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数字(精选9篇)
江苏数字 篇1
10
———为强化互联网协会在行业自律中的作用, 江苏省通信管理局与省互联网协会积极协调, 先后推动常州、镇江、无锡、扬州等10个市成立了市级互联网协会, 预计今年底前全省所有地市都将成立市级互联网协会。
20户
———江苏省继2007年4月在全国率先实行行政村“村村通宽带”之后, 江苏省通信管理局提出, 2008~2009年, 推动电信企业在全国率先实现20户以上的自然村“村村通宽带”, 被列入管理局的一项重点工作。
第二
———今年1~11月, 江苏省共完成电信业务收入560.01亿元, 增长10.47%, 仅次于广东, 居全国第二;其中全省固定电话用户达3038.5万户, 列广东之后, 居全国第二;宽带用户新增173万户, 达到725.5万户, 列广东之后, 居全国第二。江苏省互联网发展迅速, 目前全省网民规模超过1200万人, 总量居全国第二。
12.1%
———自推动电信企业降低资费水平 (区间话费再次下调及移动漫游费调整) , 以及电信服务质量问责和督办制度建立等, 江苏省通信市场用户满意度指数不断上升。今年以来电信综合价格水平下降12.1%, 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第三
———今年1~11月, 江苏省共完成电信业务总量1326.78亿元, 增长21.21%, 列广东、浙江之后, 居全国第三;全省新增电话用户412万户, 总数达6949.3万户, 列广东、山东之后, 位列全国第三。
2000个
———江苏移动相关人士透露, 3G牌照颁发后, 南京的TD网络将于2009年6月基本建成, 大概包括2000多个基站。在TD二期试商用过程中, 中国移动全面实行“三不原则”:一是不改号, 用户在2G用什么号码, 加入TD后仍然用该号码;二是不换卡, 用户将目前使用的手机卡直接插入TD手机就能使用;三是不需要登记, 用户不需要去营业厅办理, 并对新用户启用188号段。
江苏数字 篇2
【1】48,65,80,103,120,149,168,()A.202 B.203 C.221 D.233 【2】2,14,84,420,1680,()A.2400 B.3360 C.4210 D.5040 【3】14, 4, 3,-2,()A.-3 B.4 C.-4 D.-8 【4】8/3,4/5,4/31,()A.2/47 B.3/47 C.1/49 D.1/47 【5】0,4,18,48,100,()A.140 B.160 C.180 D.200
参考答案及解析:
1.B【解析】将数列每两个数字分为一组,得48,65;80,103;120,149;168,()。它们的差分别为:17,23,29,这是一个等差数列,因此答案应该为168+29+6=203,故应选B。
2.D【解析】2×7=14,14×6;84,84×5=420,420×4=1680,故()=1680×3=5040,正确答案为D。
3.C【解析】-2除以3用余数表示的话,可以这样表示商为-1且余数为1,同理,-4除以3用余数表示为商为-2且余数为2。因此14,4,3,-2,(-4),每一项都除以3,余数为2、1、0、1、2 =>选C。根据余数的定义,余数一定是大于0的,但商可以小于0,因此,-2除以3的余数不能为-2,这与2除以3的余数是2是不一样的,同时,根据余数小于除数的原理,-2除以3的余数只能为1。
4.D【解析】8/3,4/5,4/31,(1/47)=>8/
3、40/50、4/
31、1/47=>分子分母的差=>-5、10、27、46二级等差
5.C【解析】 思路一:二级等差。
思路二:0=1的2次方×0;4=2的2次方×1…180=6的2次方×5。
思路三:0=12×0;4=22×1;18=32×2;48=42×3;100=52×4;所以最后一个数为62×5=180
江苏中公微博:江苏中公教育
http://weibo.com/jszgy
江苏数字 篇3
【关键词】数字阅读;大学生阅读现状;江苏省
【作者单位】孔超,金陵科技学院图书馆;丁璇,金陵科技学院图书馆。
【基金项目】江苏省图书馆学会2014年度学术研究课题“江苏省大学生数字阅读现状调查及其推广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4YB23)和2015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江苏省大学生阅读现状及其推广措施研究”(项目编号:2015SJD222)研究成果之一。
2015年4月,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第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1]显示,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58.1%,较2014年上升8个百分点。大学生是阅读人群的主力,相对其他群体而言,他们更容易接受数字阅读。因此,针对大学生数字阅读行为的研究十分必要,不仅能了解大学生的需求,而且能增强图书馆阅读服务的主动性和针对性,促进高校图书馆工作不断完善。
从2012年起,不同学者对北京等地大学生数字阅读现状进行了调研[2][3][4],本文将在其他学者基础上做进一步延伸,以江苏省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分析该群体数字阅读现状,归纳数字阅读的区域性特征以及共同属性,为进一步加强和推广大学生数字阅读提供策略指引。
本文采用刘斌等学者对数字阅读的定义,即数字阅读是传统纸质图书、期刊的替代品或竞争品的数字化产品形态,以特殊的格式制作而成,可在有线或无线网络上传播,通过网络在线阅读或下载至计算机、PDA、手机或电子阅读器上阅读[2]。数字媒介的范围设定为: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PDA、手机、Kindle类阅读器五类。
一、江苏省大学生数字阅读现状调研情况
本文属于区域性调研,从基本信息、数字阅读行为嬗变、数字阅读需求三个方面进行调研。在选取样本数据时充分考虑江苏省教育情况,数据涵盖不同类别的高等院校,力求全面。
本次调查共收到问卷497份,筛选后有效问卷417份。从学校类型来看,985高校占11.27%、211高校占17.51%、一般本科院校占51.8%、专科院校占19.42%;从性别来看,男性占45.56%、女性占54.44%;从年级来看,大一占25.18%、大二占25.18%、大三占23.5%、大四占20.14%、研究生占6%;从学科类别来看,文科占49.89%、理科占19.65%、工科占30.46%。在持续阅读时间上,60.91%的大学生每天超过30分钟,本科生各年级间无明显差异,研究生略高,达70%。另外,有32%的大学生每天阅读持续时间超过1小时,总体而言,大学生的阅读需求旺盛。
1.江苏省大学生数字阅读行为嬗变的状况
数字阅读与纸质阅读之间孰优孰劣的争论由来已久,问卷的第二部分,从纸质阅读和数字阅读两个方面设计题项,探索大学生数字阅读行为的嬗变情况。
第一,数字阅读是大学生阅读的重要方式,但不会取代纸质阅读。问卷就图书、期刊、报纸的数字化是否会取代纸质出版物做了调查,大部分学生认为纸质图书、期刊、报纸不会被数字化产品取代,特别是纸质图书。总体上只有21.10%的学生认为数字阅读会取代纸质阅读。可见,虽然数字阅读带来便利,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纸质阅读将与数字阅读并存,互为补充,共同满足大学生的多样化阅读需求。
第二,虽然大学生纸质图书阅读量下降,但是仍高于国民阅读平均水平,同时,他们对电子书有一定需求。2014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56本,而在本次调研中,近70%的大学生纸质图书年阅读量在5本以上,7.43%的大学生纸质图书年阅读量超过25本,总体表现高于国民平均水平。在问及是否希望“图书馆同时提供纸质、电子版图书”时,56.83%的学生表示希望,这说明电子书对大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电子书尤其是新书的普及能为大学生数字阅读提供更多选择,对他们提高数字阅读质量、增加深阅读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第三,数字阅读倾向于碎片化、休闲类阅读,手机成为数字阅读最主要的设备。数字阅读设备多样化,除了专业数字阅读器(如kindle),还有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等都是常用的数字阅读设备。调查显示,大学生在数字阅读设备的选择上,更倾向选择手机,这与张文曦等学者调研的结果相同[4]。虽然手机是主要数字阅读设备,但读者需要通过阅读客户端方能阅读,而目前多数阅读客户端提供的内容服务集中在网络小说、新闻,说明当前移动阅读类服务同质化特征显著、可供选择的种类不多。
第四,专业学习需要大学生进行大量数字阅读,笔记本电脑成为大学生首选阅读设备。大学生在求学过程中,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占了很大比重。在对数字阅读偏好的调查中,大学生选择学习资料、专业知识的频数仅次于娱乐休闲和文学作品,这表明大学生数字阅读的性质有别于一般阅读群体,学术性需求更强。这与学者王雨调研情况一致:大学生数字阅读不仅是为了消遣时间,而且要兼顾学习[5]。笔者就该问题继续调研,发现在做学术性研究或学科专业作业时,79%的大学生都选择用笔记本电脑来进行资料搜集和查找,比率远超纸质资源。他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大部分来自搜索引擎及内容订阅,而非图书馆购买的数据库资源,可见高校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建设和推广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第五,数字阅读资源的类型多样,平面文字作品最受青睐,大学生有付费意识但更倾向于免费资源。数字资源可以通过平面文字、视频、音频、图片等形式提供给读者,大学生群体选择平面文字作品的频次最高,其次是视频作品。其实从认识行为的角度来看,视频的接受度要高于文字作品,在视频时长上大学生群体更偏爱时长为5分钟、10分钟左右的作品。这些时长的作品既不会花费大学生太多的流量费用,又能有效地消耗他们的碎片化时间,同时还不会让他们注意力集中时间过长而导致困倦。
nlc202309012106
第六,数字阅读与纸质阅读地点选择有差异,大学生进行数字阅读时易被非相关信息干扰。在进行纸质阅读时,大学生对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和环境依赖性强,而数字阅读不受空间的限制。调查显示,家里、宿舍和地铁等交通工具是最容易进行数字阅读的场所;时间选择大多是睡觉前和候/乘车时段,印证了数字阅读时间的碎片性。互联网环境是一个开放式、交互性的环境,信息资源非常丰富,但由于没有统一的信息管理机制和发布标准,信息质量良莠不齐,使得大家在获取有效信息的同时容易被无关信息干扰。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学生在数字阅读时,73%的人会被推送的信息吸引而改变原本的阅读方向,69%的人会被广告影响自身注意力。这反映了大学生好奇心比较重,进行数字阅读时易被无关信息干扰,使得阅读信息零碎化和非线性,产生“信息迷航”。
2.江苏省大学生数字阅读需求分析
阅读需求是决定阅读行为的根本动力,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的差异决定了阅读需求的多样性。大学生作为国民阅读群体的主力军与潜在消费群体,他们的阅读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将决定数字阅读的发展趋势。大学生的群体特征显著,具有相同的基本阅读需求,但不同性别、年龄、学科专业、知识积累和兴趣爱好,会使他们的数字阅读需求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可将其归纳为:学术研究性、休闲娱乐性、生活实用型、素质培养型。
本次研究采用李克特量表五分制测定法,按这4类需求设计了11道题目。研究者将417份样本数值,带入SPSS测试问卷的信度与效度。经过T检验后,11个项目T值的sig.值均小于0.05,表明量表有效性良好,无须修改。借助内部一致性系数来检验量表的信度,研究者分别对这4类表现形式以及总量表测量信度,量表总信度大于0.8,各分项信度值均大于0.7,表明整份量表信度理想,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为了厘清大学生群体的数字阅读需求情况,把握数字阅读的需求特征,研究者采用AHP和熵权法主客观复合赋权的方法对其排序。将数据代入EXCEL和MATLAB计算权重得出:素质培养型(0.3854)>学术研究性(0.242)>休闲娱乐性(0.2074)>生活实用型(0.1652)。
从中可以看出,大学生群体的第一阅读需求是素质培养,包括阅读经典文献提升个人修养和交际能力;增加财经、百科等知识从而开阔眼界;学习面试技巧、计算机等工作相关技能。第二阅读需求是学术研究。课业以及学术再提升的要求,使得大学生群体的阅读需求特征不同于一般国民阅读。第三阅读需求是休闲娱乐,这可以作为大学生群体填充无聊时间的一种选择。第四阅读需求是实时解决大学生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大学生对数字阅读所持态度是理性的,潜意识有重新调配数字阅读类型的意愿,随着数字阅读出版业的发展以及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的持续,大学生娱乐性阅读需求占比将会逐步降低,多层次阅读需求会越来越明显。
二、对调查结果的讨论与策略分析
从本次调研情况来看,大学生群体的数字阅读特征与国民阅读特征之间有共性,也有差异。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的塑造阶段,大量时间都在校园度过,学校及老师的引导,对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职业技能甚至塑造人生观、世界观都有很重要的作用,下面结合本次调研结果我们进一步分析高校图书馆数字阅读的推广和引导策略。
1.正确看待数字阅读与纸质阅读,优化资源结构
对大学生群体而言,数字阅读并不等同于“浅阅读”。娱乐性阅读只是消遣时间的手段,自我素质、学术研究的提升才是他们的主要需求。目前大学生群体的数字阅读需求是旺盛的,同时他们对纸质阅读的需求也仍然存在。因此,在资源建设方面,应努力寻求二者之间的平衡。以电子书为例,现今馆配商已经可以同时提供新书的纸质和电子版,但高校文献采购经费有限,如何取舍,需要做大量调研、统计工作。首先,高校图书馆要根据学科特色、馆藏分布等情况,围绕素质培养、学术研究方面选配新书的电子版,满足读者数字阅读的需求。其次,高校图书馆要主动与读者进行面对面交流。最后,高校图书馆要在书商与图书馆之间尝试建立电子书的读者决策采购平台,以便提高采购经费使用效率。
2.加强数字资源知识产权意识,理解付费阅读
我们应加强大学生群体维护数字资源知识产权意识,让他们理解付费阅读制度,从而促进数字出版产业健康发展。数字阅读之所以会偏向娱乐性、浅阅读,很大的原因是这类资源是免费的,而有关素质培养、学术研究类的资源通常被数字版权保护,很少能够免费使用。即使图书馆能够提供免费阅读服务,大多数情况也都受到IP或并发数限制,并不方便。调查显示,大学生付费阅读的意愿不高,这是限制数字阅读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各大资源机构除了加大数字资源共建共享的力度,提供更多更好的阅读资源,还要引导大学生群体正确认识和理解付费阅读制度,了解整个数字出版产业链的运作;引导大学生群体明白付费阅读能保护作者的合法权益,为作者带来收益,还能推动优秀作品的宣传和延伸性产品的研发,把优秀的作品呈现给读者,从而推动数字出版产业的健康良性发展。
3.完善网络环境,构建多功能阅读空间
我们要进一步完善网络环境,构建多功能阅读空间,适应大学生数字阅读的需求。高校信息化环境应该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完善。现在大学生数字阅读移动性特征明显,应推出与之相对应的新型服务模式,例如推出预装了移动图书馆客户端、电子书客户端、office文档处理软件、阅读学习网络资源客户端等软件的移动阅读设备(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外借服务;利用图书馆空闲场地设计一个集新技术体验、数字阅读、社交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活动场所,为数字阅读提供交流空间和自由分享平台。基础网络环境的建设也很重要,尤其是无线网络环境的建设,我们首先要提高网络的覆盖面,减少死角;其次要提高网络的带宽和响应速度,保证用户体验。此外,我们还要进一步丰富移动图书馆的使用功能。当前移动图书馆的主要作用是信息发布和资源检索,高校图书馆还应该集中技术力量为读者提供一个可以连接图书馆数字资源、适合移动设备互联的接口,方便读者在线或离线阅读。
nlc202309012106
4.避免“信息迷航”,逐步培养深阅读习惯
调查显示,在数字阅读过程中,大学生容易被无关资源干扰,脱离原有的阅读主线。图书馆可以通过“微课程”视频教学方式,以细分的知识点、短小的视频将信息资源检索和利用技巧、信息管理工具呈现给读者;每周定期推出主题微课程,课程内容例如如何引导大学生学习思维导图的相关软件,让大学生通过制作思维导图,来确保阅读过程不脱离原有主线,解决可能出现的“信息迷航”,提高数字阅读的效率。理解、鉴赏、评价、迁移、创造是深阅读的本质表现,我们应定期组织大学生进行线上线下讨论和思辨的交流会,鼓励大家从不同角度分享阅读心得体会,拓展阅读的深度和广度,培养大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深刻性和批判性。
5.创建优质微学习环境,加强宣传推广
我们应善用本校教育资源创建优质微学习环境,加强宣传推广以满足大学生数字阅读的主要需求。微学习是指处理相对较小的学习单元或短期的学习活动,数字阅读是微学习的一种表现形式。目前数字阅读呈现的碎片化、知识零碎、非线性等特点,使得大学生的阅读和学习难以深入、系统化。但随着慕课形式的出现,我们可以重新看待数字阅读。图书馆应整合本校资源,鼓励教师录制发布优质的慕课资源,同时推送给相关专业的大学生观看,并纳入他们的学习考核,激励大学生重新思考碎片化时间分配方案。
现阶段高校图书馆在加大数字资源建设力度上做了很多努力,但本次调查显示,53%的大学生不清楚本校图书馆采购了哪些数字资源,这与高校图书馆大力建设数字资源的高涨热情相背离。这充分说明,高校数字资源的宣传推广力度远远不够。在推广过程中,图书馆要协调其他部门,打通大学生使用数字资源的障碍,并通过微信等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推送相关信息,从而使他们充分了解图书馆的数字资源。
通过对江苏省大学生数字阅读的现状调研可以发现,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现在,数字阅读以其独特的优势,已经深入到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各个环节中,同时大学生也没有放弃纸质阅读,因此,数字阅读与纸质阅读并存的情况将长期存在,它们互相补充,共同满足大学生群体的阅读需求。随着信息化建设的推进,网速的提升和网络资费的降低,数字阅读的发展将会迎来一个好时代。
[1]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 第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EB/OL]. http://www.cssn.cn/zt/zt_xkzt/zt_wxzt/2015sjdsr/sjdsrz
qmyd/201504/t20150422_1596633.shtml.
[2]刘斌,李刚,郭依蕊. 北京市大学生数字阅读现状调查[J]. 东南传播, 2013 (4).
[3]刘娜,高春阳. 高校大学生数字阅读调查分析与培养策略探讨——以辽宁省高校为例[J]. 河北科技图苑,2014(6).
[4]张文曦,赵冬湘,代芯瑜. 昆明地区高校在校大学生数字阅读行为调查与分析[J]. 公共图书馆,2013(4).
[5]王雨,李子运. 大学生数字化阅读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 图书馆建设,2013(5).
江苏新闻频率数字调音台的应用 篇4
关键词:Studer on-air 2000数字调音台,硬件配置,软件设置
江苏新闻广播(AM702)直播室新配置的是十二路Studer on-air 2000数字调音台。该调音台的使用进一步提高了新闻广播整个播出质量的水平。在安装数字调音台到使用数字调音台的过程中,不断发现和解决新问题,加强了对数字调音台的认识以及数字技术的理解,积累了宝贵经验。
Studer on-air 2000数字调音台是一款相当适合于直播室播出的数字调音台。其操作设计采用触屏技术,只有少数及其重要的功能才由硬件控制,因而操作非常简洁。在每个通路对应的音量推子上方,都有各个通路的信息,如果需要调整通路参数,只需简单触摸屏上的标志,对应的控制范围就会立刻展开到中央控制区触摸屏上,然后通过旋钮或从列表中选取合适的参数。因此,可以方便地进行调整模块的A/B路、模块的ID、声道、相位、电平,以及改动模块的启动、预听等。调音台还具有强大的用户管理功能,对于不同主持人对于调音台所设定的参数(比如话筒设置、快照功能等)进行存储和调用,以及由上级向下一级授权操作功能,以确保调音台的正常工作状态。
1硬件配置以及周边设备的选定
根据新闻台播出的实际需要,为AM702直播室配置的调音台共十二路推子,配有三个话路模块,三个模拟线路模块,两个数字模块,两个模拟六选一模块,两个数字六选一模块,还有数字输出模块、模拟输出模块、对讲模块、监听模块等。其他周边设备配置有两个主持人话筒,两个嘉宾话筒,两台CD,一台延时器,一台话筒放大器,一台耳机分配器,一台联汇音频工作站的主站,一台联汇音频工作站的备站。对应的十二路推子,输入通路安排如表1所示。
直播室的输出信号有以下几种。①节目输出信号(PGM)配有两路AES/EBU的数字输出信号,分成主备路信号,分别通过总控机房,送往中波发射台和王家山发射台。一路立体声模拟信号送至总控机房。②录音输出信号(REC)配有AES/EBU的数字输出信号和模拟信号,供给录音。③反送输出信号(N-1A,N-1B,N-1C)。单声道模拟信号,供给电话耦合器反送听众信号,MATRIX反送信号和GSM反送信号,有效避免声音回溯现象。
2新闻台调音台软件设置
调音台的软件设置基本内容,可以根据输入通路的性质概括为三大类:模拟线路输入通路的设置(见表2)、话路输入通路的设置(见表3)和数字输入通路的设置(见表4)。
软件设置的其它方面内容还包括:系统的日期时间格式、系统信号同步的方式、调音台使用的一些个性化设置,等等。新闻调音台采用的同步源为内部48KHz频率。
3新闻台调音台安装使用中的经验
第一,配置调音台时要采用双电源供电,至少有一路要配置UPS不间断电源,才能保证数字调音台对电源的要求。使用前要反复开关其中一个电源,观察调音台状态,保证电源切换正常,调音台无闪断状况。
第二,考虑数字系统对布线有更高的要求,在设备连接的布线工程中,注意防止各种信号走线之间的分布参数可能产生的相互干扰;考虑阻抗的匹配,保证数字信号的传输质量;数字接口选择统一的AES/EBU接口;确保良好的接地,防止各种静电干扰和因为接地不合理产生的干扰。
第三,调音台提供多种个性化的操作,快照功能可以方便的将个人设置保存、调用。但是,由于主持人对这些功能还有待深入理解和熟悉使用,所以为了防止误操作,需要设置不同的权限。以后根据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发挥调音台的强大功能。
第四,调音台在重启过程中,有些模块或接口可能出现丢失的情况。这时必须断电重新启动加载,检查所有模块和接口加载上去以后才能使用。
4结语
江苏数字 篇5
数字电视被称为21世纪前景最广阔的产业之一,也是国际范围内数字消费类电子信息产品发展的重点,我国为加快数字电视的发展,国计委先后安排了近20亿元的国债资金来促进数字电视发展,数字电视发展已进入实质性阶段,我国数字电视播出将先从有线电视开始,逐步增加卫星,地面等传输方式。到2020年我国全面实现电视数字化。江苏省滨海县广播电视台目前正在进行数字化改造工程。
二、滨海有线电视现状
滨海有线电视起于1992年,全县有120多万人口,行政户30多万户,分布在黄海边,江苏东北部。目前全县拥有有线电视用户13万多,城镇入户率为80%,农村入户率为50%。网内下传7套模拟电视信号,126套数字电视信号,高清12套电视信号。对照“全程全网、数字转换、双向互动”多功能广播电视综合信息网的三个基本要求,进行模转数,实现滨海有线电视数字化。
三、数字电视相关技术要求
数字电视HDTV{高清晰度电视(High Definition Television)}是继黑白模拟电视、彩色模拟电视之后的第三代电视,其图像清晰度在水平和垂直方向比现行电视提高一倍以上,像素和信息量比现行电视增加约5倍。在视觉效果上达到或接近35mm宽银幕电影的水平,并配以多路环绕立体声音响,有很强的临场感。
1、模拟传输与数字传输
在传输方式上,模拟传输是把信息作为“连续值”处理;数字传输是把信息作为离散“数值”处理。即:在振幅调制和频率调制这样的模拟传输方式中,是让载波的振幅和频率等参数与所有发送信息成比例的变化,以此来实现信息的传输;而在数字传输方式中,通常是采用载波,但也会用脉冲串取代载波,并根据脉冲的有无来实现信息的传输。在传输中,数字信号比模拟信号第一是信息量大,第二是抗干扰能力强。
2、模拟电视与数字电视
数字高清晰度电视作为一种全数字电视,实现了电视节目摄、录、播、发、输、收整个系统的数字化,是对现有电视广播系统的整体变革。具体来讲,数字高清晰度电视采用数字摄像机、数字录像机等数字设备完成节目的制作和编排,电视台发射传输和电视接收机接收到的载波信号均为数字载波信号,电视接收机内部则全部采用数字信号处理电路。数字电视与模拟电视的最大区别在于:数字电视载波传输的为数字信号,模拟电视载波传输的为模拟信号。因此,数字电视与传统模拟电视系统和近年来市场上出现的载波仍然传输模拟信号、仅在电视接收机内部信号处理电路上本部分数字化处理的数字化彩电相比有了质的变化。
3、数字化电视与数字电视
所谓数字化电视就是在现有模拟彩色电视机体制下,充分利用目前数字图像处理和微电子技术的成果,对模拟的彩色电视信号图像进行数字化的处理,以求获得更好的图像重现的效果。
数字化电视与数字电视二者之间最大的区别是:数字化电视的图像、伴音传输信号仍为模拟信号;而数字电视的图像、伴音传输信号均是数字信号。二者的共同之处在于在电视接收机的信号处理上都不同程度地采用了数字处理技术。
与模拟电视相比,数字化电视有以下优点:
(1)采用双倍扫描技术,清除了目前50场/秒扫描带来的大面积闪烁感,对眼睛有益;
(2)实现了逐行显示的标准VGA图像,可成为计算机终端显示器;
(3)数字降噪技术可减轻画面噪点;
(4)数字柱状滤波器使亮色完全分离,消除串扰;
(5)易于实现多视窗、画中画、西外画、视窗放大、静止画面等功能。
4、普通电视与高清晰度电视
高清晰度电视具有以下鲜明的特点:
(1)图像清晰度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均是普通电视的2倍以上;
(2)扩大了彩色重显范围,使色彩更加逼真,还原效果好;
(3)画面宽高比从普通电视的4:3变为16:9,符合人眼的视觉特性;
(4)具有高保真多声道环绕立体声;
(5)具有大屏幕显示器。现在一般所说的HDTV就是数字高清晰度电视。
5、数字SDTV与数字HDTV
数字电视(Digital TV)包括数字HDTV、数字SDTV和数字LDTV三种。三者区别主要在于图像质量和信道传输所占带宽的不同。从视觉效果来看,数字HDTV(1000线以上)为高清晰度电视(High Definition Television)的简称,图像质量可达到或接近35mm宽银幕电影的水平;SDTV(500-600线)即标准清晰电视,主要是对应现有电视的分辨率量级,其图像质量为演播室水平;LDTV(200-300线)即普通清晰度电视,主要是对应现有VCD的分辨率量级。
四、数字电视技术标准
标准是推进广播电视数字、网络化的“纲”。与模拟系统相比,技术标准在数字化、网络化中具有更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设备方面
模拟系统的标准主要规定设备外在的接口,而数字系统的标准不仅规定设备外在的接口,还要对数字信号处理的整个过程和细节甚至是每个比特都做详细的规定,特别是在HDTV视频压缩编解码标准方面,都采用了MPEG-2标准。正交幅度调制(即QAM):调制效率高,要求传送途径的信噪比高,适合有线电视电缆传输。如果标准不统一,设备和网络都将无法联通,数字信号将无法畅通。
2、在系统方面
模拟系统工程是单一的、相互独立的业务系统,而数字系统则是统一的综合的从播出到接收的大系统,接收端与播出端必须完全对应,这要求对播出系统、传输系统与机顶盒或接收机统一制定标准,不能各自制定标准。
3、在相互关系方面
模拟系统的标准主要是单一的技术标准,両数字系统的标准则是集信息标准、广播电视技术标准、通信传输标准、计算机标准于一体的多层次的标准。
在转化过程中,滨海县广播电视台充分认识到标准在数字化、网络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增强标准意识,在设备选型、新技术运作、事业建设、技术改造等工作中首先必须考虑是否符合国家标准的问题,遵循标准化的规律,推进电机数字化的健康发展。
五、滨海有线电视模转数的技术实现
滨海的数字SDTV的接收将主要通过普通电视上增加机顶盒的方式来实现,这将使用户充分利用现已购买的普通模拟电视的资源。数字SDTV与普通模拟电视的图像显示行数一样,那么为什么还用机顶盒来接收SDTV呢?原因是数字信号的抗干扰能力强,标准格式(SDTV)的数字电视机提供的影像、声音质量均超过现有电视机的水平。用户对目前的模拟电视显示效果不满意,一个重要的原因不是显示器分辨率不够,而是模拟信号抗干扰能力差,造成了雪花、噪声、重影、闪烁等不良后果。应用数字SDTV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电视的显示效果。此外,虽然数字SDTV与普通模拟电视的图像显示行数一样,但可以带来多样性的服务,如交互式电视教育、视频点播等,为“三机合一”、“三网融合”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性。概括起来说,模拟电视是目前常用电视,数字化电视及数字SDTV是过渡性产品,数字HDTV是今后的发展方向。
六、展望
滨海地面数字电视将于2016年10月份全面开通,到时老百姓可收看25套免费电视节目。下一步滨海广播电视台开始大力发展用户,开通后初步发展用户2万,到2017年底发展用户5万,2018年发展用户10万。随着地面数字电视多频网的不断发展,节目套数的增加和节目内容的丰富方面还有很大发展空间,特别是农村用户,地面数字电视发展已成不可挡之势。
摘要:在数字电视蓬勃发展的今天,各地都在全力推进电视数字化的进程。结合江苏省滨海县有线电视覆盖现状,进行数字电视推广存在一定的难度。本文重点阐述了有线电视模拟信号向数字电视信号转换,以及数字电视的发展与现行有线电视系统的异同,最后对未来数字电视技术和市场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数字技术,数字电视,标准
参考文献
[1]2002年颁布国家数字电视有线传输标准[S].
[2]MPEG-2系统标准在数字电视广播中的实施准则[S].
江苏数字 篇6
本文以江苏开放大学为实践对象,从开放教育内涵出发,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强调开放教育特色,建设具有技术性、科学性和先进性的江苏开放大学视频资源库互联网+在线平台。本文在视频资源库建设原则、体系框架、方法和标准等方面所进行的研究和实践,对提高开放大学共享型视频资源库建设具有较大的实践意义。
1 总体设计
总体设计,主要是遵循系统的设计原则,从系统的总体框架、技术架构、功能划分体系、网络部署架构、数据库架构和最重要的安全保障体系等方面,来介绍我们的设计思路、设计方法等,从而让用户了解一个大型的在线教育平台,需要从哪些大的方面进行考虑、并根据需要选择合理的开发、部署、实施方案。
1.1 设计原则
在线教育平台是一个基于互联网的大型应用平台,在设计原则上,除了必须遵从通用的软件开发设计标准规范以外,还需要重点考虑互联网应用的特性,从稳定性、易用性和安全性等方面遵守更为严格的原则。
稳定性是在线平台最重要的性能要求,一个不稳定的平台是无法吸引使用在线平台的老师和学生的。因此在系统设计之处,我们就将系统的稳定性放在平台设计的首位。在部署上面,要求平台支持全SAAS的云计算环境部署,也支持混合部署。云环境经过多年发展与市场应用,已经被证明为是可靠的、稳定的支撑环境。
易用性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江开学员的易用性,一个是教师、学生等终端用户层面的易用性。
对于江开学员来说,基于SAAS架构的平台,可以免去用户自行开发部署的风险,而是可以通过SAAS服务进行快速网校搭建和部署,几分钟即可完成,具有极高的易用性。
对于教师、学生等终端用户来说,一方面多终端如电脑、PAD、智能手机终端的支持是必需的功能,另一方面,全互联网思维的产品设计,也让用户使用界面具有更简洁、清晰的使用。
在安全性方面,一方面软件平台本身对课程资源进行了防下载、防盗链等专有技术开发,另一方面,通过云计算环境的安全措施,也可以保证系统支撑环境具有更高的安全性。
1.2 总体框架
在总体框架上,我们将整个体系分为用户层、访问层、应用层、应用支撑层、数据资源层和支撑环境层等五个层次,如图1所示:
用户层:用户层主要指本系统的主要使用用户,一般来说,江苏开放大学在线平台的使用用户主要为教师、学生和管理员,当然,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中,还可能涉及平台运营的相关人员。
访问层:主要是基于用户访问入口,目前平台支持基于基于浏览器、APP等多种访问模式,支持电脑、PAD、智能手机等多种接入设备。
应用层:主要是平台的各类应用功能,基于产品架构,应用层的功能分为网络课堂与教育云两个大的功能板块。
数据资源层:数据资源层实际上也有多种模式。库的内容分为一方面是支撑网校平台的基础数据库和课程资源库两大块。基础数据库包括了教师、学生等信息以及系统必需的各类基础数据,而是课程资源库则主要是存储各类课程资源。基础数据库和课程资源库可以分别部署,这样方便课程资源库部署在云平台之上,从而最大限度发挥云存储空间灵活、管理方便、网络性能高、转码效率高等特点。
基础支撑层:主要是指平台运行所需的基础支撑环境。一般来说,本平台支持自建服务器环境、私有云环境和公有云环境,还支持网络课堂部署于自有服务器而课程资源部署于公有云的混合部署模式。
2 互联网+在线平台的开发方案
2.1 注册与登录
完成平台账号注册与平台登录。未登录情况下(游客身份)也可浏览网站,但是所有教和学的功能只有登录用户才可使用。系统支持用户使用第三方账户登录平台(需管理员进行系统配置)。用户注册账号时,需注册的信息可以由管理员进行自定义配置,系统同时支持通过微信、微博账号、QQ账号和人人账号等第三方社交账号登录。用户注册时需要进行验证,验证方式支持短信验证和邮箱验证。可以后台设置验证方式为短信或者邮箱。短信验证:用户注册时填写真实有效的手机号码绑定账户,系统可自动发送一条短信给该手机号码进行验证。短信验证功能涉及账户安全与支付验证。邮箱验证:用户注册成功默认为登录状态,系统会自动向注册时填写的邮箱发送一封验证邮件,用户可以选择去做邮箱验证。验证邮件的内容可以进行设置。验证邮件里的链接可进入用户个人中心进行账号信息管理,包括基本信息、实名认证、头像设置、安全设置、邮箱设置以及第三方登录等内容。
2.2 教师教学管理
教师教学管理模块供教师进行一切活动的教学。具体的教师教学管理又分为我的教学、创建周期课程、创建课程-直播、课程设置、题库与学员学习界面管理等功能。
“我的教学”功能包括在教课程、学员问答、学员话题、试卷批阅、作业批改、教学资料库等功能。“创建周期课程”供教师或管理员登进行周期课程的创建。包括基本信息设置、详细信息设置、课程图片设置、课时管理、文件管理、预览与发布等功能。“创建课程-直播”功能与创建周期课程功能类似,主要是多了直播课程的设置如标题、直播开始时间、直播时长等设置。“课程设置”功能支持对课程价格/教师进行相关设置;支持课程内学员管理。具体包括教师设置、学员管理、学员搜索、学员添加/导入/导出、发送私信、查看学员、学员备注、学员关注、学员移除、评分标准设定等功能。“题库管理”功能主要供老师进行课程试卷、作业练习进行编辑维护。题库管理包括题目管理、题目导入导出、试卷管理、试卷批阅、作业批阅、课程运营情况查看、成绩单管理等功能。
2.3 学员的学习管理
学员学习管理主要包括学生使用的各种功能,对于每个学生来说,登录之后看到的都是个性化页面,然后进入学员学习界面并进行课程学习。可查看已加入的课程信息/学习数据等信息,可以查看我的课程、我的直播课标、我的问答、我的话题、我的笔记、我的作业、我的考试、我的小组、我的成绩等。学员加入学习后,可以查看课程的图片标题等相关信息,并可以查看课时列表、课程时间信息,任课老师展示等,在学习过程中还可以使用讨论区、资料区、作业、评价、笔记、概览等功能。课程学习界面提供课程内容县市,课时列表和标题以及课程目录/课程问答/课程笔记/课程资料/课程作业和扫一扫等功能。扫一扫可以用手机继续观看课时。课程管理主要供学校、老师进行课程的管理,包括基础管理、直播管理、班级管理、话题管理、问答管理、笔记管理、评价管理、分类管理和标签管理等功能。
3 互联网+在线平台功能的发挥策略
1)课程体系的教学基本形式--学,练,测,评,问答,讨论等全面的教学过程互动
丰富的内容课时类型:录播,直播互动课时,音频,图文,文档,PPT
课后学习实践与测验:课程题库,课时练习、作业以及考试。
问答互动与课后讨论区:互动课时问答以及课程讨论区,APP端实时问答。
支持作业考试数据分析,准确掌握学生学习效果。
2)班级体系为学生提供真正意义上的基于内容与服务的完整在线学习体验;为网校深入挖掘在线教学中服务价值,提升差异化竞争力。
班级可包含多个成体系化结构化的课程。
班级可建立教学服务体系,提供多样教学服务形式。
班主任、教师、助教组成的教学服务团队概念。在线教学服务角色分工化的体现。
可提供学习计划服务,老师可以有效自动制定适合每个学生的学习任务路线。
基于学习计划,老师可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数据,为教学服务提供支撑。
3)全面的用户接入方式,多途径的推广手段支撑。
注重网校SEO优化,力求网校快速获取关键词排名。
支持微信QQ微博人人等大平台用户接入
支持微信内容分享推广召集新用户
支持线下招生导入线上模式。
支持用户邀请码和邀请奖励推广,支持轻量分销模式。
4)互联网产品的设计理念,重视用户体验,力求简单极致。
网校站点贯彻响应式设计,顺畅的支持全平台场景的学习。
着重教学沟通与互动的移动互联网APP,把网校和老师装进口袋。
互联网特性的友好学习体验。学习侧边栏,学习二维码。
高效友好的管理后台,可视化操作设计,网站管理一目了然。
4 结束语
江苏开放大学的数字资源库互联网+在线平台的开发建设应用及管理是一项长期的基础工作,也是一个动态长期的过程,需要随时更新和充实内容。系统建成投入使用以后,由资源建设中心负责视频的上传维护、审核工作,视频资源库系统运维放在超星云平台上面,确保视频的播放质量。
摘要:视频资源库的开发有利于将传统的教学模式向信息化教学模式转变,它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基础之一。该文从视频资源库互联网+在线平台的总体设计、开发方案以及功能的发挥策分别阐述,对提高开放大学共享型视频资源库建设具有较大的实践意义。
江苏数字 篇7
蒋健老师执教《数字与信息》
学生参加江苏省小学数字化观摩研讨会
钱偲偲老师执教《窗边的小豆豆》
学校教师参加数字化培训
数字化学习的研究是常州市促进教育转型和内涵发展的重要抓手,也是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创新工作的重要内容。2012年以来,在以丁伟明局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统一部署下,各部门协同合作,以“大数据催生教育智慧,云课堂助推学习变革”为主题,充分调动各基层单位的积极性,鼓励广大教师敢于实践、勇于创新,使常州市信息技术支持学习的研究呈现多元化格局,充分发挥数字化学习“网络在线,广泛互动,大数据分析”等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突破传统学习模式在时空方面的局限,凸显学习者在学习内容的自我构建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带动学校管理、课堂组织形式的变革,促进师生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改善。
江苏数字 篇8
一、区域性数字化校园建设初衷
在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因为缺少统一的规划,导致各学校的数字化校园系统都是独立的。随着校园网络化、信息化应用的深入,由此而产生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
1. 信息缺乏有效共享。
因各校建设数字化校园的步伐不同,学校学科的侧重点也不同,导致在资源建设上的严重不均衡性,甚至有些边缘学科无资源可用,产生了信息孤岛。此外,信息不能有效共享,重复建设现象严重。在使用上,由于信息缺乏整体性和关联性,降低了信息的服务功能,影响了用户对信息的有效使用。
2. 数据格式不统一,
资源深层次利用受到制约。由于各单位所采用的软件系统不一致、数据标准不统一,并且分布在各个相对独立的服务器中,数据交换难度很大。比如,各学校在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中都建立了自己的教师及学生管理的数据库,因各单位使用的软件系统不同,导致区域内师生管理系统的大量重复建设。数据格式的不统一又使得在进行统计分析、数据挖掘时,有些操作无法进行。
3. 系统缺乏有效集成,
维护成本高。由于缺乏统一的集成设计,各用户都有自己的登录接口、界面以及登录用户名和密码。面对繁多的应用系统,用户难以寻觅所需,人性化程度低。随着校园网应用和资源越来越多,又暴露出缺乏有效的组织和管理的弊端。
鉴于此,在目前的网络环境下,如何加强区域性的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如何建立包括学校一地区一县市多级协作组织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体系成为扬州市电教馆的一大重点工程。
二、区域性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理论支撑
建立包括学校一地区一县市多级协作组织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体系是指将各学校资源站点连为一体,统一到扬州市教育城域网中,以各区县的城域网为支撑,将现有的各职能部门的信息联系起来,使得同一区域内各个站点之间不再相互孤立,最终形成统一的门户。来访者可以方便地通过一站式服务平台统一获得信息和服务。区域内管理是实现分层次的权限分配、导航和检索,消除“信息黑洞”和“信息孤岛”的基础,以区域为单位统一开发供各学校共享的网站集群的软硬件资源、网站管理系统和互动交流系统。该体系的建设模式遵循“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统一标准、统一规范;联合共建、互联互通”的指导思想。在具体创建过程中,提出了一个基本公式:区域性数字化校园=数字技术+学校各项工作。我市区域性数字化校园系统结构如下图所示。
三、区域性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流程
我市的数字化校园建设起步较早。各校、各地区已经建立小范围的数字化校园。教育城域网业已形成;网络物理平台的搭建也已建立;网络集成设计已基本到位。结合学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突出地区特色,我们的主要目标是实现信息共享、实现信息的标准化与数据交换、区域一体化平台的建设、用户综合服务的设计、信息的综合挖掘利用,并考虑与整个教育系统和社会信息对接等。
1. 分析区域内各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现状,建立信息的标准化交换模式,构造一站式服务平台
目前,扬州市区域范围内各学校所采用的数字化校园平台主要有中教育星、维思特、国资源、翰林汇、校际通资源网等。各系统采用的数据标准不一致,数据库结构、系统架构也不同。为此,扬州市区域性数字化校园主要以“华教维思特数字化校园平台”为支撑,将其他单位的数字化校园平台统一进行增删、转换,构建扬州市分布式管理平台。数据交换的标准化模式建设将与相关公司协作,根据信息资源规划(IRP)的需求分析,按照教育部颁发的《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制定规范统一的信息标准,包括建立数据元素标准、信息分类编码标准、用户视图标准、概念数据库标准和逻辑数据库标准等。当然,信息的标准化交换建立不是一项孤立的工作,应伴随整个信息资源规划过程而逐步建立,在其后的数字化校园数据库和应用系统的开发过程中执行并不断充实。依据此数字化校园信息的交换标准,将现有的各校数字化校园平台进行有序增删。
(1)未进行数字化校园建设或建设数字化校园时间不长的学校,抛弃原有的数字化校园平台,直接以扬州市区域性数字化校园平台为基础进行建设。
(2)自建数字化校园平台、系统设计较为繁琐但应用资源比较丰富的学校,抛弃原有的数字化平台,将资源依据扬州市区域性数字化校园标准统一进行数据重建。
(3)原来就采用该数字化校园平台的学校,将现有资源进行重新分类,去除冗余资源。
(4)数字化校园建设及应用比较成熟的学校,鉴于资源量比较丰富、系统较为稳定,建议研究内外数据接口。
2. 根据标准的信息化交换模式进行部分数据环境重建,实施现有应用系统的优化及整合
数字化校园的无序建设导致校园网信息资源混乱、信息资源重复建设、信息资源贫乏等问题。要彻底解决该问题,最终形成学校一地区一县市多级协作组织的完整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体系,就要按照标准的信息化交换模式建设资源,实施数据环境重建工程。区域性数字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体系的数据环境重建不仅要以数据文件、应用数据库为基础进行建设,更要借助主题数据库、信息检索系统来满足学校对信息化的需求,保证高效率、高质量地利用数据资源,在数据集成的基础上实现应用集成,进而达到真正的系统集成。对数据环境重建按以下步骤进行:
(1)重整数据结构。以扬州市教育城域网的数据模型的基本表为标准,逐一衡量已有数据存储的结构,找出差距,确定哪些数据结构可以修改、补全,哪些数据结构不合理,需要抛弃,还要增加哪些新的数据结构。
(2)系统数据转换。对已积累的数据库资源按照新的数据模型基本表的结构标准组织数据转换工作,将原有数据库资源加载到新数据库中。
(3)研制内外数据交换接口。对于应用较为成熟的数字化校园系统,或涉及范围较为广泛的、不可改动的数据结构,为了避免“信息孤岛”效应,只能以数据模型的基本表为标准,研制本单位与外单位数据交换接口表,再利用数据库中间件等技术实现数据的自动交换。
3. 根据各校自评的情况及目前资源分布的特点,对资源进行系统整合,由扬州市电教馆重新确定各地区资源建设的侧重点
数字化校园资源的建设是一个繁琐、长期的过程。对于每一个学校而言,建设大而全的资源库是个得不偿失的事情。因此,我们建立区域“中心资源库”和学校“子资源库”,并通过扬州市分布式资源库管理平台连接成一个整体,即形成以区域中心资源库为主体,并分布远程管理各子库的资源管理系统。区域内每一所中小学的教师和学生都可以便捷地访问本地资源、中心资源和其他学校资源。
为有效地进行资源的建设,扬州市电教馆特地进行了“数字化校园应用”的自评调查(http://wwww.yzjy.com.cn/final/szhxy/default.asp)。该调查分为基础环境建设、教学应用水平、管理应用水平、保障工作措施等四个方面。通过分析该调查表及到各学校实地考察的结果,扬州市电教馆在深刻地了解各学校的数字化校园的现状及对资源需求的基础上,最终确定资源建设分为如下几种形式。
(1)整编现有资源,建立初期资源库
多年来,电教馆及各学校积累了大量的专题片、资料片、电子化教学素材、课堂教学实录等资源。按照新课改对资料的要求,我们一方面组织骨干教师审核,另一方面统计素材访问率和图像清晰度等项目。根据数字化校园信息的交换标准和目录分类重新审核入库,作为初期入库资料。在此基础上,电教馆专门组织录制各学科优秀教师每节课的教学,有效地形成了富有扬州特色的“同步课程”视频教学资源。
(2)精选厂商资源,加大资源建设力度
电子化教学素材使用寿命与课程改革息息相关。为了使购买的资源有效、贴切地服务于教育教学,电教馆组织专家在考虑素材是否适用新课改的要求和素材能否简单、有效地被引入到现有的数字化校园平台内的基础上,精选部分厂商的资源,最终购买了部分有价值的资料,作为对现有资源的补充。
(3)学科分工建设,加大资源建设深度
通过对“数字化校园应用”调查的分析发现,目前资源建设处于一个低水平、高重复性的建设阶段,极易产生“薄层问题”及“断层现象”。因此,综合考虑整个区域内各地区、各学校的学科教学成效强弱程度、数字化教学媒体使用频率、现有资源价值程度等诸多方面,最终每学科、每年都能确定3所学科资源建设的重点学校。这样,在一年的时间内,每门学科就可以保质、保量地形成3~4个富有特色的数字化教学素材,将这些素材作为初期教学素材入库,给区域内各教师参考使用。当然,同期各学科还会有诸多数字化教学素材,这些素材经过学科审核员的审核后亦可加入资源库。同一课题形成的资源多达百个之多,一段时间后,按照资源的访问率及质量,清理部分已经不能有效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资源。长期如此,学科资源的建设必将上升一个层次。
4. 力求发动全员,各有侧重,依托扬州教育资源网,最终建立包含学校——地区——县市多级协作资源共享体系,服务于教育教学
区域性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是一个全员性整体推进的工程。为了确保工作顺利、高效地完成,扬州市政府专门在2006年召开会议,向县(市、区)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做出了统一部署,要求全市所有中小学全面开展数字化校园工作。强调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关键不仅仅在于数字化资源的共享,更着眼于思想的共享,要求各部门能抛开门户之见,统一到学校一地区一县市多级协作资源共享体系中来。创建过程中依据“从理念到任务、从任务到流程、从流程到行为、从行为到习惯、从习惯到常态、从常态到常新”的指导思想,将扬州市教育城域网按不同权限向社会开放,使教师、学生和家长在任何地点,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访问信息中心资源,从而访问各校资源,最终实现教育资源、环境条件和管理的共享。市及县资源为主要依据,各校在现有平台上增加资源,采取权限限制的方法,使部分资源在区域内共享,使各用户可以访问。对于学校内不便于共享的资源仍处于私密的位置,但总资源的建设则根据区域内专家的评定按学科、分学校建设。要求全员参与,使数字化校园建设渗透到教师的教学方式、学校的管理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中来,有力地服务于教育教学。
2007年,“全国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与应用研讨会”在扬州胜利召开。扬州区域性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得到了中央电教馆专家的一致肯定。通过两年数字化校园的创建,全市102所中小学建成了数字化校园,形成多达5720个成果,有机地实现了各管理系统之间、学校之间、教育行政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实现了数字化管理。通过数字化校园的创建,教师逐渐步入基于数字化校园平台的教学活动。所有资源均可从该平台获得,有效地避免了资源的“薄层问题”及“断层现象”。数字化的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有力提升了教学质量。基于数字化校园的选修课程、研究性学习等越来越丰富,学生可选择其他学校的选修课程,极大地拓展了学生主动与互动学习的空间。家长通过互联网接入到数字化校园平台可以自由查看学生的课堂表现、成绩等在校表现,为家校的互动交流提供了无限可能。
参考文献
[1]http://yzdj.yzjy.com.cn/Article.asp? articleid=376.
江苏数字 篇9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信息技术成为了我们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 伴随信息化不断渗透入政府服务的各个部门, 电子政务越来越得到认可和重视, 并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在各业务部门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政务信息管理软件系统的功能越来越复杂, 可访问的资源越来越多, 系统用户的类别越来越多, 权限关系也越来越复杂。同时, 电子政务网络内部涉及大量的敏感、机密信息也对网络信息安全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些原始的身份认证方式, 已经不能满足现有电子政务系统的需求, 我们必须利用一些加密解密算法, 建立不同的加密通道来传输或识别这些信息, 以不断满足信息系统日益提升的数据安全要求。
江苏省生态环境监控系统 (“1831”项目) 用一个平台集成了多个子系统, 对涉及水环境质量、大气环境质量、饮用水源地、辐射环境质量等多类数据进行了整合, 内容涉及大量环境业务信息, 平台系统延伸至省市县三级, 对信息系统的访问安全有着很高的要求, 因此我们必须选择一种十分安全的身份认证技术, 确保系统内部信息在被访问和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防止恶意用户修改数据等行为的发生。
1身份认证技术的选择
身份认证是实现信息安全的基本技术, 身份认证的本质就是在计算机网络中确认操作者身份的一个过程:如何保证以数字代号进行操作的操作者就是这个数字身份合法拥有者, 也就是说如何保证操作者的物理身份与数字身份相对应, 身份认证技术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作为网络和系统安全的第一道关口, 身份认证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目前, 我们常用的身份认证技术包括四大类:基于密码的身份认证、基于智能卡的身份认证、基于生物识别的身份认证以及基于数字签名的身份认证。
1.1密码认证
基于密码的身份认证技术比较原始, 但从目前来看, 大多数电子政务系统的身份认证方式都仍是采用这种基于用户名/ 密码的方式, 这种方式的优势在于密码是用户自己设定, 系统实现比较简便, 用户名和口令都以明文或密文的方式直接存于数据库, 只要服务端程序接收到用户名对应的密码, 系统就认为访问者身份合法。但弊端在于, 用户设定的密码容易采用生日等个人信息, 通过社会工程学方式就可以轻易破解密码。同时, 由于密码信息驻留内存, 密码传输不是加密传输, 用户密码在存储和传输过程中极易被木马程序和网络黑客截取, 这样很容易造成密码泄漏。所以基于密码的身份认证技术是一种不安全的身份认证技术。
1.2智能卡认证
基于智能卡的身份认证是一种内置集成电路的芯片, 芯片中存有与用户身份相关的数据, 智能卡由专门的厂商通过专门的设备生产, 是不可复制的硬件。智能卡由合法用户随身携带, 登录时必须将智能卡插入专用的读卡器读取其中的信息, 以验证用户的身份。我们常见的智能卡包括公交卡、校园卡、 门禁卡等等都属于智能卡认证的一种方式。然而由于每次从智能卡中读取的数据是静态的, 通过内存扫描或网络监听等技术还是很容易截取到用户的身份验证信息, 因此还是存在安全隐患。
1.3生物识别认证
基于生物识别的身份认证主要包括:指纹、掌型、视网膜、 虹膜、脸型、签名、语音、行走步态等。目前部分学者将视网膜识别、虹膜识别和指纹识别等归为高级生物识别技术;将掌型识别、脸型识别、语音识别和签名识别等归为次级生物识别技术;基于生物识别的身份认证优势在于识别项的唯一性, 指纹、 视网膜、虹膜等都是唯一存在, 可以直接标示一个人的合法身份的, 这些信息不能轻易被仿冒, 所以安全性较高。但生物识别技术目前还处于研究阶段, 尚未形成一套成熟的技术解决方案, 系统对生物信息的识别效率和误差率等都亟待改善, 所以并不是目前电子政务最好的身份认证解决方案。
1.4数字签名认证
数字证书就是网络通讯中标志通讯各方身份信息的一系列数据, 用于网络身份验证, 其作用类似于日常生活中的身份证, 所以数字证书又有“数字身份证”之称。人们可以在网络通讯中用它来识别证书拥有者的身份。
数字证书可提供4种重要的安全保证:
(1) 机密性:文件可以用密钥加解密, 以达到机密性。
(2) 完整性:文件接收者通过数字签名核对可确保此文件的完整性。
(3) 不可否认性:因只有文件发送者知道自己的私有密钥, 而且文件具有发送者的数字签名, 使其无法否认发送的事实。
(4) 身份识别:文件接收者可确认此文件的发送者身分。
尽管现在还涌现出很多新兴的身份认证技术, 如:动态口令技术、密保卡技术以及短信密码验证等等, 但这些技术从经济、安全性、便捷性等都存在一定的弊端, 且数字证书技术已经在我国电子政务领域得到广泛引用, 技术成熟度较高, 系统实施和整合较为便捷, 所以我们经过综合考虑选择了数字签名认证作为“1831”系统的身份认证技术。
2使用数字签名认证技术的优势
2.1电子签名可确认系统用户真实身份
在用户端, 通过颁发具有国家认可资质的电子认证服务提供者的数字证书 (电子身份证) 来确认用户身份, 保证用户身份真实可信, 不会被冒名窃取。用户验证信息被密钥加密, 且传输内容也被加密, 即使第三方获取了相关内容也无法解密, 确保了访问“1831”系统用户的真实物理身份。
2.2电子签名可确保签名数据的法律性
江苏省生态环境监控系统使用数字证书和安全中间件对电子数据信息进行了电子签名, 当事后用户可能对他当时提交的信息存在置疑, 不承认信息内容时, 通过保存的电子签名信息, 数字证书可以通过国家认可的技术手段证明其电子签名确实存在, 并且电子签名后的原文信息没有被任何改动。可以防止其抵赖, 让其无法否认电子签名内容。并且对用户所要提交的电子数据信息可以加盖时间戳, 在电子签名的基础上加上标准时间信息, 可以对时间敏感的电子数据信息提供更加安全可靠的法律效力保证, 在“1831”系统的申报和审批业务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3电子签名将进一步推进环保信息化、无纸化
含有电子签名技术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可以大大减少重复劳动, 它可以使各个部门、各个环节的单独处理工作串联起来, 同时也能处理流程上多环节的任务。可以方便进行各个环节的审核、批复、签字, 同时也可以进行不同环节批复的查询。不仅解决了传统办公的效率低下和纸张浪费状况, 而且也解决了因领导无法使用烦琐的现代办公自动化系统而闲置的信息化投资。 3数字证书技术在江苏省生态环境监控系统中的实践与应用3.1整体架构设计
为了解决生态环境监控系统应用数据机密性、身份认证强度两方面安全风险, 同时结合生态环境监控系统场景的特点, 相应的安全解决方案使用CA客户端和身份认证网关建立加密通道, 网关代理应用数据, CA客户端显示BS页面, 建设方案整体架构图如图1所示。
首先, 江苏环保证书服务器生成客户端证书和服务器端证书, 然后用江苏CA根证书给客户端证书和服务器端证书签名。使用时, 将自签发的客户端证书导入客户端浏览器, 通过架设在省厅的数字签名认证网关与江苏CA根证书服务器进行证书认证。当客户端首次登陆系统, 双方都要提交证书供对方验证, 验证通过之后, 双方使用协商好的对称密钥进行数据的加密传输。
3.2逻辑架构设计
生态环境监控系统应用安全解决方案逻辑架构设计如图2所示。
3.3简化的B/S应用访问流程
B/S应用访问流程如图3所示。应用业务按照网关接入方案改造后, 可以使用CA客户端访问BS应用, 具体步骤如下:
(1) CA客户端向安全接入网关发起访问请求;
(2) CA客户端用户提交数字证书, 身份认证网关进行身份有效性认证, 验证证书, 获取属性信息和权限信息 (需UMS和PMS)
(3) 认证通过后, 网关安全通道建立。用户点击CA客户端中的应用列表, 向移动办应用提交访问请求;身份认证网关向服务器端代理用户的请求, 同时在请求中增加用户身份信息, 传递给应用
(4) 应用根据传递的身份信息判断用户权限, 返回客户端页面需要的数据。
3.4移动应用中间件访问模式流程介绍
除上述B/S应用模式之外, 未来, 江苏省生态环境监控系统还会存在移动客户端APP的访问模式。经过调研分析, 我们初步进行了流程设计, 流程图如图4所示。
在生态环境监控系统应用建设厂商将客户端APP进行改造后, 集成了VPN连接客户端接口, 同时针对移动中间件平台进行必要改造, 将认证方式从用户名/口令方式改变为数字证书认证方式。改造完成后, 生态环境监控系统用户的应用访问流程如下:
(1) 生态环境监控系统用户通过点击客户端APP, APP集成的VPN客户端接口向VPN网关发起访问请求;
(2) VPN系统要求生态环境监控系统用户提交数字证书, 进行身份有效性认证。认证通过后, VPN通道建立。客户端通过点击终端APP中的应用图标, 向生态环境监控系统中间件平台提交访问请求;
(3) 生态环境监控系统中间件平台将访问请求重定向给安全接入网关, 进行数字证书验证;
(4) 安全接入网关验证用户移动证书, 将证书解析后获得的用户信息传递给中间件平台;
(5) 中间件平台获得生态环境监控系统用户身份, 根据用户权限, 将用户访问的信息反馈给生态环境监控系统用户, 实现身份认证。
4结语
通过对数字证书技术的介绍, 以及数字证书技术与“1831” 系统相结合的典型案例剖析, 我们可以看出数字证书在环保电子政务系统中的应用前景, 尽管以上案例只是数字证书认证技术实际应用的很小一个部分, 目前涉及范围也仅用于用户身份的认证, 但其数据安全性和强不可抵赖性在未来完全可以满足于数据申报、数据审核、电子签章乃至环保电子政务的其他领域的数据安全需求。随着网络安全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完善, 数字证书技术在“1831”系统中的应用将更加广泛, 也必将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肯定。
摘要:本文章简要介绍了几种身份认证技术, 描述了数字认证技术的原理、特点、安全性能, 描述了数字认证技术的优势, 并以实际案例详解了数字证书技术在江苏省生态环境监控系统中的实践与应用。
关键词:数字证书,CA,身份认证,加密技术,数据加密传输
参考文献
[1]黄锐, 李涛, 王姝妲, 等.基于B/S和C/S混合模式的CA证书发放实现[J].计算机应用研究, 2006 (3) :113-115.
[2]劳帼龄.电子商务安全与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185-193.
[3]叶新, 雷明, 张焕国.PKI及其在基于SSL的Web安全中的应用实现[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03.
[4]张一清.电子商务中的安全基础设施PKI技术[J].商场现代化, 2006 (10) :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