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扩招

2024-05-31

大学扩招(精选12篇)

大学扩招 篇1

2010年在校大学生人数已接近3000万, 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率也跃居世界第一位。这些成果对我国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在欣喜这些辉煌成果的同时, 我们是否意识到大学扩招的风险正在形成呢?而本文主要从“风险社会”理论的视角来浅析大学扩招现象及扩招引起的各种风险。

1 风险的解读

后现代社会学家贝克将风险看作是指明自然终结和传统终结的概念。在他的《风险社会》、《风险社会理论修正》等著作中, 贝克将风险界定为:“一种应对现代化本身诱致而带来的灾难与不安全的系统方法。与以前的危险不同的是, 风险是具有威胁性的现代化力量以及现代化造成的对全球化怀疑所引发的结果。它们在政治上具有反思性。”在其后来的著作中, 贝克进一步指出, 风险是“预测和控制人类行为未来后果的现代方式”。 (1) 而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认为风险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 现代科技的发展在给人们带来巨大物质和精神享受的同时, 也给人类社会的发展埋下了隐患——这就是风险。 (2) 目前, 我们的社会发展正处于一个转型时期。随着社会交往的日益频繁, 各种信息错综复杂。经济、政治、文化等也随着社会结构的转型, 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国的大学扩招正是在这种社会转型的过程中, 为缓解升学压力, 刺激经济发展, 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而采取的举措。但因扩招引起的一系列风险, 经过十多年的积聚, 如今已显现出来。而风险的形成就是由这种潜在的可能性转变为显现的事实的过程。

2 从风险社会的视角解析大学扩招

不可否认的是假如没有大学扩招, 今天我们很多的同学是不可能进入大学殿堂的。扩招为他们开启了通往高等学府的窗户, 使他们能够享受到高等教育的滋润。同时, 大学扩招对于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国高等教育的入学率已经超过了15%, 越来越多的青年学子享受到高等教育。而根据贝克对风险的解释, 风险社会就是对现代性的反思, 当我们去努力控制某种风险的时候, 这种行动的结果必然会产生新的风险。大学扩招本身是为了缓解升学压力和提升高等教育的普及率, 以及刺激经济发展而采取措施。然而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 所以做事情都必须把握一个“度”的问题。当我们的行为超出了这个“度”时, 就会面临着风险的代价。如今无限制的大学扩招的确使一部分学生享受到了实惠, 可因扩招而产生的各种风险情形是每一个学生都无法逃避的。

2.1 扩招带来的产业化风险

自大学扩招以来, 大学生由免费就读, 慢慢地过渡到自己交学纳学费, 住宿费等费用。教育负担的风险从政府和纳税人身上转移到了学生及其家长上。这对家庭经济富裕的人来说, 这点费用也许不算什么。但对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和城市贫困户来说, 高等教育一年的费用几乎等于甚至超过其一年的全部收入。而为了子女的未来, 这些家长又不得不掏这份钱出来, 学生及家长的负担与压力是可想而知。这些政府也认识到, 给予困难学生优惠政策——助学贷款。到头来还是要家长们拿钱出来供子女读书, 资金风险重新回到他们的身上。这也给大学生造成了进一步的债务风险:就业压力和还债压力两大新的风险正在成为大学毕业生的生活风险。这一切也预示着高等教育作为一种新的产业似乎已经正在慢慢形成, 大学扩招使高等教育的公益性似乎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3) 如今很多高校教育方向偏离国家创办高等教育的初衷, 高等教育产业化的风险也慢慢突显出来。大学似乎渐渐以育人为本发展到以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为目标:扩大学校规模, 建设世界一流的大学校门、办公大楼, 借以实现学校在教育评估中升级换代。由学院升大学, 由大学升“211”重点院校, 由“211”院校升“985”院校, 各种与教育宗旨关系不大的活动已经占据大学工作的主题。

2.2 高等教育质量下滑的风险

2.2.1 师资力量下降

(1) 大学扩招对于师资力量也造成了多方面的风险:大学招生人数增多, 为了满足学生对教师的数量要求, 大学不断地招聘教师。在此种背景下, 很多没有专业才干的教师抓住机会通过各种渠道走上工作岗位。由于这些不具备专业才干的教师根本没法传授给学生本身所应该掌握的专业知识, 结果许多大学生几年下来对自己的专业一头雾水。他们不仅没能学到真正的专业知识, 而且还浪费了很多宝贵的时间。

(2) 在教师数量增多的同时, 很多高校的待遇跟不上去, 越来越多在学术领域有建树的教师, 选择跳槽去待遇高的高校。久而久之, 这些普通高校的整体教师质量下滑。高校教师质量下降, 最终受损失的还是这些高校的大学生。

(3) 学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我国高校的专业设置基本上都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 与经济和社会的匹配一开始就存在协调不畅的问题。扩招以来, 这种匹配的不合理性更加凸出。其主要表现;一方面许多专业的招收数量远远超过社会的实际需求;另一方面新增加的专业与社会需求不接轨。这必然造成大学生就业的困难度增加, 生活压力加大。 (4)

2.2.2 生源质量下降

随着大学扩招力度的加大, 各大学不断地降低入学门槛, 以便于招到足够的学生人数。这样很多本来达不到高等教育质量要求的学生, 也混迹在大学生潮流之中。他们加入到大学生中, 不仅降低了大学生的平均质量, 而且把一些不良的习惯带入大学校园, 对大学环境也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很多本来很优秀的学生由于受到他们的蛊惑和诱导, 养成了许多不良习惯, 他们在学校里养成的不良行为, 最终将在他们走上社会后继续产生效应, 这也必将进一步加剧我国社会的不诚信意识, 毒害我们的一代又一代青年。 (5)

2.3 扩招引起的就业困难

随着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走出校门, 就业的现实摆在了他们面前:“找工作太难了, 更不用说找份称心如意的工作”。在社会所能提供的岗位有限的情况下, 毕业对很多大学生来说就意味着失业。尽管《劳动合同法》和《就业促进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出台实施给大学生就业提供了一定的社会环境, 但国家提供的这些就业措施的作用似乎也不是很大。现在大学生就业的大方向已经由国有企业, 事业单位转向民营、私营企业。面对如此庞大的就业队伍, 这些企业抓住时机拼命地压低工资, 降低待遇。更为严重的是, 很多以员工销售业绩作为评比的公司, 连员工的底薪都没有保障, 即员工做不出业绩就没有工资。大学扩招在就业方面带来的风险已经显现出来, 由此产生的结果如下:

第一, 在面对巨大就业困难的情况下, 很多学生放弃高考的机会。他们选择了提前进入社会, 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 以便更好地去适应社会。2009年春天, 重庆市数万名考生放弃高考, 这一现象带给我们巨大的震惊。通过调查, 我们发现他们放弃高考的原因很简单:一, 若是考不上名校, 考上一般学校, 毕业后就业也很困难, 且收入也较低, 与不上大学没啥区别;二, 提前进入社会即可以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 又可以多少赚些钱来减轻父母负担。而高等教育似乎已成为一种高投入、低产出的行业。

第二, 大学毕业生人数激增致使就业困难, 很多高校的学生毕业会后回到家中待业。他们面对着亲友、邻居等关于其工作的询问。要么选择撒谎, 要么选择逃避。据调查很多待业学生无法面对现实, 感觉自己活的好累, 活的没有尊严。不少学生甚至做出了极端的行为。2009年1月石家庄学院即将毕业的女大学生刘伟因不堪忍受巨大的就业压力, 在一个臭水池中自溺而亡。这一惨痛的的悲剧警示我们, 就业压力已经严重摧残着许多大学生的心理防线, 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几乎达到了极限, 做出各种极端行为的风险正在形成。

第三, 大学毕业生在家待业, 学无所用, 无形中给其家长带来了较大的压力。为了能帮子女找份好的工作, 家长们到处奔波。在这期间, 他们不仅要处处送礼金, 而且还要拉下脸面去求这个主任, 那个领导。此时此刻, 又有谁考虑过这些家长们的尊严呢?他们面临着经济上和精神上的双重压力, 他们的心情可想而知。如今不仅待业大学生自身对社会充满抱怨, 学生家长的不满情绪也越来越强烈。假如这些情绪不能被很好地疏导, 它可能冲破现有的“安全阀制度”, 潜在的风险将变成现实的社会冲突, 这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将是不可估量的。 (6)

3 风险社会下——应对大学扩招的举措

3.1 政府在大学扩招中的作为

面对目前大学不断扩招与社会需求相对饱和的问题, 我们的政府要做的事情还很多, 当然关键要落实在实际行动上。

首先, 从目前的形势看, 减缓大学扩招, 适度控制大学扩招规模, 使每年的大学毕业生人数与社会的需要之间保持适度的平衡, 已刻不容缓。既让社会中存在一定的竞争压力, 同时又要使社会的形势有利于大学生就业。

其次, 在教育投入力度上, 我国的教育支出还比较低。据调查中国人均公共教育支出仅为人均GDP收入的0.82%, 美国为6.10%, 是中国的7.44倍。日本为4.28%, 韩国为3.01%。俄罗斯为1.87%, 是中国的2.28倍, 巴西为2.29%, 是中国的2.79倍。 (7) 从以上数据看一看出, 我国的教育支出在国际上还是处于低层次的, 未来政府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对教育的倾斜度。

再次, 政府对高校活动的的监督力度有待加强:一是要关心扩招后大学的师资力量, 严格把关教师职称的升迁;二是要严格审查大学扩招后开设的专业, 对于与附近大学雷同或相同的专业不予审批。同时对那些连续几年就业率低的专业, 要勒令该高校取消它们;三是政府在加大对高校财政支出的同时, 要适度加大对高校资金利用的监管, 对于高校一些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应一律叫停。尤其对于一些“垃圾工程”更要严惩不贷, 决不能姑息养奸。2005年中国青年报报道了一则震撼消息:山东省某普通高校西校区南校门工程竟然花费了3000多万元人民币, 该大门也一举夺得“中国第一大校门”称号, 试想一下要是我们的政府监督到位的话, 这一壮举怎么会出现呢?2007年山东省烟台市某高校南区刚刚建成半年的综合教学楼除一楼外各楼层大厅的地板砖均裂了缝。更让师生们感到糟糕的是几乎所有厕所的天花板均有坠落现象。像这样的“工程”竟然都逃过了我们政府质监部门的慧眼, 这里面存在什么没有人说得清楚。 (8)

从其他的途径着手缓解扩招带来的就业压力, 政府可以推行鼓励大学生去基层工作的政策。自从江苏等省为解决农村问题招聘大学生到农村担任基层干部以来, 各省陆续出台政策来安排大学大学生去基层工作。2008年6月,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 从制度层面上固化了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渠道和途径, 这标志着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进入全面推进的新阶段。这既缓解了就业压力, 又带动基层素质的提高。

3.2 高校应该扮演的角色

首先, 面对当今大学扩招的大环境, 我们的高校不应该为了扩大招生规模而一味的降低入学门槛。其实对一些人来说, 也许早走上社会闯荡几年对他们更是一种好的选择。毕竟高等教育不是面向一般人的教育, 接受高等教育学生需要本身的素质达到一定的水平。其次, 大学在扩招的前提下, 要适当的从学生就业的角度考虑一下, 专业的设置是否与社会的需求挂钩。对于那些就业率低的专业减少招生或停止招生, 这也是控制由扩招带来的就业难风险的有效途径。再次, 对于教育资金的利用上, 一方面要大力招聘专业技能人才, 并给与其优越的待遇, 借以带动高校整体素质的提高。同时要加大科研项目的财力和人力投入力度, 创造更多的科研成果, 来带动就业岗位的增加, 缓解目前的就业压力;另一方面, 高校的基础设施建设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减少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和“垃圾工程”建设。暂时不需要的项目要缓建, 而对于一些可要可不要的项目可选择不建或停建。 (9) 我们的高校应从大学生就业的角度出发, 开设专业, 合理配置师资, 制定大学学费。大学在让更多的学子享受高等教育的同时, 应把大学生就业风险作为衡量自己工作的指南针。

4 结语

高等教育的发展本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 它要遵循教育发展本身内在的规律性, 同时又要与社会的需求相协调。它是建立在教育外部的真实需要与教育系统内部的发展与完善的基础上, 不是人力可以随便妄为的, 更不是盲目的。教育可以适度超前, 但必须是在一定的社会规律允许范围内。否则, 就会造成要么教育质量难以保证, 要么社会难以承受, 就业难的风险加大。目前实际情况是:由于“大学扩招”的步伐太快, 导致我们的教育资源配置不足, 这种情况直接影响到高校的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 如高校的师资力量、教学设备、图书资料等都难以满足教学需求。而风险社会的本质就在于这种社会的不确定性和由此导致的社会复杂性史无前例地增加。由此, 酿造和形成了大面积的社会风险。 (10) 如今大学扩招已经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风险, 为了让我们的社会持续, 健康, 稳定的发展下, 减少因大学扩招带来的风险。我们必须使大学扩招与社会的承受能力及整个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

摘要:风险作为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现象, 可谓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在我国高等教育光辉路程的背后, 许多潜在和现实的风险, 像大学生就业困难, 教学质量下降, 学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钩等, 随着大学扩招的深入慢慢地凸显出来。扩招引起的风险已对我国社会的整体发展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影响,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成为我国社会生活的一项主要任务。

关键词:风险社会,大学扩招,扩招风险

参考文献

①[德]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M].何博闻, 译.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3:60-66.

②钱雪飞.安东尼·吉登斯社会风险思想初探[J].社会科学家, 2004 (4) :12-15.

③胡金木.我国高等教育十年扩招之路的回望[J].教育学术月刊, 2009 (9) .

④粟多树.回顾与反思:我国大学扩招十周年[J].学术视野, 2009 (7) .

⑤鲍威.扩招后中国高校学生的学习行为特征分析[J].教育研究, 2009 (2) .

⑥潘懋元.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反思和展望[J].探索与争鸣, 2009 (2) :4-6.

⑦李建忠.中央教科所国际比较教育研究中心.

⑧冯志宏.风险社会理论与和谐社会建[J].学术研究, 2007 (4) :90-91.

⑨夏玉珍, 吴娅丹.中国正进入风险社会时代[J].甘肃社会科学, 2007 (1) :20-24.

⑩冯建军.教育发展的根本之道在于尊重教育规律[J].探索与争鸣, 2009 (2) :53-56.

大学扩招 篇2

我国自1999年大学开始扩招以来,大学生就业问题日趋严峻,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和供需比日趋下降,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本文综合各方观点,分别从经济学和产业链角度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性质进行了总结分析,以期望对大学生就业问题形成较为清晰的认识。从经济学角度来看,体现在总体劳动力市场供求失衡、高等教育的有效供给不足与结构性失衡、人力资本存量的信号功能弱化、高等教育投资收益率与预期收益率的差异、人力资本产权未得到充分保障、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对就业吸纳能力差异以及大学生的自愿失业选择等。从产业链角度来看,体现在全球产业链分工导致中国处于劣势地位,失去了竞争力。

自 2003 年以来, 我国经济进入改革开放之后的第三次高速增长的周期, 经济增长一直在 10%的平台上加速, 2006 年的经济增长率更是高达 10.7%。但从上世纪 90 年代开始, 失业压力也在明显加大, 自 2002 年起一直在 4%以上, 到 2006 年底,城镇登记失业人数达到 835 万人, 登记失业率达 4.1%。)在计划经济体制下, 我国实行低工资、高就业政策, 表 面上人人有活儿干, 实际上大量的过剩劳动力以隐性失业形式存在。改革开放以后, 随着经济体制的不断转换, 隐性失业逐步显性化。市场的竞争迫使企业对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自 身就业存量结构进行调整, 对历史积淀下来的大量富余人员进行剥离。企业要减人增效, 不仅向劳动力市场排放富余人员, 而且还要减少招人的数量。我国现有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规模在 1.5 亿左右, 而我国农村劳动年龄人口每年增长 1000 万左右。在城市化过程中, 每年都有大量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地区寻找工作, 加剧了初级劳动力市场的总量过剩, 对城镇人员就业必然会产生挤出效应。

英国大学扩招瞄准中国学生 篇3

据香港《南华早报》网站8月1日报道,英国政府的目标是,在2018年前额外吸引9万名国际学生前往英国,并在2020年前与海外机构签署总额达30亿英镑的合同。根据7月29日出台的国际教育战略,英国还将加倍投资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项目,并扩大“志奋领”奖学金的规模。去年,10名来自香港和89名来自中国内地的学生获得了英国政府全球奖学金计划授予的奖学金。

报道指出,去年国际学生为英国经济作出的贡献为:生活费63亿英镑,学费39亿英镑。来自英国以外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课程费是英国本土学生的两倍。来自英国及欧洲以外的留学生目前提供了英国大学所有资金来源的几乎10%。2011年,英国教育出口的估值为175亿英镑。全球教育行业去年的估值为4.45万亿美元,预计到2017年前每年将增长7%。

英国商务大臣文斯·凯布尔说:“海外留学生对英国贡献巨大……这就是为何英国对能够在这里学习的合法学生数量不设上限的原因。”他说:“由于我们的世界级大学,英国大学校友现在处在具有影响力的职位上,校友网络令人印象深刻,由此打开了许多本来不可能打开的大门。”

报道称,中国被作为最关键的扩招目标市场之一,其他国家还包括印度、美国、巴西、墨西哥、印度尼西亚、土耳其、韩国和俄罗斯。根据中国政府提供的数据,在英国学习的非英籍学生中,中国学生占15%。去年,逾6.5万中国学生申请到英国留学。

(人民网22)

从大学生就业难谈扩招 篇4

1 扩招的弊端

随着“扩招”政策的执行, 大学的 “精英”教育也转变成了现在的“大众”教育, 随之衍生出如下许多问题。

1.1 专业技术人才奇缺

首先, 在扩招的前提下, 原来打算或者只能上中专或者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重新看到了上大学的希望, 转而报考本科类院校。由于生源大量流失, 很多专业技术学校无法维持, 被迫关闭。因此扩招后, 社会形成了一个奇特的现象, 一方面是很多本科毕业生亟需分配安置, 以保证社会的安定和发展。另外一方面很多关系国计民生的生产制造业、农业、工业、能源勘探、水利、交通等部门又严重缺乏专业技术人员。究其原因, 扩招以后, 培养的工科毕业生质量明显下降, 为数众多的三流工科生在学校里稀里糊涂混了四年, 甚至连一些基本的概念都没搞清楚, 就毕业了。虽然每年各个工科高校培养的学生数量也不少, 但平庸和不合格的毕业生太多, 致使他们毕业后一方面缺乏干技术工作的任何信心, 另一方面也缺乏干专业技术工作的能力, 无法胜任现在的工作。

其次, 由于扩招, 原来本该拿到技校或者专科毕业证的学生现在也拿到了本科生学位。学历升高后, 他们的心态发生了改变。对传统技术人才的培养模式, 即靠有经验的师傅的“传”、“帮”、“带”, 虚心学习, 经过两三年逐步独立工作的模式十分不屑, 对老师傅也缺乏必要的尊重, 总是幻想一毕业就能够独挑大梁, 成为技术骨干。而且, 他们在工作中一旦受到挫折, 不是想办法克服而是尽力逃避, 据笔者调查, 由于对专业知识缺乏信心, 这几年来不少工科毕业生纷纷转行, 从事销售或者报考公务员之类的热门行业。长此以往, 中国经济、科技的发展必然缺乏有力的技术支持。

1.2 大学生综合素质下降

扩招以后, 很多高校热衷于规模的扩张, 万人大学纷纷涌现, 专科升格为本科, 本科学院升级为大学的现象不断涌现。很多大学雄心勃勃的要建立一流大学, 培养一流人才。但事与愿违, 仓促之间由于缺乏对大学理念的正确认识, 以及相应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设施的不配套, 致使很多大学不仅没有成为高质量人才的培养基地, 反而变成了不合格人才的生产流水线。

首先快速扩招使大学从远离社会的象牙塔逐渐变成了社会经济活动的中心, 大学的经济作用逐渐被凸显并进一步强化, 导致某些大学一味的追求规模和效益, 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大学教育成为了学生找工作的工具, 社会教育也沦为对“名”和“利”的追逐, 而不再把大学教育看成相应的专业技能、思维和素质的培养。学生将他人、社会给予自己的恩惠和教育视为“天经地义”, 缺乏“投桃报李”之心。甚至有许多学生成为只知道汲取, 不知道付出的“冷漠一代”, 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一方面不利于社会的安定和发展, 另外一方面也寒了许多教育者的心, 使许多优秀的人才退出教师行业。而且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各种挫折时, 往往表现出一种懦弱、消极和急功近利的情绪, 缺乏面对挫折时必要的忍受能力和战胜挫折的意志力。

其次, 大学扩招成功实现了人数的扩张, 但是相关师资力量和基础教学设施的建设却远跟不上学生数量的增加。譬如高等院校实验室的建设等。实验室本是高校实践教学、科学研究的重要阵地, 同时也是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综合型、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场所。但是, 由于缺乏场地和师资等问题, 目前一般院校实验室的扩建规模与在校学生的扩招比例远不相符。这就造成某些院校, 一百多个人同时上专业课的局面, 甚至本应亲自动手的操作实验改成二三十人的观摩实验, 计算机基础课的上机操作直接取消的现象也屡见不鲜。在这种没有调控的扩招背景下, 培养出来的学生综合素质可想而知。

1.3 大学生生存压力增大

高校扩招以后, 大学里传统的价值观被人为弱化, “教书育人”不再是大学的崇高使命,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才是衡量各个高校好与坏的唯一标准。为了最大程度获取经济效益和社会知名度, 许多高校无视市场需要, 盲目设置一些投资少, 回报高的专业。扩招十几年来, 中国高等教育的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每年全国高校培养的毕业生里, 关系国计民生的工科毕业生不过百万, 但是管理、金融、会计、经济、新闻、文艺、法律等文理科毕业生却高达二百万以上, 如此海量的文理毕业生远远超过了社会的需求, 使其就业非常困难。

2 对扩招的调控

扩招十几年, 弊端已经逐步显现。扩招曾经对国民素质的提高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是当其弊端出现时, 教育主管部门应当正视问题, 对政策进行适当的调整。只要调控得当, “扩招”这把双刃剑, 在提高国民素质, 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 也会最大程度减少对社会的伤害,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2.1 合理调控招生规模

首先应合理调控高校扩招规模, 合理设置扩招专业。

其次应加强师资力量和基础设施的建设, 提倡传统的大学理念, 把“教书育人”作为大学教育的精髓, 对大学教育保持认真、严谨、严肃的态度, 把好毕业生质量关, 确保为社会输送高质量的毕业生。

再次, 为了保证社会的稳步前进, 对一些投资多, 回报少的专业, 譬如农业、交通、水利、能源等, 国家教育部门也应从政策和资金上大力扶持, 以缓解国家在加工制造业、农业、能源开发、水利等部门专业技术人才匮乏的局面。

2.2 加强素质教育

首先, 高校应该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在传授其专业知识的同时, 培养学生谦逊、认真、严谨、不怕挫折的生活态度。从精神层次消除扩招后给学生带来的思想混乱问题, 纠正大学生的一些不良认识, 增强其社会责任感。

其次, 大学里不应该一味的强调学习, 也不应该使学生认为上大学就是混一纸文凭, 而应该让学生充分了解社会, 使其认识到, 如果不加强其自身的综合素质, 大学毕业可能直接面临就是失业, 面对社会激烈的竞争, 心高气傲, 思想浮躁, 牢骚满腹, 没有真实本领是解决不了任何实际问题的。

2.3 加强就业指导

扩招后, 学校应增设一批高素质专业指导教师, 从学生一入学就帮助其进行职业规划, 让学生充分认识自我, 了解需求, 循序渐进的制定不同阶段的学习目标。而且, 就业指导的主体不应局限于指导中心的工作人员, 相关学院、相关专业还应聘请各个行业的从业人员做不定期的就业指导顾问, 使学生真实、具体、广泛的了解自己的专业特色和就业方向等, 避免好高骛远, 理想和现实的脱节。

3 总结

总之, 大学扩招是中国大学变革的举措之一, 也是中国高等教育必然要走过的一个阶段, 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效。虽然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弊端, 但是只要国家调控得当, 还是可以为国家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其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舒敏.大学生就业压力与就业指导工作思考[J].咸宁学院学报, 2011, (7) .

[2]王珑玲, 刘卿欣.中国青年工程师人才培养的困惑与反思[J].中国青年研究, 2011, (10) .

[3]梁炳辉.高校大学生感恩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探索, 2011, (9) .

[4]赵宇清.扩招后高校实验室建设所面临的问题与发展对策研究[J].咸宁学院学报, 2011, (8) .

[5]谭花蓉.大学生就业问卷调查分析[J].社会发展, 2010, (18) .

大学扩招 篇5

摘要:近几年,中国各种大学如同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使国内高等教育事业呈现一片欣欣向荣之景,高校的扩招无疑可以使更多人接受到更好更全面的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让普通大众看到了中国无限光明的教育事业前景,但随之而来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也逐渐成为备受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就业难逐渐演变成了问题的核心。

关键词:高校扩招,就业难,负面影响,解决问题

1999年是高考扩招的第一个年头,普通高等院校招生增幅达到42%,这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政府主动安排增加招生人数最多的一次。同一时期,全国各大新闻媒体上,“今年全国高等教育招生大幅增加”的大标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高校扩招无疑成为了1999年最受老百姓欢迎的教育政策之一。

不经意间,高校扩招已经走过了十几个年头,它所带来的影响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扩招的速度太快了,甚至远远超出了国民经济发展速度,这不能说是一个理想的科学发展。高校的迅速扩招导致许多扩招后新增加的高校存在着诸如师资、设施、制度、理念等各方面的不足,并且,高校招生的规模越来越大,使大学毕业生的数量急剧增加,2001年115万人,2001年145万人,2003年212万人,2004年280万人,2005年338万人,2006年413万人,2007年495万人,到今年2013年,应届毕业生人数多达699万,比2012年增加了20万左右,大学毕业生增长速度之快令人乍舌,随之而来的是大学毕业生价值的大幅下跌,其速度与他们数量增长速度成正比。就业市场上,人头攒动的景象早已司空见惯,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近几年,我国大学生的就业率持续低迷,一直在70%左右徘徊,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成为全社会关注的大问题。不得不承认,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是与高校扩招相伴而生的社会现象,诚然,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很多,既包括社会、学校的原因,也包括家庭和学生自身的原因。

大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等人才,让社会得以健康、快速地向着人们希望的方向发展,最终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但事实往往不尽如人意,大学扩招为许多青少年提供了进入大学这座象牙塔学习的大好机会,然而他们进入大学后,面对这个充斥着各种诱惑的小社会,思想观念难免发生变化,不乏大批的好学青年为了给自己在将来就业时增加砝码只埋头于各种考试,却忽略了人际交往、锻炼自己的实干能力,导致了毕业后的就业难,截然相反,也有大批从12年苦读中解脱出来的迷途羔羊,在整个大学生涯中无所事事,最终一无所成,就业难是他们的必然结果。显然,这两种态度都是不可取的,毕竟,我们大学生不得不为自己的未来而加倍努力在大学生活中不断充实自己。

大学扩招带来的就业难在大学毕业生待业人数累积到了一定量之后才开始广受关注,相关人士表示,当今大学,总是注重大量地培养全面理论型人才,却不能保证教学质量,学生往往难以将所学知识结合到实际操作中去,雪上加霜的是,当代社会缺的正是专业的技术型人才,这一落差让很多大学毕业生的满腔热情化为乌有,在就业时屡屡碰壁。教育部原副部长吴启迪女士表示,大学毕业生往往喜欢扎堆地在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就业发展,而欠发达的落后地区却没有人愿意去,这是人之常情,他们总是会考虑很多现实的问题,不光是工资高低,他们甚至会考虑到将来的家庭会怎么样,孩子上学会怎么样等等,所以,怎样把人才吸引到需要人的地方去,也是一个有效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方法。

下学期即将步入大三的我也不禁开始思考自己毕业后将何去何从,但是,凡事无绝对,我们作为正处于人生大好时光的大学生,没有理由因为残酷的事实而沮丧、绝望,虽然大学扩招让我们的就业之路倍加曲折,但怨天尤人绝不是风华正茂的我们该有的处世态度,我们应该更好地利用我们身边各种资源来武装我们自己,努力让自己全面发展,自觉地面对压力而不退缩才是成长,坚信一点,我们的未来握在我们自己手里!

参考文献:《我国历届大学生就业率调查》《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浅谈大学扩招》

高校扩招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探讨 篇6

关键词:就业 大学生就业 高校扩招

中图分类号:G473.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9)04-029-01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从教育部公布的大学生就业率和各种研究部门对高等学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的调查,可以看到大学生就业状况日益严峻。

首先,就业率下降。在我国施行“统招、统包、统配”制度时期,大学生毕业后由国家统一安排工作,可以说是100%的就业率,而现在我国有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持续低迷。

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很多,既包括社会、学校的原因,也包括家庭和学生自身的原因。

从社会的角度看,首先,社会经济发展中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第二,从过去的“统招、统包、统配”到今天的“双向选择”“自主招生”,市场经济自发调节的负面效应也深刻的影响了大学生就业,“扩招”制度一实施,毕业生人数增加,结果使“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由于社会的岗位需求是一定的,当毕业生数量和结构严重偏离市场需求时,毕业生就业的问题难就会越严重,这是市场经济运行不可避免的。

而学校方面,最大的问题就是学科专业设置及教学内容滞后于社会发展和市场需要。

而家庭和学生个人方面,主要是观念和心态的问题。

二、高校扩招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分析

高校扩招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影响是多方面、多角度的、复杂的,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高校扩招使第一劳动力市场与第二劳动力市场上的劳动力供给总量对比发生变化,激化了大学毕业生的供求矛盾。

2.高校扩招放大了原有的高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间的差距,激化了大学毕业生供求的结构性矛盾。

3.高校扩招并没有缓解第二劳动力市场大学毕业生供不应求的矛盾。

三、高校扩招下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建议

1.降低就业期望值。有很多在校大学生和家长的就业观念仍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认为上大学就一定能找到一份体面的高收入工作,在择业时,更倾向于党政机关、事业单位,而不愿意到基层乡镇,更不愿意去民营、个体企业,不愿意从事自由职业,还有一部分毕业生存在“等、要、靠”的消极思想。我国现在大学毕业生的供给每年以30%以上的速度增加,远大于经济增长的速度,就业环境变紧在所难免。因此,根据变化了的情况,适当降低就业期望值是非常必要的。

2.努力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增强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在充满竞争的市场中,在众多的求职者中要想脱颖而出,必须有专业的文化技能,过硬的本领,宽广的知识,具有创新和开拓能力。这就需要在校大学生在校期间认真学习文化知识,不断加强多学科的文化积累,锻炼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自己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以适应社会对毕业生的挑选,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3.积极的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高校毕业生要发扬自强自立的精神,就业时不等不靠、不挑不拣,勇于到市场经济大潮中拼搏竞争。各级党委和政府对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的毕业生应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和鼓励:从事个体经营、自主创办企业的,自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之日起3年内免交登记类、管理类和证照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对有贷款需要的,提供小额担保贷款。政府还应支持高校毕业生到农村自主创业,或采取独资、联营等方式兴办各类企业、农产品生产研发基地等。各级政府同时也应提供必要的人事劳动保障代理服务,在户籍管理、劳动关系形式、社会保障缴纳和保险关系接续等方面提供保障。种种优惠的政策,都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到基层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

4.完善和有效利用大学生就业信息网,加强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完善大学生就业信息网,并与全国各地的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联网,各高等教育机构之间也联网,构成一个完整的信息网络系统。

建立全国联网的公共工作银行。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存进工作银行,大学毕业生的求职信息也存进工作银行,而且这些银行全国联网。工作银行的信息免费对所有的招聘者和求职者开放,双方都可以在工作银行中各取所需。公共工作银行的建立既可以促进效率,即大大降低工作搜寻成本,使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双方得到更好的匹配,也可以促进公平,因为在没有公共工作银行的情况下,很多用人单位是通过私人关系等非正式渠道来招聘所需人才的,显然,这种聘用方式对于没有或很少社会关系的大学毕业生来说是很不公平的。公共工作银行的建立可以避免这种不公平。

参考文献:

[1]周骏宇.大学生就业难都是扩招惹的祸吗[J].人才开发,2004(4)

[2]邢志杰.我国高校扩招对大学生就业影响的供需分析[J].理工高教研究,2004(2)

[3]李家华,吴庆.2000年北京地区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J].青年研究,2001(3)

大学扩招 篇7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就业,途径

近年来高等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毕业生就业制度随之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随之而来的就是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凸显,使我们不得不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思考我们的教育和教学。普通高校如何在变化的形势下,认清问题,转变观念,把握机遇,做好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是当前的首要问题。

1 正确认识当前就业工作面临的困境

1.1 社会方面

(1)毕业生的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近年来由于高校连续扩招,学生的数量以从2003年毕业生为212万增加到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已超过600万,毕业生增幅非常大,且积压的待业大学生的数目逐年增加。据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资料显示: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超过600万,近两年沉积的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约有480万人,2009年需就业的大学生高达千万人。(1)这种逐年上升的趋势,使毕业生之间的竞争更为激烈。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国有企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不断增加,许多中小企业的产业结构长期没有得到合理的调整导致自身经营出现了严重的问题,或倒闭或停产,新增岗位出现萎缩,就业和再就业的需求得不到充分满足,就业难度必然会增大,导致就业形势的不乐观。

(2)社会对大学生需求也在发生变化。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外商独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企业、民营经济的迅速兴起,为毕业生提供了许多就业岗位;党的十六大以后我国对经济建设工作的重大调整,一系列新经济政策的出台,为国有企业注入活力的同时,也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但是新兴技术和现代化管理模式的引入,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即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要求已不再只停留在专业技能操作、专业理论知识、外语水平、计算机方面,还要求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领导能力、务实精神、社会实践能力等等。与之形成对比的却是大学“入口”的放宽、高校教育培养模式的落后导致的学生综合素质的下降,致使毕业生在就业时出现问题。

(3)社会观念的误导。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中大部分机构、企事业单位更多地把目光投向那些拥有较高学历层次、热门专业以及名牌大学的高素质毕业生,而那些学历层次低、冷门专业、地方院校以及民办高校的一般毕业生则就业较难。总体上来说,研究生一些重点院校学生比较好就业,机械、通讯、信息、材料、能源等专业的学生好就业,而哲学、社会学、历史等专业面较窄的文科和理科专业则比较难就业。

1.2 高校方面

“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发生了明显变化。学术的需要,仅仅是社会民主化、多样化需要的一部分,文化的需要、经济的需要、政治的需要、技术的需要、个人职业与自我完善的需要、消闲娱乐的需要,几乎没有哪一个领域不对高等教育提出自己独特的需求,越来越多的个人或团体对高等教育心存与众不同的期待。满足社会与个体的众多需求,是高等院校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机遇。”(2)

(1)对学生就业问题认识不到位。其一,高校传统观点中,并没有把学生就业问题放在与教学、科研同等的位置上,并没有将其与高校的生存和发展联系起来,没有意识到自身在学生就业过程中所承担的“桥梁”的作用,使自己在学生就业中处于被动地位。其二,对学校教职工进行学生就业与学校发展、自身利益的关系的思想教育不到位,致使许多教师在观念上意识不到就业工作的重要性,进而没有将就业工作融入到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实习与实践等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其三,高校没有充分认识到信息在就业工作中的作用。不能充分利用电视、报纸、广播、网络等新闻媒体,不主动与用人单位、人才市场建立合作关系,很难为学生提供一个快捷、畅通、内容丰富的就业信息。对每个学生的求职取向、个性特征、专业优势、综合能力等方面的信息掌握不全面,达不到与用人单位的快速对接。其四,缺乏一支高水平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队伍。

(2)课程设置不够合理。一方面,高校设置的应用型课程与实际距离较大,应用性不强,致使学生所学知识过于老化,与飞速发展的社会和科技前沿相距较大,学生毕业后的专业实用性落后。另一方面,专业分化过早,使学生们在没有全面了解人类社会和各方面知识的情况下,以较窄的视野过早地接触专业领域,严重影响学生研究问题的广度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1.3 学生自身的就业观念

大学就业观念的不成熟是造成当前就业难局面的又一个重要的因素。大学生无论是对社会的认识还是对社会的理解都不够成熟,高校扩招后,毕业生大幅度增加,而就业渠道和规模却没有相应增加,人才市场供求关系发生了变化,呈现出供大于求的局面,而此时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并没有转变过来,就业的期望值没有降低。一些学生的思想还停留在对扩招前就业形势的认识上,处于一种被动的就业状态;一些毕业生将目光投向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北京、上海等一线大城市;一些毕业生将目光投向独资和合资企业,发展前景良好的大公司和大企业等,与用人单位就工资、福利、待遇等问题提出过高要求。出现很多学生认为只有选择理想的单位,才会使自己有兴趣、更能投入精力从事工作,如果找不到理想的工作,情愿等待,不降低期望值,继续寻找,但这会使就业错过机会,更难寻找。还有学生认为“先就业、再择业”认为现在与以前不同,很少有人终生从事一种职业,在发达国家,一个人一生平均要换工作4~5次,因此应先就业,以后再寻找自己理想的工作。但这带来一个问题,据最新调查,上海市近95%已就业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希望在一年以后跳槽换工作。这将使用人单位更加不愿招聘应届毕业生,从而加剧大学生就业难的局面。(3)

2 解决当前就业问题的几个对策

2.1 大学生自身

(1)大学生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转变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关键是完善自身的职业综合素质能力,如个人的专长、外语水平、计算机应用能力、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心理承受能力、实践经验、团队精神与合作能力等,大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提高和完善这些方面,因此作为就业的主体大学生们,应从自身基本修养做起,根据社会需求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锻炼实践技能,提高自身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努力把自己变成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

(2)转变传统就业观念,寻找灵活多变的就业途径。传统的就业观念一直是制约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前面已经提到过,对于面临新的就业形势的大学生来说,应积极转变观念,审时度势,端正就业心理,降低不切实际的期望,以切合实际的态度面对来自各方面的挑战,自信的对待人生,能够根据本人的实际情况,抓住机会,找到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安心工作,尽快实现自身的价值,如主动到服务行业、到非国有经济企业、到农村、到西部等地方工作。

(3)拓宽就业信息渠道,熟练地掌握求职技巧。信息来源渠道的范围与数量是大学生求职成败的关键因素。当前来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信息来源主要是高校、家庭、网络与社会中介四大渠道。大学生要想在众多的信息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就业信息,在需要大量时间和经历的同时,还需要有较强的信息鉴别能力。这就需要学生们掌握一定的求职技巧,目的明确的、有计划地进行求职简历的制作、投递,还要学习笔试和面试的技巧,注重语言沟通能力和自身修养的培养,进而提高求职的成功率。

2.2 高校

(1)根据社会需求明确人才培养定位。适应地方经济发展要求,明确本学校的发展定位,应根据社会系统的要求和本校自身办学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选择适合社会需要和自身发展规律的办学方式,明确本校人才的培养规格。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要考虑社会需要、学校现有条件、学生原有的基础,地方本科院校还要考虑到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争取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需技术和人才的输出地。同时,明确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理念,适应对象个性发展要求,发现学生的优缺点,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优势,使之成为高层次、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2)根据社会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和方向。高等学校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现有优势学科为以依托,着眼于具有国家和地方科技竞争力的专业和各急需的专业,集中力量加大投入和建设的力度,积极与社会接轨。根据社会需求,紧跟时代步伐和科技发展的前沿,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合理设置课程,改进原有课程的同时,充实新课程,更新课程体系。

建立分层次人才培养计划。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规划其发展目标,对于基础理论方面有优势的学生,主要引导其向研究型人才方向发展;对于基础理论一般的学生,要引导其向复合型人才方向发展,同时建立相应的第二学位培训和辅修制度;对于基础理论较差的学生,要引导其向应用型人才方向发展,同时建立和完善工程实践培养体系,提高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

(3)加强就业指导。工作队伍建设,素质高、能力强、专业化、讲奉献的就业指导工作者对于推动大学生就业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加强就业工作人员的培训与培养,强化理论学习与业务提高,增强就业指导能力。要使他们能够掌握党和国家就业政策,研究与分析就业形势,成为学生就业的服务和指导者。其次,就业指导要依据大学生自身的实际,让其接受个性化的、科学的个体测试和指导,挖掘就业潜能、寻找自身发展的空间;就业工作要实现信息化,应最大限度地位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支持,让在校大学生在网上可以随时关注企业用人信息,学校有关部门提供相应的帮助,完成初次就业。再次,就业教育要向创业教育转化。首届世界高等教育大会通过的《世界宣言》第七条强调指出:“毕业生将愈来愈不再仅仅只是一个被动的求职者、更应该是主动的职业创造者。”(4)因此,高校要帮助大学生树立创业意识,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用自己的知识和才能去寻找市场和开拓市场,主动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2.3 社会

当前,缓解大学生就业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社会因素,社会的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制度因素、市场因素、观念因素等等均对大学生就业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社会可以通过经济的快速增长、扩大内需、增加投资来增加就业岗位;完善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制度等,使毕业生资源得到合理流动,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平等的就业机会;完善就业市场,加强经济调控手段,扫除体制性障碍,积极疏通就业渠道,扩大就业市场;实施通过培训带动就业,以就学延缓就业压力等众多途径解决就业问题。

总之,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它关系到国家人才资源合理配置和利用,更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发展等诸多方面,高校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促进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实现高校毕业生的充分就业,为国家的发展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保障。

参考文献

[1]蒋燕辉.会计监督与内部控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6.

[2]林丽玲.对加强会计监督职能的思考.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9).

[3]蔡伟建.高校扩招后的大学生就业之对策.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05.6.17(2)

孔子的扩招 篇8

孔子扩招, 年龄不限。曾参来了, 曾参的父亲曾点也来了, 父子同学, 景观不错。

孔子扩招, 出身不限。比周公还富有的季氏的家臣冉求来了, 身为城镇贫民的颜回也来了。

孔子扩招, 特长不限。德行见长的颜回、闵子骞、冉伯牛来了, 辞令见长的宰我、子贡来了, 办理政事见长的冉有、季路来了, 熟悉古文献见长的子游、子夏也来了。

孔子扩招, 学费当然还是得交, 这合情合理, 因为老师也是肉体凡胎, 得吃得喝, 肚皮空空, 饥肠咕噜, 又何谈教书育人。坦诚的孔子就风趣地说过, 他又不是挂在墙头上的葫芦, 他一样得吃得喝。

学费多少?孔子定的标准是“十束干肉”, 这个价格高不高, 不知当年的物价水平, 说不上来, 但连“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的颜回亦可以交得起, 看来这学费不能算高, 不至于为上个学, 得砸锅卖铁, 是个平民可以接受的价格。若是连这也付不起怎么办?在孔子这里似也可勤工俭学, 樊迟就是个例子。樊迟喜欢问孔子种庄稼种蔬菜之类, 看来这个学生, 很可能是来自基层, 所以特别关心这些实际的学问和技能。而孔子出门, 樊迟赶车, 做孔子的司机不会老是无偿吧, 是不是以工代费?

孔子是名人是名师, 人家传授的, 是正宗的原汁原味的顶级国学, 报名的学生前拥后挤, 不可能不火。抬高学费的多好机会呀, 但孔子不, 虽然他说“富与贵, 是人之所欲也。”可他一如往旧, 不敛财, 坚守他的扩招理念, 坚守“不得其道得之, 不处也”。

可尽管如此, 孔子的生活还是不错的。这由他的“食不厌精, 脍不厌细”、“割不正, 不食”、“失饪, 不食”、“不得其酱, 不食”等等可证。他是个美食家, 岂可不以美食增加营养?他得有个好身体呀, 因为扩招后, 孔子的工作量相当大。他没有公家的财政拨款, 没有大款赞助, 全靠自己白手起家, 苦打苦闹。过去教育的模式是师傅带徒弟, 大不了是开个私塾。现在孔子扩招办学, 一下子有了这么多学生, 是他在那里张罗, 想象中, 他忙碌得是手脚无措天昏地暗。

但实际情况是, 孔子并未因扩招而狼狈, 他得心应手, 有条不紊。他既传道授业解惑, 还过问学生的理想、志向、抱负、道德修养和人格养成, 既时时与学生有一对一的思想交流、学术探讨、教学相长, 还与学生一起去沐浴春光搞旅游, 而教育质量, 也辉煌无比, 弟子三千, 贤人七十二, 贤人达标率很高。

孔子靠的什么?靠的“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靠的“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靠的“有教无类”理念, 靠的对学生的一视同仁。从一个细节足可看出他对学生的一视同仁。孔子一个叫陈亢的学生曾探问孔鲤, 他老爸是否给他开小灶吃偏饭。孔鲤说:“哪有啊, 有一次, 他在院子立着, 看见我后, 问我‘学《诗》乎’, 我说没有, 他告我说‘不学《诗》, 无以言’。另一次, 他问我‘学《礼》乎’, 我说没有, 他说‘不学《礼》, 无以立’。”由此, 陈亢坚信地对同学们说:“孔老师对其儿子与对咱大伙一样, 也没特别的照顾。”

浅谈扩招对高校治安的影响 篇9

1 高等学校扩招的积极作用

高校扩招是国内政治、经济生活中极为重要的大事之一。从国家大局来讲, 实行高校扩招, 既有经济原因, 也有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原因。一方面, 高校扩招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增长, 拉动了社会需求, 促进居民消费, 带动了教育相关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 高校扩招也大幅度地突破了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制度和政策上约束高等教育发展的藩篱, 为高等教育顺应市场经济所需要的观念和体制创新提供了实践的契机, 使高等教育发展指导思想发生了重大转变, 加速了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的进程, 提升了对高等教育产业观念的认识。这一切给高等学校的改革和发展注入了活力, 带来了效益, 对高等学校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从长远看, 随着高校的进一步发展和壮大, 高校对办学环境也将越来越重视, 对改善办学环境的投入也越来越大, 措施也越来越有力, 这自然包含对良好治安环境的追求。因此, 校园治安必将随着高校的发展变得越来越好, 从而迈进一个良性循环的时期。但是, 从当前实际操作和运行结果看, 高校扩招无论是在硬件还是在软件上都面临许多难题, 这些难题直接或间接影响了高校治安, 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2 高校扩招对高校治安管理的负面影响

2.1 招造成学习、生活资源紧张, 易产生冲突, 对校园治安造成冲击

最大和最突出的问题是办学条件己经到了全面饱和的地步。由于历史的原因, 我国高等教育长期投入不足, 教育资源严重短缺。一些高校学生宿舍拥挤、破旧、简陋, 大多数高校基础设施老化, 供电、供水、供气设施因资金短缺而年久失修, 存在很大的隐患, 高校教室、图书馆和仪器设备、食堂和浴室极为紧缺, 无法满足迅速增加的学生的需要。扩招后, 很多学生反映就餐难, 洗澡难, 上机难, 自习难等一大堆困难, 为争夺学习、生活资源势必产生利益摩擦和冲突。近年来, 很多高校不断发生因为上课、自习占座位、抢座位, 食堂买饭排队产生纠纷大打出手的治安案件, 充分说明了扩招后由于硬件不足对校园治安产生了负面影响。

2.2 为适应扩招需要, 大规模的建设和社会化的后勤服务使校内流动人员巨增

为了适应扩招的需要, 高校不断的扩大办学规模, 大量的基建项目开工建设, 大量外地基建队、民工队在校内从事施工, 为扩招建设服务。后勤服务也适应扩招需要对社会开放, 校园与社会之间的壁垒逐步松动和瓦解, 各种从事商业活动的人员涌入高校, 为缓解扩招带来的后勤服务等方面的压力起了积极作用。

近年来, 在高校校园外来人员的违法犯罪情况已经十分突出和严重, 根据江苏省高校的部分统计显示, 高校由外来人员引发的案件占高校治安和刑事案件的65%以上。主要原因:一是人员流动客观上提高了犯罪得逞率。犯罪人隐藏于流动的人群中, 能够捕捉最佳的作案目标, 选择最佳的作案方式, 犯罪得逞率得到提高。二是造成打击犯罪的确定性的降低。由于人口的流动快, 犯罪分子混迹其中极易逃避打击, 实际中的一些积案、隐案, 多为流窜作案所为。三是削弱了治安防范的力度。校内人口流动, 对静态的校园治安管理模式构成强大的冲击, 造成许多治安防范的缺口, 削弱了治安防范的力度。所以, 流动和暂住人员给校园治安的状况带来新的变化, 给校园治安管理带来新的压力。

2.3 高校规模的扩大和办学模式的变化, 给校园治安增添了复杂性和难度

按照教育部的十年规划, 我国高校的在校生人数将由目前的几百万增加到上千万, 今后全国每年都将以100万人的扩招数递增。为了满足扩招递增学生的学习、生活等项活动配套的各项条件和设施的需要, 学校必须扩大面积, 新修校舍 (规模较大的学校已办了分校) 增添设备, 增加教学管理人员等等。这些实际情况必然给高校的安全保卫工作增加许多工作量, 这是不言而喻的。另外, 目前高校为了适应扩招的需要, 走多种形式办学的道路。不仅仅依靠政府投资, 社会力量、企业, 甚至个人也可以参与联合办学, 校园由封闭或半封闭向社会全面开放, 大学已成为没有围墙的校园。各类社会实体和社会成员大量进入校园, 校内的规章制度, 对他们的约束力十分有限, 客观上给校园治安增添了复杂性和难度。所以, 各类涉及外来人员的案件在校园时有发生, 严重影响了高校的治安秩序。

2.4 生源质量难以保证, 不稳定因素增多

高校扩招必然伴随收费标准的相对提高, 其结果将导致一些缴不起学费的品学兼优的学生失去上学机会, 而另一些学习成绩差、思想意识不好, 但家境富裕的学生却能进入高校学习, 使国民公平受教育的公正环境遭受破坏。同时, 也不排除一些高校单纯为追求经济效益而降低招生标准、教学标准和考试标准的现象。另外, 为了扩大资金来源, 许多高校大量招收自费生、委培生、函授生、夜大生及其他短训班之类的学生, 由于招收条件宽松, 学生素质参差不齐, 加之学校管理跟不上, 一些人对自己要求不严, 恶习严重, 打架、盗窃、流氓滋事经常发生, 在一定程度上败坏了学校风气, 给高校治安带来不稳定因素。

2.5 高额学费难以承受, 影响高校的稳定

据统计, 2000年高校学费普遍涨到5000元/年, 艺术类院校则高达1~1.5万元/年。

面对数额不菲的学费, 城市下岗职工和偏远农村家庭确实难以承受。以上海和广州为例, 50%的家庭承受力在3000元/年以下, 25%的家庭在4000~5000元/年之间。也就是说近80%的家庭在负担一个大学生每年近万元费用时面临困难。孩子考入大学不容易, 很多家庭为了圆孩子的大学梦, 身背债务供孩子上大学。虽然国家对贫困生有一定的照顾, 但也是僧多粥少, 杯水车薪。与富裕家庭相比较, 贫困生极容易产生心理压力和不平衡, 一旦突破心理承受能力, 产生心理扭曲变态, 必然引发犯罪动机和行为, 这是影响高校政治和治安稳定的隐患。

3 目前高校保卫组织状况堪忧, 无力承担扩招后日益繁重的校园治安任务

为适应扩招形势的需要, 高校机构改革按照精简、高效和提高学生与教职工及教师与学生比的原则, 压缩非教学科研人员, 提高教师占职工和学生总数的比例, 对于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率无疑会产生积极的作用。但是在校内机构改革中保卫部门首当其冲, 有的机构被合并, 有的被降了格, 有的大幅度减员, 对保卫部门无论哪种形式的改、并、减, 使保卫组织的力量和职能都受到了严重削弱, 无力承担日益繁重的校园治安任务。

由于历史的原因目前高校保卫干部年龄普遍偏高、学历偏低, 根据四川省十所主要高校保卫千部队伍的情况统计表明, 年龄在50岁以上的占28%;40~50岁的占38%;40岁以下的仅占34%, 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仅占10%, 专科学历占55%, 中专以下学历的占35%, 专门来源于公安院校的专业人才更是凤毛麟角。此外, 由于保卫工作艰苦, 危险性大, 待遇和付出不成正比, 使身体强壮学历高的年青人普遍不愿从事此项工作, 借机构改革之机纷纷离开了高校保卫组织。目前, 在各种竞争日趋激烈, 校园治安日趋动态化的环境中, 高校保卫组织整体素质已经不适应扩招后高校治安新形势的要求, 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年龄结构不适应, 年龄偏大;二是文化层次不适应, 高学历人才、专业人才缺乏;三是业务素质不适应, 不少人从其它岗位精简到保卫组织, 没有经过专业培训, 知识老化, 基本素质差;四是思想观念不适应, 习惯做办公室, 等人上门, 强调管理, 忽视服务, 对保卫工作的认识仍停留在计划经济的时代。

4 加强扩招后高校治安管理的思路

高校扩招对校园治安带来的冲击, 如果有针对性的提出一些对策来解决问题, 不是能一促而成的, 也不是高校保卫机关能解决了的, 许多问题需要学校及有关部门的长期努力和大量资金投入才能解决, 比如高校硬件建设、后勤服务、招生质量、收费等问题。在目前的状况下, 高校保卫部门应当立足实际, 思索一些较为客观的做好校园治安工作的思路, 作者认为主要应围绕以下五个方面思考。

(1) 提高对高校保卫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立足当前, 深入挖潜, 做好扩招后校园治安工作。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情况下, 特别在扩招的新形势下高校保卫工作的任务不是轻了而是更加繁重了。高校是否稳定, 校园治安状况如何, 既对国家的政治稳定有重大影响, 又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 因而对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产生长远影响。江泽民总书记曾经指出:“没有社会的稳定团结, 经济建设搞不成。稳定成为国家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前提, 而高校的稳定又是整个社会的重要因素, 这一点己经被历史证明。”因此, 高校党委应从战略的高度认识保卫工作的重要性, 保卫工作的好坏也是牵一发而动全局的大事, 不应该把保卫组织当做一把“雨伞”, 需要时用用, 不用时放在一边。

(2) 建立校园110, 改变保卫工作模式。校园110的建立是高校保卫工作的一次革命, 是高校保卫工作适应社会动态化从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 由单一管理型向管理服务型的转变, 是高校保卫干部掌握工作主动权, 积极维护校园治安的体现。校园110的建立可以彻底改变高校保卫工作以往偏重打击、忙于破案的倾向, 实现向以管理为主和防范控制为主的模式转变, 可以使高校保卫干部既善于打击, 又善于管理和防范。强化校园治安动态管理和控制, 以动制动, 快速反应, 充分发挥高校保卫机构集打击、管理、防范服务于一体的战斗功能。

(3) 加强对外来人员的管理。当前加强对外来人口的管理, 是校园治安管理工作中的关键性工作。必须着重抓好三个环节:一是加强对校内出租房屋和流动、暂住人员居住区域的管理, 加强阵地控制。二是不定期地组织治安清查和巡逻盘查, 尽最大努力控制外来人口的行踪和动向, 对有违法犯罪可疑的人员实行“留指纹、留照片、留笔迹、建档案”, 切实通过加强对外来人口的管理, 提高发现、控制和打击犯罪的能力。三是实行外来人员信件回访调查制度, 摸清校内外来人员的底细。

(4) 坚持综合治理。扩招对校园治安的影响是由多个方面综合原因造成的, 仅依靠高校保卫机关自身的力量, 很难搞好校园治安工作, 保证校园稳定。特别是在保卫力量不足的情况下, 也只能是头痛医头, 脚痛医脚, 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所以对扩招后校园治安出现的问题要想从根本上解决, 应该坚持综合治理的方针。

第一, 建立健全各级保卫组织, 充分发挥基层保卫组织贴近群众、了解底细的作用。目前在各高校管理校园安全保卫工作的只有保卫处 (科) 一家, 各单位没有具体负责安全保卫工作的领导和办事人员, 各单位涉及安全保卫工作也只能找“书记”一人, 缺少必要的基层保卫组织。建立健全各级保卫组织, 定期开展治保活动, 调动单位保卫人员的积极性, 保持卜情下达, 下情上达, 使基层保卫组织能针对本单位特殊情况, 有效地组织治安防范, 在调解内部纠纷、帮教违法人员、预防和打击犯罪等方面, 发挥其潜力作用。只有这样, 才能形成治安工作的“铜墙铁壁”, 使违法犯罪分子无机可乘。

第二,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首先要建立健全各种制度, 如门卫制度、值班制度、岗位责任制等, 要使制度具有可操作性, 不能留于形式, 更不能与现行法律法规相抵触。其次, 重在落实, 如值班巡逻不能坐等熬班, 如发生公物损失被盗, 应按规定追究值班人员责任, 在这一点上, 切忌规章制度表面化, 处理问题形式化, 要有必要的检查、监督和惩处办法, 使人人都有高度的警惕性和责任感, 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避免各类案件的发生。

第三, 加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力度。高校扩招后, 由于生源整体水平相对下降, 再加上学生家庭环境的影响, 学生的独立性和自我约束能力下降, 而自我意识和不合作意识上升。因此, 维护高校扩招后校园治安稳定, 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要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必须扩大和加强辅导员队伍。辅导员应掌握科学的管理与工作方法, 提高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 不断学习, 经常性地深入学生之中, 从爱字入手, 严字要求, 思想上引导、行为上监督、生活上关心、学习上帮助, 努力与学生打成一片, 致力提高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 使大学生知情达理, 支持和配合学校的各项工作, 自觉维护校园治安秩序。

第四, 加强对大学生公寓管理。有人说大学生活是“三点一线”, 教室—食堂—宿舍, 确实这三个地点是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教室是上课和自习的地方, 不便于对大学生的管理, 食堂更是匆匆而过, 惟有宿舍是大学生最集中和最容易管理的场所, 便于了解、教育和管理大学生, 但高校目前忽视了大学生的宿舍管理, 成了放任自流的天地。所以, 加强大学生公寓管理, 学生工作人员深入到学生各宿舍, 加强与学生的沟通, 便于言传身教, 有的放矢地做学生工作, 及时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摘要:高校扩招是国内政治、经济生活中极为重要的大事之一从长远看, 对高校校园治安有积极作用, 但是。当前对高校治安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研究扩招对校园治安的影响, 提出工作思路, 对于今后继续扩招的形势下维护校园治安稳定, 净化育人环境, 保障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顺利进行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扩招,高校治安,保卫工作研究

参考文献

[1]对高校扩招的几点思考[J].航海教育研究, 2001, 1.

[2]高校扩招:机遇与挑战[J].渝州大学学报, 2001, 1.

高校扩招后,人才培养方式浅析 篇10

1 现存问题

1.1 学校因素

我国高等教育的扩招进程, 实际上是在原本基础就很薄弱的情况下进行的。这种薄弱体现在高等教育的资金投入不足、高等教育的办学理念不清、高等教育的基础设施不够、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不完善等方面。从这些问题逐渐暴露一直到现在, 高校的教育观念、教师数量、软硬件条件、课程内容、管理体制等等并没有得到很彻底的解决, 反倒是一直在狠抓入学率与就业率这一入、一出两头, 而忽略了中间培养学生这一重点。因此, 教学质量下滑, 毕业生的素质和能力下降, 缺乏应用技能, 导致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又由于毕业生的数量出现大幅增长, 从而导致毕业生就业发生了困难[1]。

1.2 教学因素

高职高专学校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虽然也在不断的随着社会的变化、科技水平的进步有所改变, 但同社会发展的需要相比, 在针对性、实践性和普遍性上还存在不足。

个别教师基础知识薄弱、知识面窄, 缺乏必要的知识储备, 对基本概念讲解不够透彻, 缺乏对理论内容和实际工作的有效结合。选用教材陈旧, 教学内容过分强调系统性、完整性, 缺乏发展性和实时性, 不能够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课程衔接或者课程的设置未必合理。前导课程设置不尽合理, 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衔接不够合理。专业课比例偏大, 必修课多, 选修课少, 理论课多, 实践课少, 不能满足学生自主学习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需要。

1.3 学生因素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学生的原有认知水平、成长目标、学习动机、学习能力与方法等因素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程度, 直接影响学校的教学质量。高校扩招后, 虽然教学质量有了提高, 但对于受扩招影响很大的专科层次的学校来说, 这种提高还不足以弥补生源层次下降带来的影响。

1.3.1 专科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较低, 教师讲

授知识时, 可能会花一些时间和精力去复习和讲解原本高中、甚至初中就该掌握的知识点。否则, 学生在课堂上的知识接受程度就会很低, 甚至为零。

1.3.2 有些学生由于没有受到正确的人生观

引导, 没有树立一个明确的成长目标, 不清楚本专业的培养方向, 不了解本专业的就业方向, 不知道毕业后想干什么, 出路是什么, 从思想上, 从精神状态上感到迷茫和困惑。一个迷失了方向的人, 你又指望他能有什么上进心与学习动力呢?

1.3.3 有些学生由于不能很快适应从高中阶

段到大学阶段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 一时成绩不理想, 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帮助, 可能形成心理落差, 自我放弃, 以能够毕业做为自己的学习目标。

1.3.4 外界因素。毕业生的出路不外乎以下几

种可能:继续求学、报考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家族生意、自我创业、求职、待业、出国等等。但对于专科学生来说, 升本、家族生意、求职、待业这几种可能最大, 而大部分人实际上都需要求职。

然而现实情况是:毕业生多, 企业需求并没有显著增加。各个企业管理逐渐趋向科学化、现代化、正规化、严格化, 要求的人员不仅具有专业技能和知识, 上班就能上岗, 同时也要求复合型人才, 最好具有能同时适应多个岗位的技能。而面向专科毕业生的需求, 一方面在减少, 一方面可能毕业生不愿意去, 或者企业需求的实践型人员毕业生又不具备。因此, 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 专科生就业难度更大。

2 高职高专院校培养学生模式的探索

基于学校的、学生的、教学的、外在的这样一些因素, 结合本人在教学工作中的一些实践和体会, 觉得高职高专院校是否可以在以下几方面进行深入的探索。

方式一, 提高教师本身修养和技能

古语云, 师者, 传道, 授业, 解惑者也。就是说, 作为一名老师, 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技能, 也要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 随时解答学生的疑惑和成长烦恼。要把自己的人生经历, 结合具体情况, 传授给学生, 使他们提前了解社会, 为自己的人生路提前准备, 毕业时能够快速融入社会。

方式二, 学习生涯规划

清华大学曾经提出过, 本科生入学后要及时考虑未来的工作方向, 以免彷徨, 迷茫, 专科生更应该认真考虑这个问题。

新生入学后, 由于刚从高中阶段进入到高校阶段, 不能够很快融入高校的学习生活中, 对学习、对未来充满了困惑。因此, 要在新生入学后, 及时进行学习生涯的规划。本人作为2009级新生的班主任, 曾在新生入学后不久, 专门召开了一次以《学习生涯规划》为主题的讲座。在讲座中, 提到了人生目标的设定, 本专业学生的培养方向、求职方向, 甚至通过个人的生活经历, 帮助学生们分析了毕业后的出路以及决定工作方向的各种因素, 然后, 通过王国维的读书三境界, 引申到上学三年期间, 每一年的学习规划内容。

大一的规划内容是:想!那么想什么、怎么想呢?就是让学生在学习之余用一年的时间去认真、反复地思考未来做什么, 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是自己喜欢的, 或者自己想要的, 结合前面讲到的影响工作方向的各种可能因素, 结合个人的性格、爱好、价值观等找出自己的方向。当然, 在这期间, 可以通过和父母、亲人、老师、朋友、同学、学长们的沟通, 来得到借鉴, 用这种方法, 来确立自己的目标。大二的规划内容是:准备!准备什么、怎么准备呢?告诉学生用一年的时间来为自己选择的目标作职业能力的准备, 包括知识储备、能力锻炼、证书准备、礼仪修养、思维锻炼等。大三的规划内容是:实践+寻找!寻找什么、怎么寻找?经过大二这一年的能力与知识的储备, 相信学生已经具备了从事自己所选择职业的基本理论素质, 那么, 在大三的这一年里, 需要找个恰当的时机亲身实践。同时, 关注与自己所选择职业相关的若干个单位, 关注单位的基本信息与招聘信息。经过三年的思想上、行动上、知识上、能力上、信息上的认真准备, 加上实践经历, 找到自己理想的职业还困难吗?

方式三, 礼仪知识的培养

提倡知识、素质、修养协调发展, 要求学生不仅仅要学会知识, 学会做事, 还要学会做人。让学生了解基本的为人处世的原则, 掌握基本的职场、生活礼仪。

我曾经在2008级一个专业的课堂上, 利用中间休息的时间介绍基本礼仪, 学生比较欢迎。

方式四, 特色课堂

培养适合当前就业形式下的有实践能力、有基础知识储备、具备自学能力的工程型人才, 是专科学校面临的主要任务。

a.目前的培养模式下, 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退化了, 严重不能适应当前社会条件下, 工作单位对毕业生能力的要求。因此, 作为教师, 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b.如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与学科本身的特点与学生的实际需求有关系。

比如, 我所从事的计算机专业教学, 是一门技术更新很快的学科, 随时跟踪和了解国内外计算机技术的最新发展, 打破教材的限制, 注重新技术、新理论、新协议、新方法的传授。为了提高毕业生的适应能力, 作到以不变应万变, 即基本理论与基本协议变化少, 通过牢固的掌握基本理论与基本协议, 使学生在面对快速更新的增值应用时, 能够快速学习, 快速适应, 使他们立于不败之地。

c.以就业为导向, 结合职业资格认证, 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中, 注重基础知识及技术细节的讲授。

d.在讲授专业课时, 应该有意识的在授课过程中使用专业术语, 并且采用中英文对照的方式, 让学生熟悉专业术语。

结束语

提高教学质量,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 使高校毕业生, 尤其是专科院校毕业生能够得到就业市场的认可, 促进就业率的提高, 是一个长期的, 不断探究的过程。

摘要:在分析了高校扩招后, 就业形势严峻的一些因素的基础上, 结合教学经验提出了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方式。

关键词:扩招,教学质量,人才培养,方式

参考文献

高校:扩招10年 篇11

拆除高考“独木桥”

1998年,对于汤敏来说是毕生难忘的一年,这位中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却在为高等教育的问题颇费思量。在经过详尽的考察分析之后,汤敏上书国务院总理,建言“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并坚信“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非常重要,事关中华民族复兴大业。”

汤敏的建议与国家当时的人才战略不谋而合。站在今天的时点上回望,10年前高校扩招实属势在必行。当时,中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仅为5%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80%左右的水平;高中毕业生千军万马挤上高考独木桥;竞争激烈带来沉重的学业负担,人们从批评片面追求升学率到进而抨击应试教育。

更为重要的是,在经过了20年改革开放之后,国家持续快速的经济发展需要充足的人力资源储备,而高校扩招增加了人才的供给,使中国人力资源的结构趋于合理,增强了国际竞争力,从而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与此同时,扩招亦将调动高校办学的积极性,大大增加高校教育投资,进而拉动经济增长。所以说,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使高校扩招已成必行之举。

在此背景之下,大学扩招被看成剂良方,中国教育新的一页被打开了。

数据显示,从1999年开始,中国高等教育因为“扩招”而有了跨越式发展。1998年,全国高校招生人数为108万,到2005年,招生人数已高达530万,短短6年就跃居为世界第二。根据刚刚公布的2010年招生计划,全国高校共计招收657万人,其中本科339万人,高职(专科)318万人,全国高校将再次扩招,扩招总人数为27万人。招生规模与10年前相比可谓飞跃式发展。

山东历来是生源大省,2010年国家下达给山东省属高校普通本专科的招生计划总量为47.66万人,比20口9年增加1.86万人,增长4.1%。2010年山东高校招生计划总量列全国各省区市首位,增长幅度也高于全国平均增幅。预计省属高校普通本专科在校生将达到1 55万人,全省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将接近170万人。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进步加大和高等教育学龄人口的减少,预计2010年山东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仍将会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有专家指出,从精英化高等教育到大众化高等教育,西方国家一般都需要用二三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而中国却从5%的入学率,一下子超过了15%,尔后又迅速超过20%,达至24%。如此飞跃式发展总共才用了6年时间,步子是否迈得太快了?

“扩招热”下的冷思考

其实,在高校扩招还不到10年的时候,种种后遗症就已经显现出来,包括高校财务状况恶化、教育质量普遍下降、学生就业压力年年加大等等,社会对于扩招之举非议不断。其中,高校贷款办学引出的财务问题就格外引人瞩目。

扩招人数上来了,学生的吃、住、学都需要高校提供更加完善的设施和更强大的师资力量来保障。从1999年开始,迈开扩招步伐的高校向银行伸出了融资的橄榄枝,而银行也格外喜欢与高校这类有着财政资金后盾的优质客户进行合作。于是,高校的贷款与扩招几乎是同时迈进了快速发展的时代。

据不完全统计,早在2007年,全国高校贷款额就已经超过2000亿元。许多高校资金捉襟见肘的局面得以大大改观,学校基本建设与师资投入都在短短几年间取得飞速发展。

“我们的学校太漂亮啦!映雪湖、三叶草,夏天成片的石榴花还有全国一流的结构实验室,报到前真的是没有想到。”山东建筑大学的一年级新生杨斌对学校赞不绝口。的确,今天的大学校园已经与10年前不可同日而语,越来越多的校园已达到园林式校区的标准,冷暖学生公寓、投影电教室、现代化图书馆成为高校标准配备设施。山东省大部分高校积极利用银行贷款。努力扩充优质资源,促进了高等教育事业的跨跃式发展。

然而,并非所有的高校都能高效地运用银行贷款,有些却在盲目扩建风潮之后背负起沉重的财务负担。以一所隶属中央部委的工业大学为例,虽有中央财政支持,但也同样面临负债问题。其新校区累计建设投入已达到20亿元,尚有七八万平方米的面积正在建设。在巨额投入中,有13亿元来自商业贷款,每年还贷利息已近1亿元,学校三分之一以上的学费收入要用于支付贷款利息。

另一方面,拿高校最重要的功能——人才培养来说,扩招实际上是通过降低分数、放低要求来实现的,扩招后高校学生的素质比从前低,这已是公认的事实。在扩招规模不断扩大、学校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的同时,中国高等教育的水平却下来了,和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也越来越远。包括北京大学等中国高校的排名近几年来在世界上一降再降。

不仅如此,扩招的危害在其停止后仍然会存在甚至发酵,需要几代人来承担后果。原因很简单,因为师资也以同样速度过快增长,而导致整体师资水平下降,同样影响教学质量。这些年培养的研究生当中的不少人也将从事教育和科学研究工作,这就会造成人才在低层次上的恶性循环。

扩招并未急刹车

在一浪高过一浪的质疑声中,从2006年开始,国家开始适当控制招生增长幅度,相对稳定招生规模。教育部也曾经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1999年决定的全国高校大规模扩招太急促,一些学校由于扩招造成教学质量的滑坡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困境。今后高校扩招步伐将放缓,未来几年扩招幅度将稳定在4%左右。

作为山东省高等教育的“老大”,山东大学2010年校本部本科招生计划首次跌破7000人,这是山大自2009年专科停招之后的又一次重大招生变革。目前的山东大学经过多年扩招,在校生已达6万人左右,成为全国之最。山东大学相关负责人表示,规模最大并不是山大的目标,在达到一定规模之后,山大要做的就是全面提高生源质量,尤其是尖子生培养。

对于高校贷款办学,国家也是科学引导、合理利用,并未一棍子打死。不久前山东省财政厅、教育厅发文,要求高校积极利用银行贷款的同时,充分考虑财务风险,不可盲目扩大贷款规模。高校贷款资金必须用于最紧迫、最急需的项目,严禁利用贷款对外投资,防止因投资活动或项目开发失败而形成呆坏账损失。同时两厅建议,高校今后应多渠道、多形式筹集资金,走多元化办学的路子。

想象中的扩招“急刹车”并未如期而至,国家目前“控制扩招”而非“停止扩招”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者们关于扩招的舆论并非是一边倒。对于曾经的扩招政策至今仍有其拥护者。

有部分学者认为,高校扩招是应对知识经济时代、配合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举措。它顺应世界范围内的教育大众化趋势,使数以千万计的青年获得进修深造、改变命运的机会,为各行各业(特别是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提供了充足的人才供给,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对于人才培养质量的下降,高校固然难辞其咎,但是学生自身、家庭、社会,还有我们的教育体制,难道就可以逃避责任吗?因此,只让高校扩招独自为人才质量下降“买单”是不公平的。

在2010年初举行的山东省政协十届三次会议上,省政协委员姜岩提的一个提案就是《继续扩大普通本科高校招生规模》。提案建议,高校扩大招生是大势所趋,尽管在运行中可能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扩招既可以解决高等教育中历史遗留的、当前产生的和未来潜在的困难和矛盾,又可以使中国高等教育步入快速的发展轨道,是于国、于政、于民、于教皆有利的,所以建议2010年继续扩大普通本科高校招生规模。

扩招带来的高校教育和就业思考 篇12

一、广招人才, 充实师资队伍

在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况下盲目扩招是不可取的, 这会导致教师陷入繁重的教学任务中, 疲劳工作, 没有时间和机会去学习和掌握行业发展新知识和新动态, 导致教学水平停滞不前, 甚至引起教学质量的降低, 影响学校声誉, 严重时会进一步引起就业形势急剧恶化。所以高校教育应根据师资力量和办学特色为基本出发点, 广招人才。加速提高教师学历层次, 重视学术骨干、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和引进是高校的一个工作重点。目前高校在引用人才方面, 推出了很多政策。我校重点引进院士, “千人计划”入选者;“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国家重大项目的首席科学家, 获“国家杰出青年教学基金”资助者;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 国家级重点学科带头人, 国家级教学名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 陕西省“百人计划”及“三秦学者”的入选者, 优秀海外归国人员及其他获得突出成就的特殊人才。引进人才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 在国内外本学科领域有重要影响, 能引领本学科的教学、科研快速达到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输血功能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保证本学科核心专业课程教学的创新性和前沿性, 可带动年轻教师更有目标性地提高和发展。

二、提倡全面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

本科教育形成了适合知识教育要求的、系统严密的教学内容, 及讲深讲透不留余味的注入式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会做题、会考试的应试方法, 和以测试学生记忆力和掌握知识多少和程度为主的考试方法。传授知识是教育的一个重要功能, 但不是教育的全部或主要功能。高等教育的对象是已经具有成人思维的大学生, 应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为主要目标, 知识教育只是全面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素质教育就是个人、个性的全面发展, 也就是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自由”发展。其内容十分广泛。素质教育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 素质教育是以学生需要融入社会需要为本位, 以培养其良好的素养和能力为出发点, 其本质是一种理想人格教育。第二, 素质教育突破了教育单纯为某一层面, 某一领域服务的片面性, 实现了大教育的立体功能, 是走全面发展之路教育方针的具体化体现。第三, 素质教育的着眼点是促进全民族素质的提高, 促进社会的发展, 是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 面向现代化, 有战略性、现实性和前瞻性的教育。各种素质教育关系密切, 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我们不可以一代全, 更不可以将其对立起来。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三者的协调发展, 是新世纪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重视素质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 反映了时代发展和个人自身发展的需要。

三、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学校培养的学生必须接受社会的挑选, 作为学校, 必须把培养适应社会经济需要的学生放在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 学生不适应社会经济的需要, 高校的发展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扩招导致课堂教学规模膨胀过快, 合班上大课现象增多, 教师组织教学难度加大。必须改变传统的老师在课堂上的绝对指挥地位应试教育模式。虽然老师对教学起主导作用, 但也不能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 因为学生的主动性是构成教师主导作用的主要任务、内容和衡量这种主导作用的标志。离开学生的主动性, 教师的主动作用也就失去了它的主要内涵, 失去了它的对象和归宿。现在的大学生课堂来讲, 除了体育等少数能调动学生积极性的课程外, 其他诸如英语、高数、专业课等课程, 往往是老师在上面讲, 学生在下面看小说、睡觉、聊天, 有的甚至还旷课。如果教师能在课堂上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使每个学生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那么, 旷课、睡觉等现象也就不会存在。未来的教育应该是引导、帮助、鞭策学习的活动, 使学生明确认识到自己是受教育者, 又是教育者。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了“四个解放”, 即解放学生的头脑, 使他们能想;解放学生的嘴, 使他们能谈;解放学生的空间, 使他们能到大自然、大社会去扩大认识的视野, 取得丰富的学问;解放学生的时间, 不把他们的功课表填满。这“四个解放”打破了传统的以老师为中心的观念, 树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才能提高授课质量, 使授课达到最佳效果。

四、重点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

现代社会的科技人才处于终生学习中, 专业对口的毕业生越来越少,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 毕业后重新选择职业的机会越来越多。工作中所需要的知识将是自我学习和创造的鲜活知识。因此, 随着教育的普及和社会化, 未来的文盲将不再是不识字的人, 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不只是给学生指定章节、提出自学要点或问题、把自学内容列入考试内容, 而是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包括:培养学生的教育意识、自学能力、学习技巧、调节控制能力。由教师安排的课内活动量要适当减少, 把减下来的时间交给学生自己支配。虽然表面上看, 由教师传授的知识量减少了, 但是锻炼和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学生自己获得的知识总量并不会减少。现在的学生天天听课, 应付作业, 哪有时间和精力学一些自己想要学的知识?教给学生思路、方法,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爱思考的习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知识是教不完的,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把知识的脉络, 学科的体系, 功课中的重点、难点和思考方式教给学生, 指给学生一条路, 让他们明白该往哪里走。

五、重视学生个性发展

长期以来, 我国教育缺乏个性化, 各类学校都过分注重共性, 忽视个性。其中的表现是学校在制定教学计划时面向学生整体, 一个专业的学生千人一面, 没有顾及学生兴趣和个性差异。学生的个性教育与培养是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内容, 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创造性人才, 必须要重视个性教育。遵循教学规律和受教育者的身心特点, 实行因材施教, 充分挖掘和发挥各人的潜能促进个人的兴趣爱好、专业特长。加强个性教育, 培养创造性人才, 必须深化教学改革, 坚持因材施教, 大力培养人才。学校应创造多种多样的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学方法和教育环境, 以满足学生的需要, 促进个性发展。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安排自己的学习, 发展个人兴趣、爱好和能力, 给学生更多的时间上的自由。

六、加强就业调研和引导

毕业生就业状况, 对高校生存发展起着决定作用。要提高毕业生就业率, 必须加强就业调研, 将培养经济发展中急需的人才作为工作重点, 增强高校的就业引导作用。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比“史上最难就业季”的2013年增加28万人, 被称为“更难就业季”。国家“985工程”、“211工程”重点院校, 电气工程、电子与信息工程、机械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等专业, 毕业生就业率超过93%, 甚至达到100%;至今尚未签约的学生手握多个单位的录用通知仍在考虑择优。省属二本、三本院校的本科生就业难度较大, 没有研究生的理论水平, 缺乏专科生的应用操作技能, 处于“高不成低不就”状态。传统的就业观念, 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专业、学历文凭寻求相对应的工作岗位。但是毕业人数的剧增带来了就业选择的困惑。人才市场的“双向选择”必然使得一些不适应社会经济结构需要的大学毕业生一时难以找到工作。也有一部分大学毕业生因期望值高而在择业中受到挫折。因而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根据自身条件与社会需要, 寻求就业与择业的最佳结合点, 确定自己的择业目标尤为重要。

六、总结

每年有数百万的青年学子进入高等学校, 在扩招后把他们培养成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有用之材, 是广大学生、家长和全社会的殷切期望, 也是高校教师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培养创造性人才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 它涉及教学理念的改变, 教学内容的调整与更新,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就业的正确引导。高校教师只有终生学习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才能培养出适应市场化要求的本科毕业生。

摘要:本文针对高校扩招后带来的教师队伍数量不足的矛盾愈加突显和生源质量下降, 提出来相应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改进措施。针对大学毕业生日渐增多、就业难的现象, 指出就业引导的重要性。

关键词:扩招,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就业引导

参考文献

[1]黄英.扩招形势下进一步加强高校系级教学管理的思考[J].重庆工学院学报, 2001, (01) .

[2]杨振刚, 俞守华, 刘伟章, 韩方珍.对扩招形势下高等教育改革的思考[J].中山大学学报论, 2005, (5) .

[3]陈宁.加速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创造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为建设高水平师范大学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1, (5) .

[4]薛斌, 李涛.基于高校扩招下的教育管理与创新教育[J].继续教育研究, 2011, (09) .

[5]侯景臣, 佟毅.与时俱进更新教育教学质量观[J].辽宁教育研究, 2004, (05) .

[6]谭勇, 秦方红.构建“三步式历史教学模式”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教育科研, 2010, (8) .

上一篇:语文诵读教学下一篇:项目策划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