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组织架构

2024-09-27

平台组织架构(精选12篇)

平台组织架构 篇1

无论是互联网产业, 还是传统制造业、服务业都处于平台化过程之中, 而最深刻的改变和创新都来源于这些组织在“平台商业模式”上的革命。虽然, 由互联网技术带来新商业模式, 对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和消费刺激的积极作用在政府、企业和学术界形成了共识, 但是对于具体实现路径的研究还远远不够, 也无法准确描述这场技术和组织创新紧密结合的变革。以平台为研究对象的平台经济学, 结合平台组织理论, 通过平台商业模式演化, 则能更有效地解释这一过程。

一、平台商业模式理论基础

(一) 平台本质阐释——市场演化进程

对于平台的解释, 只有回归到经济学范畴, 才能从科学角度形成更为客观的认识, 为深入研究平台组织及其商业模式演化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对市场的研究和分析构成了经济学研究的核心基础, 以科斯为代表的制度经济学, 则推进了关于市场组织形式和企业组织形式的讨论, 而平台作为一种新的组织形式更表现为市场具化的过程, 是存在于现实和虚拟空间的交易场所, 它通过收取恰当的交易费用, 促进双边和多边的客户完成交易, 实现利益的最大化。从市场演化的逻辑出发, 能够进一步得到关于平台本质性认知, 在市场处于“自然”和“自发”组织状态时, 资源配置机制依靠的是“看不见的手”, 这时市场组织以“隐形市场”为存在方式。而平台出现, 使得市场本身具有了“人的经济意志”, 并具备了更为具体的组织结构特征, 这标志着市场发展进入到更为高级的阶段, 以“显性市场”为存在方式。

(二) 平台组织结构分析——组织理论的启发

结合组织理论, 可将平台组织结构分为三个不同层级:用户层、规则层和数据层。它们之间结构特征变化决定着组织内部变革, 从而影响其目标、效率、运行机制和生命周期等。各种在平台上产生的交易信息都能够在用户层进行积累;平台规则层通过平台组织技术性和管理性规则形成的管理机制和流程, 一方面维持组织正常功能运转, 另一方面搭建起用户层和数据层之间的桥梁, 协调层级间关系;数据层负责处理和解构源自参与层, 并经规则层规范后的标准化信息, 通过各类数据处理技术形成数据结构, 并按照组织目标组合为不同经济价值的大数据, 提升平台组织价值。

二、平台商业模式的演化分析

(一) 平台商业模式定义

在一般理论分析中, 影响平台组织商业模式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在平台组织发展不同阶段, 平台商业模式也会相应做出调整和变化。Armstrong和Hagel将对平台分类和其商业模式研究结合起来, 指出平台组织差异化程度, 会直接影响到平台商业模式。孟丁以行动者网络理论为基础, 以平台组织的竞争战略视角分析平台商业模式。

平台组织长期发展战略, 必须以现有组织结构为框架, 在运行过程中发挥商业模式创新优势, 构建起可持续发展的盈利能力, 这是平台组织在竞争中占据优势的关键所在。通过回归平台的“市场属性”, 能更好地理解平台商业模式, 在任何一本经典经济学著作中, 都能准确找出关于“市场属性”的讨论, 其中要素、利益和规则恰好构成市场理论的研究基石。无论是处于哪一种阶段和类型的平台组织, 都会经历或正在经历着要素流交换、利益流交换和规则流交换这三大由低到高的阶段。这种将演化过程纳入到平台商业模式分析之中, 是本文的一种新的尝试。本文定义的平台商业模式是指:在市场具化过程中, 平台基于现代信息技术, 通过要素流、信息流与规则流促使平台各参与方完成交易并控制的全过程, 最终实现其利益最大化。平台商业模式演化, 关键是如何通过制度规则与现代科技, 实现对平台各利益相关者交易过程的控制。

(二) 平台商业模式的构建

根据平台商业模式定义, 一个完整平台商业模式结构包括以下四个部分:明确的价值主张, 多方的利益关联者, 控制交易的盈利方式和稳定的组织结构。

一是平台商业模式的价值主张——市场交易的联结。平台价值主张的内核, 无疑是作为商品的平台自身对匹配交易供求关系和提高交易效率的追求。因此, 平台组织设计和运营的目标, 最直接地体现为对整个平台组织的参与方、业务流程和数据信息的有效整合。简单而言, 平台价值主张, 就是平台组织要成为什么样的中介组织, 能够为平台各参与方提供什么样的市场。而平台的使用价值, 就是其作为市场具化的形态, 如何被设计和发挥市场功能的具体方式。所以平台的价值主张, 最终需要通过平台组织结构和规则体现出来。

二是平台商业模式的多元利益结构——各类利益相关者。传统商业模式理解, 都将目标组织视为单一供给方, 然后分析其产业链的上游合作伙伴和下游目标客户, 这显然无法解释平台组织的商业模式特征。因此, 本文将供给和需求方放在一个维度上分析, 通过平台利益相关者的概念整合参与平台组织的各类主体, 具体可分为外部利益相关者和内部利益相关者两类。其中, 外部利益相关者一般为平台间接参与方, 包括监管方、相关合作伙伴等;内部利益相关者一般为平台的直接参与方, 包括平台运营方、供给方和需求方, 不同平台参与方之间利益诉求的差别构成了平台的利润来源。

三是平台商业模式的盈利结构——对交易过程的控制。围绕平台盈利结构对交易过程的解释可分为两部分:第一是和交易有关的内容。交易内容就是交易所能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种类, 对于平台各个参与方而言, 参与平台交易的直接动机就是实现各自价值, 这也是平台商业模式产生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对交易信息对称与不对称的充分利用, 交易内容满足平台相关利益者各种需求, 而需求偏好的显示则可通过与交易有关的行为、信息等因素体现出来, 这些信息又可以通过适当数据处理完成。因此, 可以推论出, 利益相关者的价值满足最终必须通过平台组织的信息搜集、匹配和交易才能实现。在这一过程中, 平台盈利能力体现为对交易过程的控制能力。第二是交易规则, 既然平台的本质属性就是“市场”, 那么市场所遵循平等、自愿和公开等规则也适用平台组织。尽管在平台商业模式中, 平台组织根据发展战略和阶段会制定不同的交易策略和规则, 例如对平台某一方实施补贴或免费政策, 但是, 从整体上看, 任何成功的平台商业模式都必须遵循符合市场属性的基本交易原则。

四是平台商业模式的组织结构——层级式组织载体。层级式的结构能为平台的商业模式提供稳定组织载体, 由用户层产生原始信息, 在平台组织上完成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各类交易活动行为, 并以信息形式进入到规则层;规则层作用是对原始信息按照各类规则进行规范, 经过匹配、调整和衍生等过程形成数据结构, 一方面直接对参与层进行反馈;另一方面将其输送到数据层进行解构, 最终以大数据的应用方式呈现出来, 进一步反馈回流到参与层, 并渗透和影响平台的各类主体, 实现对平台交易控制的进一步强化。对于一个成熟平台商业模式, 庞大而广泛的用户层, 包括双边或多边用户的需求, 是平台组织能够持续发展的动力;而运转良好的平台规则层, 在维持平台公信力同时, 更为平台组织的正常运行提供了制度保证;负责数据与信息处理的数据层, 则为平台组织不断扩张建立关键流畅的信息交流渠道。因此, 无论平台商业模式如何演化, 都需要平台组织提供稳定的层级结构关系。

(三) 平台商业模式演化的理论解释

一是平台商业模式分类与演化。初始平台迫于激烈竞争演化出各类功能和形态, 并根据竞争压力的变化而调整, 以不同演化形式推进平台发展升级。平台商业模式演化重点就在于分析平台方盈利能力的实现、转变和升级过程, 其核心价值主张是从对要素流控制发展到对信息流控制, 进而发展到对规则流控制。因此, 平台之间的竞争会导致平台方的盈利能力发生改变, 最终带来平台商业模式演化。所以, 一个成功的平台商业模式必然是通过对要素流、信息流、规则流这三个不同层次的掌握和控制来实现其最终的盈利。平台商业模式可以具体分为要素流商业模式、信息流商业模式和规则流商业模式。当然, 一个成功的平台组织也许包含着这三种平台商业模式的不同组合形式, 但是其根本成功一定是以某一种基本的平台商业模式为出发点, 从而建立巨大竞争优势。

二是平台商业模式演化特征。平台商业模式的演化经历了一个漫长过程, 并一直与科学技术的创新和组织制度的变革紧密结合。以要素流模式为主的传统的零售业态, 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蓬勃发展起来, 在机器大生产的生产方式之下, 商品数量和种类的丰富, 促进了商业的分工水平, 新型商业中介组织不断涌现, 强化了消费者对消费和休闲的需求, 从而为超级市场和大型商业百货等平台的要素流商业模式出现奠定基础。自信息革命以来, 围绕计算机技术、互联网 (包括移动互联网) 技术的爆炸式创新, 新兴产业自出现开始就带有明显的平台烙印。信息作为商品和服务的范围不断延伸扩展, 在逐渐取代传统要素流同时, 对传统平台组织及其商业模式进行着改造和升级, 以适应新科技革命要求。随着越来越多实体商业业态和电子商务深入结合, 带来了要素流和信息流两种不同商业模式之间竞争、合作和融合的演化过程。然而, 平台的信息流商业模式并不是演化终点, 信息流和要素流商业模式最终会演化为规则流商业模式。随着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的概念和技术的产业化进程加速, 获取信息的成本不断下降, 处理和应用信息成本却不断提高。在这一过程中, 大量信息聚集于单一平台之上, 会带来平台对信息的垄断, 进而形成平台对信息控制的“私权利”, 而平台规模不断扩大会使这种“私权利”上升为平台某种“公权力”。因此, 平台商业模式会在已经发展成熟的信息流模式上演化为规则流模式, 通过制定参与规则, 来协调平台上多边客户及利益相关者的经济行为。

(四) 平台商业模式演化过程

任何一个平台组织的发展, 都存在要素流、信息流、规则流之间的变化和选择。具体确定某一种类型, 只是观察是何种模式在平台组织中占据主导地位, 对平台盈利的持续增长发挥决定性作用。在不同发展阶段, 平台商业模式会呈现不同结构特征。

一是初级阶段:平台要素流商业模式。平台的要素流商业模式既是一种最基本模式, 也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模式, 更是自市场和平台产生时就有的模式。这种商业模式发展, 与商品本身包含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紧密相关, 同时也与市场供给双方的力量相关。也就是说这类平台商业模式发展, 往往会以价格战略和市场垄断为最终导向。在现实平台组织中, 大型连锁超市对小超市生存空间的挤压, 对供货方实行“进场费”策略, 甚至对消费者实行价格欺诈都是此类平台商业模式的一种极端体现。同时在互联网的电商领域也大量引入了要素流商业模式, 由京东挑起的与当当、以及苏宁之间“电商混战”都是平台要素流商业模式在互联网技术下一种变相和升级。

二是中级阶段:平台信息流商业模式。信息流商业模式是平台商业模式演化的中级阶段, 在这个阶段, 平台基本摆脱了以要素流为主导的模式, 开始在高度发达的信息技术基础上, 通过信息搜集、传递、获取和挖掘过程搭建平台组织。信息流商业模式一般是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电商, 电商从本质上分析, 就是平台在信息流平台商业模式的一种成功应用。通过互联网技术, 实现供给需求信息在交易的多方, 包括买方、卖方、平台方、物流方的高效流通, 降低交易各个环节的交易成本, 最终促成交易的完成。在这种理想状态下, 平台方作为最有力的信息控制者, 通过大量的交易完成, 能够实现平台自身的盈利。

三是高级阶段:平台规则流商业模式。规则流商业模式是平台商业模式演化高级阶段。以规则流交换作为其平台基本盈利的一种模式, 这也是现阶段平台商业模式发展的最高阶段——平台公权力的派生, 平台通过巨大的商业利益汇聚了各种社会力量, 各种社会力量间的利益博弈派生出了新的规则, 最终平台的持续发展和运营就会衍生出公权力, 以脸书、推特为代表的社交平台的出现, 从表面上看, 为人们提供了新的社交娱乐方式, 如果站在平台经济的高度看, 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社交规则, 国际上一系列的政治事件 (包括埃及、叙利亚的政治变革以及“棱镜门”事件) 都是源自于此类社交平台对社会交往规则和社会公权力的改变而最终出现的。以平台组织发展的阶段划分为依据, 要素流是平台商业模式的起点, 是最初级、最传统的形态。与要素流不同, 信息流商业模式不再围绕实体商品进行运营, 而是注重平台上信息价值的重要性, 充分意识到平台本身具有汇集多边客户信息的功能, 通过解决信息不对称扩大参与方规模, 不断激发和创造出新需求。提供有价值的、有限制的信息是此类商业模式的核心, 控制信息不对称获取收入是此类商业模式的盈利来源。规则流是当前较为典型的平台商业模式, 其价值主张既不是要素商品, 也不是信息服务, 而是提供一种市场权力或市场规则, 平台参与方按照平台“意志”进行交易。而规则流的生成方式直接影响平台参与方行为方式和决策判断, 而平台方则通过规则制定, 控制参与方的交易形成平台收益。

平台在市场具化过程中通过要素流、信息流与规则流促使平台各参与方完成交易, 实现最终盈利的全过程。这三种类型平台商业模式之间不是简单的替代关系, 而是呈现“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的互补、融合关系。未来平台商业模式的演化, 会形成以要素流商业模式为基础, 信息流商业模式为主导, 规则流商业模式为目标的发展和演化格局。

参考文献

[1]Hagiu, A.Two-Sided Platforms:Product Variety and Pricing Structures.Journal of Economics&Management Strategy, Volume 18, Number 4, Winter, 2009.

[2]Jeon, D-S, Rochet, J-C.The Pricing of Academic Journals:A Two-Sided Market Perspective.American E-conomic Journal:Microeconomics, 2010.

[3]李长云.创新商业模式的机理与实现路径[J].中国软科学, 2012.

[4]徐晋, 张祥建.平台经济学初探[J].中国工业经济, 2006 (5) .

[5]徐晋.平台经济学 (修订版) [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3.

[6]徐晋.平台竞争战略[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3.

[7]王琴.基于价值网络重构的企业商业模式创新[J].中国工业经济, 2011.

[8]杨云松, 朱岩, 张毅.基于双边市场的Web2.0平台厂商盈利模式研究[J].中国软科学, 2009.

平台组织架构 篇2

1、对车辆管理平台做远期规划,设计管理平台的多级账户、功能模块、数据分析等功能;

2、规划平台后端、前端、移动客户端的软件功能,分配和管控各部分编程任务;

3、对车联网相关业务做产品规划和运营规划

岗位要求:

1、本科或以上学历,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相关专业;

2、3年以上平台运营及架构设计经验;

3、熟悉MySQL, PostgreSQL, MongoDB,redis等数据库中的一种或几种;

4、熟悉平台后端,web前端,客户端软件的架构;

5、精通Java、JS、php等平台和网页开发语言;

6、独立负责过管理平台相关项目的开发及运维;

7、对大数据分析有较深的理解,熟悉平台多级账户体系;

8、了解常用的安全策略,熟悉常用的云服务器产品;

未来组织是“平台+个人” 篇3

当员工不再依赖于你的组织,而是依赖于自己的知识与能

力的时候,员工与组织会形

成什么关系?组织将如何

变形,才能适应个体的需求?

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开始倾向于到初创公司工作,而不再是大公司。

福布斯中文网2015年7月份赫然发着一篇题目为《为何大学毕业生成批涌向初创公司》的文章,着实描述了这一新奇现象。尽管这有些让人诧异!

对于个人来说,大公司的职业通道不是更加前景可期吗?

然而许多年轻人的择业期待,却恰恰反衬出了不少大公司的种种弊病:组织臃肿、层级复杂、条块分割严重,很难让人有机会施展才能。除非经过一番“艰苦卓绝”的历练。

但是在新兴的创业公司,情况则完全不同。一些具有创新精神的员工对于自身创造力的释放会有很大的空间——能够非常迅速地学会各种职业技能,而不会像在大型企业里那样被固化在一个岗位当“镙丝钉”。

“最令他们感到愉快的是,没有等级职业划分的层级结构,没有大系统的僵化与内耗,拥有很多让他们自己觉得可以贡献价值的感觉,并可以看到最终的结果。”华南理工大学教授、现任新希望六和联席董事长兼CEO陈春花的研究,更是表明了一个重要现象:个体价值希望能够被激发并得到及时反馈。然而,这在大公司根本做不到。

“当组织扼杀了个体的个性与创造力时,他可能就会离开你。”研究组织管理20余年的陈春花对《中外管理》说道。那么组织管理方式就得改变,因为个体价值在崛起。

时代已然发生变化。组织边界越来越模糊,没有人愿意被固化在传统雇佣关系的沉闷中。

互联网让个体价值强大

“老板,我要干机器人!”年轻人说。

“干机器人?”老板疑惑。

“让不让干?不让干,我就走人。”年轻人果断地说。

老板只好同意干。

这个有意思的场景,发生在沈阳机床上海研究院。

在该研究院,活跃着一群极富创意能力的年轻人,他们被董事长关锡友以及沈阳机床所有人视为“奇葩”。然而,正是这群奇葩,在2015年,成功研发出了中国乃至世界机床产业惊世骇俗的i5智能机床——这甚至让一度倡导工业4.0的德国人瞠目。这款产品及其智能系统颠覆了整个传统机床产业由来已久的运行模式,堪称中国工业4.0的样版。

当i5研发成功以后,一名90后员工向关锡友提出要专心研发机器人的请求。好在身为开明的老板,关锡友为上海研究院营造了一种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创意能力的组织氛围。在这个人数不多的年轻团队中,90后占据多数。但他们的需求被尽可能地得到满足。而与传统国企不同的组织体系,也造就了这帮年轻人可以热情满怀地自由创造,释放自身的价值。

这在传统的工业化生产时代是几乎不可能实现的事情。万一干砸了呢?

“在雇佣社会里,人们都是在组织中工作或者为组织工作,每个人要发挥作用,取决于是否能够与组织接触并被组织认可。”陈春花说,“这种组织体系下,雇员更多的是依赖组织,因此,只有那些谨守流程,不做任何创新、不犯错误的人才有生存空间。而那些有想法,不墨守成规,想打破禁锢的人,要么抹掉自己的个性,要么离开。”

事实上,现在很多人之所以不希望陷入一种雇佣关系中,一方面是源于技术带来的更多机会和挑战,另一方面正是因为雇佣关系本身伤害到了人们创造能力的发挥。

这时,互联网来了,它为个人创造力的释放提供了最大可能。

每个人都拥有获取信息、享用资源的便利性,而且成本极低。在这种社会背景条件下,个体就有了很大的机会来表现他的能力,展现他的价值创造。本质上看,此时的个体不太需要依附于某一个组织,反而可以通过他自己的能力发挥为组织做贡献,以此获得组织的认同。个体价值在互联网时代开始觉醒并崛起。

100年来个体的力量都因为雇员社会的约束而难以得到施展。然而,“互联网带来一个最强大的能力就是让个体变得很强大。”陈春花总结道。值得一提的是,能够觉醒和崛起的个体,当然也是组织中能力特别强的人,对组织来说是很重要的创新力量。

这种直指现实的改变,除非老板视而不见,否则一定会意识到员工表现出来的创新欲望以及无边界的创新能力正在成为主流,并将影响组织存在的意义。

“人人时代”呼唤组织变形

被业界誉为“互联网革命最伟大的思考者”的美国教授克莱·舍基(Clay Shirky),在他轰动一时的《人人时代》一书中描述了这样一段文字:

“维基百科的运营可不是招呼邻里的牌桌,其庞大的规模堪比拉斯维加斯的大型赌场。为什么不采用商业模式,维基百科还能成长得如此之快?为什么没有管理分工,维基百科也不会被胡言乱语充斥?为什么没有报酬,人们仍愿意为维基百科做事情?在新的社会化工具的帮助下,人们能为了爱做出大事情。”

克莱·舍基认为,在网络社会,人和人可以超越传统社会的种种限制,灵活而有效地采用即时通信、移动电话、网络日志和维基百科等新的社会性工具连接起来,一起分享、合作乃至展开集体行动。

互联网技术带来了个体崛起,就使得个体与组织的关系发生了变化。

这种变化,昭示着一种变革未来的力量正在崛起!他称“人人时代已经到来”。

人人时代,个人的力量将被充分释放出来。然而,组织由来已久的命题之一,是它只为目标而存在,即组织设立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目标,而不是去服务于个人。但它对每个人的要求都是:你要对目标有贡献。

于是,这不难解释一个延续百年历史的事实:“稳定的组织结构,有效的分工,伴随着工业化生产时代的流水线作业带来高效率和低成本,让早期的工业社会创造力大幅提升,并创造了巨大的财富。”陈春花描述道。大量的雇员在这样的组织体系当中,只能遵循流程服从于组织。而他们的创造力通常被淹没。

nlc202309040921

这对公司创新而言,可不是好事情!

一个组织如果仅仅拥有资产,尤其是人,却又不能为“人”提供运用知识发挥创造力的机会,那这个组织也就丧失了存在的价值。

曾经流行于世界多年的传统管理理论,对于组织管理的作用在今天空前受到冲击。尤其是,“随着个体对于知识和信息的把握,以及个体能力借助于技术发挥得更加强大的时候,这种雇佣型的管理习惯,将无法胜任甚至伤害到个性。”陈春花深刻理解这一点。

那么代表组织的管理者,要了解到一个根本性的改变:组织必须了解雇员的需求,了解他们的希望。

而这个改变,无疑对当下众多管理者提出了一个普遍性挑战:当员工不再依赖于你的组织,而是依赖于自己的知识与能力的时候,员工与组织会形成什么关系?组织将如何变形,才能适应个体的需求?

共生关系,而非雇佣关系

“人人创客”、“让每个人成为自己的CEO”,这是海尔现在的新面貌。

几年前,张瑞敏以其极富前瞻性的眼光,看到了做“时代型企业”的方向,在海尔推行了一场波澜壮阔的改革,号称“砸组织”。即将原来自上而下的层级结构打掉,变成内外部创客共创共赢的平台型组织。

在这种组织形态下,只要你有能力,想做就做,不管是海尔内部小微,还是来自外部的创业者,资源与利益协同共享。

这样的变革,很大程度上激活了员工的创业热情,以此带动了海尔这艘巨轮向创新的道路上前行。

海尔的转型,在陈春花的理解中,就是工业流水线层级管理基础上形成规模效应的转型实践。“从组织角度看,已有规模效应的企业,一定会因变化而开放边界。而开放组织边界,意味着让更多的能力和人组合到企业中来。”

在张瑞敏眼中,这不仅符合互联网时代的组织要求,更是未来共享经济模式下的组织形态之一。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原海尔员工变成小微以后,在组织中的角色定位变成了合作伙伴,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雇员。张瑞敏所说的“由用户来付薪”可印证这一点。

个体能力的出现,导致原先的雇佣关系悄然发生变化。按照陈春花的观点,就是个人与组织不再是服从关系,而是一种共生关系。那么,组织必须去关心个体及其价值的实现。我们会发现,此时的组织管理面临巨大挑战:原来基于为绩效、为稳定、为成本、为效率而做出的分工与安排,在今天反而变成了一种障碍。而组织必须变成动态的、可以被调整的、甚至从层级结构变成网状结构。

组织被重新定义,依陈春花看来,有三个全新意义的属性。

一是平台属性。员工与组织不再是层级关系、结构关系,这意味着原有的组织管理习惯,即按照层级以及组织信息传播的方式进行沟通要变了,变成让每个人都可以获得对称的信息,享用平台资源,并保持平等地沟通与交流。

二是开放属性。互联网赋予每个人前所未有的能力,在个体价值实现目标的驱动下,任何一个组织不得不开放自己的组织,让组织融合在互联网缔造的全新价值网络中。在互联网时代和未来共享经济时代,组织要变成一个有机的生态圈,就像张瑞敏说的:每个人都是一个节点,每个节点实现互通互联。陈春花甚至认为,随着信息技术,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出现,一种新的组织形式——“虚拟组织”将会演化出来。

三是幸福属性。传统组织体系中,员工好比镙丝钉,不仅职能被固化,而且思维也被固化了,工作更多的是为了谋生。但如今,再问问年轻人,他们不一定冲着高薪就能留下来工作,而希望能够创造价值,并获得尊重才是更重要的诉求。因而,让员工快乐工作也应成为必须。相比以前,这对组织文化及其管理的要求将更高,更难。

“如今互联网时代,为什么传统企业出现集体焦虑?其核心在于传统企业的结构是层级结构,内部壁垒重重,以对外控制为主,根本无法开放结构,也就无法与别人互联。”陈春花这样认为。

基于这一点,在陈春花带领下的新希望六和,在2015年启动了组织平台转型战略,在划小经营单元基础上,开设新事业平台,并寻求与价值链上的优秀企业合作,使得运转效率大幅提升。

“平台+个人”取代“公司+雇员”

Uber,现在是全球最大的出租车公司,却没有一辆出租车;

Airbnb,堪称全球最大的住宿服务提供商,颠覆并超越了希尔顿酒店,却没有一间客房;

中国的阿里巴巴,如今已是全球市值最高的零售商,却没有一件商品库存……

平台模式,随着互联网的出现,有了超越传统商业模式的内涵与影响力。而共享经济,更是为平台模式提供了最佳的生存环境。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走向平台化的结构。

理由很充分。随着个体价值的崛起,如果组织不能提供这样一种开放且能够发挥个人价值的平台,那么优秀的人才根本不会留存于组织中。相反,建立一个平台型组织,激活个体潜能,企业才不会丧失创新力。

尤其是,“当组织能够为个体提供价值贡献的时候,这个组织就会有持续的生命力。”陈春花强调。

举个例子,阿里巴巴与淘宝店主为什么能够共生共存?陈春花将其解释为一种非经济体的共生模式。二者是价值共享的关系。对于淘宝店主来说,他们可以利用阿里的平台做生意,所以有积极的意愿与之合作。“组织如果能够给个体提供一个创造价值的平台,那更多的人当然就会依附于你这个平台。”陈春花说。

进一步看,一个组织变成平台之后,个人一定是认同这个平台的价值才愿意加入进来的。就像现在我们看到的Uber、滴滴等平台,很多人之所以把自己的车挂上去,其实不完全是为赚钱。很多时候是为了感受这样的生活方式。

“管理本身最大的价值,就是激发和帮助人的价值得以释放。”陈春花这句经典总结,同时也回答了组织如何管理最有效。

对于未来的组织来说,核心是激活组织成员——随着共享经济的渐渐渗透,所有成员已没有内外之分,让他们充分释放能量,让优秀的个体可以发挥作用,已经成为一个全新的管理课题。陈春花所著新书《激活个体》给出了相当精湛的答案。

而激活个体价值,并让个人在组织中贡献更大价值,你就得变身为平台。这个追随时代主流的组织形态,正在逼迫着传统官僚层级制的大型企业转型。因为传统的组织体系已经无法适应互联网时代对于创新与速度的要求。

可以预见的是,延续已久的“公司+雇员”,将随着共享经济模式的大行其道而成为过去。未来的组织形态,“平台+个人”将取代之成为一种新的主流。

而要打造这种全新的组织形态,让平台与个人变成一种共生关系,在陈春花看来解决好激励机制的设计,“共生”就不会是难题。

责任编辑:谢丹丹

医疗云平台的基础架构 篇4

在IT技术飞速高速的互联网时代, 最新的IT运用模式被逐步应用在各行各业, 这种模式就是云计算。云计算是一种商业计算模型, 它将各种复杂的业务或者任务分布在大量的IT设备组成的资源池中, 使得各种业务系统能够根据需要获取计算能力、存储空间、软件支持及各类信息服务。提供资源的主机、存储、网络、软件及服务称为“云”, 对于云端客户来说, “云”中的资源是无限扩展的, 并且可以获得, 按需使用, 随时扩展, 按需付费。当前各行各业都逐步建立自己的“云”, 如天翼云、阿里云、医疗云等。

医疗云是指在云计算平台支持下提供各种医疗服务, 构建医疗的信息化软硬件环境, 共享医疗数据资料, 促进医护人员高级思维能力和群体智慧发展, 提高医疗质量。也就是充分利用云计算平台带来的云服务为医疗提供资源共享的便利条件。

当前, 卫生系统信息机构为了解决中小型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如采购招标过程长、软硬件成本高、上线周期长、系统维护难等难题, 逐步推进医疗云平台的建设, 除了基础硬件资源外, 将以云HIS、云EMR、云LIS、云PACS、供应链云平台、云HRP、掌上办公、云HCRM、云培训等为核心产品, 构成多元化的云服务模式, 以此为基础构建医疗云平台。

2 云计算的分类及层次

云计算根据使用范围划分, 分为公有云、私有云和混合云。公有云是对外企业、社会和公共用户提供服务的云平台;私有云是为平台所有企业或者机构内部提供本单位内部服务的云平台;混合云是提供以上两种服务的云平台。

从提供服务的类型来分, 云计算分为三个层次, 即Iaa S、Paa S、Saa S三种。

Iaa S全称为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 即“基础设施即服务”。Iaa S以硬件设备虚拟化为基础, 组成硬件资源池, 具备动态资源分配及回收能力, 为应用软件提供所需的服务。硬件资源池并不区分为哪个应用系统提供服务, 资源不够时, 整体扩容。

Saa S全称为Software as a Service, 即“软件即服务”。严格来讲, Saa S构建于Iaa S之上, 部署于云上的Saa S应用软件的基本特征是具备多用户能力, 便于多个用户群体通过应用参数的不同设置, 共同使用该应用, 且产生的数据均存储在云端。非严格的Saa S也可独立于Iaa S, 这样牺牲是硬件的利用率, 用户感知不到, 如HIS (医院信息管理系统) 。

Saa S与一般网络应用的区别在于:不同的用户通过不同的设置实现不同的功能, 而一般网络应用几乎都按照同样的实例运行, 几乎无法进行灵活的配置和调整。

Paa S全称为Platform as a Service, 即“平台即服务”。层次介于Iaa S和Saa S之间, 是最难实现, 一旦实现后会带来巨大效益的一种形式。Paa S同Saa S, 严格来讲也基于Iaa S, 它在硬件之上提供一个中间层, 主要表现形式为接口、API、BO (业务对象) 或SOA模块等, 它并不直接面向最终用户, 更多的使用者是开发商, 开发商应用这些接口, 可快速开发出灵活性、扩展性强的Saa S应用, 提供给最终用户。非严格的Paa S也可独立于Iaa S, 同样牺牲硬件效率, 如部分中间件产品。

随着这几年医院整合和兼并, 许多三甲医院规模不断扩大, 有的三甲医院拥有几家分院, 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不断增加迫使医院建立自己的私有云, 这些大多是Iaa S。

同时, 随着医疗服务社区化的政策逐步落实,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医院、养老院和小型医院数量在逐年增加, 这些医院规模小、数量多, 信息化的投入对这些医院来说显然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基于Saa S服务模式为这些医院解决了信息化投入高的问题。基于Saa S的医疗云具有以下特色:在线服务、按需租用;零成本、零维护;终身免费升级优化;轻量化、傻瓜化;提供强大的安全保障;具备全方位业务能力, 形成端到端的医疗服务生态链。这种医疗云面向中小医院、基层医疗机构、连锁诊所、供应商及其他第三方机构, 提供“一站式”IT软硬设施租赁式、即开即用的基于云的各项医疗服务, 持续引领医疗服务和业务创新, 有力推动中小型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全面迈入云端。

3 医疗云的的基础构架

以Iaa S为例, 介绍医疗云的基础构架。

图1为某三甲医院云平台的基础架构, 平台提供了功能完整、标准开放、方便集成的基础设施服务, 管理离散的硬件经过改造成为管理虚拟化的共享资源池。根据资源池提供的服务类型, 可以分为计算资源池、存储资源池、网络资源池和灾备资源池。随着应用系统负载变化, 动态改变资源分配的规模, 以快速适应应用系统的扩容需求, 实现“弹性”资源分配能力。

随着医疗系统数据规模和业务量快速增长, 应用需求呈现多样化, 对业务功能、系统关联、信息利用、数据质量、信息服务水平、信息化工作机制等, 提出更高要求和更深入的需求。按照组织架构和业务应用的特点, 以资源区为单位进行基础资源的划分, 参照现有业务应用系统的特点, 兼顾未来业务发展的需要, 将各项业务应用划分到资源区。考虑到不同应用对底层硬件需求的不同, 对应到Iaa S平台反映出不同的技术架构形态, 可将Iaa S平台主要分为虚拟化计算资源区、存储整合资源区和灾备资源区 (即灾备资源池) 。Iaa S层平台服务主要包括虚拟化计算资源池、数据库服务器资源池、统一存储资源池和灾备资源池。

4 结语

在互联网时代, 技术与商业的变革总是相互呼应。医疗信息化变革的时代云计算兴起, 医疗云将为中国基层医疗机构提供一个借助信息化提升医疗行业管理能力的蓝本。

摘要:在医疗信息化变革的时代必然要建立医疗云平台, 笔者首先介绍什么是云计算与医疗云, 结合医疗云分析了云计算的层次和分类, 最后就医疗云平台的基础架构建设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医疗信息化,云平台,IaaS

参考文献

[1]周晓冰.浅谈云计算的本质[J].中国医学装备, 2014 (3) .

[2]黄永华.如何构建私有云[J].电子科技, 2015 (3) .

[3]张苍松.云计算的发展与展望[J].科技信息, 2014 (12) .

平台架构师的工作职责 篇5

1、负责公司平台功能架构设计,开发维护等工作,对公司平台的可用性、可扩展性、性能、响应速度及安全性进行设计;

2、负责系统及相关产品需求分析;

3、指导并参与编写系统公共代码;

4、负责领导软件技术攻关,负责制订相关的技术解决方案;

5、负责系统调优;

6、负责对软件开发团队的技术指导;

7、完成领导临时交办的其它工作。

任职资格:

1、成功主导搭建过互联网或企业级应用产品系统,具有平台型产品系统的架构设计能力;

2、深入了解数据库工作原理,熟练使用Oracle、Mysql、PG等数据库,有一定数据库设计及优化能力;

3、对J2EE开发体系和B/S架构有深入的了解;

4、熟悉微服务架构,SpringCloud、docker、zookeeper、kafka;

5、熟悉大数据技术,ETL,图形化展示库;

6、对面向对象编程架构及软件工程有深入了解, 精通至少一种软件工程方法, 有较强的系统分析能力;

7、熟悉常用设计模式并能够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云端运算平台架构与应用研究 篇6

关键词:云端计算;平台;架构;应用

中图分类号:TP309

1 云端计算平台架构设计准则

云端计算平台的架构设计应随着组织的需求进行设计与调整,例如必须考虑适用业务的特征、适用业务的需求功能、效能需求、处理能力需求及可靠性需求等方面。

1.1 业务与作业初步架构设计。必须先了解云端计算平台需求内容,并依照需求配置软硬件资源,包含一般限制、设计上的考虑及软件架构设计。主要在说明软件技术上与硬件设备的考量,像是采用何种技术,PaaS层与IaaS层应提供何种支援,且系统架构需易于扩充,才能服务大量用户。

1.2 流程与系统细节架构设计。在完成初步设计后,应进一步明确定义出未来系统的范围、种类、大小及复杂程度,一般而言可分割为展示层、逻辑层、以及资料管理层,延伸展开弹性、安全性及可扩展性的架构设计。

1.3 使用者操作界面设计。使用者可分为终端使用者与系统管理者。终端使用者应能改变页面、重组页面中元件的配置、增加、删除超连结及增加使用者界面元件,并显示附加的资料模型;系统管理者应能对账号、运算资源调配、操作及显示方式进行管理。

1.4 资料库与共用资料设计。因需考虑多用户的资料存取议题,故资料库与共用资料设计上需结合虚拟化架构,发展出建构在虚拟环境上的云端资料库,需注意扩充性、负载平衡、高可用性、以及故障容错等特性。

1.5 安全性设计。应考量使用者权限控制,其资料在网络上传输、运行及储存时须有私密性,且储存的资料不会随着时间变化发生损坏,以保持资料的完整性,即使发生各种突变事件和灾难,用户仍可随时获得资料,具有资料的持久可用性,而对于大量的资料,使用者也能快速地进行存取。

1.6 备份与回复设计。对于备份设计而言,应确认自动化备份排程设定,但不可影响主机与网络的效能,且使用加密程序处理,以提升安全等级,有效确保备份资料的完整性。对于资料损坏后的回复设计而言,应注意回复过程中是否需要重新启动系统,以及进行回复流程时,需考量被复原的机台资料更新能与其他机台同步。

1.7 高度资源使用弹性规划。应考量自动化资源调度、多用户架构技术、巨量资料处理、分散式储存及讯息通信、系统服务稳定度及弹性功能扩充等方面。

1.8 系统管理规划。应考量系统安全及权限监控、系统资源状态追踪、系统应用服务分析、安全政策及流程制定及系统基本资源管理等方面。

2 云端计算平台应用的效益与策略

2.1 云端计算平台的效益。云端计算平台能够为使用者带来诸多的效益,其中常见的效益包括如下。一是策略方面,确保云端服务规划、建置、部署、与改善等作业,能和使用者策略与目标达成一致;二是管理方面,借助一致性的管理方法,强化云端服务提供者、云端服务使用者、与各项云端服务间的连结;三是绩效方面,持续监控云端服务成效,协助云端投资成效的衡量与改善;四是风险方面,通过云端风险管理机制,减少使用者云端运算的经营管理风险;五是适应性方面,确保云端运算的适法性,减少云端应用触犯法令法规的风险。

2.2 策略管理。在导入云端计算平台前,使用者应先考量整体目标与愿景,并基于既定目标与愿景来评估如何落实云端计算平台的措施,以降低使用者所可能面临的风险,以下就使用者导入云端服务时可参考构面,提出四点建议。

一是应采渐进式导入。通过简单但却具指标性的云端运算试点计划,作为整体云端运算与服务管理的起点,并确保该计划不但能够顺利完成,同时也作为未来内部其他云端计划最佳的运作参考。二是降低信息安全疑虑:使用者对于云端技术最常见的顾虑是信息安全,因此在使用者导入云端运算时,务必确保资料的安全性、适法性、与隐私保护等议题,避免使用者对于云端运算产生不信任感,进而造成相关云端计划的失败。三是整体的服务管理机制:使用者内部IT服务交付模式的标准化与制度化,是IT服务移转到云端环境的基础,因此使用者应制定明确且全面性的云端计算平台政策,以确保不同的资料与程序在不同的云端服务上均能正确无误的运作。四是引用成功案例:在评估是否采用云端运算时,建议通过实际成功的案例来说明,加强云端运算导入的说服力,例如通过云端运算投资成本与传统IT投资成本的比较,强调云端运算的优势与价值,以减少云端运算导入的阻碍。

2.3 使用者风险管理—信息安全。根据Information Week2012年的调查结果发现,使用者导入云端运算前最主要的顾虑仍然是信息安全,其中资安议题甚至已经占据排行榜前三名长达连续两年,足以可见使用者对于资安威胁的疑虑。同时根据云端安全联盟(Cloud Security Alliance,CSA)的研究,云端环境主要面临了七种不同的安全威胁,包括通过云端运算进行非法行为、不安全的系统界面、恶意人员、资源共享、资料遗失外泄、账号窃取、以及其他未知风险等,而这些威胁对于使用者而言,无疑都是影响使用者云端计算平台的因素。

本文针对使用者于云端计算的信息安全管理构面,提出以下八点建议,以期能作为使用者云端计算平台有效应用基础。一是识别机敏资料的资料拥有者,强化资料安全的控管措施与机制;二是制定机敏资料的处理程序,包括资料的储存与使用,以避免非经定义的存取活动的进行;三是建立云端服务或系统的身份识别与分层授权机制;四是建立云端服务或系统的监控机制,确保服务的持续可用性与可信赖性;五是云端服务供应商的服务与管理措施,应符合相关法令法规与产业规范;六是建置危机处理与紧急事件应变措施,减少事件发生后所衍生的损害;七是留存相关存取或异动纪录,并确保纪录的完整性、可靠性、与可举证性;八是强化机敏资料传输的防护措施,包括资料加密或其它安全控管机制,以避免资料遭受如恶意码、未经授权存取、错误传送等事件损害。

2.4 使用者风险管理—资料保护。随着消费者对于个人资料与隐私权保护意识的日趋重视,使用者如果没有妥善的管理措施或防护机制,贸然将资料转移至云端环境中,势必大幅增加使用者在资料保护与管理难度。以个人资料保护的角度来看,提出五点建议如下。

2.4.1 识别个人资料:因个人资料存在于使用者内部流程中,并随着业务流程在不同的单位间流动,因此使用者如果无法辨识出个人资料,也难以盘点出使用者所持有的个人资料。建议使用者必须进行跨部门的个人资料盘点作业,找出个人资料的散布情况,并以“个人资料生命周期”出发,将所有个人资料活动汇整至“个人资料清册”内,辨识出内部个人资料及其控管方式,以作为日后导入云端运算后的个人资料保护与管理制度规划依据。

2.4.2 控制个人资料档案存取:不论是否采用云端运算服务,凡是包含个人资料的档案均须依机密性或重要性采用适当的控管,并制定存取的角色权责,包括指定资料保管者与拥有者,同时也需以“职能区分原则”设计职能与权限申请程序,以确保个人资料的使用安全。

2.4.3 个人资料档案传输:如需以电子方式传递个人资料档案时必须以传输加密、建置私有专线、限定存取权权限或其他可确保安全性的传输方式进行传递,避免个人资料过通过云端服务传输时,发生资料外泄。

2.4.4 个人资料档案备份:考量业务所需,部分个人资料档案或需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备份作业,但考量个人资料档案的安全性与完整性,应限定个人资料档案的拥有者、保管者与使用者才能进行备份资料的存取权限,并且建立定期进行备份资料的复原测试(Restore Test),以确保个人资料档案可用性,同时也须将相关服务要求加入契约中,以确保云端服务供应商能够遵循。

2.4.5 个人资料档案销毁:使用者应建立个人资料档案销毁程序,并将相关要求制定于云端服务契约中,并定期或不定期检视云端服务供应商施行状况。

参考文献:

[1]李军锋,何双伯.基于云计算的网络学习资源存储系统构建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11).

[2]张钦坤.云计算?开放平台与服务商版权责任[J].电子知识产权,2012(12).

研究融合架构平台的搭建方案 篇7

关键词:融合架构,平台搭建,云计算

云计算的三大部分之一就是基础架构, 如何更好地实现基础平台架构的云化, 为用户提升更高质量的服务, 是当前学术界所面临的严峻挑战, 融合架构平台作为新的虚拟化技术背景, 为平台架构的搭建提出了新的要求, 因此, 对融合架构平台下平台架构搭建方案进行系统的研究对于进一步促进云计算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融合架构平台服务器的构建

融合架构平台服务器是整个云计算平台的核心, 所有的云计算平台所有功能的实现都需要基于融合架构平台的服务器来实现的。融合架构平台服务器具有诸多的组成部分, 其中包括硬件服务器、虚拟机和底层操作系统。基于融合架构平台的云计算平台架构, 相比之下就能够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 因为用户在实际的使用当中, 能够有效调动更多的灵活性配置资源, 从而省去了必须在终端操作的环节。

2 云计算架构平台的迁移技术实现

融合架构平台之所以具有更好的服务性, 正是因为其能够实现动态的迁移技术。融合架构平台的动态迁移技术指的是当系统的虚拟服务器在运行的过程中, 能够以动态的模式将平台进行转移, 这种转移能够在不同的物理服务器之间进行实时的迁移, 保证数据信息能够灵活运转于虚拟机之间。动态迁移技术的实现需要注意一些关键技术点, 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 总迁移技术是一个过程, 过程就涉及到总迁移时间, 指的是预拷贝从初次迭代一直到目的域正式启动所消耗的总的时间, 而停机时间指的是融合架构平台虚拟机的整个停止运行的时间。从融合架构平台服务器功能方面来看, 迁移时间与停机时间也存在着一定功能与地位方面的差异。

其次, 融合架构平台虚拟机的动态迁移技术需要大量的网络负载, 因为要实现动态迁移就会涉及到大量的资源拷贝和信息处理, 如果源地址与目标地址基于不同的服务器, 则这种情况下的转移和拷贝就需要借助网络的传递, 因此, 动态迁移的大量数据信息就容易造成整个网络系统的高负荷运转, 因此, 降低单位时间的信息传输负载量, 才能保证提高信息传输的质量, 最大化降低网络负载。

3 融合架构平台下搭建平台架构的优势

融合架构平台的基础层搭建相比于传统的云计算平台架构方法来讲, 有着明显的优势, 这种优势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首先, 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系统的负载变化, 就需要优化资源配置的方式, 这就体现了融合架构平台的优势, 因为其具有可伸缩性, 传统的云计算平台构建方法基本应用调整主机资源的方式进行, 而融合架构平台的方法具有较高的灵活性, 能更好地满足系统的多种需求。

其次, 云计算的大环境容易出现节点的失效, 而这就需要融合架构平台在构建的过程中要考虑到系统的安全性, 以最大化的保障来确保系统故障能够第一时间解决, 而融合架构平台的动态迁移恰好可以满足这种需求。

最后, 基于云计算平台中具有的独特数据规模化整合方式, 导致其负载中存在很多不平衡的现象。而只有通过搭建融合架构平台才能够有效的缓解负载中存在的不平衡现象, 其主要的原因就在于融合架构平台能够将所有的数据信息进行有效整合, 从而避免因负载不均导致的资源浪费, 维护系统成本、以节能降耗来提升资源的使用率。

4 融合架构平台下平台架构搭建方案

4.1 平台搭建方法

关于平台搭建的方法包括计算构架的接电、客户端以及控制器。云计算平台搭建中的任何设备都可以当作接受的客户端, 而关于控制器的设置, 其主要是由Keystone、Glance、Nova、Dashboard、Swift即身份认证服务、镜像服务、计算服务、界面服务和存储服务这几方面内容组成的。控制器的设置可以通过物理服务器来实现, 但是物理服务器实现的前提条件是将控制器中所有的模块综合在一起, 这样才能实现物理服务器的调节, 但在计算节点时必须要满足所有物理服务器同时运行, 这样才能实现功能之间的转换。本次研究主要就是通过在机器上模拟版块的运行, 并在版块运行期间统计其计算节点。主要的搭建方式如下, 首先由内网交换机发出相关的指令, 通过网络进行传输, 待运行到控制节点上时进行节点控制, 控制后再传入公关网络中。

4.2 部署流程

部署流程主要分为两个阶段, 首先是准备阶段:要将云操作系统进行安装, 以便于生成数据库系统, 待配置成功网络传输系统接口和NTP设置时最后进行加密安装。其次是组建的安装流程, 对于Open Stackck的安装要遵循一定的顺序, 要满足首先安装serverl的相关组件然后依次按照身份认证服务、镜像服务、计算服务、界面服务、存储服务这五部分内容进行安装, 这样才能满足融合架构平台下平台架构搭建的相关要求。

5 结论

综上所述, 在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 云计算在计算机技术的基础上全面拓展了应用范围, 并且已经普及。受到诸多因素的驱使, 相关的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 融合架构平台服务器是整个云计算平台的核心, 在传统的服务器架构技术无法满足当前形势的基础上, 深入研究融合架构平台下平台架构搭建方案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邹暾, 侯杰华.湖南烟草云计算平台架构设计[J].烟草科技, 2013 (11) :21-24.

[2]陈康, 郑纬民.云计算:系统实例与研究现状[J].软件学报, 2012 (05) :1337-1348.

EAP平台的设计与架构 篇8

1.1 EAP的设计规范

为了能够为用户提供操作简单的系统, 使得终端用户能够搭建起自己的应用系统的能力, EAP平台的核心组件包括了动态的表单、工作流的引擎以及一系列的ERP的适配接口等组件, 进而强化了EAP的平台。

EAP的平台采用的是Java开发, 能够与主流的服务器平台实现完美的兼容, 无论是IBM Websphere还是BEA Weblogic等, 均能够与EAP的平台相互配合, 实现软件使用的基本目的;同时也全面支持SOA相关的技术标准, 能够对服务器上的信息进行交互与规范、能够对基础通信的标准以及元数据进行规范;因为平台在流程以及表单中内置了宏语言实现, 所以在使用的过程中不需要对信息进行重新的编译便能够创建其动态的业务逻辑;平台中的J2ME规范能够实现移动终端的适配器, 进而与广泛的移动网络与客户端的多样化设备实现接入与连接, 提高设备的运行效率。

1.2 EAP的体系架构

EAP软件平台主要包括了6种体系架构, 分别为:

第一层:WEB层, 也就是能够通过HTML或者是Ajax的形式来对用户的输入界面或者是完成的数据进行采集的工作层;

第二层:Action Form层, 这一层的主要功能便是负责对数据的采集, 并将上一层采集到的数据通过开发的框架结构 (Struts 2) 传递给Value Object对象, 为进一步的数据处理做好准备;

第三层:Proxy层, 这一层的基本功能便是对Action动作进行分批次处理, 进而使得前端处理以及业务逻辑能够清晰的划分;

第四层:Process层。这一层的主要工作便是对系统的业务逻辑进行处理, 通常可供选择的基本方式都是Bean方式, 在使用EJB方式的时候, 多数情况下使用的均是Session Bean来实现其功能的, 因为这种模式能够较好的实现分布式的优势, 进而在EJB的基础上, 实现资源与数据的转移以及负载的平衡;

第五层:这一层的主要内容便是DAO的代理, 并且通过DAO的代理能够使得系统具备基本的对不同数据采取不同处理方式的功能, 进而提高系统软件对于数据的处理能力;

第六层:DAO实现层。这一层的基本任务便是实行具体的DAO接口, 比如通过Hibemate来实现DAO的功能, 也可以通过JDO的使用来实现数据访问的基本功能, 如果使用的是JDBC的接口, 则是为了能够实现对不同类型与大小的数据实现兼容的处理。

1.3 EAP的平台构架

1.3.1 EAP平台的设计目标

计划与目标是开展EAP项目的基础, 是EAP架构设计与组织的基本依据, 为此, 需要对EAP项目在执行过程中的各个方面进行周密的考虑与分析, 无论是项目展开所必需的资源还是企业组织结构当中员工的特点, 都需要进行实地的调研与分析、搜集详尽真实的信息, 为最终的结果提供保障, 这也就表明EAP平台应该具有相应的数据收集与整理的能力, 为架构的设计提供了基础。

EAP项目整体评估的目标便是能够解决员工最实际的需求, 解决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最关键的难题, 其中员工的绩效问题不仅与企业的环境有关, 更与员工的工作性质以及心理因素有关, 组织内部的问题则需要通过对组织内部的评估获得来解决, 这就为EAP架构的设计提出了客观的要求与必须要达到的标准, 是EAP架构设计的基本出发点。

1.3.2 EAP平台的存储架构

EAP的数据存储架构主要分为三种类型, 分别为设计时数据、授权类数据以及运行时数据三类。其中, 设计时的数据主要包括了Form、View以及Work Flow几种设计的模板, 并且仅在系统设计的时候才能够被改变与存储;授权类的数据包括了User、Role以及Dept的基本信息, 对系统内部的用户信息、角色信息以及组织的基本框架进行了记录与存储, 同时也对系统的各个功能模块的访问设置了相应的权限, 对系统的安全进行了保护;运行时的数据包含了Counter等基本的数据类型, 并且分别存储在了计数器、文档以及工作流的状态当中, 同时考虑到不同的实例以及不同的应用系统在逻辑上是分开的, 所以对应于实际的案例需要提供不同的数据源定义, 进而保证数据的分析与处理功能能够高效进行。

1.3.3 EAP平台的功能模块

应用软件的主要功能便是对数据或者是文档进行处理与分析, 所以基本的职能包括了数据的采集、处理以及展现三个基本的部分, 而为了这三个基本的功能能够顺利的实现, 需要在实际的软件设计的过程中能够使用相应的元素, 比如动态的表单、工作的流程以及动态的报表等, 进而为功能的实现以及系统的升级提供基本的模块保证。

动态的模块作为最基本、最核心的技术之一, 是EAP的重要组成, 并且通过这种动态表单的使用能够避免在电子流程中的硬编码数据的采集以及处理, 进而提供系统的效率以及准确性。

为了能够充分的发挥动态表单的最基本功能, 需要对其技术难点进行攻克与解决。一因为动态的表单的基本结构便是B/S定制以及相应的表单模板, 实现各种版式的定义的技术基础是单行的文本框的控件、多行文本框的控件、下拉列表框的控件、单选框的控件以及复选框的控件等控件, 进而为表单功能的实现提供基本的保障与支持。

2 结语

EAP的应用能够显著的提高员工的积极性, 使得员工自身工作与生活环境的限制与影响降到最低, 同时也能够使得企业这个外部的环境不断的提升员工的满意度, EAP项目展开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关键性的作用, 需要不断的丰富与开拓其使用的手段与途径, 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条件。

摘要:EAP作为主要的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途径与方法, 在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使用。本文基于这种背景, 结合作者多年工作经验, 对EAP平台的设计与架构进行了分析, 以便和同行进行切磋交流。

关键词:EAP平台,设计,架构

参考文献

[1]李楠楠.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EAP[M].现代企业, 2007 (01) .

[2]王杰.基于RIA架构的学习平台设计与实现[D].曲阜师范大学, 2008 (04) .

企业电子文件管理平台架构研究 篇9

1.1 电子文件的概述

根据新近颁布的国家标准《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中,电子文件是指在数字设备及环境中形成,以数码形式存储于磁带、磁盘、光盘等载体,依赖计算机等数字设备阅读、处理,并可在通信网络上传送的文件。

1.2 电子文件的特征

电子文件的具有以下两个基本特征:

第一,电子文件是由电子计算机生成和处理,其信息以二进制数字代码记录和表示,因此亦可称为“数字文件”。这是电子文件与以往所有其他形式文件的基本区别,也是电子文件信息与其他数字信息的共同点。数字信息使用0和1两种数码的组合来记录信息,每一个0或1叫做1个比特,需要记录的信息用一串比特存储于计算机存储器(包括内存储器和各种外存储器)中,并可通过通信网络进行传输。

第二,电子文件是文件的一种类型,应该具有文件的各种属性,特别是要有特定的用途和效力。这是电子文件与其他数字信息的基本区别,也是电子文件与其他形式文件的共同点。

从逻辑上说,电子文件是“数字信息”和“文件”两个概念的交集,它是具有文件特征的数字信息,又是以数字信息为特征的文件。

1.3 企业电子文件管理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电子文件对企业和员工来说都是很重要的资产。大量的非结构化内容,其中包括文档、电子邮件、视频、即时消息、网页以及其他内容的电子文件存放在不同的物理位置。当员工、客户、合作伙伴和供应商需要一些资料时,却发现很难找到所需,集中管理如此盘杂的文档势必非常困难。在企业管理中,机密文件很难得到有效的保护,各部门间难以协同办公,重新开发利用知识资源十分困难。由文件管理引发的这些情况屡见不鲜,这种情很大程度上延误了工作的进度,文件管理俨然成了阻碍企业发展的绊脚石。归纳问题如下:

1)电子文件管理建设缺少统一规划,大量应归档信息未能纳入归档范围。

2)文件一体化程度较低。

3)电子文件利用不够充分。

2 平台架构设计原则

电子文件管理平台平台作为企业级的应用平台,应遵循系统设计的一般原则:

1)先进性:建立先进的体系结构及应用设计,如面向对象的分析和设计、组件化技术、可视化工作流机制等;采用先进的测试手段,保证系统的优化,专门的测试工具。

实用性:提供较好的用户操作界面、中文支持;产品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及效率性。

高可用性:利用多种手段(内、外防火墙、入侵检测、安全认证、基于角色的授权等等)加强对资源的有效保护。

2)开放性:整体结构具有很好的模块化设计,模块之间有明确的接口,平台之间有明确的规范;在应用设计上注重开放性设计,组件之间可配置性要好。

3)可伸缩性:当用户增长时,系统压力会增大,可以动态扩展服务器的多个层面,包括Web服务器、应用服务器的均衡负载。

3 设计目标

企业电子文件管理平台的要建成一个知识存储与供给的中心。平台设计必须充分考虑信息传递,信息共享的快速方便,并结合客户需求与习惯,使信息或者知识的获取过程更加智能化。

4 构建方法

企业电子文件存在着大量的非结构化内容,其中包括文档、电子邮件、视频、即时消息、网页以及其他内容。妨碍组织正确使用这些宝贵资源来更好地共享知识、加强客户沟通以及提高流程效率。选取Microsoft公司的企业内容管理MOSS产品是管理这些文档的有效手段,可以帮助企业克服这些困难。MOSS平台的文件管理功能可以帮助组织将多个文件共享和个人驱动器中的各种内容合并成一个统一分类、集中管理的存储库。另外,集成的搜索功能可以帮助用户查找和共享此信息。同时,也可以防止未经授权就访问此集中管理的存储库中的内容。

4.1 功能概述

结合MOSS平台构建电子文件管理平台主要的的用户功能包括文件查询、工作助理、收集整理、文件保管、系统管理等功能。其中:

1)文件查询。提供两种查询方式,普通查询和高级查询。普通查询提供类似于百度、Google的统一文件查询界面,允许全公司范围内员工进行查询使用,根据用户权限的不同会显示不同的搜索结果。高级查询供员工对文件的类型、属性等内容进行高级查询,提供查询的准确率。

2)工作助理。所有系统内用户的统一工作界面,包括待办工作和已办工作的查看,根据待办工作链接直接进入相关工作处理流内;系统内的通知、公告、消息等;个人操作历史日志的查询;个人信息的维护和查看,包括当前拥有的权限,手机电话号码等。

3)收集整理。文件收集与整理环节的相关功能。包括归档部门使用的文件属性和预归档,档案部门使用文件移交清单、二维码、目录等的打印等。

4)文件保管。日常文件管理相关功能。文件移交功能,包括文件移交、文件接收;文件鉴定功能,包括文件鉴定提醒、鉴定流程和文件销毁等操作;档案维护,包括已入库文件的浏览、查询、维护。

5)文件统计。包括了企业要求的固定报表查看、本单位编制的固定报表查看、用户单位自定义的统计报表查看和统计报表数据上报等功能。

4.2 应用架构策略

根据上述功能概述,企业文件管理系统应用组成如图1所示。

说明:

1)前端展现:包括两种形式,大部分的用户,包括领导、普通员工和文件管理人员都是通过浏览器访问应用站点来获取相关的业务功能,包括文件的归档、保管和利用等业务,文件的查询、搜索和借阅和其它协作功能,如文档协作、交流讨论及信息发布等。

2)业务组件:提供给前端站点调用,完成文件的实际业务,包括归档、保管和利用等业务组件;包括对内容管理相关功能包装的业务组件,完成记录管理、版本管理等业务。档案的业务功能是在此基础上封装出来的;包括交流协作的相关功能组件,提供业务人员的协作办公平台。

3)系统管理:系统后台的一些管理模块,包括基础管理、系统审计、应用管理和权限管理等。

4)服务引擎:一组不局限于文件管理系统,可以在多系统中共享或者重用的服务,包括搜索服务、工作流引擎、报表服务和表单引擎。

5)数据存储:负责相关业务数据、配置信息的统一存储,主要包括结构化数据和电子文件两部分内容。

6)基础架构:指在电子管理系统中使用,由底层操作系统或专用硬件实现的相应功能,包括文件系统、统一存储、网络监控和负载均衡。

4.3 硬件部署策略

为了将文件进行统一、有效的管理,硬件部署时将分布在各系统的电子文件服务器进行统一集中管理,以Moss平台为平台架构将核心,将邮件、文档、视频等电子档案存储在Moss环境中。如图2所示。

4.4 软件部署策略

电子文件管理平台软件架构既可包括产品级软件,也包括为系统定制开发的独立软件。

系统内所包括的软件和其所承担的职责如下:

1)定制开发的Web站点:所有通过浏览器使用文件管理系统的单一承载站点,所有页面均基于ASP.net自行开发。主要功能为接受用户的数据和请求,并将数据和请求传递给各类业务组件进行处理;将系统内的数据显示在页面中供用户查看使用。

2)定制开发的各类组件:包括工作流组件、数据交换组件、数据同步组件、各类业务组件等。主要功能为接受前台界面传递回的数据和请求,对其进行处理,控制系统内部的数据流转、转换、存储等操作。本部分为系统的核心功能。

3)Microsoft Office SharePoint Server 2007(MOSS):主要用来存储系统内所有电子文件元数据和可搜索的电子文件实体,并将这些数据按照MOSS记录管理的要求进行组织,通过MOSS内置的搜索引擎(与Microsoft Search Server相同)定期对MOSS内存储的电子文件元数据和电子文件内容进行全文索引,并通过查询服务提供档案全文查询应用。

4)SQL Server 2008:主要用于存储档案管理系统定制开发的数据库、MOSS数据库和MOSS配置数据库、RMS配置数据库等。MOSS数据库内存储了系统内所有电子文件元数据和可搜索的电子文件实体。

5)SilverLight:用于提高用户体验,以更丰富的更接近于本地桌面程序的方式将系统功能在浏览器内提供给用户使用,如图形化的工作流配置等。

5 结束语

本文提出的电子文件管理平台的构建研究方法,只是以MOSS平台为基础的架构方法。根据企业现阶段电子文档管理的现状,结合MOSS平台的软件特点,实现了文件的收集、整理、保管、查询、统计等功能,来真正的帮助用户将无序的文件进行有序的管理,从而提高了用户的工作效率,及电子文件的利用率。

参考文献

[1]章燕华.电子文件管理规范体系框架研究[J].档案学通讯,2010(5).

[2]彭红.浅谈电子文件的管理[J].治黄科技信息,2010(3).

[3]凌晓路,陶贵生,曹珍.浅谈电子文件管理的弊端及解决办法[J].技术监督教育学刊,2005(2).

[4]刘舜全.网络时代电子文件的管理及现代化档案工作的策略[J].科技档案,2001(3).

[5]胡杰,张照余.电子文件利用新模式——电子文件中心[J].档案与建设,2005(12).

区域医疗协同平台的安全架构设计 篇10

随着医疗产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医疗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 同一区域间医院提供医疗服务的竞争也日益加剧。提升医疗服务水平, 降低医疗成本, 减少病人的医疗环节, 成为各个医院争相努力的重要方向。建立区域医疗信息系统正是为了更好地提供医疗服务, 也是适应医疗卫生事业的需求和发展的产物。为了实现医疗信息在区域间的共享和管理, 需要建立一个全面的医疗信息共享平台。通过高效的医疗协同平台和标准化的医疗服务流程实现医疗数据及信息的共享和处理。由于区域医疗信息系统是建立在一个完整的计算机网络之上的, 其中涉及到多个子网络之间的互联互通, 以及跨网络的数据转发, 因此数据的安全性显得尤为重要。特别医疗数据具有一定的隐私性、实时性, 因此设计和建立安全医疗网络系统, 成为区域医疗协同平台的必要条件。文章从医疗平台的安全架构出发, 讨论和分析建立医疗网络的安全的重要方面, 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安全部署的方案和要点, 作为建立完善的医疗协同平台的重要参考。

1 医疗协同平台的安全架构

区域医疗协同平台的安全架构主要功能是防范在网络中可能存在威胁, 以及对数据进行有效的保护。从确定安全保障的目标出发, 医疗协同平台的安全架构包含技术层、管理层和业务层三个层次。技术层、管理层、应用层是三个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系的整体, 正是三者之间的紧密耦合和相互协作才确保了医疗信息平台的安全。技术层支持应用层的实现, 而管理层是确保技术层正常工作的关键, 应用层则是技术层和管理层最终体现出具体的业务实施区域医疗协同平台框架的要求包括技术要求和管理要求。技术要求包括对应用访问进行严格限制, 只允许访问对应的应用服务的对应端口, 同时对那些不符合访问规则的请求进行拒绝, 能够对整个网络的流量进行监控, 从而对病毒和入侵行为进行判断。另一方面作为网络的运营及管理人员而言需要对网络设备、存储设备以及数据库的操作权限进行管理和审计, 对那些没有授权的非法访问要能即使发现、告警, 并实施阻断。进一步对于那些承担了整个网络运行的物理设备, 如交换机、路由器、服务器、安全设备等需要进行统一的管理和维护, 如果发生安全事件, 可以利用统一管理系统进行故障定位和故障排除, 这样可以有效减轻管理员的工作量, 提升整个协同平台的运行效率。

在管理上, 网络的访问权限和应用服务器的访问权限都需要进行合理的分配和有效的管理, 同时必须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体制和措施。对相关的人员进行安全管理的培训, 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机制, 从管理和技术两个方面确保医疗协同平台的物理安全和系统安全。

2 安全实施方案

该部分是对医疗协同平台部署中的安全方面的问题进行讨论, 对相关的实施方法和细节进行分析, 力图建立一个安全高效的防护体系。本方案考虑到的安全设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防火墙部署

在每个医院或医疗机构的外联出口部署一台硬件防火墙, 该防火墙的内、外网卡分别连接于内、外部网络, 但内部网络和外部网络是从逻辑上完全隔开的。所有来自外部网络的服务请求只能达防火墙的外部网卡, 防火墙对收到的数据包进行分析后将合法请求通过内部网卡传送给相应的服务主机, 对于非法访问加以绝。并通过互联网边界的防火墙设备设立一个独立的DMZ区域, 用来部署医院的WEB、网上挂号等应用系统。

2.2 入侵检测系统部署

由于医院的具体应用比较多, 需要部署大量的应用服务器, 有些服务器需要外部网络的用户进行访问, 因此在外部用户访问的过程中需要进行严格的安全控制和审计。在外接互联网的接口处部署入侵检测系统, 可以对网络中的非法访问和非法流量进行检测和控制, 从而阻断那些对内部网络有害的流量和访问, 确保整个医疗系统的网络终端和服务器的安全。

2.3 互联网边界IPSEC VPN部署设计

考虑到下级医院或者分支机构需要接入到医院的信息中心, 实现医院与下属单位和社区诊所等基层医疗组织的信息共享和网络访问, 方便远程诊疗、远程视频会诊, 我们采用了基于IPSec协议的VPN隧道的方式建立医院与下级机构的虚拟专用网。基于IPSce的虚拟专用网是是运行在一套完整的协议体系之上, 它给出了应用于IP层上网络数据安全的一整套体系结构。该体系结构包括认证头协议 (Authentication Header, 简称为AH) 、封装安全负载协议 (Encapsulating Security Payload, 简称为ESP) 、密钥管理协议 (Internet Key Exchange, 简称为IKE) 和用于网络认证及加密的一些算法等。利用这一套完整的安全机制, 可以有效地保证接入端访问医院信息的可靠性。

2.4 SSL VPN部署设计

为了满足移动办公需要, 使在外出差或专家医生远程医疗会诊能够安全、方便地接入到医院信息网络中, 实现远程办公与远程医疗协助。同时考虑远程接入的安全要求, 通过在医院外网DMZ区域旁路部署SSL VPN设备, 对外网移动办公及远程接入用户提供基于SSL安全套接层协议的VPN隧道, 实现对医院内部网络的访问, 保证在远程接入到内网访问过程中数据传输的安全性、可靠性。

2.5 数据容灾备份设计

医院重要的数据都集中在业务网络的核心数据中心区域, 这些数据与医院的业务紧密相关, 一旦发生损坏, 后果非常严重, 甚至会对医院造成损害, 因此必须要采取必要的数据灾备措施, 将重要的数据进行备份, 以防出现意外时, 系统能够自动恢复, 确保系统持续运行, 更好地支撑医院的业务系统。

3 结束语

医疗产业的发展需要为患者提供更完善和方便的医疗服务, 信息化技术在服务提供、信息获取等方面极大地方便了患者。医疗协同平台的建立正是对各种医疗信息的集成, 帮助和促进医疗服务的完善。而平台安全事关医院和患者的利益, 文章从网络安全的角度出发, 对建立医疗平台的安全问题进行了讨论和分析, 从访问安全、数据安全、接入安全等各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为建立区域医疗协同平台提供了有益的安全模式。

摘要:医疗信息化已成为提升医疗服务水平, 完善医疗条件的必要的建设项目。在各级医疗机构建立统一的医疗协同平台同时, 医疗信息平台的安全性显得尤为重要, 这涉及到医疗机构运营的安全性和患者的私密性, 因此建立完善的医疗协同平台的安全架构也是实现医疗信息化的必要条件。文章从医疗平台的安全架构出发, 阐述了实施安全的医疗网络的具体方法和措施, 为进一步建立统一的医疗信息平台提供有力的支撑。

关键词:医疗信息化,信息安全,虚拟专用网,数据备份

参考文献

[1]赵锋, 曹文杰.医院信息系统访问控制策略设计分析[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 2010 (6) .

[2]黄慧勇, 黄冠朋, 胡名坚.医院信息系统安全风险与应对[J].医学信息, 2009 (6) .

[3]张涛, 田国栋, 蔡佳慧, 等.电子健康档案隐私保护相关问题的思考[J].中国卫生信息管理, 2011 (4) .

[4]王希忠, 王智, 黄俊强.安全审计在信息安全策略中的作用[J].信息技术, 2010 (3) .

RNP系统仿真验证平台架构研究 篇11

关键词:飞行管理系统 综合导航系统 RNP 仿真平台

中图分类号:V24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8(b)-0082-02

随着航空器机载设备能力的提高以及卫星导航等先进技术的不断发展,国际民航组织(ICAO)提出了基于性能的导航(Performance Based Navigation, PBN)概念。PBN包含导航设施、导航规范和导航应用等方面。其中导航规范规定了导航系统的功能、性能和传感器等方面的要求,是PBN实施的关键。其包含所需导航性能(RNP)规范和区域导航(RNAV)规范。RNP定义了飞机在一个确定的航路、空域或区域运行时所需的导航性能,对导航的精度、完好性、连续性和可用性提出了要求。RNP是未来航行系统(Future Air Navigation System, FANS)和下一代航空运输系统(Next Generation Air Transportation System, NexGen)的重要技术。RNP的引入体现了航行方式从基于传感器导航到基于性能导航的转变。RNP标准对包括飞行管理系统(FMS)、自动飞行系统、导航传感器等航空电子系统的结构与性能提出了新的要求。设计符合RNP规范与标准的飞机系统架构,并开发对应的仿真平台,用于RNP系统进行验证和评估,将为现代客机的研发提供重要的辅助作用和技术支持。

1 RNP系统仿真验证平台设计目标

RNP系统仿真验证平台主要实现飞机RNP相关的核心子系统的功能仿真,包括飞行管理系统[1]、高性能综合导航系统[2]、显示系统[3]和飞控系统[4]等。再加上飞机模型和环境模型,构成一个闭环系统,来进行RNP系统的性能分析、评估和验证。RNP系统仿真验证平台通过飞行管理系统执行飞行计划、轨迹预测、性能计算以及飞行导引的核心功能,并与飞控系统和高性能综合导航系统模块进行数据通信和指令传输,实现系统的实时闭环仿真。同时,高性能综合导航系统融合各导航设备的数据,对RNP系统整体的性能评估、分析和验证,实现RNP性能监测和告警。RNP性能仿真验证平台应具备以下主要功能:

(1)仿真RNP核心子系统的功能。

(2)仿真飞机模型及运行环境模型。

(3)提供可视化、交互式的仿真环境。

(4)实现RNP系统整体性能的综合评估、分析及验证。

(5)实现RNP核心子系统模块的功能性和原理性仿真与系统集成,辅助系统的设计及验证。

2 RNP系统仿真验证平台的架构

2.1 RNP系统集成平台架构

RNP系统集成平台的逻辑架构如图1所示。

飞机仿真模块可以包括飞机模型、飞控系统、电源系统、液压系统、发动机系统和自动油门系统。

真实航电设备和数据采集设备可以为部分或全部的机载真实航电系统。

飞控系统仿真模块包括自动飞行和飞行指引系统。

2.2 RNP系统仿真验证平台架构

2.2.1 RNP系统仿真验证平台系统模型

为实现平台设计目标,RNP系统仿真验证平台需要由多个系统模型组成,见图2。

(1)高性能综合导航系统模型:是多传感器的导航系统,主要实现:多种导航传感器信息融合、导航模式管理、无线电导航台的自动调谐和RNP性能评估与监测告警等功能。

(2)飞行管理系统(FMS)模型:主要实现飞行计划、轨迹预测、性能计算以及飞行导引的等核心功能。

(3)显示模型:主要实现电子飞行仪表系统仿真(包括主飞行显示、导航显示、告警显示等),人机交互界面仿真等功能。

(4)ISA模型:是国际标准大气(ISA)的模型。主要仿真随飞行高度变化的地球大气的压力、温度、密度和粘稠度等数据。需符合ICAO Doc 7488规范。

(5)大气扰动模型:主要仿真在各飞行阶段的风和气流扰动的影响,和在起飞和着落阶段的下击暴流的影响。

(6)飞机模型:是一个6自由度的飞机模型,主要仿真飞机的运动状态。其输出所有的飞机动态参数。

(7)发动机模型:主要仿真发动机性能和推力等参数。

(8)主飞行导引系统(AFGS)模型:其包括自动驾驶和自动油门功能的仿真。主要产生横滚和俯仰姿態指令、航向指令和推力或速度指令等。

(9)飞行控制系统(FCS)模型:其用于控制飞机,主要实现将控制指令转换成实际的飞机控制信号。

(10)气象预测模型:用于仿真各种气象环境。

2.2.2 RNP系统仿真验证平台架构

RNP系统仿真验证平台架构如图3所示。该架构描述了各系统模型间的逻辑关系和接口关系。

这里将对平台的软件设计做一些规范性的研究,不对硬件环境的要求进行阐述。

2.3 RNP仿真验证平台软件系统架构

2.3.1 模块化软件设计

所有的仿真软件需依据模块化开发。模块化的程度根据RNP系统各分解模块来决定,使改变任一模块对其他模块的影响降到最低。模块化软件的设计是至上而下的软件设计方法,其强调把RNP系统仿真软件系统分解到独立的、可互换的功能模块,使每个模块来执行唯一的期望功能。模块化软件应该满足下面一些要求:

(1)每个模块的结构应该简单易理解。

(2)每个模块的执行易于改变,不会影响其他模块的运行。

(3)每个模块易于修改,不会对模块间的接口产生变动,或尽可能的减少对接口的影响。

2.3.2 RNP仿真验证平台软件架构

RNP仿真验证平台软件系统架构由多个顶层软件模块组成,见图4。每个顶层软件模块可以分解成多个底层软件模块。

3 结语

该文介绍了RNP系统仿真验证平台架构设计。随着新航行系统的发展,RNP系统越来越显示其重要性。RNP系统仿真验证平台的建设,有助于开展对RNP系统的设计、性能评估及验证工作。同时对RNP系统的性能和功能需求提供了有效的仿真验证手段。

参考文献

[1]宗军耀.大型客机飞行管理系统功能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1(32):210-211.

[2]宗军耀,郑智明,张琛.基于RNP运行的机载综合导航系统的架构和功能分析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4,(25):7-8.

[3]Ian Moir,Allan G Seabridge. Civil Avionics Systems[M]. rofessional Engineering Publishing UK,2003.

协同研究平台数据高效组织的研究 篇12

国内外油气工业面临越来越复杂的地质情况、越来越繁杂的项目数据和全球范围的竞争压力, 如何加强多专业协作、 缩短决策周期、 提高勘探成功率和经济效益等, 是各大石油公司面临的共同问题。

油气勘探开发协同研究平台就是为油气勘探开发项目研究提供数据准备、 数据存储管理共享和专业软件应用的一体化、 集成式工作环境, 它的建设可以有效促进勘探、 开发的一体化和协同工作, 提高油气勘探开发研究、 决策效率和成功率, 是当前油气工业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的热点和难点之一, 也是当前油气勘探开发地学研究与信息技术结合的前缘应用领域。

2协同研究平台

2.1 概念和作用

勘探开发协同研究平台应实现两方面的协同: 一是不同级别的地质对象属性特征的相互印证, 大地质对象的特征规律指导和约束对小地质对象的研究, 小地质对象特征丰富、纠正大地质对象特征属性; 二是同一地质对象多学科认识的相互参照、验证和补充。 此外勘探开发项目研究的目标是支持业务决策, 因此勘探开发协同工作环境需要实现不同地质对象属性研究的协同、 同一地质对象不同学科的协同及综合研究于生产决策管理的协同,即多业务对象、多学科、多业务阶段的协同。

协同研究平台是为研究决策人员充分利用各大专业数据库数据,提供一体化的工作平台,协同开展勘探、评价、开发和生产等研究决策工作。 该平台通过软件接口实现了勘探开发专业主流软件的集成应用, 实现对测井解释、 地震解释、 油藏描述、地质建模、 油藏数值模拟、 动态分析、 储量计算等多学科数据的实时共享、 显著提高数据收集、 加载和使用的效率与效果; 通过实时数据和各类研究成果数据的协同展示, 对进行井位部署论证、 钻井监控导向、 油藏分析调整、 精细油藏管理等工作提供了科学、 有效的技术手段; 该平台实现了对成果数据的统一存储管理理, 为管理者和研究者提供了一个集成化的成果查询与展示平台。

2.2 主要功能

协同研究的主要功能包括数据组织与管理、 专业软件集成、在线分析与成图、成果归档与管理。

协同研究平台的总体框架图如下所示, 总体架构分为三层:数据层、协同研究层、决策支持层如图1 所示,协同研究平台是充分利用和组织数据为油气勘探研究、 油藏地质研究、油藏工程研究服务。 数据组织与管理也是协同研究平台的最重要的关键环节,它提供勘探开发研究的数据支持,能够实现多学科研究手段协同,能够实现项目成果全面共享,因此数据的高效组织与管理是协同工作环境建设的技术关键。

3数据的高效组织

3.1 业务流程划分

3.1.1 油气勘探研究流程

海外油气勘探研究主要研究业务内容包括:系统评价资源国合作项目区域待发现的常规和非常规(部分矿种)油气资源量,分析油气地质特征和油气聚集规律,并运用切实可行的方法评价区域内成藏组合的待发现资源量;研究主要地质历史时期的构造和沉积发育特征,以及构造及沉积对含油气系统各要素控制作用、主要地质历史时期油气成藏要素特征、油气田形成条件及分布规律的研究、 油气地质特征及油气分布规律等;油气有利勘探方向和领域预测,油气资源潜力评价等。 目的是编制资源国项目合作区域的勘探中长期部署、年度部署,优选目标区块进行井位部署, 在有效合同期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其业务流程如图2 所示。

3.1.2 油藏地质研究流程

油气藏包括常规和非常规油藏(比如致密油气、 煤层气等)。 主要业务为通过油藏地质特征的综合研究,编制并跟踪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年度部署方案、 重大开发方案和调整方案,对新项目进行综合评价,包括资源潜力评价和储量评估。 负责勘探开发技术攻关和集成应用,负责复杂气田开发技术集成与创新。 主要研究内容为:小层对比划分、微构造解释、沉积微相研究、储层评价、油藏特征研究、储量计算、地质建模、井位论证等,如图3 所示。

3.2 数据的组织

协同研究的数据组织是多个维度的,首先可以按照项目来组织数据,其次按照岗位来组织,再按照井位来组织数据。

3.2.1 按项目组织数据

不同的用户属于不同的项目,一般一个用户属于一个或者多个项目,那么根据权限配置,用户登录平台之后,只能看见所属项目的数据以及成果,便于缩小数据的范围。

3.2.2 按岗位组织数据

进入项目之后,根据项目研究的流程将项目划分为多个环节,对每个环节的常用输入数据和输出数据进行了梳理,油气勘探研究划分了10 个环节,127 个数据集。 油藏地质研究划分了8 个环节,71 个数据集如图4 所示。

研究人员根据自己的岗位选择相应的节点,就能很方便的查询和使用数据。

以地层对比岗为例来说明,系统设计时业务人员根据地层对比岗位梳理出此岗位所需要用的数据和输出的成果,以及常用的软件及辅助工具。 其他的岗位依次类推,梳理出每个岗位的输入和输出数据,以及每个数据表的数据项。 研究人员只需要选择自己的岗位,便可以查询和下载或者推送数据如图5 所示。

3.2.3 按”井”组织数据

按照井组织数据是指与井相关的数据,都与井做好属性关联,便于用户查找井的时候,能够关联查询出这口井的所有数据包括井史、试油成果、测井解释成果、测井数据体、岩心照片等资料。

3.3 数据的推送与共享

研究人员在做某一个环节的研究时,可以进入当前环节或者岗位,选择和定制所需数据,再一键式发送至专业软件进行研究,最后输出的成果再归档到平台中,成果经审核发布后可以进行成果的共享应用,如图6 所示。

4结语

传统的研究工作中, 研究人员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收集、整理和加载数据, 往往要占用整个研究工作的1 / 3 的时间,如今有了协同研究平台的数据组织与推送功能之后,可以为研究人员省去前期的数据准备时间,彻底让研究人员从烦琐的数据准备工作中解脱出来,把更多的精力花在专业研究上。

摘要:针对当前勘探开发研究所面临的问题,协同研究平台的建设可以有效促进勘探、开发的一体化和协同工作。由于数据的高效组织是协同研究平台建设过程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环节,重点介绍了数据高效组织的环节。数据的组织体现在勘探开发研究业务阶段的精细划分,岗位的输入数据和输出数据的严格梳理,数据自动化定制和一键式数据推送等几个方面。通过数据的高效组织与推送可以大大节省研究人员的数据准备时间,提高工作效率1/3以上。

关键词:协同研究,数据组织,推送,输入,输出,成果共享

参考文献

[1]李大伟,刘万伟,陈哲,等.油气勘探开发协同工作环境建设与应用[J].石油工业计算机应用,2011(3).

上一篇:道德品质和道德情感下一篇:交互设计中的工业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