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殖障碍综合症

2024-10-11

繁殖障碍综合症(精选11篇)

繁殖障碍综合症 篇1

母猪繁殖障碍综合症是母猪的主要疾病, 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不孕、流产、胚胎早期死亡、木乃伊、畸形、弱仔及少仔等。

病因分为先天性、机能性、营养性、机械性和疾病性, 其中以传染性疾病危害最大, 常呈大面积地方性和流行性感染, 导致大量的妊娠母猪流产和新生仔猪死亡, 给规模猪场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1 先天性繁殖障碍

主要表现为生殖器官畸形, 妨碍精子和卵子的正常运行, 阻碍精子和卵子的结合。常见的生殖器官畸形有卵巢系膜和输卵管系膜囊肿、输卵管阻塞、缺乏子宫角、子宫颈闭锁、双子宫体、双子宫和双阴道, 这些都是难以治疗的, 只能在选育过程中进行淘汰。

2 机能性繁殖障碍

卵巢发育不全猪的正常卵巢重量为5g左右, 发育不全的在3g以下, 原因是脑垂体机能障碍, 卵巢对性腺激素敏感性降低而引起。

3 卵巢囊肿

表现发情不规律, 青年母猪占一半。

治疗:肌肉注射促黄体素200~500微克/次, 注射1~4次。治疗到发情的间隔时间为22d, 发情率一般为77.4%, 受胎率可达70.2%。

4 持久黄体

母猪长期不发情, 可用前列腺素使黄体消退, 与性腺激素联合使用效果更好。

治疗:先用前列腺素3~5mg肌肉注射, 经3-5d后阴部肿胀时再注射性腺激素1000单位, 大多数在3-4d内发情, 配种即可受胎。

5 卵泡发育障碍

包括卵泡机能减退、萎缩及硬化, 不发情母猪中有69%为卵泡发育障碍所引起。

治疗:可用性腺激素200~1000单位肌肉注射或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500~1000单位, 隔1-2d注射1次。

6 营养性繁殖障碍

能量和蛋白质、高能量饲料使母猪过肥, 尤其在缺乏运动的情况下, 导致肥胖性不育。如能量和蛋白质供应不足, 母猪瘦弱, 则发情期向后推迟或不发情, 卵泡停止发育, 形成卵泡囊肿, 配种前一周每天给母猪增加饲料, 消化能为12兆焦/kg可获较高胚胎存活率。

维生素VA、VB、VD、VE是母猪维持正常繁殖机能不可缺少的维生素, 严重缺乏会影响受胎和胎儿的正常发育。

VA:缺乏会使母猪难以受胎, 中途流产, 产弱仔、盲胎、死胎和畸形胎。

VB1:缺乏时母猪屡配不孕, 性机能紊乱, 发情不正常, 产弱仔。

VB2:缺乏时母猪泌乳减少, 所产的仔猪易形成僵猪。

VB6:缺乏时母猪发情推迟。

VB12:缺乏时母猪泌乳量下降, 产仔少, 易患恶性贫血症。

VB3:缺乏时运动失调、鹅步、肠炎、生殖及泌乳机能受损。

VD:缺乏时母猪泌乳量下降, 受胎率降低, 易患产后瘫痪, 表现流产、死胎、子宫脱垂, 仔猪易患佝偻病。

VE:缺乏时会使生殖道上皮角质化, 母猪不易受胎, 易流产。对公猪扰乱精子形成过程, 严重时精液中无精子。据资料报道:在母猪日粮中添加VA、VD、VE可明显缩短从断奶到发情的时间, 提高受胎率。

7 机械性繁殖障碍

主要是母猪受外伤引起胎儿死亡。

8 疾病性繁殖障碍

下列疾病会导致母猪的繁殖障碍:

细小病毒病。主要特征取决于在哪个阶段感染该病毒。感染后母猪可能再发情, 或既不发情, 也不产仔, 或窝产仔只有几头, 或产出木乃伊胎儿。唯一的症状是在怀孕中期或后期胎儿死亡, 胎水被吸收, 母猪腹围减小。而其他表现为不孕、流产、死产, 新生仔猪死亡和产弱仔。70d后感染可正常产仔, 仔猪带毒。

钩端螺旋转体病。该病能引起胎儿死亡、流产和降低仔猪存活率。该病的潜伏期是1~2周, 在怀孕第一个月感染, 胎儿一般不受影响。第二个月感染, 引起胎儿死亡、木乃伊或流产。第三个月感染引起流产、迟月、产弱仔。

乙型脑炎。除青年母猪以外, 其他猪感染后多为亚临床症状, 经产母猪血液抗体高, 无其他症状。青年母猪死胎、木乃伊的发生率高达40%, 新生仔猪死亡率为42%。

非典型猪瘟。猪体免疫力下降, 母猪感染猪瘟病毒常引起繁殖障碍。妊娠10d感染, 胚胎死亡和吸收, 母猪产仔头数少或返情。妊娠10-50d感染, 死胎多。产前一周感染不影响仔猪存活, 但影响发育。后备母猪在配种前两周或一个月免疫猪瘟疫苗, 剂量两头份即可预防非典型猪瘟的发生。

鹦鹉热衣原体病。为地方性流行, 病猪或潜伏感染猪的排泄物和分泌物均可带毒传染, 可危害各种年龄的猪, 但对妊娠母猪最敏感, 病原可通过胎盘屏障渗透到子宫内, 导致胎儿死亡。初产青年母猪的发病率为40%~90%, 而基础母猪往往无恙。发病母猪呼吸困难, 体温高, 皮肤发紫, 不吃或少食。该病可用四环素进行治疗。

以上由于传染病的发生引起母猪的繁殖障碍, 只要搞好预防, 即可避免。

繁殖障碍综合症 篇2

母猪的繁殖障碍问题一直是困扰猪场业主的难题,母猪不发情、断奶后长期不发情、返情、流产、产死胎等问题许多猪场不间断的发生,为更好的控制、预防此类问题,我们在夏季到来时,给大家提供一些母猪繁殖障碍的因素分析,希望对广大养猪业主们有所借鉴。

一、母猪繁殖障碍在夏季猪场的主要表现

母猪流产、死胎、不发情、返情、产仔数少、弱仔等。母猪生产中常见问题:产后三联症(乳房炎、子宫内膜炎、无乳综合症);屡配不孕、假孕;不发情、乏情;仔猪黄白痢;弱仔死仔木乃伊新生仔猪不整齐。

二、引起母猪繁殖障碍的病因分析

夏季母猪繁殖障碍问题原因主要有:霉菌毒素、蓝耳病、细小病毒、乙脑、伪狂犬、子宫内膜炎、高温热应激等。

1、控制霉菌毒素已经成为猪场控制繁殖障碍、控制猪病的首要任务!当前应重新认识霉菌毒素。近年来当猪群发病后,经临床诊断、实验室检测,常出现以下结果:蓝耳病、圆环病毒、猪瘟、副猪嗜血杆菌等混合感染,采取好多措施无效,猪群仍不稳定。几经周折最后终于明白是霉菌毒素惹的祸!

霉菌毒素对母猪的危害:怀孕母猪表现为流产、死胎、木乃伊胎以及产后发情不正常;新生仔猪八字腿、死亡率上升。青年母猪:青年母猪阴门红肿,子宫体积和重量增加,表现发情或临产症状。哺乳

期母猪:表现为逐渐的拒食,表现持续发情或发情周期延长,影响哺乳期乳猪成活率。母猪会出现直肠和阴道脱出的现象。

2、蓝耳病是猪场老板最担心的猪病,主要表现:孕后期流产、产死胎、弱仔;普通型蓝耳病:发热或不发热,厌食,流感样症状,皮肤发红,繁殖障碍。高致病型蓝耳病:呕吐,神经症状。

蓝耳病的药物保健方案:

母猪保健:每吨配合饲料中加入沃尼康1000克+附康散500克,每月用一次,每次用7天;断奶仔猪、保育猪:每吨配合饲料中加入圆兰康散500-1000克、易好散1000克,连用七天;保育后期或中大猪:每吨配合饲料中加入沃尼康1000克、肺疫清400克,连用七天。

3、猪伪狂犬病引起妊娠母猪流产、木乃伊,以死胎为主,新生仔猪大量死亡(第2天发病,3-5天达高峰),断奶仔猪死亡(发病率20-40%,死亡率10-20%--神经症状、拉稀、呕吐),种猪的不孕症(春季发生,秋季母猪配种困难,返情率高达90%),公猪睾丸肿胀、萎缩等。

该病主要靠疫苗免疫来控制,母猪:阳性群每年免疫3-4次,阴性群每年免疫2次;后备母猪:配种前免疫2次;公猪:每年免疫2次;小猪:首免: 1-3日龄滴鼻;二免:8-10周龄肌注。

4、猪细小病毒病:怀孕母猪一旦感染PPV后,可产生病毒血症,引起繁殖障碍;病毒随血流到胎盘发生胎盘感染,产出大部分死胎、木乃伊及弱仔;母猪本身往往无明显症状;因妊娠母猪感染时期不同,其表现也不一致。

免疫程序:后备母猪:一般是2次,分别在配种前间隔3-4周免疫2次;经产母猪:必要时断奶后免疫1次;公猪:6-7月龄2-3周接种2次,以后每年接种1次。

5、猪乙型脑炎在夏初秋末发生,这是由传播媒介——蚊子决定的。症状:体温升高(40~41℃),嗜眠,不愿行走,食欲下降,但喜饮水,大便干,抗生素无效。怀孕母猪流产,未到产期胎儿,死胎或木乃伊,预产期猪,有的正常,有的四肢不能行走,有的体质差,不几天死亡。公猪主要睾丸炎,肿胀严重,可为正常的2~3倍,往往一侧性肿胀。

预防方法接种疫苗,同时做好防蚊,灭蚊工作。

三、母猪产后炎症控制

1、饲料中加入莫林美、乳抗120预防;

2、肌注阿莫西林钠或头孢噻呋钠;预防子宫内膜炎时配合净宫促孕液灌注,特别是夏季。

四、对母猪不发情、屡配不孕的措施:

1、常规调节:运动、饲料、光照、公猪刺激(或公猪精液、尿液)

2、营养调节:包括限料和加料(视体况),不喂霉变饲料、不滥用脱霉剂

3、子宫内膜炎,产后三联症:用“治疗、调理、催情”三步曲:

(1)治疗:全身治疗:头孢旺+普治,肌注;局部治疗:子宫灌注:净宫促孕液200ml+缩宫素4ml,用法:先灌药液后灌水,到阴门开始流出药水为止。

(2)调理:拌料:莫林美+强力清瘟败毒散,用法:按说明用量喂整个发情间隔期。

(3)催情:发情前三天开始喂催情散4天,1包/天,喂至第三天晚上打一针氯前列烯醇钠(同发素、育情素、PG600)。

4、激素调节:

(1)氯前列醇钠200-300ug +孕母血清(PMSG)1000IU(同发素),注射后7天发情。

(2)如果不发情,可在注后10-12天,再注射催情助产针或氯前列醇钠1次;

(3)注意:后备母猪自然发情两次后配种,5、发情不愿交配:肌注催情助产针,也可换公猪或人工授精;或在粘液稠时强制配种。

母猪繁殖机能障碍的根源 篇3

关键词:母猪;繁殖机能;障碍

中图分类号: S858.28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4.24.0056

1 母猪妊娠期间出现的繁殖生理问题

母猪妊娠是一种生殖应激,会出现一系列的繁殖生理问题。母猪从怀孕开始因体内激素发生改变,可以引起乳房水肿、便秘等,特别是母猪分娩时生理变化最为明显,非常容易出现产后过度疲劳、产后疼痛应激、产后感染、产后高热、产后厌食等。以下简要介绍母猪妊娠时出现的繁殖生理症状及引起的原因。母猪乳房的水肿从怀孕开始,体内激素发生急剧变化,迅速使全身血容量扩张、血液中的白蛋白和血红蛋白骤降;母猪泌乳时大量白蛋白随乳汁排出等,导致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引起组织水肿和乳房水肿等。

1.1 便秘

母猪怀孕开始时由于血液中孕酮的增加使平滑肌收缩减慢,肠内粪便水分被大量吸收而使粪便变硬;由于怀孕后期胎儿的快速生长压迫肠道,引起肠道蠕动减弱而使粪便变硬;母猪产后过度疲劳和过度疼痛应激等引起胃肠蠕动减弱而出现便秘;由于大量使用劣质麦麸和统糠等粗纤维引起大便干结;母猪妊娠期大量使用抗生素导致肠道微生物生态平衡的破坏而造成药源性便秘;由于天气炎热造成热应激引起胃肠蠕动减弱而便秘,诸如以上众多因素均可引起母猪便秘。

便秘造成大量毒素被吸收造成组织破坏引起乳腺炎,造成胚胎发育受阻或死亡,损伤肝肾、心肺、破坏免疫功能,导致母猪食欲差、营养失衡、难产死产、弱胎死胎、母乳不足、仔猪黄白痢、生长缓慢,母猪发情延迟或不发情等。

1.2 贫血

母猪怀孕时由于血容量的增加,使血液中血红蛋白浓度下降引发贫血;怀孕后期由于胎儿的快速生长,对血红蛋白的需求大增,以及怀孕后期易出现高热便秘影响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等,加重了贫血过程。

1.3 分娩无力和产程过长

由于氧气供应不足导致分娩无力;怀孕时营养失调,缺乏额外的补充钙、铁剂和硒等,而热应激又会引起钙、碘的需求增加而导致血钙、血碘下降,继而导致母猪分娩无力和产程过长。

2 母猪繁殖障碍的根源

2.1 子宫内膜炎导致母猪不发情或返情、发情配不上种

如果母猪患有便秘,会导致子宫受到压迫,再有产后卫生处理不好,引发感染以及助产措施不当或流产等,都有可能引发子宫感染而发炎。另外,使用了催产素而导致恶露、胎衣碎片甚至死胎留在子宫都可能引起发炎。再有一些外源性微生物侵害也是导致母猪子宫发炎的主要原因,比如一些细菌、病毒、寄生虫、真菌、衣原体、支原体、弓形体、螺旋体等,都会引发母猪繁殖问题,引发子宫内膜炎的原因很多,而子宫内膜炎也是造成母猪不孕和流产的重要原因,要引起足够重视,采取适当措施进行防治。

2.2 传染性病原因素与繁殖障碍

传染性疾病病原因素引起母猪繁殖障碍主要包括猪细小病毒病、日本脑炎、猪伪狂犬病、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温和性猪瘟、猪肠病毒综合征等。

2.3 母猪便秘与繁殖障碍

饲料的配比不合理、饮水不足、运动缺乏、母猪直肠麻痹、消化不良及肠道寄生虫、传染病等疾病原因都有可能导致母猪便秘,一旦母猪患上便秘,往往会造成体内毒素排出受阻,引起胎儿吸收、流产等,另外会导致母猪的消化不良,食欲下降,容易引起猪的肠部病症,导致生理机能障碍,发情周期受到破坏。

2.4 用药与繁殖障碍

一些药物的使用会造成繁殖障碍。例如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地塞米松引起母猪流产;抗蠕虫药物苯丙咪唑类药物(芬苯哒唑、丙硫咪唑、噻苯咪唑等)可引起畸胎,特别是在受精后20~40天;血虫净(贝尼尔)引起母猪流产;氨基甙类抗生素引起胎儿肾炎和听觉障碍;大环内酯类抗寄生虫药物,使用剂量达到3毫克/公斤时,会引起怀孕后期母猪流产;四环素类药物大剂量长期使用会引起产后母猪无乳症;阿散酸在饲料添加250毫克/公斤时,会引起死胎或流产。此外接种流感疫苗和其他病毒性疫苗可引起胚胎吸收、产仔数下降和怀孕后期母猪流产。

2.5 营养因素与繁殖障碍

饲料中维生素与矿物质比例失调、饲料中的能量过高、霉变饲料及滥用脱霉剂都会造成母猪的营养不平衡,由于营养的供给出了问题,会导致母猪身体产生一系列变化,继而引发严重的健康问题,比如造成母猪交配流血、难产或产程过长、胎衣显著减少、发情不明显、免疫力低下等。这些症状的发生,都会严重阻碍母猪的繁殖。

2.6 滥用生殖激素造成母猪严重的繁殖障碍

一方面是滥用催情激素。催情激素使用不当会引发母猪假孕或窝产仔数显著减少。遇到母猪不发情或发情不明显等,就会大量使用催情激素,如雌激素、三合激素等。注射这些雌激素以后,母猪会表现出发情的症状,反复注射反复发情,但母猪只发情不排卵,始终配不上种,属于无效发情,长期使用该激素还容易造成卵巢机能减退和卵巢的萎缩,出现顽固性的繁殖障碍。

  另一方面是滥用催产素助产,这会引发一系列问题。有些猪场用催产素作为一种防止产程过长、促进产仔、促进子宫复原和恶露排出的一种手段,但会导致严重不良后果,如过早使用催产素可造成难产,仔猪在子宫或产道内“闷死”。胎儿过大、胎位不正容易造成母猪死亡;羊水过早排掉,产道阻力增大,造成难产;子宫颈过早关闭:无法助产(手伸不进子宫);无法净宫(恶露、胎衣、胎儿排不出);初乳丢失,仔猪易得黄白痢或成活率低;扰乱内分泌,导致免疫功能低下。

3 防治措施

加强母猪的饲养管理、科学合理的搭配日粮、建立严格的防疫制度是减少母猪繁殖机能障碍的根本措施,选用优质饲料是解决霉菌毒素危害的根本,远离激素有利于维护母猪正常生殖机能,也是养猪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浅析母猪繁殖障碍综合症的病因 篇4

1 猪繁殖障碍综合症的主要表现

1.1 流产即胎儿未完成其发育阶段前产生, 所产的胎儿, 一般已死或产出不久即死。

1.2 死产即已接近怀孕足期或怀孕期满时产出的已死胎儿。

1.3 产木乃伊胎

即怀孕35d后的任何阶段死后产出的胎儿;因胎儿死后较长时间才产出, 被母体吸收脱水而成木乃伊胎。

1.4 死胎即孕猪在受孕35d后, 胚胎在骨骼未形成钙质之前死亡。

1.5 不孕症如为病毒所致, 就会造成母猪持久性不孕症, 如为细菌所致导致子宫炎, 也会造成不孕症。

2 病因和特征

引起猪繁殖障碍综合征的病因很多, 错综复杂, 一般可分为传染性病因和非传染性病因两大类。

2.1 传染性病因

2.1.1 流行性乙型脑炎

又名乙型脑炎, 以孕猪高热、流产、死产和产木乃伊胎, 公猪表现为睾丸炎为主要特征。传染源为蚊虫, 病毒在蚊虫体内繁殖, 带毒越冬, 并经卵传代, 次年感染人和动物。除猪外, 多种动物都可感染本病, 此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2.1.2 猪瘟

俗名烂肠瘟, 以发病急和高热引发全身性、泛发性、小点出血、脾脏梗死为主要特征。病猪是主要传染源, 主要从消化道感染, 也可经皮肤或呼吸道传播。潜伏期2~21d, 根据病程的长短分为最急性、急性、慢性和温和型。2.1.3猪伪狂犬病此病是家畜和野生动物共患的急性传染病, 以感染猪体温升高、奇痒及脑脊髓炎。成年猪以隐性感染为主, 表现为流产、死胎及呼吸系统症状。病猪、带毒猪及带毒鼠是本病的重要传染源, 可经消化道皮肤伤口、鼻分泌物、乳猪吃奶等途径感染本病, 潜伏期为3~6d。

2.1.4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

又名“蓝耳病”, 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以厌食、发热、幼龄猪咳嗽、打喷嚏、呼吸困难和大量死亡为特征, 主要危害种猪和繁殖母猪及仔猪。感染猪和健康猪的直接接触是PRRS传播的主要途径, 传染性强, 传播速度快, 不仅局限于猪, 也感染禽类, 流行形式从散发性到大暴发。

2.1.5 猪细小病毒病

主要特征取决于在哪个阶段感染该病毒。感染后母猪可能再发情, 或既不发情, 也不产仔, 或窝产仔只有几头, 或产出木乃伊胎儿。唯一的症状是在怀孕中期或后期胎儿死亡, 胎水被吸收, 母猪腹围减小。而其它表现为不孕、流产、死产、新生仔猪死亡和产弱仔。70d后感染可正常产仔, 仔猪带毒。

2.1.6 口蹄疫

俗名“口疮”、“蹄黄”是一种急性高热接触性传染病。以口腔黏膜、四肢下端和乳房等处皮肤形成水疱和烂斑, 引起孕猪流产、慢性蹄变形为主要特征。发病初期传染性强, 体温高至40~41℃, 精神不振, 食欲少或废绝, 病猪排毒以破溃的蹄皮为最多, 此病的发生没有季节性, 以秋末、冬季为长发季节。

2.2 非传染性病因

2.2.1 卵巢囊肿

主要表现为发情不规律, 其中青年母猪占一半以上。可肌肉注射促黄体素200~500μg进行治疗。治疗到发情的间隔时间为22d, 发情率一般为77.4%, 受胎率可达70.2%。

2.2.2 持久黄体持久共同体可致母猪长期不发情, 可用前列腺素使黄体消退。

2.2.3 卵泡发育障碍

包括卵泡机能减退、萎缩与硬化, 在不发情母猪中有69%由卵泡发育障碍所引起。可用性腺素200~1000U肌肉注射或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500~1000U, 1次/1~2d。

2.2.4 营养因素

一是高能量饲料导致肥胖性不育, 能量和蛋白质供应不足, 母猪瘦弱, 则发情期向后推迟或不发情, 卵泡停止发育, 安静排卵或形成卵泡囊肿。配种前一周每天给母猪增加饲料, 消化能为12MJ/kg可获较高胚胎存活率;二是维生素缺乏, VA、VB1、VB2、VB12、VB6、VB3、VD和VE缺乏都会导致母猪繁殖机能紊乱和生殖泌乳机能受损, 发生流产、不孕、产弱仔的现象。

猪常见繁殖障碍性疾病的诊治 篇5

摘要:当前我国养猪业正在快速发展,但由于一些养猪户缺乏疫病防治知识,采取的预防及治疗措施不科学,甚至严重缺乏防治知识,一些疾病时有发生,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在猪的疾病当中,以繁殖障碍为主症的疫病,如猪伪狂犬病、猪细小病毒病、猪布鲁菌病等,均属常见且多发疾病,在全国各地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且呈蔓延趋势。本文主要对这几种疾病的诊断及防治措施进行了阐述,以供养殖户及兽医人员参考。

关键词:猪;繁殖障碍;论断;防治

中图分类号:S858

文献标识码:A

DOI编号:10.14025/j.cnki.jlny.2015.16.048

1猪伪狂犬病的防治

1.1病原

本病的病原是伪狂犬病毒,属于疱疹病毒科病毒。其对外界抵抗力较强,尤其对低温、干燥的抵抗力较强,在较恶劣的环境下也能生存一段时间,但在0.5%的石灰乳中1分钟即可被杀灭,用高温、一般消毒剂均能迅速将其杀灭。

1.2流行病学

在自然条件下,牛、羊、猪、鸡以及人均可感染本病。病猪、带毒猪是本病的重要传染源,本病的方式主要是空气飞沫水平传播,消化道、皮肤伤口、交配也可传播本病。当黏膜、皮肤有损伤时更易感染。本病的发生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但在夏秋季天气较炎热时相对多发。本病常呈暴发性流行,初期死亡率高。

1.3临床症状

本病潜伏期为3~6天,仔猪发病时体温升高至41℃左右,呼吸困难,常伴有呕吐、腹泻,有明显的神经症状。育肥猪、种公猪常见轻微的咳嗽、发热。妊娠母猪受胎40天以上感染时,常有流产、死胎现象,无畸形胎。末期感染时,多产弱胎。

1.4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作初步诊断,临床上应注意区别于仔猪水肿病、猪链球菌病和引起母猪流产的繁殖障碍病等。一般无特征性肉眼可见的变化,剖检可见病猪肾和心肌有针尖大小的出血点,肝、脾常可见1~2厘米直径的灰白色坏死灶。脑膜明显充血、出血和水肿,脑脊液增多。

1.5防治措施

本病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关键是要做好预防工作。要严格对猪舍进行消毒和灭鼠,控制引种。种猪在配种前用伪狂犬病毒灭活疫苗免疫一次,分娩前3周再免疫接种1次;免疫母猪所产仔猪,断奶后用猪伪狂犬病毒基因缺失弱毒苗免疫1次,间隔4~6周加强免疫1次。暴发本病时,猪舍的地面、墙壁、设施及用具等用百毒杀隔日喷雾消毒1次,粪尿要发酵处理,分娩栏和病猪栏用2%的烧碱溶液消毒,每隔5~6天消毒1次。在病猪出现神经症状之前,注射高免血清或病愈猪血清,可降低死亡率;用基因缺失弱毒苗给仔猪滴鼻,可迅速控制疫情。对病情严重的可1天肌肉注射复方盐酸吗啉胍注射液2次,连续用药5天。

2猪细小病毒病的防治

2.1病原

猪细小病毒病的病原是猪细小病毒。本病毒对热和酸碱的抵抗力较一般病毒强,常用消毒药消毒效果不好,但是0.3%次氯酸钠溶液数分钟内即可将其杀灭。

2.2流行病学

本病只感染猪,几乎所有猪群都能感染本病,后备母猪比经产母猪易感染。猪场可能多年连续不断地出现母猪繁殖障碍。感染本病的猪只及污染的精液是主要传染源。妊娠母猪可通过胎盘传给胎儿,其他猪只主要通过被污染的食物、环境经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此外,鼠类也可机械性地传播本病。

2.3临床症状

猪群暴发本病时,母猪不同孕期感染,分别造成死胎、木乃伊胎、流产等不同表现。在怀孕早期即妊娠30~50天内感染,胚胎死亡被母体吸收而呈隐性流产。怀孕中期即怀孕30~70天之间感染,产木乃伊胎、死胎。怀孕70天后感染,常产弱胎,胎儿常带有抗体和病毒。

2.4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剖检病变可作出初步诊断,但最终确诊需进行实验诊断方法。剖检可见母猪子宫内膜有轻微炎症,胎盘有部分钙化,胎儿有被溶解与吸收的现象。

2.5防治措施

本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应采取预防为主的对策。主要的预防方法包括:严格卫生防疫制度,对未怀孕的母猪接种疡毒苗或使用灭活油乳苗对各种猪只进行疫苗接种。种公猪一年2次免疫;后备母猪,配种前一个月免疫,20天后加强免疫1次;剂量1头份。此外,猪场要坚持自繁自养,引种猪在隔离半个月后经2次血清学检查再合群饲养。同时加强猪舍的卫生管理,如有感病猪只,要及时对污染物火化,并对猪舍用3%的次氯酸钠或5%的苛性钠消毒。

3猪布鲁菌病的防治

3.1病原

猪布鲁菌病的病原是布鲁菌属细菌,为革兰阴性球状杆菌。本菌对外界因素的抵抗力较强,对光、热、常用化学消毒剂等均很敏感,常用消毒药能迅速将其杀死。

3.2流行病学

布鲁菌病以羊、牛、猪多发,其他动物也有感染,以患病羊对人威胁最大。本病主要是通过消化道,另外皮肤黏膜、呼吸道和吸血昆虫叮咬等传播。

3.3临床症状

病猪颌下、颈、腹股沟和咽部淋巴结常发生肿胀。怀孕母猪患病后一般在怀孕后2~3个月出现流产。流产前主要表现为腹泻,食欲不佳,精神沉郁,阴唇和乳房肿胀,阴道流出黏脓性或黏性腥臭分泌物。流产后,胎衣不下,恶露期延长,屡配不孕。

3.4诊断

根据本病的特征可作初诊,但应注意区分于乙型脑炎、细小病毒病、衣原体病、伪狂犬病等繁殖障碍的疫病。确诊通常采用细菌学检查。

3.5防治措施

首先要做好预防工作。坚持自繁自养,对引入的种畜或家畜做好检疫,必须引进种猪时,要严格隔离1~3个月,确定健康后方可并入猪群。病畜最好淘汰、捕杀、无害化处理。

参考文献

[1]陈锦华,陈爱林,程广凤,张晓东.猪伪狂犬病的防治[J].湖北畜牧兽医,2010,(11).

[2]张婧,亓达博.猪细小病毒病研究进展[J].兽医导刊, 2010,(06).

繁殖障碍综合症 篇6

1 发病情况

7月份, 四平某育肥猪养殖基地外购仔猪200头, 到场后20天左右, 部分猪陆续出现高热、皮肤发红、耳部发绀、呼吸困难、咳嗽、精神极度沉郁, 采食量下降甚至废绝等症状, 该场技术人员采用在饲料中添加电解多维、氟苯尼考、阿莫西林、黄芪多糖等药物, 同时肌注安乃近、黄芪多糖、土霉素等方式进行治疗, 不见好转, 且发病率不断攀升, 死亡率增加, 最多时出现24头的日死亡, 遂前来就诊。

2 临床症状

该场共饲养育肥猪650头左右。最初发病从外购猪开始, 并逐渐向其他日龄猪只蔓延, 从发病至今, 病程已达20 d左右。病猪精神沉郁、被毛粗乱、食欲减退或废绝, 饮欲增加, 体表发红、发绀, 耳尖发红发绀, 高热。病猪体温在41℃左右, 咳嗽、喘气, 呼吸困难, 并不时有剧烈咳嗽, 有清亮或脓性鼻液;部分猪只便秘、拉算盘子样粪便, 尿液发黄, 直至浓缩至茶样;部分猪只有泪斑, 个别病猪拉水样稀便。

3 剖检病变

剖检病死猪, 病变主要集中在胸腔和肺部。肺脏出现大量充血, 心包积水, 有淡黄色清亮液体, 肺间质增宽, 肺尖叶、心叶有肉变。肝脏、脾脏肿大, 腺胃膀胱粘膜有出血点, 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多汁。

4 实验室检测

血清学检测:采用ELISA方法, 进行血清学实验发现, 该猪场PRRSV抗体水平较高, S/P标准值为阳性 (S/P≥2) 的样品数量为79%。

5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病变及实验室检测, 诊断为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症病毒感染。

6 防治措施

6.1 加强消毒, 做好生物安全措施。

使用“稀戊二醛溶液”与“碘酸溶液”对猪舍及周围环境交替进行消毒, 1天1次。

6.2 发病猪只限饲。饲喂量降到日采食量的1/3。

大群使用:金利素1 kg+解疫康1 kg+维生素C+替乐佳1 kg+加立舒300 g大量饮水。

每1t饲料使用加益健1 kg。连用7~10 d。

发病猪:妙手大败毒0.1 m L/kg与迪新7 mg/kg混合肌注, 另侧肌注金附链0.1 mg/kg, 每天1次, 连用3 d。

用药后7 d回访, 大群得到控制, 死亡率下降, 呼吸道症状改善。10 d回访, 大群基本恢复正常。

7 小结

繁殖障碍综合症 篇7

关键词:猪繁殖障碍综合症,原因分析,防控策略

猪繁殖障碍性疾病近几年来呈多发性, 并成为影响现代养猪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该病除导致种猪繁殖性能减低外, 还使增加治疗费用、饲料回报率低、生猪死亡率高。因此, 做好对猪繁殖障碍疾病的防制工作已成为当今现代养猪业的一项重要任务。

1 原因分析

主要有下列几个方面因素:环境因素、营养因素、疾病因素、中毒、物理创伤等因素。其中影响最大的还是疾病因素, 目前引起猪繁殖障碍的疾病有猪细小病毒 (PPV) 病、日本乙型脑炎、伪狂犬病、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 (PRRS) 、迟发性猪瘟、肠病毒、圆环病毒Ⅱ型感染、猪SMEDI综合症、衣原体病、布氏杆菌病、猪附红细胞体病、弓形虫病等。

1.1 环境因素

季节因素对散养和小型猪场的影响不很明显, 但对大中型猪场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多发生在4~10月份, 这段时间可能较其它月份更利于病原体的传播流行, 这段时间温度较高不利于母猪的发情, 影响了母猪的繁殖力。除季节影响因素外, 饲养密度、猪群的争斗咬架及猪圈设计不合理造成的机械性损伤、燥声等各种可产生疼痛、惊恐的外界因素, 均可引起猪肾上腺素分泌增加, LH分泌减少, 催产素释放和转运受阻, 进而影响动物的正常繁殖。

1.2 营养因素

加强母猪的营养管理是保证母猪正常繁殖机能的物质基础, 适宜的营养才能有较高的繁殖能力, 要特别防止母猪过瘦或过肥, 当饲料中长期缺乏营养物质 (如蛋白质) , 缺乏微量元素 (如碘、锌、铁、铜、硒等) 和维生素 (如VE、VA、VD等) , 会出现营养不良, 使母猪机能和新陈代谢障碍, 生殖系统发生机能变化, 导致各样的母猪繁殖障碍, 流产、死胎、弱胎, 如VA不足时, 能引起内分泌腺萎缩, 激素分泌不足, 子宫粘膜上皮变性, 卵泡上皮变性, 卵泡闭锁或形成囊肿, 不发情和排卵;VE不足时, 可引起妊娠中断、死胎、弱胎或隐性流产, 但长期饲喂过量的营养如蛋白质, 同时缺少运动可以使母猪过肥, 卵巢脂肪沾积, 卵泡上皮脂肪变性, 而造成不发情。

1.3 饲料霉变

霉变注意玉米赤霉烯酮 (F2毒素) , 多由禾谷镰刀菌产生, 粉红镰刀菌、窜珠镰刀菌、三线镰刀菌等多种镰刀菌也能产生这种毒素, 玉米赤霉烯酮具有雌激素的作用, 其强度为雌激素的十分之一, 可造成母猪的雌激素水平提高, 对母猪的性激素的分泌代谢产生明显的干扰作用, 能使母猪急性中毒或慢性中毒, 在慢性中毒时会导致母猪外生殖器充血肿大, 色艳红, 外翻, 50%的母猪患卵巢囊肿, 频发情和假发情的情况增多, 育成母猪乳房肿大, 自行泌乳, 并诱发乳房炎, 受胎率下降, 死胎和延期流产的现象大面积产生, 有时伴有木乃伊胎的现象。

1.4 传染性疾病

引发母猪繁殖障碍的疫病主要有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伪狂犬病、猪细小病毒病、猪附红细胞体病、猪圆环病毒Ⅱ型感染、猪附红细胞体病、布鲁氏菌病、猪附红细胞体病、弓形虫病等。

2 防控策略

针对引发母猪繁殖障碍性疾病发生的各种影响因素, 我们应从生产环境、饲料营养、饲养管理、疫病防治等方面加以防制才能有效控制该病的暴发与流行。

2.1 减少温度影响

要在炎热的夏季采取开窗通风、冲凉降温等措施控制猪舍的温度, 在冬季要保持适宜舍温, 给母猪繁殖创造适宜的环境条件。高温对母猪的影响在配后3周和产前3周的影响最大, 配后3周高温会增加影响胚胎在子宫的附植, 而产前3周, 由于仔猪生长过快, 猪为对抗热应激会减少子宫的血液供应, 造成仔猪血液供应不足, 衰弱甚至死亡。其他时期, 母猪对高温有一定的抵抗能力, 但任何时期的长时间高温都不利于妊娠, 孕期降温是炎热季节必不可少的管理措施。

2.2 建立严格的消毒制度

制定严格的消毒制度, 按照生产日程、消毒程序的要求, 将各种消毒制度化, 明确消毒工作的管理者和执行人。定期对猪舍 (特别是繁殖猪舍) 、地面、墙壁、网床、用具选择有效的消毒液进行喷雾消毒。严禁饲养员互相窜圈, 所有用具 (包括饲料车、铁锹、水桶、饲料袋等) 全部专圈专用。

2.3 加强饲养管理

饲养过程注意保持猪舍和猪体卫生, 防止疾病发生, 避免过于拥挤、燥声等各种外界不利因素, 维持母猪健康, 提供合理的饲料喂养, 保证母猪正常繁殖机能的营养物质, 防止喂养含有玉米赤霉烯酮的等霉变饲料, 高温季节要做好防暑降温工作。

2.4 建立健全合理的免疫程序

母猪繁殖障碍症的主要病因是病原性因素。到现在为止发现的病毒、细菌、衣原体、寄生虫等有数十种之多, 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全部都列入免疫范围内, 应把危害严重的细小病毒、乙型脑炎、蓝耳病、伪狂犬病和布氏杆菌病等纳入猪场整体免疫程序中。通过有效的免疫接种可以建立有效的防疫屏障, 有效的防治改病的暴发与流行。

2.5 规范治疗

繁殖障碍综合症 篇8

1 流行特点

一是混合感染严重, 多因子疫情变得日益普遍, 疫病种类增多, 传播速度加快。几种病毒病血清学检测的阳性率呈正相关, 即几种病毒性疾病的血清学检测多为阳性, 大大增加了临床判断的难度, 但也反映出猪的饲养管理不良。二是发病和死亡多集中于双月龄前的仔猪, 妊娠母猪在怀孕前期或中期虽然发病不太突出, 但在怀孕后期和产仔时出现繁殖障碍性疾病[1]。三是古典型的疾病少见, 非典型性疾病增多, 包括非典型性疾病的种类和病例的数量都在增多。如猪瘟、蓝耳病、伪狂犬病等都出现了非典型病例, 而且流行非常广泛, 发病率也很高, 给诊断与防治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度[2]。四是发病率与季节、胎次、猪的管理水平有关[3]。一般5—10月, 乙型脑炎病毒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他季节, 管理粗放的猪场, 细小病毒、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病病毒阳性率高。2003—2007年, 红河州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全州开展了大规模的猪疫病普查, 结果表明石屏县猪繁殖障碍综合症发病率, 种公猪为23.6%、妊娠母猪为40.6%, 初生乳猪死亡率为18.6%。在死亡乳猪中, 流产占10.1%、死胎占53.7%、弱仔占32.5%、畸形占2.9%;初步查清了引起石屏县猪繁殖障碍综合症的主要病原有细小病毒、圆环病毒、伪狂犬、衣原体、乙型脑炎、弓形虫、呼吸与繁殖障碍综合征、猪瘟和布鲁氏菌等9种病原。总感染率达75.2%, 其中单一病原感染占39.6%、混合感染占35.6%。五是老病未绝, 新病不断出现。混合、并发或继发感染增多, 病毒病成为传染性疾病的主体, 发病和死亡多集中于双月龄前的仔猪, 古典型的疾病少见, 非典型性疾病增多, 治疗的效果不佳, 已成为红河州猪病的主要流行特点。

2 综合防治措施

2.1 加强饲养管理

目前, 治疗猪繁殖障碍综合病尚无有效药物, 除非用高免血清但不经济。因此, 应加强预防措施。一是培育健康猪群, 坚持自繁自养, 严把进种关。加强污染猪群的净化, 及时淘汰病毒感染猪, 同时配合带猪消毒, 夏季消灭蚊、蝇, 禁用未经处理的猪下水喂猪。二是建立严格的日常消毒制度。猪场每栏舍每周进行1~2次全面消毒, 栏内及猪体用可带畜消毒的消毒药, 如菌毒清或腾骏威牌复合醛等。通道和栏外场地用2%烧碱喷洒消毒。同时, 注意尿、污水、垃圾的处理消毒。

2.2 加强免疫

一是扩大免疫的对象及范围。全县所有公猪及母猪饲养户 (场) 饲养的后备公猪、后备母猪、种公猪、能繁母猪、母猪饲养户出售前的断奶仔猪。饲养水平较低地区农户饲养的商品猪, 强制免疫病种免疫期满后, 进行适时补针。二是增加免疫病种:全县统一计划免疫程序, 在国家制定的强制免疫病种猪瘟、蓝耳病、口蹄疫的基础上, 加猪肺疫、猪伪狂犬、猪细小病毒、猪乙型脑炎、猪副伤寒5个病种。三是实施计划免疫程序。商品猪免疫程序:必须注射4次, 有3次根据当地疫情情况决定是否进行免疫或注射。24日龄强制免疫蓝耳病 (变异株) 疫苗, 肌肉注射1头份;35日龄选择性免疫副伤寒疫苗, 口服5头份;42日龄强制免疫猪瘟脾淋苗, 肌肉注射1头份;49日龄第2次加强免疫蓝耳病 (变异株) 疫苗, 肌肉注射1头份[4];56日龄选择性免疫猪肺疫冻干苗, 肌肉注射1头份;63日龄强制免疫口蹄疫灭活苗, 肌肉注射2 m L;为了提高仔猪免疫效果, 要求3日龄时注射或中服性血素。后备公猪和母猪的免疫程序:到双月龄时免疫9次, 其中强制免疫4次, 必须免疫2次, 选择性免疫注射3次。20日龄强制免疫蓝耳病 (变异株) 疫苗, 肌肉注射1头份;27日龄必须免疫伪狂犬病基因缺欠疫苗, 颈部皮下注射3 m L;35日龄选择性免疫副伤寒疫苗, 口服5头份;42日龄强制免疫猪瘟脾淋苗和口蹄疫灭活苗, 分开肌肉注射猪瘟1头份, 口蹄疫疫苗2 m L;49日龄第2次加强免疫蓝耳病 (变异株) 疫苗, 肌肉注射2 m L;56日龄选择性免疫猪肺疫冻干苗, 肌肉注射1头份;63日龄强制免疫口蹄疫灭活苗, 肌肉注射2 m L;配种前15 d, 使用伪狂犬病基因缺失苗, 颈部皮下注射1头份;配种前8 d, 强制免疫细小病毒灭活苗, 肌肉注射1头份;为了提高仔猪免疫效果, 建议3日龄时注射牲血素。另外, 每年4月在蚊蝇大量滋生前免疫1次乙型脑炎疫苗。能繁母猪免疫程序:前3胎次的母猪, 每一胎次免疫5次, 其中强制免疫3次, 必须免疫3次。产仔后20 d, 强制免疫猪瘟脾淋苗, 肌肉注射1头份;产仔后27 d, 使用细小病毒疫苗, 肌肉注射1头份, 前3胎免疫, 以后可以不免;产仔后34 d, 必须免疫伪狂犬灭活疫苗, 肌肉注射1头份;产仔后42 d, 强制免疫蓝耳病 (变异株) 疫苗, 肌肉注射1头份;产仔后49 d, 强制免疫口蹄疫疫苗, 肌肉注射3 mL;乙型脑炎只在每年4月蚊蝇滋生前免疫1次。公猪免疫程序:每年4月注射乙型脑炎疫苗, 此外每半年注射6次, 其中, 春、秋两季分别免疫1次猪瘟脾淋苗、猪肺疫疫苗、口蹄疫疫苗、蓝耳病苗 (变异株) 、伪狂犬和细小病毒疫苗, 各种苗的免疫相隔7 d。对重点猪场及母猪的集中养殖区抽样, 检测各种疫苗免疫后抗体产生情况, 掌握免疫成效, 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摘要:对猪繁殖障碍综合病的流行特点进行分析, 并提出综合性防治措施, 希望对该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猪繁殖障碍综合病,流行特点,综合防治措施

参考文献

[1]张啟俊.母猪繁殖障碍的预防[J].畜牧与饲料科学, 2008 (6) :111-113.

[2]卫金良.规模化猪场猪繁殖障碍性疫病的鉴别诊断[J].现代农业科技, 2009 (23) :343-344.

[3]黄文峰, 杨惠超.妊娠母猪发生流产和死胎的因素[J].畜牧与饲料科学, 2006, 27 (3) :56-57.

繁殖障碍综合症 篇9

1 发病情况

1.1 病例1

里心镇黄某于2004年11月从外地引进36头优良母猪, 到2005年4月下旬猪群发病, 有21头妊娠母猪后期出现流产、产死胎、木乃伊胎、乳水不足, 大批乳猪死亡;其他仔猪也相继于5月份出现发热, 呼吸困难、气喘急促, 眼、鼻分泌物增多, 不食、共济失调等症状。发病率高达30%~60%, 死亡率10%~20%, 仔猪死亡率达80%。2005年5月底笔者前往该场进行综合防治后, 疫情基本稳定, 未出现新增病例。

1.2 病例2

2006年4月底, 建宁县里心镇滩角村余某从外地购进20头大母猪, 没有隔离饲养, 饲养半个月后, 有6头母猪出现类似流感症状, 通过饲料中添加抗生素饲喂、肌注抗生素后效果不佳, 6月份该猪场部分母猪在临产前相继出现一过性高热, 母猪妊娠后期流产、产死胎、木乃伊胎, 仔猪出现呼吸道症状, 不食, 后肢麻痹、共济失调等神经症状。发病率30%~50%, 仔猪死亡率达70%~80%。2006年6月27日笔者前往该猪场诊治后, 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2 临床症状

妊娠母猪表现发热, 体温40.5~41℃, 嗜睡, 继而发生早产、流产、死胎、木乃伊胎、产弱仔, 精神沉郁, 食欲不振或废绝, 呼吸困难, 呈腹式呼吸, 气喘急促、咳嗽、流鼻涕, 眼结膜炎、眼角有眼屎, 腹泻、消瘦、共济失调、被毛粗乱无光泽, 仔猪出现神经症状, 发病数日后有的患猪耳尖、腹部、四肢、外阴部皮肤发绀, 呈蓝紫色。

3 病理变化

可视黏膜苍白, 呈弥散性间质性肺炎, 肺脏肿大出血, 呈橡皮样或花斑样病变。死胎胸腔内存有大量清亮液体, 病死仔猪肺前叶边缘普遍有灰色肝变病灶, 气管内充满泡沫状物。淋巴结肿大, 切面有出血斑点, 肾苍白、肿大, 表面有针尖状出血点, 脾脏肿大变软, 皮下水肿。

4 实验室检查

4.1 细菌分离培养

取病死猪的肺、肝、心血分别接种于普通琼脂平板和血琼脂平板上, 经37℃培养24 h, 均无细菌生长。

4.2 血清学检查

分别采集10头份母猪 (未接种PRRS弱毒疫苗) 血清, 采用ELISA法检查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猪伪狂犬gE抗体, 结果全部血清均呈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抗体阳性, 阳性率100%, 猪伪狂犬野毒抗体阴性。

5 诊断与防治

5.1 诊断

根据发病情况、临产症状、病理解剖、未接种PRRS弱毒疫苗, 结合部分实验室检查, 疑诊该病为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

5.2 防治

5.2.1 紧急预防接种

立即用PRRS弱毒苗对全场猪进行紧急预防接种, 同时加强饲养管理, 提高日粮营养水平。

5.2.2 隔离患猪和加强消毒

将表现临床症状和继发感染的患猪隔离饲养, 对死胎、病死猪、继发感染严重的患猪进行扑杀和深埋无害化处理, 对猪场内外进行彻底清扫、消毒。

5.2.3 药物防治

以清热解毒、辛温解表、疏风祛湿化痰的中草药配合西药联合饲喂2~3个月。用荆防败毒散加减, 每吨饲料添加7剂粉碎好的荆防败毒散加减 (每剂含荆芥、防风各70 g、羌活、独活、白皮各60 g、柴胡、知母、桑枳壳、茯苓、桔梗、川芎、板蓝根、黄芪、金银花各50 g、甘草15 g) 、氟苯尼考200 g、阿奇霉素160 g。

对食欲不振、体温升高的患猪用维生素B 10 mL、维生素C 10 mL、病毒唑20 mL配合头孢唑啉钠 (先锋5号) 每千克体重35 mg, 联合肌注, 每天1次, 连用3 d。

经采取以上措施, 较快地控制了疫情, 患猪也开始康复。

6 平时的预防

1) 坚持自繁自养原则, 建立稳定的种猪群, 不轻易引种, 如必需引种时首先要了解所引猪场的疫情, 另外, 还应进行血清学检测, 阴性猪必须隔离饲养45 d以上, 无异常情况后方可合群饲养。坚决禁止引入阳性带毒猪。

2) 坚持“全进全出”的饲养制度, 避免不同猪群混养, 减少病原体在猪群中的水平传播与交叉感染。

3) 加强猪场消毒和猪群驱虫工作, 消毒是切断疾病传播和杀灭病原体的有效方法, 寄生虫可损害机体的免疫系统、降低猪群的抵抗力。

4) 加强饲养管理, 改善饲养环境。在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高发季节, 应做好各阶段猪群的饲养管理, 日粮中可提高维生素含量10%~15% (其中维生素E可提高100%、维生素A可提高60%用量) , 矿物质提高5%~10%, 注意氨基酸平衡, 饲料中添加免疫活性干扰素, 保证猪群的营养水平, 以提高猪群对其他病原微生物的抵抗力, 从而降低继发感染的发生率和由此造成的损失。搞好场舍的通风换气, 改善猪舍的空气质量, 做到春夏之交防高温、高湿、闷热, 夏季防暑降温, 冬春季防寒保温。保持舍内干燥, 保持合理的饲养密度。在母猪分娩前后的各1周, 饲料中可添加抗生素以净化母猪群的细菌性病原, 减少母猪排出病菌污染分娩舍, 切断母猪到仔猪的垂直传播。

5) 猪场内严禁饲养其他动物, 定期灭鼠灭蚊蝇, 加强免疫工作。蚊蝇、老鼠不仅严重干扰猪的正常生长, 而且还是某些疾病的传播者。免疫方案可参照农业部发布的《猪病免疫推荐方案》按时、按量做好猪蓝耳病、猪瘟、猪伪狂犬病等的免疫。可使用的疫苗一定要是正规厂生产的有效疫苗, 操作要规范。控制好其他疫病, 特别是猪瘟、猪蓝耳病、猪伪狂犬病、气喘病;在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感染猪场, 应尽最大努力将猪瘟、蓝耳病控制好, 否则会造成猪群的高死亡率;同时推行猪气喘病疫苗的免疫接种, 以减轻猪肺炎支原体对肺脏的侵害, 从而提高猪群肺脏对呼吸道病原体感染的抵抗力。

6) 定期对猪群中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的感染状况进行检测。目的在于了解该病在猪场的活动状况, 每季度检测一次, 对各个阶段的猪群进行抗体检测, 如4次检测抗体阳性率没有显著变化, 则表明该病在猪场是稳定的, 相反, 如果在某一季度抗体阳性率有所升高, 说明猪场在管理与卫生消毒方面存在问题, 应加以改正。

7) 对发病猪场要严密封锁, 对发病猪场周围的猪也要采取一定的措施, 避免疾病扩散。对流产的胎衣、死胎及死猪都要进行无害化处理, 产房彻底消毒、隔离患猪、对症治疗, 加强饲喂。

7 体会

繁殖障碍综合症 篇10

关键词:母牛 微量元素 缺乏症

1 钴缺乏症

鈷缺乏是一种生物地质化学性疾病。主要是由饲料添加剂中钴的不足引起的。主要发生于牛,它是临床表现为营养障碍和贫血的一种慢性疾病。钴在动物体内主要分布于肝、肾上腺和骨组织等器官内,缺乏引起造血功能障碍,呈现贫血、生长发育弛缓、消瘦、衰弱,造成营养性不孕或孕母牛流产。钴不足使瘤胃合成维生素B12减少,影响瘤胃正常生理功能导致消化不良、流产应激反应加剧。治疗:可应用氯化钴5~30毫克制成水溶液灌服,也可应用维生素B12(100~200微克)肌肉注射。

2 铜缺乏症

铜是日粮中必需的物质。它在动物体内含量甚少,主要与蛋白质结合成铜蛋白,存在于血液、肝、心、肺、胃、脾及其他器官中。铜不足与缺乏引起贫血,神经功能及运动障碍等一系列病理变化。铜缺乏主要是土壤中铜不足引起植物性饲料含铜量低所致。一般认为饲料含铜量低于3百毫克/千克时即发病。其次铜与钼有拮抗作用,饲料中钼量过多,可防碍铜的吸收和利用。铜是多种酶组成成分,缺铜可引起母牛多发生低色素性巨红细胞型贫血、骨的关节变形、运动失调、繁殖降低、不孕或孕牛发生流产及死胎,乃至于引起运动障碍、长期腹泻。铜缺乏使奶牛出现骨骼疏松导致骨骼变形和关节畸形,严重易发生骨折与肢蹄病。繁殖降低:牛表现繁殖率下降、发生不良,或流产死胎。缺铜地区饲养的牛多发生间歇性腹泻。防治:主要措施补铜。应用硫酸铜,治疗量:母牛200~300毫克,犊牛100~150毫克。预防量:成母牛100~200毫克溶于水口服。在缺铜地区,从妊娠第2~3个月开始至分娩后1个月期间应用1%硫酸铜液30~50毫升,隔10~15天灌服一次为佳。牧草含量低于3毫克/千克为缺乏症、3~5毫克/千克危险水平、5~7毫克/千克为安全系数。

3 碘缺乏症

碘是生物活性较高的一种微量元素,在严重缺碘地区的牛甲状腺肿的发病率是50~80%,而因碘不足引起的流产发病率是60%。碘是甲状腺激素的组成部分,缺乏可引起母畜发情周期紊乱、产生期拖长、流产、胎儿被吸收或出现死胎、新生犊的水肿、成年牛粘液性水肿对幼牛可引起幼稚病、矮小症、公畜精液品质低劣及低酸度酒精阳性乳出现。治疗:补给碘食盐1千克含250毫克碘化钾或10%碘化钾1毫克混于水中喂给或将2~4克碘化钾拌在精料内投给,可防止低酸度酒精阳性乳,促进泌乳量增加,又可增强乳腺的免疫功能。

4 锰缺乏症

锰是母牛日粮中必需的微量元素,锰在骨、肾、肝、胰腺中含量最高。骨骼含锰在体内占总量的1/4左右。锰在体内参与多种物质代谢活动。它是形成骨基质的粘多糖成分的硫酸软骨素的主要成分,也是体内多种酶的成分和催化剂,对脂类代谢具有促进作用。锰缺乏一般认为土壤和饲料中并不缺锰,因为有的地区牧草含量高达540~1340毫克/千克,至于奶牛缺锰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母牛对锰的吸收障碍。饲料中钙盐过多时,可影响机体对锰的吸收。症状、锰缺乏可引起母牛生长障碍、骨骼变形、运动失调、繁殖功能障碍、幼牛发育缓慢等一系列的病理变化。在繁殖障碍中主要表现:母牛——胚胎不易在子宫内附植,或发生早期胚胎死亡——隐性流产。骨骼变形,特别是幼牛骨骼发育缓慢、变形。一般表现在前后肢大腿骨,特别是胫骨发育不良,致关节畸形、动运障碍。还有报道缺锰地区犊牛发生麻痹较多,死亡率高达16%~26%,主要症状表现肌肉震颤乃至痉挛收缩、关节麻痹。治疗:口服锰制剂,临床常用硫酸锰及高锰酸钾,对母牛缺锰都具有良好的防治作用。多用高锰酸钾0.05%~0.1%、300~1000毫升口服。牧草含锰低于80毫克/千克,不能维持牛的正常生殖力,含量低于50毫克/千克伴有不发情或不育、怀孕母牛流产。

5 硒缺乏症

硒在地质化学中属超微量元素,它是生理作用非常重要的一种营养性微量元素。硒在绝大部分土壤含量介于0.1~2毫克/千克之间,并以元素硒、硒化合物的形式存在,其中可溶性亚硒酸盐生物效应最为显著。硒在正常状态下主要在肾、肝、肌肉(心脏交于骨骼肌)含量最高,血液较低,脂肪更低。硒是多酶的组成成分,最主是的是谷胱甘肽过氧化酶。缺硒该酶活性受阻,丧失分解体内过氧化物作用。硒在体内具很强的抗氧化作用,对细胞的脂膜具有保护作用,可防止细胞及亚细胞(线粒体、溶酶体)免受损害作用。如果硒不足或缺乏,实验表明: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活性明显降低,导致体内过氧化物不能及时分解而蓄积,对细胞及亚细胞引起变性,乃至于坏死,结果出现一系列硒缺乏的临床病理变化的表现。如:运动功能障碍,心脏功能紊乱。消化功能紊乱、繁殖障碍,牛主要表现胎衣不下、不孕、顽固性腹泻及流产。血硒含量正常值为33~61毫微克/毫升。防治:目前普遍应用0.1%~0.2%亚硒酸钠水溶液肌肉或皮下注射,或亚硒酸钠维生素E合剂注射液。或者制成丸剂,铁粉9克,元素硒1克压制而成投入瘤胃内长期应用,更换饲料等方法进行。

6 锌缺乏症

繁殖障碍综合症 篇11

1.1营养因素

1.1.1营养物质摄入量不足。夏季高温高湿, 由于猪的皮下脂肪厚, 散热能力差, 猪的采食量、活动量相应下降, 母猪繁殖所需的营养物质摄入不足, 以致母猪发情排卵规律出现紊乱, 从而影响配种和受孕, 并出现死胎和弱胎现象。

1.1.2维生素缺乏或不足。夏季高温高湿季节, 饲料中维生素的稳定性遭到破坏, 特别是脂溶性维生素A、E, 从而易导致饲料中的维生素缺乏或不足, 因而导致母猪的受胎率下降, 胚胎发育异常。

1.1.3营养片面, 青饲料缺乏或不足。夏季种猪采食量下降, 摄入的营养物质片面或某些营养物质缺乏 (如硒元素、维生素A、E缺乏) , 加上青饲料缺乏或供给不足, 极易影响种猪的正常繁殖活动。

1.2环境温度因素在气温过高的情况下, 极易造成种公猪的性欲下降, 精液活力明显下降, 死精、弱精增多, 从而造成母猪空怀不孕。

1.3运动不足因素夏季天气炎热, 种猪的运动量相对减少, 加上一些养猪场户对种猪使用定位栏养殖, 运动量更显不足。如种公猪的运动量过少, 则会导致精液活力下降, 会直接影响母猪的受胎率;如母猪的运动量不足, 则会影响母猪的正常发情排卵, 同时也会使母猪四肢乏力而影响配种受孕。

1.4公猪的使用因素夏季高温高湿季节, 公猪的热应激明显, 有的养殖场户在高温天气下仍然白天使用公猪采精和配种, 不注重对公猪的合理使用, 对公猪的损伤较大, 极易引起公猪的性机能下降, 精液品质下降, 死精、弱精增多, 从而严重影响母猪的受胎率。

1.5病原性因素

1.5.1细小病毒病。该病影响母猪的繁殖生产性能, 主要取决于母猪在哪个阶段感染该病毒, 一般会致母猪不发情、不孕、流产、产死胎、弱胎、木乃伊以及导致母猪产仔数量减少等。

1.5.2非典型猪瘟。该病会致猪的免疫力下降, 并引起母猪发生繁殖生产障碍。母猪妊娠10 d前感染, 会致早期胚胎死亡或被母猪吸收, 母猪出现返情或产仔数量减少;母猪妊娠10~15 d感染, 会增加死胎数量;妊娠中后期感染, 会致死胎、弱胎, 胎儿产后生长发育不良;母猪产前一周左右感染, 虽不影响仔猪的存活, 但会影响仔猪的生长发育。

1.5.3乙型脑炎。公猪感染乙型脑炎后, 主要表现为睾丸炎, 性机能减退, 精液品质下降;母猪感染乙型脑炎后, 除母猪易发生急性流产外, 经产母猪血液中抗体高, 则表现为配种困难, 流产, 产死胎等。一般母猪感染乙型脑炎后, 其产死胎、木乃伊, 新生仔猪的死亡率均超过40%, 经产母猪则在20%左右。

1.5.4钩端螺旋体病。该病能引起怀孕母猪的胎儿死亡、流产和降低仔猪的存活率。

1.5.5母猪生殖道感染。主要是由于卫生条件差, 污染源过大或母猪初产胎儿过大以及母猪发生难产, 补救方法不当或处理不及时等引起母猪生殖道受损, 以致继发感染子宫炎、子宫内膜炎、阴道炎等生殖道疾病, 造成母猪不发情, 发情不正常, 屡配不孕或引起妊娠母猪流产等。

此外, 某些细菌、衣原体、寄生虫、真菌毒素、有毒气体和矿物质元素钙、磷、铜、碘、锌、锰、硒、铬及维生素E的缺乏, 饲养管理不当等也是造成母猪繁殖障碍综合征的原因。一些药物的使用、霉变饲料毒素等也可导致母猪繁殖障碍综合征。

2应对措施

2.1提前做好环境控制和相关物资的准备针对夏季高温高湿天气, 养猪场户应根据各自的实际条件, 因地制宜地提前做好环境控制和相关物资的准备, 以找到适合于本场户的夏季降温降湿办法, 以最大限度地增加猪舍的通风和对流, 防止热辐射。

2.2调整好饲料配方并加强对母猪的饲养管理夏季应根据母猪在各阶段的营养需要合理地配制母猪的饲料, 以确保母猪日粮中的蛋白质、能量、矿物质、维生素等各种营养物质的均衡, 尤其应提高日粮中赖氨酸含量和能量浓度, 以此弥补因高温引起的摄入不足, 增加维生素A、E、C、叶酸和生物素的含量, 并保证饲料中矿物质元素钙、磷、铁、铜、锌、锰、碘、硒、镁、钾、钠的充分供应。

日粮配合应确保新鲜、适口性好、消化率高, 严防饲料发霉变质。养猪场户应在尽可能对母猪补充一些青绿多汁饲料, 如南瓜、西瓜 (皮) 、红薯藤、包菜、苋菜等的前提下, 在全价饲料中添加小苏打粉、维生素E及维生素C等;也可在饲料中添加延胡素或其他抗应激类添加剂;或在母猪的饲料中添加具有开胃健脾、清热消暑功能的中草药添加剂缓解炎热环境对母猪的影响;并改喂干料为稀拌料, 以增加饲料的适口性。此外, 高温季节每头公猪每天加喂鸡蛋2个, 鱼肝油25~50 mL, 公、母猪应分开饲养, 并在夜间较凉爽时增加饲喂次数, 种公猪在非配种日或配种前每日淋浴1~2次, 特别是对睾丸、包皮通过冲洗以达到降温的作用, 以利于精子的产生, 种公猪配种时间应安排在早 (6~8时) 晚 (19~21时) 进行。

2.3提前做好母猪免疫, 预防病原性繁殖障碍对病原性因素引起母猪繁殖障碍综合征目前尚无良好的治疗药物, 主要依靠注射疫苗预防, 因此, 养猪场户应合理地制定母猪的免疫程序。

2.3.1猪瘟的免疫程序。母猪配种前免疫猪瘟1次, 产后20~25d再免疫1次, 种公猪每年春秋两季各免疫猪瘟一次;仔猪25~35日龄进行首免, 60~70日龄进行二免, 母猪的免疫应尽量避开配种和妊娠期, 以免引起胎盘感染或超前免疫时仔猪发生过敏性休克;对已发生过猪瘟或受猪瘟威胁的养猪场户, 可对初生仔猪实施猪瘟超前免疫, 即在仔猪吃初乳前进行免疫, 在仔猪35日龄进行二免;仔猪70日龄进行三免。

2.3.2其他繁殖障碍性疫病的免疫程序

2.3.2.1预防细小病毒病, 一般在后备母猪或母猪配种前免疫细小病毒疫苗, 每头母猪免疫2 mL, 对后备母猪应间隔3周左右重复免疫一次。

2.3.2.2预防乙型脑炎, 一般对种公猪春秋各免疫乙型脑炎疫苗一次, 后备母猪首免后应间隔3周左右重复免疫一次, 母猪在配种前一个月强化免疫一次。

2.3.2.3预防钩端螺旋体病, 在常发病地区可在母猪配种前免疫钩端螺旋体菌苗, 病源体未定型时, 应对母猪接种多价苗。

2.3.2.4预防鹦鹉热衣原体病, 应以防范该病传入为重点, 呈地方性流行的地区, 应从乳猪到种猪免疫衣原体疫苗。

2.3.2.5预防布氏杆菌病, 应以防范该病传入为重点, 在该病流行的老疫区, 应加强种猪的普查普治, 并定期接种疫苗, 对普查呈阳性的种猪应及时给予淘汰。

2.3.2.6预防蓝耳病, 应以防范该病传入为重点, 可在母猪断奶前后免疫接种蓝耳病疫苗, 每头母猪3 mL。

2.3.2.7猪伪狂犬病的控制与净化需要实施综合性防控措施, 包括规范的养猪场户的管理, 严谨的生物安全措施, 规范的引种, 定期血清监测与病猪的果断淘汰, 科学的免疫程序, 良好的饲养管理以及疫苗的合理使用等。

2.4强化生物安全措施

上一篇:缺陷和风险下一篇:侧式悬臂堆料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