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教》(共7篇)
《江苏高教》 篇1
本刊热诚欢迎广大作者来稿, 具体要求如下:
(1) 来稿必须为纸质稿件 (本刊不接受电子邮件来稿) 。
(2) 来稿必须是关于高等教育的中观和宏观问题的研究性文章 (本刊不发表单科专业或单项课程的教学研究文章, 不发表教育教学经验体会或工作总结类文章) 。
(3) 正文中的引文 (无论是原文引用, 还是观点性引用) , 均必须逐一注明原参考文献;正文中的引文序号必须与文尾注录的参考文献序号一致。
(4) 稿件处理周期为3个月, 在此期间, 切勿一稿多投;超过3个月未接到本刊录用通知, 可以改投其他刊物。
(5) 来稿请径寄本刊编辑部, 切勿由任何个人或任何中介机构转递。
为适应我国信息化建设, 扩大本刊及作者知识信息交流渠道, 本刊已许可本刊合作单位以数字化方式复制、汇编、发行、信息网络传播本刊全文, 相关著作权使用费与本刊稿酬一次性给付。作者向本刊提交文章发表的行为视为同意我刊上述声明。
本刊为双月刊, 每逢单月5日按时出版。每期定价25元 (全年150元) 。邮发代号:28-264。订阅者可在当地邮局订阅 (包括补订) , 亦可将订费邮汇或信汇至本刊编辑部订阅。
本刊地址: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电话:025-86275630, 025-86275638,
025-86275640, 025-86275798。
邮政编码:210036。
开户行:南京市工商行龙江分理处。
帐号:4301024109100012928。
《江苏高教》征稿征订启事 篇2
(1)来稿必须为纸质稿件(本刊不接受电子邮件来稿)。
(2)来稿必须是关于高等教育的中观和宏观问题的研究性文章(本刊不发表单科专业或单项课程的教学研究文章,不发表教育教学经验体会或工作总结类文章)。
(3)正文中的引文(无论是原文引用,还是观点性引用),均必须逐一注明原参考文献;正文中的引文序号必须与文尾注录的参考文献序号一致。
(4)稿件处理周期为3个月,在此期间,切勿一稿多投;超过3个月未接到本刊录用通知,可以改投其他刊物。
(5)来稿请径寄本刊编辑部,切勿由任何个人或任何中介机构转递。
为适应我国信息化建设,扩大本刊及作者知识信息交流渠道,本刊已许可本刊合作单位以数字化方式复制、汇编、发行、信息网络传播本刊全文,相关著作权使用费与本刊稿酬一次性给付。作者向本刊提交文章发表的行为视为同意我刊上述声明。
本刊为双月刊,每逢单月5日按时出版。每期定价25元(全年150元)。邮发代号:28-264。订阅者可在当地邮局订阅(包括补订),亦可将订费邮汇或信汇至本刊编辑部订阅。
本刊地址 : 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A楼 。
电话 : 025-86275630 , 025-86275638 , 025-86275640 , 025-86275798 。
邮政编码 : 210036 。
开户行 : 南京市工商行龙江分理处 。
《江苏高教》征稿征订启事 篇3
(1) 来稿必须为纸质稿件 (本刊不接受电子邮件来稿) 。
(2) 来稿必须是关于高等教育的中观和宏观问题的研究性文章 (本刊不发表单科专业或单项课程的教学研究文章, 不发表教育教学经验体会或工作总结类文章) 。
(3) 正文中的引文 (无论是原文引用, 还是观点性引用) , 均必须逐一注明原参考文献;正文中的引文序号必须与文尾注录的参考文献序号一致。
(4) 稿件一般在5千字以内。
(5) 稿件处理周期为3个月, 在此期间, 切勿一稿多投;超过3个月未接到本刊录用通知, 可以改投其他刊物。
(6) 来稿请径寄本刊编辑部, 切勿由任何个人或任何中介机构转递 (注意:本刊从未与任何个人或任何机构有协作组稿的约定) 。
本刊为双月刊, 每逢单月5日按时出版。
每期定价20元 (全年120元) 。
邮发代号:28-264。
订阅者可在当地邮局订阅 (包括补订) , 亦可将订费邮汇或信汇至本刊编辑部订阅。
本刊地址: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电话:025-86275630, 025-86275638,
025-86275640, 025-86275798。
邮政编码:210036。
开户行:南京市工商行龙江分理处。
帐号:4301024109100012928。
参考文献
[1]赖亚曼.关于我国高等教育分类评估制度建设的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 2009, (1) :8-9.
[2]王英杰.大学排行——问题与对策[J].比较教育研究, 2008, (10) :1-5.
[3]王亚杰, 张彦通.论新时期特色型大学的建设和发展[J].教育研究, 2008, (2) :47-52.
《江苏高教》征稿征订启事 篇4
(1) 来稿必须为纸质稿件 (本刊不接受电子邮件来稿) 。
(2) 来稿必须是关于高等教育的中观和宏观问题的研究性文章 (本刊不发表单科专业或单项课程的教学研究文章, 不发表教育教学经验体会或工作总结类文章) 。
(3) 正文中的引文 (无论是原文引用, 还是观点性引用) , 均必须逐一注明原参考文献;正文中的引文序号必须与文尾注录的参考文献序号一致。
(4) 稿件处理周期为3个月, 在此期间, 切勿一稿多投;超过3个月未接到本刊录用通知, 可以改投其他刊物。
(5) 来稿请径寄本刊编辑部, 切勿由任何个人或任何中介机构转递 (注意:本刊从未在本编辑部以外设立任何办事处;也从未与任何中介机构和个人有过稿件的组织、刊发的合作) 。
本刊为双月刊, 每逢单月5日按时出版。
每期定价25元 (全年150元) 。
邮发代号:28-264。
订阅者可在当地邮局订阅 (包括补订) , 亦可将订费邮汇或信汇至本刊编辑部订阅。
本刊地址: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电 话:025-86275630, 025-86275638, 025-86275640, 025-86275798。
邮政编码:210036。
开户行:南京市工商行龙江分理处。
帐 号:4301024109100012928。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N].中国教育报, 2010-07-30.
[2]南科大朱清时:大学改革破冰者[N].时代周报, 2009-09-23.
[3]张永桃.行政管理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6:1-2.
《江苏高教》征稿征订启事 篇5
(1) 来稿必须为纸质稿件 (本刊不接受电子邮件来稿) 。
(2) 来稿必须是关于高等教育的中观和宏观问题的研究性文章 (本刊不发表单科专业或单项课程的教学研究文章, 不发表教育教学经验体会或工作总结类文章) 。
(3) 正文中的引文 (无论是原文引用, 还是观点性引用) , 均必须逐一注明原参考文献;正文中的引文序号必须与文尾注录的参考文献序号一致。
(4) 稿件一般在5千字以内。
(5) 稿件处理周期为3个月, 在此期间, 切勿一稿多投;超过3个月未接到本刊录用通知, 可以改投其他刊物。
本刊为双月刊, 每逢单月5日按时出版。每期定价20元 (全年120元) , 邮发代号:28-264。可在当地邮局订阅 (包括补订) , 亦可将订费邮汇或信汇至本刊编辑部订阅。
为适应我国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扩大作者学术交流渠道, 《江苏高教》已加入《中国学术期刊 (光盘版) 》和《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 “中文电子期刊服务 (CEPS) ”等。作者将稿件投本刊登载的同时也将其信息网络传播权一并授予本编辑部, 其作者著作权使用费与稿酬本刊一次性给付。如果作者不同意在本刊发表的文章入编上述数据库和网络, 请在来稿中申明, 本刊将做适当处理。
本刊地址: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电 话:025-86275630, 86275638, 86275640, 86275798;邮政编码:210036。
开户行:南京市工商行龙江分理处。
帐 号:4301024109100012928。
参考文献
[1]赵悦.高校学风建设的问题与对策[EB/OL].http://www1.hfut.edu.cn/mly/jingyi2002/xflw/list.php?id=334.2006-8-31.
[2]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重点与难点辨析[J].思想教育研究, 2007, (5) .
[3]方丽娟.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及对策[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2) .
[4]李开复.致中国学生的第四封信——大学4年应是这样度过[EB/OL].http://apocalypses.bokee.com/ .
《江苏高教》征稿征订启事 篇6
本刊热诚欢迎广大作者来稿, 具体要求如下:
(1) 来稿必须为纸质稿件 (本刊不接受电子邮件来稿) 。
(2) 来稿必须是关于高等教育的中观和宏观问题的研究性文章 (本刊不发表单科专业或单项课程的教学研究文章, 不发表教育教学经验体会或工作总结类文章) 。
(3) 正文中的引文 (无论是原文引用, 还是观点性引用) , 均必须逐一注明原参考文献;正文中的引文序号必须与文尾注录的参考文献序号一致。
(4) 稿件一般在5千字以内。
(5) 稿件处理周期为3个月, 在此期间, 切勿一
稿多投;超过3个月未接到本刊录用通知, 可以改投其他刊物。
本刊为双月刊, 每逢单月5日按时出版。每期定价20元 (全年120元) , 邮发代号:28-264。可在当地邮局订阅 (包括补订) , 亦可将订费邮汇或信汇至本刊编辑部订阅。
本刊地址: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电话:025-86275630, 86275638, 86275640, 86275798。
邮政编码:210036。
开户行:南京市工商行龙江分理处。
《江苏高教》 篇7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建设人力资源强国。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各类高质量人才、创造高水平科研成果、提供一流社会服务的重任, 在建设人力资源强省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发达的高等教育是人力资源强省的重要保证。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 建设人力资源强省, 就必须建设高等教育强省。我们要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大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出发, 认识建设高等教育强省的重大战略意义。
(一) 高等教育肩负着建设人力资源强省的历史重任
江苏的省情比较特殊, 人口密度全国最大、物质性资源全国最少、人均环境容量全国最小。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造就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百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人才, 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 既是江苏实现科学发展的一项长期战略, 也是一项紧迫任务。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的重任。高等学校是国家实施高等教育的主要基地, 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中, 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要求高等学校在培养大批各类专业人才的同时, 努力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尤其是要造就一批真正能站在世界科学技术前沿的学术带头人和尖子人才, 以带动和促进全民族科技水平与创新能力的提高。
(二) 高等学校是知识创新和科技应用转化的重要基地
经济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推动;社会进步离不开新知识、新思想的引导。高等学校居于国家科研系统的核心部分, 具有丰富的人才资源、门类齐全的学科设置、活跃的学术研究氛围、大跨度的学科间交叉和渗透等优势, 在探索性较强的基础科学和高技术前沿研究方面具有独特作用, 已经成为国家创新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培育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作出了贡献。在新世纪, 原始性创新已经成为国家和地区间科技乃至经济竞争成败的关键因素, 成为决定国际产业分工地位的一个基础条件。只有进一步发挥高等学校在科研工作中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 才能进一步组织起浩浩荡荡的科技大军, 形成大力推进知识创新和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生动局面。
(三) 高等学校是传承传播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
高等学校在营造一代青年健康成长的环境方面承担着重要任务, 在用科学的思想、方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方面负有重要的使命。同时, 高等学校研究和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 研究和传播人类社会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 对于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具有重大作用。充分发挥高等学校把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结合起来的优势, 采取多种教育方式传播精神文明, 就能够进一步发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民族精神和优良传统, 凝聚人心, 继承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与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作风, 借鉴世界各国的先进文明成果, 为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作出实际贡献。
总之, 我们要从江苏现代化建设全局和战略高度, 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高度, 进一步深刻认识高等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与关键作用, 采取有力措施, 切实加强高等教育工作, 努力建设高等教育强省。
二、江苏建设高教强省的现实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五”以来, 江苏积极实施“科教兴省”战略, 加大改革力度, 加快发展步伐, 高等教育事业实现了超常规、跨越式的发展, 在全国各省、区当中率先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历史性跨越, 为加快建设高教强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 不断扩大高等教育规模, 全省高等教育普及水平不断提高
截止2007年底, 江苏普通高校增加到120所, 本专科在校生数增加到156.88万人;研究生年招生人数、在校研究生数分别增加到3.36万人、9.65万人。全省普通高校数和在校生数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 高考升学率一直稳定在70%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37%以上, 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 为建设高等教育强省奠定了基础。
(二) 不断加大高等教育经费投入,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高校办学条件得到显著改善
江苏从2001年起启动大学城和高教园区建设。目前, 全省高校基本都改扩建了校园。通过南京仙林大学城、江宁大学城、常州高等职业教育园区的建设, 相继解决了全省高校校园拓展和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全省普通高校占地面积18.6万亩, 校舍建筑面积4692.0万平方米。大规模建设新校区, 不仅显著地改善了高等学校的办学条件, 而且有效拓展了高等学校的发展空间, 为全省高等教育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 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结构进一步优化
江苏是最先创办高职院校的省份, 现有独立设置的高职高专院校76所。近年来, 全省各高职院校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加强校企合作,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高职教育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一是高职教育办学规模逐步扩大。2007年全省高等职业教育招生16.84万人, 在校生59.63万人。二是高职教育办学条件不断改善。三是高职教育内涵建设取得显著成绩。2007年高职院校教学仪器设备值29.5亿元;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19门, 国家级示范性高职院校7所。四是高职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全省有13所职业院校成为国家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 2所高职院校进入国家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建设行列。全省已形成布局相对合理, 结构日趋优化, 具有江苏特色, 充满生机活力的高等职业教育新体系。
(四) 切实加强内涵建设, 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显著提高
一是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水平不断提升。2007年全省高校专任教师为8.86万人, 有两院院士73人,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84人, 国家级教学名师31人, 国家级教学团队10个, 国家级科技创新团队18个。二是高校教学科研基础能力建设水平不断提升。全省现有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29个 (覆盖112个二级学科) 、二级学科64个, 省级重点学科240个, 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35个。共建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4个, 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19个;有国家级工程 (技术) 研究中心7个、省级工程 (技术) 研究中心75个;有国家级大学科技园5个、省级大学科技园6个。获国家教学成果奖82项。全省高校共建有国家级特色专业77个, 国家级精品课程155门;建成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4个,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9个。同时, 全省高校教学仪器总值137.6亿元, 图书藏量10872万册, 电子图书3675万片。三是高校专业建设取得新成效。全省高校积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重点发展了与现代高效农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相适应的高新技术、贸易营销、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专业, 专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所有这些, 都为高等教育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 不断深化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办学模式和后勤社会化改革, 高校办学活力显著增强
一是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江苏积极贯彻 “共建、调整、合作、合并”方针, 进一步加快高等教育布局结构调整, 优化资源配置, 深化管理体制改革。自“九五”以来, 共有21所中央部委属高校划转到江苏管理, 全省共有63所普通高校、33所成人高校参与了资源整合。通过改革和调整, 江苏现有高等教育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 资源总量进一步增加, 高等教育的整体实力进一步增强, 办学层次和办学效益进一步提高。二是积极发展民办高等教育。目前, 江苏有独立设置的民办普通高校24所、独立学院26所、民办二级学院14所。2007年江苏民办本专科共招生11.89万人, 占全省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总数的28%;民办本专科在校生36.38万人, 占全省普通高校本专科在校生总数的24.7%。三是后勤社会化改革不断推进。目前, 江苏有41所高校完成后勤社会化规范分离工作, 22所高校部分完成规范分离工作, 占公办学校总数的67%。“十五”时期, 高校通过自筹资金、银行贷款和社会投资等办法, 投入近60多亿元资金, 为全省高等教育的大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后勤保障。
三、江苏建设高教强省的存在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五”以来, 江苏高等教育事业实现了超常规、跨越式的发展, 在全国已经奠定了高等教育大省的地位。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 与建设高等教育强省的目标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与推动江苏“两个率先”的需要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相比更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 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 总体水平不高, 竞争力不强
不少高校的办学定位不够清晰, 办学层次盲目攀高, 学科专业设置贪大、求全、趋同。代表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重点学科建设, 与北京、上海两市相比有不少差距。2007年新一轮国家级重点学科评审, 江苏入选111个, 其中一级学科28个, 二级学科60个, (培育) 学科23个;而北京市入选240个, 其中一级学科90个, 二级学科125个, (培育) 学科25个;上海市入选124个, 其中一级学科29个, 二级学科68个, (培育) 学科27个 (以上均不含军事学科) 。近三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北京77篇、上海26篇、江苏19篇。高层次、国际化人才不足。一些重点学科领域缺乏一流学者, 特别缺乏具有战略眼光和总揽各类学科的领军人才。
(二) 服务能力不强, 支撑力不足
全省高校承担国家和省重大工程和战略性建设项目不多, 缺乏标志性的重大创新成果。目前, 将近40%的学科专业集中分布在外语、计算机、管理、经济学类等专业, 而社会急需的高科技研发、设计专业、新兴学科专业、复合交叉专业和技术应用性专业的创新、产生机制尚未形成;课程数量、内容及教学模式滞后经济社会新一轮发展的需要;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因体制障碍仍未取得实质性突破和创新;教学、科研、服务功能的综合开发, 高等教育向社会开放、融入社会, 从经济、社会边缘进入到中心和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尚未形成。
(三) 体制机制不完善, 办学活力不够
高等学校依法自主办学、公平竞争、多样化发展的管理制度和宏观环境尚未形成。高校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的体制还没有真正确立, 高校对已经日益扩大的办学自主权还缺乏用足用好的意识和能力, 面对困难和矛盾, 缺乏危机感和主动意识。学校内部人事分配制度整体性改革还较多流于形式, 实质性的突破不多;高校的投融资能力虽有所增强, 但盘活存量资源和防范风险能力还明显欠缺;高校的科研和教学资源被传统管理体制分割, 难以形成资源共享和攻关合力。
(四) 尚未建立起有效的经费保障机制
政府投入不足, 社会支持不够, 学校贷款较大, 学校忙于应付银行付息和工程付款, 严重地分散了学校的财力和精力。
四、江苏建设高教强省应遵循的原则
站在新的起点上, 用科学发展观认真谋划未来5-12年江苏高等教育的发展, 加快推进由高教大省向高教强省的转变, 是时代赋予江苏高等教育的新使命。在新时期、新阶段, 江苏高等教育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确立新的发展思路, 努力实现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和保障协调发展, 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大的智力支持和知识贡献。加快推进由高教大省向高教强省转变, 我们必须遵循以下几项重要原则。
(一) 坚持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
要牢固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坚定不移地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国际化、现代化进程, 根据适龄人口变化的情况, 合理确定江苏高等学校的总体规模和校均规模。
(二) 坚持外延扩张与内涵发展的协调
要正确把握规模发展与提升质量的关系, 牢固确立教育质量的首要地位, 切实解决规模不够、资源不足、质量不高的问题, 努力建设一批重点学校、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 增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能力。
(三) 坚持不同层次和类型的高等教育协调发展
要统筹公办高等教育与民办高等教育、普通高等教育与成人高等教育、研究生教育与本专科教育、大学教育与大学后继续教育的发展, 促进各种类型和层次的高等教育之间的衔接、沟通与协调发展, 在优化整合各类教育资源的基础上, 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在全民终身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四) 坚持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协调
要明确各高校的办学目标, 引导各高校合理定位, 突出重点, 形成优势, 努力形成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和高职高专院校协调发展, 研究型人才、应用型和高技能人才协调发展的格局。
(五) 坚定不移地走特色发展之路
在高等教育质量内涵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优质教育资源迅速增长的基础上, 加强特色专业建设, 既是做优精英教育、做强大众化教育, 构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需要, 也是促进高等学校合理定位, 错位竞争, 特色发展, 加快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需要。加强特色专业建设, 对于深化教学改革, 提高教育质量, 促进高等教育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协调发展, 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五、江苏建设高教强省的目标要求
未来12年江苏高等教育发展的总体设想是:持续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 不断提升高等教育发展水平,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0%以上, 基本实现高等教育普及化;各级各类高等教育协调发展, 高等教育体系进一步完善, 结构进一步优化, 条件进一步充实, 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显著提高,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 全省高等教育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位于全国前列, 达到或接近当时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全面实现由高等教育大省向高等教育强省的转变。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 规模适度
落实科学发展观, 应坚持教育优先发展, 把握教育发展的节奏和速度, 保持江苏高等教育适度发展。
第一, 要考虑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及其支撑能力。
高等教育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并且适度超前, 这是高等教育规律所决定的。因此, 坚持科学发展, 首先就是要把握好“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并适度超前”这个度。按照规划, 到2010年, 江苏人均GDP将突破5000美元,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以上, 相当于世界中等收入国家和地区 (人均GDP5000-10000美元) 毛入学率的平均水平。2010年以后, 虽然宏观经济环境更加复杂, 但保持江苏经济以较快的速度发展, 依然是要努力争取的重要目标。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是合理确定高等教育发展规模的重要依据。目前, 我们的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和大学生收费标准在全国比较并不是最多, 建设新校区又使大多数学校背上了沉重的财务负担。我们正在积极争取以政府为主化解建设新校区的银行贷款问题, 但即使基本化解后, 我们也要强化办学的经济意识。
第二, 要考虑大学适龄人口的变化。
从适龄人口的变化来看, 江苏高等教育即将进入生源减少和低速增长的时期。未来一个时期, 江苏教育适龄人口变动相当大, 各类高校都要关注人口变动的问题, 关注生源变化的趋势, 考虑自身的可持续性发展问题。以18-22岁的学龄人口计算, 到2008年江苏达到最高峰617万人, 到2015年就降为390万人, 到2020年降为290万人。按现在的高等教育规模, 到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0%, 实现高等教育普及化, 是肯定没问题的。在2010年之前, 高等教育的招生不会受大的影响, 但2010年以后招生规模可能就是零增长。适龄人口的变化, 对于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是全方位、深层次的。因此, 要把年龄稍大一些的“成人”学生纳入视野, 真正实现普通教育与成人教育协调发展。随着18-22岁学龄人口的减少, 特别是大学后继续学习需求的增长, 非传统学生的数量将会大量增加, 大学的面貌将发生深刻的变化。
第三, 要考虑高等教育资源集聚和区域联动的趋势。
进入新世纪以来, 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向东部发达地区集聚的趋势更加明显, 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集中了我国绝大部分的新增高教资源, 高等教育区域发展不平衡性进一步加剧。与此同时, 如何促进长三角范围内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问题进一步突出。这一发展趋势对于江苏高等教育的发展必然带来各种目前尚难预料的影响, 需要我们未雨绸缪, 预作研究。针对生源减少的情况, 除了大力开展大学后继续教育和高端培训外, 我们还可考虑更多地面向中西部地区乃至面向全球吸纳生源。
(二) 结构优化
长期以来, 一些高校在目标定位方面存在“求全”、“求大”、“求高”的倾向。在规模定位上, 越大越好, 多校区大学、万人大学甚至数万人的大学越来越多;在类型定位上, 重学术轻应用, 忽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在层次定位上, 盲目攀高, 中专要升大专、大专要升本科, 一般本科要办成综合性大学;在学科定位上, 求多求全, 不顾自身条件和实际需求, 盲目地向多学科、综合化方向发展。由此形成了江苏高等教育资源结构性矛盾, 主要表现为“三多三少”:一是高等学校数量较多, 但一流学校、特色学校少。二是传统学科专业较多, 新兴学科、交叉学科、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较少。三是中低端教育资源较多, 高端教育资源较少。这些问题不解决, 来之不易的新增的高教资源, 就会被大量用于外延发展, 形成低水平的重复建设, 建设高教强省就成了一句空话。为此, 需要我们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 努力促进普通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开放式高等教育以及大学后继续教育协调发展, 促进研究型大学、教学科研型大学、教学型大学和高职高专院校协调发展, 积极引导各类高校合理定位、错位竞争、特色发展, 推进各类高等教育之间的衔接和沟通, 努力构建布局合理、定位科学、结构优化、衔接通畅、发展协调的高等教育体系。
第一, 要优化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研究生、本科、专科层次比例结构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适应,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和经济产业结构的不断提升, 社会对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将进一步增加。为此, 需要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 加快发展研究生教育, 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稳步发展本科教育, 使研究生、本科生、高职高专生比例逐步调整到科学合理的比例, 较大幅度地提高江苏高层次创新人才和高级技能型人才比重。
第二, 要优化学科专业结构, 加强优势学科与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对接, 努力构建与江苏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学科专业体系。高校学科建设与专业设置要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 严格按照教育教学基本规律, 根据学校总体发展规划, 充分利用学校教育教学资源, 遵循结构调整与规模扩大协调发展、保证质量与提升层次相互促进、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交叉渗透、突出特色与整体发展相互交融、立足现实与着眼未来合理统一、适应需求与开拓创新齐头并举、课堂教学与科学研究相得益彰等原则, 全面实施学科、 专业、课程、师资等各项教育教学基本建设, 努力形成教学条件充分、教学保障有力、学科优势与特色明显、专业结构优化、布局合理、教学质量优良、办学效益好、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局面。
第三, 要优化高教资源的区域布局。总体上看, 目前全省高等学校区域布局渐趋合理, 实现了全省各地级市均有本科高等教育的格局。经济发展水平不仅决定着发展高等教育的经济实力, 决定着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 而且还决定着发展高等教育的需求强度。同时, 高等学校的数量和水平也影响甚至决定一个地区的人才培养水平和经济发展后劲。适应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等各方面的新情况和新形势, 要进一步优化全省高等学校区域布局。同时, 要通过加强不同区域省属重点高校建设, 提升重点高校等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进而带动全省高等学校加强内涵建设, 提高办学水平, 促进江苏高等教育提升整体实力和综合水平。
第四, 促进各类高等教育的衔接与沟通。多样化与一体化是高等教育体系密不可分的两个不同方面, 在推进高等教育多样化的同时, 必须同步推进高等教育一体化。当前, 针对高等教育结构高度分化的现状, 大力推进高等教育一体化进程, 构建江苏大学联盟, 促进各类高等教育之间基于学分互认的沟通、衔接, 是确保成人高等教育、广播电视大学、高等自学考试的办学质量, 进而提升区域范围内高等教育总体质量水平的关键之举。要淡化各类高等教育的界限, 给予各类高等教育以平等的发展地位, 提高整个高等教育系统的公平水平。
(三) 质量一流
高质量是高教强省的核心指标, 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建设高教强省的核心问题。高等教育质量体现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各方面。办学条件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状况, 是保障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基础。从建设高教强省来说, 关键是要在加大经费投入、充实办学条件的基础上, 打造一批名校, 建设一批名学科、名专业, 培养一批名师, 形成一批位居全国领先水平的优质教育资源。
第一, 打造一批名校。
加强重点高校建设, 抓住国家实施“985工程”和“211工程”的有利时机, 大力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 在已有11所“211工程”高校建设基础上, 再重点建设若干所省属高校, 争取全省有20所高校进入全国高等教育先进行列。
第二, 建设一批名学科、名专业。
瞄准学科发展前沿, 紧密结合国家和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实际, 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学科群, 在全省范围内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各具特色和优势的重点学科体系。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占全国的比例、高水平大学占全国的比例、博士学位授权点占全国的比例、特色专业和精品课程占全国的比例均需达到全国的10%以上, 而且居全国前三位。
第三, 培养一批名教师。
促进全省高校师生比不断优化, 要由目前的1∶17.7调整到1∶15以下, 研究型大学的师生比应在1∶12以下;除特殊需要或特殊人才外, 全省高校新增师资须具备研究生学历。
第四, 充实办学条件。
教育部对影响学校人才培养能力和水平的基本办学条件有明确的界定, 主要包括生师比、具有研究生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生均校园面积、生均教学行政用房、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生均图书。这些指标是衡量高校基本办学条件的重要依据, 也是反映学校人才培养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指标。要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 切实改善高校办学条件。各类高校基本办学条件合格率达到100%。各类主要生均教育资源位居全国前列。
(四) 贡献卓著
农业经济时代, 大学游离于经济社会之外;工业经济时代, 大学处于经济社会边缘;而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大学已步入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知识经济是以知识的生产、传播、应用和消费为核心的经济体系, 科技知识是经济的最基本资源和生产的最核心要素, 人才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 人们对现代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能逐步形成共识:这就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传承、传播、创新文化。高等学校是人才的摇篮、知识的殿堂、创新的基地, 是科教兴省、人才强省的重要生力军, 应该在融入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上有所作为、作出贡献、体现水平, 高校科研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应该成为衡量一个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和一所高等学校办学能力的重要标准, 也唯有如此, 才能使高等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更加贴近社会生活的实际, 改变高等教育与社会实际相脱离的弊端。
第一, 高等学校要为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发挥高校科技创新的作用。当前, 我们正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大力实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和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等战略。高等学校已经走向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战场。高校在重视开展基础研究的同时, 应更加积极主动地开展应用研究和成熟技术的推广应用。按照国家或部门的产业发展规划, 依托有利资源, 大力兴办科技产业, 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高校要主动承接国家和地方科技攻关计划、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帮助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等, 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第二, 高等学校要积极传播先进文化, 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辐射源的作用。高校是人才汇集、各种思想相互激荡的场所。高校作为社会经济建设的思想库和人才库, 理应在传播和创造先进文化方面承担重任, 使大学成为精神文明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策源地。
(五) 特色鲜明
有特色才有生命力, 有特色才能上水平。各高校要根据自身实际, 确定各自的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和办学特色。怎样根据本校的情况科学定位、办出特色?这是每一个学校必须解决的大问题。大学办得好不好, 关键是看优势、看特色。我们讲高水平, 主要也是指优势、特色水平。高等学校要全面适应现代化建设对知识和人才的需要, 是从高等教育整体来讲的。靠某一所或几所学校是包打不了天下的。只有一大批高校的优势、特色学科的水平高了, 才能形成高等教育的高水平。每一所学校都要根据自己的办学传统、资源条件和特色优势等, 确定更高的目标, 更加脚踏实地地为国家作出实实在在的贡献。要坚持分类指导, 因校制宜, 加强综合协调, 为各类型学校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形成各安其位、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局面。
第一, 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
任何一所高校都不可能办齐所有学科, 也不可能在所有学科领域都保持领先优势, 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 不贪大求全, 不一味盲从, 而要在创建特色上下足功夫, 真正把特色做强做优, 使特色成为不可替代的优势, 创造独特品牌, 使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获得持久发展的不竭动力。
第二, 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综观世界一流大学, 虽然并非所有的学科都居于世界一流, 但总在某一领域独具特色、水平顶尖。在一些世界高水平知名大学中, 也是因为某一学科或领域的领先, 造就了大学地位的独特, 其特色无可比拟, 其地位无可替代, 与其他世界一流大学共同组成了多层次、多元化的发展格局。要立足自身特色和优势, 总揽全局, 突出重点, 着眼未来, 以求真务实的态度, 制定切合学校实际的特色化发展战略。各高校应认真盘一盘家底, 看看本校与国外同类学校相比, 与国内省内兄弟院校相比, 哪些是人无我有的, 哪些是人有我强的, 哪些是人强我优的, 强在什么地方、弱在什么地方, 居于什么地位, 发展空间与前景、趋势如何, 看看还有哪些空白或空间, 通过挖掘或整合现有的力量或适度引进资源、增加投入, 在较短时间内就可以上马和见效。
第三, 要突出重点、做亮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