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城市规划发展

2024-07-07

蚌埠城市规划发展(共8篇)

蚌埠城市规划发展 篇1

2012蚌埠市城市发展报告

发布时间:2014-4-1信息来源:蚌埠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

一2012年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2012年,蚌埠市牢牢把握稳中求进、持续快进的总基调,全力以赴稳增长、调结构、抓创新、惠民生、促和谐,主要经济指标逆势上扬,总体形势超出预期、好于全省,较好地完成了市十四届人大六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890亿元,同比增长13%左右,增速位居全省前列。其中,一、二、三产增加值分别增长5.5%、16.5%、11.5%。财政收入164.7亿元,增长21.1%,其中地方收入78.4亿元,增长27.8%。固定资产投资810亿元,增长2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2亿元,增长16.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685元,增长14%,突破2万元大关。农民人均纯收入7810元,增长18%。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主要污染物减排持续下降。

(一)不断优化产业结构,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工业经济强势增长。强化运行调度和政策引导扶持,启动实施“服务企业百日提升行动”,新增规模以上企业145户,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90亿元,增长18%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44亿元,增长18%。工业化率达45%左右。年内有73个工业项目开工建设,总投资44.6亿元的国电蚌埠电厂二期工程成功获批。皖酒品牌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

农业农村经济稳步提升。粮食总产达261万吨,实现“九连增”。流转土地60万亩,新增标准化设施蔬菜面积1.1万亩、花卉苗木基地1万亩,规模养殖比重提高2个百分点。新增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55家。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299个。深入开展“农田水利建设高潮年”活动,新增旱涝保收田14.5万亩。成片造林5.82万亩,新建绿色长廊85公里。连续14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

服务业发展亮点纷呈。深入开展全国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工作,成功列入全国中小商贸流通企业服务体系、家政服务试点城市。新增限额以上商贸企业198户。南山豪生大酒店、金润国际广场一期基本建成,星宇文化产业园、义乌国际商贸城、蚌埠国际汽车城等项目开工建设。花鼓灯嘉年华一期、森禾现代花卉科技产业园建成运营,旅游市场日趋繁荣。9月28日—10月6日,成功举办第六届安徽省花卉博览会,9天会期,参观人数达93万人次

县域和开发区经济竞相发展。积极实施县域经济腾飞计划,所属3个县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5%左右,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超过省、市平均水平。开发区加速集聚,省级以上开发区完成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增长35%,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63%。

(二)致力保障改善民生,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民生工程深入实施。投入资金41亿元,增长17.1%,全面完成40项省、市民生工程。大力推进“孔雀计划”,城镇新增就业6.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2%。在全省率先建立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发放城乡低保金2.84亿元。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8934套,实物配租2659户,发放租金补贴15466户。建设集中供水厂12处,解决了17.7万人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乡镇文化站和农家书屋建设全面完成。资助贫困大学生987名,补助“一户多残”家庭1800户,成功创建示范社区8个。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投入义务教育保障经费2.74亿元,惠及33.8万名学生。新改扩建幼儿园46所,二中新校区主体封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实现“零障碍”入学。蚌医一附院新门急诊和综合病房楼投入使用,市疾控中心、中医院新院区主体竣工,皖北药品检验中心开工建设。禹会村遗址、汤和墓等7处文物单位被确定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体育场东看台改造和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基本建成。投入1.6亿元,新购置公交车385辆。实现全国双拥模范城“五连冠”。新当选“中国好人”12人,总量位列全省第二位。人口和计划生育、安全生产、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地方志、审计、统计、公积金管理等工作得到加强,国防动员、人防、档案、地震、气象、妇女、儿童、老龄和残疾人等事业取得新进展。

社会管理切实加强。推进社区管理体制改革试点,撤销街道办事处6个。科技化治安防控体系不断完善,连续6年获评省综治先进市。妥善处置突发事件,医患纠纷第三方调处机制“蚌埠经验”得到中央、省领导批示肯定,在全省总结推广。认真落实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深入开展大接访、大走访活动,积极化解一批信访积案,实现十八大期间进京上访“零”记录,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二、城建事业发展情况

城市大建设步伐加快。实施项目117个,完成投资170亿元。市区完成征迁拆违520万平方米,交付净地2.6万亩。开工建设各类安置房310万平方米,竣工200万平方米。“十大工程”顺利推进,东海大道贯通提升、中环线高新区段建成通车,市民广场、博物馆、档案馆、规划馆、综合客运站等加快建设。大庆路淮河公路桥、城市西出口、解放路南段一期等38个项目竣工交付。合蚌客运专线正式运营,民航机场启用前期工作有序开展。《蚌埠市规划人口及建设用地规模专题研究》获批,核定到2030年中心城区人口规模为220万人,用地规模为220平方公里,位列全省前

三、皖北第一。

城乡人居环境持续改善。集中整治十大环境突出问题,八里沟、张公湖、鲍家沟区域环境整治等取得明显成效。新建雨污管网50公里,杨台子污水处理厂二期建成试运营。完成东海大道、燕山路等主干道绿化提升工程,新建、改造街头游园绿地23个。推进环卫、绿化责任重心下移,完善城市网格化管理。全面开展美好乡村建设,完成中心村布点,启动首批中心村规划编制和17个示范中心村建设工作,怀远县4个试点村工程建成投用。10个乡镇实施了农村清洁工程,8727户农村危旧房得到改造。完成农村公路县乡道升级改造500公里,危桥改造200座,基本实现“村村通”。

三、2013年城建事业发展计划

全市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以上,力争总量突破1000亿元;一、二、三产分别增长3.5%、16.5%和10.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8%;财政收入增长15%左右,为迈上200亿元台阶打下坚实基础;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5%;进出口总额增长2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4%、15%;城镇登记失业率、人口出生率、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国家要求削减的主要污染物排放均控制在省下达的目标以内。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力争高于去年、确保高于全省”,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返全省第一方阵吹响冲锋号、打胜第一仗。

围绕上述总体目标,城市建设发展的思路是:突出滨水、生态、文化、服务等特色要素,坚持精品规划、精致建设、精细管理,着力扩大规模、优化布局、完善功能、提升品位,增强中心城市集聚辐射能力。

抓紧完善城市发展规划。拓展思路,丰富内涵,树立全域蚌埠规划理念,严格落实“四规合一”。完成《蚌埠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年)》编制工作,加快中心城区单元、同城化发展节点控规编制,努力实现规划全覆盖。围绕城市拓展和人口集聚需要,积极完善教育、医疗卫生、体育设施和绿地系统、电网、供热布局等专项规划。维护规划严肃性,确保规划实施不走样。

继续开展城市大建设。全年安排城市大建设项目146个,总投资180亿元。着力实施黄山大道贯通工程,开工建设胜利东路,改善东向交通环境。完成延安路、朝阳路、解放路南延工程,推动城南新区发展。完成解放北路改造,扮靓城市北大门。启动国道104五河段、206怀远段、省道307蚌埠至蒙城一级公路改建,谋划建设省道101长淮卫淮河公路桥及接线工程。推进城市高速公路外环建设,完善城市外环快速通道。开展淮河、浍河、涡河航道整治工程,推进以新港二期集装箱码头为核心的港口群建设,打造皖北内河航运中心。加快京沪高铁蚌埠南站东广场、东站台建设,推进民航机场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开工建设7057套保障性住房,实物配租2000户。大力推进征迁拆违,完成市区征迁面积400万平方米,交付净地2万亩,通过征新思路、拆老观念,实现招大项目、引新业态。

不断加强生态环境建设。落实省政府下达的“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实施任务,深入开展“绿满珠城”行动和森林城镇、森林村庄建设活动,高起点建设沿天龙河绿化景区带、淮河沿岸景观带、中环线东段防护绿化带,加快张公山公园综合提升改造,建成龙子湖北公园二期,完成黄山大道、水蚌线等地块补绿工程。开工建设陶山植物园,新建、改造老机场三角线、淮河游园等10个街头绿地游园。成片造林12.6万亩,新增改造绿地100万平方米,努力实现“林在路旁、林在村边、林在水岸、林在城中”。做活水文章,启动引河济湖工程,积极推进三汊河湿地公园

保护性开发建设,实施淮河、天河湖、张公湖、龙子湖“一河三湖”为主的城市水环境整治。建成运营城南污水处理厂一期。加强城区淮河滩涂环境综合整治,提高绿化、硬化、美化水平。采取生态养鱼和现代渔场新方式,实现全市主要河湖“荡舟无障碍、饮水不担心”。

持续强化城市长效管理。建设城管数控中心,大力推进城市管理网格化,提高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完善红绿灯、隔离栏、斑马线等交通基础设施,加强客货车超员、超载、超限、疲劳驾驶治理,保障道路交通安全。加大违法设施、违章建筑拆除力度,狠抓占道经营、店面外扩、户外广告、渣土运输等整治,有效解决群众投诉较多的热点问题。加大环卫投入,推进环卫作业机械化、专业化、社会化。

蚌埠城市规划发展 篇2

关键词:中小型城市崛起,商圈,莱利法则,赫夫法则,可持续发展

在我国整体消费需求和物质水平不断增长、国家土地调控政策调整等诸多利好因素的影响下,集诸多功能于一体的商圈在各城市迅速发展,它既是城市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也是社会进步和文明延续的标志。蚌埠,作为安徽省第一个设市的城市,处于沿海向内陆辐射的过渡地带,具有承东接西,南连北进的区位作用,在皖北地区乃至整个安徽省的经济发展中都占有重要地位,故而吸引了万达集团的驻入,在新城区东海大道沿线形成了万达广场商圈。

一、商圈的概况

1、商圈的含义

商圈,零售交易区域,指能够吸引顾客到门店购物的有效距离。石井铁卫认为商圈就是一种直接或间接地与消费者空间范围相重叠的企业市场活动空间范围。[1]商圈的基本特征主要有:重叠性、不规则性、层次性、流动性。[2]现代商圈的出现是服务业集聚发展的产物,它以商业集聚为核心,包含购物、餐饮、休闲、娱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设施和功能,能满足城市居民及游客多样化、综合性需求。[3]

2、商圈的划分

根据占销售额的比例、吸引消费者数量比例、车程等方面的差异,商圈分为核心商圈、次级商圈以及边缘商圈。[4]划定商圈的方法除经验法和GIS软件测定法外,常用的还有模型法,主要模型包括莱利法则和赫夫法则。

(1)莱利法则

在两个城镇中介点位置的顾客在距离上会无差别选择其中任何一个地方的商店消费,此中介点到两商店的距离就是两商店吸引顾客的地理区域。

Dy:y城镇商圈的限度

Px:x城镇人口

Py:y城镇人口

d:城镇x和y的里程距离

蚌埠市蚌山区大致位于禹会区和龙子湖区的中介点,禹会区与龙子湖区之间的距离为4.7 千米,截止到2014 年,龙子湖区人口数量为227615,禹会区人口为353714[5],将这些数据代入公式可得位于蚌山区的万达广场商圈的限度约为2.608 千米。

(2)赫夫法则

从不同类型商店经营面积、顾客到达目的地所花费的时间以及消费者对时间和空间距离的敏感程度出发,对商圈进行分析。

Pij=:i地区的消费者在j商业区或商店购物的概率

Sj:j商店的规模(营业面积)(j商业区内某类商品总营业面积)

Tij=:i地区的消费者到j商店的时间距离或空间距离

:通过实际调研或运用计算机程序计算的消费者对时间距离或空间距离敏感性的参数(在此假设为1)

:j商店或j商业区对i地区消费者的吸引力

∑:同一区域内所有商业区或商店的吸引力

为得到所需的数据,我们采取在万达广场消费者中随机发放400 份问卷的方式收集资料,其中回收上来的有效问卷为386 份。问卷分析数据显示:顾客到达目的地所花时间大都在一个小时以内,其中在30-60min所占为39.06%,半个小时以内的占30.47%;在到达此商圈选择的交通工具上,52.34% 的消费者选择乘坐公交,其次自驾为5.63%,然后是步行,所占比例为10.16%;62.5% 的消费者表示闲暇时间就算无特殊需求也会选择到万达广场休闲娱乐。

在此假设消费者对时间距离或空间距离敏感性的参数为1。以龙子湖区的消费者为例,其到万达广场的空间距离约为3.2 公里,将万达广场商业区内各类商品总营业面积(具体数据依照商家意愿不做透漏)代入得到龙子湖区在万达广场购物的概率为0.571。

二、商圈的发展

1、 影响商圈形成的主要因素

(1)经济发展水平。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一方面使得城市化进程加快,新进入人口的不断增加使城市的条块布局及商业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城市出现了新商圈产生、原有商圈的扩大、部分商圈衰退等现象;另一方面也提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刺激了消费需求的增长。

(2)市场化推动。对于商圈发展而言, 无形的市场与有形的建筑、道路、车辆等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高度发达的经济体, 其中市场与企业、资金、人力资源等要素一起构成这个经济体的灵魂,市场既是商圈发展的直接推动者。

(3)政府导向作用。城市规划主要是由政府制定的,规划内容就包括商业发展的类型和空间密度,辅之实施相关政策能有效达到振兴老商业区、发展新商业中心的作用。

(4)居民分布和交通便利程度。商圈的发展一般会沿着交通线和居民分布进行延伸。交通会促进商业的集聚形成规模经济,规模效应不仅能够提高自身影响力、增强抗风险能力,吸引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和经营者聚集于此,还可以共享基础设施和市场信息,降低经营成本。集聚效应使得辐射范围和容量不断扩大、商业网点不断增加、业种业态不断完善,最终达到一定程度形成商圈。

蚌埠万达广场商圈的形成因素除具有上述共性外,还有其存在和发展的特性,那就是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与万达广场面对面的光彩大市场,占地面积1780 亩,建筑面积150 万平方米,2003 年建成营业起,已经积攒了十几年的人气,为万达广场的落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万达在此基础上,发展起现代化多功能综合商业区,吸引了周围的楼盘、光彩大市场、汽车南站、张公山老住宅区的人流以及市政府的公务员群体,让各种消费层次的人群在万达广场附近流动起来,带动经济快速发展。

2、蚌埠万达商圈发展阶段及前景分析

目前蚌埠市万达广场正处于商圈发育的成长阶段,市政配套设施日益完善,商圈容量也逐步变大,商业网点数量和客流量不断增加,大型网点不断进驻,商业氛围基本形成。万达价值实现的重要模式主要是以售养租,即核心商业面积长期持有,租金收益和物业增值收益成为长期增值的主要盈利点,此外万达还拥有完美的经营价值链、大量优质的商业资源以及地方政府的信任与支持,最终既达成了综合体规模上的城市标志性象征的目的,又解决了产品链和资金链的最优组合和良性循环。[6]

三、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

1、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1)主体功能不明确,市场定位不清晰。目前,蚌埠万达广场商圈的开发建设,缺乏对所处区域实际情况与商圈核心功能的充分把握,市场定位不准确,开发建设及后期招商上略显盲目和重复。部分商铺仅仅追求大规模,追求利益最大化,短期内急速冒进,造成同类业种业态过度集中,店铺实际利用率较低,效益不显著;缺乏创新,新型的业种业态所占比例低,不能有针对性的满足城市商圈服务的主要消费群体的实际需求。

(2)基础设施不健全。新城区万达广场的基础设施不健全问题明显,比如正对万达广场的东海大道与工农路的十字路口缺乏安全提示和管理,人流高峰时交通堵塞,乘车困难;地下停车场虽然车位较多,但是信息化、智能化程度低,其中负一楼的停车场紧靠家乐福超市,疏于管理,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商圈内休息区太少等。

(3)商铺质量和经营能力参差不齐。商圈内部分商家缺乏全局意识和管理能力,盲目促销、大打价格战,导致竞争无序,影响恶劣;部分商铺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霸王条款,欺骗消费者。2013 年12 月,北京工商部门明确叫停“禁止自带酒水”、“加收消毒餐具费用”、“最低消费”等霸王条款[7],这些也已被列入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但走进万达广场三楼部分餐饮业以及一楼北侧的香港街、珍珠坊不难发现这些现象依然存在,导致消费欲望降低;部分商铺差别对待网购和现付,存在到店加价、服务态度恶劣等现象。

2、 解决方案

(1)准确定位,把握方向。从城市经营学的角度看,城市的商业形象需要塑造,形成城市的商业个性必须明确认识自身的资源和劣势,趋利避害,做好市场调研和分析,然后制定相关政策,有针对性地发展,才能形成有特色、有实力、有竞争力的商圈。万达广场的入驻带动了东海大道商业带的发展,应确定目标和市场定位为以现代服务业、现代商业、现代旅游业为主的城市综合体,坚持“引大引强引新”的原则,坚持集聚,又错位发展。[8]

(2)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采取民意调查的方式了解当前基础设施不完善不科学的地方,并尽快做出改进方案。也可以学习其他商圈值得借鉴的地方,查缺补漏。

(3)统一领导,加强管理。积极构建协同性社会管理机制,引导商圈同教育及行业协会的联系,促进信息交流和流通,提高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在市场主导的前提下,政府应适当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加强监管,创建有效的竞合机制,维持商圈内商业企业竞争和合作关系的均衡;增加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提升综合素质,提高服务水平和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毕万,姚晓娜.百货店营销[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99.

[2]杨丽君,朱华岚,吴健平.基于GIS的零售业商圈分析[J].遥感技术与应用,2003:144-148.

[3]李昆鹏,王先庆.基于博弈论的现代城市商圈形成与发展分析[J].市场经济与价格,2013.

[4]纪良纲.现代商品流通论[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3.

[5]吴小坚.城市商圈划分对商业地产开发的影响及其相互作用机制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4.

[6]王先庆.现代城市商业聚集与商圈的发育成长[J].中国流通经济,2009.

[7]王剑超.万达广场商业地产的发展模式与地产价值实现[N].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

蚌埠:城市大建设下的棚改样本 篇3

用58岁的李培芳自己的话说,“做梦也没想到自己这辈子‘出棚进楼’。”

李培芳之前的家位于蚌埠市郊的钓鱼台地区。“钓鱼台”这个名字听起来很高端,但实际上以前是蚌埠市禹会区内的一片棚户区,私搭乱建的平房杂乱无章,街巷狭窄难行。回忆起之前生活,“连上厕所都是一个大难题。如果遇到下大雨,很多房子都会漏水,真是苦不堪言。”李培芳对《小康》表示。

李培芳的遭遇并非个案,蚌埠市2009年的调查显示,有46万人住在类似的棚户区内。棚户区改造,作为一项国家政策在蚌埠全面铺开后,李培芳们的境遇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让拆迁群众获得拆迁“红利”

蚌埠地处中国南北分界线,淮河穿城而过。由于此地盛产珍珠,也被誉为“珠城”。

作为安徽省最大的老工业基地,这里居住人口高度集中,基础设施长期投入不足,伴随着城市不断建设发展,原来一些村庄成为“城中村”,虽然村民转为市民,土地性质转为国有,但是企业安排职工居住的简易房屋,居住环境、居住条件并没有改善,逐步形成城市中的棚户区和城中村。

据2009年统计调查显示,蚌埠市区共有棚户区104个,需拆迁559.5平方米,城中村23个,需拆迁198.5平方米,涉及人口46万,占蚌埠市人口约15%。

棚户区改造最难的是拆迁,有人把拆迁说成是“天下第一难事”。

面对这一难题,蚌埠市有何化解之道?

“推进过程中重点抓住拆迁、安置、资金三个环节。拆迁是首要环节,拆迁政策是生命,要统一规范、公开透明。”蚌埠市委书记周春雨对《小康》记者表示,广泛征求百姓意见是第一位的。蚌埠坚持基础数据先行,对全市范围内符合改造要求的棚户区住户全部登记造册,实行一户一档,做到“房产状况清、动迁面积清、补偿数量清、安置意愿清”的“四清”。

2010年,為了统一协调推进城市改造,蚌埠市还专门成立了城市大建设及棚户区改造指挥部(以下简称:大建办)。一方面阳光操作,一方面强力推动。按照统一的既定政策办事,实行征迁补偿安置“三榜公示”,调查摸底情况公示、征迁安置方案公示、征迁补偿结果公示,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

作为蚌埠市的老工业集中区,禹会区破产企业比较多,给这里的棚户区改造带来极大压力。虽然棚户区居民都盼望能够早日走出棚户区,旧房换新、小房换大房,但由于对安置房建设有疑虑,拆迁工作面临着诸多困难。

“就拿滨河西片区来说吧,滨河西片区综合改造按照先建安置房,再建商品房的程序进行,但安置房建设所需地块需要先行拆迁,由于拆迁群众认识的差异,致使安置房一期拆迁整整进行了一年多的时间。”禹会区常务副区长孙如斌指着规划图告诉记者。

据事后了解,当时拆迁进度不尽如人意的主要原因,在于群众对安置房建设存在诸多怀疑:建筑质量是否降低标准?小区配套是不是缺这少那?小区环境是不是不太讲究?

“在大规模棚改刚开始之时,群众的这种疑虑是正常的,这就更要求我们一定要高标准严要求地做出样板安置房给安置户看看,把拆迁群众安置好、安置得满意,这既是城市大建设的目的,也更能进一步推动棚改工作。”孙如斌说。

“执行公平合理的安置办法,要让老百姓住得上、住得安、住得稳。”周春雨说。基于此,蚌埠市在安徽省率先出台《蚌埠市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补偿办法》,对征收补偿、补助标准进行了上调,让利于民。

滨河西片区安置房项目,是蚌埠市安置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中的一个缩影。

“建设快首先要征迁快,要拆得掉,还得拆得稳,拆得好。”蚌埠市征迁拆违工作推进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徐莉对《小康》记者表示,拆得掉不难理解,拆得稳,就是征迁过程中没有群体性的上访事件,保证和谐征迁;拆得好,就是绝大多数群众拥护征迁配合征迁。

在采访中,记者也了解到,过去三四年拆不掉的棚户区,后来在三个多月就能完成,过去拆迁群体事件不断,现在平安平静,皆大欢喜,因为补偿合理,安置有保障,许多旧小区的居民不停地打听他们小区什么时间征迁。

“小房换大房,旧房换新房,谁不愿意。”一直盼望早点拆迁的李培芳就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

在采访中,蚌埠市住建委主任王宏不断地提到,因为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必须把征迁当作一项系统工程来抓,既要有合理的补偿标准,又要有完整的安置方案;既要有充分的解释和沟通,还要有阳光的操作方法,这样才能让群众心服口服,主动配合征迁。

战幕拉开后,就将拆迁安置房建设摆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先建安置房,后建商品房。严格安置房建设标准,在户型建设上,实行套餐式服务,尽可能设计多种户型和面积供选择。据蚌埠市规划局副局长张浩透露,当时他们在审核安置房户型的时候,甚至连每一户的采光率都有很明确的要求。

“提早谋划,综合施策是关键”,在徐莉看来,要让居民配合征迁、理解征迁、支持征迁,除了过细的政策宣传外,从顶层设计方面让拆迁群众获得拆迁“红利”非常重要。住房涉及到千家万户,更与群众利益息息相关,光讲大道理群众往往不买账。

为了缩短拆迁群众在外度过的时间,蚌埠市政府首先拿出资金集中建设安置房。

在净地出让时,将配建安置房作为取得土地的前置条件,并要求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验收,确保安置房的建筑质量,同时还采取开发商建设、政府购买的形式扩大安置房的建设量。

以上一系列措施的实施,既完成了安置房的量,又保障了安置房的质。正是从民众利益角度出发的政策设置,使得“天下第一难题”迎刃而解。

据了解,2010年以来,蚌埠市大力推进棚户区改造和保障性住房建设,三年来取得明显成效。拆迁面积近2000万平米,开工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13万多套,已竣工7.8万套,受益人数达21.9万人,占总人口的19.73%。

nlc202309020545

城市大变样,钱从哪里来?

作为安徽省北部的老工业基地,历史上蚌埠也曾经辉煌过,这里拥有安徽全省规模最大的产业工人队伍,国有企业数量高居全省内各城市之首,甚至在解放前,蚌埠的市区人口就达到了一百三十多万。

但是蚌埠也跟所有老工业城市一样,经历了从高峰到低谷的起伏。而今天的蚌埠,正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按照“东进、西联、南拓、北跨、中优”的发展思路,蚌埠市从2010年开始实施城市大建设,主城区以每年3个多平方公里的建成区速度加快推进。

在一开始,蚌埠就将城市规划发展与棚户区改造结合起来。

“2013年的大建设和棚户区改造有力保持和延续了加速赶超的良好态势,再次刷新历史,创出新高。”王宏介绍到,城市大建设投资从2010年68亿元、2011年107亿元、2012年181亿元,到2013年突破200亿元大关。

2013年蚌埠市财政收入为182.8亿元,要在三年内改造集中连片棚户区96个、改造城中村23个,涉及住宅近千万平方米,安置房开工810万平方米、90852套,如此巨大的建设量,钱从哪里来?借来的钱怎么还?

无论征迁还是建设,资金问题都是一个难以绕过的坎。征迁的资金从何而来,安置房保障房如何建设?在推进棚改时,蚌埠市显然是动足了脑筋。

“当年土地出让金净收益的10%、财政公共预算安排、住房公积金的增值收益结余部分用于保障房建设。”蚌埠市财政局经建科科长张士波对《小康》记者表示,保障性住房建设在资金上突破瓶颈,探索多元筹资,让投入有了保障。

蚌埠市住建委副主任兼大建办副主任孔峻枫向记者介绍到,对不具备市场化运作条件的棚户区改造项目,由政府操盘兜底,直接进行投资改造。同时,不仅建立融资平台,用好银行的钱,还吸引企业参与,用好社会的钱。

对于吸引社会资金,具体做法是:一与资信良好的大企业开展安置房建设战略合作。二通过土地招拍挂,由开发企业根据规划设计要求代建安置房,对棚改居民实行就地安置。三采取项目打捆模式,将严重亏损项目和优质地产项目打捆,以丰补欠,统一平衡。

为了给棚户区改造及保障性住房建设提供支撑,建立棚户区改造长效投入机制,蚌埠市于2013年7月将市属的“城市开发建设公司”作为市级棚户区改造和保障性住房建设融资平台,注册资金由2000万增至20亿元人民币,“并实行市场化统一经营管理,统一融资、招标建设,整合资金、专款专用,专户管理、封闭运行,配置资源、统一还款。”孔峻枫解释道。

“还款来源为项目自身的配套商业、置换出的土地出让等收益。”蚌埠市城投公司相关负责人向《小康》记者介绍,就在今年5月底,蚌埠市城投公司与国开行签订贷款合同,为2013-2017年棚户区改造的7个子项目争取到贷款24.49亿元,占总投资32亿元的76.5%左右。此前,该项目已通过国开行总行的评审,获得授信100亿元,其余贷款将分期陆续到位。

据介绍,蚌埠市2013-2017年棚户区改造项目覆盖整个市区,包含64个棚户区拆迁、31个集中安置区以及相关配套的幼儿园、学校、公共设施建设等。全部项目拆迁面积约350万平方米,还原房建设面积403.8万平方米。

项目建成后,将有4.3万余户家庭告别旧居,喜迁新房。届时,蚌埠市也将在全国率先完成集中连片棚户区的改造工作。

“蚌埠模式”的启示

3年前,随着国家开发银行等开发性金融支持蚌埠市推进棚户区改造,李培芳一家在原址不远的地方喜迎门社区按政策分到了一套90多平方米的新楼房,终于实现了全家人的“安居梦”。

更多的棚户区居民开始享受政策带来的红利。在蚌埠市今年启动的新一轮棚户区改造中,更注重城市功能的提升和人居环境的优化。

成片的高楼聳立,宽阔的道路绿化,游乐场、知名医院、重点学校近在咫尺……蚌埠市安置房与市区商品住宅周围一样的活力四射,这也正是蚌埠城市大建设和棚户区改造中双轮驱动下普通市民生活变迁的真实图景。以李培芳为例,在当时所住钓鱼台棚户区,由于她响应较为积极,在安置房的面积征拆房的比例系数就达到了1.3。

蚌埠市将安置房、廉租房、公租房等保障性住房与商品房开发合为一体,要求“三个一样”,即“地段一样、质量一样、配套一样”。实行保障房就地就近还原和质量终身负责制。每个保障房都配套学校、幼儿园、菜市场、社区服务中心、商业设施等。

“保障房建设不仅要解决入住家庭住的问题,还要让他们住得起、有事做。”周春雨介绍说,蚌埠市在部分安置小区中探索实施商铺“以租代售”反哺社区管理模式,小区内商铺、超市、农贸市场等物业“只租不卖”,所得收益全数用于补助小区管理、公共维修和服务等。

《小康》记者从喜迎门社区了解到,为方便入住家庭就业、增加收入,优先聘用低收入家庭成员从事小区保洁、绿化、保安等工作,建立健全城中村改造失地农民再就业培训机制,努力拓宽失地农民生活和发展空间。

从这一点来说,蚌埠棚户区改造摆脱了以往单纯的城市开发模式。

蚌埠能在项目推进方面取得很大进展,有一个很大的原因在于,蚌埠市的棚户区及旧住宅区改造是由市委书记亲自任指挥长,市长担任第一副指挥长,各区及市直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以这样的高规格推进棚改是‘史无前例’的”。

由地方一二把手领先的棚户区改造项目实行的是“周调度、月观摩、季分析、年总结”工作制度。“看大不看小,看新不看旧,每一次观摩都有一种无形的压力。”一位区负责人深有体会地说。

蚌埠市将其棚改“六有模式”总结为:加强领导、健全机制,推动有机构;多元筹资、突破瓶颈,投入有保障;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建设有主体;阳光操作、受惠于民,利益有保障;动态管理、全程跟踪,监督有平台;创新服务、持续保障,运行有机制。

这一模式得到了国家层面的关注,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副总理张高丽分别作出重要批示,对“棚改蚌埠经验”给予高度肯定;新任住建部部长陈政高地方调研的第一站也选择了蚌埠。

从2010年正式启动城市大建设和棚户区改造以来,蚌埠模式显然发挥了巨大作用。截至2014年4月,蚌埠市的棚户区项目已经启动65个,征收277万平方米、27640户,在已启动实施项目中,33个项目完成征收,22个项目安置房开工建设。

“新珠城”——蚌埠市目前正力争2016年在全国率先完成连片棚户区的改造任务,为老工业基地城市推进新型城镇化提供示范样本。

蚌埠城市规划发展 篇4

文明城市创建是构建和谐社会,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尤其是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对于一个城市的发展、形象、内涵等方面具有着突出意义。文明城市创建已成为提高蚌埠发展水平的强大动力、提升市民文明素质的有效途径、培育良好社会风尚的有形抓手。

蚌埠市作为连续三届的全省文明城市,获得全国文明城市提名的城市,要打赢文明城市创建的持久战和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攻坚战,离不开全市上下全体市民、各职能部门、各行各业的共同努力。共青团作为作为党的得力助手和后备军,在蚌埠文明城市创建过程中责无旁贷,尤其是在争创全国文明城市的过程需要发挥更大的作用!

文明城市创建以及争创全国文明城市是一项覆盖广、综合性强的工作,《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测评内容涉及城市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多方面。不仅要求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硬件达标,而且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建设等“软件”提出要求;不仅要整体文明,更要细节文明。在我市文明城市创建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过程中,共青团应该从以下五个方面发挥作用。

一、统一思想认识,找准共青团在文明城市创建中的定位。

城市文明是社会文明、社会和谐在城市的缩影,是社会文明、社会和谐在城市的集中表现。文明城市创建可以更好地改善城市环境,打造城市形象,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可以不断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激发全市人民形成和保持争先争上的精神状态;文明城市创建尤其是争创全国文明城市既关系蚌埠未来的发展,更关系每个市民的切身利益。

在这样一场顺民意、得民心的创建过程中,人人都是参与者,没有旁观者。共青团上下必须统一思想,摒除与本单位、与部门无关的“旁观论”。共青团是党的事业的生力军,在文明城市创建尤其是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中,不但要清除思想认识上的误区,更要主动作为,发挥积极作用。

今年4月3日,市委、市政府召开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动员大会,动员全市上下迅速行动起来,掀起了新一轮文明城市创建热潮。共青团是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组织,要主动发挥“党有号召,团有行动”的优良传统,找准定位,在文明 城市创建过程中创先争优,以志在必得、决战决胜的信心和决心,为打赢文明城市创建的持久战和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攻坚战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要认清新常态下文明城市创建的新要求。

新常态下,经济增长放缓,结构优化调整。经济发展是我们的中心工作,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必然影响政治、社会、生态、文化、党建等各方面建设发展。依据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必须适应中央提出的新常态。扭转已经过时、不再管用、不利于发展的工作方式和方法,把握新常态下的新要求、新机遇。

新常态下,广大青年群体的思想观念、行为模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如今,信息化快速推进,青年群体每天都在经受着改革开放的洗礼,感受着各种政治、经济、文化思潮的影响,在认同基础价值观的同时,其思想日益向多元化方向发展。青年群体的思想与以前的群体不太一样,呈现出多元化、多样性、兼容并包的新特点。文明城市创建归根结底是人自身的文明城市创建,共青团要做好新常态下的文明城市创建就必须把握青年群体这些新特点。

长期以来,文明城市创建形成了“下文件、考核、评比”三步走的工作方法,创建面不广,创建边际效益日益明显。面对新常态,必须从重考评转向重督导,提高调研和督导能力。在统一的规划、计划、目标下,充分运用网络、媒体、简报、督导等形式开展工作。加强事前调研,以问题为导向,对照创建标准和要求跟踪督察、跟踪问效、跟踪问责,切实使文明城市创建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文明城市创建是从“活动”起家,以活动吸引群众参与,在参与中深化教育提高文明素质的。但在“新常态”下,开展活动的效果不如从前。我们须有创新精神,克服惯性思维,不能穿旧鞋走老路。新常态下,文明城市创建需要把各类创建活动作为贯穿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平台,要广泛开展实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新、持续开展活动,吸引群众广泛参与,形成大家动手、人人创文明的氛围。将传统的文明城市创建活动与共青团的主题团日、主题实践活动等载体相结合,以志愿服务行动为主体,组织志愿服务团队、青年、老年、党、团、妇志愿服务团队,带动文明,引领风尚,建设新文明。

在与新常态不期而遇的过程中,共青团的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必须适应新常 2 态,把握新要求,抓住新机遇,创建新文明,为我市重返全省第一方阵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三、发挥共青团自身优势,主动服务文明城市创建工作。

文明城市创建内容涵盖方方面面,共青团在青年文化建设、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志愿服务活动开展等方面有着独特的自身优势。共青团在文明城市创建中如何发挥作用,关键看如何创新活动载体,发挥自身优势。

(一)、强化联系纽带作用。共青团是党和政府联系青年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而青年群众是社会中最有活力和创造力的群体,文明城市创建尤其是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这场攻坚战,离不开青年群众的参与和奉献。共青团发挥青年组织的优势,沟通并密切青年同党和政府的联系,协助党和政府协调处理好文明城市创建中与青年有关的事务,调动青年的参与文明城市创建积极性。

(二)、加强思想引领,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一是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以建党、五四、六一、十一、建队日等重要节庆日为契机,在中小学广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举办主题教育和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二是培育未成年人文明意识。围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组织开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题团队日活动,通过思想研讨、宣讲交流、主题团队日、社会实践等形式,引导青少年领会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的内涵实质。三是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探索建立法制化、组织化、社会化的维权工作体系。

(三)、深化志愿者服务,营造文明和谐社会氛围。蚌埠市网上注册的志愿者达到10.2万人,但是实际参与者少。为真正让志愿者“动”起来,需要进一步深化志愿者服务。结合我市近期出台的《关于推进社区志愿服务工作常态长效和制度化建设的意见》,加强志愿者服务顶层设计,探索志愿服务提供者、需求者和志愿服务项目三方的及时有效对接。在社区分别建立志愿服务站和志愿服务队,激活志愿服务,发挥社区基层管理末梢作用,改变公益活动“一阵风”或者“一窝蜂”的现状。志愿服务有了生根发芽的土壤,才能更加“接地气”和常态化。

共青团是党的事业的生力军,要紧紧围绕我市党政工作大局,结合工作实际,发挥自身优势,主动投入到文明城市创建的工作中,找准文明城市创建和共青团工作相结合的切入点和着力点,以共青团工作的主动性、创造性为我市的跨越赶 3 超提供青春动力。

四、增强大局意识,发挥突击作用。

文明城市创建的工作千头万绪,文明城市创建工作需要常抓不懈,文明城市创建工作需要攻坚克难。可以说,文明城市创建的工作需要打持久战的坚韧也需要攻坚战的突击,是一项经常性和突击性的工作。

邓小平同志就经常性和突击性工作就说过——“我们把主要精力放到经常性的工作方面。那么,还要不要发挥青年突击作用?青年突击作用还是存在的。可不可以提?可以提。当然,是不是经常提,也不必。比如一个工厂,为了完成一件急、难、新的事情,组织一个青年突击班,带头突击,我也赞成,我们过去从来没有否定这一点。”青年人充满热情与闯劲,青年人的突击作用需要共青团来组织好、发挥好。

我市的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近年来不断取得令人可喜的成绩——连续三年的全省文明城市,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经常性已经得到很好的体现。去年,我市获得全国文明城市提名,今年上半年我市启动为期三年的全国文明城市争创工作。值此攻坚时刻,共青团作为党的后备军,正是发挥突击作用、大显身手的时候。

(一)、推进文明工程,树立青年典型。积极推进文明行业创建活动,深化“青年文明号”争创工作,指导窗口行业积极开展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全面提高我市“青年文明号”的服务水平。

(二)、大力推进青年就业创业行动。进行观念引导,增强青年就业创业意识。以“青年创业风云论坛”为载体,在全省范围内组织成功的青年企业家,走进校园和青年中,与有创业意愿的青年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继续积极联系本地企业,成立了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继续举办蚌埠市青年创业设计大赛,以比赛为载体,全市各级团组织结合当地主导产业发展和青年实际需求,广泛开展各类青年就业创业培训,促进青年充分就业和自主创业。通过开展中介服务活动,为农村青年、下岗青年提供就业机会;通过扶持和培养一大批青年兴业领头人,拓宽青年再就业渠道;着力科技推广,带领广大农村青年积极服务农村城市化发展。

文明城市创建活动近年来不断取得突破,争创全国文明城市的动员令已经发出。共青团作为青年人的组织,需要增强大局意识,把青年挺到最前沿,突出青 4 年特点,发挥共青团的突击作用,奋力助推我市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

五、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增强战斗力。

在调研过程中,基层团组织普遍反映活动开展难、活动形式陈旧、缺乏上级指导、与青年联系程度不高等问题。基层团组织是共青团的桥头堡,是上级团组织各项工作任务的执行组织。基层团组织的战斗力如何决定了团工作的成败。

(一)全面推进城市社区团建。发挥街道团工委的主体作用,指导和帮助社区团组织健全组织、充实人员,开展社区青年就业创业、志愿服务、预防犯罪、青少年教育等工作,建立健全活跃城市社区团的工作体系。

(二)强力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团组织建设。鼓励机关事业单位通过联合建团、建立青年工作委员会等形式,延伸工作手臂,扩大团组织对青年群体的覆盖;加强与各大企业团组织的工作联系,强化对大企业团组织的业务指导,组织开展思想道德、情感婚恋、心理健康等青年关注的喜闻乐见的团的活动,以活动吸引青年、凝聚青年。

(三)加强学校基层团队建设工作。加强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沟通协作,进一步巩固各级少工委和少先队组织建设,开展好少先队品牌活动,加强少先队辅导员队伍建设,促进少先队辅导员专业化发展。坚持党建带团建、团建带队建,做好初中生“团队衔接”和高中生“推优入党”工作,不断增强中学共青团组织活力,培养青少年对党和社会主义祖国的朴素感情。做好大中专院校团组织规范化建设,培养好共青团和学生会干部,开展好服务青年就业创业、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等特色工作,进一步加强对学联、学生会的指导。

(四)进一步完善党建带团建工作机制,把基层团组织建设纳入党建整体格局,着力深化党建带团建和工团联建工作,强跟踪指导力度,提升各领域建团力度和团建水平。

(五)加大基层团干部培训力度,鼓励基层团干部走出去,学习先进地区共青团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不断开拓基层团干部的眼界,增长基层团干部的见识,提高基层团干部的素质。

(六)全面加强团的作风建设,提高基层团干部素养。进一步增强基层团干部的团队意识和文明城市创建意识,引导广大团员青年在创建国家文明城市工作 5 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蚌埠市服务业发展情况汇报 篇5

蚌埠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12年6月4日)

首先欢迎并感谢省服务业发展调研组的各位领导莅临我市检查指导工作。根据检查确定的重点,下面就我市服务业发展及有关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贯彻落实全省服务业发展大会情况

全省服务业发展大会召开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贯彻落实工作,于12月底及时召开市四大班子联席会议,传达学习大会有关精神,研究部署全市服务业发展工作。

1、加强组织领导。一是成立领导小组。成立了以市委副书记、市长周春雨同志为组长;市政府副市长为副组长的蚌埠市推进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三县六区和市直相关部门共42个主要负责同志任领导小组成员。二是强化机构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市发改委。在此基础上,明确了各相关部门工作职责和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形成了上下统一、部门协调、齐抓共管的服务业工作组织管理体系,切实保障服务业发展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2、强化政策落实。一是抓好政策落实兑现。对《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进一步支持服务业加快发展若干政策 1 的通知》(皖政[2011]109号)中出台的税收、土地、行政收费、财政支持等各项扶持政策落实情况进行督促检查,确保各项政策的兑现落实。二是加强财政支持力度。2012年开始,市级财政预算中每年安排2000万元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重点支持服务业集聚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公共服务平台等建设。三是将于近期召开全市服务业发展大会。目前,各项筹备工作已基本就绪,会上拟印发出台《蚌埠市进一步加快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全省服务业大会精神传达提纲》,《关于印发蚌埠市服务业发展评价考核办法的通知》等政策性文件,预计参会人员有三百人,市四大班子主要领导、市直县直相关部门、乡镇和街道主要负责人以及相关企业主要负责人均参会。

3、明确发展重点。一是提出发展目标。制定了蚌埠市2012年服务业发展工作要点,确定了12个重点发展行业,按照“不低于去年、不低于全省平均、不低于计划”的发展思路,提出了2012年服务业增加值增速不低于11%的发展目标。二是推进项目建设。建立了蚌埠市服务业重点项目库。谋划储备了一批规模大、起点高、带动力强的服务业项目。目前,已谋划服务业重大项目59个,总投资达740亿元。三是加强载体建设。以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和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为契机,加快推进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和省级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积极争取经开区申报省级

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大学科技园、淮上区商贸物流园、怀远县白莲坡食品科技产业园申报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二、服务业统计考核工作情况

1、建立考核机制。按照安徽省服务业发展评价考核指标体系,认真分析我市服务业发展的总量、速度、结构、比重等情况,查找原因,研究对策,参照省服务业发展评价考核办法,结合我市实际,正在研究制定《蚌埠市服务业发展目标和服务业发展评价考核办法》,拟对各县区和相关部门承担服务业发展指标进行量化考核,并纳入市级目标管理考核。

2、加强统计工作。一是强化服务业统计基础工作。健全服务业统计调查网络,各区县统计部门均配备专职服务业统计人员,服务业指标各相关部门均明确统计工作人员。二是加强业务培训工作。建立健全基层统计台帐,健全原始记录,确保数出有据。按照“统一制度、条块结合、分级实施、集中核算”的原则,按时组织实施服务业统计调查工作。同时,按照服务业统计制度相关规定,重点加强对相关企事业单位服务业统计工作的培训指导。

3、适应统计改革。今年开始,国家实施“企业一套表”制,意在通过企业(单位)联网直报减少中间环节可能出现的对统计数据的干扰,提高统计数据的真实性。针对统计新要求,一是在全市统计部门树立统一规范、阳光统计等现代

统计新理念,努力创新地方统计工作组织保障体系。二是高度重视统计基层建设,健全基层统计体制机制,创新基层统计工作模式,提升基层统计能力,确保源头数据真实准确。三是扎实推进基层统计网络化建设步伐,对在岗统计人员,提出具体工作要求,明确工作职责,努力提高基层统计工作质量和适应能力。

三、服务业发展情况

去年以来,我市坚持把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着力扩大服务业总体规模,拓宽服务业服务领域,提升服务业技术层次,优化服务业内部结构,全市服务业发展呈现出“速度加快,规模扩大,质量提升”的良好态势。

2011年,全市实现服务业增加值251亿元,同比增长10.8%,高于全省平均增速0.3个百分点,增速位居全省第4。服务业拉动全市经济增长3.47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24.8%,较2010年提高2个百分点。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9亿元,同比增长18.4%,总量和增速分居全省第6、第7位,其中增速较2010年前移6个位次;进出口总值首次突破7亿美元,达7.7亿,位列全省第8,同比增长41.7%,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2.6个百分点,居全省第6位;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836亿元,增长18.1%,贷款余额481亿元,增长24.2%,新增贷款突破100亿元;全市接待入境游

2.494万人次,外汇收入1189.5万美元;接待国内旅游1404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53.6亿元;旅游总收入54.4亿元,同比增长49%;房地产竣工面积276.4万平方米,销售面积192万平方米,销售额90.2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6.6%、7.4%和19.2%。

今年以来,我市服务业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并呈现出以下特点:

1、总量规模持续扩大,所占比重稳步提高。一季度,全市实现服务业增加值64.5亿元,同比增长10.1%,高于全省平均增速1.1个百分点,增速位居全省第2,同比前移2个位次。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36.7%,较去年底提高4.5个百分点。

2、行业发展稳中加快,产业结构趋向优化。一季度,在居民收入水平稳步提高和消费能力有效提升的带动下,全市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5.8亿元,同比增长16.7%,总量和增速分居全省第6位和第9位。1—4月份,全市限上消费品零售总额34.82亿元,增长22.1%,增速分居全省第8、第7位;1—3月,实现旅游总收入12.2亿元,同比增长25.7%,较去年同期提高12.7个百分点; 4月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880.73亿元,同比增长13.1%,各项贷款余额535.8亿元,同比增长25.5%。金融、房地产和其它服务业中的营利性服务业实现增加值21.35亿元,同比增长11.5%,比平均增幅高1.4个百分点。

3、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投资比重不断提高。今年,全市共有170个服务业项目列入市“3461”行动计划,总投资1463亿元,项目个数和投资额分别占“3461”行动计划的29.2%和35%,其中,万达广场、大明文化产业园、海吉星农产品批发市场、蚌埠国际汽车城等22个10亿元以上续建和计划新开工项目总投资达508亿元。目前,万达广场、金润国际、海吉星农产品批发市场、力源码头等项目建设进展顺利;蚌埠义乌国际小商品城、玉文化创意产业园、等项目即将开工建设;大明文化产业园、湖上升明月、蚌埠国际汽车城、蚌埠东方国际时装城等项目加快推进;花鼓灯嘉年华于5月30日开园营业。

虽然我市服务业发展态势良好,但是仍然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发展仍不够快。在增长速度上,与工业发展的差距拉大。2011年我市服务业增速低于二产9.4个百分点,服务业占全市GDP的比重较2010年下降1.9个百分点,下降幅度较大。二是发展载体不强。我市服务业中小企业发展不充分,技术水平较低,经营方式比较落后,缺少带动作用强的大项目、大公司、大企业,服务业总体竞争力不强。三是结构层次不高。传统服务业一直以来是我市服务业发展的主要支撑。今年一季度,我市以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和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信业为主要代表的传统服务业实现增加值31.32

亿元,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48.6%,而金融、科技、物流、信息和家庭服务等新兴行业所占比重较低,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四、应当关注的几个问题

当前,我省正处在加速崛起、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我市也处在转型发展的攻坚期,服务业发展面临重大机遇。而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对服务业发展要素影响又较为明显,因此,在服务业发展中应关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企业经营成本和用工成本不断增加。今年一季度,全省企业用工形势呈现“二产业需求下降、三产业需求稳步上升”的态势,但受消费价格等因素影响,服务业企业经营和用工成本不断增加,对服务业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二是中小型服务业企业融资难度增加。5月12日,央行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自去年12月份以来第三次下调,但大型存款金融机构存准率在下调后仍处于20%的高位,货币政策依然处于偏紧的范围。在当前的大环境下,相对于工业企业,服务业企业融资更加困难,如一些中小服务业企业主要从事信息服务,研发设计等经营活动,并无大型固定资产,而银行贷款通常需要抵押不动产,很大程度上造成中小服务业企业融资困难。三是外部出口形势不容乐观。受国内外大环境影响,骨干企业出口增速减缓,而新的出口增长点培育不足。一季度,我市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1.55亿美元,增长5.7%,低于全省平均水平4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下降11.6个百分点。1—4月,全市外贸出口总额1.57亿美元,同比仅增长1.3%。

五、下一步工作思路和工作重点

面对服务业发展机遇和挑战,今年我市将以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为载体,以重大项目建设为抓手,按照“全面改造提升商贸流通、文化旅游等生活性服务业,积极发展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着力培育创意产业、动漫游戏、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服务业”的工作思路,围绕服务业增加值增速不低于11%这一发展目标,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政策支持。一是召开全市服务业发展大会,进一步贯彻落实省服务业发展大会有关精神,全面提高对加快发展服务业重要性的认识。二是定期召开服务业发展联席会,研究分析服务业发展形势,查找存在的问题,制定工作措施。三是在贯彻《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进一步支持服务业加快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皖政〔2011〕109号)的基础上,结合我市实际,印发出台《蚌埠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进一步明确服务业支持重点和主攻方向,确定产业发展目标。同时,研究建立服务业发展监督机制,狠抓国家、省、市各项服务业发展政策落实兑现。四是关注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试点政

策。

2、突出资金引导,加快项目建设。一是按照“突出重点,扶优扶强”的原则,积极向国家、省争取引导资金,用足用活用好各级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科学把握资金使用方向,重点支持服务业重点领域、薄弱环节、新兴行业和载体建设。二是继续谋划储备一批规模大、起点高、带动力强的服务业项目,加强对在建和在手项目的调度力度,及时发现项目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开工建设蚌埠国际汽车城、百乐门、喜来登酒店、玻璃钢游艇研发服务平台等项目;加快建设万达广场、金润国际、大明文化产业园、湖上升明月、星宇文化创意产业园等项目;建成运营国家特种玻璃检验中心、大润发超市、合百大禹会商业中心、皖北钢材大市场、海吉星农产品批发市场一期、城南农副产品交易市场、豪生国际大酒店等项目;加快推进东方国际时装城、国购广场、儿童电子书与动漫创意产业园、五河大巩山、固镇县垓下旅游开发等项目。

3、加强统计监测,强化考核督查。一是继续加强服务业统计基础工作,加强服务业统计薄弱环节建设,建立健全全面调查、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与其他调查方式相结合的统计调查方法体系,加强监测分析,全面、及时、准确地反映全市服务业发展状况。二是印发出台《蚌埠市服务业发展目标和服务业发展评价考核办法》,实行服务业发

蚌埠城市规划发展 篇6

简 报

中共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委员会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第22 期 2009年4月30日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医院行风建设

-----关于蚌医二附院有关情况的调研报告

调研地点:蚌医二附院

调研人员: 蚌医二附院纪委书记-----蒋昌荣 调研主题:学习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医院发展

调研目的:明确科学发展观深刻内涵,结合实际,运用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来分析解决问题 调研过程:

1、分组讨论

2、各自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3、纪委书记蒋书记做最后总结 调研总结:

通过对学习科学发展观的调研,使我们更加深刻的理解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明确了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及时性与必要性,学习有意识的用科学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同时,要联系工作实际与专业能力相结合,做到统筹兼顾,全面分析。以各项工作新成果衡量学习实践活动新成效。

党的十七大指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要求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提高 医疗服务质量。我们必须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有力保证。

一、以人为本,努力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蚌医二附院定期组织职工进行医德医风教育,并结合医院实际,每年坚持新上岗医务人员的岗前培训教育,建立医务人员医德医风档案,对新职工上岗培训的内容包括文明礼貌用语和服务态度的要求,杜绝医务人员在医疗服务过程中出现服务忌语。定期开展全体医务人员的文明礼仪培训,增强职工文明服务的意识。医院制作文明用语和服务忌语的宣传栏,将文明服务用语和服务忌语作为医院文化建设的一部分装订成册,全院职工人手一本,同时组织了“真情关爱患者,微笑构筑和谐——微笑天使”主题活动。通过开展“微笑礼仪”培训讲座、“最美天使”摄影比赛等,引导医护员工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活动使全院职工牢固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思想,切实让患者能亲身感受到医护人员的关怀,拉近了医患之间的距离。通过这项活动开展,收到患者的感谢信40余封,锦旗30余面,上交红包两次,职工的好人好事不断涌现,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以病人为中心,着力促进医院行风建设

医院通过向社会监督员进行问卷调查、病人及陪护人员座谈会等形式,对患者关心的医疗服务态度、服务质量、服务环境、职业道德、管理监督等问题,广泛收集患者及家属对医院的意见和建议,始终坚持以病人为中心,耐心听取患者陈述,认真解答患者问题,医院将服务流程,药品、耗材、价格等便民信息利用电视广告屏、公示栏进行公开。事关患者切身利益的药品、医用耗材和医疗服务的名称、数量、价格通过座谈交流等多种渠道告知患者,让病人明明白白知道自己用的什么药品、耗材,做了哪些检查,促进了医患关系和谐,医疗纠纷明显减少。同时在各病区、门诊大厅等醒目位置设有意见本、意见箱,并公布投诉电话,纪检、院办、医务科等相关部门及时登记受理和处理患者的投诉,对于患者提出的医疗服务医德医风等问题,进行整理、分析并以最快时效反馈相关科室或医护人员本人,并进行调查核实,同时认真进行整改,然后一一回复患者让患者满意。

为了更好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医院建立了医德医风考评领导小组,医疗质量监督管理委员会,定期开展医疗、护理质量督察,始终把病人的满意度评价作为一个重要的信息开发。医院对门诊和住院患者每季度进行一次满意度调查,专人负责定期发放、回收满意度调查表,并总结反馈调查信息,病人投诉被做为一项主要信息,通过投诉发现医疗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在医院行风建设中进一步完善。同时将教育和管理相结合,严格执行医务人员医德医风考核制度和医师护士定期考核制度,将考核结果与医务人员岗位聘用、绩效考核奖,晋职晋改、评先评优等直接挂钩,充分发挥制度的约束和激励作用,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利益观、荣辱观,牢记“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强化服务意识,加强医患沟通,减少医疗纠纷,促进和谐医患关系。

三、亮化服务特色,提高服务水平

为体现服务特色,医院专门设置“一站式服务中心”负责急危重病人的全程导诊,接受挂号、缴费、住院等服务咨询,同时对出院病人进行电话回访,住院病人出院一周内,就会接到医院的温情电话,通过电话回访病人出院后的健康状况,并征求病人对在住院期间的诊疗、服务等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充分体现出“以病人为中心”的人性化服务精神,加强对病人愈后健康的关注,让病人感受到温馨服务,进一步和谐了医患关系。这项服务被地方电视、报刊做为行风服务典型报道。全年,回访出院病人6220人次,收到反馈意见3190条,满意率达95%以上。对病人的反馈意见及时落实整改并反馈给病人,使医院医疗,护理服务质量得到明显提高,受到了广大患者的肯定。

四、健全制度,完善医院管理。

在权力阳光运行上下功夫,健全制度,强化监督,促进医院经济快速健康发展是以人为本加强效能建设的根本举措。要在制度建设上下功夫,对医院历年的文件制度进行清理,按照能够继续执行的文件制度、必须立即废止的文件制度和需要更改完善的文件制度等类别进 行区分,从而分类实施,逐项完善。医院领导、中层干部带头学习制度,严格执行制度,增强依法治院的意识,用制度规范自己的行为,切实养成按规章制度办事的好习惯。在医院招聘人员、干部调整、职称晋升、基建装饰、设备采购等方面,均采取公开、招标、竞标,公正竞争,防止暗箱操作,实行阳光运作。针对医院重点项目5000万贷款,仪器、设备招标采购,确保医院资金安全能有效的用在刀刃上,产生更大的效益。院纪检监察等部门全程监督,把好每个环节,设立举报箱,医院网站公开投诉电话,明确接待流程,随时接受患者及厂商的投诉,同时加大日常工作的监察力度,保障权力干净运行。

五、加强医德医风教育,强化职工职业道德

蚌埠城市规划发展 篇7

据国家建设部官方标准, 中小城市的定义是市区中具有50万以下非农业人口的城市, 根据经济发展指标等划分, 大多数中小城市属于三线及三线以下城市。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中, 中小城市的作用愈加突出, 成为我国城市体系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蚌埠市作为一个地级市, 其经济实力介于三线和四线城市水平, 地处安徽省东北部、淮河中游, 是京沪铁路、淮南铁路的交汇点, 同时也是京沪高铁、京福高铁的交汇点, 是华东铁路运输网的重要节点, 也是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水路运输优势明显, 蚌埠坐拥千里淮河第一大港 (蚌埠港) , 被视为安徽省重点建设的水路枢纽, 安徽省淮河的航运中心以及皖北的水路运输中心。经济发展方面, 蚌埠拥有机械、化工、医药、电子、建材等行业齐备的工业体系, 第三产业发展迅速。科技方面, 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认定数目逐年增长, 技术产品发展效益显著。面对经济新常态, 各方面条件使得蚌埠虽为一个中小城市, 在对外经济发展方面仍具有巨大的潜能。

一、新常态下蚌埠对外贸易的发展变化

在国际经济复苏乏力、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大环境下, 蚌埠市外贸逆势增长。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 蚌埠市加大对企业经营政策的扶持力度, 促进企业深度开发国际市场, 赴境外参展, 使其争取出口订单的积极性不断增加。根据蚌埠海关提供的数据, 2015年, 蚌埠市进出口总值145.3亿元, 较去年同期增长13.7%, 出口总额102.4亿, 进口总额42.9亿元, 贸易顺差为59.5亿元, 占同期蚌埠市进出口总值的41%。其中以一般贸易方式进出口130.2亿元, 以加工贸易方式进出口8.1亿元, 较去年同期大幅增长56.4%。民营企业进出口82.8亿元, 占该市进出口总值约57%, 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国有企业进出口总值也明显增长。

单位:亿美元

数据来源:蚌埠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一) 进出口总额增速放缓

如表1所示, 在经济新常态的宏观背景下, 蚌埠市外贸行业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全年进出口总额增速放缓, 主要是蚌埠市主动调优结构、挤压水分的结果。新常态下的优结构显效加大, 但实际增长额仍较可观, 是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来源。2015年蚌埠市进出口增幅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3.2个百分点, 增幅居全省第四位。

(二) 优化结构显效表现

进出口商品方面, 蚌埠市的出口以机电产品为主, 2015年该类产品占同期出口总值近三分之一, 上升趋势明显, 与此同时纺织服装、塑料制品等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业务比例稍有下降, 占同期出口总值近四分之一。进口商品仍以农产品为主, 以及两高一资产品、机电产品、机械设备等。除此之外, 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出口活跃于各大企业的业务活动中, 园区内外贸及非商贸企业表现良好。

(三) 物流平台发展迅速

企业扩展业务量及贸易伙伴范围, 急需先进的物流平台支持。蚌埠市委、市政府应形势所需, 在全省率先启动保税物流中心项目建设, 打造外向型经济发展新平台。蚌埠保税物流中心项目已建成验收, 有多家大型商贸流通企业、生产型企业、货代企业入驻其中。该中心的建立使蚌埠市作为皖北中心城市的功能进一步提升完善, 也更加有力的激发了蚌埠市外向型经济释放更多的能量, 将为蚌埠市建立国际性分拨和配送中心提供坚实的基础, 进而推动全市对外经济长期稳定的发展。

(四) 政府政策大力支持

在新常态的经济背景下, 为进一步扩大进出口工作力度, 推动全市外贸工作步入新台阶, 蚌埠市及时响应并制定出台《2014全市促进出口业务回归工作意见》, 针对招商引资和项目落地筹建、在建企业, 采取提前交流、主动对接、壮大扶持、资源整合等途径, 最大限度的将外贸业务留在本地。同时在各区县对已开展自营进出口业务的企业建立完善档案数据库, 定期跟踪以引导外流的进出口业务回归本市。除此之外, 蚌埠市有关部门还特意研究出台《关于实施大通关战略推进贸易便利化的工作意见》, 从大力发展口岸经济、全面落实减免政策、采取更便捷通关通检等方面为从事国际贸易的企业获取更多订单、拓展市场范围、降低成本结构、提高经营效率, 为广大进出口公司打造良好的外贸发展环境。

二、新常态下优化蚌埠对外贸易路径选择

(一) 迎接“新常态”, 加快推进结构升级

货物贸易的关键环节在于商品本身, 蚌埠市目前外贸商品结构虽已有优化趋势, 但仍以机电产品、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在积极往高新技术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出口转型的同时, 也要注重自主品牌国际形象的打造, 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 摆脱完全以成本竞争的局面。在进口商品方面, 也可以通过提升进口商品水平, 如加大高级设备、先进技术、主要零部件的进口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 促进本市产业内技术水平的提升进而实现向高附加值价值链环境的转移。

(二) 深入“新常态”, 转型推进创新驱动

1. 积极创新业务模式。

在所有行业都试图通过“互联网+”进一步改造发展的情况下, 传统的外贸行业也在不断获得自身的增长动力。推进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模式, 就是将传统国际贸易加以网络化、电子化, 积极推动外贸企业在提升效率和降低成本方面改进调整, 导致一定程度有利变化的产生进而增强外贸企业的竞争优势, 也能使企业被更多的境外消费者所知从而提升企业形象及品牌知名度。

2. 战略性新兴产业。

以创新技术突破和发展需求为基础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对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有着非常重要且特别的意义。蚌埠市经开区应放眼未来, 注重培育发展新动力, 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鼓励创新加快实现工业倍增的宏伟目标。日前, 蚌埠市已计划要求加快高效晶硅太阳电池项目、C IG S创新和技术支撑平台、天柱新能源新材料基地等项目建设。为了把握“十三五”发展时机, 蚌埠市还应引进科技含量高、发展潜力大、辐射带动强的绿色工业项目。

(三) 应对“新常态”, 多重措施迎接挑战

1. 积极拓展外贸市场。

目前, 蚌埠市对外贸易伙伴国主要为亚洲、欧洲、北美洲部分国家。蚌埠市在2015年与外国进出口总额数据表明, 美国目前是该市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国, 贸易总额高达15.4亿元, 增幅高达69.8%。泰国、韩国分列第二、三。为促进对外经济持续发展, 应继续加大新市场开拓力度, 做好做宽进出口市场。相关部门应时刻关注国际贸易政策变化, 在鼓励企业进一步谋求市场多元化、积极发展新市场的同时, 也要将外资引进来带动外贸发展。

2. 吸收外贸专业人才。

地区专业领域发展除了需要政府支持, 一定的地理、环境、生产要素等优势的支持, 也总离不开专业型人才的长期努力与贡献。蚌埠市作为中小城市, 对外贸易发展水平仍为较低水平, 对于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吸引力较上海、北京等一二线城市相比处于劣势。坐落于蚌埠市龙子湖区的安徽财经大学属于全国专业财经类院校, 每年都有大批优秀的本科及硕士人才输出, 相关外贸企业应尽力留住人才加之专业培养, 以更好的为蚌埠市总体的对外贸易发展做出贡献。专业型人才不仅能够及时掌握市场动态同时可以运用自己的知识对企业的经济发展提供可行性建议, 因此是一个需要关注的重要方面。

3. 发展国际服务贸易。

从世界经济的总体发展来看, 国际服务贸易的增长速度已经超过世界产出及世界货物贸易的增长速度。但蚌埠市作为中小城市其服务贸易发展相对滞后, 原因是服务贸易出口对产品的技术含量及附加值要求相对较高, 而蚌埠市在这方面的发展有待加强。在着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的同时, 应结合相关行业技术优势, 在现代服务贸易巨大的发展空间中赢得一席之地, 促进外贸转型升级、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以保证外贸出口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总的来说, 对于中小城市对外贸易而言, 新常态所带来的是机遇和挑战的并存。在积极应对挑战的同时也要把握住发展的机遇, 科学制定外贸发展增长目标、加快推进结构升级、着力推进创新驱动、夯实基础迎接挑战, 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 为国家总体经济增长做出自己的贡献。

摘要: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对外贸易的发展发生了系列变化, 各中小城市也对产业结构进行相关的调整, 对本地区外贸都有着不小的影响。蚌埠市作为一个极具代表性的地级市, 根据不同的划分依据, 经济实力介于三线较弱四线较强, 拥有国家重要交通枢纽之称且经济发展面广。因此本课题以蚌埠市对外贸易为例研究新常态下我国中小城市外贸新变化, 对现状做出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新常态,中小城市,对外贸易,蚌埠

参考文献

[1]刘志中.外贸“新常态”下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J]现代经济探讨, 2015, (12) :40—44.

[2]武鹏.中国经济改革的发展战略与路径选择研究——基于新常态背景下的分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6, (1) :103—108.

[3] (美国) 查尔斯·W·L·希尔·《国际商务》第7版, 周建临等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4]经开区加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N].蚌埠日报, 2016-03-01 (5) .

[5]去年外贸进出口逆势增长[N].蚌埠日报, 2016—01—29 (A1) .

蚌埠城市规划发展 篇8

【关键词】蚌埠市 学前教育 现状调查 发展对策

2009年8月至10月我们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学前教育现状调查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发展对策。

一、调查对象及方法

(1)调查对象。本次调查对象是在蚌埠市教育行政部门登记在册的含一市三县在内的部分公办及民办幼儿园、学校附属幼儿园、农村学前班、待批及无证幼儿园。

(2)调查方法。采取典型调查、重点调查、访问调查等方式进行调查。从蚌埠市中选取具有代表性幼儿园,并通过对重点幼儿园的调查来大致地掌握总体的基本数量情况。本着查找问题与研究对策相結合、现行纲要调整与新纲要编制相结合的思想,自制《蚌埠市学前教育发展现状调查表》进行问卷、实地走访和座谈讨论等方式实施访问调查。

二、调查结果和分析

本次调查共收回《蚌埠市学前教育发展现状调查表》(以下简称《调查表》)有效问卷342份,调查结果和分析如下。

(1)全市幼儿园入学率偏低。参与调查的一市三县342家幼儿园,在园幼儿共40883人,幼儿园入学率为43.2﹪,其中市区高于农村11个百分点。我市幼儿园整体入学率处于偏低水平,农村地区的入学率则更低。

全市共有60个农村学前班,学生人数为1743人,占全市在园幼儿人数的4﹪ 。我市学前教育城乡发展不均衡,农村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不高,部分农村适龄幼儿未能及时接受到正规的学前教育,存在学前教育“小学化”现象。

(2)全市幼儿园以民办为主。从表2中可以看出,在全部342家幼儿园中,公办性质的幼儿园为119家,民办性质的幼儿园为223家,民办性质的幼儿园总数几乎达到公办幼儿园的两倍,公办幼儿园严重不足。市区与县城的公办园数量均较低,尤其是县城,其公办园与民办园的比例约为1/10。

(3)全市幼儿园多数没有许可证。在办园准入方面,全市近六成的幼儿园没有取得办园许可证。市区有证园占市区总园数的63﹪,而农村有证园只占农村总园数的31﹪,不足市区的一半。一些无证幼儿园尤其是农村地区的无证园均反映办证困难,究其原因是国家对学前教育实行严格的准入制度,而农村幼儿园办学质量低下、配套设施不完备,难以达到国家的相关标准和要求。

(4)全市幼儿园师资队伍较弱。在参与调查的342家幼儿园中,目前共有教职工3477人,教职工人数与在园幼儿人数比例约为1/12,其中市区为1/10,县城为1/13,乡镇为1/14。正式在编教师23﹪,取得教师资格证书的持证上岗教师仅占50%。从调查结果来看,我市园幼儿不仅师资不足,而且师资素质与培训情况均与国家要求存在一定差距。目前幼儿教师具有中专及高中以上学历的占90﹪,但具有中高级职称的却仅占20﹪。缺少编制、持证上岗率及职称偏低等现象的广泛存在。幼儿教师继续教育机会较少、经费短缺。2010年幼儿教师参加培训3313人次,参训率为95%,仅有33家幼儿园教师参加培训经费由上级拨款。

(5)全市幼儿园硬件设施不足。我市幼儿园硬件设施与国家要求存在较大差距。目前全市84﹪的幼儿园具备独立园舍,约73﹪的幼儿园占地面积不足1000m2,近九成的园舍建筑面积及户外场地面积低于1000m2。在标准活动室配备上,仅22﹪的幼儿园表示超过5套以上,有60﹪的园舍不足2套或没有标准活动室。

(6)全市幼儿园缺乏政府资金扶持。目前全市仅有4﹪的幼儿园享受不等的财政拨款,只有23﹪幼儿园的场地由政府提供,仅有19﹪幼儿园享受政府场地资金投入,显然政府财政资金投入不足。

(7)全市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良好。全市绝大多数幼儿园均建立了相关卫生保健制度并能积极落实(见下表),整体情况良好。然而,受经费的限制,有部分园舍在保健室、隔离室等配套设施上尚存在不足。

三、发展建议和对策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我市学前教育目前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为实现全市学前教育的科学可持续发展,我们提出以下建议和对策。

(1)强化对学前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学前教育是整个教育活动的起始阶段,影响孩子一生。学前教育是促进人终身发展的奠基工程,也是我国国民教育体系及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学前教育对人的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义务教育质量、国民素质的提高及社会的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胡锦涛总书记指示,学前教育是重要的民生工程,要在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时,把发展学前教育作为突破口,首先解决入园难问题。温家宝总理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和措施,大力发展学前教育,作为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一项紧迫任务。刘延东同志强调要认真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发展学前教育的意见,要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把学前教育摆上更重要的位置。我市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应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强化对学前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把加快发展学前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作为促进我市儿童发展及制定“十二五”规划的重要目标,以及实践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和紧迫任务,切实抓紧抓好。

(2)加大各级财政对学前教育的投入。教育的本质也决定了教育必须以政府为主导,只有建立起以公办幼儿园为主导的学前教育体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幼儿园的规范化、规模化问题。因此,各级财政要切实加大学前教育投入力度,将学前教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单独立项并逐年增长,扩宽经费来源渠道,加大经费投入,改善办园条件,完善场地、活动室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我市幼儿园场地及配套设施建设。同时,在旧城改造、新区建设和居民小区规划建设时,根据建设部《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的要求,规划建设好与居住人口相适应的公建配套幼儿园,并做到与建设区的住房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不断扩大幼儿教育公共资源。

(3)规范学前教育的办学行为。一是要规范办园准入制度及收费。针对目前我市民办无证幼儿园较多的现状,建议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提高民办幼儿园的准入门槛,规范其办园行为。加强对民办园准入及安全、收费等方面的监管与指导。对符合办园标准但尚未取得办园许可证的幼儿园,主动指导其办理证件;对不符合办园标准的无证园,则在妥善安排学生后坚决予以取缔。规范、健全幼儿园收费管理制度,充分考虑群众的承受能力,依据普惠性原则合理制定收费标准。同时规定民办幼儿园根据教育成本自行提出收费标准,报同级价格主管部门备案后执行,避免出现“天价园”或“低价园”,规范收费秩序。二是要规范学前教育教学。作为整个教育活动的起始阶段,学前教育有其特殊的规律及特点。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积极引导家长与教师深刻认识并自觉遵循幼儿成长规律和学前教育规律,科学施教,并加强指导与督查。坚决防止“小学化”、“成人化”倾向,坚持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科学保教,提高质量。同时为幼儿创造丰富的教育环境。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注重幼儿的观察感知能力培养与养成教育,让其享受快乐童年,以促进幼儿身心的全面健康和谐发展。

(4)加强学前教育队伍建设。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制定幼儿园园长资质要求,确保他们懂业务会管理;针对我市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缺乏、农村教师年纪偏大的问题,有关部门要建立幼儿教师准入制度,逐年按计划招聘专业教师,增加编制。同时,完善幼儿教师聘用制度,实现资格符合、自主聘任、合同管理;对保育员,要由教育行政部门和卫生部门培训后持证上岗。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幼儿园园长、教师、保育员的资格认证是否达标、幼儿教师职称的达标率作为幼儿园等级评定的重要内容,对未取得教师资格证或上岗证的教师和园长,限期取得任职资格。应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在幼儿教师培养方面的主渠道作用,建立幼儿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全市各类幼儿园教师资格证书持有率达到85﹪以上。要制定幼儿教师待遇的最低标准,保证幼儿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本地中小学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吸引教师、留住教师。

(5)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发展。公办园固然在学前教育中占据主导地位,但却不能像义务教育那样完全由政府包下来。在未被纳入义务教育范畴的现阶段,学前教育应形成政府主导与社会办学相结合的局面。从我市现状来看,民办幼儿园多于公办,更需要积极扶持。要各级政府要制定相关政策,对民办幼儿园给予力所能及的支持。要积极动员社会力量投资办园和捐资助园,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拓宽学前教育经费来源,从而扩大资源,为家长提供多样化选择。要实现民办园教师在业务培训、专业发展、专业技术资格评审、评优评先和退休后的社会保障等方面享有与公办园教师的同等待遇。

(6)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县各级财政要加大对农村学前教育的财政投入,加快农村幼儿园的发展。要努力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普及程度,着力保证留守儿童入园;采取多种形式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改扩建、新建一批幼儿园。也可以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富余校舍和教师举办幼儿园,使乡村最美的建筑不单单是中小学,也包括幼儿园;充分发挥城乡示范园、中心园对村级幼儿园的示范指导作用,以提高农村薄弱幼儿园的保教水平;对村集体投资建设和举办规范的幼儿园,各级政府应给予办证指导及经费补助,并可派入公办幼儿园教师以帮助其提高管理水平和教学水平。

(7)建立困难家庭儿童入园资助制度。对城市及农村困难家庭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给予重点资助。市区户籍的低保家庭子女、烈士子女、福利机构监护的儿童、五保供养的儿童就近免费入读公办幼儿园,就近无公办园的可以入读具有办园许可证的幼儿园,其保育费按公办园收费标准减免,所需经费在各级学前教育专项经费中列支。

人生百年,立于幼学。加快发展学前教育,是党中央、国务院顺应民心民意做出的重要决策,是贯彻落实全教会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的战略重点。我市学前教育发展任务艰巨,涉及面广,责任重大,开创我市学前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新局面,需要有关部门、社会各界及家长的共同努力和密切配合,开拓创新,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张宝瑞. 北京地区学前教育调查[J]. 瞭望, 1988 (49)

[2]張晖. 中国民办学前教育的昨天今天和明天[J]. 幼儿教育, 2004 (9)

[3]政策推动 机制保障 促进学前教育又快又好发展[J]. 幼儿教育, 2009 (10)

[4]李红婷. 湖南幼儿教育的现状与发展建议[J]. 湖南教育, 2005 (18)

[5]辛明. 学前教育亟待立法[J].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幼教研究), 2010 (1)

作者简介:

上一篇:砸蒜的启示下一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综合实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