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新常态迎接新挑战

2024-09-24

面对新常态迎接新挑战(精选7篇)

面对新常态迎接新挑战 篇1

2014年12月12日 ~14日,由中国冷链物流联盟(下简称联盟)、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冷冻与冷藏食品分会联合主办的第七届中国冷链物流行业年会在京隆重召开。来自全国各地841位企业家和24个展商参加了年会。年会为中国冷链活动周主论坛,同期举办了2014年度中国冷链物流50强企业测评和中国冷链物流杰出人物发布活动。

中国冷链活动周开展了冷链科普讲座、出版了《冷链技术装备集中采购推荐目录》、《中国冷链运行及50强发展报告》、2012-2014《中国冷链年鉴》合订本发行仪式、同期还举行了“融资租赁、冷链蜘蛛计划”分论坛。

活动周期间在年会主论坛上,有“胡润排行榜”美誉的中国冷链物流50强测评活动正式发布,该活动有四个方面作用。一是树立行业形象,建设行业标杆,打造诚信示范作用,塑造50强品牌荣誉无形资产。二是统计、检测、摸底我国冷链行业发展产出比,反映行业运行环境、企业生存状态、增长率、利用率、利润率、服务质量与水平的年度测评。三是见证企业由强到大的成长历程,记载反映行业发展水平,透过50强诠释缩影冷链行业。四是通过50强精准的数据报告,解析当前问题与预测未来的挑战与风险,并研究出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和策略。

开幕仪式上,中国冷链物流联盟理事会主席范端炜与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刘秀梅代表年会联合主办单位致欢迎辞。年会首先举行了2012-2014《中国冷链年鉴》合订本发行仪式,中冷联盟名誉主席王之泰与解思忠为年鉴出版揭幕。

测评发布会结束后,中冷联盟副主席、罗兰贝格国际管理咨询公司大中华区总裁吴琪解读“中国冷链物流运行情况及50强企业发展报告”、国家发改委综合道路运输研究所副所长汪鸣解读《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助推冷链物流发展与建设、中冷联盟专家团委员 /中国物流学会副会长王佐分析经济“新常态”企业生存之道。

来自雨润农产品、福田汽车、郑明物流、亨斯迈、荣庆物流、福瑞通、东方柳汽、阿里巴巴集团、盾安冷链、德和资、可耐福、海底捞的企业代表依次在年会上做了专题报告和经验分享。

冷链信息化程度较低

目前,我国冷链物流的信息化建设仍比较落后,信息设备的配备不够齐全,没有形成健全的信息网络,由于缺乏准确的信息,往往造成冷链产品流通的盲目性。国内农产品和食品市场上几乎没有一个经过统一规划设计的信息系统,只能提供少部分功能的类似于财务管理软件或者库存管理的软件。各企业之间信息化程度参差不齐,很多企业至今还没有意识到信息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少数企业虽拥有自己的信息系统或和发布平台,但由于缺乏行业统一的信息平台以供各企业进行信息交流,使得本应多边共赢的物流企业相互之间缺乏必要的了解,造成了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的盲目性。

“富人的游戏”挡住了众多民营企业

2012年,我国就出台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进入物流领域的实施意见》,意欲打破民间投资进入物流业的政策“玻璃门”,为民营物流企业营造公平的市场竞争条件。这一政策精神对于民营冷链物流企业自然是利好,按理说会让民营企业蜂拥而入,但据了解,民营企业大多目前还只能望“冷”兴叹。在民营企业看来,虽然有国家政策精神的引导和支持,但由于冷链物流这个新领域门槛过高、困难重重,所以,很多民营物流企业只能是望而却步,即便是已经涉足冷链行业的民营企业,目前也大多只停留在冷链物流配送环节,没有自己的冷库,而且以市内和短途配送为主。

面对这些新常态下的瓶颈、挑战和机遇,会议认为:新的一年里,冷链物流行业和中国冷链物流联盟应当坚持以“构建现代冷链物流体系”为基本出发点,以做大做强我国冷链物流产业、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为根本,以整合优化全国各地优质冷链物流资源,强化新理念和新技术应用为手段,构建完善的全国性冷链物流网络服务平台。联盟将继续深入开展“区域联盟、专线联合”工作,大力推行“三不八定”冷链标准(即不断链承诺、不混装承诺、不低价竞争承诺与定时、定温、定量、定路、定人、定价、定结、定盟)配套的“冷链蜘蛛”计划。随着生鲜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积极推动冷链物流社区配送的基础建设和科普宣传。

使命在肩任重道远

“中国冷链物流行业年会”从2008年开始,已经连续举办六届。本次年会回望2014、展望2015,是一个有主题、有内容、有态度、有责任的行业年会。

年会上,中国冷链物流联盟主席范端炜通报了中冷联盟近年来陆续开展的12项品牌工作,包括举办了23届中国冷链万里行、出版了3部中国冷链年鉴和3张全国冷链分布图、认定了100家全国食品冷链物流定点企业、召开6届中国冷链行业年会、测评一年一度中国冷链物流50强和冷链行业年度十大杰出人物、举办了10次“全国冷链物流培训班”、建设了中国冷链物流网、中国冷库资源网、中冷联盟冷链资源公共平台三大行业门户等。

2014年年6月1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确定了农产品物流、制造业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再生资源回收物流等12项重点工程;农产品物流被放在了12项重点工程之首本身,以粮食为主的大宗物流和以果蔬为主的冷链物流代表了未来农产品物流的两个发展方向。

2015年,冷链联盟将继续坚持推动食品制造业与冷链物流两业联动发展。众所周知,食品物流与其他行业物流最大的区别或者说特点就是冷链。这也是确保食品供应链全程安全的最重要的环节。而由于专业性强,投入大,相对于其他行业物流,冷链物流更须走第三方物流的道路,即由同一家物流企业对同一家食品企业的冷链食品实施全过程物流的服务和监管。用一句老百姓的俗话说就是:不至于因为“铁路警察各管一段”,而在关键时刻掉(断)链子!而确保冷链的“不断链”,正是中冷联盟的使命所在!正是基于这一神圣使命,中冷联盟提出了“食品制造业与冷链物流两业联动、冷链可持续发展、冷链蜘蛛计划”等行业重大方略并逐步赋予实施。

目前,中冷联盟成员网络覆盖23个省份、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10个国际战略合作区域,拥有全国冷库容量两千多万吨、冷藏车29444台,中冷联盟4765家成员汇聚冷链产业上下游各个环节资源,网络遍布一二三线城市,是了解中国冷链物流全面的选择。C

面对新常态迎接新挑战 篇2

全国建筑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80757亿元增长2.3%;房屋施工面积达到124.3亿平方米,增长-0.6%;房屋竣工面积达到42.31亿平方米,增长5.4%。施工项目计划总投资1019226亿元,比上年增长4.3%。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408084亿元,增长5.5%,增速提高0.8个百分点。

江苏省2015年在建项目84860项,在建面积88307万平方米。其中新开工商品房9007项,997万平方米;新开工保障性住房2596项,2653万平方米;新开工公共建筑5139项,5086万平方米;新开工市政基础设施1300项,263.8亿元。全省竣工项目23233项,竣工面积23257万平方米。其中商品房10462项,11385万平方米;保障性住房2919项3059万平方米;公共建筑4019项,4651万平方米市政基础设施862项,523.6亿元。

二、江苏省绿色建筑有关情况

(一)绿色建筑总体情况

截至2015年底,江苏省累计获得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项目达1059项,总建筑面积1.1亿平方米规模位居全国之首。2015年江苏省获得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项目共计503项,总建筑面积5139万平方米。其中一星级项目233项,总建筑面积2716.8万平方米;二星级项目229项,总建筑面积2175.1万平方米;三星级项目41项,总建筑面积247.2万平方米。

(二)发展绿色建筑的主要做法

1.制度推进。2009年,《江苏省建筑节能管理办法》的出台,标志着江苏在依法推进建筑节能方面迈出了新的步伐。在《省政府关于印发江苏省应对气候变化方案的通知》中,要求全面发展节能建筑大力发展绿色建筑、生态建筑。在《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推进节约型城乡建设工作意见的通知》中,明确提出发展绿色建筑。《江苏省“十二五”建筑节能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发展绿色建筑的相关目标和要求。2013年,省政府办公厅出台《江苏省绿色建筑行动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了绿色建筑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为绿色建筑发展打开了绿色通道。

2014年江苏省人大将《江苏省绿色建筑发展条例》列入立法计划,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会同省政府法制办开展了条例起草工作。2015年,《江苏省绿色建筑发展条例》在江苏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并于7月1日正式实施,成为全国首个推进地方绿色建筑发展的地方性法规。《条例》在明确规定全省新建建筑全面按照绿色建筑一星级以上标准设计和施工的同时,也明确了绿色生态区域发展的要求。

2.政策激励。从2008年开始,江苏省设立省级建筑节能专项引导资金,累计投入资金17.68亿元用于引导绿色建筑、绿色生态城区建设以及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等项目示范2011年,“省级建筑节能专项引导资金”中增加了绿色建筑奖励项目类型,按绿建标识星级给予奖励一、二、三星设计标识分别按15元、25元、35元每平方米奖励,运行标识再增加10元每平方米奖励。另外在区域示范方面,按实施绿色建筑面积进行补贴,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示范区给予不低于1000万元补贴。

3.科技支撑。过去的10年,江苏省的建设科技支撑能力显著提升,先后确立了《江苏省绿色建筑技术路线研究》等百余项省级科研项目,支持高校、企业对绿色建筑发展中的关键技术问题进行研究,并取得了诸多重大成果。“现代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等15个项目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和科技进步奖;“长江流域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应用规划研究”等60个项目获华夏建设科技奖;“南京禄口国际机场二期建设工程2号航站楼及停车楼”等28个项目获得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此外还获得江苏省科技进步奖22项、省建设科技成果(奖)107项、省绿色建筑创新奖31项。江苏还开展了《江苏省绿色建筑技术标准体系》研究,编制完善了《江苏省绿色建筑设计标准》、《江苏省居住建筑热环境和节能设计标准(65%节能标准)》等65项绿色建筑方面地方标准。指导适宜技术推广应用,发布了《江苏省绿色建筑技术指南》、《江苏省建筑节能与示范工程重点技术(产品)推广目录》、《江苏省工业化建筑技术导则》等技术应用指南,针对标准化外窗、高强钢筋等技术应用出台了规范性文件。

(三)相关几个主要标准

1.《江苏省绿色建筑设计标准》及配套技术文件

在对江苏省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和适用技术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和江苏省全面推广一星级绿色建筑的基本目标,编制了《江苏省绿色建筑设计标准》,将适宜在江苏地区应用的绿色建筑技术措施进行了固化和具体化,有利于专业人员直接按条文进行绿色建筑设计,将绿色建筑的要求全面纳入工程建设强制性管理,使绿色建筑事后评价模式转变为事前控制模式。

结合江苏多年推进建筑节能工作的实践经验,以绿色建筑设计标准为基础,编制了《江苏省民用建筑设计方案绿色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试行)》、《江苏省民用建筑设计方案绿色设计文件技术审查要点(试行)》、《江苏省民用建筑施工图绿色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江苏省民用建筑施工图绿色设计文件审查要点》等技术文件。系统构建了方案设计、施工图设计两个阶段的绿色设计审查制度,明确了规划主管部门和建设主管部门分别应承担的审查内容,将复杂多元、柔性可选、综合评分式的绿色建筑星级标识评价,转换成简便易行、刚性严格的设计审查,实现了强制审查内容与一星级技术要求有效对接,确保可以达到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一星级的指标要求,形成了具有江苏特色的绿色设计、技术审查管理体系。

2.《绿色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2015年10月22日,江苏省《绿色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通过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组织的专家审查。该规范是全国首部通过审查的绿色建筑验收规范,对江苏省绿色建筑闭合监管将起到重要作用。该规范的制定贯彻了《江苏省绿色建筑发展条例》的要求,以绿色建筑分部工程的验收取代建筑节能分部工程的验收,增加了供暖工程、通风与空调工程、建筑电气工程、监测与控制工程、给水排水工程、室内环境、场地与室外环境、景观环境工程可再生能源系统等内容,紧密结合江苏省施工质量验收的实际情况,技术要求明确、合理,可操作性强。

3.《绿色建筑室内环境检测技术标准》

2015年10月23日,江苏省《绿色建筑室内环境检测技术标准》通过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组织的专家审查。该标准根据江苏省全面推进绿色建筑的政策要求,结合江苏省绿色建筑室内环境质量检测的实际情况编制,包括室内空气质量、室内热湿环境室内声环境、室内光环境、室内通风效果和室内可吸入颗粒物浓度等内容,适用于江苏省新建、扩建和改建绿色建筑中的室内环境检测,为准确判断绿色建筑的室内环境质量,规范绿色建筑室内环境的检测技术提供了技术依据,科学合理,要求明确,可操作性强。

三、展望未来,“十三五”建材行业大有作为

(一)关注国家投资领域微刺激“组合拳”政策措施

2015年9月份以来,国家推进了七大类投资工程包。2016年将加快重大工程建设的推进。“七大工程包”分别为粮食水利、交通、生态环保、健康养老服务、信息电网油气等重大网络工程、清洁能源、油气及矿产资源保障工程等。据此来看,基建投资未来还将释放巨大能量。

七大类18项国家重大工程:

1.信息、电网、油气等重大网络工程;

2.健康养老服务工程;

3.生态环保工程;

4.清洁能源重大工程;

5.农业水利重大工程;

6.交通重大工程;

7.油气和矿山资源保障工程。

国家发改委推出四大工程包:

1.现代物流;

2.新兴产业;

3.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

4.城市轨道交通。

(二)关注国家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与建材行业相关内容:

1.“十三五”时期经济年均增长保持在6.5%以上。

2.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施一批技术水平高、带动能力强的重大工程。

3.到2020年,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大幅提升,全员劳动生产率从人均8.7万元提高到12万元以上。

4.启动一批新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国家科学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培育壮大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

5.持续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促进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广泛应用。

6.到2020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5%,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

7.完成约1亿人居住的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等。

8.形成沿海沿江沿线经济带为主的纵向横向经济轴带,培育一批辐射带动力强的城市群和增长极。

9.加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高铁营业里程达到3万公里、覆盖80%以上的大城市,新建改建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约3万公里,实现城乡宽带网络全覆盖。

10.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

11.“一带一路”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国际产能合作实现新的突破。

12.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城镇棚户区住房改造2000万套。

13.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突出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加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

14.要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加快成长,以体制机制创新促进分享经济发展,建设共享平台,做大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集群,打造动力强劲的新引擎。

2016年重点工作相关内容:

1.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改造提升传统比较优势,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加强民生保障,切实防控风险。

2.全面实施营改增,从5月1日起,将试点范围扩大到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生活服务业,并将所有企业新增不动产所含增值税纳入抵扣范围,确保所有行业税负只减不增。

3.取消违规设立的政府性基金,停征和归并一批政府性基金,扩大水利建设基金等免征范围。

4.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完善高新技术企业、科技企业孵化器等税收优惠政策。

5.支持行业领军企业建设高水平研发机构。

6.打造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平台,构建大中小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创客多方协同的新型创业创新机制。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

7.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依法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假售假行为。

8.实施支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政策措施,完善股权期权税收优惠政策和分红奖励办法,鼓励科研人员创业创新。

9.采取兼并重组、债务重组或破产清算等措施,积极稳妥处置“僵尸企业”。

10.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11.深入推进“中国制造+互联网”,建设若干国家级制造业创新平台,实施一批智能制造示范项目,启动工业强基、绿色制造、高端装备等重大工程。

12.建设一批光网城市,推进5万个行政村通光纤。

13.推动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结构调整,创新发展一批,重组整合一批,清理退出一批。

14.加快剥离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让国有企业瘦身健体,增强核心竞争力。

15.大幅放宽电力、电信、交通、石油、天然气、市政公用等领域市场准入,消除各种隐性壁垒,鼓励民营企业扩大投资、参与国有企业改革。

16.加快建设城市停车场和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

17.加强旅游交通、景区景点、自驾车营地等设施建设。

18.启动一批“十三五”规划重大项目。完成铁路投资8000亿元以上、公路投资1.65万亿元,再开工20项重大水利工程,建设水电核电、特高压输电、智能电网、油气管网、城市轨道交通等重大项目。

19.中央预算内投资增加到5000亿元。

20.继续以市场化方式筹集专项建设基金,探索基础设施等资产证券化。

21完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用好1800亿元引导基金。

22.发展中西部地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容纳更多的农民工就近就业创业。

23.推进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2016年棚户区住房改造600万套,提高棚改货币化安置比例。

24.建立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把符合条件的外来人口逐步纳入公租房供应范围。

25.开工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2000公里以上。

26.积极推广绿色建筑和建材,大力发展钢结构和装配式建筑,提高建筑工程标准和质量。

27.打造智慧城市,改善人居环境。

28.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加快长江经济带发展。

29.制定实施西部大开发“十三五”规划,实施新一轮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出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新10年规划,支持东部地区在体制创新、陆海统筹等方面率先突破。

30.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新建改建农村公路20万公里,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要加快通硬化路、通客车。

31.抓紧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两年内实现农村稳定可靠供电服务和平原地区机井通电全覆盖。

32.实施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

33.建设美丽宜居乡村。

34.继续推进贫困农户危房改造。

35.解决好通路、通水、通电、通网络等问题,增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发展能力。

36.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统筹国内区域开发开放与国际经济合作,共同打造陆上经济走廊和海上合作支点。

37.扩大国际产能合作,实施一批重大示范项目。

38.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减少散煤使用,推进以电代煤、以气代煤。

39.增加天然气供应,完善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发展扶持政策,提高清洁能源比重。

40.全面推进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改造,加强农业面源污染和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

实施大变革迎接新常态 篇3

中央提出, 要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这就要求企业改变以往拚规模的外延式扩张模式, 通过大变革提质降耗增效。

伴随经济新常态, 全球已进入互联网时代, 互联网为产业更好发展提供了新的战略机遇。要跨出传统思维界线, 借用先进技术和思维理念, 积极变革进取, 拓展企业发展空间。

互联网时代的最新潮流是德国提出的工业4.0版本, 其核心是“产业集成化”, 通过互联网协同设计、协同制造, 实现个性订制、智能制造、提高效益。要通过工业4.0技术, 重构行业的生产制造, 大力提高效率与效益, 进而提升企业及行业价值能力。

要创新商业模式, 实现从生产导向到价值导向的模式重构。要通过外包、协作等形式把固定成本转变为可变成本, 降低经营和财务风险。要从传统大工业化时代的恐龙型企业组织形态转变为能够适应新的商业环境、更具灵活性的新型企业组织形态。

要直面产能过剩, 从传统的硬件扩张向软件挖潜要效益。从上设备、拼规模、抢地盘到通过富有经验的专家队伍的技术诊断, 不投资或少投资来实现降低成本、提高产量的新增效益。

适应新变化迎接新挑战 篇4

与夏季高考相比, 春季高考更加注重技能, 针对机电专业来讲, 就是主要测试考生运用有关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以及能够恰当使用设备和工具, 熟练完成操作任务的专业基本技能、安全生产、职业规范、节能环保的意识和职业道德行为。

春季高考模式的改变, 对于已经习惯了单纯的参加笔试考试的老师和学生们来说, 无疑是不小的挑战。首先, 时间紧, 训练项目重。因为技能考试要在三月份全部完成, 而且要去外地的高职学院进行测试。而以往的春季考试是在五月中旬进行, 并且是就近安排。短短一个月的时间, 要进行多个项目的训练, 其难度可想而知。其次, 训练需要的设备、工具和器材必须要经过政府统一采购。这样一来, 时间上更会有所延误。另外, 教师需要先进行自我充电, 因为之前老师们大部分都是进行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学。

因此, 自从《山东省2014春季高考考试说明》一出台, 很多同学就感觉茫然和无所适从, 摸不着头脑。有的甚至害怕、恐惧。针对这些现象, 作为老师, 我们不仅首先自己要有信心和勇气克服眼前的困难, 还要积极探寻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帮助学生及早摆脱心理困境, 早日进入复习备考的正轨道。

第一, 研究考纲, 周密计划。我们专业组的老师先静下心, 坐在一起集体讨论研究, 制定周密的复习训练计划。根据《考试说明》中的技能测试项目, 以及每个项目的操作规范的不同, 我们安排分阶段分项目集中进行训练。并且, 利用等待设备到位的时间空档, 把需要补充的专业理论进行强化、夯实。不要忽视专业理论的指导作用, 任何的实践都离不开理论的指导, 尤其是对于电类课程来说。只有掌握扎实丰富的专业理论, 才能“以不变应万变”。理论是实践的“根”, 只有根基牢固, 才能枝繁叶茂, 硕果累累。

第二, 选对设备, 事半功倍。正确选用型号规格标准化的训练设备和工具, 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不同厂家, 不同型号的电工电子工作台, 其操作面板上密密麻麻排列着的各种接口, 会有所不同。本身考试时间、气氛就很紧张, 如果学生再需要现场熟悉考试平台, 这样不仅浪费时间, 也容易造成学生心理恐慌, 很难考出理想的成绩。

第三, 精心组织, 集中训练。首先教会他们正确且规范地使用电工常用仪表和电工常用工具, 以及各种操作规范。比如, 元器件安装位置要合理、固定牢靠;导线线头处理要符合规范、接线紧固、走线规范合理。还有工作场地要整洁, 工具、仪表摆放要整齐;进入工位后必须要穿工装、绝缘鞋做好防护。训练过程中, 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使其全身心的投入到训练中去。另外要注意训练的节奏, 做到有条不紊, 忙而不乱。经常提醒学生注意细节, 千万不可小视, 尤其是一些小的元器件, 不仅容易装错, 比如很多同学会把电容、电阻的位置装错。焊接时更是容易出现虚焊、熔焊等问题。考试之前, 还要进行几轮模拟演练。按照技能考试基本流程和评分细则, 限定时间, 让学生进行实战状态, 从中查找学生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并给出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通过反复演练, 学生的操作能力和综合素养得到提升, 信心十足。

最后, 也是很重要的一点, 多向参加辅导技能大赛的老师借鉴学习。众所周知, 我校在近几年的中职技能大赛中, 多次在多个项目中获得省市级一等奖, 并获得国家级大奖。因此, 老师们在实践中, 都探索和积累了很丰富的经验, 不管是赛事规程, 还是临场经验及比赛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他们都了如指掌。通过向他们学习, 可以让我们少走弯路, 提升效率。

迎接新挑战 篇5

2013年与2012年经济形势的特征较为相似, 我国经济面临周期回落和结构调整的双重压力, 均是在经历了上半年经济增速下滑后, 政府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 稳定增长并企稳回升。总体而言, 中国宏观经济回升的基础尚不牢固, 内在增长动力不足, 环比增长动能减弱, 经济偏向减速, 国际国内多重因素制约着经济回升, 具体表现为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重工业驱动依然明显、服务业发展动力有待增强等问题。尽管我国经济已着手调整结构、转型升级, 但制约经济回升的多重因素客观存在, 打造升级版中国经济之路任重道远。

今年以来, 我国企业应收账款累计值呈现平稳增长, 增速始终保持在两位数;产成品保持增长态势, 在个别月份中同比增速甚至创下新高。截至三季度末, 959家制造业A股上市公司存货余额总计1.14万亿元, 比2012年末增长了6%, 比2009年末增长了61%。应收账款、产成品、存货等一系列指标的波动表明, 产能周期制约着经济复苏的可持续性。其中, 资本密集型部门产能过剩比较严重, 且愈是产能过剩的行业, 资产负债率越高。

过去的十年中, 在世界经济繁荣、国内消费结构升级的带动下, 我国经济发展总体处于供不应求的市场格局中, 支持了经济低水平快速扩张。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 国际市场需求明显降低;国内市场也进入调整期, 汽车、房地产以及重化工原材料、能源、交通、装备制造等相关产业, 市场需求增速下降。由于市场供不应求期间各种产能持续快速扩张, 当国内外市场需求下降时, 必然出现普遍的产能过剩。与国际金融危机之前的时期相比, 我国工业行业的产能过剩从局部行业、产品的过剩转变为全局性过剩。在我国24个重要工业行业中有19个出现不同程度的产能过剩, 钢铁、电解铝、铁合金、焦炭、电石、水泥等重工业行业产能过剩较为严重。在产能过剩的背景下, 需求缓慢增长也是影响经济的重要因素, 若得不到有效解决, 工业品通货紧缩现象或进一步延续, 行业利润分化也将进一步加剧, 从而导致利润下降、产能过剩的恶性循环。

投资驱动经济增长依然明显, 目前经济的回暖动力主要来自于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增长、房地产市场等方面。根据相关产业景气指数监测, 在部分消费品行业景气度下降的同时, 水泥、钢铁、石油、煤炭、电力行业景气度均有上升, 生产增速有所加快, 盈利状况明显改善。而投资驱动中, 政府投资是主力军, 未来从政策的增量空间看, 地方政府性债务管控趋严、财政收入增速放缓, 加上财政支出的刚性需求, 导致财政收支压力逐步加大, 这意味着高速的基础设施投资并不可持续, 新的强劲增长动力尚待形成, 经济运行呈现脉冲式的小幅和反复波动特征。

国际经贸金融新格局给我国经济增长前景也带来压力。今年以来, 发达经济体经济复苏动能普遍增强, 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复杂变化。全球经济再平衡启动, 主要发达经济体率先开始新一轮经济结构调整, 私人、公共部门“去杠杆化”和制造业“再工业化”等结构性调整措施效果初显, 美国制造业出现加速回流迹象, 欧洲、日本出口竞争力明显回升。美欧主导重构全球贸易规则, 其引发的贸易隐性壁垒和后发劣势, 对我国极为不利。发达经济体延续低利率和扩张性货币政策, 所导致的跨境资金“大进大出”, 将加大我国经济复苏进程、货币政策操作及结构转型的压力。

面对新常态迎接新挑战 篇6

2014智慧城市建设遍地开花

作为智慧城市落地元年,政府在2014年给予了全面的辅助。2014年,包括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公安部等部委在内的25个中央单位,就智慧城市集体发声,纷纷力挺,成为全球“智慧城市”界最具反响的事件。《关于加快实施信息惠民工程有关工作的通知》、《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关于促进 智慧城市 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等等,这些政策红利的释放,助推智慧城市迎来新一轮快速发展的机遇,并辐射整个智慧城市的产业链,以出现遍地开花的盛大景象。

2014年年底,在“2014中国智慧城市高峰论坛”上,新华网与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编写出版的《中国国际智慧城市发展蓝皮书(2014)》正式发布,同时公布了中国智慧城市百强排名及发展指数。中国智慧城市发展指数选取基础性指标、信息化指标、支撑性指标等三大类指标,根据全国城市GDP排名,选择前100名的城市,进行指数测算及排名。基础性指标体现了城市信息化发展社会基础;信息化指标从体量和质量两个方面体现了城市信息能力;支撑性指标则通过教育、医疗、科技等领域发展情况,从侧面体现了信息化所带来的社会变革。

根据中国 智慧城市 发展指数 得分 ,北京、上海、深 圳、广州、重庆 、济南、成都、青岛、苏州、天津等城市位居中国智慧城市百强前列。结果显示,本次智慧城市评估总分排名前十位的城区分别为:无锡、上海、北京、宁波、深圳、浦东新区、广州、南京、杭州、青岛。根据本次评估结果,主办方评选了一系列智慧城市奖项。其中,智慧城市示范领先奖获得城区为:无锡市、上海市、北京市 、宁波市、深 圳市、浦东 新区。智慧城市应用创新奖获得城区为:青岛市、成都市、大连市、杭州市、佛山市、苏州市、武汉市、广州市、天津市、厦门市、南京市、温州市、海淀区、舟山市。智慧城市建设进步奖获得城市为:银川市、贵阳市。

可见,不同地区的智慧城市建设以不同的形式进入加速期。首先是北京、上海、广州等代表的全面发展型智慧城市,这些城市具有规模大、经济实力强、信息化水平领先的特点,智慧城市建设涉及涉及信息产业发展、技术研发、智能应用、环境构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水电气等市政设施等领域;二是以东南沿海发达城市为主的优势产业拉动型,以深圳、舟山、佛山、厦门等城市为代表。该城市具有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人才优势。他们通过智慧城市建设,拉动特色产业,以先发优势带来更多优质资源,形成良性循环。三是以中小型城市为主的稳步发展跟进型,这些城市以信息基础设施、应用的智慧化提升和建设作为智慧城市的重点任务,兼顾产业发展,贴合城市定位,提高城市信息化发展水平。

智慧城市发展注重六大领域

1 、 关 注 民 生 需 求 , 提 升 公 共 服 务水 平

以人为核心,以民生需求为出发点,围绕社区服务,开展智慧社区、居家养老等领域的智慧化应用,公共服务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在上海市浦东新区、兰州市等地取得了突出成效。

上海市浦 东新区 :陆家嘴等街镇已在智能停车APP应用,自助快递箱、为老服务系统、与商业银行合作推行智慧城市炫卡等方面为社区居民提供智能停车、失智老人监管、健康、门禁安全管理、快递物流等服务,现已取得明显成效,正在全区全面推广。

甘肃省兰 州市 :虚拟养老院采用政府引导、企业运作、专业人员服务与社会志愿者服务相结合的方式,借助现代信息 技术 , 使老人享 受送餐服务 、生活照料 、家电维修 、卫生医疗 、保健康复等十一大类230多项居家养老服务。目前已有近5万老年人加入虚拟养老院,近18万直接享受到了服务。同时也促进了相关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2 、 打 造 公 共 平 台 , 提 高 社 会 治 理能 力

北京市朝 阳区 :在现有政务资源整合和应用的区级平台基础上,公共平台和公共数据库已经进入初步应用阶段,平台,升级完善移动电子政务平台,扩展了水利、医疗卫生、社保等领域的GIS专项应用,数据:整合人口信息资源,建立市、区、街、居四级数据联动机制;现已覆盖人口、法人、空间地理、宏观经济等基础信息,基层政务数据覆盖率达到80%以上。

西藏自治 区拉萨市 :将网格化城市管理和社会管理相结合,将社会管理的重心前置、下移,按照“三级平台、四级管理”的框架体系,以社区为基础进行管理网格的合理划分,管理和服务于每个 网格内的 人、地、物、事 、组织、宗教、房屋等,有效提高社区治理和公共服务效率。

3 、 加 强 规 划 建 设 , 促 进 土 地 集 约利 用

广州市番 禺区 :结合地铁建设,对位于中心地区的地铁区域进行高强度综合开发,建立综合地下停车、地下商场和步行街等商业服务的立体空间综合体,通过信息化手段提升建设和管理水平,实现地下空间集约利用和商业服务共赢,成功融得国开行智慧城市贷款。

沈阳市浑 南新区 :规划综合管廊32公里,容纳电力、电信管线,借助信息系统建设,实现管廊的综合管理和运行监控。建设综合管廊实现了:使新城实现了无高压走廊、无电杆、无架空线的“三无”目标,美化了环境;经济效益可观。 传统建设 方式占地 约2400亩,以每亩净收益70万元计算,扣除管廊建设费用后,还可产生土地收益10亿元,证明新城修管廊是赚钱的。

4 、 注 重 发 展 质 量 , 保 护 生 态 环 境

株洲市云 龙示范区 :坚持低碳、生态的城市设计与建设理念,注重使用功能与景观功能相结合,构建绿色交通、低碳能源、生态与环境保护、水资源综合利用、低碳产业和城市管理六大低碳生 态智慧城 市建设与 管理体系,中德生态园:打造能综合解决能源和环境问题、可自我进化和复制的“泛能网”示范园区。泛能网以清洁的天然气为主,以风、光、地源热、水源热等可再生能源为辅,融合智能化控制和云计算技术,形成多种能源互补利用、供需互动的区域泛能网应用。现已完成能源站和配套系统建设。

建成后清 洁能源利 用率达到80.6%,可再生能源利用率超过15%,90%的能源网络 实现智能化 监测 ,综合节能率达到50.7%以上,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15万吨 ,碳减排率达 到64.6% ,SO2减排率为86.1% ,NOx减排率为70.8%,粉尘减排率为81.5%,园区万元GDP能耗可降低 至0.23tce/万元。

5 、 推 进 产 业 升 级 , 产 城 融 合 发 展 。

佛山市乐 从镇 :以物联网产业园区建设为重点,推动乐从实现从商贸重镇到物联新城的升级;主动改造完善综合配套,优化产业布局,积极纳入佛山新城(中德工业园),未来将与中德工业园实现融合发展。

常州市新 北区 :结合自身实际,从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角度出发,重点梳理了该区社会、经济、环境、资源等多方面的问题,通过多规融合的方法,将各类规划叠加到“一张图”上,整合城市资源,消除体制上的障碍,改变城市部门间信息孤岛、资源分散的现状,协同有序的推进区域发展。新北区以“块”管理 ,区镇合一 ,形成各园 区与镇、街道优势互补、合理分工、相互支撑的发展形态。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常州航空产业园、常州高新区动力装备产业园区、常州高新区光伏产业园区等四个园区设置党工委、管委会,分别与薛家镇、罗溪镇、龙虎塘街道合署办公,促进功能提升和城乡一体,进一步增强发展后劲。

6 、 创 新 体 制 机 制 , 优 化 资 源 配 置

佛山市乐 从镇 :通过政府本地化购买服务成立民办非营利组织(NPO)—乐从智慧城镇发展中心,负责智慧城市项目的统筹规划、立项、招标、监理与验收等工作,已成功运营4个政府采购类项目,是“小政府、大社会”的积极探索。

长沙大河 西先导区 :提前谋划布局金融控股平台,已初现集银行、保险、证券、创业投资等于一体的平台雏形,结合城市资源及产业发展的关系,吸引大量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建设,目前滨江和 洋湖片区 都由市场 主体完成,为市政府贡献了40多亿的财政收入,探索了如何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2015新常态下智慧城市的挑战

走过2014,2015年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依旧任重道远。2014年底的上海踩踏事件、哈尔滨年轻武警为救火灾献身小商品批发市场事件,佛山生产爆炸事故等,可见,公共安全、生产安全,依然是城市管理中最迫切需要智慧治理的;2014年的经济新常态,很多城市的经济增长乏力,如何创建新经济增长点,转方式,调结构,产城融合发展,是城市治理的重要内容;2014年从中央到地方、从企业到研究机构,大量蛀虫、腐败分子被严重打击,但仍旧有众多上访、群体事件,让我们看到依法治国,依法治官,是城市治理的根本;2015年随着老年人口的进一步增多,我国将不得不更多采取居家养老,城市治理需要智慧养老;中央网信办和地方网信办架构配备完成,势必将全面展开城市网络空间的治理。

在2015年1月6日第五届 中国智慧城市大会上,原国务院国资委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中国智慧城市论坛执行主席段瑞春指出,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开启了我国实现两个百年宏伟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的历史航程。这就要求我们在智慧城市的研究、规划和发展方面,要本着理念新、模式新、机制新、方式新的方法,开创按照新的政策方向,迈出新的步伐。而我国智慧城市正逢难 得的机遇 也面临严 峻的挑战,应从法治的视角,从治理角度,探索智慧城市的治理方向,治理结构,围绕智慧治理进行顶层设计,体制创新和智慧城市创新管理等方面,迈出新的坚实步伐。服务国家需求,依法促进引导规范和保障智慧城市健康发展推进城市 治理体系 和治理能 力现代化。

面对新常态迎接新挑战 篇7

单核技术几无发展空间。由多核、并行化、可重构、多核异构等架构技术为标志的新型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孕育着创新和突破的机会。

新兴领域亟待迅速开发。数字多媒体的应用将更加广泛, 除PC、手机、数字电视等传统的消费类电子领域以外, 多媒体处理技术已涉足人工智能、自动控制、安全监控等新兴领域。

国际产业格局发生迁移。近年来, 世界芯片设计产业已从美国硅谷向日本、印度等国和中国台湾地区迁移, 全球芯片产业格局产生重要变化。

国内产业集聚效应初现。面对芯片设计产业将会产生的集聚效应, 能否在未来十年进一步将这些集聚中心转化为全球电子信息产业创新中心, 这是区域创新面临的一大机遇和挑战。

上一篇:统计现代化下一篇:频繁跳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