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陷和风险

2024-10-11

缺陷和风险(精选7篇)

缺陷和风险 篇1

一、小额贷款公司存在的缺陷和风险

1、融资渠道的单一性。

根据目前小额贷款公司的经营现状进行分析, 后续资金不足这一问题逐渐显现出来。由于小额贷款公司正处于初级发展的阶段, 运营中存在许多不足和缺陷, 依靠自有的资金维持公司的运行, 但由于小额贷款公司的性质, 只贷不存的现状, 会为以后的发展带来巨大的隐患。在《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中提到, 小额贷款公司的主要资金来源是:股东的自有资本和捐赠资金以及两个以内银行的融资, 且银行融资成本比较高, 必须小于资本金的一半。同时, 企业法人和单一的自然人以及其他的社会组织与关联方持有的公司股份不能超过注册资本金额的1/10。由于政府部门对小额贷款公司的管制制度非常严格, 严禁进行非法募集资金, 对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十分不利。

2、缺乏有效的管理与风险控制机制。

根据市场调查得出, 目前大多数的小额贷款公司的贷款流程主要是调查和审查以及发放这三个环节, 与大多数正规的金融机构相同。但是在实际的运营中, 缺乏详细的贷款前调查和贷款时的审查以及贷款后的操作规范。业务人员对贷款客户进行评判时只要是依据个人的经验和判断对客户的还款能力进行评判, 对贷款的风险控制, 缺少科学的标准, 在公司内部缺少合理有效的决策程序与审查机构, 因此, 小额贷款公司的控制信贷风险存在许多的不确定风险因素。

3、定位不明确。

小额信贷公司是新兴的产业, 政府等部门对它的界定不是很明确, 介于工商企业与慈善机构之间, 提供金融服务却是非金融机构。同时, 税收歧视对小额贷款公司造成了巨大的经济负担。一般银行业的所得税收是依据存款贷款利率之差进行征收的, 而小额贷款公司的税收却是全部的利息进行收税。政府部门对农信社等机构的税收优惠, 小额贷款公司却无法享受。

4、缺少专业的金融人才。

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比较晚, 业务范围比较窄, 造成了公司机构不完善, 对人才的吸收和培养不重视。业务人员缺少相关的行业经验, 对客户的还款能力与还款意愿等主要是依据个人的社会经验与客户的调查分析来进行评判缺少相应的金融理论知识。小额贷款公司是一个金融知识比较密集的服务行业, 专业金融人才的缺乏, 限制了企业自身的发展, 由于小额信贷公司是小型企业, 人才的缺乏对公司的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

5、行业协会没有实际作用。

在实际的调查现实中, 小额贷款公司的工作人员反映, 小额贷款公司的行业协会实际是名存实亡。协会的创建主要是为了促进更多的小额贷款公司进行学习交流, 借鉴彼此的好的经验, 为它们的交流沟通提供一个大的平台。可实际上, 行业协会没有发挥其存在的作用。

二、防范措施

1、建立全面的人才管理机制。

小额贷款公司主要是一个金融知识比较密集的服务性行业, 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是保证企业前进和发展的动力。第一, 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 建立符合企业发展的企业文化。加强工作人员的归属感, 提高全体工作人员的集体感与团队意识。第二, 建立完善的培训机构, 定期对一些新员工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 提高整个队伍的专业素质, 加强公司的风险控制能力。第三, 提出合理有效的奖励措施。针对一些优秀的信贷员, 根据奖励措施, 给予奖励, 同时为了保证整体的进步和发展, 奖励措施应保证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进行结合。

2、做好小额贷款公司的监管。

第一, 相关机构做好对小额贷款公司利率的监督工作, 严禁出现违法犯罪行为。第二, 银监会等相关金融机构做好小额贷款公司和其他金融机构的业务合作与贷款情况的监督, 避免违法交易的出现, 同时, 避免其他形式的资金募集情况出现。

3、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针对小额贷款公司的实际运行情况, 定期开展行业座谈会, 增加行业内部人员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有助于小额贷款公司之间的帮助和协作。

4、加强信贷风险的控制。

要想控制好贷款风险, 就必须要严格的按照公司内部的业务流程进行操作, 尽量避开风险操作。同时, 对借款客户的实际偿还能力进行审核, 确保客户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进而制定合理的贷款额度。对客户的资金动向进行掌控, 做好贷款后期的追踪, 降低贷款风险。

5、对小额贷款公司的融资渠道进行拓展。

第一, 对小额贷款公司的股东数量放宽要求。股东资金是小额贷款公司内的主要资金。第二, 政府机构鼓励其他金融机构和小额贷款公司之间进行开发资金的业务。通过间接存款业务对小额贷款公司的只贷不存的不足进行弥补, 进而满足公司的资金运转。

三、结束语

在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 小额贷款公司在运营和操作中存在有许多不足和潜在风险, 针对这些缺陷和风险, 提出合理有效的防范措施, 对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封艳.论小额贷款公司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若干财务问题[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1, 6 (3) :22-24

[2]王桂林.小额贷款公司的现状及发展方向[J].经济研究, 2010, 15 (05) :18-19.

[3]韩梅.小额贷款公司可行性分析[J].集体经济战略研究, 2010, 11 (04) :221-223.

[4]杜晓山, 聂强, 张军江.苏小额贷款公司发展中的经验与问题[J].农村金融研究.2010, 23 (05) :990-992.

[5]王嘉锡.试论我国小额贷款公司的风险防范[J].中国农村金融, 2011, 10 (15) :104-105.

[6]李有星, 郭晓梅.我国小额贷款公司的监管定位与核心规则[J].中国商法年刊 (2008) :金融法制的现代化, 2008.

[7]马学渊, 李辉安, 权小牛.小额贷款公司营运中存在的风险及建议[J].甘肃金融, 2011 (11) .

缺陷和风险 篇2

1 农网改造中的矛盾问题

前面提到的贵州省遵义县西坪镇在农网改造违规事件, 不难看出, 虽然, 各个群体或组织都有着顺利推进农网改造的意愿, 但是, 所涉及到的供电企业、施工企业、村委会和农民, 乃至地方政府持的目的和所站的角度各尽不同, 甚至受利益的驱使, 必然会产生一些矛盾。

2 农网投资计划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按照国家和国网公司的政策, 对于农网建设, 从立项、审批、实施, 直至竣工验收等都有严格的要求, 程序必须合法合规。而对于农民来讲, 不懂这些政策, 只管自己能否用得起电。如果电能质量差, 农民则会投诉, 甚至会到当地政府反映。出于维护稳定, 或者是的确为民着想, 当地政府又会出面协调、干预。电力企业也会为与当地政府搞好关系, 能顺利实施农网建设, 考虑政府的意见。这样以来, 有些地方的农网项目计划在合理性和效益性上略显不足。

以某项目为例。该项目计划投资58.05万元, 涉及农户83户。改后年用电量预计4.12万k Wh, 电价0.6217元/k Wh, 年电费收入2.56万元。在不考虑任何运行维护成本的情况下, 静态投资回收期 (不考虑建设期) 23年, 而配电线路设备的折旧年限是12年。也就是说, 在投资还未收完, 该线路已到报废年限。更不用说把运行维护成本考虑进去了。再者, 县级公司目前的农村电网改造面低, 出现哪里都需要改的现象。并且, 负荷增长较快的城镇和城乡结合部多数未改造, 而在申报农网建设项目时, 因受地方政府干扰, 对规划执行不严格, 从经济效益上来讲显然不合理。同时, 城镇和城乡结合部又是人口密集地区, 因为未改造而电能质量差, 也易引起群体性事件。反过来, 如果把山区人民的项目置后, 也不符合国家的惠民政策。资金匮乏, 成为矛盾的焦点。

3 国家政策、行业规定与保障农民利益之间的矛盾

按照国家颁布的有关农网改造政策, 不能让老百姓出一分钱, 不得损害其利益。而农网改造工程结 (决) 算是依据2009年4月21日国家能源局发布的《20k V及以下配电网工程建设预算编制与计算标准》和《20k V及以下配电网工程预算定额》编制的。然而, 实际发生的人工费远远高于定额。

(1) 实际发生的人工费与按定额标准计算结果差异大。以2010年农网改升工程低压改造混凝土杆人力运输为例, 按定额计算 (10根准150×10000, 63根准150×8000, 运距0.4km) 的人力运输费造价 (已按定额计算标准计算各种费、税和利润) 为7198.48元。而按2011年泸州市纳溪地区的市场价格, 农民抬一根电杆平均单价在200元左右, 也就是说, 73根电杆实际发生的人力运输费约为14600元, 是按定额计算的一倍多。

随着近几年, 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的大力投入, 以及物价水平的上升, 农民也不懂工程造价, 只看重短期的自身利益, 造成实际人工费成翻倍的趋势。目前, 低压电杆的人力运输费多数已达五、六百元一根, 甚至有的地方高达800~1000元。线材、铁附件和金具等人力运输费, 以及打坑、竖杆、放线等人工费的实际单价与定额相比, 差异极大。

(2) 农民在“出钱”和“不出钱”上的心理矛盾。农网改造实施以来, 多数农民从心底里认为是自己受益, 当作自己的事情来干, 积极性很高。“出点钱出点力”是理所当然。随着国家近几年的政策明确和明朗化, 不再要农民承担任何费用和投工投劳, 农民的思想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普遍认为农网改造是电力企业的事情, 与我无关, 我们要你们电力企业改造, 你们就要按我们的意思办。因此, 农民的心理状态除了期望农网改造外, 在实际实施过程中, 参与的积极性大减, 甚至在某种时候故意刁难。

因此, 要严格按定额向农民支付有关费用, 肯定不能保障农民利益。要保障农民的利益, 必将牺牲电力施工企业、业主单位的利益, 甚至于增加国家的农网改造投资。

4 农村现状与推动农网改造之间的矛盾

农民, 这一重要角色, 对推动农网改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既是建设的参与者, 又是直接受益者。他们的认识和做法受市场环境、社会风气等等一系列错综复杂的因素所影响, 其结果完全不同。从目前农村的实际情况来分析, 农网改造形势的确不容乐观。

(1) 部分农村青壮年外出打工较多, 留守村里的多为老人和未成年人, 按规定多数不能参与施工。能够参与电杆搬运、坑洞开挖、辅助立杆放线等的劳动力匮乏。若外聘民工, 当地留守的老人和未成年人又会因“难得有机会挣点零工钱”而加以阻碍, 并且, 他们的单个劳力抵不上青壮年单个的劳力, 不仅施工进度缓慢, 而且增加了工程成本费用。

(2) 10k V线路经常需要跨村架设, 部分农民受个人私利所驱使, 以自身没有直接受益而强行要求线路改道或者索要“过路费”或“领空费”。

(3) 在青苗赔偿、民工费方面, 部分农民不切实际地漫天要价, 以求眼前利益。

(4) 少数农民抱有封建迷信思想, 认为电杆、拉线或变台按规划设计的位置影响到“风水”, 强行要求挪位。

(5) 有的农民认为拆除的旧配电变压器、旧导线等仍属于集体或者农民个人资产, 对电力施工企业回收废旧进行百般阻挠, 甚至哄抢、截留废旧物资。

上述因素直接影响到农网改造的工程进度, 以及工程建设成本。作为业主单位、电力施工企业在办理竣工决算, 不得违反国家颁布的定额, 又要保证农民的利益, 又要考虑企业自身的利益与发展, 陷入左右为难的地步。

5 农村现有民工与农网改造安全管理之间的矛盾

在农网改造中, 除了技术工人, 还需要一部分民工。而前面已经提到, 目前留守在当地的农民多为老人和未成年人, 劳动能力低。并且, 又不愿电力施工企业外聘的民工介入, 这就给施工的安全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风险。

(1) 受本身教育和素质的影响, 留守农民不能正确辨别安全上的“危险点”。尽管电力施工企业在开工前, 就已与负责协调的村社相关负责人作了交待, 明确女的50岁以上、男的60岁以上和未成年人不能参加, 并要求参与施工的民工签订安全告知书。以及在班前、班后会上, 对施工任务和安全注意事项作了详细的安排。但是, 在实际施工过程中, 仍有民工无法正确辨别安全上的“危险点”。

(2) 因当地的民工文化程度低和安全意识差, 不能很好地自觉遵守安全管理规定。甚至有的民工在班前会开过以后, 根本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 该注意什么。未正确佩戴安全帽、打赤脚、穿拖鞋、用叉杆竖杆站的位置不正确等违章现象时有发生。最为关键一点, 当这个地方的农网改造结束, 民工在安全知识和安全防范有了一定的认识后, 转入下一个施工地点, 又将面临一批新的民工。

从以上情况来看, 无论是施工进度, 还是控制工程成本费用, 还是安全管理, 没有一批长期从事过电力建设辅助性施工的民工, 都是不利的。

6 地方政府、村委会 (村民代表) 、电力企业和农民之间的矛盾

在农网改造中, 地方政府、电力企业、村委会 (村民代表) 、农民均是参与者和受益者, 相互之间的利益不同, 所扮演的角色也就不同, 矛盾冲突交错, 化解矛盾颇为困难。

(1) 招商引资、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等关系国计民生问题离不开能源基础, 电力成为当地政府最为关注的行业。各级地方政府对农网改造都持积极态度, 绝大数把这项工作列入政府当年的工作重点任务来抓。并为推动农网改造, 召开专题会议, 落实组织措施, 分片包干协调责任。甚至有的政府为确保工程顺利进行, 不遗余力, 主动承担农民在青苗赔偿和人工费等方面的过份要求。

(2)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村委会 (农民代表) 这一农民自治组织, 行使着政府具体的协调责任, 其间有着两难的选择, 或者背后隐藏着“小集体”利益的思想。村委会成员: (1) 农民选举的; (2) 本地人, 沾亲带故。如果完全站在政府的立场, 显然有时会悖于农民的意愿。若是完全站在农民利益一边, 农网改造又不能顺利实施, 政府又会“施压”。因此, 这种矛盾便转嫁于电力企业, “拿钱消灾”, 以多支付青苗赔偿和人工费平息农民过分要求, 同时, “圆满”完成政府领导交办的任务。也有“打小算盘”的村委会 (村民代表) , 在农民要价的基础上加价, 以赚取“协调费”、“生活补助费”或“车费”等, 并未按实向电力施工企业申报误工补助。若不满足这些“小集体”的利益要求, 农网改造便会受到阻挡。

从以上实际情况来看, 无论是政府、村委会 (村民代表) , 还是农民, 无论是什么样的方式, 最终的结果, 还是电力企业来“买单”。

7 农网改造与维护稳定之间的矛盾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农民对电力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未实施农网改造地区的低电压台区问题日渐凸现, 而已实施农网改造的地区, 也有因负荷增长较快, 电压合格率和供电可靠性已不能满足。这一突出矛盾对电力企业维护社会稳定增加了前所未有的难度。

(1) 低电压台区的投诉增多, 群众反映强烈。控股公司成立之前, 电网建设欠账太多。纳溪电力被省公司控股后, 截止现在, 低压线路改造面仅40%多一点, 10k V及以上线路改造面在50%左右。电网结构不合理、线路陈旧与电力需求的矛盾日益加深。低电压台区投诉成为优质服务投诉中最多的问题, 农网改造的期望也越来越高。有的村社甚至自发组织资金, 等待电力企业安排农网改造项目, 以弥补在青苗赔偿和人工费上的不足。从而引起个别农民对电力企业的投诉, 认为又是电力企业在“收钱”或者让农民投工投劳。事后一查, 电力企业完全是蒙在鼓里, 既没参与, 也不知晓。

(2) 因为低电压问题, 抢修维修受阻。由于线路状况差, 一遇自然灾害天气, 未进行农网改造地区的倒杆断线常常发生, 但又不是成片倒断。在抢修维修中, 农民积极性不高, 认为抢修维修只是改了部分线路, 不予配合。甚至有的村社借此机会阻挡, 要胁电力企业进行农网改造。

浅谈压力管道缺陷检验与风险评估 篇3

关键词:压力管道,缺陷检验,风险评估

压力管道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化工、石油, 冶金, 医药等各工业生产领域和在输送危险液体方面担负着重要任务。压力管道如果出现泄漏或者断裂将会造成不可估量的严重损失, 直接影响着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由于种种原因, 例如管理不力, 法规不完善, 尤其是我国的科技水平还处于相当落后的水平, 我国压力管道普遍缺陷重重, 存在着诸多的安全隐患, 因此如何以最少的成本降低压力管道缺陷带来的风险, 一直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本文就压力管道缺陷检验的几种主要方法和敏感区域的确定进行简要的分析介绍, 并对压力管道的风险评估进行初步的探讨。

1 缺陷检验

压力管道的安全关键在于敏感区域的确定, 而压力管道的各种技术文件, 存储或流通流体的性质与危害性, 历史经验的积累, 这些都是我们确定敏感区域需要考虑的因素。只有对敏感区域有了深刻的认识, 我们才能对压力管道的缺陷检验做到有的放矢。

1.1 宏观缺陷检查

在线检验一般从发生事故可能性比较大的位置, 或造成后果比较严重的部位进行检验, 在管道在运行传送流体的情况下, 观察管道是否有泄漏的情况;绝热层是否有磨损或者掉落的情况;检查管道防腐层是否有破损的现象;是我们进行宏观缺陷检查的重点。

在实际检验工作过程中,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检查:管道有没有弯曲变形, 阀门、法兰, 支吊架等基础设施是否有不妥当的地方, 对腐蚀、泄漏的部位进行标注, 并将结果记录在单线图上, 以方便后续检验工作的开展和检验审核。

1.2 厚度缺陷检验

厚度缺陷检验是通过对壁厚的测试, 发现可能存在缺陷的部位, 确定敏感区域。在实际工作中, 主要是对于易受冲刷的部位、有明显腐蚀老化的部位、可能积液的部位、管径明显发生变化的部位等, 以抽查的方式进行定点壁厚测试, 如果发现异常点, 应在异常点附近进行检验, 确定异常部位的大小;特别要注意的是, 测定的点数要满足检验判断准则的需要,

1.3 表面缺陷监测

表面缺陷监测一般是采用磁粉检测或渗透检测方法, 对敏感区域的表面和近表面进行检验。通常情况下, 应对以下敏感区域进行表面缺陷监测:宏观检查中发现裂纹的部位、焊缝咬边部位、焊缝修磨部位、绝热层破损的部位、应力集中的部位、腐蚀环境中的管道等。

1.4 内部缺陷监测

内部缺陷检测主要是采用超声波或射线的方法对敏感区域进行检测, 以确定其内部是否存在危险性缺陷。检测的敏感区域主要是焊接接头和使用中发生泄漏的部位, 支吊架损坏的部位等。

总之, 在缺陷检验过程中, 应严格按上述原则确定检验的敏感区域, 采用合适的检验检测方法, 确定管道的安全状况, 以便以后的检验维护。

2 风险评估

根据多年来的事故原因统计表明, 大部分的经济损失只有少部分是因为使用高风险设备引起的, 因此对所有的设备都进行一般性检验, 检验的成本将会大大增加。但如果对在用的压力管道不进行一般的常规检验, 而是对管道进行风险评估, 综合考虑管道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和发生事故后造成的损失程度, 将压力管道的的风险划分等级, 合理的安排高风险管道和低风险管道的检验和维修投入, 在确保管道的安全得到保障的情况下, 以达到低成本高效益的成果。

RBI分析方法就是我们想要使用的方法, 因为采用RBI方法能使检验管道的费用合理分配, 直接降低检验管道的费用, 能对管道的风险进行排序, 使我们对高风险管道进行重点检验, 从而大大降低压力管道的风险, 给人们的生命财产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和重要保障, 所以下面对RBI方法在管道风险评估方面做简单的探讨。

RBI分析方法有三种:定性分析, 半定量分析和定量分析。这三种分析方法在管道风险分析方面都有着各自的特点, 现介绍如下。

2.1 定性分析

定性的方法虽然简单, 便于应用, 用来对压力管道出现风险的可能性和造成后果的严重性进行评定并用风险矩阵表示风险, 但它所产生的结论是比较保守的理论。定性分析可以在压力管道风险显示方面比在风险评估方面发挥更大的, 所以我们一般将其用作风险显示的手段。它能够迅速的将压力管道的风险等级进行排队, 为我们进一步做风险分析提供方便。

2.2 半定量分析

半定量RBI评估较定性分析考虑的因素多一些, 但需要的压力管道的相关数据也不多, 其压力管道的数据采集和风险后果计算是对管道分类进行简化计算, 而不是对管道的流量进行详细计算, 评价的成本较低。半定量方法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得到压力管道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和事故后果的严重性, 例如:问答、选择、估算。半定量分析方法同样也可以采用风险矩阵的方式表示压力管道可能出现的风险, 对于风险评估的精度要求能满足, 所以半定量方法得到许多国家的青睐并欲与发展。

2.3 定量分析

对压力管道定量RBI评估方法考虑的因素最多, 所需要的基础数据也最多, 如压力管道的工艺流程数据, 历年维修检修记录, 设计资料等, 从而获得最准确的评估结果。定量方法可以根据压力管道的类型从通用事故频率数据库中得出所预计的破坏规模的通用事故频率;可以根据管道的实际情况, 确定管道的各种因子, 然后根据公式求出压力管道实际事故的频率、事故的后果、压力管道风险。定量RBI评估在这三种风险评估分析技术里是最科学合理的, 也是未来压力管道风险评估的技术发展趋势, 但因为其繁杂的先期准备工作, 不可能在短期内实现。

由上可以看出RBI的压力管道检验技术是风险评估控制的有效措施之一, 经过风险评估后, 我们可以把检验重点放在高风险的压力管道上, 也可以适当的对低风险管道进行检验, 从而在保证管道安全可靠的前提下大大降低了成本。RBI技术对压力管道评价的安全性、经济性以及潜在的失效风险作了全面的考虑, 它首先对压力管道的风险进行有效排序, 然后在风险可接受准则可接受的范围内确定高风险压力管道, 并且利用风险驱动因素得出具有针对性的检验策略。RBI技术相比于传统的检验方法, 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如:提高压力管道的安全、可靠、有效性, 减少成本, 缩短检修时间, 延长检修周期。

3 结语

我国在管道缺陷检验和风险评估方面虽然取得了不少成绩, 但也存在着许多不足, 这就需要我们在原有成绩上继续努力, 学习先进的检验手段和风险评估方法, 争取以最少的成本保证压力管道的安全可靠。

参考文献

[1]刘展, 王智平.俞树荣, 等.RBI在压力管道风险管理中的应用[C].中国安全生产科学院, 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2005中国第二届城市与工业安全国际会议论文集.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5:281~285.

[2]孙月珍, 兰俊平.化工压力管道应定期检验[J].天津化工, 2008.7.

缺陷和风险 篇4

一、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财务风险管理是企业进行内部管理的一个关键环节, 随着经济的发展, 我国企业要实现进一步的发展与盈利, 必须抛弃过去的依靠扩大市场、购买原材料等方式, 将发展的目光投向企业的自身, 通过内部管理实现改革与革新。因此, 进行内部管理是企业实现降本增息, 提高生产效率, 实现经营目标的方法, 而在内部管理中, 处于中心管理环节的就是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

(一) 财务风险管理的定义

要了解财务风险管理, 首先必须对财务风险有所了解。财务风险, 指的是上市公司在进行生产经营的过程中, 由于受到来自内部或者外部条件的影响, 使得上市公司的整体财务管理与运作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在短期或者某段时期内, 上市公司的财务管理目标实现情况与预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 甚至导致经济损失的发生。

财务风险既可能来自于上市公司的内部, 如上市公司自身的会计管理制度、资金筹集过程等, 也有可能来自于上市公司的外部, 如政治原因、经济原因等, 因此, 财务风险是不可避免的, 也是客观存在的, 上市公司不可能不存在财务风险。但是, 上市公司可以通过财务风险管理, 对其所面对的财务风险进行预测、规避与管理。

财务风险管理, 指的是上市公司在对其所面临的财务风险进行全面的认识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所制定的针对财务风险的预测和控制方法, 以尽最大可能地实现财务目标以及经营目的。

(二) 进行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进行财务风险管理, 对于上市公司来说, 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 财务风险管理能有效地确保上市公司的财务活动正常运行, 防止资金短缺, 保证资金能有效地进行周转, 确保上市公司在进行投资时能在最短的时间内领取到需要使用的资金。

其次, 就财务风险管理对上市公司的整体作用来看, 财务风险管理能提高上市公司内部管理的效率, 实现进一步的改革。进行有效的财务风险管理, 必须正确地认识市场, 正确地认识上市公司, 并对于上市公司在市场中的定位十分准确, 在这样的前提下制定的财务风险管理, 能很好地把握住上市公司发展的脉搏, 合理制定发展目标与计划, 最终促进上市公司的发展。

最后, 进行财务风险管理, 能鼓励上市公司股东、管理者对上市公司进行进一步的了解, 并通过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 规避风险的发生, 为上市公司的发展提供一个稳定的环境, 提高生产效率, 降低风险成本, 实现上市公司的新发展与新改革。

二、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管理分析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 我国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企业在进行生产经营时, 具有更大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因此, 在经济发展的浪潮中, 出现了许多新的企业组织形式, 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就是上市公司。

(一) 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管理

上市公司是有限公司的一种, 是指可以在证券交易所公开交易其公司股票、证券等的股份有限公司。公司把其证券及股份于证券交易所上市后, 公众人士可根据各个交易所的规则下, 自由买卖相关证券及股份, 买入股份的公众人士即成为该公司之股东, 享有权益。

我国的上市公司与西方国家不同, 西方国家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自发形成上市公司的, 而我国是吸收了西方国家的先进经验, 首先对我国国企进行改革, 成立上市公司, 因此具有自上而下的特点, 随之也具有一些弊端, 上市公司的管理呈现出“家族式”的管理方式。

在这样的背景下, 财务风险管理制度并不能有效地规避风险, 提高了风险的发生概率, 并直接影响到了上市公司的会计制度。会计制度是财务制度的核心, 会计制度受到影响后会影响上市公司的管理层制定的公司战略与方针, 最终导致决策制定失误, 不仅不能实现公司的经营与发展, 反而有可能导致公司经营失败, 面临破产的问题。

(二) 上市公司存在的财务风险种类

1、筹资风险。

筹资风险是上市公司所面临的最为普遍的风险, 这是由上市公司的资金组成性质所决定的。由于资金的供需求市场的不协调、市场发展的具体环境变化、筹资工具使用不正确等, 都有可能对上市公司造成筹资风险, 影响上市公司的组建与运作。

2、投资风险。

上市公司进行生产经营, 不能仅仅依靠生产获利, 还需要进行相关的投资活动。然而, 对投资对象是否了解, 应选择哪种金融工具进行, 都需要在财务风险管理中进行相应的规定, 投资风险直接影响了上市公司的流动资金的控制能力。

3、资金回收风险。

上市公司的资金回收需要一个时间段, 同时, 由于不同客户有着不同的信用度, 其应收账款能有效收回的时间不同, 因此上市公司也面临着资金回收的风险。当应收账款不能在预定的时间回收时, 会影响到上市公司资金的周转与运作。

4、企业重组风险

上市公司在进行生产经营时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可能会由于决策的失误、市场的波动等原因, 使公司的经营出现问题, 发生企业的重组。在重组过程中, 上市公司会面临财务管理的种种问题, 使得财务风险增加。

三、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管理中的缺陷

(一) 没有正确认识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如上文所述, 财务风险管理对于上市公司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是, 就目前我国的上市公司来看, 并不是所有公司都能正确地认识到财务风险管理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部分小型的上市公司其财务管理人员缺乏对财务风险管理的宏观性、全局性的认识, 简单地认为只需要完成好自己的工作, 将资金管理好即可, 公司就不会发生财务风险。甚至有些管理者也不了解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认为只需要财务管理工作人员负责即可, 他们对此不需要负责。这是由于我国部分上市公司的财务管理人员和管理层仍然受到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 缺乏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新的经济观念与管理观念, 不能对公司的发展进行一个客观的判断。

(二) 财务风险管理机制不全面

要对上市公司进行系统的、有效的财务风险管理, 必须先建立健全财务风险管理机制。然而, 就我国上市公司来看, 由于对财务风险管理缺乏系统的认识和足够的重视, 导致财务风险管理机制不能很好地适应上市公司的需要, 在构建该机制时没有进行综合性的考虑。与此同时, 财务风险管理机制的不健全进一步影响了企业的财务制度与会计制度, 使得上市公司的整体运转难以得到有效的协调。

(三) 缺乏有效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

风险预警机制是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 许多上市公司并没有建立相应的风险预警机制, 或者是即使建立了, 也不能很好地适用于公司的经营与发展, 使得风险预警机制成为一纸空文, 无法起到其真正的作用。

三、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管理缺陷的成因

由财务风险的定义可知, 财务风险是来自于上市公司的内部和外部相互作用所形成的, 因此, 造成其风险的原因, 既有上市公司自身的问题, 也有外部环境的影响。

(一) 上市公司内部原因

1、筹资缺乏科学的决策。

对于上市公司来说, 筹资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可以说是公司建立的基础。上市公司在制定筹资计划时, 往往是根据公司当前的规模以及发展的规模预期来制定的。因此, 若在制定筹资计划中, 管理层对公司的发展规模作出了错误的判决, 则会直接导致筹资决策的失误, 若筹资过多, 会增加上市公司的负担, 使得上市公司面临着巨大的负债压力, 财务运转出现困难, 提高财务风险发生的几率;若筹资过少, 不仅会影响上市公司的正常运转, 还可能导致需要进行再次筹资, 降低上市公司的信誉, 影响其市场地位。

2、分配股利不合理。

在我国, 上市公司进行股利分配往往是通过两种方式进行的。一种是现金股利, 一种是转增股本。通过现金股利进行分配, 虽然能有效地刺激股东, 但是容易降低上市公司内部的现金流量, 使得收益减少, 增加上市公司的偿债负担。而转增股本在短期内对于上市公司的现金流量并没有较大的影响, 但是随着股票数量的不断增加, 其所对应的股息则会相应的减少, 对于未来进行资金的分配也会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影响。

(二) 外部的客观原因

1、政治原因。

上市公司的发展受到我国政治环境的影响, 其主要是受到我国政府出台的相关宏观调控政策、货币金融政策、银行贷款规章以及汇率的变动等影响。如我国规定银行贷款的汇率提高, 则会增加上市公司进行偿债的负担, 使得资金流动较为缓慢, 降低利润;反之, 则有利于上市公司进行贷款, 增加企业的流动资金, 然而, 汇率过低又会导致贷款市场发生混乱, 难以进行宏观的管理与规范。

2、经济原因。

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受到来自于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市场通货膨胀的影响, 当市场出现通货膨胀的问题时, 上市公司将面临利润的降低等问题, 增加了筹资风险和投资风险, 使得财务风险管理面临着多重的压力。

3、法律法规原因。

法律是对上市公司进行正常经营活动的保障, 然而, 我国经济法发展的时间段, 系统不健全, 在许多地方仍然存在着漏洞。对于上市公司来说, 缺乏有效的法律法规的保障, 容易出现许多的财务风险, 如公司的会计管理制度不健全, 由于缺乏有效的法律规制, 使得部分会计工作人员钻法律的空子, 暗地篡改会计信息与数据。

四、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管理缺陷的治理策略

(一) 提高上市公司整体的财务风险管理意识

要完善财务风险管理, 首先需要认识到财务风险管理在上市公司的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上市公司必须在全体员工中对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进行宣传与培训。首先, 对工作人员进行企业的内部培训。使得全体工作人员认识到财务风险存在于公司运转的不同环节中, 需要提高重视。其次, 对于财务管理工作人员与公司的管理层, 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培训与评估, 由于他们对于财务风险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必须确保他们对于财务风险管理以及公司的具体发展状况有清晰的了解。

最后, 推动上市公司形成良好的公司文化, 通过相应的公司文化来熏陶公司的全体工作人员, 使得工作人员在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中自觉地对财务风险进行有效的规避。

(二) 建立健全财务风险管理机制

健全的财务风险管理机制是上市公司进行财务风险管理的制度保障, 也是规范工作人员工作的重要指标。健全的财务风险管理机制并不是仅仅局限于上市公司的财务管理过程的, 而是贯穿于上市公司运转的整个过程, 包括事前的预测制度、事中控制制度以及事后的评估制度。

许多上市公司在进行财务风险管理时, 都建立了财务风险管理委员会, 财务风险管理委员会不应受制于其他的任何部门或者是任何的管理人员, 而是一个独立的部门。财务风险管理委员会由公司的会计部门、审计部门、管理层人员以及专业风险评估人员共同组成, 在制定财务风险管理机制前, 必须对上市公司进行评估与分析, 将评估报告提交董事会, 由董事会通过后方可执行。

在事前预测制度中, 财务风险管理委员会需要结合上市公司的经营目标与发展计划, 对管理层制定的投资计划、筹集计划进行评估与分析, 提出在进行生产经营中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 并制定相应的规避措施。

在事中控制制度中, 由于上市公司的发展受到许多方面的影响, 不可能完全按照发展目标进行, 当出现财务风险时, 财务风险管理委员会必须立即派出专业风险评估人员, 对公司所面临的风险进行评估, 并及时制定应对措施。

在事后评估制度中, 财务风险管理委员会需要对不同时期的财务风险以及上市公司应对过程进行总结与评估, 分析出财务风险发展的规律与变化, 并对下一个阶段的财务风险进行预测。此外, 对上市公司应对财务风险的措施进行评估, 不断提高应对财务风险的能力。

(三) 发挥董事会的作用

由于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 我国部分大型的上市公司并没有真正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 董事会没有真正发挥其作用。因此, 为了提高财务风险管理的效率, 必须真正发挥起董事会的决策作用。对于上市公司的执行机构, 董事会有着较高的权利, 可以对其进行督导与管理。在进行督导的过程中, 发现执行机构没有严格按照上市公司的发展目标与战略进行, 可能增加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时, 立即以管理者的身份, 要求其停止行为并立即指正。

(四) 强化上市公司的资本管理

如上文所述, 上市公司存在财务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筹资缺乏科学的决策, 因此, 必须强化其资本管理。

资本管理主要包括几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 必须明确筹资的目的, 并依据上市公司的具体发展情况制定相应的资金结构, 结合债务风险和相应的资金需求, 进行综合性的考虑。债务风险也是上市公司面临的财务风险之一, 合理范围之内的债务能有效地提高上市公司的运行效率, 避免筹资风险的发生。因此, 在筹资的过程中, 上市公司对于债务资金和自有的资金必须合理的调配, 并随着上市公司的发展而进行不断地改变。

此外, 上市公司在进行筹资决策时, 必须结合多种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对于上市公司的“销售收入的成长率”以及“资本结构的弹性”进行分析与比对, 综合了解上市公司的整体偿债能力, 再来进行决策。

最后, 筹资决策的制定不能仅仅依靠上市公司的管理层来进行, 而应是管理层以及财务工作人员合作执行, 由财务工作人员提供专业化的评估标准和准确的财务数据, 最终由管理层进行讨论后方可决定, 不得由其中一方单独进行, 以确保筹资决策能真正适应上市公司发展的需要。

(五) 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为了确保财务风险管理机制得到有效的执行, 必须不断地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包括工作人员的工作技能、职业道德与法律意识。其中, 尤为重要的是工作人员, 尤其是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与法律意识, 良好的职业道德能保证工作人员兢兢业业, 不违背其职业操守, 而良好的法律意识则是上市公司进行正常的生产经营的最后保障, 也是实现上市公司经营目标的重要条件。

参考文献

[1]黄宇杰.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管理探[J].现代经济信息, 2013 (2) .

[2]刘静.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管理分析[J].会计师, 2013 (22) .

[3]戴雷.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管理研究[J].经济与科技, 2014 (3) .

[4]杨新鹏.论上市公司财务风险控制[J].中国外资, 2013 (33) .

缺陷和风险 篇5

资料与方法

2012 年4 月-2013 年4 月无创呼吸机采用常规管理治疗的患者450 例。2013年4 月-2014 年4 月收集用无创呼吸机采用综合管理治疗的患者465例。

综合管理方法:①完善管理制度:科室根据日常工作的需要, 制定呼吸机管理与使用制度, 指派专人负责呼吸机管理, 并采取责任负责制, 以此提高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②定期进行无创呼吸机维修保养:科室严格按照规定及时对无创呼吸机进行零件更换, 并邀请工程师对呼吸机进行性能及故障检测, 完成维修及保养工作, 使呼吸机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避免运行故障等不良事件发生。③加强无创呼吸机使用操作培训:科室组织医护人员参加无创呼吸机使用操作培训讲座, 邀请资深工程师讲解正确使用操作方法, 使医护人员掌握正确操作方法。④建立严格监管机制:科室建立监管小组, 定期对无创呼吸机管理及使用情况进行检查, 采取奖惩机制, 提高管理及使用人员的责任意识。

观察指标:观察综合管理前后无创呼吸机的障碍发生率及患者的感染发生率。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9.0 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率 (%) 表示, 并用χ2检验, 以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综合管理前后无创呼吸机的障碍发生次数及患者感染发生率比较:综合管理后无创呼吸机的障碍发生1 次, 较综合管理前障碍发生9 次明显减少;综合管理后患者的感染发生率0.4%, 较综合管理前的2.4%明显降低,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讨论

无创呼吸机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多种疾病的常用治疗手段, 对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起着重要作用。对无创呼吸机的管理尤为重要, 若无创呼吸机存在管理缺陷, 则容易出现医疗风险, 不利于患者的治疗, 也是造成医疗纠纷事件的常见因素[3]。所以对无创呼吸机管理缺陷存在的医疗风险进行总结分析、提出相应的措施对降低医疗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无创呼吸机管理缺陷及存在的医疗风险:①未定期更换进气过滤膜:无创呼吸机的进气过滤膜是一次性的, 并且每周应更换1 次, 部分医院考虑降低使用成本, 故将进气过滤膜清洗后重复使用, 从而破坏滤膜的密度及结构, 影响过滤效果, 易导致灰尘通过无创呼吸机进入患者呼吸道, 对患者的生命健康构成严重威胁。②未定期保修维护:部分医院医疗设备管理不力, 未在规定时间内对无创呼吸机进行故障检测、仪器性能测试, 未及时对无创呼吸机进行维修及保养, 导致医疗器械发生故障, 影响患者的救治, 甚至危及患者生命。③未经专业培训, 操作不当:人为操作不当是造成无创呼吸机损坏的重要因素, 部分科室未对医护人员进行使用操作培训或培训不到位, 导致人为操作不当, 损坏设备。④违规操作:部分医护人员存在违规操作现象, 如在使用过程中将呼吸机的警报开关关闭, 导致医护人员不能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 极容易造成延误抢救等危险事件发生。⑤管理制度不完善:部分科室未制定无创呼吸机管理制度, 未制定专人负责无创呼吸机管理, 另外, 未建立严格的呼吸机使用操作制度规则, 导致呼吸机相关维修、保养及检测工作滞后, 不利于患者的治疗, 还增加了医患纠纷的发生风险。因此, 本研究对无创呼吸机采用了综合管理, 主要从完善管理制度、定期进行无创呼吸机维修保养、加强无创呼吸机使用操作培训、建立严格监管机制等方面进行。

本研究结果显示, 综合管理后无创呼吸机的障碍发生1 次, 较综合管理前的9 次明显减少。本研究对无创呼吸机管理缺陷存在的医疗风险进行了分析并阐述, 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无创呼吸机综合管理措施, 为提高无创呼吸机的管理水平、降低医疗风险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1]范开洲, 谢文, 张强.呼吸机临床应用中不良事件分析及质量控制[J].科学管理, 2009, 24 (5) :77-78.

[2]吴克, 吴忠展, 鲁厚清, 等.呼吸机不良事件范围及质量控制[J].临床工程, 2010, 25 (3) :94-96.

缺陷和风险 篇6

1 有关电子病历的概念

电子病历 (Electronic Medical Record, EMR) 也称计算机化的病案系统, 是指用电子设备取代手写来进行医疗记录, 其内容包括传统纸张病历的所有信息[1]。

电子病历是在对纸张病历电子化存储的基础上, 使其具有传输和调用的作用。国内公认的电子病历至少含有信息共享系统、医疗信息资料库和医疗预警系统这三个系统。电子病历优点多, 如占用空间少、易于保存资料和容量大等, 若是作为法律证据还具有双重性、多媒体性和隐蔽性, 这些特点都是由电子病历的特点所带来的。

2 医疗纠纷中电子病历常见的问题

在计算机的快速发展下, 医院也随着这个浪潮逐渐向信息化发展, 手写病历慢慢被电子病历所取代, 但电子病历存在的种种问题也随之突显出来。

在同一时期会有很多的人患相似的疾病, 一些个别医师在填写电子病历时不负责任, 通过复制以往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来完成新住院患者的电子病例, 填写的临床资料不能真实地反映患者的病状[2]。案例:有位患者来我院诊治病情, 主治医师因偷懒省事, 把以前一个病历的情况复制到了这个患者的病历上面, 只改了名字年龄等信息, 其他信息一概未变, 并在治疗过程中也是复制的原先患者的临床资料, 导致在后来的治疗中没有数据可以真实地表述患者的病情现状, 结果发生了医疗事故, 患者把医院告上法庭后, 医院把病历封存后就转交法庭, 患者家属提出这份病历根本就不是患者的, 病历上很多内容根本就是自相矛盾, 并指出病历是伪造的, 由于医院不能提供患者的真实病历资料, 法庭就判得医院败诉, 并赔偿患者损失。

我国在隐私权重视方面起步较晚, 而在病患的隐私保护方面更是做得不全面。在医院信息化的状态下, 有很多医师在保护患者隐私权方面意识淡薄, 甚至根本没有保护患者隐私的意识, 或是有保护意识却由于电脑知识不全面而没有保护的能力[3]。因为患者临床资料被他人所知, 从而引起纠纷的也有很多。例如一位患者检查出患有性病, 在这种情况下, 患者本身就顾虑重重, 不希望他人知道此事, 当然医师也有保护患者隐私的意识, 但当时正好有同事来探班, 电脑没关, 就看到了患者的资料, 从而把患者的病状泄露了出去, 患者名誉受损后, 把医院告上了法庭, 结果医院败诉, 赔偿患者精神损失, 这是由于保密措施未做好而引发的医疗纠纷。

以上两方面的问题均是因为医师过失引起的, 在电子病历的医疗纠纷中还有一种是由于电脑系统与人为共同结合的原因, 在登录患者信息时, 电脑上有其自己的默认时间, 这时就需要医疗人员认真做好记录, 把时间明确地写上, 但是在工作中, 由于一时比较忙乱, 在填写电子病历时容易忘记修改时间。例如上夜班的医师在零点之前实施了一个手术, 但是写电子病历时是在零点以后, 若不修改时间, 手术就被记录是在第2天进行的。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造成电子病历造假、失真或乱收费的现象。

关于电子病历的法律效应也存在问题。病历作为临床资料被记录下来, 可以说是及时的并且不可更改的, 有的医疗纠纷是指责医院修改临床资料 (电子病历) , 提供虚假证据, 由于电子病历修改时不留痕迹, 在这种情况下医院就很难证明其未对病历做出修改, 现在各大医院也正在解决这些问题。

3 减少电子病历缺陷的措施

为了减少或杜绝电子病历所带来的纠纷, 医院应给予重视, 组织员工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 提高员工法律意识, 使员工重视电子病历的书写, 并随时保护患者的隐私权。

针对一些医师复制粘贴患者临床资料的现状, 医院可对电脑系统进行调整, 使之不可进行复制粘贴操作, 只能通过填写来完成电子病历。对电脑软件进一步完善, 收费的项目一定要在认真核查后按“完成”键确定[4], 而在涉及第2天的情况, 如手术时间长做到了第2天才结束, 因医护人员的首要任务是救人, 做完手术后再填写电子病历时, 时间在电脑上显示的就是第2天, 因此医护人员在填写电子病历时, 就要标注上抢救开始与完成的时间, 并在写上“补”字, 以免引起纠纷。

为了能够使电子病历与纸质病历一样具有在法律效应, 医院就要对电子病历的修改给予重视起来, 可组织员工共同学习《电子病历基本规范 (试行) 》, 提高法律修养, 若是真的出现需要修改的情况, 一定要在患者的同意下, 并且标注上修改内容、原因、修改人姓名和时间等信息。

4 小结

综上所述, 随着医院不断推进信息化发展, 电子病历虽然能够极大提高现代医院的工作效率, 但仍需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具有保护患者信息的意识, 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对电子病历进行科学的管理, 以防范医疗纠纷的发生。

关键词:电子病历,缺陷,医疗纠纷

参考文献

[1] 李媛.电子病历的质量与改进措施[J].中国病案, 2013, 14 (6) :2, 18.

[2] 孙悦.电子病历在医疗损害诉讼中的潜在法律风险及防范对策[J].现代医院, 2012, 12 (9) :4-5.

[3] 沈崇德, 王彬夫.基于电子病历的医疗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策略[J].中国医院管理, 2012, 32 (8) :42-44.

缺陷和风险 篇7

一、制度缺陷是高校助学贷款信用风险的重要诱因

(一) 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个人信用制度

我国目前个人信用制度尚未建立, 公民的信用意识淡漠, 很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信用度不高, 给经办银行带来较高的风险。学生诚信意识差、诚信道德低下, 已成为制约国家助学贷款政策顺利推行的最大“瓶颈”。

国家助学贷款是一种个人信用业务, 虽然文件规定由国家财政和学校各承担50%的风险补偿资金, 实际上是政府和学校共同为助学贷款学生提供担保, 作为贷款者还是凭个人信用获取国家助学贷款。因而, 国家助学贷款制度有序运行必须有相应的制度, 尤其是个人信用制度的配合才能有效地避免金融交易前的“逆向选择”与防止金融交易后的“道德风险”问题。西方发达国家个人信用征询系统十分完备, 而在我国, 个人信用征询系统还很不健全, 归还贷款与否完全取决于个人的良心和道德, 而贷款学生就业的不确定性使银行信用贷款的风险很难得到控制。

(二) 国家缺乏失信惩治制度

目前, 我国尚未建立起强有力的还款约束机制。在发达国家, 学生和家庭的收入水平可以通过收入所得税获知, 但目前在我国, 贷款毕业生的收入水平还无法通过银行和税收部门确切获知, 无法准确判断贷款毕业生的实际收入能力。对有不良信用记录的个体尚无一个有效的惩处办法, 无法让失信者付出应有的代价, 因而对违约学生不能实行有效约束。

(三) 高校助学贷款发放主体设计错误

目前的高校助学贷款政策是由政府按隶属关系委托全国和各省级高校助学贷款管理中心通过招投标方式确定高校助学贷款经办银行, 但是高校助学贷款的发放主体仍然是商业银行。商业银行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独立核算的经济实体, 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 开展业务必须考虑资金运用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而高校助学贷款是一个集政策、福利、教育和金融的复杂混合体, 是一种以信用方式提供的个人教育消费信贷, 用以帮助高校贫困学生完成学业, 具有明显政策性特征, 它更讲求社会效益性。对政府来讲, 高校助学贷款具有保证教育机会均等、维护高校和社会稳定、帮助经济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政策性目标, 具有公益性、非赢利性内涵, 因此, 由商业银行负责向贫困生发放贷款, 与商业贷款性质, 具有赢利性内涵是相悖的。银行在效益问题、风险问题、责任问题和银行经济实力问题上面临种种自身难以克服的困难。

(四) 风险偿还机制设计不合理

高校助学贷款政策中关于风险补偿机制的问题规定:按贷款当年发生额的一定比例由财政和学校各承担50%, 建立贷款风险补偿专项资金, 给经办银行予以补偿。这种风险补偿机制的实质是由财政和高校对经办银行因贷款发生坏账造成的损失进行一定的经济补偿。高校助学贷款是政府为解决经济相对困难的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政策方案, 是实现教育公平的渠道, 政府有责任为那些可能因毕业后就业状况不佳、工资太低而无力按期还债的借贷学生承担风险。而学校作为高校助学贷款政策的义务宣传和积极推行者, 作为联系贷款学生和承办银行的桥梁和纽带, 给高校助学贷款政策的实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政府让学校来承担一部分风险, 那么学校会为了自身的利益选择两条途径:一是尽可能地少争取助学贷款、甚至可以不贷款;二是助学贷款的审批倾向于未来还贷期望值较高的学生, 以减少自身的经济损失。如果这样下去, 那最终不利的将是真正需要助学贷款的贫困生, 从而有悖高校助学贷款的真正意义。银行作为商业机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经办学生贷款业务就应当承担风险, 而现行高校助学贷款政策, 银行风险被免除, 这本身是背离商业机构运行原则的。况且, 政府与学校承担贷款学生违约的风险, 也会使银行不会积极主动回收贷款, 这样, 反过来又会促使违约率提高, 使高校助学贷款政策处于恶性循环状况。

(五) 高校助学贷款的回收机制有待完善

贷款的回收情况在高校助学贷款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贷款回收情况的好坏与贷款的财务持续性密切相关, 而财务持续性是高校助学贷款能否健康、持续、有效运行的关键所在。因此, 贷款归还应是高校助学贷款制度设计的重要环节。

高校助学贷款政策中规定:还款期限一般不超过10年;主要还款方式是分期还款, 助学贷款的还款时间最迟在毕业后第二年开始, 学生必须在毕业后6年内还清本息。短短6年的时间, 对于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讲, 一方面工作之初收入较低, 另一方面他们还要承担赡养父母、解决住房、日常生活开支费用。因此, 助学贷款的偿还无疑是一个很大的压力, 这对于贫困大学毕业生来讲, 毕业后6年内很难按期偿还高校助学贷款。

高校助学贷款政策不仅还款方式单一, 而且在分期还款的方式上没有与收入多少、工资增长规律挂钩, 只规定按期平均偿还, 这不仅会给大学毕业生在工作的最初几年带来较大的还款压力, 还没有考虑贷款学生毕业后就业的不确定性, 而带来的银行很难掌握其之后的行踪和经济收入。因此, 是否按时还贷几乎完全取决于学生个人的信用、以及学生实际的经济状况, 由此带来的到期贷款归还和催收工作将会耗费很多财力、人力, 使风险管理成本加大。

二、尽快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

(一) 构建大学生个人信用体系, 努力降低高校助学贷款风险

1. 制定相关法律

以法律法规来强制规定学校、金融机构、司法、公安、税收、企业等部门和学生个人有义务向信用机构提供个人真实信用资料;有关部门拒不提供信用资料或提供不真实资料的要进行处罚。

2. 对违约的大学生进行惩罚

具体的惩罚措施:使失信者进入信用不良的黑名单, 在网上持续曝光直至还款;若干年内不能享受贷款;规定银行可以采取从违约者个人收入基本账户中直接扣除或扣押、查封价值相当于贷款本息的资产等多种方式追回贷款本息与罚金。

3. 设立大学生个人信用档案

学生信用档案包括诚信信息:身份证、户籍、家庭情况、居住地、就读情况 (考试、图书借阅) 、高校助学贷款、就业情况 (履历写作、合同履行) 、工作单位、社会保险、信用简史、曾获荣誉、受到处分、基本经历、学习成绩等。学生信用档案由学校某一部门统一管理, 供所在院校、就业单位以及各金融机构查阅, 从制度上约束大学生的信用风险。

(二)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适度分散和转移高校助学贷款风险

1. 设立政策性银行—中国教育发展银行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 如果设立中国教育发展银行, 对教育投资和教育融资相当有利。目前居民储蓄有很大部分意向是为了子女教育, 说明教育发展银行的资金来源不成问题。教育银行可以将这笔资金进行教育投资, 产生规模效益, 进而可以贷款给投资办学者, 解决教育产业化过程中企业的资金短缺问题, 也可以贷款给受教育的学生, 为生活有困难的学生解决难题, 可谓一举两得。

2. 建立高校助学贷款基金

高校助学贷款基金仅由国家出资设立, 规模相对较小, 难以满足实际需求。一方面, 可在国家财政拨款的基础上确定一定的额度, 逐年增长,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另一方面, 可向社会进行募捐, 以扩大基金规模;也可向受益者发出呼吁, 在事业有成时向国家助学基金捐赠, 反哺社会;还可与现有的教育储蓄结合, 以扩大基金来源等等。即在一定时期, 高校助学贷款应成为面向大众的公益性有偿基金, 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3. 建立高校助学贷款风险基金

学校可建立高校助学贷款风险金制度。以相信学生还贷意愿为基础, 为学生垫付还贷资金, 待学生有条件还款时及时还给学校。这种人性化关怀的方式, 不仅能帮助有困难的学生解除燃眉之急, 同时还能让学生感受到学校、社会对他们的信任、关心和爱护, 从而促进学生树立努力发展自我、积极报答社会的信心。

4. 构建高校助学贷款各受益主体的风险共担机制

违约风险的承担是由高校助学贷款的目的所决定的。为了实现高等教育机会公平, 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贷款所发放的对象是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 所以需要政府承担主要风险。由政府分担违约风险可以降低借贷双方的风险和成本。

(三) 完善高校助学贷款业务内容设计, 加强贷款风险控制

1. 制定灵活多样的还贷方式

(1) 加入适当的浮动范围条款, 实行按贷款学生就业后的收入比例还款, 不至于使将来低收入的学生感到负担太重, 而不敢贷。另外, 还可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 如提前还款可降低利息率, 促使借款人尽早偿还贷款。

(2) 到边远地区或艰苦行业工作的学生予以政策优惠。对毕业后自愿响应政策号召的学生, 采取减免贷款或部分由国家和用人单位方面代为偿还的方式等等。此外, 以社区服务或边远地区服务等方式折算偿还贷款。对于家境特别困难还款得不到保证的学生, 可以允许并鼓励其通过此类方式折算偿还贷款:如毕业后必须从事某些国家必需但不易吸引人才的行业, 或者让其毕业后首先从事一定时期的社区义务服务工作或到边远地区, 待抵算完贷款后, 才可以重新选择工作。这种做法在国外助学贷款业务开展早的国家也早有实行。

(3) 利用税收或社会保障系统回收贷款。如对贷款学生毕业后的收入征收一定比例的税收直至贷款还清, 或者从学生工作后交纳的社会保障金中逐渐扣除贷款及利息, 然后再计算其社会保障金的积累。通过社会保障系统来回收贷款, 加大欠款者的违约成本,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违约率, 相应的保证助学贷款保险机制的有效运行。

2. 贷款模式多样化

助学贷款除高校助学贷款发放管理 (基金) 中心发放的政策性的助学贷款外, 还要建立以担保性低利息的商业贷款和一般的商业贷款以及生源地贷款为辅的助学贷款种类。

担保性商业银行助学贷款, 可采用由商业银行负责管理、“助学贷款管理中心”提供担保的运作机制。商业银行参与的助学贷款, 具有两大优势:一是不但政府可以节省大量资金, 而且也能使更多的贫困学生得到贷款;二是商业银行本身在金融管理和运作方面有无可替代的优势。担保性商业银行助学贷款定位于商业性质, 具有盈利性, 且以学生个人未来的信用担保。

一般商业性助学贷款由商业银行按照商业化运作方式运营, 银行可采用担保抵押型学生贷款。贷款利息低于现行的银行利息。这种贷款形式适合经济条件一般的家庭, 只要有能力提供抵押物或找到担保的学生都可以申请到这种贷款。一般商业性助学贷款是国家政策性助学贷款的有益补充。

生源地助学贷款可以以农村信用社和农业银行基层机构为主要依托, 直接面向学生家长发放, 由于学生家长的流动性远低于大学生的流动性。另外, 银行对家长的信誉了解程度要高于学生, 这种贷款方式不但可以有效控制助学贷款的风险, 也可降低高校助学贷款的管理成本。

摘要:高校助学贷款是扶助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的重要举措。目前由于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个人信用制度, 发放的助学贷款出现不还的问题时, 缺少惩罚手段, 从而加大了高校助学贷款的风险, 增加了助学贷款的运行难度。应加速构建大学生个人信用体系和失信惩治制度, 加强贷款风险控制度;建立高校助学贷款风险基金, 建立风险共担机制, 分散和转移贷款风险, 进而有效防范和化解高校助学贷款的信用风险。

关键词:国家助学贷款,信用风险,风险防范

参考文献

[1]韩包海.论国家助学贷款的风险与防范对策[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报, 2006, (1) .

[2]罗建华.国家助学贷款偿还风险与防范对策探讨[J].宜宾学院报, 2006, (7) .

[3]陈仲常, 冉幕娟.国家助学贷款的金融风险问题及对策研究[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2006 (, 2) .

[4]安云初.浅论国家助学贷款风险的主要来源及化解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 200 (, 1) .

上一篇:城市出入口下一篇:繁殖障碍综合症