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产品贸易(精选12篇)
林产品贸易 篇1
摘要:运用Eviews对我国林产品贸易中刨花板进口贸易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并进行模型检验与修正。最后发现:替代品数量、汇率, 以及关税变化为代表的政策虚拟变量对刨花板进口量有显著影响, 而GDP、建筑业总产值、刨花板生产量等解释变量被剔除。
关键词:刨花板进口贸易,影响因素,汇率
1 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 人造板贸易成为我国林产品贸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刨花板作为人造板的主要板种之一, 因为结构均匀、加工性能好, 可以根据需要加工成大幅面的板材, 被广泛应用于建筑材料中, 也是制作不同规格、样式的家具较好的原材料。
2011年, 我国刨花板进口量为54.7万立方米, 同2010年相比增长1.41%[1]。刨花板是以木材和其他废木材植物加工成刨花或碎料, 施加胶黏剂和其他添加剂热压而成的人造板材, 主要用于家具和建筑工业及火车、汽车车厢制造。中国刨花板生产经历了由20世纪80年代的上升, 到90年代的下降再由2000年的再上升的反复过程。由于我国原料差, 生产工艺落后, 因此, 刨花板进口量要远高于其出口量。2008年之后, 我国建筑业呈现高速发展的态势, 2011年, 全国木制家具总产量2.48万件[4]。随着国家出台优惠政策鼓励人造板发展, 刨花板进口愈加被行业所重视。尤其近年来, 定向刨花板逐渐被消费者接受, 国内的刨花板需求量逐年上升。研究影响刨花板进口贸易的主要因素, 并分析因素的影响程度, 能为我国刨花板进口贸易提供理论支持与政策建议。
2 理论综述
张忠田 (2010) 对中国主要林产品进出口贸易进行了分析, 指出我国进口刨花板主要来自泰国、马来西亚、俄罗斯、罗马尼亚和德国[2]。程宝栋 (2004) 对我国主要木材产品进口变化进行了分析, 指出刨花板进口逐年攀升主要由于近年来刨花板市场应用范围逐步扩大, 在一些高档家具的生产中开始重新受到重视, 同时木质结构房屋建筑的试行增加了对定向刨花板的需求。而刨花板行业在我国发展相对不足, 仅占我国人造板总产量的11.8%。且木材进口缺乏宏观调控, 刨花板供给的对外依存度增强[3]。此外, 刘欣 (2009) 、田园 (2005) 等都对我国人造板以及刨花板进出口贸易进行了竞争力分析和目标市场分析。
综上可以发现, 我国对人造板贸易, 尤其是刨花板贸易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出口竞争力分析上, 很少有对进口贸易增加进行原因分析。本文运用Eviews软件, 对刨花板进出口贸易进行回归分析, 以找出主要影响因素。
3 模型设定
3.1 变量选取
研究刨花板进口的影响因素, 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国内生产总值 (GDP) 。GDP的变化代表了一定时期内经济中所生产的全部产品与劳务价值。经济增长会带动消费的变化, 尤其是建筑材料行业的变化, 因此选取GDP作为解释变量, 随着GDP的增长, 进口量也随之增加。
第二, 替代产品。胶合板是人造板中最主要的板种, 大量使用于建筑材料、家具制造等行业, 因此选取胶合板作为替代产品。胶合板进口量减少时, 刨花板的进口量会逐步增加。
第三, 汇率。汇率变动是影响国际间贸易的主要影响因素, 随着人民币升值, 刨花板进口增加, 出口量逐步减少。
第四, 建筑业产值。刨花板是重要的建筑材料和家具生产原料, 建筑业产值增加时, 刨花板需求旺盛, 进口也随之增加。
第五, 刨花板生产量。国内刨花板的产量严重影响到刨花板的对外依存程度。当国内供给增加时, 进口量会随之减少。
第六, 政策变量。2001年,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拥有最惠国待遇, 我国加强对林产品贸易的鼓励措施。而对我国对外贸易影响最为突出的是关税的变化。将关税变化作为虚拟变量引入模型能考察政策变化对进口贸易的影响程度。
3.2 模型建立
本文选取刨花板进口量作为被解释变量, 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建立模型如下:
其中, Yt为刨花板进口量, X2t, X3t, X4t, X5t, X7t分别为胶合板进口量、刨花板年生产量、汇率、GDP、建筑业产值, D6t虚拟解释变量, 其中0表示加入世贸之前, 1表示加入世贸之后。
4 数据搜集
本文共收集了1977年~2011年的数据如表1。
数据来源:来自世界粮农组织 (FAO) 关于林业统计数据 (http://www.fao.org/forestry/46203/en/2013-6-17) 。
5 模型估计与调整
5.1 模型估计与调整
运用E v i e w s进行回归分析, 得到模型结果。该模型中, F统计量为111.0684, 明显显著。但是在时, X5, X7的t检验不显著, 表明很可能有严重的多重共线性。计算各变量的相关系数得到相关系数矩阵如表2。
数据来源:通过Eviews7计算得到。
采用逐步回归法, 解决多重共线性, 分别对解释变量进行一元回归, 其中, 加入D6的最大, 以D6为基础, 顺次加入其他变量逐步回归。经比较, 加入X4的方程最大, 保留X4再加入其他变量进行逐步回归, 得到结果如表3。
数据来源:通过Eviews7计算得到。
在D6, X4基础上加入X2的方程最大, 而且各参数t检验显著, 保留X2再加入其他变量进行逐步回归, 发现, 各变量t检验变得不显著, 所以剔除X3, X5, X7。
得到最终回归方程如下:
5.2 检验
从回归结果看, 可决系数R2=0.95, 模型拟合较好。通过查表, 在自由度为32时, 各变量系数的t值均大于临界值2.04, 所以各变量影响显著。另外, 对样本35, k=3, 5%显著水平, 查DW统计表得到dL=1.283, dU=1.653, 说明模型不存在自相关。
6 结语
随着居民消费能力的增强和消费观的转变, 以及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 在装饰、家具、包装、造船、汽车等行业对人造板的需求将逐渐回暖, 人造板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估计结果说明:替代品胶合板的进口量每增加1立方米, 平均来说导致刨花板进口量减少0.06立方米, 体现了替代品生产量在国际贸易中对刨花板材的影响程度;汇率每变动1%, 平均来说, 刨花板进口量增加93391.95立方米;而加入世贸前后, 刨花板进口量也有显著变化。综上所述, 替代品生产量、汇率变动、政策影响对刨花板进口贸易量有显著影响。
我国长期以来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货币价格、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汇率变化长期趋于稳定, 促进了我国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但是, 随着人民币升值压力的增加, 我国进出口政策的调整显得更加重要, 尤其是林产品进出口贸易。一方面, 我国优势产品“一边倒”地依赖出口, 例如胶合板, 当国外需求减少, 或贸易摩擦加剧的时候就给国内企业带来沉重的打击。另一方面, 依赖高技术、高质量生产的劣势产品如刨花板长期依赖国外进口, 这就导致我国林产品进出口对外依存度高的现状。加入世贸之后, 我国风险与机遇共存。国家应当以扩大内需为基础, 调整产业生产结构, 适时变动汇率水平, 从政策上鼓励和发展人造板国际贸易, 调整人造板生产与进口结构, 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林业局.2012年中国林业发展报告[M].中国林业出版社, 2012.
[2]张忠田, 罗信坚, 等.中国主要林产品进出口贸易分析[J].林业经济, 2012 (8) .
[3]程宝栋, 宋维明, 田明华.2004年我国主要木材产品进口分析[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6, 3 (5) .
[4]宋维明, 程宝栋.关于我国木材贸易资源的思考[J].绿色中国, 2004 (5) .
林产品贸易 篇2
一、中间产品贸易的核算方法
目前,学者们对中间产品贸易的核算方法还没有达成一致。基于数据的可得性,本文结合联合国Broadeconomiccatalogue(BEC)分类法,将产品分成三个大类:初级产品、中间产品(半成品及零部件)和最终产品。理论上讲,第一类产品也属于中间产品范畴,但本文并不将其视作中间产品,因为,初级产品的贸易量更多的是取决于该国家的自然资源禀赋。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本文所讨论的中间产品是指为了生产第三类最终产品而使用的中间产品,即半成品和零部件。其对应的BEC代码为121、22、32(半成品),42、53(零件和部件)。
二、我国中间产品贸易现状
(一)中间产品进口仍是我国产品进口的主体部分
随着中国不断的融入产品生产的国际分工之中,成为其重要的成员,中国与世界各国间的中间产品贸易也日益有了较大的发展。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的中间产品进口总额从的2729亿美元增加到20的9456亿美元(图2.1)。中间产品进口除了规模不断增长之外,进口依存度也处于较高水平(表2.1)。年占总进口的比重最低,为48.3%,20的比重最高,为62.3%。另外,半成品进口比重逐年下降,2003年为32.8%,2012年为22.7%;零部件进口比重变化不大,且后零部件进口比重一直是大于半成品。这说明我国在国际上的分工地位在逐步提高,从简单组装向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装配发展。
(二)中间产品出口也呈现较快速的增长
随着中国参与国际分工程度的深入,我国中间产品的出口额也呈现快速增长,从2003年的1598亿美元逐渐增加到2012年的8318亿美元,其占我国总出口的比重由2003年的36.5%增加到2012年的40.6%,且半成品出口在中间产品出口中占有绝对优势(图2.2)。
(三)我国中间产品贸易中的加工贸易比例有所下降
我国的加工贸易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自20世纪80年代得到迅猛发展。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可以看出,我国加工贸易长期处在蓬勃发展的.状态,加工贸易的进出口额增长幅度都很大。加工贸易的主要特征是从国外进口生产资料(中间产品),加工为成品后再全部用于出口,因此,加工贸易进口部分也是属于中间产品贸易的范畴。经过相关统计数据计算,加工贸易进口额是在不断的增加,但它占中间产品进口的比重却下降了,2003年占中间产品进口额的80%,到了2012年已经降低为50%左右,这表明相对于加工贸易进口的增长速度,总中间产品的进口额增长。而此比例的下降,表明了我国经济发展结构在不断调整,逐渐由出口拉动型向内需拉动经济发展的转变。这种转变可以使我国在发展国际贸易的同时,又充分激发国内市场的潜力,从而减小国际市场波动对国内经济的不利影响。
三、我国中间产品贸易对国内经济的促进作用
首先,中间产品贸易推进了国内技术的发展。具体来讲,一方面,中间产品进口带来的新产品和新技术促进了产品生产率的提高;另一方面,与其他国家的中间产品贸易加深了国内外企业间的合作交流,国外跨国公司通过技术转移以及竞争和示范产生技术溢出,带动了国内相关企业的技术进步,进而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其次,以上的数据分析显示我国的加工贸易进口占中间产品总进口比例在下降,即意味着加工贸易不断的由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进口中间产品技术含量的提高,通过技术溢出等效应,在不断加快我国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步伐。此外,我国参与国际分工和中间产品贸易的比较优势就是拥有大量的劳动力。加工贸易的发展直接带动了我国就业率的提高。
四、我国中间产品贸易存在的问题
我国中间产品贸易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是也存着一些问题。
一,我国在产品内国际分工中从事的主要还是产品价值链上低技术,劳动力密集型的产品装配和组装的加工生产环节,附加值低,赚取较低的贸易利润。
二,我国东部沿海加工贸易企的繁荣发展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造成了我国东西部地区劳动力收入差异的进一步扩大(尚璐)。
三,随着中间产品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在我国产品内贸易中发挥的作用也愈加重要。为例,我国加工贸易额的84%来自于外商投资企业,而国内企业占比很低(顾国达和郭爱美)。可以预见,一旦投资环境发生变化,这些外商投资企业很可能会把放置在我国的加工贸易环节转移至他国,这对我国的对外贸易甚至经济的发展将产生强烈的负面影响。
五、结论及相关建议
林产品贸易 篇3
关键词:技术性贸易壁垒;中日韩自贸区谈判;肯定列表制度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07.073
1 引言
2012年11月,中日韩自贸区谈判正式启动,但其自启动以来进展缓慢。当前中日韩自贸区谈判在几个领域中的模式谈判基本上达成了共识,有望进入实质性谈判。而农业一直是多边贸易体制下的敏感性问题,日韩一直对农产品贸易采取较为消极的态度,我国与日本、韩国农产品贸易摩擦不断,成为阻碍中日韩自贸区谈判发展的因素之一。日本和韩国是我国重要的农产品出口市场,但是其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我国农产品出口。本文将通过探究日韩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的影响机制,为缓解中日韩农产品贸易摩擦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2 技术性贸易壁垒
2.1 技术性贸易壁垒定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关税壁垒正在逐渐降低,而WTO也在严格限制直接非关税壁垒。所以,间接非关税壁垒,如技术性贸易壁垒(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简称TBT),因其较好的隐蔽性和针对性成为了各国保护其产业的重要手段。根据TBT协定和SPS协定,技术性贸易壁垒是指进口国通过严格的技术标准,增加进口难度而限制进口的一种非关税壁垒措施。联合国贸发会议2015年《贸易政策重要数据及趋势》报告,2014年,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到70%的世界贸易;而从行业来看,农业受非关税措施影响最大,绝大部分农产品贸易都受到检验检疫措施和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影响。
2.2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特点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特点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它是积极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可以有效保护进口国人们的健康和安全,使消费者享受到更加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提高社会效率。王志明、袁建新(2003)指出技术性贸易措施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另一方面,技术性贸易壁垒被滥用而成为贸易保护主义的工具,通过制定严苛的技术法规和标准,提高准入标准,以此保护国内的产业。Baldwin(1970)则认为TBT具有很大负面影响,应该被消除。这样的双重特性使得技术性贸易壁垒逐渐成为国际贸易纷争中的热点问题,近年来,尤其是发达国家以保护环境等为由,对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制定严格的规定来限制其出口,而由此引发的贸易摩擦逐渐增多。
2.3 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发展趋势
2001年至2015年间,农产品的TBT-SPS通报占通报总数的66%,且有关农产品通报数量呈现上升趋势。而我国作为农产品出口大国,主要出口市场为美欧日等发达国家,这些国家在农产品进口方面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对我国农产品出口产生了很大负面影响。比如依托严格的标准体系,欧盟构建了一套完整且运行有序的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体系,而根据2014年数据,欧盟已经成为影响中国企业出口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其对中国造成的损失占直接总损失近三分之一。
3 日本和韩国的技术性贸易壁垒
3.1 日本的“肯定列表制度”
日本一直是我国农产品出口的重要市场,但是近年来,因为日本严格的TBT限制,我国对日农产品出口比例在逐渐下降,其对我国农产品出口造成的损失占总损失的30%左右。2006年开始实施的“肯定列表制度”极大提高了农产品进入日本市场的门槛,在该制度下,农业化学品的残留限量包括五大类型,其中“一律标准”类型包含了大部分的农业化学品,但是其限定的农业化学品最大残留限量不得超过0.001毫克/公斤。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这项制度要求进入日本市场的任何农产品都没有化学品残留。肯定列表制度的实施,大大增加了产品的检测费用,延长了出口检疫通关时间,引发了许多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加了我国农产品出口的成本和风险。
3.2 韩国技术性贸易壁垒体系
中国与韩国在地理位置上邻近,凭借地理位置优势,中国成为韩国最大的农产品进口国之一,但是出于经济安全的考虑,韩国对中国的农产品进口设置了较为严格的农产品TBT。首先,韩国拥有十分健全的农产品进口法规和标准体系,该体系涵盖了水产品、谷物、家畜等,几乎把所有的农产品都纳入了质量安全和检疫检验法规的保护之下,一些农产品甚至需要满足多项标准。其次,韩国国内对农产品实施全面的义务认证制度和生产履历制度,规定了正在销售的农产品必须标明农药、化肥的施用量,以及栽培过程等详细信息。韩国的农产品TBT已经对中国的农产品出口造成了较为严重的抑制作用。
4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双重影响
当前,我国农产品出口受到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严重影响,损失金额不断增加,而且受阻形式愈发复杂,其对我国农产品出口产生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根据张小蒂(2004)、李春顶(2005)等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短期和长期贸易效应研究,我们可以从短期和长期两个方面分析日韩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
4.1 短期贸易效应
从短期来看,严格的TBT限制对贸易产生抑制效应:
(1)数量抑制效应。严格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会限制中国农产品出口的数量。日本和韩国都是中国农产品出口的重要市场,但是因为其严格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大量农产品因为没有达到其标准而被限制进入出口国市场。国内市场同类产品供应增多,出口价格下降,贸易条件恶化。这样一来,技术性贸易壁垒大大影响了我国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速度和规模,也不利于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的均衡发展。
(2)价格控制效应。日本和韩国复杂的农产品检验体系和标准大大提高了我国农产品出口的成本。日本和韩国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几乎涵盖了所有的农产品,而且对农产品的检验检疫提出了十分复杂的要求。中国的出口商一方面要为了达到对方的技术要求而不断改变生产工艺,引进新设备,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另一方面,出口商也要负担较为高昂的检验检疫费用及时间成本,成本的提高将使中国的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丧失竞争力,出口商利润下降。
4.2 长期贸易效应
技术性贸易壁垒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中国农产品的出口,但是从长期来看,这些措施可以引导我国农产品生产逐步走向规范,有利于我国农产品的出口,表现为贸易促进效应。
因为国外严格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我国农产品出口企业势必要改变生产方式,借鉴国外经验,进行技术创新,引进更加先进的经营管理模式,否则将一直处于被动地位。我国农产品一直存在监管不严格,评价体系不完善等弊病,国外的TBT可以为我国规范农产品检验体系、规范评价标准提供很好的参考,督促监管部门加大监管力度,企业加快创新速度,增加贸易量,即存在贸易促进效应。
5 结论与政策建议
出于食品安全和保护本国农业等因素考虑,日本和韩国出台了较为严格的措施保护他们的农业,成为阻碍中日韩自贸区谈判进程的重要原因。面对日本和韩国对中国农业实施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我们有必要在三方互惠互利的前提下寻求缓解农产品贸易摩擦的最佳方案。
(1)增强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当前,我国农业生产中存在诸多隐患,制约了我国农产品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国内并没有对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做出严格的规范,我国农产品生产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鉴于以上问题,为了提升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农产品生产企业应该引进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借鉴发达国家农产品生产的经验,提高农产品生产技术含量,建立完善的仓储、运输体系,为农产品出口创造更为有利的环境。
(2)优化农产品的出口结构。一直以来,我国的水产品和蔬菜制品一直在日韩市场占据重要地位,但是这两类产品均为劳动密集型产品,附加值不高。因此,企业需要加强技术创新,推动出口具有高附加值的产品,促进农产品出口的多元化及结构升级。同时,企业也可以通过劳务输出、技术输出、对外直接投资等方式,改变出口方式,有效缓解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影响。
林产品贸易 篇4
1978年, 中国开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三十二年来, 农业对外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农产品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贸易总额由1978年的61亿美元发展到2009年的914亿美元, 增长15倍, 已成为世界第四大农产品贸易国。中国农产品贸易现状可以从贸易总量、产品结构和市场结构三方面考察。
1. 中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额情况
从绝对数量上看, 近五年中国农产品贸易总额、出口额和进口额都不断上升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但从相对数量上看, 进、出口额的增幅波动较大, 贸易逆差不断扩大, 加入WTO九年中, 中国农产品贸易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从2004年开始连续五年呈现净进口局面, 中国由农产品净出口国变成净进口国, 成为世界上第四大农产品进口国, 农产品贸易对中国出口创汇的贡献逐年减小。虽然从2005年开始, 农产品出口增幅明显高于进口增幅, 贸易逆差有所减少, 但是并未改变农产品贸易的逆差局面。而且这种趋势并没有一直延续下去, 从2007年开始中国农产品贸易逆差又迅速上升。根据商务部最新统计数据显示, 2008年中国农产品贸易逆差达到了-180.9亿美元, 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农产品贸易逆差下降为-129.6亿美元 (见表1) 。
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商务部网站《中国农产品月度统计报告》各年整理。
2. 中国农产品贸易市场结构状况
近四年来, 从农产品贸易的市场结构来看, 中国农产品出口市场仍然以亚洲为主, 而进口市场主要集中在北美和南美洲。在出口方面, 日本是中国第一大出口市场, 对日出口份额在20%左右, 但有下降趋势。日本、美国、香港、韩国是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前四位市场, 在出口总额中占较大的比重, 2006年为56.6%, 此后逐年下降, 说明中国农产品出口市场集中度较高, 但有分散的趋势 (见表2) 。
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商务部网站《中国农产品月度统计报告》各年整理。
在进口方面, 美国是中国目前最大的进口市场, 中国农产品进口前四位市场分别为美国、巴西、阿根廷和马来西亚 (2006年第四位市场是澳大利亚, 2007年及以后被马来西亚所取代, 澳大利亚成为第五位进口市场) 。前五位进口市场的集中度有所提高趋势 (见表3) 。
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中国农产品月度统计报告》各年整理, 商务部网站。
从具体国家和地区来看, 在中国出口市场中份额持续上升 (不考虑2009年) 的有美国、德国、俄罗斯、荷兰和英国, 其余国家和地区的市场份额均有不同程度的波动。在进口市场中, 份额持续上升 (不考虑2009年) 的有美国、巴西、阿根廷、马来西亚和澳大利亚。日本和美国作为中国第一和第二大出口市场, 在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从中国农产品贸易现状中不难发现, 导致中国农产品贸易逆差迅速扩大的重要原因是农产品出口增长缓慢, 而制约农产品出口的主要因素是市场结构和农产品竞争力。加入WTO后中国农产品贸易市场进一步多元化, 特别是出口分布格局日趋合理, 对第一大出口市场———日本的依赖度降低, 对欧美市场增势强劲, 出口市场的分布状况对农产品出口的增长开始发挥良性促进作用, 因此目前更重要的是提高农产品的贸易竞争力。
二、中国农产品贸易竞争力
贸易竞争力一般用贸易竞争指数 (TC) 来衡量。TC指数是指一个国家某类产品的净出口与该类产品贸易总额的比率。该指标的优点是作为一个与贸易总额的相对值, 它剔除了通货膨胀、经济膨胀等宏观总量波动的影响, 即无论进出口的绝对量是多少, 它均介于-1和+1之间。
贸易竞争力指数的计算公式为TCi= (Ei-Ii) / (Ei+Ii) , 其中, Ei为产品i的出口总额, Ii为产品i的进口总额。一般来说将TCi≥0.8的产品列为具有高比较优势或强竞争力的商品;将0.5≤TCi<0.8的产品列为较强竞争力的产品;将0≤TCi<0.5的产品列为竞争力低的产品;将-0.5≤TC<0的产品列为竞争力差或具有低比较劣势的产品。将TCi<-0.8的产品列为竞争力极差的或高比较劣势的产品。中国农产品2006—2009年间的贸易竞争力指数 (见表4) 。
资料来源:商务部网站《中国农产品月度统计报告》各年整理。
表4显示了中国农产品2006—2009年四年中分类别贸易竞争力状况, 从中可以看出以下特征: (1) 四年来一直具有较高比较优势的农产品有:肉类制品, 水产品制品, 咖啡、茶、马黛茶及调味香料, 蔬菜、水果、坚果等制品。这四类农产品的TC指数大于0.8, 国际竞争力强。食用蔬菜、其他动物产品、植物液汁、活动物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其中, 植物液汁的竞争力近两年明显提高。 (2) 四年来一直具有较高比较劣势的农产品有:油料、工业用或药用植物、稻草、秸秆及饲料, 动植物油脂及其分解产品。这两类农产品的TC指数小于-0.8, 国际竞争力极差。其他农产品, 乳品、蛋品、蜂蜜、及其他食用动物产品, 禽肉及杂碎的国际竞争力较差。 (3) 四年来国际竞争力比较明下降的有六类:谷物、糖食粉、淀粉制品、糕点, 饮料、酒及醋, 谷物, 畜肉及杂碎, 禽类产品, 畜类产品;四年来国际竞争力比较明显提高的农产品类别有:植物液汁、杂项食品、活植物及花卉、糖及糖食、制粉工业产品。其他农产品竞争力波动幅度不明显。
三、结论
尽管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但近些年来, 农产品贸易一直处于逆差状态, 而且逆差有扩大的趋势, 说明中国农产品总体上国际竞争力比较弱。但是不同类别的农产品其竞争力是有差别的。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尤其是制成品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如蔬菜、水果、坚果等制品, 肉类制品, 水产品制品等, 显示出中国农产品深加工具有一定的潜力;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国际竞争力较弱, 如油料、工业用或药用植物、稻草、秸秆及饲料, 动植物油脂及其分解产品, 谷物等。可见, 中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与中国目前的要素禀赋状况是一致的。在农业生产、加工、农业技术研究等方面, 应充分发挥中国劳动丰富的优势, 不断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中国商务部网站统计信息, http://zhs.mofcom.gov.cn/tongji.shtml.
[2]柯炳生.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理论、现状与政策建议[J].农业经济问题, 2003, (2) :56-64.
农产品对外贸易状况分析 篇5
摘要: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产品贸易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的农产品贸易不仅面临机遇,也遭遇巨大挑战。本文从我国近年来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历史数据出发,研究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过程中的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以期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贸易竞争力。关键词:农产品国际贸易竞争力
一、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现状
从农产品贸易总额上看,加入WTO前,中国农产品进出口额都处于徘徊状态年贸易总额为249亿美元,到1999年降为216亿美元, 2001年缓慢回升至279亿美元。2002年开始,中国农产品贸易规模出现了显著增长的态势,到2010年,中国农产品贸易额达1208亿美元,2011年前8个月的农产品贸易额已达965.5亿美元。2001年底至2010年底9年间农产品贸易总额增长了三倍多,年均增速达17.7%。2011年前8个月农产品出口381.1亿美元,同比增长27.7%;进口584.4亿美元,同比增长30.1%。不过,农产品贸易占我国进出口贸易的比重呈不断下降的趋势,由1997年的7.65%下降到2007年的3.56%,2009年有所回升,为
4.14%。其中,农产品出口所占比重下降趋势较明显,由1997年的8.17%下降到2010年的3.26%;进口所占比重由1998年的5.93%下降到2006年的4.04%,2010年又回升至5.19%(见图1)。可见,农产品进口占我国总进口的比重变化不大。
图1 1997 ~2011年中国农产品进出口额及占全国进出口的比重(单位:亿美元;%)
注:2011年数据为前8个月的统计数据。
资料来源:1997年至2009年的数据来自《农村经济绿皮书》(2001 ~2010);
2010年和2011年数据来自《海关统计月刊》2010年第12期和2011年第8期.二、我国农产品贸易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我国农产品贸易额在中国贸易额中所占比重急剧下降。
从1980年的28.5%下降到2004年的4.5%,2008年更下降到3.9%。城镇化和工业化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为加速工业化进程,长期以来,中国选择的发展模式是利用廉价的劳动力和廉价的土地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大量出口工业产品,努力将中国打造成为世界工厂。在这样的发展模式下,中国贸易政策的重心必然转移到工业产品上。中国农产品贸易政策必须服从于整个国家的发展模式和贸易政策,服务于大局,以保证中国工业品的出口。根据与世界贸易组织达成的协议,中国在加入WTO减让表中所包含的977种农产品的平均关税2004年已降低到15%,而世界农产品的关税平均水平为62%。如果按照中国农产品实际进口的情况加权平均,则中国的实际农产品进口关税水平仅为7.7%。中国的农产品贸易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中国贸易产品与世界各国贸易进行博弈的必然结果,在这个博弈进程中,中国的农民和农业为中国贸易的大政方针的顺利实施作出了牺牲。
(二)我国农产品贸易逆差严重
近年来,我国农产出口额和进口额都增长迅速,但二者增长速度不一致,这导致我国在农产品贸易中的逆差。2004年中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差额由25亿美元转变为逆差46.4亿美元,改变了长达20年中国农产品外贸顺差的格局。此后4年一直是贸易逆差,2008年逆差高达181.1亿美元,2010年逆差更升至230.4亿美元。中国农产品已经进入逆差时代。
(三)我国农产品出口结构容易受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影响
商务部统计资料显示,我国农产品出口中占较大比重的产品是水、海产品及其制品和食用蔬菜、水果、坚果及其制品。这几种农产品均是容易受到国外技术性检测的产品。一旦这些产品受到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影响,不但会对我国农产品总体出口产生重大打击,而且会影响我国农产品的声誉,甚至会对我国整体出口商品的声誉造成不利影响。
(四)政策和体制障碍
与发达国家在农业补贴和税费政策的方面的政策相比,我国给予农民的支持较少。如在农产品出口补贴方面,2000年欧盟(欧盟15国为一个成员)对农产品的出口补贴超过20亿美元,这一补贴额占到世界出口补贴总额的85%以上。而我国则较少。
我国各地区之间的体制性障碍也十分突出。地区封锁和地区垄断现象严重;垄断定价和垄断性收费长期存在于交通领域;我国的垄断性货运航空运费也比其他国家高出很多,高昂的运输成本对花卉等鲜活产品的出口造成极其不利的影响;在粮食生产和销售方面,我国各生产区目前仍在实行的计很强的划性流通政策,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粮食国际竞争水平的提高。
三、提高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竞争力的建议
(一)加快对参与国际贸易竞争的农产品生产的投资力度
随着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及覆盖率对加强农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另外,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日趋多样化及对农产品质量要求增高;各国对进口农产品实行的各种检验检疫政策也越加严格。然而,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业科研水平及农业劳动力文化素质等都离不开更大程度上对农业的投资。
(二)加强农业吸收对外直接投资(FDI)
一方面,引进 FDI 对农业具有生产率增长、技术外溢、资本形成、制度变迁等多重效应。要进一步改善农业投资环境,确保配套资金及时到位,增强对外商的吸引力;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形成与外商对接的企业集群;进一步优化外资投向与布局;加快农村专业知识的普及和专业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通过农业对外直接投资,可以对农产品产生“出口诱发效应”,即扩大国外对我国农产品的需求;同时通过农业对外直接投资可以绕过东道国对我国农产品的贸易壁垒,从而有利于我国农产品出口和竞争力的提高。
(三)加快农业产业集群发展
与美国、巴西等农产品出口强国相比,我国在农产品出口企业的规模、出口的产业集中度、产业集群等方面与这些国家的产业化发展水平存在很大的差距,成为制约我国农产品出口和竞争力提高的瓶颈。为此,要因地制宜,培育特色和优良农产品,依据各地的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发挥不同地区的比较优势,构筑特色产业集群,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产业结构;扶植培育一批有竞争优势的龙头企业,带动本地区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加强农业产业集群的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的力度,使科技进步在发展农业产业集群经营中的贡献率有明显提高,龙头企业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政府要通过政策、项目、财税等手段,加大对基础设施、有技能的劳动力群体和信息服务的投入,企业间建立学习交流机制,营造有利于产业集群形成发展的产业环境;政府加强制度建设,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服务平台和政策支持。
(四)在 WTO《农业协定》的框架内加强对农业补贴
农业补贴是提高农产品对外贸易竞争力最直接的途径。农产品出口补贴能降低农产品出口价格,提高农产品对外贸易竞争力。WTO 农业补贴政策的精神主要体现为规范“绿箱”、削减“黄箱”、取消“蓝箱”。与发达国家长期以来对农业的高额补贴相比,我国对于农业的补贴在加入 WTO后的近几年才真正起步,中国的农业补贴政策还不够系统和完善,补贴力度小,这显然不利于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竞争力的增强。为争取公平的国际农产品贸易竞争地位和环境,确保中国农产品的对外贸易竞争力,我国应借鉴发达国家农业补贴政策的经验,在 WTO 农业补贴政策的允许范围内,将农业补贴政策目标长远化,补贴结构合理化,强化财政补贴管理。
(五)积极扩大农产品出口
加快扩大农产品出口是提高农产品对外贸易竞争力的有效途径。要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主动参与国际分工,全方位开拓国际市场,在发展中不断提高我国农产品的竞争力。目前,农业和农产品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竞争力较弱,通过扩大出口可以更好地发挥农业的比较优势,形成一批有竞争力的出口农产品,从而巩固农业的发展基础,提高农产品的综合竞争力水平。扩大农产品出口就要加速农业产业化发展,增加农产品出口品种、增强品牌意识、拓宽出口渠道;大力发展具有出口优势和进口替代作用的农产品;推进农业标准化,建立健全农产品
质量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快出口农产品的行业组织建设,推动企业在自愿基础上组建行业协会,规范农产品出口秩序,积极应对农产品贸易摩擦。
参考文献:
[1]陈小红:《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分析》,国际商贸,2012(1)。
[2]张晓山:《“入世”十年:中国农业发展的回顾与展望》,学习与探索,2012(1)。
[3]李二敏:《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竞争力研究》,经济纵横,2011(11)。
[4]解小平:《论我国农产品绿色贸易发展战略》,国际商贸,2011(11)。
[5]张阿娟:《论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中比较优势的改变及影响》,国际商贸,2011(12)。
中国农产品贸易面临严峻挑战 篇6
农产品贸易呈现新格局
中国政府在入世之日起就完全取消了农产品的出口补贴,严格遵照入世承诺,将农产品的平均进口关税进一步削减至2003年的15.8%,某些产品的降税幅度甚至走在世贸组织确定的时间表前。中国的农产品平均进口税率低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在某些情况下,甚至低于许多发达国家。入世以来中国的农业承诺已全部履行完毕,农产品贸易出现以下新情况:
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贸易逆差呈扩大趋势。入世后,中国农产品贸易规模不断扩大,来自商务部对外贸易司的数据显示,我国农产品贸易额从2001年的279.1亿美元增长到2011年的1540.3亿美元,年均增幅达到18.8%,从世界第五大农产品贸易国上升到第三位。尽管农产品的进出口贸易都大幅增长,但进口的增速明显快于出口,其中,2003年与2004年农产品进口额增长幅度为52%和48%,远高于出口额增长的17%和10%。因此,从2004年开始,农产品贸易由顺差转变为逆差,中国成为农产品净进口大国。进口额度更是在2008年、2010年以及2011年三次大幅度增长,使2011年的农产品进口总额达到939.1亿美元,出口总额为601.3亿美元,逆差额达到337.8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
产品结构变化大,逆差以大宗农产品为主。近年来,中国农产品进口总额超过50%都是土地密集型的粮油产品,排在前几位的产品包括大豆、豆油、棕榈油、棉花、小麦等。这也造成了中国粮油自给率的明显下降,中国粮食供给对进口的依赖程度已经上升到10%左右。食用植物油进口的数量更多,现今已达到国内规模以上企业加工植物食用油产量的20%。农产品出口方面,谷物的变化最为显著,从2002年的1484万吨下降到了2011年的121.5万吨,降幅巨大。而蔬菜的出口量则逐年增加,在2011年达到755万吨,成为中国出口量最大的农产品。
从中国农产品贸易逆差的结构来看,大宗农产品逆差占据了中国农产品贸易逆差的主要部分,也决定着农产品贸易逆差的变化趋势。油籽、植物油、纺织纤维等产品已成为主要逆差农产品,蔬菜、水果类产品则是主要的顺差产品。
市场结构多元化,出口集中度下降。中国入世后的进出口市场格局较为平稳,从洲际来看,亚洲国家是主要的农产品出口市场,而美洲国家则是最大的进口来源地,与入世前的格局变化不大。从国别(地区)的出口市场来看,集中度下降,其中变化最为显著的国家是日本。日本一直是中国最大的出口市场,但入世后,向日本出口的农产品所占的比重开始逐年下降。从2000年的35.5%下降到了2011年的18.3%。其次是韩国与香港,所占比重也有所下降。而美国所占比重则增加至11%,并成为中国第二大出口市场。从进口来源地看,美国所占的中国对外进口农产品比重从2000年的23%上升到了2011年的25%,并一直保持着中国农产品最大进口来源国的地位。
农产品贸易市场化程度上升,私企、外企异军突起。入世十年来,中国农产品进出口经营主体结构的变化十分显著,私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异军突起,成为中国农产品贸易中的主导力量,完全打破了国有企业在入世以前的垄断地位。
根据商务部2011年的中国农产品贸易统计数据,私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额分别达到286.1亿和217.8亿美元,进口额分别达到309.8亿和368亿美元。加起来占据了中国农产品贸易出口总额的83.8%和进口总额的72.2%。反观国有企业,所占份额不断下降,甚至在入世初期在进出口总额上呈现负增长。2011年国有企业共出口农产品75.8亿美元,同比增加15.2%,但仍然比2000年少11.6 亿美元,仅仅是外商投资企业出口总额的34.8%。2011年国有企业农产品进口总额为213.6亿美元,也仅为外商投资企业的58%。进出口经营主体结构由国企转为外商投资企业表明,中国农产品贸易的市场化程度在不断提高。
中国农产品贸易未来展望
农产品贸易持续快速发展,延续逆差走势。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工业化的不断推进,大多数国家或地区都经历过从农产品贸易顺差国转变为逆差国的过程。对于中国的基本国情而言,人多地少也决定了中国在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出口中不具备优势,而在劳动力密集型农产品中的国际竞争力提升较为缓慢。从而也决定了中国在农产品贸易中将延续逆差走势。从另一方面来说,农产品进口弥补了国内农产品供需缺口,缓解了中国农业资源紧张的局面。
贸易趋于多元,统筹战略机制。虽然中国农产品进出口规模不断增大,从进出口产品种类来看,也趋于丰富、多元化。但依然缺乏一个统筹的农产品贸易战略机制,大宗农产品等关系国计民生的农产品在进口上,既没有稳定渠道,也没有形成全球供应链,容易受制于人。因此,未来中国农产品贸易发展目标将是建立统筹的战略机制,一方面降低大宗农产品的对外依存度,另一方面也要保持进口渠道的畅顺,形成稳定、多元化的供应链。
市场化程度继续提高,形成三足鼎立格局。私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已成为中国农产品贸易的主力军。在中国农产品对外出口方面,现今已有2万多家私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作为参与国际出口竞争的主体,并且大部分农产品出口企业已经拥有自己的生产基地,实现标准化生产,产品质量以及安全意识大幅提高。同时,国企在农产品贸易方面的优势依然不可低估。可以预计,中国农产品贸易经营主体将呈现国有企业、私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三足鼎立的局面,农产品进出口的竞争也将更为激烈。
保护粮食安全,实施竞争性发展战略。中国粮油产品的对外依存度大幅上升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中国的粮食作物大多数缺乏比较优势,要想完全实现自给自足存在较大难度。但作为一个人口大国,粮食安全肯定是中国农产品贸易的重要目标。
任何国家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竞争力的提升,都离不开政府的有力支持,实现粮食安全的根本,在于选择竞争性的发展战略。也就是,中国政府应依据比较优势原则,释放更多农业资源用于生产并出口更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并充分参与国际竞争。随着农产品贸易规模的扩大,更应该加大资金技术的投入,提升中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林产品贸易 篇7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 我国农业与世界经济的关联度不断提高, 国际农产品贸易对我国农业的影响也日益增强。农产品本身具有很强的特殊性, 在一国不仅有经济地位, 还具有重要的政治地位。这种政治地位来源于农产品存在生产供给的低弹性和消费需求的刚性, 同时作为战备和战略物资又是国家安全的基础。从NAFTA成立14年来的成效来看, 其农产品贸易政策的实施一方面造成美国和加拿大劳动集约型产品的进口从其他发展中国家转向墨西哥;另一方面, NAFTA三个成员国与其他地区的贸易规模也随着该地区经济实现较快发展而得到扩大。所以, 分析并借鉴NAFTA农产品贸易政策实施14年来的对我国农产品贸易的正面及负面影响, 以此来提高我国农产品出口的质量及数量, 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1 NAFTA农产品贸易政策对我国农产品贸易的正面影响
1.1 我国可以从NAFTA成员国中分享贸易扩大效应带来的好处
贸易扩大效应是从消费者需求的角度来分析的。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 自由贸易区的成立会产生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 自由贸易区成员国某些商品的进口价格会有所下降。当该商品的需求弹性大于1时, 则该商品的需求会增加。需求的增加会刺激进口数量的增加, 会使得自由贸易区内部需求扩大。当这种扩大的需求在自由贸易区得不到完全的满足时, 必然会向自由贸易区外部扩张, 由此带来从自由贸易区外部市场进口数量的增加。
对我国而言, 这种贸易扩大效应最主要的表现就是我国对三国出口额的增加。以我国的农产品出口为例, 2008年1月, 我国农产品对美国、加拿大以及墨西哥的出口总额以及同比增长率如表1所示。
目前, 我国对NAFTA成员国的农产品出口主要以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和加工农产品为主。这类农产品的出口既有效利用了我国农业的自然资源, 又充分利用了丰富的人力资源, 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 增加了农民收入。所以, 我国应该充分利用NAFTA农产品贸易政策的贸易扩大效应, 进一步拓展北美市场。
1.2 我国农产品进入NAFTA成员国后可以享受自由流动的种种好处
根据NAFTA关于区域内产品可以自由流动的贸易法则, 我国农产品只要进入任一个NAFTA成员国, 就可以同时在其他成员国之间自由贸易, 而无须再重复缴纳清关、进出口许可证等额外的费用。这有利于我国农产品外贸企业降低市场开拓成本, 节省费用, 增加进出口批量, 有利于整体开拓市场。
2 NAFTA农产品贸易政策对我国农产品贸易的负面影响
2.1 NAFTA贸易政策中关于关税的规定将影响我国一部分农产品的出口
NAFTA农产品贸易政策规定, 在成员国之间逐步减免关税或者转为关税配额制, 而对非成员国仍维持原有的关税。由于成员国之间大部分商品都是免税或减税贸易, 关税的减免抵消了我国同类产品在北美市场上的价格竞争优势, 降低了我国产品的出口竞争力, 进而会导致我国一部分出口产品市场被取代。墨西哥和我国同属于发展中国家, 我国一些以廉价劳动力获得价格优势的初级加工农产品在NAFTA农产品贸易政策实施以后, 不再具有这种价格优势, 必然会被墨西哥的同类产品所取代, 使美国和加拿大对我国此类产品的进口转移到从墨西哥进口。
2.2 技术贸易壁垒成为我国农产品进入北美市场的最主要障碍。
在我国与NAFTA成员国的农产品贸易中, 利用防止病虫害传播为目的的技术壁垒来阻碍贸易的情况表现得尤为突出, NAFTA协议中关于卫生和植物卫生措施的规定是我国农产品进入北美市场的最主要的技术壁垒。
以美国为例。2003年美国FDA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以食品安全原因为由拒绝我625批次的农产品入境;美国还以两国法规体系不等效为借口, 拒绝进口我国的熟制禽肉制品。
2.3 原产地规定是我国农产品进入北美市场的另一个障碍
NAFTA规定, 符合原产地规定的产品才能享受区域内的优惠待遇。农产品原产地规定制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墨西哥成为非成员国受到出口补贴的原材料在NAFTA成员国加工以后, 再出口到其他两个成员国的平台。
根据这一规定, 我国出口到三国的农产品要想享受区域内的优惠待遇, 必须在农产品的初级阶段就出口, 而不能做任何的加工。这样做会带来两方面的不利影响。一方面, 完全的初级阶段的农产品出口, 会减少一些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出口贸易量, 从而会大大降低企业的既得利润;另一方面, 初级农产品的出口会挫伤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生产积极性, 不利于我国农产品出口的产业结构升级。
3 我国农产品贸易应采取的对策
3.1 加大对农产品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3.1.1 按照国际规则, 加快农产品生产的标准化建设
农产品生产标准化建设是我国农产品与国际接轨的重要条件, 也是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增强国内外市场竞争能力的基础。所以, 我国应该吸取NAFTA成员国特别是加拿大、美国这些发达国家的经验和做法, 加快我国农产品生产标准化, 加快国际质量安全体系认证建设, 抓好农产品整个生产加工和流通过程的质量安全监控管理, 向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方向发展。
3.1.2 要优化农产品出口的品种、品质结构
为了适应国际国内市场对农产品优质化、多元化的需求, 我们就要扬长避短:一方面, 我国应该加快出口农产品的产业升级, 从劳动密集型农产品转向深度加工农产品, 适当压缩土地资源密集型等不具备比较优势的农产品的生产, 并加强对出口农产品的出口营销策略, 打品牌战略、质量战略;另一方面, 要加强农产品优良品种的开发, 以迎合进口国消费者要求的新产品来开发市场并占领市场。比如说, 可以大力发展蔬菜、果品加工、花卉生产等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和园艺产品, 积极促进优势农产品出口创汇。
3.2 加大对农产品国际销售市场的开拓
目前我国的农产品市场主要集中在日、韩和东南亚地区, 对北美市场的农产品销售虽然很大, 但我们所占份额很小。如我国出口到美国的农副产品基本上仅在不足总人口1%的华人圈消费, 根本没有占据美国的主流社会。同时, 从目前来看, 我国的农产品无论是在价格上还是在质量上, 仍然占有一定的比较优势。所以, 我们应该积极主动开拓农产品的出口销售渠道。
3.2.1 努力开辟多元化的农产品贸易市场
北美三国虽然是我国重要的外贸伙伴和外销市场, 但是, 我国的对外贸易不可能仅仅局限在这三个国家。事实上, 我国的进出口市场是多元化的。根据商务部的统计资料显示, 日本、欧盟、韩国、俄罗斯、澳大利亚以及我国的台湾省和香港地区也是我国重要的贸易伙伴和进出口市场。所以, 走多元化市场的道路不仅是世界经济形势所逼, 也是我国农产品外贸发展的长远要求。
3.2.2 加强农产品的品牌宣传
我国目前出口的农产品大多数是以价格优势取胜, 而在品牌上很少宣传。一方面, 这种价格优势很容易被区域性组织的贸易转移效应所取代, 另一方面也常常成为反倾销的攻击目标。所以, 要扩大我国农产品的国际市场, 必须采取各种形式, 大力宣传我国优质农产品品牌, 通过与国外大型商业连锁集团的贸易合作, 使我国农产品直接进入国外超市, 打入国际连锁营销网络。
3.3 加强对农业的扶持
我国是长期以来一直是一个农业大国,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远远超过了其他产业。但是, 我国对农业的扶持力度与其他国家, 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和加拿大相比, 远远落后。例如, 2002年5月13日, 美国出台了新农业法《2002年农场安全与农村投资法》, 核心内容就是增加对农业的补贴, 尤其增强对是农产品的出口补贴。正是因为这些国家对农业的援助扶持力度远远大于我们, 所以才会带来其农业的发展长盛不衰以及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的强大。如在NAFTA中, 关于农业的出口补贴, 尽管协定承认, “在自由贸易区对农牧产品的出口进行补贴是不恰当的”, 但是, 协定并没有完全的禁止, 还列出了一些允许条件。所以, 我国也应该借鉴其经验, 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
3.3.1 在WTO允许的范围内, 增强政府的“黄箱”和“绿箱”政策。
WTO的《农业协议》允许成员对农业的补贴可以分为:“黄箱”、“蓝箱”和“绿箱”政策。
“黄箱”政策是指政府对农产品的直接价格干预和补贴, 妨碍农产品自由贸易的政策措施, 包括对种子、化肥、灌溉等农业投入品的补贴, 对农产品营销贷款补贴等。通常用综合支持量来衡量“黄箱”政策的大小, 允许发达国家对农业的“黄箱”补贴占农业产值的5%, 发展中国家为10%, 中国为8.5%。我国农业补贴中的“黄箱”补贴支出主要包括:一是价格支持措施, 即粮棉保护收购价格, 二是农业生产资料补贴。
“蓝箱”政策, 是指对一些与限制生产计划相关, 不计入综合支持量的补贴, 成员方不须承担削减义务。我国因财力有限, 目前还没有实施这类政策。
“绿箱”政策指的是那些由政府提供的、其费用不转嫁给消费者, 并且对生产者不具有价格支持作用的政府服务计划, 成员方无须承担削减义务的补贴, 属于可免于削减就放行的一类补贴。绿箱政策包括十二项, 如用于粮食安全目的的公共储备补贴、农作物收入保险和自然灾害救济补贴等。此前, 西方国家皆以巨额财政支出直接补贴农业。我国现已使用的“绿箱”政策有6项, 分别是政府一般服务支出、用于粮食安全目的的公共储备补贴、国内粮食援助补贴、自然灾害救济支出、农业环境保护补贴、落后地区援助补贴。其余6项政策尚未使用。
所以, 我国增强政府的“黄箱”和“绿箱”政策。这些有利于农产品生产和贸易的政策, 我国还有很大的使用空间, 应该充分加以利用。
3.3.2 加强对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
目前, 我国政府对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已经投入了一定数量的资本, 但是与需求量相比, 还存在巨大差额;同时, 现有的投资效益低下, 也是阻碍我国农业发展的一个严重的问题。所以, 现阶段我国要重点发展以下几类农业基础设施:a.农村交通运输设施, b.水利设施, c.农村能源设施, e.农业科技和推广设施, e.农村教育设施, f.农村通信设施, g.农产品产前产后设施, h.农村环保设施, i.其他设施, 包括农村医疗、保健、体育、文化等设施。
3.3.3 重视对农业生产者的技术培训
我国目前农业生产的直接从事者有10亿之多。根据2001的数据显示, 毕业于农民高等学校的学生人数为300人, 中等专业学校为52400人, 技术培训学校为87323000人, 农民中学为212000人, 农民小学为4334000人, 累计占总人数的7.1%。另根据农业部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在某两省的调查显示, 39%的农民读不懂农药标签或不能正确解释, 40%的农民在使用农药是凭借估计确定使用量, 33.3%的农民靠经验来选择农药的品种, 仅8.3%的农民在使用农药时考虑农药的毒性。农业生产者整体知识水平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能力或机会接受技术培训。所以, 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民的生产技术培训, 以免费或收费很少的形式开办农业生产技术培训班。
摘要:北美自由贸易区 (NAFTA) 开南北经济合作之先河, 成立14年来成效显著。鉴于NAFTA各成员国都是我国重要的贸易伙伴以及农产品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重要地位, 选取NAFTA农产品贸易政策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作为研究对象, 期望借鉴其经验与教训, 以促进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北美自由贸易区,农产品贸易政策,影响,对策
参考文献
[1]王为农, 马晓河, 蓝海涛.入世与中国农产品供需平衡[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4.
[2]雅各布.瓦伊纳, 倾销:国际贸易中的一个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 2003.
[3]新农在线, 中美农产品贸易概况[J].http://www.xnong.com/Manage/36664.htm.
[4]农业经济, 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http://zcz.py.gov.cn/xw01.htm.
[5]李晓玲.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与发展的现实选择[J].农业经济, 2003 (5) .
[6]侯亚峰.论NAFTA的成因、走向及对华影响[J].国际经贸探索, 1995 (5) .
[7]陈同仇, 薛荣久.国际贸易[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1997.
[8]林德特著, 范国鹰等译.国际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2.
[9]The Ten Year Track Report of the 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U.S., Mexican and Canadian Farmers and Agriculture[J].http://www.laprensatoledo.com/Stories/April%2013% 202005/NAFTA% 20and% 20Congresswoman%20Kapt ur%20report.pdf
林产品贸易 篇8
关键词:林产品,贸易政策,出口限制,出口退税
导言
我国是世界林产品生产、消费和进出口贸易大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林产品的对外贸易政策有了比较大的变化。林产品贸易政策不仅直接影响中国林产品贸易,而且直接影响我国在林产品国际市场上的地位,全国林产品贸易格局在深度调整林业国际化进程加快。
一、我国林产品贸易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直实行鼓励林产品进口的政策,出口政策较以前也有了很大变化,使得中国成为世界上林产品贸易大国,提高了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和竞争力。自从1998年国家对森林实行禁伐、限伐措施后,我国木材采伐量在短时间内大幅度减少,这就给国内处于低谷的林产品市场一个强烈的刺激,使各地市场的林产品价格有所提升。为了满足国内不断上升的需求,我国对林产品的进口量近些年来大幅度上升。
下页表显示,2014 年中国林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1 388亿美元,其中出口721.98 亿美元,比2013 年增长12%,占全国商品出口额的10.56%;进口677.5 亿美元,比2013 年增长5.71%,占全国商品进口额的8.24%;进口林产品以纸及纸浆、原木、锯材为主,主要来自东南亚、俄罗斯。出口林产品以家具、木制品、人造板和单板、纸及纸浆为主,主要出口美国、日本和中国香港市场,为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二、我国林产品贸易政策的演变
我国的林产品贸易体制及政策是建立在中国的特色经济和对外贸易政策基础之上的,在中国林产品对外贸易格局形成的过程中,贸易政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中国林产品贸易政策不仅直接影响中国林产品贸易,同时由于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主要林产品贸易国之一,也直接影响国际林产品贸易格局,因此回顾和分析我国林产品贸易政策的演变就显得很重要。
(一)进口贸易政策
在改革开放以前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由于我国实行高度集中地计划经济体制,我国进口贸易额和出口贸易额都很小,经济交往范围也有限,加入世贸组织前的基本情况是可想而知的。高关税和保护民族企业是此前各国通例,我国也不能例外。因此,进口数量小、地区有限、国家企业专营,是主要特征。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贸易政策特别是林产品贸易政策也有了较大的转变,中央计划林产品进口的比例逐年减少,并于1993 年完全取消计划内林产品进口,与此同时多次自主大幅降低进口关税。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林产品贸易进一步趋向自由化,进口关税大幅度降低,并逐步取消非关税贸易壁垒,2001 年1 月1 日起,中国林产品平均关税为12.3%,2002 年中国林产品的平均关税已降至8.9%,同时取消部分林产品的非关税壁垒。时至今日,我国现行林产品进口税率已接近世界平均水平,甚至部分林产品关税还低于发达国家水平,降低的余地已经不大,并且除了实行一些小的措施外,我国部分进口林产品已经没有非关税壁垒。
(二)出口贸易政策
我国对林产品出口政策主要包括出口限制政策和以出口退税为主体的出口鼓励政策。在林产品出口限制政策方面主要涉及的是木材资源型的初级产品。例如对于原木和锯材的出口,我国实行严格控制,受配额限制。此外,自2006 年11月1 日起,我国对木片、实木地板和一次性筷子,首次加征出口关税,税率为10%。2006 年11 月22 日起,加工贸易企业以国产木材或以珍贵材作原料生产的板材、家具、木制品等不允许出口。2007 年1 月l日起,取消实木复合地板出口退税。2007 年7 月1 日起,濒危动物、植物及其制品和部分木板及一次性木制品取消出口退税;纸制品和部分木制品出口退税率下调至5%;木家具出口退税率下调至9%。2007 年4 月26 日起,以国产木材生产的木浆、纸制品等不允许出口。
数据来源:国家林业局2000—2014年发展报告和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
在出口退税政策方面,我国对不同的林产品出口实行不同的出口退税率,亚洲金融危机之后的1998—2003 年这段时间,中国对所有木质林产品实行了出口退税。例如对资源型林产品原木、软木及制品实行了5%的退税率;对木片、锯材、单板、家具、强化板、纤维板、纸以及纸质品等林产品实行了13% 的出口退税率;甚至为了鼓励出口,对竹、藤也实行了5%的退税率。此外,我国政府于2001 年在中俄边境口岸实施了进口原木加工锯材复出口政策。2008 年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政府三次调整提高了117 种林产品出口退税率,相当于给林产品企业每年补贴4.1 亿美元。可以看出,无论是出口限制政策还是出口退税政策,都是为了优化我国林产品产业结构,提高林产品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力,最终达到出口创汇的目的。
三、我国林产品贸易政策调整的思路与启示
作为林产品生产、消费和贸易大国,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林业将在更大的范围、更广的领域和更高的层次上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和贸易自由化的进程中,同时也将使我国林业进出口贸易进入一个历史性转变阶段,并有将会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面对这些新的问题,我国政府应保持冷静,沉着应对,在林木产品的贸易政策选择和安排上形成新的观念和思路。在新的形势下,我国政府应当采取积极有效的对外贸易政策手段来促进林产品贸易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实现林产品对外贸易对林业产业发展的带动和促进作用,并通过贸易来保证国内相关产业的安全。因此,我国政府必须要做出许多重大的政策调整。
(一)实施有干预的林产品自由贸易政策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林产品的国际贸易环境有了较大的变化,为了适应国际市场上的这些变化,我国政府应该对实施了较长时间的林产品对外贸易政策做出调整,而政策调整的关键是处理好政府适度干预和有效干预的问题,即实施有干预的林产品自由贸易政策。在保证我国林产品贸易健康稳定发展的前提下对其进行适度的干预以促进我国的林产品产业发展。与保护幼稚产业的贸易政策以国内市场为导向和作为进口替代手段的政策倾向不同,将林业作为攸关环境和资源安全的战略性产业进行扶持,贸易政策以国内市场为基础、以扩大出口和提高国际市场份额为目标,是一种以国际市场为导向的、作为出口促进手段的贸易政策。
(二)利用招商引资政策促进林产品贸易发展
实行积极的招商引资政策引导林业利用外资的投向和拓宽林业利用外资的渠道,建立一个统一、有效的外资融资机构;制定林产品的优惠贸易政策,并对林产品贸易企业进行资金扶持,适当减免林业税赋,加速林业管理体制改革,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积极引导林业企业不断积累对外投资的知识与经验,鼓励林业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特别是对林木资源丰富的国家和地区的投资以减少国际贸易的成本和风险,规范林业企业在境外的开发行为,设立鼓励林业企业对外投资的专项保险,培养林业企业对外投资所需的各种人才,充分发挥政府和行业协会的作用,形成中国林业企业对外投资的战略联盟。
(三)加快林产品的国际认证体系建设
对于一般意义上的产品认证已经在中国各个行业得到相应的开展,但是关于林产品的认证体系对我国来说却是一个新鲜的名词,还不为大多数人所熟知。自加入世贸组织以来,贸易自由度大幅度提升,我国林产品的出口额不断增加,这就对进口国国内的市场造成了一定的冲击,越来越多的进口对我国实行了绿色贸易壁垒,如对我国林产品采用严厉的标准,因此就需要在我国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林产品国际认证体系,这样做不仅可以提高企业形象、消除绿色壁垒,而且有助于保住和开拓中国林木产品特别是家具在欧美环境敏感市场的份额,同时认证为林业企业参与公平竞争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综上所述,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林产品贸易是一把双刃剑。入世给我国林产品贸易带来了稳定宽松的环境,有利于我国更多的林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提高了我国企业在市场的国际竞争力,但是也不能盲目乐观,还要看到我国在林产品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仍然不足,需要我国政府相应地调整林产品的对外贸易政策,以保证我国林产品贸易健康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宋维明,程宝栋.世界林产品贸易发展趋势及对中国的影响[J].国际贸易,2007,(11):47-52.
[2]国家林业局统计处.中国林业统计年鉴(2011)[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2.
[3]国家林业局.2012年中国林业发展报告[R].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2.
[4]付亦重,程宝栋.主要林产品贸易大国贸易政策新发展及我国对策[J].国际贸易,2012,(3):14-18.
[5]丛磊,李洋,朱江梅.中国林产品出口面临的绿色贸易壁垒[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3,(7):145-150.
[6]侯方淼,宋维明,陈伟,范悦.中国林产品对外贸易政策评价初探[J].世界林业研究,2010,(10):44-48.
[7]张吉国.我国木质林产品对外贸易的特征与国际竞争力之实证分析[J].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0,(4):19-25.
[8]黄颖利,仓亚楠,李爱琴.后金融危机时期中国林产品贸易现状及对策分析[J].世界农业,2012,(3):34-36.
[9]程宝栋,宋维明.中国木材产业规模化经营的理论探析[J].林业经济问题,2004,(2):102-104.
中日农产品贸易与贸易摩擦分析 篇9
一、中、日农产品贸易现状及特点分析
1、中、日农产品贸易现状。
由于我国农产品具有低成本特点,因此中国在中日农产品贸易中占有明显的优势。同时,日本作为连续多年中国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对我国的农产品出口极为重要,并且其地位仍处于继续加强的态势。2010年我国继续保持日本第一大贸易伙伴,最大进口来源地地位。
资料来源:根据商务部相关资料整理所得
通过表1我们可以看到,进入21世纪的前8年,中日两国的贸易总额稳步增加,尤其是2002-2006年增长速度很快。2006年与2002年相比,增加了一倍多。但是自2006年“肯定列表制度”实施来,对日出口增速显著放缓。两国农产品贸易额在这些年也有所增加,但增长速度相对缓慢。从2002年的近60亿美元,到2010年才增长到近100亿美元。这种增长速度也在一定程度说明了,农产品贸易的特殊性和谨慎性。在金融危机、物价剧烈波动、经济衰退和食品安全风波等复杂贸易环境下,2008,2009年中国对日农产品出口出现负增长,结束2003年来对日本出口持续增长态势。但金融危机结束后的2010年,对日出口恢复正增长,且增长迅猛,为近几年最高。这可能是中国受金融危机冲击较小,以及近几年中日农产品摩擦较少的缘故。
在贸易总额上,虽然从2002年开始,日本对中国由逆差转为顺差,并且顺差额不断增加,贸易顺差总额由2002年50.31亿美元扩大到2008年的近345亿美元。然而日本对中国农产品贸易上却一直保持逆差,而且差额还比较大,每年我国从日本进口的农产品占进口总额的比例都比较小,其中2010年农产品贸易逆差达到这几年的最高85.5亿美元。
资料来源:根据商务部重点大宗出口商品前3大出口市场相关资料整理所得
表2显示,2010年在中国的重点大宗出口商品中(此处选择中国进出口月度统计报告中重点大宗商品前3大出口市场情况中的农产品来分析,空白数据表示某种农产品出口前三大出口市场没有日本,故难以统计),中国出口至日本的主要农产品包括鸡肉制品、烤鳗、豆粕、虾、墨鱼及鱿鱼和水煮笋。由表中可以看出各具体农产品对日出口额近几年来没有一个固定的趋势,或增或减,但是总体看来比较稳定,没有大起大落。而且因为当某一产品出口额下降时,其他某一产品出口额会上升,所以中国对日农产品出口总额一直是不断增加的。从出口结构上来说,中国对日出口的主要农产品就是蔬菜类,水果类,水产品类,这些农产品都是一些劳动密集型的农产品,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也低。而且农产品加工程度明显不高,就只有鸡肉制品和植物油算是初加工的农产品,这就导致我国出口到日本的农产品的价格偏低,造成倾销的嫌疑,容易引起他国对相关产品的不满。
2、中、日农产品贸易特点。
根据近几年中日农产品贸易状况能总结出一些特点。一是中日农产品贸易存在巨大逆差,这种巨大的贸易差额还在不断扩大(见表1)。二是对日农产品贸易总量虽然在增加,但是在对日出口商品的占比却不断下降。(见表3)三是对日农产品在我国出口商品中的毕生不断下降。(见图1)四是出口结构有待优化。2008年对日出口额前四位的农产品依次仍为水产品、蔬菜、畜产品和水果。从表2也可以看出,近十年来中国出口的大宗农产品,日本进口金额位于前三位的大部分都是蔬菜、水果、水产品等。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二、中、日两国农产品贸易摩擦重要案例分析
1、由于存在巨大的贸易顺差,而且受到国内经济衰退和政治因素的影响,日本近年来频频利用各种非关税措施对中国出口的农产品进行设限。
这些行为导致贸易摩擦频频发生,从2001年的大葱、鲜香菇、蔺草席事件,2002年的冷冻菠菜事件,2003年的《种苗法》和《关税定率法》和“日野绿”蔺草及蔺草制品事件,2004年的禽流感和粉丝食品事件,到2006年肯定列表制度的实施,以及2008年日本毒饺子事件。这些从出不穷的摩擦事件对中国农产品出口造成了负面影响。特别是2006年实行的肯定列表制度,使日本对进口更加严格控制,限制了一大批农产品的进口,尤其是第一大农产品进口国的中国深受其害,中日农产品贸易的摩擦愈演愈烈。“肯定列表制度”的实施对中国粮谷类、豆类、蔬菜类、水果类等农作物、畜禽和水产类的对日出口造成直接影响,涉及大约6 000多家生产出口企业,30%以上的中国农产品的对日出口受拒。
2、“毒饺子”事件对中国农产品贸易的影响。
根据日本农林水产省2008年3月6日公布的植物检疫统计快报,1月底后日本的中国蔬菜进口量出现骤减。而中国产饺子致人中毒事件发生后,2月的第2、第3周进口持续减少,分别为6461吨和4331吨。据共同社报道,毒饺子事件持续发酵,已经影响中日的贸易往来。2008年2月第1周至第3周,进口量较去年同期大幅减少了39.7%,仅为20704吨。据分析,这主要是由于中国加强了出口时的检查措施,加之经销公司开始疏远中国产蔬菜。如果进口持续减少,恐将导致日本国产蔬菜价格上涨。主要进口蔬菜中,卷心菜、芋艿分别骤减66.7%和65.7%。进口量居首位的洋葱减少了30.4%,位居二三的生姜与葱也分别减少了15.3%和34.4%,降幅均达到两位数。每周进口量的变化显示下降趋势十分突出。1月第4周的进口量为10,668吨。另外,毒饺子事件发生后,日本在驻华大使馆新设了“食品安全担当官”一职,以防止再次发生类似事件。来自厚生劳动省的永山裕幸6日抵达北京正式上任,职衔为一等秘书。永山拥有负责进口食品检查的食品卫生监督员资格。这是日本首次在驻外公馆常驻食品卫生监督员。
三、中日农产品贸易摩擦原因分析
1、日本方面
(1)日本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从20世纪末以来,日本不断的修改或颁布和农产品有关的法规和政策。近几年,日本以保护国内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为理由,相继提高进口农产品的检验检疫标准,其中最厉害的莫过于2006年的肯定列表制度。日本制定这些异乎寻常严格的标准,甚至有些发达国家都不能达到,更何况是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从违规案例的数目中我们也确实看到了这些标准确实起作用了。作为日本农产品主要输出国的我们,面对这些苛刻的标准,不得不怀疑它似乎是专为中国农产品制定的壁垒。
(2)日本媒体制造的“舆论壁垒”。2000年以来中国经济一直处于较快的发展速度,对日农产品出口也不断增加,但是中国在日本农产品进口额的增加却使日本出现“中国威胁论”等不利于中日经贸关系的顺利发展的言论。这些言论影响了日本民众对中国农产品的态度,也影响到日本对华贸易政策的态度。毒饺子事件就充分体现了舆论壁垒的这一特点。2008年1月30日,在日本发生的食用中国饺子中毒的事件在日本成为舆论热点。日本媒体大肆渲染夸大中国农产品的危害。虽然经调查被认定为一起人为的个案,不属于产品质量问题,但传言误导了消费者,这一事件影响到所有中国食品在日本市场上的销售。日本共同社通过电话进行的全国民意调查,75.9%的受访者回答“今后将不买中国食品”。虽然后来查清原因在日方,但该事件对中国食品出口的恶劣影响却无可挽回地造成了,而且影响将会持续较长时间。
2、中国方面
(1)农产品问题。首先,我国农产品质量差,农药残留问题严重。由于我国农业生产仍处于零散经营阶段,农产品质量控制手段相对薄弱,技术含量低,这难免引起进口国的忧虑。而且我国农民普遍文化程度不高,一些农民有时任意提高使用农药的药量,甚至使用的药剂量已经达到了说明书上的数倍,己经危及人体健康。因此这样的产品在面对“肯定列表制度”的苛刻检查时,自然毫无招架之力。其次,我国农产品对日出口结构比较单一,不太合理。我国农产品的比较优势集中在劳动密集型的禽肉、水产、蔬菜、水果、花卉等产品之中,这些产品的价格低廉,但质量不稳定,标准化程度低,往往达不到进口国的检疫标准要求,而过低的价格又极易引起倾销之嫌。2008年对日出口额前四位的农产品依次仍为水产品、蔬菜、畜产品和水果。这些产品技术含量低,缺乏核心竞争力,因此容易诱发贸易摩擦。最后,我国农产品加工程度低、附加值不高。我国农产品以初加工产品为主,深加工能力不强,而深加工的价值及其附加值较初加工产品的大的多。从出口到日本的主要农产品就可以看出,主要是一些初级产品。此外,我国农产品深加工技术和设备较发达国家相比尚有较大差距。例如,发达国家已普遍采用了水果摘后预冷、贮藏、洗果、涂蜡、分级和冷藏运输等规范配套的处理方式,而我国的农产品主要是简易的手工分级。
(2)农产品贸易信息系统滞后。2008年的“毒饺子”事件,虽然中方也积极调查,但是当案件真相大白时,很多中国的农产品出口企业,并不知道这一结果。可以想象连相关企业都不知道的事情,普通的民众怎么会知道事实真相呢?在信息发布方面,中国政府和相关媒体,远远落后于日本,这对尽快解决贸易摩擦,维护我国利益,相当不利
综上所述,中日农产品之间的摩擦,我国应该先从自身做起,努力找“内因”,并加以改正。首先增强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产品本身质量提高,门槛再高也不影响出口。然后应加大信息化建设,消除“舆论壁垒”,21世纪是信息化社会,当然在农产品贸易中也不例外,掌握信息的主动权,才能取得成功。最后我国应加强与日本政府之间的沟通和对话。“民以和为贵”,两国之间政治上关系融洽,自然会给经济带来好的影响。相信只要我们两国政府与国民共同努力,中日农产品贸易一定会有美好的未来。
摘要:中、日建交以来,双边贸易关系越来越密切。但随着两国农产品贸易交流与合作的不断发展,其贸易摩擦也与日俱增,这影响了中日贸易的健康发展。本文从分析中国对日农产品出口贸易的贸易规模、产品结构等入手,得出对日农产品贸易的特点。然后,通过介绍两个重点贸易摩擦事件,分析其原因。
关键词:中日农产品贸易,摩擦,技术性贸易壁垒,舆论壁垒
参考文献
[1]吴强.WTO框架下农产品贸易争端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2]2008年中日农产品贸易情况[EB/OL].http://ccn.mofcom.gov.cn/spbg/show.2009-04-16.
[3]肯定列表制对日农产品出口分析报告[EB/OL].http://www.foodqs.cn/news/ztzs02/2007323135827.htm.2007-03-23.
[4]日本“肯定列表制度”实施半年来对日农产品出口分析报告[EB/OL].http://www.ccpit.org/Contents/Channel_62/2007/0403/31649/content_31649.htm.2011-03-21.
[5]“毒饺子”事件虽已沉冤得雪中国食品出口遭受严重影响[EB/OL].河北日报,2008-04-27.
[6]毒饺子案:中国蔬菜输日本骤减近四成[EB/OL].http://www.foods1.com/content/394800.2008-03-07.
[7]日本“肯定列表制度”实施半年来对日农产品出口分析报告[EB/OL].http://www.jsdoftec.gov.cn/NewsUpload/File/20070426150601.doc.2007-04-26.
林产品贸易 篇10
福建地处东南沿海, 毗邻台湾, 交通发达、港口众多, 是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全国最早开放的省份之一, 在发展“两头在外”的林产业、承接林业产业转移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经过多年的发展, 福建林产品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 档次不断提高, 原木和板材等初加工产品的出口比重逐步下降, 成套家具及竹木深加工制品、竹藤、花卉、林副产品的出口比重不断上升, 并形成有福建地方特色的出口产品, 如泉州、漳州的竹藤家具, 莆田的木制品, 漳州和龙岩的花卉, 福州与厦门的成套家具, 闽西北的林化产品及竹木加工制品。而进口的林产品主要为原料型商品, 如原木、锯材、木片、纸浆、废纸等, 及林业机械、纸制品、木制品、胶合板等产品。据统计, 2006—2009年福建省林产品进出口额达104.15亿美元, 其中进口35.89亿美元, 出口68.26亿美元。
一、金融危机以来福建林产品贸易情况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 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 福建省林业企业普遍出现订单减少、产量下降、出口受阻、库存增加、利润下降等情况, 林产品贸易从2008年第三季度开始急剧下滑, 到2009年第一季度达到最低点, 环比下降20.4%, 同比下降2%。面对危机, 福建省积极争取优惠政策, 加强林业经济运行监测分析, 及时调整木材采伐政策, 组织企业走出去拓展市场, 成立行业协会抱团取暖, 通过采取一系列针对性强、时效明显的措施, 帮助企业共渡危机, 确保全省林业产业平稳发展。2009年第二季度林产品贸易开始回暖, 环比上升20%, 同比仍下降3.7%;到第三季度林产品贸易环比上升19.2%, 同比上升11.5%;第四季度环比上升11.5%, 同比上升32.5%。
2010年以来, 世界经济继续复苏, 各项政策效应进一步显现, 福建省主要林产品进出口贸易呈现较大幅度回升。根据福州海关统计, 2010年1-9月福建省林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为28.13亿美元, 同比增长44.8%。其中, 进口额为9.74亿美元, 出口额为18.39亿美元, 主要林产品贸易仍然保持顺差, 为8.65亿美元。其主要特点:
1.林产品进出口贸易增势强劲。随着世界经济继续复苏, 美国、日本、欧盟经济自2009年三季度出现企稳回升, 进口需求强劲反弹, 由此拉动福建省林产品1-9月出口大幅增长, 同比增幅达42.8%。与此同时, 在国内经济回升向好、需求增加的驱动下, 1-9月福建省林产品进口也出现强劲增长, 继续保持了自2009年第四季度以来林产品进口贸易回升势头的强劲态势, 同比增长达到48.7%。
2.主要林产品出口均实现持续增长, 并基本恢复到金融危机前的水平。2010年前三季度, 木竹藤家具、纸浆及纸制品及木制品等出口增长较快, 如木竹藤家具出口额达到8亿美元, 创历史同期新高, 同比增长60.5%, 超过金融危机前的增长水平;木制品出口额达到4.4亿美元, 同比增长40.4%, 基本达到金融危机发生前的2007年的水平;纸浆及纸制品出口额达到3.3亿美元, 同比增长45.7%, 超过金融危机前的水平。
3.原料型林产品进口大幅增长。由于我国经济回升时间早, 力度大, 进口价格大幅上涨, 国内需求的持续增长推动一些传统的大宗原料型进口商品量价齐升, 增幅明显。如原木进口175万m3, 进口额2.58亿美元, 分别增长104%和172%;锯材进口67.7万m3, 进口额1.47亿美元, 分别增长186%和211%。
二、现阶段福建林产品贸易面临的挑战
进入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 受世界经济继续复苏, 国内经济回升向好的拉动, 目前福建林产品进出口贸易基本恢复到了金融危机前的水平, 但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始终不大稳定, 仍然面临严峻的挑战。
(一) 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仍未消除
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 西方许多国家经济开始好转, 消费者购买力增强。我国出口到美国的林产品全面大幅度回升, 木制家具等林产品出口增长明显, 带动我国林产品形势好转。但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还未完全消除, 仍存在新的问题和挑战:一是进口木材等原料价格的上涨。各国纷纷采取限制木材出口的措施, 使木材资源趋于紧张, 进口木材原料价格一路攀升。二是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各国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纷纷出台贸易保护政策措施, 使林产品国际贸易摩擦呈增多的趋势。欧美发达国家对林产品进口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美国通过《莱西法案修正案》, 要求从4月1日起, 进入美国市场的所有木质家具产品必须出具“合法”的木材原产地证明。很多发达国家对进口林产品提出了森林认证的环保要求。而不同国家认证上规定的不同标准给企业带来了资金和人力物力的压力, 给林产品的出口制造了一定的障碍。三是林产品价格上涨。随着近期我国化工原料、木材原料、用工成本以及运输成本等林产品生产成本的不断提高, 林产品价格也相应上调, 国际市场竞争力相应有所减弱。
(二) 美元贬值的影响
2010年6月之前, 欧洲的债务危机使美元还处在升值过程中, 但因为美联储进一步放松货币政策, 仅1个多月时间, 美元对一篮子货币已贬值7%。各国对美元汇率连创新高, 进而将希望寄托在人民币升值上, 欧美对人民币汇率的逼压不断升级, 日本、韩国、巴西等国都希望人民币升值从而提高本国出口产品竞争力, 因此向人民币汇率施压的局面已由美国“独唱”逐渐演变为多国组成的“大合唱”。虽然中国不愿人民币大幅升值, 但近几月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升幅扩大, 这给我国的出口商造成巨大的成本压力。此外, 企业与国外所进行的贸易通常成交价格是稳定的, 这就会使企业面临更加薄利或是亏损的问题。
(三) 气候变化的影响
2009年底丹麦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变化峰会引起了全球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前所未有的关注。气候变化带来的危机每天都在发生, 且影响远高于金融危机。林业在增加碳汇、减缓气候变暖方面具有重要的贡献, 社会对保护森林资源的呼吁越来越高, 木材原料将日趋紧张, 传统木材加工业将受到很大影响。再加上随着世界各国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 陆续出台保护森林资源、限制原木出口的措施, 可能使我国木材原料进口受阻。
(四) 国家出口政策调整的影响
经国务院批准, 自2010年7月15日起, 将取消部分钢材、有色金属加工材等406个税则号商品的出口退税。这次取消出口退税的产品包括紫杉醇、歧化松香及松香衍生物等林产品, 尽管数量不多, 但对林业进出口贸易也带来一定的影响。
(五) 国家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影响
为抑制房价过快上涨, 我国近期出台一系列房地产调控政策。房产意向消费者普遍处于观望状态, 经历一个观察期后, 全国主要城市的房地产市场将迎来一个价量齐跌的局面, 市场整体进入调整期。房地产市场的调整必对木地板、装饰材料等林产品需求量有重大影响。
三、推进福建林产品贸易工作的建议
(一) 继续稳定外贸政策, 短期刺激政策向长期发展政策转变
国家和福建省出台的应对金融危机的稳定政策, 对福建提高出口市场份额发挥了重要作用。如2008年12月部分木家具出口退税率提高到11%, 使福建省木竹藤家具出口一直保持强劲增长, 2009年同比增长高达40.4%。可见出口退税对林产品出口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在继续稳定外贸政策对林产品贸易和企业利益的积极作用的同时, 还应支持短期刺激政策向长期发展政策转变。
(二) 加快推进市场及林产品多元化战略
目前, 美国、加拿大仍然是福建省林产品的主要市场, 因此稳定在北美市场的份额是全省林产品的着力点和重要选择, 同时也要积极开拓其他市场。近两年来福建林业企业在提高林产品欧盟及澳大利亚、新西兰市场份额上也有所作为。要充分发挥出口信用保险等政策工具的作用, 在全球经济处于低谷时, 在国外并购相关企业或设立营销网点, 有效拓展国际化经营。同时要扶持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 据统计龙头企业出口额约占林业出口总额的80%, 因此要加强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 引导企业加强自主创新, 发展下游及终端产品加工贸易, 实施名牌战略, 提升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 积极应对国际市场变化。
(三) 积极推进林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
虽然福建省已初步建立了以林权证抵押为核心的信贷担保机制, 但林产加工中小企业融资难题还没解决。建议进一步推进林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工作, 依托林业龙头企业、林业经济合作组织、行业协会, 成立林业专业担保机构, 并逐步形成风险补偿机制, 对担保中介机构为林业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业务进行风险补偿, 增强福建省林业中小企业融资能力。
(四) 抓住有利时机拓展对台贸易
2009年闽台林产品贸易额为1.2亿美元, 仅占福建省林产品进出口总额的4.3%。在两岸“三通”的新形势下, 应积极开展先行先试, 力争在林业对台贸易合作上有新的突破。在对台林业贸易上, 要利用“三通”后航运物流成本降低的优势, 及时跟踪台湾当局拟放开进岛商品目录的动态, 推动对台出口, 弥补其他市场的损失份额。
(五) 积极应对林产品贸易摩擦
美国高技术产品贸易仍为“霸主” 篇11
ATP国际贸易的时空特征
1.贸易规模
1989年以来,美国高技术产品国际贸易的规模逐年扩大,并于2000年达到峰值4494.77亿美元,年均增长10.16%;当年美国高技术产品进出口总值在全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中占的比重为22.51%。2000年之后,美国高技术产品国际贸易规模有所缩减,到2002年已降为3737.16亿美元。但2003年略有回升,达到了3872.39亿美元;2004年,美国高技术产品国际贸易总额继续增加,达到4399.32亿美元,占当年全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的19.30 %。与2003年同期相比,贸易规模增长了13.61%,反弹势头愈加强劲(图1)。
在出口方面,1989~2000年,美国高技术产品的出口规模不断扩大,2000年达到峰值,此后有所下滑,近两年以来开始回升。2004年,美国出口的高技术产品总值为2014.54亿美元,同比增长11.79 %。
在进口方面,1989~2004年美国高技术产品进口规模的变化趋势与出口的基本相似。2004年,高技术产品进口总额为2384.78美元,同比增长15.19%。
从贸易平衡的情况来看,作为科技强国,高技术产品似乎应该是美国贸易顺差的主要创造者,但实际并非如此。1989年以来,美国高技术产品贸易对抵消货物贸易逆差的贡献越来越小(图2),2002年也成为具有贸易逆差的产品。2004年,美国高技术产品贸易逆差为370.24亿美元,占同期美国货物贸易逆差的5.56%。与2003年同期比较,贸易逆差规模增加了38.04 %。
2.商品结构
美国将高技术产品划分为十类,即生物技术、生命科学、光电子、信息通讯、电子、柔性制造、尖端材料、航空航天、武器和核技术。就其出口结构而言,具有相对集中的特征。尤其是2002年以来,信息通讯、航空航天、电子产品出口值约占全部高技术产品出口总值的80 %左右,但上述三类产品出口贸易额在全部高技术产品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呈连续小幅下降趋势。
近年来信息通讯产品在进口产品中一枝独秀。2004年,其进口贸易额达1325.4亿美元,约占高技术产品进口总额的55.58 %。生命科学、电子、航空航天等三类产品在高技术产品进口贸易中也占有相当的份额,同期三类产品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3.75 %、11.51%和9.99 %。
2002年以来,美国高技术产品国际贸易中具有逆差的产品包括生命科学、光电子、信息通讯、尖端材料与核技术等五类,而生物技术、电子、柔性制造、航空航天和武器等产品则具有顺差。2004年,除核技术产品的逆差和电子产品的顺差下降以外,其余高技术产品贸易差额规模都有所扩大。对于存在逆差的产品而言,差额增幅较大的为光电子产品(54%)、尖端材料产品(38%)、和信息通讯产品(29%)。而具有贸易顺差的高技术产品中,生物技术产品顺差规模增长率为161%,柔性制造产品为158%,武器为32.58%。
3.区域结构
自2002年以来,中国、日本、墨西哥、加拿大、韩国、马来西亚、台湾、新加坡和英国等一直是美国重要的高技术产品贸易伙伴,其贸易额占美国高技术产品国际贸易总额的67%左右。根据统计数据分析,美国高技术产品国际贸易的区域结构具有以下重要特征:
(1)多元化市场格局。这从两方面得以体现:其一,主要市场空间分布广泛,遍及亚洲、北美洲和欧洲;其二,从整体上看,主要市场的份额占有较为分散,最高值基本保持在10%左右。
(2)空间集聚性。美国高技术产品一半以上的市场位于太平洋沿岸,尤其相对集中在太平洋西岸的东亚地区。
(3)从经济发展阶段看,高技术产品流动的源地和目的地以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为主。
(4)第一大市场与第十大市场的份额仅差8个百分点,而且位次相邻市场的差距在0.12~2.96个百分点左右,彼此间贸易实力相当,竞争较为激烈,市场重新洗牌的概率相对较高。
(5)高技术产品重要的进口国往往也是大的出口国,方向集中的“大进大出”是美国高技术产品贸易的又一显著特点。
影响因素
1990年以来,美国高技术产品国际贸易之所以呈现如此的发展态势,主要是技术进步、经济周期、市场需求和政府干预互动的结果。其主要原因可归纳为以下几点:(1)1990年初期,克林顿政府提出了《国家信息基础结构:行动计划》(NII),加强对信息技术科研创新的支持力度,掀起了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技术创新浪潮。这次浪潮引发了技术、制度和市场等全方位的创新局面,美国在此次创新中的领先地位支撑了其20世纪90年代超常规的经济增长。同时,信息技术也极大地推动了其他高技术产品的发展以及美国产业结构的高科技化。基于技术垄断和产品差异的比较优势,加之国际化生产使成本大大降低,在巨大的国际市场需求下,美国高技术产品国际贸易蓬勃发展。(2)进入2000年后,随着技术的普及与扩散,全球产品供给能力不断增加甚至过剩,成本优势成为市场竞争的主要优势,成本差别决定贸易走向。国际分工中更多低成本国家的加入,使得美国的信息产业面临严峻的成本竞争,全球范围内对信息产品的需求因供给方的增多而趋于饱和,美国的国际市场空间开始缩小。与此同时,其他高技术产品的国际贸易也不同程度地经历类似的情况。(3)近年来随着美国经济复苏,积极推动新一轮技术创新活动,国际贸易规模又有所回升。(4)另外,从美国高技术产品贸易平衡的角度看,美国在某些领域及区域实行的技术产品出口管制政策,对高技术产品出口的人为地限制,以及美国本土公司业务外包现象的增多使美国高技术产品的进口相对增加,是美国高技术产品贸易逆差出现与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
发展趋势
林产品贸易 篇12
一、我国农产品遭遇绿色贸易壁垒的原因
(一) 受资金短缺、技术落后等因素制约, 部分出口产品未达到进口国标准
各国之间经济发展水平、技术力量差异悬殊, 许多发达国家凭借先进的环保技术与高新技术制定了一系列高标准的环保要求。与发达国家相比, 发展中国家由于受资金、技术等因素限制, 卫生检测检疫标准还不够完善, 使得部分出口产品在环境、卫生安全等方面达不到一些发达国家的要求而被限制出口, 在客观上产生了绿色贸易壁垒。
(二) 一些发达国家借绿色贸易壁垒实行贸易保护
近年来, 由于受经济增长缓慢、失业压力增加、优势产业空心化等影响, 许多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纵观国际市场, WTO并未使贸易保护主义消失, 贸易竞争加剧反而迫使各国政府在关税手段保护程度降低的情况下, 寻找更有效的非关税壁垒以保护国内市场和产业。由于绿色贸易壁垒具有合理、合法及广泛性的特点, 许多国家将其作为一种贸易保护手段。甚至一些发达国家利用世界贸易组织中有关环境保护的协议和规则, 来实行贸易保护、限制进口。目前, 国际社会越来越提倡环保与绿色, 发达国家利用自身技术优势并以抵制有害身体健康的产品为由单方面提高环保标准, 限制产品进口。面对不完善的WTO规则体系与贸易争端解决机制, 绿色贸易壁垒应运而生。
(三) 绿色消费需求不断增加, 绿色标准制定权大多由发达国家操控
现今, 保护环境已成为全球化议题, 可持续发展策略的提出引发了全球性的环境保护运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对绿色产品的消费不断增加, 许多绿色环保组织和绿色贸易规则便应运而生。这些绿色组织与绿色条款大多为发达国家所操控, 这些国家从自身利益出发制定了较高的环境保护标准和严格的执行措施对发展中国家较为不利。
二、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
(一) 提高了出口成本, 削弱了农产品的竞争优势
我国是农业大国, 又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 拥有丰富和价格低廉的劳动力资源, 劳动密集型产品拥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但由于绿色贸易壁垒的实施, 我国原来具有绝对优势的一些农产品出口受到了部分发达国家的严苛审查, 检测、审批费用大大抬高了我国农产品的出口成本。
我国部分农产品出口企业为了达到一些国家的农产品检疫标准不惜花重金加强基地建设、增加农残检测设备投入, 也大大提高了出口成本, 进而丧失了农产品价格竞争优势。出口商品价格提高使进口商的利润降低, 农产品出口份额也随之减少。不仅如此, 一些苛刻的卫生检疫制度使得我国那些不具备价格优势的农产品出口前景堪忧。
(二) 出口优势下降带来巨额经济损失, 加大了出口难度
我国农产品出口优势下降, 劣势凸显, 贸易逆差不断扩大, 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近几年, 美国、日本、欧盟、韩国等国家和地区是我国主要的贸易合作伙伴, 这些国家和地区都是绿色贸易保护主义拥护者并且大多数是世界贸易组织“贸易与环境委员会”成员。他们对本国农产品出口的支持力度较大, 对进口却采取限制措施, 对我国农产品出口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加大了我国农产品出口难度, 使得我国的许多农产品由于达不到检测标准而无法进入其市场, 导致出口额萎缩。
三、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对策建议
(一) 加强对国际绿色贸易壁垒政策法规的了解和研究
我国许多外贸企业因绿色贸易壁垒引起的贸易争端案件均以失败告终, 究其原因, 绝大部分是由于我国出口商不懂绿色条款, 不了解相关国际贸易协议条款及公约, 并且许多部门和中介组织应对不积极, 事前缺乏统筹规划和预警措施导致的。因此, 出口商及政府相关部门应认真整理研究国际环保公约, 充分挖掘其中针对发展中国家国情而附加的免受发达国家贸易歧视的保障条款, 建立绿色壁垒资料库, 针对不同贸易国对我国不同的农产品出口限制找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二) 加大无公害和有机农产品的生产与认证力度
我国政府应从扩大出口、增加农民收入的角度, 鼓励无公害与有机农产品的生产和认证。积极引导生产经营者提高环保与卫生安全意识, 简化无公害和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及农产品的认证申报审批程序, 减少和规范检测项目, 降低监测、标志使用和标志服务等收费标准, 减轻生产者负担。
(三)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通过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使出口企业能够从生产、加工到包装、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进行全程质量监控, 逐步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环保标准, 健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体系, 争取早日与国际接轨。
摘要:随着国际贸易迅速发展, 在关税壁垒效果逐渐降低的情况下, 绿色贸易壁垒成为贸易保护主义的一种主要的非关税壁垒形式, 被一些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广泛采用。我国作为农业大国, 由于长期缺乏环境保护意识, 农产品生产加工技术及环境保护水平相对落后, 使得农产品出口频频遭受绿色贸易壁垒限制。为应对绿色贸易壁垒, 提出加强对绿色贸易壁垒相关内容及政策的了解研究, 加大无公害和有机农产品生产、认证力度,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绿色壁垒,农产品,出口贸易
参考文献
[1]张馨元.浅析绿色贸易壁垒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及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 2009 (10) .
[2]归秀娥.我国农产品出口受阻于国外绿色壁垒的原因与对策[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 2010 (1) .
[3]孙同瑜, 赵银德.绿色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8, 36 (3) .
[4]胡北平, 李美红.绿色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与对策研究[J].经济前沿, 2009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