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养老

2024-06-15

城市养老(精选12篇)

城市养老 篇1

一、中国的养老现状

人口老龄化是指总的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 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数的比例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今日老龄化的标准。我国自1999年步入老龄化社会以来, 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截止2012年年底, 中国老年人口已达到1.93亿, 占人口总数的14.3%, 我国的老龄化问题已相当严峻。据全国老龄办于2006年2月23日发布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报告》中将我国老龄化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 从2001年到2020年是快速老龄化阶段, 中国将年均新增596万老年人口, 年均增长速度达到3.28%, 到2020年, 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 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7%。第二阶段, 从2021年到2050年是加速老龄化阶段, 老年人口年均增加620万, 2050年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 老龄化水平达30%以上。第三阶段, 从2051年到2100年是稳定的重度老龄化阶段, 老年人口将稳定在3-4亿, 老龄化水平基本稳定在31%左右。由此可见, 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已经相当严峻, 而随之出现的养老问题也已成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构建和谐社会这条道路上不得不解决的问题。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许多人都认为把老人送入养老院是一种不孝的行为, 而作为老人往往也是不愿意到养老院去养老。但是,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 中国“四二一”结构的家庭越来越多, 传统的家庭养老负担越老越重, 再加上人口的大量流动、孝文化的逐渐丧失等因素, 使得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已经无法适应滚滚而来的“银发浪潮”, 因此使我国的养老问题愈加严峻。随着众多学者的探究, 居家养老模式也就应运而生。所谓的居家养老就是指老年人在家中居住, 并由社会提供养老服务的一种养老方式。它以家庭为核心, 以社区为依托, 以老年人生活照料、医疗康复、精神慰藉为主要内容, 已上门服务和社区中心服务为主要形式, 是一种把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结合起来的适合中国国情的新型养老模式。

二、中国现行居家养老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 资金缺口大、来源单一

当前的居家养老服务完全是政府直接推动的, 其主要来源是政府的财政拨款, 其次是社区服务收入中的部分收入, 社会和其他组织的捐款很少。但是由于老年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使得资金缺口日益增大, 因此也就使许多项目难以开展, 只能退而求其次的开展一些基本的生活照料服务, 没有能力开展那些增强和改善老人生活质量的多样化的服务。

(二) 服务设施的建设不能满足服务需要

在当今这个寸土寸金的现代社会中, 想要为居家养老服务提供一个理想的活动场地在目前这种条件下是非常困难的。当前在大多社区中只是利用社区中的小广场、社区活动室等场所为老人提供服务, 并没有一个固定的场所供老人们使用。除此之外, 其他的服务设施也较为简陋。几张桌子、几张床位、几位服务人员就一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 至于其他老人所需的健身、娱乐、医疗康复等设施更是寥寥无几。试想这样的条件怎能吸引老人们的加入, 这也就大大影响了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发展。

(三) 服务人员能力差待遇低、专业人才缺乏

据调查, 现在大多数养老机构的服务人员多为下岗、待业的中年妇女, 她们普遍存在着文化水平低、缺乏系统的培训、对岗位的认同感差等问题, 因此难以提供专业服务。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服务人员也是如此。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 服务人员的待遇差, 难以吸引和留住专业人才的加入;第二, 各地政府没有设立相应的培训机构对从业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第三, 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和对居家养老服务人员正确认识, 使得人们普遍认为该职业又脏又累且社会地位低、让人没面子, 因此不能吸引足够的专业人才的加入。

(四) 社会大众对于社会工作这个专业及社会工作者的认识严重不足

社会工作这个专业是一个以助人自助为宗旨的一个具有较强社会实践性质的专业。这其中又分为青少年社会工作、社区社会工作、学校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工作等分支。其中老年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就是老年人。然而社会上对于社会工作专业及社会工作者的认识却极为缺乏。作为一个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 我本人就时常遇到一些尴尬的事情, 例如:在别人问我是学什么专业的, 但我回答是社会工作时随之而来的是更多的疑问, 当我费劲的解释这个问题的时候人们总是会以一种怪异的表情结束谈话, 类似的事情发生的次数多了之后, 再有人问我什么专业的, 三个字“心理学”简单、明了、无副作用。而社会给与社会工作者的岗位也不是很多, 待遇也不是很好, 因此许多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毕业后纷纷另谋出路, 很少有人能投入到社工行业。这也就导致了养老服务机构专业人才缺乏的现象。试想如果我们内地也能像国外、香港那样, 对社工有一个高度的认可度, 认为这是一个崇高的受人尊敬的职业, 那么我们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就能迎来大批的专业人才的加入, 从而使居家养老进一步的发展。

(五) 传统观念对居家养老的影响

“养儿防老”是中国几千年来的一贯传统, 因此传统的家庭养老也就有了一定的社会基础, 使现代化的养老观念遭到许多老人的排斥。一方面, 由于受到传统的消费观念的影响, 许多老人没有形成自己花钱购买养老服务的意识;另一方面,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致使精神文明的缺失, 在社会上形成了一种广泛的“信任危机”, 造成老人对社会产生了强烈的不信任感, 这也为居家养老的上门服务带来了许多的困难。经过调查走访, 了解到由于宣传的不到位, 许多的老人对于居家养老根本没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更别说什么主动参与到其中了。传统观念对于居家养老模式的发展有很大的制约, 这也使得这一问题的解决刻不容缓。

(六) 政府的支持力度不够, 许多优惠的政策难以落实

养老是一项公益事业, 是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果没有政府的大力支持就很难长久的开展下去。政府虽然也颁布了一些关于居家养老的优惠政策和文件, 但是缺乏推进居家养老服务的配套措施, 尤其是资金环节常常不能按时到位。还有就是与之相关的税务、工商、水电等部门, 在居家养老服务运行过程中难免出现部门之间的相互推诿, 因此导致浪费时间、资金、精力等现象, 从而降低居家养老的服务效率, 阻碍居家养老的发展。同时, 由于政府在居家养老方面的行政化色彩较浓使得社会参与度不够, 对于社会团体培养、发展, 专职岗位人员配备方面政府缺乏关注, 对社会团体参与居家养老的各项优惠政策难以落实。

(七) 缺乏一个完善的居家养老服务的评估机制

缺乏一套完善的居家养老服务的评估体制, 是导致目前国内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服务质量参差不齐一个重要原因, 同时也难以激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积极性, 缺乏一种良性的竞争。目前不同的社区, 居家养老服务存在一定区别, 评估机制也处于一种摸索状态, 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因此, 建立一个统一完整的居家养老服务评估机制是城市居家养老模式规范化运作和长远发展的一个重要保障。

(八) 服务项目单一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 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追求已经不再局限于单纯的物质方面, 精神层次的追求已受到越来越多的人们的重视, 尤其是老年人。但是, 由于服务人员的能力、服务设施等方面因素的影响, 目前居家养老服务的项目只是局限在对老人生活照顾、医疗、卫生等方面, 而对于老人因失业、丧偶、空巢等因素带来的心理方面的问题却没有过多的干预, 这也是目前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缺乏对老人的吸引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中国城市居家养老模式的对策分析

(一) 加大宣传力度, 解放思想

思想问题是一个根源问题, 因此我们需要加大宣传力度, 使人们充分了解居家养老模式, 改变人们对于从事这一行业的服务人员的认识。然而, 要想做到解放思想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政府方面。

通过大量的公益广告、宣传片、新闻报道、对典型人物和事迹的报道与奖励, 在城市、街道、社区的宣传栏进行宣传等手段, 使人们认识、了解居家让老模式, 改变传统的观念与认识, 对该行业的从业者形成一个新的认识。

2. 社区方面。

可以定期或不定期的组织老人进行宣讲或知识竞赛, 使老人们充分认识和了解居家养老服务中心, 解放思想, 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其中。

3. 居家养老服务中心。

可以定期的向老人或其他社会成员进行宣传, 将自己的服务理念, 服务项目以及运作机制等公开化、透明化, 在让人们了解的同时也能使老人放心参与、儿女放心托付, 从而推动居家养老模式的发展。

4. 社会工作者。

社会工作可以说是这一领域最具专业性的专业学科, 因此, 本人认为, 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可以定期到社区、街道等地进行宣传, 一方面可以帮助解决一些老人所遇到的问题, 进行社会实践;另一方面, 可以宣传社会工作, 增加人们对于社会工作专业以及社会工作者的了解, 还有对该行业从业人员的认识。

(二) 明确政府责任,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1. 养老不仅是一项福利政策, 更是关系的经济发展、

社会进步、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问题, 因此, 各级政府一定要提高认识、增强紧迫感和责任心, 把居家养老作为一个重点工程来抓。

2. 要制定和完善相应的制度, 出台相应的优惠和扶持政策。

由于居家养老涉及工商、税务、水电等诸多部门, 为了避免各部门之间相互推诿等情况从而导致服务效率的下降, 政府要统筹规划、权责分明、规范管理, 齐心合力推动居家养老的健康发展。同时要集思广益, 制定具有可行性和科学性的优惠和扶持政策, 并且保证能够落到实处, 使人民能够感受到切实的利益。

3. 建立居家养老服务评估机制, 其中包含以下几方面;

首先是养老需求的评估机制, 要保证引进项目符合老人们的切实需求, 避免资金和其他资源的浪费;其次是服务质量的评估机制, 针对老年人的服务过程和效果进行评估, 其结果作为居家养老中心的奖励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组后是建立第三方评估机构, 改变以往的上级部门检查制度, 有第三方介入, 公平、公开、公正, 使评估更具说服力。

(三) 扩大资金来源

资金不足大大限制了居家养老模式的发展步伐, 因此怎样筹措充足的资金是关系到居家养老模式发展的重要的环节。

1. 保证政府资金。

政府的财政拨款是一笔最稳定的资金来源, 因此一定要保证这笔资金按时、如数的到账并且合理利用。

2. 吸引社会捐助和非政府组织的自己支持。

通过宣传, 是社会各界了解居家养老, 也可以主动联系一些非政府组织以取得资金上的支持。

3.“家有一老, 如有一宝”。

老人们一生的经历和经验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因此我们在平时工作时, 通过与老人聊天, 将老人们的一些事迹和生活经验记录下了, 也可以鼓励老人自己写一些类似的文章, 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可以进行专门的整理, 通过期刊、杂志、报纸等形式进行出版, 以此获得一笔收益, 中后期还可以进行联网将更多的养老机构纳入其中, 所得收益按文章、材料的数量或质量与其他机构进行合理的分配, 这样既可将有效的资源进行整合, 避免“有利可图大家上”的现象, 使得类似的老年期刊、杂志等过于泛滥影响质量, 也可以增加各个机构的收入。同时这些资料也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和社会价值, 一举数的。

(四) 增强服务人员的能力, 提高待遇水平, 引进专业人才

1. 增强服务人员的专业能力。

作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知识, 例如:老年保健、养生、护理知识、心理学知识等。但是, 目前的现状是绝大多数从业者都是文化水平低、没有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中年妇女, 因此对于创建服务人员专业技能培训基地, 开设相关培训课程是非常有必要的, 这对于推进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建设与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2. 提高服务人员的待遇水平。

据调查目前从事该行业的服务人员普遍工资水平1500元左右, 不过由于服务人员所从事的工作很累工资又低所以很难吸引和留住更多的人从事这项工作, 对于专业人才就更没有什么吸引力了。因此提高服务人员的待遇水平是促进居家养老模式发展的重要环节。

3. 引进专业人才。

专业人才的引进对于推动居家养老模式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中社会工作者是需要引进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为社会工作作为一个以助人为宗旨且具有较强实践性与社会性的专业, 使得社会工作者在这一行业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 由于工资低, 发展前景不理想, 使得许多该专业的学生毕业后纷纷转投其他行业, 很少有人能够进入这一行业, 致使大量专业人才的流失。为了能够吸引更多的专业人才, 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不仅要提高其工资水平, 为社工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也很重要, 例如:提供一些到高校或专业机构学习、交流的机会和出外考察、学习的机会, 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和留住人才。

(五) 服务项目的多样化、个性化

目前由于受到如资金不足、服务人员专业水平低等因素的制约, 使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服务项目还局限在照顾老人的生活起居、打扫卫生、医疗保健等方面。但是在步入老年后, 老人们因为退休、丧偶、空巢、疾病等一系列原因, 会产生许多的心理方面的问题。对于这方面的服务目前居家养老中心却做得很少, 就更别提关注老年人晚年的发展而提供的一系列身心方面的服务。因此加强心理咨询和疏导, 帮助老年人更好的度过“老年危机”, 为老人的晚年发展设计一系列的计划方案, 使老人的晚年生活更加的舒适。

(六) 将服务对象进行分类管理和服务

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服务对象进行分类, 例如:将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为一类, 可找有专业能力的护工进行护理。还有丧偶的老人也可以分为一类, 将老人们进行这样的分类管理和服务能够更好的分配资源, 使老人们得到更好地照顾。

(七) 以服务换服务+积分制

以服务换服务其实很好理解, 举个例子, 比如社区中的一户人家有一位即将退休, 需要养老服务的老人, 他的家人可以在闲暇之余到社区中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进行帮助, 中心对其进行记录, 而家里的老人也可以参与进来。等到老人正式接受居家养老服务是可以用以前的服务进行兑换服务。当然对象并不局限这一种, 可以是已经参与到其中的老人的子女利用周末来进行服务, 也可以是那些即将步入老年的人为自己以后服务进行积累。这样既可以使子女的孝心得以表达, 也可以省下一笔费用, 同时还可以缓解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人员不足的情况。当然这些人需要经过简单的培训。至于积分制是指居家养老中心的老人们在平时可以用积分换取一些服务, 当然这个积分也可以用其他的方式获取。例如:中心有老人的书法很好, 他就可以通过教授其他老人获取积分, 而其他老人想要学习书法, 就需要支付一定的积分。其他老人也可以利用自己的特长获取积分, 没有什么特长的老人可以通过在厨房帮忙、帮忙打扫卫生、帮助其他老人等方式获取积分。这样可以使老人们感受到自己不是没有用的, 依然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在生活, 使老人们摆脱那种退休以后就失去了价值的观念, 让人们依然体验那种类似于在社会中打拼的感觉, 但是不用现实的货币而用积分代替, 不那么世俗是一种境界上的升华。

(八) 茶话会

所谓的茶话会就是以茶会友, 在一个放松的、优美的环境中老人们相互交流, 使老人们走出来, 不在局限在自己的小圈子。起初的设想是居家养老中心通过联系一些知名的专家、学者、慈善家等, 以他们的名义将本市的一些养老机构联合起来, 定一个主题, 选一些老人, 在一个放松的、环境优美的地方, 大家以茶会友相互交流, 使老人走出来, 不在局限于自己的小圈子。可以一期一期的传承下去, 如果做得比较好后期可以跨市、跨省、跨国, 为老人提供一个认识世界, 相互交流的平台。

随着我国社会不断的进步、经济不断的发展, 所要面对的养老压力也必然会越来越大, 目前我国现代化的养老模式还在初步的发展和探索阶段, 只有充分利用社会的资源, 将所有可利用的资源优化整合、合理配置才能使我国的养老事业可持续发展。

摘要:进入新世纪以来, 我国老龄化问题日趋严峻, 也已成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不得不解决的问题。应运而生的居家养老已成为学界、社会和百姓的关注热点, 并正在成为解决养老问题的重要途径。当前, 由于资金缺口大、且资金来源单一, 服务设施不完善, 专业人才短缺、没有完善的评估机制以及传统家庭养老的影响等问题, 已经阻碍居家养老模式的运行。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宣传力度, 促进传统养老观念转变;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解决资金来源, 引进专业人才, 提高待遇水平, 增强服务人员的能力;将服务对象分类管理, 做到服务项目多样化、个性化。通过充分动员社会一切可利用资源, 推动我国居家养老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中国城市,居家养老,模式探析

城市养老 篇2

(1)大连模式。大连是最早采用居家养老模式的城市,早在2003 年,大连市沙河口区便开始大范围推广居家养老模式。大连采取的是组织培训大龄失业女工成为专业养护员进入空巢老人家中提供服务。这种做法同时解决了两个社会弱势群体的问题,但失业女工素质参差不齐、缺乏专业技能使得这一模式下的居家养老难以进一步发展。

(2)武汉模式。武汉的居家养老模式以武汉市百步亭社区的“情暖空巢服务队”为代表,充分发挥志愿者这一群体的作用,号召全市67 万名社区志愿者与空巢老人结对子,提供以精神慰藉、照料陪护为主的居家型敬老爱老服务。但志愿者同样存在水平不一的问题,且志愿者群体流动性强,使得结对子项目难以保证长期稳定地持续下去。

(3)昆明模式。昆明市在老年人居住相对集中的西山区棕树街道办事处建立“昆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并支持企业进入社区兴办养老服务产业。由企业的专业护理人员为居家养老的老人提供护理服务,提升老人生活品质,在推进居家养老的过程中充分利用企业的力量,着力建设全国首个将护理理念纳入养老的专业养老服务平台,走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化道路。

(4)上海模式。上海是我国最早进入老龄化社会、老龄化程度最严重的城市之一。对于居家养老模式,上海市采取的是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模式。上海市大量建立社区助老服务社、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社区老年人助餐服务点、社区老年活动室等配套的社区服务设施,形成居家养老管理服务三级网络,制定严格的规范和标准以推进居家养老模式的科学、可持续发展。

相比之下,从长期来看,上海模式通过社区服务来扶持居家养老的举措更有利于居家养老模式的长足发展。而大连、武汉、昆明模式则是提供了一个将居家养老与社会其他群体相结合,从而减少政府购买养老服务负担的新思路。

除了上述四种模式外,还有首创“居家养老服务网”的南京模式和首创“义工银行”志愿管理机制的宁波模式。这些模式中也都引入了相应的分级评估监督机制,资金来源也以政府投入、社会捐助为主,由政府购买服务,以项目委托的方式进行后期运营。

中国居家养老服务的突破与创新

在此前的专家学者对于居家养老服务的创新和未来发展方向的研究多数集中在理论基础、政策制度、专业化服务、资金来源和合作模式等方向。与之不同,我们对于中国居家养老服务的突破与创新建议希望能从居家养老消费者的需求角度出发,从市场供应和服务需求层面提出突破与创新方向。

(1)社区养老管理人制度和居家巡访制度 包括医疗护理服务在内的中国居家养老服务在配套方面才刚刚起步,对于如何把养老服务与医疗护理服务、社会工作实物相连接,可以借鉴英国、日本的居家养老服务的成功经验,建立社区养老管理人制度,将原本的直接服务提供者转变为专业的资源组织者和养老需求识别者。通过养老管理人直接将老人的需求与资源对接,避免老人可能存在的需求自我识别能力弱问题造成沟通成本的增加和公共资源的浪费。同时通过居家巡访制度实时掌握为老年人群的需求变化情况,以提供能够适合养老需求的服务产品。实现服务性“医养”可以使老人无论在家或就医均能体会到熟悉的家之感觉。居家养老服务应当避免过度的区域化,实现跨区域的服务延伸。

(2)实现社区居家养老的服务性“医养”结合

居家养老服务的“医养”结合模式不同与传统意义的养老项目“医养”结合,更加强调服务的“医养”无缝对接,即老人无论在家或在医院均可享受同样质素的服务,避免老人因就医而造成的生活环境变化引发的情绪不安,或因适应能力弱诱发其他不良反映的可能性。实现服务性“医养”可以使老人无论在家或就医均能体会到熟悉的家之感觉。居家养老服务应当避免过度的区域化,实现跨区域的服务延伸。

(3)打造社区养老服务综合平台

首先,应从老年人的服务需求出发,梳理、整合并优化包括个人、社区组织、社区团体和机构等在内的社区资源,将“社区资源”与“服务需求”有机对接,加强同质性资源间的合作,挖掘和整合异质性资源,实现社区资源有效配置的综合化与多元化。其次,要围绕老年人的食、住、行、医、养等方面来汇聚资源,打造养老服务综合平台。养老服务综合平台应该引入信息化和智能化设施设备,并与医院、旅游机构和娱乐机构等互联互通,以此提高养老服务的效率和水平。

(4)通过居家养老数据系统,建立虚拟“医—养—护”平台

此前的居家养老的数据化运用还处于初级阶段,没有能够实现养老群体的整体数据对接,数据之间的联动作用几乎为零,因此我们建议在今后的居家养老平台至上运用数据系统建立居家养老群体档案,同时双向对接其就医就诊、养老服务、护理需求记录。

运用大数据分析居家养老群体的生活、就医、养护情况,预判未来可能出现的潜在“医—养—护”风险及由此可能产生的养老服务需求的变化。

根据每位老人的不同情况在众多的服务产品或项目中筛选适合的产品组合,形成居家养老服务包,为老人提供定制化和特色化的服务。同时由于居家养老的人群规模效应,即使为老人提供组合服务包其可能产生的成本费用增加额度也十分有限。

(5)通过精神慰藉方式鼓励老人的独立性,增强尊严感 虽然中国与英、美等国的文化背景各不相同,但是英、美养老中鼓励老年人独立性和增强其尊严感的作法还是值得中国在包括居家养老在内的各类养老服务模式中大力推广的。鼓励老人独立性有利于老人在养老阶段不脱离社会,不为社会标签化,尊严感的提升更加有利于老人的心理健康。独立性和尊严感可以借助精神慰藉方式加以实现。

但是这里所提及的精神慰藉并仅仅是心理辅导,还包括通过一系列的方式增强社会参与感,让养老之人由“无聊”变“有聊”,帮助他们实现自身的晚年价值。

居家养老:电梯破除“城市孤岛” 篇3

上海,陕西北路棠柏大厦九层办公室里,倪德平端起上海市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简称市房地局)发来的传真信函仔细翻看。一页半纸,不到千字,是倪德平等待了2个月的结果。

提案

今年2月,作为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员会参政议政部调研员,倪德平通过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参政议政部部长、政协委员季萍向上海市政协十届五次会议递交"第915号提案",建言对上海市"有条件的多层楼房试行安装电梯"。提案强调,相比闸北区陆丰路试点基于"改善居民住房舒适度"的动机,现阶段"方便老年人出行,提高生活质量"显得更为迫切。

提案递交后,市房地局与他几次电话来回,"政府部门列了一大堆困难,支持的态度并不明显。"倪德平说,"按照程序,提案上交2个月内政府相关部门要给予书面答复。"期限之内倪德平决心等待。此时,他遇上了孙鹏镖。

孙鹏镖是上海市老年学学会老龄产业专业委员会主任。早在2005年,上海社科院人口与发展研究所就和上海市老龄科研中心共同做了一份《上海市老年人口状况与意愿跟踪调查》,数据显示69.9%城镇老人居住在多层住宅,在10种老年人最基本的日常活动中,困难最大的就是上下楼梯。同年,专业委员会开始着手关注老人出行问题,寻觅多种方案后,"为老旧多层公房加装电梯"进入视野,孙鹏镖开始努力奔走。2006年年底,上海市老年学学会老龄产业联合老年用房专业委员会成立"多层房加装电梯项目"课题组,希望尽早找到破题之策。2007年"两会"前,孙鹏镖委托上海老年报记者"去会上找找有没有老房加装电梯的提案",和倪德平的想法不谋而合。

"政府在老年人医疗急救、家政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但对于老年人出行方面却始终没有涉及。"倪德平说,衣食住行,老年人一样每天也面临这些基本生活需求。"爬楼梯"对年轻人来说不是难事,但对老年人来说,几级楼梯很可能就成为阻碍他们与外界交流的一道鸿沟。同济大学张建敏教授年迈的父亲家住二楼,每次看病都是难题,叫了出租车司机,还要请司机帮忙用藤椅把老人抬下楼。2003年他就曾建议通过加层,把行动不便的老年人置换到底层居住。

作为国内最早跨入老龄社会的上海,养老住宅的需求趋势明显上升。根据调查,在国有养老院床位有限,民营养老机构处境艰难的情况下,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的将占到95.8%,这也意味着我们退休的父母,甚或是到自己年迈之时,绝大情况下将选择留在家中养老。上海的老公房还有5万余幢,1.3亿多平方米,这些房子面目陈旧、功能欠缺,上下楼梯是每天老人需要面对的难题。

2007年4月14日,专业委员会到闸北区大宁路街道召开座谈会,几个社区老年代表一早就等在会场外,急着要拉专家"去自己家楼房看看有没有条件装电梯"。轮到发言时,老人们的情绪又激动起来,说小区里有一位退休教授,住在五楼,实在爬不动楼梯,就只能把自己的住房以每月1000元的价格借出去,又花2000多元租了一套带电梯的房子。"每个月1000多元的退休金都拿来贴补房租,没有钱再去提高生活质量了。"住在四楼的陆培祥、孙翠珍老夫妻一个91岁,一个82岁,患有气喘病、关节炎和腰椎突出,每一次爬楼梯,简直就像登天。

答复

4月29日中午,上海市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对市政协提案答复的传真件放到了倪德平的桌上。

开篇写道:市有关部门在多层房屋上加装电梯的可行性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积累了有益的经验,通过试点我们认为在多层楼房加装电梯,在技术上基本可行。

指着传真,倪德平逐字朗声读出,最后一句特别提高了语调。从起初的种种困难,到"基本可行"的支持态度,转变的契机透露着政府的职责担当。

倪德平说,从这份答复可以看出两层意思。第一,对于旧房加装电梯持认可态度;第二,只要在条件符合的旧房先试点做起来,政府"将在政策上给予积极支持"。

闸北区陆丰小区的试点,政府资金投入过多,居民协调难度很大,政府为协调矛盾而忙得不可开交。试点完工后,江浙和广东等地曾派人视察学习,但跟随者寥寥无几,而且进展缓慢。

课题组的任务就是找到破题方向。在阻挡项目顺利推广的几项因素中,资金是个大问题。孙鹏镖认为,引进房产商加入,走市场化道路,无疑可以大大缓解矛盾。这一提议和上海市住宅建设发展中心徐尧的意见不谋而合,由房產商承担整幢楼的改造和运作,一楼居民置换到新加盖的七楼后,一楼空出来的房屋或做商品房,或卖给街道建立老年活动室等公用设施,所得费用可以填补工程款项。

对于居民意见不统一的状况,电梯协会建议使用刷卡电梯。同意加装电梯并支付费用的居民,每次使用电梯时进行刷卡。这种方式被视为"公共交通形式",居民使用多少可以根据刷卡记录进行量化计算,使用多的在维修费用方面也需相应多支出。这种方式不仅可以简化居民矛盾,而且对于不出钱坐电梯的"老赖"也是很好的制约措施。

课题组同时提议参考国外做法,降低电梯的维修费和运行费,几幢房屋联合装一部电梯,在楼房之间加装走廊。交通大学留德博士生卢琦向课题组推介了德国方式:两幢面对面的房子在中间空地加装起一部电梯,靠走廊连接各个楼层,从工程上、技术上目前国内都不成问题。"可能也就是底楼居民的采光或通风会受到影响,如果对整幢楼而言利大于弊,完全可以根据规定进行适当补偿。"倪德平说。

电梯销售商对于这一项目十分积极。一般而言,一部6层楼的电梯需要十六七万元,一年保修期过后,每年的维护费在6000元左右,还有电费等支出。电梯商对于潜在的庞大改装量十分期待,愿意降价让利。

完善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思路 篇4

现阶段, 我国老年人的平均寿命为78岁左右, 这意味着老年人在退休后的长时期内需要社会和家庭给予特殊的关照。据估计, 到2025年我国老年人将达到2.8亿, 占总人口的20%左右。高龄人口的不断增长, 一方面使得需要照顾的老年人口数量增多;另一方面, 导致老年人需要照顾的时间延长, 加剧了家庭照顾老年人的任务。因此, 随着老年人口绝对数的攀升和所占比例的提高, 社会保障经费开支的缺口可能越来越大, 这必然会加重家庭对老年人所负的责任。

我国目前主要有三种养老方式:家庭、社会和养老机构。其中以家庭养老为主体。由于现代家庭代际关系重心下移, 家庭内的老人不再具有传统家庭中的权威, 老人与子女分居也逐渐成为一种趋势。随着家庭养老功能的逐步弱化, 社区养老的地位日趋明显。社区养老, 就是在政府的倡导下, 以社区组织为依托, 利用社区内的资源, 面向居住区内居民提供的、以满足居民多方面需求的服务。由于老年人群大部分时间都在社区中度过, 在日常生活和精神上比其他群体更多地依赖社区, 因此老年人成为社区养老的最大受惠者。

城市社区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

社区养老是符合传统家庭养老观念和现实社会经济条件的必然选择。然而, 社区养老服务在实际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1. 观念认识不到位。

与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到较高水平时出现老龄化相比, 我们解决老龄化问题的任务更加艰巨。有些人认为人口老龄化、“空巢”老人只是局部性的、少数人的问题, 甚至认为是若干年后的问题, 未把社区养老助老服务事业提高到反映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程度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保持社会稳定的高度来认识。大量的独生子女家庭存在养老困难, 对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籍不尽如人意。老年人的服务需求在日益增加, 而目前的社会服务功能却难以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

2.社区对老年人日常生活照顾提供的服务存在盲点。这主要表现在:有些社区未向老年人提供他们日常生活所需的家政公司或其它机构;对一些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所急需的家庭病床和医生上门服务重视不够, 老年人期待建在家门口的护理中心和康复医院;社区内适合老年人的文化娱乐设施和体育设施缺乏;有工作经验、经过养老服务专业培训的服务人员比例较低, 专业服务知识匮乏。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养老助老服务的质量, 同时也制约了养老事业的发展。根据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 社区养老助老服务工作除了专业工作人员之外, 还应有志愿者服务队伍作为支撑, 组成志愿组织, 他们所提供的救助和服务应是无偿的和非盈利性质的。但目前我国社区的志愿者服务队伍普遍不足, 有的社区根本没有志愿者组织。

完善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思路

我国的城市社区养老服务虽然已初具规模, 但是整体水平还较低, 与老年人日益增长的需求不适应。完善养老服务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政府应通过制定政策法规, 为社区养老服务提供制度保障。社区养老服务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政府行为, 它主要体现在制定相关法规和政策扶持上。各级政府部门应将社区养老服务事业纳入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中, 保证每年给予财政上的满足。鼓励民间经营性老年服务组织、非政府组织、志愿者和义工组织的发展, 鼓励全社会参与养老服务工作。同时还要明确社区居委会的性质, 减少其行政职能, 保证有足够的人力去发展社区养老服务事业。用适当形式鼓励大中学生在业余时间参与养老服务工作, 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为他们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场所。

2. 积极发展社区家政服务业和照

顾老年人服务业, 为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提供便利。各城市社区都有不少刚从工作岗位上退休的低龄老人和下岗工人, 他们是开展社区养老服务工作的重要资源。如下岗工人通过开办小吃店为老年人送餐, 或开办家政服务公司, 为老年人提供家政和护理服务;组织低龄老年人义务照顾高龄老年人, 并为服务者发放《低龄老年人服务卡》, 用于记载服务时间和服务内容, 持卡人步入高龄, 将在本区域范围享有相等时间、相等质量的服务。如此循环, 既可解决现有中低收入老年人的需求, 又可用自己的劳动换取以后的服务, 其实质是一种人类价值的区域性交换。这样的老年社区互助照顾行动必须通过有效的组织来实现, 而社区组织正由于其地位的权威性、特殊性和可靠性成为可提供此项组织管理功能的适当机构。

3. 继续推进“星光计划”, 完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

2001年6月民政部推出了《“社区老年福利服务星光计划”实施方案》, 上海的福利彩票收入中有很大份额被用来支持本地的社区养老, 这种彩票养老模式被称为“星光计划”。据推算, 上海人每购买一元人民币的福利彩票, 就有0.0312元用于社区养老事业。近几年这笔基金中的绝大部分已用于上海的社区养老事业, 这就是“星光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除经济供养方面的养老方式外, 还有一种设施供养方式, 如老年人活动场所、老年人公寓、敬老院、社会福利院、托老所、老年病医院、临终关怀医院、老年大学等福利设施提供的医疗、生活照料、精神方面的群体性供养设施。

4. 积极鼓励社区老年人自治组织的发展, 提高老年人的社会参与性。

首先, 政府管理机构要放开政策, 简化老年人申办各类组织协会的程序, 并在政策和财政上对老年人创办的一些社会组织给予支持;其次, 社区管理者应正确认识老年人和他们的组织在社区福利和社区照顾中的积极作用。在目前各社区资金和人员普遍不足的情况下, 应积极利用社区现有的资源, 充分挖掘低龄老年人的工作潜力和活动能量, 帮助他们树立“自助、自立”的自信心, 引导他们形成“自得其乐, 自娱自乐, 助人为乐”的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 开展有利于老年人参与的社会活动, 并吸引他们参加各种兴趣小组, 改善有些老年人孤立生活的环境。

5. 推动社区养老服务向专业化方

向发展, 推行社区服务从业人员的资格认证制度。社区服务参与者的状况直接关系到社区服务的质量和发展水平。社区服务人员不论处于何种层次, 都必须具有专业素质。在具体操作上, 一方面, 在社区创设“社区护工”职业培训基地, 招收家政服务员, 重点培训老年人心理学知识、公共卫生防疫、家庭医护常识和基本技能等;另一方面, 国家要有计划地建立一批“社会服务专科学校”, 培养高级别的护工, 为不同需求的老年人提供不同级别的服务。应把居家养老服务人才队伍的教育培训融入国民教育和社会教育大系统之中, 还应建立社区服务从业人员的资格认证制度。社区服务从业人员具有与律师、会计师、医师相同的职业特点, 推行资格认证制度旨在促进社区服务工作成为一种专门的职业, 规范社区服务工作队伍的职业技能, 从而提高社区服务工作的职业声望, 树立社区服务工作的专业权威, 这样就能使一大批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社区服务工作者为老年人提供专业的服务。

6. 加快社区养老服务的产业化进程。

城市居家养老现状调研报告 篇5

国务院关于《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优先发展养老服务,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创建中国特色的新型养老模式”的基本原则。

市政协十二届十一次主席会议确定

对我市城市居家养老作为今年重点调研课题,从2013年7月下旬至8月期间,市政协副主席任书文带领政协社法委、民政局、政协委员调研组先后视察了杏花岭区锦绣苑社区、迎泽区五龙口三社区、海边街社区、太原市社区管理服务中心等开展居家养老服务情况,听取市民政局对我市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发展建设情况,召开各界人士座谈会,就我市城市居家养老现状、问题、对策进行调查研究。

一、基本状况

我市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得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从2006年开始启动居家养老试点,市民政局作为政府总牵头部门,制定实施办法,创新工作理念,探索为老服务新机制,构建居家养老新体系,逐步把这项工作推广到全市543个社区,到目前居家养老服务网络覆盖全市。2011年9月和2013年7月国家民政部部长李立国来太原市考察,充分肯定我市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经验做法,并向全省推广。综合归纳有六个方面的亮点。

(一)紧跟社会形势,着力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功能建设。我市现有60岁及以上老人63万人,占全市总人口数的14.8%,其中空巢老人约13万户,人口结构向老龄化、空巢化的趋势发展。为应对老龄化现实,目前全市建立社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115个,安设老年床位1380余张,招募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商500余家,设立养老服务点2461个,建立社区服务队760支(约2000人),招募志愿服务者10.2万人,建立老年人“爱心一键通”服务系统,为空巢老人发放2.4万部“爱心一键通”,开通8181890社区信息服务网络平台,建成现代化的求助呼叫网络平台,受理老年人求助呼叫225862人次,为民排忧解难70629人次,全天候(24小时)为老年人服务。

(二)创新养老模式,敢于探索居家养老服务新路径。我市坚持“政府主导、社区主体、社会参与”的工作导向,把研究解决养老问题放在突出位置,创新养老服务工作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在前进中探索出一条新路,即“以家庭为基础、社区服务为纽带、居家照护服务为宗旨”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被誉为“没有围墙的养老院”;健全完善为老年人提供“无偿、低偿、有偿”优质服务的运行机制,即“无偿服务针对80岁以上高龄、空巢、困难、伤残以及无子女、无自理能力、无经济来源的‘三无’老人提供免费服务;低偿服务针对老人与服务机构签订协议,提供低于市场价的优惠服务;有偿服务针对以市场运作,为老人提供预约上门实惠服务”。

(三)制定扶持政策,构建居家养老事业新格局。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党和国家养老政策的贯彻落实,为适应新形势下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将居家养老服务纳入全市“十二五”经济社会规划和服务业扶持范围,制定出台了《关于推进居家养老社会化服务工作意见》、《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关于加快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大力支持发展社区居家养老事业,全市基本形成了“投资多元化、运作市场化、管理规范化、服务人性化、队伍专业化、手段信息化”的居家养老服务新格局。

(四)树立全新理念,建立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新机制。全市建立了各级党政部门、社区居委会、辖区企事业单位、社区社会组织、社区广大居民“五力合一”的联动运行机制和分类服务、分级帮扶、助老服务、网格管理、亲切关怀、社会联动“六位一体”的居家养老服务机制。创新为老服务机制,制定出台了《太原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对象评估管理办法》,为孤寡、失独、独居、空巢、困难、优抚、残疾和高龄等八类老人提供享受分级优惠服务,评估计分确定“ABCD”四种类型老人发放养老服务卷,即每年每人发给A类85岁以上空巢“三无”老人2400元、B类80岁以上空巢困难老人600元、C类70岁以上空巢伤残老人150元、D类60岁以上空巢特困老人享受亲情志愿者服务;今年为近五万名老人提供多样化居家养老服务,其中A类128人、B类2585人、C类17194人、D类30000余人。

(五)扩大服务领域,满足老年人个性化生活需求。根据老年人不同服务需求,在全市各个社区开展生活照料、医疗保健、防病治病、法律维权、文化教育、体育健身、志愿服务、老年餐桌、家政服务、配餐送餐、康复护理、心理咨询、亲情服务等40项社会化服务,在每个社区都配备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专管员,及时为老人提供服务指南、服务项目、服务人员,解决老年人精神生活和医疗保健方面的问题和护理需求,基本做到“养老在社区、服务进家庭”。

(六)经

费基本保障,投入养老公共资金逐年增加。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对社区工作建设经费逐年增加,从2012年开始社区办公经费根据辖区范围和居民户数增加至5万元、6万元、7万元。2013年,为每个社区安排惠民项目资金20万元。资金主要用于社区建设与服务,市民政局按照管理原则,对资金使用投向提出明确的指导意见,居家养老公共事业作为惠民项目资金重

点使用领域之一,重点打造了社区“老年餐桌”试点,得到了社区老人的普遍欢迎。

总体上讲,我市城市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起步早、发展快、有创新、见成效,服务和管理水平优先全国同类城市。

二、主要问题

在我市居家养老事业发展过程中,还有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有五个方面,需要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一)居家养老公共经费投入还需进一步加大。虽然公共资金每年都有所增加,但增加的数量不大,有的基层社区在专项资金管理、使用等方面存在“吃大锅饭”、“撒胡椒面”的现象,用于发展居家养老公共事业经费不够明确,专项经费不能及时到位,社会资金投入不足,对居家养老事业健康发展受到一定影响。

(二)相关部门协调配合还需进一步磨合。社区居家养老管理工作涉及牵头单位民政、教育、老龄、人计、人社、发改、建管、卫生、财政、地税等10多个部门,有些部门对居家养老工作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在工作方面配合不够主动、缺乏大局意识,应该进一步明确相关单位的工作职责。

(三)居家养老服务产业化还需进一步扩大。从全市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情况来看,相关服务产业化发展不平衡,能够落地的养老服务产业为数不多,扶持政策落实不够到位,老年服务设施建设与形势发展还有差距,服务业力量比较薄弱,在一定程度上不能满足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服务标准的需求。

(四)老年服务队伍还需进一步壮大。招募从业人员和老年志愿者有一定难度,专业型人员匮乏,志愿者队伍不够壮大,部分服务功能缺失,服务队伍的组织管理比较松散,家政人员综合素质相对偏低,特护人员供需不平衡,从业人员社会保障政策落实不够,在很大程度上成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一个短板。

(五)宣传引导工作还需进一步加强。居家养老服务的宣传工作不够深入广泛,社会认知度还有偏差,从我市老年人民调情况来看,有相当一部分老年人因生活习惯、思想观念等因素,缺乏“花钱买服务”的生活理念和消费意识,不太愿意购买居家养老服务,需要社会、家庭、单位加强宣传引导、创造条件,积极推进居家养老服务社会化进程。

三、对策建议

通过对我市城市居家养老情况调研,市政协调研组认为:资金保障、管理体制、政策支持、队伍建设、宣传引导是居家养老事业健康发展的基本条件;以人为本、服务满意、合理收费、管理精细、老有所养是居家养老服务的基本要求;各级政府充分发挥“驱动器”作用,是促进居家养老事业顺利前行的基本保证。为此,提出五个方面的建议,供各级党委和政府决策参考。

(一)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支持社会广泛参与,保障居家养老服务事业蓬勃健康发展。

1、继续加大政府投入力度。从我市近几年看,随着老年人口逐年增加,养老公共服务经费相对也在较大幅度的增加。根据市财政局报告,2013年预算安排城乡社区事务资金17.77亿元,比上增加9.24亿元,增长幅度108.4%。为此,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居家养老事业的公共经费安排,对发展社区居家养老事业的经费投入要明确标准、细化项目、专款专用,一事一表列入财政预算计划,按照全市养老事业的发展规划,专门立项居家养老事业经费,随着经济增长速度提高养老事业经费的幅度,根据老龄人口的增加,保障居家养老投入的公共经费足额到位。

2、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养老事业建设发展。各级政府要在各个环节上,提供有利条件,创造宽松环境,吸引更多社会资本进入养老服务领域,民营企业要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社会力量要支持养老事业发展,通过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方式,建立多元化、社会化、长效化的投入机制。

3、管好用好居家养老公共资金。政府投入的居家养老专项资金,相关职能部门要统筹管理、专款专用,制定有效的管理使用办法,定期公示资金使用情况,接受社会监督,真正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确保资金用于发展居家养老事业的各项建设。

(二)加大政府效能建设,充分发挥政府“驱动器”的作用,健全完善科学的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监管机制。

1、充分发挥政府民政部门对居家养老工作主导作用。各级政府的民政部门要借鉴全国先进经验,充分发挥监督管理、指导协调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主导作用,认真落实我市《关于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从科学发展、统筹发展、协调发展大局考虑,进一步完善市民政部门牵头、相关部门配合、街道社区联动的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机制,强化民政部门“总牵头、总指导、负总责”的责任意识,增强相关部门协作配合的全局意识,树立街道社区敬老助老的服务意识,齐心合力推动全市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健康有序开展。

2、充分开放为老年人活动的公共设施。各级政府对涉及居家养老的公共服务资源利用情况监督指导,积极协调社会各方,推动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充分为服务老年人开放,方便老年人就近就便参加丰富多彩的服务活动,依法保护老年人享受社会公共服务的权利,构建完备的社区为老服务网络,实现资源共享共用,促进全市为老服务的组织管理和监督评估机制更加完善。

3、充分发挥政府“驱动器”的作用。各级政府要加强服务体系建设,认真贯彻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3年8月16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落实中央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任务措施,在服务居家养老事业各项工作中,充分发挥政府“驱动器”的作用,加大政策支持和引导力度,打开政策大门,激发各类主体活力,推动社会力量成为发展养老服务业的“主角”,使广大老年人安享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的晚年生活,促进社会和谐,推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三)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增强市场动力,积极促进社区养老服务产业发展壮大。

1、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产业。各级政府要对各类非营利性的养老服务产业自用房产、土地房产、城镇土地使用等,完善税费优惠和补贴支持政策,为社会资本减税清费,吸引更多的养老服务产业扎根落地;积极培育养老服务业发展连片辐射、连锁经营、统一管理的服务模式,促进养老服务产业发展壮大;高度重视城市新建、改建、扩建中居家养老公共服务场所建设,合理布局养老机构和养老服务设施,力求规划建设同步落实到位;按照国家规定,对居家养老用地、税收、信贷、水电、床位、营运等方面,政府应大力扶持、给予“补贴补助”,坚持政策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统一的原则,提供优质的政策保障。

2、建设社区综合性老年福利服务中心。各级政府要继续探索居家养老新模式,研究制定“民办公助”的政策措施,支持有条件的社区开办小型养老院或敬老院,力争全市80%的社区各拥有一处集院舍住养和居家养老服务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老年福利服务中心,实现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达到30张的目标,提升居家养老社区化服务功能;按照国家相关政策,优先为无子女、无自理能力、无经济来源的“三无”老年人提供集中住养场所。

3、推进社区“老年餐桌”惠民工程建设。政府花钱买服务,社区老人得实惠。市民政局组织牵头在我市锦绣苑社区、海边街社区开办“老年餐桌”试点服务项目,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老年人生活的关爱关心关照,解决了老年人中午就餐问题,很受社会欢迎。建议逐步向全市社区推广“老年餐桌”服务项目,并作为街道社区居家养老事业建设的重点发展项目,把“老年餐桌”办成具有特色的品牌“窗口”。

(四)加强服务队伍建设,努力培养一支“有爱心、素质高、服务好”的居家养老专业化队伍。

1、加强专业化队伍建设工作。各级政府要强化居家养老专业队伍建设,为招募专业服务人员创条件,办理签订合同制手续,享受同城化社会待遇,完善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市场化运作、社区化管理模式,努力实现养老服务供需平衡,促进相关产业的专业化人才培养和就业落实;各街道社区要积极配合各级政府工作,立足社区优势,充分挖掘和整合社区现有人力资源,扩大网格化专业服务队伍,为老人进行有偿结对服务;各级政府要指导委托相关培训机构,为从业人员免费进行专业技能培训,通过考核发给“职业资格证”,努力培养一批复合型服务明星,更好地满足居家养老服务需求。

2、逐步完善招募老年志愿者工作机制。各级政府要按照《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要求,实现老年志愿者达到老年人口总数的10%的目标,对照我市还有差距。为此,各级政府要制定实施方案,负责动员指导,相关部门牵头,调动社会力量,形成强大合力,逐步完善老年志愿者招募社会化、管理正规化、服务常态化“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促进老年志愿者队伍发展壮大,使之成为居家养老服务的重要力量;全市共青团、妇联、工会、教育、公安、人社、文明办、驻地部队等相关部门应带头响应,形成共建单位,签订《居家养老志愿服务协议书》,并纳入精神文明和谐单位考核。

3、建立街道社区联系从业人员制度和激励机制。各街道社区居委会要建立联系从业人员的制度,正确处理辖区社区干部、从业人员、居家老人三方人际关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文明、和谐、自由、平等、诚信、友善的理念,全面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要建立激励机制,关心从业人员的政治待遇,尊重从业人员的劳动成果,健全完善从业人员档案信息,积极开展评选优秀服务明星的活动,大力宣传尊老敬老、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将以人为本、文明礼仪、热情服务、行为规范作为一项考核目标,把党和政府的温暖传送到老年人的心坎上,使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更加人性化。

(五)加强宣传引导,提高思想认识,努力为老年人创造一流的幸福家园。

1、高度关心重视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各级政府要在推动养老事业中发挥引领作用,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紧密结合实际,研究制定当地养老事业的任务措施,解决养老突出问题,真正把养老工作放到重要位置,在思想上提高认识,在行动上凝聚力量,在落实上很下功夫,促进我市居家养老事业提档升级。

2、宣传引导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方式。居家养老既保留了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又体现了社会化养老服务的新内涵、新品位。据民政部推测全国90%的老年人需要居家养老服务。对此,各街道社区要组织力量“进门进户”,做好宣传发动工作,摸底普查辖区老人养老意愿,为政府提供居家养老情况的翔实信息数据;借今年“九·九”重阳节之际,组织志愿者进社区开展为老服务活动,大力宣传党和国家的养老政策,引导老年人和家庭子女转变养老观念,顺应时代潮流,接受新的养老方式,积极推动居家养老社会化进程。

我国城市社区养老参与主体研究 篇6

【关键词】 社区养老;政府;企业;非营利性组织

【基金项目】 本文系天津市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企业与非营利性组织参与城市社区养老问题研究”(项目编号:2014100552150)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张馨月,南开大学法学院学生。研究方向:法学。

【中图分类号】 D669.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103(2015)07-0010-02

社区养老是指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老年人日间照料、生活护理、家政服务、精神慰藉等为主要内容,以上门服务、社区日托和引入养老机构专业化服务为主要形式的养老服务。目前我国处于城市化伴随着老年化的社会阶段,养老问题迫在眉睫,并且由于我国421家庭模式的普遍存在,以及传统养老模式发展止步不前的现状,社区养老作为一种新型养老模式的发展前景值得研究。

在今年年初的两会上,养老问题又一次成为热点,据最新资料显示,我们国家目前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经达到了14.9%,到2020年将达到19.3%,到2050年将达到38.6%,而在这个过程中,劳动年龄人口的绝对数是在下降。与此相关联的,就是抚养比。目前,职工养老保险的抚养比是3.04∶1,也就是3个人养1个人,到了2020年将下降到2.94∶1,到2050年将下降到1.3∶1。

一、政府作为社区养老主体的必要性及缺陷

社区养老不同于我国传统的家庭养老与机构养老,它与社区生活紧密联系,将机构养老的各种服务引入社区中来,面对我国国情,发展城市社区养老是解决养老问题的好办法。现阶段,我国城市社区养老的参与主体不单是政府,企业与非营利性组织也加入进来成为社会管理主体。三者共同参与城市社区养老,共同承担责任,分别履行各自的义务。这种模式使公共资源利用最大化,克服了自身的不足,发挥了各自的优势。

当前,单纯的家庭养老和自己养老无法适应我国国情的变化;另外,许多民办机构由于投入的资金有限,在整体的硬件设施、服务队伍、服务内容等方面都达不到相关标准,也满足不了老人的需求;少部分具有专门管理人才和高服务水平的民办养老机构,却因为收费偏高不能与社会需求相匹配。基于这样的现状,政府必须在养老服务中起主导作用。社区养老是整个养老体系中的重要一环,而养老体系是我国构建社会福利体系中的重要部分。

国家或政府是社会福利供给中最为重要的主体,任何国家和政府都不能轻视或忽视在社会福利实施中的主导和主体作用。所以说,我国政府现在仍是养老服务中最重要的主体,以政府为主体是发展社区养老最直接有效的途径,在城市社区养老的不断发展壮大的进程中,政府的主体责任表现为政策制定、组织推行、资金支持与监督落实。具体来说,政府主持制定发布相关政策文件,不单是为广大社区老人提供平台,而是构建整个社区养老发展的体制,并且提供资金支持,这是社区养老的基础。政府还为参与社区养老服务的企业与非营利组织提供服务指导,并且作为社区养老项目的牵头方,政府须确定公共服务应达到的水平以及可支出的公共资源,建立质量控制标准来保障服务的质量,监督整个服务体系的运营。

随着社会的发展,老年人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从现有的政府运营体系和管理机制来看,单一的政府主体很难对某一具体的社会群体制定适应实际情况的政策。面对社会变革,政府的应对能力明显不足,现有的养老设施建设无法满足老人的实际需求,政府所提供的服务内容也不能与老人的需求相匹配;另外,养老服务问题涉及财政、保险、就业、福利、卫生等多方面的政府职能。面对如此复杂的养老需求,由于资源、能力及相关知识的限制,政府往往顾此失彼。

二、企业参与城市社区养老的价值和局限

目前我国老龄化严重,养老压力大,养老需求旺盛,养老市场规模较大;但养老机构和服务供给却相对匮乏,服务水平参差不齐,养老缺口巨大;同时,养老服务符合国家利益,是政府鼓励、政策支持的朝阳产业,就在2015年2月,民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十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养老服务、养老产业发展的具体举措,并就推进医养融合发展、完善投融资政策、落实税费优惠政策、加强人才保障等做出相关规定和优惠政策。总之,企业参与社区养老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

目前,企业在养老服务体系中主要起着辅助性作用,其通过与政府的合作参与社区养老。企业遵循市场化的管理准则,以企业化的管理手段运营养老产业。但参与养老企业与市场经济中的经营活动不同,在参与社区养老时,企业多以微盈利的方式为生存手段,同时还以公益服务为基础,并不追求很高的经济效益,最低标准是维持其收支平衡。在实践中,有的企业开辟新的方式,通过开展与养老相配套的服务产业,如生产食品供社区中的老人食用、生产的日用品作为日间照料中心的物品,如此一来就形成了一条龙模式,大大降低了企业经营成本,同时也拓宽了销售渠道,提高了服务效率。另外有少部分企业通过捐赠的形式参与到社区养老服务中来,他们通过给予非营利性组织、社区一定的捐赠(包括捐款及捐物)与其建立合作关系。这部分企业作为一股社会力量,不参与实际的养老服务,但为社区养老提供了财物支持。

但企业参与社区养老依然存在很多问题。首先,开展养老服务的企业由于政府资金供给不足和收费只能维持成本价而不堪重负。其次,企业开展的照料站等社区养老机构存在护理人员缺失及水平不高的问题。另外,由于企业缺乏养老服务工作的专业性,各类服务虽遵循政府政策开展,但并未落到实处,与老人需求结合不紧密。这些问题都需要在后续的发展中进一步完善。

三、非营利性组织参与城市社区养老的价值与局限

非营利性组织不同于政府,它是独立于政府、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组织,非营利性组织一般以社会弱势群体及边缘性群体为主要服务对象,它们能够以直接的方式服务于民,关注具体的养老需求,承接政府转移出来的社会职能。

另外,上文提到,家庭养老与自己养老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城市中,家庭的赡养功能越来越弱化,年轻一代的供给能力不足,不能完全履行经济上的供养和生活上的照顾义务,而老人由于自己的身体状况更加不能自理。如何克服上述问题,需要非营利性组织发挥其功能,参与城市社区养老。

目前,非营利性组织参与社区养老同样是以与政府合作的模式来进行的,两者的合作能够在社区养老事业中发挥重要力量。非营利性组织由于其公益性及非营利性,其出发点更贴近老年人需求,其服务更加专业科学。在与政府合作的过程中,非营利性组织直接接受来自政府和社会的资金,按照实际需求,负责公共服务的生产和提供,在社区开展具体的多种多样的个性化养老服务,如建立日间照料站、托老所等养老服务场所,配备专业医护人员、组织老年人参加社会活动等,实际参与了社区养老服务的提供。

非营利性组织与企业都是参与城市社区养老的新兴主体,除了存在人员匮乏及资金不足的问题,还存在着服务范围覆盖面较窄、服务设施不健全等问题。在实践中笔者发现,许多非营利性组织在机构养老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非营利性组织与社区养老的结合是一种新事物。所以非营利性组织在参与城市社区养老现在和以后的过程中还将会面临新的问题。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城市社区养老的参与主体主要包括政府、企业与非营利性组织。政府是社会福利的传统主体,企业与非营利性组织作为社会力量的代表,在参与城市社区养老服务中发挥着代表性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现阶段,政府因为种种原因在参与社区养老的过程中突显出一些不足,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对于社区养老的责任就不重要。政府在社会转型和社会老龄化的双重背景下,寻求的是一种角色转换,是与企业、非营利性组织的合作并发挥其引导、监督的作用。所以,只有政府、企业与非营利性组织各自明确角色定位,合理分配责任义务方能促进社区养老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沛.福利国家和国家福利——兼论社会福利体系中的政府责任主体[J].社会科学战线,2008,(2).

我国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浅析 篇7

我国1992年已步入老龄化社会,未来30年,城镇60岁以上人口将从13.5%升至22.5%,劳动年龄段人口比例却由67.3%降至58.1%。直接的影响就是抚养比持续攀升,养老保障的负担愈加沉重,2004年我国的抚养比为35.6%,2033年将升至47.1%。老年人口和抚养比的增加将导致更多老人的照顾成为问题,年轻人由于忙于工作养家糊口就没有更多的时间照顾老人,老人的照顾不得依托于社会专业服务人员来完成。我国家庭逐渐小型化、核心化,年轻人更多的是去工作,在家中照顾老人的时间不多。在我国由于工作关系造成父母与子女两地分居,形成大量“空巢”老人,这些人也迫切需要人晚年照顾。

自1980年以来,我国民政部门推行福利社会化,社会福利不是由国家来包办,而是鼓励社会民间组织来兴办,让社会承担部分养老责任,政府提供多种优惠政策,社区居家养老也开始发展起来。2001年6月我国民政部在全国广泛推行的“社区老年福利服务星光计划”,简称“星光计划”,决定用3年时间利用全国福利彩票资金中绝大部分用于资助城市社区老年人福利服务设施,居家养老服务模式也开始在全国各地推行。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社区管理的组织基础,各地区的街道办事处、居委会在管理、服务方面也已经具备了一套比较系统、规范的管理方法。他们在社区居家养老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在运行中也存在不少问题。

一、我国城市居家养老存在的问题

1、社区服务设施不完善,服务项目单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对居住、医疗护理、文化体育设施等方面有多方面的需求,但更注重自己的健康状况和精神生活,希望身体健康和生活开心。目前的社区服务其基础设施差,服务项目少,硬件软件都不能满足需求。社区提供的服务主要以家政和护理服务为主,项目单一,不能满足现阶段老年人的需要。社区医疗保障设施不全。社区内还缺乏综合服务型,如日托、长期住宿、康复、护理等功能。我国居家养老服务还处于初级阶段,社区规模较大,管理经验不足,再加上资金短缺等方面的因素,目前各地的居家养老服务设施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活动场所有限、设施短缺,文体活动参与率低,无法充分满足老年人的需求。据调查,只有23.3%的人利用,其中看病的占9%,参加文体活动为10.3%,61%的人没有利用社区服务,造成资源浪费。主要原因是社区服务项目太窄,而且,服务收费有的还不合理。老年服务设施设计不合理,没有充分考虑老人的需求和自身状况,比如为残疾人设立无障碍道路,只是应付上级的要求,没有征求小区居民的意见,建立的设施也无人问津,社区组织的老年活动也不积极参加,这都影响为老年人服务的质量。

2、社区服务不专业化,服务水平低·

首先,社区服务人员缺乏专业,服务质量低下,素质较低。现阶段的社区服务人员是社区的下岗、失业和困难人员,文化程度偏低、年龄偏大、而且专业知识普遍不足,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和老年方面的知识技能的储备,不了解老年人的生活习惯,不懂得服务的技能和技巧,所能做的更多是只能够进行一些简单的家政服务和护理,若老人出现突发事件时就很难应付。社区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较低,缺乏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工作经验和有效的管理手段,而服务人员队伍不稳,没有做过专业的社会工作,真正社工出身的人更是少之又少,专业知识缺乏就会影响到服务管理质量。社区服务缺乏人性化,个性化。由于服务对象是老人,需要耐心和爱心,有些服务人员对老人态度冷漠,直接打击老人的心情,社区作为一个特殊的环境,小区内人员比较熟悉,服务质量低老人就不会接受服务,私人承办的服务机构就很难经营下去,政府承办的服务机构也运行艰难。

其次,社区工作缺乏专业培训。居家养老服务是一种特殊行业,面对的主要是老人群体,老年人是多事之秋,因此服务需要专业化。为了提高居家养老服务水平,必须重视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培训和人才的开发培养。居家养老服务涉及多种专业知识,如老年学、心理学、教育学、护理学等等,专业化程度较高,而我国从事居家养老服务的人员大都没有受过这方面的教育。有些社区工作人员也接受过短期的培训,但不系统、不连贯,没有形成如何服务好老人的理念,只是把它作为一项工作来对待,不能真心善待老人。

3、居家养老社区服务机制不健全

许多城市还没开展居家养老服务,没有制定政策法规,有的城市开展了居家养老,政策法规不健全,责任不明确。居家养老在我国刚刚兴起的行业,投资成本比较大,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不但资金上,政策上需要优惠。同时,缺乏专业的服务评估机制和监督机构,一旦服务机构与老年出现纠纷,处理不当会形成不良的社会效果,严重影响此行业的发展。

二、完善我国城市居家养老的建议

居家养老质量的高低与社区服务设施和管理息息相关,为了提高我国城市的居家养老社区服务工作,应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1、完善社区服务和基础设施的建设

首先,需要提高居家养老社区服务水平。目前居家养老仅限于满足老年人基本的生活需要,即简单的家务照顾和感情沟通,但这远远不能满足老人的需要,老有所学,老有所用,老有所乐都是老年人的需求,因此服务内容和方式需要不断增加和更新。针对不同需求的老人,不能一概而论,要按照经济收入、身体状况、家庭成员的不同状况,对居家养老社会化服务对象和费用收取方面可分为无偿服务(政府购买)、低偿服务(政府补贴)、有偿服务(自费购买)三大类。服务机构根据不同需求制定不同的项目以满足老年人的需要。对享受政府帮助的对象老人还得需要社会的监督,向社会公示。其次,提高居家养老社区服务的硬件设施,社区应该建设适合供老人活动场所和服务机构,积极利用社区内的闲置场地。硬软件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政府应增大财政支持这项工作增加老年人的福利,提高国民的生活质量,取之于民,用之于民。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居家养老事业,政府提供优惠税收政策,引导规范其运作。

2、提高服务人员素质,积极与社会志愿者合作

居家养老服务需要专业化、个性化。针对我国当前服务人员素质低下的情况需要加强培训,以提高他们的素质。民政、劳动部门等应提供一些居家养老培训科目,建立制度化、规范化培训机制,通过职业技能等级考试,普遍实行养老护理员持证上岗制度。建立有计划地从大中专医校养老护理专业毕业生中招纳专业人士充实到居家养老的服务队伍中,改善和提高服务队伍的专业结构,要大力与志愿者合作到社区为居家养老服务,鼓励支持社区;居民在业余时间帮助社区老人养老,发扬中国爱老敬老的优良传统,同时也要转变观念,强化意识,营造良好的社会养老氛围。在全市广泛开展居家养老的宣传教育活动,使包括老年人在内的社会成员树立科学的养老观,营造一个政府大力扶持、社会广泛支持、个人积极参与、责任共同承担的良好社会氛围。

3、明确职责

政府、服务机构和中介要正确定位,合理分工,明确各自职责,建立政府为主导,社区为依托,中介组织运作,服务机构实施的工作机制。政府负责制定法律政策,指导和监督其它服务机构,扶持居家养老服务的中介机构,接受政府委托,开展服务工作的组织,实施和评估工作,做好与社区老人信息沟通,社区是居家养老的服务场所,提供好服务设施,服务机构是居家养老的实施主体,负责提供直接的具体服务,要做好人员的选派、管理、职业道德教育等工作,各行其职,共同做好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物业对小区的管理比较熟悉,建议居家养老服务大力与物业相结合开展一些简单家政工作。

4、建立质量监督评估体系,规范服务运作

为使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运作规范化、标准化需要建立居家养老服务评估和服务质量评估,对服务机构的资格和服务质量进行科学的评估,对合格的服务机构发证准予其营业,政府给予财政支持和政策优惠,以保障老人享受的服务质量。有些地方成立养老服务行业协会,由政府牵头,各区养老机构和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组成,负责处理服务质量评估、标准确立、收费核定、人员培训、纠纷处理等,值得其它城市借鉴。居家养老服务加强监督,一是保障服务质量,二是保障政府补贴资金真正用到最需要政府帮助的老人身上。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和奖罚措施,规范各服务实体合法经营,诚信运作,避免损害老年人合法权益事件发生。

摘要:随着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加,城镇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日益突出。社区式居家养老存在基础设施不完善、服务水平低等问题。为了大力发展我国社区居家养老,需要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强居家养老服务的专业队伍,整合社区资源,建立有效的监督和管理机制。

关键词:社区居家养老,老年人,对策

参考文献

[1]周良才.中国社会福利[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李少明.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思路与对策[J].中国民政,1994.

[3]洪秀华.城镇老年人口居家养老探析[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

对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探索 篇8

(一) 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 养老问题凸显

经过30多年的计划生育工作, 我国在人口数量控制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人口迅速增长的势头基本得到遏制, 总体生育率下降到较低水平, 有些地区甚至降至更替水平以下, 人口再生产类型基本完成了从传统型到现代型的转变。这些成果主要是我国长期以来严格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结果, 但与此同时也暴露出一些突出的问题, 人口老龄化就是其中之一。计划生育政策的严格执行, 我国的生育率迅速下降, 同时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 使得人们的死亡率下降和预期寿命提高, 从而导致了人口老龄化。我国的人口老龄化起点晚, 但速度快、来势猛、规模大, 70或80岁以上的老龄中后期人口的比重提高的较快。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 也是全世界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 全面妥善解决养老问题刻不容缓。

(二) 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不能满足当前的养老需求

尊老、敬老、养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养老更是中国家庭几千年来的传统职能。但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继续推行, 独生子女数量增加, “4.2.1”家庭结构越来越普遍, 在夫妻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家庭中, 他们除了紧张的工作之外还要面对四个老人和一个孩子, 在有些情况下, 他们不是不想尽孝道, 而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同时社会的发展使得家庭规模缩小, 空巢老人家庭比例日渐提高, 随着这些空巢老人年龄的增长, 生活越来越不能自理, 而其子女又没有精力进行全方位的照料, 老年人的需求得不到满足, 传统的家庭养老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三) 宏观的社会养老事业发展不足

目前, 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同发达国家的老龄化有所不同, 我国是在经济不发达的情况下由于计划生育政策严格执行迎来了人口老龄化, 由于人口老龄化的到来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的“时间差”的影响, 不可能像发达国家那样建立起适应老龄化发展需要的全方位的社会供养体系, 没有能力建立发达国家那种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保障。我国是发展中国家, 经济基础还比较薄弱, 国家没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建立完善的养老保障体系, 社会养老覆盖面较小, 社会养老保险水平较低, 社会养老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以目前的情况来看, 我国的社会养老还不能弥补家庭养老在新形式下所形成的“空缺”, 寻求和发展弥补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不足的新型养老方式是当前十分紧迫的任务。

(四) 大力发展以社区为依托的养老方式

介于宏观层面的社会养老和微观层面的家庭养老之间, 中观层面意义上的社区成为养老服务的最佳载体, 社区是连接社会和家庭的纽带, 社区养老有其独特的优越性。对老年人而言, 社区是他们安度晚年的最佳场所和最理想的活动空间, 开展社区养老可以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和设施, 挖掘社区发展潜力;发挥老年群体自身所拥有的巨大潜力, 使老年人发挥余热;提供就业岗位, 使下岗失业人员能够再就业, 为社区的老年人进行服务等。社区养老的内容丰富多彩, 能有效的满足老年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

二、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 对社区养老服务认识不足

部分人民群众没有意识到养老职能已经由以家庭为主转变为以社会为主, 社区相关管理服务部门也没有没有把社区养老提高到反映一个社会文明进步水平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高度来认识, 服务意识淡薄, 没有充分认识到社区养老服务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二) 社区提供的服务项目少

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大多针对满足老年人的基本物质生活需要, 主要偏重于日常护理和家政服务, 服务形式单调, 社区为老年人提供的休闲娱乐活动较少。对于不同年龄、性别、健康状态的老人, 都有生活护理、家政服务、精神慰藉、社交文体等多方面的需求, 社区提供的保健、心理咨询、思想疏导、文化教育方面的服务项目少, 且开展的形式较单一, 内容不丰富。

(三) 缺乏专业的养老服务人员, 服务质量不高

人力资源是推动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专业工作人员人数不足是制约我国养老事业发展的瓶颈。目前, 从事社区养老服务的大多是一些下岗人员, 绝大部分没有进行过专业教育或没有接受过相关培训, 缺乏专业的老年养老服务知识和技能。此外, 养老服务职业化程度不高, 养老服务人员缺乏稳定性, 服务人员临时性和流动性较大。以上这些不仅影响了老年服务的质量, 也制约了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

(四) 社区医疗有待加强

老年人尤其是高龄老年人, 身体较其他人群虚弱, 易生各种疾病, 是医院的常客。但同时老年人体质较差, 尤其是高龄老人和行动不便老人, 在城市公共交通拥挤的情况下, 外出困难, 即便到了大医院, 大医院看病手续繁琐, 做各种检查排队等候的人多, 老年人经不起折腾, 就医困难重重。在自己的家门口看病, 能切实解决老年人的实际困难, 对于一些高龄老人和行动不便老人所急需的家庭病床和医生上门服务尤为重要, 社区医疗有待加强。

三、大力发展城市社区养老服务

(一) 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1. 加大宣传力度。

各级政府和领导要高度重视城市社区养老服务, 把其列入城市发展与社区建设总体规划, 成为各级政府和领导的议事日程和工作目标, 并向广大群众积极宣传社区养老的优越性, 搭建参与渠道和创造相应的激励机制来调动各年龄层次的人及各种组织参与, 发挥社区互助功能。通过宣传使群众意识到社区养老的必要性, 发动邻居、家庭、老人等社区力量, 发挥邻里间的互助作用, 是解决社区养老服务人员缺少的根本途径之一。

2. 做好宏观规划, 健全法律法规。

政府相关部门应制定社区养老的发展规划, 并将其纳入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整体规划之中, 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既要考虑有效需求, 又要发掘潜在市场, 既要顾及投资者的经济利益, 又要考虑服务对象的支付能力, 避免盲目发展和重复建设。进一步完善维护老年人权益的法律、法规, 加大执法和监督力度, 打击侵犯老年人合法权益的不法行为。给予老年服务机构税收优惠政策, 降低其运营成本, 使其更好的为老年人服务。对于生活困难的老年人进入养老机构, 费用酌情适当减免。

此外, 政府部门要高度重视社区养老事业的发展, 加大资金投入, 给予财政支持, 建立专项基金, 同时还要鼓励社会各界积极捐助, 保证社区老年服务事业的发展和相关设施的建设。

(二) 丰富社区养老服务项目

1. 针对不同类型的老年人, 提供不同层次的服务。

第一, 对于高龄老人, 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 应以上门照料服务为主, 为老人提供医疗、康复、护理等全方位的服务。第二, 对于中龄老人, 生活基本能自理, 但又需要一定照料的老人, 可采取日间护理中心、托老所、老年康复站等形式服务。第三, 对于低龄老人, 生活能自理, 精力充沛的老人, 应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社区活动, 提供娱乐、教育方面的服务, 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第四, 对于独居老人、残疾老人等特殊群体, 这部分人是社区养老服务的重点保障对象, 应构筑多层次、多元化、多项目的贫困救助网络, 保障他们的基本物质生活, 同时大力倡导多种形式的扶老助困送温暖活动, 使他们得到精神慰藉。

2. 开展形式多样的娱乐活动, 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

老年人的物质生活满足后, 精神慰藉就显得尤为重要, 老年人退休后, 一定程度上与社会疏远了, 会产生一种孤独感和被抛弃感, 造成精神苦闷。社区服务能有效的弥补老年人精神上的空虚, 要加大社区娱乐设施建设, 广泛开展适合老人特点的文娱、体育、教育、科普活动, 定期在社区开展一些文艺表演、比赛或作品展览活动。还要对老年人进行再教育, 尽可能的消除他们与年轻人的“代沟”, 利用社区现有的学校、教师资源, 开设书法、画画、学琴、唱歌等兴趣培养班、老年保健班、老年网络学习班等。

(三) 培养专业的养老服务人员

要想提高养老服务质量, 专业的服务人员不可或缺。首先要建立一支稳定的、专业化的社区养老服务队伍, 使服务趋于专业化、科学化、多样化和规范化。要从专业院校吸收相关专业的大中专毕业生, 以充当社区养老服务队伍的骨干。充分调动社区中的下岗人员、退休人员的积极性, 鼓励他们投身社区养老服务事业, 对其进行专业的护理服务知识和技巧培训, 分批选送到有关高校或培训机构学习老年服务知识和技能, 使他们达到专业化水平。养老服务人员除了具备知识水平和服务能力外, 最重要的是热爱这份工作, 善于观察老年人的思想动态, 积极与老年人进行沟通, 满足老年人的各种需求。

(四) 加强社区医疗水平

老年人大多体制差、患病多、行动不便、收入低, 针对老年人的这些特点, 社区医疗肩负着重要的使命, 为老年人的身体健康服务, 是社区医疗不可推卸的责任。社区医疗不应以盈利为目的, 主要是做好服务工作。社区医疗服务中心要对本社区实行全覆盖, 建立老年保健站、老年康复中心, 实行巡诊制度、义务检查制度, 定期为老年人举办疾病预防讲座、养生知识讲座。此外, 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应与省属或市属综合性医院紧密联系, 综合性医院派资深专家定期到社区医院坐诊, 以提高社区医疗水平, 满足社区老年人的看病需求。

参考文献

[1]李竞能.人口理论新编[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 2001.

[2]田雪原.中国老年人口[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

[3]欧莹莹.城市社区养老问题研究综述[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08, (1) .

城市社区居家养老的问题及建议 篇9

关键词:老龄化,城市社区,居家养老

一、我国居家养老的社会背景

我国在1999年已进入老龄社会, 是较早进入老龄社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老龄人口的急剧膨胀引发人们对养老问题的广泛关注。目前我国的养老方式主要有两种: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 但这两种养老方式在“未老先富”的社会里显得相当乏力。

在我国, 传统的养老方式是家庭照料下的居家养老。但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发展和计划生育政策的成功推行, 这一模式受到来自人口条件、居住条件、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多方面的冲击。在城市, 特别是在大城市, 老年家庭出现空巢化, 家庭照顾能力已经受到严重削弱:从家庭的结构和规模来看, 传统的几代同堂的大家庭正在日益减少, 而两代人组成的核心家庭正在逐渐成为现代社会家庭结构的主体模式;从家庭照顾者的状况来看,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 传统上作为照顾老人日常生活主力的女性已大规模地加入了劳动力市场, 这使女性为老人提供的照顾越来越少。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和缺损已是不争的事实, 若不寻找家庭之外的其他照顾资源, 城市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照顾问题显得积重难返。

另一种常见的养老模式是机构养老。所谓机构养老是指以社会机构为养老地, 依靠国家资助、社会资助、亲人资助或老年人自备的形式获得经济来源, 由养老机构统一为老年人提供有偿或无偿的生活照料与精神慰藉, 以保障老年人安度晚年的养老方式。在我国目前的经济条件下, 机构养老对于解决我国的养老问题也只是杯水车薪。一是机构养老与中国传统观念相背离, 很多老人不能接受;二是我国现有的养老机构的数量和规模远远不能满足当前老龄人口的需要;三是机构养老需要缴纳相当的费用, 很多老人或家庭负担不起;四是养老机构主要发挥的是“寄养、维持生存”功能, 受服务水平和质量所限, 离“老有所乐”的目标相差较远。

因此, 在如此严峻的社会经济背景之下, 面对传统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和机构养老存在的种种弊端, 居家养老这一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养老模式便应运而生。居家养老是以家庭为核心, 以社区为依托, 以老年人日常照料、生活护理、家政服务和精神慰藉为主要内容, 以上门服务和社区日托为主要形式, 引入养老机构专业化服务的养老模式。这种新型的依托社区的居家养老模式既扬弃了传统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弊端, 又集中了两者的优点:老人虽然住在家中, 但是享受的不是传统意义上自己照顾自己的居家养老, 而是由社区为老年人提供日常生活照料方面廉价、优质的全方位服务。这样, 既可减轻老年人家庭的经济负担、满足了老年人“恋家”情结, 又可减轻机构养老服务的压力、节省了国家养老的福利资金投入、有效节约了社会资源, 是具有中国特色、适应我国当前“未富先老”人口老龄化特点的社会养老新模式。

二、居家养老发展存在的问题

尽管居家养老有诸多的优点, 但由于我国经济社会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周期非常短, 养老服务业发展滞后, 居家养老也存在着许多问题,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统一的政策法规, 政府权责不清

从国家宏观调控的角度, 目前还没有统一的鼓励扶持居家养老大力发展的政策法规, 管理监督也缺少国家标准和规范, 使得这项工作还停留在各地零散、自发组织实施的层面。还有许多地方对居家养老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 未列进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整体规划, 资源分配和政策扶持力度不够, 运行中缺少标准化服务和规范化管理, 制约了它的广泛深入开展。由于没有明确的政策法规予以支持, 也使得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开展受到一定的限制与制约。首先, 居家养老组织体系中各相关的职能部门对自己的定位不足, 不清楚自己的职责范围;其次, 有关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配合, 各涉老部门之间缺少协调沟通, 在有些问题上不能达成一致, 造成居家养老服务效率低下, 很容易出现遇到问题各个职能部门互相推诿、“踢皮球”的现象, 这些都影响到居家养老服务事业的健康发展。

2、财源不足, 制约居家养老发展

目前, 居家养老服务的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和民政部门。政府“买单”往往投入比较有限, 对居家养老工作的全面开展犹如杯水车薪。民政部门用于居家养老的经费, 其筹集的渠道主要来自于社会福利彩票的福利金, 而社会福利彩票的收入又存在不确定性。这种具有很大随意性和波动性的投入方式, 在养护人员工资标准较低的情况下尚能勉强维持, 但随着养老规模的逐步扩大、供养对象的增加、养护人员工资标准的提高, 资金来源渠道不稳定的问题会愈加凸显, 必定会使居家养老服务难以进入良性循环轨道, 制约居家养老的可持续发展。

3、居家养老的服务资源缺少整合

目前一些社区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体育健身、生活照料、家政服务等养老服务资源分属不同部分条块管理, 利益关系存在矛盾, 缺少有效协调整合。关于老年人群的管理和照护, 目前我国负责城市老人工作的有老龄委、老干部局、退管会及民政、人事、组织和街道社区居委等, 相应的社区老人主要有单位退休职工, 离退休老干部, 没有单位的老人以及三无老人及需要救助老人。在居家养老服务推进方面, 这几家单位并没有结合起来。街道社区来承担居家养老的主要职责, 面临经费运转困难, 相应的退管会和老干部局却存在经费盈余而服务缺乏的矛盾。

4、相关服务不健全, 人力资源短缺

一方面, 目前居家养老服务中缺少老年人医疗保健服务, 精神慰藉尚未引起足够重视, 也没有找到恰当的途径和方法来解决。在服务对象上, 政府购买居家服务主要针对高龄困难老人和对社会有特殊贡献的老人, 缺乏对高收入家庭居家养老需求的关注, 而对一般老人而言, 由于经费、人力等原因, 较少能享受到这些服务。另一方面, 目前从事养老助老服务工作的大部分人员都是一些仅凭人道主义和经验而工作的人, 接受过相关专业教育或有关老龄人口服务知识培训的专业人员很少。这不仅影响了养老助老服务的质量, 也制约了养老事业的发展。

5、居家养老的宣传不到位

居家养老是专门针对老年人的一个重大福利项目, 但在实际生活中, 许多民众对之十分陌生, 甚至不少老年人也不了解居家养老, 不知道设立在社区的居家养老中心究竟是一个什么性质的机构。即使有的老年人对居家养老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但是其消费意愿不强, 消费预期不容乐观。老年人的支持率和参与率低导致居家养老的一些服务项目丧失了规模效应, 而这又反过来影响了相关服务项目的开展, 造成恶性循环, 居家养老服务点的工作逐渐萎缩, 甚至就剩下一具空壳。

三、对发展居家养老的建议

1、建立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政府必须加快社会保障和社区服务的法律法规建设, 将居家养老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 使它融入到社会保障和社区服务体系中。同时要建立和完善居家养老相应的法律法规, 使居家养老事业的开展做到有法可循、有法可依。当相关利益人的利益受到侵害时, 可以拿起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的利益。此外, 相关法律法规还可以规范政府相关部门的工作, 明确其职责, 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与合作, 避免其定位偏差, 提高居家养老的工作效率。

2、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力度, 开辟多渠道投入机制

社区居家养老经费应在各级财政预算中单独列项, 并形成逐年增长的机制, 以确保居家养老经费来源的确定性和稳定性。鉴于社区居家养老属于社会保障体系, 而不仅仅是一项慈善事业, 财政有义务承担必要的投入。同时,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要实行产业化经营, 运用市场机制, 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福利资源中的主导作用, 使福利服务的需求与供给保持相对平衡。另外, 还需要建立一种全社会支援老年人的保险制度, 为需要护理的老年人提供护理服务或支付保险金。更需要鼓励社会团体、慈善机构、民营、个人等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或投资养老服务, 政府应在税收、地价、水、电等收费上给予优惠政策。

3、不断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内容、提供不同需求层次的服务

社区居家养老应当根据年龄段、性别、配偶是否健在、残障程度等直接影响到老年人养老需求的因素, 从老年人需求满足的角度出发, 提供相应的居家服务。一方面, 通过服务人员的善爱之心为老年人提供家庭一般的照料, 从人性化的角度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力求做到使老年人有较强的满意度和幸福感;另一方面, 针对不同类型和特点的老年人制定相应的服务选项, 可以让老人自己 (包括家属) 选择或者提出自己希望得到的服务种类, 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克服机构养老的弊端, 真正实现养老服务的人性化, 提升居家养老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4、培养专业人员, 整合各类人力资源

加强对从事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的培训。在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培训中, 可以将培训过程标准化, 如使用统一的教材、统一的考试机制等, 合格以后颁发经国家认可的资格证书, 实行劳动准入制度, 具有这个资格证书的人才能够从事这方面的工作, 以有效提高服务人员的素质和服务水平。另外, 积极发展社区内外有条件的人加入到养老服务队伍中来, 扩大居家养老服务队伍。这样, 不仅可以解决部分人的就业问题, 还可以充实服务队伍。同时, 可以借鉴国外的“义工”制度, 社区为中青年志愿者和学生活动提供平台, 进行制度性安排, 这方面政府要发挥倡导作用:为每个志愿者建立档案, 作为他们以后升学、奖励等方面的依据。总之, 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 共同支持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5、加大对居家养老的舆论宣传

国家应加大对居家养老的宣传力度, 使人们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养老工作的重要性, 形成良好的尊老爱幼的社会风范。居家养老在我国是一个新生事物, 许多居民甚至老年人自身也不清楚这样一种养老途径, 原本是为了老人养老而探索的项目变成了老人在一边旁观的行政任务。这种没有老人参与的居家养老导致项目的针对性不强, 参与度不高, 运作效率低下。而良好的宣传不仅可以赢得老人的支持, 听取老人的有益意见, 而且可以非常有效地团结各种社会力量加入到居家养老项目中来, 从而在人力资源和经济资源方面开拓新的渠道。建立起遍布全国城市社区的标准化居家养老中心, 从而使其可以成为吸引更多的志愿者和慈善者参与进来的一面最好的标志和宣传旗。

参考文献

[1]项丽萍:城市社区居家养老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探讨[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 (2) .

[2]孙艺兵:沦浪区“邻里情”虚拟养老院范式研究——我国城市居家养老的创新实践及政策建议[J].领导理论与实践, 2008 (1) .

[3]王蔚晨:社区居家养老构建和谐社会[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 (9) .

城市独生子女家庭养老风险探析 篇10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急剧变迁,社会问题不断涌现,社会矛盾不断升级。与之相对应的社会中的风险因素与日俱增,既包括自然风险,也包括人类社会自身所产生的社会风险。穆光宗曾提出独生子女家庭从本质上是风险家庭的观点,他认为独生子女家庭面临着独生子女供养父母的风险和独生子女家庭存在的结构风险。[2]本文以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形式,共收集问卷400份,访谈资料20份,试从风险社会视角下分析城市独生子女家庭养老问题。

一、城市独生子女父母养老方式的选择

当前,我国已有的养老方式主要包括家庭养老、机构养老、社区养老、以房养老等模式。

1、家庭养老

家庭养老是最为传统和常见的养老方式,老年人因劳动能力的退化或缺失不得不从劳动市场退出,转而依靠家庭其他成员的支持以维持老年生活所需,是一种建立在血缘、亲缘基础之上的家庭网络供给。调查中选择家庭养老的独生子女家庭父母有130人,占被调查总人数的65%。一方面,受传统的养老观念与家庭观念的影响,人们原有的“养儿防老”观念仍然盛行,占据主流地位;同时,家庭是一个人最基本的单位,传统的“家本位”思想使老年人更愿意选择在家庭中养老,否则会被别人说闲话;另一方面,家庭养老能够保障老年人的基本情感需求,能够有效地与家人进行情感的交流与沟通,保障老年人的心理需求。

2、社区养老

社区养老是以家庭养老为主,社区机构养老为辅,在为居家老人照料服务方面,又以上门服务为主,托老所服务为辅的整合社会各方力量的养老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在于:让老人住在自己家里,在继续得到家人照顾的同时,由社区的有关服务机构和人士为老人提供上门服务或托老服务。但是这种养老方式并不是所有老年人都能享受,这需要老年人家庭所在社区具备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和相应的社会服务政策以及专业化的社区服务人员。

在调查中,有条件选择社区养老方式的老年人有55人,但是选择参与社区养老的老人只有17人,占被调查总人数的27.5%,占有条件选择老人总数的30.91%。一方面,独生子女家庭老人认为自己目前没有必要参加社区养老,认为自己家庭能够满足养老需求,能够承担相应的养老负担;另一方面,部分老人对社区养老提供的服务表示不信任或者不满意。

3、机构养老

养老机构是专门为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的社会机构,既有公益性质的养老机构,也有盈利性质的养老机构,其主要为老年人提供饮食起居、清洁卫生、生活护理、健康管理和文体娱乐活动等综合性服务。一般而言公益性养老机构养老费用较低,在经济方面对老年人具有较大优势;而盈利性养老机构,虽然养老服务费用较高,但在服务质量等方面具有较大优势。调查中,选择机构养老的独生子女父母有15人,占被调查总人数的7.5%,是三类养老方式中人数最少的一类。虽然是独生子女家庭,但毕竟有子女,有父母表示“有自己的孩子,去养老院养老干啥,再说了我们自己也有退休金,生活不能自理的话可以请保姆,没必要去养老院,去那里还得关起来,不自由呢”。可见,在养老方式的选择上,独生子女父母与非独生子女父母并无太大差别。

二、城市独生子女家庭养老风险

1986年贝克在其著作《风险社会》中,将“社会风险”定义为:其一,人类进入工业文明以来出现的风险,与前工业社会的自然风险有着本质的区别;其二,风险不是某种具体的风险,而是一系列抽象的、概括的,能够给人类生存带来巨大威胁的;其三,现代社会的风险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逐渐在全球范围内扩散,超越了国与国的界限,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共性问题。

1、独生子女家庭特征

(1)独生子女家庭与多子女家庭相比,家庭规模小,只有一个子女,呈现“四二一”倒金字塔形状的家庭结构。虽然城市中很多老人都有养老保险,每月能够获得维持期基本生活的费用,但老年人面临着疾病,如慢性疾病、重大疾病等的风险,祖辈与父辈的养老负担都集中在独生子女身上。受传统社会观念的影响,中国家庭中普遍存在着“恩惠下流”的传统,祖辈与父辈关心下代,不得不面临着子代、孙代的剥夺。此外,独生子女除了要正常开展工作以及自己的生活外,还要定期给予祖辈与父辈精神方面的关怀与慰藉,在生活中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压力和精神压力。

(2)独生子女家庭的居住方式对当前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具有较大影响。受传统的“家本位”观念影响,父辈与子辈同住是普遍现象。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个人本位”的观念逐渐取代“家本位”观念,青年人更加强调个人的自由与发展。调查中发现,有186位独生子女表示不愿意与父母同住。这种居住方式对于老年人在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等非经济养老方面都是极大的挑战。

2、独生子女家庭养老面临的风险

(1)经济保障风险。独生子女家庭老人养老最主要的支持是经济支持,能够为基本的老年养老生活提供物质保障,直接决定着老年人物质生活水平的高低。家庭中的经济保障受到父母经济收入与支出、子女经济收入与支出等因素的限制。调查发现,独生子女家庭父母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工资收入、退休金、个体经营等。独生子女父母对子女的经济依赖较小,个人收入基本能够满足开支需要,甚至有的家庭还会继续为子女提供经济支持。

在对独生子女家庭父母的调查中发现,有超过65.4%的父母不需要子女提供物质支持,这其中有近30%的父母还会为其子女提供必要的经济援助。被访者李大妈的儿子是国企职工,刚参加工作3年,现在已按揭买房结婚。在谈及对儿子养老期望的时候,李大妈说:“现在我俩都有退休金,也不要他们给我们钱,他们正在用钱的时候,要还房贷,车贷,我们还经常给他们钱呢。”

(2)生活照料风险。生活照料的实现,必须满足以下三个条件的其中之一:一是独生子女与其父母共同居住;二是独生子女父母身边有照料人员(如请保姆或住养老院、护理院等);三是独生子女父母健在可以相互照顾。[3]在具备三个条件之一的情况下,才能够满足独生子女家庭父母生活照料的需要。

首先,在独生子女未成年之前,一般都与父母同住,但随年龄的增长,外出求学、就业、成家等都会造成不与父母同住。独生子女家庭父母又重新回归到“夫妻”二人家庭。调查中发现,在200位独生子女中,外出求学不能长期与父母同住的占23.5%,在外就业且不与父母同住的占36.8%,已经结婚且不与父母同住的占33.5%,仅有6.2%的独生子女表示与父母同住。

其次,独生子女父母身边有照料人员的情况在调查中并不多见。一是多数父母表示不愿意去养老院,二是多数家庭的经济状况不能支持他们请保姆,三是多数父母认为自己还年轻,能够照顾自己,不需要请保姆或去养老院。当前,多数独生子女家庭的父母属于第三种情况,父母健在,有照顾能力。但是从长远来看,却隐含着潜在的风险。随着年龄的增长,独生子女父母的身体健康状况不断下降,生活自理能力不断退化,特别是老年人面临着疾病的威胁。因此,在生活照料方面独生子女家庭面临着较大风险。

(3)精神慰藉风险。老年人的精神慰藉问题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却又是常常被忽视的问题。精神慰藉不能够像经济支持与生活照料一样可以被衡量,它是一种精神、心理层面的情感感受。

首先,老年人面临的角色转变需要子女的心理关怀。对于老年人来说,特别是女性老年人,在生理、心理等方面都出现较大的转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情感陪护与疏导,很难适应老年生活。

其次,由于子女学习、工作压力较大,对于老年人在情感方面的需求往往很难意识到,即便意识到也因为各种原因无法与父母很好的沟通。调查中,小王告诉我们:“我现在一直在外上班,平时工作日没时间回家,只有周末能休息,回家也是睡觉、看电视,偶尔会出去逛街,很难坐下来陪爸爸妈妈说话聊天,打电话主要是问家里有啥需要没,在精神关怀方面真的做得不够。”

三、城市独生子女家庭养老风险治理

独生子女家庭养老面临的风险不是某一地区、某一家庭的个别化现象,而是关系到我国千千万万的家庭。他们响应党和国家的政策号召,为我国人口控制、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当他们面临着养老风险问题时,单独依靠某一手段或某一力量是无法实现的,需要建立系统化的风险治理体系。

1、完善相关制度政策

独生子女家庭养老需要国家、社会、家庭三级联动,共同承担养老风险的责任。首先,国家要制定相应的养老政策,承担国家在养老问题中的责任,地方政府应该建立独生子女家庭养老特殊补贴,从经济方面予以相应的保障与支持。并针对具有特殊困难的家庭实行特殊帮扶,如失独家庭,应以切实有效的养老政策帮助其解决在养老问题上面临的风险与困难。其次,针对独生子女群体,建立健全保障政策,切实有效地帮助独生子女群体减轻养老负担,如可以在独生子女学习、就业、创业等领域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再次,制定老年社会参与的制度保障,为老年人提供相应的社会参与平台,鼓励老年人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提升自信心,加强老年人群体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帮扶,做到老有所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2、提高家庭支持功能

家庭在老年人养老方面具有着不可替代的功能,不仅仅是经济支持方面,在生活照顾、情感支持等方面都是无法取代的。

(1)充分发挥老年人的自我支持功能。一方面,要积极转变独生子女家庭父母的观念,树立“自我养老”的意识。中国数千年的“养儿防老”的观念依旧盛行,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男女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社会发展的速度不断加快,依靠子女养老的观念必须得到转变,要从“依赖”转变为“独立”;另一方面,老年人在转变观念的同时,要做好养老规划,不仅包括养老方式的选择,也包括养老所需要的经济支持、生活中自我照顾的身体支持、精神与心理层面的自我疏导,都要做好长期的储备与调节。

(2)独生子女要加强对父母的支持。既然是独生子女家庭,那么在意识层面,独生子女就要有相应的做好赡养父母、承担养老负担的经济和心理准备。在物质与经济支持方面,城市中的家庭一般生活条件较好,父母都能够有足够的经济自我支持,所以独生子女对父母提供的物质与经济支持并不是太多,但是独生子女也不能成为“啃老族”。在日常生活照料方面,独生子女要定期帮助父母,为方便照顾,可以选择与父母就近居住,既能满足年轻人独立、自由的居住习惯,又能照顾父母。在精神慰藉方面,年轻人要本着理解父母的心态,定期与父母谈心、聊天,有条件要陪同父母外出游玩。

3、扩大社会支持网络

(1)树立良好的尊老、敬老社会风尚。老年人是社会中的重要群体,他们在年轻时为国家的建设、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为年轻人的生活、学习、工作等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当他们年老时,应当得到我们的尊敬。在社会中要树立尊敬老人、关爱老人的良好风气,在老年人遇到困难时,要主动帮助他们。

(2)完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城市中老年人生活在社区中,受活动能力和范围的限制,老年人主要在社区内进行活动,对社区有着特殊的情感。社区在老年人养老服务中可以大有作为,根据老年人的需要,为老年人提供各种各样的养老服务。地方政府要加大对社区老年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资金投入,社区要为老年人提供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建立专业的社工队伍,为老年人提供服务。

参考文献

[1]徐俊、风笑天:独生子女家庭责任与风险研究[J].人口与发展,2012(5).

[2]穆光宗:独生子女家庭本质上是风险家庭[J].人口研究,2004(1).

中国十座最佳休闲养老城市 篇11

成都:医疗水平好目舒适安逸的城市

【入选理由】退休人士的医疗服务需求较高,医疗水平是选择退休城市的重要标准。

在医疗水平的选择标准上,医院的住院床位和从业医生数量,城市三甲医院的数量都是我们作为参考的标准。其拥有以华西医院为代表的近20家三甲医院,医疗水平在国内也堪称一流。

另外,近年来各种民办养老福利机构不断涌现,众多民办养老机构除满足成都市的需求外,也为外地人养老提供周到的服务。作为—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古蜀文化城市,成都正吸引着大批的老年人来此养老。

【城市特点】

成都市气候温润,自然环境好;周边旅游资源丰富,悠闲自在的生活方式能够满足老年人回归田园、亲近自然的需求。自古以来便有“少不入川,老不出川”之说,更是佐证了成都是个适宜养老的城市。

【衣食住行】

成都的经济比较发达,生活便利,物产丰富,因此养老成本较低。为了吸引更多的中老年人到成都生活,成都的很多楼盘都根据老年人生活习惯和需求完善了配套设置,均价6630元/平方米的房价尚在接受的范围之内。

成都又是一个美食者的天堂,这里饮食干香、辛辣、味厚,适宜平时喜欢重口味的人群。

公共交通:222多条线路覆盖城区所有区域直至形成三个圈层的城乡公共交通客运市场一体化网络体系。市内高档空调车票价刷卡只要1元,2小时以内可以免费换乘3次。

出租车:起步价8元~9元,2公里后,每公里提高至1.9元。

海口:空气质量高且生活成本较低的城市

【入选理由】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城市的环境问题也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城市空气质量成为衡量一个城市环境状况的主要因素之_。国家环保总局定期公布各个城市的环境质量,海口市全年有311天空气质量为优,一级天气占年度百分比为85%。在这样优良的环境中休闲养老不失为—种极佳的养生选择。

另外,海口全年的平均温度都在20℃上下,每年的11月至翌年4月是海口旅游的黄金时间,因为11月至翌年4月,海口风平浪静,气候怡人,在其他地区酷寒来袭时,这里却阳光普照,暖风和煦。

在冬季阳光温暖的海滩漫步,随手可拈海口的美丽风情和独特风味,谁不想来这里做个惬意的“冬眠”呢?

【城市特点】

海口市地处热带滨海,热带资源呈现多样性,富于海滨自然特色风光景观。被誉为十佳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全国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荣获“中国人居环境奖”等。

市内可供人们休闲健身的公园及文化广场也较为完善。

【衣食住行】

根据全国前100个城市房价统计数据,计算出各个城市新房平均价格,作为衡量房价的标准海滨城市中,海口7200元/平方米房价,比起均价接近两万的三亚等海滨城市,更能让人接受。

海口的饮食鲜美、清淡、嫩滑,是适合于中老年人的健康饮食之一。

诊疗:除了若干大小医疗机构外,海口市内还有6家三甲医院可以为人们就诊提供高水平的服务。

公交车:海口的公交线路覆盖城乡。十分方便市民的出入。票价因投币、刷卡、线路的冷热价格从1元到4元不等。

出租车:起步价为10元,3公里后,每公里加收1元。

珠海:环境优雅目城市综合实力较高的城市

【入选理由】过冷、过热都不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也常常是发生意外的诱因。而合适的天气和清新的空气、纯净的水质、新鲜的食物,开阔的活动空间,在这样的环境中安享晚年生活,是有益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的。

珠海既具有大城市所具有的一切便捷和完善的生活设施,又有怡然从容的生活,全然没有现代化大都市那种令人压抑的紧张和浮躁。

珠海市多个老人之家,设施完善,管理正规,已成为老人们休闲娱乐、学习运动的重要场所珠海市对老人的优待措施也日趋完善:老人可以免费进入全市各公园和旅游景点、文化馆(宫)、博物馆、展览馆、图书馆,并免费在图书馆借阅书刊。

【城市特点】

珠海市自然环境优美,山清水秀,海域广阔,素有“百岛之市”美称,极富海滨花园情调和现代气息。宁静、休闲是人们对珠海的第一印象。水质和空气质量均达到国家一级标准,噪音等级符合最适合人类居住城市标准,也被誉为“中国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

珠海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为22.4摄氏晓“山中有城,城中有山”在这不断变化的山、水环境里,可以让老年人享受生活。怡然自得。

【衣食住行】

如此优美的环境在加上各类完善的设置及惠老政策,珠海自然得到大批热衷于“异地养老”人士的青睐。也因如此,珠海的房价自然不菲,较为发达的东区近万元每平米的房价,还着实得让人们在退休前好好的赚足银两才行啊!

珠海粤菜注重质和味,口味比较清淡,力求清中求鲜、淡中求美。而且随季节时令的变化而变化,追求色、香、味、型。食味讲究清、鲜、嫩、爽、滑、香……珠海又是一个适合各类人群的美食天堂。

诊疗:在珠海较为发达的东部地区,医疗条件较好,分布着大小十几所综合性医疗机构。西部地区目前正在筹建两家三甲医院,但比起楼盘均价过万的西部地区,5000左右楼盘均价更能让人接受。

公交车:珠海市区公交车绝大部分线路实施无人售票,不设找赎,乘客自各零钱,上车投币。市内坐车一般每乘为1.5元(普通车)、2.5元(空调车),并有分段收费的公交线路。

出租车:市区的士起步价:起步10元3公里,3公里后每公里24元。西区、机场的士起步价:起步10元3公里,3公里后每公里2.2元。

昆明:消费最低且四季如春的城市

【入选理由】体面而有尊严的退休生活,是每个人的追求。但如果同样的积蓄,领取同样的退休金,选择不同的城市退休,生活水平差距会很大。消费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决定了退休后的未来20年生活质量。

昆明是内陆城市房价最为合适。昆明,拥有医疗和基础设施完善,空气质量好,气候宜人,城市的快乐指数也很高。

【城市特点】

“七彩云之南,悠悠春城梦。”“春城”昆明,是一个让众多追求生活真谛的人圆梦的城市。云南的气候、水土,加上昆明位于滇中,因此,昆明的鲜花不论季节,在冬天,仍然可以看见娇艳的玫瑰。

昆明市周边拥有诸如昆明湖、滇池等自然景观,在阳光明媚的天气里,安静的坐在湖边看鸟儿争食、孩童玩乐,不就是一种惬意的享受吗?

【衣食住行】

在内陆较发达的城市中,拥有较好医疗条件、基础设施完善,

且楼盘均价6000元/平方米的昆明,年人均消费仅为0.87万元。低物价确保了昆明人能在收入水平偏低的情况下保持较高生活水准。

昆明人的日常饮食,风味浓而不烈,咸而微甜,鲜而不腻,辣而不辛,南北咸宜。

公交车:昆明公共交通处于全国领先水平,昆明公交专用道线路总长全国第一。市内基础线路票价均为1元,旅游专线、新城线及通往五大客运站的线路票价为2元,远郊线路票价为6~12元且全部实行无人售票制度。

昆明公交全国首先施行60岁以上老人免费乘车的优惠措施,体现了昆明城市尊老敬老的社会冈气,受到了老年人的好讯

出租车:普通车型起步价为8元,3公里后,为1.20元/公里。

大连:依山傍水且让人幸福的城市

【入选理由】文明、安全、舒适、方便是一个城市的综合实力的体现,这取决于城市管理者提供的服务水平和城市居民的综合素质。大连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曾经做过一个《城市综合实力排行榜》中得分靠前,综合实力指数较高。

大连群山环绕,依偎渤海,四季都能呼吸到清新、柔和的空气。被网民们誉为令人最快乐,更具幸福感的城市之一。

【城市特点】

大连位于北半球的暖温带地区,具有海洋性特点的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大连是中国著名的避暑胜地和旅游热点城市,依山傍海,气候宜人,环境优美,适于居住。是中国首批“优秀旅游城市”大连自然资源丰富,素有“苹果之乡”、“水产品基地”等美誉,品质优良的苹果、黄桃、樱桃、葡萄等水果和鲜美可口的鲍鱼、对虾、海参、扇贝、螃蟹等海珍品对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大有帮助。

【衣食住行】

大连人的日常消费不算高,但近万的高房价也并非普通退休职工所能承受。

也许是与天气较为寒冷有关,大连菜在口味上的特点是咸,不太适于一些患有忌高盐分食物疾病的中老年人。 诊疗:大连医疗条件水平也位居全国前列的,十几家三甲医院云集于此,为人们诊疗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公交车:大连的公共交通非常发达,市内有公交线路百余条。大公交首班车时间4:00—4:30,末班车时间22:00-23:50,平时行车间隔3—8分钟,高峰期1-2分钟就有一趟车。实行无人售票,单一票价1元2元不等,主动刷卡(投币)不找零。

出租车:白天时段(5:00-22:00)起步价8元,限乘3公里,以后是2元每公里;夜间时段(22:00一次日5:00)起步价10-8元,限乘3公里,以后是2.34元每公里。

苏州:充满诗意且幽静闲适的城市

【入选理由】退休的人突然从紧张的工作中脱离出来,失去了-以前的精神压力和繁忙,人际之间的交流突然减少,很容易产生郁抑、失落等“退休综合症”。摆脱“退休综合症”的最佳办法是让自己的文化和娱乐活动丰富起来。

苏州个拥有良好空气质量,宁静环境,较慢的生活节奏城市,粉墙黛瓦,小巷幽深,处处流露出安然与闲适,是个比较适合生活,尤其适合老年人生活的城市。

【城市特点】

苏州是中国文化宁谧的后院,余秋雨在《白发苏州》中对苏州这样描述。表达了这座以园林著称的城市适合白发人的居住。

苏州地处温带,属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全城山水相间,周围低山丘陵零星散布,境内河港交错,湖泊出奇的多,西有太湖和漕湖,东有淀山湖和澄湖,北有昆承湖,城市中部还有阳澄湖、金鸡湖、独墅湖。身处目不暇接的美景之中,大约烦恼也自然消除殆尽了吧!

【衣食住行】

苏州的基本生活成本相较于周边一些大城市,不算高,但得天独厚的城市环境与完善的配套设施催生过万的高房价却很难让大多数人所接受。

苏州饮食最大的特点那就是“甜”,无论炒菜还是小吃都很甜,因此选择在苏州生活习惯了盐咸口味的外地人,适应当地饮食还是需要一定时间的哦!

诊疗:苏州的的诊疗条件也十分便利,除了大家大型医疗机构可供选择外,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覆盖率达到了100%。

公交车:一般是以18公里以内普通车1元,空调车2元。18公里以上30公里以下,普通车2元。空调车3元。30公里以上再以每增加12公里增加一个等级。

出租车:起步价10-12元,3公里后后,每公里1.8-2.3元。

青岛:气候宜居且适合疗养的城市

【入选理由】冷暖相宜的气候、清新的空气、纯净的水质、新鲜的食物,开阔的活动空间,在这样的环境中安享晚年生活,是有益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的。

青岛由于海洋环境的直接调节,受来自洋面上的东南季风及海流、水团的影响,故又具有明显的海洋性气候特点。空气湿润,温度适中,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在加上优美的海滨城市环境以及各种完善的公共配套设施,青岛亦成为老年人休闲生活不错的选择。

【城市特点】

青岛秉承“打造优美环境,构建宜人之居”的理念,在城市规划、生态环境、居民住宅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造就了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城市个性突出、山海优美、环境整洁、功能完善、生活舒适的人居环境。曾相继获得联合国和国家人居环境范例奖、中国人居环境奖。青岛已经成为最适宜人类创业、居住的城市之一。建国后有多位开国将帅和国家领导人曾在青岛疗养过。

【衣食住行】

许是秉承了北方人的豪放与粗犷,在青岛生活也会让你享受到货真价实的实在,实在的分量,实在的味道。只是近年来,徘徊在9000左右每平米的房价让人略微感到了那么—点的“不实在”。

青岛人的饮食习惯自然与其地理位置有关,当地人喜欢原汁原味的海鲜,海鲜几乎均可生食,以虾蟹为多。

诊疗:青岛的医疗条件也较为完善,12家综合及专科三甲医院可以满足不同人群的就诊需要。

公交车:无人售票车现金1元,打卡0.8元,3位数的编号(如301、212)打卡0.96元,空调车开空调时2元。

出租车:标准型客运出租汽车:起步费(三公里以内)9元;每公里运价1.40元。

烟台:入住成本较低且未来提升空间大的城市

【入选理由】烟台,是我国北方著名的旅游避暑和休闲度假胜地。虽然,目前烟台仍然处在郊区城市化与中心城区升级并存的阶段,但从世界城市化进程的经验来看,未来10到20年,烟台将逐步从郊区城市化阶段进入到中心城区复兴阶段。

现在均价5832元/平方米的烟台在众多休闲旅游城市中最具优势。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烟台各类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人们的生活品质将快速得到提升。

【城市特点】

烟台地处胶东半岛,是中国少数几个北面临海的城市,境内丘陵绵延,沟壑交错,河流众多,其北部和南部濒临渤海和黄海,虽然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冈气候,但受海洋气候影响较大,空气湿润、气候温和。

因此,除却气温较低的冬天外,其它三季(4月~11月)均可成

为出游度假的最佳选择。全年平均气温12℃左右。

烟台的美不仅在于城市景观的美,在于人与自然和谐的美,东方与西方在这里交汇,山与海在这里交融,人与自然在这里和谐相处。烟台先后获得过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中国人居环境奖、联合国人居奖。

【衣食住行】

以烟台“福山菜”为代表的“胶东菜”是鲁菜的三大支柱之一。烟台境内山丘众多,濒临海洋,资源丰富,盛产多种海产品,为“福山菜”提供了优质的原材料。清鲜、脆嫩、原汁原味是烟台菜的一大特色。

诊疗:同属山东半岛的滨海城市,青岛医疗条件略胜烟台,但烟台市目前也有多家综合性的大型医疗机构可以满足人们日常诊疗需要。

公交车:烟台市五区共73条公交线路连贯城郊,十分便利,市区内每客1元。

出租车:起步价为7元,3公里后每公里1.3元。

上海:医疗条件最好目基础设施最完善的城市

【入选理由】上海,是中国第一大城市,是中国最大的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上海位于我国大陆海岸线中部的长江口,拥有中国最大的工业基地、最大的外贸港口。经济的发达也为上海提供了最为先进的医疗条件,拥有30多家三甲医院,9万多个住院床位,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城市特点】

上海也是一座充满文化底蕴的城市,拥有着众多的人文景观,身处其间,您一定也会被这些文化深深吸引,在历史与现代中穿越着漫漫时光。上海留下了无数革命者的足迹和不少革命遗址。另外,作为素有“东方巴黎”之称的国际化大都市,上海拥有鳞次栉比的摩天楼宇,它们象征着上海的繁华发达。而在现代化的背后,上海也由枫泾古镇等古迹展现了其自身独特的江南古典风情的韵味。外滩和田子坊的石库门里弄则是最具上海风情的中西合璧。

属我国“三大火炉”之_的上海,除了夏季的炎热之外,日照充分,雨量充沛,气候温和湿润。春秋较短,冬夏较长,也很适合居住。

【衣食住行】

因为是中国最大的金融贸易中心,这里的生活成本比较高,特别是逼近两万每平米的旁价如若不是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对于绝大部分人而言,想在退休后到上海生活也只能是一种理想罢啦。

上海人称的本帮菜指的是上海本地风味的菜肴,特色可有用浓油赤酱(油多味浓、糖重、色艳)概括。常用的烹调方法以红烧、煨、糖为主,品味咸中带甜,油而不腻。

公交车:上海的城市交通系统非常发达。公共汽车线路数量1000多条,是世界上线路最多的城市之一、上海地铁运营总里程约410公里,目前位居世界第一,公交车一般都是2元,地铁起步价3元。

出租车:起步价为11元,3公里后,每公里2.10元。

厦门:全国环境最好且生活质量较高的城市

【入选理由】厦门一年四季花木繁盛。由于生态环境良好,空气清新,栖息着成千上万的白鹭,形成了厦门独特的自然景观,又因为厦门的地形就像—只白鹭,因此被人称为“鹭岛”。

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可以说这里是全国环境最好的城市之一。

【城市特点】

“城在海上,海在城中”,厦门是一座风姿绰约的“海上花园”。岛、礁、岩、寺、花、木相互映衬,侨乡风情、闽台习俗、海滨美食、异国建筑融为一体,四季如春的气候更为海的魅力锦上添花。海水环绕、沙滩广阔、阳光和煦,由于生态环境良好,厦门的空气清新,栖息着成千上万的白鹭,形成了厦门独特的自然景观。除了自然风光优美,厦门的城市环境也非常整洁,是我国著名的旅游城市。

厦门属亚热带气候,温和多雨,年平均气温在21℃左右,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年平均降雨量在1200毫米左右,每年5至明份雨量最多。由于太平洋温差气流的关系,每年平均受4到5次台风的影响,且多集中在7至9月份。

【衣食住行】

厦门的日常消费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但平均房价都在万元左右。呵呵,在鱼和熊掌之间得好好思考一番了。

厦门菜肴融汇中国各大菜系之长,以浓郁的闽南风殊为特色,兼有台湾、潮汕风味。厦门菜肴对中国各大菜系兼容并蓄,创出清、鲜、淡、脆、略带微辣的独特风味。

诊疗:厦门市拥有三甲医院共5家,其中综合三甲4家,专科三甲1家。

公交车:厦门的公共交通系统非常便捷,181条公交线路覆盖岛内外。上车1元,最高限价沅。

城市养老 篇12

1 农村与城市老年人养老现状的比较

要对农村和城市的养老情况进行比较, 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经济支持、医疗服务和日常的生活照料[3]。2006年进行的《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结果如下:

1.1 农村与城市老年人养老保障和收入水平比较

城市老年人享受退休金 (养老金) 的比例达78.0%, 年平均收入达11963元;同期老年人年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线的比例为3.5%;认为自己经济有保障的比例达80.5%。

农村老年人享受退休金 (养老金) 的比例已达4.8%, 年平均收入已提高到2722元, 同期老年人年收入低于当地救助标准的比例为23.9%。绝大多数老年人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农村与城市老年人的养老保障和收入水平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

1.2 农村与城市老年人医疗保障的比较

到2006年, 城市老年人各种医疗保险覆盖率已上升到74.1%, 没有享受任何医疗保障的老年人比例降至25.9%;农村推行了新型合作医疗制度, 老年人的基本医疗保障同期也达到44.7%, 没有享受任何医疗保障的老年人比例降到55.3%。比较而言, 农村医疗保障覆盖率与城市之间的差距仍很显著。

1.3 农村与城市老年人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的比较

到2006年, 城市老年人享受各种社会福利补贴和社会救助的比例已达19.3%, 农村老年人则是19.7%;城市老年人领取老年优待证并享受各种优待的比例是63.9%, 享受到特困救助的城市老年人上升到2.4%, 得到政府救助的农村老年人比例则是8.9%。

1.4 农村与城市老年人居住和生活环境的比较

老年人现居住的房屋产权属于老年人自己或配偶的比例, 在城市是75.4%, 在农村是56%;对自家住房状况不满意的比例, 城市已经降至15%, 农村则降至15.1%;居所附近提供家政服务所覆盖的老年人比例, 城市是68.2%, 农村是6.8%;附近有提供上门护理服务所覆盖的老年人比例, 城市是55.1%, 农村是8.2%;城市社区提供老年人饭桌或送饭服务的覆盖率是19.5%。

2 城市和农村养老问题分析

2.1 城市养老存在的问题

2.1.1 资金上的不足。城市老年人按是否有养老保障及拥有保障的的程度分为:①机关、事业单位退休老人;②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大部分其他所有制成分的企业的退休老人;③原所属的单位已破产、倒闭、兼并的退休人员和没有正式工作或没有工作的老人[4]。从有关国家政策可以发现, 第一部分的老人在养老方面是最好的一种, 其退休后有经济来源, 一般可以拿原工资的80%至95%, 但是这部分人占的比例很小, 不能代表城市老人的养老水平。第二部分的老人是现在大部分城市老人的写照, 他们原先的工资水平较低, 养老金有但是水平不高, 常常有入不敷出的现象, 要想维持正常的养老, 必须靠子女帮助。而最后一种老人在养老方面很被动, 他们到了老年没有了固定的收入, 又没有像农村老人一样拥有自己的土地, 生活除了子女, 基本上没有保障, 这是我们应改密切关注的老年人群体。

2.1.2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和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 家庭结构趋向于小型化, 同时出现了典型的四·二·一家庭模式。这样, 一对夫妇除了下一代, 上面有四个甚至更多的老人要赡养, 这完全超出了处在高压下的现代生活的年轻夫妇的承受能力, 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面临挑战, 独居老人越来越多, 这样, 老人的生活、闲暇方式等开始离不开社会服务了, 而现在老年人社会服务功能仍在起步阶段。

2.1.3 城市社区老人的医疗问题。我国现行的医疗社会保险采取的是社会统筹加个人账户, 平时的门诊医疗费用基本上靠个人账户, 但是由于没有经过长期的储备而直接进入基本医疗保险, 所以需要支付的医疗费用往往多余个人账户, 如果得了重病, 老人的支付能力几乎等于零, 这对于养老来说是很大的挑战。

2.2 农村养老存在的问题

与城市相比, 中国农村老年人口基数更大[4], 这预示着新世纪农村老龄问题将会比城市更严重, 关系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社会的稳定。

2.2.1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不具备“社会保险”的性质[4], 且覆盖面太小, 资金太少, 难以保障农村老人的“基本生活”。社会保险的责任主体是国家, 由国家或政府统一管理, 保险基金来源于政府、单位 (或企业) 和个人三方面, 是国民收入分配与再分配的一种形式。然而, 多方面的调查表明, 绝大多数参保农民及其保金, 都基本或完全是由农民自己交纳的, 这就背离了“社会保障”的根本特征。

2.2.2 传统的家庭养老面临挑战、功能正在弱化[5,6]: (1) 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 进城务工的年轻人越来越多, 造成了农村实际老龄人比例远大于统计数据。 (2) 家庭结构日趋小型化和核心化[7], 这使得子女的养老比例下降。这些对于“养儿防老”和“多子多福”的农村传统观念是个巨大的挑战。

2.2.3 有部分孤寡老人由于受传统观念影响, 喜欢农村生活, 宁愿独居也不愿意跟随子女去城里住或者去乡镇养老院。这导致了乡镇的养老院规模和层次上不去, 而老人又得不到应有的照顾[8]。

3 对城市和农村养老的建议

3.1 城市养老的建议

由于家庭养老的功能逐渐弱化和机构养老等的资金、管理困难等社区养老成了改善城市养老服务的最佳选择。

所谓社区养老[9]就是要在家庭养老的基础上 (主要解决经济供养问题) , 以社区为依托, 充分利用社区现有的各种资源, 使老人住在家里或家庭附近, 接受社区的养老或托老服务, 以满足老年人生活照料、医疗保健、精神文化、权益保障等多种需求的一种服务方式。据万建强[10]等人在南通的调查中发现, 老人普遍认为政府专门建立养老的场所有点浪费, 也没有必要, 因此, 充分利用社区原有的房子、健身场所、家具和社区里原有的邻里关系, 采取社区养老, 在社区里完成养老工作是社区规划下城市养老工作的最好的途径。这种模式适合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 有利于缓解和弥补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现存的矛盾和不足。

要发展社区养老, 重点在于:①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做好相关部门的协调工作。如低价使用搬新址单位的旧建筑, 与水电等公司或者部门协调养老机构的优惠价格, 并出台相关优惠政策等。②尝试建立福利性和公益性服务与市场化相结合的运行机制, 加快养老事业产业化进程。提高社会养老意识, 加大养老的社会力量。③提高全社会对社区养老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 向社会招收养老护理人员, 加快培训这些社区养老专业人员, 形成人才培养立体格局[11], 将养老事业专业化, 只有这样才能使老年人这支队伍能安心养老。④加大资金的投入, 确保各项措施能落到实处[10]。这是政府要发展一项事业所必备的, 有前期的投资才能开展各项活动。

3.2 农村养老的建议

在有条件的农村地区 (如我国东部发达省市) 可以适时地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实施全民养老计划, 适时地推进农村社会化养老。但是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和资金的短缺, 目前大部分的农村养老模式还是以代际家庭养老为主, 集体养老模式和机构养老模式等在农村很难推广。有专家算了一笔帐: 建一个100 张床位的养老院, 约需投资近2000 万元 ( 不包括土地使用转让费、建成后的运行管理等费用) , 若用这些钱去购买服务, 可以支付1000名老人16年的居家养老费用。因此, 在条件不具备或不适合推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地区暂不普遍推行农村社会化养老, 而采取政府资助下的以家庭养老为主体, 多层次、多渠道的养老保障体系[4]。与有关研究一致的观点:政府不必大兴土木的建养老机构[2], 只需好好利用村里原有的房地, 采取就地培训养老服务人员或者采取相关政策吸引养老人员去农村服务的措施, 把投资硬件的资金放在加强人力资源的培训上, 使老人能就地居家养老[12]。这不仅是经济而且还是能满足农村老人心理需求的方式。

对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政府应充分利用农村的原有房子, 如就地把空置的学校等, 改成老年养老场所, 结合农村老人的需要, 提供不同形式的养老, 比如只提供娱乐的养老场所、提供住宿的养老场所等。 (2) 养老服务人员的投资培训教育, 这在农村的开展需要利用当地的资源, 培训当地年轻人。这不仅可以使老人在熟悉的环境、熟悉的人员的照顾下安度晚年, 从另外一方面来说, 促进了农村的家居年轻人的就业, 更是宣传养老事业的基础。 (3) 鼓动多方的社会组织筹集养老资金[8]、捐献房屋设备和志愿者等。农村的养老平均经济成本相对较小, 但是农村人口基数大, 单靠政府拨款难以照顾全部地区, 在这种情况下, 依靠一些当地的社会组织来提供帮助, 效果会很好。

上一篇:住宅产业链整合下一篇:经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