龄、性别、兴趣爱好不同的限制, 其喜欢的游戏也各不相同, 再加上农村孩子更喜欢跑跑跳跳。于是, 在户外活动的时间我们让孩子们自由选择游戏内容和游戏伙伴, 例如:“弹珠”、“滚铁圈”等游戏, 受到男孩子们的喜欢。女孩子们则喜欢“跳皮筋”、“跳格”、“打沙包”等游戏, 因为这些游戏可以边说儿歌边跳, 玩法上从易到难, 提高了玩的兴趣。边说边跳则可以锻炼跳的动作和节奏感, 玩得快乐。此外, 玩沙、玩水、玩泥巴更是男孩、女孩都喜欢的。另外, 我们更提倡孩子们的动手能力, 鼓励他们从我们的身边常见的东西做成游戏道具。例如:在丰收季节过后农田里都会留下废弃的稻草, 我们指导幼儿将它们编成长短不一的草绳来提高孩子双手的灵活性。我们利用废纸做成大小不一的纸球进行投掷游戏, 以提高幼儿肢体的协调能力。在农村里随处可见的木头墩子在我们这里也成了孩子们游戏的好伙伴。我们将木头墩子随意摆成不同的“梅花桩”、“独木桥”, 达到锻炼平衡能力的目的。

三大自然的“自然课”

在我们的幼儿园中很多孩子的家长都是种菜能手, 孩子们在平常的生活中多数也有一些耳濡目染。针对这个特点我们进行了别开生面的自然课程。我们领导孩子来到我们幼儿园里的小小种植园里, 教给孩子们植物的生长过程。并让孩子们自己当“农夫”, 参与播种的快乐。我们为了让幼儿能够更直观地了解植物的生长习性, 还进行了各种对比试验。例如将同种种子种在不同的环境:泥土, 沙子, 水中。或者分组将种子放在阳光充足的泥土里, 与放在阴暗环境的泥土中进行生长比较。这是个较长时间的实验, 在这段日子中, 这些好奇的“小农夫”们定期去给植物观察记录, 还提醒老师要给植物浇水施肥, 在这个活动中孩子们不仅知道了植物在阳光充足的土里, 需要水和肥才能长得更好的自然知识, 也明白了父母种菜的辛苦, 培养了他们的责任感, 让他们知道做每件事都是不容易的, 必须要坚持。

四、从农村有限的资源中开展素质教育

幼儿最爱想象, 他们的脑中还没有任何框框。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并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为幼儿提供想象的空间, 对于幼儿的奇思怪想绝不一棒否定。在引导幼儿进行的想象活动中, 允许幼儿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和体会, 鼓励他们异想天开, 相信没有胡思乱想, 就没有创造性的成就出现。

我们在不丢失孩子们与生俱来的想象力的同时引导他们将自己的想法用实物的方式表现出来。我们也注重培养孩子们的动手能力, 因为这对他们的将来有很大帮助。其实, 农村有很多可用资源都可以拿来当教学用具。例如随处可见的竹子, 稻草, 碎布, 废纸等。我们特意安排了一节“我是小小发明家”的主题活动课, 在这节课上我们给幼儿提供了一些常见的材料, 鼓励幼儿用手中的材料做出自己想做的“发明”。孩子们因为拥有这样一个机会而兴奋异常, 纷纷投入到自己的发明创作中。在活动中老师担当了技术与安全员的角色, 为孩子提供了技术指导, 实时保证幼儿在制作过程的安全。“小发明家”们也热情高涨, 努力要把自己所想呈现出来。制作过程中幼儿还不忘互相合作:我帮你剪个纸, 你帮我粘个胶……有时也会相互探讨评价, “我觉得你这样做不好看”“这个怎么粘起来你帮我看下吧”……尤其是在展示自己作品的时候孩子们更是迫不及待:“我做的是神舟8号, 它可以把我们全部人都带到外太空!”“我做的是件神奇的衣服!穿着它可以冬暖夏凉老师你要不要试穿一下啊?”“我这里做了很多好吃的!有包子、有春卷、有蛋糕、有汉堡包, 还有很多, 要吃的快来哟!”看着孩子们用自己的双手和汗水做成的小玩意儿, 虽然只是一些简单的粗糙的小制作, 但是饱含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这种创造性是无价的。我们把那些小制作摆在了作品区, 让小朋友、老师和家长都来欣赏。老师和家长们都感到欣慰, 一个个都赞不绝口。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小朋友们将成为名副其实的科学家、发明家、制作家等等。

其实, 如何在有限的资源环境中创造出无限的教育价值是农村幼儿园现状急待解决的问题。我们采用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办法, 将身边可以利用的资源都利用起来, 主张孩子们自己动手动脑, 勤动手动脑, 这不仅提高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 想象力和创造力, 也拓宽了他们的想象层面, 大大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

上一篇:国内旅游客源下一篇:变速器作为汽车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