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特色教学

2024-08-25

高教特色教学(通用12篇)

高教特色教学 篇1

1 前言

语言是人们交流的媒介, 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言, 在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入的形势下显得愈加重要, 英语能力已经成为现今社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因此, 我们一定要从国际化的视角来审视当代中国高等教育中的英语教学。针对现存的教学问题, 本文分析提高高教英语教学质量的方法和措施。

2 当代高教英语教学存在的显现问题

笔者就所查阅的文献和实地调查对已经存在高教英语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做一下梳理。

2.1 大学英语教师方面

现今, 大学课堂仍然延续了初中高中的教学模式, 特别是扩招后, 各大高校中呈现出的在英语课堂上的教与学的矛盾更加突出。大多数大学英语教师课堂教学刻板落后, 单纯传授知识 (顾晓乐、黄芙蓉、王松, 2004) , 没有以学生为中心, 忽视学生实际运用英语进行日常交际, 也无法完成英语文章的流利书写。国家政策和社会都给予了高等院校高度的关注, 但是教师教学内容与现实脱节, 不能带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教学方式落后。在大学课堂上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 许多教师将课本上的内容草草地过一遍, 没有针对学生未曾掌握到的地方, 这也是大学英语教师不可推卸的一个责任。

2.2 大学生基础差异性大

大学生往往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专业课的学习上, 这也导致了大学生英语水平较低, 学习英语的兴趣和能力也相对减弱了许多, 这些因素常常制约高等教育里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

3 提高高教英语的教学质量的措施探讨

大学英语教育质量的提高关系着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英语能力的增强往往也是一个现代大学生树立自信心的前提, 对于推动我国经济建设也是一个很好的助力, 因此, 在探讨素质教育改革的同时, 我们也不能忽略高教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

3.1 从教师出发

大学英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 在现有制度和条件下, 英语教师素质的好坏对课堂教学的好坏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首先, 教师要想法设法使教学形式多样化, 推陈出新, 大学英语教学中, 尽量使英语中的词汇、搭配以及句型都在与现实生活紧密相结合的例句中得到很好的掌握, 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 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组织学生朗读、讨论、小组学习等等, 在实际应用中重温知识, 让学生有“学语言就是为了应用于生活”的概念。

另外, 引进国外先进教学方法, 比如情景剧教学法。情景剧是一种西方常用的艺术形式, 设置一个场景对话, 对话和对白都采用相关已经编纂好的文字剧本, 让学生充当演员, 扮演其中的角色进行对话, 这样身临其境的做法会加深学生对大学英语的掌握和提高他们的兴趣。大学公共英语课堂上的情景剧, 学生在进行表演前期准备的过程也是一个掌握语言运用、合作学习、发挥想象力的过程, 表演中学生可以以剧本为依托也可以即兴发挥。 (袁石川, 2003) 这种教学法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机会也提高了学生外语的综合应用能力。当然, 在情景选择时要选择与教学内容相符的, 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授。

3.2 从学校投入出发

学校的教育资源配备往往没有及时更新和同步, 在计算机网络技术迅猛发展, 应用领域更加广泛的这个时代里, 教育资源的相互交流共享, 多媒体技术设备的投入也需要上一个新的台阶。新的教学模式应该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 (王世英, 2011) 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开发, 我们一定要使网络为我们所用, 在网络发达的时代, 让大学生从网络中汲取有用有趣的知识而不是一味地沉迷其中。

同时, 将多媒体信息技术融进教学课堂中, 例如, 通过观看相关话题的英语电影, 声情并茂, 生动再现、形象直观, 这样的情景既不会使课堂教学枯燥无味, 激起学生各种感官的参与。在多媒体信息设备的充分利用中, 学生领略到语言的魅力, 同时对中外文化有一个比较性的了解, 学以致用, 学习英语的兴趣也大大提高了。因此, 在提高现在高教英语教学质量的要求下, 必须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

3.3 从学生出发

我们必须以学生为根本, 以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为核心任务, 在课堂上搞好师生关系;课堂下, 关注学生生活和各方面素质的发展。要分层次教学,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上明确要求, 要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对学生按成绩和基本功底分层次教学, 根据学生不同的接受能力和原有的基础知识, 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设计不同层次的教育目标。

4 小结

现有高教英语的教学质量还是有提升的空间的, 我们必须要在实践中提取提高质量的方式方法, 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从学生出发, 提高他们自身的英语素质。

参考文献

[1]顾晓乐, 黄芙蓉, 王松.合作学习与情景剧表演[J].国外外语教学, 2004 (4) :14-17.

[2]王世英.英语主体性教学与学习者自主能力的提高[J].高教论坛, 2011 (9) :54.

[3]袁石川.现代英语教师的素质发展[J].高师英语教学与研究, 2003 (3) :24-28.

高教特色教学 篇2

(一)——八年级B部 杨素敬

今日有幸品读了陶继新先生的《高校教学的道与术》,受益匪浅。虽然教育之路还未行太多年,却也自负了一些教学经验,现读了陶先生的教育演讲录,心中自愧许久,深受启发。我们教学不是为教而教,而是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真正的会学、善学、乐学。

一、注意培养学生的专注力

比尔·盖茨说:“成功的秘诀就是专注并勇往直前!无论你多么能干,唯有专注才能成就一流的事业。”专注于你我,于教育,于还年少的孩子都是尤为重要的。27班的赵天雨是个看上去文文静静,回答问题细声细语的小男孩,虽然下课比较贪玩上课还算乖巧,但学习成绩一直不理想。天雨妈妈也多次与我联系,焦急孩子的状况。细细观察之后,我发现天雨上课时特别爱开小差,问个刚刚提到的简单知识点也回答不上来。后来,我多提醒孩子,并适时让孩子回答些不难却重点的问题,并施以鼓励表扬。孩子慢慢出现了改观,从根本答不上来到大概意思到准确回答。虽然成绩不可能一下就爬到上游,但我认为专注的学习会让孩子受益终身,相信不久后孩子会赶上来。同时,我致力于学习研究曹云昌教授的专注力游戏训练方式,并希冀能运用到课堂,让孩子们把专注形成习惯,成为能力,能够愉快的学习。

二、注意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萧伯纳曾说:“人生有两大冰川,一是心灰意冷,一是踌躇满志。”可见自信对于一个人的重要,而还在成长过程中的孩子,自信更是希望之门,成功之匙。韩忠玉校长曾说,自信是成功之母,自卑是失败之父。韩校长不光有校园墙壁上的“相信每一个学生,做到一个也不放弃”还有激情自信的宣誓更有别开生面的国旗下讲话,每一个都让我茅塞顿开,对于教学管理和班级的事务都有很大的现实意义。我一直是想能够尽我之能力让孩子们能获得最大的成长,而自信的建立在学习成长路上起着关键的作用。一方面教学过程中我多使用赏识教育,让孩子能够看到自己的进步和闪光之处,有信心去努力并快乐地学习。26班的吉晟旗同学本是个调皮的孩子,更是有带头嬉笑不遵守纪律的历史,这学期来之后也没见太大改观。一次上课,让大家齐读,吉晟旗不但没有读而且还坐姿不端正更甚脚都伸到了过道。我怒火中烧,立刻问了刚齐读的问题,没想到,孩子竟然回答对了。我便不好再发火,并简单的表扬了他“晟旗这次过年回来进步了,回答正确,加1分。”可万万没想到这随口的一句,让孩子后来几天一直听课都很认真,我便紧接着表扬几次,孩子坐姿端正了,也记笔记,回答简单的问题也都能答对。我好欣喜孩子的变化。另一方面,我在全班同学面前,表示,“我相信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很棒的,都有能力考好,但是可能是不够勤奋不够努力不够认真不够专注,有很多因素影响,那么让我和大家一起努力去获得我们的成长和进步,我相信我们行,你们信吗?”同学们都声震天的表示“行!”类似的话我隔几天会说上一次,不管是优秀的班级还是有待进步的班级,我用真心去唤醒孩子们的自信,也很高兴看见他们的进步和成长。

三、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一个孩子就其天性来说都是诗人,但是,要让他心里的诗的琴弦响起来。”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去会学、善学、乐学。我们学校正在提倡和践行的自主学习自主管理和魏书生老师的自主学习同源同流,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孩子们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让孩子们绽放生命的精彩。首先我每节课开始的几分钟都会留给孩子们时间自主学习,预习并勾画重点或自己不清楚的地方。其次课堂中间设置小组之间的互相讨论学习。最后讲题的时候让学生讲,并记下某个知识点哪个同学讲错,以后碰见这类题还会让他来解释,牢固他的知识点的同时让孩子们更深的理解了这个题,因为孩子们自己的语言孩子们容易理解,而且有时候孩子的思路比我们老师的思路更加的简洁有效,这样既能够激发他们的积极性还能集思广益,何乐而不为呢?典型的例子就是25班的黄晓祥做选填题,选填“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他却填“从上到下”意思对却错,属于审题不认真。()后来凡是选填类型的题都让晓祥说,并问他为什么啊,他说因为是选填,到现在再叫晓祥回答时晓祥和同学们都笑了,这样大家在愉快的氛围中都牢记了这种题审题要认真。

总之,我一定遵守学校纪律,认真践行学校的指示安排和教研活动,努力创新教学方式方法,不断学习,提升自身教学和管理能力,去激发孩子们自主学习的意识,提升孩子们的专注力,培养孩子们的自信心,让学生真正的会学、善学、乐学。

八年级B部 杨素敬

高教教学的道与术读后感

(二)新课程的实施使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进一步得到转变, 以往“师问生答”的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正在蜕变,已逐步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而富有个性的学习已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努力方向。要真正体现“高效教学”,首先要有新的教育理念,然后探究其方法,我觉得我们必须 要做到以下四点。

一,要关注学生的需求,以此成为推进教学进程的依据。所有的预设都是为了不曾预 约的精彩。由原来固定单一线路变为现在的多元设计。就好像徐宪斌老师给我们的选择题一 样——选择鱼头人身还是人头鱼身的动物陪伴你?对于不同的需求我们有不同的选择。学生 现在需要得到肯定,(更多的是来自同学的肯定)所以他们需要更多的表现机会。我们应该 创设更多机会让学生表现。

二、要减少对学生的控制、放开对学生的制约,我们会发现孩子其实非常聪明,他们 有自己独特的思考,有更丰富的答案。但有时也会受已有知识经验的限制,得到一些错误的 结论。就像徐老师举的“鱼牛”这则故事。作为教师我们要做的是更多的了解学生,给他们 活动的机会、思考的空间。

三、要学会真正有效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教师都知道即时评价,但到底什么样的 评价才是真正能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呢?为了鼓励而鼓励,为了评定而评定,将最终失去的 学生对评价的可信度。要以富有启迪作用和富有情感的语言来打动学生的心灵,使评价确实 评而有价。

四、要及时反思。反思主要做到

(一)正面反思,即寻找具科学性又具艺术性的教学 行为,通过反思将其提升到理性高度,充分展示它的闪光点,可以思考:成功的教学行为是 在什么样的情境下发生的?背后支撑它的教学理念是什么?提供的教学策略是什么?成功 行为给我的启示是什么?

(二)负面反思,即反思自己教学行为的不足或缺失,并把它提升 到理性高度作归因分析。可以这样思考:教学中遇到了什么问题?这个问题的外部环境和内 在原因是什么?如果再教一次,我如何解决这类问题?这个问题给我的启示是什么?

(三)对比反思,根据前后两次教学效果的不同,抓住教学前后理念和教学行为的变化进行对比反 思,可从中受到很多启示。

高教特色教学 篇3

关键词:《人文地理学》;教材评析;教学改革

在高校地理科学类专业中,人文地理学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于培养高质量的地理科学类专门人才意义重大。近十几年来。为了不断完善和规范高校人文地理学教学内容,教育部先后组织有关专家进行教材攻关,取得了丰硕成果。2000年7月,高等教育出版社推出了我国第一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人文地理学》(王恩涌、赵荣、张小林等编著),标志着我国人文地理学教材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是我国人文地理学教材建设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尽管该教材并非尽善尽美,但对完善高校地理科学类专业教材体系和规范人文地理学教学内容仍然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此后的几年中,我国绝大多数高校均选用该教材作为地理科学类专业的必修课教材,且在全国人文地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中均以该教材作为首选参考教材。2006年5月,由同一课题组完成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人文地理学》(第二版)由高教出版社出版发行,使人文地理学教材建设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为了因材施教,本文将在分析新、旧教材的差别和新教材基本特色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教学改革思路,供广大高校同仁指正。

一、高教版《人文地理学》新、旧版本的四大区别

与第一版相比,新版教材在编写体系上做了重大调整,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章节减少,篇幅增大,内容上有较大幅度的充实。《人文地理学》第一版共设14章49节,第二版调整为13章48节,篇幅则由原来的41万字增至49万字,表明第二版在内容上有较大幅度的充实。

2部分章节合并,体系更加科学。第一版中将原本属于人口地理学的内容分列为三章,即第三章(人口分布与迁移)、第四章(人口与发展)和第七章(种族、民族、民俗)。在新版中将其合并为一章,使内容体系更加科学。

3新增“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一章,彰显了高校教材的基本要求。高校是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平台,要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研究方法无疑是十分必要的。旧教材中仅在第一章绪论中简单介绍了人文地理學研究的方法论,而对具体的研究方法则没有涉及,显得笼统和肤浅。新版中增设第三章“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并分别从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及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三个方面进行介绍,既系统又科学,弥补了第一版教材的不足。

4在每一章最后增加了“思考题”,既体现了教材编写的基本规范,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新教材共精心设计了62个参考题,每章参考题数量最少的有3个,最多的为10个,绝大多数每章为4~6个不等。参考题不仅对学生了解重点难点内容起到了引导作用,而且通过作业可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新版《人文地理学》教材的基本特色

新版《人文地理学》教材,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1以文化为主线阐述不同人文事象的时空特点是新教材的一大基本特色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人文事象归根结底是不同类型的文化现象。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的总和。它是在人类长期以来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的过程中逐渐产生的,因此不同的自然环境和不同的历史时期总是和某一特定的文化联系在一起,从而构成不同文化的时空分布特点。研究和探讨文化的时空分布特点并预测其发展变化的规律始终是人文地理学的核心。为体现文化与人文地理学的内在联系,新教材在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中,系统阐述了文化区、文化扩散、文化生态学、文化整合、文化景观、人地关系论以及其他学科对人地关系的探讨等内容,不仅强调了文化与人文地理学的密切联系,而且为教材中其他各章部门人文地理学内容的展开做了很好的铺垫。在其他各人文地理学分支学科的阐述中,也始终以文化的产生和扩散为主导,以历史脉络为纽带,将众多的不同类型的文化信息和繁杂的内容有机联系在一起,给读者以清晰的思路和丰富的联想。而以往的教材则按人文地理要素分别论述,各要素自成一体,缺少前后关联和历史脉络,在某种程度上未能充分体现人文地理学的文化主线,从而与新教材形成明显差别。

2进一步强化了《人文地理学》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自德国地理学家李特尔奠定了近代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基础以后,历经数百年的发展,人文地理学已形成了由经济地理学(包括农业地理学、工业地理学、交通运输地理学、邮电通讯地理学、商业地理学、消费地理学)、聚落地理学(包括城市地理学、乡村聚落地理学)、文化地理学(包括文化景观学、文化生态学、语言及民族地理学、宗教地理学)、人口地理学、政治地理学、军事地理学、行为地理学、旅游地理学、历史地理学、社会地理学等诸多部门组成的相对完整的科学体系。

人文地理学的各个分支共同组成了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其中人口是各种文化事象产生与发展的主体,生活在不同地理环境和不同历史时期的人口的增长、分布与迁移直接影响着人类文化的产生、分布与扩散;经济活动是人类为维持生存所必须进行的基本活动,是人们利用劳动工具和劳动技能对地理环境改造、利用的过程,不同的经济活动和不同的生产力水平产生不同的文化,如农业文化、工业文化、商业文化、信息文化等;政治、军事活动是国家诞生以来为治国安邦、巩固边防和拓展疆域所进行的必要活动,这些活动均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由此产生的一系列政治、军事事象理所当然成为人文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是人们为了休闲、娱乐等目的外出游览和观光,尽管旅游自古以来便有之,但旅游作为一种大规模的产业活动则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生活在不同地区和不同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人口创造了不同的旅游景观,且有着不同的旅游取向,这种旅游资源和旅游客流在空间上的组合与分布构成旅游地理研究的重要内容:人类的行为也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如城、乡居民的行为方式有很大的差异,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居民的行为也有很大不同,生活在岛屿和大陆上的居民的行为举止更是有着明显的差别,从而酿成不同的地域文化。此外,历史、社会等很多因素均对各种人文要素产生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各人文要素之间的相互渗透构筑了人文地理学的系统性和整体性,作为一部综述和概论性质的《人文地理学》,新教材比较完美地解决了这一难题。

3突出了人文事象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体现了以人地关系为中心的基本特点

各种人文事象在地域上错综复杂的时空组合,除了与

诸多社会经济因素有关外,其最重要的一点是与自然地理条件即自然环境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被称为人地关系。人地关系是制约各种人文事象时空分布与组合的主要因素,不同的环境产生了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则构成不同的人文景观。因此,只有以人地关系为中心,才能正确理解不同人文事象地域分布特点的内涵,也只有以人地关系为中心,才能科学预测各种人文事象未来地域组合的基本走向。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先后爆发了第二、第三次产业革命以及目前正在经历的第四次产业革命,即信息革命,使人类文化获得了空间的发展,从而极大地促进了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在美国等西方国家,作为人文地理学的诸教材的名称,有的称之为“文化地理学”,有的称之为“文化景观学”,还有的在人文地理学主标题下辅以“人、文化、地”的副标题,充分体现了现代人文地理学突出人地关系、强调文化基础的基本特点。新版《人文地理学》教材的出版,更加突出了人文事象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体现了以人地关系为中心的基本特点。

4注重了对学生空间意识和全球意识的培养,对现实世界的重大问题给予了足够的重视

培养学生的空间意识和全球意识是现代地理科学专业的一项重要任务。二战以后,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有人称之为“环球村落”或“地球村”,世界各国由于面临越来越多的共同问题,使人们原来持有的以国家为基础的“狭域”观念发生了动摇。在这种情况下,强烈的空间意识和全球意识便成为解决现实世界所面临的重大问题的基本前提。新版《人文地理学》教材较好地把握了这一基本宗旨。分别在农业、工业、旅游、政治地理各章中新增了“世界农业生产布局”、“当前全球经济空间格局”、“世界旅游资源与旅游地理”和“布热津斯基的跨欧亚安全体系”。这些内容的增加,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意识和全球意识意义重大。

此外,新教材对现实世界的重大问题予以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在教材的最后一章“人文地理学所面临的问题”中,著者将现实问题分三个专题进行了阐述:一是可持续发展问题,通过对人口迅速增长引发的资源问题(包括土地资源退化、水资源短缺、生物资源破坏,矿产资源枯竭)、环境问题(包括空气污染、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水体防染、生态恶化)、社会问题(南北差距、住房紧张、交通拥挤、公用设施超负荷运转等)的分析,强化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对可持续发展的内涵进行了系统分析。二是世界政治多极化与经济一体化。冷战结束后,一个全新的世界政治地理格局正在形成之中,新教材在对世纪之交政治地理新现实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充实了世界政治格局中的合与分以及合与分政治格局中的人地关系等内容,对于读者深刻理解世纪之交政治地理格局的演变特点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具有很大的启迪作用。三是全球化与本土化。教材中从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全球化的背景及内涵分析入手,系統介绍了文化本土化与全球化以及地理环境、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进一步强化了空间意识和全球意识。

三、人文地理学教学方法改革的几点思考

人文地理学是地理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开设本课的主要目的是:使学员初步掌握和了解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科学体系及研究方法,以及人文地理学面临的现实问题,为学员进一步学习部门人文地理和区域人文地理打好基础。因此,人文地理学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部门人文地理和区域人文地理的教学质量和效果。针对新世纪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趋势和培养合格地理专业人才的需要,笔者认为人文地理学的教学改革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讲授法与其他教学方法相结合

讲授法是教师用口头语言系统地叙述和描绘教材内容的方式。长期以来,人文地理学的教学方法大多采用这种方式。这种方式使学员基本处于被动地位。教师夸夸其谈、学生云幛雾罩,难以启迪学生的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质量。每逢考试前,学员便死记硬背,试卷答案也多为教条式和“八股文式”,若遇发挥性题型,学员则“老虎吃天,无法下手”,充分暴露了单纯讲授法的弊端。为此,近年来我在讲授人文地理学课程时,变过去的单纯讲授为讲授法与谈话法、课堂讨论法、指导学生读书法以及发现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针对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组合,充分发挥学生认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强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取得了满意的教学效果。

2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

人文地理学的传统教学手段往往是一本教科书、一盒粉笔和若干张专业地图,这种手段难以直观显示各种不同类型的人文景观,无法给同学们留下深刻印象,必然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些新的教学手段相继被运用于教学过程之中,也为人文地理学教学提供了极大方便,这就要求教师具备运用现代教学手段从事教学工作的基本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有选择地使用电视机、影碟机以及多媒体教学设备,将不同类型的人文景观形象生动地展示于学生面前,促进学生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的有机结合,如在讲授宗教文化景观时,可将世界三大宗教和主要民族性宗教的教学片或通过电视录制剪辑的录像带在课堂上放映,并预先设置问题,通过组织课堂讨论,使学生掌握不同宗教景观的风格及地域分布特点:在讲授政治军事地理时,通过放映中东、朝鲜半岛、中印战争、中苏战争等音像教材,不仅可使学员直观感受交战区域的政治军事地理形势,而且使学员深入了解导致战争的政治军事地理因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课堂教学与实地考察相结合

同地理学的其他分支一样,人文地理学同样是一门集理论性与实践性为一体的学科。过去由于只重理论教学与课堂教学,忽视实地考察与教学实习,使人文地理学的教与学均局限于理论层面,在一定程度影响了教学目的实现和教学任务的完成。

实地考察或教学实习是人文地理学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结合课堂教学,组织学员到课外、校外的城市、工厂、农村、宗教圣地等实地考察各种人文事象和人文景观,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眼界,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强化学生对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实地考察可分为预备性考察和教学性考察。预备性考察又称预察,一般由教师对初步选定的人文事象和人文景观进行考察,从中筛选出与教学内容相符的一系列景观点,并制订科学的考察路线,为教学性考察做好准备。教学性考察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在每个考察点教师要先进行简要讲解,阐明考察主体,然后由学员进行认真观察,从中领悟其内涵。野外考察结束后,指导学员进行教学实习总结,从而完成教学过程。实践证明,课堂教学与实地考察相结合是学好人文地理学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4教材内容与最新研究成果相结合

我国高校教材出版周期一般较长,从组织编写到出版发行少则3年,多则5年,而人文地理学与现实联系密切,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如人口地理、政治地理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仅仅依靠教材,势必造成所讲内容与现实问题相脱节。这就要求教师处理教材时,在坚持教材所提供的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对新的研究成果和一些与现实联系密切、时效性强的资料信息进行必要的补充,并将教材和最新研究成果进行有机的结合。

把最新研究成果融入教学过程有两条途径:一是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融入教学之中;二是通过新闻媒介以及著作、年鉴等收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信息和资料充实教学内容。只有这样,才能跟上世界人文地理研究和教学的潮流。使自己始终把握人文地理研究的前沿动态,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试论高教篮球教学训练存在的问题 篇4

一、当前, 我国高教篮球教学训练面临的主要问题

1.“快乐第一, 注重体魄和身心健康”的体育训练宗旨没有在篮球教学训练中落实到位。

高校篮球训练教学主要是注重学生身体素质和竞技水平的提升, 提倡个性化天赋发展的快乐体育项目。在高教篮球教学训练中, 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篮球运动技巧, 使学生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 显然, 健康快乐是篮球教学训练的根本目的。纵观我国高教篮球教学训练的真实情况, “快乐体育”锻炼思想仅仅停留在口头上, 根本未在篮球教学训练中落实到位。譬如一些教师认为只要让学生在篮球训练中按照自己的喜好多蹦跶, 锻炼好身体, 就达到了篮球教学的目的, 一些老师把篮球教学训练单纯地当作竞技战术进行布置, 强化学生篮球技能水平, 甚至一些老师在教学训练中脱离篮球教学理论, 使学生对篮球教学训练的认识进入误区。

2. 在篮球教学训练中, 老师讲解的篮球内容单一, 教学方法和手段更不上时代的节奏。

高校篮球教学训练中, 老师在训练内容和方法上容易走极端路线。当前高校篮球课程中流行着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方法, 即在篮球教学课程开始的时候, 老师要求列队集合, 然后清点人数, 看看有无缺勤人员, 最后让学生自由活动, 篮球教学训练就算结束了;还有一种老师把篮球教学训练看着是真正的篮球专业比赛, 按照专业比赛的规格进行战术布置和训练, 在此过程中, 学生只能被动地按照老师的方法进行篮球锻炼, 导致不少学生对篮球运动产生了抵触情绪, 与“快乐第一”的体育运动宗旨相悖, 不利于学生进行快乐篮球训练, 发挥自己的篮球天赋。

3. 过度放松训练, 忽视篮球实际战术技能的培养。

篮球是一种对竞技能力和战术水平要求较高的体育科目, 在高校篮球教学训练中, 有些老师通常又会走另一种极端, 过分要求学生自主放松训练, 忽视了篮球运动的固有特质。在高校中篮球教学训练中, 我们通常会看到一些学生在篮球运动中无视篮球规则, 随意打球, 不讲究战术布置, 进攻战术不完善, 防守体系漏洞百出, 打不出应有的水平。造成这种情况, 主要是由于在篮球教学训练的过程中老师的教学方法和思维存在问题, 过分强调学生自主训练, 自由发挥, 忽视了应有的篮球战术的训练。

4.

篮球运动考试机制存在问题。在高校篮球运动考核中, 往往以固定的考试项目作为考核学生篮球运动水平的标准, 考核的内容鲜有变化, 这样的篮球考核机制存在严重弊端, 通常会使学生按照考试大纲的要求进行篮球针对性训练, 造成学生篮球成绩好, 实际篮球综合水平低下的尴尬局面。

二、提升高教篮球教学训练水平的具体方法和措施

1. 转变篮球教学训练思维, 真正把“快乐第一, 强化体魄和技能”的篮球宗旨落到实处。

高校篮球教学训练一定要切实转变篮球教学训练思维, 正视篮球教学的问题和现状, 在篮球宗旨的指导下, 结合篮球运动的自身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教学训练活动, 防止走各种极端的情况出现, 使我国高校篮球教学训练达到应有的教学目的。

2. 优化和提升篮球教师队伍的素质, 提升教学训练水平。

高校篮球教学中, 许多老师对篮球教学训练的认识不到位, 在实际教学水平上存在着问题, 篮球教学训练能力有待提升。因此, 在高校篮球教学训练中, 要积极引导老师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结合当前篮球教学的现状和需求, 不断完善自己的篮球教学训练方案, 深刻领悟“快乐第一”的精神实质, 用现代篮球教学理念去审视自身的教学行为。

3. 因材施教, 激发学生的主管能动性和篮球天赋。

高校篮球是一门注重学生身体素质和竞技能力提升的科目,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式, 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开展教学训练活动, 因材施教, 激发学生的篮球热情和主观能动性, 使学生在快乐的篮球学习氛围中增强自身体魄, 提升篮球技能, 同时也是一些爱好篮球, 篮球运动天赋高的学生能够在篮球教学训练中活动更多有益能力, 使自己的篮球之路走得更远。

4. 完善科学的篮球考核机制, 反映篮球教学训练情况和学生实际篮球水平。

篮球教学训练开展的水平如何, 必须要有一套科学、完善的考核体系作为衡量的标准。面对以往篮球考核只针对一些固定项目, 考核内容鲜有变化的情况, 当前, 篮球考核应该朝着更加灵活、开放的思路前进, 让篮球考核评价标准真正反映篮球教学训练和篮球技能水平的实际情况, 为篮球教学训练提供不断完善的参考依据, 使我国高校篮球教学训练水平不断提升。

结语:

篮球教学训练是我国高校体育基础科目, 面对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各高校应该正视实际情况, 结合篮球教学训练的宗旨和基本规律, 不断探索和总结出提升篮球教学训练水平的方法, 使我国高校学生篮球综合素质不断提升。

摘要:篮球运动是一项增强人类体魄, 提升团队协作能力和竞技水平的体育运动, 风靡于各国各年龄层次人士。近年来, 随着美职篮和中职篮联赛对年轻一代的影响, 使得篮球成为大学生们极其喜爱的运动项目, 因此众多高校把篮球作为基础体育运动项目。篮球训练改革是高校体育改革的重要项目, 虽取得了一定程度上的进步, 但篮球训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仍较为突出。本文中, 笔者主要围绕高教篮球训练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展开论述, 分析产生问题的深层次原因, 并有所针对性地提出一系列旨在解决篮球教学训练问题, 提升高校篮球教学水平的方法和措施。

关键词:高教,篮球,教学,训练,问题

参考文献

[1]陈杰.高校篮球教学中常见问题的成因及对策[J].科教文汇 (中旬刊) .2009 (12) .

高教特色教学 篇5

——《管理观察》对教育部高教司张尧学司长的访研

编者按

纵观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历程,大体分为“精英”、“大众”、“普及”三个发展阶段。改革开放30年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最快的时期,从1999年开始扩招进入高教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从以往的“千军万马独过木桥”发展到入学率达23%。2007年招生规模达到570万人,是1977年的21倍,在校学生总规模超过2700万人,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居世界第一。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率降低,社会上对高等教育扩大招生过快的议论也越来越多。面对高教大众化出现的新问题,国家主管部门的领导是怎样看的?他们采取了哪些对策?其作用和效果怎样?为此,本刊对教育部高教司张尧学司长进行了访研。

1、本刊访研团:我国高教主管部门为什么把解决教育质量问题作为重点?国家先后实施了“211工程”和“985工程”,“高等质量工程”与这两个工程有何区别,其出台的背景是什么?

张尧学: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是个基础性的问题。人才培养,就好像人必须吃饭一样,是大学和教师的天职。大学要是不培养人才,那么大学最基本的功能就不存在。高等教育法规定大学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为社会服务三大功能。最基础的应该是人才培养,科研、为社会服务都是基于人才培养的,如果没有人才培养,大学就变成研究所了。所以,人才培养的质量问题一直是学校最核心的问题,是大学的生命线。

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人才培养和高校质量建设。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温家宝总理多次强调要把提高质量作为近几年高等教育的首要问题,是中央明确提出的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质量工程”是继“211工程”、“985工程”和“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简称“高职计划”)之后,我国在高等教育领域实施的又一项重要工程。“211工程”,即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的建设工程,1995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原国家教委和财政部联合下发了《“211工程”总体建设规划》,“211工程”正式启动。

“985工程”是我国政府为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而实施的建设工程。1998年5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原国家主席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向全世界宣告:“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由此,中国教育部决定在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重点支持国内部分高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简称 “985工程”。

“211工程”和“985工程”主要解决大学的学科建设和基础建设,并不针对本科生的人才培养。“质量工程”是专门针对高等院校如何提高本科学生质量实施的一项国家重点工程。

出台质量工程的背景是:

第一,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正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而且这个转变正越来越深入,影响面也越来越广泛。

第二,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先进科学技术,影响越来越深入。

第三,从1999年开始的高等教育规模的快速增加。

上述变化带来了大学人才培养各方面的变化,例如质量观的变化、需求的变化、培养方法与模式的变化、大学生就业与心理的变化以及管理的变化等,就是说,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在发生变化。怎么样回答这种变化和挑战?在新时期,我们面临哪些新问题?用什么样的新措施来解决这些新问题?使得我国高等教育能又好又快地可持续发展,是摆在我们广大高校教职员工和政府管理部门面前的重要和紧迫问题,我们必须面对和回答。回答得好,发展就好,培养的大学生质量就高;回答得不好,就很危险,大学生质量就会不如人意。

面对新形势,当前我国高校在本科人才培养方面的主要问题有哪些呢?我认为,当前我国高校还存在着八个不适应人才培养发展新形势的地方。

第一,教师的不适应。首先是数量不够。合格教师的培养是长期的事,特别是大学教师。我们的学生数量增长太快,十年增长了五倍,而十年不可能培养出五倍的合格大学教师。其次是“质”。我们有许多好教师,热爱教学和科研、热爱学生。但是,我们也有部分教师,还存在学风浮躁、教风浮躁、急功近利等倾向,在学术水平上,针对新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与发展,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不善于学习和研究,学术水平不高。同时,在教学上,也有部分教师不投入、不认真,在教学方法方面也有待提高。教师问题或者说师资队伍问题是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

第二,学生不适应。以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上大学是国家买单,而现在学生自己要交学费和生活费,还要自己找工作。我们有很多学生在经济上或就业上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同时,互联网的出现给学生带来了好处的同时,也给学生带来许多困惑,例如游戏等,如果学生不能把握自己,沉迷于网络,后果不堪设想。

第三,学校管理队伍的不适应。在计划经济时代,班主任、辅导员经常到宿舍跟学生谈心,学生有什么问题找组织很快就可以沟通解决。现在大不一样了,学校对学生的管理面临着新问题,我们的管理队伍在管理模式、思想认识上都不太适应;同时还存在官僚化和行政化倾向。

第四,学校内部管理体制不适应。我们的体制机制,无论是分配机制还是教学与科研的管理体制,都有许多不适应新形势的地方。分配方面,剪刀差过大;考核工分制,用管普通农民的办法考核大学教授;在职称上,不按岗位,把职称变为一种待遇,每年由上至下分指标提职称。而学校的各部门、各教研室之间缺少交叉融合,科学研究和教学严重脱节。第五,课程体系、专业结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不适应。有的学校课时设置不科学,设置课程太多,把大学和高中的概念模糊掉了。高中是知识的传授为主,大学是以培养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培养能力为主。有的课程内容陈旧,不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甚至有的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不重新培训找不到工作,在大学学的知识基本上就没用。专业设置也是一样,有的过窄、有的又过宽。还有,我们的教学方法也大部分是以传授知识为主,教育学生如何思考不够。

第六,办学环境不适应。既包括学校的学术环境、生活环境,还有一个大学周边的环境,以及整个社会大的环境。比如学术环境,如何使大学生一进大学就想学习?我们的大学有许多工作要做。生活环境也是一样,我们的大学生上了大学,在大学接受文化的熏陶,接受一种精神上的东西,不仅仅是专业知识的学习,这种精神的东西主要靠环境得到的。大学要创造好的生活环境。让学生在这个环境中学会平等、学会尊重、学会交流、学会关爱,这方面的建设太少。大学需要人文精神,而人文精神是以人为本,人要有尊严和责任及权利,我们往往把责任强调得多,而权利强调得少。人生来就有权利,只要不犯法就应该享有各种基本权利,就应该受到保护,而我们从来很少讲权利。我们总是怕大学生会调皮捣蛋。其实,人只有受到尊重和保护,他才会觉得自己是主人,才会更加爱学校和更加爱国家。

第七,协调发展上的不适应。我们在综合协调发展上,专业与专业之间、校与校之间、省与省之间,东西部之间都存在。这种现象短期没有什么,但长期势必影响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并会带来教育的公平问题。

第八,办学条件和投入不适应。美国培养一个大学生一年是三万美元,香港培养一个大学生一年政府的拨款加上学费是20多万港币,而我们是1万多块人民币。实际投入差得太多,这也是这些年高校贷款急剧增加以及教学质量面临问题的主要原因。

这些问题的核心归根结底就是质量问题,如何解决?

解决质量问题首先是一个质量观的问题。新时期大学生的质量不再是仅仅掌握专业知识的问题,其核心是要培养“两种精神和两种能力”,即社会主义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的创新精神、生存和适应能力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这是对大学生的共性要求。另外对不同的专业,还应该有专业方面的要求。

2、本刊访研团:如您所说,“211工程”和“985工程”以高校硬件设施建设为主,而质量工程是以提高大学生的质量为主,那么,质量工程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张尧学:质量工程包括两大内容,一部分针对本科人才培养规律中的各个共性环节,另一部分是解决人才培养的公共平台问题。解决本科人才培养各共性环节的内容有六个部分。

第一,专业设置和专业结构调整。我们在全国各大学设置了3000个特色专业,建设特色专业的目的是为了加强高校的专业和社会相关行业或产业的联系。比如,我们请大学相关教授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设,参与我们的教学活动,然后我们提供一部分经费支付这些外来的专家参与高校工作,我们也请相关行业的院士来参加。同时,我们也希望这些专业的教师能够去企业研修,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和水平,我们希望有条件的大学和专业把自己的学生安排到与自己所学的专业相关的企业去进行实习,当然部分经费可以由项目进行支持,加强相关专业和行业的紧密结合。

第二,精品工程和教材的建设。由于我们的师资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培养出来,满足这么多学生的需求,所以提出了用信息化的办法把最好的教师和最好的课程,包括他们的讲课内容、参考书、相关的作业等等都放到网上,让讲同一门课的其他老师有机会通过互联网学习和研讨怎样讲好课,达到共享优质资源和信息交流的目的,我们设置了4000门的精品课程,目前已经完成了近3000门。另外,我们还启动了“万种新教材建设项目”,针对不同类型的学校启动不同类型的教材建设计划,比如,研究性大学和教学性大学都有不同类型的教材,推荐使用先进的、优秀的新教材。在课程改革方面,我们把英语教学改革作为改革的重点加以推进。从2002年开始,针对我国大学生人人学英语,却讲不好英语的哑巴英语、聋子英语现象,我们提出在英语学习中大量使用信息化技术。在全世界,用信息技术学英语的问题是没有好的英语软件。我们组织了最强的队伍,在清华大学等几家出版社研制出了最好的英语学习软件,并在全国高校试点推广,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们提出在大学阶段基本解决大学生的英语听说问题的目标,让大学生能听懂英语,和用英语交流。我们希望60%左右的学生能够达到这个目标。我们首先改革了教学英语大纲,把原来由写为主改为以听说为主。在教学内容上,把原来的课堂教授改成由计算机教授,我们全国不到7万的英语教师面对几千万学生,师资肯定是不够的。英语第三个方面的改革是大学英语的考试和评价模式,以听说为主的方式检查学生的英语水平,使得我们的学生从听力和交流上下工夫。这就是改革我们的导向,使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有一个较大的提高。

第三,改革实践教学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法。实践教学有几个环节,一是实验室,一是校外实训基地,我们当前抓的是实验室。我们建设了500个实验示范中心,把原来的验证性实验改成以学生自己想题目,或者与老师一起想题目,并且让学生自己设置设备和材料为主的创新性实验。实验的时间可以长一点,可以半年甚至一年,同时把以前水平式的实验室设计改成垂直式,为学生腾出空间,根据学生自己的实际需要借实验仪器设备来进行自己的实验,教师进行指导,然后由学生写出实验的创意执行过程以及结果。同时我们设立了500个创新实验区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这个创新实验区不是以哪一个专业为主,而是多个专业相融合,它不是一个机构,不同学科的老师都可以来参加,我们为每个实验区和每个示范区都提供相应的经费。学生来做什么呢?让不同专业的学生一起做一件事情,比如,中央戏剧学院把相关的学生组织起来表演一个节目,他们请来美国导演,排了快一年,反映非常好。这是一种跳开课程和专业,让大家充分发挥思考和想象的实验方式。同时国家财政拿了1.5亿支持100所学校的尖子人才或者有兴趣的人才进行创新性实验,学生可以跳开本专业,根据自己的想法做一件自己想做的事情。国家财政支持每个人1万元。这个实验只重过程不重结果。这都是在实践教学和人才改革模式上的一些探索。

第四,教学团队和高水平老师队伍建设。第一,我们建设了教师培训网,这个网络是当年建设当年见成效的。全国30个省市都建立了培训的网络基地,通过联网,我们的主讲教师可以在讲课的地方和大家交流互动,一次培训可以培训几千人,以此改善教师的讲课方法。第二,我们设立了教学团队,由老中青相结合,由高水平的教授带领讲师和年轻的助教,大家一起探讨教学中的问题,一起来培养学生。除了教学团队之外我们还设立了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表彰既有较好的科研能力和科学素养,又有很高的教学造诣和教学水平的、热爱教学工作的教师。

第五,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评估系统,研究制定高校分类指导、分类评估的政策和制度,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确定不同的质量标准和评估指标体系,引导高等学校合理定位,发挥优势,办出水平和特色。建立高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检测体系,定期采集各类高校本科教学基本状态信息和数据,逐步将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的数据向社会公布,加强高校教学质量的社会监督。

第六,对口支援西部高校。为了解决发展的均衡问题,我们专门设立了由东部高校,就是国家重点建设的学校支持西部地区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计划。

在公共系统方面,我们还设置了公共平台系统,在系统中汇聚社会需求的信息和在校学生的信息,然后根据相关专业的学生人数给出专业的预测。同时,我们还建设了精品课程的资源共享系统,把国家重点建设的一些精品课程通过网络技术汇聚起来,做成门户网站,供广大教师和学生共享。我们还建设了国家级的资源中心,包括精品课、实验仪器设备以及各种信息等,来支持信息的共享。我们还有网络考试系统、教学评估的系统、百万册图书共享系统,以及大型仪器设备共享系统等等,这些系统是供所有高校共享的。这是我们这一期质量工程的主要内容,我们在尖子学生的培养方面也有一些新的想法,英雄也创造历史,比如比尔盖茨创造了微软帝国,促进了经济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进步。质量工程想对百分之一的尖子学生提供一些特殊的条件,采取特殊的方法,聘请最好的老师来培养我们的尖子学生。此外,我们还加大对地方院校、西部院校和文艺院校的支持和帮助。地方院校扩招特别多,在人才培养质量方面遇到的难题更大,艺术类院校有他们的特殊性,比如电影学院、中戏,已经很出色了,帮一把就会更加优秀。

3、本刊访研团:“高职计划”几乎与高教“质量工程”同时启动,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请您也介绍一下其实施的内容和效果。

张尧学:“高职计划”是教育部、财政部提出,经国务院批准;为了探索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之路、办中国特色高职,培养以就业为导向、工学结合的高技能人才而启动的一项重大工程。职业教育是中国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一个重要类型和组成部分,它的培养目标是实用性的高技能人才,就是培养会干活的人。这在我国成为世界制造工厂之后尤为重要。

从1999年开始,我们国家的高职开始大发展,现在高职学校比本科学校的数量多,接近1200所,本科是800多所,再加独立学院300多所;但高职的学生比本科的在校学生少,因为高职是三年,每年的招生差不多,大学招50%,高职招50%。高职的学生除了前面讲到的一些问题之外,还受招生制度等的影响。前几年,高职的招生是排在最后的,按高考分数线,先是一类院校招,然后二类招、接着三类招,最后才轮到高职。学生的进校分数比较低,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社会也有顾虑,觉得你考不上好的学校才上高职。高职学校在发展前途上也不如大学。但高职的学费却比较高,为什么?因为大学有拨款,高职靠地方政府拨款,有些是市级政府拨款,他们拨款还不是按生均拨款,有些省是按块拨款,高职的拨款是非常少的,所以必须多收一点学费。

高职教育处在一个和社会经济发展结合最紧密的前沿,但面临的难题比较大,支持却比较少。我们一直在推进高职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紧密结合,希望高职培养工学结合,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

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职业教育,在启动质量工程的同时,国家财政支持建设100所示范性高职,每个学校能得到平均3000万左右国家财政经费支持,同时也在办学思路和方向上进一步明确,这对高职的发展帮助很大。在办学思想上,我们提出了建设一个管理平台、两个办学系统、两个证书和一个回炉的“1—2—2—1”的思路,就是要把高职办成一个工学结合、产学结合的管理平台。管理平台的模式是这样的:设备可能就是企业的、教师也是企业来的、教材也可能是企业帮助编写的,学校帮助招生和管理,学生在学校学习实用性技术,毕业后去企业就业。这样,高职不需要自己配备过多的老师和设备。

两个系统,一是基础课教育系统,就是学生在高职学什么。除了学技能,还要学基础,如数学、英语等,可能没有本科那么多,但是学校要系统地教给学生一些基础知识。另外,专业技能培训要成系统,包括实验、实习、实训。比如,钳工就需要一些认识钳工工具以及如何操作的基础实验。有了基础之后,再到实训基地完成更复杂一些的基本操作。基地有机床、计算机等设备。完成实训之后再去企业实习至少半年,这就从基本的技能培训阶段进入了技能的深化学习阶段。在企业干一些事,同时又学习企业的管理。

两个证书,一个毕业证,一个职业资格证,一个回炉,就是当学生工作几年后想再学习时,可以再回学校培训。我们把高职办成一个管理平台,一个学习专业技能和基础知识的系统。培训的系统。现在很多在高职培训的人数多于在学人数,可能在校生7000—8000个,但一年的培训人数多达10多万。

4、本刊访研团:质量工程在专业设置、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改革、教学团队建设,以及教学质量监督等方面都进行了积极的创新和推进,还考虑到了高教资源在中、西部地区的均衡和协调发展。这些计划实施后的效果如何?

张尧学:“质量工程”实施一年来,有了比较好的进展,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效。

项目建设方面:批准建设了1818个本科特色专业建设点;开始了专业规范的制订和专业认证及评估试点工作;累计建设了2467门国家级精品课程;批准建设了400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批准建设了360个国家级教学示范中心;批准120所高校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共开展6135个项目;批准建设了400个国家级教学团队;开展了四届国家级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的评选与表彰,评选表彰了400名高等学校教学名师;批准支持了9个大学生竞赛活动资助项目;批准建设了200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批准资助了560名受援高校教师和120名教学管理干部到支援高校进修和学习锻炼,完成对口支援高校的90个数字化教室建设。

公共系统建设方面:启动了“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预测系统项目”建设;启动了“国家精品课程集成项目”建设工作;启动了网络教育资源共享平台项目建设;启动了立体化教材数字资源系统建设;启动了全国高校教学基本资源数据库系统建设;全面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工作。

“质量工程”的全面启动实施,在高等教育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获得了各地、各高校和社会的广泛好评,进一步强化了教学的中心地位,明确了教学改革的重点,引导了办学定位的思考,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共享,带动了各地的改革试点。

5、本刊访研团:我国推进“质量工程”需要模式创新,在几次访研过程中您都提到高校改革与管理模式问题,那么,怎样认识和理解这个问题呢?

张尧学:我国高等教育有很多经验,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需要好好总结。在管理上,我感觉我们有我们的特点,例如我们的政府管理部门和大学的互动比较多,可以在宏观和微观层面互补等。但这是否叫模式,需要进一步讨论。我认为:我国高教管理方式的形成有深刻的背景。从国内背景来看: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问题一直是党和国家、教育主管部门、高校、学生乃至全社会共同关心的问题,高等教育在我国的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大家都想把高等教育搞好。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总规模居世界第一,但是高等教育大国并不等于高等教育强国。从国际背景来看:中国和其他任何国家的环境都不一样。例如我们的经济改革,其他任何国家都没有像我们这样的。在中国,尽管可能有批评,但国家如不加强对人才培养质量的管理,可能在国家需要的人才培养、在优质资源共享、在教育的公平性等方面都将出现滞后的问题。西方的大学以学术自治为主,他们认为学校是独立的,不需要政府管。我们不太一样,我们的政府和高校有很好的互动关系,我们一起努力为培养人服务,这大概就是中国高教管理模式吧。

这个管理模式是为了同一个目标,政府通过宏观政策的调控和公共政策与项目的引导,对学校产生影响和作用,而学校又在政府的宏观指导下充分发挥自己的自主权,并向主管部门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双方结合起来产生一个互动,而且产生效果最大化。

6、本刊访研团:推动“质量工程”深入开展,怎样加强科学管理?

张尧学:加强科学管理是推进质量工程的关键,我们是从三个方面入手的:

第一,加强调查研究,把握高等教育发展的外在和内在规律。在这方面,特别要加强和高校以及学生教师的互动,真正掌握情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力求科学发展。

第二,准确定位。要分清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学校的功能,准确定位。中央政府负责全局性的、高校和地方政府无法解决的问题。例如,教授上讲台的问题、收费标准的问题、生均经费的问题、部门间协调的问题等。

地方的教育主管部门在人才培养方面,一是落实中央的有关政策,二是结合当地的特色。比如一个省从实际出发,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结合地方高校对人才的需求,可以实行一些适合当地特色的政策。

学校享有办学自主权,比如学生培养模式的制定、培养方案、授课时间、实验室的建设,开什么课不开什么课,都是学校说了算,学校拥有自主权,但政府对学校培养的过程和最终合格的检验负有责任。

第三,加强服务。管理是一种服务,特别是高等教育的管理。我们面对的是中国最有知识和最有创新性的群体。我们不但需要在思路上创新,还要在组织和管理流程上创新。这对我们管理人员也是一个学习过程。政府要为学校提供相对公平竞争的环境,要通过国家的意志和项目的引导,解决发展的方向问题;我们要有较强的实践和协调能力,兼顾各方利益,然后选取突破点;再次,要敢负责任,我们现在的会议太多,这实际上就是一种推卸责任的表现,决策就是要负责任,不敢决策,可能要影响工作。至于决策的把握和比例,这是值得研究的。但我认为:在失败和逆境环境下,敢于应对,善于决策就是奇才、就是创造。我觉得管理的最核心是思路和各方面的协调,就是取胜概率增加的过程,这需要学习。

7、本刊访研团:“高教质量工程”从深层次来讲,它既是高教大众化一次转型,又是新文化的一种表现。当前推进和实施“质量工程”需要发展和弘扬哪些新文化?

张尧学:推进高教质量工程需要新的文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人文精神与文化传承相结合。发展新文化就是要把高校人文精神与文化的传承很好结合起来,大学不仅要教授专业技能,还要教授做人的道理。我觉得大学应该具有社会主义的人文精神,其核心价值观是以人为本。首先要强调人的权利和责任,一般我们把责任放前面,但是以人为本可能要换一个角度,就是把权利放前面,首先尊重学生的人权。权利放在前面不是胡来,而是在不损害他人利益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权利,然后再去负责任。然后爱国、爱党、爱民族,但应该强调渗透,而不要太强调培养。

第二,提倡理性和逻辑的思考。理性思考很重要的一个特点是科学思考。我觉得中国的文科科学性太少,社会性和世俗性太多,而在大学应该强调科学的文科、学术的文科,我们的大学把社会性等同于科学性,混淆了两者的概念。大学应该是科学性和学术性的,没有人提出这个问题,就是因为我们缺少人文精神和文化的理性思考和逻辑思考,即缺少科学的精神。我们应该培养有独立见解的大学生,不人云亦云,这是核心价值观。

那么,人文精神靠什么培养呢?靠大学文化的传承。大学是传播文化的地方,像一个炼钢炉,放入生铁,练出纯钢。大学一定要守护自己的传统,科学技术可以创新,而文化要靠渗透和长期的积累,所以大学在文化方面要引领、要保持、要传承,要有自己独立的、独特的见解,要保证人类的公共道德和传统道德,好的要保持,糟粕要去掉。所以我们在推进大学的质量工程建设时非常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和文化建设,鼓励多举行一些学生的比赛或竞赛,质量工程本身就支持10-20项学生专业竞赛。我们也鼓励大学多成立一些俱乐部,同时鼓励大学不要给学生开过多的课程,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学习自己想学的知识,做自己想做的事,包括谈恋爱,这也是加强学生的互动和交往,让学生觉得在学校辛苦着,也快乐着。每一届大学生都把这些优良文化传统留给大学,沉淀下来,哪怕只是沉淀一点点。新生都是靠师哥、师姐、老师带领的。我认为要帮助一个学生,就要让所有人来帮助他,大学需要融洽的氛围,人文环境好,大学生才会获得快乐而充实的大学生活。这方面我们有很多工作要做,而且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教学管理行政化、官僚化,管理队伍不为教师科研服务,学风造假等等问题势必对大学生产生不良的影响。所以我们搞实验,给学生1万元,但学生必须规规矩矩做人,老老实实办事,我们可以尽量减少一些申请资金的手续,以相信学生为前提。因此,我觉得大学文化是一个急需建设和解决的问题,而且我们现在还没有考虑十分清楚或者没有认识透彻,这也是我们高校面临的大问题。除此之外,大学教师的创新、评估、各种考核,也缺少一个好的人文环境,比如,规定教师一天写5000字,这样他就没有空间创新,所以要给他们松绑,让他们宽松一下,解放自己的思想和精神。第三,把弘扬文化与加速人才培养成果的转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办教育不能太急功近利,文化的效益是长远的。但是方向一定是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你搞数学研究也好,哲学研究也好,可以不受大环境影响,但是研究的结果、培养的人才今后还是为社会服务。你可以不为今年、明年的社会服务,但这是大学办学的根本。所以我们总的思想是加强高等学校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结合。大学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提供社会需要的人才。大学培养的人才必须对社会有用,可以干活,地质专业的学生可以翻山越岭地寻找矿藏,医学专业的学生可以治病救人。第二,要有科研成果。这些科研成果必须具有现实意义,不能搞完就扔。第三,为国家建设和政府决策提供参考性的意见和建议。

降低成本 高教学习 篇6

一、“引、导、评”调动学生积极性

热情是最好的导师。只有积极主动的学生,才能高效、愉快地学习课堂知识。生活中可以发现,几乎没有一个孩子玩45分钟的游戏会觉得厌倦。这是因为孩子作为第一主角参与游戏,感觉快乐的时光很短暂。学生在激烈的游戏活动中,能够体验到挑战的快乐、征服的愉悦,所以他们能自始至终参与进去。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认为课堂教学中就要想方设法做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觉得学习富有挑战性,可以长久维持学习的激情。

首先,围绕“学”,重在“引”,编好课前导学案,落实以学定教。导学案的灵魂是“引”,立足学生已有的经验,引发学习热情;立足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导逻辑思维;立足为学生设计的“路线图”,引领学生学习的能力。编写导学案的原则是降低学习成本,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进行具体的“三备”工作,即备学生、备学情、备学法,想方设法从学生出发,为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次,围绕“学”,重在“导”,走好课中三步曲,实施以学促教。第一步,失误中导出精彩。通过课前导学案的检查。教师基本了解学生的失误和错误所在,上课伊始就让学生上台展示普遍性的错误与失误,并在其展示中教师导出正确的答案,导出精彩的解题方法,让学生能够快速掌握知识。第二步,在展示中指导差异。因为学力有差异,即使有教师的导,1/3的学生还可能停留在一知半解的程度,会有部分学生不太懂相关知识。此时,教师可以把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人。教师明确指出4人学习小组内一号同学(小组内成绩最好)帮助四号(小组内成绩最差),二号三号同学(小组内成绩一般)彼此讨论总结。这样,经过一号同学有针对性地讲解,四号会及时得到帮助,也能分享收获的喜悦。而二号三号同学在讨论与互帮互教中,对问题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第三步,练习中导入体系与规律。巩固练习的题目不仅需要一题一个台阶,而且总体渗透着该节课的知识体系,蕴含着解题的规律。学生在练习中。在教师有序地点播、引导下,一步步清楚该节课的体系,直到最后发现规律。

最后,围绕“学”,重在“评”,做好课后自我反思。落实以评促学。课后学习是让学生在盘点收获中学会自我反思,所以评价内容极为重要,主要包括以下三条。一是行动上,学生能熟练运用思维导图等学习工具进行知识梳理,在梳理中重建知识结构,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二是思想上,学生知错能改,在错误中汲取教训,尽量避免犯同样的错误;三是情感上,学生遇到困难不畏惧,不迷茫,不过分依赖他人的帮助,愿意主动想办法解决,同时对新的课前导学案有热情,有好奇。

二、利用“问题”培养学生能力

高投入不等于高效益,因为知识教不完、题目做不完。而敏捷的思维能力、全面的阅读能力是一把万能钥匙,不仅可以节省学生投入的学习时间,而且可以让他们受益终生。教师一方面要把教材作为阅读材料,配合导学案课前预习,另一方面要把课标要求变成核心问题,在纠正学生错误与课堂精讲中使用。这些核心问题一定要科学有效。一是问题的数量不能多,要少而精;二是问题应该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重点或难点;三是问题要让学生感兴趣,带有挑战性。如果学生不感兴趣,教师应该创造情境让问题更为生动;四是学生经过自己的思考与刻苦钻研,能够找到问题的解决方式;五是问题解决了,教师要有精彩的总结,即把最关键或者学生没有想到的内容提炼概括出来。在利用问题培养学生能力的过程中,教师是问题的提出者,也是解决问题的引领者,而学生是课堂上思维舞台的主角。

三、“四有”教师促进高效学习

高质量学习的主要特征是学生能主动、高效、快乐的学习。教师作为学习的引领者,一定要依据高质量学习的特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提出要求,做一名“四有”教师。一是心中有学生。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把困难问题阶梯化,把特别难的问题用水到渠成的方式解决,切实减轻学生的负担;二是眼中有学生。整个课堂围绕学生,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被关注的学生有动力,有幸福感;三是脑中有学生。及时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思考为学生排疑解惑最简单的方法:四是手中有方法。送给学生“六顶思考帽”,教会学生反思的方法。“六顶思考帽”是:今天我做到了哪些?什么方式做到的?今天什么没有做到?为什么没有做到?明天怎样改进?或许还会出现什么问题?用这种方法,帮助学生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掌握高效学习的技巧。

高教特色教学 篇7

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浓缩了西方从农业经济到现代工业化的几百年的历史, 凡是西方在发展中曾经遇到过的问题及社会现象, 如贫富分化、腐败、环境污染等我们都遇到了, 但由于时代背景不同, 社会环境和经济发展方式不同, 必然呈现出“中国特色”。至少社会资本的积累和对市场、原料的需求不是靠对外侵略、殖民来取得的。没有“中国特色”, 哪来中国经济持续30年的快速发展;同样, 没有“中国特色”, 我国的高等教育也不会取得今天的成就。

近些年, 我有幸到过我国各地近百所各类不同的大学, 深深感受到我国的大学确实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不仅硬件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 更重要的是绝大多数大学的领导者、管理者是有思想、有眼光、懂得教育规律且勤奋、敬业的, 他们用自己的才智和奉献与广大教师一起克服发展中遇到的各种困难, 寻找现实环境下发展的机遇, 推进了学校事业的改革与发展。

我国大学的现状和发展过程不是没有问题, 关键是如何找准问题, 深入剖析, 并给出解决问题的积极建议。这方面教育理论研究有着广阔的空间, 同时, 也是教育理论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2009年, 我们承担了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年度重点课题“中国独立学院发展研究”。“独立学院”是世纪之交, 中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产物, 短短几年光景, 先后出现了300多所全日制本科院校。对此, 社会褒贬不一, 最典型的说法是认为独立学院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怪胎”。作为课题研究的初衷, 我们希望从历史的角度, 客观、真实地反映独立学院的现状, 探求和描述独立学院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轨迹, 为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留下一些史料性东西。

本课题采用社会学、考古学中的“田野调查方式”, 到尽可能多的学校去实地考察, 收集有关独立学院的信息和原始资料, 通过实证研究和典型案例分析力求全景式地反映“独立学院”的发展历史。在历时两年多时间中, 课题组实地走访了9个省市60余所独立学院和6个省市有关教育部门, 通过广泛的座谈、访谈、个案分析和问卷调查, 获取了大量原始资料和信息, 逐渐形成了一幅比较清晰的独立学院产生、发展和现状的真实图谱。

独立学院确实是在我国特定历史条件下发展起来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产物。如今, 在校生已超过全国全日制在校生10%以上, 在江浙等地更是三分之天下。因此, 独立学院已成为现阶段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独立学院的产生有着共同的历史背景, 但每一所独立学院的发展历程却有着不同的路径, 且学校的生态环境也不尽相同。独立学院的发展由于“先天不足”, 面临许多实际困难和问题。如果简单地揭示和批判独立学院存在的问题, 对历经十余年艰苦创业、奠定办学基础的独立学院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办学绝不能大起大落, 对那些亲身经历过独立学院发展过程的办学者来讲, 并非不知道问题在哪里, 许多问题是需要从法制、体制、机制乃至理念等方面着手才能解决的。课题组借《教育规划纲要》征求意见之机, 提出“政府主导, 一省一策, 一校一议, 因地制宜, 分类指导”的政策建议, 并通过各种渠道反映给政府有关部门。

独立学院发展中出现问题的实质是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教育发展方式也正在发生变化。正如《教育规划纲要》中指出:坚持教育公益化原则, 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充满生机活力的办学体制, 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 全社会积极参与, 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但是, 包括政府官员、社会媒体及学校自身在内许多基本的观念都没有随之而变。表现在“法律、政策不到位, 解读、理解有歧义, 操作执行紊乱”。具体讲, 政府有关部门对包括独立学院在内的我国民办大学的性质定位, 社会舆论对独立学院评价的视角定位及独立学院举办者对自身作为民办大学的发展定位的认识都有许多不甚清晰之处, 认识不清, 操作规范必然会紊乱。

确实, 独立学院是“中国特色”的民办大学, 它不同于国外主要依靠社会捐资举办的私立大学。中国目前社会捐资办学的法律、社会环境还不完善, 真正无偿捐资办学的民办大学为数不多, 且资金来源也缺乏社会保障。我国民办大学多数投资人还是希望能得到相应的投资回报。独立学院也和民营企业“谁投资、谁拥有、谁受益”性质不同, 非营利性民办大学其资产属学校法人财产, 不属于任何投资者或单位, 是社会公益性教育资产。此处“民办”更多地是指办学的机制, 学校正常运行的经费不用国家财政性经费而是依靠社会多方筹措资金, 特别是学生的学费来维持。

独立学院作为“中国特色”民办大学体现在办学主体可以是国有、公有、民有多种形式, 尤其是公办大学举办民办大学, 如果观念不转变, 确实很难想通。但在我国国情下, 这也不失是一种过渡形态。因为不论投资方、主办方是地方政府, 还是公办大学或是民营企业家, 所办之学校其本质都应当定位在“公益性教育事业”上, 而且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要从这个角度去定性规范和完善独立学院的发展。社会舆论也要转变对独立学院和其他民办大学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模式的评价视角和评价标准。

我国已进入市场经济和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初级阶段, “多样化、多模式、多层次”是这一阶段学校教育发展的基本特征, “分类指导”是评价的基本原则。大学教育是非义务教育, 民办大学更是用社会资金, 包括学生学费来维持学校的正常运作, 学生自愿入学并承担较高的学费, 这并不违背教育公平性原则, 是属于“非均等化”的公平, 当然学校也必须提供相应质量的教学服务。

评价公办大学的办学条件, 是以学校“拥有”多少教学资源为标准, 对民办大学应当更关注学校“享用”多少教学资源, 特别是“共享”多少优质的教学资源。公办大学用几十年的积累达到的教学条件要求独立学院、民办大学几年、十几年就能自己拥有也是不大切合实际的。独立学院本身也要在规范和发展中明确自己的双重历史责任:建设新型的应用型本科大学和完善具有民办机制、充满活力的现代大学制度。

300余所独立学院既有母体学校学科和优秀的教师群体做后盾, 又有灵活的办学机制, 更重要的是独立学院比母体学校更加关注社会的需求、贴近经济社会发展的脉搏, 这些都是独立学院发展的特有优势, 只要找准自己的发展定位, 经过若干年的努力一定会成就一批新型的应用型本科大学, 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充满活力的新型民办大学。

总之, 高等教育研究要透过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呈现的表象探究其内在的实质性问题和发展规律, 特别要客观地看待“中国特色”, 为构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体系贡献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高教特色教学 篇8

一、职业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

随着传统应试教育的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 物理实验教学改革正在密锣紧鼓地进行着。但是应该看到, 到目前为止, 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在我国还是不容乐观的, 职高物理教学依然任重而道远, 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职业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资金投入与使用率不成比例。据卢惠林2000年在北京市海淀区职业高中的抽样调查, 现在有些职业高中对专业课的实验要求普遍较高, 投入的资金也很足, 而作为基础课的物理实验却普遍不够重视。不少学校在物理实验硬件设备的建设上不惜花下巨额投资, 但是学校的物理实验数目达不到教学大纲的要求, 甚至有相当一部分学校基本上一个学生实验都不做, 导致如此的投入存在使用率不高的巨大闲置。

(2) 学校和教师受传统教育的影响, 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验的思想。在基础物理教学上, 教师普遍采用讲授法。目前相当数量的教师不做或少做实验, 放弃了实验的直观教学方法, 这一现象严重妨碍了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这样教出来的学生一遇到实物就束手无策, 不知道如何动手。影响表现在专业课的实践上, 学生不愿意通过具体的实验和反复的尝试提高专业技能, 而是试图以经验和理论知识分析问题, 无法通过实验分析触及问题的本质, 从而造就了一批理论至上实践不过关的职高毕业生, 无法直接有效投入到实际的工作生产中。

(3) 教师在实验教学的组织上、在教学过程中以及在物理成绩的考核上存在问题。作为物理实验教学的具体实施者, 教师的责任和工作意义更加重大。但是, 现实中部分教师不愿在实验教学方案的设计上下工夫、花时间, 导致实验教学方法形式单一、陈旧, 无法吸引学生的兴趣;单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安排实验, 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显得没有计划、没有目的、缺乏系统性。

二、职高物理实验教学改革中需要重视的相关配套

要使实验教学能充分发挥其在素质教育中的特殊作用, 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 转变观念。职业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在很大程度上与传统教育“重理论轻实验”的观念有关, 要促进实验教学改革, 转变观念是关键问题。学校领导树立了新观念, 观念端正了, 才能在课程设置、师资调配和其他相关方面充分考虑到物理实验教学的实际需要, 并在一定程度上对实验教学改革给予保证。这样才能给广大物理教师一个广阔的发挥才干的空间, 使他们能自由地投身于物理实验教学改革中去,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在教学中大胆采用创新教学方法。

(2) 改革教材。要推进实验教学的改革, 应改革现行的教材。改革的主要思想是, 教材应重视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 应体现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色。现行有关实验的教材甚少, 有关教育部门应召集这方面的专家学者根据各种实验教学类型编出相应的物理实验教材, 供学生用书, 并作为教师教好实验的参考用书。对于学生实验应有一套专门的正规的实验教程。这个教程能与课本独立开来, 着重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 提高实验技能, 掌握科学思维方法等。

(3) 重视实验教学目标的实施。要确定实验教学指导思想, 强化实验教学目标。教学需要加强实验教学的研究, 尽量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 把演示实验改为边讲边实验, 通过挖掘教学内容的学术性, 有机地把课内探索延伸到课外。同时探索改革实验教学模式, 发挥主导、主体功能, 大力探索改革不适应新时期形势的职高物理实验教学模式, 建立起按科学设计实验教学程序、优化实验教学过程、指导实验方法、培养创新能力的“引导-探索-实验-掌握”的教学模式。利用物理实验,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改革考试方法, 从根本上加大实验考核力度。职高物理实验考试总体需要把考理论和考操作结合起来, 全面反映学生实验课的基本要求;操作考试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把实验操作能力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加以分解, 并按实验内容难易程度将考试分解为考基础实验, 一般以大纲中规定必做的实验为主, 时间一般安排在每学期期中、期末前两个星期内。

(4) 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教师把课外活动纳入实验教学的范围, 是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为了从多方面培养学生做物理实验的兴趣, 在学生掌握了一些基本实验技能后, 应按统一计划, 组织好课外活动。配合课堂实验教学, 根据教材实验特点和青少年的心理要求, 精心设计课外活动的内容。通过举办综合性实验竞赛, 将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和群众性融为一体。为了巩固实验教学的质量, 使课外活动具有更大的吸引力, 每学期定时举办规模较大的实验竞赛活动。

三、结束语

可以相信, 只要切实地抓好制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的几个配套措施, 通过广大物理教师、教育研究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职业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改革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 实验教学的现状将得以改变。

摘要:纵观职业高中的各门基础课程, 物理课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方面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加强物理实验教学, 提高物理教学效果和开发职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在改革传统教育、加强素质教育的今天, 作用尤为重要, 意义更加突出。笔者根据二十余年的教学经验, 对职高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进行审视, 并对职高物理实验教学改革方针的落实与实施提供一些探讨。

关键词:职业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现状,配套对策

参考文献

[1]安忠, 刘炳升.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高教特色教学 篇9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曾号召:“实施素质教育, 应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高校的开放实验教学正是响应了这一号召, 打破了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 为培养满足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新世纪人才而做出的积极探索。为此, 近几年国内高校相继开展开放实验的教学模式, 充实高等教育的实践教学, 旨在培养大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而开放实验项目作为其中的重要类别, 逐渐被各大高校所重视并加以实施, 这将对高等教育的发展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 高教园区开放实验教学现状

下沙高教园区作为杭州高校的聚集地, 涵盖在杭高等院校中的14所学校, 其中7所为高职高专院校, 他们都有着一定的办学历史和规模, 可以说是在杭高校的一个缩影, 其实验教学的现状基本反映了当前浙江高校的情况。以开放实验教学中的开放实验项目教学为例, 据调查高教园区内的普通高等院校基本开展了开放实验项目教学, 并由教务管理部门统一制定实施办法和考核体系, 同时和教学部门的教学质量考核挂钩。大多数高校按学期进行, 每学期初由教务管理部门下发通知, 教学部门提交开放实验项目申报表, 教务管理部门汇总并审核, 通过审核的开放实验项目全校公开发布, 在规定的时间内全校学生可以自由申请某个或某几个开放实验项目。目前, 各个高校开展的开放实验项目数量从几十到上百个不等, 总体开出率达到百分之八十左右, 并且开放项目数量呈逐年增加趋势, 这也反映出各高校对开放实验教学越来越重视。

高教园区高校开放实验教学成果显著。近年来, 高教园区各高校依托开放实验教学平台, 广大教师和学生积极开展科研和创新, 并取得丰硕成果。例如, 中国计量学院2006年度完成了6项校级创新型开放实验项目, 其中3项获得校级学生科技竞赛奖, 2项获得省级学生科技竞赛奖;2007年度完成了20余项校、院级创新型开放实验项目, 其中有8项获省级学生科技竞赛奖, 4项获国家级学生科技竞赛奖;2008年度, 有6项创新型开放实验项目获得国家级学生科技竞赛奖。 (1) 浙江工商大学2007年度有13项学生科技创新项目获省级以上奖励, 2008年度有39项学生科技创新项目获省级以上奖励, 2009年度则达到了43项。从中可以看出, 高校开展开放实验教学不仅能激起学生极大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还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2 高校开放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2.1 开放实验教学硬环境暴露出的问题

首先, 高校开放实验教学硬件设施较薄弱。部分学校由于实验室建设资金有限, 实验仪器设备通常比较陈旧, 加之学生频繁使用, 又不注重保养和维护, 像一些常规实验教学设备如计算机、网络和教学软件等基础设施易出故障, 一些高端设备也存在更新速度慢的问题。硬件存在的问题在各大高校较为普遍, 这样对开放实验教学的效果影响较大。其次, 高校开放实验教学基础教学平台过度分散。开放实验教学的基础教学平台是各个学院的实验室, 浙江工商大学以文科综合实践教学中心为实验教学的基地, 将实验室有效地一楼化, 但是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实验室较为分散, 基本每层都有, 但通常是开放机房与实验室夹杂, 无规律可循, 造成实验室管理人员管理的分散, 出现问题不能快速有效解决。再者, 开放实验教学经费不足。开放实验教学各方面都需要大量经费, 如实验设备的采购费用, 实验材料的增添费用, 实验设备的保养维护费用, 以及指导老师的工资结算等等。截至目前, 许多高校都没有专门为开放实验教学设立专项经费, 对开放实验项目的相关经费也没有一个具体量化的标准, 现有经费依然按照传统实验教学的标准进行预算和开支, 无论是资金的前期投入和后期运转都缺乏科学的运作机制, 这导致开放实验教学难以有效运转, 从而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

2.2 开放实验教学软环境暴露出的问题

高校开放实验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作为开放实验, 要求实验内容体现基础性、先进性、应用性和综合性, 并且这几个方面在不同阶段各有侧重。 (2) 与传统教学比较, 开放实验教学的内容设置难度加大, 又因缺乏实际运作的经验, 造成“实践跟不上理论”的局面。目前, 开放实验教学的内容偏重于验证性实验, 设计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不多, 虽然名为开放实验教学, 但是其教学内容在很大程度上还是沿袭了原来的教学内容和模式, 新瓶装老酒, 并不是真正的实验教学的改革, 很难达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

高校开放实验教学师资力量薄弱。 (1) 原有师资力量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配备的, 数量固定且时间固定, 而开放实验教学需要专门教师指导, 则必须从原有的师资力量中抽取, 再加上开放实验教学的时间不固定性, 教师忙于教学, 工作不规律, 造成教师的教学压力大, 可能出现教师教学力不从心。 (2) 部分教师并没有经过专门的开放实验教学的训练, 理论知识不够扎实, 实践能力不强, 知识更新落后, 这些问题也都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暴露出来。

高校开放实验教学管理水平相对落后。首先, 实验室建设及其制度建设本身存在问题。在实验室建设方面, 许多高校存在实验室规模小、功能单一、分散设置、封闭管理、各自为政、资源浪费等问题。 (3) 其次, 是针对开放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开设开放实验项目, 必然要增加实验室的使用率。因此, 适时调配实验仪器, 灵活安排实验时间, 对于实验室的管理有了更高的要求, 旧的管理制度成为落后的管理制度, 不能满足教学的发展需要。

高校学生参与开放实验教学积极性不高。部分学生希望提高自身的创新实践能力, 但是他们对于开放实验教学有着错误的理解, 认为开放实验项目还是普通教学的一部分, 只是更改名称, 对项目敷衍了事, 错过了提高能力的大好机会。同时也存在学生功利性过强的问题, 在实验研究过程中, 学生以完成任务、得到学分为目标, 缺乏探索研究的积极性, 过分依赖指导老师的指导, 被动接受知识, 一样没有达到提高能力的意义。

3 解决开放实验教学存在问题的方法和措施

3.1 加强高校内部建设

加强硬件设施建设。首先,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满足开放的基本条件。尤其要加强教学仪器设备投入, 提高设备的完好率。其次, 做好新旧实验室和器材的调配工作, 使其达到效率和资源利用的均衡。在提高实验室整体水平的同时, 综合考虑实验技术要求、学生的实际水平、经费等因素, 力求实验教学的健康发展。

合理设置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标, 合理设置教学内容, 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提高设计性、创新性实验项目的比例, 并有效落实, 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在实验项目的难度设置上, 注重难度的梯度设置, 毕竟学生水平有限且存在能力的差异, 在教学目标的建立上, 要循序渐进。

提高师资水平。从传统实验教学到开放式实验教学, 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得到充分的释放, 老师的职能从主动教学到从旁指导, 对实验有了新的看法和建议, 这需要更专业的指导和沟通, 这就有必要提高师资队伍的素质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高校应建立相应的实验教师的培训机制, 加强对实验教师的培训, 定期组织各高校从事实验教学的教师的交流研讨, 进一步互相促进教学的研究, 完善教师的考核制度, 适当建立一些激励机制和福利制度以激励老师提高其专业水平。

建立科学的管理模式。高校作为一个非营利组织, 为更好地达到教书育人的使命, 管理必须科学合理, 才能统筹规划高校各方面的协调以配合开放实验教学的有效开展。就具体的管理模式而言, 要加强对实验室的管理, 制定新的实验室规章制度, 以适应新的实验教学方式。可运用PMP管理模式, 即根据项目全生命周期, 逐步细化项目, 持续控制项目, 每个项目本身都是一个独立体, 具有一次性, 尤其是创新性实验项目。所以这一管理应用到开放实验项目是科学和合理的。

3.2 加强高校之间交流与合作

各高校开展实验教学的具体措施和方法存在差异, 难免稂莠不齐。而开放实验项目作为开放实验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其前景被教育界的学术专家所看好, 但由于尚处于发展初期, 许多正在建设的管理办法都还不成熟, 容易产生许多问题。那么就有必要加强高校之间开放实验项目的建设和研究的沟通, 取长补短, 互帮互助, 加快开放实验项目甚至于开放实验教学的步伐。

例如, 建设高教园区内各大高校网络共享平台, 加强校与校之间开放实验项目的心得体会沟通。杭州下沙高教园区, 作为浙江省最大规模的高教园区, 是一座十分年轻的大学城, 各项新的管理还未完全有效地规划或应用, 各大高校在资源和信息交流上比较少。目前高教园区已建的下沙高教信息平台, 仅仅作为校际选修辅修专业平台, 功能单一。那么, 以此为参考, 搭建下沙高校实验教学网络平台, 将有助于实验教学的发展和交流。

3.3 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帮助

首先, 加强对“新同学”的宣传和引导。开放实验教学, 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 它目前的发展情况并不是很成熟, 对于长期被动接受知识, 缺乏学习主动积极性的高校学生更加陌生。所以, 通过加强宣传引导学生对于开放实验项目的全面了解。高校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进行宣传或公布信息。公布的信息可以是有关开放实验教学动态发展、实验项目的类别、开展流程介绍, 指导老师以及拟定课题的推荐等, 加强学生对于实验项目的基础性理解。也可以是公布项目获奖名单以及出台优惠政策, 激励学生获得学术荣誉, 实现自我价值。如浙江工商大学从2010年起实施《浙江工商大学普通本科生科研作品代替毕业论文 (设计) 暂行办法》, 提到学生申报并获准立项的省级以上的大学生创新项目, 经结题验收通过后的科研作品可以代替毕业论文 (设计) 。

其次, 加强对“老同学”的帮助。部分高年级同学有认识到开放实验教学的意义, 并投入到实践中, 在开放实验教学中, 虽然学生被推到实验的主体位置上去, 有很大的自主性, 可以自主选定实验项目、仪器设备、制定实验步骤、处理和分析实验结果和实验数据等一系列具体研究流程。但是由于学生在研究上需要材料, 以及学生知识水平有限, 在研究过程难免会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 或是涉及到更为广泛的领域, 就需要老师的帮助。这就要求指导老师本身拥有丰富的知识以及不断探索的精神, 才能在知识和精神上鼓励和帮助学生, 有必要在心理上加强辅导, 坚定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 并最终取得实验的成功。

4 开放实验教学的意义

4.1 提高了高校实验室的利用率

长期以来, 高校的实验室都是封闭化的管理, 机械式的操作, 按照上课的内容时间进行安排, 在课余时间实验室都是闲置的, 没有得到有效利用, 造成资源的浪费, 容易遇到设备老化的问题。而利用课余时间和闲置实验室开展研究工作, 可以提高实验室的利用率以及学生的实际利用效益。

4.2 增强学生自主创新和科研能力

开放实验注重把理论转化为实践, 尤其是创新性实验项目, 学生在长期的实验过程中,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得到提高, 不断创新探索的思维得到训练。一方面, 强烈的创新意识是强有力的就业核心竞争力, 有效缓解社会上创新实践型人才紧缺的局面, 为大学生就业开辟出新的天地。另一方面, 使大学生提早接触到专业研究领域, 了解学科发展动向, 引导大学生转向更为深入的学术研究领域, 为高校学术研究注入新的活力。

4.3 丰富了大学生的课余生活

随着大学生独立意识增强、自由支配的课余时间逐渐增多, 大学生对于课余时间的安排呈现多样化的趋势, 同时课余生活的质量也不断下降, 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学习, 甚至造成行为的偏差。因此, 控制大学生课余生活的负面影响, 提高课余生活的质量显得尤为重要。而实验项目的开展在客观上要求学生必须完成课题, 得到学分。作为项目负责人, 大学生在主观上就必须积极进取, 把精力和时间花在研究上, 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实了课余生活, 提高了课余生活的质量, 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4 推进高等教育实验教学改革

开放实验项目作为开放实验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实施的效果直接关系到开放实验教学的成效, 它的成功将为开放实验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开放实验教学是实践教学改革的重点, 开放实验项目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也推进了实践教学改革和发展。这种基础作用在短期内难以见效, 但经过长时间的实践就会有所显现。例如, 大学生在校期间, 参与开放实验项目的研究, 毕业进入社会, 其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差异, 也可以作为检验教学改革质量的指标之一。

5 结束语

在高等教育改革的大道上, 虽然困难重重, 但也是一路走来, 一路风景。只有高校不断加强自身软硬件的建设, 不断探索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总结经验, 科学管理, 且真正落实到实践教学中, 才能达到培养适应新时代的创新型人才这一历史目标。

摘要:本文以高校开放实验教学为研究对象, 对杭州下沙高教园区多所高校的实验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 探讨当前高校培养大学生在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 凸显高校开放实验教学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作用和意义。

关键词:实验教学,开放实验,高等教育,高教园区

参考文献

[1]杜勇, 任晓萍.加强中心课外开放实验项目的研究与实践.实验科学与技术[J].2009年4月130-132.

[2]洪涛, 钱晓耀, 杨其华.创新开放实验项目管理方法研究.高等工程教育研究[J].2009年第3期141-144.

[3]马升灯.实验项目开放的探索与实践.实验技术与管理[J].Vol.21 No.12004:180-183.

[4]陈琦, 黄定君, 王晓东.新形势下高校开放式实验教学探索.高等教育研究[J].Vol.25 No.1 2008 40-42.

[5]陈朝峰, 樊红社, 盛健.开放式实验教学问题的研究[J].科教园地.2008年第11期.151-152.

高教特色教学 篇10

一、海南大学公共关系专业发展概况及原因

1、发展概况

海南大学公共关系学专业自1995年设立,历经公共关系专科专业,高职、公关方向本科、公共关系本科发展历程,纵观海南大学公共关系专业的发展,基本上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专科及高职教育阶段(1995——2000年)、行政管理(公共关系方向)本科教育阶段(2002——2005年)、公共关系本科教育阶段(2006年至今)。海南大学公共关系专业2006年成为经国家教育部批准为数不多的公共关系本科专业之一。2010年5月顺利通过海南省本科专业评估,首届公共关系本科专业毕业生顺利毕业,具初步统计,灵活就业率达到98%,为此海南大学计划2010年增加公共关系专业的招生人数。经过十五年的发展,海南大学为社会培养一千多名公关人才,目前,这些毕业生遍布全国,有的成为国内公关公司的高管,有的成为跨国企业公关人员,更多活跃在国内政府和企业的公关相关部门。海南大学公共关系专业拥有海南省精品课程、海南大学精品课程,2009年6月入选海南省特色专业,海南大学公共关系专业呈稳步发展的态势。

2、发展原因

从海南大学公共关系专业发展历程可以看到,海南大学公共关系专业创办于全国普遍兴办公共关系专科专业的1995年,却在全国高校纷纷撤销公共关系专业的2000年从公共关系专科专业转制为三年制的高职公共关系专业,然后在2002年经海南省批准设置行政管理(公共关系方向)本科专业;2006年国家教委在没有公共关系专业目录的情况下批准海南大学设置公共关系专业。海南大学公共关系专业的发展走过了一条不平坦却不断壮大和发展的道路。海南大学公共关系专业能坚持十五年并不断地发展,究其原因,既有中国经济社会以及公共关系行业发展这些重要的社会客观原因,也有海南大学公共关系专业培养的综合素质较高的公共关系人才吻合社会需求,创造了较高的就业率这一特殊原因,更重要的是海南大学公共关系专业在十五年的办学历程中,在不断学习中山大学等兄弟院校公共关系专业办学经验的同时,坚持教学改革与创新,总结了一套符合自己特点的专业发展经验,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专业发展之路。

二、独具特色的专业发展之路

1、教学团队设置特色:强烈的团队意识、结构合理、学科互补性强

公共关系专业属于自行设置专业,国内相关专业为数不多,为了办好专业,创出自己的特色,从专业建立起,就有意识形成互相协作,共同进步的教学团队。在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学科研课题申报、第二课堂的设置与指导、对外交流等方面,都以系的名义组织全体教师共同参与,发挥团队精神,树立公共关系专业团队的形象。在专业教学(精品课程建设)和为省、、企业、学校(省、校人才交流会、大学生辩论赛组织等)、学院(学院各类大型活动)承担的工作任务中,都以团队的方式开展,充分锻炼了团队的合作意识和团结精神,形成了强烈的“公共关系专业发展,我发展”、“公共关系专业光荣,我光荣”的团队协作、发展意识。公共关系教学团队中,既有经验丰富的高级职称的教师,又有富于挑战充满活力的青年专业教师,所有教师都具有十年以上公共关系学科理论与实践教学经验,任课教师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合理,老中青比例为1:2:2,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主讲教师都具有讲师以上的职称,其中副高以上职称占60%。专业教师分别来自不同的国内知名院校和学科,学科互补性强。教学团队中有海南省优秀教师,、校教学名师、校十佳教师,省优秀党员、校“巾帼建功”先进个人等,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良好,深受学生欢迎。

海南大学公共关系学系一向以团结协作、勇于创新、乐于奉献的团队精神著称。在校内外许多大型活动中给学校各级领导及其他企事业负责者留下深刻印象。无论是由其首创及承办的“海南省大中专毕业生双选洽谈会”还是直接派人参与“横渡琼州海峡大赛”、“三亚南山长寿节”以及每年该系举办的“公关周”活动;公共关系专业本科评估等等,都充分体现了公共关系专业教学团队的协作精神。

2、专业人才培养特色:重视实践教学,提出“五能力、一形象”人才培养模式

海南大学的公共关系专业,是国内高校中为数不多公共关系专业之一。公共关系专业从专科到本科,经过15年的发展历程,培养专科及公共关系本科毕业生1千多人。在专业教学过程中,高度认识到公共关系专业是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因此,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中,加大专业实践教学比例,专业实践教学比例占专业课总学时数的20%。并以注重学生公关技能的提高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为特色,提出在人才培养中“五能力、一形象”(五能力指语言表达、调查研究、策划创新、组织实施、协调沟通的能力;一形象指专业形象)的人才培养模式,从历年的就业情况看,这一人才培养模式取得较好的效果,公共关系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就业总体情况良好。

由于综合素质较高,工作作风端正,海南大学公共关系专业的学生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其中海南三亚南山佛教文化苑、海南东方祥麟农业公司专程到校点名要求招聘公共关系专业的毕业生。2006年,首届行政管理(公共关系方向)本科毕业生毕业,就业率达85%,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本专业有5名学生同时被原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宣传部、学生工作处、人事处、农学院、园艺学院选中,并在与众多外校研究生学历毕业生相竞争中获胜。2010年,首届公共关系本科专业毕业生毕业,据学院5月份数据统计,公共关系专业毕业生灵活就业率到达95%,成为学校就业率最高的专业之一,为此,海南大学招生办根据公共关系专业的就业情况,追加了2010年公共关系专业的招生指标。

公共关系专业毕业生除了在海南就业外,目前北京、上海、尤其是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都有公共关系专业毕业的学生,他们遍布全国各地,有的成为公关公司的高管,有的任职国内知名的公关公司,有的甚至走出了国门,他们在各行各业利用他们所学的公关知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社会上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3. 专业教学特色:提出“三结合”教学模式和“工型”教学模式、形成专业品牌活动项目

“三结合”教学模式,是根据公共关系课专业课程的教学特点和海南大学实际情况而提出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书与育人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其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与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践教学系列活动的策划、组织、承办、实施过程,将公关理论贯彻运用于系列活动之中,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与操作能力。教书与育人相结合:把对学生进行的综合素质教育贯穿于实践教学系列活动之中,培养提高学生的调查研究、文字写作、语言表达、社会交往、为人处世等综合素质与能力。校内与校外相结合:通过组织学生到工厂、机关参观学习,让学生走出小课堂,走向大社会,了解社会,认识社会,从而印证所学专业知识,提高教学实效。

“工”型教学模式。体现了开放式的活的教学模式,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以开放式的公共关系实践为基础。配合公共关系专业课程内容,全方位的组织与开展丰富多彩的公共关系实践活动,并贯穿教学活动始终,从实践中引发学生学习课程的目的性和兴趣点。以开放式的公共关系理论为主导。开放式的公共关系理论,是指在公共关系实践中,始终以全方位、深入的公共关系理论为指导,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动态的理论知识与发展状况,达到开放的内容,开放的方法,开放的学习环境。以开放式的思维方法为联系公共关系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开放式的思维方法,是指多种思维方向与方法的启发与运用,让学生学会多维思考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打破思维定势,学会发散思维,在理论学习中运用有实践的案例、模型和样板,使理论教学系统生动而不枯燥;在实践中有理论的指导和标准,学以致用,务实又科学有效。创造性思维方法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又完善理论,创新实践。

根据两个模式的具体指导,设置了每年一度由全系师生共同组织与企事业合作开展的“公共关系活动周”综合实践教学活动。目的在于为教师的教学活动提供实践平台,全面检验教学效果;给学生提高公关技能、检验学习成果、展示才华的舞台;给企业了解专业、寻找人才的机会;公关周这一平台,使不同年级,不同课程的实践教学在同一时间进行,年级之间可以互相比较,低年级的学生可以从中了解高年级所学的知识和技能,高年级能够在低年级同学中树立良好学习榜样;同时又能够借助这一平台促进师生之间、企校之间的良好沟通,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与合作关系。公关周的举办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吸引媒体广泛报道,成为一届又一届公关专业学生难以忘怀的记忆,也成为了海南大学实践教学的知名品牌。

两种教学模式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得到充分的印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基本理论知识的传授在课堂完成,课堂生动地讲授可以明确内容,阐明道理;同时辅之以有趣的课外活动,以培训技能,检验效果,使教学内容更丰富,教学意义更深刻。公关周设置的城市生存挑战、世界微笑日主题活动、公关拓展训练、公共关系原理知识竞赛、公关危机处理擂台赛、公关创意秀、鸡尾酒会、公关之星形象大赛、公关礼仪与口才形象大观等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以专业的名义组织学生参加海南省横渡琼州海峡大奖赛组委会策划、宣传、礼仪接待工作,承办海南省毕业生双选洽谈会策划、组织、接待工作,校内外各种大型文化活动的礼仪迎宾、社会调查等实践教学活动,都鼓励学生抓住一切机会,立足于校园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向校外延伸,积极参与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不断积累公关技巧。并在反复的实践参与中,使学生运用、检验理论知识,又将大量的感性体验升华为理性认识,发现自己的不足,大大增强了学生公关参与意识、应用能力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专业建设文化特色:理念先行、行为引导、形象展示

公共关系是研究形象的学科,公共关系专业学生应该具备怎样的形象,如何在综合性的大学中形成专业的独特形象,是海南大学公共关系专业教师一直探讨的问题,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逐渐形成独具海南大学特色的专业文化建设特色。

首先是理念先行。专业理念是做好新生专业教育,引导学生认识专业、热爱专业、欣赏专业的重要根基,为此我们提出了专业理念:“诚信传播、塑造形象、有效沟通实现双赢”。提出专业精神口号:“内求团结,外求发展。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提出专业学习口号“学公关,懂策划,长智谋,让你智商超人;学公关,懂交际,善处世,让你情商惊人;学公关,懂礼仪,树形象,让你风度迷人。”、“懂说、会写、能做”、“读圣贤书,做儒雅人”等,为学生在四年学习过程中建立目标,激发专业学习热情。公关专业理念及专业精神口号、专业学习口号等在学生中形成对专业的初步认知,通过四年的不同课程的行为引导和形象展示,为塑造海南大学良好的公关专业形象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其次,行为引导。为使学生能更好地认可专业理念,形成专业共识,海南大学公共关系专业有计划地在不同课程中设置了大量体现专业理念的实践教学活动,通过行为的引导,让学生真正理解专业理念,形成良好的公关专业思想和意识。具体行为引导活动有五个方面,第一在公开性和集体性活动中唱响《公关之歌》。公关专业全体教师集体创作属于公关专业的《公关之歌》并引导学生在专业活动中进行演唱,歌曲深受学生的欢迎,在演唱过程中学生对专业充满自豪感,达到了引导学生热爱专业,为专业自豪的目的。第二汇编《公关专业妙语50条》,在公共关系学原理课程中开展朗读、背诵、演绎公关妙语活动,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加深了对专业理念的认识和理解。第三开展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活动,倡导“读圣贤书,做儒雅人”,组织学习践行儒家基础经典《弟子规》活动,并举办汇报交流会,让学生学做事先学做人。第四在公关心理学课程中开展“阳光心理”活动,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形成健康、乐观、向上的心态。第五在职业教育课程中对“公关行业诚实守信”问题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学习《国际公共关系道德准则》与《中国公共关系职业道德准则》,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培养诚实守信价值观和职业观。

最后,形象展示。借助专业课程的优势和专业工具,对专业形象进行设计和充分的展示,形成独特的校园形象,强化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激发学生对专业的热爱和专业形象的自觉维护。如公关礼仪课程借助每年一度的专业公关周精心设置公关专业礼仪形象大赛和开展礼仪形象展示活动,学生从展示活动中获得对专业形象的充分认识,学习在未来的公关职业中展示独特的职业形象,形成良好的职业礼仪养成理念,在四年的大学生活中以礼仪形象规范个人行为,同时也借助这样的展示活动在校园中传播了公共关系专业的良好形象。公关策划课程的公关创意秀活动,是公关专业学生喜欢的一项专业活动,通过舞台表演的形式,既充分展示了公关专业学生的良好外在形象,也充分体现了他们独具创意的聪明才智。借助专业工具CI系统为公关专业设计出具识别性的专业形象是正在进行的工作。目前,专业徽标设计已经基本完成,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对本专业进行CI形象设计,包括专业标识,专业标准颜色,专业学生服装,专业礼仪规范等,通过明显的专业特征和专业形象识别设计,使本专业学生具有良好的专业形象和仪表风度,成为海南大学校园内独具特色的专业学生形象。

“拿来主义”高教版 篇11

美国社区学院又称社区大学,是美国独创的一种高等教育体制,其英文名称各异,包括community college、junior college、city college等。美国社区学院的历史已经超过百年,全美国现有超过一千所社区学院,90%为公立学校,注册学生占美国在校本科生45%。社区学院具有广泛的开放性,学生不分年龄、家庭出身、种族或民族均可入读。社区学院的学制通常是两年,但也非常灵活。在所有公立的高等院校中,它的学费是最低的。学生可以在完成两年学业后获得副学士学位(associate’s degree,也称准学士学位),也可以转学到四年制学校,后一种做法常常也是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所采用的“迂回战术”。

社区学院里开设大量大学的基础课程,大部分基础学科的课程完全可以在社区学院里完成。许多社区学院与当地大学签有协议,学生的学分可顺利转入大学,两年学业结束后,就可以选择直接升入四年制大学的三年级继续攻读本科学位。此外,社区学院还开设了传统的院校所没有的项目,层次广泛。不少社区学院开设的职业培训和技工课程安排有实习机会,让学生体验实际的工作环境。社区学院中的社区教育包含了很宽泛的多种活动,包括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合同培训以及社区服务。这些课程可以是学分的或者是非学分的,既可学习工作技能,也可为培养个人的兴趣;既有一个小时的讲座,也有一个学期的课程;既可以在社区学院内上课,也可以在社区学院之外上课。

In the world of higher education, two-year colleges often don’t get the same respect as four-year institutions here in the United States. But overseas, many educators say they are in awe of our community college system. They want to copy it.

In Riyadh, Saudi Arabia, young men gather in a1)drab office building, practicing their knowledge on some biomedical engineering equipment. Instructor Ahmad Alhamawi is putting them through their paces to see if they understand how to fix what’s broken.

Alhamawi: And the job—or the mission of the student is to find this fault and to solve this fault. And this, we call in English, troubleshooting.

This is Riyadh Community College, a bit of a novelty in Saudi Arabia and in this region. Unlike the technical institutes found in many countries, this school awards an associate’s degree that can get students a job or send them on to a four-year school. Since the launch here in 2003, the community college system in the kingdom has grown to 50 schools.

Professor Saad Alshehri, the dean of the college, says, like his counterparts in the States, he develops the curriculum with the help of industry advisers.

Prof. Alshehri: And they tell us, what is the skills needs for our graduate student[s], what do they need?

Alshehri teaches chemistry at King Saud University. Unlike typical U.S. schools, Riyadh Community College is part of the larger university, and lives under its shadow. But Alshehri wants RCC to be a contender. He shows off the labs for training health-care workers, who are in big demand here. Like a proud papa, Alshehri can’t stop boasting about the quality of these facilities, telling me no one in the region has a lab as good as this one.

Students come here for training in computer science, or to learn patient care for hospital jobs. The school is seeking international 2)accreditation to improve graduates’ chances as they enter the workforce.

Male students play pool in the recreation area. They are all dressed in 3)thobes, the long, white 4)tunic most Saudi men wear. There are no women. They attend a separate campus, as they do in nearly all Saudi schools. And you won’t see the adult students who take courses at community colleges in the States. Saad Alshehri says students in the kingdom must attend college within five years of graduating from high school.

Riyadh Community College has been learning a lot from Houston Community College, which is helping the school become fully accredited. Saad Alshehri has visited Houston many times. One idea he picked up is the need to have multiple campuses, something he hopes will attract students across this sprawling metropolis.

Other countries in the region are also looking to this American creation to help train their workforce. The Persian Gulf nation of Qatar is said to open its first community college this fall. Professor Ibrahim Al-Naimi is heading up the effort. He says Qatar Community College will be one of the few co-educational schools in the country.

Prof. Al-Naimi: These graduates will, after two years, they will be in the workplace. And the workplace is already co-ed. And so we have to train the kids to be prepared for their future.

And in South America, community colleges are having a grand opening of sorts. With some advice from U.S. schools, Santiago, Chile, just opened what’s being advertised as the first true community college in that country. The Agency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has recognized the power of this educational model, and is helping to 5)fledge new schools through grants and exchange programs.

在美国高等教育的圈子里,两年制大学的地位常常不如四年制大学,但在海外,许多教育工作者对我们的社区学院深怀敬意,他们想效仿这种做法。

在沙特阿拉伯利雅得一座色彩灰暗的办公楼里,年轻人正在一些生物医学工程的仪器上进行学习实践。老师艾哈迈德·阿哈马维正在测试学生的技能,看他们是不是已经学会如何把出了毛病的设备修好。

阿哈马维:学生的任务就是找出设备的故障,然后排除故障。这个环节叫故障检修。

这里是利雅得社区学院,这所学校对沙特阿拉伯和中东地区来说,是一个新生事物。与许多国家的技术学校不同的是,这所学院授予学生的副学士学位能让他们找到工作,或者让他们到四年制学校继续深造。在沙特阿拉伯王国,社区学院教育系统从2003年开始至今,已经建立了五十所社区学院。

学校的院长萨德·阿萨舍里教授说,他与美国的同行一样,在产业顾问的指导下设置课程。

阿萨舍里教授:他们会告诉我们,我们的毕业生需要学会什么样的技能,他们需要什么。

阿萨舍里在沙特国王大学里教授化学课。与美国典型的社区学院不同,利雅得社区学院是一所更大的学校里的一部分,在它的影子下生存。但阿萨舍里希望社区学院能成为大学的竞争者。他向我们炫耀培训卫生保健工作者的实验室,在这个地方,卫生保健工作者奇缺。阿萨舍里就像是一个骄傲的父亲一样,一个劲儿地夸耀这些设施的质量,并对我说在中东地区,没有其他实验室比这更好的了。

学生在这里进行电脑培训,或者学习如何照顾病人,以便在医院找到一份工作。这所学校正寻求国际认证,好提高学生找到工作的机会。

男学生正在娱乐区打桌球,他们都身穿阿拉伯大袍,也就是大多数沙特男人穿的白色长外衣。这里没有女学生,就像在所有的沙特学校里一样,她们在另外一个校园上学。在美国,你会看到成年人在社区学院上课,这里不会有这种现象。萨德·阿萨舍里说,因为沙特的学生在高中毕业后的五年内一定要上大学。

利雅得社区学院从美国的休斯顿社区学院学会了许多,这所学校帮助利雅得社区学院的学历得到全面承认。萨德·阿萨舍里曾多次造访休斯顿。他从那里学到的一点是有必要建立多个分校,他希望这样可以吸引这个大都市里的各类学生。

中东地区的其他国家也希望通过美国人的这种体制寻求帮助,培训自己的劳动力大军。据说,位于波斯湾的卡塔尔将会在今年(2010年)秋天开办它的第一所社区学院。易卜拉欣·阿尔-纳伊米教授负责此事。他说卡塔尔社区学院会成为该国少数男女同校的学校之一。

阿尔-纳伊米教授:两年之后,这些毕业生会加入劳动大军。工作场所早就已经是男女混在一起了,所以我们也要让这些孩子为他们的未来作准备。

在南美洲,社区学院正上演着近似隆重开张的一幕。智利的圣地亚哥在美国学校的帮助下,刚刚开办了据称是该国的第一所真正的社区学院。美国国际开发署认识到了这种教育模式的威力,正在通过资金和交换计划等手段建立更多的新学校。

《高教学刊》诚征高教类稿件 篇12

A/>-T I, '>isa 2096-n CH23-1S9�蒿教學刊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CNK丨系列ft据库收录·《中困学术期刊搽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服总库》收細Jlllll 2015 1^CNKI系列数据库收录《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 _‘十一丘”因象重大网络·出板工《子项si·系获甘龙中闺出权玖肩·其网烙出板物典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全文收录证书全文收浓.特发此丨!£·编巧》 ( (··01发诚时A丨�2ois《高教学刊》杂志是经中国新闻出版总署备案的学术期刊。主管单位: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黑龙江省创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国内统一刊号CN23-1593/G4�国际统一刊号ISSN2096"OOOX�半月刊, 邮发代号:14-357。办刊宗旨:刊发高等教育教学与高教理论研究成果, 交流高校教学与建设的改革措施和实践经验, 探索高等教育管理创新思路, 为高校和教学管理人员提供学术交流平台。刊登内容:刊载反应高等教育领域各学科的创新研究成果或改革实践的学术文章, 着重反映广大高教工作者的创新理念、创新观点、创新经验;探索高教领域的创新思路、创新方法;介绍高教领域全方位的改革措施与实践经验;发布高教理论与知识的学习与研究成果, 为广大高教工作者提供学术研究与交流平台。欢迎广大作者踊跃投稿!栏目设置:前沿视界、课题研究、教海探新、教改新论、高教管理、职教论坛、高校建设、师资建设、教育实践、实验平台、思政探索、理论研究等。投稿须知:1、稿件须以电子文档形式发送, 釆用Word2003格式, 4000字符为宜, 自带英文摘要、关键词。请勿一稿多投, 来稿一律不退, 请作者自留底稿。2、本刊编辑部对来稿有修改权, 不愿改动者请事先说明。自收稿之日起1个月内未收到刊用通知, 作者可自行处理。3、来稿请注明作者姓名、单位、通讯地址、邮编、联系电话及电子信箱。4、如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 一切后果由作者本人负责。稿件要求:1、稿件应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 论点明确、论据可靠、数据准确、逻辑严谨、文字通顺。2、计量单位以国家法定计量单位为准;统计学符号按国家标准《统计学名词及符号》的规定书写。3、所有文章题字数在20字以内, 具备摘要 (中英文) , 关键词 (中英文) , 正文, 结束语, 参考文献格式。4、参考文献按引用的先后顺序列于文末。5、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表格设计要合理, 推荐使用三线表。6、图片要清晰, 注明图号。投稿邮箱:gjxkzzs@163.com工作QQ:409523160 3087950763投稿热线:0451-82613427 0451-82614854

上一篇:牧区学生下一篇:淡水鱼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