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资源分配(通用12篇)
高教资源分配 篇1
摘要:高教园区内高校优质教育资源相对集中, 通过资源共享, 减少教育资源的投入, 以提高其资源的有效利用。本文从不同角度对高教园区的资源共建共享模式做初步的探讨, 以期为解决当前高教园区的资源的分散性及利用率低等问题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教园区,资源整合,资源共享,“三源”作用
浙江杭州下沙高教园区是目前浙江省最大规模的高教园区, 规划面积为10.91平方公里, 总投资额86亿元人民币, 总建筑面积为480万平方米, 计划安排15所高校。但高教园区不仅仅是一些大学的简单集合, 应从多个角度加强高校间各种资源的整合力度, 并共享这些资源, 使之真正达到杭州市经济发展的“三源”作用, 即人才源、知识源和动力源。
一、教师资源共享
传统上, 由于大学管理是封闭的, 高校的教师资源配备从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到专业课, 一应俱全, 教师资源的浪费现象比较严重。现在, 十几所大学汇聚的下沙地区, 若还是按照传统模式来配备教师, 不仅使大学增加办学成本, 而且无法体现高教园区的优越性。
(一) 文化基础课教师资源共享
文化基础课教师资源共享的可能性最大, 由于每所大学都设有一定数量的基础课程, 也都配备一定数量的教师, 他们不像专业课教师那样, 分别隶属于各个院系, 而是隶属于公共部门, 为校内所有院系学生服务, 基本上这种模式就是校内资源共享的一个典范。如将其共享范围扩展到整个下沙高教园区, 在园区内可以成立一个类似基础课程管理办公室的机构, 负责为每所大学的基础课程进行调度与协调工作, 把教师资源向各所大学公布, 实现资源共享, 以做到互济有余, 节省办学成本。
(二) 专业课教师和实验室人员资源共享
专业课和实验室教师资源共享可参照文化基础课程模式, 但有一定学科的局限性。在有相同专业或类似学科的几所大学间, 专业教师信息实现共享, 可实现优秀教师资源在区域 (如下沙高教园区) 实现最大化, 让学生无论在任何一所大学都可以聆听到其他大学的教学与科研成果。
除此之外, 还有些实用性比较强的专业, 如经济类专业、管理类专业等, 高校教师与大学生不仅仅局限于讲授和学习一些基本的理论知识, 关键是如何将这些理论和实践在最优化状态结合, 即将高校的一些科研成果, 快速转化成生产力, 这样必须依靠周边城区的承接, 从而带动周边企业和投资环境的改善,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 又产生对原有知识体系不断积累和完善, 最终实现高校应用型学科领域与地方经济融合成一体, 形成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紧密联系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二、高校图书馆资源共享
图书资料共享 (信息资源共享) 是指使有限的财力达到信息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在下沙高教园区, 每所大学都配备有属于自己的图书馆, 仅供学校内部人员使用, 但个别院校独立学院也不能共享图书馆资源, 很少向社会开放。除此之外, 每所大学图书馆藏书许多是重复的, 在各自为政的前提下, 由于文献的共享性低, 使原本紧张的图书经费更加紧张。
(一) 大学城图书馆的主要三种发展模式
1.独立本体型。
大学城内建一所公共图书馆, 各高校又各自建图书馆。区、校图书馆间相互独立, 无任何行政隶属关系, 业务上开展合作。校图书馆经费由各校自己解决, 公共图书馆经费由政府拨款和各校自筹组成。由于各高校都建有自己的图书馆, 因此, 大学城的公共图书馆的功能布局、文献资料建设则侧重于公共性。园区内各高校图书馆则侧重于专业性、特色性, 如宁波市高教园区南区采取这一模式。
2.中心一体型。
大学城公共图书馆为园区中心馆, 大学城内各高校不建图书馆, 而设分馆或资料室。经费、人员、业务由中心馆统一调配、统一管理, 并建立统一的文献保障体系。中心馆行政管理隶属于大学城管理中心, 布局以高校图书馆的功能为主要依据, 兼顾公共图书馆的一些功能。分馆则主要向本校用户提供信息资源服务, 如台州市高教园区采取这种模式。
3.网络联合型。
大学城内各高校建有图书馆, 采取网络图书馆形式建立大学城虚拟公共图书馆, 事实上大学城公共图书馆实体并不存在。一般由大学城管理中心牵头, 园区内高校各派一人组成“园区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协调组”。这是一个开放式的、超大型文献信息中心, 馆藏资源仍保留在各馆中, 虚拟公共图书馆只储存公共数字化信息, 采用宽带网实现大学城师生对各馆数字化文献与公共数字化文献资源的共享, 实现各馆联机采购、编目、检索, 并向社区居民开放, 如杭州滨江高教园区即将采用这一模式。
(二) 建立高校间图书馆文献信息共享体系
建立校区间图书馆文献信息共享体系实现大学城高校馆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必须以校园网为依托, 建设一个真正具有文献资源管理和协调机制、完善的馆际资源存取和传递功能、内外联通的文献资源共享系统, 实现书刊通借通还和提供全天候网络信息检索服务。①建立资源共享网络化信息平台。可采用基于Web 的Internet 技术来建设内部信息网络, 然后通过网关与外部Internet 相联, 形成一个能够实现存储各馆资源、实施联合采购、联机编目、网上“通借通还”服务, 共同开发馆藏资源和利用网上电子文献资源, 使校区内读者能够进行实时检索、联机存储信息的图书馆信息网络系统。②建立完备的文献信息检索系统。以虚拟中心馆为终点、各校馆为节点, 实行计算机一条龙管理, 使各馆之间的文献信息互通共用。③建立多层次文献传递网络。可引进具有联机编目、书目全文检索、馆际互借等功能的计算机集成系统, 实现跨校区管理业务;同时在网络环境下实现各馆馆藏情况查询、外借请求、原文传递等, 扩大馆藏利用率, 提高文献共享效率和文献保障率。
(三) 高校园区与社会的图书资源共享
对于新建的下沙高教园区, 应由杭州市政府牵头, 开发区政府主导建成公用图书馆, 由于它面向园区内各高校全体师生及周边社会公众开放, 除了部分专业性强的图书资料各校自己配置外, 其余都可由园区内公用图书馆负责配置, 这样既可节约各高校的图书经费, 缓解图书经费紧张矛盾, 使各校图书馆朝专业图书馆方向发展, 有利于各校形成自己办学特色;又可以提高文献利用率, 扩大共享范围。
三、设施资源共享
下沙高教园区的许多设施都可以让高校师生和社会公众共同分享, 如高校的体育馆、体育场等体育设施、礼堂等文化设施、实验室等教学设施、医院等附属设施, 以及美丽的校园旅游资源。后勤设施的共享是所有共享中最活跃的因素, 园区内各高校都实施了后勤社会化管理, 如宿舍和食堂等后勤设施同学校完全剥离, 从而大大节约了办学成本。但从下沙高教园区目前的后勤设施的共享来看, 还存在着严重条块分割问题。
后勤设施管理虽然同高校的主营业务分离, 但各高校都相对独立, 这样虽然有利于对学生的管理, 但却降低了资源共享的效益。跨越式发展变革的做法是把下沙高教园区内所有高校的后勤设施集中在一起, 进行集约化管理, 真正把教学园区和生活园区彻底分开, 即将原有高校内“两区分块管理”转向“园区内各高校生活园区整合”, 即生活区一体化管理, 如上海松江大学城就是一个很好的典范。这种做法的弊端是给学生的生活带来了不便, 但却可以提高设施资源的利用效率。因此, 后勤设施的共享是下沙高教园区亟待解决的问题, 需在其他大学城原有成果的基础上, 进一步加以完善和补充, 并且在“生活区一体化”细节管理方面有所创新。
四、商业资源共享
高教园区特有的人文环境, 成为聚集人才的地方。高教园区的建设可以改变城市布局、产业布局和人口的区域分布结构, 成为下沙经济开发区经济增长点。如Stanford大学通过出租空余的土地, 为了留住Stanford内某地区的留学生, 提高当地经济, 最终形成举世闻名的科技聚集区—Silicon Valley, 世界上许多著名的大公司如HP、Intel等都产生于此。因此, 下沙高教园区的建设将带动园区内相关产业的发展, 精明的商家将会瞄准高教园区大学汇集的特色, 投资建设商业设施, 如宾馆、酒店、购物中心等, 来满足园区师生和社会公众的生活需求, 高校可以和社会共享这些物质要素。
[注]本文系杭州市科技计划软科学重点研究项目“杭州高教园区与城区互动发展的研究”阶段成果, 项目编号:20070524M01。
参考文献
[1]孟永红.大学城教育资源共享的机制构建[J].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度专业硕士论文, 2005, 8.
[2]任君庆, 毛才盛.试论高校园区的资源共享[J].宁波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 3.
[3]严慧英, 夏勇.论大学城公共图书馆的建设[J].大学图书馆学报, 2003, (4) .
[4]黄修龄.大学城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理念与实践模式[J].图书情报知识, 2004, 2.
[5]姚信, 梅伟惠.大学城文化建设的问题及其思考——来自杭州市三大高教园区文化建设的调查[J].高等农业教育, 2005, 7.
[6]祝丛文.大学园区资源共享的规划及对策研究[J].天津大学2005年学位论文, 2005, 6.
高教资源分配 篇2
什么是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情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这就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是说,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协作”: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直至意义的最终建构均有重要作用。“会话”:会话是协作过程中的不可缺少环节。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会话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计划;此外,协作学习过程也是会话过程,在此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智慧)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因此会话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意义建构”:这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所要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这种理解在大脑中的长期存储形式就是前面提到的“图式”,也就是关于当前所学内容的认知结构。由以上所述的“学习”的含义可知,学习的质量是学习者建构意义能力的函数,而不是学习者重现教师思维过程能力的函数。换句话说,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
做中学
孩子们的学习是一种下意识的行为。研究显示在孩子们学习的时候,如果有足够的挑战,那么他们学习的情绪会非常得高。对于孩子们而言,最好的学习方法是让他们在一定的引导下,自己探索世界。在孩子们积极地建构自然世界中的事物的同时,他们也在自己的大脑中建造新的知识。这些新的知识使孩子们可以产生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更多的能力,掌握更多的知识,以及通过解决更多的问题增强自信。通过“做中学”活动学习到的知识,比那些通过阅读或者说教获得的知识更深刻的记在孩子们的大脑中。
做中学的学习环境可以使孩子们深刻的、下意识的理解世界。结合了引导和鼓励的学习方法,会使抽象的理论的概念突然变得直观起来。在孩子们发展他们的技能和获得新的知识的时候,如果可以让他们接受他们能力所能承受的最大的挑战,他们会主动的去探索、理解和继续学习。通过这种方法,孩子们确定了自己的目标,他们还通过可以实现个人价值的创造,培养了自信。最重要的是,他们有了学习的兴趣!
4个C的学习过程
所有的乐高教育器材的学习过程都包括以下4个环节:联系(CONNECT)、建构(CONSTRUCT)、反思(CONTEMPLATE)、延续(CONTINUE)。
联系(CONNECT)
当学生把新的经历与已有的“知识库”相联系,或当他们接触到强烈吸引他们的内容,使他们迫切想学习新的知识时,他们才会最有效地把新的信息与知识融入自己头脑中的“知识库”当中。
当你将新的学习体验与那些你已经拥有的知识结合在一起,你的大脑形成了新的知识。当最初的学习体验像种子一样慢慢的形成的时候,你也可以获得新的知识。
建构(CONSTRUCT)
“做中学”包括模型的搭建和概念的形成。乐高的活动提供了3种级别的建构:
1)无限制的探索,通过让学生们搭建各种简单的模型,引导他们理解各种概念。
2)有指导的研究,学生们跟着一步一步的介绍来搭建模型,然后用这些模型来解决问题。3)无限制的解决问题的活动,学生们按照自己的设计来搭建模型,以实现挑战设置的目标。
反思(CONTEMPLATE)
通过反思他们的搭建和编程,使学生们更深刻的理解了他们之前碰到的概念。在他们反思的时候,他们会将新的知识与之前的想法和体验结合起来。在每个活动的反思这个环节,都有一些问题需要学生思考。这些问题要求学生找到现实世界的,与他们在活动中的体验之间的关系。
延续(CONTINUE)
高教资源分配 篇3
高等教育发展必须有高水平的教育科研发展为先导,因为只有繁荣的高等教育研究局面才能带来高度发达的高等教育事业,也才能实现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新形势下,高等教育的发展尤其需要高等教育理论的研究、科学的规划及各具特色的院校研究。审视河南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笔者认为,缺乏高水平的高等教育研究做理论支撑、思想支撑和人才支撑已成为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这需引起河南高等教育界的高度重视。
一、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引领高等教育的长足发展
高等教育研究是伴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而兴起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其目前已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高等教育学。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厦门大学潘懋元先生创立高等教育学学科后,高等教育就沿着研究领域和学科建设两条路子蓬勃发展起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更是迸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但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问题,研究这些问题就成为高等教育进一步改革、创新、发展的前提和迫切需要。
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起,全国各高等院校纷纷成立高等教育研究所(室)开展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研究,目前共发展高等教育研究机构近800个。2004年,在全国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协作组第一次会议的敦促下,教育部办公厅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建设的意见》,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第一次专门为加强高等教育研究而颁发的指导性文件,这既反映了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迫切要求,也体现了教育部领导对教育科研及教育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重视。与此同时,国内高等教育研究学会也成为高等教育研究的一支重要力量,并获得了大发展。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自1983年成立后规模不断扩大,目前所属机构已有107个,一批重点大学如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在近几年里也先后建立起本校的高等教育学会。这些研究会或学会有力地推动了本校群众性的教育科学研究特别是校本研究的开展,在组织基层研究力量、发展高等教育研究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另外,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更是有了长足发展。上世纪90年代,全国仅有高等教育学学科专业博士点4个、硕士点20个。进入新世纪以来,博士点与硕士点迅速增加,规模不断扩大。据粗略统计,到目前为止,全国招收高等教育学博士生的单位有14个,其中拥有高等教育学博士点的单位有8个,教育学一级学科下招收高等教育学博士生的单位有4个,其他专业下涉及高等教育招生方向的单位有2个,高等教育学硕士授予单位多达70个。从授予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的人数来看,2003年为147人,比2001年的70人增长了一倍多。如今,每年培养的博士数以百计、硕士数以千计。这些科班出身的博士、硕士,大多在高校工作。大批专业人才的培养,壮大了研究队伍,提高了研究成果的质量,其中还有相当一部分人走上了高校领导岗位,并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中坚力量。
随着研究队伍的不断扩大和研究力量的不断增强,高等教育研究的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从宏观背景来看,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高等教育改革,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高校教学质量的评估、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改革,到“985工程”“211工程”的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竞争、特色化大学的发展等,每一项高等教育的重大改革与决策,都离不开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的理论支持与先导。教育改革,理论先行,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普遍规律。而从高校自身的发展来看,教育科学的理论支撑与高等教育研究机构的院校研究已成为推动大学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战略手段,在这方面许多著名大学都有成功的经验可资借鉴。事实证明,越是重视高等教育研究的地方和大学,其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步子就迈得越大,高等教育事业就越兴旺发达,其大学发展的前景也就越光明。正因如此,越来越多的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将高等教育研究作为其制定政策的基础,越来越多的教师将高等教育研究作为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进行教学改革的指导。由于研究成果在实际应用和学科建设方面的效果日益明显,因此高等教育研究作为一门学科存在的意义和价值逐步得到了社会和学者的认同,其在引领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方面的作用也日益得到彰显。
二、河南省高等教育研究的现状难以承担引领高等教育发展的使命
河南作为教育大省,其一个突出的特征是,缺乏在国际国内有重大影响的、高水平的全国知名大学或重点大学。就河南近百所高校的整体状况来看,河南至今尚未形成高等教育研究的气候和氛围,没有涌现影响河南教育重大决策的众多教育科研成果,甚至没有独立设置的高等教育学学科点。以目前河南省高等教育的领头羊——加入省部共建行列的河南大学和进入“211工程”建设的郑州大学为例:河南大学作为一所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老牌大学,在人文历史学科方面具有历史的深厚积淀与传统优势,教育学学科也是其一个较为知名的品牌学科,曾经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全国产生过较大影响,出现了以王汉澜先生为首的全国知名的教育学家,培养了一大批今天活跃在教育战线上的优秀人才,其中有些已成为全国教育领域具有较高知名度的领导者和著名专家。但是,在教育学学科的发展规划上,河南大学没有抓住时机,承担起全省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领军院校的使命,弥补河南省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空白。从全国的发展局面来看,这也形成了河南高等教育研究薄弱的一个突出缺口。虽然河南大学有深厚的教育学基础,成功实现了教育学一级博士学位点的申报,但是其目前的状况是缺乏高教研究的专业人才,没有形成团队优势,距离独立而成熟的研究方向还很远,而这方面的建设也不是短期内就能奏效的。而郑州大学虽设有高等教育研究所,但偏重于校本研究,并没有承担起全省高等教育研究的重任。相反,湖北、湖南、浙江、广东等省份,高等教育研究与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同步,形成了非常浓厚的研究氛围和学科建制氛围,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非常突出的地域优势,其特点表现为三点:一是自上而下高等教育研究气氛浓厚,研究之风盛行;二是高等教育学学科点众多,专业人才培养事业兴旺;三是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发达,形成了研究驱动决策的良好机制。从战略发展的角度来说,这些省份高等教育的发达与其在高等教育研究上的发展密不可分。
就大学个案发展而言,一些著名大学成功发展的背后有教育学学科的理论基础做支撑和高等教育或战略规划部门的院校研究为发展智囊,这些理论和研究是其实现跨越式发展不可或缺的战略手段和战略步骤。例如:20世纪70年代哈佛大学提出的“核心课程改革”方案,80年代麻省理工学院提出的“大工程教育”改革方案等,这些不仅对美国而且对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改革都产生了广泛影响。我国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都有发展水平很高的教育科学研究院与战略发展规划中心,它们在学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进程中都起着巨大的作用。
河南缺乏这样的传统,缺乏这样的“气候”,缺乏这样的学校,更缺乏这样的顶层设计。特别是近年来,与高等教育发展的迅猛势头相比,河南高教研究已明显落后于全国的发展水平。从全国高等教育研究和高等教育发展的局面来看,河南明显处于劣势;在全国每年举办的各类高教论坛及学术会议上,“缺乏河南的声音”也已经成为近些年来一种较为突出的现象,这一点全国知名高等教育专家和众多河南籍高等教育学者都有深刻的体会。
三、加强和发展河南高等教育研究的路径建议
当前,在高等教育大发展的形势下和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环境中,对于河南省高等教育发展而言,重视高等教育的科学研究,自上而下营造高等教育研究的氛围、提高高等教育研究的理论水平、形成高等教育战略规划的机制,当是一种重要选择。
首先,从战略发展的高度制订、实施高等教育研究的发展计划,形成高等教育研究的氛围。省属高等教育主管部门首先应该认清现实,然后科学规划、谋划未来。其中,高等教育研究作为一个“软”计划,是一个必须引起重视的话题,而且要从战略发展的高度去认识这个问题。高等教育管理部门应从顶层设计的角度出发,认真规划河南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好发展高等教育研究的规划,在全省高等教育战线形成高等教育研究的浓厚氛围,并积极加入全国高等教育研究的行列,以实际行动改变河南高等教育多年来的“失音”现状,争取河南高等教育在国家平台上的话语权,在理论战线上打造河南高等教育发展的强劲势头。在这方面,发达省份有许多可供借鉴和学习的经验,河南要主动学习,迎头赶上。具体策略上也有多种选择,如可以适时举办河南高等教育发展高层论坛,邀请全国知名高等教育专家和学者为河南高等教育发展建言献策,营造声势和舆论氛围,吸引省外优秀人才加盟河南高等教育;也可以利用媒体和社会团体的力量,发展、壮大河南高等教育研究机构与队伍,定期开展研究与交流活动,与全国高等教育研究组织和学会接轨,加入全国高等教育研究的行列,在全国高等教育研究发展与改革领域占据一席之地。
其次,发挥省属重点大学领头羊的作用,填补河南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空白,提高高等教育学术研究水平。由学科建设引领高等教育研究的发展,是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手段。河南大学作为省属老牌重点高校和拥有教育学一级博士学位点的高校,在这方面要当仁不让地承担起发展河南高等教育学学科的历史重任,这也是河南大学为河南省高等教育发展作出积极贡献的一个重要契机。近年来,河南大学、郑州大学也多方努力,吸引高等教育优秀人才特别是河南籍具有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的专业人才和学者加盟本校加强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但至今收效甚微。目前,在全国各地从事高等教育研究的高水平河南籍人才和学者确实为数不少,甚至有些学者在全国高教研究领域还是颇有建树的专家。但是这些学者为什么不回河南谋取发展、为家乡高等教育发展作贡献呢?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不可否认,即目前河南尚未形成高等教育研究的气候与学术环境,专业发展有一定局限。在此,建议河南大学要充分利用自己在教育学方面的学科基础和优势,采取积极措施,不拘一格吸引人才,在战略规划上把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作为一个重要方向,从高等教育学硕士点建设做起,逐渐把这块“蛋糕”做大做强,提高高等教育研究学术水平,使其在服务河南高等教育、引领河南高等教育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并担当起在全国高等教育战线上展示河南实力、发出“河南声音”的重要角色,扩大河南高等教育发展在全国的影响力。
最后,在河南高校中强化高等教育研究和战略规划的地位和作用,发挥院校研究在高校发展中的顶层设计功能。今天的大学发展没有一个可供照搬的统一模式可仿照。研究自身的特色,找准自己的办学定位,是高校在日趋激烈的办学资源竞争中求得生存的唯一选择。因此,高校必须以制度创新来引领高等教育改革,从学校顶层设计上赋予高等教育研究机构或战略规划部门应有的地位和权力,使其真正在学校发展上发挥出谋划策、提供科学决策依据的功能。在这方面,院校高层的决策以及吸引研究部门与决策功能形成对接机制是非常重要的,河南高校在这方面的基础普遍较为薄弱,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建议将郑州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作为全省高校院校研究的研究典范,吸引高等教育研究专业人才,认真谋划发展道路,真正形成高水平的高等教育研究,为大学发展和河南高等教育发展做好服务。河南省的其他院校也要根据自己的条件,选择加强高等教育研究的道路,形成以科学规划与教育科研引领学校发展的机制。有条件的可以加强学科建设,没有条件的可利用高等教育研究机构的建制做好大学发展的研究、咨询、规划、服务工作,使高等教育研究真正发挥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的先锋作用。
高教资源分配 篇4
1 高教园区图书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建立的社会意义
1.1 高教园区图书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建立能提升资源利用效率
高教园区各院校之间在图书馆内部建立图书信息资源共享机制, 能有效升级资源的利用效率, 确保建立有效的知识传递网络, 从而提高整体知识传播的效率。另外, 多数高校图书馆在建立过程中, 以本院校的专业设置和学科范围作为馆藏书籍的范围, 相对较局限, 建立图书信息资源共享, 在提升图书馆资源利用效率的同时, 更好的满足各高校教师和学生的实际需求。对于到图书管进行图书借阅的大学生说, 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进行知识的学习, 学生和教师的需求也不尽相同, 学校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图书馆建构, 才能在满足基本学习需求的同时, 提升整体图书馆的管理效果, 进一步优化图书馆的功能和实际价值。对于不能满足学生需求的书籍, 构建共享机制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1.2 高教园区图书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建立能优化资金配置结构
在高校图书馆建立的过程中, 要对不同学科进行全面兼顾, 以保证高校学生在图书馆能有效的找到本学科的相关书籍。另外, 目前多数高校在建立图书馆或者是扩建图书馆的过程中, 都对信息资源和图书资源进行了集中的整合。加之要顺应时代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只有保证相关管理项目和种类符合实际需求, 才能一定程度上提高图书馆内部信息检索和信息处理的有效性。但是, 在实际建立过程中, 资金项目的运行结构一直是需要相关部门给予高度重视的, 因此, 只有建构完整的信息共享机制, 才能一定程度上保证最低投入最低成本实现最优化的信息资源整合, 提升共享程度和范围的同时, 确保整体项目运行结构的升级和优化。
1.3 高教园区图书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建立能实现资源升级调配
正是借助信息资源的共享机制, 才能保证资源结构和信息数据实现互补, 确保图书馆能在系统融合的基础上, 建构更加强大的信息资源结构, 确保综合类数据信息能得到有效的利用和集中管控。另外, 在对信息资料进行系统化处理的过程中, 要保证服务要求和整体图书馆运行规模之间形成有效的平衡。因此说, 在高教园区推进图书信息资源共享机制, 能从根本上提高资源的配置结构和配置水平, 实现信息服务能力的最优化。
2 高教园区图书信息资源共享机制的运行过程
2.1 高教园区图书信息资源共享机制之联合共享模式
在高教园区内部建立信息资源共享机制, 能一定程度上保证整体联合管理模式实现有效升级, 确保信息服务系统能顺应时代发展的基本诉求, 建构更加有效的管理规则和图书资源整合路径, 确保高教园区信息文献的共享以及共建结构能在顺应时代发展诉求的同时, 真正发挥高教园区图书馆的实际价值。在系统进行集中升级和项目建构过程中, 要保证联合编目以及文献共享, 确保能运行个性化资源和信息推送, 真正实现联合信息处理和联合共享模式。特别要注意的是, 在共享模式建构的过程中, 能实现规划项目的高速和最优化需求, 不仅要保证投资项目符合高教园区的实际情况, 也要一定程度上的减少风险, 实现图书借阅服务系统, 确保整体运行结构得到优化升级。
2.2 高教园区图书信息资源共享机制之混合共享模式
正是基于对图书馆内部信息的管理, 相关部门要将政府、社会公众和高教园区图书馆联合在一起, 形成混合共享模式, 提升文献资源和信息结构的处理效力, 确保整体管理模式贴合实际发展需求和信息传递环境。只有满足信息共享的需求, 才能真正发挥信息共享机制的社会价值和自身优势。特别要注意的是, 在对信息资源进行集中处理的过程中, 要对各个高教园区图书馆的利益进行均等划分, 以保证整体运行流程有序进行。
2.3 高教园区图书信息资源共享机制之集中共享模式
在对公共图书馆进行集中建立的过程中, 高教园区的相关项目负责人要对系统内信息结构和数据分析结构进行集中处理, 确保资源项目得到有效安置。高教园区内图书馆要对资料检索以及借阅终端进行系统化的管控和项目处理, 确保统一规划和统一项目管理之间能建构平衡态运行关系。只有建立资源的共享模式, 才能在一定结构程度上提高整体运行结构的可操作性和服务性质。
结束语
伴随着网络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高教园区图书馆在信息处理过程中, 要秉持先进的态度和发展思路, 确保管理结构和管理效果满足预期, 在提升服务功能的同时, 借助信息资源的共享机制, 保证高教之间建立更加有效的图书信息资源互动。在节省资金成本的前提下, 实现优势互补, 确保高教园区图书馆能发挥最大的功效。
参考文献
[1]崔彦军, 马艳东, 李杰, 等.基于WPKI、DRM与TF Key的图书馆信息资源管控[J].图书馆技术与发展, 2013, 15 (05) :116-119.
[2]黄渌, 郑晓军, 须文波, 等.利用Windows Crypto API实现图书馆资源共享[J].图书馆管理工程, 2014, 30 (23) :108-110.
[3]杨锋, 钟诚, 米爱中, 等.图书馆信息资源电子体系结构的分析与设计[J].图书应用研究, 2014, 21 (11) :134-136.
[4]杨霜英, 刘玉秀, 盛梅, 等.医院数字化图书信息资源共享方案及实现[J].医疗设备信息, 2014, 19 (01) :13-15.
高教信息简报 篇5
信息技术部编辑
1、周济:中国并未把校园BBS论坛关掉而是加强管理
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请教育部部长周济介绍中国教育“十五”发展和“十一五”工作等方面情况时,就记者问:“去年中国政府作出一个决定,就是关掉一些学校的BBS论坛”的问题时明确指出,中国并没有把BBS的论坛关掉,而是加强了管理。周济指出,中国的高校现在的网络和BBS的发展情况非常好。中国教育部对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将会对教育的发展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是高度重视的,所以非常积极地发展校园网络建设,而且是积极地支持网络的大力发展。去年为了进一步更加有序、健康、积极的发展校园BBS,官方采取了两个措施:一个是校园BBS实行实名制;第二是校外人员进入校内的BBS可以浏览但不能随意留下意见。在去年执行的基础上,这个措施得到了绝大多数师生的拥护,实际上更有利于网络的发展。
2、周济:中国教育十五发展和十一五工作有关情况
教育部部长周济在介绍我国“十五”期间的教育情况和“十一五”规划和思路时,首先就教育事业“十五”期间发展情况和“十一五”时期主要发展目标向大家作了一些简要介绍。
一、“十五”期间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十五”期间,教育系统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巩固成果、深化改革、提高质量、持续发展,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取得了新的巨大成绩。
二、“十一五”时期教育发展的主要目标和重点工作: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普九”人口覆盖率接近100%。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得到进一步发展。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争取达到80%左右。中等职业教育办学规模与普通高中大体相当。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5%左右。各类职业技术培训和多样化的继续教育、成人教育得到较大发展。接着教育部部长周济就如何解决农村教师的新生力量,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教育乱收费等问题答记者问。3、教育部酝酿成立学风建设委员会狠抓学术腐败1
针对近期天津、四川等地一些高校出现的学术造假事件,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27日在教育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教育部今后将健全学术评价机制和监督制约机制,目前正在酝酿成立学风建设委员会,来促进高校学风建设的经常化、规范化。王旭明指出,治理学术腐败应靠三种力量:一是道德力量,希望研究人员自觉遵守学术道德,加强自律;二是行政力量,目前教育部正在通过设立学风监督组织来增强其行政力量;第三种就是法律力量,要通过不断建立健全相关法制,给学术行为不端者以法律的惩处。治理学术腐败,要道德、行政、法律三管齐下。
4、2006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召开
2006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电视电话会议3月1日召开。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周济,教育部党组成员、中纪委驻教育部纪检组组长田淑兰在北京主会场出席会议并讲话。教育部副部长赵沁平主持会议。周济指出高校招生工作仍然面临巨大的挑战,任务十分艰巨。周济强调做好2006年高校招生工作,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阳光工程”,推进“阳光工程”制度化。周济指出要不断深化高考改革,以改革促进事业发展。参加会议的有国家教育考试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国务院有关部门和教育部有关司局的负责同志,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校招生委员会、教育厅(教委)和招生考试机构的负责同志,高校负责人,部分地、县招办负责人等。湖北、陕西两省教育厅,南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作了大会发言,主要交流了实施高校招生“阳光工程”的有关情况和经验。江苏省公安厅介绍了打击中介诈骗、维护高考安全和秩序等工作情况。
5、教育部部长周济会见爱尔兰教育代表团
教育部部长周济2月23日在北京会见了以爱尔兰教育科学部长玛丽·哈纳芬为团长的爱尔兰教育代表团。双方在友好的气氛中就中爱两国各自的教育改革与发展近况、双边教育交流与合作,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培养、合作科研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会后,周济部长与哈纳芬部长分别代表两国玫府签署了中爱政府间关于相互承认高等教育学位学历证书的协议。此次爱尔兰教育代表团是应教育部邀请来华访问的。
6、05年全国867万人高考违规率万分之三点五
据中国教育部消息,2006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已经召开。据了解,2005年全国共有867万考生参加高考,录取新生504万。高校招生实施“阳光工程”首战告捷,成效显著。各地方、高校和有关方面共同努力,精心设计方案、精心组织实施,努力形成公开透明的招生录取运行机制,出台多
项公开举措,如公示具有加分照顾资格的考生名单、未完成的招生计划由省级招办集中公开征集志愿、招生录取状态尽可能实时公开等。考风考纪进一步好转,高考违规率下降为万分之三点五;招生乱收费、违规录取和中介诈骗现象大幅减少。
7、第十一届中国国际教育巡回展将在国贸开幕
由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主办的“第十一届中国国际教育巡回展”将于本周六在北京国贸中心开展。来自英国、法国、美国、日本、中国香港等27个国家和地区的350多所高校和教育机构参展。参加本次“教育展”的国外院校包括综合大学、高等技术学院、大学预科学校、职业培训院校、语言学校、中学等各类教育机构。这些学校的教师和招生工作人员将和学生面对面,现场解答参观者出国留学的具体问题。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副主任邵巍还提醒说,考生和家长参观前,要考虑清楚要不要出国,明确留学目的,对有留学意向的国家要事先了解,诸如地理、语言、风俗等,问题越具体,收获越大。
8、温家宝总理强调:要深入治理教育乱收费
温家宝总理在京召开第四次廉政工作会议时的讲话中强调,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反腐倡廉的极端重要性,全面落实中央关于反腐倡廉的各项部署,把推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廉政建设的重要内容,重点抓好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继续解决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切实加强政府机关公务员队伍建设和管理,采取更加坚决有力的措施,努力取得廉政建设的新成效。温家宝强调,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要抓住不放,今年要重点在几个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上取得新进展。今年要对各级各类学校的收费项目和标准,进行一次全面清理和规范。对违反规定乱收费的,要严肃处理有关责任人,直至撤销职务。
9、我国约3万残疾人入高等院校接受本专科教育
20年来,我国已有约3万残疾人被普通高等院校录取,接受专科、本科教育。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教育就业部教育处处长李东梅说,随着保障残疾人教育权的观念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残疾人有机会进入高校深造。近几年来,每年都有4千人通过考试被国内高校录取。目前国内有4所专门招收残疾学生的高等院校,分别在天津、北京和滨州,除滨州医学院的新生需要参加高考外,其他3所学校都是通过特考特招录取学生。每年从这4所高校毕业的残疾学生约200人,其他接受高等教育的残疾人分布在全国大多数的高等院校中。
10、教育部发改委通知:211院校将不再招收专升本
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独立学院和民办院校原则上不举办普通专升本教育。教育部官方网站转发了教育部和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关于编报2006年普通高等教育分学校分专业招生计划的通知》。通知还表示,从今年开始,专升本的招生计划由10%减为5%,并纳入国家下达的普通本科总规模内。两部委在通知中说,各地、各部门在安排2006年计划时要从严控制和逐步压缩本科院校的高职(专科)招生规模,以保证本科院校各项办学条件得以改善。
教育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表示,“98511、教育部财务司:国家助学贷款审批金额172亿
自2004年6月新政策、新机制实施以来,国家助学贷款的资助金额和资助人数均已超过过去5年的总和。教育部财务司有关负责人表示,自2004年6月至2005年12月底,河南的贷款合同金额已超过5亿元;辽宁、湖北2个省的合同金额已超过4亿元;江苏、山东、广东、陕西4个省的合同金额已超过3亿元。这位负责人对中央部门高校所做的主要工作表示了高度的认同,但同时指出目前存在的问题有:大多数学校工作机构不健全,专职人员配备不足,不适应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需要,贷款学生的诚信意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等。因此,教育部在2006年将进一步加强督察和督办力度,大力推进国家助学贷款按新机制的运行工作,进一步加强组织机构建设,抓紧完善相关政策,切实落实银校全面合作,并配合财政部继续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对财政困难且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开展得好的省份,给予奖励支持,推动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在2006年取得更大的进展。
12、我国已在世界上设立42所孔子学院
北京语言大学与日本北陆大学合作建立孔子学院协议签字仪式24日在京举行,北陆大学孔子学院是在日本落户的第三所孔子学院,也是我国在世界范围内设立的第42所孔子学院。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赵国成说,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世界各地出现了“汉语热”。为了满足包括日本在内的世界各国人民学习汉语、了解中国的需求,中国决定在海外建设以开展汉语教学为主要内容的孔子学院。2005年,尽管中日两国关系发展出现波折,但仍有立命馆大学、樱美林大学、爱知大学等多所日本大学申请建设孔子学院。他表示,建在各国的孔子学院今后不会仅局限于汉语教学,国家汉办将开发更多的资源和更多的适合课程,全力支持孔子学院的发展。
高教集萃 篇6
研究生报考人数减少4万:就业持续尴尬 含金量不再高(新华网)
调查显示高校青年学子对孔子印象阳光积极(新浪网)
季羡林日记曝大师烦透大学考试:考他娘的什么东西 (人民网)
高校新锐女教师QQ群直播阅卷过程 学生笑称血淋淋 (人民网)
8成网友自嘲学癌:见书本便头痛恶心干呕(新浪网)
小学教师供给现尴尬 本科生不愿教 高职难胜任(大公网)
全国考研人数5年来首次下降 专业硕士报考人数增加 (新华网)
高校毕业生将达727万 第一份职业不必太纠结(光明网)
香港城市大学2014年计划在京招17人(新华网)
黑龙江:今年起将推行高校思政课专家听课制度 (中国教育新闻网)
调查:公务员在女性择偶行业选择上名列第一(新浪网)
调查显示:近半大学生对于占座现象很反感(中国新闻网)
武昌理工学院“博学”考试引发读书潮(光明网)
教育部:提高名校招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比例(腾讯网)
北京大学学生求职被问韩寒与郭敬明身高 感叹留京难 (光明网)
浙江大学推出新政 一年2,000万给用心上课的教师 (千龙网)
推出教学改革“套餐”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将这样培养大学生
(千龙网)
社科院:农村家庭本科生失业率高达30%
(人民网)
声音
葛剑雄(复旦大学教授、图书馆馆长):教育再好,还需要社会提供发展的空间。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更多是要问社会,而不要仅仅问大学。解决青年的出路问题,不是大学也不是幼儿园的事情,而是政府、社会的事,也需要家长的积极引导以及青年本人的理性选择。 (腾讯网)
朱永新(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一名理想的教师, 应该是名天生不安分、永远会做梦的人。 教育的每一天都是新的, 每一天的内涵与主题都不同。 教师只有具有强烈的冲动、愿望、使命感, 才能提出问题, 才会自找“麻烦”, 也才能拥有诗意的教育生活。 (新浪微博)
Alan Barrell(英国剑桥大学商学院教授、世界青年发展组织主席):创业最重要的两个关键性因素是创新和信息。创业和创新要体现个人的想法,爱因斯坦讲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作为一名企业家,不要总问why(为什么),还要思考why not (为什么不)。面对瞬息万变的时代,作为大学生,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创新的关键是如何获得新想法,当你不停地思考同一个问题,专注其中时,就会发现全新的方法。 (中青在线)
邢定钰(中科院院士、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现在家长们把孩子的起跑线越定越早,在我看来,学生真正的“起跑线”应该定在大学!就像跑马拉松一样,太早起跑,到后面就没有了后劲。 (人民网)
学术
北京大学一项研究为探索太阳系外行星宜居性提供新可能:在太阳系外,是否还有其他适宜生命存在的星球?2013年12月30日,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发表的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与海洋科学系教授胡永云与其研究生杨军博士(目前在芝加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的研究成果为回答这一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 (中国教育新闻网)
复旦大学一名学生获世界材料研究学会优秀博士生奖:最近举行的世界材料研究学会年会上,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和先进材料实验室彭慧胜课题组博士生仰志斌因为在新能源材料和器件方面的突出研究成果,荣获2013年度优秀博士生奖。 (新华网)
我国蛋白生物农药研究达国际先进水平:记者从中国农科院植保研究所获悉,该所蛋白质农药课题组完成的一项生物农药创制研究成果,为激活蛋白类生物农药的研发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撑,被农业部专家组认定为“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千龙网)
师生研发“防震床”遇地震时拢出三角空间:“地震发生的瞬间你可能正在熟睡,假如遇到这种情况,这款‘防震床’或许就能帮你躲过一劫。”在吉林省白城师范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师生们研发出一种可以在地震来临时保护梦中人的特殊床板,设计理念源于杠杆原理,以做到“趋利避害,防患于未然”。 (搜狐网)
国际
美国高校少有大四“空巢期” 实习贯穿始终(人民网)
日本立命馆大学与企业合作 促外国留学生就业(网易)
澳大利亚简化留学签证审理程序(凤凰网)
新西兰调查显示青少年成长受父母影响较大
(中国教育新闻网)
2014年英国取消本科人数限制增加3万招生名额
(中国教育新闻网)
加拿大阿省移民计划推出新类别 备受中国留学生关注
(光明网)
英国:树立教师权威整饬校园纪律(人民网)
日拟将学习“和食”外国留学生居留时间延长2年
(网易)
英国投入4,900万英磅 力推工科教育助力经济发展
(千龙网)
日本拟延长接收外国实习生期限 扩大接收范围(人民网)
英欲推中国留学生实习项目 旨在加强商贸联系 (腾讯网)
荷兰橙色郁金香2014年至2015年奖学金开始申请(今晚网)
高教资源分配 篇7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在采用查阅文献资料基础上, 通过对温州茶山高教园区 (以温州大学;温州医科大学;温州的职业技术学院等3所高校为例) 体育资源基本情况作了实地调查, 同时对三所高校的专家进行详细访谈。调查内容主要有:1体育教师人数、学历、职称、专业;2在校学生数;3体育设施;4课程设置与上课时间的安排。另外根据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与处理。结果分别是:温州大学教师人数59人, 其中教授10人, 副教授20人, 讲师28人, 助教1人, 硕士学历50人, 博士8人;温州医科大学教师人数36人, 其中教授3人, 副教授8人, 讲师23人, 助教2人, 硕士学历30人, 博士6人;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教师人数16人, 其中副教授12人, 讲师4人, 博士学历9人。体育课上课人数温州大学30000人, 温州医科大学15700,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9674人。体育设施方面温州大学篮球场52个, 足球场1个, 网球场14个, 田径场2个, 游泳池1个;温州医科大学篮球场12个, 足球场2个, 网球场8个, 田径场2个, 游泳池2个;温州职业技术学院篮球场11个, 足球场1个, 网球场4个, 田径场1个。
二、分析与考察
1.体育师资队伍的现状。根据高校的体育教学、训练、群体竞赛活动的需要, 目前, 每个教师都必须要经过体育专业四年本科或以上学历的学习后, 才能进入工作岗位。因此, 在培训后, 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体育知识、体育技术与体育技能, 并且能娴熟地运用科学锻炼方法来指导学生的体育锻炼实践。根据高校体育师资及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各高校师资队伍在近几年中已经有所改观。从表1看, 除了温州医科大学的体育从师资人数编制、学历、职称等结构较为均衡外, 其他两所大学在以上方面较为不均衡。特别是在温州职业技术学院, 最突出的问题是学校学生人数多, 师资紧缺, 教师承担工作量较大, 影响教学质量。除此之外, 通过实际调查发现, 在三所高校中, 体育专业出现不均衡的现象, 以田径及篮球教师偏多。虽然, 近几年这种不均衡的现象通过调整专业来减轻, 但还是难以适应当前的体育教学模式。比如有的学校拥有优越的场馆, 但无专业教师, 只能让非专业的教师上岗, 因教师水平低, 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的学校即使专业教师, 但缺乏场馆, 造成人才浪费。因此, 根据目前的情况, 对教师资源作优化整合和合理配置, 是高教园区各高校急需解决的问题。
2.场地设施的现状。总所周知, 高校体育活动的开展离不开一定的体育场地、器材和设施, 场地设施条件往往直接影响到学校体育工作的整体发展。随着国家教育水平的提高, 各高校的招生情况一年比一年好。但是, 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加, 学校体育课程的改革, 各高校现有的体育设施已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 更不能适应新的体育理念的要求。高教园区各院校体育体育场馆的规划和配制与学生人数的增加存在着十分明显的差距, 若仅依靠一个学校体育场馆的利用, 尚不能解决学生人数增加和体育场馆紧缺的矛盾。因此, 设立体育设施的共享机制, 可以达到优势互补, 同时可缓解园区各院校体育设施不足的压力。
三、高教园区体育资源共享的对策
1.建立校际体育资源共享的协调政策。可通过教育行政部门的途径, 实现高校体育资源共享的工作作为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并且列入对学校体育工作的要求。所以, 建议能够建立一个高校体育资源共享的协调部门, 能够相互沟通, 相互配合, 共同规划, 共同管理;通过共同制定资源共享的实施方案和管理办法, 各高校需要明确认知各自的职责、权利和义务, 建立一套规范的教学及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 使校际工作不仅实现开放的目的, 并且能够规范化, 保证资源共享, 相惠互利。
2.整合且优化体育师资, 实现学分互认。目前, 在我国, 不少高校实现了跨校选课和学分互认的新举措, 这有利于实现高校间的资源共享。学生可以跨校学习学到在本校学不到又感兴趣的知识和科目。在高教园区中, 往往存在不同类型的高校, 其教学方式, 特色教学皆大不相同, 体育教育也不例外, 在各高校中, 体育教师表现出不同的优劣势。因此, 可以利用教师的这种特点, 将各高校教师资源进行整合并且优化, 进行优势互补。现温州茶山高教园区各高校已在其他学科进行了教师和教学资源共享的尝试, 取得了良好效果。那么, 体育教师资源是否也能实现类似的资源共享模式, 笔者认为:首先, 对各高校的特色专业和特长教师进行认真分析, 并合理分类, 确定各学校的优势专业和特长教师。其次, 在各高校建立一套体育跨校选课网络系统。最后,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通过网络选课, 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和教师。通过这种方式可增加学生选择的范围, 增强学生学习体育课的兴趣和热情。同时利用这种方式的体育教学来加强体育教师的危机感, 激励每位教师的竞争意识, 提高教学水平。更重要的是, 各高校之间制定学分互认的制度, 这样有利于加大学校体育资源的开发程度和教师、教学资源的互补, 促进各学校的学科建设, 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热情, 学分上相互承认, 才能免除学生跨校选课的后顾之忧, 促进体育资源共享。
3.加强场地设施管理, 体育设施相互开放与融通。 体育场地是学校体育教学的基础设施, 良好的体育设计能够促进校内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从而提高学校体育教学的发展和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学生需要自由地选择运动项目、运动形式和活动内容, 只有通过这样, 才能真正感兴趣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 领会体育运动的价值和快乐, 并且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在体育运动中的潜能, 发展学生的个性。若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所喜爱的项目进行锻炼, 学生则能达到在快乐中学习, 在学习中感到快乐。但是, 由于各高校体育设施有限, 再加上排课时间的限制, 因而不能满足学生选到自己所感兴趣的课程。针对这样一个现象, 笔者认为各高校应将体育设施及场地相互开放和融通, 建立一套完整且合理的体育设施管理方案, 这样各高校的体育资源不仅能被充分地利用和调配, 体育场地设施也能够较为规范的得到使用。
4.开展校际体育竞技比赛, 促进校际交流。适当的体育竞技能促进学生对体育项目的积极性。可通过举办一定数量的高教园区内校际体育竞技比赛, 这样不仅能够促进校际之间的交流, 并且能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对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挖掘学生体育特长及潜能, 为参加大学生运动会提供一个较好的人才选拔机会。
针对现阶段的高校体育场地设计及师资力量不均衡等问题, 将高教园区的体育设施共享是一种有效的措施。通过共享能够最大程度的提高各高校体育资源的使用效益, 并且能够加强各高校的纽带, 实现高教园区内各高校的共同发展。为了实现目的, 我们首先需要一种能符合共享措施的教学模式, 将教学开放化, 建立校际网络, 并且实行学分互认。与此同时, 开展校际体育竞技比赛, 通过多方面促进及加强各校之间相互协作, 达到学生在繁忙的学业生活之余, 快乐地享受体育锻炼, 提高身体素质。因此, 将高教园区的体育资源共享, 必定能对各高校大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及提高身体素质产生巨大推进作用。
摘要:通过对温州茶山高教园区体育资源现状进行调研与分析。结果表明, 目前高教园区各高校体育资源各自备用, 资源在相对时间内不能充分地发挥功能作用。如果各高校之间把各自的体育资源进行相互调配与共享, 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 就能解决大学生在体育选课和体育锻炼中因体育资源不足的困难与问题。
关键词:大学,体育资源,共享对策
参考文献
[1]凌平, 邢娜.浙江省高等体育院系教育资源的现状分析与共享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 2005, 27 (5) .
《高教学刊》诚征高教类稿件 篇8
A/>-T I, '>isa 2096-n CH23-1S9�蒿教學刊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CNK丨系列ft据库收录·《中困学术期刊搽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服总库》收細Jlllll 2015 1^CNKI系列数据库收录《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 _‘十一丘”因象重大网络·出板工《子项si·系获甘龙中闺出权玖肩·其网烙出板物典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全文收录证书全文收浓.特发此丨!£·编巧》 ( (··01发诚时A丨�2ois《高教学刊》杂志是经中国新闻出版总署备案的学术期刊。主管单位: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黑龙江省创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国内统一刊号CN23-1593/G4�国际统一刊号ISSN2096"OOOX�半月刊, 邮发代号:14-357。办刊宗旨:刊发高等教育教学与高教理论研究成果, 交流高校教学与建设的改革措施和实践经验, 探索高等教育管理创新思路, 为高校和教学管理人员提供学术交流平台。刊登内容:刊载反应高等教育领域各学科的创新研究成果或改革实践的学术文章, 着重反映广大高教工作者的创新理念、创新观点、创新经验;探索高教领域的创新思路、创新方法;介绍高教领域全方位的改革措施与实践经验;发布高教理论与知识的学习与研究成果, 为广大高教工作者提供学术研究与交流平台。欢迎广大作者踊跃投稿!栏目设置:前沿视界、课题研究、教海探新、教改新论、高教管理、职教论坛、高校建设、师资建设、教育实践、实验平台、思政探索、理论研究等。投稿须知:1、稿件须以电子文档形式发送, 釆用Word2003格式, 4000字符为宜, 自带英文摘要、关键词。请勿一稿多投, 来稿一律不退, 请作者自留底稿。2、本刊编辑部对来稿有修改权, 不愿改动者请事先说明。自收稿之日起1个月内未收到刊用通知, 作者可自行处理。3、来稿请注明作者姓名、单位、通讯地址、邮编、联系电话及电子信箱。4、如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 一切后果由作者本人负责。稿件要求:1、稿件应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 论点明确、论据可靠、数据准确、逻辑严谨、文字通顺。2、计量单位以国家法定计量单位为准;统计学符号按国家标准《统计学名词及符号》的规定书写。3、所有文章题字数在20字以内, 具备摘要 (中英文) , 关键词 (中英文) , 正文, 结束语, 参考文献格式。4、参考文献按引用的先后顺序列于文末。5、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表格设计要合理, 推荐使用三线表。6、图片要清晰, 注明图号。投稿邮箱:gjxkzzs@163.com工作QQ:409523160 3087950763投稿热线:0451-82613427 0451-82614854
《高教学刊》杂志诚征高教类稿件 篇9
-ttn/u*高敦竽刊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o»Ki*«inws收录·《中B孛术供刊出滕思癉) «*WHH2015“十一五闻农耋大网略出权工杻子項‘VV^t'祭羑甘爲中出敕欢房美H螓出权鶫典中国学木期刊网络出版思库全文收录证书屮《知识资霉总#»鴒C rt ft r Pi全文牧nnttu.窳·14 f麥觸M H络出贓总痄t<Wf W^^jilr rp/.'·^~Jr.^CNKI系列数据库收录《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收录期刊《高教学刊》杂志是经中国新闻出版总署备案的学术期刊。主管单位: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黑龙江省创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国内统一刊号CN 23-1593/04, 国际统一刊号ISSN 209&-000X, 半月刊, 邮发代号:14-357。办刊宗旨:刊发高等教育教学与高教理论研究成果, 交流高校教学与建设的改革措施和实践经验, 探索高等教育管理创新思路, 为高校和教学管理人员提供学术交流平台。刊登内容:刊载反应高等教育领域各学科旳创新研究成果或改革实践的学术文章, 着重反映广大高教工作者的创新理念、创新观点、创新经验;探索高教领域的创新思路、创新方法;介绍高教领域全方位的改革措施与实践经验;发布高教理论与知识的学习与研究, 为广大高教工作者提供学术研究与交流平台。欢迎广大作者踊跃投稿!栏目设置:前沿视界、课题研究、教海探新、教改新论、高教管理、职教论坛、高校建设、师资建设、教育实践、实验平台、思政探索、理论研究等。投稿须知.1、牛彡i以电子文档形式发送, 采用Word2003格式, 4000字符为宜, 自带摘要、关键词英文翻译。请勿一稿多投。来稿一律不退, 请作者自留底稿。2、本刊编辑部对来稿有修改权, 不愿改动者请事先说明。自收稿之日起1个月内未收到刊用通知, 作者可自行处理。3、来稿请注明作者姓名、单位、通讯地址、邮编、联系电话及电子信箱。4、如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 一切后果由作者本人负责。稿件要求.1、稿件^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 论点明确、论据可靠、数据准确、逻辑严谨、文字通顺。2、计量单位以国家法定计量单位为准;统计学符号按国家标准《统计学名词及符号》的规定书写。3、所有文章标题字数在20字以内, 具备摘要 (中英文) , 关键词 (中英文) , 正文, 结束语, 参考文献格式。4、参考文献按引用的先后顺序列于文末。5、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表格设计要合理, 推荐使用三线表。6、图片要清晰, 注明图号。欢迎投稿!高教学刊杂志社投稿邮箱:gjxkzzs@163.con工作0Q:409523160 3087950763投稿热线:0451-82613427 0451-82614854
高教动态 篇10
本刊讯(杨希)5月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参加“实现中国梦、青春勇担当”主题团日活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并发表重要讲话。
根据党的十八大精神,习近平明确提出了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他指出,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中国梦是国家的、民族的,是每一个中国人的;中国梦是我们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
习近平强调,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广大青年要勇敢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努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第一,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带领人民历经千辛万苦找到的实现中国梦的正确道路,也是广大青年应该牢固确立的人生信念。第二,广大青年要练就过硬本领。青年人应该把学习作为首要任务,作为一种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树立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的观念,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第三,广大青年要勇于创新创造。青年是社会上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理应走在创新创造前列。第四,广大青年要矢志艰苦奋斗。要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勇于创业、敢闯敢干,努力在改革开放中闯新路、创新业,不断开辟事业发展新天地。第五,广大青年要锤炼高尚品格。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头倡导良好社会风气。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以实际行动促进社会进步。
■陕西高校师生热议习近平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
本刊讯(孙永涛黄晓青白萌)2013年5月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并发表重要讲话。陕西高校师生通过网络、电视、报纸等详细了解习近平总书记在接见全国优秀青年代表上的讲话内容和5月2日给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2009级本科团支部全体同学的复信,并展开了热烈讨论。
习近平的讲话和复信在长安大学、西安欧亚学院和西安邮电大学青年师生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长安大学教师张英表示,听了习总书记关于“我们党始终代表青年、赢得青年、依靠青年,始终重视青年、关怀青年、信任青年”的讲话之后,备受鼓舞,进一步坚定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信念。西安欧亚学院学生纷纷表示,要时刻铭记总书记的教诲,科学理性规划职业生涯,充分利用图书馆、实训室等教育资源,系统掌握专业知识,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成长为合格的新时代青年。西安邮电大学学生公寓党员工作站召开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和复信精神座谈会,与会成员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畅谈了对总书记讲话和复信精神的理解和感悟,表示要牢记总书记“勇做走在时代前面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的嘱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和力量。
此外,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安培华学院、渭南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师生就此开展了多项活动学习贯彻讲话精神。据了解,西京学院今后将继续利用校园网、QQ群、微博、宣传栏、板报等形式进行宣传,并组织“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择业观,树立远大理想,学好本领,服务祖国,服务人民,服务基层。为深入学习贯彻习总书记讲话精神,陕西师范大学将举行系列活动:一是以“青春信仰中国梦”为主题举办“马列讲坛”活动;二是以“青春共筑中国梦”为主题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团日活动;三是以“青春绘就中国梦”为主题做好大学生骨干培训;四是以“青春践行中国梦”为主题组织理论宣讲团、科技支农团、教育帮扶团、法律援助团、生态保护团和社会调研团等40多支社会实践服务团队,利用暑假深入城市社区、厂矿企业、农村乡镇和田间地头,用所学知识和专业技能服务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引导青年学生用实际行动践行中国梦。
■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袂推出振兴计划百亿大单投向百所中西部高校
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日前联合印发《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2012—2020年)》(简称《振兴计划》)。
扩大入学机会:向中西部投放18.5万个东部高校招生名额,贫困地区定向招生覆盖所有国家级扶贫重点县
《振兴计划》提出,要通过坚持新增招生计划向中西部高教资源短缺地区倾斜和继续实施专项招生计划的方式,扩大中西部学生入学机会。“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是指将招生计划增量和对东部高校调整出的生源存量计划投向中西部高等教育升学压力较大的地区。适度降低东部地区中央部门高校属地计划比例,继续将学校从属地调出计划及学校计划增量投向中西部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相对较少的地区,逐步缩小东中西部地区招生录取率的差距。据悉,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该计划在全国高校招生计划中专门安排18.5万个名额,由东部高校招收中西部考生。同时,《振兴计划》提出继续实施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
增强院校实力:重金投入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新建一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优化中西部地区院校设置成为《振兴计划》的重要内容。教育部在高校设置工作中,将对中西部地区实行单列审批。据悉,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已经启动,以5年为一个周期,一期实施期限为2012—2015年,计划投入100亿元先期支持100所中西部地方本科高校建设。中西部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建设也被给予关注。《振兴计划》要求,加强对中西部高校“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等试点工作的指导,引导中西部高校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振兴计划》还提出,加强中西部高校国家级科研平台培育和建设,新建一批体现中西部区域学科集群优势和特色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和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提高师资水平:人才计划优先支持中西部高校,支持骨干教师到东部高水平大学研修
对于人才建设,《振兴计划》不遗余力:发挥高层次人才引领作用,建立优先支持政策机制。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创新团队发展计划”、“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等各项人才计划实施中,优先支持中西部高校。在“海外名师项目”中,重点支持中西部高校聘请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海外名师任教和合作科研。实施“千名中西部大学校长海外研修计划”。据了解,教育部与香港李兆基基金会、培华教育基金会合作,计划在2012年到2016年间,选派千名中西部高校领导干部赴海外研修培训。实施“西部之光”等访问学者项目,支持中西部高校骨干教师到东部高水平大学研修访学。在对口支援西部高校工作中,支持1万名中西部受援高校教师和管理干部到支援高校进修锻炼。实施就业指导队伍培训项目,用5年时间将中西部高校就业指导教师轮训一遍,提升就业指导水平。加大国家公派留学政策对中西部地区倾斜力度。
加大经费投入:地方政府要健全所属高校经费投入机制,国家奖助学金向中西部倾斜
《振兴计划》提出要完善中西部高校预算拨款制度。地方政府要加大所属高校经费投入,健全投入机制。进一步完善中西部高校预算拨款制度,健全拨款标准动态调整机制。中央财政继续对中西部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生均拨款给予奖补支持。同时,要加大对中西部地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力度。国家奖助学金名额和资金向中西部地方高校倾斜,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风险补偿金和国家助学贷款奖补资金向中西部省份倾斜。继续实施学费补偿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办法,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单位就业。
■世界大学学科2013年年度排名公布中国48所大学专业排名进200强
近日,全球教育界颇具影响力的QS世界大学学科2013年年度排名在Top Universities.com网站上揭晓。该排名是全球教育界领军人物、名牌大学、雇主、学生、家长们最为关注的世界年度教育热点之一。这个新发布的高校专业排名,令中国教育界为之鼓舞: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内地大学专业排名开始跃居世界前列。
据QS统计,今年中国内地共有48所大学有一个以上的专业位列世界200强。同时,有95所中国大学发表的学术论文在至少一个专业中被其他国际学者引用。据悉,该专业排名考察了全球2858所大学的学术声誉、雇主评分、学术论文引用以及其他关键指标,对包括土木工程、经济学、法律、计算机科学以及许多其他主流30个专业进行了综合评测,选出了各项专业全球最顶级的200所大学。
理工专业排名快速上升
从专业看,中国大学在理工、科学、数学等方向的专业排名快速上升,有更多大学位居世界前列。中国的大学在材料科学、化工、机械、电气和电子工程、土木工程,以及数学、化学、统筹学、农学和环境科学上有超过10所中国大学得到世界认可,位居世界200强。其中,中国大学在材料科学上实力最强,有20所大学名列世界前200名。与去年相比,仅材料一个专业,就有8所中国大学新入选世界200强,增长2/3。此外,中国大学的化工专业在世界上的竞争力也令人惊叹,仅今年一年世界大学200强中就新增7所中国大学,比去年增长88%。电气与电子工程以及环境科学各自有4所中国大学分别跃居世界200强,年增长率分别达到44%和67%。
文科综合表现有待提高
在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和国际关系、教育学和历史学的排名中,每项排名仅有不超过3所中国大学达到世界200强水准。在社会学中,中国仅有北京大学一所院校入选世界200强,今年全球排名仅有64位,与去年相比(37位),下降了27位。
专业排名还看北大清华
在30个全球评比的专业中,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和浙江大学有超过60%的专业位列世界200强。其中,北京大学有21个专业位列世界50强,清华大学有16个专业位列世界50强。清华大学比北京大学有更多进入世界20强的专业。北京大学在现代语言、哲学和化学这3个专业中世界领先,排在全球20强内。而清华大学在包括统筹学、环境科学、材料科学、化学、机械航空制造工程类、土木工程、化工的7个专业中都排在了世界前20名。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田捷当选国际光学工程学会会士
近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田捷教授凭借其在光学分子影像领域的突出贡献,当选国际光学工程学会会士。在2013年获此殊荣的69人中,田捷教授是唯一一名来自大陆的科研学者。这也是田捷教授在继2010年当选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学会会士(IEEE Fellow)、2012年当选国际医学与生物工程院会士(IAMBE Fellow)之后,获得的又一殊荣。国际光学工程学会成立于1955年,是一个致力于光学、光子学、光电子学、成像、图像处理领域的知识交流、收集、传播和应用的非营利性的著名专业学会。SPIE主要任务包括向会员及国际工程科学界提供信息、教育产品及服务,为光学及光子学领域的交流及其与其他领域的互动提供平台,针对新兴技术组织会议及教育项目等。SPIE每年召开二十余个学术会议,所形成的会议文献反映了相应专业领域的最新进展和动态,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已成为光学及其应用领域科技人员极为重视和欢迎的情报源,是国际著名的会议文献出版物。
■西安交大一附院荣获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本刊讯(通讯员陈锐作者李雁马锋)近日,陕西省人民
详解北京高教发展蓝图 篇11
《教育与职业》:《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如何提高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作了哪些部署?
熊红:提高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是首都实现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和世界城市发展目标对高等教育的迫切要求。《北京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了以下六方面的任务和措施。一是高等学校要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把育人作为学校和教师的首要职责,把教学作为教师考核的主要内容,把创新人才和高素质人才培养作为学校评价的重要因素,教学资源向教学一线倾斜。二是深入推进“北京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加大教学投入,深化教学改革,教学应更加注重创新性、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和选择性,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三是深化教学改革,推进和完善学分制,鼓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选择学习方向和学习进程。四是推动实践教学改革,加强图书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校内实习基地、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鼓励本科生参与科学研究和学科竞赛,着力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科研水平。五是积极推动综合性教育教学改革,完善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机制。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完善教学绩效监控评估机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六是大力推进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建立以科学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责任制和导师项目资助制,推行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双导师制”,健全完善中外联合培养研究生机制。建立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追踪机制。
《教育与职业》:如何进一步提高北京高等教育的水平?
熊红:为了进一步提高北京高等教育的水平,建设结构合理、特色鲜明、质量一流、开放融通的首都高等教育体系,大力提升首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能力、知识创新能力、社会贡献能力,为国家建设和北京发展提供高端人才支撑和科技智力服务。《北京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了三个方面的发展任务。
首先,要支持和加快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和高水平大学建设。以多种形式为中央在京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和高水平大学提供支持和保障。加强重点学科、交叉学科和首都高校学科群建设,以专业和学科发展推动更多首都高校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大学。
其次,建立首都高等教育发展协调机制,采取多种方式,加强中央院校和市属高校的沟通与合作,破除体制局限,促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整合共享,联合开展学科专业建设、高层次人才培养和高水平科学研究,合力创造首都高等教育优势品牌。
再次,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加强对市属高校发展定位、空间布局、学科专业的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市属高校合理定位、整合资源,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建设一批国内一流、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地方大学及学科。
《教育与职业》:如何推进人才培养体制和模式的改革?
熊红:人才培养是教育的核心,改革人才培养体制,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高素质劳动者、技能型人才和创新人才,是未来十年我市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为此,《北京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从教育观念、人才培养模式、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等方面破除障碍,形成具有首都特色、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一是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树立全面发展、终身学习、系统培养的观念,努力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健康、持续发展;二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建立更加灵活开放的学习制度,探索建立高等学校学生校际转学制度;三是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深化课程教材改革,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四是建立学科专业结构的动态优化机制,形成教学内容更新机制,提高人才培养针对性;五是构建合作培养、实践育人的资源平台,推进联合培养人才机制;六是建立全市统一的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标准,建立各个学段的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和质量监控评价体系及教学反馈系统;七是完善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科学方法和基本程序。完善高等学校教学评估和质量年报制度,建立社会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八是改进人才评价及选用制度,为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环境。
《教育与职业》:如何增强高等学校的科技创新能力?
熊红:高等学校是国家基础研究的主力军,是高新技术研究的重要方面军,是实现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的生力军。为了增强高等学校的科技创新能力,《北京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了以下几方面的要求。一是要求高等学校结合自身特色和科研方面的优势,坚持服务国家和首都发展建设与鼓励自由探索相结合,加强基础研究;以重大实际问题为主攻方向,加强应用研究。二是创新高等学校科研体制,创新运行机制与管理制度,促进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与集成的有效衔接。三是加强经费使用管理,完善以创新和质量为导向的科研评价机制。四是推动科研基地发展,支持高等学校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和工程研究中心。五是鼓励北京高校与海内外高水平教育科研机构、著名企业建立联合研发基地,建设一批科研创新团队,培育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团队,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六是加强北京市大学科技园建设,构建北京高等学校科技创新体系,积极培育战略新兴产业,提高高等学校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区域创新能力。
《教育与职业》:如何提升高等学校的社会贡献力?
熊红: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是高等学校的三大职能,所以,面向社会开展全方位的服务,是高等学校肩负的重要社会责任。为了提升高等学校的社会服务和贡献力,《北京教育规划纲要》从五个方面提出了明确的任务和措施。一是紧密围绕北京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开展科研攻关,服务首都经济社会发展。二是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高等学校科技成果产业化,孵化一批产业效益高、社会效益大的科技成果。三是发挥高等学校知识文化优势,引领社会文化发展,积极为社会成员提供多样化、高层次继续教育,广泛开展科学普及工作,普遍提高社会公众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四是鼓励和支持高等学校结合自身特色和专业优势,积极开展决策咨询,发挥智囊团思想库作用。五是鼓励师生面向社会广泛开展志愿服务,为促进首都经济社会的发展发挥更大作用。
《教育与职业》:如何鼓励和支持民办教育发展?
熊红:截至目前,北京市共有民办普通高校15所,当年毕业生2.2万人,招生1.9万人,在校生7.3万人。民办教育已成为首都教育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部分人民群众对多样化教育的需求。为了鼓励和支持民办教育并引导民办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北京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了鼓励和支持民办教育发展的五项措施。一是将民办教育纳入整个教育规划中统筹考虑,使之成为首都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鼓励社会力量以独立举办、共同举办等多种形式,捐资、出资兴办教育;三是依法落实民办学校、学生、教师与公办学校、学生、教师平等的法律地位;四是健全公共财政对民办教育的扶持政策,市、区(县)两级政府采取专项资助、给予奖励等措施支持民办学校创新体制机制和育人模式,促进民办教育有特色、高水平发展;五是依法明确各类民办学校变更和退出机制,完善民办学校法人治理结构,加强对民办学校的管理和监督。
《教育与职业》:如何大力开展继续教育,建立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
熊红:大力开展继续教育,建立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是满足广大社会成员更新知识、提高能力和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先进的学习型城市的重要途径。关于如何大力开展继续教育,建立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北京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了以下建设任务。
第一,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建立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定期开展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鼓励行业、企业联合职业院校建立培训中心,为企业在职人员提供岗位培训,为转岗、失业人员提供职业培训。第二,发展社区教育,健全社区教育体制,依托社区教育培训机构面向广大社区居民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育培训。第三,鼓励各类学校、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美术馆等社会文化教育机构面向广大市民开展多形式、多内容的社会教育。充分发挥各类新闻媒体的社会教育功能。调动各种社会力量广泛开展老年教育、妇女教育、外来务工人员教育。大力开展家长教育,普遍提高家庭教育水平。第四,加大政府对农村成人教育与培训的统筹领导,健全区县、乡镇和村庄三级农村成人教育办学网络。大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农村转移劳动力培训,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和农转非人员的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第五,建设北京开放大学,形成开放的继续教育平台,为学习者提供方便、灵活、个性化的学习服务。第六,健全北京市学习型城市建设统筹领导体制,统筹各级各类教育发展,促进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创新学习制度,建立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与衔接机制,构建市民终身学习“立交桥”。探索建立“学分银行”“市民终身学习卡”等终身学习制度。
链接:
《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高教部分
建设结构合理、特色鲜明、质量一流、开放融通的首都高等教育体系,大力提升首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能力、知识创新能力和社会贡献能力,为国家及北京发展提供高端人才支撑和科技智力服务。
(十三)建设高水平大学。支持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和高水平大学建设。以多种形式为中央在京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和高水平大学提供支持和保障。建立首都高等教育发展协调机制。采取多种方式加强中央在京高校和市属高校的沟通与合作,联合开展学科专业建设、高层次人才培养和高水平科学研究。
全面提升市属高校办学水平。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加强对市属高校发展定位、空间布局、学科专业的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市属高校科学定位,整合资源,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建设一批国内一流、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地方大学及学科。
(十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校要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把育人作为学校和教师的首要职责,把教学作为教师考核的主要内容,把培养创新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作为学校评价的重要因素,推动教学资源向教学一线倾斜。更加注重教学的创新性、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和选择性,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继续推进“北京高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优化学科专业布局结构,加大本市重点学科和特色专业建设,鼓励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发展。加强实验室、校外实习基地和课程教材等基本建设。逐步完善学分制和弹性学制。鼓励高校建立学分互认机制。试点跨专业、跨学科、跨学校的选课制度。鼓励高校建设教学联盟。继续推进“北京高校科学技术与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建立产学研联合培养和国内外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机制。加快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建立用人单位、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建设北京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状态数据系统,形成北京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监测制度。
(十五)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创新高校科研体制,完善科研评价和激励机制。支持高校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和工程研究中心。鼓励高校与海内外高水平教育科研机构、著名企业联合建立研发基地。建设一批科研创新团队。加强北京市大学科技园建设,构建北京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十六)提升社会贡献力。高校要紧密围绕北京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开展科研攻关,服务首都发展。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孵化一批经济效益高、社会效益大的科技成果。发挥知识文化优势,引领社会文化发展,积极为社会成员提供多样化、高层次的继续教育。广泛开展科学普及工作,全面提高社会公众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积极参与决策咨询,充分发挥智囊团、思想库作用。鼓励师生面向社会广泛开展志愿服务。
我与《中国高教研究》 篇12
20世纪80年代初 ,我国改革开放尚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阶段,中国高等教育如何改革、怎样发展,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这时,许多高校都成立了教育研究所室,为学校的改革发展出谋划策,进行改革方案设计,提出改革措施建议,也开展一些教育理论研究。为适应形势发展,教育部及时成立了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许多省市、部委(当时大多数部委管理高校)也相继成立了地方和行业的高教学会,开始成立一些专业学会, 逐渐形成高等教育研究全方位体系。为了加强高教研究的交流联系, 建立成果发布平台,中国高教学会于1985年创办了《高等教育学报》(季刊),即《中国高教研究》前身。这一阶段,我在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工作,参与了高等教育研究活动,见证了高教学会的成立发展和《高等教育学报》的创刊。
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 , 是中国高等教育大改革、大发展时期,也是高等教育研究蓬勃开展的时期。体制改革经历了突破性进展, 教学改革全方位展开,相应的理论研究也取得不少重要成果。这时,中国高教学会及众多分支机构的活动也大大地增加,对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这种形势下,《高等教育学报》已不能满足需要,学会于1992年决定改为《中国高教研究》(双月刊)。我则于1991年底调至《中国高等教育》编辑部工作。《中国高等教育》是一份所谓“行政性机关刊物”,与作为高教学会“学术性刊物”的《中国高教研究》是当时多份高教刊物的两名排头兵,相互配合、协同工作,成为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两支助推火箭。所以,在整个90年代,我是《中国高教研究》的合作者。
进入新世纪,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在跨入大众化阶段、成为高等教育大国后,迎来了向高等教育强国进军的新阶段。新形势赋予高等教育研究以更高、更重的研究任务,高教学会的活动也空前活跃、蓬勃发展。《中国高教研究》不失时机于2000年改为月刊 ,每期96页,大容量刊发了高等教育研究的论文成果 ,成为在高等教育领域具有重大影响的刊物,先后获得“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等称号。我由于在1999年退休,于2000年开始,到《中国高教研究》编辑部“打工”,后来还担任编委会副主任,一干就是10多年。
回顾《中国高教研究》30年的发展历程,结合我在高等教育领域工作的经历,对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高等教育研究工作有这样5点感想:
一是高等教育研究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必须十分重视,长期坚持。这一观点我在《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文(见《中国高教研究》2013年第7期)中做过阐述和讨论。在这里 ,我觉得仍然要强调:没有正确的理论,就不会有正确的实践;要想掌握正确的理论,必须在实践中认真总结、研究。实践和研究是人们达到认识客观真理的唯一途径。当然,学习前人的理论成果也是掌握正确理论必不可少的一环,但如何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特别是面对新形势、新问题,需要发展、创新的时候,就不能不依靠认真的研究。我从高校到教育部、再到教育报刊社、最后到高教学会,50多年从事高等教育事业,看到凡是取得事业发展成果、特别是取得开创性成果的领导者、决策者、管理者,都是善于学习、重视研究的。学习和研究, 可以说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必由之路和必要前提。这和科学研究是生产力中最活跃因素的道理是一样的。高等教育的发展是永恒的,对高等教育的研究也必须长期坚持。
二是要搞好高等教育研究,必须有激励研究的政策,创造推进研究活动的条件。我国的高等教育研究,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才逐渐发展起来的。这从《中国高等教育研究50年》的统计情况可以看出。新中国建立后前30年,包括“文革”时期,虽然不乏教育改革甚至“教育革命”,但认真的研究、特别是理论研究很少,所以“文革”以前的教育研究论文也十分稀少。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工作的进行,几乎完全听命行政领导的指示,或是照搬苏联经验。虽然高校体制中,院校下设系、系下设“教研室”,但都不做教育研究。为什么改革开放以后教育研究会迅速发展起来? 我认为,这和当时的形势和政策有关。从形势来说,当时打开国门,看到我国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各个方面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回顾历史上种种经验教训,改革又是“摸着石头过河”,迫使我们不得不好好研究。从政策来说,当时高教的主要政策方针是打破“统得过多,管得过细、过死”的弊病,“放开搞活”“下放自主权”。这就促使高校不得不自己好好研究。后来,规定提升副教授、教授必须在一级刊物上发表教育研究论文, 于是,就促使高校教师也不得不投入教育教学研究。30多年来,中国高等教育事业有了巨大的发展和提高,不能不说也是得益于教育研究的开展。当前,我国高教事业发展总的来说是朝着高等教育强国的方向迈进,仍然存在着或大或小的种种差距,以及发展进程中的矛盾困难,依然使我们不能不继续认真研究。党的十八大以后,从中央到教育部,总的政策精神是继续深化改革、推动发展,从而要求并激励高等教育界继续加强研究。高教学会和《中国高教研究》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必须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研究和服务上承担起重任,发挥她应有的作用。
三是开展高教研究,必须走领导、专家和群众相结合的道路。这一点我在《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文中也曾着重讨论过。在这里,我觉得仍然要强调:领导者、管理者如果不重视并亲身参与研究,就很可能是一个平庸的、糊涂的、缺乏远见的领导者,甚至可能瞎指挥、犯错误;教育研究的专家,如果不了解管理、不接触群众和实际,关起门来光凭书本和文件资料搞研究,也绝不可能取得好成果;而在教育工作第一线的广大教师和干部,如果不结合本职工作开展研究,教师就可能沦为“教书匠”,干部、职工也只能是“撞钟的和尚”,不可能创造性地、出色地做好工作。
四是研究工作必须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基本理论研究和政策研究相结合,注重开拓创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耳熟能详的基本原则,但要真正做到、做好却不容易。我们过去有些高教研究工作不被重视、成效不显著,常常是因为理论脱离了实际,不能解决实践中的问题,没有发挥理论指导实际的作用。因此,对不同的研究机构和研究工作应有恰当的定位和恰当的要求。这就涉及基本理论研究和政策研究等实际问题研究的关系。政策研究等实际问题研究,是经常摆在高校和管理部门的任务,也是高教研究发挥作用的主要方面。但是,如果不从大量的实际问题和实践经验中总结、提炼出带普遍性的基本理论问题加以研究,我们的研究工作就走不远、站不高,就会陷入问题堆里而不能自拔 , 也无法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同样,要求所有教育研究机构特别是基层的高校教育研究室、所都开展基本理论研究,也显然是不切实际的过高要求。我们只能要求不同的研究机构各有分工侧重,同时善于在不同的研究项目中贯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最后,所有的研究,都蕴含着创新的要求。我们过去的高教研究,常常被贬为“政策解释”,研究论文被说成“政策文件的重复”。其原因在于我们的研究工作未能在政策的基础上向前迈进一步。这样的研究自然是不受欢迎的。为贯彻正确的政策而做研究、写论文,是完全必要的、应该的,我们不反对;但我们更看重在贯彻政策的同时,能有所创新、有所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