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都市城市规划区村住房建设规划管理暂行办法

2024-05-24

江都市城市规划区村住房建设规划管理暂行办法(通用9篇)

江都市城市规划区村住房建设规划管理暂行办法 篇1

江都市城市规划区村(居)民住房建设规划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区内村(居)民住房建设的规划管理,规范村(居)民8个人建房行为,保障城市规划顺利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江苏省土地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市城市规划区内村(居)民住房建设,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城市规划区是江都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01-2020)确定的规划区范围(沿江开发区根据实际情况参照执行)。

第四条 本办法所称村(居)民住房建设系指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村(居)民个人或家庭申请自建住房:

(一)长期独立拥有供其本人或家庭居住的私有低层住房且独立拥有国有土地使用权属证件和房屋产权证的居民;

(二)由村民转为居民后,所在区域个人住房建设用地仍然是集体土地(宅基地),并且按村民政策管理的居民;

(三)取得集体土地(宅基地)使用权属证件的村民。

第五条

村(居)民住房建设管理实行仙女镇、建设局、国土局会办制度,由仙女镇牵头会办。

第六条

各部门(单位)职责

1、仙女镇:负责对村(居)民建房进行初审,对是否符合规划、建房申请人资格、原住房状况、家庭人口情况进行核查,并牵头组织现场查勘,落实会办时间,对新建、改建、扩建、翻建房屋面积提出建议,并签署意见,对未批准建房的申报户做好宣传解释工作。仙女镇建环中心、城区国土分局按规定签发开工通知书和用地通知书,牵头组织监察大队等相关单位现场放线及验线,对建房户进行跟踪监督管理,负责建房户四邻矛盾的协调,协助市城建监察大队对违法行为进行查处。负责批后管理工作,并加强施工期间的监督和质量、安全管理。建设工程施工期间,危及临近建筑物和其他设施安全时,应当立即停工。建设方应会同施工、设计等单位采取有效措施,妥善解决安全问题后方可继续施工。

2、建设局:参加村(居)民建房的现场查勘和会办审批。对是否符合城市规划确定的功能分区和用地性质、是否属于严格控制自建住宅范围等进行核查,并在建房户申报表中作出具体规划意见。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并对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违反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内容进行建设的违法行为进行查处。

3、国土局:参加村(居)民建房的现场查勘和会办审批。对计算宅基地面积的人员、户口、原有宅基地、新建房用地等情况进行审查,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作出审批意见。

第二章 审批原则

第七条 核心控制区范围内的私人住房建设必须统一实行集中连片式改造,不再单独审批建设零星私人住房。控制区内的私人住房建设,应根据批准的居民点规划建设方案组织实施。今后未编制居民点详细规划的行政村,原则上暂停审批私人住房建设手续。

市区主要道路两侧各200米范围内、主要河道两侧各50米范围内,禁止建设私人住房。

城市规划区内村(居)民住房建设必须符合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要求,不得影响市容市貌,不得妨碍交通,影响消防、电力、电信、地下管线等设施安全,不得侵占城市道路、公共绿地、邻里通道,并妥善处理好给水、排水、通风、采光等方面的相邻关系。

第八条

城市规划区内村(居)民住房建设,实行分类控制。

核心控制区:宁启铁路以南,京沪高速以西,金湾河、芒稻河、高水河以东,夹江以北区域范围内,禁止进行村(居)民个人翻建、扩建、新建住房,禁止改变原有房屋合法使用功能。经房屋安全鉴定部门鉴定为“危房”和“严重损坏”、不适宜居住的房屋,可按土地利用意向,由相关部门以拆迁补偿的形式进行收购并拆除,该类村(居)民住房可通过购买商品住宅、经济适用房,租用廉租房或进入拆迁安置区、村民集中统建区等途径解决。

控制区:上述区域之外规划区范围内,不得新建、扩建村(居)民住宅,经房屋安全鉴定部门确定为“危房”和“严重损坏”、不适宜居住的房屋,经批准可以原址、原合法建筑面积、原建筑高度、原合法用途翻建,住房确有困难需增加面积的,经审核符合条件的可进入村民集中统建区,或按照村庄建设规划进入农村集中居民点。

第九条

原砖桥、张纲、双沟集镇已纳入市区城市建设用地的范围,不再编制村庄规划,所辖范围内集体土地上的农村居民私房不得进行新建、扩建、改建等建设行为。

第十条 控制区内下列区域禁止进行村(居)民个人住房建设。(一)正在进行开发改造以及列入近期城建改造计划的区域;(二)城市道路规划红线控制区域;

(三)城市主次干路两侧妨碍城市景观的区域;(四)因城市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五)法律、法规禁止的其他区域。

上述区域的村(居)民个人住房,经房屋安全鉴定部门确定为“危房”和“严重损坏”、不适宜居住的房屋,按照本办法第八条第一条款规定执行。第十一条 村民集中统建区由规划建设主管部门负责规划选址,由仙女镇人民政府组织建设公寓式楼房,建设方式应遵循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统一配套、统一管理的原则。对进入村民集中统建区的对象,由村(居)委会、街道办事处、仙女镇人民政府提出审核意见,经市土地主管部门审查用地条件,在申请对象所在社区或所在村(居)委会公示,公示时间不少于15天。经公示无异议或异议不成立的,同意其进入村民集中统建区。

第十二条 规划区内农村集中居民点的选址应坚持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在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范围内,由各村、社区组织编制所辖区域内经选定的农村集中居民点修建性详细规划,报市政府批准后实施,作为农村集中居民点建设的规划依据。对已经明确需要拆迁腾村归并的村庄和零星分布的农民住房,应严格按照划定的红线控制范围进行控制,在该村庄内只拆不建。农民现有住房如经危房鉴定部门鉴定确实存在安全隐患的,应优先安排在农村集中居民点内建房。对依托原村庄进行建设或依据规划可以保留现状的农村居民点,应根据国家有关规定要求,结合居民点周边环境及村民意愿,划定居民点用地红线控制范围,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建设方案,经审批后方可实施。第十三条 因出卖、出租自住房屋造成居住困难或将原居住房屋非法改为其它用途的,不得申请新建、扩建房屋。

第十四条 严禁城镇居民和非本村农民在规划区农村居民点内购地建房;严禁农民将自住建房基地非法用于与他人联营合股、合作开发房地产;严禁农村村民非法出租、转让、倒卖土地使用权;严禁为城镇居民和非本村农民非法购地建造的住房发放规划许可证、土地使用证和房屋产权证。

第十五条 村(居)民私有住房建设应当按照村庄规划实施,并参照以下技术规定:

(一)层数:一律不得超过二层;

(二)层高:平均层高不得大于3.3米;

(三)室内外高差:室内外高差一般控制在0.3米以内;

(四)房屋占地面积不得超过批准用地面积的70%;

(五)建筑间距、退界和不同方向间距折减系数按照《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执行;

(六)阳台:沿街不得建造突出开敞式阳台;非沿街的,在土地使用范围内可以建造阳台,但不得影响交通和邻房的正常使用。

第三章 审批程序

第十六条 村(居)民住房建设报批程序:

1、建房申请人须持土地使用权证、房屋产权证(或原批准手续)、户籍证件等向村民小组或社区提出建房理由,填写建房申请报批表格,并绘出宅基地现状图和拟建房平面位置图。

2、村民建房由村民小组进行现场核对,按实标明尺寸,协调好四邻关系。对符合条件的签署意见,加盖印章后报村委会,村委会对建房报批表进行审核,签署意见、加盖印章后统一报所在仙女镇建环中心和国土分局。居民建房由社区进行现场核对并审核,同时协调好四邻关系,签署意见、加盖印章后,直接报仙女镇建环中心和国土分局。

3、仙女镇建环中心、国土分局对建房户申报表的有关内容负责核实,提出初审意见,对不符合城市规划、不符合相关条件及有关规定的不予受理,并负责做好解释工作。

4、由仙女镇建环中心牵头,会同建设、国土、监察、社区及村、组相关人员对符合初审意见的,进行现场查勘并作查勘记录。

5、每月由仙女镇建环中心牵头会同建设、国土、监察等部门会办审批。经会办符合建房审批要求的,建设情况须在建房者所在社区或村(居)委会进行公示,公示时间不少于7天。经公示无异议或异议不成立的,由仙女镇建环中心、国土分局签署意见并报仙女镇审核后,报建设局和国土局审核批准。

6、仙女镇将会办审批意见通知村(组)及社区,村(组)及社区通知建房户到仙女镇相关部门办理手续,缴纳相关费用,领取开工通知书(开工通知书不作为核发产权证的依据)。

7、建房户凭土地使用权证、房屋产权证(原批准手续)、户籍证、建房申报表、开工通知书等相关材料到市城建监察大队领取《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规划许可证作为核发产权的依据)。

8、仙女镇建环中心、国土分局预约监察大队,会同村(组)、社区相关人员进行现场放线。

9、个人住房工程竣工后,建房者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含附图)向市城建监察大队申请现场规划验收。不符合审批要求,依法进行处理。

第十七条 建房户应当在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之日起一年内开工建设。无法在期限内开工的,可以在到期日前30日内向市城建监察大队申请延期。逾期未开工又未申请延期或申请延期未获批准的,《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自行失效。

第十八条 村(居)民个人必须对申请建房所提交资料的真实性负责,提供虚假资料或采用欺骗手段获得的批准文件无效,修建的房屋按违法建设处理。

第四章 监督检查

第十九条 城市规划区内村(居)民住房建设,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市城建监察大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一)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进行建设的;

(二)擅自改变《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确定的内容进行建设的;(三)利用买卖、转让的《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进行建设的;

(四)利用失效的《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进行建设的;(五)未经市城建监察大队放线、核准进行建设的;

(六)其他违反城市规划的规定进行建设的。第二十条

仙女镇及所属村组、社区负责对辖区内违法建设的日常巡查和预防工作,加强村(居)民个人住房建设项目审批后的跟踪监管工作,发现违法建设行为后,应当在2个工作日内书面告知市城建监察大队。建房者在接到市城建监察大队责令停止建设通知书后,必须立即停止建设,接受处理。继续建设的,由市城建监察大队采取措施予以制止,或依法给予行政处罚。对无理拒绝、阻挠市城建监察大队工作人员执行公务的,由公安机关根据治安管理的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处罚;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一条 市城乡规划、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及仙女镇、各村、社区居委会(村委会)工作人员在农民建房申请的审查、审核行政许可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纪检监察部门依法依纪从严处理;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二条 未经批准或采取欺骗手段骗取批准,非法占用土地建房的,由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退还非法占用的土地,限期拆除在非法占用的土地上新建的建筑物。

非法转让、倒卖土地使用权或者与他人联营入股、合作开发房地产的,有土地违法所得的,由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没收土地违法所得,可以并处罚款;无土地违法所得的,按有关标准处以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三条 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者未按照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规定进行建设的,由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责令停止建设;尚可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对规划实施的影响的,限期改正并处罚款;无法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影响的,限期拆除,不能拆除的,没收实物或者违法收入并处罚款。

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作出责令停止建设或者限期拆除的决定后,不停止建设或者逾期不拆除的,市政府可以责成有关部门采取查封施工现场、强制拆除等措施。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四条

规划区内原有农民建房的管理规定,与本办法相抵触的,以本办法为准。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由江都市建设局、规划局负责解释。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施行,原《江都市城市规划区村(居)民住房建设规划管理暂行办法》同时废止。

江都市城市规划区村住房建设规划管理暂行办法 篇2

《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暂行管理办法》 (下文简称《暂行办法》) , 是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 经国务院批准的, 就中国智慧城市试点工作的相关内容的暂行管理办法。

《暂行办法》明确了智慧城市试点工作的领导小组、申报方式及内容、评审方法、流程, 以及创建工作中的相关管理内容。《暂行办法》简要的对智慧城市创建工作的整体组织管理工作的各方面内容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同时《暂行办法》附件中, 带有国家智慧城市 (区、镇) 试点指标体系 (实行) 。通过这个指标体系对智慧城市的建设内容、建设目标、组成模块给出了明确的划分。

《暂行办法》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为主管执行单位, 以城市建设为中心, 在推进城市特别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工作中, 加大“智慧”系统的附着, 实现智慧城市的创建工作。以城市建设为基础, 利用信息化手段而不以信息化建设为最终目标, 谋求城市以人为本, 可持续和谐发展的“智慧”体现。这样的创建工作及其对应的管理工作本身是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中的一大创新和务实有效的途径。

《暂行办法》对智慧城市创建申报的城市 (区、镇) , 在建设规划、建设目标、资金来源、组织管理机构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保障要求, 也明确提出了评审、验收工作的流程、方式。令各地智慧城市的建设有了系统化、体系化的建设依据, 这是本《暂行办法》区别其他智慧城市建设意见的另一大特点。

2 发表价值和意义

《暂行办法》在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后及时的发表, 具有重大的价值与伟大的历史意义。

首先, 表示了党中央国务院, 对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的高度重视。也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通过智慧城市促进中国新型城镇化,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体目标的这一手段及途径的认可和信任。

其次, 间接明确了智慧城市的建设是以城市、城乡建设为主要工作, 通过信息化提升城市“智慧”能力的工作内涵。区别了以IBM为首的西方科技巨头对“智慧”城市是以物联网、云计算等高科技在城市中升级化的商业应用的解释, 有效地证明了中国的发展是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口号的合理性和先进性。

再次, 通过明确申报、评审、管理、验收的内容和建设的指标体系, 为各地的智慧城市开展工作, 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内容, 可有效地推动各地智慧城市建设工作的开展。

最后, 在明确了上述内容的同时, 没有硬性约束创建起步的基础技术设施条件, 这也反映出该《暂行办法》的智慧。中国的发展需要均衡的发展, 智慧城市的建设可有效推进城市跨越式的发展, 这种机遇不能将迫切需要发展的落后、偏远、小城镇排除在外, 该《暂行办法》对中国建设发展的公平公正提供了有利保障, 有效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和谐发展。

3 申报智慧城市的四个条件

《暂行办法》提出了申报智慧城市的四个条件:

(1) 智慧城市建设工作已列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或相关专项规划。

(2) 已完成智慧城市发展规划纲要编制。

(3) 已有明确的智慧城市建设资金筹措方案和保障渠道, 已列入政府财政预算。

(4) 责任主体的主要负责人负责创建国家智慧城市试点申报和组织管理。

我们认为这四个条件十分全面, 有以下亮点:

(1) 《暂行办法》在指标体系中, 对规划、组织机构、政策法规、经费来源、运行管理等几个方面明确提出了建设要求, 突出显示了“智慧”城市建设的系统性、复杂性、综合性的特点。上述的保障体系的要求, 是该《暂行办法》的亮点, 令智慧城市的建设更系统化、更体系化。

(2) 《暂行办法》对智慧城市的建设理念给出了明确阐述, 参见第7条第2款。这个理念, “智慧”地甄别了西方科技巨头, 西方城市发展理论的内容, 结合中国的本地现状和当期发展目标, 给出了明确、务实、有效的观点, 特别是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内容。

(3) 《暂行办法》中, 对建设体系指标的分层分级。从城市的综合发展、管理等角度入手, 高屋建瓴地从城市建设方面进行划分, 特别是具体应用项目落实在第三级指标阐述, 可有效的为各地智慧城市建设的“顶层设计”提供依据。整体体系指标, 突出体现了系统结构的合理性、可行性。

4 贯标建议

美国IBM公司提智慧城市的概念至今, 已有4年时间。前期开展的智慧城市建设的地区, 在对应的基础建设特别是技术升级改造方面卓有成效。但也出现了智慧应用特色不强, 智慧系统效果不力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的造成, 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1) 智慧城市的理念不清楚

智慧城市的理念首先由西方科技巨头提出, 伴随我国物联网和云计算产业的推动, 令各地政府对智慧城市的理解形成混沌。直接导致在建设中的管理、手段、规划、内容的混乱。

(2) 智慧城市的建设目标不明确

智慧城市的智慧体现在以人为本、持续和谐跨越式的发展, 这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需要基于现状、锁定目标、谋求途径、获取建设目标。同时智慧城市对具体、局部建设的开展, 需要整体城市发展的配合和策应。没有明确的建设目标也就无法对智慧城市的具体工作给予定位, 建设目标就不明确, 将导致建设规划的远景无法得到有效推动。当前各地智慧城市的建设中重硬性建设指标, 轻基础情况研判。硬性的建设指标不结合基础现状, 其直接导致建设的阶段目标无法确立。

(3) 智慧城市的评判不一致

什么是智慧城市?什么是智慧系统?为什么智慧城市可以促进城市的发展?为什么智慧系统可以改善城市的现状?在这方面虽然有统一认识, 但认识不够明晰、理论不够清晰。没有清晰的理论、明晰的认识, 直接导致评判的具体方式方法和实际“智慧”系统的效果存在落差。

为了贯彻落实《暂行办法》, 为了智慧城市建设的有效展开。我们建议:

(1) 对本《暂行办法》要通过大力开展组织学习、研讨交流的方式, 统一思想认识, 明确建设目的、建设目标, 评价方式方法, 科学合理地提出具体的建设指导意见。通过专家的介入, 帮助各地政府特别是主要负责人梳理问题、明确目标。

(2) 智慧城市的建设, 是一个新兴的面向城市综合体的系统化的复杂工程建设。即便是国外发达国家及地区, 智慧城市的建设, 也尚未成熟, 且存在相当强的本地特点。因此, 智慧城市的建设方法、建设内容、建设手段, 在近年仍然是个摸索过程。试点工作, 要突出以解决建设地市现实问题为建设目标, 从小区域, 小城镇进行试点, 相对“短平快”的完成阶段性的建设, 在建设中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思路、改进方法。

(3) 本《暂行办法》虽然是一个管理办法, 由于智慧城市属于创新型建设工作, 因此需要突出强调“理”, 而不是“管”。应加大对各地开展工作中的指导和帮助, 借助社会力量, 联合高校、科研院所、专业咨询公司, 在整个过程中, 对建设地方给予专业支撑, 防止乱投资、阻发展、扰民生的现象发生。

江都市城市规划区村住房建设规划管理暂行办法 篇3

(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快推进我市海绵城市规划建设,提升我市城镇化建设水平,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等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释放”并加以利用。建设雨水湿地、下沉式绿地、植被缓冲带等具有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功能的海绵城市低影响设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城镇化和环境资源协调发展的重要体现。

第三条 市区范围内的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涉及相关规划建设活动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 遵循“生态优先、自然调蓄、问题导向、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有序实施”的基本原则,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工程措施,统筹建设海绵型建筑与小区、海绵型道路与广场、海绵型公园与绿地、水系整治与生态修复、内涝治理、管网建设、雨水收集利用和防洪等类型项目,对城市原有生态系统进行保护、生态恢复和修复。

第五条 市规划主管部门负责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的编制、审查、规划许可和监督管理工作;配合园林、水利(水务)等部门做好其他专项规划。

市建设主管部门负责海绵城市相关建设的施工许可、工程监管等管理工作。

其他部门及吴中区、相城区、高新区、工业园区依据本办法有关规定,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相关工作。

第二章

规划管理

第六条 将海绵城市建设作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贯穿于城市总体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编制的全过程。市规划主管部门负责组织编制苏州市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并纳入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

第七条 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分解细化城市总体规划和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中关于海绵城市建设的各项要求,因地制宜落实涉及雨水“渗、蓄、滞、净、用、排”等用途的低影响开发设施用地,结合建筑密度和绿地率等约束性指标,提出各个地块单位面积的控制容积、下沉式绿地率及其下沉要求、透水铺装率、绿色屋顶等指标,纳入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控制指标中。

第八条 对于已经出让或划拨土地尚未建设的地块,通过实施设计变更、资金激励等方式等手段,在地块总平面设计、单体设计和室外排水设计中落实海绵城市的理念和相关建设内容和要求,符合相关要求的给予资金激励。对于尚未出让土地的地块,除传统的绿地率、容积率等硬性指标外,加入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和引导指标。包括单位面积雨水控制容积(超过一定建筑面积的建设项目必须配建对应体积的调蓄空间)、透水铺装比例、下沉式绿地比例、新建项目开发后流量径流系数应不大于限制值等。

第九条 在新建、改建项目的总平面方案审查中,规划主管部门负责审查项目的相应指标与设计条件、与控规或者海绵城市建设相关专项规划、规定中的相关指标的相符性;水利(水务)主管部门负责重点审查项目用地中的雨水调蓄利用设施、透水铺装、初期雨水弃流设施等涉及排水的内容;绿化主管部门负责重点审查涉及方案中绿色屋顶、下沉式绿地、植草沟、雨水湿地等涉及绿化景观的内容。

建设工程规划设计总平面图中,应对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的规划设计情况进行说明,明确标注采用透水铺装面积的比例,雨水调蓄设施的规模、位置,竖向设计及措施等内容。

第十条 在海绵城市示点区域范围内的建设用地供地前,市规划主管部门结合建筑密度、绿地率等约束性控制指标,明确单位面积控制容积、下沉式绿地率等低影响开发控制指标,并作为建设用地开发建设的规划条件和供地条件。土地使用权人在开发和利用土地的活动中,不得变更出让合同或划拨决定书中的各项规划要求。

第十一条 在海绵城市试点区范围内的城市道路、绿地与广场、水系等基础设施用地选址时,应当节约集约用地、兼顾其他用地、综合协调设施布局,优先考虑使用原有绿地、河湖水系、自然坑塘、废弃土地等用地。

第十二条 在海绵城市试点区范围内的绿地与广场、公园、水系等用地,未经批准,不得改变用途。

第三章

建设管理

第十三条 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设施应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竣工验收。

第十四条 设计单位和审查机构应严格按照《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及相关规范进行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设施设计和审查。施工图设计文件中应包含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说明、竖向设计及雨水控制与利用设施、措施等具体设计内容。施工图设计文件应报审查机构审查,并取得审查合格书。未取得审查合格书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不得颁发施工许可证。

第十五条 低影响开发设施应按照先地下后地上的顺序进行,科学合理统筹施工,相关分项工程的施工应符合设计文件及相关规范的规定。

第十六条 城市绿地建设应注重利用适宜本地的生态化设施,如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多功能调蓄水体等,并与园林景观相结合,与城市绿地和景观水体相结合。

第十七条 已建公共建筑应按计划分进行低影响开发设施改造。已建住宅小区、商业区、单位庭院鼓励进行海绵化改造。

第十八条 新建公共建筑应结合可再生能源综合考虑屋顶绿化,已建公共建筑及住宅小区鼓励进行屋顶绿化改造。

第十九条 棚户区(包括危旧房、城中村)改造项目应按控制性详细规划及海绵城市建设标准进行建设,因项目实际情况不能完全按海绵城市标准建设的,由市规划主管部门结合项目实际情况、区域周边情况在项目规划条件中按最大化建设的原则明确具体的海绵城市建设要求。

第二十条 已建成的城市基础设施应按计划分进行低影响开发设施改造,确保旧城区排水防涝安全。

第二十一条 城市道路、立交、广场等基础设施低影响开发设施应因地制宜、经济有效、方便易行,道路绿化带和道路红线外绿地、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带、雨水湿地等应满足相关低影响开发技术控制指标。

道路人行道应采用透水铺装,非机动车道和机动车道可选择透水沥青路面或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透水铺装设计应满足国家有关标准规范的要求。

规划作为超标雨水径流行泄通道的城市道路,其断面及竖向设计应满足相应的设计要求,并与区域整体内涝防治系统相衔接。

城市道路绿化带内低影响开发设施应采取必要的防渗措施,防止径流雨水下渗对道路路面及路基的强度和稳定性造成破坏。

第二十二条 城市径流雨水行泄通道及易发生内涝的道路、下沉式立交桥区、以及城市绿地中湿塘、雨水湿地等采用低影响开发设施的区域,应配建必要的警示标志标识和预警系统,保证暴雨期间人员的安全撤离,避免对公共安全造成危害。

第二十三条 城市道路路面排水宜采用生态排水的方式,也可利用道路及周边公共用地的地下空间设置调蓄设施。城市道路低影响开发设施应建设有效的溢流排放设施并与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和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有效衔接。

第二十四条 市内各供水企业加快对使用年限超过30年和材质落后供水管网的更新改造,确保市政供水管网漏损率达到国家标准要求。市水务局负责督促供水企业通过管网独立分区计量的方式加强漏损控制管理,督促用水大户定期开展水平衡测试,严控“跑、冒、滴、漏”。第二十五条 新区开发应建设雨污分流排水管网,旧城区改造、小区连片开发等建设项目的雨污分流管网系统要与主体项目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道路雨水管道应采用具有拦污截污功能的雨水口,接入河道前宜设置调控排放设施。雨污合流管应在适当位置布设雨洪调蓄池和流量控制井,接入河道前应设置污染物分离设施,并适当设置雨水利用设施,采用调控排放的形式进行雨水利用,减少污染物排放。

第二十六条 鼓励雨水收集利用设施的建设单位在雨水排入市政雨水管网前应配套建设雨水流量计量设施,并按程序到排水行政主管部门办理排水许可手续。

第二十七条 建设项目应当按照城市节水专项规划配套建设再生水回收利用设施。

第二十八条 公共建筑及住宅小区应采用节水设施,使污水减量化,鼓励采用雨水、中水收集利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

第二十九条 城市内河整治应采取有效措施对河道水质进行修复。

第四章

竣工验收及移交

第三十条 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设施的竣工验收应按照相关施工验收规范和评价标准执行,由建设单位组织勘察、设计、施工、工程监理进行验收,由规划、建设、水务、园林绿化等单位部门对相应项监督验收,并对设施规模、竖向、进水口、溢流排水口、初期雨水收集设施、绿化种植等关键环节进行专项验收,并出具核验报告,验收合格后方可交付使用。

第三十一条 低影响开发设施竣工验收后应随主体工程移交。

第五章

其他

第三十二条 海绵城市试点项目应优先列入城建计划和土地利用计划,优先办理出让和报建等手续。

第三十三条 本办法的具体应用问题,由建设及规划主管部门负责解释。

江都市城市规划区村住房建设规划管理暂行办法 篇4

(征求意见稿)2011年9月6日

第一条

为加强太康县城市规划区、产业集聚区、乡镇规划区范围内集体土地上村民住宅建设规划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国务院《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周口市农村宅基地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县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在太康县城市规划区、产业集聚区、乡镇规划区范围内集体土地上,村民新建、改建、扩建、翻建住宅的活动,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

集体宅基地归集体所有,农村居民对宅基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宅基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侵占、买卖或者以其它形式非法转让。

第四条

农村居民建造住宅,以户为单位,严格依法控制每户宅基地的用地标准,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擅自突破用地标准。禁止随意套用地域类别。

第五条

集体土地上,村民住宅建设的规划管理原则:

乡规划和村庄规划,并依法办理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第七条

县政府负责城市,镇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内的集体土地上村民住宅建设的规划管理;乡镇政府具体负责乡、村庄规划区内村民住宅建设的规划管理。

第八条

在城市、镇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内集体土地上,村民进行住宅建设应当持下列资料向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申请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一)个人申请;

(二)申请人身份证及户口本(复印一份,核原件);

(三)宅基地使用证或土地权属,性质证明(复印件一份,核原件);

(四)村委会意见,乡镇政府意见;

(五)四邻意见:

(六)房屋平面布置图和建筑单体图;

(七)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材料。

如属危房改造,除以上资料外,还应出具房屋安全鉴定部门的鉴定报告,且不得改变原有建筑面积,使用性质等。

第九条

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应当在接到申请之日起二十日内初审完毕,对符合条件的,报县政府审批。县政府收到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的初审意见后,应当在二十日内审核批复,对符合条件

发机关修改审批,不予审批的,申请人不得进行建设。否则视为违法建筑。责令限期拆除,不按规定时间拆除的,政府责成机关部门依法强制拆除。

第十五条

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或者乡镇行政村负责村民住宅建设放线、定位。经实地放线后,申请人方可动工建设。房屋竣工后,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或者乡镇人民政府对村民住宅建设是否符合规划许可内容予以核实。

第十六条

规划许可证有本人申请办理,本人无法办理的,可以委托他人办理,并提供授权委托书和委托代理人身份证明。

第十七条

符合条件的村民,可以依法申请集体宅基用地。由村集体组织讨论通过,经乡(镇)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报县人民政府批准。

严禁城镇非农业户口居民个人私自向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或个人进行购地建房。

第十八条

对擅自突破宅基地用地计划指标,致使土地被乱占滥用的,或利用职权擅自批准集体宅基地的,所在单位或上级有关机关,应根据情节轻重对主管人员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

第十九条

凡未经批准或采取弄虚作假等手段骗取批准,非法占用集体土地建住宅的,由县土地管理部门或乡(镇)人民政

在单位、上级主管部门或监察部门依法给予党政纪处分;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五条

在太康县城市规划区、产业集聚区、乡镇规划区范围内,严禁村民个人、户联户或城镇居民和国家工作人员非法占地建住宅或建多层房屋用于出租、买卖从中取利,违者,已经查实,依法、依纪从严从重处理。

第二十六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严禁私自买卖或者以其它形式非法转让土地建房。

第二十七条

江都市城市规划区村住房建设规划管理暂行办法 篇5

来源: 福房网

2005-06-20

字体显示:【大】【中】

【小】

第一条、为加强对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的管理,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国发[1998]23号)、建设部、国务院房改领导小组、财政部联合颁发的《福州市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管理暂行办法》(闽政[1996]2号)以及《福建省房改领导小组关于确认城镇中低收入家庭住房解困项目暂行办法》(闽政[1997]084号)等有关文件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福州市房地产管理局是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的主管部门。具体负责:会同有关部门拟定本市经济适用住房的政策,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会同有关部门编制、报批经济适用住房的发展计划与规划;组织和监督经济适用住房销售及售后的管理工作。

第三条、经济适用住房是指按标准建设的普通住房,包括各级人民政府组织实施的“安居工程”、“广厦工程”和“解困房”、“廉价房”等。

第四条、经济适用住房供应的对象;具有本市城区户口的中低收入家庭和市政重点工程建设等拆适安置户。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出售给无房户、危房户和人均居住面积6平方米以下的住房困难户。

中低收入标准由市房管局会同有关部门提出意见报市政府批准后公布执行。

第五条、市人民政府为实施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可以组建经济适用住房开发建设公司,也可以委托有实力的内、外资房地产开发公司承担。

第六条、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用地、选址定点,要本着有利工作、方便生活、节约用地的原则。规划、土地管理部门要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则和城市总体规划,在建设用地年度计划中统筹安排,并采取行政划拨方式供应,优先给予办理有关手续。

第七条、经济适用住房的项目立项,计划部门就对资金来源明确的,在年度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中按人个建房优先给予安排。

第八条、经济适用住房建设项目确认报批程序:

1、项目单位须持有关文件资料,经主管单位同意后,向市房管局(市房改办)提出申请。

2、由市房管(市房改办)审核后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如需要占有耕地人转报省房改办审批确定。然后按建设审批程序向有关部门审报。

3、各单位应于当年的10月份将下一年度申请经济适用住房建设项目报市房管局(市房改办)。第九条、经济适用住房建设项目申请报批应提供的材料:

1、申请报告。主要内容:申请规模;承诺不改变土地使用和建经济适用住房性质;开、竣工时间;工程质量;销售对象;销售价格等。

2、经主管部门或当地街道办事处核实的住房困难户名册,并要求注明困难户的家庭收入情况、现住房情况、职务(职称)、拟安排住房等情况。

3、建设项目的具体情况:包括规划、设计、年度计划实施、施工、资金来源和分配情况。

4、资金来源需财政负责融资的建设项目,其审批立项应事前报市财政局认可。

第十条、各区政府,市计委、建委、市容委、人防、税务、规划、土地、环保、房管、园林、消防、供水、供电、电信、煤气等有关部门和单位须大力支持经济适用住房建设,从优从快办理有关手续,加速经济适用住房建设速度。

第十一条、经济适用住房建设资金主要来源有:城市住房基金、单位住房基金、售房预收款、银行贷款及其他资金。用于经济适用住房的资金,应就按专项管理,专款专用,不得挪作他用。第十二条、经济适用住房建设享受以下优惠政策:

1、免征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和商业网点建设费以及契税,减半征收菜地改造费、水电增容费。

2、按有关规定可享受的其他优惠政策。

第十三条、经济适用住房出售价格实行政府指导价,按保本微利原则,由市房管局会同市场物委按以下八项因素确定,报市人民政府审批后执行。经济适用住房的售价构成:

1、住房建设的征地和拆迁补偿、安置费;

2、勘察设计和前期工程费;

3、建安工程费

4、住宅小区基础设施建设费(含小区非营业性配套公建费);

5、以上4项之和为基数的1%—3%的管理费;

6、贷款利息;

7、税金; 8、3%以下的利润;

第十四条、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必须严格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和经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修建性详细规划执行,坚持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精心设计、精心设计。精心施工。确保工程质量,做到规划先进、设计新颖、设施配套、功能合理、质量合格、环境优美、适当超前。经济适用住房建设规模要进行成片开发,一般应不少于5万平方米。

第十五条、经济适用住房面积控制标准按福建省人民政府闽政[1995]40号文件规定的标准执行。第十六条、经济适用住房的开发建设应实行招标投标制度,用竞争方式确定开发建设单位,不得转包。施工单位必须按照规定的期限和成本确保经济适用住房建设质量,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施工规范和标准,落实工程监理和质量监督,工程质量一次合格率要达到100%以上,优良品率要达到25%以上。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的验收,必须严格执行《福州市城市住宅小区竣工综合验收管理办法》。

第十七条、经济适用住房的预售,必须在取得《预售许可证》后方可进行,并在《预售合同》签订之日起三下天内向福州市房地产交易管理所登记备案。同时必须实行《住宅质量保证书》和《住宅使用说明书》制度,与《预售合同》同时登记备案。

第十八条、符合本办法第四条规定条件的住户,经所在街道办事处及单位证明,可向户籍所在地区房管部门提出购买经济适用住房的书面申请。区房管局部门核准后,登记造册,张榜公布,接受监督,并报市房管局批准后,发给申请人《购买经济适用住房许可证》。

第十九条、申请人凭《购买经济适用住房许可证》,向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单位办理购房手续。建设单位将销售名单、面积列册向土地管理部门报备。

第二十条、购买经济适用住房可以一次性付款,也可以分期付款和抵押贷款。向国有商业银行申请人个抵押贷款的可向住宅置业担保机构申请担保。

第二十一条、购买经济适用住房限于自住,符合购房条件的每户限购一套。因某种原因需要出售的,必须补交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并按规定交纳有关交易税费后,可能允许依法进入市场出售。依法出售后,出售方不得再作为经济适用住房供应对像。

以经济适用住房作为市政重点工程建设等拆迁安置的,房屋性质视同拆迁安置用房,但作为经营性开发拆迁安置的,开发单位必须补交政府减免的各种税费。

第二十二条、经济适用住房小区管理必须按《福州市城市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实行专业化的物业管理。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单位要在出售前明确适合当地情况的物业管理形式和管理办法,并在购房合同条款中注明。

第二十三条、经济适用住房开发单位有下列违约情况者,必须进行处罚:

1、按签约时间无故超6个月未动工者,由市政府无偿收回土地;

2、未经批准,擅自改变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用地性质的,根据用地性质,重新核定地价,并按规定全额收回税费;

3、未经批准,擅自转包经济适用住房建设项目的,由市人民政府收回土地,并处以3万元以下罚款;

4、改变经济适用住房售房对象的,全额补交地价款,并根据有关规定补收各税费;

5、工程质量不合格的,按质量管理有关规定处以罚款。因质量问题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江都市城市规划区村住房建设规划管理暂行办法 篇6

省财政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

第一条为了推进全省保障性住房目标任务的完成,根据《中共陕西省委办公厅、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意见》(陕办发〔2010〕11号)、《陕西省保障性住房管理办法(试行)》(陕政发〔2011〕42号),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保障性住房奖励工作坚持以奖代补、公平公正的原则,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

第三条省住房城乡建设厅会同有关部门负责全省保障性住房建设管理工作的考核,省财政厅负责奖励资金的筹集拨付,并监督资金的使用。

第四条奖励资金在省级保障性住房补助资金中统筹安排。

第五条保障性住房工作坚持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相结合,被评为省级先进的单位及个人由省政府发文表彰,被评为先进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由省政府给予资金奖励。

第六条省政府对市级政府的奖励设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3个。一等奖奖励5000万元、二等奖奖励3000万元、三等奖奖励1000万元。

第七条省政府对保障性住房综合管理工作优秀的10个县(市、区)进行奖励,各奖励600万元。

第八条各设区市政府向省住房城乡建设厅推荐3个县(市、区)政府参加全省评定,最终确定10个县(市、区)作为全省保障性住房综合管理工作“十佳县”。省住房城乡建设厅会同省财政厅根据《陕西省住房保障工作评价考核暂行办法》提出奖励名单,上报省政府审定。

第九条奖励资金使用范围:

1保障性住房项目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2保障性住房项目市县配套资金;

3住房保障信息系统建设。

第十条奖励资金不得用于购买小汽车、兴建楼堂馆所、公费旅游、发放个人奖金等。

第十一条各设区市人民政府可参照本办法制定对县级的奖励办法,省政府奖励给市级的资金除按本办法第九条之规定使用外,也可用于市对县级的奖励。

贵州省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暂行办法 篇7

【颁布时间】1990-11-15 【失效时间】1994-8-22

【全文】

贵州省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暂行办法

贵州省人民政府

贵州省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暂行办法 贵州省人民政府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村镇规划建设管理,促进村镇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有关法规的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除县城规划区以外的集镇和村寨(包括国营和集体农、林、牧、渔场场部,不含工矿区)。

第三条 村镇规划建设必须遵照因地制宜、远近结合、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合理布局、节约用地、配套建设、协调发展的原则编制规划;按照全面规划、正确引导,依靠群众,自力更生,逐步建设的方针进行建设。

第二章 集镇规划建设

第四条 村镇总体规划应以县域规划、农业区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社会经济发展计划以及当地的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历史和环状为依据,对辖区范围内的集镇和村寨进行合理布局,为集镇和村寨规划建设提供依据。

城市和县城的近郊区的集镇和村寨建设规划,要与城镇规划相协调。

第五条 集镇建设规划是以村镇总体规划为依据,对集镇建设进行合理布局和安排。集镇建设规划期限一般为十年至二十年。近期建设的安排为三年至五年。第六条 集镇建设规划,由所在的乡(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乡(镇)人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经区公所审查,报县人民政府批准。

国营和集体农、林、牧、渔场场部的建设规划。自行组织编制,经其上级主管部门审查同意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

第七条 集镇建设规划一经批准即作为指导和管理集镇建设的法定文件,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在规划区内安排建设部必须符合规划要求。如确需变更或修改规划,应报原批准机关核准。

第八条 在集镇建设中,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必须服从当地人民政府根据集镇建设规划作出的用地决定。如因征地或拆迁造成损失的,按有关规定给予补偿。第九条 集镇居民、农民新建、扩建、改建住宅均按下列程序办理审批手续:

(一)建房者向所在的村镇建设管理所提交由村(居)民委员会同意,经乡(镇)人民政府审查提出意见的建房定点申请书。干部需要建房时,还须按干部管理权限报送主管部门批准。

(二)由村镇建设管理所根据规划要求和建房户的条件,核准建设用地位置和界限,报区公所批准,发给《贵州省村镇规划建设用地许可证》。

(三)建房者持村镇规划建设用地许可证,到土地管理部门办理用地申请,领取建设用地许可证。

(四)持建设用地许可证和批准文件,到村镇建设管理办理《贵州省村镇规划建设准建证》并同时缴纳管理费。

(五)在施工放线时,必须经过村镇建设管理人员到现场校验无误并签字后,方可动工。

第十条 集镇的生产建筑、公共建筑、公用设施和公益事业新建、扩建和改建项目的建设,应持主管部门的批准文件和设计任务书向所在的村镇建设管理所提交选址、定点申请书,征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村镇建设主管部门同意后,按第八条第(二)、(三)、(四)、(五)项规定的 程序办理。

第十一条 集镇建设项目的工程质量标准、竣工验收标准等,均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集镇建设应由持有资格审查级别证书并被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准的有证施工单位施工。

第十二条 村镇建设管理部门应积极组织推广农村建房适用技术,采用经过审查批准的设计文件、通用设计等,要执行国家有关勘察设计的规范、规程和标准。第十三条 集镇建设要逐步实行综合开发、配套建设,或由县人民政府村镇建设主管部门会同乡(镇)人民政府按照规划组织居民集资统建。第十四条 要贯彻人民集镇人民建的方针,集镇的建设资金,主要依靠发展经济、自筹解决,实行由国家、地方、集体、单位和个人共同筹资;也可适当收取基础设施配套费;集镇收取的城市维护建设税主要用于集镇的维护和建设;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收取的市场管理费要适当安排用于

市场建设。公益事业的建设遵循谁投资、谁受益,大家投资、大家受益的原则。第十五条 在集镇承担建设项目的施工企业和个体建筑户,必须持有关的证件到工程项目所在的村镇建设管理所办理审查登记手续,并接受监督和检查。

第三章 村寨规划建设

第十六条 村寨建设规划是以村镇总体规划为依据,本着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合理用地和节约用地的原则,根据当地条件和今后发展的情况,合理布局和安排村民建房,村寨建设规划期限一般为三年至五年。

第十七条 有条件的村寨都应进行规划,村寨建设规划由村民委员会组织编制,经乡人民政府批准。报区公所备案。

第十八条 村民新建、扩建、改建住宅按下列程序办理审批手续:

(一)建房者向村镇建设管理所提交经村民委员会同意的建屋申请书。

(二)由村镇建设管理所审查后报乡(镇)人民政府。

(三)经乡(镇)人民政府批准,由村镇建设管理所发给《贵州省村镇规划建设准建证》,方能动工建设。在领取准建证时,必须按规定缴纳管理费。村民建住宅的用地标准和申请审批,按有关土地管理的规定办理。

第四章 村镇管理

第十九条 村镇管理包括:集镇和村寨规划区内的给排水、电力通讯、道路、环卫、绿化、农贸市场等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的管理维护及村容镇貌的管理。第二十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凡对村镇内的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造成损坏的,由有关部门按规定进行处理。

第二十一条 村镇应搞好“四旁(路旁、水旁、宅旁、公共建筑旁)的绿化,集镇应按规划的要求,逐步达到绿化标准。

第二十二条 在村镇新建、扩建、改建的工矿企业和乡镇工业),必须按照环境保护法规的规定,搞好环境保护工作,特别是要保护好村镇饮水水源。对村镇内有价值的风景资源,历史文化和名胜古迹要按有关规定划定范围进行保护。

第二十三条 集镇应按城管、邮电、工商、卫生等有关规定,建立和健全各项制度,以道路、公共场所、农贸市场、公厕为重点,逐步配套建设,改善集镇环境。第二十四条 集镇的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由集镇负责组织管理和养护,企事业单位专用的设施由其单位管理养护。

第二十五条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必须加强对集镇农贸市场的管理,建设文明集市,应当根据集镇的设施条件及交通路线,划行归市,便于交易,方便交通,保证车辆畅通。

第二十六条 村镇建设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要求建立村镇建设档案。文件资料、规划图纸、设计施工等基础资料要及时清理归档备查。

第二十七条 建设文明村镇是村镇建设的重要内容,应当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制定乡规民约,共同遵守,加强法制观念,依法建镇建村。

第五章 村镇建设管理机构与职责

第二十八条 各级城乡建设部门是同级人民政府的村镇建设主管部门,负责管理本行政区的村镇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国家和省有关村镇建设的方针、政策和规定,拟定贯彻措施,并指导村镇建设发展。

(二)组织协调辖区范围内的村镇规划建设。

(三)为村镇建设做好服务工作。

第二十九条 县(市、特区、区)、区(或不设区的乡镇)两级分别建立村镇建设管理站、所,其主要职责是:

(一)宣传、贯彻国家和省有关村镇建设的方针和政策。

(二)具体组织乡(镇)的村镇规划的编制、审核、报批,并组织实施规划。

(三)按规定做好收缴村镇规划建设管理费,并做好服务工作。

(四)负责办理本行政区域内建房的申请、审查、发证等工作。

(五)检查、督促各项村镇建设,依法处理违章建筑。

第六章 奖励与处罚

第三十条 村镇、村(居)民和单位都有遵守本办法的义务,并有权对违反本办法的行为进行监督和控告,认真执行本办法成绩显著的,或在执行本办法中和违法行为斗争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由各级人民政府或村镇建设主管部门分别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三十一条 违反本办法第七条、第九条、第十条、第十八条的规定,未编制规划或规划未经批准和未按程序办理审批手续的,责令其限期拆除违章建筑,逾期不拆除者,视其情节轻重,可对当事人处以五十元以下的罚款,对单位处以三十至一百五十元的罚款,并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 制拆除。

第三十二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一条、第十二条的规定,由县级以下人民政府村镇建设主管部门对直接责任者或单位领导人,给予行政处分或批评教育,造成损失者应负责赔偿,构成犯罪者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三条 违反本办法第二十条规定,造成村镇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损坏,逾期不修复的,由受损单位代修复,费用由责任者支付。

第三十四条 本办法规定拆除违章建筑和罚款的行政处罚,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村镇建设主管部门决定。各级村镇建设主管部门应按规定向同级财政部门申办《贵州省收缴罚没财物许可证》,并使用省财政厅统一印制的《贵州省收缴罚没财物收据》方可处罚。处罚收入按照有关罚没收 入管理的规定执行,上交同级财政。

第三十五条 妨碍、阻挠村镇建设管理人员执行职务或对检举揭发、控告违反本办法行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打击报复的,由所在单位或上级主管部门视其情节轻重,分别对有关领导人员和直接责任者给予行政处分;有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

罚条例》给予处罚,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六条 村镇建设管理人员中,有玩忽职守、索贿受贿、徇私枉法、贪污行为的,由所在单位或上级主管机关或行政监察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或经济处罚,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七条 受处罚单位或个人对行政处罚不服的,可在接到处罚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上一级村镇建设主管部门申请复议,对复议决定仍不服的,可在接到复议决定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也可以在接到处罚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内,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逾期不 申请复议或不起诉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七章 附 则

第三十八条 在国道、省道、县道、乡道两侧新建的永久性筑物和沿河岸的村镇规划建设,应当符合有关公路和河道管理的法律、法规和规章。第三十九条 本办法由省城乡建设保护厅解释。第四十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1990年11月15日

江都市城市规划区村住房建设规划管理暂行办法 篇8

成府发〔2009〕37号

各区(市)县政府,市政府各部门:

《成都市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管理办法(试行)》已经2009年6月17日市政府第42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九年七月三日

成都市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条(目的依据)

为了加强全市农村地区住房建设项目规划建设的管理,统筹推进城乡协调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土地登记办法》等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结合我市统筹推进“三个集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适用范围)

本市中心城区以外的县城、城镇、独立工矿区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外集体建设用地上的各类建设项目(包括农村新型社区建设项目、农村聚居点建设项目、旧场镇改造、林盘聚居点整治建设项目及其配套的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建设项目和其他各类建筑工程项目)的规划建设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管理机构)

市级相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责做好全市农村规划建设的指导和监督工作。

区(市)县相关管理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责农村单体建筑三层及以上或建筑面积300平方米及以上工程规划建设的监督管理工作。

镇(乡)政府负责本区域内单体建筑三层以下或建筑面积300平方米以下工程的建设管理工作。

农村村民委员会负责对本村区域内规划建设实施社会监督。

第四条(管理原则)

农村地区规划建设应遵循“安全、适用、经济、省地”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性、多样性、相融性、共享性”的原则,满足《成都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技术导则》、《成都市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技术导则》、《成都市川西林盘保护整治建设技术导则》、《镇(乡)村建筑抗震技术规程》、《四川省农村居住建筑抗震设计技术导则》、《成都市村镇居民自建房工程技术及施工质量控制要点》等技术标准。

第五条(社会监督)

充分发挥农村村民委员会和群众的监督作用。各级建设管理部门或镇(乡)政府对农村村民委员会或群众的举报均应按职责和法定程序查处。

第六条(项目业主)

农村集中居住区(点)项目(聚集户数平坝地区50户以上、丘区和山区15户以上的农村居住区[点])建设的项目业主可以是项目所在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也可以是投资土地整理项目及其居住区建设的部门、机构、经济实体,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其他经济实体共同成立的合作组织。

第七条(实施方案编制)

农村集中居住区(点)建设应当编制项目实施方案。《农村集中居住区(点)建设项目实施方案》由农村集中居住区(点)建设项目业主会同项目所在镇(乡)政府,结合当地实际和产业发展方向组织编制。方案应载明以下内容:建设方式、用地规模、取得建设用地的方式、原宅基地规模及复垦整理方案、集中居住农民的户数及人数;分期建设计划、配套设施建设计划、项目建设投资来源、实施单位等。

第八条(实施方案审议)

《农村集中居住区(点)建设项目实施方案》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审议通过后,由农村集中居住区(点)建设项目业主报区(市)县政府审议。

第九条(项目选址)

农村集中居住区(点)项目实施方案、其他建设项目可行性方案经审查同意后,应按照《成都市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技术导则》的要求进行选址。

第十条(规划方案设计)

农村集中居住区(点)选址确定后,由农村集中居住区(点)项目业主委托有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按照《成都市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技术导则》编制农村集中居住区(点)规划设计方案。规划设计方案应达到修建性详细规划深度(包括各项设施配套、建筑形态和户

型以及立面效果图等)。

其他建设项目选址确定后,由项目业主委托有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按照国家相关规范和《成都市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技术导则》编制项目规划设计方案。

第十一条(村民审议)

农村集中居住区(点)规划设计方案编制过程中,应当充分征求村民意见。规划设计方案编制完成后,应由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审议,经三分之二以上村民或村民代表讨论同意后,上报县级规划管理部门审查。

第十二条(规划审批公告)

县级规划管理部门组织对农村集中居住区(点)规划设计方案、其他建设项目规划设计方案进行审查,符合镇(乡)总体规划或村规划的应及时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不符合要求或审查后要求方案进行重大修改的,应按审查意见修改。修改后的方案应重新经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同意。

经批准的各种新农村建设项目规划设计方案在当地村委会公告。

第十三条(用地许可)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上的各类建设项目均应办理建设用地手续。农村集中居住区(点)项目业主持经审查的项目规划设计方案及实施方案等文件、材料,向项目所在地土地管理部门申请农村集中居住区(点)建设用地,符合条件的,核发《建设用地意见书》。

其他建设项目由项目业主持经审查的项目规划设计方案及可行性方案等文件、材料,向项目所在地土地管理部门申请使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符合条件的,核发《建设用地意见书》。

涉及占用农用地的应依法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

第十四条(项目报建方式)

农村集中居住区(点)项目,可按照建设规划和项目计划分期实施,各分期工程可作为独立项目报建。社区内配套的基础设施和独立公共配套设施项目,以及其他建设项目,可根据项目规模和性质按相关规定单独报建。

第十五条(建筑设计审查和备案)

农村集中居住区(点)项目、其他建筑工程项目应办理建设项目建设工程设计方案(施工图阶段)审查。单体建筑三层及以上或建筑面积300平方米及以上工程,项目业主应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勘察、设计单位进行建设工程勘察和施工图设计,并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施工图审查机构进行技术审查。

“统规统建”的农村集中居住区(点)项目和单体建筑三层及以上或建筑面积300平方米及以上工程,项目业主持建设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技术审查报告及相关资料,向县级建设管理部门办理建设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行政性审查和备案。

三层以下的低层建筑,可按照建设规划选用经审定的农村住宅通用图、标准图,并委托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设计深化施工图设计。

建设工程设计文件备案,应按《成都市建设项目并联审批工作方案》要求实行并联审查。

第十六条(施工许可)

农村集中居住区(点)建设项目应办理建筑工程施工许可手续后方可动工建设。

“统规统建”的农民集中居住区(点)项目和单体建筑三层及以上或建筑面积300平方米及以上工程,在办理了质量、安监备案后,项目业主持质量、安监备案表和《建设用地意见书》、《规划审查意见》等文件、材料向区(市)县建设管理部门申请施工许可证。

“原址自建”和“统规自建”的农民建房工程及单体建筑三层以下或建筑面积300平方米以下工程,建设业主应向镇(乡)政府提出开工申请,经审查同意后,由镇(乡)政府出具开工通知书,方可动工建设。镇(乡)政府可提请区(市)县建设行政管理部门协助对勘察、设计、施工条件、施工单位(或技术工匠)的资格和施工组织予以审查。

第十七条(质量安全责任)

建设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的单位,依法承担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责任和义务。施工单位或工匠在与业主签订工程施工合同时,要同时签订安全责任书、建筑工程质量保证书。

第十八条(质量安全行政监督)

农村集中居住区(点)项目、其他建筑工程项目的建设工程质量,由批准开工的机关负责组织监督检查。

“统规统建”的农村集中居住区(点)项目和单体建筑三层及以上或建筑面积300平方米及以上的工程项目,按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和技术规范执行,由县级建设管理部门直接负责工程建设质量和安全的监督管理。

“统规自建”和“原址自建” 的农民建房工程及单体建筑三层以下或建筑面积300平方米以下工程,由镇(乡)政府负责质量监督检查。县级建设管理部门应指派村镇建设工程质量安全协管员,协助乡镇政府进行技术服务和技术监督。

第十九条(质量安全社会监督)

由镇(乡)政府牵头,建立村级建筑工程建设质量安全的社会监督制度。农村村民委员

会可在村组选聘有责任心和具有一定施工技术常识的农民为农村建设质量安全义务监督员,受农村村民委员会的委托,进行巡查监督,对巡查监督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告知所委托的农村基层组织或上级主管部门。

第二十条(竣工验收)

农村集中居住区(点)项目完工后应办理竣工验收备案。

“统规统建”的农村集中居住区(点)项目和单体建筑三层及以上或建筑面积300平方米及以上工程项目,由项目业主组织竣工验收,验收合格的向区(市)县建设部门办理竣工备案。

“统规自建”和“原址自建”的农民建房工程及单体建筑三层以下或建筑面积300平方米以下工程,由业主组织竣工验收,验收合格后方可交付使用。

农村集中居住区(点)项目需进行综合竣工验收的,应按《成都市建设项目并联审批工作方案》要求实行并联审查。

第二十一条(报建收费)

农民住宅和居住社区配套的设施建设项目,不得收取报建费。其他建设项目,业主应按当地的相关规定缴纳市政设施配套费。

第二十二条(解释机关)

本办法具体应用中的问题由成都市建设委员会负责解释。

第二十三条(施行日期)

江都市城市规划区村住房建设规划管理暂行办法 篇9

第一章

总 则

一、目的依据

为加强建筑项目规划条件、“一书两证”变更及规划方案调整管理,规范行政审批行为,进一步提高规划管理工作的效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四川省城乡规划条例》、《成都市城乡规划条例》等法律、法规、规章,结合成都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二、适用范围

本市中心城、高新区及天府新区范围成都直管区内的建筑项目规划条件、“一书两证”变更及规划方案调整管理,适用本办法。本市其它区域可参照本办法执行。

“一书两证”、规划条件因过期失效需重新办理的,不适用于本办法。

三、承办单位或处室

建筑项目规划条件、“一书两证”变更及规划方案调整管理,按照“谁审批谁管理”的原则确定承办单位或处室。

第二章 《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变更管理

一、申请前提

按照国家规定需要有关部门批准或者核准的建筑项目,以划拨方式提供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因政策变化、城乡规划修改、原选址用地因客观原因无条件实施等原因确需变更《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的,可向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变更申请。

二、办理条件

《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的变更应符合经依法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和《成都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三、变更程序

承办单位或处室负责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查,将变更后的选址方案予以公告,对有重大分歧意见的应当采取论证会、听证会等方式,听取利害关系人的意见,并重新核发《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及附图。

在重新核发《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时,原证照及附图原件收回,加盖注销专用章(蓝章)及局技术专用章;原卷宗内存档页、审批表、审查工作表、业务办公会记录表及相关图纸加盖注销专用章(蓝章)及局技术专用章。

第三章 规划条件与《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变更管理

一、申请前提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变更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确定的规划条件,以招、拍、挂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建筑项目原则上不得变更规划条件。在已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土地进行改建、扩建或者重建的,不纳入规划条件变更管理。确需变更规划条件的,应具备相应的客观条件。

(一)城市总体规划、专项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或调整造成地块建设条件发生变化的;

(二)区域或城市重大基础设施、公益性公共设施等城市建设需要的;

(三)国家、省、市有关政策发生变化的;

(四)其它确需调整的。

二、办理条件

规划条件的变更应符合经依法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和《成都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以出让方式获得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建设项目,《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的变更应符合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及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要求;以划拨方式获得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建设项目,《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的变更应符合经依法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和《成都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三、变更程序

因公共利益确需变更规划条件的,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在批准前应采取论证会、听证会或者其他方式征求专家和公众的意见,并经城乡规划委员会审议。

承办单位或处室应及时将依法变更后的规划条件通报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在建设单位或个人与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签订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变更协议或者重新签订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后,方可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承办单位或处室在批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变更前应依法进行公告,对有重大分歧意见的应当采取论证会、听证会等方式,听取利害关系人的意见。

在重新核发规划条件时,原规划条件及附图原件收回,加盖注销专用章(蓝章)及局技术专用章;原卷宗内存档页、审批表、审查工作表、业务办公会记录表及相关图纸加盖注销专用章(蓝章)及局技术专用章。

建设单位申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时,原《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及附图原件收回,加盖注销专用章(蓝章)及局技术专用章;原卷宗内存档页、审批表、审查工作表、业务办公会记录表及相关图纸加盖注销专用章(蓝章)及局技术专用章。

第四章 建设工程规划方案调整管理

一、申请前提

在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前,确需修改建设工程规划方案和建筑工程施工图的,可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提出申请。

二、办理条件

调整方案应符合经依法批准的规划条件和《成都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三、变更程序

调整方案由承办单位或处室审查。经市规委会审定的方案有重大修改的,应报市规委会重新审定。由专家咨询评审的方案有重大修改的,应重新进行专家评审。

建设单位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前,建设工程施工图设计是对规划方案的深化,按施工图审查程序进行管理。

第五章 《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及附图变更管理

一、申请前提

经依法审定的建筑工程设计方案的总平面图(即工程许可证的附图)不得随意修改。因对经审定的建筑工程规划方案进行调整且调整内容导致《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证载内容发生变化等原因,确需变更工程许可证或附图的,可向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变更申请,应具备相应的客观条件。

(一)国家、省、市有关城乡规划、建设标准等政策发生变化,建设单位响应变化的;

(二)政府投资的公益性建设项目,因政策变化产生的必要调整;

(三)有关部门在技术审查时,发现建筑工程规划方案不符合有关规范、规定,且必须调整的;

(四)对原建筑工程规划方案进行优化的。

二、办理条件

建筑工程规划方案的调整应符合经依法批准的规划条件和《成都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变更应符合经依法审定或变更后的建筑工程规划方案。

三、变更程序

承办单位或处室应将变更后的建设工程规划方案予以公告,征求利害关系人的意见。对有重大分歧意见的,应当采取论证会、听证会等方式,听取利害关系人的意见。其中,经市规委会审定的方案有重大修改的,在公告前应报市规委会重新审定,由专家咨询评审的方案有重大修改的,在公告前应重新进行专家评审。

《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后变更施工图的,应经市建委审图部门审查备案后方可作为《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附图。

变更后的证载内容发生改变的,应变更《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原《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收回,按局有关注销的程序规定予以注销。

第六章

附 则

建筑项目“一书两证”、规划条件变更的公示公告按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成都市城乡规划公开规定》(成办发〔2009〕58号)及《成都市规划管理局听证工作规定》(成规管[2014]5号)的规定执行。

上一篇:爱800字写人作文下一篇:劳动合同三方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