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养老(精选6篇)
江苏养老 篇1
养老既是经济问题, 也是社会问题。老龄化带来的医疗保健及老年生活保障等问题, 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挑战, 探索中国特色大国养老之路迫在眉睫。加快发展养老产业, 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 是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民生工程, 是全社会的普遍共识。
现代化的中国, 需要现代化的养老;江苏的现代化, 离不开养老服务的现代化。江苏是全国最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省份, 也是全国老龄化程度最高的省份。大力发展养老产业, 积极探索经济新常态下的养老产业发展新理念新机制, 加快构筑市场化、规模化、专业化的社会养老模式, 推进养老产业与养老事业统筹协调发展, 既是应对老龄化的有力举措, 也是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一、江苏人口老龄化的现状与特点
人口老龄化挑战经济增长, 冲击社会发展, 制约城乡均衡, 施压老龄事业。人口老龄化将引起人类历史前所未有的人口革命, 足以改变未来。联合国有关报告指出:人口老龄化对人类生活所有方面都产生重大影响, 对所有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既是机会, 也是挑战。标准普尔公司在《2010年全球老龄化》的分析报告中指出:“世界人口正以不可逆转的速度步入老龄化这一事实, 将成为勾勒未来国民经济健康程度的决定性因素, 没有其他力量能与其相比。”
江苏1986 年进入老龄化社会, 比全国早13 年, 是全国最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省份。江苏也是全国老龄化程度最高的省份, 截至2014年底, 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579.23 万人, 占户籍总人口的20.57%, 比全国 (15.5%) 约高5个百分点, 并呈现基数大、增速快、寿龄高、空巢多等特点。
统计分析, 近年来, 相对于全国其他地区, 江苏人口老龄化形势尤其严峻, 由此引发的人口问题、家庭问题和社会问题亟待破解。一是人口老龄化加速, 2015年全省老年人口超过1600 万, 预计2040 年前后将达2500 万, 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的人口。二是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口不断增多, 总数接近300 万人, 约占老年人口的19%。三是老龄化的区域和城乡差异明显, 南通、苏州、无锡等地人口老龄化程度已达24%, 开始进入深度老龄化, 而苏北农村地区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 留守空巢老人甚至空巢村现象较为严重。四是两代老年人家庭越来越多, 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难以维系, 目前全省80 岁以上高龄老年人约有242万, 其中大多数是两代老年人家庭, 低龄老人肩负照顾高龄父母和第三代的重任, 中青年人要照顾两代老人和子女。五是呈现独生子女父母老龄化的新趋势, 年轻老人接受独居和享老观念, 对“适老化”住宅和医疗健康的需求旺盛。
江苏人口老龄化的新特点和严峻形势, 增加了老龄工作的复杂性、艰巨性, 也对加快养老产业发展提出了迫切要求。
二、江苏养老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养老产业是以市场化机制为老年人提供养老产品和服务、满足老年人衣食住行用等各方面需求业态的统称, 具有产业链长、涉及领域广、吸纳就业多的特点, 不但是应对老龄化问题的长久之计, 在促进生产、拉动消费、增加就业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 得益于江苏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 全省初步建立起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产业体系。全省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基本实现全覆盖, 农村的苏南、苏中、苏北覆盖率分别达到65%、57%和50%。全省养老机构床位2014 年达到42.8万张, 接近60岁以上老年人口总数的2.86%。国资、民资和外资争相试水养老产业, 全省已有超过80 家大型企业和37家上市公司进军养老领域, 一批大型养老项目启动实施。
与此同时, 全省老年人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养老生活方式趋向积极主动, 养老服务朝着多样化、高层次、高质量、个性化方向发展, 各方面的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调查显示, 在江苏老年人口中, 约有6%的比例愿意选择社会养老模式, 而在城市中, 这一比例通常达到8%~12%, 并且随着社会发展和养老机构设施不断完善, 这一比例还将上升。据推算, 到2020年, 江苏老年人口仅护理服务和生活照料的潜在市场规模每年就将超过1000 亿元, 岗位潜在需求超过100 万个。庞大的老年人口总量以及由此形成的对老年产品和服务的巨大需求, 必将给养老产业发展带来巨大的市场潜力。
但长期以来, 受制于传统文化和认知程度影响, 我省养老产业仍然处于初期发展阶段, 与经济社会不适应、不协调的矛盾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在:政府投入不足, 涉及养老的医保、财税政策还不能有效对接, 老年心理咨询、教育休闲、临终关怀等为老服务尚没有得到足够重视或有效落实;强调事业多, 关注产业少, 传统养老观念根深蒂固, 社会化养老观念淡薄;养老产业市场化程度低, 规模偏小, 发展粗放, 水平不高, 结构不合理, 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 缺少领军企业和知名品牌;养老服务有效消费不足, 专业产品细分市场还没有真正被开发, 市场叫好不叫座, 供需矛盾突出;部分企业和机构盲目进入, 对困难和风险估计不足, 很多养老项目在定位上错配, 有硬件无软件, 产品单一化、同质化现象严重。
三、江苏养老产业发展新常态的思考与对策
2014年末,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讲话时强调:“认识新常态, 适应新常态, 引领新常态, 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养老产业是服务夕阳人群的朝阳产业, 是新常态经济的重要增长点。江苏在全国的位次举足轻重, 以战略思维谋划和布局养老产业发展, 协同创新养老产业发展的内在机制和产融结合, 既是破解养老难的现实之需, 也是策应经济新常态的必然要求。
1.认识新常态:探究养老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机制
整体上看, 新常态经济包含经济增长速度转换、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动力变化、资源配置方式转换、经济福祉包容共享等丰富内涵和特征。作为一种经济形态, 养老产业的发展和经济发展血脉相依, 但从其发生、发展的机理来看, 其发展又有某种程度的滞后性。面对经济新常态的大背景, 养老产业如何找寻和明确其内生动力机制显然是个关键。
有别于其他经济支柱产业, 养老产业是民生层面的战略新兴产业, 具有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特殊性, 其根本目的是要分层分类、逐步有序地解决养老难题, 形成产业与事业的良性循环, 并最终反哺养老事业。养老产业既不能由政府包办, 也不能完全依赖市场配置, 如果过度竞争, 在利益的驱动下, 会使原本就脆弱的养老体系雪上加霜, 造成新的不公和歧视, 整个产业也会迷失方向。因此, 保持养老产业的内生动力, 就必须坚持市场盈利性和福利性的统一, 很好地平衡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短期盈利和长期收益、保障基本和多样选择、政府引导和市场主导、均衡发展和重点突破之间的关系, 避免“产业化就是完全市场化”。此外, 通过创新驱动, 实现养老产品和服务转型升级, 提高投资收益率和老人满意率, 也应成为养老产业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
着眼于江苏老龄化的实际, 当前最为迫切的是要加强顶层设计, 厘清养老产业发展的重大政策和理论问题, 研究制定养老产业的规划布局和标准体系, 积极回应社会养老、集中养老、生态养老、旅游养老、医养结合等热点, 科学回答什么才是真正的养老?什么才是健康的养老方式?什么才是好的养老模式?由此传递给社会清晰而坚定的声音:养老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必须体现政府意志和市场规律, 养老产业发展必须符合经济和民生的双重要求。
2.适应新常态:创新养老产业发展的正向激励机制
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 江苏宏观经济发展格局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 开始进入以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的中高速增长为主要特征的新常态阶段。养老产业作为新兴的综合性的第三产业, 有利于稳增长和调结构, 是积极应对经济新常态的有效途径。认识养老产业在经济产业格局中的深刻变化和重大调整, 有利于我们把握好新常态带来的发展机遇, 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养老产业发展格局, 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双轨道同时布局。自上而下, 就是要从大势上区分重点发展、稳步推进以及加快扶持的领域, 将养老产业纳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进行谋划, 将转型养老与振兴工业、突破农业、提升旅游、繁荣文化统筹推进, 形成城乡互动、高低互补、发展互促的社会养老新格局;自下而上, 就是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主导的共同作用, 辅以金融、财税等配套政策支持, 真正让产业接起来、要素流起来、市场通起来。
当前我省经济正处于“三期叠加”的特殊阶段, 产业结构失衡凸显, 转型升级紧迫。保持江苏经济长期较快发展, 必须突破结构性障碍, 着力改变依赖外需拉动的格局, 积极扩大内需, 拓展新的发展空间。而另一方面, 我省的劳动力供给短缺情况日趋明显, “刘易斯拐点”正在到来, 带动外向型经济的传统人口红利正在逐步减弱。面对未富先老、未备先老的异常局面, 我们急需突破原有的养老思路, 以市场化的方式来体现政府对养老产业的引导和扶持, 把几股劲拧成一股绳, 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公民“四轮”平衡驱动、相互促进的正向激励机制, 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一切有利因素, 实现养老产业的跨越发展。
政府应充分发挥职能作用, 注重政策引导, 创新体制机制, 激发社会活力, 加强监督管理, 坚持保障基本, 加强人才培养。要为社会资本投资养老产业创造良好环境, 逐步使社会力量成为发展主体, 充分发挥其引入社会资本, 配置社会资源, 创新供给方式, 变革服务模式, 提高消费能力, 追求质量效率的作用, 协调推进养老产业的市场化、社会化、效能化和公平化发展。
3.引领新常态:构建养老产业发展的跨界融合机制
新常态意味着经济结构深层次的调整。伴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以及人们对健康的日益重视, 养老服务开始从基本的吃穿住行用上升到饮食调理、身体保健、器械检测、医疗医药、护理服务、娱乐健身、养老社区、健康保险等需求, 产业链条逐步拉伸, 与各个业态的跨界融合进一步加快。
有用户才会有商业价值。从传统向金融、互联网、线下线上跨界, 到采取发行企业债券、建设PPP项目, 再到证券市场融资、收购兼并养老康复企业、经营公办养老机构, 现代养老产业发展不能再“躲进小楼成一统”, 必须走出传统养老的“小圈子”, 实现跨界融合, 有效提升发展的内涵、层次和水平。
今后较长时期, 江苏养老产业跨界融合应重点关注以下几方面:
一是推动观念融合。养老要走出目前的困境, 首先要转变观念, 引导老年人改变“重积蓄、轻消费;重子女、轻自己”的消费习惯, 稳步提高享受性、发展性的消费比重, 培育引导有效刚性市场需求。其次做养老要怀有回报社会的心态, 不能急功近利, 要走出“重设施, 轻服务;重机构, 轻护理”的误区。再次要重视代际协调和价值互补, 创造条件保障老年群体力所能及地参与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 积极探索低龄老人为中年老人服务、中年老人为高龄老人服务, 发挥老人的余热, 发展“再生型生产力”。
二是推动产品融合。当前, 我省不少地方的养老产品数量偏少, 价格偏高, 功能偏弱, 未来迫切需要加大新社区的养老设施配套建设和老旧社区的适老化改造, 扩大中低端养老住区项目的规模和服务。同时要发挥规模效应和叠加效应, 扩大旅游、度假、医疗等的融合消费, 形成适老住宅、亲情社区、养老公寓、护理中心等养老产品的梯度配置, 满足老年人更多精神文化、心理咨询、社会活动、自我实现等高层次的养老需求。
三是推动服务融合。养老的核心是服务, 不同类型老年人对硬件设计和软件服务有不同的需求, 包括养生、护理和治疗等专业领域进入的台阶都相当高。养老供应商要打造适合老年人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医疗救助环境, 从“医、食、住、行、养、护”六方面为老年人提供分层分类服务。居家养老以物业服务为平台, 提供“助餐、助浴、助洁、助急、助医”的定制服务;社区养老将适老产品植入成熟城市住区, 从规划、开发、运营各个环节提供个性服务和生活配套;机构养老方面, 以“医养结合”为服务特色, 提供专业介护养老, 打造专业养老机构并快速复制, 实现人性化、标准化和规范化服务。
四是推动科技融合。融合离不开互联网思维。传统养老有比较强的被动性, 更倾向于供养而不是享老。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的发展, 互联网与传统养老的融合正在加速, 从线下到线上、从日间照料到休闲旅游……养老产业开始出现产品化、规模化、标准化、连锁化趋势。加快建立大数据分析和智能处理平台, 探索“健康+集中+智慧”的现代养老模式, 实现养老服务的无缝对接和全覆盖, 满足老年人的个性化需要, 使老年人享受“居住在家中、生活在社区、服务于机构”的退休生活。制定养老科技创新产业规划, 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科技创新体系, 大力支持自主知识产权和基础研究。
五是推动金融融合。综观发达国家的养老发展模式不难发现, 资本运作在养老产业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江苏是经济大省和金融大省, 也是全国唯一的“科技与金融结合”试点省份, 应抓住机会创新养老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进一步放宽养老机构贷款条件, 盘活存量, 用好增量, 多渠道扩大直接融资, 着力改善养老小微企业服务。开展“以房养老”和住房反向抵押养老试点, 创新老年人护理保险、老年人健康保险以及养老机构管理保险, 探索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社保基金、企业年金、个人储蓄养老保险基金与养老产业的有效结合和利用模式。试验发行养老服务债券, 设立养老产业投资基金, 打造省级养老产业投融资平台, 加快利用外资发展养老服务。
六是推动城乡融合。伴随着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 交通堵塞、环境污染、人口拥挤、住房紧张、贫富分化等“大城市病”也愈加严重。老年人在城市很难享有安全健康、便捷舒适、物美价廉的养老生活, 多数老年人实际上仍处于低水平的自我养老阶段。以新型城镇化建设为契机, 采取多中心组团的城市发展方式, 倡导并鼓励有一定条件的老年人到城市周边集中养老, 通过购买养老物业产权或使用权的形式, 以时间换空间, 实现抱团取暖。老年人与生态和谐共处, 不仅可以提高生活品质, 还能缓解由城市化带来的巨大压力, 破除城乡壁垒, 带动区域发展。
七是推动投资融合。今天的投资结构就是明天的产业结构。因地域不同, 各地老年人的养老观念和购买能力存在巨大差异, 因此要求养老机构和社区在硬件设计、软件设置、服务配置等方面根据不同的目标客户群有所调整, 千方百计提高入住率。投资应特别注重定位的清晰、选址的准确, 综合考虑项目周围社区成熟程度、老年人密度、地段房租等多方面因素, 在微利基础上逐步探索建立养老产业的盈利模式, 同时促进规模化和连锁化养老产业盈利模式的形成与发展。
八是推动医养融合。医疗服务是养老服务的重点和难点。老年人由于各项功能减退, 需要专业机构为其提供健康体验、健康管理、一般医疗服务、医疗康复服务和临终关怀等一系列保障, 而从目前看, 各种养老机构大都是以护理为主, 医疗功能尚存欠缺。推行“医养融合”养老新模式, 将医疗设施与养老服务平台相结合, 可以让老年人及时掌握身体状况, 减少患病风险和医疗开支, 有效提高生存质量和家庭幸福指数。在融合方式上, 除了大型养老机构专门配置医院, 一般应通过建设小型诊疗设施并与大医院合作建立绿色通道的途径解决;另一方面, 应以更长远的眼光进行系统性设计, 改革医疗卫生和长期护理制度, 促进医疗服务嵌入养老机构、社区和家庭, 提高老年人的健康保障水平, 真正解决“养老院里看不了病, 医院里养不了老”的矛盾。
看得见未来的人才有未来, 今天的布局是在为未来谋篇。养老与每个人的利益休戚相关, 事关公平与稳定, 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只有推动建立更加规范有效的发展机制、商业模式、服务体系和人才支撑, 我们才能共同勾画和实施好这一关系亿万老人的民生工程, 才能真正实现“老有所依、老有所医、老有所益”, 进而让每个老人都可以有尊严地、幸福地老去。
江苏养老 篇2
方案出台
来源:现代快报日期:2014-03-18 21:09
摘要:今天,现代快报记者从江苏省人社厅获悉,经省政府同意并报国家人社部、财政部批准,我省2014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调整方案近日正式出台。
现代快报网电(记者 项凤华)今天,现代快报记者从江苏省人社厅获悉,经省政府同意并报国家人社部、财政部批准,我省2014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调整方案近日正式出台。全省550多万名企业退休人员将从今年1月1日起增加基本养老金,此次增加的基本养老金力争3月底、确保4月底前到位。
江苏养老 篇3
近日, 江苏省泗洪县财政对应由民办学校承担的教师养老保险费用给予50%的补助, 此项政策的出台给予该县民办学校教师定期交纳养老保险提供了保障。
据介绍, 泗洪是江苏省民办教育发展较早的县之一, 截至2009年底, 该县共有民办学校63所, 其中, 普通高中7所、初中6所、职业学校4所、小学3所、幼儿园9所, 占全县教育资源的三分之一。多年来, 部分民办学校由于没能有效解决养老保险费问题, 导致许多教师产生严重的心理负担, 甚至出现人才外流等现象。通过充分调研, 该县于2009年出台了《泗洪县关于进一步扶持规范民办教育发展的十八条意见 (试行) 的通知》, 对民办教育大力实施以奖代投, 本次补助民办学校教师养老保险费用就是该县帮扶民办教育发展的系列举措之一。此项惠民政策涉及全县2000名民办学校教师, 将有利于稳定该县民办学校教师队伍, 促进该县教育和谐发展。 (潘其勇王智)
江苏省养老保险查询个人账户 篇4
个人缴费记录查询
养老金调整情况查询
点击进入>>:wsbs.njhrss.gov.cn/NJLD/
另外还包括单位保险查询、个人生育保险待遇查询、个人退休信息查询等等
单位查询:
参保登记信息查询 征缴结算情况查询 征缴欠款情况查询 养老结算情况查询
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南京市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结算管理中心
主要职责
(1)负责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结算和管理工作;
(2)负责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支付工作;
(3)负责企业养老保险个人帐户的建立和管理工作;
联系电话:025-86590871
地址:南京市水西门大街61号
网址:www.njhrss.gov.cn
南京市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结算管理中心
负责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资格的审核工作,协助办理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登记、变更、年检等工作;
联系电话:025-86590708 地址:水西门大街61号
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电话咨询中心
(1)负责劳动保障咨询服务信息的收集、整理和编辑,建立和维护劳动保障咨询服务信息库。
(2)负责通过“12333”咨询电话、网站、触摸屏、LED屏向社会提供劳动保障信息咨询、查询服务。
(3)负责通过“12333”咨询电话、网站接受劳动保障举报投诉案件,做好举报投诉案件转送和处理跟踪。
联系电话:86590967 政策咨询电话:12333
地址:南京市水西门大街61号
更多热门文章推荐:
1.江苏省养老保险查询个人账户
2.江苏省常州市养老保险查询个人账户
3.无锡市养老保险查询个人账户
4.河北石家庄养老保险查询个人账户
5.镇江养老保险查询个人账户查询入口
6.南京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办法(全文)
7.内蒙古自治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条例全文
8.2015深圳养老金上调标准
江苏养老 篇5
一、养老保险扩面征缴政策的输出
扩大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是我国社会保障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国务院1997年发布的《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要求“进一步扩大基本养老保险的范围,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要逐步扩大到城镇所有企业及职工,城镇个体劳动者也要逐步实行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04年发布的《中国的社会保障状况和政策》指出,加强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建设主要任务之一是“扩大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因此,从国家总体政策的趋向看是鼓励养老保险覆盖范围扩大的。然而,中央政府关于建立和发展社会化养老保险制度的政策,只是一种政策导向,这种政策的贯彻和实行必须依赖地方政府尤其是省一级政府的作为。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以市场经济为目标的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中国在政府行政和财政管理上进行了地方分权改革,从20世纪80年代的“财政包干、分灶吃饭”到20世纪90年代的分税制的实施,使地方政府的财力大大增强,为地方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从这个意义说,地方政府对各地的经济、文化和社会保障事业,负有主要责任。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养老保险的文件对此做了明确规定,地方政府特别是省级政府在符合中央规定的大政方针的前提下,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和实施适合当地的基本养老保险政策,有一定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具体表现在可以确定养老保险社会统筹的层次和范围,基本养老保险金的征缴负担和保险金待遇标准(可以在国家规定范围内下浮一定比例)以及向本地社会保障事业提供财政上的支持等。而这些政策的输出往往受诸多因素的制约,如资源的提取、产品和服务的分配、行为的管制、象征和信息的交流等。
根据有些学者的研究结论,社会保障覆盖范围的扩大和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化程度以及地方的财政支持呈正相关的关系。具体就江苏省而言,根据江苏省十届人大五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2006年,是“十一五”发展的开局之年,经济保持稳定快速增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 548亿元,增长14.9%;人均生产总值超过3 500美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 657亿元,增长25.3%;财政总收入3 936亿元(不含海关税收等612.3亿元),增长26%。进出口总额2 840亿美元,增长24.6%,其中出口1 604亿美元,增长30.5%。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新的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 08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 813元,分别增长14.3%和10.2%。城镇新增就业110.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4%。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1.6%。市场化程度高低的衡量指标主要是民营经济的发展状况,截至2006年底,民营经济加速发展,全省私营企业达到50.7万户,注册资本7 234亿元,比“九五”期末增加6 285亿元;个体工商户175.3万户,增加26.3万户。2006年江苏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城镇登记失业率连续四年下降。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增加107.4万人、147.7万人和62.6万人。经济的迅速发展带来了社会保障财政投入的增加,2006年江苏省级社会保障和帮扶困难群众支出达到66.5亿元,增长37.7%,其中助困、助学、助老、助残投入翻了一番。
经济的快速增长、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及地方财政支持加大,在政策输出方面就是养老保险征缴扩面,这是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优先目标之一。2007年江苏省的社会保障目标是要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为重点,加大社会保障工作力度,将各项社会保险覆盖到城镇各类企业职工、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等广大劳动者,逐步建立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相衔接,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二、养老保险扩面政策的执行
政策的输出是一个过程,在其运作的过程中必然会取得一定的结果。由于政策执行时要和环境原先的状态发生相互作用,又要和环境中同时正在发生的其他事件发生相互作用,所以政策的结果和政策目标之间会产生偏差,两者之间是不会重叠的。
2007年底,江苏省对前三季度养老保险征缴扩面工作进行了一次检查。基本情况如下:一是全省参保人数和缴费人数呈现较好的增长趋势。全省参保人数达到1 145.6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86.36万人。全省缴费人数达到1 076.17万人,顺利完成了今年年初下达的净增缴费人数90万人的目标,实现了参保和缴费人数的“质”和“量”的双重飞跃,全省有9个市提前完成全年任务,其他各市也均能按时完成进度,其中Z市、L市完成任务比例甚至高达175.6%和151%,S市、W市和N市3个市净增缴费人数10万以上,三市相加占全省人数增量的50%以上。个体和灵活就业人员参保289.07万人,已经成为全省参保人数净增的主要来源,全省13个市均已提前并超额完成目标任务。农民工参保人数达到273.58万,占全省参保人员总数的23.88%,成为扩面工作的一个新亮点,全省11个市提前完成了目标任务。乡镇企业职工参保达114.44万人,完成目标任务的88.9%,其中C市、W市、T市三市提前完成了全年目标任务。2007年新增加了“中断缴费人员续保”指标,中断缴费人数比上年末减少8.74万人,全省有四个市按时完成了进度,分别是C市284%,Y市217.4%,S市104.9%,L市80.4%。二是养老保险基金征缴收入创历史新高。2007年前9个月,全省养老保险基金征缴收入达383.81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108.63亿元,全省13个市全部达到序时进度,征缴收入比去年同期增加10亿元以上的有4个市:S市(24.8亿元)、W市(20.9亿元)、N市(12.7亿元)、C市(14.2亿元);全省人均缴费工资达1 287元/月,高于1 242元/月的目标任务,11个市达到年初下达的目标任务;全省前三个季度共追缴2006年底以前欠费9.09亿元,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01.1%。H市、N市、L市、T市、Y市等市提前完成全年清欠任务,Y市、L市、H市、T市、S市、N市六市新欠小于清欠。
从江苏省养老保险扩面政策执行过程中所产生的结果来看,可以发现其政策的推行基本实现了预期的目标,总体情况良好。但是也不能不看到,全省13个市在参保缴费人数、缴费收入上彼此之间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说明养老保险扩面工作发展的不均衡,也表明政策在执行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障碍性因素。
三、养老保险扩面政策的反馈
养老保险政策输出后产生的结果,将结果和政策的预期进行对比就产生了反馈,反馈实际是对政策结果的一种正面回应,是一个寻找和发现问题的过程,它直接指向政策的输出,将会影响到政策的修订。在江苏省基本养老保险扩面征缴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共性问题。主要表现在:(1)中断缴费人员续保情况仍不理想。虽然各地加大了工作力度,采取了各种有效措施,使原有的中断缴费人数有所下降,但受到企业改制、经营困难、用工不规范和劳动关系不稳定等客观性因素影响,以及再就业优惠政策逐渐到期,用人单位依靠各种补贴调动起来的用工积极性有所下降,中断缴费人数指标完成情况不十分理想,全省有9个市未达到序时进度,W市中断缴费人数不降反升,比上年末增加了4.6万人。(2)清欠任务十分繁重,新欠大于清欠现象屡见不鲜。在检查中发现一些企业欠交养老保险费的问题比较突出,特别是新增企业欠费有逐渐上升的势头,7个市出现了新欠大于清欠的现象,全省新欠大于清欠1.4亿元。随着新欠的持续发生,与清欠的差距越来越大,全省保持了六年的清欠大于新欠的成绩难以维持,来年的清欠任务将更重,并将直接影响全省养老保险基金的安全稳定运行。(3)转移表式尚未实现全省统一,转移工作仍需进一步规范。2006年江苏省出台了《关于贯彻〈江苏省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有关问题的通知》(苏劳社险管[2006]23号),对全省养老保险关系转移表和转移接受函的表式做了统一规定,从检查结果看,有部分地区尚未执行,采用的仍是转移表和个人账户表分离的形式。另外,省内跨统筹地区养老保险关系已基本实现顺畅转移,但仍有个别市对本地从事灵活就业的外地户籍人员参保或接续养老保险采取了限制措施,造成了部分跨统筹区域流动人员的缴费中断。(4)人均缴费基数偏低,与“缴费门槛过高”的矛盾突出。到2007年第三季度末,江苏省人均缴费基数为1287元/月,仅比全省最低缴费基数1 189元/月高出98元/月,在全国属于中下游水平。究其原因,一方面部分地区反映缴费门槛过高,影响了灵活参保人员、农民工的积极性,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这部分人群扩面工作的进一步推进;另一方面,企业少报漏报缴费基数情况比较普遍,特别是企业改制后,一些民营企业在申报缴费基数时,以经济效益为由,按最低缴费基数申报。(5)开发区企业、乡镇企业参保不足。通过有针对性地选择了部分开发区、乡镇企业进行抽查,结果发现各地开发区、乡镇企业扩面工作才刚刚起步,工作重点还停留在掌握基数、摸清情况阶段,一些规模较大、效益较好的外资、上市、乡镇企业职工全部或部分高层被纳入参保范围,而开发区内规模、效益一般的个体、私营企业和乡镇企业基本还未参保,一些地方政府因为担心影响投资环境而采取“优惠政策”的情况仍十分明显。
四、对养老保险扩面征缴政策修正的思考
从上文的分析中可以发现,地方政府在养老保险扩面征缴的工作中确实存在一些带有共性的问题,在政策的输出、执行和反馈的循环中表明政策的执行出现了一些扭曲和偏差。这些问题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立法滞后所导致的现有政策层次低、约束力不强的困窘,也有对扩面征缴工作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使责任难以落实到位,奖惩无法推行,不能很好地调动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此,可以对原有的养老保险扩面征缴政策进行相应的调整。
1. 建立养老保险扩面征缴的激励机制。
明确各地方政府的责、权、利,做到赏罚分明、措施到位、责任清晰,各地方政府要设立专门的机构和专项基金,对完成预期目标的予以奖励,反之则加以惩罚,要与相关政府部门领导的政绩考核挂钩,形成长效的机制,同时要对具体经办社保的工作人员个个有任务、有目标、有付出、有收益。江苏省的一些地级市养老保险征缴工作成绩之所以显著,就是制定了扩面专项考核奖励办法。如盐城市委将养老保险基金征缴到账数作为县区党政主要负责人年度考核的六项内容之一;镇江市对完成任务好的单位和部门给予扩面业绩奖、完成任务奖和就业社保挂钩奖三个层面的奖励。
2. 将开发区企业、乡镇企业作为扩面征缴的重点。
应该注意的是,开发区企业、乡镇企业往往成为扩面的“难点”和“盲区”。因此,要将开发区企业、乡镇企业当做扩面的重点来抓。建立与外经贸部门的数据交换系统,建立台账,掌握为参保企业和未参保人员的详细信息,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和方案;加强与企业家的交流和沟通,定期对企业劳资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提高其参保意识,对个别拒绝依法参保的企业,可以在新闻媒体曝光;提升服务手段,通过建立开发区企业劳动保障服务工作站,设立专门窗口、开展上门服务、开设代办点等方式,为企业办理社会保险登记、申报手续提供方便;进一步完善农保与城报转换的衔接机制,对现有政策适当进行调整,简化关系转移和帐户转换流程,为乡镇企业参保扫除障碍。
3. 加强稽核清欠力度。
要强化稽核在推动企业足额申报缴费基数中的作用,结合《劳动合同法》的出台以按最低缴费基数申报的单位作为稽核重点对象,责成企业做到“同工同酬同基数”。通过稽核逐步解决企业的清欠问题,在实地稽核中及时准确掌握企业的缴费能力,建立健全欠费企业数据库和统计分析报告制度,把欠费大户纳入监控重点,进行跟踪调查,实行欠费信息公开制度,充分发挥媒体的监督作用。另外,建议对确实困难的企业的历史拖欠予以核销。完善相关的配套政策,把政府从承担国有、集体企业的无限责任中解脱出来。
4. 破解养老保险中的续保难题。
做好养老保险关系的接续工作,确保参保职工能老有所养。在今后的工作中,要严格执法,进一步强化全省统一的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规定的执行力度,督促企业为职工办理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手续,落实社会保险补贴政策,支持助保援助体系的建立健全和政府贴息银行小额贷款的发放,加强基本数据管理,全面掌握中断缴费人员的详细信息,结合新计发办法做好宣传解释工作,提高中断缴费人员续保的积极性,简化接续手续,为其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
参考文献
江苏养老 篇6
1 概念界定
社区养老社会环境一个抽象的概念。从宏观方面来看, 社区养老是一个需要政府、市场和社会三方共同努力不断推进的事业。从微观方面来看, 社区养老需要社区、机构和家庭三方面的努力。它们共同为老年人提供的良好的养老环境才称得上积极的社区养老社会环境。本文在对社区养老社会环境进行操作化的时候,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它的现状进行测量:
1.1 组织机构
社区养老服务的组织机构, 包括社区内部管理社区老龄事务的工作机构和社区为老服务组织, 是社区养老社会环境的核心, 一切服务的实施, 都需要它们去领导实行。
1.2 制度政策
政策主要指社区落实各级部门有关老龄工作的情况, 以及本社区为开展老年工作而制定的相关规章制度。它们是社区养老社会环境的灵魂, 一切服务都是以它们为指导原则展开的。
1.3 人员关系
这里是指与社区养老有关的各类人员之间的关系。包括社区从事老年工作的专业人员与老年人之间的关系;社区内老年人之间的关系;社区里老年人与其他人群的关系等。这是社区养老社会环境的关键, 只有各种人员关系和谐, 才能够促进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发展。
1.4 文化氛围
文化氛围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社区为宣传老龄工作而营造的尊老、爱老、敬老的氛围;二是社区成员之间形成的一种以人为本, 充满人文关怀的社区文化环境。这是社区养老社会环境的升华, 只有形成了良好的文化氛围, 才能够真正保障老年人健康快乐地生活。
1.5 活动空间
活动空间既指为增加老年人交往、娱乐而提供的活动场地及器材等设施;也包括为增加老年人互动、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而开展的各项为老活动。它们是社区养老社会环境的载体, 没有一定的活动空间, 一切社区养老服务都无从进行。
2 社区养老社会环境的现状
为了明晰城乡社区养老社会环境的现状, 仍需从社区养老社会环境建设的五个方面加以描述:
2.1 在组织机构取得一定成绩, 但在覆盖率上仍有城乡差异
城市社区所调查老年人 (825人) 中认为“村居有管理老年人相关事务的机构”的有265人, Mean=0.3212。农村社区所调查老年人 (615人) 中相应有127人, Mean=0.2065。独立样本T检验:Sig. (2-tailed) =0.00 (<α值0.05) , 显著。由此可见, 城乡社区在组织机构的覆盖率方面存在较显著的差异, 农村差于城市。城市、农村老人知道所在村居有管理老年人事务机构的都没有达到三分之一。
2.2 在制度政策上, 养老政策因种类不同既有城乡差异也无城乡差异
以“孤寡老人的照顾政策”和“最低保障政策”作为“制度政策”的测量指标。城市社区所调查老年人 (825人) 中认为“村居里无儿无女的老人是有国家或集体负责养老”的有277人, Mean=0.3358。农村社区所调查老年人 (615人) 中相应有252人, Mean=0.4098。独立样本T检验:Sig. (2-tailed) =0.004 (<α值0.05) , 显著。城乡社区在政策的认识上有差异。
然而, 在城市社区调查老年中认为“村居里生活困难的老人享受到最低生活保障”的有556人, Mean=0.6739。农村社区所调查老年人中相应有390人, Mean=0.6341。独立样本T检验:Sig. (2-tailed) =0.117 (>α值0.05) , 不显著。由此可见, 城乡社区在这一问题上没有差异。
虽然, 城乡社区在养老社会环境建设时都重视制度的建设, 注重落实和制定有关老龄工作的方针政策, 比如“低保”政策落实就较好, 没有城乡差异。然而目前的效果还是远远不够的, 首先从“量”上来说, 在回答“孤寡老人是否有集体供养”时, 城乡老年人回答“不是”的人数近两倍于回答“是”的人数, 因此必须提高为老政策的落实程度。此外在“量”发展的同时, 还需要“质”的飞跃, 虽然城乡生活困难的老年人享受到了最低生活保障, 然而在保障水平上还有高低之分, 城市的保障水平高于农村社区也近两倍。
2.3 在人员关系上城乡社区没有差异, 但对老年人缺少精神关怀
对所调查城乡社区老年人认为的“村 (居) 领导比较关心老年人”“村 (居) 成员比较关心老年人”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Sig. (2-tailed) =0.315 (>α值0.05) , 不显著;Sig. (2-tailed) =0.351 (>α值0.05) , 不显著。由此可见, 在村居成员关心老年人这一问题上, 城乡社区没有差异。然而, 对比调查结果可以看出, 认为社区领导比较关心他们的老年人有28.0%, 认为社区成员比较关心他们的老年人有41.2%, 可见社区领导的关心度相对于社区其他成员对老年人的关心度, 老年人更加满意于社区成员。作为养老服务机构的组织领导者, 出现这样的情况值得反思。
2.4 在文化氛围上城乡社区有差异, 类型单一
城市社区所调查老年人 (825人) 中认为“村 (居) 里重视尊老敬老宣传, 注意营造尊老敬老社会氛围”的有217人, Mean=0.2630。农村社区所调查老年人 (615人) 中相应有126人, Mean=0.2049。独立样本T检验:Sig. (2-tailed) =0.009 (<α值0.05) , 显著。在这一问题上, 城乡之间差异较显著。
虽然社区正大力加强为老服务的文化氛围建设, 且城市社区相对于农村社区而言比较重视助老服务的文化氛围建设。但还可以看出, 城市社区的助老内容虽然广阔, 但还不足以满足各类老年人的需求, 尤其是大部分社区只考虑到了困难老年人的生活, 而没有全面考虑其他老年人的生活, 因此需要更多的深化服务内容。农村社区跟城市社区相比, 服务内容首先必须扩大, 在扩大内容的基础上才能够像城市社区一样深化内容、提高质量。
2.5 在活动空间上问题较为严重, 现有空间难以满足老年人需求
在养老社会环境建设中, 活动空间的建设是载体, 是其建设情况的直接反映。然而城乡社区在老年人活动空间建设方面却存在很大的问题, 现有的活动场地、活动器材、运动设施以及活动内容难以满足老年人的体育锻炼和精神文化的需求。就“村 (居) 里有老年人活动团体”、“村居里有老年人活动场所”、“村 (居) 里有老年人体育锻炼的设备”, 对城乡社区的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都是:Sig. (2-tailed) =0.000 (<α值0.05) , 显著。因此, 在活动空间问题上, 城乡之间差异显著。
3 总结与反思
3.1 社区养老的理想状态与现实状况
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责任明确, 那社区到底怎么养老?政府给出的答案是:社区居家养老。从养老类型的划分来看, 社区居家养老是将“养老地点”与“养老服务供给”两个维度划分出来的“居家养老”与“社会服务”的一种交叉组合形式。[1]划分养老类型有三个维度, 除了“养老地点”和“养老服务供给”之外, 还有就是“养老资金的来源”, 直白地说, 如果养老资金足够充裕, 当前我们所遇到的养老问题许多都会迎刃而解。养老资金不充裕, 政府埋单力度不够, 社区如何提供养老服务?
一靠社区志愿者?中国不仅缺乏长期志愿服务的文化传统, 更没有科学合理的制度安排。当前我们的志愿服务大多停留在依靠工青妇和大学生组成的临时群体身上, 他们所体现出来的临时性、形式性甚至功利性都说明他们所提供的志愿性养老服务是靠不住的。二靠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虽然有地区要求各级政府投资新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 并且提出一些软硬件的要求。事实上, 要求每个社区单独建立一个机构, 已经成为多数社区无法承受之重。它们所提供的硬件多数只能应付检查, 所提供的软件难以满足老年人的需求。数量与质量的落后使多数老年人无法从中获益。三靠抚养协议?相关法律对于子女对老年人的赡养义务有明确的规定, 法律已经对于子女的赡养义务有了明确规定, 为什么还需要并不具有严格法律效应的抚养协议, 法律靠不住, 协议就更不可靠了。
调查显示出的全面推行的居家养老服务实质上是徒有其表, 实质低效的居家养老。村居层面仅仅满足于应付上级的检查与考核。实际情况是, 这些考核指标反映出的也就停留在“有”的层面。这样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显然是低质量的, 是不能够满足老年人的广泛需求的。
3.2 社区养老中的政府与市场
虽然市场性居家养老服务需要被提供服务者个人或其家庭直接在市场上购买, 且随着老龄化加剧, 此市场必然广阔。但福利性居家养老服务却属于政府基本责任范畴, 政府应主要通过财政补贴或直接购买服务来履行责任。但当前政府在福利性居家养老服务中的表现是值得反思的。
政府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管理部门, 其职责是制定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政策法规, 确立整体发展规划和分步推进计划, 做好经费预算与资金拨付, 社区服务组织培育、综合协调及有关的监管工作。虽然国家相关部委的各方面支持政策及资金已经出台并一定程度上落实, 但是可以发现, 现实中因为资金缺乏所导致的低质量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普遍存在。调查发现的大量为老服务基础设施的落后, 不得不说是政府投入不足的表现。政府加大资金投入, 才能够建立健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3.3 社区养老的城乡差异如何缩小
城乡因生产方式、生活形态不同以及区域发展不平衡造成的人口流动, 在养老方面存在差异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因地域的差异所导致的养老服务内容和质量的巨大差异却应该被消除。当然, 农村老人与城市老人的经济支付能力、思想观念等的差异在推行居家养老服务的时候需要考虑。现行的按照城市的标准在农村建设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显然不合适, 相对于城市老人而言, 农村老人需要的应该更多的是福利性的养老服务而非市场性的养老服务。因此, 城乡建设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硬件标准可以不同, 但是在制度保障、服务安排等软件支持方面, 城乡应该消除差别。对于农村社区养老, 应该根据农村老年人的集居化程度以及生活方式与城市老年人的差异, 创新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在这一点上反倒不应该城乡一体, 农村地区应依托乡镇敬老院服务平台, 开展为老服务项目。除此之外, 农村地区最应该进行的是为老人服务基础设施的建设, 在此基础上才是社区养老的社会环境建设。
参考文献
[1]陈友华.居家养老及其相关的几个问题[J].人口学刊, 2012 (4) :51-59.
[2]陈友华, 吴凯.社区养老服务的规划与设计——以南京市为例[J].人口学刊, 2008 (1) :42-48.
[3]钱雪飞.论建设社区积极的养老社会环境[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16 (1) :29-31.
[4]宋君, 张国平.对南通市农村养老保障问题的思考[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 2006, 20 (3) :12-16.
[5]姜珊.老龄化背景下城市社区养老保障体系研究[J].中国市场, 2011 (52) .
【江苏养老】推荐阅读:
江苏养老金调整方案权威发布09-29
江苏省养老金领取计算方法05-27
品牌江苏、时尚江苏09-07
养老保险和养老风险07-18
论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10-08
养老事业与养老产业的比较研究06-19
江苏茅山07-17
江苏丹阳10-14
江苏烟草05-14
江苏光伏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