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区域

2024-08-01

江苏区域(精选12篇)

江苏区域 篇1

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23日发布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2》显示, 江苏区域创新能力再次摘取桂冠, 连续四年蝉联"全国创新能力最强的地区"。

报告显示, 2012年江苏在企业创新、创新环境两个方面的排名继续保持第1名, 知识获取、创新绩效继续位居第2位, 知识创造则首次由第4名跨越性地上升到第2名。

江苏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科技进步与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将创新驱动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战略。截至目前, 江苏科技创新书写了三个"全国之最"。一是累计引进海内外人才9万多人、创新创业团队2200多个, 其中省"双创人才"1318人、国家"千人计划"320人、创业类人才154人, 居全国之首;二是作为首个国家促进科技和金融合作试点省, 江苏已吸引430家创投机构、1000亿元风险投资落户, 均居全国首位;三是江苏已创建7个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10个国家级高新区、30多个省级创新型县 (市) 和乡镇, 92个国家高技术特色产业基地、100多个省级专业性科技产业园以及349家科技创业载体, 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富有活力的区域创新格局。区域创新能力提升, "江苏制造"转变为"江苏创造"带来无穷能量。数据显示, 近年来江苏专利申请授权实现大幅增长, 5项重要指标稳居全国第一, 累计申请量突破百万件, "知识创造"得分迅速跃升至全国前列, 成为我国创新活力最强、创新成果最多、创新氛围最浓的省份之一。

江苏区域 篇2

内容摘要:本文利用多元统计分析中的对应分析方法,对江苏省各市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特征进行实证检验和客观评价。研究表明,江苏13个城市可分为三种消费结构类型,最后文章分类、分层提出优化消费结构的相应对策。

关键词:消费结构 类型 对应分析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江苏省城镇居民消费水平有了较快增长,消费质量不断提高,消费结构不断优化。但由于江苏各地区资源分布不平衡,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效率存在较大差异,导致省际区域内居民消费水平、消费结构存在明显地域差异,因此考察、比较区域内居民消费结构的现状、异同,发现其特点和规律,对政府制定产业政策、合理引导消费市场、整体提升居民消费水平、缩小区域内差距、保持经济稳定均衡的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方法的选取

在研究居民消费结构时,目前应用较多的是恩格尔系数、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及聚类分析。恩格尔系数只适用揭示特定地区、特定阶段收入和消费的结构关系,不适用于各地区间的比较;扩展线性支出系统只考虑收入与价格对消费结构的影响,将地区因素和消费习惯等因素归入扰动项,而这些因素对不同地区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显著;聚类分析只能将消费结构相似的地区归类,不能明确反映各类型消费结构的异同点。笔者考虑到以上原因认为,多元统计方法中的对应分析是一种有效的分析方法。

对应分析法是由1970年法国巴黎科学院Bezecri教授在R型因子分析和Q型因子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在对原始数据结构特殊处理的基础上,借助因子分析的降维思想,将样品各状态和变量各状态同时反映在同标度的两维图形中,以视觉化的定位图简洁、直观的描述样品点与变量点间对应关系:样品间的关系,邻近的样品点具有相似的性质,属同一类型;变量间的关系,邻近的变量点紧密相关,具有成因上的联系;变量与样品的关系,同一类型的样品点将为邻近的变量点所表征,也就是说,同类样品点是其邻近变量点所指示作用下的产物。

实证分析

笔者以江苏省13个城市为例,选取反映各城市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结构、消费支出和收入水平的10个变量,分别为:食品支出比重X1(即恩格尔系数);衣着支出比重X2;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比重X3;医疗保健支出比重X4;交通通讯支出比重X5;文化娱乐支出比重X6;居住支出比重X7;杂项商品及服务支出比重X8;人均消费支出X9,人均可支配收入X10。原始数据略。

借助SPSS12.0中的correspondce Analysis过程,实现对应分析。主要输出结果见表1、表2。

由表1可知,前两个特征根的累计贡献率己达70.3%,说明用前两个公因子就能代表原始资料的主要信息。表2分别反映各城市、各变量在两个公因子上的载荷,利用其则可作对应聚点图,见图1。

图1显示,各城市散点未完全分开,徐州、镇江、连云港等6个散点聚集在一起,说明消费结构接近;南京、无锡、泰州、宿迁等7个散点远离原点,且以南京、泰州、宿迁为聚点形成的三集团相互远离,说明平均消费结构相差较大,各自有不同消费特点。各变量分布状况类似,满足居民基本生活消费的食品、衣着、家庭用品及服务等支出比较靠近,与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消费水平高低密切相关的医疗保障、交通通讯支出比则分布较近。至于城市和指标间关系,通过其在图上的分布位置可得到更直观、准确的揭示,进一步结合多元聚类分析,将江苏区域内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类型划分为三类较为适宜。

第一类:发展与享受型消费结构,包括南京、无锡、常州、苏州,主要由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消费支出、医疗保健支出比重和交通通讯支出比重指标所表征。这四个城市均是苏南经济发达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位于江苏省前茅,传统的生活消费品饱和,特别是住房消费大多已经完成,随着手持现金、存款和金融资产的积累,消费结构升级愿望强烈,时空观念、信息观念、身份意识和健康意识进一步加强,更加重视生活质量的提高,消费热点转向出入有车、高端通讯设施、花钱买健康等,因此恩格尔系数、衣着消费支出比重低于全省平均(40.98%和8.33%),住房支出较低,且多表现为住房软装饰支出,医疗保健、交通通讯二项上支出比重却大于全省平均水平(6.78%和10.44%),成为这类消费结构类型同其它消费结构类型的最大区别。

第二类:过渡型消费结构,多为苏中、苏北经济较发达地区,如徐州、镇江、泰州等,以吃、穿、用、文教等支出指标指示。尽管吃、穿、用仍是这类居民支出的重点,但强调吃得好,穿得时尚,用得档次高。在积极追求休闲娱乐方面的享受时,也深刻意识到智力资源正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生活要素和分配要素,因此文化娱乐教育投资成为他们仅次于食品消费支出的第二大支出项目。需强调的是泰州,因杂项商品及服务支出比重(11.32%)远高于其他城市(2.5%-4%)而远离其它类型,但由于其近几年消费支出结构与本类消费结构中其他城市并无较大差异,可能仅是偶然年份变动,因此仍将其归入该类。温饱有余,由数量扩张转向质量提升,从实物性消费为主过渡到实物性、服务性消费并重,消费多样化,正是由生存型奋起直追享受型、发展型消费结构的过渡阶段。

江苏区域 篇3

关键词:江苏区域经济;经济差异;Gini系数

1 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的事实特征

采用江苏省目前通行的行政区域划分,将江苏全省分成苏北、苏中、苏南三大经济区域,下文以这三大经济区域作为考查单元来进行计算分析(表1)。

本文所取的数据均来源于《江苏统计年鉴—2014年》,按当年价格计算。从江苏省的苏南、苏北、苏中三大区域近9年的GDP均值来看(见表2),三大区域GDP均呈上升趋势。苏北GDP均值从2005年的749.04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2711.78亿元,9年间增长了3.62倍,年均增速最快,高达15.37%;苏中GDP均值从2005年的1109.17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3765.94亿元,9年间增长了3.40倍,年均增速达14.55%;苏南GDP均值从2005年的2317.81亿元上升到2013年的7277.17亿元,9年间增长了3.14近倍,年均增速最慢,年均增速13.56%(见图1)。

从极差和标准差来看(见表3),极差计算的最高的苏南与最低的苏北GDP差额,从2005年差额3745.83亿元上升到2013年的11390.42亿元,差距拉大了近4陪,年均拉大差距速度13.15%。标准差是用来分析江苏省整体的经济差异,反映的是各区域GDP和全省GDP均值之间差距的大小。江苏省三大区域的标准差从2005年的1079.59亿元上升到2013年的3231.48亿元,9年间增长了近3倍,年均增速达12.95%。从图2也可以看出极差、标准差都有逐年扩大的趋势,说明不止是苏南与苏北的差距在扩大,江苏省整体的经济差异也在扩大。

极差:R=Ymax-Ymin

Ymax是三大区域中GDP的最大值。

Ymin是三大区域中GDP的最小值。

标准差:S=-μy)2/n

以上计算的均值、方差和极差指标都是绝对指标,绝对指标有其固有的缺陷与不足,所以只能作为差异或收入的粗略度量(见万广华(2008),不平等的度量与分解)。为了更全面和客观的测度江苏省三大区域经济差异的变化趋势,下面部分本文采用国内外最为常用的相对指标即Gini系数对2005年以来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进行测度。

2 Gini系数测度指标和数据计算及结论

2.1 Gini系数测度指标

Gini系数是为了能够定量地精确反映社会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的,这里我们用Gini系数来测度江苏区域GDP差异程度。Gini系数有四种计算方法:几何法、平均差方法、协方差法、矩阵方法。为方便计算起见,本文采用协方差法。

2.2 数据计算

根据协方差公式,计算江苏2005—2013年的基尼系数(见表4),基尼系数的变化趋势如图3所示。从基尼系数的计算结果和变化趋势看,江苏2005—2013年的三大区域GDP基尼系数呈快速下降趋势,2005年的基尼系数为0.2504,2013年下降至0.2213,2005—2013年平均是0.2371。区域经济总量差异呈缩小趋势相当明显,这与江苏省政府关于最近几年一直出台加快苏北、苏中发展,建设和谐一体小康全省的政策有密切关系。

2.3 结论

使用Gini系数计算和分析,可以得出结论:从2005年起,江苏省區域经济差异呈逐年缩小趋势,苏南、苏北、苏中三大区域间的经济差异也在逐渐缩小,对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程度在下降,但下降速度缓慢,近十年时间,系数值仅从0.25下降为0.22。三大区域间的经济差异依然是造成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因此政府在制定经济发展政策时仍需以缩小区域间差异为主。

3 政策建议

3.1 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水平,培育区域内城市核心增长极

二元经济结构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提出,它是指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工业和技术落后的传统农业并存的经济结构。苏北苏中现代城市经济和传统农业经济的反差强烈,经济发展呈现二元经济结构,苏北尤其凸显,而苏南地区由于城市化步伐较快加之农村工业发展迅速,城乡差异已变得相当模糊。因此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是改变制约苏北、苏中经济发展的二元经济结构的重要途径。

3.2 推动外向型经济发展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总体格局下,苏北苏中应充分利用国际产业转移的机会,积极引进外资,主动接受劳动密集、资源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利用与先进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技术差距,实现经济的跳跃式发展,从而缩小与苏南经济差距。

3.3 加强三大区域间的合作与分工

政府应该按照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原则,鼓励和支持各地区开展经济、技术和人才合作,加强苏南对苏中、苏北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继续贯彻共同发展的经济发展政策

参考文献:

[1]田钊平.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评价与协调发展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0(5):7-11.

[2]吴进红,黄秀娟.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问题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9):33-39.

[3]徐剑,吴广谋.基于历史数据的江苏省基尼系数变化趋势预报——采用多层递阶方法对江苏区域经济差异的模型分析[J].价值工程,2007(9):28-30.

江苏区域创新方法推广模式浅析 篇4

江苏是国家首批创新方法试点省, 在国家科技部和江苏省科技厅的指导下, 由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具体负责开展工作, 江苏创新方法工作践行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 紧紧围绕企业展开, 重点关注自身能力建设和运行机制建设, 强化工作体系和标准建立、本土师资团队培养、试点示范企业培育和市场化机制探索, 着眼于实现基地和企业自身的造血功能, 推动创新方法工作由自上而下向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 逐步实现市场化运作, 保证创新方法可持续发展。江苏连续4次承担科技部创新方法工作专项, 通过项目实施, 培育了一支本土化的创新方法师资团队, 提高了专业服务能力, 初步探索出了适合江苏的创新方法区域推广模式。

一、架构网络组织和设计平台

一是设计省级平台架构。以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为主体, 建立一个全方位、多体系的省级创新方法推广应用平台。该平台集成了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创新设计、新兴产业战略研究等多项功能, 为企业的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提供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综合性咨询与辅导服务。二是布署各地分平台建设任务。以全省13个省辖市生产力促进中心为依托, 建立创新方法分平台, 省市联运, 共同为企业开展创新方法服务。三是建立行业分平台。挑选我省机械工业生产力促进中心等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 构建行业创新方法推广应用平台, 重点针对我省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型新兴产业急需解决的技术难题, 加大投入力度, 应用创新方法加以解决, 为该行业创新方法的推广应用树立标杆, 积累典型案例, 切实提升该行业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二、建设创新方法研发和推广人才队伍

一是组建专业化创新方法研发团队。依托东南大学等单位的力量, 建立创新方法研发基地, 重点开展针对江苏创新方法推广应用的实际需求, 服务区域发展的创新方法基础性、共性技术研发活动, 总结创新方法的典型应用案例, 设计科学高效的技术创新方法和管理创新方法的推广及运用模式;二是打造一支专业化的创新方法推广服务队伍。通过请进来、送出去、岗位锻炼、压担子等多种方式培养他们推广应用创新方法和服务企业的意识、能力和水平, 打造一支作风精干的创新方法推广服务队伍;三是培养一支专业化的本土培训师和咨询师队伍。从高校、企业选拔优秀老师和研发骨干进行重点培育, 通过培训、交流、研讨、实战演练等多种方式提高培训师和咨询师的服务能力和水平。

三、建设创新方法咨询和培训服务创新体系

一是开展企业创新方法需求的调研。通过座谈研讨、现场考察、随机交流等多种方式和途径在试点示范企业、未开展创新方法工作的行业领先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等不同企业中开展需求调研。二是设计满足企业需求的创新方法定制方案。根据企业实际情况, 设计符合企业要求的技术创新方法与管理创新方法相结合, 培训与咨询相结合的服务方案。在服务内容上, 针对企业单纯的技术或管理的部门和人员, 开展技术创新方法或管理创新方法培训;对于企业中兼具技术和管理的部门和人员, 或者确有需要的群体, 开展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方法相结合的培训, 提升其综合运用能力。在服务形式上, 引入“咨询式培训”理念, 带着问题去培训, 在培训过程中解决实际问题。对确实有需要的可以企业采用以技术难题作为项目的形式开展咨询服务, 并关注在服务过程中的如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等与创新方法相关的各类延伸服务。

四、探索创新方法推广模式和机制

一是政府引导, 强化创新方法工作的支撑手段和规范运行。我省创新方法工作由省科技厅牵头, 成立省创新方法工作领导小组, 坚持做好顶层设计, 充分发挥政府在制度设计、财政投入、监督管理和组织引导等方面的主导作用, 为创新方法的全面推进提供有力的支撑。同时政府还需制定运行规范。在创新方法工作过程中省科技厅通过发文的形式, 制定和完善了一系列关于创新方法工作的规范、流程和标准的标准化文件, 让创新方法工作的规范运行有据可依, 有章可循。二是市场运作, 探索创新方法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方式和有效途径。通过建立市场化机制, 运用市场化手段推动市场化管理根据我省实际情况和省生产力促进中心多年来在市场业务拓展方面积累的经验, 我省在创新方法工作过程中尝试探索建立市场化机制来进行创新方法市场运作, 将创新方法推广应用作为我省服务企业的常规市场业务模块来发展, 建立起符合市场运行规则的制度规范和运行方案, 按照市场化要求推动创新方法运行。三是标杆先行, 促进创新方法工作的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展。通过树立区域标杆、系统标杆、行业标杆, 建立起创新方法地区推广应用的模式和方法, 待运行模式成熟完善后加以总结形成模版, 再结合其他各地区的特色, 进行运作模式的复制, 形成纵横交错的网状服务模式;四是深度开发, 推动企业创新体系的建立和自我良性循环的实现。在实际工作中, 我们用心去了解企业真正的创新需求, 寻找切入企业的合适的点, 如有些企业希望从技术创新方法开始切入, 有些企业更关注管理创新方法的应用, 有些企业希望从培训开始切入, 有些企业更希望以解决难题项目形式开始先期合作。我们需要针对企业的实际需求来帮助企业设计创新方法推广应用方案, 无论从哪个点切入, 我们都帮助企业首先去培养一批创新种子形成创新团队, 实现自我造血功能, 逐步建立起自身创新体系。在企业先行培养自己核心团队的基础上, 利用自身团队和省、国家等外来力量在企业内部进行扩散, 从而使企业逐渐建立起自己的创新体系, 进而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五、培育创新方法的试点示范企业

一是完善创新方法试点示范企业的各类规范和标准。根据“江苏省区域创新方法推广体系及能力建设”项目的计划和要求, 分别对我省试点示范企业的工作要求、工作流程、实施步骤、成果验收、后续跟进等进行了进一步完善, 让后续的试点示范工作有据可依, 有章可循。二是强化创新方法试点示范企业师资团队培养。分期分批开展创新方法试点企业师资培训班, 整个课程体系设计采用技术创新方法与管理创新方法相结合、培训与咨询相结合的模式, 在TRIZ理论的基础上加入工业工程、六西格玛管理和QFD等相关内容, 最后通过理论考试、课堂试讲的方式, 对考试合格的学员颁发师资证书。这部分参训的师资回到企业后, 在省里师资的配合下, 将开展创新方法内训及应用推广工作。三是规范企业试点示范工作的过程管理。在企业试点过程中, 我们有任务、有流程、有辅导、有推进、有监督, 保证创新方法工程按既定的目标和任务推进。借助于为试点企业培养的内部师资力量, 根据省里与企业签订的《技术创新方法推广应用任务合同书》的要求, 对试点企业开展培训和应用辅导, 在实际操作中采用“4天理论培训+4天应用辅导”的模式, 对示范企业采取“5天理论培训+5天应用辅导+后续持续辅导”的模式。在理论培训阶段, 省内师资配合企业内部师资对企业选拔的研发人员进行创新方法的理论培训, 目的是让更多的研发人员掌握技术创新方法和管理创新方法, 形成创新氛围, 为下一阶段的创新方法应用打下坚实基础。大部分企业在我们的建议下成立了以企业负责人为牵头的创新方法组织机构, 组织企业研发人员定期开展学习和研讨, 已将创新方法融入到日常研发流程中, 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效应。

江苏区域 篇5

苏卫办〔2011〕3号

各市、县(市)卫生局,厅直有关单位: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精神,建立适应我省卫生改革发展需要的卫生信息化体系,提高卫生服务与管理综合能力,根据卫生部《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指南》(卫办综合〔2009〕89号)、《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技术解决方案(卫办综发〔2009〕230号)及相关的卫生信息标准和规范,现就我省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的重要性

信息化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卫生信息化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卫生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建立覆盖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落实医改近期五项重点工作的重要支撑。

基于健康档案的省辖市级和县(市)级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是国家卫生信息化发展总体规划所确定的三级平台建设总体框架中的核心和枢纽;是实现区域内医疗卫生资源整合利用、信息系统互联互通的重要基础;是为城乡居民建立规范化电子健康档案,提供系统性、连续性、全过程健康管理,获得便捷的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以及医保费用及时结报、安全用药的重要手段。加强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对于强化政府与社会对医疗卫生服务的监管,改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运行状态,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促进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具有重要意义。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不仅为辖区内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业务活动提供支持,还为省级、国家级综合卫生管理信息平台提供基础信息,对于构建统一高效、资源整合、互联互通、信息共享、透明公开、使用便捷、实时监管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起着基础性、关键性的作用。

二、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的目标和原则

(一)总体目标

根据国家卫生信息化发展总体规划和我省卫生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要求,到“十二五”期末,依托我省电子政务网和公用网络,初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服务于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监管与供应保障、综合卫生管理各主要环节,以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信息服务共享为基础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实现各重点业务领域信息系统在不同层级上的数据交换、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实现对传统医疗卫生服务和管理流程的再造,实现观念创新、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

(二)建设原则

1、以人为本,服务优先。突出服务功能,把惠及民生、服务群众作为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的根本出发点,以实现业务系统的互联互通为基本要求,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的建设与信息共享为切入点,让居民、患者、医务工作者、卫生管理者都能从平台建设中受益。

2、政府主导,合力建设。强化政府对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规划、投入、管理和绩效考核方面的主导,重点做好顶层设计、信息标准、发展环境、信息安全等工作。平台的建设与运营既要强调公益性,又要努力创新机制,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为长效管理、良性运营提供保障。

3、统筹规划,重在整合。以需求为导向,在统筹规划的基础上,充分整合和利用已有资源,分步有序推进,重点解决信息资源共享问题。通过不同渠道筹集的项目资金要统筹使用,新建系统必须充分利用平台所集成的基础设施、网络和软硬件环境以及公共数据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和浪费。

三、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主要功能

(一)功能定位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是连接区域内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基本业务信息系统的数据交换和共享平台,是不同系统间进行信息整合的基础和载体。平台可支撑多种业务,而非仅服务于特定应用层面,侧重区域内的医疗卫生业务协同和公众服务。

(二)主要功能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主要功能包括,面向辖区居民和其他服务对象、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和管理部门,提供日常基本信息服务;为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物使用和综合管理等业务提供信息交换与共享;支持医疗机构辅助检查结果信息共享,支持健康档案信息查询、预约挂号、双向转诊和远程会诊,支持传染病防治、慢病控制与个人健康管理、咨询服务,开展健康教育与科普宣传等。

具体可分为信息交换、基础服务和业务应用三个方面:

1、信息交换

包括公共服务和通信总线服务,负责与省级综合卫生管理信息平台、区域内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业务信息系统以及其他相关的外部系统进行信息交换。

县级平台之间的信息交换与共享通过市级平台实现,市级平台之间的信息交换与共享通过省级综合卫生管理信息平台实现。

2、基础服务

包括注册服务、数据服务、索引服务、事务服务和电子健康档案服务,以及其他基本的、共用的服务。

注册服务包括居民及其他服务对象注册、卫生机构和人员注册、卫生术语与字典注册等;数据服务包括数据复制、数据抽取、数据转换和加载、数据访问、数据存储等;索引服务包括居民主索引、健康档案主索引、电子病历主索引等;事务服务包括业务服务和事务处理等;电子健康档案服务包括电子健康档案的创建、浏览和管理等服务。

3、业务应用

包括公众服务、业务协同、综合管理等三类基于平台的业务应用以及访问门户应用。

(1)公众服务:以网站、邮件、短信等多种方式拓展应用,为辖区居民和公众提供包括信息公开、信息查询、健康咨询、健康宣传等服务,开展网上挂号、预约诊疗、远程会诊等业务,提供基于健康档案的个人健康管理以及公众网上办事等其他服务。

(2)业务协同:以健康档案、电子病历为核心,面向区域内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提供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服务,并与社保、民政、公安、计生等部门进行信息交互与共享。通过平台将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辐射,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技术支持。

个人身份识别是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平台最重要的基本功能之一。应通过建立统一的个人身份识别系统,实现区域内与医疗、公共卫生服务相关的市民卡、社保卡、居民身份证、自费就诊卡以及其他身份识别载体或编码之间具有唯一性的智能身份识别,让居民在区域内跨机构接受医疗服务、医保结算、健康管理、公共卫生服务等“一卡通行”。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要能够互联现有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新建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必须基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进行建设。区域内的公共卫生数据应存储在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数据中心。

(3)综合管理:面向区域内的卫生行政部门、医疗卫生机构以及其他相关部门提供综合管理功能,包括卫生资源管理、医疗服务监督管理、公共卫生监督管理、卫生投资决策和财务监督管理等。

(4)访问门户:为公众、医务人员、科教人员、卫生管理人员和其他管理人员提供不同的访问视图,开展公共服务、综合管理、业务协同等平台业务应用。

四、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的主要任务

1、制定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实施方案

省、市、县三级成立卫生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工作的组织、协调;明确办事机构,承担具体工作任务。

在认真学习、充分领会国家及省关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要求基础上,做好本地区的现状调查与分析,进行业务梳理,提炼信息化需求,研究、探讨切合本地实际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思路和运行、管理模式,并制定具体的建设实施方案。

按照平台建设总体思路和要求,对与其不相适应的管理方式和工作流程进行必要的调整、优化。

2、加强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

充分利用各级电子政务网和公用网络资源,建立和完善连接省、市、县、乡、村的基础网络,合理规划网络分区、网络带宽、终端接入等网络布局。省负责规划和建设省到市主干网络,各市在省统一规划指导下负责所辖区域的网络建设。

参照国家相关标准,建设区域卫生数据中心机房,配备与区域内服务人口、机构数量相适应的服务器、存储设备和相应的系统软硬件环境。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及数据中心的基础设施,可以自行建设,或纳入政府信息资源中心统一建设、运维和管理,也可以在保证信息安全与隐私条件下,根据各地实际,采取与通信运营商等第三方合作联合共建、托管服务等形式开展。

3、统筹医疗卫生服务点业务系统建设

在区域内统一部署和应用一体化的基层医疗卫生信息系统,统一疾病控制机构、妇幼保健机构、采供血机构和卫生监督机构的业务系统,标准化升级改造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系统,为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服务点信息系统顺利接入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实现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数据集成、开展跨机构业务协同、为公众提供有效服务打下坚实基础。

4、规范基础数据库建设

依托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数据中心建设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基础数据库,定时推送更新省级综合卫生管理信息平台的相关注册数据和摘要数据。

根据同级存储原则,各区域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集中存储在同级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数据中心;电子病历根据平台的处理能力和医疗机构的管理能力以及业务需要,采取分布式与集中式相结合的混合存储方式。

按照有关规定,建立并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明确卫生行政部门、医疗卫生机构、居民个人和其他相关机构对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管理、维护和使用的权限、责任。严格执行各项业务规范和操作流程,保证各级各类公共卫生机构、医疗机构及时、准确、完整地将为居民提供的服务记录归集到健康档案数据库。

5、贯彻信息标准和规范

省成立卫生信息标准委员会,各市成立卫生信息标准实施领导小组,在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过程中做好卫生信息基础标准、数据标准和技术标准等各项标准和规范的贯彻与应用。

6、做好信息安全工作

信息安全与系统建设同步考虑。按照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等要求,采取必要的技术和管理手段,建立信息安全应急预案,确保重要信息系统可靠运行,保证信息完整、准确,保护个人隐私。

五、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的推进步骤

1、第一阶段(2011-2012年):试点先行,夯实基础

各地要适时开展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试点,进行业务协同与数据共享模式、运行机制的研究,形成示范效应。重点推进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业务信息系统的建设应用,规范电子健康档案的管理和使用,实现电子健康档案与电子病历的信息归集与交换,为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提供基础数据。

开展网络、数据中心机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卫生信息标准工作机制。

2、第二阶段(2013-2014年):以点带面,全面推进

总结评估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经验,全面推进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完善卫生信息标准和规范,继续开展业务协同与数据共享模式、运行机制的研究。

基本建成省级综合卫生管理信息平台、13个省辖市级和大部分县(市)级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数据中心)。

3、第三阶段(2015年):提升功能,完善优化

实现省级综合卫生管理信息平台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联网运行,继续完善业务规范与信息标准,对前期建设成果进行总结评估,并进一步优化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基础设施、完善各业务系统功能和应用。

六、加强对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的组织领导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部门多、业务复杂,项目投资大、周期长。对此,各地应予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其艰巨性、复杂性。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将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由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各主要业务部门负责人参加的领导小组,开展建设工作指导、监督和协调;组建或明确专门机构、保证必要的编制和人员,承担平台的建设、运行和管理。要将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建设与应用列入部门和个人的绩效考核目标。

2、科学规划,注重统筹

按照国家和我省统一规划,省辖市(包括市辖区)、县(市)两级要制定本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方案,根据信息化建设规律和地区经济发展状况、资金安排等情况分步实施、有序开展。要做好已建系统、新建系统以及数据资源、基础设施资源的有效整合,做到统筹安排。要严格遵循国家、行业和专业领域的规范标准,开展信息系统应用效果和标准符合度评审,建立并执行产品准入与淘汰制度。

3、加大投入,完善机制

要将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与运行、维护、管理工作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财政资金的投入要重点加强对基础性、综合性和覆盖面广、面向公众服务项目的建设。要积极探索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运营和管理的有效模式,完善机制,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提高项目建设效益。

4、培养人才,提高能力

要把人才建设作为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以人才促建设,以人才促发展。要建立人才引进、培养、任用和晋升的良性机制,开展面向全员特别是针对领导干部、管理骨干的培训,增强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开展医疗卫生服务创新的意识。要充分借助和利用企业、学会协会、研究机构、高校等社会资源,共同谋划区域卫生信息化发展,实现各方共赢。

二〇一一年三月十日

江苏区域 篇6

近几年来,江苏省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发展迅猛。“目前,我省拥有公共图书馆104个,博物馆161个,美术馆8个,文化馆117个,乡镇文化站1055个。公共文化设施的数量和质量均居全国前列,也是江苏省历史上建设最多、最快、最好的时期。”谈到江苏省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该省宣传部副部长、文化厅厅长章剑华如数家珍。

充分利用区域公共文化设施优势

在各类面向社会开放的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以及具有开放条件的文物保护单位等方面,江苏省具有独特的区域优势。南京作为文化古城,其人文精神远近闻名。由蔡元培先生亲自倡议始建的南京博物院有各类藏品40余万件,国家一级以上文物1062件。记者了解到,目前江苏全省共有各类公共文化设施300多家,以博物馆系统为例,全省共有161家。其中很多都具备区域优势,如南京市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和周恩来纪念馆等。还有一些特色博物馆,如南京云锦博物馆和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等。除此之外,像扬州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以及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等在国内外都有一定的影响力。

章剑华自豪地告诉记者:“这些都是江苏省的文化财富,也是我们的优势,它们中的大多数已经成为国内外游客到江苏来参观的重点景点。我们之所以要下大力气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就是要结合我省的这些公共文化设施,为打造全省区域文化品牌优势服务。”

完善相关服务体系

“江苏省委、省政府把建设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保障捍卫老百姓公共文化权益、建设文化强省的重要内容。在这项工作上,省里既有线路图,也有时间表,同时还有保障措施。”据章剑华介绍,在线路图上,他们制定了从经济发达的苏南地区逐步向苏中、苏北地区扩大;从人流量较大的省级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逐步向市级、县级推进;从规模较大的逐步向小的公共文化设施拓展。在时间表上,省里率先开放,2008年7月1日前文化文物部门管理的市县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对全社会免费开放。在保障措施上,首先是从公共财政保障免费开放。全省174家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免费开放,中央及省财政补助8857万元。其次是用优质的文化产品保障免费开放。如南京博物院每年要举办不少于24场的临时性特展,在内容上主题明确、内涵深厚,又具有强烈的美感。其三是用体贴的文化服务保障免费开放。此外,在公共安全等方面,也制定了详细的预案。”

记者了解到,截至2008年底,江苏省的博物馆、纪念馆等参观人数达到5100万人次,是免费开放前的4倍。江苏省美术馆从2008年春节开始,对公众实行全部免费开放,同时提高服务质量,2008年的参观人数达20万人次,是往年的两倍。据章剑华介绍,面对免费开放之后成倍增长的参观人数,首批开放的174家场馆充分发挥能动性和创造性,在细化管理、优化服务的同时,总结出一套有效的应对办法,以向公众提供更宽敞、更舒适的环境,更优质、更人性化的服务,发挥出公共文化设施的社会价值。

打造区域文化品牌

江苏加工贸易区域差异与协调发展 篇7

一、江苏加工贸易区域差异的表现

目前江苏加工贸易区域分布极不平衡, 加工贸易主要集中在苏南。统计资料表明:2009年全年, 苏南五市的加工贸易进出口完成金额高达1795.9亿美元, 占全省加工贸易进出口比重的92.9%, 其中仅苏州一市完成1393.4亿美元, 占全省比重的72.1%。而苏中三市加工贸易进出口完成额为116.4亿美元, 占全省比重的6.0%。苏北五市完成额更小, 仅为21.6亿美元, 仅占全省比重的1.1%, 其中徐州市仅完成3.6亿美元, 不仅远远少于苏州、无锡、南京等苏南城市, 而且也少于苏北地区的淮安、盐城、连云港等市。

经过30余年的发展, 苏南已经培植了大批加工贸易大户, 形成了产业协作区。一批加工贸易龙头型企业纷纷在苏南设立全球制造总部和研发设计、营运管理、采购销售、仓储配送等区域性或全球性总部, 建立起自己的国际营销网络, 不断增强对周边产业链资源的整合能力。苏南目前已经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纺织服装、冶金、轻工、石化等方面形成产业优势, 加工贸易开始从分散式制造为主向系统集成为主转变, 加工贸易商品中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具有明显优势。苏中、苏北与苏南的差距巨大, 加工贸易企业多从事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 企业规模小实力弱, 其中苏中地区多以纺织服装制品为主, 苏北地区则以初级产品出口居多。

二、江苏加工贸易区域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

1、区位条件不同。

区位条件的不同直接导致了苏南、苏中、苏北开放程度的差异, 促使了江苏加工贸易区域差异的形成。苏南与“长三角经济区”核心城市上海接壤, 有长江和大运河的航运, 有国家一类对外开放港口, 沪宁铁路和高速公路横贯东西, 经济腹地实力强, 开展加工贸易的商务成本较低。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其可以充分利用国内外的资源、资本、技术和市场, 承接上海产业转移、技术与产品扩散, 开展国际经济技术特别是高科技领域的合作与竞争, 进而推动加工贸易的迅速发展。苏中地区位于“长三角经济区”次中心区域, 与上海、苏南隔江相望, 加工贸易发展相对落后;苏北地区则距上海相对较远, 缺乏增长极的有力带动, 加工贸易发展更为落后。

2、区域经济基础不同。

为了降低综合商务成本, 加工贸易的发展对当地产业结构优化、产业配套体系完善等经济基础高度依赖。从历史来看, 苏南经济基础尤其是工业基础发展一直优于苏中、苏北。目前苏南工业基础雄厚, 工业门类齐全, 骨干企业多, 已经形成了加工能力强的服装纺织品产业、电子电气产品产业, 而苏中、苏北工业基础比较薄弱, 虽然有着丰富的自然和农副产品资源, 却未能有效开展加工贸易。苏南拥有大量的科研机构、人员和众多的技术熟练工人, 技术吸收、创新能力和加工贸易的科技含量远远高于苏中、苏北。此外, 在包括物流、银行、中介、教育、保险、信息等加工贸易外在配套, 以及相关产业链条的内在配套等方面, 苏南也优于苏中、苏北。

3、区域文化心理差异。

早在19世纪60-70年代, 苏南就出现了晚清改良思想群落, 将发展工商业与发展对外贸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种改良思想对苏南民族工业和开放产生了深远影响, 留下了很深的文化烙印。20世纪70年代初, 苏南人开始在当时农村社队的工业基础上探索计划经济的补充甚至替代形式。改革开放后, 苏南人把握先机, 乘势而上, 主动承接台湾、上海等地的产业转移, 加工贸易迅速发展壮大。相比之下, 苏中、苏北普遍存在着“小康即安, 小富则满”的小农意识, 对外来的投资者和经商者也有一种带有地方保护性质的抵触情绪和排外心理, 对开展加工贸易的意义认识不够。

4、区域政策差异。

改革开放以来, 国家和江苏省相关经济政策明显向苏南地区倾斜, 使其具有了政策优势和先发优势。一方面, 国家和江苏省在苏南进行了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投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技术改造, 为这一地区加工贸易的快速发展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 国家做出的一系列如沿海优先开放、浦东开发开放等重大的区域经济决策, 出台了的各种优惠政策, 使苏南地区加工贸易发展大受其益。

5、区域外商投资差异。

江苏经济发展过程中, 呈现出外商投资和加工贸易高度融合、相互依赖、共生发展的“贸易投资一体化”格局。当前, 江苏加工贸易的发展对外商投资的依赖程度不断加深, 后者成为前者发展的主要带动力量。因区位优势、地理环境、观念、政策等的差异, 江苏外商投资区域极不平衡, 苏南一直成为跨国公司投资的热点地区, 利用外资额占江苏全省的绝大部分, 而广袤的苏中和苏北却吸引外资有限。这种状况直接带来了江苏加工贸易区域发展的不平衡, 成为影响江苏南北差距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江苏加工贸易区域协调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江苏加工贸易区域协调发展是指苏南、苏中、苏北在加工贸易方面在做好错位经营的基础上, 相互依赖、密切合作、协调发展, 最终达到缩小区域差距, 形成良性互动的状态。这种状态既是江苏加工贸易发展的必然趋势, 也是缩小江苏南北差异的必然选择, 不但具有必要性, 也具有可行性。

纵观改革开放进程, 加工贸易对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功不可没。但时至今日, 江苏加工贸易区域协调发展受到挑战, 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江苏加工贸易区域分布严重的不均衡性, 不仅放大了江苏区域经济社会差距, 而且造成苏南经济对外资和外贸的高度依赖, 经济运行风险加大;二是随着苏南经济高速发展, 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供给趋紧, 资源环境约束加大, 企业商务成本不断提高, 利润不断缩小, 众多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企业谋求外迁。从国际经验来看, 加工贸易梯度转移是一种普遍现象, 这不仅是作为微观经济主体的企业为追求最大化利润、降低生产成本而做出的市场选择, 也是当地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同时, 作为外在动因的国家政策、法规调整也鼓励加工贸易从经济发达地区向经济落后地区转移。江苏需要把苏南一些附加值比较低、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贸易企业逐渐转移到苏中和苏北, 这样不但可以促使苏南腾出空间有效承接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 实现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继续保持加工贸易在江苏的整体上优势, 又可以充分利用苏中、苏北的丰富资源和潜在优势, 促进这些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

现在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正进行新的调整, 经济全球化带来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及其在全球范围内的重新分布, 跨国公司开始把不同的生产环节、分销网络、供应链管理以及研发、运营中心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合理配置, 为江苏加工贸易重新布局和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苏中、苏北具有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土地后备资源、人力资源, 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能源、矿业、机械制造、高新技术产业、医药、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形成优势。随着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和江苏沿海开放战略的实施, 苏中、苏北将为承接苏南加工贸易产业转移提供良好的产业基础。苏中、苏北基础设施的建设也为苏南加工贸易的转移提供了便利, 随着润扬大桥、新长铁路、宁启铁路等的建成以及经过徐州的京沪高铁和连云港深水良港的建设, 将大大降低苏南加工贸易向苏中、苏北转移的成本, 密切江苏区域经济联系。事实上, 由于加工贸易的梯度转移特点, 苏南已经开始把一些加工贸易项目向苏中、苏北转移。

四、江苏加工贸易区域协调发展的建议

江苏加工贸易区域协调发展必须是在平等、互利、共赢的基础上进行, 区域之间达到关联互动的状态。为此, 提出以下建议:

1、江苏省政府对发展加工贸易进行统一的区域规划。

在发展加工贸易方面, 江苏省政府应该进行统一规划和协调, 避免重复引进和同质竞争, 根据省内不同区域的自身特点和优势, 形成各地各具特色的加工贸易协调发展局面。各区域也应该主动在加工贸易产业发展、开发区建设、招商引资、规划用地用工、防止和治理环境污染等方面展开联动。面对世界范围的新技术革命的浪潮和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 苏南作为承接上海、扩大合资合作的前沿, 需要大力发展以电子信息业、装备制造、汽车制造、石油化工等为先导的高新技术产业, 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实现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提升苏南在国际上的竞争地位, 同时也应该主动向苏中、苏北转移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加工贸易产业。苏中、苏北也应该充分利用这些年来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的巨大成果, 紧紧抓住国外产业结构和苏南加工贸易产业升级转移的机遇, 主动承接国际国内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加工贸易产业的转移和辐射, 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开展特色加工贸易, 利用与先进地区现实的技术差距, 实现加工贸易和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2、苏中、苏北夯实承接加工贸易转移的基础。

苏中、苏北应该充分认识到发展加工贸易的重要意义, 夯实承接加工贸易转移的基础。承接加工贸易需要具备一些基本条件, 如:相应的产业体系或配套能力、产在税收方面, 尽管没有经营活动, 对于某些行业的代表机构仍然有可能要交纳企大手笔业业发展的地域空间和市场空间、一定的区位环境和交通优势、灵活高效的工业管理体制与企业运行机制、大型跨国公司组织结构大型跨国公司的组织结构较为复杂, 在国内一般会设立管理总部, 下设研发、生产、销售等不同的职能公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条件、较高的信息化水平等等。苏中、苏北的政府应制定相应政策, 加强发展加工贸易的软硬环境建设, 制订本区域的加工贸易产业集群发展策略, 根据1997年人口计算, 黄淮海地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500m3, 是我国水资源最为短缺的地区。。加快公路、铁路、机场、港口、邮电通讯、信息网络、水利枢纽、电网、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 降低物流成本, 为加工贸易的发展创造条件。

3、加大对苏中、苏北加工贸易发展的扶持力度。

苏南当前面临着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压力, 苏中、苏北也基本具备承接加工贸易转移的要素和产业基础, 但是这种转移却有赖于江苏省政府的政策和资金扶持。江苏省政府应该因势利导, 加大对苏中、苏北发展加工贸易的扶持力度, 计设出吸引加工贸易向苏中、苏北转移的优惠政策。主要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大对苏中尤其是苏北发展加工贸易的资金扶持力度。苏中、苏北对当地加工贸易发展所给予的资金支持已难以适应快速发展的需要, 需要省政府在外贸扶持基金拨付上能够向苏中、苏北倾斜。二是江苏省政府帮助呼吁给予苏中尤其是苏北参照执行中西部地区的加工贸易优惠政策。苏中、苏北虽地处东部沿海地区, 但加工贸易并不发达, 加工贸易以中小企业为主, 大多起步晚、规模小、实力弱, 不能完全执行国家对东部发达地区的加工贸易政策。三是作为加工贸易重要载体的出口加工区、保税区在江苏分布极不平衡, 省政府在向国家争取新的名额时, 应该重点考虑苏北地区。

4、加强苏南与苏中、苏北的合作。

苏南、苏中、苏北各地应该就加工贸易发展建立对口支援制度和专项议事制度, 在加工贸易发展规划、发展措施及产业转移等方面展开合作与对话。苏南应多向苏中、苏北提供技术援助、资金注入和劳动力培训, 苏中、苏北有条件的企业也应该积极为苏南加工贸易产业进行配套生产。苏南、苏中、苏北的加工贸易园区应该相互对接, 谋求共同发展。苏南园区可以在资金、管理、信息、品牌、规划建设、招商引资等方面, 与苏北园区的土地、资源等方面实现优势互补。建立起跨国公司得到了迅猛发展, 这对于加强国际分工与合作、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起到了积苏南和苏中、苏北之间的加工贸易有效的传递和转移机制, 使苏中、苏北尽快融入到国际分工体系之中, 促进江苏全省加工贸易区域协调发展。

摘要:江苏加工贸易区域发展极不均衡, 实现江苏加工贸易区域协调发展至关重要。文章在列举江苏加工贸易区域差异的表现, 分析区域差异形成的原因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必要性及可行性的基础上, 就江苏加工贸易区域协调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江苏,加工贸易,区域差异,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敏, 王世进.江苏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问题研究[J].江苏商论, 2006, (11) :6-7.

[2]尚光剑.江苏对外贸易的主要特点和发展路径[J].宏观经济研究, 2006, (8) :55-57.

[3]袁定喜, 聂影.我国加工贸易面临的深层次矛盾及转型升级策略[J].现代经济探讨, 2010 (3) :40-43

江苏区域 篇8

关键词:金融相关比率,四分位距,基尼系数,泰尔指数

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5月考察河南时, 首次明确地用“新常态”来概括中国经济新的阶段性特征, 而新常态最主要的特征是经济潜在增长速度的台阶式下降。在改革开放最初的30多年里, 中国经济一直保持的高速的增长, 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奇迹, 而江苏正是中国这一轮经济增长中的领头者之一.作为东部先发省份, 江苏经济发展水平常年保持在全国各省份前列。但同时, 其内部区域发展差距问题的存在也阻碍着江苏区域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 它通过资源配置、风险管理、信息提供给等途径深刻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 其对于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 研究和分析区域金融发展的差异性问题, 可以据此采取有效措施, 充分发挥金融对经济的支持作用。随着中国发展进入新常态, 以及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重大战略的制定和实施, 江苏需要在新阶段、新区域战略下实现新的突破, 其中必然离不开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

一、数据与指标选择

1. 金融发展指标选择

关于江苏省金融发展水平的指标选择, 本文遵循目前国内研究的主要选择, 即以戈登斯密斯提出的FIR (金融相关比率) 作为衡量区域金融发展水平的基本指标, FIR即某一时点上现存金融资产总额 (含重复计算部分) 与国民财富 (实物资产总额加上对外净资产) 之比。一般而言, 金融发展水平越高, 金融相关比率的值也越高。在实际的指标计算中, 由于数据的可得性等问题, 一般将金融资产总额简化为年末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之和, 将国民财富简化为国内生产总值GDP, 即:

其中, S和L分别代表地区金融机构年末的存款余额和贷款余额。而数据的来源主要为江苏省历年的统计年鉴。

2. 研究区域单元选择

关于研究的区域单元选择, 考虑到如果以地级市作为基本单元, 期样本量不足以充分反映各地发展的差距问题, 同时也可能会出现市强县弱, 或者市弱县强的现象, 数据便无法全面反映市域范围内的真实发展情况, 容易以整体代替了局部。而选择将地级市市辖区与县及县级市作为共同的基本区域单元, 可以兼顾细致与全面来反映各地级市和全省的金融发展情况。因此, 本文选择江苏省域范围内的各地级市市区及县和县级市为基本单元, 以2013年行政区划为标准, 共计58个区域单元。

二、江苏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测度

1. 区域金融发展水平差距测度指标

测度发展水平差距的常用指标有基尼系数 (Gini Coefficient) 、泰尔指数 (Theil Entropy Index, TEI) 、变异系数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CV) 和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 (Hirfindhal-Hirschman Index, HHI) 等。

表1列举了各个指标的计算公式。其中, 基尼系数是比例数值, 最初用来衡量地区的人均收入差距。其取值范围为0到1, 其值越接近1说明差距越大, 接近0则说明接近绝对平等。泰尔指数是在熵指数的基础上提出的, 熵指数反映收入分布偏离完全平等的状态。泰尔指数经常被用来衡量个人或者地区之间不平等度, 其取值范围为0到1, 地区之间绝对平等时, 泰尔指数值为0, 地区之间差距很大时, 其值为1。

变异系数用来描述数据分布的差距程度, 其绝对值越大, 说明数据分布的差距程度也越大。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的取值范围则为1/n到1之间, 当区域发展指标之间完全不平衡时, 该指数取值为1;反之, 完全平衡则取值为1/n, 当地区数量n很大且各地区之间发展趋于平衡之时, 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取值趋向于0。

2. 江苏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测度

四分位距是一组数据中第三分位数和第一分位数之间的差值, 通过计算江苏各县市1995-2013年历年金融相关比率FIR的四分位距可以看出, 各地区金融发展水平的四分位距大部分年份都在增长, 说明数值的变异在增大。但是, 与此同时, 各县市金融相关比率的均值每年也在增长, 从1995年的1.06上升到2013年的1.75, 说明江苏大部分县市的金融发展水平整体上每年都呈增长态势, 不能据此判断各地区金融发展水平的差距到底是扩大了还是缩小了。因此, 需要通过一些测度数据差异的指标来衡量。 (如图一)

表2列出了测度江苏区域金融发展差异主要四个指标之间的相关性, 其相关性是通过计算皮尔逊相关系数得到的, 可以看出去, 各个指标之间高度相关, 两两之间的相关系数全部在0.95以上, 表明它们的变动趋势基本保持一致。

同时, 从图二基尼系数、泰尔指数、变异系数和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的变化趋势, 也可以直观的看出, 各条曲线的趋势基本保持一致。从各个指数的趋势来看, 江苏各县市金融发展水平在每一年都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 但差异程度不同。整体上来说, 其差异具有扩大的趋势。在1995-2013年的近二十年期间, 各指标的数值均出现过阶段性的下降, 分别是1995至1997年、2002年至2005年, 以及2009年至2013年。尤其是近几年来, 一直都是下降的态势, 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近几年来江苏各县市金融发展差异有所缩小。 (如图二)

3. 江苏各县市金融发展β收敛性分析

所谓区域金融发展的收敛性是建立在区域经济收敛性的基础之上的, 它是指随着区域经济增长趋于收敛, 区域金融的发展也趋近于一个稳态, 落后经济体金融发展速度高于发达经济体, 即金融系统的增长速度与其初始期的静态指标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 随着时间的推移, 各经济体金融发展差距呈现出逐渐缩小的趋势。金融发展的β收敛即金融发展增长率与初始水平负相关, 也就是落后地区金融发展速度快于发达地区。

β收敛还有绝对收敛和条件收敛之分, 绝对收敛指各区域之间金融发展仅取决于初始资本水平的不同, 条件收敛则指的是除了初始资本水平之外, 还有诸如制度环境、地理条件和资源禀赋等因素的影响。β绝对收敛的检验方程为:

其中, β=1-eλt, λ为收敛速度;yi T+t和yit分别是i地区金融发展水平的期末和期初值。如果β的估计值为负数, 即代表区域金融发展存在β收敛;反之, 如果β的估计值为正数, 则不存在β收敛。

利用β绝对收敛检验模型对1995-2013年江苏各县市的金融相关比率进行模拟分析, 得到的β估计值为-0.31773, 在5%的置信区间内显著, 但是模型的拟合优度不高, 这说明, 1995-2013年, 江苏各县市金融发展存在着有限程度的β绝对收敛, 即初始年份1995年金融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有着相对金融发达地区较快的发展速度, 但是这一现象还不足以在短时间内改善江苏各县市金融发展不协调的现状。

三、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江苏各县市金融发展相关比率数据的相关统计指标分析, 结果表明, 江苏省大部分县市自1995年以来, 其金融发展水平整体上基本从呈增长态势。各地区之间的差异在1995年至2013年的近二十年间的总体趋势是有所扩大, 只是在期间有阶段性的缩小。值得一提的是, 自2008和2009年的金融危机之后, 泰尔指数等相关指标显示, 江苏各县市金融相关比率的地区差异在缩小。

而为了进一步探求江苏各县市金融发展的变化趋势, 以1995年为初始年份, 通过β绝对收敛模型检验发现, 江苏各县市在1995至2013年的时间段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β绝对收敛, 初始年份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呈现出一定的对发达地区的追赶, 但是这种追赶的效果并不明显。在此分析结果的基础上, 本文提出以下相关的对策建议:

1. 培育构建多级区域性金融中心, 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

金融中心是资金融通和聚散的枢纽, 它是在具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区域上形成的, 是各金融机构、金融业务、金融资源等按市场原则在空间上自由转移和优化配置中形成的, 而构建完善的金融中心则需要具备市场和政策等多重因素。江苏省内有多个城市可以形成不同等级的区域性金融中心, 苏南地区的主要城市旨在努力进入发展新阶段, 并带动辐射半径内地区实现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其中, 南京作为长三角地区的核心城市之一, 应当形成金融总部集聚区, 接受上海辐射的同时, 走与上海差异化和互补化的道路。苏州近些年来发展迅速, 其应当利用临近上海的空间区位优势, 接受上海的金融辐射, 成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配套服务基地。苏中地区应该充分利用地缘优势, 接受上海和苏南地区金融中心的辐射, 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体系。

2. 加大对落后地区的政策支持力度, 加快区域金融发展收敛速度

苏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较快, 各项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但是其金融发展水平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应加大对苏北地区的财政支持力度, 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 吸引更多金融资源向该地区聚集, 加快对发达地区的追赶步伐。同时, 在苏北广大的农村地区, 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就是资金短缺, 因此应该通过政策导向, 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有利支持苏北地区农村经济金融的发展。

3. 充分利用区位优势, 积极融入国家新的区域发展战略

国家正在积极实施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重大战略, 而江苏空间区位优势明显, 长江黄金水道穿境而过, 东部海岸线狭长, 苏北地区更是亚欧大陆桥的东方起点。江苏应该充分利用这些区位优势, 积极响应并融入国家区域发展新战略, 而融入新战略, 离不开金融的支持。中央也多次在经济工作会议和政府报告等文件中提及, 要围绕服务实体经济进行金融改革, 充分发挥金融对实体经济的促进和支持作用。因此, 江苏应该充分响应国家政策, 并且因地制宜的制定相关金融改革措施, 充分考虑金融的空间差异性, 实现金融的区域内的协调发展, 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区域新战略顺利实施。

4. 加强区域金融的区际合作, 特别是不同发展水平地区之间的合作

区域金融的合作涉及范围很广, 对于已经具备一定现实条件、有坚实基础的领域, 可以大力开展合作, 并积极探索新的合作方法和机制;对于不具备现实基础的领域, 可以进行前期的理论探讨和调查研究, 认识现状, 为后期的合作打下基础。区际金融合作可以以金融为纽带, 充分发挥金融的资源配置功能, 带动区域内全方位的经济合作, 推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优化资源配置, 实现区域经济合作和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桂良.粤港澳区域金融发展收敛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3:13.

[2]丁兆浩, 吕勇斌.中国农村金融发展收敛性的空间计量分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12 (3) :51-53.

[3]高丽娜, 朱舜.泛长三角经济一体化视角下的安徽省域经济空间结构优化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 2009 (2) :66-73.

[4]王庆喜, 蒋烨, 陈卓咏.区域经济研究实用方法:基于Arc GIS, Geo Da, 和R的运用[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4.

[5]张广凤.江苏区域金融发展的收敛性分析[J].商业时代, 2011 (31) :134-135.

[6]慕丽杰.中国区域金融非均衡发展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3.

江苏省沿黄海区域旅游线路设计 篇9

一、区域旅游资源特点

旅游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特征是影响旅游线路设计的重要因素之一, 它直接决定旅游线路设计、开发的方向和内容。江苏省沿黄海旅游区位于江苏省东部, 它包括南通市、盐城市和连云港市。三地的旅游资源既有一定的共性, 又有自己的特性, 具体来说有以下两点:

(一) 一半是海水, 一半是火焰

南通、盐城、连云港都紧邻黄海, 但三地的海滨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受。连云港的海滨是沙滩, 游客可以在沙滩上漫步, 在海水中嬉戏, 享受大海的浪漫情趣;盐城的海滨是泥质海滩, 游客不可以下海, 但可以在岸边举行篝火晚会, 远观黄海的滔天巨浪, 别有一番情趣;南通有全国著名的渔场, 游客在此可以下海拾贝, 体验捡拾鱼虾的无穷乐趣。三地区如果联合开展以大海为主题的旅游活动, 可以让游客感受到海滨的不同风情。

除了蓝色迷人的大海之外, 三地都有红色旅游资源。盐城是皖南事变之后, 新四军重建军部所在地, 有全国规模最大、史料最全、内容最丰富的新四军纪念馆, 为当代人的红色之旅提供了生动的教育资源;南通有南通钟秀山烈士陵园、中共江苏省第一代用师范支部旧址 (怡园码头) 、白雅雨烈士墓 (狼山) 、南通博物苑等;连云港有抗日山烈士陵园、刘少奇故居、小沙东海战遗址等。三地区如果联合开展红色文化游, 可扩大该区域红色旅游文化厚度。

(二) 仙人、仙鹤、仙山

南通的如皋, 是我国著名的长寿之乡, 百岁以上的老人近200名, 长寿老人成了该市最亮丽的“名片”, 吸引了海内外大批客人到这座千年古城饱览风光, 探寻“天增岁月人增寿”的奥妙, 如皋因此被称为仙人之乡。

盐城东部沿海拥有太平洋西海岸面积最广大的海岸型湿地, 盐城珍禽和大丰麋鹿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列入联合国“世界重要湿地名录”, 成为太平洋西海岸最大的湿地公园和亚洲东部最大的生态乐园。丹顶鹤一直以来被认为是长寿的象征, 被称为仙鹤。麋鹿是传说中姜子牙的坐骑, 也是吉祥物的象征。

连云港的花果山相传是盘古开天辟地而留下的一座山, 在花果山的旁边有盘古的一根头发, 头发变成了一块很有灵性的石头, 里面诞生了一只猴子, 也就是陪唐僧去西天取经的孙悟空, 由于“西游记”家喻户晓, 因此, 花果山也作为一座仙山成为人们向往之地。

二、区域旅游线路的现状及弊端

笔者根据三地区各大旅行社在网络上公布的线路和行程安排, 列出了几条典型旅游线路, 如表2-1

从表2-1中不难发现该区域在线路设计方面还存在很大的不足,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地区之间线路孤立现象严重

该区域旅游线路设计孤立的现象十分严重, 进入三市各旅游网或者旅行社发布的旅游线路, 几乎很难看到有把三地区旅游资源整合起来的旅游线路。每个地区都是各自的安排当地景点行程, 而忽视了其他因素和合力效应。

(二) 淡旺季没有得到很好协调

冬天, 一些海滨游览项目处于淡季, 而盐城的丹顶鹤自然保护区在冬天反而是旺季, 因此, 在旅游资源上三地可以实现互补, 将淡旺季景点进行整合, 联合起来招揽游客。目前, 三地在跨区域旅游资源整合上明显不够。

(三) 旅游线路缺少个性化设计

很多景区的旅游线路设计在实施过程中很大程度上是以满足旅行社的团队为核心的。对满足游客的旅游体验等因素方面考虑不够。旅游者只是按照旅行社事先安排好的线路进行, 缺少个性化选择。

三、区域旅游线路设计分析

由于该区域旅游协作刚刚起步, 因此在区域线路设计方面基本上是空白。根据江苏省沿黄海地区旅游资源的分布特点设计出几条反映江苏省沿黄海地区特色的整合旅游线路方案:

(一) 梦游天国——神山仙鹤长寿游

线路编排:花果山——丹顶鹤自然保护区——麋鹿自然保护区——如皋水绘园——狼山。

线路特色:通过这条线路游客可以体验神话传说西游记的神奇, 享受太平洋西海岸最大湿地公园等丰富多彩的自然旅游资源的美丽, 感悟长寿之乡人文旅游资源的魅力。以探索神话传说西游记中花果山的足迹为原形, 让游客有循神山仙境、品仙鹤魅力、探长寿秘诀的旅游体验。同时该条线路有204国道以及沿海高速为便利的交通推动, 有旅游服务设施相对较完善的城镇为节点, 实现了该条线路的文化体验、观光休闲、避暑度假、生态科考等功能。该条线路以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满足了游客最大利益需求。

主要客源:这条线路主要以国家4A级旅游景点花果山和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为支撑, 该线路的市场定位以国内客源市场为主, 兼顾国际客源市场。国内客源市场主要是面向上海、南京、浙江等长三角旅游地区游客及市区游客。

(二) 追忆激情燃烧的岁月——红色文化纪念游

线路编排:盐城新四军纪念馆——狼山——南通博物苑——连云港抗日山烈士陵园——刘少奇故居——小沙东海战遗址。

线路特色:该线路主打景点为盐城新四军纪念馆。盐城是当年新四军重建军部的地方, 全国独此一家, “陕北有延安, 苏北有盐城”闻名遐迩。以“革命圣地之旅”为品牌进行宣传、促销, 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加上南通的一批红色旅游项目, 其中以白雅雨烈士墓 (狼山) 、南通博物苑为主;最后可以去连云港的抗日山烈士陵园、刘少奇故居、小沙东海战遗址等游览。三地区联合开展红色文化游, 扩大该区域红色旅游文化厚度。

主要客源:该线路主要以红色文化为主题, 目的在于感受革命精神所带给我们心灵上的震撼。该线路的市场定位以国内客源市场为主。客源市场主要面向上海、南京、浙江等长三角旅游地区及市内游客, 以党员干部和中小学生为主。

(三) 八千里路云和月——沿海休闲观光自驾游

线路编排:狼山风景区——濠河风景区——新四军纪念馆——麋鹿自然保护区区——丹顶鹤自然保护区——花果山——东海温泉。

线路特色:自驾车旅游者充满活力, 敢于冒险, 有创新意识, 不墨守成规, 这条旅游线路主要满足该类旅游者求新求异、求奇求险、求真求纯、求精求名的心理需求。此线路以“江海福地、休闲港湾”的南通为第一目的地。从南通的狼山风景区到濠河风景区再到“东方湿地之都”盐城, 沿途经过新四军纪念馆, 感受革命精神, 借着继续北上到达全国最大的湿地公园观看丹顶鹤和麋鹿, 最后到有“神奇浪漫之都”美誉的连云港体验东海温泉的舒适。在景点的安排上还可以穿插一些冷点旅游项目如南通的海上迪斯科、东方大寿星园, 盐城的东台永丰林农业生态园、建湖九龙口风景区, 连云港的宿城风景区、徐福祠游览区等, 从而使游客有多种视觉上的享受, 真正做到冷热点结合。

主要客源:这条线路的市场定位是顺应旅游发展趋势, 结合该地区的旅游资源及产品实际, 以国内客源市场为主, 兼顾国际客源市场。国内客源市场主要面向上海、南京、浙江等长三角旅游地区;国际客源市场主要面向韩国、日本、东南亚及欧美、澳洲地区。游客定位是重点吸引热爱生态旅游的城市白领、时尚中青年游客和国际高尔夫爱好者、国际爱鸟者, 有一定经济基础的自驾车族, 海内外热爱大自然、研究生态旅游的中高端旅游者, 兼顾一般中低端旅游者。

(四) 拥抱大海——海滨拾趣游

线路编排:南通吕四渔场——盐城海边篝火晚会——连云港海滨浴场。

线路特色:此线路充分体现了三地海滨的主题特色, 在南通的吕四渔场, 游客可以在海里拾贝壳、踩文蛤、吃海鲜, 吹海风、看日出, 感受潮起潮落的乐趣;在盐城的黄沙港海滩, 游客夜晚在此开篝火晚会, 看日落, 听潮声、吃野炊、睡睡袋, 享受大自然带来的原始欢乐;在连云港的海滨浴场, 游客可以和大海亲密接触, 在沙滩上漫步, 在海水中嬉戏, 在快艇中冲浪, 尽情享受潮来潮往的刺激与浪漫。

主要客源:游客定位是重点吸引在校的中小学生和大学生, 以暑假夏令营的方式带领学生亲近自然, 扩大与外界的交流, 缓解学习压力, 结交更多的朋友。此外, 热爱大海的城市白领、时尚中青年游客也是很重要的客源。

摘要:当前, 旅游地加强空间联系, 进行区域旅游整合, 形成区域旅游互补, 是旅游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江苏沿黄海区域的连云港、盐城、南通在旅游资源上有共通性, 也有自己的特色性, 可以形成区域旅游互补。然而, 当前, 该区域在线路设计上孤立现象严重, 淡旺季没有得到很好协调, 大多以满足旅游团队为中心, 个性化设计较少。针对目前市场状况, 江苏省沿黄海区域旅游线路如何得到合理设计, 加强区域合作, 增强竞争实力, 是当前三地旅游业迫切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沿黄海,区域旅游,线路设计

参考文献

[1]周莉.旅游线路的设计与开发问题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 2005, (12) .

[2]雷可为.西安旅游线路建设开发探讨[J].欧亚学院学报, 2006, (1) .

[3]于桂林.试论旅游线路设计的原则[J].中国水运, 2007, (11) .

江苏省区域金融稳定性实证研究 篇10

随着市场对金融需求的增加, 江苏省区域金融规模扩大, 银行等金融机构存款规模大幅扩张, 存款余额从1999年的7470.43亿增至2013年的85604.08亿元, , 年均增幅在18%以上, 保费收入也从期初117.22亿增长至期末1446.08亿元, 年均增幅为20%。但规模的增加并不意味着质量的改善, 目前江苏省区域金融仍存在一些问题。

从金融业发展现状看, 区域金融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 且各区域之间发展存在明显失衡。以保险业为例, 2009年, 全球平均保险深度为7.0%, 平均保险密度为595.1美元, 2012年, 全球平均保险深度为6.5%, 平均保险密度为655.7美元, 而同期江苏省保险深度与保险密度仅为2.6%、2.4%与170.3美元、260.2美元。虽然江苏省保险业从总量上有了长足进步, 但其保险市场发展水平与国际平均水平相比, 存在较大差距。

区域金融稳定是指区域内经济协调健康发展, 市场经济主体经营业绩持续改善, 劳动力就业稳定, 金融系统平稳运行, 金融市场稳健发展, 金融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社会对经济与金融健康运转存在良好信心的状态。众所周知, 金融规模的扩张并不意味着金融稳定性的改善, 金融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依然会对区域金融稳定产生影响。本文试图通过建立指标体系, 对区域金融稳定进行衡量, 以获得更为真实的区域金融稳定性数据, 从而为区域金融发展提供帮助。

二、文献综述

国外已有文献对影响金融稳定的因素进行过深入分析, 但对区域金融稳定性问题的研究尚待深入展开。Diamond和Dybvig (1983) 探讨了存款与贷款的期限错配对金融稳定性的影响。研究表明, 存贷款期限错配使银行处于“挤兑”平衡之中;Mckinnon和Pill (1998) 强调了过度借债对银行稳定性的影响, 指出当非银行部门出现盲目乐观时, 会出现信贷膨胀导致宏观经济过热, 从而影响银行稳定。

国内学者在探讨金融稳定问题的同时, 将研究重点更多地放在对区域金融稳定性衡量上, 对区域金融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分析相对较少。易传和与安庆卫 (2005) 将区域金融稳定评价体系分为核心指标与相关指标, 分析了2003年湖南省L市的区域金融稳定性;邵新力和段莉芝 (2006) 通过层级分析法从区域金融机构自身状况、金融市场、区域经济环境状况三个方面对湖南省区域金融稳定进行分析。

三、江苏省地级市区域金融稳定性综合指数实证研究

鉴于目前尚无衡量区域金融稳定性的单一指标, 需要通过构建指标体系对其进行量化。本文通过选取相应指标, 构建反映区域金融稳定的指标体系, 以获得区域金融稳定相关数据。

国内学者构建区域金融稳定性指标体系研究成果较为丰富。殷兴山 (2005) 等将区域金融稳定分为区域银行稳定状况、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与区域金融运行环境;《中国区域金融稳定报告 (2008) 》将区域金融稳定指标体系分为宏观经济、金融机构和金融生态环境。从已有研究可知, 大部分学者进行区域金融稳定性指标体系构建时, 也将经济环境因素纳入了指标体系之中。

结合相关文献对中国区域金融稳定的分析框架, 本文考虑从影响区域金融稳定的内外部因素两个角度对其进行衡量。外部因素包括宏观经济、地方政府、企业财务三个方面, 内部因素主要为金融机构。

1. 灰色关联度法及数据处理

灰色关联度法是一种客观赋权法, 它通过对系统数据序列的几何关系进行比较, 分析系统中各因素间的关联程度, 具有从有限、离散的数据中提取有价值信息的优势。为此, 在指标体系构建方法上, 本文选择灰色关联度法。

设有n个被评价对象, 每个被评价对象有p个评价指标, 第i个被评价对象可描述为Xi={xi1, xi2, …, xip}, 其中i=1, 2, …, n。

第一, 确定参考数列。根据各评价指标的经济含义, 在n个被评价对象中选出各项指标的最优值组成参考序列X0={x01, x02, …, x0p}。如果第j项指标是数值越大越好的正向指标, 则x0j就是n个被评价对象第j项指标的最大值;如果是逆向指标, 则是指标的最小值;如果是适度指标, 则是指标的适度值。

第二, 变量的无量纲化。由于各评价指标的量纲和数量级存在差异, 必须对各指标的实际值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以实现各项不同质指标值同质化。即:

对原始指标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后, 得到新数据。为表述方便, 处理后的数据记为xij, 则最优参考序列为X0={1, 1, …, 1}。

第三, 计算关联度。首先, 计算两序列间的绝对差序列∆ij:

其次, 计算两级最大差Δ (max) 和两级最小差Δ (min) :

最后, 计算第i个被评价对象与最优参考序列间的关联度ζij:

第四, 计算综合评价系数Ei。

, 即得第i个被评价对象的综合得分。

2. 区域金融稳定性指标体系构建

指标选取见表1。

数据均来源自《江苏省统计年鉴 (2003-2014) 》

互联网金融各影响因素的衡量指标说明如下:

(1) 宏观经济。主要考察所在地区宏观经济平衡状况。宏观经济是金融体系稳健运行的基本条件, 故宏观审慎指标是金融稳定评估的先行指标。其中, 通货膨胀率为区域金融稳定性的适度指标, 其适度值为3.2%;城镇居民失业率、外贸依存度为区域金融稳定性的负向指标;其余指标皆为区域金融稳定性的正向指标。

(2) 政府收入。主要考察所在地区政府财力。地方政府维护地区金融稳定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 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为区域金融稳定性的适度指标, 其适度值为26.3%;财政支出占GDP比重为区域金融稳定性的适度指标, 其适度值为11.6%;财政收入支出比为区域金融稳定性的适度指标, 其适度值为1;而税收收入增长率为区域金融稳定性的正向指标。

(3) 企业财务。主要考察地方企业的财务状况。由于地方企业业绩可通过信贷等途径影响银行贷款安全, 进而影响地区金融稳定, 有必要将企业财务状况纳入地区金融稳定测度体系中。其中, 资产负债率为区域金融稳定性适度指标, 其适度值为60%;税收利润比为负向指标;其余指标皆为区域金融稳定性的正向指标。

(4) 金融市场。主要考察所在地区金融机构健康状况。金融机构的稳定是区域金融稳定的核心。本文从银行业与保险业两个方面对其进行衡量。其中, 中长期贷款占比为区域金融稳定性的适度指标, 其适度值为31%。贷存比为区域金融稳定性的适度指标, 其适度值为75%。赔款给付占比指标为区域金融稳定性的负向指标。而其余指标皆为区域金融稳定性的正向指标。

3. 江苏各地级市区域金融稳定性测算

通过灰色关联度法构建区域金融稳定性指标体系, 可获得江苏各地级市区域金融稳定性 (Regional Financial Stability) 数据, 具体测算结果见表2、表3。由下表可知, 随着改革的深入, 金融规模增长显著, 但区域金融的稳定性并未取得明显提高。从江苏区域金融稳定性均值看, 2003年为0.5593, 2013年下降为0.5365。从各地级市区域金融稳定性发展趋势看, 各市金融稳定性普遍降低, 苏州市区域金融稳定性从2003年的0.6617降为2013年的0.5258;宿迁市区域金融稳定性从起初的0.5475降为期末的0.5154;仅镇江、徐州与盐城三市区域金融稳定性呈上升态势。从各区域稳定性排序看, 近几年来, 南京、镇江与常州市区域金融稳定性水平较高, 连云港、淮安与宿迁市区域金融稳定性水平相对较低。造成区域金融稳定性整体下降的原因在于过分重视规模的增加, 忽视了效率的提升, 导致金融风险在金融规模增加同时产生了集聚。

摘要:区域金融稳定是区域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 旧有金融体系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 维护区域金融的稳定变得尤为重要。本文从影响区域金融稳定的内外部因素出发, 运用灰色关联度法, 构建了反映区域金融稳定的指标体系。结合江苏省2002-2013年13个地级市相关数据, 实证研究了江苏省各地级市金融稳定状况。

江苏区域 篇11

【关键词】平衡计分卡;区域竞技体育;持续发展;评价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8-0232-01

区域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是目前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之一,是全省统筹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石,是建立体育强省战略的重要部分。在将可持续发展理论向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对目前区域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评估的问题,好的评估体系有利于我们把握现实的运行轨迹,发挥评估的强大激励作用,有利于政府制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与政策。目前仅有的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中始终缺乏一种有效的手段对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现状和未来作出评价和判断,也缺乏对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将来提供定量描述的方法。评价可持续发展是个发展的过程,需要相关因素的驱动促进战略的发展,利用驱动成效的指导思想来寻求这种评价体系,平衡计分卡注重组织发展的四个维度的驱动因果关系,本文就以这个理论为指导来确定江苏区域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

一、平衡计分卡理论

源自于哈弗大学RobertKaplan的平衡计分卡理论脱离了以往以结果来评判绩效的思维体系,形成了以战略规划和执行管理为基本出发点的评价理论,平衡计分卡包括四个方面的维度内容:学习与成长、业务流程、顾客、财务。平衡计分卡的核心思想就是通过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及学习与发展四个方面指标之间相互驱动的因果关系展现组织的战略轨迹,实现绩效考核——绩效改进以及战略实施——战略修正的战略目标过程。它把绩效考核的地位上升到组织的战略层面,使之成为组织战略的实施工具,凭借其出色的管理理念,平衡计分卡理论被哈弗工商评论评为75年来最有效的管理理念之一。

二、理论框架指导下的江苏省区域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1.指标的选取

(1)文献资料法

通过无锡市图书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等查询了目前关于区域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内容,为本课题奠定文献基础。

(2)逻辑推理法

本课题基于平衡计分卡的顾客、财务、内部管理、成长学习四个维度来对江苏区域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评价系统进行系统的建构。依据江苏省区域竞技体育工作评价指标体系的概念、指标初选原则、范围、经过逻辑思辨,对江苏省区域竞技体育工作评价指标进行经验选择。

(3)特尔菲法

特尔菲法用于本课题指标的筛选。将逻辑推理法筛选出来的指标制成问卷发给专家,本课题选的专家立足于江苏省内,为了平衡整个专家的阵容,从苏南、苏中、苏北中选取教授3名,副教授3名,竞技体育工作人员3名作为调查的对象。问卷中各指标的赋值为1(不重要),2(一般),3(重要),4(较重要),5(很重要)。对该问卷进行信度与效度的检验,效度的检验采用问卷的重测法,而信度则采用专家检验法。同时对专家的指标赋值进行集中离散程度的检验。

2.区域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的平衡计分卡阐释

(1)支持系统(财务)

财务稳健是区域竞技体育发展的重要保障之一,是为运动员提供优秀的训练环境、为竞技体育提供良好发展环境的前提。由于江苏省的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明显,所以区域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谋求在区域有限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区域竞技体育平衡计分卡的“财务”系统,可以理解为区域社会对区域竞技体育发展的支持,围绕着这样的一级指标,建立支持区域竞技体育发展的二级指标与三级指标,本课题将这种支持划分为经济支持系统、社会支持系统、政府支持系统、基础设施支持系统,以此二级指标设计出区域经济体育可持续发展的三级指标(如表1)。

(2)现状指标(顾客)

区域竞技体育的服务对象主要是运动员、社会家长以及为省体育选拔优秀的后备人才等,尽可能满足社会对区域竞技体育的要求,这方面的二级指标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直接体现指标;基础反映指标;竞技体育对周边环境的影响。评价区域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三级指标分为等级运动员的数量、輸送运动员的数量等,对区域竞技体育的发展与区域学校体育、群众体育的开展情况具有一定的影响因素,因此在确定三级指标时应该把这种因素也考虑进去。

(3)区域系统协调指标(内部流程与管理)

可持续发展最主要的要义是和谐发展,所谓和谐发展是竞技体育的发展与群众体育、学校体育达到完美的和谐,与影响区域竞技体育的社会环境达到协调。系统论告诉我们整个系统的子系统达到和谐的发展,该系统就具有发展的潜力,这就是平衡计分卡理论的内部流程与管理的精髓所在。

(4)趋势指标(学习与成长)

区域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体现在时间的维度,确定其评价的维度,一定要把其未来发展的趋势指标考虑进去,人通过学习来达到未来的成长,来积累自己的知识,区域竞技体育系统也一样,通过日常工作的构建或通过人才的系统培养与训练,来达到未来的腾飞与辉煌,所以区域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学习与成长指标为其发展趋势指标。

三、结论与后续研究展望

江苏省区域竞技体育非均衡发展不同程度地存在马太效应现象,这种现象的存在会影响江苏竞技体育的发展,而如何设计可持续评价体系、发挥评价的作用,对江苏区域经济体育的发展是很大的问题,本研究只是按照平衡计分卡的理论研究出评价的指标,而对其具体指标的筛选以及权重的确定还需要后面的研究来进一步确定,只有这样才能为以后的实证研究作铺垫。

参考文献:

[1]张世林,张辉.区域竞技体育发展的“马太效应”之研究——江苏省区域竞技体育“马太效应”现状及成因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科版),2009,(4):17-23

[2]秦杨勇著.平衡计分卡与绩效管理中国企业战略制导[M].北京市: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04

[3]邹师,章思琪,孙丽雯.体育强国目标下我国区域体育发展战略研究结构与特色[J]体育与科学,2010,(1):9-11

江苏区域 篇12

一、区域扶持

2011年10月, 江苏省财政厅下发《关于区域重点成长型企业发展扶持资金试行股权投资等使用方式的意见》, 采取省与市县合作的方式, 即省财政厅与合作市县财政局分别签订资金使用协议。协议中规定, 市县财政自主选择股权投资、定向融资担保或融资风险基金等资金运作方式, 来支持本行政区域内以成长型新兴产业为主的企业, 并且资金收益归市县财政所有。至2013年底, 省财政共拨付区域扶持资金9.86亿元, 地方配套出资近10亿元, 全省区域扶持资金总规模达19.85亿元。

二、实践成效

省级区域扶持资金拨付至市县后, 市县财政通过整合当地无偿支持企业的专项资金, 扩大区域扶持资金规模。至今, 全省区域扶持资金规模壮大超过预期。此外, 三年中, 市县财政部门在资金的管理实践过程中, 根据本地经济发展特点因地制宜地开展了许多创新性工作。

(一) 资金运行管理方式多元化, 市场化运行模式初现雏形

由于各地经济发展、人才集聚、管理理念等差异较大, 省财政主张市县根据自身情况因地制宜, 在起步阶段选择最具操作性的资金运行管理模式, 待条件成熟后再向规范的股权投资管理模式转变。通过推行多元化的资金管理模式, 各地在资金运行中做出了许多具有开创性的探索。例如, 连云港在资金运作过程中, 采用普通股、优先股、债转股等多种方式对企业投资, 通过投资方式多元化分散投资风险;江阴、昆山等地建立企业业绩增长目标奖励机制, 将部分投资收益奖励给企业;一些市县的股权投资未选择市场化退出, 而是选择股东优先回购的方式收回投资, 以打消企业控股股东对财政参与投资目的不明的疑虑。这些创新工作, 无疑为区域扶持资金的长期健康运行打下了基础。

(二) 吸引社会资本进入, 共同组成股权投资基金

区域扶持资金拨付到市县以后, 由于各地初期的资金规模较小, 资金的影响力有限。因此, 市县财政在整合本级财政资金的同时, 通过吸收社会资金进一步壮大资金规模, 充分发挥资金的引导和扶持作用, 增强了扶持效果。经过社会资本的放大, 由区域扶持资金主导设立的基金已成为当地颇具规模的股权投资基金, 较好地发挥了对当地成长型企业的扶持作用。

(三) 地方财政部门发挥主观能动性, 积极参与资金管理工作

市县财政部门充分发挥信息资源优势, 根据扶持资金的使用方向和地方财源培植计划, 向担保机构或银行推荐区域重点成长型企业, 并与合作担保机构和银行就提供贷款便利和风险共担进行协商。通过主动与金融机构协商, 切实减轻了企业融资成本,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企业融资难问题。

(四) 省市共建资金监督考核体系, 实时监督资金运行

市县财政部门根据要求建立扶持资金监督考核工作机制, 实时对资金运行情况进行监督管理和绩效评价, 并在规定的时间内报送资金运行情况。通过省市财政联动, 资金的绩效评价和考核监督工作已落到实处。

三、存在问题

财政资金试行股权投资等有偿使用方式改革, 由于缺少可参照的成功经验, 因此在改革探索过程中, 我们发现还存在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 如资金管理机制与管理人员专业能力、风险控制与损益确认等问题。

(一) 资金管理制度有待完善

如股权投资对企业规模和利税贡献要求较高, 股权投资的退出方式和损益确认原则需要明确和细化, 实行定向融资担保的资金扶持效益没有明确的统计口径等, 这些都需要在今后在资金管理制度的完善过程中予以明确界定。

(二) 资金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有待提高

财政资金试行股权投资等有偿化运行管理的改革, 对财政干部的专业能力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市场化运行的股权投资对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要求较高, 投资目标企业的筛选评定和投资跟踪管理、绩效评价, 需要财政部门和资金管理机构具备金融、财务、投资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江苏省经济发展南北差异明显, 股权投资在苏南较为普遍, 但对苏北大部分市县财政部门而言, 仍是新鲜事物, 一些地方连本土的股权投资机构都极少, 专业投资人才匮乏, 这些客观因素限制了全省区域扶持资金股权投资效益的发挥。

(三) 投资风险不易控制

近两年来, 面临复杂的经济形势, 企业经营环境有待优化, 选择发展态势良好的企业更加困难。根据2013年的统计资料, 区域扶持资金股权投资的174户企业中, 有69户企业利润同比下降, 占比40%;其中有40户企业亏损, 占比23%。虽然目前区域扶持资金仍能保持盈利, 但未来潜在的亏损风险不容忽视。对投资风险的担忧, 以及投资亏损的责任界定不明确, 使得市县财政部门在投资决策时多了几分顾虑, 影响了区域扶持资金股权投资的运行管理效率。

四、几点思考

从全省看, 区域扶持资金运行管理已走上正常轨道, 但仍需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一) 继续深化改革, 重视财政资金扶持引导作用的发挥

十八届三中全会对财税体制改革作了具体部署, 财政部门转变传统的资金管理模式势在必行。在这样的背景下, 推行财政资金使用方式的改革, 既契合中央关于财政体制改革的政策精神, 同时也是各地财政部门在当前经济形势复杂的情况下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机会。

区域扶持资金虽然采用股权投资等市场化方式运作, 但本质上仍是财政资金, 因此资金的运行目标应当以扶持企业发展、培育地方财源为主, 适当兼顾投资资金的安全性和效益, 在政府和市场间寻找平衡。

(二) 完善管理制度, 建立覆盖全过程的资金管理机制

全省区域扶持资金管理制度体系虽已初步建立, 但资金运行管理机制仍需进一步细化和明确, 在企业遴选、资金监管、绩效评价、股权退出等各个环节制定既契合市场要求又具有可操作性的管理机制和操作细则。尤其是股权退出和损益确认机制, 既要符合国家关于国有资本退出的相关规定, 又要便于实际操作, 还要明确投资收益确认和投资亏损核销原则以打消地方财政部门和资金管理机构的顾虑。

(三) 扩大有偿资金规模, 提高专业投资管理能力

加大财政扶持企业资金有偿使用的范围和规模, 减少财政资金对社会资本的挤出效应, 是深化财政资金管理改革的重要路径。应当进一步整合资金, 扩大有偿资金规模, 充分发挥资金的规模效应, 改变现有的对有一定规模和发展前景的企业吸引力不足、投资小企业风险较大的尴尬局面。

上一篇:比较0引言下一篇:舞弊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