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沿海区域(共7篇)
江苏沿海区域 篇1
一、引言
江苏沿海地处沿海、沿江、陇兰三大经济带的交汇处,在连接南北、沟通东西中,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条件和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2009年江苏沿海开发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沿海三市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机遇,沿海前沿区域城镇化的发展也进入大家的眼球。城镇化包含了人口集聚、土地利用转变、产业升级与空间流动等过程,表现为人口城镇化、土地(空间)城镇化、产业集聚化等多种形式。但是,沿海前沿城镇存在着有别于其他地区的特点,总体看来,沿海前沿区域正是要通过港、产、城一体化的发展来做大做强区域经济,加快土地集聚、人口集居,从而推动当地的城镇化建设。在这过程中,土地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同时沿海前沿区域也呈现出特有的土地问题,值得我们研究与思考。从已有的文献来看,学者主要是围绕沿海生态、土地利用的分布、优化来阐述土地问题,如谢薇等(2011)从沿海海地区的发展特征与趋势,讨论了土地利用特征与问题。李达(2012)以江苏省赣榆县为例,研究了土地利用优化问题。张等(2012)以南通为例,分析了土地利用的生态问题。可以说,深入实践调查与分析在城镇化发展的背景下,沿海前沿区域究竟面临哪些土地问题,哪些土地制度措施制约着城镇化的进程,有何改进的办法,这类文献少之又少。
鉴于此,本文以江苏省南通市为例,结合实地调研结果,汇总前沿镇城镇化过程中的土地问题,以及产生的不利影响,分析存在的原因,并提出可行的政策建议,以期对沿海城镇化的进程起到更好的推进作用。
二、前沿区域城镇化中土地利用问题
2009年江苏省南通市依据国务院《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和《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编制了《南通沿海开发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该规划设定南通沿海开发重点为沿海前沿区域的22个乡镇,陆域面积2 509.7平方公里,人口193.1万。然而,城镇建设的扩张、人口的集聚都必须依赖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在沿海区域,探求新的土地资源成为一个极具吸引力的方式也成为一个极为可行的方式。在“十一五”期间,南通一共围垦29.26万亩,主要用于港口、城镇、能源、临港产业、高效设施渔业等生产建设。大多数人认为沿海前沿区域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土地资源充裕,足以满足生产建设居住商业需要。但是,从我们的实际调研来看,土地充裕并不意味着解决了所有的问题。同时,在南通围垦土地基本都是作为滨海新城建设。沿海前沿区域不仅仅包括围垦土地,还包括前沿镇所在土地,这类土地在使用中遇到的问题又不同于围垦土地。无论是在土地性质上,还是在利用过程中,这两大类型均出现不同的转变和问题,应该分别给予分析和讨论。
(一)围垦土地利用问题
一般而言,围垦土地的使用权如何取得,涉及海域使用权与土地使用权的衔接问题。填海造地前应首先按规定取得相应海域的海域使用权填海造地海域变成陆地后,海域使用权自动灭失,所形成土地不再属于海域,如何配置、如何使用等应按照土地管理的法律、法规办理。虽然这些均有明确的规定,但是在实际的利用过程中却存在一些问题。
(二)沿海围垦土地利用问题
1. 土地用途难以保证。
海域使用权按照规定分为农业用海和工业用海。比如在南通海安老坝港5万亩的滩涂资源中,不到1万亩的属于农业用海。同时,国家也规定,填海形成的土地在之后的使用中也要相应分为农业用地和工业用地。然而,沿海区域新区的建设基本上都是工业用地,因此,在实际的操作中,要做到农业用海农用十分困难。一些违规的操作时有发生,甚至出现为了扩大海域面积,而擅自更改海岸线的现象。
2. 土地性质调整难。
正因为工业用海在围垦之后要作为工业用地,这就使得在一些滨海新城难以有商业用地,限制了当地的发展。比如南通如东洋口港为了实现港、产、城一体化的局面,在滨海建新城。但是,房地产开发必须是商业用地,而工业用地调整为商业用地是比较困难的。因此,房产开发好之后也担心出售问题,难以吸引人气,而一些市政绿化工程用地也难以满足。
3. 土地利用率不高。
虽然围垦土地充裕,但是利用率普遍不高。除了项目引进的难度较大,竞争激烈等原因之外,也有其他因素。比如南通海门港新区一期建设区5平方公里,土地利用率60%~70%。一方面,该新区做出了产业规划的限制,对一些不环保,不长远的项目一概不让进园区。另一方面,园区有目的地留下部分土地作为以后的发展所需。当然,园区二期16平方公里利用率就要差很多。
(三)前沿镇土地利用问题
可以说,前沿镇土地利用所出现的问题代表了城镇化进程中各乡镇所遇到的共性问题。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建设用地指标匮乏,城镇建设推进受阻。
从我们的调研来看,前沿镇普遍反映用地指标相当匮乏,这是乡镇推进城镇化进程中最大的、普遍的难点之一。据南通如东沿海经济开发区的领导反映,目前省级已没有建设用地指标,经过市县一层到达乡镇的土地指标少之又少,基本上无济于事,但城镇建设又不能滞缓,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区的拓展等等都必须依赖土地。据统计,该区近年城镇建设用地近1 000多亩,但是县里统筹了仅仅50亩左右,其余均要靠自己来解决。为了突破土地瓶颈,加快城镇化建设,各地也是纷纷出招寻求解决办法,通过农地流转、土地复垦等办法来增加建设用地。但是,这些办法有的已触犯到农地保护的相关法令和政策,当地的领导也心有余悸,承认做法有出入,但为了发展,有的措施也是不得以而为之。
2. 土地用途和性质调整不易,镇区面积难以拓展。
我国实行的是最严格土地制度。私自、轻易转变土地性质,改变土地用途尤其是基本农田可能性为零。然而沿海前沿乡镇一般以农业乡镇为主,农业用地占比都很高。比如南通通州湾的三余镇,作为原南通通州区的农业大镇,建设用地规模小,新一轮土地规划建设用地空间不足,在加上该区90%以上的农地属于基本农田,使得用地刚性需求与耕地保护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自身城镇规划难以实施,镇区面积难以扩展。此外,除农用地向建设用地的土地利用调整外,还涉及到土地性质的调整。从乡镇来看,镇区的土地还是以农村建设用地为主。但是,当前农村建设用地市场还未建立,农村建设用地和国有建设用地权利不对等。这使得农村建设用地上的建房也好,建厂也好,都难以取得国家所认可的权属保护,并且农村建设用地向国有建设用地的性质也相当不易。再加上土地权属复杂,厘清难度较大,经过多轮改制,产权关系复杂,这些均制约了镇区的发展。
3. 土地承包政策制约,农民集中土地集聚困难。
从调研来看,土地承包经营权三十年不变的政策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地的流转,导致了土地集聚,农民集中困难,影响了各区域的城镇化建设和经济发展。从二轮土地承包开始,这种接近“生不增死不见”的农地生产经营制度,的确在保障农民利益,使得农民长久珍惜土地,持续投资土地,促进农业发展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由于无法调整土地,一方面,这一政策使得土地占有极不平衡,有的农户家虽有新增人口,但却无法分到地,而有的农户老人已去世,或者无力种地,村集体也不能收回土地。再加上国家农补实施,即使抛荒同样也能拿到补贴,这样就使得土地的流转,土地集聚越发困难。虽然土地管理法对重新调整农地有相关规定,但在农村要达成2/3以上成员或代表的同意,其谈判成本相当高。同时,十七届三中全会将承包关系重申为“长久不变”更使得“大稳定,小调整”的政策难以贯彻执行。此外,随着生活水平改善,家庭变化,农民有着翻新建房的需求,但各地基本上已经停止宅基地审批,农民颇为不满。
三、意见及建议
(一)正视已有土地政策的不足,突破制度约束瓶颈
从上文的现状分析总体来看,土地利用制约因素更多的是制度政策层面的,难以轻易更改。比如,在前沿镇土地利用中,普遍反映了三十年土地承包政策带来的各种弊端。但是,自1980年代,我国初期大规模地进行均分土地后,不但没有再进行一次均分土地的打算,反而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稳定土地承包。在十七届三中全会报告中,更是提出土地承包权长久不变。
此外,建设用地指标匮乏更是一个普遍性的难题。我国实行的是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18亿亩耕地更是不可触及的红线。对于建设用地指标,上级政府都是严控的。但是,经济发展尤其是推进城镇化,必须要获得建设用地。因此,乡镇也是穷尽办法,比如“增减挂钩”,违规的“以租代征”,或者通过农村建设用地的流转来获得更多的建设用地。但是,前文也提到,农村建设用地的流转市场基本上是空白的,基层基本上按照国有用地的征用办法来处理农村建设用地的征用与补偿,缺乏法律的依据。
因此,现有土地政策的不足亟须我们改革创新农村土地制度,尤其是集体建设用地的流转,虽有试点流转,但依然没有建立可行的流转管理办法,严重滞后当前的实际形势。从我们的调研来看,在基层一线工作的领导普遍认为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土地管理法》必须要做适时修订,相关单位应对推进中出现的政策问题给予解释和帮助,否则工作难以开展。
(二)建立土地利用创新机制,缓解镇区用地难题
虽然我们一再强调要突破制度瓶颈,完善已有政策,但是在当前,很多政策的调整比较困难。比如,我们认为再次实施“均分土地”的政策可能性并不大。这就需要我们在实践工作中,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创新土地利用的机制,建立适宜各自地区的可行办法,缓解用地难题。
比如,对于当前普遍反映的农村土地调整难问题。我们建议对于一些老弱病残的农户,本人如不能或不适合再从事农业生产,可以在自愿的情况下对其按照征地办理失地保险,再收回承包地。对于已成为市民的农民,土地的收回更是顺理成章。集体可以将这部分地作为机动地,调整再分配。
再如,针对停审批宅基地引发的问题,我们认为在经济较发达地区,可以借鉴张家港塘桥镇的做法。凡是有建房需求的农户,可以向政府申请“预拆迁”,政府将其纳入拆迁计划,按照征地标准给予一系列补偿,完成拆迁和交出承包地之后,农户可以在镇区得到安置新房,获得城镇社保,满足新房需求。采用“预拆迁”的办法,一方面可以解决农户住房需要,减轻农民不满;另一方面更是可以加快城镇化进程,集约土地利用,增加建设用地。
(三)完善沿海围垦协调机制,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对于沿海复垦后土地性质或者土地用途问题,虽依然是政策方面,但是它涉及到海域使用和土地使用,海域使用权与土地使用权换发的纠纷也就成了沿海开发中的一大障碍。因此,这需要两大部分的协调与合作。但是,目前无论是政府层面还是学术领域,关注均甚少。
对于沿海充裕的土地,在做好海域证和土地证衔接的同时,做好围垦土地的规划,确保土地合理合规的使用。在海域使用权转变为土地使用权的过程,应该明晰土地的用途性质,给予一定的商业用地比例,从而有利于滨海新城的建设。此外,围垦土地基本属于不可逆转的过程,再加上沿海产业的自身特质,必然对生态环境有一定的影响,切莫以牺牲环境作为发展城镇化、发展经济的代价。如著名的围垦之国荷兰,为了确保生态平衡,在土地规划方面,1~2土地用于农业,1~4用于城镇开发,余下的1~4是自然区域,包括森林和河湖水面。
对于资源比较丰富的围垦土地,虽然产业布局、规划限制等因素限制了土地利用率,但是我们认为产业引进滞缓、外来投资不足依旧是主要因素。同时,我们也认为,沿海前沿镇和各自滨海新区也必须加强联系,共同来解决发展中的土地问题。比如,南通通州湾三余镇农田90%以上基本农田,改变土地性质困难,建设用地有限,工业发展薄弱(镇区内仅有两家企业),我们提出能否将三余镇的工业发展都放在临近的滨海新区,人口也逐步搬迁至滨海新城,三余镇利用传统优势着重通过万顷良田工程,着重打造现代农业,减少建设用地需求。滨海新城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还带动了新城的人气,形成较好的发展局面。
参考文献
[1]谢薇,史俊.江苏沿海开发战略实施中的土地利用问题及对策[J].江苏农业科学,2012,(10):350-353.
[2]李达.沿海开发背景下县域土地利用优化研究——以赣榆县为例[D].南京:南京大学,2012.
[3]张■,濮励杰,张跃进.沿海开发土地利用的生态学思考[J].中国土地2012,(2):23-26.
沿海开发战略在江苏 篇2
1 江苏沿海地区的基本情况
1.1 区位优势
江苏沿海地区处于我国沿海、长江和陇海兰新线三大生产力布局主轴线的交汇区域, 作为长三角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江苏沿海地区南部毗邻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上海, 北部连接环渤海地区, 东与东北亚隔海相望, 西连新亚欧大陆桥和长江黄金水道, 是陇海兰新地区出海通道的战略要冲, 区位优势独特。由于历史原因, 尽管它仍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 但却是我国东部目前最具发展优势、最具增长潜力的一块宝地。
1.2 资源禀赋
良好的资源条件。拥有约占全国1/4的海域滩涂湿地1031万亩和百万亩低产盐田, 而且每年以2~4万亩的速度持续淤长, 生物多样性丰富, 土地后备资源得天独厚;岸线资源优良, 具备在淤泥性海岸建设深水海港的技术条件, 连云港港可布局建设30万吨级航道和码头;海洋资源和风光电资源丰富, 据初步测算, 江苏沿海近岸-20米以上的海域面积4.2万平方公里, 水深-30米以上的海域面积7.1万平方公里。如果按照20%的浅海海域面积来规划风电场, 装机容量分别可达到4000万千瓦和7000万千瓦, 相当于3~6个三峡电站, 旅游资源独特, 拥有作为世界上重点湿地保护区之一的盐城东部海岸型湿地, 世界上第一个野生麋鹿保护区和国家级珍禽 (丹顶鹤) 自然保护区, 以及国家森林公园、花果山、圆陀角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等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 可建成以海洋为特色, 以休闲度假为主导的海上风光旅游景区;地势平坦, 雨量充沛, 气候温和, 水系发达;区域开发适宜性较好, 空间开发潜力较大。
1.3 产业基础
从兴灶煮盐到张謇围海造田植棉建厂, 从范公堤到海堤达标, 江苏沿海地区农业开发历史悠久, 生产条件优越, 产业化和规模化经营水平较高, 是黄淮海平原和江淮地区国家粮食主产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呈现加速发展态势, 纺织、机械、汽车、医药、化工等产业具有一定的规模和配套能力, 区域产业分工格局初步形成;服务业发展水平逐步提升, 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处于加速发展阶段, 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模式不断创新。
1.4 发展条件
丰富的人力资源, 拥有各类人才133.2万人, 占总人口的比重达6.8%;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较为发达,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3%, 职业技术教育在校生超过32万人;拥有高等院校14所, 在校大学生16.7万人;劳动力素质总体较高。较完善的基础设施, 作为全国主要港口的连云港港及南通港、大丰港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 南通、盐城和连云港三个机场的运输能力快速增长, 新长铁路、沿海高速公路、苏通大桥等相继建成通车, 区域综合交通体系初步形成;能源结构逐步优化、供给充足;水利设施较为完善, 水资源供给和防洪保安能力显著增强。
2 江苏沿海地区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大意义
从沿海各地自身看, 江苏沿海地区是我国东部发达地区的经济洼地, 虽然目前经济相对薄弱, 但后发优势明显, 滩涂资源、风电资源、海洋资源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使江苏沿海增长空间和发展潜力巨大。
从全省看, 加快江苏沿海地区发展, 既为苏北振兴、苏中崛起注入强劲动力, 也为苏南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广阔空间, 给全省三大区域带来了共同发展的新机遇。
从长三角看, 可以有效拓展长三角地区新的发展空间, 缓解土地资源紧张状况, 促进产业布局优化升级, 进一步增强长三角地区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加快江苏沿海地区发展, 还有利于密切长三角与环渤海地区的经济联系, 促进两大区域在更高平台上开展合作, 生产要素在更大范围内合理流动, 改革发展在更深层次上对接融合, 形成互动并进、共同发展的新局面。
从全国看, 有利于实施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进一步完善全国沿海生产力布局, 尤其是依托铁路大通道和最便捷、最经济的东部出海口, 服务带动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逐步形成了“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加快江苏沿海地区发展, 既支撑了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提升了东部地区整体发展水平, 又可以增强陇海兰新沿线地区的进出海中功能, 有利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和促进中部崛起战略, 进一步加强东中西的经济交流和良性互动, 为中西部地区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承接国际产业资本转移、参与国际分工合作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促进全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从世界看, 有利于强化我国与新亚欧大陆桥沿线及东北亚地区的合作, 提升江苏乃至全国整体对外开放水平。新亚欧大陆桥连接欧亚两大经济圈。加快江苏沿海地区发展, 加快建设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 将进一步提升江苏、广大中西部地区乃至全国对外开放水平, 有利于加强我国与欧洲、中亚、东北亚国家之间的沟通和联系, 推动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
3 江苏沿海地区发展的目标定位与指导原则
3.1 发展目标
到2012年,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40000元, 产业发展基础更加坚实, 先进制造业比重持续上升, 城镇化率达到55%左右, 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普遍提高, 环境质量不断改善, 整体上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到2020年,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或高于东部地区平均水平,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服务业比重大幅上升, 人民生活更加富足, 享有相对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 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成, 城镇化率达到65%左右, 到规划末期或更长一些时间初步实现现代化。
3.2 战略定位
立足沿海, 依托长三角, 服务中西部, 面向东北亚, 建设我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 沿海新型工业基地, 重要的土地后备资源开发区, 生态环境优美、人民生活富足的宜居区, 成为我国东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和辐射带动能力强的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具体来说有四个目标:一是我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以连云港港为核心, 联合南通港、盐城港共同建设沿海港口群, 进一步提高综合服务功能, 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陇海兰新沿线地区最便捷的出海通道和对外开放窗口, 逐步形成亚欧之间重要的国际交通枢纽。二是我国沿海新型的工业基地。依托深水港口资源和现有产业基础, 优先发展石化、造船等临港产业, 加快发展装备制造、新材料、新医药等优势产业, 推进传统产业全面升级, 建设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新型工业基地。三是我国重要的土地后备资源开发区。立足海域滩涂资源丰富的独特优势, 科学规划土地资源, 积极探索有效的开发方式, 合理划分农业、建设和生态用地空间, 增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拓展长三角发展空间。四是生态环境优美、人民生活富足的宜居区。大力推进生态城镇建设, 进一步优化人居环境, 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局面;积极发展社会事业, 不断增强公共服务能力, 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 打造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的沿海宜居地区。
3.3 指导原则
一是坚持科学开发, 立足沿海地区的特点, 统筹推进港口建设、滩涂开发、产业发展, 注重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提高沿海地区发展的可持续性和综合竞争力。二是坚持规划引领, 以规划为龙头, 做到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效益开发, 做到下位规划与上位规划相衔接、专项规划与总体规划相配套、开发规划与生态规划相协调, 切实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和法定性。三是坚持集约发展, 产业布局沿交通轴线展开, 城镇发展向临海地带拓展, 土地资源集约高效利用, 大幅度提高沿海产业开发的集中度, 提高单位面积的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益。四是坚持保护环境,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加强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 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五是坚持开放合作, 大力提高对外对内开放水平, 更好地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以大开放促进沿海大开发。
4 沿海开发下一步工作思路
国家《规划》给江苏沿海地区发展的战略定位是, 努力成为我国东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辐射带动能力强的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 同时明确沿海开发“两步走”的实施步骤, 即到2012年沿海地区整体上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到2020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或高于东部地区平均水平, 初步实现现代化。现在必须着眼长远, 立足当前, 紧紧围绕国家的高定位和三年取得重要突破的总要求, 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 以宽广的视野、创新的思路、更大的力度、务实的举措, 抓紧抓好国家《规划》的落实, 推动沿海地区实现更好更大的发展, 在先发效应和后发先至上同时取得长足的进步。
4.1 以基地型龙头型项目为重点, 着力构建最适宜在沿海地区布局的产业链
主导优势产业是沿海开发成功之基, 重大产业项目是沿海地区综合实力提升之源。我们在继续抓好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 要更多地把工作重心转移到构建沿海现代产业体系上来, 把突破大项目、发展大产业作为沿海开发的生命力、竞争力所在, 作为摆在我们面前最紧迫的战略任务。一大批龙头型、基地型项目和国家规划明确的重大产业项目落地之日, 就是沿海产业集聚效应彰显之时。沿海的港口、岸线、生态空间是招引重大产业项目独特的优势, 也是选商选资最大的本钱, 要摒弃传统工业化发展的老路子, 把招商引资和招商选资紧密结合起来, 项目要有选择, 产业要重特色, 不仅要选大进大出的产业, 而且要选高端高新的产业, 重点发展投资体量大、技术含量高, 港口运量大、污染排量小的最适产业;不仅要招龙头型、基地型项目, 而且要招上下游配套延伸项目, 通过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 使临港产业园区成为江苏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特色基地。沿海地区土地后备资源丰富, 大面积的围垦滩地和低产盐田, 为优化生产力布局提供了广阔空间。要抓紧编制沿海产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 配套修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切实提高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水平。要严把环保安全准入门槛, 相应抬高建设用地投入产出门槛, 利用倒逼机制推动沿海开发走科学开发之路。
4.2 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 积极探索沿海开发新模式
沿海开发的活力和动力在创新驱动。破解资金约束瓶颈, 要靠投融资体制的创新, 必须抓紧出台沿海开发系统性融资规划, 进一步扩大开放领域, 实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政策, 吸引国资、外资、民资向沿海集聚;要充分利用资本市场, 推动沿海优质企业上市融资和发行债券, 以港口建设权、海域使用权、土地质押权扩大融资, 争取更多的银行在沿海设立分支机构, 加大对沿海开发信贷支持力度;要健全完善政府投融资平台, 壮大省沿海开发集团的资本实力, 尽快设立沿海产业发展基金, 积极为组建沿海地区发展银行创造条件, 支持连云港开展金融创新区建设, 促进沿海市县投资公司健康发展。加速产业大规模转移, 要靠合作共建园区模式的创新, 重点是推动南北联动和东西联动, 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整合资源, 统筹规划苏南的腾龙换鸟与沿海的产业集聚, 面向南方资本, 面向中西部地区, 面向日韩和港台, 吸弓J战略投资者, 在沿海合作进行土地的成片开发, 使沿海的共建园区成为外商投资优先选择的目的地和改造提升后产业转移的示范区。大面积滩涂围垦开发, 要靠多元投资开发机制的创新。攻克沿海开发技术难题, 要靠产学研结合的创新实践。沿海开发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技术支撑作用, 对于提升沿海地区产业层次和发展水平至关重要。产业投资和技术投资要互动并进, 增强科技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功能, 加大涉海高等院校和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建设, 大力培养引进沿海开发的高层次人才, 积极推动高校、科研院所面向沿海开发主战场, 促进产学研结合, 共同攻克共性技术和核心技术。鼓励企业设立研发中心和建立技术创新联盟, 通过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加速科技成果推广应用, 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大力培育创新型企业, 依托科技创新高地建设沿海产业高地。
4.3 以陆海统筹为导向, 创造海洋经济发展新优势
海洋资源是战略资源, 海洋产业是战略产业, 海洋利益是战略利益。大国因海而兴、依海而强, 21世纪人类开始进入海洋经济新时代, 发展海洋经济, 捍卫海洋权益, 正成为世界性的新浪潮。中央在谋划“十二五”发展中, 把坚持陆海统筹, 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提升到战略高度, 不仅顺应了国际大势, 更是反映了内在需要。海洋经济是我们已知更多是未知的新领域, 创建海洋经济试验示范区是东部沿海省份富民强省的必由之路, 也是科学发展的战略抉择。江苏海陆兼备、通江达海, 近千公里的海岸线, 近海近7万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积, 蕴藏着巨大的资源潜力, 沿海地区更是具有沟通中西、联接南北的独特区位优势, 推进陆海统筹可以有效拓展江苏经济发展空间, 进一步凸显江苏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大局中的桥梁纽带作用。长江-12.5米深水航道建设, 不仅使沿海港口群得到广阔的腹地支撑, 更重要的是长江南京大桥以下的港口都将跃升为深水海港, 这种长三角地区与江苏沿海地区、黄金海岸和黄金水道双重叠加机遇, 不可多得, 不可错失。要把江海牌提升到中华牌, 放大江海地区综合开发效应, 带动长江中上游地区发展;发挥好连云港东方桥头堡的龙头带动作用, 以创新理念和思路办好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 积极争取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先导区获批, 增强连云港对陇海兰新线的辐射带动作用, 更好地服务于中西部地区发展。要在海陆联动发展的规划管理、产业布局、资源整合和基础设施建设上进行统筹, 着力增强海陆之间经济的整体性、产业的关联性、资源的互补性、生态的协调性。要坚定不移地把大石化、大冶炼、汽车、造船、风电与海工装备、海洋化工、海洋生物与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临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向沿海地区布局, 同时要注重海陆产业链条相互延展, 实现海陆产业的一体化发展。大力发展海上运输、港口物流、国际贸易、海洋旅游等服务业, 努力打造新的增长点。
4.4 以软硬环境建设为支撑, 提升沿海地区竞争力
江苏沿海地区产业结构研究 篇3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
(一) 国外有关产业研究状况
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利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研究了美国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均衡问题, 他的著作《美国经济结构》《投入产出经济学》是该领域的经典。而投入产出法是当前世界各国进行产业结构分析使用最为普遍的分析方法。
西蒙·库兹涅兹深入地研究了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他在现代经济增长的分析框架内, 对经济变化的一般趋势进行研究, 得出“世界性进程”的现代经济增长六大特征。
新产业区理论通过企业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 研究企业集群的形成动因。该理论认为, 决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状况的最主要因素, 不是物质资本的数量与质量, 而是与人力资本潜力相联系的经济组织结构、文化传统等社会环境因素。
(二) 国内相关研究
郭克莎和王延中对产业结构演变规律及特点进行探讨, 结合产业投入与产出结构, 分析了三次产业结构及各次产业内部结构的变动状况, 并通过资源配置效应分析法, 指出三次产业间的资源流动以及结构变动对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的影响。
蔡亚轩通过SWOT分析方法, 从目前江苏沿海产业的多层面入手, 指出该区优势主要在于资源和区位, 而薄弱的产业基础制约着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在此情况下, 应实施大项目带动策略, 承接国内外资本和产业转移, 集中产业布局, 推动建设生态循环经济, 实现可持续发展。
颜银根运用SPSS软件分析, 找出了江苏沿海经济发展缓慢的根源, 认为江苏地区沿海应当增强区域合作, 并利用优势资源来发展特色产业, 通过发展海洋产业、滩涂海水养殖业、特色农业、港口物流业、新能源和生态旅游业等, 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 融入全球产业链, 最终实现多角度、多层次和全方位的发展。
国外学者的研究为江苏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 而国内学者的研究对完善江苏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江苏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现状
数据来源:《江苏统计年鉴》 (2002—2011)
从表1可以看出, 自2002年以来江苏沿海三市的人均GDP逐年增长, 其中南通市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盐城与连云港。而在2009年以后, 三市的人均GDP在增长速度总体呈现逐年放缓的趋势, 一方面说明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级战略后的一系列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 沿海洼地发展潜力巨大, 另一方面说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仍然存在问题, 制约了经济发展的进程。
三、江苏沿海地区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一) 产业结构层次偏低
近年来, 江苏沿海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加速, 产业结构正在向合理化和高级化方向推进。2009年江苏沿海地区的三产比值为12.60:51.80:35.60, 与苏南地区、长三角地区及毗邻的沿海地区相比, 广东、山东、浙江等沿海地区的产业结构均较为合理, 其中广东最优, 而江苏的产业层次最低。其中, 江苏沿海地区产业结构层次存在以下问题:1.农业所占比重较高, 第二、三产业所占比重偏低。一方面说明了二、三产业未得到充分发展, 经济发展尚存很大潜力, 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产业结构存在着很大的优化调整空间。2.第二产业仍停留在粗放式发展阶段, 生产效率偏低。2009年相对于沿江开发工业生产总值的13814.18亿元, 该区工业总产值仅为2451.13亿元, 差距巨大。同时, 存在着加工业整体技术偏低、制造业落后、技术带动能力弱等问题。3.第三产业欠发达。理论上, 该区的工业化进程进入中期阶段后, 主导产业应为现代化服务业, 但该区的服务业仍以传统服务业为主, 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较低, 发展滞缓。
(二) 产业同构现象严重
就规模以上的工业行业结构相似性而言, 连云港与南通的产业结构相似度较低, 但连云港与盐城的产业结构相似度较高, 存在产业同构现象。
从地区优势产业结构的相似性来看, 连云港、盐城与南通的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存在产业结构趋同, 盐城与南通的纺织业和通用设备制造业也较相似 (见表2) 。这种产业同构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地区间的恶性竞争。
(三) 主导产业带动作用不明显
连云港市的海洋、农业和港口资源十分丰富, 却为何没有像其他地区的沿海城市一样得到长足发展, 原因在于该市缺乏具有强大辐射力和带动力的主导产业;南通市的纺织业一直是该市的重点产业, 但却仍然存在着纺织企业规模小、技术设备落后, 自主创新能力偏低, 品牌竞争力弱等问题, 严重制约着该行业的发展, 不能有效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目前江苏沿海地区强有力的主导产业集群尚未形成。
四、调整并优化江苏沿海地区产业结构对策建议
(一) 高起点制定产业规划, 创新产业带发展模式
先进的产业结构对提高江苏沿海地区开发层次和水平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该地区的产业带建设应该以产业结构为导向, 把技术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 将区位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提高综合实力。按照集中、集聚和集约开发的原则, 以循环经济理论为指导, 优化沿海产业布局和项目, 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大力发展科技含量高及附加值高的优势产业、临港产业以及新兴产业, 从而全面提高产业带的建设水平。
(二) 减少同质竞争, 错位发展优势产业
解决江苏沿海地区产业结构趋同问题必须从宏观产业布局出发, 优化调整工业布局, 合理配置资源。应在更广阔的范围内统筹区域性行业布局, 因地制宜, 最大限度地发挥各个地区的比较优势, 实现产业错位“集群化”发展。在联结各自的地区资源禀赋及产业优势的基础上, 连云港市可以大力推动三个新产业的发展:新医药、新能源和新材料, 充分发挥港口优势;盐城市应该以汽车制造业为基础, 重点发展汽车制造业和风电产业, 形成产业链;南通市应该大力推动造船业和相关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并重点发展沿海沿江化工产业。
(三) 优化工业结构与布局, 培育与发展主导产业
主导产业至关经济发展的全局, 江苏沿海地区应该把主导产业的建设和发展作为优化产业结构的重中之重。发展主导产业应以城市为基地, 以港口为依托, 突出地区资源优势, 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为与腹地相区别, 江苏沿海地区的开发应该依托海洋资源确立主导产业, 坚持涉海发展, 弥补陆域资源的不足。据此对沿海三市确立各自的主导产业提出以下建议:
1.南通市位于长江与黄海的交汇之处, 与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上海隔江相望, 具有十分显著的区位优势, 可借助陆海联动、江海联动的方式确立主导产业, 利用其现有工业基础, 提高船舶 (尤其是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较高的船舶) 的开发和制造水平, 使过去以内陆型产业为主导的南通市转为以海洋产业为主导的城市, 实现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服务业的对接。
2.连云港是江苏第一大港, 港口优势是连云港区域的核心优势。连云港可围绕港口资源确定主导产业, 如港口服务业、城市服务业和临港工业。
3.盐城地区拥有广阔的滩涂和湿地、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渔业资源及风能资源, 这使得盐城的经济发展具备了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条件。应以建设长三角自然生态区为核心, 盐城应发展以生态休闲旅游和绿色能源为主导的产业。
此外, 还应以创新型经济引领江苏沿海地区开发, 争取自主创新, 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升传统产业及现代服务业。
参考文献
[1]沃西里.列昂惕夫.投入产出经济学[M].商务印书馆, 1982:12-30.
[2]西蒙.库兹涅茨.各国的经济增长[M].商务印书馆, 2005:406-418.
[3]郭克莎, 王延中.中国产业结构变动趋势及政策研究[M].经济管理出版社, 1999:3-144.
[4]蔡亚轩.基于SWOT分析的江苏沿海产业发展研究[J].沿海企业与科技, 2010 (8) :82-85.
[5]颜银根.江苏沿海经济发展历史及现状研究[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3) :42-46.
江苏沿海滩涂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篇4
1 江苏沿海滩涂资源现状
江苏海岸线北起绣针河口苏鲁交界海陆分界点,南至长江口南岸苏沪交界(浏河镇东侧),根据2008年江苏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江苏省“908”海岸线(不含东西连岛)总长888.95km,其中粉砂淤泥 质岸线占 海岸线总 长的90% 以上[2]。在古黄河和古长江 携带大量 泥沙入海 和南黄海旋转潮波系统及东海前进潮波系统的共同作用下,江苏沿海地区发育有丰富的滩涂资源和形成岸外世界罕见的辐射沙洲资源。沿海滩涂按照潮汐的影响,分为潮上带、潮间带和辐射沙脊群区域3个部分。全省沿海未围滩涂总面积为50万hm2,约占全国滩涂总面积的1/4,其中潮上带滩涂面积3.08万hm2,潮间带滩涂面积为46.94万hm2,含辐射沙洲区域理论最低潮面以上面积20.18万hm2(表1)。沿海滩涂岸滩潮沟冲淤活跃,滩地宽广,最宽处可达20~30km,且每年以2万亩的速度向海淤涨。辐射沙洲区以弶港为中心顶点,由70多条海底沙脊向北、东和东南方向延伸而成,在南黄海陆架呈辐射状分布,其范围南北长达200km,东西宽约100km,整个辐射沙脊群区面积约28 000km2。辐射沙洲区体系内脊、槽相间分布,沙脊水深较浅,多数沙脊的近岸部分在低潮时出露,成为规模不等的沙洲。近岸部 分低潮时 出露的大 小沙洲总 计70余个,其中0 m以上的沙 洲面积超 过2 000km2,沙脊之间为深度较大的潮汐通道(沙槽),深度一般在15~20m,最深处达40m,成为潮水涨落的通道。
注:海安县潮间带面积包含在如东县内 .
2 江苏沿海滩涂资源开发利用演变分析
2.1 江苏沿海滩涂围垦开发利用历史
江苏沿海滩涂的开发利用历史源远流长,整个苏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史是一部沿海滩涂开发的历史。江苏自11世纪范仲 淹修筑的 捍海堰(范公堤)以来,共垦植开发了近200万hm2的滩涂。沿海大规 模的滩涂 围垦开发 活动主要 有3次:1北宋范仲 淹修筑的 近百千米 长的捍海堰;2南通实业家张謇组织发起的“废灶兴垦”,围海造地27万hm2,垦植8万hm2;3新中国建设以来开展的多元化围垦开发利用,沿海滩涂的开发利用呈现快速发展之势,20世纪50—80年代共新围滩涂22.6万hm2,滩涂开发利用方式以兴海煮盐、垦荒植棉为主向农、林、牧、渔、盐综合开发利用方面发展。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海涂围垦的面积如图1所示。
2.2 江苏沿海滩涂围垦开发利用现状
1995年以来,江苏省委省政府确立了“海上苏东”的发展战略,确立了“九五”百万亩滩涂加速围垦开发,建立新粮 棉生产基 地的计划。“九五”期间新围滩涂3.6万hm2,垦荒利用、改造滩涂中低产田3.07万hm2,截至2001年年底共新围滩涂4.27万hm2,年垦植利用0.73万hm2以上,滩涂的社会总产值由1995年的114.2亿元增加到2001年的246亿元,期间滩涂共生产粮食128万t,棉花9.6万t,水产品5.4万t。通过“九五”开发,滩涂对沿海地区的经济支持和辐射带动作用越来越大[3]。
“十五”以来实施新一轮的百万亩滩涂开发工程,完成新围潮上带滩涂1.33万hm2,开发已围滩地3.33万hm2,新增高涂及潮间带养殖面积2万hm2。
“十一五”以来 共规划垦 区24块,总面积3.33万hm2,经过数年 脱盐后可 形成耕地2.4万hm2。初期新增耕地1.17万hm2,发展水产养殖1.17万hm2,建设海堤防护林0.22万hm2,新增农田防护网0.13万hm2。到“十一五”末,南通共围垦1.95万hm2,主要用于港口、城镇、能源、临港产业、高效设施渔业等。
“十二五”期间实施18万hm2滩涂围垦规划。2010—2020年,江苏沿海 滩涂围垦 总规模18万hm2。围垦分为3个阶段实施,将沿海滩涂建成新型港口工业区、现代农业基地、新能源基地、生态休闲旅游区和宜居的滨海新城镇,将江苏沿海地区建设成为中国东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根据“十二五”滩涂围垦规划布局规划,到2015年,匡围滩涂3.06万hm2,建设海堤84km,新增海、淡水产品养殖面积1.47万hm2,新增耕地面积0.2万hm2,新增工业及建设用地0.22万hm2,生态用地0.67万hm2[4]。截至2013年7月,已完成匡围1.47万hm2。大规模的滩涂开发利用,保障了全省粮棉油、畜禽、水产品、蔬菜等农副产品的供应,保证了省内耕地的“占补平衡”,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也为全省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3 江苏沿海滩涂开发利用方式及主要问题分析
3.1 江苏沿海滩涂开发利用方式总结
江苏沿海滩涂开发起源于汉、唐,从范公堤的修建到以张謇为代表的移民开垦,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开荒种粮植棉到近年来的大面积围海造地,先后经历了 兴灶煮盐、垦 荒植棉、围海 养殖、以港兴工等不同阶段,开发活动逐步由传统单一的开发模式 向多科技、多 层次开发 模式转化,沿海滩涂资源的开发利用在不同阶段呈现不同的特点。1以农产品基地为基础的农业开发阶段,20世纪50—70年代滩涂围垦用于开发盐业资源,发展盐业生产以及增加农用耕地面积,80—90年代中期滩涂围垦用于发展盐业、粮棉、林果、芦苇种植业,以及对虾、鳗鱼、文蛤和淡水鱼养殖[5]。2以发展海产品及其加工为重点的“海上苏东”建设阶段,“九五”共启动两轮百万亩滩涂开发工程,重点发展海水养殖和海产品加工工业,滩涂围垦主要用于发展工厂化养殖、无公害农业、苗种繁育、火电、风电、化工园区及大丰港、洋口港的建港工程。3以“港产城一体化”为重点的国家战略实施阶段,《江苏沿海滩涂围垦开发利用规划纲要》明确,到2015年围垦8.67万hm2,建设深水大港、临港产业、现代农业、海滨新城4大类和盐城百万亩国家级、徐圩省级等8个滩涂围垦综合开发试验区,具体规划围垦21个区块,目的是探索形成大规模滩涂围垦开发新机制。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沿海滩涂的开发利用方式,江苏沿海滩涂主要开发模式有滩涂海水养殖、农作物种植、盐业和海洋化工开发、港口物流运输和临港工业建设、滨海旅游、海洋能利用等,其中滩涂农业、渔业、旅游、港口物流和盐业开发是江苏省沿海滩涂资源的主要开发模式[6]。
3.2 沿海滩涂开发利用的主要问题
尽管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苏沿海滩涂资源开发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在开发利用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影响着滩涂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集中表现为:滩涂开发方向比较单一、规模小;沿海滩涂资源综合开发效率较低;环境保护力度不够,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政府对滩涂开发的调控力 度不够,滩涂资源 管理权属 紊乱;滩涂开发科技拉动不足。
3.2.1 开发层次低,产业化规模小
目前江苏沿海滩涂开发第一产业占绝对比重,第二、三产业相对薄弱,呈现明显的单一化和初级化的特点,主要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港口与旅游等资源潜力很大,但开发力度不足。虽然目前滩涂开发利用以养殖为主,但是滩涂养殖分散、经营层次低,集约化程度不高,主要靠产业外延的扩张,已开发利用的滩涂中,大多为中低产田、低标准鱼虾池和低产盐田,滩涂开发中的产品加工仍处于起步阶段,以生产原料及初级产品为主[7]。
3.2.2 管理体制不完善
目前海涂资源开发管理处于一种条块分割状态,既有当地政府与省政府协调,又有农业资源开发局、水产、海洋、水利等部门的共同管 理。海涂资源的所有权、开发权、收益权等权属不清,造成开发的混乱,导致短期哄抢行为甚至为争夺海涂资源械斗等问题。
3.2.3 沿海滩涂围垦与保护矛盾突出
沿海滩涂围垦为江苏省尤其是沿江、苏南地区的耕地占补平衡做出重大的贡献。然而,滩涂围垦一方面过多占用海岸线资源,降低了岸线的曲折度。调查发现,江苏海岸带岸线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原来为954km(不含长江口岸线),“908”调查岸线为888.9km,尤其以盐城岸线变化最为显著,其原因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盐城沿海滩涂经历过较大规模的围垦,围垦方式多为沿海岸向海延伸的方法,自然岸线被截弯取直,导致自然岸线缩减。根据江苏沿海滩涂围垦规划总体布局规划(2009—2020),规划围垦方式多为顺岸向海延伸的方式,江苏海岸 线长度将 进一步减少。另一方面,围垦还造成海岸自然景观与近岸海域生态环境破坏,海水动力条件失衡以及海域功能严重受损,海岸的自然属性发生改变,又由于围垦引起的潮流通道潮量、流场、流向、流速等变化,导致泥沙新的回淤、冲刷、港道萎缩和航道阻塞等。
3.2.4 沿海滩涂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矛盾较突出
江苏沿海滩涂水文地理是一个非常脆弱的生态环境,极易污染而失去生态平衡。自20世纪80年代初,国家为鼓励海盐生产,实行了3年免税政策,于是沿海地区几乎乡乡千军万马大办小盐场,3年免税期一到,几乎全部放弃星罗棋布的小盐场,造成沿海滩涂一片狼藉,滩涂生物资源遭遇严重的破坏,近海赤潮频率明显加快。随着滩涂资源的加速开发,沿海三市工业向海迁移出现了入海河流水质呈现恶化趋势,近岸海域水质下降,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同时为了增加海水养殖种类,盲目引进外来物种如大米草,水葫芦等对生物多样性带来威胁。
3.2.5 沿海滩涂资源开发利用科技拉动不足
江苏科教人才资源丰富,但沿海地区恰恰是“人力资源短板”,江苏沿海滩涂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着科技成果转化慢、转化率低、技术推广项目质量不高等问题。滩涂经济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开发层次较低,水产养殖主要以粗放经营为主,精养和集约经营不普及,名、优、特、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力度不大,滩涂专业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缺乏,科技培训力度不够,直接从事滩涂开发的生产者大多是未经专业培训、没有掌握先进技术的农民和渔民。
4 促进沿海滩涂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建议
滩涂资源的开发利用应遵循“依法、科学、适度、有序”的原则,因地制宜,以科技为依托,全方位、高起点、多层次,加快滩涂开发,开发与保护并重,走出一条生态化发展之路。
4.1 多元投入,落实各项扶持政策
滩涂开发耗资巨大,资金是制约滩涂开发深度和广度的关键因子。应建立多元化、多层次、自我积累、滚动开发的投资机制,形成以财政投入为导向、银行信贷为补充、企业和农民投入为主体的局面。鼓励企业投资,利用优惠政策吸纳民间投资。坚持“谁投资、谁开发、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以优惠的政策和灵活多样的措施吸收个体资金、横向联合资金和外资以入股、合作等方式参与滩涂资源的开发利用。建立滩涂围垦造地专项资金或滩涂开发基金,坚持用地造地的原则,建议征收内陆建设用地造地专项税款,征收滩涂使用费和提取土地出让费的80%,建立围垦造地专项资金,保证后备耕地的建设。
4.2 科技兴滩,转变滩涂经济增长方式
要加大科技投入使得滩涂资源利用更加集约高效,进一步提高滩涂开发的科技含量。1加强围填海工程技术研究和应用,突破大规模滩涂围垦及堤外保滩护岸的机械化施工技术与新型防护材料方面关键技术应用,提高围海工程的安全性和水平;2加快发展滩涂特色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滩涂高效农业、风电、LNG等新能源,海洋生物医药,新化工与新材料,船舶与海工装备制造,港口物流;3加强与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合作,在加速盐土改良的技术与耐盐的优良农作物品种、适宜浅海及滩涂养殖的优质品种与技术、病害防治等领域有新突破,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实现产、学、研一体化;4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吸收国内外海洋与滩涂开发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利用靠近上海人才高地的优势,从海内外引进海洋开发领域领军人才[8]。
4.3 走生态之路,海涂开发与保护并重
滩涂生态环境保护是全省生态环境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沿海经济的发展战略必须处理好发展沿海经济和严格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建设沿海生态经济产业带,提升产业,优化环境。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控制滩涂污染,开发生态旅游,充分发挥江苏滨海旅游的特色和优势,以大丰港口为中心,以丹顶鹤、麋鹿、中华鲟3种珍稀动物为品牌,以盐文化、滩涂农业、滨海养殖、海滩风光为依托,逐步形成特色鲜明、规模较大、吸引力强的沿海旅游风光带,使苏北中部沿海滩涂成为知名的湿地生态旅游区。
4.4 理顺机制,强化滩涂资源综合管理
建设滩涂综合管理的体制机制,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明确牵头单位和协办单位职责,强化资源的综合管理。1建立有效的综合管理结构。建议由海洋与渔业主管部门组织制定滩涂开发的总体规划和各行业的专项规划,完善滩涂规划的审批、高效开发、项目实施和投融资等工作机制,确保滩涂开发的科学性与可行性。2尽快建立滩涂资源调查与评价体系,结合江苏省海域动态管理职能,定期开展 滩涂的资 源开发利 用评价,将沿海滩涂资源开发纳入政府的统一监管之下,避免非法占用、盲目开发、掠夺式经营以及重复建设等不合理现象。
4.5 加大执法力度,制定严格的保护制度
促进滩涂的可持续利用要健全法制建设,要加强法制宣传教育。1加大《海洋环境保护法》、《江苏省滩涂利用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等法律法规的执法力度,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行为,依法处理滩涂开发利用过程的各种矛盾和问题。2严格执行“谁污染、谁治理”的制度,禁止任何企业直接向海洋和内陆水域排放未经处理的工业污水物。3加强农业、海洋资源综合立法,建立海洋与滩涂资源的有偿使用制度,从法律上、制度上保障沿海滩涂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摘要:沿海滩涂是江苏省未来发展的重要后备土地资源,具有巨大的经济、环境、生态等价值,开发利用潜力很大。结合最新的江苏“908”调查成果,分析江苏沿海滩涂的数量及空间分布,在历史资料调查基础之上,通过总结江苏沿海滩涂自11世纪以来的开发历史、开发模式,指出当前江苏沿海滩涂开发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滩涂开发层次低、管理机制不完善、资金投入不足、滩涂资源保护与开发矛盾突出及科技拉动不足。最后针对沿海滩涂开发的主要问题,提出促进江苏沿海滩涂可持续利用的5项对策建议:多元资金投入,落实各项扶持政策;科技兴滩,转变滩涂经济增长方式;走生态之路,海涂开发与保护并重;理顺机制,强化滩涂资源综合管理;加大执法力度,制定严格的保护制度。
关键词:沿海滩涂,开发模式,开发问题,对策,江苏省
参考文献
[1]任美锷.中国滩涂开发利用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科学院院刊,1996(6):440-443.
[2]江苏省908专项办公室.江苏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总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3]徐向红.江苏围涂开发与可持续发展[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4,21(3):59-63.
[4]河海大学.江苏沿海滩涂围垦开发规划(2009-2020)[R].南京:河海大学,2009.
[5]王芳,朱跃华.江苏海涂开发模式及适宜性评价[J].资源科学,2009,31(4):619-628.
[6]刘群,殷勇.江苏沿海滩涂地貌及资源开发利用途径[J].河南科学,2010,28(11):1482-1490.
[7]刘友兆,吴春林,马欣.江苏滩涂资源开发利用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域,2004,25(3):6-9.
江苏沿海区域 篇5
一、江苏沿海港口战略合作的必要性
1. 战略合作的内涵。
战略合作是出于长期共赢考虑, 建立在共同利益基础上, 实现深度的合作。传统的价值链的各个环节实现价值增值的空间越来越小, 依靠企业的内部协调、管理改进、流程优化都不能从根本上推动企业形成持续的竞争优势。在资源日益稀缺、专业化水平越来越高、特定的市场空间形势下, 企业要摆脱激烈的市场竞争, 就必须通过企业组织间的合作, 充分利用组织间的网络资源、信息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开辟新的价值增长空间。企业间应该联合起来创造和维护一个共赢、共生、和谐的经济生态环境。
2. 港口战略合作是世界港口发展的一大趋势。
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整合资源, 争取最大的规模效应, 港口战略合作已经成为现代港口群发展的普遍趋势。国内外港口为了避免同质化竞争在资源整合和合作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实践。比如日本政府积极支持东京湾的东京港、横滨港和千叶港三大港口壮大各自实力, 采取港口合并政策, 增强港口群的整体竞争力。各港虽经营上保持各自独立, 但对外竞争方面已形成一体, 共同揽货、整体宣传, 逐步创立了统一的港口品牌。2009年7月8日, 河北港口集团挂牌成立, 统筹开发建设包括秦皇岛、唐山、沧州等在内的全省港口资源。山东省政府整合港口规划, 三港结为战略联盟, 形成以青岛港为干线港, 烟台、日照港为支线港, 威海港为喂给港的现代化港口系统。广西北部湾国际港务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以来, 北、钦、防三港重组整合成北部湾港口, 以一个整体面向市场。拓展物流延伸服务, 实现三港之间从价格竞争向装卸速度、服务质量竞争的良性转变。
3. 加强江苏沿海港口战略合作有利于实现资源共享。
截止2008年底, 全国港口数量为413个, 拥有生产性泊位31050个, 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1416个。全国沿海港口拥有生产性泊位5119个, 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1157个。虽然全球经济仍不景气, 但全国港口固定资产投资仍然处于较高水平。连云港启动赣榆、徐圩港区, 南通开发吕四和洋口港, 盐城建设大丰港与滨海港等。港口建设热潮体现了江苏沿海地区经济迅猛发展和巨大的经济发展空间, 也潜藏着未来港口能力结构性相对过剩和非良性竞争的隐忧。今后, 港口将由单纯的竞争转向竞争合作, 在这种大趋势下, 港口间加强战略合作, 共存共荣, 需要各自根据自身定位, 优化本港资源, 以科学发展观的视角适时推进港口建设。
4. 加强战略合作, 有利于江苏沿海大型组合港口群建设。
整合港口资源, 推进区域港口一体化不仅有助于提升港口自身的形象和地位, 而且有利于增强港口经济的对外辐射力和影响力, 带动腹地经济的发展。通过整合港口资源, 打造现代化的大型组合港, 整合区域内铁路和高速公路资源, 实现路港互动, 完善港口集疏运体系, 从而提高区域港口整体竞争力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江苏沿海三港实施战略合作, 可以适应当前世界航运界船舶大型化、经营联盟化和干线网络化的发展趋势, 统筹规划和建设畅通的集疏运网络系统;有利于集中资金, 重点抓好大能力专用泊位、集装箱码头以及深水航道的建设。此外, 加快统一的口岸物流信息平台建设, 实现资源共享, 进一步提升口岸物流信息管理和服务水平。
二、江苏沿海港口战略合作的基础
1. 优越的区位优势为港口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江苏沿海港口位于我国沿海经济带与沿江经济带、陇海兰新经济带所形成“π”型生产力布局的交汇区, 是我国连接南北、沟通东西的战略要冲。江苏沿海三港彼此相距不远, 同属长三角北翼港口群。优越的区位条件和相近的地缘优势使得沿海港口系统间具有很高的联系频度、强度与便捷度。连云港港、盐城港、南通港经济腹地、近洋航线、内支线和客户群部分重叠, 从而使江苏沿海港口战略合作成为可能。
2. 临港产业的发展拓展了港口合作的空间。
随着江苏沿海开发的深入实施, 大型临港工业将迅速崛起, 一系列围绕港口功能而拓展的水陆运输、修造船、能源、石化、钢铁、等临港工业将得到发展, 在港口周围形成制造、加工、贸易、物流、金融等制造业和服务业产业基地。为推动区域内的产业转移和工业基地的建设, 需要实现港口发展与临港工业之间的互动, 围绕物流功能的需求服务, 为企业提供高效率、低成本的服务。沿海三港联系会越来越紧密, 为了共同的利益就会相互协调, 达到共赢。
3. 完善的集疏运体系为港口合作创造了条件。
经过多年来的建设, 江苏沿海地区的铁路、公路、内河航运综合运输体系日益完善, 以宁通、宁连、宁盐等高等级公路和众多国道为主的干线公路网已经形成, 特别是依托沿海高速、沿海铁路, 以及与京杭大运河平行且连接的通榆运河即将建成通航。畅通的转水、物流通道网络, 将大大提高港口作业效率与效益, 港口间的交通更加便捷, 消除了多年来制约沿海区域经济合作和港口合作的瓶颈。
三、江苏沿海港口战略合作的选择与实施路径
1. 打破行政壁垒, 完善港口协调发展的政策基础。
现代港城关系理论表明, 港口和城市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 港口对地方经济特别是港口城市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江苏沿海港口协调发展必须打破行政区域的分割和各种体制、机制的阻碍, 在经济区域内的港口整合过程中, 以作为市场主体的港口企业为主导, 满足市场需求, 兼顾地方经济发展。因此, 江苏沿海港口的协调发展应进一步发挥权威机构职能, 统一协调区域的资源配置、港口规划和调整、基础设施建设, 在平等互信的基础上建立经常性的协调机制, 形成经常性的互动, 避免恶性竞争。同时强化制度建设, 按比较优势的原则, 形成合理的分工, 促进江苏沿海港口协调发展, 进而推动江苏沿海经济区的协调发展。
2. 以连云港为核心, 完善江苏沿海港口体系。
沿海港口群联合发展战略的根本宗旨就是要通过结构调整, 整合现有港口资源, 突出各个港口的专业功能, 实现共同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按照《规划》定位和要求, 连云港港是江苏沿海港口群的核心, 我国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枢纽。要加快深水航道建设, 开辟新港区, 大力发展集装箱干线运输, 增强港口功能, 拓展服务领域, 提升为中西部服务的能力。发挥南通港沟通江海的特殊区位优势, 大力推进江海联运, 增强对长江中上游地区的服务功能。盐城港建成连云港港的组合港和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喂给港。进一步明确各港口的功能定位, 加强分工合作, 科学推进港区建设, 增强对腹地经济的服务带动作用。
3. 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完善集疏运体系。
建立适应港口运作特点的信息共享平台, 进行信息传输和信息交换, 运用数字化信息系统将提高码头管理水平, 促进港口群货源共享。逐步发展和完善航运信息系统和航运交易系统, 形成公共管理平台, 拓展信息网络, 加速EDI平台和物流信息技术平台的联网运作, 使其成为江苏沿海港口的调控中心, 为国内外货物运输提供优质的中介服务和信息服务。要按照《规划》要求, 围绕连接长三角和环渤海、加强与中西部地区交流联系的目标, 强化区域对外通道建设, 优化路网结构, 提高路网质量。加快推进“两纵三横”铁路建设, “一纵四横”内河干线航道建设, “三纵六横”公路建设和综合交通运输信息系统建设。
4. 以市场为纽带, 全方位开展合作。
技术开发合作。港口的建设、生产、运营等许多方面都存在许多共性, 港口之间全方位的战略合作正是有效促进相互间知识、技术特别是隐性知识转移的最好形式。
生产合作。即在港口之间进行劳动力、装备、调度、技术等要素的调配的联盟。通过资本运营整合港口资源, 为港口之间的要素流通创造畅通的渠道, 促进港口间人流、车流、信息流、资金流的互动;强化信息公开、透明, 实现信息资源互通共享;建立长期的、专门的、时效性很强的信息交流平台;促进人才、资源、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
江苏沿海开发财务资源配置研究 篇6
江苏沿海地区成为国家规划发展的战略重点区域, 为江苏省在新起点上加快推进沿海地区开发开放提供了历史性机遇。根据规划目标, 到2012年, 沿海地区生产总值将达到8000亿元左右,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40000元, 城市化水平达到55%。要实现沿海开发规划目标, 需投入大量资金, 网罗大量人才, 合理调配各种资源, 这些都是十分现实的问题。无论从战略层面还是实践操作层面看, 要实现加快沿海开发的目标任务, 都要求在开发过程中充分配置各种财务资源。
财务资源配置是指资本在不同形成方式上的组合和在不同经济用途之间的分配。它涉及到财务活动的两个基本方面, 一是对资本的形成进行组合, 即融资中的资源配置, 这里, 资源的配置表现为资本在不同时期之间和不同性质之间的安排, 从而形成了融资的核心问题——融资结构的合理安排, 包括长期资本和短期资本的安排、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的安排, 等等;另一个是对资本的使用进行分配, 即投资中的资源配置, 这里的资源配置主要表现为资本的合理分配, 从而形成了投资的核心问题——资源流向和流量的调整。财务资源配置缘于它的稀缺性, 这一特征客观上要求对财务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 将有限的财务资源用到最需要的地方, 实现资源效用的最大化。
二、发挥政府资本、民间资本和境外资本等多层次主体作用
财务资源比资本具有更丰富的内涵。财务资源包含资本, 资本是财务资源中最原始、最基本的一种形态, 其他财务资源的形成均是建立在资本的基础之上。
在区域经济发展中, 资本成为越来越重要的推动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实践表明, 资本一直是区域开发中最为稀缺的资源, 只有在成功解决货币资本问题后, 才能在其他生产要素的配合下尽快发挥作用。资本的流动状况可以反映流入区域的经济活跃程度和成长性, 资本向特定区域的流动和聚集, 同时也意味着该区域劳动生产率的改善和竞争力的增强。江苏沿海开发目前正处于基础设施建设阶段, 港口建设、产业园区、高速公路、河道疏浚、铁路和海堤建设等大型项目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而目前江苏沿海地区金融业尚欠发达, 融资能力不足, 财务资源利用水平不高、利用率较低。因此, 在江苏沿海开发和沿海经济带建设中发挥政府资本、民间资本和境外资本等多层次主体作用, 既非常必要也十分关键。
政府资本体现着鲜明的政策性, 政府投资在资金配置上具有明显的示范和拉动效应。通过政府资本投资于重点基础建设项目和设施, 既是政府对财务资源结构进行宏观调节的保证, 同时也是对市场难以解决和不足之处的补充, 对区域开发增长效应的培育以及经济结构的改善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因此, 作为国家战略的江苏沿海开发, 无论是开发的初级阶段还是中后期, 基础设施领域政府资本的运作功能和调节效应是其他资本形式完全不能替代的。
虽然江苏沿海开发离不开政府的强力推动, 但更要依靠市场的力量, 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地方财政收入是政府资本的主要来源, 公共设施、卫生、教育、医疗等投入要花费财政收入中的相当部分, 因此仅依靠加大政府资本投入解决沿海开发中的资金问题是很困难的。有识之士认为, “当务之急是把加强政府有形之手的推动与发挥市场无形之手的力量这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加快构建各类服务平台, 建立起强有力的沿海开发支撑体系, 为产业发展、人才集聚、要素流动提供良好的环境。”相对政府资本, 民间资本在机制和经营上更加灵活, 而境外资本具有庞大的资本规模、精湛的管理、完备的销售网络和驰名国际市场的品牌势能。在江苏沿海开发中, 民间资本和境外资本既是政府资本的必要补充, 在具体项目、产品和技术方面, 也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体现在企业文化、经营管理、体制创新、人才队伍等各个方面。这两种资本本质上是逐利的, 要追求投入产出的最大化, 未来也将承担沿海开发在产业和实体经济上的最主要的投资和经营管理功能。
三、构建BOT、独资、合资、合作等多渠道投资模式
20个世纪80年代以后, 世界各国大型基础设施的需求不断增长, 而政府却缺乏足够的建设资金, 为筹措资金, 一些国家的政府力促公共部门与私营企业合作, 从而产生了BOT投资合作方式, 进而推广到国际经济合作领域。BOT即“建设——经营——转让”方式, 是政府将一个基础设施项目的特许权授予承包商, 承包商在特许期内负责项目设计、融资、建设和运营, 并回收成本、偿还债务、赚取利润, 特许期结束后将项目所有权移交政府。BOT在我国被称为“特许权融资方式”, 是指国家或者地方政府部门通过特许权协议, 授予签约方承担公共性基础设施 (基础产业) 项目的融资、建造、经营和维护;在协议规定的特许期限内, 项目公司拥有设施的所有权, 向使用者收取适当的费用, 由此回收项目投资、经营和维护成本并获得合理的回报;特许期满后, 项目公司将设施无偿地移交给签约方的政府部门。
独资企业包括个人独资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 合资企业属股权式合资, 而合作企业属契约式。BOT可以是独资、合资及合作的组合体, 尤其在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运用广泛, 在实践中也渐趋成熟, 独资、合资和合作等不同的投资模式可满足不同投资主体的风险收益及投资偏好。
从目前江苏沿海三市提供的项目编制规划看, 重大项目投资计划约为1.5万亿元, 每年的融资需求将超过2000亿元, 资金需求量非常大, 构建BOT、独资、合资、合作等多渠道投资模式是必由之路。通过允许、鼓励上述各种投资模式, 政府配以优惠的土地政策、税收政策、融资政策及产业政策, 有利于激活各方投资热情, 从而调动各方投资积极性, 同时兼顾各方资本的投资兴趣和利益追求。
四、市场引导和政府推动相融合, 打造多方位投融资平台
加快推广海域使用权融资。日前, 江苏省政府办公厅转发了江苏省海洋与渔业局、江苏省政府金融办、中国人民银行南京分行、江苏银监局制定的《关于推进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工作的意见》, 对海域使用权抵押申请人范围、海域使用权抵押登记制度、海域使用权价值评估等方面作了规范性要求。江苏这次出台的意见规定, 已经依法取得海域使用权的使用权人, 可以以海域使用权为担保, 向银行业金融机构申请抵押贷款。加快推广海域使用权和沿海滩涂土地使用权抵押贷款, 把海域资源滩涂资源变成沿海开发资金来源是解决资金问题的一种积极探索。当然由于资源的稀缺性, 依靠出让长期使用权融资可以解决一时之需, 但不能形成长期的资金供给机制。
积极扩大信贷市场融资。由于银行信用在众多的信用活动中占据主导地位, 是现代市场经济活动的枢纽, 因此信贷市场融资在区域开发中有着重要作用。同是国家战略, 在深圳特区、浦东开发和天津滨海新区建设过程中, 都成立了专门的金融机构予以支持。深圳发展银行、上海浦发银行和天津渤海银行, 都是这一过程中的产物。因此, 组建专门服务于沿海地区发展的江苏沿海开发银行, 已经成为各方共识。目前, 沿海地区已经具备建设总部性金融机构的条件, 已有相当大的产业与资金规模。江苏沿海开发银行可借鉴深发展等银行的成功做法, 股东结构应适度多元, 不仅要包括国资、民资, 还要引进战略投资者, 缩短商业银行在治理结构、日常经营和风险防范机制等方面与国际成熟商业银行的差距。沿海开发投资额巨大, 建成沿海地区总部性金融机构, 以便大量、快速地筹集资金, 对沿海开发后续投资的带动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可最大限度地满足沿海开发的资金需求。
大力推进资本市场融资。资本市场是各种有价证券发行和流通场所的总称。不同于信贷市场, 资本市场可以有效地连接中长期资金的供求双方, 即资金盈余部门将闲置资金投资于资本市场, 资金缺乏部门从资本市场筹措所需的资金, 引导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 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 促进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协调发展。由于资本市场提供的是直接融资方式, 有利于实现资产与负债的风险对冲, 从而可以有效地分散投资风险。日前获悉, 无锡已有47家公司上市, 融资360亿元。上市的公司中, 民营企业达到43家, 占总量的90%以上, 融资达296亿元。另外, 还有上市后备企业150多家。就股票市场而言, 比较苏南和江苏沿海几城市, 这方面还有很大发展空间。因此, 在江苏沿海区域开发的整个过程中, 资本市场特别是证券市场将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
五、大力网罗高层次财务人才, 合理配置财务资源
人才是发展的关键, 财务人才则是财务资源配置的关键。产业搞不上去, 项目搞不好, 归根结底往往是人才出了问题。先找对人, 再找项目找资金, 这是一条规律。在江苏沿海开发中, 在财务资源的配置方面我们要储备大量优秀的财务人才, 尤其是复合型的高层次财务人才。低端财务人员很多, 但具有金融、法律、机械、化工、能源等行业背景或经历的复合型高层次财务人才却十分紧缺。他们需要具有广博的知识和综合的素质, 既懂财务, 同时也是行业分析师和资金与项目的运营管理者, 能够参与投融资决策和全程管理, 参与项目的战略决策和经营管理, 能够对项目涉及的行业现状及趋势形成科学分析和理性判断。
高层次财务人才从哪里来?需引进一批、培养一批, 引进与培养相结合, 在沿海开发前期以引进为主, 中后期以培养为主, 实现引进和培养的良性互动和交叉互补。各地各单位, 特别是投资经营主体, 应充分利用江苏沿海开发的高起点、高平台, 以及目前正处于战略机遇期的特点, 在论证、决策、谈判、投融资、运作管理、维护评估等各个环节, 在不同系统、不同岗位、不同职位上, 注重高层次财务人才的宣传引进和培养工作。积极寻求与高等院所、研究机构的交流与合作, 大力开展系统内外的培训和再教育, 制定全面的、人性化的职业规划并付诸实施。尊重目前沿海开发中高层次财务人才紧缺的现状, 建立高层次财务人才的共享机制。通过优化人才结构, 包括年龄结构、知识结构, 满足不同阶段、不同产业对不同类型和不同数量质量人才的需求。以优越的环境、优厚的待遇, 以广阔的职业前景和沿海大开发的发展前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通过高层次财务人才的优化配置, 实现财务资源的优化配置, 最大限度填补江苏沿海开发中巨大的高层次财务人才缺口。
六、结束语
江苏沿海各地在发挥多层次主体作用、构建多渠道投资模式和打造多方位投融资平台方面已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实践, 包括整合现有存量资源, 建立沿海开发投融资平台, 强化政策扶持, 通过设立沿海产业发展基金, 发行企业债券, 发展地方金融机构, 吸引战略投资者等方式, 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南通洋口港开发是采用多种方式筹措资金。一方面, 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 采用资源折价入股的方式与国内外投资者合作共建;另一方面, 采取“放水养鱼”等政策措施, 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洋口港开发建设;同时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专项扶持资金、项目配套资金和港口开发扶持政策, 减轻地方政府资金压力;加强与金融机构的沟通与合作, 集中组织政府优质资产为项目建设提供融资担保, 先后争取银团贷款等资金18.4亿元, 有效缓解了资金压力。目前, 洋口港的涉港投资已达92亿元, 其中地方政府投资20亿元, 其余均为社会和外来资金。
连云港市已初步形成了连发集团、金港湾公司、新海连公司、海州湾公司等多个由企业运作的投融资平台。到2009年6月, 这4个投融资平台已融资44亿元进入滩涂开发利用领域, 并积极探索了BOT、BOO、BOOT、企业债券等融资方式。连云港海滨新区建设的投融资模式也引人关注。连云港的3平方公里围海造田工程, 通过海域使用权证抵押, 成功融资10亿元。
盐城市已明确提出了要建设长江以北金融高地和人才高地的规划, 积极吸引各股份制商业银行开办分支机构。盐城还正在着手组建黄海滩涂开发投资有限公司, 作为市县共建的投融资平台, 计划融资30亿元, 集中组织实施滩涂围垦重大项目。
可以预见, 随着沿海开发战略的实施, 各种财务资源配置会很快取得成效, 到2020年, 江苏沿海地区必将成为我国乃至亚洲东部经济最为活跃、发展潜力巨大的区域, 生产力的聚集效应和爆发式增长将充分显现。
参考文献
[1]赵华.财务资源概念的拓展与面向可持续发展的财务学[J].会计教育改革与发展, 2004, (10) .
[2]付晓东, 胡铁成.区域融资与投资环境评价[M].商务印书馆, 2005.
[3]施青军.区域开发与资本市场[M].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2.
[4]詹正茂, 陈刚, 李俊.区域资本市场融资差异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 2004:49-54.
江苏沿海区域 篇7
任光裕:改革开放三十年来, 我省通信行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但江苏信息通信发展南北区域性差异较大, 江苏沿海地区与我省苏南和全国发达沿海地区相比较为落后,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信息通信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二是固定资产投资数量不足;三是信息通信服务能力尚欠薄弱;四是信息化水平有待提高, 以上四个方面是通过数据分析和对比后得出的结论, 出现这样的结果, 既有宏观政策和经济发展制约的客观因素, 也有主观认识不足和自身努力不够的因素。
2009年8月, 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 这是难得的发展机遇, 是沿海地区的福旨。南通、盐城、连云港虽然都是江苏的沿海地区, 但发展速度和条件也各不相同, 应该实行错位发展, 各显特色。各市均要发挥沿海的交通便利和港口优势, 在此基础上南通要充分利用地域优势, 通过上海和苏州的辐射带动, 率先发展, 尽快赶上苏南城市的发展水平;盐城、连云港要利用后发、土地资源和人力资源成本优势, 认真汲取发达地区发展经验,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努力缩小差距。此外, 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 信息通信行业现正处于一个由基础通信运营企业向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战略转型的重要时期:固定接入网向宽带升级, 移动网向第三代及后续演进升级, 互联网向下一代演进升级, 信息化向纵深推进, 重大新技术、新业务快速发展, 如三网融合、物联网和云计算等, 为电信业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 信息通信业要充分将产业发展趋势与江苏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大发展的需求相结合, 因地制宜, 助力三地国民经济实现飞跃发展。
贾丹华:江苏沿海三市 (连云港、盐城、南通) 信息通信相对欠发达, 各项指标低于江苏甚至全国沿海地区平均水平。从地域面积和人口来看, 沿海三市占全省土地面积的32%, 海域面积约占全省土地面积的37%, 常住人口占全省的27.8%。与之相比, 苏锡常地区土地面积仅占全省面积的17%, 常住人口占全省的22.8%。从信息通信水平来看, 沿海三市互联网用户数占全省的21.2%, 苏锡常三市占全省的39.1%;苏锡常地区固定电话普及率平均为59/百人, 沿海三市为37部/百人, 低于全省56部/百人, 是全省平均水平的66%。连云港仅为26/百人, 仅达到全省水平的46%;移动电话普及率苏州市达到149/百人, 苏锡常三市平均为121/百人, 全省为67/百人, 江苏沿海三市平均为49/百人, 仅为苏锡常三市平均值的40%。
面对沿海开发新机遇, 江苏沿海地区应该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这些信息通信水平的差距。以上数据不仅反映了江苏沿海三市与全省、苏南地区的差距现状, 同时还要看到, 参照江苏全省和苏南发达地区的经济水平与信息通信水平的匹配程度, 这些数据更是值得高度重视并亟待发展中弥合的“数字鸿沟”。可以预见, 随着江苏沿海开发战略的快速推进, 产业经济发展规模的快速增长, 沿海地区信息通信基础建设需求量之大和信息通信产业发展空间将变得非常开阔。因此, 根据沿海三市的不同地域特点、不同产业布局, 选择信息通信产业差别化的因地制宜建设及发展模式, 更优质地服务沿海地区地方经济是当务之急。
于明:目前, 江苏沿海地区GDP增长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沿海三市GDP占全省GDP比重逐年提高。人均GDP增长率仍保持两位数的增速, 说明沿海地区的增长潜力巨大。这也给沿海通信业的发展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
要推进江苏沿海通信业的发展, 必须吸取改革开发以来我国通信发展的经验和教训, 立足本地区实际情况, 紧密结合国家沿海开发战略的各项措施, 通过地方政府、行业主管、通信企业三者通力合作、共同推进。
1.政府重视, 统一规划。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程度与该国家或地区的整体规划是否具前瞻性、科学性、完善性密切相关。无论日本、韩国还是宁波、厦门及珠三角, 这些经济发达的沿海国家或地区, 都充分认识到了信息通信业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都制定了专门的信息通信提升计划, 以信息通信业的繁荣助力经济社会发展, 取得了良好成效。
2.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行业主管部门除了制定专门的信息通信振兴经济规划, 还需要制定详细的政策支持, 提出具体的确实可行的措施。要加强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力度, 提升各级网络的硬件水平, 并提出明确的实现目标。
3.电信企业在资金投入和业务应用上也要给予一定的倾斜, 加大基础设备、光纤宽带网络、3G无线网络的支持, 为这些城市的腾飞奠定重要基础。
4.沿海人口及人力资源丰富, 受教育水平较高, 可以鼓励发展电信外包业, 如电信外包呼叫中心发展等, 推动电信产业链的延伸发展。同时根据沿海港口的发展需要, 结合物联网重点发展打造沿海监控、港口电子标签等信息化应用。
《江苏通信》:您认为电信行业、企业从哪些方面入手有效提升地方信息通信的服务能力, 进一步支持各类产业园区升级, 推动信息化建设?
任光裕:通信业要支持各类产业园区升级, 推动信息化建设, 必要条件就是加强通信基础设施建设, 从基础入手全面提升信息通信服务能力, 以满足各种信息化需求。
行业管理部门在通信发展和建设方面除了做好日常的协调、监督、检查外, 还应重点落实好规划、政策和标准三项工作。首先是由政府牵头, 企业共同参与, 结合国情、省情以及沿海地区实际和信息通信发展趋势, 制定切实可行的行业统一规划, 并与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相衔接, 引领企业快速发展;其次是争取和落实相关政策, 同时要积极研究和推进更多的支持行业发展的新政策, 特别是在通信基础设施提升、第三代移动通信和宽带互联网发展等方面, 以便提供特殊的政策和专项资金支持;第三, 推进制定相关标准, 形成完善的标准体系, 满足技术进步和业务发展, 规范建设行为, 推动信息化各类成果普遍应用。
企业应转变观念, 迎合发展需要, 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增强自己的实力:一是适度超前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这是发展的根本。近期首先要加强光纤宽带网络和移动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其次是结合区域特点, 提升农村基础通信设施建设, 寻找新的增长点。二是加快新技术的开发应用。推动网络升级, 逐步向下一代网络的转型过渡。三是减少重复建设, 节省资金, 扎实推进共建共享工作。四是提升信息服务能力和水平。要认真学习发达地区经验, 少走弯路, 各类园区是通信服务的重点, 如对软件和服务外包企业, 应全力推进互联网国际直达通路的建设, 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 促进企业的创新与发展, 在推动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同时, 提升自身能力。
贾丹华:在国家批准实施《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一周年之际, 江苏沿海地区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于6月24日在宁召开新闻发布会, 统一公布江苏省沿海开发10个专项规划和三年实施方案。规划中提出, 提升沿海地区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 促进沿海地区经济结构调整与发展方式转变, 沿海地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翻一番, 规模达5000亿元。江苏省科技厅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1~6月沿海三市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为1269.6亿元 (其中:南通856.62、连云港171.84、盐城241.14) ;2010年1~6月达到1713.63亿元 (其中:南通1150.44、连云港243.49、盐城320.14) , 同期增长35%。《方案》明确了六大任务, 其中“打造沿海科技创业走廊, 重点创建3个国家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加强科技平台建设, 重点创建5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5个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直接和通信信息服务相关。
信息通信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产业, 无论是从沿海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对信息通信的要求来看, 还是从沿海地区发展规划的经济结构来看, 首先应该加速建设和发展信息通信基础设施, 才能有效提升地方信息通信的服务能力, 进一步支持各类产业园区升级, 推动信息化建设。尤其值得重视的是信息通信业在为地区高新技术产业、新型服务产业的建设与发展提供必要的信息通信保障的同时, 积极创新发展模式, 推进信息通信产业的新技术、新业务, 做到信息通信产业与地方经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更快速地促进当地信息通信产业自身的发展。
于明:电信企业应以国家宽带光纤建设和3G建设为契机, 以应用带发展, 大力推动业务创新、服务模式创新, 努力在通信设备、信息服务和信息技术应用等领域培育新的增长点, 不断提升服务信息化的建设能力。推进信息化, 不仅是国家的战略要求, 也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根本方向。信息化业务最大的特点在于创新。一是加快政府、社会信息化业务应用, 推进数字城市, 信息化社区、无线城市等建设, 利用视频监控、TD无线城市, 移动定位、地理信息编码等技术, 为政府部门提供网络指挥调度等信息应用。二是推动行业信息化, 在教育、旅游、公安、工商、税务、商检、交通、金融、电力等十多个部门及行业进行信息化合作, 开发具有行业特点的信息化应用, 增强和改善管理执行手段, 比如“网上家长学校”、“警务通”、“工商通”、“企信通”提升行业整体的信息化水平。三是积极推进“百千万”中小企业信息化管理提升活动。重点加强企业管理信息化、协同办公、网络信息安全服务等产品的推广, 为个性化需求的中小企业提供软硬件一体化解决方案。四是推动农村信息化, 在沿海地区推进农业信息建设, 发布利农惠农信息。五是推动家庭信息化, 信息化世界, 家庭是基础, 以3G家庭基站为切入点, 加大对家庭生活的挖掘, 加快家庭信息化的建设。
《江苏通信》:国内、外沿海地区提升信息通信水平的思路和方法主要有哪些, 对江苏沿海战略有何借鉴?
任光裕:一是政府重视, 统一规划。无论日本、韩国还是我国沿海发达地区, 都充分认识到了信息通信业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相继制定了专门的信息通信提升计划, 取得了良好成效, 而江苏沿海地区目前并无此类专门规划, 即使在《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中也未将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列入其中。
二是政策、资金加大扶持。除了制定专门的信息通信振兴经济规划, 各沿海国家和我国发达地区还制订了专门支持信息通信业发展的扶持政策, 在资金投入上也给予了极大的倾斜, 宁波市在十五期间就作出了投入100亿元发展信息通信业的计划, 厦门仅TD网络全覆盖, 就投入7亿多人民币, 促进了网络水平的大幅提升, 为这些城市的经济腾飞奠定了重要基础。
三是发展信息通信产业, 基础设施先行。各沿海国家和地区在制定专门规划时都提出了要加强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 提升各级网络的硬件水平, 并明确实现目标和时间节点, 随着分段目标的完成, 基础通信网络的全覆盖和各级网络硬件水平的提升, 进一步丰富各种应用与业务, 普及信息化。
以上三个方面是国内、外沿海地区提升信息通信能力的共性的思路和方法, 但在我省沿海地区目前认识不足, 统一规划没有落实, 又没有得到扶持政策和专项的资金支撑, 造成基础企业即便有愿望提升基础设施能力, 却因投资不足或建设过程困难, 导致信息基础设施的相对落后的局面没有得到有效改善, 所以沿海地区一定要借势打力, 政府和企业应转变观念和思路, 通过信息通信建设水平的提升, 助力沿海经济再上新台阶。
贾丹华:国内率先发展的东部沿海地区的信息通信水平一直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尤其是珠三角地区、沿海地区的开发先与江苏、快于江苏, 多年来广州信息通信服务业总产值稳居全国首位。
有关国外沿海发展战略的介绍主要集中于二战后的上个世纪60年代, 如美国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阳光地带” (Sunbelt) 开发、日本政府的沿太平洋区域开发以及韩国的东南沿海开发。其中, 美国濒临太平洋区域开发的全面启动, 建立了大量的军需、能源、化工、航空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在西部沿海基地, 并在大力推进信息化战略发展的基础上, 形成了国家经济发展的阳光地带, 使西部太平洋沿岸逐步形成了与东北片和五大湖区域的两大都市连绵区呈鼎足之势。20世纪60年代初, 日本政府着手开发沿太平洋区域, 实现了国民收入倍增, 推动了国家经济全面起飞。数据表明, 开发初期的1960年代, 日本政府用于生产性公共投资总额为18.47亿日元, 其中60%投放于太平洋沿岸经济区, 可见沿海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必须先行, 信息通信基础建设首当其冲。
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的是, 当代信息通信基础建设的着力点不仅仅是电话总线普及率、电话普及率等基本要素, 更要有符合沿海地区直接进入新型产业经济结构的发展特点, 不被动等待企业提需求再从基础做起, 而要有关注三网融合大趋势下的新发展要素, 如互联网、物联网发展的大思路, 要有根据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的蓝图超前布局、主动建设、抢占先机的大手笔。
于明:在经济发展与区位特征上与江苏沿海地区有相似之处的日本和韩国近年来都提出了信息通信振兴经济计划。日本于2001年就提出了e-Japan计划, 提出通过实施四大举措, 使日本在5年内成为世界上最先进的信息化国家。2009年日本政府IT战略本部制定适应新的发展形势需要的“i-Japan战略2015”, 着眼于深层次、全面地利用和发展全国的信息技术。
韩国将高新技术和信息化作为“21世纪从创造价值的产业社会向以创造附加价值的信息与知识为源泉的知识经济社会转化”的动力, 2009年9月, 韩国政府发布了《IT韩国未来战略》, 决定未来5年内投资189.3万亿韩元 (约合1.035万亿元) 发展电子信息核心战略产业, 以实现信息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 为韩国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从国内范围看, 目前很多沿海地区把大力推动信息通信业发展, 提升信息基础设施水平作为发展地区经济, 增强竞争力的重要抓手。宁波市于“十五”期间就提出了“数字宁波”计划, 计划投入100亿元, 通过建设宽带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电信网络、广电网络和地理信息系统等基础设施平台, 整合宁波信息资源, 建立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劳动社会保障等信息系统及信息化社区, 逐步实现宁波的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
2008年9月, 福建厦门TD“无线城市”网络正式开通。自2005年在厦门进行100多个基站的小规模TD网络试点, 如今整个厦门的TD网络全覆盖, 总共投入7亿多元人民币。厦门TD无线城市网络围绕着“无线政务”、“无线产业”、“无线生活”三大领域, 积极开展与政府、企业、群众密切相关的无线信息化应用。由此可见, 国内外城市的沿海规划战略都可以给我们很好的借鉴作用。
《江苏通信》:为更好地服务江苏沿海开发战略, 迅速提升沿海三市的信息通信服务能力, 请您就加快江苏沿海地区信息通信发展给出建议和意见, 包括政策、环境、投入、分工等有效解决途径。
任光裕:为更好地服务江苏沿海开发战略, 迅速提升通信服务能力, 政府和各通信企业要协同配合, 明确职责分工, 各司其责, 全力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建立机构, 加强组织领导和协调力度。在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领导下, 由省沿海开发办公室牵头, 省级机构包括通信管理局、经信委、发改委、财政厅、国土资源厅、建设厅等相关职能部门参与, 成立沿海地区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协调机构, 统筹协调和推进沿海地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各项工作。
二是加强统一规划, 提升信息通信基础设施水平。在省通信管理局的统一组织下, 各电信企业应加强合作, 将公司的规划汇总, 形成统一的行业规划, 融入到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中, 使电信基础设施建设能够得到统筹安排并与其他基础设施同步建设。
三是争取政府政策、资金扶持力度, 提高信息通信能力。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应用带动的原则, 争取政府加大相关扶持政策, 包括在税收、贷款等方面优惠或倾斜, 争取专项基金对沿海地区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宽带互联网等重点项目进行扶持。
四是坚持可持续发展, 大力推进共建共享。为促进电信业可持续发展, 最大限度地降低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成本, 避免重复建, 提高基础设施的利用率。
五是区分功能, 满足特色信息需求。连云港、盐城和南通三个沿海城市地位和条件不同, 在我省沿海规划中的战略定位也各不相同。连云港应着力打造“大港口信息中心”, 建立对外开放和交流的信息平台, 引领各企事业单位进行信息化建设;盐城在信息服务上应着力打造“生态农业及农产品加工信息网”等;南通在信息服务提供上应着力打造“江苏沿海北翼经济信息网”和“临港产业电子商务网”等。
贾丹华:为更好地服务江苏沿海开发战略, 通信服务业要关注江苏沿海各地区的经济结构特点和产业发展重点, 高度重视, 找准切入点, 针对不同地区, 抓住机遇, 创新发展模式, 加大投资力度。
连云港的区位优势决定了其承载了中央赋予的服务带动中西部, 培育我国东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和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的重大使命;盐城围绕“东向出海”的总体战略调整思路, 提出“三港联动、海河并举、滩涂造地、产业兴市”的基本思路;南通充分发挥南通滨江临海优势, 快速崛起海洋工程产业, 正式成立了中国江苏海洋工程产业发展战略联盟。
要迅速提升沿海三市的信息通信服务能力, 还要把握江苏沿海地区信息通信产业发展的共性。江苏沿海三个地区开发的共同特点决定了沿海地区开发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融合发展的大区域发展模式, 其中, 信息化的支撑作用更加凸现。信息通信服务企业也应将开发和推广信息化应用作为服务江苏沿海地区开发的着力点, 努力使已经积累的经验, 拥有的信息化成果为地区正在建设中的广大企业提供针对性的信息化解决方案, 服务领域可以从基础通信拓展到系统集成、网络安全、视频监控、数据中心托管、呼叫中心及网络维护外包、综合信息咨询等方面。特别要强调的是江苏沿海三个地区开发的共同特点也决定了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业是江苏沿海区域需要共同发展的基础性服务业, 以此为锲机, 大力发展移动互联网业务, 也是大力发展物联网业务的切入点。
信息通信产业服务沿海地区产业经济的同时, 也要履行电信普遍服务义务, 让当地人民共享沿海开发的成果。要积极服务“三农”, 持续推进“千乡万村”信息化示范工程, 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 缩小城乡数字鸿沟, 提升当地人民消费水平做出应有贡献, 也是为信息通息产业发展奠定坚实的经济和环境基础。
【江苏沿海区域】推荐阅读:
江苏沿海地带07-20
江苏沿海滩涂07-08
江苏沿海城市08-08
江苏沿海地区11-28
江苏沿海开发战略07-30
斯文秀才--江苏沿海防护林06-14
沿海前沿区域12-31
青藏高原与东南沿海区域联合发展旅游的构想07-22
江苏区域08-01
沿海工业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