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

2024-07-24

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共8篇)

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 篇1

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

【发布时间: 】2006年9月4日点击量:8910【字体:大 中 小】

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1993年11月4日建设部发布)

第一条 根据《城市绿化条例》第九条的授权,为加强城市绿化规划管理,提高城市绿化水平,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城市绿化规划指标包括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城市绿化覆盖率和城市绿地率。

第三条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是指城市中每个居民平均占有公共绿地的面积。

计算公式:人均公共绿地面积(m2)=城市公共绿地总面积÷城市非农业人口。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指标根据城市人均建设用地指标而定:

(一)人均建设用地指标不足75m2的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到2000年应不少于5 m2;到2010年应不少于6 m2。

(二)人均建设用地指标75~105 m2的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到2000年应不少于6 m2;到2010年应不少于7 m2。

(三)人均建设用地指标超过105 m2的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到2000年应不少于7 m2;到2010年应不少于8 m2。

第四条 城市绿化覆盖率,是指城市绿化覆盖面积占城市面积的比率。计算公式:

城市绿化覆盖率(%)=(城市内全部绿化种植垂直投影面积÷城市面积)×100%。

城市绿化覆盖率到2000年应不少于30%,到2010年应不少于35%。

第五条 城市绿地率,是指城市各类绿地(含公共绿地、居住区绿地、单位附属绿地、防护绿地、生产绿地、风景林地等六类)总面积占城市面积的比率。

计算公式:城市绿地率(%)=(城市六类绿地面积之和÷城市总面积)×100%。

城市绿地率到2000年应不少于25%,到2010年应不少于30%。

为保证城市绿地率指标的实现,各类绿地单项指标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新建居住区经地占居住区总用地比率不低于30%。

(二)城市道路均应根据实际情况搞好绿化。其中主干道绿带面积占道路总用

地比率不低于20%,次于道绿带面积占比率不低于15%。

(三)城市内河、海、湖等水体及铁路旁的防护林带宽度应不少于30m。

(四)单位附属绿地面积占单位总用地面积比率不低于30%,其中工业企业、交通枢纽,仓储、商业中心等绿地率不低于20%;产生有气体及污染工厂的绿地率不低于30%,并根据国家标准设立不少于50m的防护林带;学校、医院、疗养院所、机关团体、公共文化设施部队等单位的绿地率不低于35%。因特殊民政部不能按上述标准,并根据《城市绿化条例》第十七条规定,将所缺面积的建设资金交给城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统一安排绿化建设作为补偿,补偿标准应根据所处地段绿地的综合价值由所在城市具体规定。

(五)生产绿地面积占城市建成区总面积比率不低于2%。

(六)公共绿地中绿化用地所占比率,应参照CJJ48-92《公园设计规范》执行。

属于旧城改造区的,可对本条(一)、(二)、(三)、(四)项规定的指标降低5个百分点。

第六条 各城市应根据自身的性质、规模、自然条件、基础情况等分别按上述规定具体确定指标,制定规划,确定发展速度,在规划的期限内达到规定指标。

城市绿化指标的确定应报省、自治区、直辖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核准,报建设部备案。

第七条 各地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及城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应按上述

标准审核及审批各类开发区、建设项目绿地规划,审定规划指标和建设计划,依法监督城市绿化各项规划指标的实施。

城市绿化现状的统计指标和数据以城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提供、发布或上报统计行政主管部门的数据为。

第八条 本规定由建设部负责解释。第九条 本规定自1994年1月1日起实施。

附:《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的说明

一、城市绿化规划指标的统计口径

1.公共绿地是指向公众开放的市级、区级、居住区级公园,小游园、街道广场绿地,以及植物园、动物园、特种公园等。公共绿地面积系指城市各类公共绿地总面积之和。

2.城市建部区内绿化覆盖面积应包括各类绿地(公共绿地、居住区绿地、单位附属绿地、防护绿地、生产绿地、风景林地六类绿地)的实际绿化种植覆盖面积(含被绿化种植包围的水面)、街道绿化覆盖面积、屋顶绿化覆盖面积以及零散树木的覆盖面积。这些面积数据可以通过遥感、普查、抽样调查估算等办法来获得。

3.根据《城市绿化条例》规定,城市绿地包括公共绿地、居住区绿地、单位附属绿地、防护绿地、生产绿地、风景林地六类,在计算城市绿地率时,应用全部六类地面积同城市总面积之比。

4.垂直绿化、阳台绿化室同内绿化不计入以上三项指标,可以作为工作成绩单独考核统计。

5.城市绿化指标的考核范围,对于绿化规划应为城市规划建成区;对于现状应为城市建成区。绿地面积和绿化覆盖面积均应以相应区域为依据。

二、制订城市绿化规划指标的依据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主要受城市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制约,根据测算,将城市人均建设用地为不足75平方米、75~105平方米和超地过105平方米三种情况。据此分别制定了三种指标。

考虑到城市绿化规划的三项指标都受到城市的性质、规模和自然条件的影响,应有所不同,在此只规定了指标的低限。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城市、沿海开放城市、风景旅游城市、历史文化名城、新开发城市和流动人口较多的城市等,都应有较高的指标。

本规定所定的三项指标既不是按照生态、卫生要求,也不是按照理想的社会发展需要来制定的,而是根据我国目前发展速度,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低水平标准。因此我国城市绿化指标距到满足生态需要的标准相差甚远。

三、城市绿化规划指标的质量要求

首先,由于本规定中三项指标是低水平标准,因此达到指标的城市还注意应该进一步提高绿地数量和绿化质量,不能因城市发展和人口增加使环境质量有所下降。其次,还要注意相关指标,如人均绿地,植树成活率、保存率,苗木自给率、绿化种植层次结构、垂直绿化等指标的变化情况,逐步建立更加完善的城市绿化指标体系。第三,还要同时考虑绿地系统的合理布局、景观艺术特色、绿化植物群落合理性及污染、抗灾害、抗盐碱、抗风沙等特殊功能。

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 篇2

我国城市绿地系统建设一直沿用的主要指标为绿地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绿化覆盖率, 简称三项指标 (主要针对建成区) 。从国家园林城市到生态园林城市, 直到提出建设生态城市创建, 国家对城市生态环境和园林绿地建设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从传统的三项指标到反映物种多样性、热岛效应、森林覆盖率等指标的扩充, 指标体系也在不断完善, 内容和层次都有所扩充。建设部指导各地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 (试行) 》对于绿化指标的规定除了三项指标以外, 从规划的角度增加了公园绿地的服务半径指标, 强调了公园绿地在城市中的分布结构。

近年来, 各地在编制城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时, 在沿用既有绿地指标的同时, 也采用了一些其他指标。尤其是在特大城市的绿地系统规划编制中, 已有的指标体系无法完全反映城市绿地发展趋势和要求。首先, 特大城市的规划层次相对复杂。涵盖了市域层面、都市圈层面、中心城市和各卫星城镇, 传统指标体系显然无法涵盖不同层面绿地建设规划要求;第二, 国家对城市建设用地的指标有明确的上限。公园绿地属于城市建设用地, 在城市建设用地指标已经如此紧张的情况下, 绿地面积的增长极其有限, 已经趋于饱和。因此, 出现了有的城市把非建设用地划入部分公园绿地的情况。比如重庆, 将一部分设施配套比较完善、能发挥绿地公共服务功能的非城市建设用地计入人均公园绿地指标中。规划的编制, 如果仍然机械的沿用传统概念, 难以指导具体的绿地建设。但如果没有一个统一衡量这部分非城市建设用地中的绿地建设标准, 由各城市自主创新概念, 不仅不利于城市之间指标的比较和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的规范, 更不利于绿地建设和实际有效绿地面积的增长。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传统绿地建设指标和目前各特大城市实际采用的规划指标主要存在几点问题: (1) 缺乏针对特大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而设置的涵盖城市规划区各规划层面的指标体系; (2) 难以具体指导绿地建设, 尤其是属于非城市建设用地的“绿地”建设; (3) 难以反映绿地开敞空间的布局与城市用地布局之间关系的合理度, 无法体现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 (4) 指标体系不完善, 不便于各城市之间进行比较。

二、国内外发展趋势

绿地系统指标应该是一个综合周密的指标体系。从国内外发展趋势来看, 绿地系统指标体系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从衡量和评价绿色植物生态效益等功能角度, 不少研究者提出了“绿量”的概念;二是从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分布的角度, 对指标进行了拓展和细化, 提出了服务半径和可达性等指标;三是提出了区域绿地和开敞空间等概念, 区域绿地包括廊道隔离绿地和郊野公园, 还包括郊区生产绿地等。

1. 绿量

绿量是指植物茎叶所占据的空间, 包括平面绿量、复层绿量和三维绿量。平面绿量主要指传统的绿地率、绿化覆盖率等;复层绿量指单位面积上的叶面积——即叶面积指数;三维绿量指单位土地面积上树冠的体积。绿量指标的提出, 从传统的二维角度迈向了三维角度, 使城市绿化朝着提高生态功能的方向发展。但是绿量作为指标存在着本身不稳定、计算难度大等不利因素。

2. 服务半径

新版《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对绿地单项建设用地提出了指导性标准:郊区绿地服务半径30~50 km (车行30 min) ;城市中心绿地服务半径5~10 km (自行车30 min) ;城市组团绿地服务半径1~3 km (步行30 min) ;社区绿地服务半径300~500 m (步行5~10 min) 。美国华盛顿特区国家公园与休憩协会制定的《国家公园游憩和绿地标准》, 对千人指标、服务半径都有相当高的标准要求。

资料来源:根据《城市绿量研究进展》整理

3. 景观可达性

该指标可以合理反映城市绿地分布空间格局的指标, 在指导和评价城市绿地的分布格局上为现有的指标做出了补充。生态效益密度作为景观可达性指标的平行层次, 可确切反映绿地分布均匀度和生态效益水平的指标。两者可以作为绿地服务半径指标的补充, 评价和指导绿地系统的均匀分布。

4. 区域绿地

区域绿地指人居环境中所有能发挥生态平衡功能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绿色空间, 主要的区域绿地包括郊野公园、廊道绿地和城郊生产绿地。这些用地不计入城市建设用地, 但同样发挥着绿地的服务功能。城郊绿化是城市生态环境改善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城乡一体化发展理念也为绿地向郊外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因此, 区域绿地纳入绿地系统指标体系已经成为趋势所在。

三、南京市绿地系统规划指标体系研究

1. 城市现状和规划情况

从南京城市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和现状基础等实际情况来看, 南京自然条件优越。丘陵岗地和低山占全市面积65%, 长江、秦淮河和滁河穿城而过, 物种丰富, 景观生态多样。森林覆盖率近年迅速提高至23%, 城市建成区绿地率41.6%, 人均公园绿地13 m2, 绿化覆盖率46%。从历年指标的变化来看, 反映城市园林绿地建设水平的三项指标逐年提高, 园林绿化水平发展很快, 但绿地建设也出现了一些瓶颈。

首先, 建成区内绿地被蚕食现象普遍。传统三项指标的提高依赖于各类绿地面积的增加, 但城市总体规划对建设用地的指标有明确的上限, 大幅度增加城市建设用地中的绿地面积变得越来越不现实。如果想提高既有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 那么提高“绿量”就成为了一种有效思路, 应将“绿量”作为衡量绿地建设的指标之一。

第二, 由于地形条件和自然基础不同, 南京各城市组团的绿地水平差异很大, 发展潜力也存在较大差异。这种城区之间差值应该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应通过相关的指标进行约束控制。

第三, 南京郊野绿地郊野公园的建设力度较大, 但相关要求并不明晰。郊野绿地如何定义、如何分类、各类型郊野绿地具体如何建设、要满足哪些配套服务要求及可达性要求等都缺乏系统的规划、系统的指标体系支撑和约束。

从城市发展结构看, 组团式、开敞式的空间格局已被证明是有效支持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成功模式, 也符合南京市的自然生态环境条件和现状城市空间发展态势。南京城市发展已从主城迈向都市区, 城乡一体化发展理念已成为共识。多中心组团式结构的形成有赖于使区域生态空间作为骨架支撑, 绿地将起到楔入和隔离的作用。《南京城市总体规划 (2007—2020) 》进一步强调了南京多中心开敞式的组团发展模式, 提出了构筑“都市区”的发展目标, 在更大的空间尺度对开敞空间与城镇空间进行统筹布局。都市区内主要城镇由中心城 (包括一个主城、三个副城) 和六个新城以及一批新市镇组成, 根据各自的职能分工, 共同发挥南京中心城市的整体功能。通过建立与南京城市空间发展格局相一致的区域绿地生态系统, 使“多心开敞、轴向组团”的城市空间格局结构更加系统完善, 南京这样的特大城市才能有序发展。因此, 绿地系统专项规划应该与总体规划这种思路相一致, 其指标体系的研究也应紧紧围绕这一思路。城镇内部应增加绿地覆盖率和提高绿量, 提高城市绿化生态功能;城镇之间则应通过廊道隔离绿地、郊野公园绿地等区域绿地的规划建设优化城市结构。因此, 在沿用传统针对建成区的绿地指标基础上, 尤其应该强调对内增加绿量指标, 外部则应增加反映区域绿地发展情况的相关指标。

2. 指标体系确定的原则

绿地指标的建立原则, 一是要反映绿地总量 (传统指标可以反映) ;二是要反映生态服务功能是否能有效发挥 (绿量) ;三是反映绿地分布合理性, 包括服务半径、分布的均匀性、景观可达性和城区之间的差异性等;四是与城市总体空间结构的关系, 这主要是通过确立区域绿地的各项指标来实现的。

3. 南京市绿地系统规划指标体系

由于总体规划阶段图纸绘制深度和绿地统计手段的局限性, 规划指标可以采用图纸量算加按比例估算的方法, 在总规阶段通过指标约束控制绿地总量和布局的相对合理性。规划范围不同层次采用的指标有所不同。市域范围强调绿地的生态效益, 以森林覆盖率、区域绿地面积比例为主要指标。受规划深度的影响, 新城和新市镇在总规阶段能控制的指标为绿地占城镇建设用地的比例。中心城区是南京城市功能的集中承载地, 由主城和三个副城构成, 每个城区分别控制绿地三项指标, 并通过差值指标将城区之间的不平衡控制在较小的范围内。而主城内绿地受到蚕食的威胁最大, 应增设主要绿地的绿量控制指标。都市区是南京高环境品质要求的高度城市化地区, 因此应以开敞空间比例、林木覆盖率等指标的高标准来保证其生态环境品质。

(1) 绿地比例=绿地占城镇建设用地的比例。

(2) 都市区开敞空间比例=非城镇建设用地面积/都市区总面积。

(3) 都市区林木覆盖率= (禁建区陆域面积×90%+限建区面积×80%+城镇建设用地面积×绿地率×70%) /都市区总面积。

(4) 人均区域公园绿地=都市区郊野公园面积/规划期都市区城镇人口。

(5) 生产绿地可不计入建设用地面积。

(6) 城市绿化覆盖率的计算方法在城市绿地率基础上加5个百分点以上。

(7) 统一使用“公园绿地”代替“公共绿地”的提法。

摘要:本文针对目前城市绿地建设和规划中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 结合南京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 提出了特大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指标的选取标准和完善城市绿地规划指标体系的建议, 以供同行讨论。

关键词:城市绿地,绿地系统规划,绿地指标,区域绿地

参考文献

[1]GB50137-2011,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S].

城市生态体系建设指标的分析 篇3

关键词:城市生态体系建设指标生态环境

1. 引言

目前在城市中面临着很多方面的问题,譬如空气质量差,绿化面积较少以及污染较为严重等,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而城市的经济发展与该城市的生态环境又是相互统一的,因此很多城市都在大力提倡建设城市生态体系进。

2. 城市生态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

城市生态体系的建设顺应了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潮流,也顺应了提高生活质量的要求,是城市下一个奋斗目标,这也是因为城市生态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1)有助于营造绿色、和谐的生活环境。城市化进程速度加快,不可避免的产生与生态环境相抵触的问题,比如交通堵塞、环境污染等方面,因此城市建设生态体系将会引进“绿色”、“环保”以及“节能”等思想理念,从而改善人们的空气质量,给城市注入更多有活力的因素,并能将经济发展与生态体系建设进行统一发展,提高城市的整体形象。

(2)有助于城市乃至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党领导所提倡的,而生态建设往往是通过使用多使用可再生能源、不任意排放污染物影响水资源等,从而能达到大大提高能源的使用寿命的目的,也能达到我国提倡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3)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由于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有所提高,不再满足于基本的温饱问题,也不再追求数量的多少,而是渐渐开始追求生活品质和精神文明,因此很多家庭在休假时都选择户外活动。城市生态建设恰恰就能通过宣传生态建设意识、环境质量的改善以及加强环境管理等方面,从生态的角度满足人们在生活质量方面的需求。

3. 城市生態体系建设指标的分析

由于城市生态体系建设不仅对人们的质量质量,而且对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城市需要对生态体系进行建设,其建设指标的分析是本文研究的重要。依据指标选取所应遵循的合理性、可操作性以及客观性等方面,本文对城市生态体系建设的指标进行分析,包含了一级指标3个,二级指标8个,三级指标23个。

3.1 生态建设的意识

生态建设的意识作为1级指标之一, 有人口和生态建设教学以及人们的生态行为三个2级指标。

(1)人口方面。人口包含了人口的数量、人均收入以及可支配收入。因为人口越多,越需要进行生态体系的建设,并且建设的难度也越大。而人均收入是用来衡量该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可支配收入则体现了人们对生活质量需求的高低,通过这些衡量指标可以大致了解人们对生态体系建设的重视程度,以及需要解决的方面和操作的难度。

(2)生态建设教学方面。这一项指标包含了城市的生态知识宣传普及度、对生态环境知识受教育程度以及现阶段人们对城市生态建设的满意度3个方面。这些指标的选取主要是为了衡量现阶段城市在生态建设方面所采取的行为是否达到让人们有生态建设意识的要求,以及人们对所制定的措施是否满意,根据这些可以了解到现阶段人们对生态建设的了解程度,以及政府相关部门需要采取相关措施进行建设。

(3)人们的生态行为方面。这一方面包含了人们的环保意识、节约意识以及可持续发展意识3个方面,通过这三个指标,可以了解到人们现阶段是否具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3.2 人们居住的生态环境

人们居住的生态环境作为1级指标之一,包含了空气质量、城市绿化以及污染物的处理三个2级指标。

(1)空气质量方面。空气质量主要通过二氧化碳在空气中的浓度,PM值,以及空气中总的悬浮颗粒浓度3个方面,通过这3个指标的衡量来考核现阶段城市空气质量的好坏,从而能了解是否需要加强改善空气质量的措施。

(2)城市绿化方面。城市绿化包含了个人在生活区域所占有的绿化比例、公共场合的绿化比例以及整个城市的绿化覆盖比例这3个方面。根据调查或是有关数据的显示来了解城市绿化,可以大致掌握城市绿化情况是否达到生态建设的要求,如果没有的得到,则是下一步需要改进和加强的方面。

(3)污染物的处理方面。城市污染物处理包含了城市居民生活垃圾处理、城市居民污水处理、城市工业废弃物处理3个方面。这3方面的指标可以了解城市居民如何处理生活垃圾和污水,以及是否存在污染环境的现象,尤其是工业是否存在任意排放废弃物的现象,以及相关部门是否将这些方面落到实处。

3.3 生态建设制度

生态建设制度作为城市生态体系建设1级指标之一,包含了环境管理制度和政府部门环境规划工作两个2级指标。

(1)环境管理制度。环境管理制度包含了环境管理能力和环境管理执行力2个方面。这两个指标可以考察环境管理制度是否齐全,以及相关部门是否对环境管理采取了很好的规划,而且制作的规划是否能提高工作的执行力。

(2)政府部门的工作效率。这方面包含了生态环境的维护是否作为政府部门的绩效考核中,政府部门的工作是否得到了人们的认可,以及政府部分制定的规划、制度以及措施的数量3个方面。这3个指标可以看出有关政府部门对城市生态体系建设所作出的努力,以及还存在的不足之处。

通过上述指标的建立,可以通过有关调查了解到现阶段的现状情况,也可以根据现状,来改进和加强城市生态体系建设,从而满足城市对生态的需求。

4.结语

从城市生态体系建设的意义出发,了解到城市生态体系建设有助于营造绿色、和谐的生活环境、有助于城市乃至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因此对城市生态体系建设指标进行分析是有必要的,本文将主要分析了态建设的意识、人们居住的生态环境、生态建设制度3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以及23个3级指标,对改建和完善城市生态体系建设提供一定的指导性意见。

参考文献:

[1]王贯中,王惠中,吴云波,黄娟,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指标体系构建的研究[J],污染防治技术,2010(1):55-59.

[2]郭秀锐,杨居荣等,生态城市建设及其指标体系[J],城市发展研究,2001(6):54-58.

[3] 王福玉,生态城市建设指标体系定位的探讨[J],科技资讯,2007(6):245-246.

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 篇4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指标体系构建的研究

摘要:根据生态文明市的内涵和特征,确立生态文明市建设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建立了生态文明市建设评估指标体系,并对生态文明市的建设提出了实施建议.作 者:王贯中    王惠中    吴云波    黄娟    WANG Guan-zhong    WANG Hui-zhong    WU Yun-bo    HUANG Juan  作者单位: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江苏,南京,210036 期 刊:污染防治技术   Journal:POLLUTION CONTROL TECHNOLOGY 年,卷(期):2010, 23(1) 分类号:X171 关键词:生态文明    指标体系    构建   

 

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 篇5

一、设计

(一)一级资质

1、具有6年以上城市园林绿化工程规划设计经历。

2、技术力量雄厚,专业配置齐全。专业技术人员级配合理,高级技术职称与其

他技术人员比例不小于1:5,其中园林绿化设计专业有3名以上高级技术职称人员,园林、园艺、建筑、经济、道路交通、给排水、电力、电讯、区域规划、环保等专业至少有15名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从事城市园林绿化规划设计工作15年以上的技术骨干。

3、企业经理具有8年以上从事城市园林绿化行业管理资历;企业技术负责人具

8年以上从事城市园林绿化设计工作资力,并具有城市园林绿化设计高级以上技术职称;企业财务负责人具有8年以上财务管理工作的资力,并具有会计高级以上职称。

4、独立承担过10万平方米以上城市园林绿化工程设计不少于5项,并竣工验

收1年以上,无设计质量事故。

5、企业有良好的社会信誉并有相应的经济实力,工商注册资本金不少于100万

元人民币。

6、企业专业技术具有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近5年内获得过省级建设行政主管

部门评优及以上级别评优的优秀设计三等奖及以上奖项不少于3项:具有一定科研力量,近5年内获得2项以上部、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近5年内承担过国家、部级标准、规范、定额的编制工作。

7、企业有先进的技术装备,其中计算机及配套辅助设备齐全,并有一定计算机

软件开发能力。

8、企业有健全的技术、质量、经营、财务管理制度,有较高的综合管理水平,持有省、部级全面质量管理达标验收合格证书和财务管理达到省、部级三级标准。

9、有固定的工作场所,建筑面积不少于技术骨干每人15平方米。

(二)二级企业

1、具有4年及以上城市园林绿化工程设计经历。

法国梧桐法国梧桐法国梧桐

2、企业技术力量强、专业配置齐全,园林绿化规划设计专业高级技术职称人员

2名以上,制图技术人员8人以上,园林绿化、建筑、经济、道路交通、给排水、电力、电讯、区域规划、环保等相关专业至少有10名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从事专业10年以上的技术骨干。

1、企业经理具有6年以上从事城市园林绿化行业管理资历;企业技术负责人具

6年以上从事城市园林绿化设计工作资力,并具有城市园林绿化设计高级以上技术职称;企业财务负责人具有6年以上财务管理工作的资力,并具有会计高级以上职称。

2、独立承担过5万平方米以上城市园林绿化工程设计不少于3项,并竣工验收

1年以上,无设计质量事故。

3、企业有良好的社会信誉并有相应的经济实力,工商注册资本金不少于80万

元人民币。

4、近5年内获得过省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评优及以上级别评优的优秀设计三等

奖及以上奖项不少于2项,近5年内获得1项以上部、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

5、企业有较先进的电脑、图像数码设备、绘图仪器、出图、打印设备等规划设

计相关设备,不少于5项。

6、有固定的工作场所,建筑面积不少于技术骨干每人15平方米。

(三)三级企业

1、具有3年及以上城市园林绿化工程设计经历。

2、企业有较强的技术力量、专业齐全,园林绿化规划设计专业中级技术职称人

员2名以上,制图技术人员6人以上,园林绿化、建筑、经济、道路交通、给排水等相关专业至少有6名具有大专以上文凭,从事专业6年以上的技术骨干(以上人员不含外聘人员)。

3、企业经理具有4年以上从事城市园林绿化行业管理的资历;企业技术负责人具4年以上从事城市园林绿化设计工作的资力,并具有城市园林绿化设计中级以上技术职称;企业财务负责人具有4年以上财务管理工作的资力,并具有会计中级以上职称。

3、独立承担过3万平方米以上城市园林绿化工程设计不少于3项,并竣工验收

1年以上,无设计质量事故。

4、企业工商注册资本金不少于50万元人民币。

5、企业近5年内获得1项市级以上优秀设计奖;近5年获1项市级科技进步奖。

6、企业拥有电脑、图像数码设备、绘图仪器、出图、打印设备等规划设计相关

设备,不少于3项。

7、有固定的工作场所,建筑面积不少于技术骨干每人15平方米。

(四)四级企业

1、具有2年及以上城市园林绿化工程设计经历。

2、企业有一定的技术力量、园林绿化规划设计专业初级技术职称人员2名以上,制图技术人员3人以上,园林绿化、建筑、经济、道路交通、给排水等相关专业至少有3名大专以上文凭,从事专业3年以上的技术骨干(以上人员不含外聘人员)。

3、企业经理具有3年以上从事城市园林绿化行业管理的资历;企业技术负责人

具3年以上从事城市园林绿化设计工作的资力,并具有城市园林绿化设计初级以上技术职称;企业财务负责人具有3年以上财务管理工作的资力,并具有会计初级以上职称。

4、独立承担过1万平方米以上城市园林绿化工程设计不少于3项,并竣工验收

1年以上,无设计质量事故。

5、企业工商注册资本金不少于30万元人民币。

6、企业拥有电脑、图像数码设备、绘图仪器、出图、打印设备等规划设计相关

设备,不少于2项。

7、有固定的工作场所,建筑面积不少于技术骨干每人15平方米。

(五)各级城市园林绿化设计企业业务范围

1、一级企业可在全国或国外承包各种规模及类型的城市园林绿化工程设计,可

兼营城市园林绿化规划设计的技术咨询,信息服务等业务。

2、二级企业可跨省承担城市园林绿化面积5公顷以下项目的城市园林规划设

计。

3、三级企业可在省内承担城市园林绿化面积3公顷以下项目的城市园林规划设

计。

4、四级企业可在省内承担城市园林绿化面积1公顷以下项目的城市园林规划设

计。

二、施工

(一)一级企业

1、具有8年以上及城市园林绿化经营经历。

2、近5年承担过面积为60000平方米以上的园林绿化综合性工程,并完成栽植、铺植、整地、建筑及小品、花坛、园路、水景、水体、喷泉、驳岸、码头、园林设施及设备安装等工程,经验收,工程质量合格。

3、有高水平园林绿化技术咨询、培训和信息服务能力。在全省或周围地区内有

较强的技术优势、影响力和辐射力。

4、企业经理具有8年以上从事园林绿化经营管理工作的资历、企业具有园林绿

化专业高级技术职称的总工程师,中级以上专业职称的总会计师、经济师。

5、专业有职称的工程、经济、会计、统计、计算机等专业技术人员,占企业年

平均职工人数的10%以上,不少于20人;具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园林工程师不少于7名,建筑师、结构工程师及水电工程师不少于1名。企业主要技术工种骨干全部持有中级以上岗位合格证书。

6、专业技术工种除绿化工、花卉工、草坪工、苗圃工、养护工以外,还应该包

括瓦工、木工、假山工、石雕工、水景工、木雕工、花工、电工、焊工、钳工等。三级以上专业技术工人占企业年平均职工人数的25%以上。

7、企业技术设备拥有高空修剪车、喷药车、洒水车、起重车、挖掘机、打坑机、各种工程模具、模板、绘图仪和信息处理系统等。

8、企业固定资产现值和流动资金在1000万元以上,企业年总产值在1000万元

以上,经济效益良好,利润率20%以上。

10、企业所承担的工程、培育的植物品种或技术开发项目获得部级以上奖励

或获得国际性奖励。

(二)二级企业

1、具有6年以上园林绿化经营经历。

2、近4年承担过面积为5000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性绿化工程施工。

3、具有园林绿化技术咨询、培训和信息服务能力。在本市具有较强的技术优势

和影响力。

4、企业经理具有6年以上从事园林绿化经营管理的资历;企业技术负责人具6

年以上从事园林绿化专业工作的资力,并具有有园林绿化中级以上技术职称;企业财务负责人具有6年以上财务管理工作的资力,并具有会计中级以上职称。

5、企业有职称的工程、经济、会计、统计等专业技术人员,占企业年平均职工

人数的10%以上,不少于15人,具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园林工程师不少于5名,建筑师及水、电工程师各1名。

6、企业专业技术工种应包括绿化工、花卉工、草坪工、养护工、瓦工、木工、假山工、石雕工、水景工、电工、焊工、钳工等,三级以上专业技术工人占企业年平均职工人数的15%以上。

7、企业拥有高空修剪车、洒水车、挖掘机、打坑机、各种工程模具、模板、绿

篱机、剪草机、割灌机等园林绿化工程机械设备,不少于7项。

8、企业固定资产现值和流动资金在500万元以上,企业年总产值在500万元以

上,利润率20%以上。

9、企业近5年内所承担的工程或技术开发项目获得过省级以上奖励。

(三)三级企业

1、具有4年以上园林绿化经营经历。

2、近3年承担过面积为30000平方米以上综合性工程施工。

3、企业经理具有4年以上从事园林绿化经营管理资历;企业技术负责人具4年

以上从事园林绿化专业工作的资力,并具有园林绿化专业中级以上职称;企业财务负责人具有4年以上财务管理工作的资力,并具有会计师以上职称。

4、企业有职称的工程、经济、会计、统计等专业技术人员,占企业年平均职工

人数的10%以上,不少于12人,具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园林工程师不少于3人,建筑师1人,企业主要技术工种全部持有中级岗位合格证书。

5、企业专业技术工种应包括绿化工、花卉工、草坪工、养护工、瓦工、木工、假山工、石雕工、水景工、电工等,三级以上专业技术工人占企业年平均职工人数的10%以上。

6、企业拥有高空修剪车、洒水车、挖掘机、打坑机、各种工程模具、模板、绿

篱机、剪草机、割灌机等园林绿化工程机械设备,不少于5项。

7、企业固定资产现值和流动资金在100万元以上,企业年总产值在100万元以

上,利润率15%以上。

8、企业近5年内所承担的工程或技术开发项目获得过市级以上奖励。

(四)四级企业

1、具有2年以上园林绿化经营经历。

2、近2年来承担过面积为5000平方米以上综合性工程施工

3、企业经理具有2年以上从事园林绿化经营管理资历;企业技术负责人具2年

以上从事园林绿化专业工作的资力,并具有园林绿化专业中级以上职称;企业财务负责人具有2年以上财务管理工作的资力,并具有助理会计师以上职称。

4、业专业技术工种应包括绿化工、花卉工、草坪工、养护工、等,三级以上专

业技术工人占企业年平均职工人数的5%以上。

5、企业拥有绿篱机、剪草机、割灌机等园林绿化工程机械设备,不少于2项。

6、企业固定资产现值和流动资金在50万元以上,年总产值在50万元以上。

(五)各级城市园林绿化施工企业业务范围

1、一级企业可在全国或国外承包各种规模及类型的城市园林绿化工程,可从事

城市绿化苗木、花卉、盆景、草坪等植物材料的生产经营、可兼营技术咨询,信息服务等业务。

2、二级企业可跨省区承包50公项以下城市园林绿化综合工程,可从事城市园

林绿化植物材料生产经营、技术咨询、信息服务等业务。

3、三级企业可在省内承包20公项以下城市园林绿化工程,可兼营城市园林绿

化植物材料。

4、四级企业可在省内承包10公项以下城市园林绿化工程,可兼营城市园林绿

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创建指标 篇6

1.尚未编制(或修编)完成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或未按照《城市绿线管理办法》(建设部令第112号)要求划定绿线,并在至少两种以上的公开媒体上向社会公布; 2.建成区绿地率不达标; 3.城市污水处理率不达标;

4.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不达标;

5.城市各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最低值不达标; 6.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不达标; 7.林荫路推广率不达标。

二、部分指标解释及计算方法 1.公众对城市园林绿化的满意率

计算方法:城市园林绿化满意度调查满意度总分=大于或等于8的公众人数(人)/城市园林绿化满意度调查被抽查公众的总人数(人)×100% 2.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是指城市中乔、灌木、草坪等所有植被的垂直投影面积,包括屋顶绿化植物的垂直投影面积以及零星树木的垂直投影面积,乔木树冠下的灌木和草本植物不能重复计算。

计算方法: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建成区所有植被的垂直投影面积(K㎡)/建成区面积(K㎡)×100% 3.建成区绿地率

城市各类绿地包括公园绿地、附属绿地、防护绿地、生产绿地和其他绿地,建成区绿地率为各类绿地总面积占城市建成区面积的比率。

计算方法:建成区绿地率(%)=建成区内各类城市绿地面积之和(K㎡)/建成区面积(K㎡)×100% 4.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公园绿地面积指城市建成区内各类公园绿地总面积之和。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指城市中居民人均占有公园绿地的面积。

计算方法: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人)= 建成区内公园绿地总面积(㎡)/建成区内的城区人口数量(人)统计和计算时注意事项

(1)道路绿地面积计算:只栽植行道树的道路,单侧绿地面积按栽植行道树总长乘1.5米计算;行道树下建植绿地的,绿带宽度小于1.5米的按1.5米计算,大于1.5米的按实际面积计算。道路绿化覆盖面积计算:只栽植行道树的道路,按行道树垂直投影面积计算;行道树下建植绿地的,按行道树垂直投影面积与绿地面积相加,减去行道树垂直投影中与绿地重叠部分的面积。

(2)孤植树面积计算:孤植树是指孤立种植的树木,既不是行道树,也未栽在绿地内,其绿地面积按每株2.25平方米计算,绿化覆盖面积按树冠垂直投影面积计算。

(3)垂直绿化作为一项考核内容,垂直绿化面积不计入绿地面积。屋顶绿化面积计入绿地面积。

(4)水面面积计算

①公园内符合《公园设计规范》(CJJ48-92)园内用地比例要求(绿化用地比例 ≥65)的水面,水面全部计入公园绿地面积和绿化覆盖面积;

②城市内部河流,沿岸(单岸)绿化带宽度<30米,水面不计入绿地面积和绿化覆盖面积; ③城市内部河流,沿岸(单岸)种植植物形成宽度≥30米的滨水公园绿地,水面面积≤滨水绿地面积的50%,水面全部计入公园绿地面积,不计入绿化覆盖面积;水面面积>滨水绿地面积的50%,水面按滨水绿地面积的50%计入公园绿地面积,不计入绿化覆盖面积。

④城市内湖泊,沿岸种植植物形成1000平方米以上的滨水公园绿地,水面面积≤滨水绿地面积的50%,水面全部计入公园绿地面积,不计入绿化覆盖面积;水面面积>滨水绿地面积的50%,水面按滨水绿地面积的50%计入公园绿地面积,不计入绿化覆盖面积。5.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中乔、灌木所占比率

计算方法: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中乔、灌木所占比率(%)=建成区乔、灌木垂直投影面积(h㎡)/建成区所有植被的垂直投影面积(h㎡)×100% 6.城市各城区绿地率最低值

计算方法:城市各城区绿地率(%)=建成区内各城区各类城市绿地面积(k㎡)/城市各城区的建成区面积(k㎡)×100% 7.城市各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最低值

计算方法:城市各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人)=城市各城区公园绿地面积(㎡)/城市各城区建成区内的城区人口数量(人)×100% 8.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

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是对面积在5000平方米,按照500米的服务半径计算覆盖居住用地的百分比(%);

计算方法: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的居住用地面积(h㎡)/居住用地总面积(h㎡)×100% 9.万人拥有综合公园指数 计算方法:万人拥有综合公园指数=综合公园总数(个)/建成区内的城区人口数量(万人)×100% 10.城市道路绿化普及率

计算方法:城市道路绿化普及率(%)=道路两旁(单排或者不连续的按两旁栽植折算)种植有行道树的城市道路长度(km)/城市道路总长度(km)×100% 11.城市新建、改建居住区绿地达标率

新建、改建居住区应为2002年(含2002年)以后建成或改造的居住区(小区)计算方法:城市新建、改建居住区绿地达标率(%)=绿地达标的城市新建、改建居 住区面积(h㎡)/城市新建、改建居住区总面积(h㎡)×100% 12.城市公共设施绿地达标率

公共设施用地是指城市中为社会服务的行政、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科研及设计等机构或设施的建设用地。

计算方法:城市公共设施绿地达标率(%)=绿地达标的城市公共设施用地面积(h㎡)/城市公共设施用地总面积(h㎡)×100% 13.城市防护绿地实施率

防护绿地规划面积应包括《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规划的现状建成区内的防护绿地面积,已建成防护绿地面积应以现状建成区内的防护绿地面积为准。

计算方法:城市防护绿地实施率(%)=已建成的城市防护绿地面积(h㎡)/城市防护绿地规划总面积(h㎡)×100% 14.生产绿地占建成区面积比率

计算方法:生产绿地占建成区面积比率(%)=生产绿地面积(h㎡)/建成区面积(h㎡)×100% 15.城市道路绿地达标率

绿地达标的城市道路应符合《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cJJ75-97)3.1.2中对道路绿地率的要求,设区市道路红线宽度小于12米的城市道路(支路)可不计入统计范围。

计算方法:城市道路绿地达标率(%)=绿地达标的城市道路长度(km)/城市道路总长度(km)×100% 16.林荫停车场推广率

计算方法:林荫停车场推广率(%)=林荫停车场面积(㎡)/停车场总面积(㎡)×100% 17.河道绿化普及率

计算方法:河道绿化普及率(%)=单侧绿地宽度大于或等于12m的河道滨河绿带长度(km)/河道岸线总长度(km)×100% 18.受损弃置地生态与景观恢复率

受损弃置地指因生产活动或自然灾害等原因造成自然地形和植被受到破坏,并且废弃或不能使用的宕口、露天开采用地、窑坑、塌陷地等。

计算方法:受损弃置地生态与景观回复率(%)=经过生态与景观恢复的受损弃置地面积(h㎡)/受损弃置地总面积(h㎡)×100% 19.城市园林绿化综合评价值

E综=E综1×0.3+E综2×0.3+E综3×0.2+E综4×0.2 E综—城市园林绿化综合评价值;

E综1—城市绿地格局的环境价值评价分值;

E综2—对城市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长度评价分值; E综3—对于城市风貌形成的作用评价分值;

E综4—在城市功能定位中的地位和作用评价分值; 20.城市公园绿地功能性评价值

E功=E功1×0.2+E功2×0.2+E功3×0.15+E功4×0.15+E功5×0.15+E功6×0.15 E功—城市公园绿地功能性评价分值; E功1—使用性评价分值; E功2—服务型评价分值; E功3—使用性评价分值 E功4—可达性评价分值 E功5—开放性评价分值; E功6—安全性评价分值; 21.城市公园绿地景观性评价值

E景=E景1×0.25+E景2×0.25+E景3×0.25+E景4×0.25 E景—城市公园绿地景观性评价值; E景1—景观特色评价分值; E景2—施工工艺评价分值; E景3—养护管理评价分值: E景4—植物材料应用评价分值; 22.城市公园绿地文化性评价值 E文=E文1×0.5+E文2×0.5 E文—城市公园绿地文化性评价值; E文1—文化的保护评价分值; E文2—文化的继承评价分值; 23.城市道路绿化评价值

E道=E道1×0.4+E道2×0.4+E道3×0.2 E道—城市道路绿化评价值; E道1—植物出料应用评价分值 E道2—养护管理评价分值; E道3—景观特色评价分值; 24.公园规范化率

计算方法:公园规范化率(%)=规范管理的公园数量(个)/公园总数量(个)×100% 25.古树名木保护率 计算方法:古树名木保护率(%)=建档并存活的古树名木数量(株)/古树名木总数量(株)×100% 26.节约型绿地建设率

计算方法:节约型绿地建设率(%)=应用节约型园林技术的公园绿地和道路绿地面积之和(h㎡)/公园绿地和道路绿地总面积(h㎡)×100% 27.生物防治推广率

计算方法:生物防治推广率(%)=采用了生物防治技术的公园绿地和道路绿地面积之和(h㎡)/公园绿地和道路绿地总面积(h㎡)×100% 28.公园绿地应急避险场所实施率

计算方法:公园绿地应急避险场所实施率(%)=已建成应急避险场所的公园绿地数量(个)/规划要求设置应急避险场所的公园绿地数量(个)×100% 29.水体岸线自然化率

计算方法:水体岸线自然化率(%)=符合自然岸线要求的水体岸线长度(km)/水体岸线总长度(km)×100% 30.地表水Ⅳ类及以上水体比率

计算方法:地表水Ⅳ类及以上水体比率(%)=地表水体中达到和优于Ⅳ类标准的监测断面数量/地表水体监测断面总数×100% 31.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LAeq=ΣLAeqi/n LAeq—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

LAeqi—第i网络监测点测得的等效声级 32.城市热岛效应强度

城市热岛效应强度(℃)=建成区气温的平局值(℃)-建成区周边区域气温的平均值(℃)33.本地木本植物指数

计算方法:本地木本植物指数=本地木本植物物种数(种)/木本植物物种总数(种)34.供热计量收费比例

供热计量收费比例指建成区内实施供热计量收费的住宅建筑面积占集中供热住宅总建筑面积的比例。

计算方法:供热计量收费比例(%)=实施供热计量收费的住宅建筑面积(平方米)/集中供热住宅总建筑面积(平方米)×100% 35.节能建筑比例

节能建筑比例指建成区内符合节能设计标准的建筑面积占建成区内总建筑面积的比例。计算方法:节能建筑比例(%)=建成区内符合节能设计标准的建筑面积(平方米)/建成区内建筑总面积(平方米)×100% 36.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

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指可再生能源在城市能源结构中所占比例。可再生能源是指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非化石能源。

计算方法: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可再生能源使用量(吨标准煤)/城市能源消费总量(吨标准煤)×100% 37.单位GDP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千克/万元)单位GDP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指创造单位国内生产总值所排放的工业固体废物量。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指企业将所产生的固体废物排到固体废物污染防治设施、场所以外的量。不包括矿山开采的剥离废石和掘进废石(煤矸石和呈酸性或碱性的废石除外)。

计算方法:单位GDP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千克/万元)=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千克)/国内生产总值(万元)

38.城市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

城市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指城市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占城市工业废水排放量的百分比。计算方法:城市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城市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万吨)/城市工业废水排放量(万吨)×100% 39.城市再生水利用率

城市再生水利用率指城市污水再生利用量与城市污水排放量的比率。

计算方法:城市再生水利用率(%)=城市污水再生利用量(万吨)/城市污水排放量(万吨)×100% 40.城市容貌评价值

E容=E容1×0.3+E容2×0.3+E容3×0.2+E容4×0.2 E容—城市容貌评价值; E容1—公共场所评价分值;

E容2—广告设施与标识评价分值; E容3—公共设施评价分值; E容4—城市照明评价分值; 41.城市管网水检验项目合格率

计算方法:城市管网水检验项目合格率(%)=城市管网水检验合格的项目数量(项)/城市管网水检验的项目数量(项)×100% 42.城市污水处理率

计算方法:城市污水处理率(%)=经过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处理且达到排放标准的污水量(万吨)/城市污水排放总量(万吨)×100% 43.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计算方法: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采用无害化处理的城市生活垃圾数量(万 吨)/城市生活垃圾产生的总量(万吨)×100% 44.城市道路完好率

计算方法:城市道路完好率(%)=城市道路完好面积(㎡)/城市道路总面积(㎡)×100% 45.林荫路推广率

林荫路推广率指城市达到林荫路标准的人行道、自行车道长度占人行道、自行车道总长度的百分比。林荫路指绿化覆盖率达到90%以上的人行道、自行车道。

计算方法:林荫路推广率(%)=达到林荫路标准的人行道、自行车道长度(km)/人行道、自行车道总长度(km)×100% 46.绿色交通出行分担率

绿色交通出行分担率指步行、自行车和公共交通出行的总人次占城市出行总人次的百分比。计算方法:绿色交通出行分担率(%)=(步行交通出行人次+自行车交通出行人次+公共交通出行人次)(万人)/城市出行总人次(万人)×100% 47.住房保障率

住房保障率指累计实施住房保障户数占累计已申请登记应保障户数的比重。住房保障包括货币保障和住房实物保障。住房实物保障包括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公共租赁住房、限价商品住房。

计算方法:住房保障率(%)=已保障户数(户)/已申请登记应保障户数(户)×100% 48.保障性住房建设计划完成率

保障性住房建设计划完成率指实际新开工保障性住房的套数占计划新开工保障性住房套数的比重。保障性住房包括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公共租赁住房、限价商品房。

计算方法:保障性住房建设计划完成率(%)=当年实际新开工保障性住房套数(套)/当年计划新开工各类保障性住房套数(套)×100% 49.社会保险基金征缴率

社会保险基金征缴率指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三项保险全部参加的职工人数占应参保职工人数的比率。

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 篇7

遗憾的是, 目前有关低碳城市空间布局的研究更多的是集中在理论和概念层面, 虽然不少城市 (唐山曹妃甸、河北保定) 也提出过低碳城市空间的评价指标体系, 然而此类研究通常基于一种静态的状态描述, 由于缺乏与规划管理的衔接导致在最终应用中往往流于形式。本文力图在理论和概念模型上更进一步, 针对规划管理对城市低碳空间从规划、建设和运营三个阶段构建可操作的指标体系框架, 以期为中国低碳城市的空间规划和建设提供参考和指引。

一、低碳城市空间构建的重点

从来源来看, 城市的碳排放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 即产业、居民生活和交通三个部分。因此, 城市低碳化的重点应在于降低碳来源 (源头减碳) 、消减碳排放 (过程减碳) 和加强碳捕捉 (结果减碳) 三个方面。

而低碳城市空间构建的核心在于通过合理的空间布局达到同时作用于上述三种低碳发展目标的效果, 重点包括通过土地有效混合使用减少交通出行行为, 降低碳来源;通过发展城市公共交通, 降低私人交通工具使用, 减少碳排放;通过构建生态单元与城市绿地系统, 强化绿化固碳功能, 加强碳捕捉等。

二、低碳城市空间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基于低碳城市空间构建重点, 其评价指标体系应该包括核心指数和支撑指标两个层次构成, 核心指数是实现城市低碳空间布局的重要因素, 而支撑指标层是从规划管理的角度, 对上述核心指标的要求进行进一步的细化, 以便于规划控制的落实。具体如下:

1. 职住平衡指数

就业与居住的空间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交通的特征与效率。就业—居住平衡的基本内涵是指在某一给定的地域范围内, 居民中劳动者的数量和就业岗位的数量大致相等, 大部分居民可以就近工作;通勤交通可采用步行、自行车或者其他的非机动车方式;即使是使用机动车, 出行距离和时间也比较短, 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其具体包括“轨道半径1500m的沿线地区的职住平衡指数”、“居住主导单元的职住平衡指数”、“产业主导单元的职住平衡指数”、“综合单元的职住平衡指数”和“综合单元套型90平方米以下的建筑面积比例”等五项支撑指标。

2. 功能混合街区指数

功能混合街区是指拥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土地利用性质 (大类) 的为土地混合使用街区。功能混合街区中具有多种功能, 能够解决部分日常生活需求, 以减少交通出行。其比例越接高, 说明城市土地混合使用程度越高, 对外出行交通的需求就越少。具体包括“500m范围内幼儿园、小学以及绿地公园可达率”、“公交站点200m范围内居住小区公共服务设施建筑面积所占比例”、“轨道站点城市单元土地使用比例控制”、“地块建筑面积的正向兼容度”和“沿街住宅地块建筑面积的正向兼容度”等五项支撑指标。

3. 城市绿化覆盖指数

城市绿化覆盖指数直接反映出城市构建碳汇的能力。相关研究表明乔木相对灌木、草本具有更显著的碳汇能力, 因此相关的乔木覆盖率是城市绿化覆盖指数的最重要组成部分, 具体包括“郊野公园乔木覆盖率”、“公共绿地乔木覆盖率”、“防护绿地乔木覆盖率”、“附属绿地乔木覆盖率”、“道路红线乔木覆盖率”、“生态空间保护率”和“屋顶绿化率”等七项指标。

最终构建成3项核心指数、17项支撑指标的低碳城市空间评价指标体系。

三、指标体系的过程控制

对于新区的建设来说, 其规划建设一般经历三大阶段, 即“规划阶段”、“建设阶段”和“运营阶段”。本项研究中将针对三大阶段, 逐条落实相关指标的要求, 并明确“考核统计” (指标分阶段控制汇总表) 。

1. 规划阶段:

在城市规划编制阶段, 各项指标应在各项法定规划 (包括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以及各专项规划) 中分层次严格贯彻落实, 本研究进一步明确了各项指标体系的规划落实层次。

2. 建设阶段:以规划设计要点的形式, 落实在规划和建筑方案的审批审核上, 以保证实际的建设成效。

3. 运营阶段:

在项目建成后, 依据确定的统计考核方式, 评估实际的实施效果, 并对存在的维护和调整的可行性提供建议。

四、结语

财富不是城市的唯一评价指标 篇8

文化复兴的创意典范

从世界城市进程的总体层面来看,城市分为商贸城市、工业城市、商务城市和创意城市四种形态。中国的城市化正同时经历着一次城市化和二次城市化转化过程。一次城市化是推动田园乡村向都会城市转型的初次城市化。二次城市化指那些已经完成初级城市化的地区,要进行城中村的改造和旧街区的重整,要进行聚集要素的提升和产业结构的升级,要从支撑商贸城市的农业创新和工业创新与支撑工业城市的工业创新过渡到支撑商务城市的信息创新和支撑文化城市的创意创新。

许多城市在二次城市化进程中,选择了商务城市化的发展道路。于是,旧建筑的拆迁、原住民的搬迁以及商务区、金融街的营建和大广场、宽马路的铺设,铸造了大多数城市千城一面的悲哀。在这方面,欧洲的许多城市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有宝贵价值的经验借鉴,比如,荷兰的文化首都、欧洲的创意之都阿姆斯特丹,就是城市文化复兴的创意典范。

2013年,阿姆斯特丹运河将迎来400周年的纪念诞辰,历史文化的深度与现代生活的宽度在这座城市相得益彰、互映生辉。进入新世纪以来,这座古老的北欧都会城市,正诠释着“the new is old”的创意口号,华丽转身为欧洲大陆最负盛名的创意之都。

创意城市的形成需要高新技术的运用、创意人才的汇聚、环境宽容度的营造、产业模式的设计以及文化资源的开发等创意要素,且这些创意要素要能够立体驱动。根据中国台湾亚太文化创意产业协会的研究,一种创意城市必须得到文化硬实力和软实力的两力支持。其中,文化硬实力包括城市基础实力、财政实力、文创实力和产出实力;文化软实力包括文化支持度、文化内涵度、文化创造力、文化发展力、文化融合度和文化影响力。阿姆斯特丹正是依凭自身所拥有的资源禀赋,结合城市的发展趋势、融合创新、综合配置、系统整合,构建了独具特色的创意城市的文化图谱。

传统资源现代转化

阿姆斯特丹作为一座创意城市,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历史传统,并不断推动这些传统资源的现代转化,努力营造世界认同的生活方式。

这座城市诞生了梵高、伦勃朗、维米尔等享誉世界的艺术大师,拥有欧洲最富历史的运河网络,有古老别致的城市建筑以及蓝绿红的城市色彩。

文化,就是一个民族的生活样法,一个民族的生活样式,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人民在“晨起晚睡、劳作休息、走亲访友、居室公园之间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价值观念、精神信用、行为举止、礼仪风俗,呈现出来的那些建筑风貌、器物摆件、家具陈设、服饰配件等等”。

行走在阿市街头,这些古朴的传统与斑驳的历史随处可见,但又显露出时代的精致和时尚的优雅。阿姆斯特丹非常重视这些传统资源,他们并不是否定、拆除、破坏这些传统,而是精心保护,积极与现代生活方式相连接,推动这些传统资源的创意转化,使之成为日常生活中有效用的艺术品。

一座创意城市是一个想象的共同体,最为重要的就是保护自己的文化原型,承载共享的思想、记忆与认同。传统就是文化原型的载体,是一种无价的发展资源,是一种高品质的精神财富。

营造环境宽容度

阿姆斯特丹作为一座创意城市,拥有多元价值、开放包容的文化气质和城市品格。

美国文化学者理查德·佛罗里达认为,引领世界潮流的国际创意城市要拥有技术创新度、人才聚集度和环境宽容度等动力,而其中环境宽容度的动力因子最为重要。创意人士需要在适度的开放和严格的管制之间建立一个灰色的弹性空间。

由于历史的原因,阿市的夜生活极其发达,被看作“一切皆无遮挡”的自由之城。而另一方,宗教精神敦促荷兰人保守勤俭、节约、精进的传统美德。于是,平等、自由、浪漫的城市风貌与天真、勤勉、进取的荷兰精神相融,催生了独特的阿姆斯特丹的创意精神。最近,荷兰艺术家弗洛伦泰因·霍夫曼的作品“大黄鸭”在全世界带来的创意风潮,展示了荷兰人这种自然、生活、风趣的创意想象。

故事打造品牌

阿姆斯特丹作為一座创意城市,注重故事驱动创意设计,用传奇故事打造城市品牌。

故事是日常生活的重要元素。中国台湾文化学者邱于芸博士认为,每个文化都有创始的故事来回答那些生活其中的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以及生活的价值与意义。城市故事是一份超越“时间、空间和文化等表面差异的共同心理遗产”,塑造了城市居民的集体意义和外乡游客的想象认同。

阿姆斯特丹的城市形象标识以三个红色圣安德鲁十字架作为视觉核心,并在下方为每个地区加入各自身份特征符号,这样的设计暗含了“水、火与黑死病”的城市典故,增强了城市形象的故事意象。在阿姆斯特丹博物馆,整个荷兰黄金年代的传奇故事、历史传说和名人名著,都采用新兴的多媒体手段和影音技术进行立体多元的复合展示。

从创意到创意城市

阿姆斯特丹作为一座创意城市,注重文化社会与创意社区的营造,推动艺术与商业、文化与经济的自然融合。文化社会重视社会设计和公共创意。

文化社会强调以人为本,注重“参与”和“沟通”,注重社会资源的整合和公共空间的扩展。创意设计作为文化资源的显现手段,不仅仅是让商品、空间和建筑显得更华丽、美观和养眼,而更是一种确保公民在追求美好生活及面向未来所需的力量所在。文化社会重视社区深耕、空间再造、资源再生和环境保护。

在阿市的星巴克咖啡剧场,扬弃了美国式的快速消费品的空间设计,而是通过斑驳的石材墙面、粗拙的木材、灵动的空间,彰显了历史遗留下来的岁月沧桑和人文价值的深厚积淀。每晚上演的乐队演出和诗歌朗诵等文艺活动,以“慢咖啡”的文化符号强化消费空间的文化体验。这种经济消费的功能空间与文化体验的意象空间的组合,成为阿市城市营造的决策习惯和行为风气。

事实上,创意城市没有空间上的地理范围,没有人口上的规模标准,没有经济上的单一指标,只有时间上的历史沉淀,只有对当下的身心体验,只有综合性的价值评估。

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底蕴与发展历史,表现在物质上的城市样貌,也浸透在行为上的生活形态,更显露于精神上的价值观念。这些都是创意的原动力,也是产业的支撑力,更是城市的复兴力。

经济指标、财富增长已经不能作为一座创意城市评价的唯一指标,而健康、乐活、可持续、生态、文化与创意会成为越来越重要的评判砝码。(支点杂志2013年11月刊)

上一篇:面试中如何巧妙地谈薪水?下一篇:溺水安全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